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筋膜张肌皮瓣

2024-07-16

阔筋膜张肌皮瓣(精选7篇)

阔筋膜张肌皮瓣 篇1

股骨大粗隆压疮是长期卧床的老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局部营养条件差、易继发感染、入院时已为深度创面等原因, 使创面一期修复较为困难。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和积极发展,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VSD) 已成为外科多种创面的标准治疗模式[1,2,3]。其治疗压疮的优势得到认可, 目前在压疮治疗上广泛应用[4]。但其存在伤口痊愈时间长、住院费用高的不足之处。针对VSD的不足之处, 笔者应用VSD联合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补术的治疗方法治疗股骨大粗隆Ⅲ、Ⅳ期压疮, 效果满意。本科于2010年3月-2013年12月VSD联合阔筋膜张肌皮瓣修补转移术治疗28例股骨大粗隆压疮, 并与常规VSD治疗的25例股骨大粗隆压疮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收治53例股骨大粗隆Ⅲ、Ⅳ期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及常规组, 分别采用VSD联合阔筋膜张肌皮瓣修补转移术治疗及常规VSD治疗。联合组28例患者, 年龄60~84岁;对照组25例患者, 年龄62~88岁。所有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有高血压42例, 糖尿病32例。创面面积最小5 cm×6 cm, 最大8 cm×10 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联合组

采用VSD联合阔筋膜张肌皮瓣修补转移术治疗: (1) 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 做好术前准备, 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骨大粗隆压疮清创术;术中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性组织, 敞开所有死腔;创面以生理盐水、H2O2、聚维酮冲洗后, 进行VSD治疗, 按创面形态修剪VSD材料 (武汉维斯第) , 将材料充填到创面中, 适当固定, 引流管自创面引出, 用半透膜封闭创面, 连接负压源, 负压维持在125 mm Hg。7~14 d后创面情况好转, 达到二期手术标准 (判断标准:创面坏死组织消失, 水肿消退;肉芽组织新鲜, 表面呈颗粒状, 触之易出血) , 则进行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补术。 (2) 手术方式: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 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清除创面皮缘不新鲜及瘢痕化组织, 以刮匙搔刮创面, 将创面表面水肿肉芽组织清除;若创面深达骨面甚至侵及骨质, 以骨刀将坏死骨组织清除, 以生理盐水、H2O2、聚维酮冲洗干净, 以保证提供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生长的良好基底。 (3) 皮瓣设计:在髂前上棘下方8 cm处作出标示, 该处为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的血管蒂位置, 也是皮瓣的旋转中心, 以干纱块覆盖创面获取创面的大小、形状作为参考设计、绘出皮瓣形状, 而皮瓣的旋转中心到皮瓣最远端的距离应大于至创面最远端2~3 cm为宜。在皮瓣前上方稍向内侧突出, 整个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形成双叶状, 转移后能较好地修补供区上部创面。皮瓣的切取从皮瓣远端开始,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阔筋膜, 掀起远端。在阔筋膜深面由远而进逆行分离皮瓣, 该层次组织疏松, 易于分离。肌皮瓣远侧腱膜与皮肤联系疏松, 以1号线将肌皮瓣与皮下组织缝合固定, 避免两者产生剪力, 出现分离而影响肌皮瓣血运。沿肌皮瓣前缘寻找和分离阔筋膜张肌与股直肌间隙, 在髂前上棘下8 cm处, 为旋股外侧动脉横过该间隙进入肌肉深面, 肌皮瓣的游离以旋转后能无张力地覆盖创面为度, 不必常规暴露和游离血管蒂, 以免误伤。切断皮瓣基部的皮肤和深筋膜可增加皮瓣旋转角度, 但不需要切断基部肌肉, 以减少出血。肌皮瓣切取后顺时针旋转约90°, 转移覆盖全部创面, 其中肌皮瓣远端修复大粗隆压疮创面, 皮瓣近端内侧突出处修补供区上部三角形缺损。皮瓣与创面按层次缝合固定, 放置皮瓣区及供区引流条。术后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及处理基础疾病, 加强伤口处理、翻身护理。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VSD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 作好术前准备, 营养支持治疗,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股骨大粗隆压疮清创术, 术中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性组织, 全程进行VSD治疗, 注意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后期创面接近愈合则结合换药治疗处理。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随访3~6个月, 观察并记录患者伤口痊愈情况, 以伤口愈合率作为疗效指标。伤口痊愈评价:创面完全愈合, 上皮覆盖 (皮瓣成活, 手术伤口愈合) 为痊愈;创面干净, 渗出液减少, 肉芽生长良好, 创面日渐缩小 (皮瓣有局部感染、坏死或皮瓣基底积液, 愈合不良) 为好转;创面无肉芽组织生长, 创面亦无缩小 (皮瓣坏死) 为无效, 愈合率=痊愈+好转。治疗结束后, 向患者及家属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压疮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调查, 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 以上述指标作为效益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时疗效的比较

出院时, 联合组伤口愈合率分别为89.3%, 常规组为92.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114, P=0.736) , 见表2。

2.2 两组效益指标比较

联合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明显少于常规组, 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3.1 压疮患者特点及大粗隆部位压疮特点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 特别是老年、瘫痪、截瘫、骨折术后护理不当及脑外伤昏迷等患者, 而此类患者多有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长期的疾病过程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综合以上因素, 压疮创面更新生长缓慢, 甚至经久不愈[5,6]。股骨大粗隆部骨质突出, 皮下组织薄弱, 皮肤紧贴股骨粗隆部, 缺乏脂肪组织保护, 侧卧时, 局部受压力、剪切力、摩擦力的联合作用, 当外部压力超过4 KPa时, 受压超过2 h, 受压部位的组织血液循环出现障碍, 组织营养缺乏, 造成局部组织不可逆的损伤, 故该部位容易发生压疮[7]。

3.2 VSD治疗股骨大粗隆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VSD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标准治疗模式, 进入21世纪, 该技术在各种创面的治疗上凸显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与传统的换药治疗技术相比, 其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换药治疗[8]。应用VSD技术治疗压疮优点[9,10,11]: (1) 有高效的引流作用, 促进创面渗液的引流, 促进部分坏死组织的排出, 清除创面细菌, 隔绝创面与外环境之间的感染机会, 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2)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在创面形成的负压, 能迅速减轻水肿、降低血管通透性, 增加创面供血供氧, 促进创面的闭合生长; (3) 治疗局部形成封闭状态, 外界细菌难以进入创面, 而负压使细菌减少进入血液循环;并提供创面湿性环境, 促进创面组织生长; (4) 大大减少临床医务人员换药的工作量。故VSD成为外科多种创面的标准治疗模式。VSD治疗股骨大粗隆压疮仍有存在的问题, 虽然该治疗较传统换药治疗有显著优势, 但总体治疗时间仍较长, 总结原因有: (1) 该类患者多数年老体弱合并有基础疾病, 身体条件差, 营养水平低下, 自体的组织生长更新能力差; (2) 压疮创面的生长有肉芽组织及表皮组织的生长, 在有效治疗的前提下, 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往往较表皮组织生长迅速, 据临床观察, 肉芽组织填充创面需要4~8周, 而表皮组织生长至完全覆盖创面则需6~12周; (3) 基于股骨大粗隆局部有关节活动, 股骨大粗隆与创面形成的肉芽组织之间容易形成潜行间隙, 如合并感染, 往往引流不畅, 难以愈合, 导致病情迁延; (4) 住院治疗时间长, 导致医疗费用高,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3.3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的特点及其联合VSD治疗的优势

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 起自髂前上棘, 肌腹被包在阔筋膜的两层之间, 向下移行为髂胫束, 止于胫骨外侧髁。其支配血管来自从股深动脉发出的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 该血管蒂行程较恒定, 并有足够的长度和粗度, 常用于游离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的血管蒂[12]。同时, 阔筋膜张肌位置表浅、切取灵活、局部创伤小、转移方便、皮瓣切取后有臀肌等代偿、对功能影响不大, 是临床常选用的肌皮瓣;又因该皮瓣血供好、面积大, 可有效填塞较浅的褥疮和覆盖较大面积的组织缺损, 移植后无血液循环障碍之忧, 故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常为修复较大的股骨大粗隆部压疮的首选皮瓣[13]。

股骨大粗隆压疮的患者入院后, 首先采取压疮清创术并进行VSD治疗7~14 d, 待创面组织达到手术条件, 即予进行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修补术。本研究结果显示,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联合VSD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1) 明显缩短病程:因短时间内进行手术治疗而封闭创面, 与单独使用VSD治疗对比, 大大减少等待创面自行生长愈合的时间, 主动地联合干预治疗而缩短了病程;另外, 减少患者卧床的营养消耗, 也会有利于对基础疾病的整体控制; (2) 减少医疗消费; (3) 提高治疗满意度:由于病程的缩短, 相应缩短了住院时间, 加之治疗效果与常规VSD治疗效果相当, 不仅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 且为患者家庭降低了治疗费用, 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VSD联合阔筋膜张肌肌皮瓣治疗股骨大粗隆部压疮比单纯使用VSD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能够明显缩短病程, 节省住院费用, 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小的局限性, 因此, 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仍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研究加以证实。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VSD) 联合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补术治疗股骨大粗隆压疮与单独使用VSD治疗的效果, 探讨VSD联合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补术在股骨大粗隆压疮治疗中的优越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治疗的53例股骨大粗隆压疮患者, 其中, 28例采用VSD联合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补术 (联合组) , 25例创面采用常规VSD治疗 (常规组) 。随访3~6个月, 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在伤口愈合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伤口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明显少于常规组,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SD联合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补术治疗股骨大粗隆压疮, 与单独使用VSD治疗比较, 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补术,压疮,临床疗效

阔筋膜张肌皮瓣 篇2

1 手术方法

分三组进行手术。一组对离体的足跟或手掌细心修去皮下组织, 保留全层皮肤。一组行受区局部清创术, 去除失活与坏死组织。然后, 用1‰碘伏湿纱布覆盖创面, 再行无菌包扎。另一组在对侧股部从髂前上棘至髌骨外缘连线中点为中心, 纵行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约20 cm, 保留在阔筋膜表面的一层菲薄的深筋膜组织, 在这层组织中能清晰可见1~3个呈星状分布的血管穿出点, 在阔筋膜表面的深筋膜内形成丰富的血管网[1]。将皮缘在这层疏松的深筋膜组织上向两侧游离, 间断缝合形成内翻 (见图1) 。然后, 将修剪好的足跟或手掌按常规植皮方法移植在其上。局部充填压迫后, 加压弹性包扎, 就能达到植皮固定的目的 (见图2) 。2周后依所植足跟或手掌皮成活情况分两组行二期手术, 一组按以往介绍切取游离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为蒂的阔筋膜瓣方法切取预制皮瓣[1], 不同点是阔筋膜瓣之上为成活的足跟或手掌皮肤和切取时连带了股外侧皮神经。然后, 将两侧内翻的皮缘拉平, 无需植皮, 间断缝合供区创面 (见图3) 。另一组对受区创面再次清创, 去除残留坏死组织, 显露好的受区吻合的血管与邻近的皮神经, 将预制皮瓣携带的旋股外侧血管降支动、静脉和股外侧皮神经分别与受区血管与局部神经行端端吻合。

1、股直肌 2、阔筋膜 3、降支血管 4、股外侧肌

1、足跟皮 2、缝合固定 3、阔筋膜 4、降支血管 5、股外侧肌

1、股直肌 2、阔筋膜 3、股外侧肌 4、切断结扎的降支血管

2 讨 论

以往报道的预制皮瓣是皮植在股前外侧去表皮的创面上[1], 移植后受区较臃肿需日后修整, 我们改进后将离体的足跟或手掌修剪后移植在阔筋膜瓣上, 修复后的外形好, 厚薄适宜, 不需行皮瓣修薄术, 我们创新设计的足跟或手掌预制皮瓣, 是针对离体的足跟或手掌皮肤尚完好却因局部条件差又难以回植于原位的病例, 这种技术充分利用了的自身组织, 在恢复受区功能上有着重要的价值。操作时应注意:a) 离体足跟或手掌皮的修剪要耐心细致, 保留全厚皮肤, 勿太厚也不要太薄, 太厚移植在阔筋膜瓣上影响植皮成活, 太薄易成活但皮肤功能受影响;b) 皮植在股部后要注意贴附;c)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关节功能的康复, 皮瓣一旦成活就应积极行关节活动;d) 皮神经的吻合很重要, 有利于局部保护性感觉的恢复。细致的血管解剖, 防止血管蒂部受压, 精细的血管吻合对手术的成功甚为重要。这种方法对供区损伤相对轻, 不损伤受区主要血管, 只利用部分阔筋膜, 不切取皮肤。因而不需植皮, 供区外观好。不足之处是要行两次手术, 疗程相对长, 需用显微外科操作, 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

[1]Morrison WA, Penington AJ, Kumta SK, 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technical limitations of prefabri-cated flaps[J].Plast Reconstr Surg, 1997, 99 (2) :378-385.

[2]张功林, 章鸣, 蔡国荣, 等.吻合血管的阔筋膜瓣移植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29 (4) :250-251.

阔筋膜张肌皮瓣 篇3

关键词:指端缺损,治疗方法,筋膜皮瓣

在临床手外科中, 指端缺损是常见的手指损伤, 对指端损伤实施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指背筋膜皮瓣就是其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治愈率, 能够有效地治疗指端缺损, 并且无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同时在临床上应用于指端缺损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本文对临床采用指背筋膜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过程中的体会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指端缺损患者40例, 其中, 男26例, 女14例, 最大48岁, 最小14岁, 平均年龄为 (35.2±5.1) 岁。患者致伤原因中, 压砸致伤12例, 挤压致伤15例, 切割致伤13例, 所有缺损指共47指, 其中, 拇指9指, 食指15指, 中指12指, 无名指7指, 小指4指。受伤时间到手术时间间隔约为1.5~11h, 创伤面积约为1cm×1.5cm~2cm×3cm, 创面为指骨外露, 但是部分甲床保留。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与手指排列顺序, 把缺指按照数字排序, 偶数手指与神经不吻合, 奇数手指移植皮瓣的内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

1.2 方法

以近指间关节与远指间关节的尺背侧或者桡背侧的连线作为轴线, 并在尺背侧或者桡背侧设计皮瓣, 在轴线距创面距离1cm以上的水平设置旋转点, 皮瓣通常设计在近节与中节指背, 必要时可以向手掌背面延伸。创面进行清创处理, 骨折与肌腱进行常规处理, 在同指的指背上设计皮瓣, 在旋转点和创缘的近端对皮肤行纵向切开, 并牵开皮下分离的皮肤。切开皮瓣的边缘, 从伸肌腱腱膜的浅面由近及远把皮瓣逆行掀开, 在其蒂部形成一条约为1cm宽的筋膜蒂, 并保留宽为0.5cm的皮条, 注意对旋转点分支出蒂部的保护。在完成皮瓣之后, 放松止血带, 同时观察皮瓣的血运是否良好, 接着翻转覆盖的创面, 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疏松缝合。偶数手指与神经不吻合, 奇数手指移植皮瓣的内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的缺指基本愈合,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有效:患者的缺指明显好转,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若P<0.05, 则表示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之后, 29例患者皮瓣皆能存活, 1例患者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的坏死, 手指功能有27例患者恢复良好, 有13例患者有明显的好转, 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5~12个月的随访, 发现患者的皮瓣质地与外观、弹性良好, 供区没有明显的畸形现象, 各个指关节的功能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指背的皮肤主要是由掌背动脉的终末支, 也就是指背动脉和手指的固有动脉背侧进行皮支供血, 通常指背动脉只能到达近侧的指间关节, 但手指的固有动脉可以在手指的近节中超过1/3平面处向指背提供8~13支的背侧支动脉, 而背侧支从手指的两侧向指背行的过程当中, 会产生多条次级的分支, 其中上行支和下行支会互相吻合, 从而形成指侧方血管链。同时, 指背动脉和手指的固有动脉背侧支互相吻合, 在手指的尺背侧或者桡背侧形成1条纵行的血管链, 而血管链又互相吻合形成指背的动脉网[2]。

手指的指背皮神经主要是由桡神经浅支与尺神经的手背支形成, 和指背的动脉一样, 分布最远到近侧指间的关节平面。指背侧的固有神经在其近节指骨的基底部永恒不变的发出1支1mm左右横径的背侧支, 并从指侧面以斜行的模式走向远侧的指间背侧, 分布在手指的远节背面皮肤中。由此可知, 指背皮神经的营养血管范围主要以近指间的关节作为界限, 手指固有神经的营养血管则分布在远侧, 这两个血管互相吻合, 就在手指的指背侧和桡背侧形成1条纵行的血管链[3]。

3.2 皮瓣所具有的优点

皮瓣指背筋膜的血管链较为恒定, 血供的来源多, 使皮瓣的血供较为丰富, 用于缺指治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成功率相对也较高;与手指固有动脉皮瓣比较, 皮瓣不损伤手指固有的动脉神经主干, 并且创伤比较小, 在手术之后不需要进行固定, 从而有效地解决邻指皮瓣与腹部皮瓣早期锻炼的问题, 指间的关节活动能够很好的恢复, 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皮瓣的颜色与质地与正常皮肤接近, 外观比较好, 并且耐磨, 能够吻合神经的重建[4]。同时, 分离皮瓣的层次较浅, 视野比较清晰, 可使手术易于操作, 并且方便快捷, 适用的范围比较广, 应用于多指指端损伤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5]。

3.3 手术的要点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手术的过程中, 要注意血管的穿刺点, 选择合理的皮瓣切取方向与部位, 对于中指指背选择斜行切取, 对于近节则顺着轴线进行纵行切取。设计皮瓣与旋转点时, 要注意指体血供的优势, 尽量将蒂的长度缩短, 减小皮瓣的折返角度, 并减轻静脉的回流压力。切取皮瓣时要选择1cm宽的筋膜蒂, 确保指背的筋膜血管链完整, 便于皮瓣的回流[6]。在蒂部保留1条宽为0.5cm的皮条, 把手指的周径增加, 使蒂部不受到压迫, 确保皮瓣的血供正常。在蒂部皮肤的缝合时要错开缝合的平面, 避免手术之后皮瓣发生肿胀, 从而形成线性勒痕, 并影响正常的血运。

本文中, 对所有患者实施指背筋膜皮瓣进行指端缺损修复治疗, 经治疗后, 29例患者皮瓣皆能存活, 1例患者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的坏死, 手指功能有27例患者恢复良好, 有13例患者有明显的好转, 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5~12个月的随访, 发现患者的皮瓣质地与外观、弹性良好, 供区没有明显的畸形现象, 各个指关节的功能均恢复正常。由此可知, 采用指背筋膜皮瓣进行指端缺损修复治疗, 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对指端缺损的40例患者实施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治疗过程中, 发现指背筋膜皮瓣能够为患者提供丰富的血供, 并且可以任意选择旋转点, 皮瓣的存活率较高, 是作为指端缺损修复的重要手段,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毓强, 赵科, 闫庆军, 等.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2 (1) :145-146.

[2]黄平, 王金波, 尹卫东.蒂部加长型中节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5 (8) :527-528.

[3]田恒进, 盛辉, 王志勇, 等.指背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J].美容医学, 2011, 22 (10) :471-472.

[4]杨运发, 侯之启, 徐中和, 等.同指中节指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2, 5 (5) :253-254.

[5]邢丹谋, 周必光, 彭正人, 等.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7 (7) :478-480.

阔筋膜张肌皮瓣 篇4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缺损,筋膜蒂皮瓣,腹部带蒂皮瓣

手是人类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最容易受伤的器官,各种创伤容易造成手指皮肤的软组织缺损,有时还会出现骨关节、血管、肌腱等组织外露,严重影响手指的正常功能。在软组织缺损修复时,单单闭合创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其功能恢复、美观程度和手指的感觉等[1]。临床上修复手法较多,传统的游离皮瓣修复修复手术时间长,皮瓣极易出现坏死。邻指皮瓣修复操作简单,但是需要进行二期手术断蒂,还容易造成邻指损伤。筋膜蒂皮瓣修复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是目前常用的修复方式,其修复效果较好,患指功能恢复较为理想。为探讨筋膜蒂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两种皮瓣修复手术进行修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男17例,女6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34.8±10.6)岁;其中热烧伤7例,机器损伤16例。对照组男16例,女7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33.9±10.2)岁;其中热烧伤6例,机器损伤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平卧位,采用指根部或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清洗伤口并消毒、止血。清理异物和严重挫伤组织。皮瓣设计面积要大于软组织缺损面积的10%左右。实验组患者采用筋膜蒂皮瓣进行修复,末节手指缺损时,皮瓣设计选择在中节、近节指背部位,以手指优势侧指的动脉指横纹末端的连线为轴,旋转点不宜超过中节的中段,中节旋转点不宜超过远侧指间的关节部位。按照设计切开四周皮肤,除蒂部的皮肤切至真皮层外,其他切至腱膜浅面,切开时要避免重复切割和损伤腱膜。之后掀起皮瓣到蒂部,留取0.6 cm左右的筋膜作为皮瓣蒂,切开蒂部远端的皮肤,向两侧分离0.5 cm,以免挤压蒂部。游离皮瓣筋膜蒂至远端,在腱膜下进行剥离[2]。带止血完成后旋转皮瓣180°,覆盖在软组织缺损部位后缝合,放置引流条。供瓣区创面采用取中厚皮片移植。术后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及时换药,采用抗生素改善微循环,2周后拆线。对照组患者采用腹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在下腹部设计皮瓣,皮瓣蒂尽量保留血管近端,切开皮肤到深筋膜浅层,根据伤处软组织的厚度修剪皮瓣,但是需要保留一定厚度的皮下组织,以免造成蒂部损伤。采用连续外翻缝合近蒂部的创缘,再覆盖软组织缺损部位,缝合、包扎。采用宽绷带将前臂和腹部固定。2周后拆线。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指的屈伸功能、溃疡、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及患指恢复情况。优:患者手指功能正常,无溃疡情况发生,两点辨别觉距离<10 mm;良:患者手指功能基本正常,无溃疡情况,两点辨别觉距离<10 mm;差:患者手指功能存在障碍,有溃疡,两点辨别觉距离>10mm。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屈伸功能受限2例,不受限21例;出现溃疡2例,无溃疡21例;两点辨别觉距离(7.32±0.46)mm;对照组患者屈伸功能受限8例,不受限15例;出现溃疡15例,无溃疡8例;两点辨别觉距离(12.53±0.42)mm;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恢复优13例,良9例,差1例;对照组恢复优0例,良9例,差14例;实验组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筋膜蒂皮瓣在四肢较为多见,供血以微细血管网为主,其是随意型筋膜皮瓣。筋膜蒂皮瓣切取简单,无需吻合血管,切取的成功率较高,不会破坏主要血管,并且不易创伤供区,修复后患指比较美观,屈伸功能恢复良好,患指不易溃疡,安全可靠[3]。筋膜蒂皮瓣修复要对患处彻底清创,尽量保护蒂部,皮瓣分离要在腱膜上,蒂部剥离要在腱膜下并附带浅静脉。在覆盖创面时皮肤隧道要尽量宽松,以免卡压蒂部。皮瓣属于非生理性皮瓣,其内部没有知名血管供血,因此不宜烤灯。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复的效果明显优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兆毅,刘有玉,李子华,等.指侧方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大家健康,2013,7(10):1054.

[2]李海雷,赵亮,刘井达,等.掌背动脉皮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09-110.

阔筋膜张肌皮瓣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外伤性指端皮肤损伤患者35例 (43指) , 男24例, 女11例;年龄16~58岁, 中位年龄37岁;其中指端水平软组织截伤15例 (18指) , 指腹缺损11例 (14指) , 指背侧缺损5例 (6指) , 伴有末节骨外露4例 (5指) 。急诊30例, 择期5例。皮瓣面积1.1cm×1.8cm~2.2cm×2.5cm。

1.2 手术方法

1.2.1 应用解剖:

手指背侧皮肤主要是由指固有动脉分支供血。在手背的近节及末节, 恒定存在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与指背动脉网吻合。指固有动脉向远端行走过程中, 沿途向背侧发出4支分支和背侧血管交通, 分别位于手指近节的中段和远1/3段、手指中节的中段及远侧指间关节水平。解剖研究证实指动脉终末背侧支的发出位置、数目恒定, 很少变异。上述指动脉终末背侧支之间均有丰富吻合, 形成错综复杂的三维网络[1], 因此皮瓣血供丰富, 可切取任意一侧血管为蒂。

1.2.2 皮瓣设计:

根据创面的大小、形态, 剪取样布, 在手指近侧指间关节及近节中、远段的背侧设计皮瓣, 具体为:旋转点:远指间关节以近背侧均可作为蒂部。轴心线:指背侧中、外1/2交界与手指纵轴平行。切取面:在指背伸肌腱腱周膜浅表面。切取范围:近端可达掌指关节, 侧方不超过侧正中线。另外皮瓣的远端附加设计三角形皮瓣, 形成倒水滴状, 以减轻皮瓣转位后蒂部皮肤的张力, 避免蒂部卡压。

1.2.3 皮瓣切取:

手术臂丛麻醉下上臂扎气囊止血带进行, 按皮瓣设计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筋膜, 结扎浅静脉, 在伸肌腱腱周膜浅层由近及远切取皮瓣, 小心解剖出指固有神经背侧支, 切断标记后使之包含于皮瓣内。蒂部在真皮下与伸肌腱腱周膜浅层之间解剖指背筋膜组织, 形成宽度约6~8mm的筋膜蒂至选择点。通过明道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皮肤缺损创面。在显微镜下用9/0无创伤缝合线吻合标记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断端。供皮区取上臂内侧全厚皮片游离植皮, 留长线打包加压, 上臂内侧取皮处间断缝合。

2结果

本组患者35例, 皮瓣全部成活。10例术后第2~3天出现皮瓣肿胀, 颜色暗紫, 伴有小水泡, 给予抬高患肢、换药、针管抽出泡液及蒂部松针或拆除部分缝合线等处理后4~6d, 肿胀自行消退, 皮瓣颜色红润, 10~12d皮瓣表面脱落, 植皮包约10d拆除, 10~14d拆线, 皮瓣及植皮均成活。5~25个月, 平均7个月随访29例, 皮瓣颜色红润, 质地柔软, 无明显色素沉积, 外形良好, 耐磨, 感觉恢复良好, 静止两点分辨觉6~8mm, 指间关节活动度正常, 患指均能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

3讨论

3.1 皮瓣选择

指端是手部重要部位, 功能特殊, 因此对手部创伤的修复, 不但要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而且还要恢复外观。目前修复指端缺损的方法很多, 在临床应用中各有相应的指征和缺点。根据“受区修复重建好, 供区破坏损失小, 成活可靠, 操作简单易行”的原则针对患指进行“个性化”的皮瓣选择是我们不懈的最求。临指皮瓣或鱼际皮瓣、腹部皮瓣等远端带蒂皮瓣修复具有手术简单、成活高的优点[2], 但病程长, 2次手术才能完成, 且被动体位固定不容易忍受, 关节功能容易受限。“V-Y”推进皮瓣操作简单, 效果好, 但适用小面积的指端缺损。侧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可游离出指固有神经主干, 保留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分支, 与创面内神经断端吻合, 修复后指腹饱满, 并有感觉恢复, 是一个不错的手术方法, 但需要牺牲一条固有动脉, 且游离指固有神经时候损伤到固有血管, 术后指冰凉不适, 容易冻伤。游离趾腹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达到了“缺多少, 补多少”的境界, 但手术风险大, 费用高, 不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患者也不易接受, 限制了改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

笔者设计应用指背筋膜逆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手术方式操作简单安全, 一次即可完成, 不要刻意游离固有神经主干, 避免损伤固有动脉。皮瓣取自同一指, 不损伤固有动脉和固有神经主干, 不妨碍其他指的活动。皮瓣内含有指固有神经背侧分支, 修复后感觉恢复快, 感觉良好, 质地柔软耐磨, 无明显的痛觉过敏及感觉麻木等。笔者认为只要条件允许, 指背筋膜皮瓣逆行修复指端缺损为首选方式。

3.2 注意事项

术中常规在皮瓣的远端附加设计三角形皮瓣, 形成倒水滴状, 以减轻皮瓣转位后蒂部皮肤的张力, 还可以在该三角皮瓣蒂部真皮下适当切开, 调整方向缝合蒂部皮肤, 可以避免蒂部卡压皮瓣肿胀的发生。术中要结扎粗大的浅静脉, 尤其是蒂部静脉, 可以减少皮瓣内静脉血灌注, 减少皮瓣肿胀。另外在伸肌腱腱周膜浅层由近及远切取皮瓣, 保留伸肌腱腱周膜完整性, 避免植皮坏死。

3.3 术后并发症

指背供区植皮后颜色会加深, 常有色素沉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有一定程度颜色减退和感觉恢复, 笔者最担心的是植皮后对近侧指间关节活动的影响, 经过随访, 给予适当的功能锻炼, 均在1~2月内恢复正常活动度。

关键词:皮瓣, 逆行, 指背筋膜,指端缺损,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春林, 张世民.筋膜皮瓣和筋膜蒂组织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阔筋膜张肌皮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 例, 男5 例, 女3 例;年龄21~62 岁, 平均54 岁。软组织缺损原因:急性外伤2 例, 慢性溃疡3 例, 皮肤软组织肿瘤1 例, 慢性骨髓炎2 例, 软组织缺损部位为小腿下段及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10 cm~7 cm×10 cm, 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

皮瓣的轴心线即腓肠神经的走行线, 即窝中点与跟腱-外踝中点的连线, 逆行转移皮瓣的旋转轴点为腓动脉的肌间隔筋膜穿支的发出部位, 最低的是外踝上筋膜穿支, 位于外踝上6~8 cm, 以此处为皮瓣的旋转轴点[2], 依缺损面积大小、形状设计皮瓣, 皮瓣面积较缺损面积大2 cm, 本组皮瓣最大10 cm×16 cm, 保留远端筋膜蒂宽2~3 cm, 大部分为带1~2 cm宽皮肤的复合组织蒂。

1.2.2 手术方法

不驱血、止血带控制下手术。先作皮瓣上、后侧切口, 在皮瓣上切口内找到腓肠神经, 手术操作平面在深筋膜至肌筋膜之间, 将深筋膜与皮肤缝合固定防止皮下血管网与神经脱离。根据腓肠神经的走行方向适当调整皮瓣设计, 使腓肠神经及神经营养血管位于皮瓣的中央1/3部。近端切断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 结扎断端。在深筋膜下间隙锐性剥离, 多携带些肌间隔筋膜, 注意结扎从肌间隔深处发出的筋膜穿支, 勿剥离太深以免损伤主干血管和神经。蒂部解剖应更细心, 切开皮肤后向两侧作真皮下剥离, 在两侧皮肤切口外0.5~1.0 cm处切开筋膜, 在深筋膜下间隙锐性剥离至外踝上6~8 cm处, 防止损伤外踝上筋膜穿支。皮瓣血运好即向远端明道转移覆盖清创后创面。供区拉拢缝合或中厚皮片修复。

2 结 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5年, 平均1.5年。1 例皮瓣大部分坏死 (脂肪层及皮肤) , 经换药后在筋膜层表面植皮获得愈合, 3 例皮瓣远端 (皮瓣上缘) 早期有水疱、紫色, 拆除缝线及皮瓣切开引流, 伤口换药愈合, 其余4 例皮瓣全部成活。

3 讨 论

钟世镇等[3,4]研究认为, 以皮神经血供为成活基础的筋膜皮瓣, 其血供来源有:a) 节段动脉;b) 营养动脉;c) 外膜动脉;d) 神经干内微血管网。皮瓣设计的关键是充分依靠皮神经干两侧纵行血供主要渠道与两旁皮下血管网的交通吻合。皮瓣设计成以皮神经为轴的纵行皮瓣进行带蒂转移时, 仅保留上部或下部节段动脉的供血来源, 作顺行或逆行移位均可。所以在皮瓣蒂部, 关键是要保护好肌间隔筋膜穿支血管与皮神经周围血供系统的吻合, 而是否保留蒂部远端皮神经和/或静脉的完整性并非必须, 故小腿下段、内外踝部软组织缺损, 估计皮瓣蒂部远端皮神经和/或静脉有损伤的患者亦可酌情选用, 但一定要确保好肌间隔筋膜穿支血管与皮神经周围血供系统吻合的完整性[3,4]。

为确保筋膜皮瓣的血供, 皮瓣的解剖均在深筋膜下间隙进行。在临床应用中不必过于强调组织瓣的血供类型, 采用包含深筋膜、皮下组织、皮神经和皮静脉甚至部分皮肤的复合蒂, 不仅增加了动脉供血与静脉回流通道, 而且避免术中过多的显微分离, 操作简单安全、成活可靠。一般认为筋膜皮瓣蒂部宽度3~4 cm即可满足要求, 再增加宽度不能增加血供, 反而增加了转移难度, 蒂部扭转明显。在切取岛状筋膜皮瓣时, 根据局部组织情况, 在蒂部携带1~2 cm的皮桥, 既可避免皮肤缝合时对蒂部的压迫, 保证皮瓣血循环, 且利于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有学者认为于蒂部结扎逆行转移的筋膜皮瓣中携带小隐静脉有利于缓解转移皮瓣的静脉回流障碍, 增加皮瓣的成活[5]。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操作简单、安全、成活可靠, 适合于修复踝关节周围中、小软组织缺损。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创面修复的方法。方法应用远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创面。结果8例创面获得满意关闭。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操作简单安全、成活可靠, 适合于修复踝关节周围中、小软组织缺损。

关键词: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创面修复

参考文献

[1]Masquelet AC, Romana MC, Wolf G.Skin island flaps supplied by the vascularaxis of the sensitive surperficial:nerv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nce in theleg[J].Plast Reconstr Surg, 1992, 89:1115-1121.

[2]吴克俭, 过继东, 张伟佳, 等.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 (3) :296-297.

[3]钟世镇, 徐永清, 周长满, 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基础及命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9, 22 (1) :37-39.

[4]侯春林, 张世民.筋膜皮瓣与筋膜蒂组织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9-49.

阔筋膜张肌皮瓣 篇7

关键词:指损伤,拇指,筋膜皮瓣

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往往伴有肌腱和骨组织的外露, 目前可供修复的方法很多, 各有其相应的指征及优缺点。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 我们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 对21 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 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 例, 其中男15 例, 女6 例;年龄19~56 岁, 平均32 岁。右拇指软组织缺损14 例, 左侧7 例。均有指骨或肌腱的外露, 创面最大面积4.0 cm×3.0 cm, 最小2.0 cm×1.5 cm。致伤原因:切割伤7 例, 挤压伤6 例, 撕脱伤8 例。

1.2 皮瓣的设计

以拇指甲根的桡侧缘与第1掌骨头桡背侧缘的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根据受区的部位、缺损面积的大小及形状、皮瓣轴心点距受区近端的距离, 以轴心线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的旋转点宜设在拇指指间关节的近侧, 不能超过拇指指间关节[1], 或距软组织缺损区近端0.5~1.0 cm的轴心线上[2], 否则会影响皮瓣的血运。受区近端与蒂部旋转点之间的距离为筋膜蒂所需的长度。皮瓣远端呈尖角形状, 蒂宽为0.5~1.0 cm, 携带1.5 cm宽的皮下组织及深筋膜蒂。皮瓣切取的范围, 近端可达远侧腕横纹, 皮瓣的宽度根据创面的大小而定, 最宽可达3.0 cm;皮瓣长度为皮肤缺损区长度再加0.5~1.0 cm。

1.3 手术步骤

手术在臂丛神经麻醉下进行, 上肢上气压止血带。清创后根据样布设计皮瓣, 并用美兰标记好创面的大小。先在拇指软组织缺损区最近端至皮瓣远端作皮肤切口, 沿真皮下向两侧切开皮肤, 并做适当的分离, 然后游离并切取皮瓣。拇指近节在腱周膜浅面, 切断骨皮韧带时应在指固有神经血管束浅面, 鱼际部在鱼际肌膜的深面并携带肌膜, 以保证皮瓣血供不受破坏。术中尽量将手背静脉包含在皮瓣内, 以利于静脉的回流。筋膜蒂宽度不小于1.5 cm, 皮瓣形成后逆转180°后覆盖受区。修复指腹缺损时, 可将皮瓣内的桡神经浅支向近端游离一段, 以便与指神经断端缝合, 吻合神经可恢复手指皮瓣的感觉。供皮区创面小于2.0 cm时可直接缝合, 大于2.0 cm时可将创面适当缩小, 于前臂尺侧取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皮瓣供区。取皮瓣时关键是不损伤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及神经。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部分患者应用抗凝、解痉和脱水药物。2周左右拆线, 并逐渐加强手指的功能锻炼。

2 结 果

本组21 例皮瓣全部成活, 仅2 例皮瓣边缘出现张力性水疱, 拆除蒂部部分缝线, 给予换药后治愈, 外观及功能满意。21 例病人中吻合指神经17 例。临床随访6~24个月, 吻合神经的皮瓣两点辨别觉达6~8 mm, 其余达8~12 mm。拇指皮瓣质地柔软, 外形美观, 供区各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3 讨 论

3.1 皮瓣的应用解剖

拇指指背动脉有2支, 即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和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在鼻烟窝处自桡动脉主干发出, 位置较恒定, 发出后斜穿拇短伸肌腱行至第1掌指关节背侧, 并发出细小分支, 终止于拇指近节桡侧。这些分支分布于第1掌骨背侧、大鱼际桡侧及拇指近节桡背侧。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在近节中部、近节指骨颈部及甲根部发出分支与指背动脉分支相吻合。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与拇指桡侧指背动脉之间形成筋膜血管网是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血供来源的解剖学基础[3,4]。鱼际部桡侧和掌侧皮肤的感觉分别受桡神经浅支和正中神经皮支支配, 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的皮肤切取主要在大鱼际桡侧, 因此皮瓣中可含桡神经浅支, 将该神经与受区指神经缝合有利于皮瓣感觉功能的恢复[2]。

3.2 皮瓣的优缺点

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 特别是指腹皮肤的缺损, 应进行感觉功能的恢复, 同时尽量取与指腹质地相近的皮瓣。传统的手术方法可采用腹部皮瓣、邻指皮瓣、交臂皮瓣等修复, 这些方法虽然安全、可靠, 但术后手指需长时间固定在非功能位, 疗程长, 并需作二次手术。而示指背岛状皮瓣虽然蒂部较长, 血管蒂位置固定, 但修复拇指末节或偏桡侧的软组织缺损有一定的困难, 并且对示指供区造成明显破坏, 供区需植皮修复, 造成二次创伤, 因此不提倡应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应用拇指掌侧推进皮瓣, 虽然恢复指端良好的感觉功能和外观, 但皮瓣推进的范围有限, 一般不宜用于修复超过2.0 cm以上的创面。术后如不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可发生手指屈曲挛缩畸形[5]。应用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6]必须牺牲1条指固有动脉;应用指背、掌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 手术操作简便、皮瓣血供良好, 但供区跨越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 手术瘢痕对拇指的伸屈功能和外形有一定的影响[4];应用游离趾甲瓣或趾腹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其功能和外观均佳, 但操作复杂、时间长, 难度比较大, 并且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因此, 对于拇指近、末节软组织缺损, 尤其是指掌侧、背侧和桡侧软组织缺损, 应首选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2]。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具有如下优点:a) 皮瓣质地柔软, 弹性好, 用该皮瓣修复的拇指外形佳, 既饱满又不显得臃肿;b) 皮瓣由指掌侧固有动脉、指背动脉、桡神经浅支伴行动脉形成的血管网共同供血, 血供丰富;c) 修复指腹时可将皮瓣内的桡神经浅支与指神经断端吻合, 有利于指腹感觉功能恢复;d) 皮瓣取自拇指桡侧方, 对拇指的屈伸功能、外观影响较小;e) 不牺牲指固有动脉及神经, 皮瓣转移随意灵活。手术操作简便易行, 疗程短。其缺点主要有:当甲床有缺损时, 不能同时重建指甲;当皮瓣宽度大于2 cm时, 供区跨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的手术瘢痕, 对拇指的屈曲与外形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3.3 皮瓣切取中的注意事项

a) 术前充分了解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及指固有动脉有无损伤;b) 皮瓣的旋转点不能超过拇指指间关节, 或要在距软组织缺损区近端0.5~1.0 cm的轴心线上, 以确保皮瓣的血供。皮瓣轴线以拇指近节指骨桡侧缘与第1掌骨头桡背侧缘的连线为宜;c) 皮瓣设计时在远端增加设计一个三角形瓣, 但必须保留1.5 cm宽的皮下组织及深筋膜蒂, 同时尽量将拇指指背静脉包含在皮瓣内, 以利于静脉的回流;d) 皮瓣的面积应比创面稍大, 以避免和创面缝合时有张力。皮瓣蒂周围尽可能地保留一些软组织, 以保证皮瓣的供血和静脉回流, 并且蒂部长度一定要够, 以防止皮瓣转位后形成扭转及压迫等;e) 修复指腹缺损时尽量将皮瓣内包含来自桡神经浅支的拇指背神经与指神经断端吻合, 这一方面有利于受区感觉功能的恢复, 另一方面可防止受区神经断端神经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维彬, 邱士军, 肖紫英.拇指尺侧或桡侧指背动脉蒂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缺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7) :699-700.

[2]杨中华, 周必光, 彭正人, 等.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1) :26-28.

[3]何葆华, 宋建良, 周吉林, 等.第一掌骨背侧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9, 15 (2) :117-119.

[4]王涛, 顾玉东, 芮永军, 等.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8, 14 (2) :67-69.

[5]王利, 朱小弟, 李文庆, 等.手指指腹缺损的修复[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3, 19 (1) :27-28.

上一篇:PP-R树脂下一篇:冠心病的中医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