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瓣坏死皮瓣蒂部

2024-07-10

皮瓣坏死皮瓣蒂部(共7篇)

皮瓣坏死皮瓣蒂部 篇1

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 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手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1], 常因手术后皮瓣坏死、积液而影响术后及时化疗。国外文献报道, 其发生率在10%~60%, 国内报道则高达51%~71%[2]。发生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积血的原因, 与止血不彻底、大的淋巴管未结扎、脂肪液化, 皮下积气、引流和包扎方法欠妥等因素有关。重视对皮瓣的处理及护理至关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0年4月至2007年6月乳腺癌根治术病例计183例, 均为女性, 年龄38-65岁。Auchin-closs根治术103例, Patey Dyson根治术62例, Halsted根治术18例, 发生皮瓣坏死43例占23.5%, 皮下积液32例占17.5%。其中皮下积液伴皮瓣坏死21例。

1.2 主要症状

皮瓣坏死为肉眼所见皮瓣呈灰黑色或黑色, 触之无痛觉, 43例皮瓣坏死中, 35例发生在距手术切口皮缘3 cm以内, 余8例发生在其它部位。皮下积液压之波动感和穿刺抽液证实, 皮下积液32例中, 发生在锁骨下16例, 胸骨旁7例, 腋窝8例, 有1例发生整个皮瓣下大量积液、积血。

2 术中技术

2.1 皮瓣设计及处理

皮瓣设计不当, 易发生组织缺血坏死。目前多采用梭性切口, 根据患者体形、肿瘤位置、乳房形态大小决定切口的方位。可选用Haslsted、Meyer、Greenough Koeher 、Warren等切口, 边缘3~5 cm处做标记, 再以肿瘤为中心做纵向或横向的切口[3]。边缘既要尽可能远离肿瘤以避免有肿瘤浸润, 也要考虑保留足够的皮瓣确保无张力或低张力缝合。切开皮肤后以电刀或锐性刀片在皮肤及浅筋膜浅层锐性解剖, 遇有出血尽可能压迫止血, 不能奏效者, 电刀“点击式”电凝止血, 切勿使用“涂擦式”, 避免破坏皮瓣的毛细血管层, 便于术后皮瓣与胸壁较易形成新生毛细血管。解剖腋窝遇有细小“管道”时, 均给予逐一结扎, 对于防止术后淋巴漏、皮下积液有重要意义。

2.2 放置引流

切除标本后, 检查创口内无活动性出血、清洗脱落的脂肪组织和残余血块, 在腋中线皮瓣底部背阔肌前缘处切一小口, 引入前端多侧孔的硬质硅乳胶引流管, 引流管应有合适的长度、良好的弹性 (我们惯用硅胶引流管, 长度120 cm, 过长影响负压形成, 短则管内液体容易反流) , 腋静脉下方并妥善固定。缝合切口后用吸引器吸引引流管并用纱布按压皮瓣, 务必使积液积气完全排出, 使皮瓣紧密贴附于胸壁和腋窝。

2.3 妥善包扎

扎紧引流管外口使皮瓣下的潜在间隙始终保持负压状态, 上臂外展90度, 然后用柔软纱布填充于腋窝和皮瓣上以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其方法是:患者取坐位, 第一卷绷带绕胸壁水平加压包扎, 然后术者和助手各拿一卷绷带, 助手绷带由胸前壁绕患侧肩至胸后壁, 术者则水平缠绕绷带并固定助手绷带, 助手绷带再由胸后壁绕患侧肩部至胸前壁, 术者仍水平缠绕。如此反复, 从而牢固、均匀地加压包扎创面。我们谓之“三卷绷带法”。我们的体会是:①绕肩绷带不易滑脱;②绕肩绷带加强了对患侧的压力;③弹力绷带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既能达到局部的压迫作用, 又不影响胸廓的呼吸运动;④对一些传统方法包扎形成的“死角”如锁骨下也能加压。

3 术后观察与护理

手术后观察引流是否通畅、有效, 皮瓣是否紧贴于胸壁是防治皮瓣坏死的重要护理环节。在护理过程中, 除常规固定、挤压引流管, 防扭曲、堵塞, 保持通畅和无菌外,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保持引流管持续、平衡的负压

使皮瓣下的潜在间隙始终保持负压状态, 有利于创面渗液的排出, 防止引流液的反流, 污染创面引起感染和皮瓣坏死, 也有利于皮瓣均匀附着于胸壁, 便于新生毛细血管形成, 建立新的血液循坏, 避免再渗出, 亦起到加压包扎的作用。

3.2 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状除可判断创面愈合情况, 还可为拔管提供重要依据, 一般至术后3~5 d, 每日引流量<15 ml且为清亮血浆样液体时拔除引流管。 (笔者曾有1例发生整个皮瓣下积液就是拔管过早所致, 后经重新缝合和置管而痊愈) 。

3.3 防止皮瓣滑动

①术后使患侧肩部制动, 上肢保持内收, 紧贴腋窝, 下床活动时应用吊带或健侧手掌托扶患肢, 他人扶持时只能扶健侧, 避免过于牵拉, 引起皮瓣滑动而影响创面愈合;②术后避免早期频繁观察皮瓣, 术后3 d内, 皮瓣与胸壁形成附着尚不牢固, 频繁观察皮瓣势必解开绷带, 导致上肢活动, 笔者的方法是在术后3 d再解开绷带观察皮瓣。此时, 即使有皮下积液也相对稳定和集中, 以针刺抽液, 或在皮瓣上戳数孔以排出液体, 重新加压包扎。

参考文献

[1]李建章.大片游离植皮在乳癌手术中的应用.实用外科杂志, 1991, 11 (2) :85.

[2]钱长柏.乳癌根治术后创面负压吸引107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4) :213-214.

[3]黎介寿, 吴孟超, 黄志强.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卷.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107.

皮瓣坏死皮瓣蒂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2月在我院行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清扫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 ASAⅠ~Ⅱ级, 年龄为24~60岁, 平均 (46.84±2.87) 岁, TNM分期:58例Ⅰ期, 42例Ⅱa期。其中68例浸润性导管癌, 10例腺癌, 8例小叶癌, 11例髓样癌, 3例乳头湿疹样乳癌, 均行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清扫术治疗。该组患者进行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清扫术治疗, 排除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肥胖 (超出标准公斤体重30%) ;Ⅱb以上;肿瘤直径高于5 cm;肿物位于外上象限的其他象限。采用数字随机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采用数字随机对照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两组患者年龄、TNM分期、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乳房切除加腋窝淋巴清扫术治疗, 术中行电刀分离薄皮瓣, 切口边缘距离肿瘤边缘3 cm左右, 离切口边缘5 cm处留皮下血管网的薄皮瓣, 电刀条件:电凝25 J、电切25 J。术中行腋窝淋巴清扫 (留胸大肌乳房切除) 。两组术后均放置引流管, 不予以加压包扎, 定期换药。对照组术前30 min取2克头孢曲松置于100 m L 9%生理盐水中, 静滴,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注射用血塞通 (冻干) 治疗, 取400 mg注射用血塞通 (冻干) 置入250 m L9%生理盐水, 静滴, 1次/d, 持续用药5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伤口愈合时间、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治疗费用情况;观察两组皮瓣坏死情况。参照1978全国乳腺癌会议分级, 重度:皮瓣坏死宽度超过5 cm;中度:皮瓣坏死宽度为2~5 cm;轻度:皮瓣坏死宽度低于2 cm;观察两组不良用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 采用率 (%) 和±s表示, 行χ2、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观察指标

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引流量、引流留置时间、术后治疗费用分别为 (12.18±2.51) d、 (182.06±25.26) m L、 (5.29±1.19) d、 (1159.63±129.14) 元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皮瓣坏死

观察组皮瓣坏死率28%显著低于对照组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良用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3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之一肿瘤, 乳房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是临床治疗的乳腺癌有效术式。皮瓣分离是乳腺癌手术中重要的操作步骤, 国内外肿瘤医师均推荐的采用电刀行皮瓣分离, 有利于闭塞血管、淋巴管等, 抑制肿瘤细胞远处转移, 降低疾病复发率;术中可使用电刀止血, 降低术中出血量[3,4]。然而, 电刀分离薄皮瓣期间, 15%~40%患者会出现皮瓣坏死, 可能与皮瓣血运不良、术后皮瓣缝合、皮下积液等有关[5]。有研究指出, 皮瓣坏死可能延长手术切口愈合的时间, 不仅会影响术后放化疗, 还可能增加术后住院费用, 影响治疗效果[6]。目前, 临床尚无治疗皮瓣坏死的标准方案, 常通过术后引流、清创、口服肝素等, 降低皮瓣坏死率。有研究结果表明, 口服肝素、阿司匹林等药物能够预防皮瓣坏死, 但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出血率, 诱发重要脏器官出血, 增加手术风险[7]。

注射用血塞通属于中药制剂, 是由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中提取的制剂, 三七总皂苷是其主要组成成分, 常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 具有活血祛瘀的效果。血栓通能够改善机体微循环,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的作用;抑制细胞释放炎性因子, 减少血管通透性, 有效预防血栓[8]。有学者指出, 血塞通能够有效预防电刀分离薄皮瓣坏死, 提高手术效果。

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引流时间、引流量、伤口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皮瓣坏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 (P<0.05) 。结果显示, 血塞通在预防电刀分离薄皮瓣后皮瓣坏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赵毅等[9]指出血栓通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降低血管通透性, 促使血液正常循环, 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与该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电刀分离乳腺癌薄皮瓣后予以注射用血塞通治疗, 能够改善皮瓣血管堵塞现象, 促使伤口愈合,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童树红.72例老年性乳腺癌手术治疗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4 (9) :162-163.

[2]刘淑梅, 窦海川, 张志茹, 等.湿性敷料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伤口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5 (z1) :239-239.

[3]徐吉巧, 顾玉芳.术中冰敷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9 (23) :2202-2203.

[4]石玉兰, 戴燕, 向利娟, 等.伤口拉合技术在乳癌术后大面积皮瓣坏死伤口治疗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13, 34 (7) :1039-1040.

[5]凤雷, 张恒刚.乳腺癌改良术后皮瓣坏死的手术治疗 (附39例) [J].现代肿瘤医学, 2013, 21 (1) :103-105.

[6]杨萍, 孙书明, 魏祎, 等.血栓通与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因子的影响[J].天津医药, 2014, 12 (7) :716-718.

[7]张小军, 宋水江.血栓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15 (23) :6760-6761.

[8]聂勇胜, 文思, 刘静, 等.复方血栓通胶囊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 (8) :178-181.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 篇3

关键词:乳腺癌,皮瓣坏死,真皮下毛细血管网

乳腺癌 (Breast cancer) 是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的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约 (11~80) /10万, 死亡率约为 (0.7~26.6) /10万, 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认识的逐步提高, 目前乳腺癌的手术范围趋于缩小, 但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 以及人们对乳腺癌手术认识的局限性,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乳腺癌的治疗上, 根治手术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是乳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国内外报道皮瓣坏死发生率在45%左右。由于术后的皮瓣坏死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担和心理负担, 也严重影响了病人术后的进一步后续治疗。因此, 预防和治疗术后皮瓣坏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72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改进的手术操作方法, 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 大大降低了坏死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1997-2007年我院乳腺癌患者72例, 年龄19~69岁, 平均年龄38岁。其中左乳癌40例, 右乳癌32例, 均行乳癌改良根治术。

1.2 方法

(1) 本组病人均选择横行切口或纵行切口。 (2) 注意保护皮瓣:本组病例均使用电刀游离皮瓣, 为了避免电刀对组织的电热力效应, 应避免电刀对同一局部组织的反复切割。严格保护真皮下毛细血管网, 游离皮瓣应位于真皮下血管网和浅筋膜之间, 游离皮瓣厚度要均匀。 (3) 清扫腋窝淋巴结时, 应尽量结扎来自上肢的已断离的淋巴管 。 (4) 充分游离皮瓣, 避免在张力下缝合, 如果张力过大, 可转移皮瓣弥补皮瓣缺损。 (5) 术后常规于腋下、胸骨旁置管持续负压吸引, 防止皮下积液和坏死。 (6) 术后局部用粘贴性胶带适当加压包扎, 以使游离皮瓣和胸壁充分粘贴。 (7) 术后密切观察、积极处理皮下积液, 以避免皮瓣漂浮。

2 结果

本组72例病人, 4例出现皮瓣坏死, 其中1例经切除坏死皮瓣, 并向两侧游离再次缝合痊愈, 另外3例经持续换药愈合, 其余病人均正常愈合。

3 讨论

导致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有许多, 比如切口的选择、皮瓣厚度、皮瓣张力、皮下积液等, 但笔者认为, 造成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仍是皮瓣供血不足, 而引起皮瓣的坏死。所有以上诸多因素, 均是首先造成游离皮瓣血液循环的破坏, 然后引起皮瓣坏死。所以, 只有改善这些不利因素, 才能有效地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的坏死。

3.1 合理的切口选择

纵切口和横切口因顺应了胸前皮肤血供分布规律, 可使皮瓣坏死的发生率降低, 故是乳腺癌手术适合的切口选择。

3.2 减少皮瓣张力

皮瓣张力直接影响已游离皮瓣的有效血液循环, 张力过大, 将导致皮瓣的血液循环障碍, 造成皮瓣坏死。缝合切口时, 应尽可能在无张力下进行, 必要时需通过移植皮瓣弥补缺损。

3.3 保持适当的皮瓣厚度

游离皮瓣宜在皮肤真皮下血管网和浅筋膜浅层之间进行, 如果皮瓣游离时皮下脂肪保留过少, 破坏了真皮下毛细血管网完整性, 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皮瓣的坏死率就会增高。

3.4 积极预防和处理皮下积液

皮下积液使皮瓣不能与胸壁黏附, 使二者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血运, 进而导致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成因主要是断离淋巴管漏出、创面渗出和创面引流不畅。积极预防皮下积液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手术游离皮瓣时, 尤其是腋窝部位, 对于大的断离淋巴管应给予充分结扎; (2) 尽量减少创面渗出, 包括彻底止血、充分结扎断离淋巴管和术后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3) 保持创面引流通畅, 在腋下、胸骨旁各置一多侧孔引流管接负压持续吸引, 这样利于皮肤与胸壁粘贴, 消灭死腔, 促进皮瓣与胸廓建立良好的血运联系, 以利于切口愈合。 (4) 创面适当加压包扎, 术后局部用粘贴性胶带适当加压包扎, 以使游离皮瓣和胸壁充分粘贴。这样既有利于皮瓣与胸壁建立血运联系, 也有利于减少创面渗出。 (5) 积极处理皮下积液, 皮下积液导致皮瓣浮起, 影响皮瓣血供并增加局部感染机会。术后一旦发现出现皮下积液, 应给予积极处理, 调整引流管方向及冲洗引流管等, 以免影响切口的愈合。血供不足无疑是术后皮瓣坏死关键因素, 经本研究观察, 通过以上预防措施, 能有效的保护游离皮瓣的血液循环, 皮瓣坏死状况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皮瓣坏死率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裘法祖, 主编.外科学 (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16.

[2] McPheson K, Steel CM, Dixon JM.ABC of breast diseases.Breast cancer epidemiology.risk factors, and genetics (J) .BMJ, 2000, 32l (7261) :624-628.

[3] Converse JM.Reconstructive plastic surgrry, Second Edition, WB.Saunders company, 1997.3676.

[4]章庆华, 刘广成, 袁正.乳腺癌术后预防皮瓣坏死的对策 (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 (4) :312-313.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 篇4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

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我们采用皮钉固定的办法预防皮瓣坏死,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乳腺癌17例, 男1例, 女16例, 年龄28~74岁。均采用乳腺癌根治术, 其中纵行梭形切口12例, 横行梭形切口5例。

2 手术操作要点

腋窝淋巴结清扫、冲洗创面后, 放置2根引流管, 术后接负压持续吸引, 间断缝合切口, 于切口两侧距切口约3~4cm处, 用左手示, 中指将皮瓣固定于相应的肋骨表面, 尽量使皮瓣向切口方向推移, 以减轻切口张力, 用1号丝线自固定处皮肤进针, 缝至肋骨骨膜上再出针, 在两线间放置一约3cm×0.6cm大小油纱卷, 打结固定, 将皮瓣与肋骨固定在一起。用上述方法在切口两侧分别固定3针, 于锁骨下、腋下分别固定1~2针。无菌纱布包扎伤口, 胸带适当固定, 不必加压包扎。注意事项: (1) 固定术用细线或可吸收线固定, 避免用粗线; (2) 缝合时用力不能太猛, 避免针头打滑伤及胸膜或肺造成气胸; (3) 避免在胸背、胸长神经走行区固定; (4) 缝合不要太密, 以免造成阻隔带, 影响引流; (5) 胸带包扎不要太紧, 以兜住敷料为宜; (6) 持续低压负压吸引, 压力为-40~-50mmHg为宜; (7) 皮瓣缝线与切口缝线-并拆除或晚2~3d拆除; (8)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将皮瓣固定在胸肌上。

3 结果

17例引流管均在术后4~8d拔除, 12~15d拆线, 均未发生皮瓣坏死及切口裂开, 效果满意。

4 讨论

皮瓣坏死皮瓣蒂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6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3~74岁, 平均48.5岁。根据国际TNM分期:Ⅰ期213例, Ⅱ期521例, Ⅲ期258例, Ⅳ期174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

1.2 方法

1166位乳腺癌患者326例行传统根治术, 593例行改良根治术, 210例行保乳术, 37例行改良根治术+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 手术按常规操作步骤进行。

1.3 皮瓣坏死判断标准

发现皮瓣及切缘表皮呈灰白色, 出现水泡, 紫红色或暗黑色者多为皮瓣不完全坏死, 全层皮瓣颜色变黑, 切割皮瓣时无新鲜血液流出为完全坏死[2]。

2 结果

传统根治术326例出现皮瓣坏死51例, 占15.6%;改良根治术593例出现皮瓣坏死74例, 占12.5%;保乳术210例出现皮瓣坏死20例, 占9.5%;改良根治术+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37例出现皮瓣坏死5例, 占13.5%。

3 讨论

3.1 皮瓣坏死发生的原因

术后皮瓣供血主要来自真皮下血管网, 而距切缘3cm以内的血供主要靠与胸壁紧贴后所形成的新生血管网联系而获得, 因此, 这部分皮瓣血供差, 易坏死[3]。因此, 凡是各种导致术后皮瓣供血不足的因素都可导致皮瓣坏死。 (1) 术中游离皮瓣时破坏了真皮下毛细血管网, 切断了皮肤下方的动、静脉, 导致皮瓣供血不足, 尤其是游离皮瓣过薄时更易出现。游离皮瓣时解剖层次不清, 皮瓣厚薄不均匀, 尤其是“岛屿状”与“阶梯状”残留的皮下脂肪起支撑作用致使皮瓣不能与胸壁组织贴附, 无法建立新生毛细血管网, 导致皮瓣坏死。 (2) 术中在皮瓣上电凝止血过于频繁, 时间长或电刀功率过大均可使真皮下毛细血管网遭到破坏, 造成皮瓣供血不足而坏死。 (3) 皮肤切除过多, 缝合皮瓣张力较高, 皮瓣内血管因受压而闭塞, 致使皮瓣供血不足, 本组高张力者皮瓣坏死率明显高于第张力者。 (4) 术后处理不当引起皮瓣坏死: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直接与肋骨表面贴合, 创面不平坦, 若包扎压力不均匀可使部分皮瓣过度受压导致血管痉挛闭塞;部分皮瓣松弛而与胸壁贴合不紧密。术后引流不通畅, 拔除负压引流管时间过早, 患肢过早大幅度活动、呼吸运动使胸肌或肋间组织与皮瓣在未愈合前产生相对移动, 造成电凝焦痂脱落而继发出血, 形成皮下积血、积液等, 使皮瓣长期处于游离状态, 未能及时和胸壁建立血液循环, 造成皮瓣坏死。 (5) 患者自身原因: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术前营养状况差或正在化疗等因素也可造成皮瓣供血不足而坏死。

3.2 皮瓣坏死的预防措施

(1) 术前尽量使患者调试到适宜手术的最佳状态。 (2) 合理设计手术切口, 既要避免皮瓣过长张力过低致使皮瓣与胸壁活动度过大不利, 又要避免皮瓣过短使缝合张力过高导致血供不足。 (3) 术中正确的使用电刀:使用电刀时功率不可过大, 电凝止血时, 以止血彻底为前提, 止血时间尽可能短, 防止皮下毛细血管网被破坏。 (4) 术中游离皮瓣要均匀, 防止“岛屿状”以及“阶梯状”脂肪残留的出现。本组中薄皮瓣坏死发生率较厚皮瓣者高, 但是皮下脂肪中有淋巴管网, 若脂肪保留过多有可能因淋巴管内癌细胞残留而影响患者预后。具体方法是:距切缘3cm以内的皮瓣保留5mm厚皮下脂肪, 距切缘3cm以外的皮瓣保留约1cm厚的皮下脂肪, 这样可以很好保留皮瓣血供, 防止术后皮瓣坏死[4]。 (5) 术后适压包扎, 保持负压引流通畅:腋窝、锁骨下、肋弓上缘是易于产生皮下积液的部位, 应用棉垫、绷带填塞, 并用弹力胸带适压包扎。引流管留置位置正确, 负压吸力适当, 发现皮下积液及时抽取。

总之, 作为术者应全面了解患者状况,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采取最利措施, 提高疗效,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发生坏死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1166位乳腺癌患者术后皮瓣情况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 传统根治术326例出现皮瓣坏死51例, 占15.6%;改良根治术593例出现皮瓣坏死74例, 占12.5%;保乳术210例出现皮瓣坏死20例, 占9.5%;改良根治术+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37例出现皮瓣坏死5例, 占13.5%。结论 皮瓣游离过薄、电刀的不恰当使用、术后加压包扎不当等是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乳腺癌术式的选择、正确的使用电刀、缝合术口方法以及适压包扎等有助于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皮瓣坏死

参考文献

[1]Carlson GW, Bostwick J, Styblo TM, et al.Skinsparing mastectomy.Oncologicand reconstructive considerations[J].Ann Surg, 1997, 225 (5) :570.

[2]陈国林, 王风军.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4) :228.

[3]张杜民.乳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与防治[J].中国基层医药, 2003, 10 (7) :621.

皮瓣坏死皮瓣蒂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共收治3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全部为女性病例。年龄26~56(36.3±3.5)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8例患者为Ⅰ期,12例患者为Ⅱ期,10例患者为Ⅲ期。8例进行乳腺癌根治术,6例进行扩大根治术,15例进行改良根治术,1例改良扩大根治。3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共5例出现皮瓣坏死患者。

1.2 方法

患者在实施根治术后,24h内发现皮瓣苍白变色,肤质弹性下降,且临床表现为发绀和水肿,数日后局部坏死皮瓣和四周正常肤质有着明显的区别,皮瓣坏死区域成黑色状,周围区域出现红肿症状。判断患者表皮坏死的方法为,术后24h,表皮开始出现光亮、红肿,其次为表皮全部坏死,和皮肤深层形成分开,皮瓣内有液体流出,从而出现水疱,与皮肤烧伤后的病变相同,最终液体慢慢地吸收,直至形成黑色皱皮。

2 结果

30例患者经过乳腺癌根治术后,临床发现5例患者皮瓣坏死,4例坏死面积2.6m2,1例坏死面积3.6m2,且是皮瓣全层干性坏死。详见附表。

根据临床实验证明,乳腺癌根治术皮瓣坏死的治疗不容耽搁,针对不同的皮瓣坏死面积,实施清创后缝合或者点状植皮方法,其临床效果肯定,并发症少,5例患者全部健康出院。

3 讨论

乳腺癌皮瓣坏死为乳腺癌临床根治术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肤质弹性下降,发绀和水肿,皮瓣坏死局部成黑色状,周围区域出现红肿症状。我院30例乳腺癌患者皮瓣坏死的概率为16.7%,皮瓣坏死患者实施清创缝合和点状植皮后,坏死区域明显好转,治愈率达100%,现系统总结皮瓣坏死的原因、防御对策及处理措施。

3.1 乳腺癌根治术皮瓣坏死的因素

(1)电刀运用不科学,功率过高,手术长时间应用于一处易致使皮瓣损伤与皮下血管的损害,直至肤质烧伤,严重者致使皮肤穿孔。(2)手术过程中切口大小影响手术的质量。切口过大影响皮瓣张力加大,容易造成血液不畅通,致皮瓣裂开、坏死。若切口缝线过于密集,易打结过死阻碍血运。(3)皮瓣内有液体滞留。患者皮瓣内积液的重要因素为创面渗液、出血,缝合松弛过度与引流不畅,且电刀运用不科学,烧损皮瓣细胞组织导致坏死液化。(4)创面感染。乳腺癌根治术创面较大,细胞组织易受损,术后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力和免疫系统受到了伤害。(5)常规疾病。日常生活中患者若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情况,免疫系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人体内的细胞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也受到阻碍。这几项因素都是影响乳腺癌根治术皮瓣坏死的原因,了解疾病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做好预防措施[2]。

3.2 防御对策

根据患者的皮瓣坏死原因,采取一些有效可行的对策:(1)选择科学的运用电刀。电刀的功率不能超过50W,割开皮肤和皮缘3cm内不能运用电刀,采用手术刀切开与游离。(2)严格游离适合的皮瓣,术中防止用力过猛和长时间拉扯皮瓣。(3)合理地设计切口,观察患者坏死区域选择纵梭形、横梭形、横行斜切口,防止皮瓣张力过大。(4)预防皮瓣下积液,创面需尽量止血,科学有效地结扎,减少对电刀止血的依赖,避免手术后淋巴管、小血管再度开放。(5)术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需积极防治感染。(6)及时诊治患者常规疾病,让患者于术前有着良好心理和生理状态[3]。

根据临床总结分析,探究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和分析其治疗方法,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的机率,对已经发生的皮瓣坏死病例,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患者躯体及心理上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刘秀英.127例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42.

[2]刘晓杰.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3):67-68.

皮瓣坏死皮瓣蒂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7例,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X线确诊。其中男53例, 女34例;年龄17~68岁, 平均年龄为 (42.46±14.66) 岁;左侧47例, 右侧40例;受伤后至来院就诊时间2h~8d, 平均 (3.04±2.25) d;骨折后到手术时间2~10d, 平均 (5.72±1.93) d;受伤原因:车祸伤19例, 高处坠落伤61例, 其他7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59例, Ⅲ型28例。本组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排除陈旧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合并糖尿病及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44例, 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手术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 麻醉生效后侧卧于手术台上, 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 纵向起于外踝上5.0cm, 于跟腱前缘下行至外踝下方弧形向前延伸至第5跖骨底, 直至跟骨表面。复位后用可塑形钛板置外侧壁固定, 术后留置引流管1枚, 接负压吸引器, 全层缝合切口,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不做外固定, 48~72h内拔管, 2周后切口拆线。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应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 甘露醇及活血药物消肿止痛, 局部换药及对症处理, 理疗及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HPO治疗, 术后第2天开始, 1次/d, 10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皮瓣坏死率。HPO治疗应用青岛平度高压氧舱设备厂生产的空气加压治疗舱, 采用多人HPO舱, 治疗压力为0.25MPa (2.5ATA) , 稳压吸氧时间为1h, 中间休息5min, 共2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皮瓣坏死10例, 坏死率为23.26%, 除2例范围较大、钢板外露, 采用转移皮瓣方法治愈外, 其余均通过局部换药、外用生肌药物治愈。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皮瓣坏死3例, 坏死率为6.82%, 皮缘坏死范围较小, 均通过局部换药、外用生肌药物治愈。两组患者皮缘坏死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73, P<0.05) 。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损伤, 约占全身骨折的2%, 其中大部分跟骨骨折涉及关节面。因为跟骨的解剖形态完整性对后足正常的关节功能、足弓的支撑形态及负重时下肢的负重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对涉及关节面的跟骨粉碎性骨折大多采用手术治疗以恢复患者正常的足部功能。但跟骨主要为松质骨, 骨折后出血较多, 骨折出血加上钢板占位易产生较大张力, 压迫血管致血流不畅, 加之跟骨周围软组织菲薄, 切口易发生血供障碍, 局部缺血缺氧, 代谢紊乱, 影响切口愈合, 因此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如切口皮瓣坏死、感染、切口皮肤不愈合、跟骨及其周围疼痛等, 尤其是皮缘坏死的发生率较高[2]。

有研究证实, 在缺氧状态下,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殖减慢, 甚至停止分裂, 无氧代谢加强, 细胞发生功能障碍[3]。王友彬等[4]通过动物实验发现, HPO可通过抑制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表达、促进隙连接蛋白43 (Cx43) 的表达来减轻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谭嘉等[5]通过动物模型亦发现HPO可促进软骨样组织向骨组织的转化, 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促进骨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临床研究亦证实[6], HPO通过增加血氧分压, 提高创伤组织氧含量, 提高血氧弥散力, 增加组织内氧弥散距离, 从而促进创伤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蛋白的释放, 促进血管再生和上皮细胞生长, 加速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形成,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本文也发现术后应用HPO治疗可显著改善跟骨骨折患者皮瓣的缺氧状态, 促进伤口生长, 加速伤口愈合。因此, 笔者认为HPO辅助治疗预防跟骨骨折术后皮瓣坏死疗效确切, 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预防跟骨骨折术后皮瓣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7例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后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疗, 比较两组患者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皮瓣坏死率[3/44 (6.82%) ]明显低于对照组[10/43 (23.2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73, P<0.05) 。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预防跟骨骨折术后皮瓣坏死疗效确切, 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高压氧,皮瓣坏死,治疗

参考文献

[1]秦志勇.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7) :86-87.

[2]伏海平, 刘华兴.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缘坏死的处理方法[J].四川医学, 2012, 33 (2) :335-337.

[3]Hunter S, Langemo DK, et al.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chronic wounds[J].Adv Skin Wound Care, 2010, 23 (3) :116.

[4]王友彬, 戚征, 高春锦, 等.高压氧预处理对皮瓣组织Cx43和TNF-α表达的影响[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3, 20 (1) :9-11.

[5]谭嘉, 谭海涛, 陈国平, 等.高压氧对小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生物力学特性及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 4 (1) :48-56.

上一篇:合金组织下一篇:静动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