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共8篇)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 篇1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CS)是临床创伤骨科患者一种比较常见且较为严重的早期并发症,该症状主要具有病情来势迅猛、变化速度较快,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残疾现象,更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为了对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使临床对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有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为临床提供对骨筋膜间隙综合征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使该类患者治疗的转归更加理想,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72例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在切开减压手术基础上分别进行常规换药和封闭负压引流处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伤口愈合时间、肌酸激酶变化情况、接受植皮手术情况、住院治疗时间、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这三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72例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有27例男性患者和9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8岁,年龄最小者22岁,平均年龄42.7岁;B组患者中有31例男性患者和5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7岁,年龄最小者19岁,平均年龄40.6岁。抽样患者致伤原因主要包括:车祸伤、击打伤、机器挤压伤、重物压伤。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72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2例。A组患者采用切开减压手术加常规换药方式进行处理;B组患者采用切开减压手术加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处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伤口愈合时间、肌酸激酶变化情况、接受植皮手术情况、住院治疗时间、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机体内的肌酸激酶水平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该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该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该组患者接受植皮手术几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症状具体指的是在由骨、骨间膜、肌间隔、深筋膜等组成的一个密闭性的生理解剖空间结构内,由于任何原因所导致的组织间隙压力明显大于灌注压,进而导致筋膜室内的一些组织由于处于急性缺血状态下而随即出现的一系列早期的征候群[2]。在该类患者发病的早期进行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和关键;目前筋,膜室切开减压方法仍是国际公认的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导致患者出现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症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临床最主要也是最为常见的一个原因为创伤,主要包括挤压伤、骨折、挫伤等[3]。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在前臂掌侧和小腿比较常见。由于骨筋膜室壁相对比较坚韧且没有弹性,当内容物的体积明显增大或室容积明显减少时,间隙内的压力也会明显增加;当压力超过动脉压力时,由于血液循环受阻,就会导致出现室内神经、肌肉缺血、缺氧等症状。由于缺血、缺氧状态会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明显增加,液体的渗出明显增加,组织的水肿现象进一步加重、室内压力增加,最终导致缺血原水肿原缺血的恶性循环的形成[4]。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早期临床特征并不明显,且病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及时处理,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出现缺血性肌痉挛、坏疽、横纹肌溶解症、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机制包括[5]: (1) 使创面血供增加,对肉芽组织的增殖起到促进作用; (2) 对细菌的繁殖和扩散起到抑制作用; (3) 促进密闭湿润环境的形成,对组织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4) 使创面水肿现象的消退速度加快,使血管的通透性得到改善。
总而言之,采用负压引流技术对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患者机体内的肌酸激酶水平得到更大幅度的改善,缩短住院治疗和伤口愈合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摘要:目的 对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72例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A、B两组, 平均每组36例。在切开减压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对其进行常规换药和封闭负压引流处理。结果 B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机体内的肌酸激酶水平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接受植皮手术几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负压引流,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448-449.
[2]张志杰, 郑钧, 徐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非手术治疗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 (14) :462-463.
[3]谢院生, 陈香美.加深对横纹肌溶解症的认识[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8, 29 (16) :447-448.
[4]摇赵渝, 何阳.骨筋膜室综合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15) :563-564.
[5]李永波, 泰立.氧自由基与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J].河北医学院学报, 2005, 16 (14) :252-253.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 篇2
【关键词】 闭合性;股骨干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40-01
闭合性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例,而骨筋膜室综合症是四肢创伤中的急危重症,如不及时进行有效处理,轻则造成肢体功能永久性损害,重则截肢,甚至危及生命。[1]如果骨折同时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如何在早期对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彻底切开减压的同时,又能维持骨折的稳定,而不加重软组织的再次损伤和血运的破坏,在临床治疗上有一定困难。我科2006年8月——2012年10月共收治此类病例1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病例,均无大血管和神经干损伤,男7例,女4例,年龄21-47岁,车祸碾压伤6例,重物压砸伤5例,横行骨折5例,斜行骨折3例,粉碎性骨折3例,受伤到入院时间3.5-6小时。
1.2 治疗方法
1.2.1 早期治疗
1.2.1.1 切开减压 一旦确诊,立即纵行切开大腿区各受累骨筋膜室,切口应足够长和大,以便进行彻底的减压引流,特别是深筋膜的彻底减压,同时清除失活组织,防止感染。
1.2.1.2 外固定 骨折断端以单边外固定架固定,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程度选择超关节或不超关节外固定,外固定架的使用方法遵循外固定架操作要点进行。
1.2.2 后期治疗 经早期减压口创面VSD或无菌敷料换药处理,待大腿肿胀消失,病情稳定,减压口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则开始进行后期治疗,即骨折和创面的同时处理。①减压创面的处理:如果减压口张力不大,创面缺损小,适当潜行分离创面两侧皮下无张力缝合;如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可仅行创面游离植皮创面愈合;若减压口张力大,创面缺损大,则取健侧大腿中厚皮片进行游离植皮闭合创面。②骨折的处理:横行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伴小骨片,外固定稳固可继续外固定不需改行内固定;斜行骨折、粉碎性骨折伴大块碎骨片拆除外固定改行大腿(前、后)外侧切口行股骨干锁定加压接骨板和碎骨片皮质骨螺钉固定。
2 结 果
经过早期及后期处理,3例于创缘两侧皮下潜行分离拉拢直接缝合,7例因创面缺损大取健侧大腿中厚皮片游离移植闭合创面。4例横行骨折和1例粉碎性骨折因外固定稳固继续外固定,2例斜行骨折和3例粉碎性骨折改行内固定,1例横行骨折因出现肌红蛋白尿及急性肾功能损伤转入ICU,经治疗28天后病情稳定,各项生化指标正常后转入,因骨折段端有一定骨痂生长,骨折稳定,创面肉芽生长良好,仅行创面游离植皮创面愈合。患者在创面愈合及切口拆线后出院,平均住院6周,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6例外固定者在1年内骨折愈合取出外固定,5例内固定者均在1年-2年内取出内固定物,全部病例下肢功能恢复良好。
3 討 论
3.1 大腿骨筋膜间隙由单骨,肌间隔与筋膜组成,具有弹性及扩张余地,较少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并且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苍白、感觉异常、无脉、瘫痪以及拉伸骨筋膜室时产生的疼痛症状在损伤早期表现不明显,特别是疼痛有时候与损伤程度不成比例,还会被骨折疼痛所掩盖,所以容易发生漏诊误诊,因此需要注意早期明确诊断。[2]骨筋膜室综合症一旦发生,及时彻底切开减压引流,任何骨筋膜的减压必须充分,所有的皮肤,脂肪和筋膜层均必须广泛的切开并保持开放,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坏死及永久性功能损害的唯一有效方法。[1]
3.2 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无需广泛切开软组织和剥离骨膜,不加重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能提供骨折迅速愈合所需要的全部复杂条件;手术操作简便灵活,并发症少,疗效确切,便于在伤情复杂或紧急情况下同时处理骨折和软组织损伤,能有效缩短病程,降低感染,提高治疗效果。单边能架空创伤外的空间,留出足够空间利于减压创面的护理。[1]同时,本人认为这也是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在四肢创伤治疗中的一种体现。[3]
3.3 防止并发症 除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贫血,防止肾功能损害外,因患者创伤及手术引起的疼痛,害怕骨折移位等原因使患肢处于松弛状态,不敢做膝踝关节活动及静止肌肉收缩练习,所以容易合并患肢深静脉血栓,应在手术后第3天开始适当使用抗凝药,指导患者做静止肌肉收缩训练,家人或护工帮助患者按摩挤压患肢小腿肌肉,被动屈伸足趾,踝关节。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2月7日.
[2]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手册[M].北京:人卫出版社,2012年4月:363.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这三年时间内,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来我院就诊的64例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有25例男性患者和7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6岁, 年龄最小者21岁, 平均年龄37.8岁;B组患者中有27例男性患者和5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8岁, 年龄最小者17岁, 平均年龄36.6岁。抽样患者致伤原因主要包括:击打伤、车祸伤、重物压伤、机器挤压伤。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 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 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64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 平均每组32例。A组患者采用切开减压手术加常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切开减压手术加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肌酸激酶变化情况、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接受植皮手术情况、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当P<0.05时, 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 B组患者手术治疗的肌酸激酶水平降低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 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P<0.05) ;该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 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P<0.05) ;该组患者在手术期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 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P<0.05) ;该组患者接受植皮手术者明显少于A组患者, 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P<0.05) 。见表1和表2。
(d)
[n/ (%) ]
3 讨论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症状具体指的是在由骨、骨间膜、肌间隔、深筋膜等组成的一个密闭性的生理解剖空间结构内, 由于任何原因所导致的组织间隙压力明显大于灌注压, 进而导致筋膜室内的一些组织由于处于急性缺血状态下而随即出现的一系列早期的征候群[2]。导致出现该类症状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临床最主要也是最为常见的一个原因为创伤, 主要包括挤压伤、骨折、挫伤等。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早期临床特征并不明显, 且病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及时处理, 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出现缺血性肌痉挛、坏疽、横纹肌溶解症、肾功能衰竭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3]。
该症在前臂掌侧和小腿比较常见。由于骨筋膜室壁相对比较坚韧且没有弹性, 当内容物的体积明显增大或室容积明显减少时, 间隙内的压力也会明显增加;当压力超过动脉压力时, 由于血液循环受阻, 就会导致出现室内神经、肌肉缺血、缺氧等症状。由于缺血、缺氧状态会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明显增加, 液体的渗出明显增加, 组织的水肿现象进一步加重、室内压力增加, 最终导致缺血原水肿原缺血的恶性循环的形成[4]。在该类患者发病的早期进行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和关键;目前筋, 膜室切开减压方法仍是国际公认的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该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机制包括[5]: (1) 使创面血供增加, 对肉芽组织的增殖起到促进作用; (2) 对细菌的繁殖和扩散起到抑制作用; (3) 促进密闭湿润环境的形成, 对组织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4) 使创面水肿现象的消退速度加快, 使血管的通透性得到改善。
总而言之, 采用负压引流技术对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可以使患者机体内的肌酸激酶水平得到更大幅度的改善, 缩短住院治疗和伤口愈合时间, 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摘要:目的 对采用负压引流技术对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64例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A、B两组, 平均每组32例。在切开减压手术基础上分别采用常规换药方式和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手术治疗的肌酸激酶水平降低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手术期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接受植皮手术者明显少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负压引流技术对患有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负压引流,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448-449.
[2]张志杰, 郑钧, 徐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非手术治疗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 22 (14) :462-463.
[3]谢院生, 陈香美.加深对横纹肌溶解症的认识[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8, 29 (16) :447-448.
[4]摇赵渝, 何阳.骨筋膜室综合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15) :563-564.
骨筋膜综合征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入治骨筋膜综合征患者31例, 其中, 男18例, 女13例, 年龄26~70岁, 平均年纪48岁, 其中肱骨尺桡骨骨折6例, 胫腓骨骨折12例, 石膏和夹板外固定过紧8例, 车祸5例, 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 在患者完全同意的情况下, 我们随机分为了对照组与观察组。均采用筋膜切开减压手术, 术后愈合好, 所以患者对手术效果评价满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意外创伤以及疼痛使患者处于恐惧和紧张状态之中, 对此, 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在精神上安慰病人, 生活上关心、协助病人, 并向患者以及或者家属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 讲解切开减压术的必要性,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疼痛护理
疼痛是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表现, 患者自诉呈持续剧烈疼痛, 进行性加剧。协助病人选择舒适的卧位, 伤肢制动, 解除伤肢的石膏, 夹板, 绷带等一切外固定, 将肢体放平, 以免使动脉压降低而促使小动脉关闭而加重组织缺血。减轻肿胀和疼痛。减少环境噪音的刺激,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使疼痛获得最大程度的缓解。
2.1.3 早期观察
骨筋膜综合征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疼痛转为无痛。苍白或紫绀, 感觉异常, 肌肉瘫痪即麻痹, 无脉[1]。严密观察伤肢肿胀情况, 可给予冷敷患肢, 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轻肢体肿胀, 当肿胀继续加重, 局部压痛明显, 并出现张力性水泡, 还患肢端发绀, 青紫, 皮温低时, 应及时告知医生, 并做好筋膜切开的准备。
2.1.4 术前准备
做好患者的术前常规检查, 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一般为手术前1~2h使用, 并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 并强调其重要性, 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观察
一般采用硬膜外麻醉, 术后6h取平卧位,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如全麻术后去枕平卧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防止呕吐物, 分泌物误吸而引起窒息。
2.2.2 术区观察
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 温度, 感觉, 运动及末梢, 如发现紫绀, 疼痛, 麻木, 皮温低, 未见好转, 首先考虑手术减压不彻底, 应通知医生,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2.3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时骨筋膜综合征病人切开减压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 可导致手术失败, 因此预防感染尤为重要。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中强调无菌技术, 术后观察患肢的体温变化, 指导患者多饮水, 合理进食,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抵抗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正确及时运用抗生素,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防止肢体长期制动而导致的功能减退,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功能锻炼开始愈早, 康复愈快。术后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 有利于患肢术后肿胀的消退, 防止关节挛缩和粘连形成, 恢复或改善关节功能。
2.3 出院指导
让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2]。从身心上, 使其患者出院后积极向上, 从心理上, 让患者更积极性的复建恢复。术后1、3个月仍需定时回院复查。并将科室电话留给患者或患者家属, 以使患者或患者家属在康复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或者复健问题时, 便于随时询问。从而使每一位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陈考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37.
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篇5
1临床资料
1999年3月~2005年9月, 收治急性胫、腓骨骨折病人46例, 其中男36例, 女10例, 年龄最大58岁, 最小16岁;胫腓骨开放性骨折29例, 闭合性骨折16例, 双小腿骨折2例。均伴有小腿及足背皮肤挫伤, 伤口感染。
2护理
2.1 观察及护理
患者自述伤肢疼痛时, 不能简单地服止痛药了事, 而应密切观察疼痛特点, 看是否与创伤本身相符。如患肢持续剧痛, 进行性加重, 趾呈屈曲状态, 肌力减弱, 被动牵引趾引起剧痛, 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表现 (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所致) 。必须对此足够重视, 及时协助医生诊断和处理。晚期, 当缺血严重, 神经功能丧失后, 表现为无痛, 感觉异常, 肌肉瘫痪, 无脉, 即到缺血性肌挛缩阶段, 此时挽救肢体已晚。
2.2 观察皮肤颜色
注意与动脉损伤相鉴别, 本症患肢表面皮肤呈粉红色, 温度稍高, 肿胀, 严重压痛, 触诊可感到肌张力增高, 即使肌肉已发生缺血, 肢体远侧脉搏仍存在。而动脉损伤者皮肤苍白, 脉膊减弱或消失。
2.3 观察患肢肿胀情况
肿胀可妨碍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建立, 加速肢体缺血缺氧。发现肿胀时立即松解夹板或石膏管型以减轻压迫。本组1例患者, 男, 32岁, 重物砸伤右小腿, 急来我院, 诊断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即行手术治疗, 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术后伤肢明显肿胀时给予松解石膏托, 抬高患肢, 肿胀逐渐减轻。
2.4 观察脉搏情况
若骨筋膜室内张力继续增加, 肌肉血液供应可以完全丧失, 但远侧的动脉搏动还可以存在。所以临床上不能把远侧动脉搏动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作为本症观察的可靠指标, 应结合其它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
2.5 将肢体立即放低
本病一旦确诊应立即将肢体放低。抬高患肢是为了预防或减轻水肿, 但这时的主要矛盾是肢体缺少动脉血流, 如抬高患肢血流则更少。
2.6 严密观察患者
若患肢无脉、冰凉、感觉异常、肌张力高, 立即配合医生切开减压, 彻底切开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减压后用无菌敷料包好, 及时换药,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2.7 预防并发症
局部切开减压后, 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但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 故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以减轻机体中毒反应, 防止失水、酸中毒、高血钾症、肾衰、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2.8 防止伤口感染
本组29例开放性骨折, 患者伤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为预防骨髓炎和避免骨不连接, 应做到污染伤口尽早彻底清创, 全身及局部使用敏感抗生素, 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有效控制感染, 伤口愈合良好。
2.9 正确指导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保持关节的生理功能, 防止肌肉萎缩。锻炼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消除其顾虑。护士应正确指导患者科学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 既要防止活动过度, 避免疲劳, 又要防止骨折部位疼痛。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促进伤肢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
3小结
胫骨前方无肌肉覆盖, 骨折端易刺破皮肤, 是发生开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而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易伤及血管和神经, 如不及时治疗、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并引起其它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的后果比骨折本身更严重。所以, 加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非常重要。
收稿日期2007-11-19
摘要:目的:密切观察患者肢体循环, 保护肢体, 避免残障。方法:通过临床观察用药, 采取消肿、切开减压等方法治疗该病。结果:此方法缩短病程, 无一例肢体坏死, 有1例感染患者用药后痊愈出院。结论:精心护理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6例犬骨筋膜室综合征诊疗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诊治的6例中, 昆明犬2例, 马里努阿犬2例, 德国牧羊犬1例, 杂交狼犬1例;公犬2例, 母犬4例;12月龄以下2例, 12月龄以上4例。患病部位:前肢掌部2例, 前肢臂部2例, 后肢趾部2例。致伤原因:犬咬伤1例, 四肢保定不当1例, 车祸致骨折1例, 跌伤1例, 运动损伤1例, 血管损伤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时间:伤后4~72 h。就诊时间:伤后24 h以内就诊1例, 24~48 h就诊3例, 48~72 h就诊2例, 72 h以后就诊1例。
1.2 症状
患病部位软组织肿胀, 皮肤张力性水肿, 肢端活动不同程度障碍, 被动活动肢端剧烈疼痛, 神经感觉异常, 肌力下降。2例表现出与损伤程度不符的剧烈疼痛;2例趾部被动牵拉剧痛;4例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微弱, 皮温下降, 皮肤、肌肉苍白, 针刺脚趾缝无疼痛反应。
1.3 诊断
实验室化验:5例血液白细胞升高, 血小板下降。2 例血液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上升, 尿中出现肌球蛋白、尿隐血阳性。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化验结果综合分析, 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
2 治疗方法
2.1 减轻组织压力
患犬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后, 立即解除一切外固定, 肢体平放, 或给予骨牵引。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50~250 m L、地塞米松5~10 mg, 连用2~3 d, 减轻局部组织水肿。严密观察肢端血供、活动及疼痛情况。如组织水肿症状无缓解并进一步加重即紧急行手术切开减压, 皮肤做“S”型切口, 彻底切开患部全部骨筋膜室。切口保持开放, 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 及时更换,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伤口感染, 切口延期愈合。
2.2 改善患部微循环
注射能量合剂、香丹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用浸生理盐水的无菌纱布敷患部, 红外线理疗仪照射30 min, 注意理疗仪距离, 防止灼伤皮肤。
2.3 对症治疗
静脉滴注Na HCO3纠正酸中毒。患犬出现低蛋白血症, 给予适当的输血或血浆。静脉滴注甲硝唑、头孢曲松钠、氨苄舒巴坦、克林霉素等预防继发感染, 连用5~7 d。破溃的皮肤表面撒消炎粉, 并用无菌纱布覆盖。患犬戴伊莉莎白脖圈, 防止犬舔患部。
2.4 截除患肢
如病犬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患肢远端皮肤颜色紫黑、干枯, 肌肉腐败, 针刺无疼痛反应, 应评估患肢供血情况, 如患肢坏死, 应尽早施截肢术。
3 转归
6例病例中, 完全治愈3例, 其中2例经组织脱水和抗菌消炎等保守治疗处理后肿胀逐渐消退, 肢体功能恢复;1例手术切开减压治愈;治疗后肢体功能障碍3例, 其中1例趾部坏死脱落;2例因肢体坏死, 施截肢术治疗。
4讨论
(1) 犬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犬肢体肌肉受损后, 肌肉水肿, 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 循环受阻, 造成室内肌肉、神经缺血、缺氧;随着缺血、缺氧, 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强, 液体渗出增加, 组织水肿严重, 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 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或坏死;在炎症过程中产生大量毒性介质, 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循环, 会引起全身的损害, 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2) 在骨筋膜室严重缺血早期, 通过治疗, 重建血液供应, 可避免发生大量肌肉坏死, 恢复后不影响肢体的功能。后期肌肉持续性缺血, 导致大量肌肉坏死, 只能截肢, 否则会发生严重并发症, 危及生命。所以,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恢复肢体功能。
(3) 当犬骨筋膜室综合征确诊后, 应立即实施骨筋膜室减压措施, 静脉快速滴注甘露醇、地塞米松, 能升高血浆渗透压, 细胞外液中的水分迅速进入血管内, 使得组织液减少, 从而减轻水肿。早期充分切开受累骨筋膜室也是减压的有效方法, 能够免除肌肉缺血性坏死或缩短缺血受压过程, 缩短缺氧时间防止组织坏死。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和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 其中男性34例、女性4例, 平均年龄26岁。致病原因:小腿胫腓骨骨折22例, 前臂尺桡骨骨折11例, 闭合性单纯软组织损伤3例, 手掌骨多发性骨折1例, 腘动脉损伤1例。对8例病程短病情轻的患者行保守治疗, 包括立即伤肢制动、恢复血液动力学、静点脱水消肿和抗炎药, 并严密动态观察;其余30例患者急诊筋膜切开减压术, 合并骨折者同时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 敞开创口换药10-15天后延期缝合或植皮。
2. 早期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
2.1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早期护理观察要点
(1) 全身情况的观察:尤其是生命体征的观察。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情况, 每15—30min一次。 (2) 患肢的观察:高度关注伤肢皮肤的色泽、温度, 末梢循环情况以及肿胀程度, 特别是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最初75h以内, 应密切观察患肢的末梢循环特别是动脉搏动的情况, 通常每15—30min检查一次患肢的末梢动脉搏情况, 要与健侧肢体对比, 要反复检查固定的松紧度, 以及有无压迫现象, 倾听患者对肢体疼痛的主诉, 询问疼痛是否加剧。肿胀程度, 应在皮肤上做好标记, 以便观察肢体肿胀的速度。尤其是在受伤早期, 如发现患肢在短时间内出现下列任一情况时: (1) 肢体肿胀:患肢高度肿胀, 触之皮肤张力张力大且呈进行性加重, 无弹性, 皮肤色泽变紫发亮, 有时伴有水泡形成; (2) 肢体疼痛:早期症状表现为麻木感, 异样感, 逐渐变为肢体深部广泛而剧烈的进行性疼痛, 这种疼痛难以用原发骨折损伤解释, 镇痛剂不能改善; (3) 受累肌肉功能:呈紧张状态, 肌力明显减弱, 屈肌挛缩, 远侧关节呈屈曲状态, 伸肌挛缩, 关节呈伸直状态。被动向相反方面牵拉发生剧烈疼痛, 是最典型的体征之一; (4) 患肢感觉减退或过敏, 感觉消失, 皮肤两点分辨力增大; (5) 初期动脉搏动及末梢血运充盈时间可正常, 随着病程进展患肢远端动脉搏动逐渐减弱或消失, 晚期皮肤可出现紫绀, 失去弹性, 针刺末梢无血流出。 (6) 目前有条件的医院已使用间室测压法以明确诊断, 对于护理工作的完成极大限度的提供了可靠的监护依据, Schwartaz认为, 对怀疑本病者, 应监测筋膜内压, 如压力为30—40mmHg时应严密观察, 压力>40mmHg时则应诊断为本病[2]。有以上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立即解除患肢局部压力, 做好皮肤切开减压等术前准备工作。
2.2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早期救护措施
凡疑为骨筋膜综合征者, 应立即置患肢于心脏水平制动, 放松包扎的外敷料, 不可抬高患肢, 以免降低肢体内动脉的血压, 加重血循环障碍;立即通知医生, 并密切观察, 以便尽早确诊;伴有休克者, 应迅速建立双路静脉通道, 及时补充血容量, 纠正休克。对疑诊患者或骨筋膜综合征病程短者采用保守治疗者可立即静脉滴注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和糖皮质激素进行脱水消肿治疗, 无效后进行手术治疗。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者, 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紧急手术, 切开减压, 切除坏死肌肉, 减轻张力缓解症状。手术切开减压应在无菌和不用止血带的情况下进行, 勿须缝合皮肤, 可用凡士林纱条或0.9%氯化钠加庆大霉素纱条覆盖。严格按无菌操作换药,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病房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保护患肢伤口, 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并定期检测体温每日4次, 记录血常规、尿常规、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合理使用抗生素。护士还应观察动脉搏动和指 (趾) 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 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 是否有间室外大血管损伤, 应立即通知医师,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 甚至危及生命。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理抗生素等。切开减压局部血液循环获得改善后, 大量坏死组织的毒素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止失水、酸中毒、高血钾、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及颜色, 留取尿标本作检查。由于术后卧床时间延长, 特别注意防止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减张创口待消肿后再延期缝合或移植游离皮片闭合伤口。
2.3 饮食护理
患者大量血浆渗出, 丢失大量蛋白质以及术后发热等, 应加强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必要时输血或血浆, 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2.4 心理护理
由于意外伤害及疼痛等因素已经给患者造成了精神上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又将大面积的肌肉暴露, 病人增加了伤残的心理负担, 并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 此时, 护士应与病人多进行一些交流, 消除病人顾虑、恐惧情绪, 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耐心解释本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预后, 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 安慰和鼓励病人, 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康复护理
功能锻炼用布朗氏架抬高患肢, 置于功能位置, 以改善血液循环, 防止发生畸形, 每日进行肢体主动功能活动10次左右, 以不劳累为宜, 主要以指、趾关节的屈伸运动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为主, 同时给予被动锻炼和局部按摩。恢复期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3. 结果
38例除腘动脉损伤血管修复后再广泛栓塞而截肢外, 余37例全部痊愈。根据疼痛、肢体功能、情感接受、支撑、步行能力、步态6项对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Enneking综合评分[4], 满分30分, 每项最高5分为正常, 最低0分为严重障碍。本组37例患者肢体功能评价结果:Enneking评分为28~30分, 平均29.68分, 疗效优良。
总之, 只要时刻警醒什么伤病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 什么情况可以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症, 什么病程阶段该如何正确观察及处理, 那么我们骨科护理人员就会配合医生对骨筋膜室综合症作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从而达到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裘法祖, 孟承伟主编.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719.
[2] (美) 卡纳尔主编.卢世壁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1379-1380.
[3]Wchwartaz.JR, Brumback Rj, Lakatos R, etal.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the thingh.j, bone joint surg (Am) , 1989, 71:392.
骨筋膜间隙综合征 篇8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预防,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指肢体的骨筋膜间隔区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升高而出现挤压综合征[1]。若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可加重病情, 甚至威胁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诊断符合2014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 女12例;年龄30~68岁, 平均 (47.4±3.2) 岁;车祸19例, 摔伤10例, 其他11例;包括前臂骨折20例, 胫腓骨骨折10例, 踝关节骨折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两组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 即止血、消肿、止痛等。观察组进行更科学详细的预防措施和护理, 具体如下。
1.2.1 临床预防
(1) 立即给患者的伤口止血。 (2) 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局部冷敷, 减少局部充血。 (3) 对患者切开的皮肤用凡士林纱布松散填塞, 外用无菌敷料包扎, 待患肢消肿后再进行延期缝合。
1.2.2 护理措施
(1) 早期护理: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时, 及时对发病部位释放压力。密切关注患者发病部位情况, 了解患者的疼痛感知, 记录患者病情。对患者解释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相关知识, 排除患者对疾病的忧虑。 (2) 术后护理:手术后要定期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和记录, 进一步诊断。对患者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帮助其减轻疾病的思想负担,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心态积极, 可配合医院治疗, 对医院和患者有重大意义。此外, 对患者饮食进行科学管理, 遵照医嘱进食[2]。患者因大量丧失体液, 需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证适当的运动可有效防止发病部位异位长期静止而出现畸形, 对患者恢复关节和肌肉功能有显著作用。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 以免出现肢体坏死等情况。
1.3 效果判定
早期疗效表现为剧烈疼痛消失、肿胀消失、血压回到正常血压、体温回到正常体温。痊愈为患肢可正常伸缩、患者可正常活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接受了临床预防与科学的护理, 痊愈19例, 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得到较好的恢复, 未痊愈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痊愈14例, 未痊愈6例。观察组的患者痊愈率 (95.0%) 高于对照组 (7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临床预防和护理值得推广。
3 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并发症, 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肢体坏死甚者死亡。因此, 实施有效的临床预防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观察组实施有效的临床预防以及护理措施, 对强患者的饮食进行科学管理, 遵照医嘱进食[3]。保证适当运动, 对患者的疾病恢复具有很大帮助。通过临床预防和护理, 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预防及护理, 可明显地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胡方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现状[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20 (11) :4-6.
[2]刘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预防与护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8 (19) :2681.
[3]冯敏, 童玉梅, 符永青, 等.不同处理方式预防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1 (22) :2455-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