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2024-09-11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精选7篇)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1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避免子宫切除及次全子宫切除的弊端, 已经被妇产科医师广泛运用在临床, 我院在以往筋膜内子宫切除基础上进行术式改良, 使改进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优点更突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患者, 年龄42~58岁, 平均47.2岁, 下腹部无纵向手术疤痕的子宫良性病变, 包括子宫肌瘤77例, 子宫腺肌症15例,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4例, 子宫正常大小至15孕周大小, 对照组96例, 年龄40~60岁, 平均47.6岁, 子宫肌瘤82例, 子宫腺肌症11例,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3例, 子宫正常大小至16孕周大小, 2组在年龄、身高、体重、子宫大小、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术前常规宫颈TCT检查及彩超检查排除宫颈上皮内病变及附件病变。

1.2 手术方法

2组术前准备及麻醉方式同传统子宫切除术, 对照组按妇产科手术学规范要求操作[1], 观察组麻醉后取膀胱结石位, 于耻骨联合上2~3cm行8~12cm横行切口, 切开皮肤, 切开切口中部脂肪层并切开筋膜2~3cm, 裁开筋膜与皮肤等长, 沿上下方向分离两侧腹直肌间粘着部约3cm, 术者与助手将食指与中指重叠牵拉腹直肌皮下脂肪至切口够大, 腹膜打开小口沿上下方向撕开腹膜, 进入腹腔[2], 常规探查子宫及附件, 决定附件去留。两把大血管钳夹持两侧宫角, 常规处理圆韧带及附件, 打开膀胱腹膜返折, 下推膀胱不到达宫颈外口, 在子宫峡部处理子宫动静脉。窥阴器暴露宫颈并固定, 根据宫颈大小选择15~20mm宫颈旋切器旋切宫颈管组织至宫体峡部上方, 于子宫颈峡部切除子宫, 常规消毒, 用1#薇乔线缝合宫颈残端, 不缝合后腹膜, NS冲洗盆腔, 创面涂瑞术康, 1#薇乔线缝合腹膜, 1#薇乔线连续缝合腹直肌筋膜, 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层3-4针, 宫颈残端不再缝合, 予以开放, 局部碘仿纱条压迫止血, 72h取出, 活动出血给电凝止血[3], 术后尿管留置24h, 5d拆线。

1.3 观察项目

两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术后病率、性生活等。

1.4 统计学方法

计算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及计算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切口全部I期愈合, 对照组有4例切口Ⅱ期愈合, 其余均Ⅰ期愈合, 痊愈出院。

2.2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 结果见表1。

2.3 随访情况2组出院后随访最短1个月, 最长随访6个月随访率为98.9%, 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子宫切除是妇科常见手术, 已有多种术式, 传统术式切除全部宫颈组织, 阴道穹窿剪除约2cm, 切断骶主韧带易损伤周围交感及副交感神经, 盆底结构变化大, 盆底组织张力降低, 阴道缩短, 并有膀胱及直肠膨出风险,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切口为耻骨联合上横切口, 切口正对盆腔脏器, 避开下腹部脂肪最厚部位, 便于操作, 皮肤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 张力小, 疼痛轻, 愈合快, 疤痕小。采用钝性撕拉不切断皮下神经及血管, 减少术中出血, 保留组织供血, 利于伤口愈合, 皮下全层缝合, 缩短住院时间。

3.2 宫颈采用旋切器旋切, 避免了采用手术刀片垂直向下分离不易找出宫颈筋膜间隙操作困难问题, 未切断骶主韧带, 保留盆腔完整性, 膀胱下推轻, 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 减少泌尿系感染风险, 同时祛除宫颈癌好发部位--鳞柱交界区可防止宫颈癌发生, 完全切除宫颈腺体, 阻止术后宫颈糜烂、腺体潴留性囊肿发生。

3.3 宫颈处理传统CISH术式闭合宫颈残端, 缝合后宫颈形成实性组织不利术后随访, 可能形成死腔增加感染风险。我科尝试开放宫颈鞘, 若有鞘内出血, 术中即可及时发现, 压迫或电凝止血, 研究表明此术式术后宫颈残端出血与经典术式相仿, 随访中无1例宫颈残端血肿, 提示此术式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术后病率、性生活等方面较传统术式操作简单、安全、不需特殊器械及腹腔镜操作技术, 生活质量高,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新民, 主编.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2-154.

[2]马彦彦, 主编.新式剖宫产术[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45.

[3]曹泽毅, 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00.

[4]邓余兰.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40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 19 (4) :249.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168例有子宫切除指征良性病变的患者, 其中86例行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患者年龄36~49岁, 平均年龄 (43.6±6.4) 岁, 原发病为子宫肌瘤47例、子宫腺肌瘤21例、子宫功能失调出血18例;82例行传统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年龄35~51岁, 平均年龄 (44.1±6.1) 岁, 原发病为子宫肌瘤43例, 子宫腺肌瘤25例, 子宫功能失调出血14例。两组均经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采用横形切口, 位置在耻上2~3横指处, 长度约10 cm, 切开皮肤层后将脂肪及筋膜切开小口, 直剪刀裁开筋膜, 拉开脂肪和腹肌, 打开腹部。按步骤依次对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进行处理, 将膀胱稍微向下推移, 分开子宫旁边的结缔组织, 对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处理, 主韧带、骶韧带不需进行处理, 用电刀以3~5 cm的深度切开宫颈筋膜, 艾力氏钳夹住宫颈残端, 向外微翻上提子宫, 电刀分离宫颈筋膜与宫颈间隙层, 直至宫颈阴道部, 将全子宫锥形切除, 宫颈管内膜、部分宫颈肌组织也一并切去。用可吸收合成线缝合阴道残端、宫颈筋膜。依次缝合包埋各残端, 关腹, 缝合切口。

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切开腹部各层组织, 将膀胱向下推移至阴道穹隆处, 处理主韧带、骶韧带, 将子宫全部切除。用可吸收线锁边缝合阴道断端。

1.3 疗效评价

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甲级愈合率、性功能影响率 (随访时间6个月) 。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进展正常, 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出血更少, 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更短,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随访发现,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更高, 性功能影响率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及随访情况, 见表1, 表2。

3 讨论

该研究对比了86例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82例全子宫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出血更少, 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更短 (P<0.05) , 术后随访发现,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更高, 性功能影响率更低 (P<0.05) , 实验结果与当前研究一致[2,3]。

目前临床实践中, 全子宫切除术仍是常规的子宫手术治疗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全部切除病变的子宫, 避免出现官颈残端癌的复发。其缺点主要是手术创伤较大, 不仅存在大出血、感染的的风险, 而且严重破坏了盆底组织的完整性。女性生殖系统各个器官借助于盆腔肌肉、韧带及筋膜的支撑和牵引, 而维持正常的解剖功能和生理过程。子宫全切术切除子宫时, 不仅切掉宫颈, 而且将子宫的主韧带和骶韧带也一起切断, 有些甚至还需切除部分阴道, 同时, 在手术的过程中, 需要将膀胱、直肠及周围组织向下推移。由于手术破坏了盆底和阴道的完整, 可能给患者带来各种后遗症。膀胱和直肠的移位会影响其神经支配, 切断子宫的各组韧带可能发生阴道脱垂[4], 导致阴道壁松弛、下腹疼痛、性交疼痛等情况。

与之相比,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优越性突出表现在:手术方式简便, 对周围组织损伤小。该术式在宫颈峡下方只切除筋膜内的部位, 能够避免子宫周围的器官和组织, 可避免出现术中大出血。另外, 术中不损伤及子宫主韧带、骶韧带, 能够继续为盆底的有关脏器提供必要的支撑, 保持盆底各脏器的正常位置, 防止阴道脱垂和缩短。研究指出, 该术式的近远期并发症都较少[5], 并且, 其切除部位是宫颈癌好发部位, 能有效预防癌症发生[6]。

综上所述, 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操作简单, 创伤小, 恢复快, 无严重并发症, 应用效果优于全子宫切除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Lauren D, Arnold, Graham A.Hysterectomy With Oophorectomy: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Comment on"Oophorectomy vs Ovarian Conservation With Hysterectomy"[J].Arch Intern Med, 2011, 171 (8) :768-769.

[2]张雪芹.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 :74-75.

[3]刘晓英.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 2012, 18 (4) :65-66.

[4]StormHH, Clemmensen IH, MandersT, et al.Supravaginal uterine-amputation in Denmark1997-1988 and risk of cancer[J].GynecolOncol, 2010, 45:1998.

[5]胡菊兰, 谢彤, 冯琼.腹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近远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12) :79-82.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2011年11月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中有子宫切除指征者236例, 120例实施了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116例经腹传统子宫切除术, 年龄36~61岁, 平均年龄48岁, 术前通过仔细了解病史、盆腔超声检查、宫颈TCT检查、分段诊刮等检查, 排除子宫内膜、宫颈癌变及癌前病变。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 切口:两组均采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2~3 cm处横切口, 长5~8 cm, 120例处理子宫圆韧带至子宫动静脉上下支, 同传统的筋膜外子宫全切除术, 但处理子宫动静脉应足够深, 对手术操作困难子宫动静脉切断深度不够者, 切断主韧带0.5 cm左右, 于子宫动静脉断端以上约0.5 cm处环形切开宫颈筋膜2~4 mm, 同时术者左手用力将子宫提起, 右手持手术刀楼梯状, 逐圈向下切割宫颈筋膜, 使宫颈筋膜自行下滑, 当宫颈筋膜滑至阴道穹隆部, 左手有突然脱落的感觉, 从前穹隆阴道顶端环切阴道黏膜, 切除子宫。 (2) 缝合:1号薇荞可吸收线自阴道残端一侧开始缝合1针打结后与同侧子宫血管残端环套1针, 以后连续锁边缝合阴道黏膜及宫颈筋膜, 缝至对侧角与同侧子宫血管残端环套1针, 再将阴道残端两侧角与同侧圆韧带各固定1针, 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盆腹膜包埋。腹壁切口可吸收线缝合, 皮肤内缝不拆线, 患者术后3~4 d即可出院。116例对照者同传统子宫切除手术步骤。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结果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手术出血量与传统术式相比明显减少, 由于手术时间缩短, 切口感染率明显减少。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 大小便正常, 无下腹痛及盆腔坠胀不适, 阴道足够深, 阴道穹隆存在, 术后随访性生活表示满意, 无影响。

3 讨论

观察组不切断子宫主、骶韧带, 保持了宫颈主韧带、骶韧带的完整性, 缝合时阴道残端两侧角与同侧子宫血管残端及圆韧带固定一起, 起到了加强、支撑作用, 防止了阴道残端脱垂, 同时延长了阴道深度, 减少了性生活的影响。

目前子宫切除术式很多, 有传统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次全子宫切除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及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 以上术式除次全子宫切除术外, 均切断子宫主韧带及骶韧带, 从而减弱了盆底组织的支撑力及破坏了阴道的完整性, 造成术后阴道缩短, 性生活质量下降, 阴道壁松弛极易脱垂, 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子宫次全切除术不影响盆底结构, 却存在宫颈残端癌危险。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具有传统全子宫切除术及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优点, 避免了其缺点[1]。优点如下: (1) 患者采取腹部横切口减少了腹壁神经的损伤, 使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轻, 切口采用吸收线皮内缝合, 愈合快、无缝线瘢痕、切口美观。 (2) 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术后出血及损伤:膀胱只稍下推, 梯形下切宫颈筋膜, 无需切断和处理主韧带和骶韧带, 缩短了手术时间, 不损伤其筋膜外的神经和血管, 保持了盆底组织的完整性, 避免了膀胱、输尿管及直肠的损伤, 尤其对盆腔粘连严重而难以解剖分离者避免了损伤。将阴道黏膜和宫颈筋膜全层缝合并将阴道两侧角与同侧子宫血管残端环套一起, 并与同侧圆韧带固定1针, 加强了盆底支撑力, 且筋膜内手术不损伤其筋膜外的神经和血管, 可预防术后阴道残端脱垂及膀胱直肠膨出, 延长了阴道长度, 保持了阴道的完整血供, 对性功能影响小。 (3) 消除了宫颈残端癌之顾虑。 (4) 由于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患者恢复快, 切口无需拆线, 缩短了住院时间, 降低了治疗费用。 (5) 特别对严重盆腔粘连及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筋膜内子宫切除可以避免损伤膀胱、输尿管和直肠。该术式方法简单, 易掌握, 治疗效果好[2,3]。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4月-2011年11月筋膜内子宫切除术120例进行回顾分析, 与同期传统子宫全切术116例进行比较。结果:该术式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 (P<0.05) , 出血量明显减少 (P<0.05) , 术后恢复快, 性生活不受影响。结论: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其术式既能达到全子宫切除之目的, 又具有次全子宫切除之优点, 术后并发症少, 保持了盆底组织的完整性, 消除了子宫颈残端癌之顾虑, 术后性生活无影响, 并防止引道及脏器脱垂, 有利于保持直肠、膀胱的正常功能, 临床上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筋膜内子宫切除,横切口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8.

[2]郑建华, 蔡丽瑛.全子宫、次全子宫、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特点及适应证[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12) :717.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4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需行子宫切除术患者500例, 术前均常规行宫颈黏液细胞学检查, 必要时行活检, 以排除癌前病变或癌变。所有患者均为子宫或子宫颈良性病变, 无严重合并症, 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随机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62例, 年龄34~55岁, 平均 (41.4±11.3) 岁;其中多发性子宫肌瘤66例, 肌壁间子宫肌瘤59例, 宫颈肌瘤14例, 子宫腺肌瘤35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65例, 粘膜下肌瘤33例。对照组238例, 年龄35~56岁, 平均 (39.6±10.7) 岁;其中多发性子宫肌瘤61例, 肌壁间子宫肌瘤52例, 宫颈肌瘤12例, 子宫腺肌瘤31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61例, 粘膜下肌瘤23例。两组在年龄、病理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常规消毒铺巾, 腹横切口开腹, 切口长度约为6~8 cm。切断结扎圆韧带、附件或骨盆漏斗韧带, 分离并剪开阔韧带间组织到达子宫峡部水平, 紧贴宫颈向下推膀胱至子宫口水平,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紧贴宫颈钳夹切断少部分主韧带, 约1 cm左右。相当子宫血管结扎部位稍高处切开宫颈筋膜, 深约0.2~0.3 cm, 用力向上提拉子宫, 采用钝锐结合分离宫颈筋膜, 如果进入解剖层次正确, 可顺势将宫颈筋膜从宫颈上剥离, 约行进1.5 cm左右达阴道穹隆部, 沿着阴道穹隆环形切除子宫, 碘伏消毒宫颈残端。可吸收线间断外翻缝合阴道残端及宫颈筋膜。缝合盆腔腹膜, 关腹, 术后留置尿管, 预防抗感染治疗, 术后5 d可拆线出院。对照组采用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 在术中离断缝扎扎主韧带、骶韧带, 平宫颈外口处环切阴道壁, 切除子宫。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检验采用χ2检验, 均数检验采用t检验, P<0.05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记录结果比较, 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2。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全子宫切除术在妇科手术中很常见, 主要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子宫全切手术中, 对于传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来说, 术中要切断子宫的各组韧带, 不能保持盆底的完整性, 有可能术后发生阴道脱垂;同时这种术式使阴道变短, 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性生活,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改良的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避开了传统术式对子宫骶、主韧带及宫旁和阴道组织的大幅度处理。在术中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而未切断, 同时对盆底神经丝损伤少, 使阴道得到较正常的供血, 再者阴道的长度没有缩短, 保留了阴道的完整性, 故夫妻性生活几乎不受影响, 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此改良术式保留了子宫骶、主韧带及宫旁组织, 通过筋膜缝合, 维持了盆底的支撑结构, 悬吊作用仍然存在, 有效的防止了术后阴道壁松弛及阴道脱垂, 避免了腰骶部疼痛, 下腹坠胀不适感以及排便异常[2]。在术中切除了子宫外口移形区, 可有效避免了宫颈残端癌的发生, 此术式无须过多分离膀胱、输尿管和肠管, 所以此术式更适合于因慢性炎症导致的宫颈周围粘连的患者。

在本文结果中, 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的腹式子宫切除术, 充分说明了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术式简单, 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低, 术后恢复快, 对患者性生活影响小等优点。但是在术中要正确处理宫颈筋膜, 首先要正确确定环切宫颈筋膜的部位, 其次要掌握切开宫颈筋膜的厚度, 如果切入厚度小, 易导致膀胱和直肠损伤, 如果切入过多可能导致出血, 如果切除不够, 可使宫颈病变组织遗留[3]。采用此术式还要注意保持阴道的长度, 所以要掌握好环切子宫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唐秀萍, 郭素华.改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式的临床应用.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18) :1901-1902.

[2]黄利红.改良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 :2942-2944.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因子宫良性疾病行LIH的156例作为研究组 (A组) , 年龄41~50 (44.8±3.2) 岁, 其中子宫肌瘤123例, 功血33例, 156例中有1次剖宫产术史8例, 输卵管结扎史11例,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史3例。把同时期具备相近手术指征的TVH组130例为对照组 (B组) , 年龄43~52 (44.2±2.3) 岁, 其中子宫肌瘤95例, 子宫腺肌病12例, 功血23例, 130例中有1次剖宫产史5例, 输卵管结扎史8例。两组均为非脱垂子宫, 术前宫颈TCT检查正常, 患阴道炎的患者门诊治愈后入院, 两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达到手术条件, 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 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妇检了解子宫大小、活动度等情况, 妇科B超明确盆腔情况。两组均无合并卵巢肿瘤或者囊肿, 子宫≤孕12周, 部分患者术前诊刮排除恶性疾病, 常规清洁灌肠, 碘伏阴道擦洗3 d。A组采用全麻, B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要点

A组: (1) 全麻成功后, 取膀胱截石位头低臀高倾斜20°, 放持续导尿管, 脐部置入腹腔镜, 充入CO2气体, 压力12 mm Hg, 将指引棒自宫颈经宫腔穿透宫底。 (2) 用超声刀分别切断双侧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及输卵管峡部。 (3) 剪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下推膀胱, 切断双侧子宫动静脉。 (4) 可吸收线套扎子宫峡部, 保留套扎线, 助手自阴道置宫颈旋切器, 自筋膜内切除宫颈, 之后收紧子宫峡部套扎线, 共套扎2道, 纱布压迫宫颈创面。 (5) 用子宫粉碎器粉碎切除子宫, 保留子宫峡部套扎线上方1.5 cm组织, 间断缝合后腹膜, 用吸引器排出CO2气体, 关腹。可吸收线间断缝扎2针宫颈残端前后唇, 阴道置碘仿纱布。 (6) 术后留置尿管1 d, 术后2 d取出碘仿纱布。

B组: (1) 采用腰硬联合, 取膀胱截石位头低臀高倾斜15°, 放持续导尿管, 环绕宫颈膀胱沟水平分别注入1:20万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国药准字号H35020177) 。 (2) 分别自宫颈前壁膀胱沟水平及后壁直肠宫颈附着处稍下方环形切开宫颈, 用手指钝性分离此两间隙。 (3) 分别钳夹切断缝扎膀胱宫颈韧带、骶韧带、主韧带, 打开子宫前后反折腹膜, 切断缝扎子宫动静脉 (前后反折腹膜也可以在切断子宫动静脉过程中自动打开) 。钳夹切断缝扎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峡部及圆韧带, 如果子宫<孕8周以下, 可用手指勾住该处韧带钳夹, 如果子宫较大, 可分部紧贴子宫处理此处韧带。 (5) 探查附件, 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膜, 在腹膜外与阴道壁之间放入止血海绵, 可吸收线连续包埋式缝合阴道前后壁, 阴道放碘仿纱布及生理盐水纱布。 (6) 放置尿管3 d, 碘仿纱布可保留2 d。 (7) 术后1月随访时拆除阴道残端线结。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A组有22例盆腔轻度粘连, B组有10例大网膜与子宫轻度粘连, 均给与分离。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中转开腹手术。两组手术时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出血量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情况

两组术后24 h内均约半数疼痛需用麻醉剂止痛, 24 h后好转, 疼痛轻, 可忍受。A组术后腹胀比例26.9%、肩痛比例32.7%, B组腹胀比例8.6%、肩痛0例, A组术后腹胀肩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腹胀肩痛约在术后3 d好转, B组在肛门排气后好转。A组平均住院费用12 056.5元, B组6 576.8元,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皮下气肿1例, 自然吸收, 无特殊处理;1例子宫峡部残端出血, 二次腹腔镜探查见子宫峡部套扎线脱落, 予缝扎止血;1例术后4 d发现一侧输尿管平子宫动静脉水平损伤, 约2 mm漏口, 放Double-J导管后痊愈。B组停尿管后发现膀胱损伤极小漏口, 放持续尿管1周后痊愈;1例术后3周出现右附件脓肿, 二次手术腹腔镜下切除右附件。A组宫颈残端约半数普遍存在极少量渗血时间, 为7~20 d不等, 术后2个月未发现残端息肉。B组术后1个月随访未发现阴道残端息肉, 术后2个月随访发现4例残端息肉。

3 讨论

近些年来, 微创观念和原则被广泛落实在妇科手术中, LIH及TVH属微创手术, 因创伤小, 恢复快, 已逐渐替代传统的开腹手术, 临床实践证明, LIH及TVH, 其创伤及术后恢复均优于开腹子宫切除[2]。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历史悠久, 有的国家经阴道子宫手术已达50%~80%, 但因多种原因未能普及。该组病例中, B组无特殊器材, A组应用超声刀止血效果显著, 术中出血量 (50.5±5.5) m L, 明显少于B组 (200.6±30.5) 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B组出血量相对仍较少, 所以未影响患者术后恢复。TVH出血主要在切开的阴道前后壁渗血及子宫创面的出血, 在环形切开宫颈分离子宫前后间隙前, 应用1:20万肾上腺素打水垫可减少阴道创面出血。随着电外科的发展, 配有专用的阴道手术钳, 以及“谢氏阴式手术器械”的应用, 出血量将减少到<100 m L[3]。A组术后腹胀及肩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由于CO2气腹刺激膈肌等原因, 反射性引起肩痛, 因为腹腔残留CO2的影响, 部分患者在肛门排气后仍有腹胀, 这是LIH的缺点, 有研究表明, 要减少肩痛的发生, 需要降低CO2人工气腹压力, 气腹压力上限12 mm Hg时, 术后肩痛发生率低[4]。另有作者应用穴位按摩加上吐纳法, 大大减轻了此类手术腹胀的发生[5]。笔者在临床中发现, 术后放置盆腔引流管可以大大减少腹胀肩痛的发生。

有报道显示[6], TVH与LIH相比, 除了出血相对多之外, 手术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也相对较长, 该研究采用全麻, 结果显示:TVH手术时间 (110.6±25.9) m L, 排气时间 (32.6±7.9) h, 明显高于LIH手术时间 (89.5±31.0) m L, 排气时间 (24.2±7.2) h。这与该研究所得结果不同。手术时间是与麻醉、术者技术水平以及器械等多种因素相关的, 该文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经过多年的的手术积累后, 手术时间才进一步缩短。阴式手术的关键在于顺利找到子宫前后间隙、前后反折腹膜, 缝合技术及手术器械也很关键, 好的技巧及器械可以减少手术时间, 而术后排气时间与手术时间也密切相关。

两种各有不同的并发症, 但发生率低, 其损伤多由手术操作及器械使用不当所致。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 并发症将进一步减少。另外TIH既切除了宫颈容易恶变的移行上皮, 又较好的保留了阴道上端, 对患者性生活影响小[7], 而阴式手术腹部无伤口, 更美观两者临床适用范围有诸多相同, 但也有不同, 对于宫颈已有病变, 如CIN II~III级, 子宫肌腺症, 不适用LIH;TVH探查盆腔困难[8], 故盆腔广泛粘连, 子宫内膜异位等不适用。

综上所述, 两种微创手术均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的特点, 各有优缺点, TIH手术视野清楚, 出血少, 对性生活影响小;TVH术后腹胀肩痛发生率低, 费用低,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手术器械的改进, TVH大有改进空间, 都值得推广, 但需根据患者年龄、疾病类型、术者技术水平及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陈金秋.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及阴式全切除术的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29) :49-50.

[2]关铮, 主编.微创妇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48.

[3]谢庆煌柳晓春.经阴道子宫系列手术图谱[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40.

[4]杨晨曦, 徐该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压对术后肩痛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4, 35 (36) :8117-8118.

[5]鄢雨英, 卢飞.穴位按摩联合吐纳法干预妇科腹腔镜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5 (7) :888-890.

[6]杨东晓.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与经腹全子宫切除及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8) :90-91.

[7]赵杰.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较传统全子宫期初数对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0) :79-80.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5例实施子宫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8~56岁, 平均年龄 (42±0.2) 岁, 均为经产妇。子宫肌瘤27例, 子宫脱垂25例, 绝经后阴道流血28例, 子宫肌瘤25例。将105例患者平均划分为三组, 各35例,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前常规排除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手术禁忌症。

1.2 手术方法

甲组手术方法为腹腔镜下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经宫颈采用合适的子宫矫正棒穿透到宫底, 在腹腔镜的引导下, 双极电凝分离卵巢附带韧带、输卵管、双侧圆韧带, 并选择7号线进行手术缝扎, 需进行2次, 并采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对策。采用单极电凝将阔韧带叶切开, 并将膀胱下推到宫颈处, 钳夹子宫血管, 并采用7号线对其进行2次缝扎。环形圈套子宫峡部, 并依照该环形方向将筋膜切开, 在切开过程中用力向上提起子宫, 有利于清晰看到筋膜层次, 之后在筋膜中慢慢切离子宫, 需采用碘伏消毒处理剩余端部位, 采用1-0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残端放于腹膜外, 之后合理缝合腹部, 结束整个手术操作。

乙组手术方法为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也就是传统的腹部切除子宫手术。给予患者全麻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体位, 常规进行消毒铺巾, 切开腹壁并对腹腔进行探查, 明确子宫附件及其周围器官的解剖关系, 采用S拉钩拉开腹壁, 湿有带保护肠腔, 充分显露手术术野。布巾钳向上提拉子宫, 采用两把大弯刀夹住子宫的两角。之后处于圆韧带, 两把中弯平行钳夹住圆韧带, 在两钳之间将其切断, 小矮胖针穿过丝线并对断端进行缝扎, 相同方法处理对侧。最后处理附件, 将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峡部切断, 之后采用矮胖针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丙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经硬膜外麻醉, 取膀胱截石体位, 铺设消毒巾, 患者穹窿黏膜与在膀胱子宫间隙及直肠子宫间隙采用1:250副肾素盐水注射。电刀环形状态切开穹窿粘膜, 分离膀胱与子宫间间隙, 向上推膀胱直至腹膜反折处, 之后分离直肠与子宫间间隙, 一直到后腹膜处, 合理钳夹切断主、骶韧带, 并选择7号线进行2次缝扎, 有效分离前后腹膜, 正确缝合指示线, 钳夹切断子宫血管后, 采用7号线2次缝扎, 结束宫颈切除操作, 为了防止内翻、腹膜污染出现, 从前穹窿位置或后穹窿处翻出子宫, 并将子宫取出, 并采用4号线间断缝合, 并将各个残端放于腹膜外。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min)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天) 、术中出血量 (m L) 、住院时间 (天) 、医疗费用 (元) 。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获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包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患者的总花费多于乙丙两组, 但甲组的术中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有明显优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乙组手术少于其他两组, 但其他指标均处于劣势。见表1。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以及医师手术积水的不断进步, 再加上微创概念被引入到临床治疗中, 临床在选择手术方法时, 更倾向于选择手术时间短、安全微创、恢复快、应用安全的方法[2]。临床采用的传统的子宫切除术, 因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长、术后感染发生率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极高, 对患者性生活造成的影响大, 并不易被患者所接受[3]。采用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与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在治疗过程中, 注意依据阴道的天然生理特点实施手术操作,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不会影响腹腔、盆腔正常的生理结构, 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4]。而且在采用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过程中, 不受子宫体积大小的限制, 且病灶位置以及盆腔粘连程度也不会对其造成任何影响[5]。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甲组的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析可能是因在腹腔镜实施操作中, 多需选用大量预防性药物, 防止手术并发症发生。乙组手术时间最短, 分析这与手术医师技术水平、腹腔镜配置密切相关。但乙组的出血量最高, 分析主要是因该手术在实施过程中造成的创伤大, 与腹腔镜手术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经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 手术优势显著, 微创安全可靠, 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 不会影响后期的性生活。但因其费用较高, 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局限, 临床应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改善。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及阴式全子宫切术的实施效果。方法 甲组35例实施腹腔镜下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 乙组35例接受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丙组35例接受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比较分析三种不同手术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 甲组患者的总费用高于乙丙两组, 但平均住院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其他两组, 乙组虽手术时间短, 但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处于劣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与阴式子宫切除术疗效显著, 优于经腹子宫切除术, 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参考文献

[1]李湛.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相关情况分析[J].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相关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15) :1766-1768.

[2]邓丽, 韦业平, 邵世清, 等.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广泛子宫切除术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12) :1921-1923.

[3]高策.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免疫细胞及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2) :3678-3681.

[4]王金龙, 干宁, 葛小花.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在巨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43 (32) :43594360.

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的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分布为(43.9±8.4)岁,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34岁。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采用传统的经腹全切术进行治疗的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年龄分布为(45.7±6.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子宫大小和疾病类型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头低臀高。脐轮下缘穿刺气腹针,腹腔压力13mmHg,10mm trocar套管针穿刺达腹腔,置入30°腹腔镜观察盆腹腔情况。探查盆腹腔情况后,决定手术是否能在腹腔镜下完成。经阴道放置举宫器以操纵子宫。单极电凝离断双侧圆韧带、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剪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并略下推至宫颈内口水平下0.5cm处,分离宫旁组织,经宫底放入0/1微乔线自制套扎线圈于子宫狭部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处,取出举宫器,收紧线圈。用直径15mm子宫粉碎器,分次旋切子宫体成条状,经左下腹穿刺孔取出,旋切至套扎线圈上10mm停止。子宫颈残端创面电凝止血,注意电凝两侧子宫血管处,再上自制套扎线圈两个加固。以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盆底腹膜,冲洗盆腔,查无渗血,拔镜放气,缝合各穿刺孔。在入盆腔后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和输卵管切术,分离并剪开阔韧带间组织一直到子宫峡部水平。进行腹膜反折剪开,切断并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采用钝器和锐器进行宫颈筋膜分离至阴道部位并紧贴宫颈环绕穹窿切除子宫。手术过程中注意消毒,采用1/0号薇乔线进行缝合阴道断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腹膜关闭并关闭腹腔。术前准备同常规开腹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不同组别手术情况分析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过程中比较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人群不同组别术后情况分析

研究人群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切口疼痛情况、排气时间和不适情况发生情况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研究人群术后疗效分析

研究人群观察组阴道残端息肉和阴道出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对子宫切除的认识和要求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改良式筋膜内是妇科最常见的手术方法,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具有节约时间、伤害小和出血少的优点[1]。对患者自身的器官采取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处理,可有效的保持盆底和阴道的完成性,有助于手术后的正常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在实施手术期间对患者不切断主韧带和骶韧带,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手术操作步骤,可有效的降低手术的难度,对临近器官的伤害较小,有效的保留了子宫主韧带和骶韧带以及周围的神经丛和血液供应。从而有效的保留患者自身的生理结构,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2,3]。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相对于传统的子宫切除方法手术过程中比较分析显示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和住院时间短,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显示在术后切口疼痛情况低、排气时间短和不适情况发生情况少得优点。同时疗效分析显示观察组阴道残端息肉和阴道出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具有较好的疗效。可见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进行妇科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应加强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的51例患者进行研究,年龄分布为(43.9±8.4)岁,选择同期在我院采用传统的经腹全切术进行治疗的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年龄分布为(45.7±6.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子宫大小和疾病类型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过程中比较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切口疼痛情况、排气时间和不适情况发生情况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残端息肉和阴道出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进行妇科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应加强临床推广。

关键词:子宫良性病变,筋膜内子宫全切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邓建玲.横切口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5):706.

[2]黎培毅,朱全道,任若芬.腹式筋膜内子宫全切术[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14(4):36.

上一篇:Ⅲ型慢性前列腺炎下一篇:创新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