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2024-09-18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精选7篇)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篇1

疝气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腹股沟疝, 通常指的是腹腔内脏器利用腹股沟区的缺损突出体表形成的一种疝, 如果治疗不及时, 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威胁患者健康[1]。当前临床上在对疝气进行治疗时有多种方法, 比如中医中药治疗、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其中手术治疗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2]。本文对疝气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67 例疝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住院编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 (33 例) 与观察组 (34 例) 。对照组中男26 例, 女7 例, 年龄29~85 岁, 平均年龄 (54.4±10.5) 岁, 其中3 例股疝, 6 例直疝, 24 例斜疝;3 例复发疝, 30 例原发疝。观察组中男28 例, 女6 例, 年龄31~86 岁, 平均年龄 (54.6±10.6) 岁, 其中2 例股疝, 8 例直疝, 24 例斜疝;4 例复发疝, 30 例原发疝。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 选择腹股沟管作为手术入路, 作一个斜切口, 长度约为5~6 cm, 将皮肤和皮下组织依次切开, 进入腹腔内, 确定疝囊位置后, 完全游离疝囊, 在腹膜前腔隙内回纳体积较小的疝囊, 不用进行高位结扎。由于一些疝囊的体积较大, 选择疝囊颈3~4 cm处将其离断, 对腹膜前间隙进行游离, 在疝环内放置充填网塞, 固定缝合采用荷包缝合法。同时, 对补片进行修剪, 在精索下方放置补片, 缝合周围组织与网塞外瓣, 完成止血后, 将切口逐层关闭, 结束手术。

1. 2. 2 观察组观察组则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操作如下:麻醉方法和手术切口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对精索进行游离, 并对疝囊进行处理。由于患者的腹股沟疝类型不同, 所以处理方法也有所区别。对于直疝患者, 对疝囊进行游离并缝合后, 直接在腹腔内回纳疝囊;对于斜疝患者, 将疝囊大小作为基本依据, 完全游离疝囊后, 在腹腔中回纳疝囊, 自环内水平腹膜对输精管和精索进行游离, 将腹膜下血管拉起, 游离出一个腹膜前间隙, 面积约为15 cm×8 cm左右, 直到耻骨下方, 将周围组织和腹膜完全分离, 在腹膜前间隙内置入补片, 对整个缺损面进行覆盖, 缝合耻骨疏韧带和补片下端, 完成止血后, 将切口逐层关闭, 结束手术。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包括阴囊水肿、切口感染、血清肿以及神经感觉异常, 同时随访1 年, 了解两组的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随访1 年, 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无张力修补术是当前临床上治疗疝气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比较传统术式而言, 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满足人体的生理机能和解剖结构要求, 具有明确的层次感, 缝合的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张力, 术后疼痛感轻, 并且具有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诸多优点, 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3]。一般来说, 无张力修补术包括两种术式, 分别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其中后者具备无张力修补术的基础优势, 在缺损面积较大的腹股沟疝修补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其原因主要为填塞运用大面积的网塞, 可以有效修复缺损面积, 但是出现变形和移位的风险较高, 容易损伤神经, 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4]。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在放置补片时, 其手法与腹腔镜腺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基本一致, 采用单一手术切口, 对双侧疝进行修补, 并且手术过程中, 在对疝囊进行处理时, 始终保持在内环以上水平, 避免损伤输精管和神经,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5]。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 (P<0.05) , 其原因主要为开放式腹膜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在操作的过程中, 没有进入腹腔, 并且运用宽大的3D平片和补片进行修补, 避免损伤腹腔组织, 从而降低了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 临床上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对疝气患者进行治疗, 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还能降低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疝气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67例疝气患者, 根据住院编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 (33例) 和观察组 (34例) 。对照组给予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观察组则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对两组的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术后随访1年, 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上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对疝气患者进行治疗, 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还能降低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疝气,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崔磊, 谢嵘, 张清, 等.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S2) :4-6.

[2]韩佳.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外医疗, 2014 (23) :114-115.

[3]立全晰.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5 (14) :41-42, 45.

[4]林云, 罗翠松, 张国然, 等.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学, 2010 (5) :48-49, 52.

[5]黄习忠, 邓宏达, 梁仁致.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86例.广西医学, 2009 (10) :1471-1472.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中, 男性12例, 女性3例, 年龄 (55±20) 岁;斜疝10例, 直疝3例, 复合疝2例;初发疝12例, 复发疝3例。复发疝前次手术均为Bassinis修补术。存在合并症9例 (糖尿病4例, 高血压3例, 冠心病2例) 。

1.2 材料

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Modified kugel补片 (弹力环网片) 。

1.3 手术方法

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 切口为内外环之间斜切口, 长5~7cm, 术前30min预防性抗生素静滴。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 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 内侧达联合肌腱, 外侧达腹股沟韧带, 显露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并加以保护, 先寻找疝囊并处理疝囊, 如果疝囊较小, 可将其完全游离后推向腹腔, 较大疝囊可横断后近端结扎, 远端旷置。

在内环位置精索后方切开腹横筋膜, 暴露腹膜外脂肪组织和腹壁下动、静脉, 并加以保护, 在腹横筋膜与腹膜外脂肪之间用手指钝性分离, 上界超过内环上方2cm, 下界超过Cooper韧带, 内界达腹直肌后方, 外界达髂腰肌的游离间隙, 将补片置入已游离的腹膜前间隙, 弹力环将自动张开, 用手指在补片上方滑动一圈, 使补片平贴于腹股沟管后壁, 提起定位带将其一片缝于联合肌腱, 另一片缝于腹股沟韧带, 切开的腹横筋膜尽量将其缝合关闭。

2结果

15例手术中时间最长90min, 最短60min, 平均75min, 手术后无伤口感染与心、脑并发症均痊愈。随访无复发 (由于时间短, 尚需进一步随访) 。

3讨论

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对疝的解剖和病因的重新认识, 以及各种无张力修补材料的不断发现, 外科医生对疝的观念和治疗手段也发生了巨大革新, 正逐步取代传统的修补术 (如Bassinis)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手术方法。我院2008年开始使用弹力环网片经前入路的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至今成功完成15例病例, 通过对这组病例的总结, 笔者认为创建腹膜前间隙是手术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步骤, 具体体会如下: (1) 在内环位置精索后方切开腹横筋膜, 暴露腹膜外脂肪组织和腹壁下血管并加以保护, 直视下钝性游离腹膜前间隙, 可以避免损伤腹壁下血管, 从而减少术后血肿的发生。 (2) 在内环上方尚可将精索与其下紧贴的腹膜分开, 使精索紧贴腹壁肌层, 以便于弹力环网片放置时完全覆盖内环并至少超过内环上方约2cm。 (3) 在建立腹膜前间隙时可在拉钩的帮助下直视此间隙的范围, 上界超过内环上方2cm, 下界超过Cooper韧带, 内界达腹直肌后方, 外界达髂腰肌的游离间隙。只有在腹膜前间隙范围达上述标准才能保证弹力环补片自动张开, 并保证补片平贴于腹股沟管后壁。 (4) 对于疝囊较小, 以及寻找疝囊存在困难时, 为避免盲目解剖破坏正常的解剖结构而增加手术困难和并发症的发生, 可先游离精索并在其后方切开腹横筋膜, 在建立腹膜前间隙的过程中, 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疝囊, 并处理疝囊。 (5) 由于弹力环网片已经完全能够加强耻骨肌孔、完全覆盖已建立的腹膜前间隙, 可同时阻止斜疝、直疝及复合疝的发生。因此不必要放置加强平片[1]。同时由于弹力环网片部位深, 异物感轻, 也不会发生补片移位、卷曲, 引起切中的疼痛、硬结等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操作要点, 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Modified kugel补片行开放性前入路腹膜前间隙修补术的15例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病人手术时间 (60±15) min, 术后抗炎 (5±1) d。全组病人伤口Ⅰ期愈合, 无浆液肿及切口感染。结论:开放性前入路腹膜前间隙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 术后恢复快, 近期疗效满意。

关键词:前入路,腹膜前间隙,Modified kugel补片

参考文献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 我院收治腹股沟疝患者36例, 其中斜疝32例, 直疝4例, 斜疝情况均为单侧疝;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在40岁~78岁之间, 平均年龄57岁。36例患者中无复发病例, 疝囊大小范围为:2.0 cm×2.0 cm~5.0 cm×5.0 cm。

1.2 手术方法

手术前准备, 为患者固定好导尿管方便导尿, 施行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麻醉成功后, 使患者足高于头部20°左右, 手术操作者及助手位于患者健侧。选择穿刺位置, 脐孔正中、上缘或下缘均可, 用布巾钳提起距穿刺点约2 cm处, 穿刺针以垂直腹壁角度进行穿刺。随即进行气腹针进入腹腔检测并建立11 mm Hg压力, 置入腹腔镜。在腹直肌外侧置Trocar和操作器械。直视探查腹腔, 寻找疝囊和内环口, 同时识别腹壁下动脉、危险三角、精索血管、脐外侧襞、内侧襞、耻骨梳韧带和直疝三角, 辨别疝囊类型。在内环口附近切开内环口上方腹膜至其内侧壁, 剥离疝囊。分离腹膜前间隙, 从脐下腹直肌后方向外下分离外侧为髂筋膜, 前为腹横筋膜, 后为壁层腹膜。将疝囊大小的椭圆形网片卷曲送入腹腔内, 平铺在腹膜前间隙内, 并预留孔包精索。网片放置标准, 上缘覆盖联合腱大于1 cm, 下缘覆盖Cooper韧带大于1 cm, 保证覆盖完全海氏三角、股环、内环口和耻骨结节。降低气腹压力, 将游离腹膜盖在网片上, 用3-0可吸收线缝合腹膜, 撤出腹腔镜、操作器械及Tracor, 手术结束。

2 结果

36例疝修补术均顺利完成, 平均手术时间为 (61.25±17.25) min, 出血量为 (18.33±2.45) m L, 术后住院时间为 (4.7±2.4) d;其中中转开腹1例, 无大出血和腹腔内脏器损伤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排前三位的有:阴囊气肿 (5例) 、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 (4例) 和阴囊血清肿 (3例) , 总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3.33%。

3 讨论

微创手术的发展促进了疝外科手术条件及手术治疗效果的完善。腹股沟疝的主要病因是腹壁缺损, 第一代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以自身腹壁肌肉修补缺损腹壁[3,4], 但因其术后恢复慢、并发症概率高和术后疼痛感强等不完善的治疗效果迫使新的治疗技术出现。无张力疝修补术作为第二代腹股沟疝修补术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第一代的不足, 其不破坏腹股沟区原有组织和强度, 并可同时施行双侧疝修补术。随着成功使用补片修补腹壁缺损的出现, 腹腔镜疝修补术逐渐被推广, 这也就是第三代腹股沟疝修补术。世界第一例腹腔镜疝修补术是Ger在腹腔镜下关闭内环口, 随后又由于进入腹膜间隙的方式不同, 衍生出两种不同的腹腔镜修补术: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 (TEP)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须经腹腔打开腹膜, 将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 并将补片与耻骨结节、联合肌腱、Cooper韧带和腹直肌缝合, 再将腹膜关闭;而后者不经过腹腔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 之后操作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相同。虽TEP创伤更小, 但其适用范围小, 比如对于复发性腹股沟疝, 多发生腹膜前间隙粘连, 而这正是TEP分离腹膜间隙的最大难题[5,6], 对于下腹部有过手术史的情况也是如此, 此外TEP分离腹膜间隙空间小, 容易损伤组织或出现大出血[7]。鉴于腹股沟疝类型的不可预知性, TAPP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具有可行性的首选手术方式。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积累的技术经验较为丰富, 能应对90%的腹股沟疝情况。TAPP的关键技术:游离腹膜间隙, 基本标准包括以疝环为中心, 具有较大合理的面积, 可以富有余地地覆盖全耻骨肌孔区域, 保证层次正确, 保持腹壁下腹壁结构原状;处理疝囊, 清晰完全地将疝囊与精索分离, 依据疝囊的大小及外突程度合理选择疝囊处理方法, 高位结扎切断或分离回拉;安置补片, 补片平铺于腹膜前间隙, 面积合理, 可以轻松囊括全耻骨肌孔, 放置力度适中, 使补片自然贴合腹膜, 最后安全固定。TAPP也会伴随并发症的发生, 比如阴囊气肿、阴囊血清肿、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和腹股沟气肿等。阴囊气肿和血清肿的原因可归结为切断的疝囊或残留的假疝囊内含有大量渗出液, 合理的手术操作可一定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比如术后阴囊抬高或局部压迫或用注射针穿刺排气等。相对TEP而言, TAPP术后并发症概率较低。

本组35例腹腔镜下TAPP手术成功, 1例中转开腹, 产生并发症患者也得到良好的恢复。TAPP技术简单, 容易掌握, 适用范围广, 可治疗双侧疝、直疝、隐匿疝、复发性疝和有过下腹手术史的疝修补, 患者恢复快, 疼痛感小, 复发率低, 伤口美观, 值得大范围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Mc Cormack K, Wake B L, Fraser C, et al.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TAPP) versus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TEP) laparoscopic techniques for inguinal hernia repair:a systematic review[J].Hernia, 2005, 9 (2) :109-114.

[2]Smith AI, Royston CMS, Sedman PC.Stapled and nonstapled 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preperitoneal (TAPP) inguinal hernia repair[J].Surgical Endoscopy, 1999, 13 (8) :804-806.

[3]周斌, 徐鲁白, 蔡景理, 等.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18) :2902-2903.

[4]张云, 陈鑫, 李健文, 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2 056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6) :462-466.

[5]汤治平, 谭敏, 张金成, 等.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随机对照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7, 12 (5) :391-393.

[6]尹斌文, 谢光伟, 马祖泰, 等.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补片腹股沟疝修补术95例报告[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7, 27 (12) :808-809.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篇4

关键词: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临床研究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1]。腹股沟疝传统治疗方法, 手术时间较长, 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较高。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到无张力疝修补, 其治疗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2], 全面弥补了传统术式的不足。该院将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实施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3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25例, 女5例, 年龄为23~76岁, 平均为 (48.18±4.27) 岁。传统分型斜疝16例、直疝14例。Nyhus分型I型5例、Ⅱ型16例、Ⅲ型9例。同期将收治的3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为21~75岁, 平均为 (47.14±4.57) 岁。传统分型斜疝17例、直疝13例。Nyhus分型I型6例、Ⅱ型14例、Ⅲ型1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3], 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实施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取硬膜外麻醉方式, 在腹股沟管盒内游离精索和疝囊, 利用颈-肩技术切开腹横筋膜, 于直视引导下游离腹膜前间隙, 将强生公司生产的UHSL1补片下层置入腹膜前间隙, 然后用卵圆钳自连接部对夹住上层补片将其拉出疝环, 再用镊子将下层补片展开展平。连接体置于疝环内。把上层补片放置在腹股沟管盒精索下方, 将其展平, 上缘要超过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缘要超过耻骨结节面2 cm, 把上层补片剪一豁口将精索套入并缝合豁口。用可吸收线将上层补片与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各缝合一针, 补片放置满意, 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浅筋膜, 缝合关闭切口。手术过程中所有缝合均使用可吸收的合成缝线。术后不予抗生素处理。

对照组取传统术式Bassini法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行疝修补, 切开疝囊, 高位结扎疝囊颈后, 修补内环口容纳一指尖, 7号线在精索后方间断缝合联合肌腱及腹股沟韧带, 修补腹股沟管后壁, 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采用VA S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程度[4], 分值越低, 疼痛反应的耐受程度越良好。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尿潴留、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随访6个月, 统计两组患者复发率。

1.4 统计方法

用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用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尿潴留、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56;P<0.05) 。见表2。

2.3 对比两组患者VSA评分

研究组VSA评分为 (3.28±0.52) 分, 对照组为 (6.19±1.12) 分;研究组V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62;P<0.05) 。

2.4 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

研究组无复发患者, 对照组复发1例, 复发率为3.33%;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17;P<0.05) 。

3 讨论

腹股沟区的深层薄弱是是腹股沟区各类型疝发生的根本原因[5], 此区域无肌层, 容易形成腹股沟疝。传统的疝修补术需要进行广泛分离, 容易撕裂肌肉, 导致手术具有明显的创伤性, 由于手术时间较长, 术后并发症, 缝合张力较大, 缝线容易断裂, 增加了疾病复发的风险[6]。

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作为治疗腹股沟疝公认的方法[7], 具有以下优势适应症广、创伤性小、组织损伤小、疼痛轻微、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手术时间短、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 相当符合人体的局部解剖及生理结构。相关文献表明[8], 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主要以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为代表。

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人术被广泛应用于于骑跨疝、复发疝及双侧疝等临床治疗中[9]。腹膜前间隙操作空间非常大, 可确保清楚的解剖视野, 易于发现疝内物, 方便手术操作等。强生UH-SL1补片作为一种由等量的可吸收的聚卡普隆单丝纤维和不可吸收的聚丙烯单丝纤维编织而成, 其中下片的聚卡普隆单丝薄膜有利于装置在腹膜前间隙展开。因此, 其操作有利于缝合固定补片, 且不移位。强生UHSL1补片的孔隙率相当高, 确保引流畅通, 有效防止感染现象, 且可确保较高的张力强度及缝合强度。

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对全身无明显影响, 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 不断扩展了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适应证, 确保手术的高效性及安全性。以上研究表明, 研究组尿潴留、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研究组V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胡智群等[10]研究也证实这点, 他们采取国产善愈D 10十加强平片于局麻下行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病修补术患者, 术后随访, 患者无其他不适及复发病例。综上所述, 硬膜外麻醉下UHS补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 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促进术后康复,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防止疾病复发,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步远, 上官惠敏, 仇建成, 等.改良式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7) :3163-3165.

[2]崔磊, 谢嵘, 张清, 等.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52) :4-6.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 股疝和腹部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2003修订案) [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 (14) :834-835.

[4]罗海海.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4, 35 (6) :293-294.

[5]王和金, 李紫阳, 邵全印, 等.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可行性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 (14) :34.

[6]李嘉, 隋春阳.不同类型的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照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14, 35 (12) :24-25.

[7]潘宇巍, 潘文生.开放性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12) :117-119.

[8]李世红, 刘雁军, 李云涛, 等.三种腹股沟疝手术修补方式的临床比较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8) :921-923.

[9]燕东, 王权, 薛芙珍, 等.开放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 (3) :320-326.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篇5

关键词: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临床效果

腹股沟疝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腹部外科疾病,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 老年人群是其主要的发病人群。腹股沟疝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严重者会危害患者生命。自“无张力疝修补”理念问世以来, 常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以及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被广泛应用, 但究竟哪种临床效果更为理想, 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探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本文选取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腹股沟疝患者12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和观察组 (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 , 每组60例。对照组男34例, 女26例, 年龄50~71岁, 平均 (51.3±2.8) 岁;腹股沟斜疝28例, 直疝32例。观察组男33例, 女27例;年龄51~73岁, 平均 (52.3±3.1) 岁;腹股沟斜疝26例, 直疝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具体做法: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局麻下, 采取4~7 cm腹股沟斜切口, 待疝囊等游离后, 在疝囊颈部处将其结扎, 随后将其内翻回腹腔, 将赫美二合一补片帽状网塞缝合固定于内环口周围的腹横筋膜上, 将平片置入精索后方, 平铺后将其固定, 最后缝合肌腱膜并重建皮下环, 逐层缝合切口。观察组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 具体做法: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局麻下, 取3~6 cm标准腹股沟切口, 逐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腹外斜肌腱膜, 在精索前内侧寻找疝囊, 并游离至顶部, 待打开疝囊颈肩后, 进入腹膜前间隙, 将其分离。如果疝囊较大, 在距离疝囊颈1.5 cm处, 将疝囊横断, 待远端止血后, 置于原处, 近端则缝合后置入疝环口;如果疝囊较小, 待其游离后直接还纳于腹腔;在腹膜外下方分开精索、紧贴于腹壁;利用盐水纱布分离腹膜前间隙 (直径约14.5 cm) ;随后用聚丙烯OP补片将间隙覆盖铺平并固定;最后缝合腹横筋膜等相关组织。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相关指标。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 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分析, 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对照组住院时间 (8.7±2.3) d, 观察组住院时间 (5.1±1.2) d,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一种解剖结构异常性疾病,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 在腹股沟缺损处患者腹腔内器官向体表外突出[2]。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 传统的手术修补往往会引起患者疼痛, 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逐渐被无张力疝修补术取代。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是目前常用的2种手术方式。但相关资料显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操作简单, 但术后并发症较为严重,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则可以一次性完成解剖上的各种薄弱区的修补, 可以有效修复并增强整个区域力量, 避免复发疝、再发疝、隐性疝的发生。

为探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对照组住院时间 (8.7±2.3) d, 观察组住院时间 (5.1±1.2) d,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 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 同时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缩短, 表明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术后恢复加快, 住院时间得到缩短。该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近[3]。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无需大范围解剖患者腹股沟区域, 从而能有效减轻组织损伤, 可以充分利用腹膜前的固有间隙, 避免张力影响, 完成修补, 与人体解剖配合度更高[4]。

综上所述,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 具有更好的疗效, 不仅减轻患者痛苦, 而且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恢复工作时间快, 不仅如此, 还可以避免再发疝、隐性疝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繁疆, 曾环洪, 蓝锦文, 等.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32例临床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3) :320-324.

[2]刘晓艳, 徐春明, 史鹤增, 等.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实践和研究[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8) :3894-3895.

[3]鲍乐锋, 马伟达, 刘学敏, 等.三种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12) :27-28.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3例并发症患者中, 男31例, 女2例, 年龄33~89岁, 中位年龄56岁。发生疝时间为3~51个月, 平均15个月。29例为单侧疝, 4例患者为双侧疝。3例为复发疝, 其中1例男性患者既往腹股沟疝嵌顿并小肠坏死, 于外院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和疝张力性修补术后复发。1例女性患者因右侧腹股沟区肿物, 行CT提示子宫圆韧带囊肿, 术中见为子宫圆韧带囊肿合并腹股沟斜疝, 同时行子宫圆韧带囊肿剥离术+右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伴糖尿病2例, 高血压6例, 前列腺增生4例, 心脏病2例。

1.2 手术方法:

33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27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使用Modified Kugel术式, 取内环口和外环口之间斜切口, 长约5 cm。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显露出腹外斜肌腱膜, 切口下缘露出外环。游离周围间隙, 外侧到腹内斜肌, 内侧到达耻骨结节。游离精索, 并将疝囊游离至颈部。较小的疝囊回纳即可。如疝囊较大, 可横断疝囊后高位结扎。之后在腹横筋膜和腹膜外脂肪的间隙中钝性分离。分离间隙足够后, 将Modified Kugel补片自内环口插入, 使用手指伸进补片滑动一圈, 确保补片平展的覆盖腹横筋膜缺损。减掉系带多余的部分, 保留长1~1.5 cm。再根据患者游离间隙的大小将加强补片适当裁剪, 中间留出1 cm大小的孔, 以供精索通过。将加强补片覆盖耻骨联合、腹股沟韧带、内环口, 并在腹股沟韧带和耻骨结节处各缝合一针固定补片, 随后逐层缝合关闭各层组织。

6例双侧腹股沟疝病例中, 2例患者行双侧Modified Kugel修补术式, 方法同单侧修补术。4例患者采用开放式TEP手术 (即前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 , 单一切口修补双侧疝。取下腹正中切口, 下至耻骨结节上1.5 cm, 上至脐下3 cm, 切口长约5 cm, 逐层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纵行切开腹直肌前鞘, 显露腹横筋膜和腹膜前脂肪层。游离显露出腹壁下血管, 内环口, 耻骨梳韧带, 死亡三角等腹膜前间隙组织结构。分离和还纳疝囊:如为腹股沟直疝, 一般可轻松的回纳。如为斜疝, 则需要在腹壁下血管根部使用分离钳小心分离疝囊周围, 显露出白色的疝囊后, 使用分离钳将输精管和睾丸血管与疝囊钝性分离开来。如果远端疝囊过大, 或是患者疝囊颈长时间摩擦导致质韧, 难以完全回纳, 则没有必要完全还纳, 可使用丝线在内环口附近结扎近端疝囊, 再于结扎线附近离断远端疝囊。继续游离腹膜和精索腹壁化[5], 为放补片做准备。钝性将腹膜折返和睾丸血管, 输精管分离开来。如为女性斜疝, 疝囊与子宫圆韧带难以安全游离, 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 已无生育要求的患者, 可直接在内环口将子宫圆韧带和疝囊结扎后离断。如为年轻需要生育的女性, 则需要小心游离疝囊, 尽量勿伤及子宫圆韧带, 以减少术后因子宫位置改变而影响生育的问题发生。补片选用美外公司PARTEIX补片, 按照补片的方向完整覆盖整个耻骨肌孔, 双侧的补片内侧均超过耻骨联合并重叠。上缘覆盖超过联合腱2 cm。确定覆盖满意后, 内侧于耻骨联合和耻骨梳韧带上缝扎一针, 再酌情于腹横筋膜上缝扎1针固定。并同法修补对侧。

2 结果

本组33例患者术后处理同其余患者, 均嘱卧床休息, 术后6 h即可喝水和正常饮食。术后出现疝囊血清肿21例, 发生时间为术后7~22 d, 19例患者因积液少, 症状轻, 未予以特殊处理, 血清肿均在3个月内自行吸收。1例患者双侧腹股沟巨大血清肿, 给予穿刺抽吸后好转;另1例患者术后切口渗血, 将皮肤缝线拆除并敞开切口, 每日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溶液、莫西沙星、生理盐水冲洗患者修补区域组织, 经过10 d的换药和护理, 患者切口渗血和血清肿消失, 伤口自行愈合。自述修补区域腹壁不适伴疼痛7例, 出院后随访, 7例患者均表示不适感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并消失。尿潴留4例, 给予留置尿管等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行开放TEP修补双侧疝后, 于术后第5天因“下腹部切口愈合不佳, 渗出清亮液体”返院, 考虑为微小膀胱瘘, 给予留置尿管, 常规换药后, 患者症状在1个月后消失。33例患者术后均无补片排斥反应, 术后住院时间2~4 d, 平均2.1 d。迄今33例并发症患者均无1例术后复发。

3 讨论

腹股沟疝修补术自问世来, 经历了疝囊高位结扎、张力性修补、开放性无张力修补术以及腹腔镜下无张力修补术等历程。虽然腹腔镜疝修补术已经逐渐开展, 但是其对麻醉条件以及患者身体条件的要求较高, 费用相对稍高, 因此在基层医院的开展还未全面。因此传统开放性疝修补术在患者全身基础条件差等情况下, 仍是安全可靠的术式。由于耻骨肌孔腹横筋膜的薄弱和缺损是引起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6], 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术式, 修补和减少复发的关键都是将补片完整覆盖整个耻骨肌孔。本组采用的两种术式原理都是腹膜前的加强修补, 因为这种修补术易于展平和固定, 术后复发和疼痛发生率均较低[7]。且Modified Kugel特有的腹膜前补片+加强补片双重修补相比较单纯的平片补片修补效果更好, 复发概率更小。

由于部分患者发生疝的病程长, 疝囊致密, 因此在游离和剥离疝囊的时候, 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周围组织渗液增加。本组患者出现术后血清肿21例, 究其原因, 多为疝囊大, 周围组织渗出多所致。有研究报道[8],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的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低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对于这些患者, 给予观察, 往往3个月之内血肿就能较好的吸收。如一段时间后血清肿不能自愈, 则可考虑行针刺抽吸术。有1例患者术后双侧疝囊巨大血清肿, 1个月后未能自愈, 且坠涨和疼痛体征明显。B超提示双侧腹股沟区低回声包块, 考虑为巨大疝囊血清肿, 针刺抽吸出350 m L淡血性液体后自愈。另1例患者因嵌顿疝术后行腹股沟疝修补术, 术后1周因切口渗血并疝囊血清肿明显, 伴修补同侧下肢、会阴及腹股沟区剧烈疼痛返院, 查体见患者切口不愈合, 渗出淡血性液体。给予拆线, 发现患者伤口渗血部位不明, 每天渗血量约20 m L。综合分析考虑为腹膜前间隙出血[9], 原因考虑是患者嵌顿疝坏死小肠切除术后, 肠管与内环口处及疝囊周围腹膜粘连严重, 手术分离困难, 创面较广, 因此术后渗血, 达到一定程度, 使得修补区域间隙张力增高, 从而导致切口不愈合和下肢、会阴的坠涨和疼痛。由于腹膜前间隙出血位置不明, 所以处理较为困难。患者每日渗血量不多, 如再次行麻醉下手术有增加风险和并发症的可能。所以笔者所在科室采取保守治疗, 即每日向患者腹膜前间隙里冲入含有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止血, 之后冲入少量莫西沙星常规预防感染。经过2周的换药后, 患者的伤口渗血减少到0.5 m L/d, 予以切口缝合, 患者痊愈出院。因此我们的经验是如遇到这样的病例, 开放伤口、敞开充分引流并止血、预防性抗感染是关键。这也同时提示我们, 手术中的操作需要更加小心, 以减少周围组织渗血的可能。

部分患者为双侧疝, 因此在无条件行腹腔镜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时候, 可以考虑行单一切口开放腹膜前双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开放TEP) 。除了是从前入路途径进入腹膜前间隙外, 其余操作基本同TEP。不过由于没有高倍腹腔镜的视野协助, 此种术式引起组织渗血的可能相对较大, 误伤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可能性也增大。本组有一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渗出清亮液体, 合并切口感染。给予每日常规换药, 1周后, 效果不佳。后给予患者留置尿管, 患者切口渗液随之减少。将亚甲蓝溶液注入尿管, 夹闭2 h后, 原切口未见渗出带色液体。综合考虑分析, 认为是术中视野暴露不佳, 操作导致误伤膀胱壁导致微小膀胱瘘。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术前患者未排空膀胱, 疝囊粘连严重, 或膀胱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 因此游离组织时极易损伤膀胱。后来, 患者经过1个月的留置尿管和常规换药, 切口渗液消失, 愈合良好。

术后腹股沟区的疼痛和不适多为手术和补片的刺激, 绝大部分患者可于1个月内缓解消失。而尿潴留的原因多为硬膜外麻醉作用于膀胱逼尿肌神经所致[10], 出现这种情况后, 予以热毛巾热敷耻骨区或暂留置尿管, 经过对症处理后, 患者排尿功能很快就可以恢复。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篇7

关键词: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疗效比较

腹股沟疝是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通过手术使腹壁组织强度增加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1,2]。目前, TEP和TAPP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两种标准术式[3], 2010年~2014年我院分别采用TEP和TAP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就两种术式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适应证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98例, 年龄26~67岁, 平均 (51.6±11.4) 岁, 病程1个月~12年。其中腹股沟斜疝76例、腹股沟直疝22例, 术前诊断为单侧疝79例、双侧疝19例, 有疝嵌顿史3例、疝复发史5例、下腹部手术史7例。依据术式不同将98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TEP组57例, 平均年龄 (49.8±9.6) 岁, 平均病程 (3.7±3.5) 年, 单侧疝46例、双侧疝11例;TAPP组41例, 平均年龄 (52.3±7.7) 岁, 平均病程 (3.9±2.6) 年, 单侧疝33例、双侧疝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手术方法。TEP:在脐下缘建立CO2气腹, 置入Trocar鞘管, 进腹腔镜探查并向耻骨联合方向及患侧腹股沟区腹膜外疏松间隙分离;再于脐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上和中下1/3处分别置入Trocar鞘管并进操作器械行腹膜外分离, 分离出各重要组织结构, 依据疝解剖类型及疝囊大小适当处理疝囊后, 从鞘管置入补片并覆盖疝区域, 补片不用疝钉固定, 腹腔镜直视下缓慢解除气腹, 术毕。TAPP:先在脐上缘作切口为观察孔进腹腔镜探查;证实诊断后, 再于脐水平两侧分别作两个操作孔, 置入Trocar鞘管分别做主、辅助操作孔并进分离钳及超声刀;在腹腔内找到疝内环口后, 用超声刀切开腹膜并分离腹膜瓣, 解剖分离出各重要组织结构, 依据疝解剖类型及疝囊大小处理疝囊后, 从主操作孔置入补片并覆盖疝区域, 固定补片, 缝合关闭腹膜, 解除气腹, 术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98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见表2。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 腹股沟疝的主要病因包括患者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增高两个方面[1], 因此, 通过手术使腹壁组织强度增加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4]。

本次研究表明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TEP) 和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均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等优点。TEP与TAPP的区别在于进入腹膜前间隙的途径不同, TEP是不通过腹腔而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 术中操作完全在腹腔外进行。TAPP是通过腹腔进入腹膜前间隙, 解剖结构直观易辨, 操作空间开阔, 优势极为明显。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两种术式均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标准术式;两种术式的区别在于进入腹膜前间隙的途径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自身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术式, 以达到临床效果好、手术创伤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71-1282.

[2]唐健雄.疝病学新概念:从发病机制谈腹壁疝的治疗[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 15 (6) :570-572.

[3]王存川.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彩色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7-53.

上一篇:中学历史教学反思下一篇:自动站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