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间隙感染

2024-06-05

多间隙感染(通用9篇)

多间隙感染 篇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多发病, 为了缩短疗程, 防止并发症, 及早明确诊断, 采用有效抗生素, 切开引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若治疗不及时, 就容易形成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 还可沿神经血管扩散, 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纵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波及口腔颌面部多个间隙尤其是口底多间隙的感染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感染之一[2]。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多学科治疗的普遍开展, 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已显著降低, 笔者自2003年1月-2009年3月共收治了颌面部2个间隙以上伴全身症状严重的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1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9年1月, 收住院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12例, 男女各6例, 年龄2岁~78岁, 平均 (45±20.4) 岁, 其中60岁以上患者3例;合并糖尿病3例, 妊娠1例。上述患者颌面部或颈部肿痛明显, 开口受限, 进食困难, 并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1.2 实验室检查

患者入院后均予以三大常规、生化全套、B超及胸片等各项实验室检查。除1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为8.6×109/L没有升高外, 其余11例患者白细胞均不同程度升高, 在10.5×109/L~40.5×109/L之间, 平均为20.5×109/L, 中性粒细胞在67.5%~95.5%之间, 平均86.5%。6例患者出现血浆白蛋白降低, 在18~33 g/L之间, 平均26.5 g/L。7例患者电解质紊乱, 主要为血钾异常, 在2.6~3.4 mmol/L之间。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7.6~13.5 mmol/L之间, 尿常规检查酮体均异常, 1例≥55 mmol/L。6例患者经B超检查在颌面、颈部间隙内有脓肿形成, 1例患者经胸片和CT检查证实有纵隔脓肿, 脓液细菌培养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咽峡炎链球菌, 1例患者脓液中出现酵母样真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予以积极抗感染、抗休克,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并予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局部切开引流, 冲洗换药治疗, 并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结果, 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使用敏感抗生素。其中6例患者分别进行了下颌下、颏下、口内、颈部多部位广泛切开, 予硅胶管或橡胶片建立引流, 局部予敏感抗生素冲洗换药。对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请内分泌科协助共同控制血糖, 2例纵隔感染患者, 请胸外科协助行纵隔引流。

2 结果

12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 切开引流伤口愈合, 复查三大常规、生化全套等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达到治愈目的。

3 讨论

3.1 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 应努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正确局部处理、防止挤压等不适当刺激的同时, 积极给予全身支持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抗菌药物, 可以减轻中毒症状。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有:

(1)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特点:口腔颌面部组织疏松, 血运及淋巴特别丰富, 有利于致病菌的清除, 但同时也容易使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血循环, 造成败血症和脓毒血症。另外, 面部静脉通常无静脉瓣, 又直接或间接地与颅内海绵窦相通, 而且静脉走行于面部肌肉中间, 如静脉回流受感染或某些因素以及肌肉收缩的影响, 导致血液逆转回流, 可将感染细菌带入颅内, 造成颅内感染。再者口腔颌面部具有复杂而相互联系的筋膜间隙, 上达颅底, 下通纵隔, 内含疏松的结缔组织, 抗感染能力低, 构成了化脓性炎症迅速蔓延的通道。尤其在颌下间隙, 上可通过翼颌间隙达颅内, 下可经深筋膜与胸腔脏器如纵隔、心包等相联系, 容易引起颅内、纵隔及心包的并发症。 (2) 患者年龄与机体抵抗力: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严重并发症以儿童, 尤其是幼儿发病率最高, 而且病程进展迅速。这可能除了上述儿童间隙感染发病较多的原因之外, 还因儿童在发病过程中不像成人能及时通过主诉来表达病情, 致使并发症到晚期才能作出诊断, 失去及时治疗的机会。 (3) 不正确地处理原发灶:局部炎症的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早期应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刺激, 以促使感染吸收、消散或局限, 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如处理时忽视敏感抗生素的应用, 或用量不足, 或时间过短等, 致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脓肿切开时的切口过小致使引流不畅, 这些都可使病情加重, 产生各种并发症。 (4) 其他:造成并发症的原因除上述因素外, 医生思想上的疏忽和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这常表现在处理这类患者时忽视了全身情况, 或由于局部症状的严重性而掩盖了其他部位的严重并发症。另外, 近年来因颌面部间隙感染而发生死亡的病例很少, 医生在处理时容易忽视, 再加上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经过和以往有所不同, 有时疾病开始就很猛烈, 迅速蔓延达内脏器官和机体其他系统, 患者很快出现衰竭, 失去治疗机会。

3.2 尽早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是治疗的关键

口腔颌面部感染多是由于病变牙、颜面皮肤疖肿或淋巴结炎引起, 早期只要思想重视, 予以足量抗生素并避免不适当的刺激, 适时清除病灶, 多容易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适当, 一旦病变发展到多间隙感染阶段, 后果往往比较严重。此时, 除积极经静脉抗感染治疗外, 及时切开引流并保证引流通畅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对于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 更应强调早期广泛切开引流的重要性, 并采用卧床及适当头低脚高位, 有助于防止纵隔脓肿的发生。

3.3 要有全身观念, 重视患者全身状况的变化

应重视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本组病例中有7例出现电解质紊乱, 6例入院时出现血浆白蛋白降低, 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 (1) 患者入院时距发病已有一段时间, 由于感染引起的开口受限、疼痛严重影响进食, 又未能得到其他途径的有效补充。 (2) 多间隙感染的脓液聚集, 切开引流均使蛋白质丢失, 加上高热等因素造成低蛋白血症, 而低蛋白血症又造成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并且影响伤口的愈合, 故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病例中有3例合并糖尿病, 1例甚至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此时严格地检测并控制血糖极为重要。糖尿病患者常反复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 成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来源, 而重症感染、手术等急性应激又可诱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 给治疗带来更大困难, 故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严重, 感染反复, 病程迁延, 治疗应同时控制感染和血糖, 积极处理病灶及全身支持治疗[4], 临床医师对此应给予足够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方法, 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12例, 给予抗感染、切开引流、冲洗换药、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后, 12例均痊愈。结论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 全身与局部兼顾的方法综合处理, 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综合处理

参考文献

[1]邱蔚六, 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35~146

[2]周龙女, 蔡佩佩.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 4 (3) :198

[3]王吉耀.内科学 (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978

[4]陆加梅, 万蕾蕾, 吕臻, 等.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 16 (2) :153~155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 篇2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50例进行镇痛、抗感染、切开引流、清除病灶、增强机体抵抗力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脓肿切开引流40例,切口愈合良好。结论: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使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口腔黏膜受损症状缓解或消失。患者情绪稳定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故又称为颌面部蜂窝织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亦可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全身支持疗法、对症治疗、脓肿形成后即应切开引流。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50例,均经颌面部CT证实。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7~72岁,平均38岁,病程7~30 d,平均12d。牙源性感染35例,腺源性感染10例,损伤性感染2例,血源性感染1例。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均显著升高,12.5~20×109/L,中性粒细胞占74~93%。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厌氧菌等引起腐败坏死性感染。全部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找到敏感抗生素。

1.2 方法 局部注意保持清洁、制动,避免不良刺激,以防感染扩散。切开排脓、清除病灶。脓肿切开引流术应做到低位引流、美观和不造成脓肿扩散。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脓肿切开引流40例,切口愈合良好。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颌面部感染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换药治疗的疾病,其治疗时间长、见效慢,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常常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感染突然发生,患者没有心理准备,易产生焦虑及烦躁,另外患者对于反复检查和治疗,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长期的治疗造成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患者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产生种种担忧;反复地换药、疗效不明显,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等。而心理护理对感染术后患者尤为重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2]。因此,心理护理在临床上愈来愈受到重视。向患者解释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以及该疾病治疗的时间。教会患者增强自身抵抗力战胜疾病的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2 基础护理 感染较轻者应适当休息,严重感染的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静养,尽量少说话,减少局部活动,避免不良刺激。病人因高热,脱水进食困难及唾液分泌减少均可引起口腔炎或腮腺炎,故应保持口腔清洁,按病情需要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3次。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半流食或全流食,补充必要的营养、水分、电解质和各种维生素,保证电解质的平衡,张口受限者,采取吸管进食。高热者按高热护理,休克者按休克常规护理,如出现呼吸困难,或有窒息症状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再行局部切开引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以预防继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2.3 术前常规准备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询问患者病史:有无药物或其他过敏史、患者有无全身疾病等。必要时术前进行麻醉药物或抗生素等药物过敏皮试试验。协助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拍片、血常规检查、血糖等。对于舌下间隙感染、咽旁间隙感染、下颌下间隙感染、颏下间隙感染、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术前应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和负压引流装置。局部麻醉手术者,按局部麻醉手术术前准备[3]。护士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体位。检查患者口腔黏膜及口腔情况、有无假牙等,并协助患者用漱口液漱口,消毒术区,并准备麻醉药物。整好灯管保证光源集中在手术视野。

2.4 术后护理

2.4.1 全麻术后护理 了解麻醉和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切口和引流情况,患者神志意识观察,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床挡保护防坠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4.2 体位护理 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全麻清醒后半坐卧位,术后第1天后可以下床活动。活动能力应当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循序渐进,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应当根据本人情况进行活动。

2.4.3 呼吸道管理及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有效抽吸呼吸道内分泌物,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患者口底、舌体肿胀程度以及舌体动度,必要时舌体上缝一针,用线将舌头拉出来,以防患者呼吸困难或窒息。

2.4.4 伤口观察及护理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肿胀度等。

2.4.5 管道观察及護理 输液管保持通畅,留置针妥善固定,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观察创口引流条或引流管是否松落;每日更换引流条或引流管,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形状和量;引流条或引流管拔出时间:根据伤口分泌物的颜色、形状和量决定。

3 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绍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特点及重要性,使其认识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危害性。全麻清醒后6小时后,即可用代金管进流质饮食。介绍颌面部间隙感染脓肿切开术后的注意事项。出院后3个月复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口腔卫生、进食方式、局部创口的自我保护、预防感染的措施等。感染控制后,嘱患者及时处理病灶牙,对不能保留的患牙应尽早拔除。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5-146.

[2] 张士灵.46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上海口腔医学,2000,9(1):55.

[3] 向亚会,吕菊红,王瑞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2003,9(4):313.

多间隙感染 篇3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治疗对策

在口腔面部中, 口腔颌面炎症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 就会使炎症扩散, 甚至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炎症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存在威胁[1]。本文探讨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治疗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患者100例, 男52例, 女48例, 年龄5~72 (56±2.3) 岁。其中牙源性感染有53例, 腺源性感染47例。

1.2 实验室检查

患者入院后, 立即行血液常规、脓液、胸片、生化功能等检查。其中有22例患者脓培养阳性, 13例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9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所有患者的白细胞都有明显的升高, 平均为22.1×109/L, 中性粒细胞平均为85.3×109/L。所有患者的血浆蛋白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平均为27.1g/L。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都采用综合治疗。当所有患者入院后, 根据脓液培养药敏的结果, 采取积极的抗菌补液治疗, 对所用的敏感抗生素进行及时的调整[2]。为了增强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 应加强全身治疗。及时切开引流, 在必要的情况下, 应进行多切口引流。在切开引流的情况下, 如果全身或者局部情况没有得到好转, 就应扩大切口, 也可以增加引流切口。为了保持引流的通畅, 可以采用甲硝唑和过氧化氢进行交替冲洗, 2次/d, 及时更换引流。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治疗结果如下:痊愈73例, 并发败血症12例, 并发边缘性骨髓炎9例, 并发中毒性休克5例, 死亡1例。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在间隙感染后, 由于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而引起的感染扩散, 这就导致2个以上间隙发生感染, 也就是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 比较常见的为牙源性, 其次为腺源性、医源性损伤性和血源性[3]。一般情况下, 感染的扩散会沿着口腔、颈部间相通的筋膜间隙和颜面扩散, 这就容易造成多间隙感染。机体的抵抗力对感染扩散和细菌毒力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老龄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比较弱, 因此, 容易产生多间隙感染。随着医学的发展, 早期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时, 感染的发生率在很大幅度上降低。重症多间隙感染是由于临床治疗中采取的措施不当造成的, 因此, 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对策。

在本组患者中, 患者出现症状最多的为牙源性引起的多间隙感染, 其中以青年人和老年人最多, 老年人容易发生根尖炎, 容易引起感染扩散, 而青年多为冠周炎。蜂窝组织填满了口腔颌面部各间隙, 其中还包含有血管、神经等, 蜂窝组织与血管、神经束在间隙之间穿梭, 从而连通相邻的间隙, 因此, 这就会导致一个间隙感染后, 感染就会随着上述途径或者破坏邻近组织, 甚至会破坏数个间隙[4]。在本组多间隙感染病人中, 多间隙的感染都是由一个间隙感染后, 扩散到附近的间隙而导致的。口腔颌面部两侧的间隙是互补的关系, 如果只局限于一侧, 就会使另一侧感到疼痛。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后, 由于病史长、抵抗力差、病情重,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患者, 如果治疗的方法不当, 就会容易引起全身并发症[5]。在本组11例并发症患者中, 并发边缘性骨髓炎很少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多为儿童和老人。因此, 针对儿童、老人和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在治疗的过程中, 应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与专科医师共同处理, 从而使并发症减少。本组出现1例死亡, 是由于患者受到口底多间隙感染入院, 对患者进行口内切开引流, 在培养脓液后, 并没有出现细菌生长的情况, 使用抗生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由于引流不畅, 颈部逐渐受到了感染, 一旦颈部血管破裂, 就会大大减小抢救成功的几率, 使患者死亡。从中可以看出, 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治疗比较困难。在治疗的过程中, 不仅要采取有效的局部治疗, 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 从而治疗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陈润红.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8 (25) :183-184.

[2]温秀红, 任变兰, 马基祥.40例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12 (1) :76-77.

[3]汪坚敏, 吴莘, 姜滨.老年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22例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 2011, 6 (5) :102-103.

[4]郑艳华.6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22 (13) :37-38.

多间隙感染 篇4

【关键词】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77-0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疾病类型,其是指口咽区与颌面部潜在的间隙性化脓性炎症,均为继发性感染,常见引发病菌为厌氧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1]。该病症发展快速,若临床不能给予有效控制,则会引发患者出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呼吸道梗阻等,严重时可危急患者生命。本文选取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39例,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旨在探讨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过程中有效护理方法,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78例,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在17—82岁,平均年龄为41.6±12.4岁。患者感染部位分为:颊部间隙感染28例;颌下间隙感染21例;舌下间隙感染18例;咽旁间隙感染11例。排除标准:语言沟通障碍患者;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患者。将78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部位等情况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其相关资料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1)基础护理:第一,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瞳孔、意识、呼吸变化情况,若有异常,立即汇报医生,以便给予及时处理。第二,高热护理:当患者体温超过39℃时,可给予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遵医嘱给予应用药物降温等。第三,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清淡食物;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ml左右。第四,疼痛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疼痛情况,若患者疼痛感强烈时,可遵医嘱及时给予患者应用镇痛类药物进行止痛治疗。(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方法、患者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增加患者治疗信心。(3)口腔护理:指导患者餐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并间隔4小时应用依信敛疡含漱液含漱一次,每次含濑药液均于口腔内停留3分钟左右。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第一,由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张口受限、吞咽困难、高热等,因此,患者受病痛折磨,常会表现出烦燥、易怒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性格、职业等特点,选择适合时机,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第二,护理人员在生活上应多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支持与照顾,满足其心理需求。第三,对于焦虑、抑郁情绪表现明显患者,指导其运用全身肌肉放松方法来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以促进其机体快速康复。(2)加强健康宣教:通过向患者发放小册子、开设知识专栏等方式,详细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护理要点、患者配合事项等,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为疾病转归奠定良好基础。(3)疼痛护理:疼痛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当患者有明显疼痛症状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视觉分散法,如讲笑话、聊天、看电视、看书等,分散患者注意力;对于老年、幼年患者,可采用按摩、抚触等方法来提高其机体痛阈值,缓解患者疼痛感;对于喜欢听音乐患者,可指导其倾听自己喜爱音乐方式,来减轻疼痛。

1.3 评价指标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为我院自行设计,包括有满意、一般、不满意等三项内容,在出院前将其发放患者,由患者本人采用不记名方式自行完成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統计软件对数据与资料进行分析,均数±标准差为计量数据表示方法,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为计数数据表示方法,率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资料对比检验水平为P<0.05。

2 结 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相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增强,护理模式也逐渐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优质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不断被应用与完善。优质护理服务是在围绕患者需求基础上,简化工作流程,旨在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低价、满意的医疗服务,其摒弃了常规护理机械性、盲目性的弊端,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内涵[2]。本次研究观察组病例通过有针对性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受到了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与支持,提高了其治疗依从性;通过加强健康宣教,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增加了患者自我防护与护理意识,为疾病转归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疼痛护理,在减轻患者痛苦同时,也提高了机体痛阈值,利于促进机体快速康复。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与占绘华等人研究结果相一致[3],这一结果提示出: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闫红,冯国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580.

[2] 宋金凤.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256-257.

多间隙感染 篇5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原菌,临床疗效

本文将对80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有效治疗方法, 特收集我院2013年04月-2016年05月期间诊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04月-2016年05月期间诊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 男性42例, 女性38例, 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51.5±7.5岁。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相关体征、实验室检验报告及影像学确诊均属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数字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40例) 与对照组 (40例) , 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37岁-68岁, 平均年龄 (52.5±5.5) 岁;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35岁-65岁, 平均年龄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实验室检查方面: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全部的相关检查后, 根据病人实际状况尽早实施切开引流, 脓液取样后送至实验室进行常规细菌培养, 发现主要病原菌类型。

治疗方面的方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对症治疗, 静脉滴注适量的抗菌药物, 饮食上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 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自身抵抗力, 1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及时将脓肿处切开引流, 之后使用甲硝唑、氧化氢以及生理淡盐水对病患部位进行反复冲洗, 接着在联合高压氧治疗, 每次40分钟, 每天坚持一次, 炎症有所改善后可将滴注改为口服抗生素实施持续治疗, 同样1周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主要感染病原菌类型[1]。

1.3 效果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效果判定以《口腔颌面外科学》为标准依据, 显效:通过治疗患处红肿、高热、疼痛及其其他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处语言和咀嚼等方面的功能得以恢复;有效:患处红肿、高热、疼痛及其其他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处语言和咀嚼等方面的功能受到较小的影响;无效:患处红肿、高热、疼痛及其其他临床症状没好转甚至加重,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处语言和咀嚼等方面的功能存有障碍, 严重影响正常生活[2]。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 以率 (%) 表示, 若 (P<0.05) 则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80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均抽取样本进行了病原菌培育, 其中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占主导且处于前两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星座衔球菌星座亚种, 共41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21例、星座衔球菌星座亚种20例) , 占总例数的51.2%。

2.2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显效24例, 有效16例, 无效0例, 总有效40例 (100.0%) ;对照组中显效19例, 有效16例, 无效5例, 总有效35例 (87.5%) , 两组总有效例数进行数据分析x2=5.3333, p=0.0209,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多属于急性炎症, 当病原菌入侵口腔颌面部的间隙时即会发生病变, 临床上多表现有红肿、疼痛、发热、语言及咀嚼功能障碍等症状, 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高热、脱水、白细胞剧增等中毒症状, 因此在感染早期就应分析出病原菌类型, 并及时给予治疗[3,4,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星座衔球菌星座亚种是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例发生最为常见的病原菌, 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证实了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及时将脓肿处切开引流, 联合高压氧并采取持续口服抗生素的方式进行治疗, 更能获得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范美巧, 胡婷姿, 金磊.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3:5931-5933.

[2]曾晓燕, 周维, 张波.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02:421-423.

[3]庞宝兴, 冯元勇, 李凤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46例病原菌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3, 03:168-170.

[4]丁帆.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5, 27 (08) .

颌下间隙感染病人的护理 篇6

颌下间隙感染可分为化脓性感染和腐败性感染[1], 临床表现主要为颌下三角区红肿、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压痛和凹陷性水肿明显。张瑞芝[2]强调颌下间隙感染处理不当可导致口腔多间隙感染并危及生命。现将颌下间隙感染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1 病情观察

严格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若体温持续在39 ℃以上应采取头部冷敷等方式降温, 同时给予止痛泵等, 以减轻病人疼痛。积极准备急救物品, 包括吸氧、吸痰装置和气管切开包及抢救药物。危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应沉着冷静, 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基础护理

指导病人早期进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 同时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 500mL~2 000 mL, 维持均衡饮食和电解质平衡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研究发现, 糖尿病病人颌下间隙感染发生率较高[3,4]。做好口腔护理非常重要, 每天至少3 次口腔护理。病人饭后先用生理盐水漱口, 然后含漱复方硼砂漱口液2 min~4 min。嘱病人勤换洗衣服及床上用品, 保持身体卫生。每天病房必须紫外线消毒2次, 且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抹地面、床头柜并经常开窗透气。

3 处理方法

颌下部间隙感染主要来源为牙源性感染[5]。研究表明, 口腔颌下部间隙感染大多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常见的菌种为草绿色链球菌等[6]。病人应注意休息, 少运动和切忌挤压炎症部位, 禁局部热敷。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广谱抗生素并根据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及时调整药物。韩晓梅等[7]支持联合应用足量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伴全身中毒的病人。在高海拔地区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繁殖并改善病人颌面部微循环和代谢机能[8]。同时采用微波 (超声) 辅助治疗颌下部间隙感染效果较好, 并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9]。除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外, 切开引流并保持畅通也十分必要[10]。有脓者需要早期行切开引流术进行排脓, 同时置橡皮条或 0.9%氯化钠溶液纱布引流或行患牙开髓、通畅根管引流, 然后用甲硝唑液、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并坚持每日换药。有报道, 脓肿切开引流可使细菌数迅速降至临界水平以下[11]。吴国荣[12]也提醒避免因脓肿切口过小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产生各种并发症。

4 切口引流护理

王生芹[13]建议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 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的切口。每天更换切口敷料1次或2次, 观察引流量, 必要时用5%甲硝唑和3%过氧化氢交替冲洗。病灶区切开引流的病人要尽量保持半坐卧位, 引流袋应放置切口10 cm以下, 保证引流管通畅。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 以防止感染扩散[14]。

5 呼吸道阻塞的护理

呼吸道阻塞是颌下间隙感染较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当炎症侵及口底、舌下等间隙并导致舌体抬高、咽腔缩小甚至呼吸道梗阻时应立即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的注意事项: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加强气道湿化, 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③每隔1 h~4 h取下内套管进行1次清理煮沸消毒, 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防止分泌物结痂而堵塞外套管管腔。勿直接将氧气导管插入内套管, 必须用氧气罩或“丁”字形管。④若病人呼吸道通畅, 咳嗽功能恢复正常, 则应先堵管 24 h~48 h, 无呼吸困难时再拔除气管套管。

6 心理护理

颌下间隙感染病情发展较快, 病人身心憔悴, 担心疾病的预后及经济费用, 医护人员要主动安慰和鼓励病人, 积极帮助病人, 给病人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 引导病人自我放松, 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 促进其恢复健康。

7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近年来颌面间隙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15]。但该病快速发展并引起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导致脓毒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纵隔脓肿等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郑麟蕃等[16]证实, 颌下间隙感染会引起严重的颅内感染。应做到:病室应距离医护士办公室较近, 便于观察病情和抢救, 床边备气管切开包等急救物品;严密观察病情, 特别是颈部肿胀情况及体温、呼吸变化, 每隔4 h测体温、脉搏、呼吸、心率1次并详细记录, 注意病人意识、面色、尿量及引流液变化。

8 健康教育

多间隙感染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2例,男性181例,女性111例。发病病人中21~30岁构成比最高,共159例,占患者总数的54.45%。病程最短4天,最长43天,平均12天。感染部位及来源:以咬肌间隙,颌下间隙,颊间隙多见;常见病因以牙源性多见,其次为腺源性。损伤源性,血源性,医源性较少见。

1.2 治疗

抗生素治疗:本组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病例多用青霉素及红霉素类,如伴有厌氧菌感染加用甲硝唑,重症病例选用头孢类药物。对于病毒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除并发细菌感染或病情危急外,不轻易应用抗菌药物。

脓肿切开引流: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或脓肿已破溃但引流不畅者,具备切开适应证的,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如为腐败坏死感染则应该早期切开引流。

全身支持疗法:包括针对局部炎症区或全身继发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病因治疗,以及因感染引起的高热治疗及全身代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和支持治疗两方面。增强全身抵抗力,促进疾病好转直至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病灶的处置: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多为牙源性感染扩散而来,故待急性炎症控制后早期处置原发病灶,是缩短疗程,减少炎症反复发作的重要措施。

2 结果

本组病例以青壮年发病为多,发病部位以咬肌间隙、颌下间隙、颊面间隙感染居多,发病原因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采用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本组292例治愈234例,好转57例,死亡1例,死于颅内感染。

3 讨论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以牙源性多见,其次为腺源性均为继发性感染。牙源性感染主要是牙体牙髓病引起的根尖部感染穿破颌骨进入颌骨周围间隙所致。腺源性感染主要与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幼儿的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故腺源性感染多见于颌下间隙,其次为颏下间隙。损伤源性如皮肤,黏膜损伤,骨折及唇部疖肿,口腔黏膜溃疡等引起的感染也可继发为间隙感染。血源性及医源性少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1~30岁最多。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炎症区域临床表现:炎症区域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体征及功能障碍,由炎症区的组织变性渗出所致。如开口受限,吞咽,咀嚼,语言,呼吸困难等。如伴有全身症状者WBC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畏寒发热,全身不适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败血症,中毒性休克,昏迷等危急生命的情况发生。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治疗应重视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一经诊断, 治疗就应立即开始, 早期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刺激, 促进炎症的吸收, 消散或局限。后期如脓肿形成则必须行切开引流或扩大引流术。如病情加重, 全身中毒明显或合并中毒性休克的病人应立即进行抢救治断, 治疗不及时, 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所引起的并发症, 应有足够的重视。对局部病疗。如诊灶的及时处理, 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同时, 作为口腔科医生亦应加强口腔卫生知识的宣教, 以减少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可能性。对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患者, 应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并发症有足够的警惕性, 是预防因其并发症致死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 对292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重点探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8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292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初步回顾分析。结果 292例患者中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 以青少年比例最高。结论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多为多菌种混合感染。治疗从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

参考文献

[1]张震康, 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169.

[2]张士灵, 等.46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临床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 2000 (3) :55-57.

颌面部间隙感染116例临床小结 篇8

1.1 患者来源

农村:92例, 占80%, 城镇24, 占20%。

1.2 发病性别与年龄

发病年龄最大78岁, 最小4.5岁;以20~40岁最多。男89例, 女27例。

1.3 临床症状

早期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咳嗽、发热、咽喉疼痛等, 体温37.5~39℃以上。部分患者可有牙痛;继而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炎症可扩散致颌下、颏下或颈部肿胀;晚期出现高热、烦燥, 双侧颔下、舌下、口底及颈部弥漫肿胀, 甚至于全身中毒休克。

1.4 发病部位

颌下间隙感染3 7例, 居第1位, 嚼肌间隙感染2 1例居第2位, 颊间隙感染1 7例, 居第3位, 舌下间隙感染7例, 咽旁间隙感染4例。口底间隙感染9例,

1.5 感染来源

牙源性96例, 占82%, 其中以智齿冠炎、根尖周炎占多数。腺源性17例, 占14%, 以10岁以内的儿童最多。医源性3例, 占2%。

1.6 治疗及预后

本组单纯保守治疗5 6例、穿刺抽脓治疗1 9例、脓肿切开引流4 1例。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配合必要的全身支持疗法及局部穿刺或切开引流治疗。 (1) 单纯保守治疗5 6例中, 根据病情联合应用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药物。初始治疗给予静脉给药;待病情明显好转后可改肌注或口服。单纯性药物治疗适用于以间隙感染为中心的弥散性红肿, 表面皮肤温度高、压痛, 但无波动感, 发病时间短, 全身中毒症状轻, 白细胞≤1 2×109/L。本组5 6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 (2) 对体质较好, 且脓肿已局限化, 位置比较浅, 以9号或1 2号注射针头行脓肿穿刺抽脓, 继以3%双氧水、生理盐水、甲硝唑顺序反复冲洗脓腔。并视脓腔大小脓液的多少进行每日或隔日冲洗1次。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病情多迅速好转, 本组穿刺抽脓1 9例, 经3~5次的冲洗治疗均痊愈出院。 (3) 对体质较弱, 脓肿位置较深, 且全身反应明显, 或感染有颅内、颌下或全身扩散倾向时, 尽管穿刺无脓液, 也应及时切开引流, 以防颅内、纵隔等处并发症和败血症的发生, 从而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局部切开时应注意:Ⅰ切口应和皮纹保持一致;Ⅱ切开位置要准确, 尽量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Ⅲ切开引流要保持通畅;Ⅳ选用有效的冲洗液, 并多采用3%双氧水加生理盐水加甲硝唑液) 。41例颌面部间隙感染切开引流配合全身治疗无后遗症、病程较短、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感染间隙与感染源的关系

(1) 本组患者以农村患者占80%, 城镇占20%, 因此在农村应该建立健全口腔保健机构, 加强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积极做好牙病的防治工作。这对减少颌面部炎症及间隙感染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对已发生的牙源性感染应引起重视, 及早治疗, 特别是智齿冠周炎。 (2) 而腺源性感染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且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因为当儿童淋巴结感染时, 已易穿破淋巴结的被囊向周围扩散形成间隙感染。因此加强预防和治疗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 对减少其颌面部间隙感染也有其重要的意义[2]。 (3) 另外近年来, 私人牙科诊所日益增多, 导致牙源性感染增加。本组医源性感染3例均为其所致。因此应引起卫生管理部门的重视, 以便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管理。

2.2 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机体在入侵致病微生物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种病理性生理过程。因为颌面部具有复杂而相互联系的筋膜间隙, 内含疏松结缔组织, 也可经血管神经束向颈内、纵隔等深处发展,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败血症、脓毒血症、心肌炎、纵隔脓肿等。和感染所致的呼吸梗阻。根据临床资料显示其病原菌大多是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 特别是牙源性感染以厌氧菌为主, 这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治疗依据, 是可以痊愈的, 但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要足够重视。对116例患者充分考虑了并发症的严重性, 认为可能引起并发症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患者的年龄与机体免疫力也可能造成并发症的发生, 如儿童不能正确描述病情而贻误病情, 体弱多病者能加重病情导致并发症出现, 在处理这类感染患者时忽视了全身情况, 或由于局部症状的严重性而掩盖了其他部位的严重并发症。还有近年来因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经过和以往有所不同, 有时疾病开始就很严重, 医务工作者应当加以重视。 (2) 局部炎症的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早期应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刺激, 以促使感染吸收、消散或局限, 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如处理时要注意病原体的种类, 把握好抗生素的应用种类和用量, 防止因为用量不足、时间过短等因素而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脓肿切开时的切口不足大致使引流不畅, 以上这些都可使病情加重, 产生各种并发症[3]。

参考文献

[1]皮昕.口腔颌面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49~153.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张士灵, 46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分析[M].上海口腔医学, 2000, 9 (1) .

多间隙感染 篇9

口腔颌面部疼痛及多间隙感染是一种面部常见疾病, 病情进展较快, 若耽误治疗时机或治疗措施不当, 易引起脓肿或弥散性蜂窝组织炎, 经血管神经扩散作用, 导致败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纵隔脓肿等较严重并发症, 甚至造成死亡[1]。因此, 累及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特别是口底多间隙感染的治疗, 仍然让临床医生比较头痛。随着近年来对该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及交叉学科治疗方式的逐渐应用, 其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下降[2]。我科近年来共收治87例口腔颌面部疼痛患者, 其中症状严重的>2个间隙感染患者4例,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6月—2009年6月住院治疗的87例口腔颌面部疼痛患者, 其中男56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47.3±18.6岁, >60岁患者3例;87例患者中, 合并糖尿病11例, 妊娠妇女1例。87例患者颌面部肿痛、颈部肿痛症状明显, 进食比较困难, 一般伴有发热、头痛、畏寒及乏力等全身症状, 口腔颌面部疼痛来源及部位具体见表1。

1.2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均行血液常规检测、生化功能检测、血液及脓液细菌培养, 并进行药敏试验、CT、胸片等各项检查。脓液细菌培养52例呈阳性, 其中, 金黄色葡萄球菌13例,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39例, 分别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患者白细胞水平均明显升高, 介于12.7×109/L~30.8×109/L之间, 平均21.5×109/L;中性粒细胞平均85.4% (80.3%~91.4%) 。87例患者白蛋白水平均出现显著下降为26.1 g/L (17.1~31.7g/L)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值, 达到22.5 mmol/L。11例糖尿病患者尿糖均为 (++++) , 其中, 有12例伴尿酮体阳性。

1.3 治疗方法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所有因间隙感染入院患者, 入院后立即行抗菌补液支持治疗, 抗生素治疗, 一般采用硝咪唑类+第二、三代头孢或青霉素类加氨基糖甙类进行治疗;对严重的多间隙感染患者, 采用抗生素三联疗法。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 依据脓液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 适时调整抗生素种类, 防止耐药性产生;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于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胰岛素, 并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情况, 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空腹血糖控制在<8.0 mmol/L, 餐后<8.5 mmol/L。 (2) 脓肿切开引流:6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 对于其余81例已有脓肿形成的患者, 均及时行切开引流术, 并采取冲洗换药等常规处理;对已切开引流而症状无明显好转的患者, 采取增加引流或扩大切口等措施, 保持引流通畅;若患者伤口内组织出现坏死等症, 行清创术, 切除坏死组织。81例患者行下颌下、口内、颏下及颈部多部位切开引流术后, 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及护理, 大多能够痊愈。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 9例 (10.3%) 出现并发症, 其中4例 (4.6%) 并发酸中毒, 1例 (1.1%) 并发边缘性骨髓炎。经积极治疗后, 本组87例口腔颌面部疼痛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单间隙感染疗程 (5.2±1.8) d;多间隙感染疗程平均 (7.5±1.5) d;合并糖尿病的间隙感染患者疗程较长, 平均 (12.7±2.4) d, 其中, 腐败坏死性感染者1例, 在予切开引流术效果不佳后, 采取清创术, 切除坏死组织, 病情好转并最后痊愈。

3 结论

3.1 病因分析

本组研究发现, 引起口腔颌面部疼痛的病因以牙源性最为多见 (77.0%) , 其次是腺源性 (16.1%) 、外伤性 (5.7%) 、医源性 (1.1%) 等感染。病菌可沿感染部位自口腔颜面及颈间筋膜间隙扩散, 造成多间隙感染[3]。除与细菌毒力有关外, 感染扩散还与个体免疫力相关。老龄患者及糖尿病患者抵抗力较弱, 间隙感染发生率较高[4]。由于对此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的日益完善, 近年来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是, 一旦发病, 若临床治疗措施不当或失去早期治疗时机, 则易导致重症间隙感染发生, 故应早期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对策[5]。

3.2 控制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多由患牙病变或淋巴结炎等引起, 只要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防止不当的刺激并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适时清除病灶, 多会痊愈。若延误治疗时机或护理措施失当, 就有发展为多间隙感染的可能, 往往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此时, 除积极行抗感染治疗外, 切开引流并保持畅通十分必要[6]。

对并发糖尿病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患者, 早期确诊及血糖控制对控制感染非常重要。临床实践发现, 糖尿病与口腔颌面部疼痛的发展及转归关系密切[7]。高血糖会加重感染, 而感染又会进一步引起血糖升高, 以致反复发作, 感染不易控制, 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症状[8]。本组研究中, 对并发糖尿病口腔颌面部感染的11例患者, 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有效地控制了血糖, 配合抗生素治疗, 使感染得到控制, 无1例死亡。

3.3 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口腔颌面部疼痛患者, 应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采取措施避免挤压、适当的局部处理基础上, 给予全身支持疗法, 并有针对性地及时予抗菌药物治疗, 可缓解中毒症状, 使病情好转[9]。

3.4 全身营养及支持治疗

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患者, 全身症状明显;感染造成张口受限及疼痛影响患者进食, 加上未从其他途径有效补充营养物质, 导致在感染进展期多出现程度不同的血浆白蛋白降低及电解质紊乱[10]。本组病例入院检查也表明, 应对手术患者及时补充蛋白质及血浆,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促进感染的有效控制及切口愈合。

总之, 口腔颌面部疼痛是颌面部比较严重的感染之一, 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对于重症多间隙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 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而对合并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应同时控制血糖, 尽量做到兼顾全身及局部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处理, 才能增强治疗效果, 使患者及早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游杰, 周春兰, 周望梅.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3) :261-262.

[2]童秀珍, 揭素铭, 李娟, 等.不同分级的移植相关口腔黏膜炎与其它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关系分析-附52例报告[J].新医学, 2007, 38 (9) :579-581.

[3]孙卫红, 王涛, 战金辉, 等.老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00例临床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1 (3) :321-322.

[4]李峰.老年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10) :1023-1024.

[5]李中琴, 刘剑波, 李成章, 等.牙周维护治疗中牙间隙菌斑控制的方法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5 (1) :30-31.

[6]刘晓蕊.基层口腔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8) :3656-3657.

[7]史庆辉, 赵莉莉.不典型咽旁间隙感染1例的超声与CT对照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9, 20 (9) :728-729.

[8]庄乾瑞, 李安泽, 薛维霞, 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免疫球蛋白测定与临床治疗[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5, 19 (3) :328-329.

[9]罗建军, 庞晓军, 张兴明.两种方法治疗中重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23) :4593-4599.

上一篇:河南省苹果汁下一篇:RFID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