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多间隙

2024-12-11

重症多间隙(通用4篇)

重症多间隙 篇1

摘要:探讨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治疗对策。选取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患者100例, 回顾分析患者的资料, 评价治疗疗效。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对症治疗后, 除1例死亡外, 其余均治愈, 治疗用时6~15 (8±1.6) d, 治愈率为99%。在治疗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时, 积极有效的局部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而全身与局部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能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治疗对策

在口腔面部中, 口腔颌面炎症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 就会使炎症扩散, 甚至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炎症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存在威胁[1]。本文探讨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治疗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患者100例, 男52例, 女48例, 年龄5~72 (56±2.3) 岁。其中牙源性感染有53例, 腺源性感染47例。

1.2 实验室检查

患者入院后, 立即行血液常规、脓液、胸片、生化功能等检查。其中有22例患者脓培养阳性, 13例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9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所有患者的白细胞都有明显的升高, 平均为22.1×109/L, 中性粒细胞平均为85.3×109/L。所有患者的血浆蛋白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平均为27.1g/L。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都采用综合治疗。当所有患者入院后, 根据脓液培养药敏的结果, 采取积极的抗菌补液治疗, 对所用的敏感抗生素进行及时的调整[2]。为了增强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 应加强全身治疗。及时切开引流, 在必要的情况下, 应进行多切口引流。在切开引流的情况下, 如果全身或者局部情况没有得到好转, 就应扩大切口, 也可以增加引流切口。为了保持引流的通畅, 可以采用甲硝唑和过氧化氢进行交替冲洗, 2次/d, 及时更换引流。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治疗结果如下:痊愈73例, 并发败血症12例, 并发边缘性骨髓炎9例, 并发中毒性休克5例, 死亡1例。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在间隙感染后, 由于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而引起的感染扩散, 这就导致2个以上间隙发生感染, 也就是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 比较常见的为牙源性, 其次为腺源性、医源性损伤性和血源性[3]。一般情况下, 感染的扩散会沿着口腔、颈部间相通的筋膜间隙和颜面扩散, 这就容易造成多间隙感染。机体的抵抗力对感染扩散和细菌毒力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老龄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比较弱, 因此, 容易产生多间隙感染。随着医学的发展, 早期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时, 感染的发生率在很大幅度上降低。重症多间隙感染是由于临床治疗中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的, 因此, 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对策。

在本组患者中, 患者出现症状最多的为牙源性引起的多间隙感染, 其中以青年人和老年人最多, 老年人容易发生根尖炎, 容易引起感染扩散, 而青年多为冠周炎。蜂窝组织填满了口腔颌面部各间隙, 其中还包含有血管、神经等, 蜂窝组织与血管、神经束在间隙之间穿梭, 从而连通相邻的间隙, 因此, 这就会导致一个间隙感染后, 感染就会随着上述途径或者破坏邻近组织, 甚至会破坏数个间隙[4]。在本组多间隙感染病人中, 多间隙的感染都是由一个间隙感染后, 扩散到附近的间隙而导致的。口腔颌面部两侧的间隙是互补的关系, 如果只局限于一侧, 就会使另一侧感到疼痛。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后, 由于病史长、抵抗力差、病情重,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患者, 如果治疗的方法不当, 就会容易引起全身并发症[5]。在本组11例并发症患者中, 并发边缘性骨髓炎很少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多为儿童和老人。因此, 针对儿童、老人和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在治疗的过程中, 应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与专科医师共同处理, 从而使并发症减少。本组出现1例死亡, 是由于患者受到口底多间隙感染入院, 对患者进行口内切开引流, 在培养脓液后, 并没有出现细菌生长的情况, 使用抗生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由于引流不畅, 颈部逐渐受到了感染, 一旦颈部血管破裂, 就会大大减小抢救成功的几率, 使患者死亡。从中可以看出, 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治疗比较困难。在治疗的过程中, 不仅要采取有效的局部治疗, 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 从而治疗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陈润红.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8 (25) :183-184.

[2]温秀红, 任变兰, 马基祥.40例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12 (1) :76-77.

[3]汪坚敏, 吴莘, 姜滨.老年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22例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 2011, 6 (5) :102-103.

[4]郑艳华.6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22 (13) :37-38.

[5]刘屹嵩, 魏冰, 闫征斌, 等.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5 (20) :215-216.

重症多间隙 篇2

重症的口底多间隙感染多数为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称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又称路德维希咽峡炎( Ludwig angina) ,有纵膈及肺部感染、 呼吸道阻塞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2]。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诊治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分析比较2009 ~ 2014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经治的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我科诊治口底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经验,旨在为临床诊治口底多间隙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2009 ~ 2014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诊治的41例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

1. 2方法

从41份临床病例中对患者性别、年龄、感染的诱因、初步诊断、重要伴发疾病、合并症、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种类及疗程) 、手术干预的方法和时机以及疗程与转归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及总结。

2结果

41例患者被 诊断为重 症口底多 间隙感染, 70. 7% 患者为男性,29. 3% 患者为女性,男女比例为2. 4 ∶ 1,年龄分布10 ~ 93岁 ( 平均年龄46. 23岁 ) 。 83% 患者来自农村,14. 6% 患者的初诊在当地医疗机构,初步诊断并不准确,未能得到充分治疗; 仅31% 患者在发病后5 d内就诊,3例患者在发病的24 h之内, 为最短时间内就诊。

初诊时大多数患者的主诉为: 严重的颌面部疼痛, 肿胀,张口疼痛及受限,吞咽困难,牙痛以及发热。其中1例重症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及其CT表现: 临床检查可见口底广泛肿胀,颈部水肿以及相关下颌下及颏下区域皮肤发红,疼痛和张口受限; CT检查可见口底区( 左侧较重) 软组织肿胀、模糊并散在气体影,因患者严重张口受限,无法完成口内检查( 图1) 。大多数患者口内检查可见未治疗牙齿的龋损、根尖周炎, 或者拔牙后空虚的牙槽窝 ( 表1) 。

82. 9% 的患者口底多 间隙感染为牙 源性,其中73. 5% 的牙源性感染 与下颌第二 及第三磨牙 相关。 12. 2% 的病例感染来自涎腺炎、淋巴结炎以及下颌骨骨折。

35% 患者初诊时炎症已扩散至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或者合并颈部感染。7. 5% 患者感染扩散至纵膈。 2例患者在发病21 d后首次就诊我院,入院时已合并严重纵膈及肺部感染,在我科行专科手术治疗后转呼吸内科就诊,其余所有的患者都在入院后积极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尽早行手术切开引流,1例患者行环甲膜穿刺术,4例( 9. 7% ) 患者行气管切开术,75. 6% 的患者行口外切开引流,7. 2% 的患者行口内切开引流,17. 1% 的患者口内口外联合切开。考虑炎症扩散程度及全身状况,85. 4% 的患者行全麻手术,14. 6% 的患者行局麻手术。

所有患者均行脓液培养,11例( 26. 8% ) 未检测出细菌生长,14例 ( 34. 1% ) 链球菌培 养阳性,7例 ( 17. 1% ) 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56. 1% 的患者单个细菌感染,17. 1% 的患者合并2种细菌感染( 表2) 。 43. 9% 的患者早期抗生素给与头孢呋辛钠联合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表3) ,24% 的患者根据脓培养结果更换抗生素治疗。

经过诊治,41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因急性肾衰竭转至泌尿外科就诊,2例患者因合并严重纵膈感染及肺部感染转至呼吸内科就诊,其余患者均在治疗后平稳出院。平均住院日为21 d( 从3 ~ 32 d) ( 图2) 。

3讨论

口底解剖的特殊性是导致口内炎症扩散的主要因素,在下颌骨下方,舌与舌骨之间存在多组走形交错的肌群; 在肌与肌之间、肌与颌骨之间的疏松结蹄组织及淋巴结以及相互交通的间隙成为感染蔓延的途径,颈深部和口底的感染有急性败血症和呼吸道梗阻等致命的并发症[1]。以往一些研究报道入院后12 h切开引流,并发症高达28%[3],经过治疗的病例死亡率依然高达18% ~ 28%[4]。

口底多间隙感染的诱因主要有2种: 牙源性感染和涎腺炎[5]。在我们的研究中,牙源性感染中下颌后牙导致的口底多间隙感染占73. 5% 。这项结果和其他相关研究报道相符。患者的男女比例是2. 4∶1,可初步判断口底多间隙感染更好发于男性。研究表明,口底多间隙感染更高发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6], 这与我们的研究表明农民为口底多间隙感染的好发人群( 83% ) 相符合,这部分人群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相对较低,患者在感染初期常常自行购买抗生素或是镇痛药物对症治疗导致病情发展,诊治延误,另外14. 6% 的患者初步诊断不准确,造成早期治疗不及时,这也导致了口底炎症的扩散,引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治疗周期及恢复时间的延长。我科重症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均在入院后8 h内完成切开引流,尽早的手术切开,根据病情选择常规“T”形切口或者小切口,充分引流,同时积极处理病灶牙,去除感染诱因,可有效防止炎症的扩散,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气道的评估和管理在重症口底多间隙患者诊治中尤为重要[7],我科41例患者中,1例患者行环甲膜穿刺术,4例行气管切开术,气道的评估可通过观察初诊患者是否出现呼吸窘迫及三凹症状; 口内检查包括舌体、口底以及会厌是否肿胀; 张口受限患者,利用鼻咽纤维镜观察声带肿胀情况; CT检查明确气管是否受到压迫。对于未到手术室前紧急出现窒息的患者,给予环甲膜穿刺术或者床旁气管切开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可有效减轻水肿,并且对维持呼吸道通畅有一定作用,然而地塞米松对炎症的治疗属非特异性作用,只能减轻或抑制炎症表现,不能根本治疗,并且能降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因此只有当肿胀压迫呼吸道时才考虑使用。同时,必须与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合用,直至感染完全控制为止。

厌氧菌的感染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日益得到重视[8],研究表明,42% 的患者微生物培养中对甲硝唑敏感[9]。所以在抗生素的应用中我科注重抗厌氧菌治疗,早期就诊患者症状轻微时给予青霉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 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给予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 对于大多重症患者常规给予头孢呋辛钠联合奥硝唑抗感染治疗; 对于入院前已行抗感染治疗无效或者合并严重并发症时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奥硝唑; 对于合并纵膈及肺部感染者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所有患者及时根据脓液培养结果调整使用抗生素。在本组的病例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21 d,较长的住院日是因为重症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病情危重,治疗复杂,术后脓腔冲洗换药的专科性要求较强,需要较长时间留院治疗。

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中,重症口底多间隙感染的治疗仍然较为棘手,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我们的治疗原则包括: 1早期明确诊断; 2维持呼吸道通畅; 3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4尽早切开引流及合适的手术方式; 5及时处理病灶牙去除感染因素; 6全身支持治疗及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运用好这些原则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口底重症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流行病学特征、感染的诱因、症状、初步诊断、重要伴发疾病、合并症、临床诊断、抗生素的使用(种类及疗程)、手术干预及转归等方面进行总结及系统性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2.4∶1,年龄10~93岁(平均46.23岁),农村城市比例为3∶1。14.6%患者初步诊断不准确。31%患者在发病后5 d内就诊。82.9%患者为牙源性感染,35%患者初诊时炎症已扩散至咽旁间隙、翼下颌间隙或者合并颈部感染,7.5%患者感染扩散至纵膈;2例患者入院后已合并严重纵膈及肺部感染,转呼吸内科治疗,1例因肾衰转泌尿外科治疗;38例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尽早完成切开引流,痊愈出院,平均住院21 d。结论:牙源性感染的重症口底多间隙感染最多见,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维持呼吸道通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尽早切开引流、综合治疗去除病因。

重症多间隙 篇3

关键词:重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糖尿病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发生于口腔颌骨周围软组织及颜面部的化脓性炎症, 确定感染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宿主的防御机制。糖尿病影响患者的多个方面, 使其免疫功能降低, 加上现在患者生活水平较高, 增加感染的机会。本研究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1例重症颌面颈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 对其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患者中男19例, 女12例, 发病年龄39~84岁, 平均 (60.2±8.5) 岁。患者多以咽喉痛、发热、颈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诊。依据临床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颌面颈部CT或彩超等进行诊断。其中牙源性感染25例 (80.6%) , 呼吸道感染4例 (12.9%) , 腺源性感染2例 (6.5%) 。31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 入院时空腹血糖9.01~29.76 mmol/L, 平均 (14.39±2.73) mmol/L, 白细胞计数 (12.8~41.2) ×109/L, 平均 (27.5±4.4) ×109/L。降钙素原PCT 0.6~9.7 ng/m L, 平均 (3.7±1.6) ng/m L, 细菌培养阳性18例, 其中链球菌感染6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 白色念珠菌感染3例,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3例, 铜绿假单胞菌1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病情发展迅猛, 就诊时多有脓肿, 不间断使用抗生素, 并给予全身对症支持治疗, 注意血糖, 行脓培养+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对于确诊已有脓肿的患者, 或脓肿尚未形成, 但病情进展迅猛, 全身有中毒症状, 已压迫气道影响呼吸等, 尽早行切开引流,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注意血糖监测, 请相关科室协助控制血糖并调整患者饮食, 让患者规律服用降糖药;对于血糖较高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将患者血糖值控制在8 mmol/L以下最好。

2 结果

31例严重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住院13~36 d, 平均 (21.4±6.3) d, 其中30例口腔颌面部严重感染治愈, 1例死亡 (3.22%) , 感染来源于呼吸道, 死亡原因是患者高龄75岁, 伴2型糖尿病, 高血压3级,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Ⅲ级, 伴发急性左心心力衰致全身多器官衰竭。30例治愈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全部行脓肿扩大切开引流, 其中3例行二次切开引流术, 6例行气管切开术, 3例伴发纵隔脓肿, 1例发生脑梗死。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 感染途径多来源于牙源性感染, 是糖尿病患者多发[1], 感染更严重, 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更高, 易引发并发症, 死亡率高[2]。重症颌面间隙感染发病率逐年递增, 且病情危重程度显著升高, Wong[3]对中国台湾地区2790例口腔颌面颈部感染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18例患者死亡, 其中14例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受损, 12例 (66.7%) 患糖尿病, 提示糖尿病导致的免疫受损是颌面颈部感染恶化并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血统和感染相互影响[4]。因此, 对于颌面颈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 应同时进行控制血糖和感染。

口腔颌面颈部感染经常由多种病原菌引发, 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需氧的草绿色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属以及肺炎克雷伯菌, 厌氧的拟杆菌属以及消化链球菌属。但对于伴糖尿病的颌面颈部间隙感染, 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 其可能原因是在宿主防御机制受损时,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 使革兰阴性杆菌在口咽部的定植增加。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最常见为牙源性的, 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来源。本组病例中, 牙源性感染25例, 占80.6%;链球菌的检出率为38.8%。与文献[5-9]报道基本一致。链球菌、葡萄球菌常为化脓性感染的菌体, 球菌、厌氧杆菌、梭型杆菌和螺旋体等坏疸属非气性细菌易引起腐败性感染。厌氧型为主的混合细菌易造成颌面部牙源感染。头孢类抗生素对需氧型细菌很有效, 是对人体的副作用非常小的抗生素之一, 但甲硝唑是治疗厌氧型细菌感染的国际公认的最有效药物, 奥硝唑相比甲硝唑而言副作用更小。我院在本次治疗中待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采取了头孢替安或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奥硝唑一起联用, 随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 所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31例患者, 治愈30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伴糖尿病的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 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的经验用药需考虑到常见优势菌链球菌, 对于牙源性患者, 经验用药尚需加用抗厌氧菌药物, 这才能缩短疗程, 有效控制病情。

对于糖尿病患者颌面颈部间隙感染, 脓肿形成, 或脓肿虽然还没形成, 但病情进展迅猛, 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已压迫气道影响呼吸时, 切开引流是控制感染的首要方法, 需尽早行切开引流,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以保持气道通畅[6]。若患者咽旁或颌下翼颌间隙的肿胀明显, 压迫呼吸道, 应考虑紧急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保证呼吸道通畅。本科的31例行脓肿扩大切开引流患者中, 2例患者在急诊局麻下进行气管切开和脓肿切开引流术, 4例患者在清醒状态进行纤维支气管镜下气管置管, 通畅呼吸道, 然后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和气管切开术, 其余患者在全麻下气管置管畅通呼吸, 未给予气管切开。对于伴有颈部脓肿的患者, 要在切开气管引流同时进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手术不宜保守, 本组3例再发二次手术, 对于多间隙感染, 最好多处切开或广泛性切开, 保证各脓腔分离充分, 以保证引流充分。术后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及双氧水交替冲洗, 每日换药2~3次[10,11]。在治疗上, 采用抗感染、控制血糖、全身支持对症处理与局部处理相结合的方法, 预防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 颌面颈部重症感染、手术应激、高血糖等常常会诱发心脏病及肾功能的恶化。对于合并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应选择肾毒性低的药物, 并控制补液量及补液速度, 监测心功及肾功能的变化[12,13,14]。对同时伴有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或心包积液患者, 应同时请心胸外科配合行脓肿切开引流, 及时行病灶治疗, 治疗间隙感染, 预防复发;对于牙源性感染患者,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拔除患牙。

此外, 局部肿痛、开口困难、吞咽困难而进食受限, 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 甚至低蛋白血症, 同时大部分感染患者均有体温升高, 消耗大量能量, 造成体内蛋白质的消耗, 出现体重下降、抵抗力进一步下降[15]。在局部切开引流、全身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要给予鼻饲营养液, 纠正低蛋白血症, 采用静脉给予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等方式。31例患者在抗感染的同时与内分泌科联合给予系统糖尿病治疗, 通过药物等, 逐渐将血糖调控在正常范围, 同时采用全身支持治疗, 提高了患者的抵抗力, 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使血糖平稳。

重症多间隙 篇4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9年1月, 收住院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12例, 男女各6例, 年龄2岁~78岁, 平均 (45±20.4) 岁, 其中60岁以上患者3例;合并糖尿病3例, 妊娠1例。上述患者颌面部或颈部肿痛明显, 开口受限, 进食困难, 并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1.2 实验室检查

患者入院后均予以三大常规、生化全套、B超及胸片等各项实验室检查。除1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为8.6×109/L没有升高外, 其余11例患者白细胞均不同程度升高, 在10.5×109/L~40.5×109/L之间, 平均为20.5×109/L, 中性粒细胞在67.5%~95.5%之间, 平均86.5%。6例患者出现血浆白蛋白降低, 在18~33 g/L之间, 平均26.5 g/L。7例患者电解质紊乱, 主要为血钾异常, 在2.6~3.4 mmol/L之间。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7.6~13.5 mmol/L之间, 尿常规检查酮体均异常, 1例≥55 mmol/L。6例患者经B超检查在颌面、颈部间隙内有脓肿形成, 1例患者经胸片和CT检查证实有纵隔脓肿, 脓液细菌培养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咽峡炎链球菌, 1例患者脓液中出现酵母样真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予以积极抗感染、抗休克,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并予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局部切开引流, 冲洗换药治疗, 并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结果, 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使用敏感抗生素。其中6例患者分别进行了下颌下、颏下、口内、颈部多部位广泛切开, 予硅胶管或橡胶片建立引流, 局部予敏感抗生素冲洗换药。对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请内分泌科协助共同控制血糖, 2例纵隔感染患者, 请胸外科协助行纵隔引流。

2 结果

12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 切开引流伤口愈合, 复查三大常规、生化全套等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达到治愈目的。

3 讨论

3.1 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 应努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正确局部处理、防止挤压等不适当刺激的同时, 积极给予全身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抗菌药物, 可以减轻中毒症状。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有:

(1)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特点:口腔颌面部组织疏松, 血运及淋巴特别丰富, 有利于致病菌的清除, 但同时也容易使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血循环, 造成败血症和脓毒血症。另外, 面部静脉通常无静脉瓣, 又直接或间接地与颅内海绵窦相通, 而且静脉走行于面部肌肉中间, 如静脉回流受感染或某些因素以及肌肉收缩的影响, 导致血液逆转回流, 可将感染细菌带入颅内, 造成颅内感染。再者口腔颌面部具有复杂而相互联系的筋膜间隙, 上达颅底, 下通纵隔, 内含疏松的结缔组织, 抗感染能力低, 构成了化脓性炎症迅速蔓延的通道。尤其在颌下间隙, 上可通过翼颌间隙达颅内, 下可经深筋膜与胸腔脏器如纵隔、心包等相联系, 容易引起颅内、纵隔及心包的并发症。 (2) 患者年龄与机体抵抗力: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严重并发症以儿童, 尤其是幼儿发病率最高, 而且病程进展迅速。这可能除了上述儿童间隙感染发病较多的原因之外, 还因儿童在发病过程中不像成人能及时通过主诉来表达病情, 致使并发症到晚期才能作出诊断, 失去及时治疗的机会。 (3) 不正确地处理原发灶:局部炎症的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早期应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刺激, 以促使感染吸收、消散或局限, 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如处理时忽视敏感抗生素的应用, 或用量不足, 或时间过短等, 致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脓肿切开时的切口过小致使引流不畅, 这些都可使病情加重, 产生各种并发症。 (4) 其他:造成并发症的原因除上述因素外, 医生思想上的疏忽和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常表现在处理这类患者时忽视了全身情况, 或由于局部症状的严重性而掩盖了其他部位的严重并发症。另外, 近年来因颌面部间隙感染而发生死亡的病例很少, 医生在处理时容易忽视, 再加上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经过和以往有所不同, 有时疾病开始就很猛烈, 迅速蔓延达内脏器官和机体其他系统, 患者很快出现衰竭, 失去治疗机会。

3.2 尽早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是治疗的关键

口腔颌面部感染多是由于病变牙、颜面皮肤疖肿或淋巴结炎引起, 早期只要思想重视, 予以足量抗生素并避免不适当的刺激, 适时清除病灶, 多容易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适当, 一旦病变发展到多间隙感染阶段, 后果往往比较严重。此时, 除积极经静脉抗感染治疗外, 及时切开引流并保证引流通畅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对于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 更应强调早期广泛切开引流的重要性, 并采用卧床及适当头低脚高位, 有助于防止纵隔脓肿的发生。

3.3 要有全身观念, 重视患者全身状况的变化

应重视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本组病例中有7例出现电解质紊乱, 6例入院时出现血浆白蛋白降低, 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 (1) 患者入院时距发病已有一段时间, 由于感染引起的开口受限、疼痛严重影响进食, 又未能得到其他途径的有效补充。 (2) 多间隙感染的脓液聚集, 切开引流均使蛋白质丢失, 加上高热等因素造成低蛋白血症, 而低蛋白血症又造成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并且影响伤口的愈合, 故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病例中有3例合并糖尿病, 1例甚至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此时严格地检测并控制血糖极为重要。糖尿病患者常反复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 成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来源, 而重症感染、手术等急性应激又可诱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 给治疗带来更大困难, 故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严重, 感染反复, 病程迁延, 治疗应同时控制感染和血糖, 积极处理病灶及全身支持治疗[4], 临床医师对此应给予足够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方法, 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12例, 给予抗感染、切开引流、冲洗换药、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后, 12例均痊愈。结论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 全身与局部兼顾的方法综合处理, 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综合处理

参考文献

[1]邱蔚六, 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35~146

[2]周龙女, 蔡佩佩.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 4 (3) :198

[3]王吉耀.内科学 (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978

上一篇:生产管理子系统下一篇:终结性/形成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