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理论课(精选12篇)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1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原有的教学方法由于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教学并未突破简单的“填鸭式”灌输和应试教育的窠臼。在课堂讲授方法上, 还是“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 50分钟讲到底”, 学生更是习惯了“我讲你听, 我打你通”的说教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在能使较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 且又便于教学过程控制等方面的确起过不小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法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 那就是思想交流方式方向单一, 师生之间不能产生互动交流, 这一方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另一方面更不适宜于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 与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背道而驰。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更是缺乏吸引力, 于是就出现了听课注意力不集中, 看其他专业书籍或小说, 甚至说话、睡觉直至逃课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以往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它的社会评价也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的得失, 往往成为其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新的时期,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这就需要首先更新教学理念, 打破“两个凡是”:凡是书上写的都是对的, 凡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要变“满堂灌”为师生参与双向交流, 变我打你通为思想沟通, 变思想凿洞式刚性教育为开启心扉式柔性教育, 变板脸式教育为微笑教育, 变共性划一教育为个性舒展教育。其次, 在具体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听、说、读结合。
一、“听”式教学法
这里的“听”主要是指学生入耳的内容, 换句话说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传道的内容。当然, 这里所传之道并非如前所述“填鸭式的满堂灌”, 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学, 实施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该方法的特点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心, 以发掘学生的潜力和能力为中心。这也正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即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 具有主体性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认识自己, 掌握规律, 改造世界, 实现自己的目的, 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他们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 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 实施启发式教学, 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思维能力与分析力, 并使学生有所创造, 有所发展。逐步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现。
实施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应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真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讲授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尽量做到语言生动活泼, 情感饱满与真挚, 全身心投入, 而且理论联系实际。二是真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为此, 在整个课堂设计上教师不仅经常使用“为什么”、“表现在哪里”、“如何正确认识”这类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而且需根据教学内容实施形象案例教学法和专题讲座法。
二、“说”式教学法
这里的“说”主要包括课堂上的讨论、辩论、演讲。
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围绕某一部分教学内容, 开展课堂讨论。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参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讨论式教学可以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认识到,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学生会有许多困惑, 那么教师有针对的设计若干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将问题分类, 设计教学程序, 指定内容让学生自学、研讨、提出问题;然后教师依据问题进行重点讲授,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对某一主题的讨论中具有思辨性的, 学生可能存在疑虑或者不同理解的问题, 那么讨论就上升为辩论。辩论一般是教师对争议论题引出正反论题, 由学生组成正反方代表进行论辩, 再由教师做出评价的教学活动。其主要功能表现为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论辩和演讲能力。
三、“读”式教学法
“读”式教学法主要是从优化教学手段上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学改革来考虑的。这种方法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多媒体组合教学, 引入课堂教学, 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中存在的直观性差, 信息量少, 教学效率低等问题。
众所周之,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黑板、教科书为教学信息的主要承载形式, 其历史悠久、制作简单、经济性强的特点一度成为任课教师的首选, 但它却无法提供生动直观的图像资料, 教学形式单一枯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催生了电视、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多媒体、多功能教学基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具有记录、储存、控制、传输和再视等功能, 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主要运用图像和声音来显现教学内容, 可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声情并茂地全部再现在学生面前。而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录像资料的公开, 尤其是互联网络的普及给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 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在教学中, 通过观看历史影片, 使学生对毛泽东、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起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具体历史事件, 获得直接的感受, 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地目的。
当然, 以上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彼此孤立使用的, 而是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的。在整个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抓好以上“听、说、读三个环节, 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注入式”为“启发式”的教学, 才能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中的主体,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棉: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5。
[2]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2。
[3]刘慧: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8。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2
一、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在实施激励理论的过程中,该怎样把激励理论很好地融合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有学习政治的信心和热情,为了能够很好地实施激励理论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区别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有着区别,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必须考虑周全把所有的学生都囊括过来,以每个同学的特性为出发点来实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鼓励和满足,这样才能把激励理论的效果实施到最好;还要遵循适当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把握恰当的时间。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进步,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美,让学生能够受到鼓舞;其次就是平等性原则,教师作为政治课堂上的主要引导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影响很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平等性的原则,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和激励方式都要平等对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偏袒或者冷漠个别学生,还有在对学生的奖罚政策上也要平等公平对待,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心态;最后就是物质与精神激励相联系的原则,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激励的时候,一定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信心,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奖励的笔记本和奖状等各种物质激励,有形的物质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激励理论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政治学习的动力,所有实施激励理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动力不断地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教材内容大都是理论性的知识,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没有学习的兴趣,这时候教师适当激励就能够很好地把学生带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对政治学习保持充分的积极性,提高政治学习的热情。
2.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耐心,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切感,从而对教师的好感不断增加。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激励之后,能够受到鼓舞,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认真地投入政治课堂中,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也在不断地拓宽,对于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的教学方案和方法的创新都能够有所帮助。
教育领域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比较广泛,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和奖励,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政治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3
【关键词】初中教学 政治理论 社会实践
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普遍对社会及学校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心理,对于法律意识极其薄弱的他们,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将极易被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社会中的诱惑无处不在,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十分低下,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将我国的青少年荼毒成日后对国家有害的败类,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国家应该重视中学生的政治教学。
政治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社会需要的是才行兼备的人才,学校在面对尚未成型的青年教学时,应该重视将初中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及时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最需要的就是政治教学的科学引导。
一、政治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中学政治课本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关于自尊、自强、自立的相关概念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辨别自尊与虚荣的区别,教会学生在社会上如何做到自尊自信,拒绝虚荣心理的存在,这些政治理论是学生在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指导理论。不仅如此,政治课本中还讲授了对于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如何去调整自身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坚强意志力。教会初中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做到知法懂法,使之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的权利和义务,提升自己的责任感。这些政治理论看似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点,但对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会逐渐培养他们在社会中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在初中政治课本中以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和父母间的矛盾为例:课本中从青少年与父母两方面的观点展开分析,首先是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具有自身独立的思想,希望父母不要再对自己的私生活多加干涉,希望自我独立。但从父母这方面看孩子,他们永远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思想还不够成熟,需要作父母的不断对其叮嘱。由于双方的思想没有交集点,因此矛盾不断,初中生通过老师对这节内容的讲解与分析,逐渐明白父母的想法,在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用心后,学生将学会如何换位思考,懂得理解和宽容,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完善自身。
二、优化教学策略,服务社会实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纸上谈兵对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性而言没有太大作用。就如在政治学习中,我们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但在社会实际中我们还是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捍卫权利等,知法但不懂法也是徒劳无功。在政治教学中,学习自尊、自强、自立不是只为了背诵其含义并默写下来,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使自己的内心能够真正受到影响,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偏重于实际的效用,充分发挥其理论知识。
首先老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政治老师其自身拥有的政治品质,使得其在一言一行中都具有具体的体现,这种自身的影响带给学生的是更具有说明力的语言,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将老师作为人生的崇拜者,因此政治老师自身的品质培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初中政治课本大多都是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层次又都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长篇理论知识灌溉后,将课本中的案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含义,以致能更深层次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的一方面。
三、知行统一,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為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真实的社会面貌。为了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单纯满足于在课堂中进行政治知识的传授,政治课堂应该逐渐向开放式方面转变,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实际的社会中去体验真实的环境。由于传统教学的束缚,现在的初中政治教学还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并要求学生背诵下来以便于考试的时候直接默写出来,但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政治知识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没有任何作用。政治学科是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一门实用基础学科,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如何培养自己自信自强的基本能力等。就如政治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消费者这章内容,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同时也是消费者角色,如何维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就是通过政治课本中所传授的关于消费者维权的知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类似问题。关键还在于学生如何有机协调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总结:政治学科不仅是初中课堂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社会学科,它的实用性和价值是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的,政治学科中包含了关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对初中生而言,其思想和各方面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但却具有相当强的好奇心,在这种特殊的年龄阶段就需要有一种有效、明智的引导,对其进行及时的提醒和矫正。政治学科在初中课堂中的作用就应该是引导初中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是为了让中学生学会背诵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通过考试。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沈苏甜.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与学生社会认知力的有机融合[J].新课程学习(中).2012(08)
[2] 王荣.讨论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20)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4
一、“政治自觉”内涵解析
何谓“政治自觉”?需要先从“自觉”说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自觉”作过深刻而独到的分析, 从他们的阐述中, 我们可以获得关于“自觉”的重要观点。第一, “自觉”是人高明于动物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评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曾以蜜蜂建筑蜂房举例, 说明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 因为蜜蜂筑巢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第二, 自发与自觉是相对的, 由于觉悟程度的不同, 人们的实践活动有自发与自觉之分。列宁认为:“‘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2]317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尚处于感觉、知觉和表象的阶段, 属于自发意识, 受这种意识支配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盲动性。而深入事物的本质, 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并主动按照客观规律去行动, 人们的实践活动则达到了自觉阶段。第三, 实现自发向自觉的升华是可能的, 这需要用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灌输。列宁对工人运动如何从自发转向自觉有过专门论述:“我们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要反对自发性, 就是要使工人运动脱离这种投到资产阶级羽翼下去的工联主义的自发趋向。”[2]327这是因为,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325可见, 在人们的自发意识转向自觉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中, 科学理论的灌输是非常必要的。
“政治自觉”内涵的界定, 也可以从费孝通对“文化自觉”界定中获得启示。费孝通认为,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 形成过程, 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要‘复旧’, 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这一界定强调了四个内容, 一是强调了文化自觉的主体, 这些人就在现场之中, 是亲历者而不是旁观者或听闻者;二是强调了把握文化特色的敏锐性, 要了解本文化的特色, 领悟本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强调了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性, 不仅要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 还要了解这一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 理解今天的文化存在的必然性;四是强调了进行文化创造的主动性, 文化要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需要不断自主创新, 取得自主地位[4]。
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自觉”的理解和费孝通对“文化自觉”的理解, 笔者以为, 政治自觉是人们在政治上具有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这种意识和行动不是与生俱来自发形成的, 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灌输等才能实现。正如“把握文化特色的敏锐性”“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文化创造的主动性”, 是要经历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获得。由此, 所谓政治自觉, 即生活在一定政治环境中的人, 通过一定科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理解政治选择的历史背景, 理解现行政治理论、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 从而自觉树立政治信仰、自觉遵守政治纪律、自觉锤炼政治品格、自觉抵制错误思潮, 自觉参与政治活动。从当前的中国实际来看, 人们要具备一定的“政治自觉”, 需要他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 大体上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了解我国政治选择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他们能够自觉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在大是大非面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自觉锤炼政治品格, 同时还具有政治敏锐感, 对各种错误思潮保持警觉并自觉加以抵制;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梦想和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自觉培养的重要性
由上述对“政治自觉”内涵的析解可知, 人们的政治自觉需要培养, 且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青年学生政治自觉的主渠道, 而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 更应该培养高度的政治自觉。
第一, 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1]。守牢高校这个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需要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要将自己定位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排头兵, 要勇立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潮头, 敢于担当、勇挑重担。既要思想过硬, 又要能力过硬, 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课程中,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确、讲透彻, 自觉地将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 做一名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 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自己自觉的追求。
第二, 这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计划》把政治立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 对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不得继续任教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四有”好老师, 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想信念”。他告诫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 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为人师表, 首先就要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抵制错误思潮等方面为人师表, 否则, 所谓的言传身教、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空谈, 甚至给学生带来负能量, 引导学生走向邪路, 贻害无穷。具备高度的政治自觉,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政治自觉成为他们的基本素养。
第三, 这是回应多元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自觉挑战的需要。《计划》强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1]。网络时代下, 活跃的高校校园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集中展示地, 是多元价值思想的交流交锋之地。一些别有用心的“公知”, 他们的思想观点在高校还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青年教师群体, 他们与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不同, 与老一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成长背景也不同, 他们基本上是1978年以后出生的青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 由于学科特征, 他们对国内外的文化思想有较多的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批判心理较强。稍有不慎, 容易被一些所谓的“公知”所蛊惑, 还自以为找到了思想共鸣, 甚至加以接受和吹捧, 或以此哗众取宠。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信仰模糊, 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责任意识淡化, 政治品格长期得不到修养, 政治自觉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 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政治自觉的培养, 回应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自觉培养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自觉的培养, 需要从政治自觉内涵出发, 促使他们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明确“课堂讲授有纪律”;自觉锤炼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等政治品格, 增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意识;自觉抵制和批判国内外错误思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此基础上, 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积极投身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达到上述目标, 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 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 培养树立政治信仰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理想信念坚定, 骨头就硬, 没有理想信念, 或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5]这是对广大党员的要求, 更是对作为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教师理想信念不牢, 言传身教就无从谈起。而理想信念的树立, 需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国家、各部门、各高校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 在“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中, 把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作为培训的宗旨, 在培训目标的设定、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形式的设计、培训成效的考核等方面, 全程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精神, 目的在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共产主义信仰的自觉性,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 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力度, 培养遵守政治纪律的自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聘用, 首先要过政治关,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的底线要求。同时, 要加强管理, 目前广大思政课教师基本上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为此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党员和教师双重身份的严格管理。除了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 更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员, 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必须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 课堂讲授有纪律, 个人言论要负责”。课堂上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怎么讲, 这是在输出教师的价值观, 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对于“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 应严肃处理, “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三) 加强对优秀典型的示范力度, 培养锤炼政治品格的自觉
党员教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还需要不断锤炼自身的政治品格, 包括对党忠诚、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求真务实、自觉走群众路线等内容。良好政治品格的修养和锤炼, 需要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要把那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敢于担当、有大局意识和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先进事迹挖掘出来, 把优秀教师的政治素养作为宣传中的突出内容, 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榜样。例如, 继续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 不断拓宽先进事迹的传播渠道、平台和方式, 尤其发挥新媒体的力量, 增强评选活动的影响力。通过典型示范, 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让广大教师对照政治品格修养的标杆, 自觉锤炼政治品格。
(四)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鉴别力, 培养抵制和批判错误思潮的自觉
社会思潮作为盛行在某一阶段某些群体中的思想潮流, 它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性质、地位和作用上有严格的区分, 不可同日而语。而且,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良莠不齐, 积极与消极并存, 要加以鉴别和区分, 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者, 应增强对社会思潮的研判意识, 尤其要有跟错误思潮做斗争的觉悟和勇气, 要敢于和善于揭开错误思潮冠冕堂皇的面纱, 充分把握它的实质和危害, 进而找准症结、抓住要害进行驳斥, 形成抵制和批判错误思潮的自觉。
总之, 作为战斗在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其自身的政治素养非常重要, 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 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 用实际行动在教育教学战线上体现高度的政治自觉, 完成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EB/OL) . (2015-08-11) [2016-03-25].http://www.moe.edu.cn/sr 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 1997 (10) :3-9.
[4]周春兰.论政治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 2015 (4) :31-32.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5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的有关规定,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的要求,须从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一定学时进行实践教学,并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将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提出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构想。
第一部分
1、实施范围:实践教学计划在全校本科
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中统一实施。
2、教师职责:任课教师是所承担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须依据相关实践教学的规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实践教学。
3、学时学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共计
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分为1个必选模块和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块
程实践教学(模块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块
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块4)均为任选模块。学生应根据相关要求并结合自身情况从个任选模块(即模块
2、模块
3、模块4)中选择
时。
4、时间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原则上根据《西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的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1、2学期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学期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完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2学时,3个任选模块,其中,1)为必选模块,22学分。全校本科学生必须参加实践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3《毛332学3、45、6学期1 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下同)所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个模块以使实践教学学时总和达到
5、组织形式:实践教学实行“点面结合”的组织形式。“面”:实践教学覆盖全校本科学生,实践教学计划在全校本科生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统一实施。“点”:每位任课教师以自己所教的教学班级为单位根据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择优推选1名学生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外出实践活动,学生代表参观学习后须回到所在教学班级将考察学习情况向全班同学汇报,“由点到面”辐射全班同学。同时,任课教师以所在班级为单位推选1篇优秀论文参加学院统一组织实施的评选活动,优秀论文将编入该的实践教学学生成果论文集。
6、成绩考核: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相分离,实行单独计成绩,单独计学分。实践教学成绩的构成为:模块+任选模块之二成绩(7、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由于实践环节贯穿完成,历时3年时间,教师的工作量大,教师的工作量按照理论学时计算。
8、组织保证:践教学任工作,牵头组织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完成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工作。
9、经费保证:中支付。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基本思路及实施细则项目名称:社会调查
(一)基本思路
1、组织方式:实践教学以学习团队(织。团队组长负责团队学习的协调和文档资料的形成。
2、内容安排: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应围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教学的重点来产生。学生学习团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规范学习进程并撰写调研报告。
3、实践类型:实践教学的类型为社会调查,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网络调查、文献资料研究等方式完成调查活动,并规范撰写调研报告。
4、教师职责:提出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过程、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评定学生团队及个人的成绩;面材料;(4)完成对该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25%)。
第二部分(必选项目)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指导学生组织实践团队和拟订学习进程安排、指导实践教学成绩(50%4门课程,由至少
(+任选模块之一成绩(3位教师共同指导
3)形成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书25%)
1)政治学院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部负责统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学生外出实践及学生论文成果集所需经费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实践教学的实施细则
7~10人)为研究主体,采取课题研究模式进行组
(1)课程教学内容,5、教学学时:16学时。
6、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包括学生自评和指导教师评定。前者侧重于团队内依据对成员贡献大小协商评定,形成团队成员自评成绩;后者由教师对团队成果及成员平时表现情况加以评定,形成团队研究报告成绩和个人平时成绩。该项实践教学的总成绩为:团队成员自评成绩(25%)+团队研究报告成绩(60%)+个人平时成绩(15%)。
(二)流程安排1、1~4周:团队组建与项目申报。2、5~11周:团队调查研究与撰写报告。
3、12周:报告评价与成绩评定。
(三)实施细则
1、团队组建与项目申报(1)团队组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以自愿原则为基础,按习团队,并推举组长学习团队一经组建,原则上不再进行调整。(2)项目申报:实践教学项目申报应以学习团队为单位进行。申报前,团队应就准备申报的项目进行先期研讨,分析从事该项目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学习计划,共同提出书面申请(见附件
2、过程指导与团队研究(1)过程指导:在学生实践教学项目选定后,指导教师应灵活指导团队进程。指导教师至少参加每个团队的团队活动一次,了解各团队成员的工作情况,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指导教师应将指导过程形成书面记录(见附件(2)团队研究:团队研究是本实践教学重要环节,是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在团队范围内集中进行的学习研讨。每一团队的研究次数不少于存讨论记录(见附件
3、撰写报告与团队总结(1)撰写报告:通过团队分工协作集体完成,并由一人统稿。指导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写作。(2)团队总结:根据团队研究过程中成员的表现情况,按照每人对团队工作的贡献大小依次排序,贡献最大者排为第一,依次递减,原则上不并列,并参照各项评价指标,形成团队各成员的自评成绩(见附件
4、报告评价与成绩评定
1人。不能自行组建团队的学生,由任课教师统一安排并指定组长)。
2)。
团队研究报告(格式见3),得分上限为)。
2次,组长担任团队研讨召集人并负责保25分。
7~10人规模组织学13
人。
11《西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报告》),指导教师应仔细阅读学生团队提交的研究报告,并书写简要评语,根据报告质量给出团队研究报告成绩,得分上限为60分。同时,指导教师应从团队成员自评成绩、团队研究报告成绩以及个人平时成绩三个方面加总形成团队每个成员的实得成绩(见附件1),其中,个人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指导教师在过程指导中对各团队成员的评价,并参考团队讨论记录中“发言重要性排序结果”得出,得分上限为15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基本思路及实施细则 项目名称:经典著作阅读(自选项目)
(一)基本思路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类型为经典著作阅读。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教学内容,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思考撰写读书笔记。
2、教师职责: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拟订学习进程安排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评价。
3、教学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二)流程安排1、1~42、5~93、10周:报告评价与成绩评定。
(三)实施细则
1、内容选择与制定学习计划在指导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独立提出经典著作阅读申请(见附件4)申请提出指导意见。
2、过程指导、经典阅读及撰写报告在学生经典阅读篇目选定后,指导教师应灵活指导学生阅读过程。学生将阅读过程的具体进展情况记录在项目书中,并完成经典阅读研究报告。
3、报告评价与成绩评定指导教师应仔细阅读报告,并书写简要评语,1)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提出实践教学的8学时。
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4
((周:内容选择与制定学习计划。周:经典阅读与撰写读书笔记。,分析进行该经典著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对学生的阅读
按要求给出报告评价成绩,最高分100分。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基本思路及实施细则
项目名称: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述评(自选项目)
(一)基本思路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教学内容,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重要历史事件或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认真研究并撰写关于这次重要历史事件或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述评。
2、教师职责:(1)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二)流程安排1、1~4周:内容选择与制定学习计划。2、5~9周:事件或人物述评并撰写报告。3、10周:报告评价与成绩评定。
(三)实施细则
1、内容选择与制定学习计划
在指导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自身选择,学生独立提出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述评申请(见附件5),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申请提出指导意见。
2、过程指导及撰写研究报告
在学生写作方向选定后,指导教师应灵活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将实践学习过程的具体进展情况记录在项目书中,并完成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述评研究报告。
3、报告评价与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应仔细阅读报告,并书写简要评语,按要求给出报告评价成绩,最高分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基本思路及实施细则
项目名称: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自选项目)
(一)基本思路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学生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认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并撰写观后感。
2、教师职责:(1)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撰写观后感;(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100分。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二)流程安排1、1~4周:内容选择与制定学习计划。2、5~9周:观看影片与撰写报告。3、10周:报告评价与成绩评定。
(三)实施细则
1、内容选择与制定学习计划
在指导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自身选择,学生独立提出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写作申请(见附件6),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申请提出指导意见。
2、过程指导、影片观看和撰写报告
在学生爱国主义影片选定后,指导教师应灵活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将实践学习过程的具体进展情况记录在项目书中,并完成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写作报告。
3、报告评价与成绩评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益谈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益
一、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效益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能否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经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经、科、教一体化的发展,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是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而“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的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如果学校思想政治课仅把教育对象当作承传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方向,就不能开创新的局面,“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课效益
学校思想政治课改革能否成功关键还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建设目标就难以达到。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用,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教师自身品德的要求、知识结构的要求、教学过程的要求,要比专业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不论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理论水平提高、知识结构的改善,还是教学的投入、教学质量检查等方面,都要比对专业课教学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财力,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开全、课时开足的现状。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社会考察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思想政治课建设上来。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网络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具备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的业务能力,从而培养素质全面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队伍。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领导听课、学生打分、自由选课、末位淘汰、评选优秀等办法,激励和检测教师,让教师时刻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自己的言行去教化和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要关心时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的重大问题,留心一些新变化和新现象,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产,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三、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课效益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育应从单一的、封闭的、线性的教学模式向多层次的、开放的、互动的模式转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敝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成为一种空洞的教条式的说教,学生容易产生排斥情绪和逆反心理,很难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对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开放性、探索性的教育模式,通过集中学习、课堂渗透、理论联系实际、课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的教与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拓宽教学信息传播渠道,建立网上思想政治课教学园地。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深入到大学校园生活,使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必将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把网络教育方法运用于大学每个具体门类的课程教学之中,不仅是一种国际趋势,也是大学课程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拥有更广阔、丰富的信息,能体现教师与学生更富有成效的互动和最快捷的信息传递与反馈,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魅力,能更好地发挥联系课堂和现实社会的桥梁和中介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工作效率,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为让学生在网上能时时听到思想政治课的声音,我们应增加网络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信息量的比重,尤其是要充分运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网上思想政治课教学基地,向学生即时发布教学信息资料。教师可以把自己所讲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学资料发布在网上供学生浏览,还可以在自己的个人主页或专题教学网站上,建立关于教学内容交流、研究和探讨的专题BBS或聊天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具体的教学服务,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各级领导的重视,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增强思想政治效益
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条件。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不是单靠思想政治课教学单位所能够完成的。只有各级领导首先确立起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的改革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周密布置、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不断深化、取得实效。
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鼎力支持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落到实处,取得成效,不仅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勇挑重担,还要求全校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参与,鼎力支持,齐抓共管。首先,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考试方式的改革等,都涉及与教务处、学生所在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树立为教师、为学生、为教学的观念并付诸实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专职学生工作队伍的参与和努力也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再次,学校的育人环境尤其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可忽视。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课堂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濡染中陶冶思想道德情操,不断影响他们观念和行为,从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从而使学校思想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7
当前, 大学生普遍认为, 人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 尤其是从高中到大学生活过度的第一年, 学生们往往在奋斗目标上、信念方面容易出现“真空”状态, 迷茫困惑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相伴而生, 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时常泛起, 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的引领, 一种价值的判断。然而, 对于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他们又心存疑虑, 思想上认为重要, 与现实中的不重视的倾向并存。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真心想学、用心来学的优秀课程, 是我们教师一直追寻的目标。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观念为先导, 做到“三个转变”;以教学体系构建为切入点,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以“四备”为支撑点, 做到有的放矢。形成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向课外活动辐射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一、以观念为先导, 做到“三个转变”
教学改革, 观念先行。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特定教学任务, 社会对大学生“德与才”的要求既有特定性, 又有多方面性。所谓特定性, 是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价值取向是特定的, 即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所谓多方面性, 是指社会对大学生成才的具体方向需求是多方面的, 即成为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合格的建设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以来, 我们教师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大学是“真正”素质教育的场所, 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 是知识得到增加、兴趣得到释放、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时期, 恰恰也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下, 我们试图通过教学改革, 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一任务出发, 重点实现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三个转变”, 即教学观念从单纯知识教育向培养学生知行统一方向转变;教学课堂从有形的固定教学时间向无形的开放式空间拓展转变;学生成绩评定从单纯知识考核向知识、能力与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方向转变。在教师“三个转变”思想的推动下, 实现学生的“三个转变”, 即从知、行分离向知行统一转变, 从“封闭”德育学习环境向“开放”德育学习环境转变, 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1.教师的“教法”体现在教材的使用上。
依靠教材, 不拘于泥教材, 以教材知识点为依据, 以专题教学为表现形式;教授方法上, 区分不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以教师活动为主, 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学手段上, 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确定是否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教学场所选择上, 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是以课堂为主, 还是以课外活动为主等等。
2.为学生创设的“学法”体现在:
课前演讲, 主题演讲, 专题辩论, 自选喜欢章节讲课, 特设情景行为选择, 现实困惑与思索, 喜欢文章或书籍感受交流, 书面作业, 结合日常班、团、社团或社会调查等活动思想情感体验交流。
3.学科成绩评定的“方法”体现在:
平时成绩的评定几项指标完成方式有必选方式、自由选择方式, 要求每生在学期内必须进行一次课前演讲, 在其它为学生创设的“学法”中至少任选三项活动, 体现既有统一要求, 又有个人选择空间。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挖掘、培养, 以赏识教育为出发点, 确定多重学生评价体系。如学习态度认真、自选主题内容选材较好、发言表达较好、自我客观评价较好、参与学习主动性较高、同学合作较好等。通过这样的方式,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并从学习中感受成功、体味快乐, 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以教学体系构建为切入点,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本门课程主要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教育为基本内容, 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奠定基础。
1.教学体系构建。
从不同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围绕各部分中心内容组织教学内容, 不同班级实际教学中, 教师心中既有明确目标要求, 组织教学活动中又有选择的灵活性体现, 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2.改革目标。
作到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 有较强的针对性;增强大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在参与中提高个体对相关问题及行为的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大学生行为的自主选择性。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 彼此的言行互相影响, 即有利于充分展现个性特点, 又有利于在交流中进一步明辨是非, 把教化和内化、外化有机的统一起来, 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教学中, 根据内容多, 学时少的现实, 采取专题教学, 重点讲授, 使学生明确为什么;配之以演讲、讨论和自学等方式, 重在意识培养、能力锻炼上下功夫, 力争作到明确怎样做。具体做法是, 通过案例、理论讲解、分析对比等使之明确人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化;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 使之明确怎样实现社会化。
4.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 拓宽实践环节和渠道。开设课前学生演讲活动,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点评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主题演讲、专题辩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还通过故事表演、特设情景行为选择、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充实了书本和课堂教学内容,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
三、以“四备”为支撑点, 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作为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达到教学目的, 体现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为指针,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做到“备知识、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法”。
“备知识”, 是在充分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是搜集、补充新知识;“备学生”, 是了解、研究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及知识基础现状 (教师与所任班级学生“结对子”, 作为学生班导师, 深入学生当中, 了解学生, 为其解疑释惑, 交心交友, 亲其师、信其道) ;“备生活”, 是备课时应该把知识还原与生活中去, 让学生是在生活中求知识;“备教法”, 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结合现实生活, 选取教学的切入点、研究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一定社会政治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的培育及塑造以及大学生自身为了形成优良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而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条重要渠道,承担着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大学生作为具有政治权利的社会个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力量。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政治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和国家的荣辱兴衰。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分子,有必要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政治认知,维护国家稳定。
(二)有利于保证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大学生对政治知识和政治理论系统有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方面的认同感。方向性问题也是原则性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祖国发展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形成有效的合力。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大学生的政权情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让大学生拥护党、爱护党,拥护党的领导。
(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能力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其次,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学生还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在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思考问题时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在了解、剖析政治现象时缺乏理性,很少能从实际出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以具体实际为出发点,旨在提高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增强授课政治社会化的实效性
(一)整合教育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当前,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生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等内容。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涉及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其他三门课程所讲述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是值得注意的。而且,在内容上还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党在新时期所制订和坚持的方针政策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增强课程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
(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坚持理论灌输的方法,但是要在坚持灌输的同时还要坚持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还必须坚持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做到情理交融,在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得到政治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文化认同感。然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要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三)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保证教师威信的树立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领航者,教师的一言一行极易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与民主作风而使学生自愿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教师威信。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地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让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更加高效的沟通和交流过程。由此可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教育的良好效果
国家要重视,要加大改革力度,要提高国民素质;社会成员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管好自己;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心态的转变来和学生打成一片,将更加具有思想深度的、更加具有社会意义的知识传播给学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从而也保证了教育的良好效果。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和稳定,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来对他们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在价值观引导的过程中,政治思想教育就成为一把利器,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要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增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效性。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积极影响,但是现在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存在不足,如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模糊、政治信仰没有确立、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等。因此,作为教师就有必要通过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授课形式等来要实现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以此来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教师,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吴铎.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9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概念
通常来讲,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要是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学生所接受的几乎以理论知识为主, 长期的学习虽然理论知识过硬, 但是理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 极易导致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1]。专业的理论知识主要从理论上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 目前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这些课程涉及到的内容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法律意识的培养等等, 高校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学, 反映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思想困惑或理论热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恰恰相反, 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注重的是教育的全面性和实践性, 但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却有所欠缺, 稍显不足。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实践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例如新生入学时的入学教育、军训等, 学校还会举行的各式各样的活动, 比如以“我的中国梦”为主体的演讲比赛, 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实际紧密相联,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的效果
2.1 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 还提供了更加贴近学生的案例[2]。例如,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可以支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 相互之间组成若干个小组去讨论近来的某些热点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点评。这样一来, 课堂气氛不但变得特别活跃, 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 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对于小组讨论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再有, 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政治教育的例子, 像违纪通报批评类的、学风建设类的, 教师可以恰当地引入到课堂之上,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讲解。此外还有像时事热点、社会矛盾、国家大事等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解读, 提高学生的社会规则、政治观念的判断和理解。
2.2 将日常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体系。
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一般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进行的, 考试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3]。很多学生都对考试抱有极大的期望值, 仅仅从一次考试就对学生进行判断有失合理性的, 所以需要对考试方式进行适当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试适当融入一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学生日常参加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应当在考核当中反应出来, 作为每个学期考核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价值判断应用到实践当中, 从而加深理解。例如, 学校或者学院每个学期都会举行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活动,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时候, 可以加入一点活动有关的知识进去,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更加关注这些活动, 并亲自参与到其中。
2.3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工作者的互动, 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大学的管理模式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由专业教师承担, 是教学科研的一部分, 教师关注的主要是自身的教学情况和专业研究, 对于学校整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了解度还不够, 对学生日益变化的思想状况也缺乏掌握[4]。面对这种情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工作者进行沟通交流, 比如可以定期举行交流会等, 学生工作者将碰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教师需要实际案例的可以咨询学生工作者, 二者相互补充, 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
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 各种思想相互碰撞, 高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一定要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摘要:当前, 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仅仅从课堂上给予学生单方面的教育还是不够的, 必须要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从而不断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的有关问题, 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可以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炳林, 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21 (05) :69-72.
[2]蔡文鹏, 张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18 (11) :35-38.
[3]王敏, 徐露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协同性思考[J].大学教育, 2016, 13 (02) :56-58.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10
在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上, 胡锦涛提到,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秉持一个原则, 那就是“常怀忧患意识, 常存进取之心”, 不论是从古代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居安思危”还是现代教育体系当中的“育人教书”, 其本质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国家突发事件概述
1、国家突发事件的概念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国家突发事件的特点
从国家突发事件发生到结束的过程当中, 一般分为潜伏, 爆发, 蔓延和衰退时期, 不同时期的社会影响, 社会舆论控制等都有不同的特点。
(1) 突发事件的潜伏期
在潜伏期当中, 有的国家突发事件没有征兆, 例如, 汶川的地震, 玉树地震等都没有明显的征兆, 而大多数的国家突发事件在潜伏期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征兆。总之, 在潜伏时期, 国家突发事件的苗头被少数人所掌控, 处于整体的利益的考虑, 采取了隐瞒甚至伪造的行为, 导致了潜伏期的预警和防范措施不严密。
(2) 突发事件的爆发期
突发事件的爆发期很容易理解, 主要从事件本身从少数的苗头蔓延到较大范围, 一种是从源头上传播的爆发, 爆发之后较难控制;另外一种是突发事件在某地发生之后, 在国家其他地方也发现了该类事件, 在其他地方的同类突发事件被点火事件从潜伏期转变到爆发期。爆发时期是最难控制也是影响最大的时期, 并且物价, 金融市场, 社会秩序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容易造成社会恐慌, 最显而易见的是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引发了我国社会抢盐风波。
(3) 突发事件的蔓延期
通过突发事件的抛物线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突发事件爆发之后, 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但是采取了一些的控制措施后, 突发事件仍然会逐渐蔓延, 影响范围扩大, 但是范围的增长率逐渐下降。蔓延时期是社会舆论控制的重要时期, 如果控制不好, 通过网络和人的口头交流很容易造成了事件表述形式和内容的不同, 甚至出现了歪曲和夸大事实上的现象。
(4) 突发事件的衰退期
一般而言, 国家突发事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舆论媒体的引导最终都呈现出衰退的现象, 但是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都解决完全, 而是公众的关注度和热情逐渐转移。另外的一些国家突发事件已经被完全处理, 或者逐渐恢复过程当中, 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影响程度逐渐降低。
3、高校易受到国家突发事件影响的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并且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正处于波动较大且自主能动性较强的时期, 同时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多, 获取的信息更加迅速, 因此, 在国家突发事件发生后, 很快就会在高校青年中表现出来。同时高校学生的热情高昂, 容易受到国家突发事件的影响。纵观近年来高校由于国家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校园问题层出不穷, 而且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 在学生做出反应之后, 相对较长的时间内, 学校相关部门才知道该问题, 并且解决的速度和方案往往不能令人社会满意。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并且长期影响着高校学生。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政治引导功能
本部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子, 按照突发事件发展趋势, 逐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政治引导的要点。
1、潜伏期的政治引导
“汶川大地震”属于在潜伏期没有征兆的国家突发事件, 但是笔者认为在地震刚刚发生时候, 应当将其划作突发事件的初期。这个时候, 思想政治课程应当以汶川地震的发生详细情况给学生们介绍, 然后, 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机构的第一反应完整的呈献给学生, 例如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胡锦涛主席召开的紧急会议, 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等国家领导人的命令, 这就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 共产党强大的执行力和行动速度, 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思想, 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支援灾区的途径, 激发学生对我党能力的信任和对国家大师的关注。
2、爆发期的政治引导
这一时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以表现人民解放军为救人所付出的努力, 同时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来帮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第一, 收集汶川地震当中为了救人而牺牲的官兵们, 通过详细的讲述他们救人的过程, 弘扬官兵们心系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责任心;第二, 通过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感人故事, 来完成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以及我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
3、蔓延时期的政治引导
“汶川大地震”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全国人民共同支援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 不少的学生和社会人员参加了抢险工作。这个时段, 政治理论课应当以表现全国上下团结一心, “多难兴邦”的重要内涵。实现教材、教学与学生诉求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在此基础上做好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知识体系和政治信仰的工作。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 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 讲到大学生心坎里去, 让大学生信服,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实问题, 从而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4、衰退时期的政治引导
“汶川大地震”到了灾区重建的时间段, 应当以国家和政府支持汶川重建工作为重点, 突出人民群众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的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应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侧重理论传授, 可以让大学生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基本内容。但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 就会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削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限制,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让大学生有机会体会和观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 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 使他们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力。
四、结束语
总之,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形成积极向上、凝聚力强、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精神和良好的校园氛围, 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陶冶各族大学生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周立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02) .
初中政治理论课 篇11
[摘 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协同是合乎必然的,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现实情况是两者在教育目标方面缺少一致,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缺少渗透与融合,在教育方法上缺少借鉴与配合。有必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协同意识;加强制度设计,形成协同机制;整合育人队伍,提升协同能力,多方面努力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协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56-03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对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项重要工作,前者主要是以校园党团活动和日常管理为载体,由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对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后者则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两者各有侧重,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联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从协同学的视角来看,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的理论必然
协同学(Synergy Theory)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哈肯从各种复杂的开放系统着手研究,分析它们从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的异同,探寻它们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规律和机理,进而得出结论:系统内部大量子系统的协同效应是形成系统整体性的重要因素。[1]因此,协同学可以被看作是关于子系统协调合作形成系统整体的学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其中的两个子系统,根据“协同学”的理论,如果我们能够创造条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就可以催发两者之间产生协同效应,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形成“1+1﹥2”的整体合力。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的对立统一是两者协同的哲学基础。列宁指出,只有对立统一规律“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2],“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尽管在理论基础、工作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对立性,但两者共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支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在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多个相同或类似的要素,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相互渗透、相互勾连的关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为两者之间的协同提供了基础。也就是说,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整体中,只要我们认真剖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探索出增强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方法,我们就真正掌握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性的一把“钥匙”。运用好这把“钥匙”,创造条件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协同,一定可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的根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4]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实现这一目标,理论灌输必不可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思想素质的提升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则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即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灌输的理论的认同程度,这种认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丰富的党团活动中产生对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形成价值认同,逐步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的统一,是思想政治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统一,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状态,它在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协调统一起来,前者侧重于实践方面,后者侧重于理论方面,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认同。“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6]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的现实困境
在理论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协同是合乎逻辑、毋庸置疑的,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协同问题上出现了应然和实然的分离。
在教育目标方面缺少一致。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根本目标上两者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前者归口于学生管理部门,后者归口于教务部门,不同的管理序列在教育目标的要求上出现了分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党团活动,参与度越高,获得的奖项越多,表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灌输,让学生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考核方式上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藩篱,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其结果就是学生在闭卷考试时死记硬背、开卷考试时教条抄书。显而易见,在教育目标方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是缺少相互协调与配合的,在客观上加剧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认知和道徳行为的脱节,出现知行不一。
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缺少渗透与融合。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保证。然而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条块分割,限制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配合明显不足,合作程度不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出现了资源闲置与资源不足共存的现象: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在长期开展的校内外党团活动中,掌握了大量的校本教育实例,以及学生情况信息,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态度倾向、个人兴趣爱好、未来发展规划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取得教育成效的重要前提,但它们很少被用于支撑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用达不到最大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专业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他们却很少被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形成资源浪费。
在教育方法方面缺少借鉴与配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育方法上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前者侧重于实践育人,后者侧重于理论育人,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只见对立,难见统一。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看,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忙于学生管理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以辅导员队伍为例,他们普遍毕业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面对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了学生思想困惑的社会思潮或社会问题时,往往缺少政治的敏感度,难以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入有效的解读,实践育人缺少理论深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层面看,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抵触,教师们普遍在努力研究推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但在组织实施方面还面临许多具体的困难,难以真正有效地展开。
三、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的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协同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践上也会难以突破。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过去,我们在两大领域的工作中,对于协同价值的认识明显不足,往往只是简单强调要立足本职,各司其职,但这种工作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教育的成效。相关主体有必要在思想上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不是过去单一的理论内容、现实途径与课堂方式、而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虚拟、社会与学校、课堂与课外等各个生活层面高度综合化、社会化的体系。”[7]思想政治教育多领域化的趋势,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各领域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相关主体必须尽快摆脱过去那种“各扫门前雪”的工作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教育目标,加强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工作过程中要增加理解,相互支持,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防止出现主体因认识错位而导致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各执一词、相互矛盾。尽快推动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念和协同意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两者的差异只不过是在共同目标下的分工不同,而且只有在这种分工合作和相互支撑下,才能形成合力,完成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制度设计,形成协同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主体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要规范有序地协同展开工作,有必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制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能够在教育方向、教育准备、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评价中为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提供制度保障。而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党的领导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8]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前提。二是整体性原则。要全面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整体性,整体功能的实现并不是各个要素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充分调动各个要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现各要素功能最大化的基础上,推动系统整体质的飞跃,因此,在制度设计上,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统筹兼顾。要科学深入地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特点和功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相互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能各自为政,更不能相互冲突。三是协调性原则。要重视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构建协同机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分层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有效衔接,以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上的连续性和协同性。四是激励性原则。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9]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目标,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协同创新评价机制,以达到激励的效果。然而,从教师的角度讲,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统筹考虑两大领域的协同工作,在评价考核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度中并没有在两大领域之间形成交叉点,这些自然会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协同配合产生不利影响。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制度和惩罚奖励制度,将协同配合的工作绩效作为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科研立项的重要依据,从制度上解决好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问题,推动产生协同效应。另外,从教育学生的角度讲,要改革现有的考试方式和考核办法,将日常思想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体系,将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统一起来,科学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
(三)整合育人队伍,提升协同能力
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不仅需要各参与主体具有较强的协同意识,更需要充分挖掘两支队伍各自的潜在优势,提升参与主体的协同能力。如前所述,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功能、地位和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术业有专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专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开展学生党团活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类情况是其工作重心,但其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思想需求了解不多。因此,提升相关主体的协同能力,有必要从队伍内涵建设方面下功夫,打破两个系统、独立运行的状态,让教务系统的教师知道学生的生活状态,让学务系统的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10]具体可以通过两个渠道实现:一是加强两大领域的信息交流。高校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优势,引导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期召开研讨会,通过网络平台或QQ、微信等新媒体交流、分享并研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推动两大领域的人员交流。可以通过导师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入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管理领域,也可以通过选拔优秀的学生管理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强化联系,互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取长补短,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的科学化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哈肯著,徐锡申等译.协同学引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53.
[2] 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8.
[3]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5.
[4] 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0.
[7]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汇总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9] 郭益鹤.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运用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2(9):205.
[10] 王炳林,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5):69.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篇12
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 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 即对专业的自我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效能感, 主要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评价进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职业意识, 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及其职业生涯和工作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期望;自我设计, 指教师在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的基础上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设计。二是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而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必要性
提倡教师反思性教学, 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创造性, 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形成结论, 了解规律, 发现真理, 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未知, 获得知识、信息,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教师创造的基础是不断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和反思。
2、教师专业化特点的需要。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探索, 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基础上, 才能与时俱进, 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这也就是说, 当代教师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教师。
3、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林崇德教授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 多一分反思与监控, 就多一分提高, 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教师通过对专业自我的反思, 可以不断发现自己及他人的优缺点, 从而拓宽专业的视野, 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可以获得实践性的知识, 积累好的实践教学经验, 对不良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进行改善和优化,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由新手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化。
三、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考虑, 专门制定教师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规划, 制定出教师教学实践反思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尤其是要建立新的教师评价规则。学校要从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 要建立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规则, 学生成绩不再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评价要以自评为主, 这必将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要创设教师教学反思的情境。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对教师本人来讲, 要转变教育观念, 运用各种方法, 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具体表现在:
1、加强理论学习, 促进理论提升
当前,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 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 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 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 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 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 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因此, 教师应树立并实践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为此, 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水平。一方面, 经常自觉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家的名著, 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等。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及最新成果, 广泛涉猎前沿的教改信息、动态及进展等, 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 根据自己的需要, 或从教学体验出发, 有针对性地重点研读一些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借鉴指导作用的专著、论文。通过广泛涉猎和重点研读, 日积月累, 其兴趣、动力、愿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反思性教学也就有了实践的基础和动力。
2、增强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反思日记是教师提高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写随笔和记录, 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新的源泉, 是无价之宝。”教师的反思日记的内容涉猎应十分广泛, 既可涉及到专业自我方面, 如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他人的对话等;有关教学方面的, 如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功之举, 及时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 或对课堂上的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为以后教学提供可吸取的教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 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营养和宝贵的教学资源。
3、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 拓宽反思渠道
现代教学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 教学过程及内容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思维规律。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 对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 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出发, 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进度、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及效果作出评价。通过学生的眼睛, 教师就可能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 而且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4、参与教育科研, 促进反思的超越
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百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 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 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现象, 并主动去探讨,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 教师必须依托科研, 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师不仅仅是课程被动的解释者, 也是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新课程实施当中去, 在不断的实践反思过程中, 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吴卫东, 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 2001 (1) .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