皮瓣成形

2024-06-19

皮瓣成形(通用4篇)

皮瓣成形 篇1

皮瓣成形术是外科修复皮肤缺损、矫正畸形和重建功能的重要手段。笔者自2005年3月至2011年10月对传统皮瓣进行改进, 共完成手术54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 男39例, 女15例;年龄12~65岁, 平均38岁。皮肤缺损原因:创伤33例, 瘢痕9例, 皮肤肿瘤12例。皮肤缺损部位:手部35例, 前臂6例, 躯干及四肢近端13例。

1.2 治疗方法

随意皮瓣20例, 轴形皮瓣23例, 管状皮瓣cm×1.2 cm~10 cm×14 cm。

6例, 带蒂皮瓣3例, 复合组织瓣2例。皮瓣切取面积3.0

1.3 手术方法

依据术前彩超检查供区血运情况、受区皮肤缺损大小、形态和供区条件先设计传统皮瓣为主要供给皮瓣, 估算转移后供区皮肤缺损大小, 在主要供给皮瓣两侧各设计1~2个三角形或梯形的辅助皮瓣, 蒂部与主要供给皮瓣相对, 2个辅助皮瓣远端宽度之和约等于主要供给皮瓣蒂部, 用以修复供区缺损、封闭皮瓣蒂部或使皮瓣外观平整。切口经M1、M2两点之间行至G1、G2之间, 再行至F1、F2之间, 再行至A1、A2之间, 再行至B1、B2之间, 再行至C1、C2之间, 再行至D1、D2之间, 于适当层次分离, 掀起以C2G2之间软组织为蒂的主要皮瓣和分别以F1M1、B1D1之间软组织为蒂的辅助皮瓣, 切除辅助皮瓣边缘的猫耳朵 (见图1) 。M2与G2缝合, D2与C2缝合, C1与G1缝合, B1与F1缝合, 这样掀起主要皮瓣后遗留的创面得以封闭 (见图2) 。

2 结果

54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46个月, 平均 (21±3.2) 个月。2例皮瓣边缘坏死经早期扩创缝合后愈合, 4例皮瓣部分血运不良经高压氧治疗成活, 其余48例供受区均顺利愈合, 皮瓣触觉良好, 患者满意。

3 讨论

邻近皮瓣安全性较高、操作简单、换药和护理容易, 功能良好、形态和色泽差异小, 患者痛苦少、疗程短、费用低, 常被优先考虑。中小型皮瓣中腹壁浅动脉皮瓣和旋髂浅动脉皮瓣具备供区隐蔽, 血管的起止点、外径、血管走行和解剖层次等比较恒定, 是较好的选择[1]。

但传统腹壁或胸壁皮瓣成形术蒂部创面的闭合困难, 常需要植皮封闭蒂部和部分供区缺损, 存在供受区创面闭合不完全, 创面渗出多, 术后近期每日常需频繁换药, 且换药操作困难等问题,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生的工作量。加压包扎不当易致皮片坏死, 容易发生术后感染, 必须长时间应用抗菌素, 术后患者肢体受约束、不能活动, 非常痛苦, 晚期可形成冻结肩, 甚至关节僵硬。供区不平整和大片张力性瘢痕增宽, 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整形。

笔者对传统皮瓣进行了改进, 该组合皮瓣的优点:a) 患肢有较大的自由度, 术后肩、肘关节可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避免肩、肘关节疼痛、僵硬。b) 术后渗出少, 人均换药次数由8.5次减少到4.3次;由于供受区之间有较长且封闭的“蒂”, 换药时患者痛苦少, 医生操作便捷。c) 创面一次性封闭, 局部无感染。d) 不需要取皮植皮封闭蒂部, 因此可缩短手术时间。e) 通过辅助皮瓣将张力分散, 供区平整, 晚期瘢痕较小。f) 可缩短抗菌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日, 加快床位周转。

本组皮瓣边缘坏死2例, 皮瓣部分血运危相4例中3例均发生在初期, 经验较少, 未经过彩超评定, 其后经彩超检查的病例仅1例发生血运危相。术前彩超检查内容包括:a) 主要供给皮瓣动、静脉及皮支数量及走行。b) 轴形皮瓣血管长度及皮瓣边缘血流是否丰富。c) 辅助皮瓣血管吻合支是否丰富。

皮瓣成形术后管理和护理至关重要, 基础研究表明皮瓣内血液循环是以蒂部为中心, 形成同心圆灌注压力递减梯度, 越往皮瓣远端灌注压力越低, 随意皮瓣或轴型皮瓣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多是动脉灌注压过低或动静脉分流过多造成[2]。术中血管蒂扭转、存在张力、手术操作粗糙, 术后敷料包扎过紧、疼痛刺激、血肿形成、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环境嘈杂、室内寒冷、被动吸烟、情绪波动等均可引起动脉灌注压下降。因此, 皮瓣成形手术后对术后镇痛、环境噪音、室内温度、空气质量、皮瓣张力、窗口观察以及心理护理都有较高的要求。必须严密观察, 及早发现、排除危及血运的一切不利因素, 不能消极等待病情自行好转。

参考文献

[1]黎洪棉, 高建华, 梁自乾.应用彩色多普勒影像技术设计腹部轴型皮瓣修复手腕部深度创面[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 (6) :353-354

[2]顾玉东, 王澍寰, 侍德.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98.

皮瓣成形 篇2

1 临床资料

355例中男性142例, 女性213例;年龄7个月至89岁, 平均32岁。病变组织性质:色素痣170例 (44.6%) , 表皮样囊肿57例 (15%) , 真皮纤维瘤16例 (4.2%) , 蓝痣14例 (3.7%) , 钙化上皮瘤、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病各12例 (各3.1%) , 毛细血管瘤11例 (2.9%) , 基底细胞癌10例 (2.6%) , 皮脂腺囊肿、慢性化脓性毛囊周围炎各8例 (各2.1%) , 瘢痕、寻常疣各6例 (各1.6%) , 跖疣、肉芽肿型血管瘤各5例 (各1.3%) , 瘢痕疙瘩、鳞状细胞癌各4例 (各1.0%) , 慢性肉芽创面3例 (0.8%) , 皮脂腺痣、皮脂腺增生、皮肤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毛囊鞘囊肿、腱鞘囊肿、皮肤纤维黄色瘤、睑黄瘤、皮肤混合瘤各2例 (各0.5%) , 瘢痕溃疡、文身瘢痕各1例 (各0.3%) 。病变部位:头面颈276个 (72.4%) , 躯干59个 (15.5%) , 四肢46个 (12.1%) ;切除后面积为0.5cm×0.5cm~12cm×8cm;切除后形状:椭圆形206个 (54.1%) , 圆形123个 (32.3%) , 菱形52个 (13.6%) 。

2 手术方法

2.1 病变切除

根据病变组织大小、部位、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情况综合评定, 选择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全身麻醉。在病变边缘外0.2~0.5cm, 根据病变外形, 设计切口形态。如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 术中即刻送快速冰冻切片检查, 病理诊断如为恶性, 再次扩大切除, 扩切标本再送快速冰冻切片检查, 至切除标本边缘及基底无癌细胞残余。手术过程要严格遵循整形外科无菌、无死腔、无张力、避免直线切口、分层减张精细缝合等原则。

2.2 皮瓣设计

本组病例均采用Dufou rm entel改良菱形皮瓣。位置选择在皮肤缺损周边, 相对隐蔽、皮肤相对松弛、血运可靠、皮瓣形成后不会造成局部畸形、附加切口缝合后可与皮纹平行的区域。皮瓣设计步骤及手术实例照片见:图1、图2在病变周边设计菱形切口AB=BC=CD=DA, ∠BAD=∠BCD=60~90°, ∠ABC=∠ADC=90~1 2 0°, 延长B D与C D形成夹角, D E平分该夹角, 使D E=E F=A B=B C=C D=DA, ∠D E F为4 5~9 0°, 根据实际情况, E点可以在D的右侧上方或下方, 也可以在B的左侧上方或下方, 原理相同。该皮瓣是Dufourmentel对Limberg设计的标准菱形皮瓣的改良, 因皮瓣转移角度减小, ∠DEF的大小可以根据局部皮肤的弹性和松动性而相应变化。其原理都是利用短轴垂直方向上松弛的皮肤来闭合缺损, 分解张力, 减轻瘢痕。

2.3 皮瓣形成

按术前设计, 切除病变后, 切开附加切口, 深度在深筋膜表面或肌膜表面, 在与缺损同一解剖层次充分游离皮瓣及缺损周围组织, 将皮瓣旋转推进到病变创面区, 先关闭供区创面, 再关闭受区创面。形成皮瓣时, 注意其厚度应与缺损区厚度一致, 在同一个平面分离, 注意保护皮瓣基底部的血供及微创操作避免皮肤及皮瓣的损伤。先关闭供区切口, 再关闭受区切口, 注意皮下的精细减张缝合, 根据情况皮下用3-0、4-0或5-0可吸收缝线间断减张缝合, 皮肤用5-0、6-0或7-0单丝尼龙无损伤美容缝线间断精细缝合。术中出现的继发“猫耳”畸形, 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如要修剪, 需注意皮瓣血供。根据手术面积的大小及出血情况, 可不放引流、放置皮片引流或留置负压引流。术区适当压力无菌包扎。

2.4 术后处理

抗生素严格按照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围手术期用药原则执行。Ⅰ类切口, 手术2小时内, 无须使用抗生素;2小时以上或Ⅱ类切口, 使用抗生素24小时;Ⅲ类切口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止血药一般无须使用, 如手术面积较大, 术中出血较多时, 适当应用止血药。术区无菌包扎, 减少活动, 防止切口牵拉, 增加张力影响皮瓣血运。术后次日, 观察切口及皮瓣情况, 如有缺血表现, 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局部红外线照射、限制活动或局部固定、局部抬高等处理。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4~72小时拔除。头面部切口6天拆线, 胸背肢体切口7~10天分次拆线。

3 结果

术后切口感染导致皮瓣部分坏死4处 (1.0%) , 切口愈合不良2处 (0.5%) , 表现为皮瓣尖端散在表皮水疱;其余存活良好, 创面得以Ⅰ期修复。经随访2个月至1年, 切口瘢痕不明显, 继发猫耳畸形不明显, 局部外形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仅1.6% (6/381) 。

4 讨论

皮肤各种病变切除以及外伤等造成的皮肤缺损, 较小缺损可以延长切口直接缝合, 较大缺损可以游离植皮。这样处理非常简单, 但因直线瘢痕比较明显, 植皮皮片色泽、质地等与周边组织差异较明显等, 违背了整形外科美学原则。皮肤缺损修复后, 质地、色泽等应与周围皮肤尽量一致, 避免直线切口, 局部皮瓣是最佳的选择。

皮瓣由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组织构成, 在转移过程中需有一个或两个蒂部连接, 也可暂不连接, 移植后再进行血管吻合。局部皮瓣又称邻接皮瓣, 蒂部不含知名血管, 如Limberg菱形皮瓣、Dufourmentel改良菱形皮瓣、V-Y皮瓣、A-T皮瓣、双叶皮瓣、“风筝”皮瓣、斧头状皮瓣等等。

皮瓣成形 篇3

关键词: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尿道下裂,Onlay法,χ2检验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 有研究报告指出, 其发病率约为1/300, 并通过研究表明尿道下裂可能为一中隐性遗传疾病[1]。目前, 临床上对于尿道下裂的治疗往往还是采用保守尿道板手术治疗为主, 其中Onlay法为最为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 但是有研究报告指出Onlay法具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 本人使用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对尿道下裂进行治疗, 并将治疗结果与Onlay法进行了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6年2月至2010年3月来我院接受尿道下裂治疗的患儿89例, 年龄为10月-6岁, 平均年龄为4.2岁。89例患者中其中29例患者为冠状沟型病例、55名患者为阴茎中间体型病例、5名患者为阴茎阴囊型病例。89名患儿中, 其中35名患儿接受Onlay法进行尿道下裂的治疗, 剩下的54名患者使用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对患者尿道下裂进行治疗。前者作为对照组, 后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使用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其具体手术方法如下: (1) 手术前对患儿进行常规的麻醉操作, 手术过程中首先纠正患儿的阴茎下曲, 将牵引线缝置于患儿的阴茎头部, 将患儿阴茎背侧包皮切开至Buck筋膜处, 同时切除患儿阴茎腹侧的瘢痕组织, 将包皮游离并剥脱至阴茎根部 (勃起实验证实阴茎已完全伸直) , 将患儿尿道口边缘的黏膜组织切除, 直至患儿的尿道海绵体可明显暴露, 同时将尿道口修剪成斜形; (2) 栽取患儿的包皮瓣, 在患儿外侧包皮板上取一段合适长度的带血管蒂皮瓣 (尿道口至阴茎头距离+3mm) , 于皮瓣的边缘缝3至6针牵引线, 将患儿的皮瓣切开并向阴茎根部游离, 将供应患儿皮瓣的阴茎背浅动、静脉血管组织与包皮相分离从而形成血管蒂; (3) 制作新尿道使用自制引流管作为患儿尿道的引流管, 并将支架管插入膀胱组织。将尿道口间断与皮瓣的近端缝合, 并沿皮瓣连续缝合进一步形成皮管, 并将患儿的皮下层进行缝合; (4) 尿道外口与阴茎头的成形将阴茎头与皮管的远端间断缝合形成尿道外口, 阴茎头与尿道外口连续缝合3针, 阴茎头部与海绵体白体膜部位缝1针, 两侧血管蒂与海绵体白膜缝2针, 至皮管位于中线位置; (5) 包皮成形, 将多余的包皮转移至缝合处以覆盖创面, 并使用尼龙纱布包扎阴茎, 使用阴茎头部的牵引线固定支架管。手术结束后将导管远端打开接入引流袋; (6) 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7d。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Onlay术式进行手术治疗[2], 术后也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7d。7d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汇总比较。

1.2.2 临床疗效标准

治愈:患儿在接受治疗后阴茎的下弯现象已完全矫正, 尿道口位于患儿阴茎头部的正中, 阴茎的外观与正常形态基本一致, 排尿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并无并发症发生。有效:患儿在接受治疗后阴茎的下弯现象已得到矫正, 阴茎的外观形态接近正常形态水平, 排尿功能基本恢复, 但在后期的恢复过程中出现了并发症。未愈:患儿在接受治疗后病情较治疗前无明显的好转, 部分患儿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

1.3 统计学方法

并将汇总结果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 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其中观察组患者中47名患者治愈, 5名患者有效, 2名患者未愈, 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患者中15名患者治愈, 10名患者好转, 10名患者未愈, 有效率为71.43%。详细结果见附表。

2.2 统计学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汇总, 并将汇总结果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得出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较之传统的Onlay法具有如下特点: (1) 扩大了患儿包皮选材的面积; (2) 手术过程中既可以满足皮瓣远端的血液供应同时也不会影响包皮的血液供应; (3) 手术中可避免包皮两侧的多余皮赘形成尿道; (4) 可避免手术结束后患儿出现阴茎扭转的现象并同时减少尿瘘等并发症的发病几率。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作为一种治疗尿道下裂的新的治疗手段, 在临床上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3]。目前临床上仍然是采用Onlay治疗居多。本人通过临床治疗对比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和Onlay得出, 前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后者, 其中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有效率为94.55%, 而Onlay法的治疗有效率为71.43%。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也要小于后者。

总之, 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对于尿道下裂的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欧善际, 梁培育, 彭晓晖, 等.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6, 12 (4) :337-339.

[2]景登攀, 张根岭, 李涛.Onlay术式治疗尿道下裂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1) :30-31.

皮瓣成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180例,对象选取时间为2011年1月~2014年2月。所选患儿均需行尿道下裂修复手术,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组(Duckett法)90例,与B组(Duplay+Duckett法)90例。A组患儿年龄1~7(3.6±2.5)岁,其中阴囊型45例,会阴型35例,另有10例合并阴囊、阴茎转位。B组患儿年龄1~7(3.4±2.2)岁,其中阴囊型47例,会阴型35例,另有8例合并阴囊、阴茎转位。所选患儿均为男性,两组患儿年龄、疾病类型等病历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手术方法Duckett所报道[2]相同,而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改进措施。A组患者的岛状皮瓣选用阴茎内、外板交界以及背侧包皮内板皮肤。以阴囊肉膜和血管蒂覆盖成形尿道吻合口与尿道近端。

B组行Duplay联合Duckett法治疗,若患儿尿道下裂严重,缺损较长,导致血管蒂包皮管无法将尿道缺损完全弥补。则在尿道口附近选取皮肤作为皮管,使之吻合带蒂包皮管。以环形切法切开包皮,切口位置选在冠状沟外1~1.5cm处,腹侧、背侧分别切开达到海绵体白膜与Buck筋膜。近端尿道板保留2cm。对腹侧纤维索带的松紧度进行调节,进而对阴茎下弯进行矫正。另以U形做1.5cm的尿道口切口,使尿道成形并吻合Duckett皮管。

两组术后均留置导尿管(F8-10气囊导管),以合成材料对手术创口进行保护,并以纱布进行固定。术后1w左右观察伤口,并将敷料拆除。术后10d,将导尿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以2年为周期对两组患儿术后恢复状况进行回访。记录并对比两组患儿一次治疗成功率以及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对实验数据以SPSS 19.0软件处理,两组患儿一次治疗成功率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B两组的一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75.6%(68例)、76.7%(69例),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以尿道憩室合并尿道瘘、尿道狭窄、尿道憩室、尿道瘘等为主,其中A组并发症37例,B组并发症33例。B组并发症例数较少,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尿道下裂是指男性尿道口处,因先天发育原因所导致的生理缺陷。表现为会阴到尿道口的连线位置出现尿道开口,其中大部分会伴有阴茎下弯。在国外报道中,4%~8%的新生男婴会出现此类病症[4]。

胚胎发育8w后,尿道与外生殖器才开始发育,直到胚胎发育15w为止。以阴茎腹侧会阴至尿道口连线的近端开始,逐渐与远端进行融合形成尿道。而因为睾酮作用不足或睾酮缺乏等原因,导致尿道沟尚未在阴茎头闭合而停止发育,此时则会形成尿道下裂现象。有研究[5]表明,尿道下裂症状有家族聚集性。而是否具有遗传特性,目前尚未有明确论断。

尿道下裂在婴幼儿及新生儿阶段无明显症状,而青少年阶段则表现出喷雾状尿液和尿线弯曲现象。成人阶段因阴茎下弯导致性生活遭到妨碍。其中阴囊性、会阴型患者不得不采取下蹲方式进行排尿,甚至有形成不育的可能。

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尿道下裂修复术种类不下150种[7]。而评价手术效果需要从尿瘘发生率与外形美观等多方面考虑。其中移植游离物使之替代尿道的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但由于游离粘膜没有固定的血运,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较大。临床上通常使之与其他手术疗法配合进行治疗。而onlay法虽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难以对阴茎下弯进行彻底矫正。其他诸如snodgrass法以及koyanagi法等也都有着一定缺陷[6]。因此并不建议作为尿道下裂修复的首选。

诸多研究文献都有着相似观点,认为Duckett手术虽然在过去被用作尿道下裂修复的首选疗法。但对医生操作技巧的要求较高,其学习曲线较长,且术后具有较多的并发症。致使目前鲜少有医生应用该术式。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经验的不断累计,Duckett法的治疗成功率也逐渐提升。

包皮具有血运丰富、抵抗尿液侵袭能力强以及取材方便和临近尿道口等生理解剖特点,在Duckeet法中被用作尿道成形的基本材料。有研究结果[8]显示,在阴茎背的皮肤血管共有浅静、动脉浅层与浅静、动脉深层两层。前者负责为包皮外板与阴茎皮肤供血,而后者则负责提供包皮内板与内外板交界的血供。而由于包皮外板、内板交界位置具有最为丰富的分支血管,同时又是最容易分离的血管层,所以最适合作为岛状皮瓣的材料。

本次研究对象中采用Duckett法治疗的患者,均具有阴茎下弯症状,其尿道缺损长度在3cm左右,无法保留完整的尿道板,并且以背侧紧缩法无法将下弯症状有效矫正。经过手术治疗后,有11例出现尿道瘘,发生率为12.2%。与当前国内外研究结果相比,处在较低水平。分析并发症较低的深层原因,首先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手术医生具有丰富的尿道下裂修复经验。其次是对Duckett法有所改进,更加合理的对皮瓣位置进行选择,使成形尿道获得丰富的血供。并采用以阴囊肉膜与血管蒂将近端吻合口覆盖的方法,对血管蒂的血运形成良好的保护。此外,敷料固定、缝线选择以及导尿管引流等术中、术后的改进措施,也是保证手术效果、减少尿道瘘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而B组采用Duckett联合Duplay法对重度患者进行治疗,其一次治疗成功率相比单纯采用Duckett法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发生率则有所下降(P<0.05)。该疗法术后的并发症以尿道狭窄与尿道瘘为主,因此术中应对双侧Duplay尿道板的供血予以充分保护,同时采用阴囊肉膜将成形尿道充分覆盖,使尿道血运与岛状皮瓣得到充分保护。此外,应尽量在成形尿道双侧,做足够深的切口。以获得丰富的阴囊肉膜,确保术后阴囊能保持美观。

综上所述,采用Duplay联合Duckett法修复尿道下裂的效果比较理想,相比单纯的Duckett法而言,手术操作比较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其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均较高。

摘要:选取2011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患儿病例,做回顾性分析。所选患儿均需行尿道下裂修复术,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A、B两组各90例。A组患儿行Duckett法治疗,B组患儿行阴茎皮管尿道成型术(Duplay)联合duckett法治疗。对比两组一次治疗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A、B两组的一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75.6%、7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37例,其中尿道憩室合并尿道瘘3例,尿道狭窄7例,尿道憩室16例,尿道瘘11例。B组并发症33例,其中尿道憩室合并尿道瘘2例,尿道狭窄5例,尿道憩室12例,尿道瘘14例。各项并发症例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uplay+Duckett法修复尿道下裂的效果比较理想,相比单纯的Duckett法而言,手术操作难度与治疗成功率大致相同,而术后并发症较少,其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均较高。

关键词:尿道下裂,带蒂管状岛状包皮瓣尿道成形术

参考文献

[1]白东升,叶辉,邱颖.Duckett尿道成形术在中、重度尿道下裂修复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3,35(4):260-262.

[2]朱再生,陈良佑,刘全启,等.单侧带蒂包皮筋膜瓣尿道成形术修复近端型尿道下裂[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3,29(3):218-220.

[3]王明秀,鲍隆梅,徐艳芹,等.纵行带蒂岛状包皮瓣或联合Duplay法行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患儿的护理[J].西部医学,2013,25(2):290-291.

[4]钱冲,刘成倍,王文敏.加盖带蒂包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52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4):401-402.

[5]冯振华,黄强,邱光进,等.带血管蒂组织瓣覆盖技术在预防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瘘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7):1009-1012.

[6]田义华,李令勋,朱延杰,等.改良纵行带蒂包皮瓣治疗尿道下裂72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3,12(2):210-211.

[7]吴昌芹,唐应豪,廖万团.改良带蒂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术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28例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11(2):152-153.

上一篇:离心式风机安装技术下一篇:追求激情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