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型皮瓣移植术

2024-06-12

轴型皮瓣移植术(精选3篇)

轴型皮瓣移植术 篇1

静脉危象是轴型皮瓣移植术后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可导致移植组织的坏死而使手术失败, 因此必须重视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预防。而充分的护理对于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3]。我院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预防轴型皮瓣移植术后的静脉危象中, 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传统对照研究, 观察组为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轴型皮瓣移植术的患者38例;对照组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同类患者4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伤原因及部位、轴型皮瓣移植面积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

对照组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实施术后护理干预。观察组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按照循证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循证护理计划及措施, 并按此计划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全程护理干预。

1.2.1 护理步骤:

循证护理计划的制定: (1) 定义临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发生; (2) 循证查询、求证: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医药卫生期刊全文库”、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中国临床路径网等数据库, 手工检索国内护理学期刊及专著, 系统寻找相关研究成果及新进展, 取得科研实证; (3) 综合考证评价:对上述科研实证的有效性、实用性及优点进行综合考证评价, 以便选择最佳科研实证; (4) 制定护理计划:将最佳科研实证结合以往护理知识、经验及患者需求而制定, 用以指导具体实施及管理。

1.2.2 护理计划实施:

由责任护士负责整个计划的全面实施, 具体包括静脉危象危险度评估、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及记录、基础护理、综合护理等。

1.3 评价指标

以静脉危象发生率和轴型皮瓣移植存活率作为护理效果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静脉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轴型皮瓣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循证护理预防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作用评价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接受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轴型皮瓣移植存活率则高于对照组, 说明前瞻性的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发生, 从而提高轴型皮瓣移植的存活率。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1) 按照循证护理原则和方法制定出的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护理计划及措施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能使护理人员高度重视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预防, 从而及时发现并消除静脉危象的诱因及潜在危险因素, 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使预防措施及时落到实处, 防患于未然; (2) 该计划中提出的护理措施均经过严格的综合考证评价, 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避免了护理方面的经验主义错误和盲目性; (3) 通过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静脉危象的预防知识, 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3.2 体会

3.2.1 必须重视静脉危象危险度的评估:

对患者要详细了解其健康史、身体状况, 严密监测相应临床和实验室指标, 确定有无诱因或潜在的危险因素, 以便对患者尤其是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高危对象进行有效监测和采取前瞻性护理措施。

3.2.2 必须重视健康教育:

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患者的遵医行为对于预防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至关重要, 必须争取患者在严格戒烟、术后保暖、维持合适体位等方面与医护人员密切协作[3]。

3.2.3 必须重视护理效果的动态评价和及时改进:

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前瞻性循证护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常会有变异发生, 因此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动态评价,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改进, 从而护理更加科学化。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作用。方法 采用传统对照研究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医院骨科接受轴型皮瓣移植术的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44例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按照前瞻性循证护理计划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全程护理干预和管理, 对照组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实施护理干预, 比较2组术后静脉危象发生率和轴型皮瓣移植存活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静脉危象发生率分别为为5.26% (2/38) 和20.45% (9/44) ;术后轴型皮瓣移植存活率分别为97.37% (37/38) 和79.54% (35/44)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前瞻性的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轴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发生, 从而提高轴型皮瓣移植的存活率。

关键词:循证护理,轴型皮瓣移植术,静脉危象

参考文献

[1] 曹艳, 杨国荣, 屈希珍, 等.5例轴型皮瓣移植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12 (37) :12.

[2] Bielecki M, Karpik M, Skowroński J, et al.The effect of prophylactic doses of nadroparin and therapeutic doses of betamethasone on skin flap survival in rats[J].Folia Histochem Cytobiol, 2009, 47 (4) :673-677.

[3] 王巧君, 姚海利, 韩湘兰, 等.轴型皮瓣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0) :896-897.

轴型皮瓣移植术 篇2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0, 男23例, 女7例。年龄13~51岁。病因:血源性病灶骨髓炎13例, 外伤性17例。病程:3个月~21年。骨并发病:慢性肋骨、肱骨骨髓炎各1例, 腓骨多段骨折1例。局部情况:①血源性骨髓炎:无窦道者4例, 窦口及周围皮肤瘢痕化9例, 其中1例瘢痕25 cm×11 cm。硬化性骨髓炎散在脓腔及复发窦道3例;单一骨脓腔9例, 其中5例有大块死骨存留, 2例伴病理骨折;②外伤性骨髓炎:17例都有皮肤缺损, 骨裸露, 包括2例钢板外露, 2例踝关节外露, 伤口周围皮肤硬化, 皮下积脓, 皮肤缺损面积5 cm×3 cm~25 cm×10 cm, 裸露骨干枯、硬化, 部分表层坏死。骨折不连共16例, 其中粉碎骨折5例, 骨缺损4例, 缺损长度3~4.5 cm。全身情况尚佳。

1.2 治疗

①术前抗生素控制感染5~7 d;②病灶清除:切除贴骨和复发溃疡皮肤, 摘除死骨或碟形切除表层死骨及病灶壁瘢痕;1/1 000新洁而灭冲洗病灶并浸泡5~10 min。③根据以区部位、面积、深度和供区具体情况, 本组选用十种肌皮瓣直接或通过隧道转移覆盖创面;④肌皮瓣固定:首先缝合肌皮缘、肌膜与骨腔周围软组织缝合, 使肌皮瓣填入骨腔;⑤供区伤口由深到浅逐层缝合, 若肌肉松驰者10 cm宽的切口也可以直接缝合, 张力太大应植皮修复;⑥有骨缺损者可同时植骨;⑦术后置橡皮条引流可预防深部感染;⑧肌皮瓣表面置棉垫适当加压包扎, 以消灭死腔, 促进伤口愈合。无骨折者石膏托固定3周以免肌皮瓣滑动, 有骨折或植骨者管形石膏固定直到骨连接。术后继续抗生素治疗1~2周至体温正常。

1.3 结果

本组伤口一期愈合12例;表浅感染换药, 半个月内愈合14例;4例植骨者20~30 d 愈合。12例骨折不连者:2~3个月连接, 4例植骨者2~4个月融合。本组3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2~4.5年半, 平均30个月;伤口、骨折、植骨和骨髓炎均愈合良好, 无复发。

2 典型病例

2.1

例1 男, 19岁。左胫骨上中段血源性骨髓炎两年、2001年2月入院, 胫骨上中段皮肤缺损25 cm×7 cm, 大块死骨形成, 病理骨折。病灶清除后骨缺损4 cm, 植游离髂骨4.5 cm,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填盖创面, 供区立接缝合。病灶内置塑料管, 注入氨苄青霉素0.25 gm/次, 3次/d;伤口1个月愈合, 植骨4个月融合两个月后患者跌伤, 植骨下端骨折, 又2个月骨折连接。18个月复查骨折愈合良好。随访39个月跑跳自如。

2.2

例2 女, 30岁。右胫骨下端开放性粉碎骨折7个月, 于2002年2月住院。皮肤缺损9 cm×5 cm, 胫骨下端粉碎骨折, 骨折片硬化。病灶清除取出死骨一片, 比目鱼肌逆行肌瓣转移充填腔隙, 即游离比目鱼肌近端, 保留来自胫后血管的下两支血供, 在内踝上5~7 cm逆转。肌面延期植断层皮片, 伤口半个月愈合, 2个月骨折连接。9个月骨折愈合良好, 趋于坏死的间质骨复活, 随访28个月无复发, 已参加农业劳动。

3讨论

3.1 胫骨慢性骨髓炎的诊断、特点及治疗

有伤口的骨感染超过6周者为慢性骨感染[1], 本组有伤口的26例均超过3个月, 无口的4例病程均超过8个月;诊断慢性骨髓炎应有X线、组织学依据或/和细菌培养阳性。本组30例的骨病变从X线片所见, 按Weiland[2]的分型:Ⅰ型2例, Ⅱ型10例, Ⅲ型18例;4例无伤口者属Ⅱ型, 手术发现之脓液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本组26例曾经过两次以上手术, 2例分别为7次和10次。本组30例采用彻底清除病灶, 切除瘢痕组织, 转移轴型肌皮瓣填盖创面, 均愈合良好, 无复发。虽然例1植骨融合后因外伤再骨折, 当时折端骨已硬化, 髓腔封闭, 由于轴型肌皮瓣血供良好, 两个月后骨折端又连接。说明轴型肌皮瓣对控制慢性骨髓炎, 促进愈合, 确有特殊功效。

3.2 肌皮瓣转移的优点和设计

轴型肌皮瓣转移技术简单, 手术时间短, 而且转位的血管轴很少发生血管危象。本组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 均一次手术成功。肌皮瓣设计:原则上选用受区附近肌皮瓣, 应最少影响供区功能及美观。一般胫骨上、中段, 选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 但该瓣下段缺乏肌组织。若是胫骨下段或内踝, 可视具体情况选用各种比目鱼肌瓣或腓肠肌内侧头逆行肌瓣, 肌面植断层皮片:若只需用皮瓣覆盖骨面, 可选用腓侧或胫后血管岛状皮瓣;小腿内外侧因特殊情况, 如瘢痕不宜作皮瓣, 可选用足背岛状皮瓣或肌皮瓣。本组30例根据受区的部位、面积、深度和供区具体情况选用多种肌皮瓣, 对胫骨各部位都能覆盖。很少有需要作显微组织移植者。作者在同期仅对胫骨慢性感染作了5例显微组织移植, 现在考虑其中有3例选用肌皮瓣转移覆盖即可。

3.3 植骨问题

本组中4例骨缺损均较短, 在5 cm以内, 故选用游离髂骨移植, 方法简单, 4例均成功。手术中彻底清除骨端瘢痕, 凿通髓腔, 将植骨嵌入髓腔内, 使之紧密接触, 等于加压融合;病灶内置管, 每日分次注入抗生素, 比持续滴注减少了护理和患者卧床时间, 且同样可以保持局部抗生素浓度, 由于局部血运充分改进, 且髂骨为松质骨, 新生血管容易伸入, 有利于骨愈合。一般两周拔管, 1个月左右伤口愈合, 3~4个月植骨融合。

关键词:轴型肌瓣,皮瓣,肌皮瓣,转移,胫骨慢性骨髓炎

参考文献

[1] May JW, et al.Microvasculrgr transfer of free tissue for closure of bone wounds of the edstal lower extremity.New Eng J Med 2001, 306:253.

轴型皮瓣移植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了4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 年龄16~26岁, 平均22.7岁。临床表现及诊断:患者多因青春期月经不来潮、或婚前检查时见外阴部阴道口有线性凹陷、性交困难;肛门指诊仅触及痕迹子宫。一般诊断不困难, 但需与继发性阴道闭锁或狭窄相鉴别。阴道下段闭锁常合并子宫积血, 有周期性下腹痛。我院采用会阴轴型皮瓣阴道成形术术式, 术后疗效满意。

1.2 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3d服流质饮食及服甲硝唑0.2~0.4g tid, 术前晚及当日晨行清洁灌肠。麻醉行低位硬膜外麻醉。手术步骤: (1) 水压造穴法:常规消毒外阴、铺巾、导尿, 在前庭部凹陷的中央, 作一倒弧行切口长约5cm, 向上切开尿道与肛门间的会阴体, 以金属导尿管与Hegars扩张器 (8#) 分别插进尿道和肛门作指引, 用7号腰椎穿刺针从切口中点刺入, 予注入0.9%氯化钠, 待原前庭部凹陷黏膜展平或隆起时, 再沿骨盆轴方向边进针边推注, 逐段充液, 进入4cm左右停止进针, 注液150mL左右即能很好地扩充和填充整个阴道。此后用食指和中指沿左右前后分离, 近盆腔腹膜时应细致操作, 勿伤及腹膜。只需数分钟即可完成造穴, 行成深达10cm、宽3cm的人工阴道穴腔。可填塞纱布入阴道内压迫止血[2]。 (2) 会阴轴型皮瓣的轴心动脉是阴唇后动脉, 以坐骨结节顶点与肛门连线中点外侧3mm为A点, 以耻骨结节与耻骨联合间中点为B点, A、B两点连线的前2/3即为阴唇后动脉的体表投影线, 用龙胆紫标示左右两侧阴唇后动脉的投影线, 以此为轴心血管设计皮瓣, 皮瓣外侧缘起自大腿根部, 内侧达大阴唇外侧 (不包括大阴唇) , 每侧皮瓣宽4~5cm, 长9~10cm。按设计作皮瓣切开, 在深筋膜面由远端向蒂端剥离直达轴心血管浅出处。在大阴唇外侧皮下向阴道腔作钝性分离, 形成阴唇下隧道。将皮瓣通过阴唇下隧道转移至阴道口, 将两个皮瓣皮面朝里缝成袋状, 将其纳入已形成的阴道腔穴中[3,4,5,6]。用碘仿纱条填塞阴道腔, 使皮瓣与腔穴紧密贴合, 不留死腔。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处理:保持外阴清洁, 留置尿管7d, 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无渣饮食并控制排便, 7d后改普通饮食并每晚服石腊油30mL;术后7d拆除阴道前庭缝线, 取出阴道填塞纱条, 拔除尿管;全厚带蒂皮瓣移植后不会挛缩, 不需要放置阴道模具。

1.3 术后随访

随访8月~3年, 平均1.2年, 4例患者无1例失访。无1例阴道挛缩, 已婚患者性生活满意。

2 讨论

理想的阴道成形术应该是为患者再造一个解剖和功能上都接近正常的阴道。除了具有适当的深度和宽度外, 一定要柔软、润滑、清洁, 具有弹性和伸展性, 有感觉且稳定不挛缩。用于阴道再造的组织移植后, 供区不会发生继发畸形和功能障碍。目前阴道成形术中采用羊膜、盆腔腹膜、阴唇皮瓣、口腔黏膜、回肠等替代人工阴道, 各有优劣[7]。采用羊膜最后形成的阴道与自然阴道很相似, 但羊膜取材要求较高, 易感染, 易挛缩。口腔黏膜阴道成形术手术瘢痕极其隐蔽, 可以分泌黏液, 患者性生活满意, 但取材受限制。肠管阴道成形术黏膜有皱襞、湿滑、红嫩富有弹性;但肠壁分泌黏液有异味, 须进腹腔操作;创伤较大。采用腹膜形成的阴道柔软、宽敞, 但可鳞状上皮化, 术后必须使用阴道模具;需剖腹。阴唇瓣阴道成形术, 外阴形态破坏较大, 术后供区瘢痕明显;操作复杂, 具一定危险性。我院采用会阴轴型皮瓣阴道成形术, 摒弃了术后长期放置阴道模具的不便, 术式简单, 易于操作, 成形后外阴丰满, 阴道柔软、有弹性, 有足够的深度、宽度, 敏感性较好, 并有腺体分泌功能, 无异味, 无干涩感;无需模具扩张。术后随访无1例阴道挛缩。皮瓣供区愈合良好, 未发生功能障碍。该术式简单, 安全, 成功率高。

会阴轴型皮瓣以阴唇后动脉为轴心血管, 存在多重血管供血, 各血管间相互吻合, 皮瓣血运极为丰富, 带血管蒂的皮瓣易于存活, 较少坏死。该血管浅出于皮下的位置较恒定。术前为防止损伤血管, 需用龙胆紫标出皮瓣设计线。皮瓣固定缝合前要仔细检查纳入的皮筒位置是否适当, 要防止血管蒂扭转或牵拉过紧, 影响血运。会阴神经丰富, 皮瓣中含有阴唇后神经和股后皮神经会阴支到会阴股沟区的分支, 成形的阴道敏感性好, 性生活较满意[3]。

Pierluigi Benedetti Panici等[8]于2007年首次报道了取阴道前庭处全层黏膜组织1cm2, 体外培养2周成自体组织, 应用自体阴道组织体外培养后作为人工阴道移植物已经成为了现实。总之, 阴道成形术虽然方法繁多, 但手术的最终目的都是在对患者最小损伤的基础上,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会阴轴型皮瓣在阴道成形术中应用方法及临床功效。方法 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4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 均施行会阴轴型皮瓣阴道成形术术式, 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4例患者术后无1例出现出血感染导致手术失败, 术后阴道无挛缩, 性生活满意。结论 会阴轴型皮瓣阴道成形术具有术式简单, 损伤小, 并发症少的优点, 疗效功能好, 经济实用。

关键词:先天性无阴道,阴道成形术,会阴轴型皮瓣

参考文献

[1]苏应宽, 栾铭笺, 汤春生, 等.妇产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1:532-544.

[2]陈世灼.水压造穴阴道成形术[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2, 20 (2) :121.

[3]傅兴全.实用外阴、阴道手术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6.

[4]杨志明.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5]金一清.带血管蒂筋膜瓣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 1983, 6 (11) :663.

[6]张涤生.整复外科[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2.

[7]王明乾, 林蓓.先天性无阴道的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9) :569-570.

上一篇:师资培养策略下一篇:电力业扩报装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