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共7篇)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 篇1
疝气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腹股沟疝, 通常指的是腹腔内脏器利用腹股沟区的缺损突出体表形成的一种疝, 如果治疗不及时, 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威胁患者健康[1]。当前临床上在对疝气进行治疗时有多种方法, 比如中医中药治疗、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其中手术治疗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2]。本文对疝气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67 例疝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住院编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 (33 例) 与观察组 (34 例) 。对照组中男26 例, 女7 例, 年龄29~85 岁, 平均年龄 (54.4±10.5) 岁, 其中3 例股疝, 6 例直疝, 24 例斜疝;3 例复发疝, 30 例原发疝。观察组中男28 例, 女6 例, 年龄31~86 岁, 平均年龄 (54.6±10.6) 岁, 其中2 例股疝, 8 例直疝, 24 例斜疝;4 例复发疝, 30 例原发疝。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后, 选择腹股沟管作为手术入路, 作一个斜切口, 长度约为5~6 cm, 将皮肤和皮下组织依次切开, 进入腹腔内, 确定疝囊位置后, 完全游离疝囊, 在腹膜前腔隙内回纳体积较小的疝囊, 不用进行高位结扎。由于一些疝囊的体积较大, 选择疝囊颈3~4 cm处将其离断, 对腹膜前间隙进行游离, 在疝环内放置充填网塞, 固定缝合采用荷包缝合法。同时, 对补片进行修剪, 在精索下方放置补片, 缝合周围组织与网塞外瓣, 完成止血后, 将切口逐层关闭, 结束手术。
1. 2. 2 观察组观察组则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操作如下:麻醉方法和手术切口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对精索进行游离, 并对疝囊进行处理。由于患者的腹股沟疝类型不同, 所以处理方法也有所区别。对于直疝患者, 对疝囊进行游离并缝合后, 直接在腹腔内回纳疝囊;对于斜疝患者, 将疝囊大小作为基本依据, 完全游离疝囊后, 在腹腔中回纳疝囊, 自环内水平腹膜对输精管和精索进行游离, 将腹膜下血管拉起, 游离出一个腹膜前间隙, 面积约为15 cm×8 cm左右, 直到耻骨下方, 将周围组织和腹膜完全分离, 在腹膜前间隙内置入补片, 对整个缺损面进行覆盖, 缝合耻骨疏韧带和补片下端, 完成止血后, 将切口逐层关闭, 结束手术。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包括阴囊水肿、切口感染、血清肿以及神经感觉异常, 同时随访1 年, 了解两组的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随访1 年, 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无张力修补术是当前临床上治疗疝气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比较传统术式而言, 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满足人体的生理机能和解剖结构要求, 具有明确的层次感, 缝合的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张力, 术后疼痛感轻, 并且具有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诸多优点, 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3]。一般来说, 无张力修补术包括两种术式, 分别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其中后者具备无张力修补术的基础优势, 在缺损面积较大的腹股沟疝修补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其原因主要为填塞运用大面积的网塞, 可以有效修复缺损面积, 但是出现变形和移位的风险较高, 容易损伤神经, 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4]。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在放置补片时, 其手法与腹腔镜腺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基本一致, 采用单一手术切口, 对双侧疝进行修补, 并且手术过程中, 在对疝囊进行处理时, 始终保持在内环以上水平, 避免损伤输精管和神经,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5]。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 (P<0.05) , 其原因主要为开放式腹膜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在操作的过程中, 没有进入腹腔, 并且运用宽大的3D平片和补片进行修补, 避免损伤腹腔组织, 从而降低了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 临床上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对疝气患者进行治疗, 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还能降低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疝气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67例疝气患者, 根据住院编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 (33例) 和观察组 (34例) 。对照组给予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观察组则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对两组的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术后随访1年, 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上运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对疝气患者进行治疗, 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还能降低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疝气,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崔磊, 谢嵘, 张清, 等.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S2) :4-6.
[2]韩佳.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外医疗, 2014 (23) :114-115.
[3]立全晰.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5 (14) :41-42, 45.
[4]林云, 罗翠松, 张国然, 等.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实用临床医学, 2010 (5) :48-49, 52.
[5]黄习忠, 邓宏达, 梁仁致.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86例.广西医学, 2009 (10) :1471-1472.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 篇2
关键词: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临床效果
腹股沟疝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腹部外科疾病,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 老年人群是其主要的发病人群。腹股沟疝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严重者会危害患者生命。自“无张力疝修补”理念问世以来, 常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以及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被广泛应用, 但究竟哪种临床效果更为理想, 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探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本文选取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腹股沟疝患者12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和观察组 (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 , 每组60例。对照组男34例, 女26例, 年龄50~71岁, 平均 (51.3±2.8) 岁;腹股沟斜疝28例, 直疝32例。观察组男33例, 女27例;年龄51~73岁, 平均 (52.3±3.1) 岁;腹股沟斜疝26例, 直疝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具体做法: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局麻下, 采取4~7 cm腹股沟斜切口, 待疝囊等游离后, 在疝囊颈部处将其结扎, 随后将其内翻回腹腔, 将赫美二合一补片帽状网塞缝合固定于内环口周围的腹横筋膜上, 将平片置入精索后方, 平铺后将其固定, 最后缝合肌腱膜并重建皮下环, 逐层缝合切口。观察组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 具体做法: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局麻下, 取3~6 cm标准腹股沟切口, 逐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腹外斜肌腱膜, 在精索前内侧寻找疝囊, 并游离至顶部, 待打开疝囊颈肩后, 进入腹膜前间隙, 将其分离。如果疝囊较大, 在距离疝囊颈1.5 cm处, 将疝囊横断, 待远端止血后, 置于原处, 近端则缝合后置入疝环口;如果疝囊较小, 待其游离后直接还纳于腹腔;在腹膜外下方分开精索、紧贴于腹壁;利用盐水纱布分离腹膜前间隙 (直径约14.5 cm) ;随后用聚丙烯OP补片将间隙覆盖铺平并固定;最后缝合腹横筋膜等相关组织。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相关指标。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 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分析, 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对照组住院时间 (8.7±2.3) d, 观察组住院时间 (5.1±1.2) d,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一种解剖结构异常性疾病,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 在腹股沟缺损处患者腹腔内器官向体表外突出[2]。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 传统的手术修补往往会引起患者疼痛, 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逐渐被无张力疝修补术取代。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是目前常用的2种手术方式。但相关资料显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操作简单, 但术后并发症较为严重,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则可以一次性完成解剖上的各种薄弱区的修补, 可以有效修复并增强整个区域力量, 避免复发疝、再发疝、隐性疝的发生。
为探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对照组住院时间 (8.7±2.3) d, 观察组住院时间 (5.1±1.2) d,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 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 同时住院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缩短, 表明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术后恢复加快, 住院时间得到缩短。该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近[3]。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无需大范围解剖患者腹股沟区域, 从而能有效减轻组织损伤, 可以充分利用腹膜前的固有间隙, 避免张力影响, 完成修补, 与人体解剖配合度更高[4]。
综上所述,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 具有更好的疗效, 不仅减轻患者痛苦, 而且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恢复工作时间快, 不仅如此, 还可以避免再发疝、隐性疝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繁疆, 曾环洪, 蓝锦文, 等.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32例临床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3) :320-324.
[2]刘晓艳, 徐春明, 史鹤增, 等.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实践和研究[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8) :3894-3895.
[3]鲍乐锋, 马伟达, 刘学敏, 等.三种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12) :27-28.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 篇3
关键词:局部麻醉,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老年性腹股沟疝
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以来选取患有其他合并症,且手术的耐受性较差,还有连续硬膜外麻醉接受性差的106例老年性腹股沟疝患者,让他们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采用经腹膜前间隙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经局部麻醉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老年性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6例,女性0例,年龄为50~78岁,平均年龄为(65.3±4.2)岁。从疾病的类型来看,腹股沟斜疝76例,直疝30例。双侧斜3例,单侧斜疝合并直疝(骑跨疝)1例。从患者与合并症来看,40例没有合并症,66例有合并症,其中有6例合并前列腺增生,12例合并糖尿病,34例合并心血管疾病,4例合并老年性便秘,5例合并肺气肿,5例合并脑梗死。从麻醉方式的接受程度来看,有40例不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有3例因尿潴留而不愿接受导尿和留置导管。
1.2 治疗方法
1.2.1 选择修补材料:
选择规格为D10的腹膜前间隙的充填补片和定型补片(北京天助畅运公司产品),即善释补片”,材料成分为复合补片即:用β-葡聚糖包被的聚丙烯网治疗腹股沟疝比传统聚丙烯网的治疗能明显减少手术后疼痛和不适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1]。
1.2.2 麻醉方法:
①取药操作:取0.5%利多卡因注射液40 mL+0.25%布比卡因10 mL。②皮下浸润:在距离髂前上棘内部位上方的两横指进行皮丘操作,并从皮丘部位对脐部方向在长针的辅助下完成皮下浸润。②药物注射:采用扇形的方式,分别对患者的腹外、腹内斜肌以及各层腹横肌进行药物注射,对肋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和位于第11部位的肋间神经的作用加以抑制。④再次浸润:在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股动脉的外侧进行皮丘操作,并在该部位用长针进行垂直刺入,刺入的深度约为10 mm,然后进行药物注射,对股神经生殖支进行阻滞。⑤切开操作:当切开皮肤、皮下、腹外斜肌腱膜、暴露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并游离精索后再次局部封闭该神经和生殖股神经。
1.2.3 手术方法:
①将平行腹股管沟部位作为切口部位,长度控制在25~40 mm。按照成型补片的面积大小作为腹外斜肌腱膜的后两侧分离范围的参考。②寻找疝囊,游离到颈部,然后不切开小疝囊,直接从内环口将疝囊翻入腹腔即可。随后将大疝囊从中部切断,先进行仔细缝合,然后翻入腹腔。③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上至内环口上方3~4 cm,下至耻骨结节,选择大小合适的D10复合补片,塞入疝环内,周边固定4~6针,疝环较小者应将充填的腹膜外的圆形补片部分剪除至合适,以免填塞过紧引起术后疼痛和异物感[2]。④如果疝环过大,则可以从断开的腹横筋膜处进行缝合,达到缩小内环的目的。⑤将Mesh补片进行修剪之后放置在精索的后方,然后在其尾部用1针固定,周围可以用4针进行间断固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针固定补片时,一定要有10~20 mm和耻骨重叠,这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3]。⑥对外层组织和皮肤进行缝合,最后用混合的麻药局部封闭切口以达到术后减轻切口疼痛的目的。
2 结果
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40 min。术后即能起床活动和进流质饮食。切口疼痛轻,术后采用复合麻醉药后,切口出现局部封闭,无患者在术后使用镇痛操作。所有合并症的病情都很稳定,只有1例合并前列腺患者发生尿潴留,并有3例出现阴囊水肿,5例出现皮下淤血,局部理疗及药物活血化瘀治疗痊愈。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6 d,且在术后随访中没有复发病例。
3 讨论
如果使用传统的疝修补术对老年性腹股沟疝进行治疗,需要将患者的肌腱和腹股沟的韧带强行缝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腹股沟管壁的加强。但是这种手术方法违背了患者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还会在缝合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张力,所以患者会在术后出现明显的牵扯感和疼痛感[4]。为了有效预防这种问题的出现,就对手术的麻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不仅会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张力疝修补术开始在腹股沟疝的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并获得了“20世纪疝修补术的里程碑”称号[5]。这种疝环充填式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最早是在1997年引入我国,因为其良好的治疗效果,随后就逐渐在我国的腹股沟疝手术中得到推广[6]。
和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在麻醉上具有以下优势:①解剖范围小:这种手术方式将不进行大范围的腹股沟解剖作为主要原则,只对疝囊做游离处理,而不是切开,进行原位还纳操作,会将手术的切口和解剖的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具有创口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的优点。②这种手术不会对腹壁产生张力,能够在原位完成缝合,所以能够有效消除病理变化。③将补片放置在腹膜前间隙,就不会改变腹壁的生理结构和力学结构,符合人体生理解剖学的特点。这样一来,即便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操作,也不会给操作带来不便,更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这样还可以有效预防连续硬膜外麻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另外,这种手术还可以简化术前和术后处理的操作步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于手术的耐受性较差,还有连续硬膜外麻醉接受性差的老年性腹股沟疝患者来说,局部麻醉下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适应范围广泛、手术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花费少、疼痛轻等优点。在老年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上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兆清,章阳,孙善平,等.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应用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17(1):23-25.
[2]孙建军,刘捷,魏晓岗.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80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10(1):46-47.
[3]何国伟.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对比研究[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16(2):135-137.
[4]江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2,34(8):32+34.
[5]朱作银,王贵昌.善释补片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7(6):898-899.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8例, 女5例, 年龄17岁~69岁, 平均年龄53.5岁。斜疝21例, 直疝9例, 股疝3例。原发疝29例, 复发疝4例, 按Gilbert分级[1]:Ⅰ型3例, Ⅱ型8例, Ⅲ型10例, Ⅳ型6例, Ⅴ型3例, Ⅵ型3例。伴有心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便秘者14例。
1.2 材料
采用北京天助畅运公司生产的善愈聚丙烯补片作为修补材料, 其结构主要分两部分:圆形下层补片和与下层补片连接的4个花瓣。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力和组织相容性。
1.3 方法
麻醉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方法:切开和分离疝囊与传统手术方法相同, 特别要求疝囊分离范围更高, 沿疝囊切开腹横筋膜一圈, 暴露腹膜外脂肪和腹壁下动静脉。在其下钝性分离推开, 充分暴露腹膜前间隙后, 将下层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展平, 下缘一定要放到耻骨内下遮盖股管上口, 关闭疝环时, 补片中心花瓣与疝环下腹横筋膜固定2~3针。皮肤缝合采用3-0薇乔线皮内缝合方法。术后6 h~8 h即可下床活动, 常规应用抗生素2 d~4 d.
2 结果
手术过程均顺利, 术后疼痛轻, 无需使用镇痛药;手术时间短, 20 min~50 min, 平均35 min;术后并发症少, 无切口感染, 阴囊血肿1例于2周后自然消退;获随访21例, 12例失访, 获随访者无1例复发;住院时间短, 平均3 d~4 d.
3 讨论
腹股沟疝属普通外科常见病, 其发病机制源于腹股沟区耻骨肌孔的深层薄弱和腹横筋膜的缺损, 所以对整个耻骨肌孔处腹横筋膜的修补才是真正的腹股沟疝修补。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因其无张力, 术后疼痛轻, 复发率低已逐渐替代传统手术方式。我国现阶段腹股沟疝患者大部分在基层医院治疗[2], 基层医院仍将传统术式作为腹股沟疝的主要治疗手段, 但传统手术存在着有悖于生理解剖、高张力修补的缺陷: (1) 用邻近已有缺陷的组织修补后壁, 术后更易复发。 (2) 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的强行拉拢缝合, 结果张力过大, 不符合外科手术原则。腹膜前间隙是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潜在的固有间隙, 无神经血管, 只有少量脂肪组织, 善愈补片的下层就置于该间隙, 无需缝合固定, 但要尽量展平, 术后不出血, 无痛感。补片远离精索不会引起精索粘连导致的放射痛。补片的上层花瓣在保证下层补片可靠固定的同时, 修补了疝环的缺损。补片完整覆盖了耻骨肌孔, 实现了可靠的修补效果, 达到了治疗斜疝的同时预防直疝和股疝的发生。由于操作简便, 手术时间短, 复发率低,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便秘, 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者可放宽手术指征, 更适合于并发心脑血管病的高龄患者。但对嵌顿时间较长, 局部组织炎症水肿明显或疝内容物坏死病例不宜做此手术。年龄<14岁者, 因发育尚未定型, 补片可能影响腹股沟区正常发育要慎用。此手术操作中注意: (1) 认准腹横筋膜尤其重要, 切开腹横筋膜后一定要看见腹膜外脂肪和腹壁下动静脉; (2) 一定要在直视下顿性分离腹膜前间隙; (3) 补片一定要置于腹壁下动静脉的下方, 以盖住整个耻骨肌孔; (4) 补片一定要展平。
总之, 善愈补片设计科学合理, 组织相容性好, 符合腹股沟解剖和生理特点, 术式简单, 易于操作, 创伤小,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住院时间短, 术后不留瘢痕, 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杰.腹股沟疝的分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2008, 2 (1) :4-5.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2例股疝患者, 其中男4例, 女18例;年龄44~73岁, 中位年龄62岁;病程2h至3年。合并症:慢性支气管炎3例 (13.6%) , 高血压心脏病2例 (9.1%) , 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各1例 (各4.5%)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不可复性肿块, 久站或咳嗽时感觉患处胀痛不适, 经平卧休息可缓解。所有病例均为初发疝, 无手术史, 无肝硬化腹水, 其中2例 (9.1%) 男性患者并发对侧腹股沟斜疝。
1.2 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 选择内外环间的腹股沟切口, 常规打开腹股沟管, 游离子宫圆韧带或精索,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找到疝囊并打开, 证实疝内容物无绞窄、坏死后回纳腹腔。将疝囊结扎后, 自股管从腹股沟韧带上方拉出, 分离腹膜前间隙, 将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U H S圆形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并展开, 确认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区域包括股环。若股环口>2cm用圆针4号丝线将腹横肌、腹股沟韧带与耻骨梳韧带缝合1~2针。将平片置于子宫圆韧带或精索下方并固定, 下端需超过耻骨结节1~2cm。术后用500g的沙袋局部压迫6~8h, 给予抗感染治疗3d。
2 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38~73min, 平均43min。术后均未用镇痛药物, 12~24h可以在床边活动。住院期间3例 (13.6%) 出现尿潴留, 未发生切口处皮下血肿、切口感染、补片排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1周均痊愈出院, 1个月后能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和劳动。出院后随访0.5~3.0年, 未见复发, 均无慢性疼痛感和局部硬结, 部分局部有轻微异物感。
3 讨论
3.1 腹膜前修补的理论基础
现代解剖学的研究认为, 股疝和腹股沟疝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均来源于耻骨肌孔[2]。传统手术方式为经腹股沟的McVay修补法和经股部的修补法, 但两者均是有张力的修补, 存在缝合张力大、组织愈合差、术后疼痛、易复发等缺点。目前, 疝手术的观点是修补时尽可能保持腹股沟区正常解剖结构, 尽量缝合同一层次的结构, 保持其原有生理功能, 特别是修补术的缝合不应有张力。而在无张力修补方式上亦存在不同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将网塞放置于股环处[3], 也有人主张将网塞放置于股环上方的薄弱区可能更为合理[4,5]。笔者认为, 股疝的发生即疝囊推动已薄弱的腹横筋膜转而向下通过股环进入股管。因此, 其治疗原则应是修补股环上最初的薄弱区即腹横筋膜, 阻断内脏向股管坠落的起始通道。我们使用U H S对股疝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在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 对包含了斜疝、直疝和股疝三个潜在缺损区的耻骨肌孔处的腹横筋膜进行整体修复, 符合腹壁的生理和解剖结构, 避免对静脉产生压迫, 引起下肢深静脉回流不畅或血栓形成。
3.2 术式优点
UHS是一种预成型三维疝装置, 在结构上其设计针对耻骨肌孔修补:它由下层补片、中间连接体和上层补片构成, 其下层片放置于腹膜前间隙, 在腹压增高时下层补片被牢牢固定在腹膜前间隙内, 位置深, 局部不适和异物感小, 类似塞子的中间连接体, 对腹横筋膜缺损处进行修补有类似Mesh Plug疝修补的功效[6], 可以防止下层补片移位, 省去了对下层网片的固定。上层补片对腹股沟管后壁进行加强, 网片分别固定在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和联合肌腱, 起到Lichtenstein疝修补的作用[7]。UHS由等量未染色的可吸收单乔纤丝和未染色的不可吸收的普理灵纤丝构成, 重量更轻 (28g/m) , 纤丝更细 (0.5mm) , 孔径更大 (3~4mm) , 部分可吸收后使得残留异物少, 轻量网片形成的弹性瘢痕使腹壁顺应性更好, 患者舒适度高。下片特别增加了可吸收的弹力展开膜, 下层网片更易展开, 以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和保护整个腹股沟区, 最大限度降低复发几率。
3.3 应用注意事项
UHS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股疝时应注意几点: (1) 尽量打开疝囊, 将疝内容物与疝囊分开回纳, 以免切开腹股沟韧带:股疝多为嵌顿疝, 其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及积液, 且有增生、粘连, 疝囊颈较细, 有的几乎闭合, 打开后疝囊证实疝内容物无绞窄、坏死后回纳腹腔。若为网膜增生, 可在疝囊颈处结扎, 切除远端多余网膜后回纳腹腔, 再将疝囊结扎后回纳。本组22例均顺利回纳。 (2) 尽量贴近远端打开疝囊:这样既可以避免损伤疝内容物, 又可以保留较多疝囊壁, 为后面操作留有余地。 (3) 远端打开疝囊后剥离疝囊至最薄一层 (壁腹膜外) , 自疝囊上方将疝囊外组织打开:股疝疝囊前方打开疝囊外组织, 可直视下进行, 避免损伤, 自壁腹膜外层剥离疝囊, 保证疝囊为薄壁组织, 既可以远离股静脉, 减少损伤, 回纳时又可以保持股鞘完整性, 减少撕扯对股静脉的损伤, 更易于回纳。 (4) 紧贴腹股沟韧带下方将疝囊缝扎:剩余组织少有利于回纳, 自腹股沟韧带穿出后即变成疝囊稍高位的结扎, 而非高位结扎, 既保证了在疝囊最狭窄处结扎, 又不必担心结扎过高下层补片对腹膜的牵拉而造成不适感。 (5) 缝扎线保留, 作为牵引线:缝扎疝囊后, 血管钳夹牢缝扎线紧贴腹股沟韧带下方自股管向上送, 自腹股沟区距腹股沟韧带上方2~3cm穿出, 牵拉缝扎线将疝囊自腹股沟韧带内下方拉出, 缝扎线作为牵横筋膜而误入腹腔, 也有助于上层及下层补片的展开。 (6) 疝囊自腹股沟区穿出后, 颈肩结合部已经打开, 紧贴疝囊拉开腹横筋膜可到达腹膜前间隙。 (7) 下层补片要充分展开:放置补片时, 注意下层补片放置的间隙是个拱面, 要求充分展开补片而不是铺平。确认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区域包括股环, 即其外下方至耻骨梳韧带, 内上方超过腹横筋膜弓状缘, 内下方至耻骨支后面, 上方超过内环。 (8) 若股环口<2cm可以不缝合, 既避免了术中损伤闭孔血管可能, 又减少了术后疼痛及压迫股静脉可能, 但要保证腹膜前间隙游离及下层补片放置到位。本组病例中仅6例 (27.3%) 予以缝合, 随诊均未发现复发。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U H S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股疝的手术治疗更有针对性。此外, 重视手术的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可以避免术中过多损伤腹股沟区正常解剖结构, 减少术后并发症。由于本组手术患者例数尚少, 随访时间尚短, 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用超普疝装置 (UHS) 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疝的效果。方法 使用UHS补片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疝, 手术重点是修补股环上方腹壁缺损区。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3min, 术后未使用镇痛药, 仅3例 (13.6%) 出现尿潴留,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22例均在术后1周痊愈出院, 随访0.5~3年, 未见复发。结论 UHS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股疝的手术治疗更有针对性。
关键词:超普疝装置,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股疝
参考文献
[1]Suppiah A, Gatt M, Barandiaran J, et al.Outcomes of emergency and elective femoral hernia surgery in four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s:a4-year study[J].Hernia, 2007, 11 (6) :509-512.
[2]McClusky DA, Mirilas P, Zoras O, et al.Groin hernia:anatomical and surgical history[J].Arch Stag, 2006, 141 (10) :1035-1042.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 (修订稿)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2) :126.
[4]Swarnkar K, Hopper N, Nelson M, et al.Sutureless mesh-plug femoral hernioplasty[J].Am J Surg, 2003, 186 (2) :201-202.
[5]谷佃宝, 张建, 刘东军, 等.改良充填式无张力股疝修补术20例报告[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9, 13 (4) :276-277.
[6]马颂章, 主译.疝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12-214.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 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龄为36~72岁, 平均年龄为 (51.3±9.3) 岁;其中腹股沟直疝患者32例, 腹股沟斜疝48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初发腹股沟疝, 排除有严重基础代谢性疾病患者, 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 排除严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年龄、性别、手术麻醉方式、腹股沟疝的类型、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
采用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麻醉方式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切口选择为5~7cm左右内环体表投影向耻骨结节方向以一斜切口。沿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键膜, 内环上3cm切开腹横筋膜, 分离腹膜前间隙:要求内范围内至耻骨联合, 外至腰大肌和髂前上棘, 向上至联合肌腱, 向下暴露耻骨梳韧带。于腹壁下血管后方的腹膜前间隙置入网状补片, 于腹膜前摊平, 完全覆盖耻骨肌孔, 要求能够完全覆盖直疝三角、内环、股环3个潜在缺损。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切开的腹横筋膜, 结束手术。
1.2.2 对照组
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麻醉方式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口选择为5~7cm左右内环体表投影向耻骨结节方向以一斜切口。沿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键膜, 分离腹外斜肌键膜。斜疝的处理:找到疝囊, 在疝囊中部切开, 游离疝囊近端后作疝囊颈结扎, 将结扎后的疝囊推人腹腔, 旷置远端疝囊;直疝疝囊的处理:直接还纳入腹腔。将补片修剪为8cm×6cm, 在内侧于耻骨结节处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补片, 补片内侧缘与腹直肌鞘外缘缝合, 补片上缘与腹内斜肌缝合, 补片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缝合。外侧缘在超过内环上方3cm处, 将精索放回, 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缝合皮肤切口。
1.2.3
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积极地对症治疗, 提供营养支持以及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并尽早的指导患者下床活动, 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其住院费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包括尿潴留、局部不适、阴囊积液、局部血肿等。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以及使用镇痛药次数, 术后疼痛评分运用数字分级法 (numerica rating scale, NRS) 。
1.4 随访
对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个月~8个月的随访, 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随访方式采用电话以及定期复查等方式, 每月1~4次, 如有必要及时通知患者入院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3.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将检验标准设定为a=0.05, 当P<0.05时,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其围手术期一般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2.2 对两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2.3 术后疼痛评分及以及止痛药使用例数情况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其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的使用率以及复发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需要手术治疗, 其治疗的原则是高位结扎疝囊, 关闭内环口并修补局部缺损[2]。对其治疗方式目前比较常用代表术式Lichtenstein疝修补术, 其是一种腹横筋膜前修补[3]。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腹疝修补术也逐渐在临床中开展, 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本研究表明, 实验组患者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疼痛率、止痛药使用率以及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TAPP与Lichtenstein疝修补术相比, 可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认为开放式经腹腹膜前腹疝修补术有着突出的优点, 一方面其通过手术, 将修补片放置于腹膜前间隙, 因腹膜前为无神经区, 所用平片置人腹膜前间隙后, 贴于腹膜与腹横筋膜间, 周边不需要缝合固定, 术后异物感轻, 可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明显减少, 患者术后疼痛反应轻, 可早期活动, 术后恢复快。另一方面其对于复发疝、双侧疝、滑动性疝等较易修补, 并且避免原手术切口再入而导致的神经损伤或缺血性睾丸炎等[4];而且其使用的补片较大, 可修补整个耻骨肌孔, 覆盖了直疝三角、斜疝内环、股环等, 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因此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腹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术一种理想的术式选择。
摘要:目的 探究腹膜前入路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 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比较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围手术期一般情况以及对其疼痛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患者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但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率、止痛药使用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 对腹股沟疝患者采取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腹膜前入路,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龚广辉, 张少容.无张力补片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9) :69-70.
[2]侯凤, 虞洪涛.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4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2) :182.
[3]苏显祥.两种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0) :11-12.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8例, 男86例, 女22例, 年龄25~82岁, 平均59岁。原发腹股沟疝103例 (95.4%) , 复发疝5例 (4.6%) 。腹股沟斜疝81例 (75.0%) , 直疝27例 (25.0%) 。疝分型按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2004年制定的分型法[2]:Ⅰ型22例 (20.4%) , Ⅱ型56例 (51.9%) , Ⅲ型25例 (23.1%) , Ⅳ型5例 (4.6%) 。基础疾病:前列腺增生症32例 (29.6%) , 高血压病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29例 (26.9%)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 (12.0%) , 2型糖尿病12例 (11.1%) 。
1.2 手术方法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85例 (78.7%) , 全身静脉麻醉15例 (13.9%) ,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8例 (7.4%) 。疝补片使用国产善释D10 (北京天助畅运公司生产) 。取腹股沟韧带上方斜切口, 逐层切开, 注意避免损伤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 找到疝囊。如果疝囊较大则中间横断, 远端止血后旷置, 近端缝扎后推入间隙, 小疝囊游离后可直接推入间隙。不论是直疝还是斜疝, 都要沿着疝囊颈周围环形切开腹横筋膜, 直视下钝性分离, 将腹壁下血管和腹膜外脂肪暴露出来。用手指或医用纱布进入腹膜前间隙钝性分离扩大, 将下层补片置于间隙并展平, 上层中央花瓣置入疝环内, 并与腹横筋膜缝合固定。复位精索, 逐层关闭切口。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术后应用抗生素1d。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2例 (1.9%) 术中损伤腹壁下动静脉, 手术时间32~78min, 平均45min。术后12h下床活动, 术后疼痛轻, 仅6例 (5.6%) 使用止痛药。住院时间2~4d, 平均2.8d。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 (6.5%) , 其中阴囊积血2例, 积液3例, 均经穿刺抽液后治愈, 切口脂肪液化2例。术后随访4~36个月, 复发1例 (0.9%) , 无排斥反应, 无腹股沟区异物感, 无慢性疼痛发生, 患者工作、生活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发生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是腹横筋膜的薄弱或缺损。人体的腹股沟部位有一个薄弱区域, 其内界为腹直肌外缘, 外界为髂腰肌, 上界为腹横肌和腹内斜肌, 下界为骨盆的骨性边缘, 这个区域称为耻骨肌孔[3], 是由法国医师Fruchaud在1957年提出的。耻骨肌孔内无肌层结构, 抵挡腹腔内压力的只有腹横筋膜, 当腹横筋膜薄弱时就会发生腹股沟疝。传统疝修补术方法通常采用疝囊高位结扎及将腹股沟韧带和联合肌腱进行有张力缝合, 改变了正常解剖结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复发率高。国内石全等[4]报道, 传统的Bassmi法修补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 复发率12%。1989年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概念, 成为疝手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各种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补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以耻骨肌孔为理论依据, 将补片置于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 覆盖整个耻骨肌孔, 一次性修补腹股沟区所有解剖薄弱点。此术式依靠腹内压使补片固定在修补位置上, 不需缝合, 顺应了腹壁的形状, 不增加局部张力, 也不需要在腹外斜肌腱膜下进行解剖, 手术创伤小, 可以更好地保护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本文结果显示, 应用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术后疼痛轻, 康复时间短, 且患者无明显异物感,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 与Maghsoudi等[5]报道的复发率 (0.73%) 大体一致, 也体现了马颂章等[2]提出的对现代疝手术的要求。
总结108例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经验, 我们体会如下: (1) 必须熟悉腹横筋膜和腹膜前间隙的解剖。腹横筋膜分前后两层, 前层紧贴腹横肌及其腱膜的深面, 富含脂肪, 腹壁下动静脉从此通过, 后层由不规则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 易于和腹膜分离, 形成腹膜前间隙, 这也是我们放置补片的地方。我们刚开展该术式时, 因没有准确定位导致术中损伤腹壁下动静脉2例。 (2) 由于不是在直视下分离腹膜前间隙, 最好进行钝性分离, 动作要轻柔, 游离范围超过耻骨肌孔, 间隙要比补片略大。 (3) 精索完全腹壁化。精索要与腹壁分离开, 使其贴在腹壁的肌层上, 最好不要撕拉。 (4) 放置补片时, 要完全展开, 覆盖耻骨肌孔, 避免折叠、卷曲, 以降低复发率。本组病例中术后复发1例, 再次手术时发现补片卷曲, 考虑和游离的间隙不充分、补片没有完全展开有关。 (5) 采取个体化原则。当腹横筋膜缺损程度较大时, 部分Ⅲ、Ⅳ型或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前列腺增生等患者, 我们采用二层补片修补。
总之,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 且符合腹股沟区的生理、病理基础, 是“全腹股沟区”的加强与修复。
参考文献
[1]Lichtenstein IL, Shumlman AC, Amid PK, et al.The Tension free hernioplasty[J].Am J Surg, 1989, 157 (2) :1882-1931.
[2]马颂章, 郑民华.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 (修改稿) [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 9 (1) :84.
[3]陈双, 杨斌, 江志鹏, 等.欧洲疝学会《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指南》的解读[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2) :74-76.
[4]石全, 陈崇宽, 韦敬以.腹股沟疝Lichtenstein修补术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 2005, 27 (7) :97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