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2024-10-09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共7篇)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篇1

股疝的发病率一般占腹股沟疝患者的2%~4%, 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 易于嵌顿, 明确诊断后要及早手术。对于股疝治疗行传统修补方式 (M c V a y法) 术后复发率较高, 使用逐渐增多的网塞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疗效较好, 但存在异物感较明显、可能压迫股静脉等缺点[1]。近年来, 我们对2 2例股疝患者采用超普疝装置 (U H S) 施行了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取得较好效果,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2例股疝患者, 其中男4例, 女18例;年龄44~73岁, 中位年龄62岁;病程2h至3年。合并症:慢性支气管炎3例 (13.6%) , 高血压心脏病2例 (9.1%) , 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各1例 (各4.5%)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不可复性肿块, 久站或咳嗽时感觉患处胀痛不适, 经平卧休息可缓解。所有病例均为初发疝, 无手术史, 无肝硬化腹水, 其中2例 (9.1%) 男性患者并发对侧腹股沟斜疝。

1.2 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 选择内外环间的腹股沟切口, 常规打开腹股沟管, 游离子宫圆韧带或精索,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找到疝囊并打开, 证实疝内容物无绞窄、坏死后回纳腹腔。将疝囊结扎后, 自股管从腹股沟韧带上方拉出, 分离腹膜前间隙, 将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U H S圆形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并展开, 确认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区域包括股环。若股环口>2cm用圆针4号丝线将腹横肌、腹股沟韧带与耻骨梳韧带缝合1~2针。将平片置于子宫圆韧带或精索下方并固定, 下端需超过耻骨结节1~2cm。术后用500g的沙袋局部压迫6~8h, 给予抗感染治疗3d。

2 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38~73min, 平均43min。术后均未用镇痛药物, 12~24h可以在床边活动。住院期间3例 (13.6%) 出现尿潴留, 未发生切口处皮下血肿、切口感染、补片排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1周均痊愈出院, 1个月后能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和劳动。出院后随访0.5~3.0年, 未见复发, 均无慢性疼痛感和局部硬结, 部分局部有轻微异物感。

3 讨论

3.1 腹膜前修补的理论基础

现代解剖学的研究认为, 股疝和腹股沟疝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均来源于耻骨肌孔[2]。传统手术方式为经腹股沟的McVay修补法和经股部的修补法, 但两者均是有张力的修补, 存在缝合张力大、组织愈合差、术后疼痛、易复发等缺点。目前, 疝手术的观点是修补时尽可能保持腹股沟区正常解剖结构, 尽量缝合同一层次的结构, 保持其原有生理功能, 特别是修补术的缝合不应有张力。而在无张力修补方式上亦存在不同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将网塞放置于股环处[3], 也有人主张将网塞放置于股环上方的薄弱区可能更为合理[4,5]。笔者认为, 股疝的发生即疝囊推动已薄弱的腹横筋膜转而向下通过股环进入股管。因此, 其治疗原则应是修补股环上最初的薄弱区即腹横筋膜, 阻断内脏向股管坠落的起始通道。我们使用U H S对股疝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在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 对包含了斜疝、直疝和股疝三个潜在缺损区的耻骨肌孔处的腹横筋膜进行整体修复, 符合腹壁的生理和解剖结构, 避免对静脉产生压迫, 引起下肢深静脉回流不畅或血栓形成。

3.2 术式优点

UHS是一种预成型三维疝装置, 在结构上其设计针对耻骨肌孔修补:它由下层补片、中间连接体和上层补片构成, 其下层片放置于腹膜前间隙, 在腹压增高时下层补片被牢牢固定在腹膜前间隙内, 位置深, 局部不适和异物感小, 类似塞子的中间连接体, 对腹横筋膜缺损处进行修补有类似Mesh Plug疝修补的功效[6], 可以防止下层补片移位, 省去了对下层网片的固定。上层补片对腹股沟管后壁进行加强, 网片分别固定在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和联合肌腱, 起到Lichtenstein疝修补的作用[7]。UHS由等量未染色的可吸收单乔纤丝和未染色的不可吸收的普理灵纤丝构成, 重量更轻 (28g/m) , 纤丝更细 (0.5mm) , 孔径更大 (3~4mm) , 部分可吸收后使得残留异物少, 轻量网片形成的弹性瘢痕使腹壁顺应性更好, 患者舒适度高。下片特别增加了可吸收的弹力展开膜, 下层网片更易展开, 以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和保护整个腹股沟区, 最大限度降低复发几率。

3.3 应用注意事项

UHS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股疝时应注意几点: (1) 尽量打开疝囊, 将疝内容物与疝囊分开回纳, 以免切开腹股沟韧带:股疝多为嵌顿疝, 其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及积液, 且有增生、粘连, 疝囊颈较细, 有的几乎闭合, 打开后疝囊证实疝内容物无绞窄、坏死后回纳腹腔。若为网膜增生, 可在疝囊颈处结扎, 切除远端多余网膜后回纳腹腔, 再将疝囊结扎后回纳。本组22例均顺利回纳。 (2) 尽量贴近远端打开疝囊:这样既可以避免损伤疝内容物, 又可以保留较多疝囊壁, 为后面操作留有余地。 (3) 远端打开疝囊后剥离疝囊至最薄一层 (壁腹膜外) , 自疝囊上方将疝囊外组织打开:股疝疝囊前方打开疝囊外组织, 可直视下进行, 避免损伤, 自壁腹膜外层剥离疝囊, 保证疝囊为薄壁组织, 既可以远离股静脉, 减少损伤, 回纳时又可以保持股鞘完整性, 减少撕扯对股静脉的损伤, 更易于回纳。 (4) 紧贴腹股沟韧带下方将疝囊缝扎:剩余组织少有利于回纳, 自腹股沟韧带穿出后即变成疝囊稍高位的结扎, 而非高位结扎, 既保证了在疝囊最狭窄处结扎, 又不必担心结扎过高下层补片对腹膜的牵拉而造成不适感。 (5) 缝扎线保留, 作为牵引线:缝扎疝囊后, 血管钳夹牢缝扎线紧贴腹股沟韧带下方自股管向上送, 自腹股沟区距腹股沟韧带上方2~3cm穿出, 牵拉缝扎线将疝囊自腹股沟韧带内下方拉出, 缝扎线作为牵横筋膜而误入腹腔, 也有助于上层及下层补片的展开。 (6) 疝囊自腹股沟区穿出后, 颈肩结合部已经打开, 紧贴疝囊拉开腹横筋膜可到达腹膜前间隙。 (7) 下层补片要充分展开:放置补片时, 注意下层补片放置的间隙是个拱面, 要求充分展开补片而不是铺平。确认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区域包括股环, 即其外下方至耻骨梳韧带, 内上方超过腹横筋膜弓状缘, 内下方至耻骨支后面, 上方超过内环。 (8) 若股环口<2cm可以不缝合, 既避免了术中损伤闭孔血管可能, 又减少了术后疼痛及压迫股静脉可能, 但要保证腹膜前间隙游离及下层补片放置到位。本组病例中仅6例 (27.3%) 予以缝合, 随诊均未发现复发。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U H S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股疝的手术治疗更有针对性。此外, 重视手术的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可以避免术中过多损伤腹股沟区正常解剖结构, 减少术后并发症。由于本组手术患者例数尚少, 随访时间尚短, 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用超普疝装置 (UHS) 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疝的效果。方法 使用UHS补片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疝, 手术重点是修补股环上方腹壁缺损区。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3min, 术后未使用镇痛药, 仅3例 (13.6%) 出现尿潴留,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22例均在术后1周痊愈出院, 随访0.5~3年, 未见复发。结论 UHS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股疝的手术治疗更有针对性。

关键词:超普疝装置,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股疝

参考文献

[1]Suppiah A, Gatt M, Barandiaran J, et al.Outcomes of emergency and elective femoral hernia surgery in four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s:a4-year study[J].Hernia, 2007, 11 (6) :509-512.

[2]McClusky DA, Mirilas P, Zoras O, et al.Groin hernia:anatomical and surgical history[J].Arch Stag, 2006, 141 (10) :1035-1042.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 (修订稿)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2) :126.

[4]Swarnkar K, Hopper N, Nelson M, et al.Sutureless mesh-plug femoral hernioplasty[J].Am J Surg, 2003, 186 (2) :201-202.

[5]谷佃宝, 张建, 刘东军, 等.改良充填式无张力股疝修补术20例报告[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9, 13 (4) :276-277.

[6]马颂章, 主译.疝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12-214.

[7]Sanjay P, Harris D, Jones P, 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prolene hernia system and Lichtenstein method for inguinal hernia repair[J].ANZ J Surg, 2006, 76 (7) :548-552.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 男31例, 女1例, 年龄32岁~82岁, 平均年龄65.4岁。原发腹股沟疝30例, 复发疝2例;单侧29例, 双侧3例;斜疝27例, 直疝5例。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2007年8月制定的标准进行分型, Ⅰ型3例, Ⅱ型9例, Ⅲ型18例, Ⅳ型2例。

1.2 方法

麻醉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29例, 局部浸润麻醉3例。

手术材料:采用北京天助畅运公司生产的善愈腹膜前修补补片, 由单丝聚丙烯编织而成, 其补片为特殊设计之双层结构, 底层为单有4个加强条的平展圆片, 直径10 cm, 上层有4个花瓣结构。

手术方法:切口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 cm, 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至耻骨结节, 长约5 cm~6 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沿纵向分离提睾肌, 找到疝囊后, 游离至腹膜外脂肪。无论是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 都要沿疝囊颈切开腹横筋膜一圈, 暴露出腹膜外脂肪和腹壁下血管, 进入腹膜前间隙, 探查隐性疝和合并疝, 回纳直疝疝囊, 或斜疝小疝囊直接回纳, 大疝囊在内环口处横断, 关闭近端疝囊, 将其从精索内侧游离下来, 远端旷置, 钝性游离并扩大此间隙, 半径达5 cm~6 cm范围, 完成精索腹壁化。把底层补片折叠后置入此间隙, 充分展开, 使其向内超过腹直肌后鞘外侧缘, 向上超过联合肌腱的下缘, 向下超过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韧带, 外侧超过内环口外侧2 cm以上。缝合关闭疝环处腹横筋膜时带住中心花瓣, 固定补片。巨大斜疝或直疝者, 使用加强平片, 适当裁剪后包绕精索置于其后方, 在腹横筋膜前, 固定于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联合肌腱上, 用一根4-0可吸收线完成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的皮内连续缝合。

2 结果

全部手术均在25 min~60 min内完成, 平均40 min.术后8 h下床, 术后疼痛轻微。有1例切口疼痛使用止痛剂, 1例出现尿潴留, 1例出现阴囊肿胀, 未发生切口感染、血肿、浆液肿。术后住院时间2 d~6 d, 平均3.5 d.随访2个月~18个月, 无复发, 无明显异物感及慢性疼痛。

3 讨论

3.1 1989年Lichtenstein[2]首先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主要包含两点:人工补片的使用和手术方法的选择。聚丙烯补片为编织的网片, 网孔较大, 无论是组织相容性还是抗感染能力方面已获得公认, 可为首选材料[3]。应用善愈补片, 腹膜前间隙放置下层补片, 伸展条帮助在其间隙展开, 与下层补片中点连接的4个花瓣, 置入疝环内固定, 在腹压增大时, 补片固定在腹横筋膜, 加强平片在腹横筋膜前间隙内, 对整个耻骨肌孔进行永久性修补, 使腹腔的压力分散在一个平面上, 提供腹股沟管后壁的加强。对腹股沟区解剖的认识, 以前都是经前入路观察的, 通过腹腔镜的使用, 才对腹股沟管有了更深的了解。法国Fruah命名的“耻骨肌孔”, 位于下腹前壁与骨盆相连的卵圆形裂隙, 其上界为腹外斜肌和腹横肌, 下界为上耻骨支的腱膜, 内侧为腹直肌, 外侧为髂腰肌[4], 由于此肌孔与腹股沟管壁的缺损密切相关, 因在腹膜层外仅有一层腹横筋膜而无肌肉保护, 并有精索血管通过, 是一个相对薄弱的区域。腹股沟区的薄弱结构和腹横筋膜的缺损被认为是疝发生的根本原因[5]。对整个耻骨肌处腹横筋膜的修补才是真正意义的腹股沟区疝修补术。腹股沟疝的腹膜前修补, 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区域, 封堵了斜疝、直疝、股疝发生部位, 被认为是更符合解剖和生理学的无张力修补术式, 将成为腹股沟复发疝、任何股疝及已嵌顿、绞窄疝的首选治疗手段, 是一种腹股沟疝的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 其解剖学基础以及外科学理论是针对耻骨肌孔进行修补。

3.2本术式是一种新的无张力腹股沟修补技术, 基于Stoppa的手术原则, 是Kugel手术的改进。Stoppa手术切口较长, 解剖分离范围广;而Kugel手术为不经腹股沟管的后入路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技术, 手术复杂, 难度大, 技术要求较高。为解决上述缺点出现了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 其优点[6]除具有全腹股沟区增强修复, 真正开放式修补术, 复发率低, 手术时间短, 恢复快, 疼痛轻, 避免了腹腔镜手术缺点, 减少了腹腔脏器损伤的特点外;还具有符合传统前入路腹股沟疝修补习惯, 学习曲线短, 并发症少等优势。

3.3前入路腹膜前补片修补腹股沟疝, 结合文献和我们的体会,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腹膜前间隙的游离必须在切开腹横筋膜后进行, 将其提起, 在直视下见到腹壁下血管; (2) 直视下用手或湿纱布分离间隙, 一定要超过耻骨肌孔的范围, 否则易复发; (3) 腹壁化精索, 降低复发, 对腹股沟区耻骨肌孔保护更彻底; (4) 补片要放置在腹壁下动静脉下方; (5) 补片要展开, 避免卷曲、折叠, 放置位置正确; (6) 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较大时, 要修复腹横筋膜和使用加强平片。

总之, 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把我们带回理想熟悉的手术路径, 使更多的医生愿意去学习和掌握[7], 该技术安全、有效, 操作简单, 较容易掌握, 具有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腹股沟疝的手术经验, 采用国产善愈腹膜前补片进行手术, 对手术方法、术中关键步骤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全部手术均在25min~60min内完成, 平均40min.术后8h下床, 术后切口疼痛轻微。有1例切口疼痛使用止痛剂, 1例发生尿潴留, 1例出现阴囊肿胀, 未发生切口感染、血肿、浆液肿。术后住院时间2d~6d, 平均3.5d.随访2个月~18个月, 无复发, 无明显异物感及慢性疼痛。结论 国产补片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安全有效, 操作简单, 容易掌握, 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国产善愈补片

参考文献

[1]陈杰.实用疝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2.

[2]马颂章, 韩加刚.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1) :813.

[3]唐健雄.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4) :206.

[4]肖乾虎, 张跃天.浅谈腹股沟疝的发生机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 :891.

[5]唐健雄.从腹股沟解剖谈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必要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2) :66.

[6]陈思梦.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术式及入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1) :886.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5年3月就诊于我院普外科的腹股沟疝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给予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而同期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1例, 女37例;年龄21~79岁, 平均年龄 (58.9±4.8) 岁;直疝17例, 斜疝51例;单侧61例, 双侧7例。对照组男34例, 女34 例;年龄20~77 岁, 平均年龄为 (60.2±3.4) 岁;直疝11例, 斜疝57例;单侧63例, 双侧5例;所有患者为可复性成人腹股沟疝, 排除股疝、脐疝及嵌顿疝患者, 无严重的全身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史等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应用平片式的无张力疝修补术, 步骤如下:采取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选择腹股沟韧带上方作常规斜形切口, 长度6cm左右, 将腹外斜肌腱膜作予以切开, 在精索游离后确认疝囊位置, 并游离疝囊到内环口。术中应用的聚丙烯补片材料产自美国巴德公司, 在网片内环的对应位置剪小孔使精索得以通过, 然后网片给予缝合并固定, 其内侧缝到耻骨结节处, 同时与腹直肌鞘的外缘相缝合。在缝合过程中注意不要将生殖股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缝入, 缝合内环处后血管钳尖仅刚好通过, 在网片缝合并固定后将精索放回, 将缝合腹外斜肌的腱膜给予间断缝合[2]。

1.2.2 观察组:应用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 步骤如下:采取全身麻醉, 选择脐上做长约1cm切口, 将Trocar置入和腹腔镜, 维持气腹压力在1.60~2.00kPa内, 在直视状态下于双侧髂嵴连线和腹直肌外缘的交点位置将两个5mm的Trocar予以置入, 通过电勾把内环处的腹膜瓣游离, 将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及Cooper韧带等分离并得以显露, 对于直疝的患者, 将疝囊和腹壁剥离, 而斜疝患者把疝囊撕离, 如果疝囊比较大, 需套扎并横断疝囊, 将精索予以腹壁化。放置3D MAX型号的大号补片 (产自美国巴德公司) , 把耻骨肌孔完全覆盖, 其边缘要超过疝环口3cm, 用医用蛋白胶进行补片固定, 应用可吸收线将切开的腹膜缝合。

1.3 观察的指标[3]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切口感染、血肿、尿潴留、术后疼痛及疝复发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其比较应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其手术时间长, 住院费用高, 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早, 住院天数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有6例出现尿潴留, 1例出现切口感染, 3例出现切口血肿, 1例出现局部不适感;对照组患者5例出现尿潴留, 4例出现切口感染, 2例出现切口血肿, 5例出现局部不适感。发生尿潴留的7例患者给予导尿, 而其他4例患者给予膀胱按摩及热敷后可自行排尿;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通过换药后均治愈;对切口血肿患者, 在穿刺抽液后均治愈;而出现局部不适感的患者在1周左右, 其症状逐渐消失。观察组切口感染及局部不适感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个月, 均有1例出现复发, 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股沟疝好发于婴幼儿, 成人也偶有发生, 因其不能自愈, 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传统疝修补术为主要治疗方式。腹腔镜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得到推广应用[4]。目前为止, 应用最多的术式为开放式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其手术操作较为简单, 技术容易掌握, 创伤小,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适合于各年龄段及各种类别的疝修补术治疗, 尤其适合对术后切口美观要求不高及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者;同时也是巨大腹股沟疝的较可靠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由于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其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 如住院时间较短、功能恢复时间较快及与运动减少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逐渐被临床接受并迅速开展[5]。由于腹腔镜相关技术快速发展, 腹腔镜下微创式疝修补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腹腔镜微创式疝修补术经典手术有3种方法:腹腔内疝修补术、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在当前广泛应用, 该手术术式对各种类型腹股沟疝较适合, 包括股疝斜疝及直疝, 对于复发疝及双侧疝优势更为明显。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的术后复发率在0.9% ~2.5% 之间, 与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为接近。但和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 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切口较小、更为美观, 对腹壁破坏损伤小、较符合机体组织功能, 对患者造成的疼痛轻、术后住院天数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恢复日常生活时间较早, 这种手术方式患者更容易接受。然而该项技术要求临床医师具有较高腹腔镜相关技术, 要充分掌握在腹腔镜下操作技术, 在一定程度限制其发展[6]。

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具有创伤性小、恢复快、易于患者接受的优势, 随着临床医生手术水平的提高及医院相关管理规范化, 其治疗费用及手术时间将逐渐减少, 临床医师腹腔镜技术提高的同时也使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因而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腹股沟疝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给予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而同期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其手术时间长, 住院费用高, 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早, 住院天数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局部不适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 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其临床效果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

参考文献

[1]胡梦博, 黄乃思, 胡必杰, 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效果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2) :2647-2650.

[2]席錾, 刘根生, 宋翠萍, 等.腹腔镜辅助经皮腹膜外结扎内环治疗腹股沟疝〔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4) :305-306.

[3]周琳, 周毕军.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7) :1682.

[4]李金龙, 韩刚, 曹宏, 等.无张力疝修补术与Bassini法治疗老年人绞窄性腹股沟疝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9) :1288-1289.

[5]雷霆, 王晓, 张练, 等.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在12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39 (24) :3411-3412.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篇4

关键词:腹腔镜,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股沟疝,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是外科中很常见的疾病, 是腹外疝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大概占所有腹外疝病例中的90%~95%。目前成人患腹股沟疝的患者治疗方法仍然只有手术治疗[1]。而由于腹股沟疝经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复发率, 所以让很多外科医生倍感头疼。现在治疗腹股沟疝有两种手术方法: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因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损伤少等优点渐渐被人们所重视[2]。为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与传统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6年8月—2013年3月实施的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95例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88例的临床资料, 对比可知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有效果好、复发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应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95例, 其中男93例为研究对象, 女2例, 年龄区间为37~63岁, 作为观察组;我院应用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88例, 其中男87例, 女1例, 年龄区间为33~64岁, 作为对照组。这两组患者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和重要脏器的器质性损害, 都可以耐受气腹。

1.2 治疗方法

1.2.1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手术材料选取美国强生公司的超普网状补片, 大小为15 cm×15 cm。手术方法为:先进行全身静脉麻醉, 并行气管插管。在脐周下缘插入10 mm套管, 此处观察用。在脐水平线下3~5 cm, 腹直肌外缘两侧分别置5 mm与10 mm套管。手术在腹腔镜下操作, 将腹股沟疝的疝囊从疝囊颈部拉入至腹腔进行手术, 一些已经降入阴囊的腹股沟疝, 则选择将其留在原位。将腹膜从疝环边缘即腹壁缺损处向四周游离, 制造腹膜前间隙并分离, 找出耻骨梳韧带、腹股沟韧带、联合腱、精索、腹横肌弓状缘和腹壁下血管等结构。将事先准备好的超普网片卷好, 然后将其送入腹腔并盖在腹壁缺损处, 要覆盖肌耻骨孔处并缓慢地将其展开, 利用钉合器将其固定在联合肌腱、髂耻束、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等组织上。用康派特医用胶喷洒粘合, 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膜, 手术完毕。

1.2.2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选用Tyco公司的Mesh Prefix Plug材料, 包含Prefix网塞以及Mesh补片两部分。手术具体方法:选择连续的硬膜外麻醉。切口选择常规的腹股沟疝手术切口, 先后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与提睾肌来显露出疝囊, 若患者为女性则不必游离子宫圆韧带。游离疝囊时如遇到疝囊过大的情况, 可选择将其切断, 并在近端处用丝线缝合, 远端处则止血后旷置即可。之后置入Perfix网塞, 如果疝环过小的话可适当裁剪网塞。待到网塞充填到位后, 将其与缺损部位或者内环缝合, 之后将Mesh补片放于精索的后方, 与联合肌腱、髂耻束、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等组织紧密缝合, 之后小心缝合各腹膜下层次, 手术完毕[3]。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 各组间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种手术均有较好的疗效, 其中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要高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前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日、术后应用止痛药物、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均要小于后者。见表1、2。

3 讨论

在该次临床试验过程当中, 通过对以上相关指标数据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观察组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手术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 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相对较重,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 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日、术后应用止痛药物、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 这说明, 应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的手术方式, 其综合价值是突出的。

同时, 在采取不同手术术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 发现: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在治疗双侧疝和复发疝上效果较好, 尤其对于复发性腹股沟疝, 原本的腹股沟区因为先前手术已经遭到破坏, 再次手术的话难度很大, 腹腔镜可以避开原先的手术切口, 所以不会受到之前手术的影响。由此可见, 腹股沟疝的复发率和术式选择有很明显的相关性。有人认为[5], 腹股沟疝的复发率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有腔镜手术实施者的手术经验、在手术中使用补片的大小以及修补范围等[5]。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有一些很常见的并发症如尿潴留、神经感觉异常和血清肿等。腹股沟疝的复发一般都是在手术后1年左右, 如果选用的补片小或者是补片因自身收缩的缘故, 无法将疝维持在正常位置即可复发[6]。如果在手术时注意在游离疼痛三角的腹膜瓣时紧贴腹膜, 于软筋膜和腹膜之间游离可以减少出血并且减少神经损伤的概率。

综上所述, 在腹腔镜下行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是十分安全可靠的, 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 前者具有手术瘢痕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皮尔地瓦斯, 克力木, 艾克拜尔, 等.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补片疝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 5 (4) :422-428.

[2]罗东明, 蔡小勇, 欧阳思旗.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34例[J].广西医学, 2010, 32 (12) :1506-1508.

[3]张东东, 李凯, 路夷平, 等.腹腔镜经腹腔膜前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5) :405-407.

[4]段宣旺, 赵学飞, 陈杰.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在复发性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 8 (6) :862-864.

[5]雷霆, 王晓, 张练, 等.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在12例复发性腹股沟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39 (24) :3411-3412.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 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龄为36~72岁, 平均年龄为 (51.3±9.3) 岁;其中腹股沟直疝患者32例, 腹股沟斜疝48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初发腹股沟疝, 排除有严重基础代谢性疾病患者, 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者, 排除严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年龄、性别、手术麻醉方式、腹股沟疝的类型、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实验组

采用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麻醉方式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切口选择为5~7cm左右内环体表投影向耻骨结节方向以一斜切口。沿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键膜, 内环上3cm切开腹横筋膜, 分离腹膜前间隙:要求内范围内至耻骨联合, 外至腰大肌和髂前上棘, 向上至联合肌腱, 向下暴露耻骨梳韧带。于腹壁下血管后方的腹膜前间隙置入网状补片, 于腹膜前摊平, 完全覆盖耻骨肌孔, 要求能够完全覆盖直疝三角、内环、股环3个潜在缺损。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切开的腹横筋膜, 结束手术。

1.2.2 对照组

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麻醉方式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口选择为5~7cm左右内环体表投影向耻骨结节方向以一斜切口。沿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键膜, 分离腹外斜肌键膜。斜疝的处理:找到疝囊, 在疝囊中部切开, 游离疝囊近端后作疝囊颈结扎, 将结扎后的疝囊推人腹腔, 旷置远端疝囊;直疝疝囊的处理:直接还纳入腹腔。将补片修剪为8cm×6cm, 在内侧于耻骨结节处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补片, 补片内侧缘与腹直肌鞘外缘缝合, 补片上缘与腹内斜肌缝合, 补片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缝合。外侧缘在超过内环上方3cm处, 将精索放回, 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缝合皮肤切口。

1.2.3

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积极地对症治疗, 提供营养支持以及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并尽早的指导患者下床活动, 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其住院费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包括尿潴留、局部不适、阴囊积液、局部血肿等。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以及使用镇痛药次数, 术后疼痛评分运用数字分级法 (numerica rating scale, NRS) 。

1.4 随访

对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个月~8个月的随访, 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随访方式采用电话以及定期复查等方式, 每月1~4次, 如有必要及时通知患者入院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3.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将检验标准设定为a=0.05, 当P<0.05时,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其围手术期一般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2.2 对两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2.3 术后疼痛评分及以及止痛药使用例数情况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其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的使用率以及复发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需要手术治疗, 其治疗的原则是高位结扎疝囊, 关闭内环口并修补局部缺损[2]。对其治疗方式目前比较常用代表术式Lichtenstein疝修补术, 其是一种腹横筋膜前修补[3]。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腹疝修补术也逐渐在临床中开展, 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本研究表明, 实验组患者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疼痛率、止痛药使用率以及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TAPP与Lichtenstein疝修补术相比, 可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认为开放式经腹腹膜前腹疝修补术有着突出的优点, 一方面其通过手术, 将修补片放置于腹膜前间隙, 因腹膜前为无神经区, 所用平片置人腹膜前间隙后, 贴于腹膜与腹横筋膜间, 周边不需要缝合固定, 术后异物感轻, 可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明显减少, 患者术后疼痛反应轻, 可早期活动, 术后恢复快。另一方面其对于复发疝、双侧疝、滑动性疝等较易修补, 并且避免原手术切口再入而导致的神经损伤或缺血性睾丸炎等[4];而且其使用的补片较大, 可修补整个耻骨肌孔, 覆盖了直疝三角、斜疝内环、股环等, 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因此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腹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术一种理想的术式选择。

摘要:目的 探究腹膜前入路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 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比较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围手术期一般情况以及对其疼痛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患者其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但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率、止痛药使用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 对腹股沟疝患者采取开放式经腹腹膜前入路修补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腹膜前入路,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龚广辉, 张少容.无张力补片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9) :69-70.

[2]侯凤, 虞洪涛.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4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2) :182.

[3]苏显祥.两种方法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0) :11-12.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篇6

关键词: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临床研究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1]。腹股沟疝传统治疗方法, 手术时间较长, 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较高。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到无张力疝修补, 其治疗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2], 全面弥补了传统术式的不足。该院将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患者实施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3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25例, 女5例, 年龄为23~76岁, 平均为 (48.18±4.27) 岁。传统分型斜疝16例、直疝14例。Nyhus分型I型5例、Ⅱ型16例、Ⅲ型9例。同期将收治的3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为21~75岁, 平均为 (47.14±4.57) 岁。传统分型斜疝17例、直疝13例。Nyhus分型I型6例、Ⅱ型14例、Ⅲ型1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3], 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研究组实施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取硬膜外麻醉方式, 在腹股沟管盒内游离精索和疝囊, 利用颈-肩技术切开腹横筋膜, 于直视引导下游离腹膜前间隙, 将强生公司生产的UHSL1补片下层置入腹膜前间隙, 然后用卵圆钳自连接部对夹住上层补片将其拉出疝环, 再用镊子将下层补片展开展平。连接体置于疝环内。把上层补片放置在腹股沟管盒精索下方, 将其展平, 上缘要超过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缘要超过耻骨结节面2 cm, 把上层补片剪一豁口将精索套入并缝合豁口。用可吸收线将上层补片与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各缝合一针, 补片放置满意, 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浅筋膜, 缝合关闭切口。手术过程中所有缝合均使用可吸收的合成缝线。术后不予抗生素处理。

对照组取传统术式Bassini法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行疝修补, 切开疝囊, 高位结扎疝囊颈后, 修补内环口容纳一指尖, 7号线在精索后方间断缝合联合肌腱及腹股沟韧带, 修补腹股沟管后壁, 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采用VA S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程度[4], 分值越低, 疼痛反应的耐受程度越良好。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尿潴留、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随访6个月, 统计两组患者复发率。

1.4 统计方法

用SPSS22.0软件统计数据,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用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尿潴留、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56;P<0.05) 。见表2。

2.3 对比两组患者VSA评分

研究组VSA评分为 (3.28±0.52) 分, 对照组为 (6.19±1.12) 分;研究组V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62;P<0.05) 。

2.4 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

研究组无复发患者, 对照组复发1例, 复发率为3.33%;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17;P<0.05) 。

3 讨论

腹股沟区的深层薄弱是是腹股沟区各类型疝发生的根本原因[5], 此区域无肌层, 容易形成腹股沟疝。传统的疝修补术需要进行广泛分离, 容易撕裂肌肉, 导致手术具有明显的创伤性, 由于手术时间较长, 术后并发症, 缝合张力较大, 缝线容易断裂, 增加了疾病复发的风险[6]。

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作为治疗腹股沟疝公认的方法[7], 具有以下优势适应症广、创伤性小、组织损伤小、疼痛轻微、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手术时间短、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 相当符合人体的局部解剖及生理结构。相关文献表明[8], 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 主要以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腹腔镜全腹膜外修补术为代表。

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人术被广泛应用于于骑跨疝、复发疝及双侧疝等临床治疗中[9]。腹膜前间隙操作空间非常大, 可确保清楚的解剖视野, 易于发现疝内物, 方便手术操作等。强生UH-SL1补片作为一种由等量的可吸收的聚卡普隆单丝纤维和不可吸收的聚丙烯单丝纤维编织而成, 其中下片的聚卡普隆单丝薄膜有利于装置在腹膜前间隙展开。因此, 其操作有利于缝合固定补片, 且不移位。强生UHSL1补片的孔隙率相当高, 确保引流畅通, 有效防止感染现象, 且可确保较高的张力强度及缝合强度。

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对全身无明显影响, 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 不断扩展了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适应证, 确保手术的高效性及安全性。以上研究表明, 研究组尿潴留、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研究组V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患者复发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胡智群等[10]研究也证实这点, 他们采取国产善愈D 10十加强平片于局麻下行开放术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病修补术患者, 术后随访, 患者无其他不适及复发病例。综上所述, 硬膜外麻醉下UHS补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 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促进术后康复,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防止疾病复发,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步远, 上官惠敏, 仇建成, 等.改良式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7) :3163-3165.

[2]崔磊, 谢嵘, 张清, 等.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52) :4-6.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 股疝和腹部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2003修订案) [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 (14) :834-835.

[4]罗海海.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4, 35 (6) :293-294.

[5]王和金, 李紫阳, 邵全印, 等.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可行性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 (14) :34.

[6]李嘉, 隋春阳.不同类型的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对照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14, 35 (12) :24-25.

[7]潘宇巍, 潘文生.开放性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12) :117-119.

[8]李世红, 刘雁军, 李云涛, 等.三种腹股沟疝手术修补方式的临床比较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8) :921-923.

[9]燕东, 王权, 薛芙珍, 等.开放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 (3) :320-326.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 篇7

关键词:局部麻醉,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老年性腹股沟疝

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以来选取患有其他合并症,且手术的耐受性较差,还有连续硬膜外麻醉接受性差的106例老年性腹股沟疝患者,让他们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采用经腹膜前间隙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经局部麻醉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老年性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6例,女性0例,年龄为50~78岁,平均年龄为(65.3±4.2)岁。从疾病的类型来看,腹股沟斜疝76例,直疝30例。双侧斜3例,单侧斜疝合并直疝(骑跨疝)1例。从患者与合并症来看,40例没有合并症,66例有合并症,其中有6例合并前列腺增生,12例合并糖尿病,34例合并心血管疾病,4例合并老年性便秘,5例合并肺气肿,5例合并脑梗死。从麻醉方式的接受程度来看,有40例不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有3例因尿潴留而不愿接受导尿和留置导管。

1.2 治疗方法

1.2.1 选择修补材料:

选择规格为D10的腹膜前间隙的充填补片和定型补片(北京天助畅运公司产品),即善释补片”,材料成分为复合补片即:用β-葡聚糖包被的聚丙烯网治疗腹股沟疝比传统聚丙烯网的治疗能明显减少手术后疼痛和不适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1]。

1.2.2 麻醉方法:

①取药操作:取0.5%利多卡因注射液40 mL+0.25%布比卡因10 mL。②皮下浸润:在距离髂前上棘内部位上方的两横指进行皮丘操作,并从皮丘部位对脐部方向在长针的辅助下完成皮下浸润。②药物注射:采用扇形的方式,分别对患者的腹外、腹内斜肌以及各层腹横肌进行药物注射,对肋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和位于第11部位的肋间神经的作用加以抑制。④再次浸润:在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股动脉的外侧进行皮丘操作,并在该部位用长针进行垂直刺入,刺入的深度约为10 mm,然后进行药物注射,对股神经生殖支进行阻滞。⑤切开操作:当切开皮肤、皮下、腹外斜肌腱膜、暴露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并游离精索后再次局部封闭该神经和生殖股神经。

1.2.3 手术方法:

①将平行腹股管沟部位作为切口部位,长度控制在25~40 mm。按照成型补片的面积大小作为腹外斜肌腱膜的后两侧分离范围的参考。②寻找疝囊,游离到颈部,然后不切开小疝囊,直接从内环口将疝囊翻入腹腔即可。随后将大疝囊从中部切断,先进行仔细缝合,然后翻入腹腔。③充分游离腹膜前间隙,上至内环口上方3~4 cm,下至耻骨结节,选择大小合适的D10复合补片,塞入疝环内,周边固定4~6针,疝环较小者应将充填的腹膜外的圆形补片部分剪除至合适,以免填塞过紧引起术后疼痛和异物感[2]。④如果疝环过大,则可以从断开的腹横筋膜处进行缝合,达到缩小内环的目的。⑤将Mesh补片进行修剪之后放置在精索的后方,然后在其尾部用1针固定,周围可以用4针进行间断固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针固定补片时,一定要有10~20 mm和耻骨重叠,这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3]。⑥对外层组织和皮肤进行缝合,最后用混合的麻药局部封闭切口以达到术后减轻切口疼痛的目的。

2 结果

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40 min。术后即能起床活动和进流质饮食。切口疼痛轻,术后采用复合麻醉药后,切口出现局部封闭,无患者在术后使用镇痛操作。所有合并症的病情都很稳定,只有1例合并前列腺患者发生尿潴留,并有3例出现阴囊水肿,5例出现皮下淤血,局部理疗及药物活血化瘀治疗痊愈。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为4~6 d,且在术后随访中没有复发病例。

3 讨论

如果使用传统的疝修补术对老年性腹股沟疝进行治疗,需要将患者的肌腱和腹股沟的韧带强行缝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腹股沟管壁的加强。但是这种手术方法违背了患者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还会在缝合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张力,所以患者会在术后出现明显的牵扯感和疼痛感[4]。为了有效预防这种问题的出现,就对手术的麻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不仅会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张力疝修补术开始在腹股沟疝的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并获得了“20世纪疝修补术的里程碑”称号[5]。这种疝环充填式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最早是在1997年引入我国,因为其良好的治疗效果,随后就逐渐在我国的腹股沟疝手术中得到推广[6]。

和传统的疝修补术相比,在麻醉上具有以下优势:①解剖范围小:这种手术方式将不进行大范围的腹股沟解剖作为主要原则,只对疝囊做游离处理,而不是切开,进行原位还纳操作,会将手术的切口和解剖的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具有创口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的优点。②这种手术不会对腹壁产生张力,能够在原位完成缝合,所以能够有效消除病理变化。③将补片放置在腹膜前间隙,就不会改变腹壁的生理结构和力学结构,符合人体生理解剖学的特点。这样一来,即便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操作,也不会给操作带来不便,更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这样还可以有效预防连续硬膜外麻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另外,这种手术还可以简化术前和术后处理的操作步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于手术的耐受性较差,还有连续硬膜外麻醉接受性差的老年性腹股沟疝患者来说,局部麻醉下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适应范围广泛、手术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花费少、疼痛轻等优点。在老年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上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兆清,章阳,孙善平,等.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应用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17(1):23-25.

[2]孙建军,刘捷,魏晓岗.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80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10(1):46-47.

[3]何国伟.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对比研究[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16(2):135-137.

[4]江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2,34(8):32+34.

[5]朱作银,王贵昌.善释补片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7(6):898-899.

上一篇:院校的基层管理下一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