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

2024-07-19

肌筋膜炎(共11篇)

肌筋膜炎 篇1

肌筋膜炎又称肌纤维质炎, 多与受风寒潮湿, 和慢性损伤劳损有关。好发部位集中于白色纤维丰富的颈肩及腰部。多数病人发病后到骨科就诊, 我科自2007年以来运用手法并穴位按摩治疗此类病人376例, 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376例, 男196例, 女, 180例。年龄18-65岁, 平均32岁。所有病人均有棘突疼痛, 合并斜方肌疼痛者236例, 占62.7%;冈上肌疼痛者120例, 占31.9%;扪及条索状硬结者372例, 占98.9%;肩胛内上角疼痛者352例, 占93.6%内缘疼痛者297例, 占78.9%.

以洛阳正骨医院1991-1996年病种规范管理诊疗标准为依据:颈肩部疼痛不适, 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病变部位有压痛, 可扪及条索状硬结, 病变脊突及肩胛骨内上角内下缘常有压痛点。X线显示局部正常。化验检查抗O, 类风湿因子, 血沉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先以滚法轻柔操作, 致可耐受则以拿捏手法拿肩井200-300次。然后取肩井、凤池、天宗、及阿是穴用拇指揉法点按。肩井穴以补为主, 其余以泄为主。每穴200-300次。然后再施以滚法五分钟左右, 最后以拍法结束。

2 治疗结果

按洛阳正骨医院1991-1996年病种规范管理诊疗标准:所有病人均全部治愈, 疗程最短者一天即症状消失, 最长者7天消失。

3 讨论

颈肩部肌筋膜炎属中医痹病范畴, 其发病多有流行性与季节性。给与NSAIDS药物往往疗程长且胃肠道反应多, 而配合辩证取穴的手法治疗往往有良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病机为卫气不固而感风寒湿邪, 经络受阻, 气血瘀滞所至。故而其痛点多, 且遇寒加重, 病情缠绵不休, 易复发的特点。手法治疗具有舒筋通络, 利关节, 和血脉而除痹痛的作用。元代王国端云:"急痛两臂气攻胸, 肩井分明穴可攻。"《标幽赋》中云:"阳跷阳维并督带, 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故而肩井穴为治疗该病之要穴, 它属于足少阳经, 是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主一身之气血, 主治头项强痛, 肩背疼痛。该病其本为卫表气血亏虚, 因此揉肩井以补法为主, 忌用泄法。风池穴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可祛风散寒, 解毒明目, 因此该穴是治标的要穴。忌用补法, 以防有闭门留寇之嫌。天宗穴属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肩胛疼痛, 可舒筋活络。按揉该穴时, 手法宜由轻到重, 因为刺激该穴常常引起难以忍受的半身疼痛。取此三穴, 符合中医辨证论治, 标本兼顾的原则。故而每每有良效。

肌筋膜炎 篇2

(二)检查

1、颈肩部及肩胛内缘有广泛压痛,皮下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并可触及筋膜摩擦音。

2、肩背部活动受限。

3、一般无神经根性放射痛,故各种神经挤压试验均正常。

浮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 篇3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浮针疗法;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4.0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Back Myofascitis with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SU Yi,YU Shi-chao,SUN Yong-qia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ack myofascitis.Methods:61 cases of back myofasc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31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30 case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on the MTrPs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needled on Ashi point,bladder meridian,and Huatuo spine points.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4 courses,observ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as well as the VA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1,2,3 and 4 courses of treatment.Results:One cas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st during follow-up,and the other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2 months.In the treatment group,24 cases were cured,3 cases were improved,2 cases were effective,and 1 case was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96.67%;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17 cases were cured,4 cases were improved,5 cases were effective,4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ing 86.67%.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After treatment,VAS score in each cours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 0.05).In addition to the first course of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Floating needle therapy has a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back myofascitis,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 back myofascitis;floating needle therapy;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腰背肌筋膜炎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以腰背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为主要症状,给患者的经济和生活带来巨大的负担,临床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经过系统治疗后多可取得不错的疗效[1]。笔者采用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河南省中医院颈肩腰腿痛门诊就诊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6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18~75岁,平均(42.3±6.37)岁;病程0.2~4.6年,平均(2.18±1.36)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7~76岁,平均(42.2±6.29)岁;病程0.3~

4.8年,平均(2.07±1.32)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nlc202309081715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①曾感受风寒,或有外伤、劳损等病史,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人多发;②肩胛部酸沉不适,背部肌肉僵硬并可触及压痛点或条索状改变(多沿骶棘肌行走方向);③症状可随天气或劳累而改变,多在劳累后加重,但背部、腰部活动可正常;④常规X线片无异常发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局部软组织损伤(急、慢性)或感染者;②肝肾功能有缺陷,或造血系统出现异常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背部,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沿脊突两侧按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顺序用食指或中指指腹触摸,找出腰背部肌筋膜触发点(即MTrP点),并用亚甲蓝一一标记,在距离标注点约5~10 cm处碘伏消毒后,把中号浮针(直径0.6 mm,长32 mm)放入一次性使用浮针进针器的固定槽内,凸点向上,后拉固定槽,右手持进针器与皮肤呈10°~30°角,右手食指轻按红色按钮,针体刺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左手拇指和食指持针身针座使浮针从固定槽上抬,右手将进针器向后退出,而后可依进针点为支点进行扇形扫散。操作时手法宜轻柔,避免暴力,用时约

4 min。治疗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疼痛变化情况,待疼痛消失后再留针40 min左右,期间再行3次扫散手法,然后起针。效不佳者可抽出针芯,将浮针软套管于皮下留置8~24 h,隔日治疗1次,

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2.1.2 对照组 患者取俯卧位,寻找及标注压痛点(阿是穴)或结节、条索状物的方法同前,选取

0.28 mm × 15 mm毫针,碘伏消毒后,一手提起患处皮肤,另一手持针以0°~15°自下向上平刺,施以平补平泻的捻转手法,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并留针30 min(期间行3次捻转手法)。以所针刺阿是穴为坐标,分别在其相应节段的华佗夹脊穴和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取穴,重复上述操作。隔日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可耐受;4~6分,中度疼痛,能忍受;7~10分,重度疼痛,不能耐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3,4个疗程后记录患者VAS评分。

2.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20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脊柱功能活动完全正常。好转: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有效:腰背部疼痛稍减轻,脊柱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治疗后随访2个月,治疗组失访1例,对照组30例均得到随访。

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2 2组治疗前后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症状均有所改善,VAS评分降低

(P < 0.05)。治疗2,3,4个疗程后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2。

4 讨 论

腰背肌筋膜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通常指腰背部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3],又称肌纤维组织炎、肌风湿症、肌筋膜炎等,多因肌筋膜组织损伤后形成[4],属中医学“腰痛”“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伤、劳损、肝肾不足或外邪侵犯而致经络、经筋受损,气血瘀滞,经脉不通。《景岳全书》云:“痹者闭也,以气血之邪所闭……不得通而痛也。”“腰者,一身之要也,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诸病源候论·风湿腰痛候》曰:“劳伤肾气,经络继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在治疗方面,中医学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华佗夹脊穴、足太阳膀肌经夹脊下行,与病变部位相吻合,故根据循经取穴、以痛为输的原则取穴,以达祛风湿,通经络之效。

临床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多采用针灸、推拿、小针刀、理疗、膏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保守方法,均有一定的疗效[5-6]。随着对腰背肌筋膜炎机理的认识不断加深及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一种新的方法应运而生。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于1996年

发明的一种新型的有别于传统针刺的显效的物理

疗法[7],并于2002年8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它在中医经络学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神经反射原理,通过粗大的针身以及推力,穿破增生的筋膜(纤维结缔组织),并配合扫散动作和患者运动,贯通受阻的低流阻(组织)通道,降低组织液压,增加毛细血管滤出量,恢复组织液、血液的运行与代谢,刺激结缔组织内神经末梢和感受器,引发电化学效应,舒张血管,松弛局部肌肉,更利于血液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经筋疾病的目的[8]。此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消炎止痛的作用,能有效减轻炎症渗出,消除组织水肿,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时间,由于操作安全简便,临床应用广泛[9]。

在本研究中,浮针疗法改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背部疼痛僵硬、活动障碍等症状的作用均优于常规针刺,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现代研究也进一步证实,浮针疗法以结缔组织MTrP点为主要刺激对象,由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液晶状态,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通过压电效应释放出的生物电在疏松结缔组织中高效传播,故开放畅通病变部位细胞的离子通道(主要为钙通道),可舒缓痉挛、僵硬的肌肉组织,减少对周围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迅速缓解

nlc202309081715

病痛[10-11]。此外,浮针疗法特殊的针刺手法及治疗部位(皮下组织中的神经末梢很少)[12],可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疼痛并有效改善病变部位的状态,从而获得疗效。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具有操作简便,价廉效佳的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5 参考文献

[1]韦英才.腰背肌筋膜炎的中医外治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179-18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12.

[3]赵家胜.腰背肌筋膜与腰背肌筋膜炎诊治的机理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3):21-22.

[4]周嘉仪.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5]符仲华.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伤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

[6]杨方,高蓉,吉海旺,等.游走罐疗法配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6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44-45.

[7]李丽,董雯雯.蜡疗联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23-25,29.

[8]陶嘉磊,符仲华,张宏如.浮针疗法作用机制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006-3008.

(下转第65页)

(上接第20页)

[9]刘明莹,孙忠人,张秦宏.浮针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82-183.

[10]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

[11]Langevin HM,Bouffard NA,Churchill DL,et al.Connective tissue fibroblast response to acupuncture:dose-dependent effect of bidirectional needle rotation[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7,13(3):355-360.

[12]刘玲,范刚启.浮针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之比较[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2):51-53.

收稿日期:2015-11-02;修回日期:2016-02-01

肌筋膜炎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中, 女22例, 男18例;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6岁, 平均年龄30岁;病程最短2周余, 最长10年余。每10次为1个疗程, 其中疗程最短者8次, 疗程最长者30次。

2 治疗方法

2.1 TDP照射将电源插头插入220V插座内, 打开电

源开关, 预热3~5分钟, 将TDP治疗器对准项背疼痛部位。照射距离30cm左右, 功率调节以病人感觉温热舒适为宜, 每次照射30分钟。

2.2 以轻揉、滚法, 摩法在项背部治疗10分钟左右, 使局部紧张的肌肉组织逐渐放松。

2.3 以较重的按压、拿法、法、击法、点法、拍法在项背疼痛部位治疗10分钟左右,

再找出痛点或条索状结节, 在其上作连续性的大拇指弹拨手法8~10遍, 弹拨后再以轻柔的手法按揉痛点及周围组织。

2.4 点按风池、大椎、肩井、天宗、风府、肺俞、心俞及痛点, 以酸胀感为度, 再以

法、揉法、击法、点法、拍法、擦法等手法使局部皮肤发热, 有小关节紊乱者予以及时纠正。最后点按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穴作结束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 症状全部消失, 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为症状明显减轻, 基本无疼痛及其它不适感;无效为症状时轻时重, 仍有痛感。

3.2 治疗结果治愈30例, 占75%;显效8例, 占20%;无效2例, 占5%;总有效率95%。

4 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某, 女, 25岁, 电脑工作者, 颈项背部间断性疼痛酸胀不适2年余。因长时间低头工作后加重10天就诊。PE:颈曲正常, 双侧椎旁肌肉紧张伴压痛。肩背部肌肉广泛性紧张, 僵硬, 双侧肩胛骨内缘可触及条索状块及肌筋膜磨擦音。活动功能尚可。椎间孔挤压试验 (-) ,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 , 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经上述治疗25次后, 项背部疼痛消失, 并无其他不适感。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项背部肌筋膜炎是因肌筋膜组织突然损伤或反复多次的慢性劳损及劳累所致。临床主要以项背部疼痛为突出表现, 僵硬、运动受限, 在病变部位可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块。活动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该病的发生主要有:

(1) 项背部急性损伤后, 使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 以后逐渐纤维化, 形成瘢痕, 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发病。

(2) 长期慢性劳损, 如伏案作业, 使项背部肌肉长时间过度紧张, 痉挛所致。

(3) 久卧湿地, 贪凉或劳累后复感寒邪, 寒凝血滞, 使肌肉气血运行不畅, 经络痹阻不通所致。TDP照射的温热作用, 可使局部组织加速新陈代谢, 增加局部组织血液循环, 加快病变组织的吸收, 提高抗病能力, 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有利于损伤组织的功能恢复。推拿能舒经活络, 温通经脉, 通过手法治疗, 使局部组织气血通畅, 病变的部位肌肉, 肌筋膜, 结缔组织因炎症而发生的疼痛及伴随症状得以解除。二者结合治疗、疗效显著, 缩短疗程,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肌筋膜炎 篇5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炎;火针留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11-01

腰背部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因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之发病率日渐增高。本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患处有多个压痛点,有硬结或硬条,大多在肌止点(如大小菱形肌)及包绕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的腰背筋膜。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由于腰背部长期劳损并感受风寒湿邪,导致脉络不通,气血阻滞而引起。火针刺法为近年来临床常见针灸治疗方法,火针留针是在普通火针针具加以改良后,并在常规火针刺法基础上加以变化的针刺方法。

我门诊自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应用火针留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门诊自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的门诊腰背肌筋膜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28岁至79岁,平均年龄56.3岁,病程1个月到3年,平均4.6个月;病变部位在上背肩胛区者12例,腰骶部11例,胸椎下段及上腰部脊柱区者9例,腰、背均有病变者4例。对照组36例: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0岁至78岁;平均年龄58.1岁,病程1个月到3年,平均4.7个月,病变部位在上背肩胛区者11例,腰骶部13例,胸椎下段及上腰部脊柱区者8例,腰、背均有病变者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⑴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⑵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加重。

⑶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可触及到条索状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严重时活动轻微受限,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1]。

1.3纳入标准

⑴年龄18~60岁患者

⑵符合诊断标准者。

1.4排除标准

⑴患有皮肤病、心脏病、高血压病、肿瘤、脑血管病及后遗症者。

⑵孕妇。

⑶脊柱先天较重畸形者。

⑷颈胸椎疾病术后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针具选择长30mm,直径为0.3mm极细火针,嘱患者俯卧,暴露患部皮肤,以75%医用酒精常规消毒患处,然后用酒精灯或者止血钳夹持酒精棉球点燃后用外焰将火针烧红,然后快速刺入患者疼痛部位,和对应的膀胱经的腧穴,留针30分,一周3次。针刺后嘱患者保持针孔清洁干燥。

2.2 对照组

局部封闭治疗,常规消毒后,用5ml注射器吸取强的松龙混悬液25mg+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针剂0.5mg,从标定点垂直进针,深达筋膜层回抽无血,注射药物,每次选3-5个点注射,5天治疗一次。

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

3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功能活动良好,1年内无复发;好转:症状明显改善,1年内无复发或症状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

4治疗结果

治疗组36例,痊愈28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有效率97.2%。对照组:痊愈18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有效率9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5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可以诱发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发作,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劳损”、“腰背纤维织炎”。以前为体操、投掷、举重、摔跤、排球、篮球等运动员的常见多发病,而随现代人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长时间伏案工作者的发病几率日渐增高。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由于外伤、劳损后复感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局部气血不通所致。根据本病发病特点及病位,应将其归属于经筋病中的痹症的范畴,《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关于痹证的治疗,应首选火针,《灵枢·经筋》云:“焠刺者,刺寒急也。”《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疗法具扶正助阳,温通经络,开门祛邪之功[2]。本病之压痛点、条索或硬结多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故采用针刺膀胱经背俞穴以及局部阿是穴为主穴治疗此病。《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火针针刺背俞穴,亦可疏通太阳经气而止痛。古代医家认为:人身之气血喜温恶寒,寒则凝聚不通,温则留而通之。火针疗法,借助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寒。《红炉点雪》云:“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如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意”。现代医学研究,采用火针治疗前后病变部位的皮肤温度有明显提高,以升温为主,且甲皱微循环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状态明显好转[3] 。

极细火针为贺氏火针创新的火针针具,以满足临床多种病症。极细火针既可同毫针一样留针以延长针感持续时间,又同常规火针一样挟火而气盛,火针点刺具有消坚散肿,促进慢性炎症吸收的作用[4]。火针烧红后留针,直接作用于病所,温补和祛邪力量加强,对本病可起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效。从针灸治病机理来看,可能与机体的微小组织损伤有关,而导致包括肌纤维断裂,出血等超急性期局部组织反应,起到激活免疫反应的作用,火针兼有针刺和灸法之效,也可能与针的机械性刺激和灸的温热性刺激共同兴奋多觉型感受器有关,从而产生各种生理活性物质[5] 。火针的功效是由人为所造成的一种烧灼伤,是由急剧强烈的刺激、再延续为温和持续的刺激所产生的效果。对许多急性病症也可当时收效[6]。火针留针治疗疾病,效专力宏,直达病灶,温热而持久;强正气,活气血而病自除。极细火针直径较普通火针小,刺后针孔及针刺时的痛苦亦明显小于普通火针,更容易令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標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贺普仁,张馨月,贺小靖,等.针灸三通法操作图解[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4 192

[3]盛丽,曲延华,王京喜.火针治疗子宫肌瘤5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8;18(3):172

[4]朱渝红,陈晓鸿,冯新亭.碘离子加火针治疗瘢痕疙瘩5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2):551

[5]田红侠,田冬梅.火针速刺配合艾灸治疗痹证的体会.职业与健康,1998;14(1):55

肌筋膜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138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66例,女7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6岁,平均32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5例,男43例,女3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0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5年。对照组63例,男32例,女3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8岁,平均3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两组病例在病种、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1.2.1 疼痛发生于受伤、风寒湿、劳累或动作不协调之后,或有类似复发史,间歇期不留症状。

1.2.2 局部找到激痛点,痛性筋结或筋束。

1.2.3 化验或X线片无特殊,0.5%普鲁卡因作激痛点封闭,痛可消失或消除。

1.3 治疗方法

10 d为一疗程,休息2 d进入下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不足1个疗程按1个疗程统计。

1.3.1 治疗组

诊断明确后,在三维牵引床的电脑三维慢牵治疗系统中使用默认治疗模式,输入治疗所需的后倾角下5°,左右旋转角均为15°~20°,牵引力大小200~250 N,牵引力主要根据患者体重进行设定。同时嘱患者俯卧位于牵引床上,分别固定骨盆部位及胸廓部位,即可开动电脑进行操作。治疗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及丹参注射液静滴。每牵引1次后静滴药物3 d,以促进炎症的吸收。牵引后最好休息7~10 d,以利于软组织的修复。多数次日感到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可隔2 d后进行再次牵引。

1.3.2 对照组

用手法推拿,电脑中频治疗仪,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推拿用点、按、揉等手法进行分筋理筋,隔天1次,每次20 min。中频及红外线治疗,每天1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腰背活动功能恢复正常。(2)显效:疼痛明显好转,腰背活动无受限。(3)有效:疼痛等症状减轻,脊柱功能仍受限。(4)无效:症状无减轻,功能无恢复。

2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有效率为8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7,P<0.05)。见表1。

3 讨论

腰肌筋膜炎是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及皮下组织中容易发生的疾病,是腰背部的慢性损伤性疾病。大多数患者有受凉、受潮湿或过分劳累的病史[1]。与腰肌劳损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找到激痛点。急性期患者腰部疼痛剧烈,有烧灼感,腰部活动时症状加重,局部压痛较显著,多在病变肌肉的起止点处,有的患者体温升高,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慢性病例表现为腰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常在天气变化时如阴雨天、夜间或潮湿地域时疼痛加重,每天晨起腰部酸痛加重,稍加活动可缓解,劳累后又加重。病理机制为腰背部筋膜的劳损、变性纤维化,产生条索状硬结,压迫末梢血管,使局部组织代谢发生障碍,组织胺及激肽类物质增高而出现疼痛。腰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很多,理疗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症状或暂时消除症状,但易复发。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分离、松解粘连组织,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2,3]。手术治疗只有在病情严重、痛苦甚剧、失去工作能力的情况下才进行。手术包括切除病变组织,分离因病变粘连的组织。牵引是通过力学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对腰椎施加牵引力,达到制动、缓解肌肉痉挛和调节腰椎后关节微细变化的目的。三维牵引床是根据人体脊柱解剖的特点和中医推拿整复原理设计制造的,融机械、电子、液压等高新技术于一体,主要由电脑控制液压装置组成。三维牵引的优点在于微机控制,按照医生的指令完成动作,牵引、成角、旋转均可在安全范围内选择,纠正病变椎间三维结构的平衡。因为绝大多数腰背痛患者伴有胸腰椎小关节紊乱及反射性肌紧张[4],牵引可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胸椎中下段、腰椎活动恢复正常,解除腰椎后关节负载,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复位和关节突关节恢复正常位置,纠正椎体的侧弯、旋转、滑脱及后关节的错位及组织的充血水肿与炎症的消退和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5,6]。

参考文献

[1]周秉文.腰背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74-180.

[2]张朝纯.脊柱疾病手法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7-160.

[3]张伯勋,王岩.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49-556.

[4]郭维淮,娄多峰.筋伤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4-106.

[5]韦贵康.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83-185.

肌筋膜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5例研究对象均为我科2005年至今门诊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54例;年龄最小者16岁, 最大者75岁;病程最短5 d, 最长41个月, 平均35 d;单侧94例, 双侧11例。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55例, 对照组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上分布相近,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 (1) 可有创伤后治疗不当或失治、慢性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2) 多发于中老年人, 好发于两肩胛之间, 尤以久坐不动者多见。 (3) 背部酸痛僵硬板滞, 有沉重感, 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 阴雨天、受寒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4) 背部有固定压痛点。背部肌肉僵梗, 常有筋结, 沿骶棘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及到条索状改变, 功能活动大多正常。影像学检查多无阳性体征。

1.3 治疗方法

(1) 观察组:以舒筋通络针刺法为主, 取与病变区域相应的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之穴位、痉挛的肌肉 (压痛点) 及形成硬结的肌束。华佗夹脊穴直刺, 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之穴位向下平刺, 在压痛点及硬结上施行杨刺, 先在中心点直刺1针, 然后从其四周再向中心平刺4针, 直达压痛点及硬结深部。应注意背薄如纸, 深部即为心肺等重要脏器, 要严格把握进针深度, 以防发生气胸等意外, 行针时只可捻转, 不能提插, 得气后留针30 min, 同时给予TDP照射。出针后, 在病变区域自上而下, 施行揉按、拨法和法。双手拇指在压痛点上反复揉按, 如果触及到筋束或筋结, 可用掐揉、捏拿、弹拨、分筋理筋等手法松解, 恢复其舒缩功能。最后施行擦法, 使病变区域产生温热感。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2) 对照组:在压痛点及硬结上注射利多卡因1~2 m L, 曲安奈德40 mg, 5 d1次, 3次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芬必得及复方氯唑沙宗口服。2组患者均嘱注意保暖、休息, 避免再损伤。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背部疼痛、筋结、压痛点消失, 活动自如, 无复发。好转:背部疼痛减轻, 活动时稍有不适, 筋结、压痛点减少或减轻。未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背肌筋膜炎是以背部肌肉筋膜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疼痛疾病[3]。背部软组织在遭受急性损伤后未痊愈或慢性劳损后, 可使肌肉、韧带、关节囊、筋膜、骨膜、肌腱、脂肪组织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无菌性炎症。因为肌肉和筋膜附着处是牵拉应力的集中区, 较易发生损伤, 所以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该病;并且由于其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故受到创伤性无菌性炎症刺激时容易发生疼痛。发热、炎症、疲劳、急性创伤、气候改变、潮湿或寒冷等情况下, 无菌性炎症刺激到一定程度, 超过了人体的疼痛阈值, 就会发生疼痛;而无菌性炎症和疼痛, 会刺激肌肉产生持续性的收缩状态, 出现过度肌紧张, 也就是肌痉挛。肌肉长期痉挛, 可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新陈代谢障碍, 乳酸及钾离子浓度增加, 出现组织学上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 造成肌挛缩。长期的肌肉痉挛和挛缩, 又可加重肌筋膜的血液循环障碍, 组织缺氧, 葡萄糖分解不完全, 乳酸及钾离子浓度进一步增加, 无菌性炎症加重, 疼痛加剧, 形成恶性循环。再者, 笔者认为, 在各种软组织损伤中, 重复多次损伤, 是造成软组织疾病发生、发展、不易痊愈的主要原因, 望广大同道注意。

《灵枢·官针》记载:“杨刺者, 正内 (纳) 一, 傍内 (纳) 四而浮之, 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1针, 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1针, 刺的部位较为分散, 故称为杨刺[4]。本法适宜于治疗寒气较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 与背肌筋膜炎的病机较为契合, 故在肌肉 (压痛点) 及形成硬结的肌束等部位采用杨刺法。华佗夹脊穴为肌肉和筋膜附着处, 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之穴位分布在斜方肌、菱形肌、背阔肌、最长肌、髂肋肌等背部重要肌肉处, 针刺这些穴位, 均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舒缓肌痉挛和肌挛缩, 疏通脉络, 故称之为舒筋通络针刺法。辅以TDP局部照射、推拿疗法, 亦是为加强舒筋通络之效用。嘱患者注意保暖、休息, 避免再损伤, 实乃保障软组织损伤痊愈的一大法宝。

参考文献

[1]孙树椿, 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17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12.

[3]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5.

肌筋膜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4例患者均来自笔者社区服务站。按首次就诊次序编号,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6例, 年龄23~66岁, 平均 (44.5±2.3) 岁, 病程1个月~1年, 平均 (5.5±0.2) 个月;对照组男22例, 女15例;年龄22~65岁, 平均 (43.6±2.2) 岁, 病程2个月~1年, 平均 (6.5±0.3)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关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拟定: (1) 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2) 多发于老年人, 好发于两肩胛之间, 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 (3) 颈背部酸痛, 肌肉僵硬发板, 有沉重感, 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 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4) 颈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 背部肌肉僵硬, 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改变, 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 (5) 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1.3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 脊柱的器质性病变, 如胸椎结核、强直性关节炎等; (3) 不愿合作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

(1) 针刺。取穴:阿是穴 (压痛点) 为主, 及曲垣、天宗, 秉风、大杼。操作:患者俯卧位, 将针刺的穴位处常规消毒, 每次取2~3个阿是穴, 45°向肩胛内方向斜刺, 行针至有酸麻胀痛感;曲垣斜刺1寸, 天宗直刺0.5寸, 秉风斜刺1寸, 大杼直刺1寸, 皆行针至患者有酸麻胀痛感, 留针30 min, 期间10 min行针一次, 每日一次, 10次为一疗程, 间隔2 d进行下一疗程, 治疗两疗程。 (2) 拔罐。阿是穴取针后不要按压针孔, 然后在其针孔处拔火罐并留罐。每次拔2~3个火罐, 留罐10 min, 每日一次, 10次为一疗程, 间隔2 d进行下一个疗程, 治疗两疗程。 (3) 拇指弹拨。取罐后, 使术者站在患者的健侧, 双手拇指触摸到肩胛骨内侧缘条索状结节时深按于治疗部位, 其余四指置于相应的位置, 以助力将其向肩胛骨内的方向弹拨, 直至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结束时在其使术部位轻快的揉摩, 以缓解其弹拨所致的疼痛反应。每日一次, 每次10 min, 10次为一疗程, 间隔2 d进行下一疗程, 治疗两疗程。

1.4.2对照组

采用单纯的针刺方法, 针刺取穴、针法、时间、疗程同观察组。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活动自如, 局部无压痛, 无条索状物, 能参与正常工作, 随访半年内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 活动基本正常, 局部压痛减轻或基本消失, 条索状物明显减少。无效:和治疗前相比, 各方面均无改善。总有效=治愈+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两疗程治疗后,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袁长津等[2]认为, 肌筋膜炎属中医“痹证”范畴, 痹证的基本病因病机如《素问·痹论》所称:“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若患者长期保持单一姿势, 加之受凉、受湿等原因, 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注于经络, 留于肌肉、筋骨, 气血痹阻经络, 使局部经络不通, 气滞血瘀, 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 治疗宜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散寒。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 消散局部瘀滞的气血, 使经络通畅, 气血流通则背部疼痛减轻或消除。曲垣、天宗、秉风、大杼属于近部取穴, 按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旨在疏散风寒, 疏通经络, 调畅气血, 以达通则不痛之目的。拔火罐具有祛风散寒、祛湿除邪、温通经络、疏通血脉, 并能活血散瘀、舒筋止痛。而拇指弹拨可使痉挛的肌肉及筋膜松解、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理顺颈背部的肌纤维, 从而改善背肌的营养, 达到活血消肿、舒筋祛瘀、解痉止痛的目的[3]。

现代医学认为, 背肌筋膜炎多与职业性劳动、长期在某种不良体位工作、肌肉失衡和负荷不对称, 以及与寒冷、潮湿、病毒感染、外伤、疲劳有关。肌筋膜原发病灶成为刺激源, 引起不正常的冲动, 使神经纤维在肌筋膜出口处, 受到牵拉压迫, 引起肌肉紧张而导致肌肉力量的平衡失调, 受累肌肉可因损伤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纤维性粘连。肌纤维组织损伤区可持续不断地发出冲动引起继发性疼痛、结节和条索状物。肌筋膜炎目前比较成熟的学说是“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4], 针刺可以激发神经元的活动, 从而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 加强了针刺的镇痛作用。拔罐可以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 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火罐的温热刺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加速新陈代谢, 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因此, 拔罐疗法具有止痛、消炎、消肿等作用。

综上所述, 针刺、拔罐与拇指弹拨治疗背肌筋膜炎, 疗效高于单纯针刺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拔罐与拇指弹拨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来本社区服务站就诊的74例背肌筋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针刺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拔罐、拇指弹拨的方法。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6%, 对照组总有效率78.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刺、拔罐与拇指弹拨治疗背肌筋膜炎, 疗效高于单纯针刺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拔罐,拇指弹拨,背肌筋膜炎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202.

[2]卢芳, 袁长津.袁长津教授治疗肌筋膜炎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 2005, 21 (6) :32.

[3]卫建华.背肌筋膜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 (1) :65.

肌筋膜炎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7月我科门诊收治的42例腰背肌筋膜炎病人作为实验组, 男26例, 女16例;年龄20岁~65岁, 平均45岁;病程最短2 d, 最长6个月。另随机抽取同时期40例门诊同病种病人作为对照组, 男27例, 女13例;年龄20岁~60岁, 平均42岁;病程最短2 d, 最长3个月。入选病人均为腰背肌筋膜炎, 其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有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史;腰背部酸痛、压痛, 可伴有弥漫性钝痛;腰背部可触到条索状改变或硬结;疼痛常与受凉、劳累有关, 可反复发作;腰背活动功能障碍;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背痛。两组病人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压痛, 腰背活动受限, 其中体力劳动者52例, 有明显局部外伤史者17例, 背部受寒史者13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实验组病人采用口服腰痹通胶囊、平时加强休息、注意腰背部保暖、进行腰背肌锻炼, 并利用骨科外薰洗剂配合中药离子导入仪进行治疗。我科采用南京炮苑电子技术所生产的NPD-4AS离子导入治疗仪。临床使用方剂:寻骨风40 g、怀牛膝15 g、络石藤30 g、当归40 g、没药20 g、乳香20 g、皂角15 g、苦丁香20 g、延胡索15 g、牡丹皮30 g、桂枝15 g、威灵仙40 g、防风35 g、伸筋草30 g、大黄10 g、细辛10 g、赤芍20 g、青风藤30 g。本方在医院制剂室制成煎剂, 每瓶250 mL备用。使用时将药液加温, 温度45 ℃, 病人取俯卧位, 将药垫用药液浸透后置于电极板上均匀平铺, 分别敷于病人两侧腰肌、髂嵴上方或疼痛明显处, 在电极板上方放置数层温热纱布垫, 以达到保温、加压作用, 然后用一次性治疗巾包裹。按下开关, 选择治疗强度和治疗时间, 治疗强度以病人感觉皮肤温热, 局部有针刺感为度。治疗时间为每天1次, 每次30 min, 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病人也采取口服腰痹通胶囊、加强休息、注意保暖、进行腰背肌锻炼, 并利用红外线治疗仪进行照射治疗。病人取俯卧位, 将红外线治疗仪预热5 min~10 min, 护士将红外线灯头放置在距离病人两侧腰肌、髂嵴上方或疼痛明显处30 cm~40 cm处, 以病人局部感觉温热、舒适、无烧灼感为宜。治疗时间为每天1次, 每次30 min, 2周为1个疗程。

1.2.2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腰背部疼痛完全消失, 活动自如, 硬结或条索带基本消失;显效:疼痛明显减轻, 活动大致正常, 硬结或条索带明显缩小;有效:疼痛及活动功能较前有所改善, 硬结或条索带无明显变化;无效:和治疗前相比, 各方面均无改善[3]。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护理

3.1 评估

治疗前应评估病人的病情、心理状况、对此项治疗的合作程度、治疗部位皮肤有无破损、皮肤感觉是否正常。有电疗敏感、高热、严重心脏病心脏起搏器植入史、活动性结核、出血疾病、糖尿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广泛皮损者禁用[4]。检查中药离子导入仪运行是否正常, 设备是否完好, 强度输出是否稳定。

3.2 心理护理

大部分病人对自己的疾病及治疗方法缺乏认识, 本病易反复发作, 因此应向病人介绍疾病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操作目的, 并耐心细致地给以解释和鼓励, 以消除其顾虑, 增强其信心。

3.3 护理环境

治疗室环境温湿度要适宜, 室温22 ℃~24 ℃, 湿度55%~60%。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暖, 操作时应关闭门窗, 避免着凉;暴露部位要遮盖衣被, 注意保护病人隐私。

3.4 操作护理

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过程中, 正确的操作及护理观察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操作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 注意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及治疗部位情况, 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根据病人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强度不宜过大, 可根据病人情况, 逐渐将仪器调整到最大耐受强度, 以达到最佳疗效。治疗操作完成后, 将纱布垫、电极板、药垫逐层取下, 检查治疗部位皮肤有无破损、水疱、红疹等现象, 用干纱布帮助病人擦干水渍, 及时穿衣, 避免着凉。嘱咐病人勿用手抓挠治疗部位, 如感觉治疗部位皮肤发痒不适, 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治疗结束后将药垫彻底清洗干净, 用消毒液浸泡消毒30 min, 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3.5 健康教育

由于病人常有劳累史、单一姿势的过劳史或疲劳后受风寒史, 因此医护人员应帮助病人改变单一、不正确的姿势, 告知病人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伤、加强休息、保持规律的生活、积极治疗口腔及上呼吸道感染、合理参加体育锻炼、女性病人勿穿低腰裤,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腰背肌锻炼, 使肌肉得到舒展, 改善肌肉代谢。

4 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的常见病因是慢性劳损、外伤、外感风寒等原因。当人体受到风寒湿的影响, 体表血管收缩, 组织营养障碍;长期慢性劳损, 肌肉或肌腱处于长期紧张状态而营养障碍, 久之造成局部组织水肿、渗出、粘连;外伤不仅造成肌肉、肌腱拉伤, 还可使局部缺血, 致肌肉代谢物质不能排出, 刺激局部疼痛感受器产生疼痛。中医认为, 腰背肌筋膜炎属“痹证”, 气血亏损, 腠理疏松为寒邪侵袭, 气血不通为病[5]。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疏通筋络为主。

骨科外薰洗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祛淤、疏筋通络之功效。方中当归、没药、乳香、皂角调气和血、消肿祛瘀、理气止痛;苦丁香、延胡索行气止痛;牡丹皮、桂枝行瘀通络、宣统气血;大黄、细辛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具有消炎作用;赤芍有抗炎、解痉、镇痛作用。外用上述诸药能减少渗出、抑制炎症反应, 加速淤血吸收, 从而达到止痛、化淤、消肿之目的[6]。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通过电解中药汤剂的方法, 从汤剂中电离出一部分药物离子, 并在电磁场作用下药物活性离子通过皮肤导入到皮下, 使药物直达病灶, 发挥疗效[7]。中药离子导入配合骨科外薰洗剂具有药物与电刺激双重治疗效应的一种外治疗法, 可直接刺激局部病变部位, 能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改善组织的适应性及耐受性, 从而使组织得以恢复, 机体生理平衡得以恢复。红外线治疗仪主要通过热的作用促进炎症产物的吸收, 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红外线治疗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疗效, 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不易于保暖, 易引起烫伤等。中药离子导入法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痛苦少、简便易行等特点, 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嘉士健.针灸联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12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 :16-1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

[3]和玉英, 候艳红, 文岐琳.中药烫疗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9, 23 (1B) :128.

[4]贾桃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足跖腱起点筋膜炎性跟痛症的护理体会[J].陕西中医, 2009, 30 (10) :1339-1340.

[5]余晓慧.推拿结合体育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 2010, 18 (4) :39-40.

[6]陈青红, 李军.中药伤科方药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87-188.

肌筋膜炎 篇10

关键词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推拿治疗临床观察

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下称臀肌挛缩征),是由于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和屈曲障碍,好发于儿童的一种疾病[1]。该病若治疗不及时,会继发骨骼畸形,为害非浅。我院推拿科自1989年至1997年运用推拿手法治疗85例患儿,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共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龄3~16岁。其中A组:3~6岁36例,B组:7~10岁31例,C组:11~16岁18例。74例为双侧病变,11例为单侧,82例有反复接受臀部肌注药物史,3例仅接受过1~2次臀肌注射。

2临床表现患者均表现出同样的异常姿势及特殊步态。行走与站立时呈外"八"字步态,跑步或上楼时更明显,快步可出现"跳步"。坐椅时两腿分开不能靠拢,下蹲过程中双膝必须分开做向外"划圈"动作,呈典型"蛙式"位。臀肌萎缩呈尖臀改变,股骨大粗隆上方可能触及条索状物,髋关节屈伸有滑动感或弹响,重者出现臀部凹陷。中立位屈髋小于40°,要外展、外旋才能完成屈髋动作。X线检查:大多数无异常X线表现。

3施以推拿手法治疗。

3.1患儿俯卧位医者先在患儿病侧臀部沿臀大肌方向施滚法,并配合髋关节后伸和外展动作,约2~3分钟;然后用拇指指端按揉环跳、承扶、胞肓穴,每穴1分钟。

3.2患儿侧卧位(患肢在上)医者先施滚法于阔筋膜张肌沿髂胫束膝关节外侧至胫骨部,往返3~5遍;接着用拇指按揉居逷、风中、渎穴,每穴1分钟;然后用全掌擦法擦臀大肌及大腿外侧部,以温热为度。

3.3患儿仰卧位医者施滚法于患肢内收肌处,约2分钟;然后做患肢的被动屈髋屈膝运动3~5次,最后让患肢足跟置于健侧膝上,医者一手扶患肢膝部,另一手按住健侧髋部,同时用力往下按压3~5次。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次约15~20分钟,10天为1疗程。

4疗效观察

4.1疗效标准治愈为髋关节活动正常,臀肌挛缩解除,行走步态正常;好转为臀肌挛缩改善,屈髋改善,行走步态改善;无效为症状无改善。

4.2治疗效果经10个疗程后,A组治愈29例,占80.6%;好转7例,占19.4%。总有效率达100%。B组治愈20例,占64.5%;好转11例,占35.5%,总有效率达100%,C组治愈5例,占27.8%;好转6例,占33.3%;无效7例,占38.9%,总有效率达61.1%。以上85例病例中,总有效率91.8%。

4.3疗效分析见下表:

结果表明:3组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越早接受治疗,治愈率越高。

4讨论臀肌挛缩征是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多为外伤、肌肉注射、感染或肌间血肿肌化等。从本组资料看,肌注为最常见的病因。究其发病机理,可能由于针刺创伤和药物化学反应刺激,引起创伤性、化学性筋膜炎和肌纤维炎、纤维组织增生、筋膜增厚而挛缩,目前本病的治疗有两大方法,一为手术疗法,效果一般较满意[2],但存在创伤大,患者不易接受的缺陷;另一种方法为非手术疗法,从本组观察看,推拿即为一种理想的非手术疗法。通过推拿手法治疗,以达到舒筋通络、活血散瘀之功效,再配以恰当的髋部活动,使之松解粘连,解除其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使挛缩得到改善。此法有无创伤和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之优点。从85例病例分析,A组的治愈率为80.6%,B组为64.5%,C组为27.8%,3组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接受治疗时间越早,年龄越小,疗效越好。如在继发骨骼畸形时再接受治疗,那么,畸形将不能完全矫正。

参 考 文 献

[1]靳嘉昌,等.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中国骨伤,1999;7(12):78

肌筋膜炎 篇11

关键词:热敏灸,刺络拔罐,手法按摩,腰臀肌筋膜炎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腰臀肌筋膜炎患者90例, 分别采用单纯手法按摩和手法按摩结合热敏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 治疗前后按压疼痛评分及临床复发率等, 探讨热敏灸配合刺络拔罐用于腰臀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腰臀肌筋膜膜炎炎患患者者9900例例, , 均均符符合合《《实实用用骨骨科科学学》》 ( (第第33版版) ) [[11]]临临床床诊诊断断标准, 即久坐后无法正常起身, 腰臀部、骶部三角区及骶髂关节处按压疼痛明显。排除标准: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强制性脊柱炎及脊柱肿瘤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45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21例, 年龄39~62岁, 平均年龄 (48.5±6.7) 岁, 平均病程为 (1.5±0.4) 年;治疗组患者45例,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22例, 年龄38~64岁, 平均年龄 (48.8±6.5) 岁, 平均病程为 (1.4±0.3)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0055) ) , , 具具有有可可比比性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按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热敏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1) 热敏灸疗法:于患者腰臀部筋脉结点处寻找热敏穴位, 以热敏艾条温热选定穴位2~3min, 再沿经络反复激发, 直至透热、扩热、传热及深部热等感传消失即停止治疗, 每天1次; (2) 刺络拔罐疗法:选取阿是穴, 七星针刺入后以火罐吸拔, 留置时间一般为15~20min, 2~3天1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7天。

1.3 观察指标

采用Oswestry失能量表[2]进行按压疼痛评分, 重度疼痛为6分, 中度疼痛为4分, 轻度疼痛为2分, 无疼痛为0分;随访1年, 记录患者临床复发例数, 计算复发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3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腰臀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按压疼痛积分减分率≥95%, 腰臀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按压疼痛积分减分率70%~94%, 腰臀部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痊愈率 (40.0%) 及总有效率 (95.6%)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按压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按压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s)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3。

(n)

3 讨论

腰臀肌筋膜炎属中医“肌筋痹”范畴, 病机为气虚邪侵, 血瘀脉阻, 以致腰臀部拘急沉冷, 反转不利[4]。热敏灸疗法主要作用于腰臀肌筋膜炎深部硬结处, 即筋脉结点;其对艾条温热较为敏感, 热量可透过皮肤进入病变硬结部位, 有效缓解局部水肿、粘连及痉挛, 从而促进局部代谢, 缓解疼痛, 并恢复经脉肌肉平衡[5]。相较于其它中医治疗手段, 热敏灸可做到点面联合治疗, 在改善局部筋脉结点症状的同时还可以温经通络, 有效缓解整个腰臀部疼痛症状, 刺激机体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加速修复病变组织。而刺络拔罐疗法针刺拔吸阿是穴, 可起到舒经活络、活血镇痛之功效。

本次研究结果中, 治疗组患者痊愈率 (40.0%) 及总有效率 (95.6%)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中医综合治疗在提高近期疗效方面优势明显;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按压疼痛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热敏灸配合刺络拔罐有助于患者腰臀部疼痛缓解;治疗组患者复发率 (15.6%)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则证实热敏灸配合刺络拔罐可降低腰臀肌筋膜炎复发风险。综上所述, 热敏灸配合刺络拔罐用于腰臀肌筋膜炎治疗可有效提高近期疗效, 缓解症状, 并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徐印坎, 胥少汀, 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683.

[2]STENZEL W, HEPPNER FL, GOEBELL H, et al.Macrophagic lmyofasciitis[J].Dtschl Arztebl Int, 2009, 106 (14) :24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12.

[4]陈红燕, 杨米雄, 陈彩仙.三联疗法治疗腰臀肌筋膜炎[J].中医正骨, 2010, 22 (11) :56-58.

【肌筋膜炎】推荐阅读:

上一篇:初中政治理论课下一篇:内部审计水平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