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

2024-06-10

张力(精选12篇)

张力 篇1

0 引言

冷轧处理线中,冷轧钢卷工艺流程一般是开卷、工艺段处理,最后再卷成钢卷。在整个过程中,带钢从机组一处运行到另一处时需保持一定的稳定张力才能顺利通过生产线。

实现张力控制的方法可分为转矩变量调节和速度变量调节。前者通过控制电机的输出转矩来间接控制负载的张力。后者通过把附加速度强加于两个通过带钢相连的传动点(组)中的一个,使之产生速度给定偏差,即让一个传动点的速度给定大于另一个,由于速度给定不同,因此运行时相应传动点的速度调节器就会按照各自给定的速度值进行调节,两点间的带钢就有互相拉拽的趋势,产生两点间的带钢张力。本文所描述的张力控制就是通过速度变量调节实现的。

1 通过速度变量调节张力的张力控制分析

通过速度变量调节张力的张力控制图如图1所示。张力控制的核心是张力调节器,它输出技术速度VTech。同时,张力控制产生技术张力TTech,它等于张力设定值减去相邻张力段的张力设定值。TTech通过计算转换成TQADD,PRE,然后加上摩擦补偿和转动惯量补偿叠加到传动装置的速度调节器之后。这种控制方法可平稳地渡过控制的过渡阶段。

1.1 控制的优点

通过速度变量调节张力的张力控制有以下优点。

(1)在无法精确地获得包角损失和摩擦转矩的情况下,张力测量装置可通过补偿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2)通过调节器产生VTech,可很好地消除相邻段张力的影响,而通过转矩变量调节张力的效果较差。

(3)带有张力检测元件的直接张力控制可获得非常高的控制精度。

1.2 控制的缺点

通过速度变量调节张力的张力控制有以下缺点。

(1)该张力控制需要张力检测元件,故比不需要张力检测元件的通过转矩变量调节张力的张力控制工程成本高。

(2)由于该张力控制需要张力检测元件参与控制,因此为了保证检测元件测量精确,需要经常对张力检测元件进行校准(标定)。

(3)如果张力检测元件出现故障,且在张力控制的软件中又没有张力检测值的切换处理(通常可切换到通过电机电流计算出的张力或第二个张力检测元件检测值),那么机组的正常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

(4)在本张力控制的张力段中,只有张力检测元件处的张力是准确可控的,在其它地方,张力会随着摩擦力和包角导致的张力损失而不同。这在工程实践中需充分考虑和进行适当的处理。

1.3 原理分析

胡克定律:

σ=ε×E

式中,σ为屈服力,N/m2;ε为变形量,%;E为杨氏模量,N/m2,钢(20℃)为2×1011 N/m2,钢(800℃)为7×1010 N/m2,铝(20℃)为7×1010 N/m2。

在极限情况下,有:

σRE=εLIM×E

式中,σRE为临界屈服力,N/m2,多数钢种的临界屈服力为150~450N/mm2;εLIM为在不产生永久变形情况下的变形量,%。

带钢张力与形变曲线如图2所示。只要带钢的张力小于带钢的临界屈服力,带钢张力和变形量便呈线性关系。其关系可表达为:

从物理学可知带钢的变形量(延伸率)也可表达为:

式中,VTcch为技术速度;VL为线速度。

通过式(1)、式(2)可得:

即:

由式(3)可知,技术速度和张力设定值呈线性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技术速度可以实现控制,但实际计算得到的技术速度值很小。如:TSET为30kN,截面积为1 000mm2,VL为4m/s,E为200.000N/mm2时,计算得技术速度为0.000 6m/s。

1.4 控制功能描述

1.4.1 数据传送

处理线的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一般由PLC和HMI构成。由于处理线工艺复杂导致PLC程序架构较庞大,因此为了减轻PLC的单个CPU负荷,一般把程序按功能分配到多个CPU中去完成。实现带钢传送的程序一般分为线协调(LCO)和速度斜坡发生器(MRG)两部分,而张力控制(TCON)属于速度斜坡发生器部分,因此张力控制和线协调有大量数据要交换。通常,线协调发给张力控制的数据是与张力相关的控制字和张力设定值,而张力控制接收到数据后便进行相应的张力调节,并将相关的状态字和结果值发回线协调。

1.4.2 张力设定

从线协调传来的张力设定有绝对张力和相对张力两种,由控制字的一位信号来区分。

若为相对张力,则张力控制的设定值为:

若为绝对张力,则张力控制的设定值为:

张力控制的设定值设定逻辑如图3所示。

1.4.3 张力给定斜坡发生器

为保证调节过程的平滑性,在张力投入时要求张力按一定的斜坡递增,而在撤掉或减小张力时则要求张力按一定的斜坡递减。这个过程由张力给定斜坡发生器实现,同时为了保证生产安全,该发生器还需具有最大值、最小值限幅功能。张力给定斜坡发生器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1.4.4 张力实际值采集

张力控制过程中,张力实际值既可直接来自张力检测元件,也可通过执行电机的电流计算得到。该张力控制设计了4种张力实际值采集源,也预留了仿真通道。所有采集到的张力实际值都要经过一个一阶滤波器环节。张力实际值采集控制框图(部分)如图5所示。

1.4.5 相邻区域张力设定处理

理想情况下,张力段和张力段间的张力是互不影响的,但工程实践中却往往互相影响。如,碳钢连退机组工业中,工业炉分为多个张力段,而各张力段间又没有有效的设备将其隔开,因此导致各段张力间互相影响。为此,提出了相邻区域张力设定处理方法,即将本张力段张力设定值减去相邻段的张力设定值得到的差值通过适配处理产生TQTech,再加上摩擦和转动惯量的补偿附加到传动的速度调节器之后形成预控,同时进行张力级联。

张力级联是将多个互相影响的张力段的张力调节器输出叠加到本张力调节器的输出,因此,通常将需叠加的张力调节器的输出进行系数化,即给输出乘上一个系数。张力级联的叠加控制框图如图6所示。

1.4.6 张力初始投入

带钢从无张力状态到有张力控制状态时,一般要求张力不能变化太快,而是渐进地增加的。虽然在张力给定后有斜坡发生器来缓解张力的梯度变化,但张力的变化有时仍不能满足要求。为此通过速度变量调节张力的张力控制设置了一个张力控制的启动环节:张力投入最初时刻,设置一个VTech,Start值,一旦带钢绷紧便取消该值,投入正常张力设定值进行正常的张力控制。张力初始值投入的控制图如图7所示。

1.4.7 张力调节器

一旦张力控制投入,张力调节器便被激活,使张力实际值在张力设定值附近小幅波动,直至设定值。张力调节器的核心是一个PI调节器,为了使调节更加精确,设置了比例常数KP、积分常数Tn可随某变量作线性调整的通道。当比例常数KP、积分常数Tn与某变量存在一定线性关系时可切换到该通道,否则可不用切换便直接设置比例常数和积分常数。张力调节器的最大值限幅(HiLim)和有最小值限幅(LoLim)输出的设置仍采用类似设置比例常数KP和积分常数T1可调整通道的方法。本张力调节器核心虽然是一个PI调节器,但它也可通过Enabe_P_Action(激活P调节)和Enabe_I_Action(激活I调节)参数设置变成一个单纯的P调节器或I调节器。张力调节器的控制框图如图8所示。

2 速度变量调节张力的张力控制应用范围

通过速度变量调节张力的张力控制有以下应用范围。

(1)工业炉段的张力一般分为多段,且每段的张力互相影响,同时控制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工业炉段的张力控制使用该张力控制较合适。

(2)很难通过计算获得张力实际值的(如处理线的活套,由于转动惯量、摩擦、包角导致的张力损失难以计算,因此很难算出张力实际值)适合采用该张力调节。

3 结束语

在冷轧处理线中,通过速度变量调节张力的张力控制已应用于武钢三冷轧碳钢连退机组和热镀锌机组,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国盈.带钢卷取设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2

[2]孙一康.带钢冷连轧计算机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张力 篇2

开始实验了,我平复好激动不已的心情,集中精力,先把杯边的水小心翼翼地擦干,然后拿起一枚硬币,我的手开始发抖,真怕一不小心硬币接触到水面,水就会溢出来。我深呼吸一口,将硬币轻轻地从杯边放了进去,硬币像树叶落地般缓缓沉下去,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水面没有任何变化。我疑惑不解,紧接着把硬币一枚一枚扔进去,10枚、15枚、20枚,水面微微鼓起,像有点吃撑的小肚皮,仍没有溢出来,我心里开始七上八下、急不可待,抓了5枚硬币一起扔了进去,突然,水花四溅,我顿时傻眼了,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气得我咬牙切齿。

“失败乃成功之母,再做一次一定要成功。”我默默地对自己说。重新倒满水,拿起一枚硬币,从杯子边上轻轻滑进去。我瞪大眼睛,耐心地一枚一枚地放进去,已经30枚了,水已经鼓起来了,像个“小山包”,又像个晶莹的“果冻”。我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一点细枝末节,我的动作放慢了,一枚慢慢放进去,凝视一会儿,才又轻轻拿起一枚再放进去,已经35枚了,“太神奇了!”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水位虽然在上升,但水与杯口形成一个完美的弧线,仿佛空气中有一张无形的网,将水紧紧地包在里面,形成了一座清澈的“山”。当放到第38枚时,瞬间水溢出来了。“原来能放这么多啊!”我惊喜不已,同时长呼了一口气,总算做完了!

一切那么神奇,是水滴们在变魔术吗?不是,告诉你吧,这一切都是因为表面的张力。液体的表面都有一种张力,像一层弹性“表皮”,当硬币投进去时,就像吃下了饭,弹性“表皮”会如肚皮一样微微拱起,而且它能承受一定的压力,杯口像一座凸起的“水山”。

提能力显张力 篇3

一、细致敏锐的发现能力和灵活自如的变通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敏锐的发现能力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想有敏锐的发现能力,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就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去,倾听孩子、包容孩子、支持孩子,这样才能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

那年我教一年级,我发现班中很多孩子写作业较粗心,于是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语文课我带着写有“朱××”的作业本走进教室说:“有一个叫‘朱××的小朋友吗?”孩子们摇头,“那个‘朱××是谁啊?”我扬了扬本子并且故意看了那孩子一眼。孩子们恍然大悟,此刻,朱××满脸绯红,见此情景,我话锋一转:“朱××小朋友大意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结果连老师都不认识她啦?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仔细书写!”孩子们喊道。“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明天我们就举行一个写自己名字的展示,看谁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得既神气又漂亮。”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老师从发现到及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变通地使用一些方法促进提高能改变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状态,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冷静理智的自制能力和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孩子们的表现会千差万别,有时候是老师预设不到的。作为教师,要有冷静机智的自制能力和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

一次我正教授《变色龙》一课,突然,坐在第一排的调皮鬼王×做小动作一不小心将自己的文具盒重重地弹到了植物角,打破一只水缸,大乌龟惊慌失措地在教室里横冲直撞。“乌龟出逃啦!”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面对如此意外的情况,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课堂恢复平静,步入正常教学?我顿生一计说:“《变色龙》中写道:它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你们仔细观察过龟背吗?”这一招可真灵,孩子们纷纷围聚起来,仔细观察起乌龟的背部。我拾起乌龟问:“它的背壳到底是怎样的呢?”“它背上有美丽而错综复杂的花纹!”“花纹乱中有序。”有孩子插嘴道。“那变色龙背上的花纹和它一样吗?”“一样!”很多孩子高声呼喊。“是吗?”我故作沉思状。“不对,是酷似,很像,但不是一模一样!”有孩子提出反对意见,全班同学一致认同。“这就叫做用词精准,在以后的遣词造句中一定要多加注意!”这是一堂遭遇意外的语文课,险些陷入无法收场的尴尬局面。面对如此“意外”,教师必须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想方设法、因势利导,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迅速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变被动为主动,转危为安,保证课堂教学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并使之取得完满的效果,这就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调控能力。

三、深刻准确的解惑能力和积极熟练的迁移能力

升入三年级后,班中很多学生作文失分率高,普遍反映一写作文就开始咬笔杆子,面对学生提出的疑惑,我给他们进行了一次作文解惑课,让大家一起来分析讨论。

我出示了一篇小陈同学写的《跑第一真不容易》的习作,这篇习作可谓构思巧妙,辞藻丰富,但是在个别细节处需要再斟酌,我们一起帮小陈同学改作文。

原文如下:

跑第一真不容易

“嘟——”的一声,紧张的比赛开始了,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心中的一个念头不断在提醒我:要跑第一,为班级争光!

观众席上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大家挥舞着拳头,大声喊着:“加油!加油!”我迈开了大步,挥动起双手,奋力地向前跑去,只听风呼呼在我耳边刮过,头发都要竖起来了,我信心满满,浑身充满了力量。不一会儿,我就把其他运动员抛在了身后。观众席上,有同学兴奋地喊着:“真是飞毛腿啊,快点快点!”我不免有些得意,顿时感到轻飘飘的。很快一圈跑完了,可是,慢慢的我的脚像灌满了铅一样沉重起来。我气喘吁吁的,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地往下淌,不一会儿,我的衣服就湿透了。我不得不放慢了脚步,勉强往前跑着。

“好累啊,我要坚持不下去了……”我心里不时这样想着。不经意间,我抬头一看,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老师在终点那边等我,还有同学在终点为我加油鼓劲。我一定要坚持,一定要第一个跑到终点,我奋起直追,50米,40米,30米……我终于冲过了终点,“耶……”同学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老师也微笑着望着我,似乎在说:“你真棒,是好样的!”

一个人不能随随便便就成功,是需要付出汗水和辛劳的。跑第一还真是不容易啊!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契机,让智慧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时刻绽放,那就需要教师拥有细致敏锐的发现能力和灵活自如的便通能力,冷静理智的自制能力和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以及深刻准确的解惑能力和积极熟练的迁移能力,这样的课堂便会是多姿多彩的。

参考文献:

张力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髌骨骨折患者104例,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由影像学检查确诊。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两组, 每组52例。对照组男25例, 女27例, 年龄18~45岁, 平均 (36.3±4.5) 岁;观察组男28例, 女24例, 年龄20~43岁, 平均 (35.8±4.2) 岁。排除意识障碍、手术禁忌者, 研究由患者及其家属签署同意书,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P>0.05) 。

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空心螺钉张力带联合髌骨爪治疗, 首先行硬膜外麻醉, 取患者仰卧位。在电动空气止血带下操作, 于患者髌前正中做纵向切口, 并逐层切开骨折处, 但要注意保护髌骨前的筋膜和髌韧带扩张部, 充分显露骨折端, 并对关节腔进行冲洗, 清除碎骨和嵌插在软组织中的血凝块[2]。采用常规手法复位, 并用巾钳临时固定, 并从骨折远端想近端置入一枚克氏针, 借助透视确认复位是否满意, 后拧入一枚空心螺钉, 拔出克氏针。最后, 用钢丝从髌韧带处和股四头肌腱内穿出, 保证其紧贴骨面, 并在髌骨前作张力带固定, 修补破裂的关节囊, 逐层缝合切口, 最后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克氏针张力带治疗, 手术过程基本与观察组相似, 但在对骨折处进行固定时, 采用2枚克氏针垂直骨折面穿入髌骨, 针尖和针尾露出0.5 cm, 后用8号钢丝以8字形环绕针尖和针尾缝合, 打紧后在髌前打结固定, 两端稍微打弯, 防止脱出。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4]。

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随访半年, 就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展开分析。 (1) 显效:术后患者膝关节无疼痛, 下蹲、行走、起立等无障碍, 影像学检查发现骨折愈合良好。 (2) 有效:患者术后下蹲、行走、起立等有轻微受限, 影像学检查骨折愈合较好。 (3) 无效:均未达到以上疗效。

统计学:采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χ2验证, 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当出现P<0.05时,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92.31%,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82.69%,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半年, 观察组患者总计发生4例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总计发生9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30 6, P<0.05) 。

讨论

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针对髌骨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 针对骨折不严重、软组织损伤较轻的患者可用石膏托固定, 无需手法复位, 抽出关节内的积血后给予包扎, 3~4周后一般可恢复。但针对骨折情况较重, 存在2~3mm移位情况或合并存在伸肌支持带撕裂骨折的患者还是应该行手术治疗。

克氏针固定是比较传统的方法, 通过在骨折端打入克氏针进行内固定可有效复位骨折端, 但可能引起多种骨折后并发症, 再加上克氏针容易移位、脱落, 治疗效果欠佳。空心螺钉张力带联合合金髌骨爪在近几年来受到广泛的灌注, 首先, 髌骨爪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 能够对髌骨进行持续性的自动加压, 并能起到可靠的固定作用, 再加上其表面光滑, 不会影响患者后期的伸屈、下蹲等活动[5,6]。其次, 空心螺钉张力带克服了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不足的缺点, 也不会对四头肌腱和髌骨腱造成压迫, 不影响骨折处血运, 因此术后并发症较少。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92.31%,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82.69%,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 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4例, 对照组患者发生9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针对髌骨骨折可行克氏针张力带、空心螺钉张力带联合髌骨爪治疗, 但后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前者, 还能显著减少并发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振平.AO克氏针张力带与空心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疗效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 2013, 33 (15) :143-145.

[2]徐伟, 张相弟, 毛文华, 等.关节镜下经皮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3) :298-299.

[3]潘祺, 肖扬, 伍旭辉, 等.记忆合金髌骨爪结合空心螺钉与克氏针结合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3) :1053-1053.

[4]王维山, 孙建华, 李宽新, 等.髌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及治疗策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8) :3044-3046.

[5]邵金龙.髌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及治疗策略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5 (24) :40-41.

水的张力作文 篇5

今天,老师拿着水壶和硬币,还有水杯急急忙忙地走进教室。我们摸着脑袋,心里喃喃地念叨:“老师今天要干什么?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老师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猜猜我们今天要干什么?”这时,教室里犹如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我们要喝水比赛。”有的说:“我们要投硬币。”还有的急得直跺脚说:“到底要玩什么?”老师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说:“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水的奥秘。”然后又给我们介绍实验步骤。

实验开始了,老师给每个人分了一只水杯,又倒上水,我觉得已经够了,可是,老师还嫌少,又往杯中倒了些水。水已经高于杯子了,在杯子里边缘鼓起来,颇像一面小镜子。我心想已经这么满了,只要加一根头发,水都会溢出来,更何况是硬币呢。老师又给了我们一些硬币,我把硬币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放下去,水居然没有溢出来。我揉了揉眼睛,真没溢出来,我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接下来我大把大把地放硬币,水和硬币也很听话,乖乖地躺在水底,好像在睡觉呢!“咚咚咚”,硬币掉下去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这时老师又告诉了我们科学原理:原来水是有张力的,水面的张力,是这股无形的力量支撑住水面。只要张力没有被破坏,水就不会溢出来。

延展的张力 篇6

希望强化户型的空间整体感并体现一种开放式的生活理念。规划上将部分墙体拆除,增加户型的开阔性。一层空间设置为生活空间,二层则容纳了主卧室、多功能房及卫生间等功能。整体色调明亮,舒适,质感,搭配了明快而有力量的设计线条,让整体氛围表达出强烈的现代感和生活张力。

设计概念以两面“功能墙”为核心。一层及二层所承载的各种不同功能被植入墙内,或从墙内向外延伸。这些功能包括了储藏柜,工作台,展示架,书架,酒柜,餐桌,沙发,床架,软木墙… 等等。这样的设计语言能够将原本零散的功能部件整合成一个较统一的形体,让空间结构显得更加整体,扩大视觉范围并让户型更有特点。与功能墙相对的另一面墙体则更偏向展示功能。为各个房间所设计的展架及矮柜能够让用户随意摆设各类型的收藏展示品,并让户型空间成为体现住户个性及品味的舞台。

二楼卫生间与过道的分隔墙采用白色的不透明夹胶玻璃,玻璃表面印制花纹。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能够节省空间,并能够赋予原本较平淡的过渡空间更多的设计感。玻璃移门能够左右移开,让卫生间与过道成为一个整体空间,增加户型的通透性及开放式的生活特性。

南面的大房间为主卧室,北面的房间则設置为一个供住户休息娱乐的多功能房。两个房间内都采用偏日式的定制家具,让使用者更贴近地面,并让空间更加高挑开阔。多功能房的一侧为一面整体的软木饰面墙,住户可以将生活和娱乐的点点滴滴随意钉在墙面上,让墙面成为体现生活个性的载体。

图说

一层全景:房间格局狭长,布局紧凑但并不给人局促的空间感受,因为采用了全开放式的空间关系,充分利用了墙面,设置出便利的生活动线。

功能墙:实现了立体空间的充分利用,墙面顶部制作空调风口、储藏柜,中部是书柜、展示柜、酒柜,形制多样,便于日常取用。还有一部分墙面设置沙发靠垫。功能齐备而又连贯统一。

客厅:窗户下方的墙面也被改造为储物架。正因为对墙面功能的充分利用,才让其他平面空间显得宽敞简洁。

开敞式厨房:靠近窗户有利于油烟的排放。墙面贴茶色玻璃,拓展空间视觉宽度。

楼梯、展架:流畅的地面抬高曲线,连贯了空间组成。单跑楼梯为轻质的钢结构楼梯,设计上体现简洁精致的形态并尽量让它感觉轻盈通透。钢板踏步转折至楼梯下方,演变为展架,将原本没有功能的异型空间改造成为富有层次感的展示区域。

多功能房展示柜:选择了很多小巧的日式家具,减少占用面积,增设了储藏、阅读、休息等多重功能。此面墙壁做成展示柜,采用镜面和玻璃材质,让空间显得通透。

多功能房软墙:另一面是软木墙,给予业主极大的发挥空间。狭长的墙面也设置为置物架,阅读台位于窗户下方,矮小不占面积。

神奇的水面张力实验 篇7

实验前,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两盒崭新的大头针和一只装满水的玻璃杯。玻璃杯端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准备就绪,老师开始动手做实验。我们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

老师首先往装满水的玻璃杯里又试着倒了些水,可杯子里再也容不下一点点水了,水一下子就溢了出来。同学们个个眨巴着眼睛凝视着杯口,生怕少看了一个环节。接着老师又拿出两盒大头针,神秘地问:“同学们,你们估计这水里还能放下多少枚大头针呢?”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不可以放大头针进去,有的说三十枚,也有说七十枚的,而我猜八十枚!

我们争论得不可开交,老师拿起一枚大头针:“竞猜完毕,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老师用右手捏着大头针的尾部,左手轻轻地顺着大头针从上往下捋了捋,然后把针头竖着放入水中。大头针就这样缓慢地潜入了水底。同学们紧张得都不敢呼吸,眼珠子也仿佛快要瞪出来了。

紧接着,第二枚、第三枚也相继潜入水中。随着水中的大头针的数量不断增加,同学们激动的数数声反而越来越小,大家生怕数数声影响到老师做实验。一直数到三十枚了。三十枚的预测数已经被打破了。我仔细一瞧,杯底已是薄薄的一层大头针。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屏住呼吸,从趴在桌子上看,到站起来看,到站到椅子上看,最后拥到讲台前观看。“五十五、五十六……八十、八十一……八十九、九十……”不知不觉,已经放进去九十枚大头针!全班同学睁大了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 我能清楚地感觉到我的心在剧烈地跳动。

水中的大头针已经有厚厚的一大层了,大头针纵横交错,可水却依然没有溢出来,但是水面已经不是那么平了,中央已经微微地向上方凸起,就像一面凸透镜一般。同学们越来越紧张了。老师在这种紧张的场景下,手也有些发抖了,于是便让我来接着放。我小心地一个接一个地继续投放大头针,不一会儿工夫,两整盒大头针快要放完了。这时杯底的大头针已经密密麻麻,杯口也呈现出凸出的一个小半圆球。放到最后两枚时,水面终于破裂,水杯溢出水来。同学们这才长吁一口气,大声欢呼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看着我们一张张好奇的脸,打开了《百科全书》。原来,这种现象就是“水面张力”。水面张力就是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当这些大头针的质量超过了水面张力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水杯里的水就会溢出来。而向容器里投放大头针的个数,是由容器口的大小决定的。哦,原来是这样啊!真是不可思议!

这次生动有趣的实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而且还使我们懂得了这个神奇现象下面隐藏的科学知识——水面张力。我以后还要多动手实践,多思考,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指导教师:苗玉荣)

开篇点题 , 简明扼要。

略写老师做实验前的准备和学生的好奇状况, 很有必要。

实验开始 , 用老师“神秘地问”引起学生的 “纷纷竞猜”,场面热烈而真切。

“魔术师 ”句的类 比运用得贴切有趣,开始“放大头针”的动作写得精细逼真。

“紧接着 ”承上启 下、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学生“数数”等观察状况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的场面描写栩栩如生。

从大头针 放入杯中 的由少(厚厚的一大层) 到多(两整盒),杯口水面的变化也由“微微地向上方凸起,就像一面凸透镜一般”到“凸出的一个小半圆球”,再到“水面终于破裂溢出水来”。实验的过程写得生动形象, 并楔入师生当时的神态描写,巧妙得珠联璧合。

拓展,让课堂张力无限 篇8

一、立足文本, 前瞻性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是有效地上好课的保证。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 我都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课文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这就是前瞻性拓展。

1. 文本的相关信息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 课前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 是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 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名篇课文的教学, 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 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 又自觉有亵渎之嫌。教学之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道理。课前笔者让孩子们进行预习, 查找作者的相关信息和写作背景, 拉近了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课中孩子们感悟文本的时候, 正因为有了课前的知识铺垫, 他们就不难理解作者是借景抒情, 赞美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

2. 阅读相关书籍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在指导学生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的前两个星期, 笔者便布置学生先去读一读原著。这部小说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是学生乐于阅读的材料。在两个星期后的课堂上, 孩子们意气风发, 对于小说的内容滔滔不绝, 对于人物的认识深刻灵动……通过学习资料的搜集, 原著的阅读, 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情趣,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有助于形成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 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深挖文本, 补充性拓展

1. 拓展———突显重点词句

抓住重点词句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 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让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核心的字词, 让学生进行理解性、运用性拓展训练。既丰厚了文本, 扩大了学生的眼界, 又加大了信息量, 使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文本的界限。如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讲道:“伯父问我的时候,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这个“张冠李戴”就很重要, 学到这时, 我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再借“张冠李戴”这个词来拓展, 让学生用“张冠李戴”说一句话。这是理解性、运用性拓展。这一类的训练, 不但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还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语文教学也有了深度, 重点词句的拓展活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思维, 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2. 拓展———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 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 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 能易化文本内涵, 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所需理解的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时, 我们应适时有效地选择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障碍处进行拓展,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中, 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学习了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后, 小结过渡:这一切的一切, 这多少次的失败, 换来的只是0.1克的“镭”。

出示句子:经过三年又九个月, 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 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非常大地呈现句子中“0.1克的镭”) 请大家换算一下, 一吨= (1000000) 克, 那么一吨是0.1克的多少倍? (10000000倍) 你知道0.1克的镭大概是多少吗?它比我们的圆珠笔笔尖还要小。

拓展阅读:介绍镭 (镭在生活、医学、工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镭针可治癌症和皮肤病。把镭盐和硫化锌荧光粉混合后, 可制成永久性发光材料, 涂在钟表和各种仪表上, 可在暗处发光, 是为夜光表。工业上用镭作为γ射线源, 用于探伤, 对金属材料的内部裂缝和缺陷进行无损伤检验。可是镭也有剧毒, 它能取代人体内的钙并在骨骼中浓集, 急性中毒时, 会造成骨髓的损伤和造血组织的严重破坏, 慢性中毒可引起骨瘤和白血病。) 读后, 学生发出感叹。

老师继续叙述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居里夫人, 引导学生说说此时此刻, 你最想说什么?问什么?拓展阅读: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 (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 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 并且他是一个小孩, 在大自然的景色中, 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 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镭是什么?居里夫人为什么要历经千辛万苦提炼镭?镭到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在一直缠绕于学生的心头。在此时, 插入拓展阅读——镭的作用及它的副作用, 不仅解除了学生心头的疑惑, 而且又更深入地体会到了居里夫人的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但这还远远不够, 再深入挖掘, “为什么她能为科学奉献一生?是什么支持着她?……”一连串的问题在课堂上冒出。拓展阅读材料《我的信念》居里夫人的回答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同时也引导学生参透了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填补文本空白

所谓空白, 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每一个文本, 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 进行训练, 促进学生感悟。如《小摄影师》这篇课文写道“小男孩哭着, 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在品读人物对话, 挖掘人物特点, 并进行了角色演绎后, 我让孩子们“故事新编”, 续写《小摄影师走了以后……》, 这样的拓展训练, 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 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 情感迭起。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有续写资源可以利用, 利用好这些拓展点让学生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 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延伸情节,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让课文的情节丰富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丰富文本, 实践性拓展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 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把教学问题引向实践, 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的学习天地就有多大。教材只是一个引子, 是“向导”, 要发挥带领孩子把目光关注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1. 读与文本作者相关的书籍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 一篇课文学完后, 当学生意犹未尽时,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 以此为契机, 在教学前后, 教师把名家同一系列的书推荐给学生, 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 不仅更能立体地理解课文, 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著、名篇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在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后, 请学生在课后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 《再被狐狸骗一次》《斑羚飞渡》, 学习了《丑小鸭》引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等。

2.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就必须将其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 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向生活拓展延伸, 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联系起来, 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了《长城》一文, 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笔者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到网上搜集资料, 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介绍交流会。孩子有的介绍了“阿房宫”, 谈到了秦始皇的残暴;有的介绍了“圆明园”, 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还有的谈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和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 融合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产生了个性化的理解, 不仅开阔了眼界, 也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 阅读教学的拓展是以课文为中心向外进行的发散学习, 拓展的问题必须基于文本、依赖文本、认真体会文本来解答, 这是必须坚守的拓展的边界和底线。拓展要超越文本, 更要反哺文本, 但首先一定要立足文本。立足文本的拓展, 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到底, 用心引导孩子们和文本亲密接触吧, 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流淌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朱瑛.结合文本进行主题拓展阅读[P]教学月刊小学版 (语文) , 2011.

小说《静》的叙事张力 篇9

作为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 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提出了“张力” (tension) 的概念。它取自英文词“内涵” (intension) 和“外延” (extension) 去掉词缀后的核心词, 意为紧张关系。退特认为:“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 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体。”后来, 英国学者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中将其释为“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突和意义的地方, 都存在着张力”。这之后, “张力”也被运用到了除诗歌外的其他文学批评中。《静》这篇小说的特色即在于其叙事方面蕴含的丰富外延和内涵, 在“静”中彰显出“不平静”。本文试图从叙事视角变换、叙事与留白、叙事与抒情三个层面, 分析其叙事的张力及由此诞生的丰厚意蕴。

一、叙事视角变换之间

在对整个故事进行全景式的勾勒中, 叙事者采用了全知视角, 读者藉以了解了故事背景:一家人逃难来到这个“并不是家乡, 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的小城, 目前贫且病, 又与家中的男性失了联系四十天了。由于此种全知叙事, 读者很容易就能进入故事的假定性情境, 了解了这一家人的来路与此时的困顿。

在故事的展开中, 叙事者适度采用了限知视角, 以岳珉眺望的景象进行铺叙:无人的渡船, 洗菜的小尼姑, 飘荡的风筝, 盛开的桃花……城中一切的人事都显出生活的平静与常态, 与战事和逃难无关。在眺望中, 她对眼前的美好景象生出几分欣羡之情。作为一个暂时与逃难生活隔离的少女, 她对生活也感到了丝丝喜悦, 并心存幻想。所以她“想起许多事都觉得十分可笑, 就微笑着, 也学到低低的喊着‘四林’‘四林’”。

小说的结尾:“日影斜斜的, 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 映到天井角上, 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 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全知叙事中呈现的岳珉视线之外的死亡, 与岳珉视角中的清净明丽的春景, 二者之间蕴含着一种美丽与哀愁。美景却非良辰, 赏心却无乐事。美方逝, 哀待至, 她们含着无限期待的等候, 在这小城静静的黄昏之中, 透出一种平静的感伤。

而在这种全知视角下, 结局突转, 逝者已逝, 而生者还寄托着无限的期待, 这种幻想与真相的对比, 更显出人生变幻的无情, 给读者一种惊异之感。两种视角的交错运用, 显出的艺术效果正如岳珉般的对于生活的懵懂, 生活的真实的荒诞显现, 从而让故事产生一种“间离效果”, 并从中透出叙事者的悲悯情怀。

二、叙事与留白之间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 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 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的小说叙事是节制的, 有时, 笔墨简略, 其中隐藏的深意容易被忽略从而引起不解或误解。小说营造了静穆, 叙写了无助, 而在这之外却留下了许多的空白, 召唤读者的参与和完成。

站在晒楼上, 岳珉“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 想起河里的水, 远处的花, 天上的云, 以及屋里母亲的病, 这女孩子, 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眼前之景让她微笑, 也让她觉得寂寞。逃难至此, 眼前景也许是她逃难前的的回忆, 也许是她对于将来生活的那点想象。但在此刻, 她只是一个别人生活的旁观者, 生活的偶然将她的命运抛掷到这样的小城, 观看属于彼岸的生活风景。可是, “美丽总令人忧愁”, 当命运的无常再度袭来, 谁又是新的旁观者?

小说的结尾, 故事戛然而止却又余韵悠长。困顿城中的三代人, 等待家中的男人带来消息。在楼下的压抑的空间里, 母亲尽力掩藏病情加重的事实, 女儿们尽力假装不知, 城外的卜课, 楼上的眺望, 编造的梦境, 无一不是在一个悬置的空间里, 对生活的可能性进行着有些卑微的希冀。一群女人被搁浅在生活的河滩, 家中的男人一个已逝, 其余的不通消息。是继续搁浅, 还是谁将她们渡至彼岸?她们静静等候, 而这个困顿于小城的家庭去向何处, 不容预言。

小说的叙述近于无事, 小城的小小一家, 简单的哀乐与希冀。是战争的背景促成了故事, 而叙述者不写战争, 只把战争当成一种生活的偶然, 观照常态生活在偶然之下的变。生命在惘惘的威胁下, 显出自己的那点哀戚。所以小说叙述的是无事之事, 在留白之中, 营造的却是在未知命运面前的怅惘与悲剧感。

三、在叙事与抒情之间

小说中有浓郁的悲剧感, 但是依然有牧歌氛围似的诗意, 这也正是诗化小说的特色。这个概念最先由周作人提出, 而却在沈从文的笔下得到真正实现。《静》正是淡化了情节, 而重视意象的抒情, 意境的营造。

凡俗人世中, 楼下生病的母亲、忧愁的姊姊与大嫂, 楼上懵懂的岳珉与北生, 远处洗菜的小尼姑, 骑马的新娘, 睡觉的摆渡人, 楼外又清又软的小河, 碧绿的草坪, 盛开的桃花, 金黄的菜花, 长卧着的白布, 飘荡的风筝, 散步的马儿, 唢呐声, 吵闹声, 回声, 谈话声……没有叙事, 只是在风俗画式的勾勒中, 显示出尘世中涌动的那点快乐与哀愁, 显示出带着不同命运的人的那点心境。因此, 他的叙事在抒情中得到最终完成。

战争背景下, 区别于其他作家同类题材中的惨烈与悲痛, 作为叙事者, 在这其中依然显示出的是平静的观照, 所以小说流露的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情调。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谈到, 这种对于情节中心模式的突破, 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风骚”传统。“史传”传统强调对于历史的补阙, 对形而下的描摹, 而“风骚”传统强调的是自我情感的抒发, 形而上的意义探寻。叙事者以意境营造代替战争叙事, 将节奏缓慢的叙事转换成对空间的书写, 对生活复杂性本身的展示。他以一种道家的超然笔墨来叙写他所见所感的生活, 其间点染出沈从文式的人道主义。面对命运的无常, 历史的宿命, 如同庄子的“虽是冷眼看穿, 却到底热肠挂住”, 沈从文的抒情式叙事也展现着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摘要:沈从文写作于三十年代的小说《静》, 以平静的笔触叙述一个逃难困顿的家庭的故事, 在“静”中蕴含着丰富的阐释空间。本文尝试从小说的叙事张力角度, 通过叙事视角的变换、叙事与留白的结合、叙事与抒情的衔接三个层面, 分析其丰厚意蕴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静》,叙事张力,留白,诗化小说,悲悯情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7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2]夏志清, 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龙慧萍.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叙事学研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1 (5) .

“张弛有道”营造张力课堂 篇10

关键词:张弛有道,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一个课堂有很多的元素组成, 如何张弛有道的运用这些元素, 彰显课堂的张力就极为重要, 就像一个球队, 就算有再多的巨星, 没有一个优秀的主帅去合理运用, 无法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那也是徒劳, 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对张力课堂的观点。

一、课堂氛围的张弛之道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纪律严明的课堂, 井然有序的课堂是最基本的, 也是必须具备。如果失去这个前提, 那么, 一切都是徒劳。这是所有教师都明确的一点, 也是新上岗教师最担心的一点, 是决定一个教师是否可以生存的基础。但是, 正如弦绷得太紧会断一样, 一旦课堂过于死板, 过于严肃, 也会事倍功半。那么如果来掌握其中的张与弛呢?由于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 思维方式和成年人的有很大区别, 所以, 交流起来也就非常困难。所以, 我认为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第一, 学习儿童心理学, 以便知己知彼。第二, 了解孩子的世界里最近流行什么, 甚至可以去看一下他们喜欢看的动画片, 那么, 当需要的时候, 你和他们就是志趣相投的人。做好准备工作以后就是实施了。

1.“立威”

刚接触的新学生的时候可以保持严肃, 清晰的让孩子感觉到教师的威严。然后把自己的一些优秀的事情跟他们做一下介绍, 学生都崇拜优秀的人, 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感。然后在开始上课之前把所有自己可以想到的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罗列一遍, 明确订出规则, 这些是不可以违反的。因为小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还很弱, 要明确告诉他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可以做。然后在学生有违反的时候要马上指出错误之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习惯基本可以养成, 那么, 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就已经可以保证了。

2. 微笑慢慢多起来

一段时间后, 学生开始对老师有点惧怕, 甚至会不喜欢这个老师, 觉得好凶等等, 那么这个时候, 在适当的时间, 微笑多起来, 比如, 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的时候, 给出一个微笑, 慢慢的引导, 可以摸摸他的小脑袋。当孩子站在那不知所措时, 语气温和的跟他说, “不要急, 老师相信你可以的。”这样的次数多了之后, 学生也许会在背后说“我们老师好像变了, 我开始有点喜欢他了, 那么这个时候, 离一个轻松愉快而又高效的课堂已经不远了。孩子们愿意跟你亲近了。

3. 不经意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在做课件的时候, 可以有意的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的图片里面, 在上课展示课件的时候, 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会非常感兴趣, 面部表情会发生变化, 那么这个时候, 可以这么说:啊?这么巧啊, 你们也喜欢看这个?然后可以说动画片里的某个人物现在要跟大家一起上课了。“学生会笑的非常开心。学生突然觉得跟老师没距离了, 那么什么事情都变得容易了。

经过以上三步, 如果步步顺利的话一个轻松愉快而又高效的课堂基本可以实现了。

二、学生思维过程的张弛有道

在课堂上, 一般来说, 我们教师提倡独立思考, 会跟他们说“独立思考出来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事实上, 如果经常这样的话, 学生合作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甚至和同学交流的能力也会减弱。那么独立思考与讨论探究之间的张弛有道如何掌握呢?

1. 让独立思考更具效率

对于答案单一的问题提倡独立思考, 然后采取抢答制, 比如可以做个游戏:“比比谁的小手举的快。”人天生有竞争意识, 一旦有比较, 人人都想争第一, 那么, 孩子们就会更加愿意投入精力去思考, 因为第一个高高举起小手, 回答问题得到认可的那种自豪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这样虽然是让学生独立思考, 但其实无形中给了他一些背后的推力, 让独立思考更具效率。

2. 让每一个人参与合作探究

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 或答案较多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常规的合作讨论最后就是一组讨论出一个答案, 然后派代表回答, 这样的话有一部分人就会被忽略, 沦为“打酱油的”。那么我认为, 可以放他们自由讨论, 合作探究, 但是最后的结果不是派代表出一个答案, 而是, 看哪一组讨论出的答案个数最多, 那么就可以“封”给这一小组一个称号, 这个称号可以是动画片里的, 可以是孩子感兴趣的图书故事里的, 总之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比较看重的称号。这样的话, 他们每一个人都要参与思考, 争取得到最多的答案, 在看似宽松的讨论环境中又通过一个孩子世界里的“糖衣炮弹”来让孩子们积极思考。张中有弛, 弛中有张。

三、课内与课外的张弛有道

大家都知道, 课内的东西都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固然要求学生好好掌握, 但是光学好课内的东西对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肯定是很不利的。所以, 如何做好课内课外的张弛有道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1. 数学课堂穿插数学历史

比如说, 在讲到分数的时候, 不妨可以花点时间讲一下分数的由来, 让学生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 历史怎么样, 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东西是很有历史的, 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那么, 孩子们可能更愿意来学习它, 掌握它。这远比你一遍又一遍的告诉他们“这个内容很重要, 考试要考的“效果要好的多。因为很简单的道理, ”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区别相信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2. 课外书进课堂

对于课外的读物, 我们比较传统的想法是影响学习, 占用学习时间。其实, 如果可以对课外读物加以选择, 对学生加以引导, 它将对学习产生正能量。比如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去买彩图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然后要求他们带进课堂, 不用多, 每节课引导学生一起研究一页内容, 甚至只是一个章节, 那么, 日积月累的, 他们积累的知识就会非常多了, 对于学生知识面的开拓有非常大的好处。

让课堂充满张力 篇11

张力课堂首先是自由的国度。自由是一切生命的本能需求,只有自由自在,才能滋育出健康阳光、蓬勃向上的生命气象;只有无拘无束,学生才会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才会富有张力。

自由,首先是安全。“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赞可夫)学生只有在无恐惧、不害怕、不紧张的课堂中,才能专注地投入学习,内在的潜能才会得以充分的激发。安全的课堂上,学生才可能拥有表达的自由与权利,得到欣赏与鼓励,获得理解与包容,才敢于质疑、争辩、讨论。

自由,应该是平等。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由单向的灌输和接受转为双向、多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组成“学习共同体”。

自由,还应该是一种解放。教师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疑问,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课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舞台,让他们自己去表现;给学生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给学生实践,让他们学会运用。

张力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平台。“生而寡欢无趣,何生之有?学而寡欢无趣,何学之有?”是啊,没有欢声笑语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相视一笑的体验的学习是一种刻板的训练,没有内在愉悦和身心欣喜的教育是对生命的一种背离:快乐应该是张力课堂的要义!

快乐,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学习快乐不能仅仅停留在浮泛肤浅的感官的快乐,而应是师生共同发现内心的欣悦,感受学习的欣悦。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学有所乐。

快乐,来自教师的传导和感染。教师热情饱满,情动于衷,以情感人,学生才会兴奋,尽情投入学习;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学生才会在“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中优化情感。

张力课堂应该是弹性的空间。教师的教为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教学设计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留下最大的调适空间,随机应变,富有弹性。

弹性,体现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教师既要精心设计,做好课堂的预设,也要考虑到预设不能如期执行或者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是很正常的,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须知,适应学生的教学才是最完美的教学。“熟悉讲课内容,切勿要求学生掌握你所传授的全部内容。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美国有效教学26条)

弹性还体现在教与学关系的处理上。譬如教师的讲,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讲,而是该讲的时候就要讲,大胆地讲。“讲得要切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吕叔湘)

让我们强化课堂空间的自由度,延伸课堂空间的长度,拓展课堂空间的宽度,提升课堂空间的高度,使课堂富有张力,让课堂成为实现师生价值的乐园!■

肌肉的张力与力量之美 篇12

肌肉 (m u s c l e)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细胞的形状细长, 呈纤维状, 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中医理论中, 肌肉指身体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的总称。司全身运动。脾主肌肉, 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

人体的肌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 按形态又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 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 故称不随意肌。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 通常附着于骨, 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 可随人的意志舒缩, 故称随意肌。骨骼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横纹状, 故又称横纹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 骨骼肌收缩中, 牵引骨产生运动。人体骨骼肌共有6 0 0多块, 分布广, 约占体重的4 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 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 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 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因此, 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

头肌可分为面肌 (表情肌) 和咀嚼肌两部分。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均比上肢肌粗壮, 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

2 肌肉的构造

组成运动器官的每一块肌肉都是一个复杂的器官, 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

2.1 肌腹

肌腹是肌器官的主要部分, 位于肌器官的中间, 由许多骨骼肌纤维借助结缔组织结合而成。具有收缩能力。包在整块肌肉外表面的结缔组织称为肌外膜。肌外膜向内伸入, 把肌纤维分成大小不同的肌束, 称为肌束膜肌束膜再向内伸入, 包围着每一条肌纤维, 称为肌内膜。肌膜是肌肉的支持组织, 使肌肉具有一定的形状。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随着肌膜进入肌肉内对肌肉的代谢和机能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2.2 肌腱

肌腱位于肌腹的两端,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在四肢多呈索状, 在驱赶多呈薄板状, 又称腱膜。腱纤维借肌内膜连接肌纤维的两端或贯穿于肌腹中, 腱不能收缩, 但有很强的韧性和张力, 不易疲劳。其纤维伸入骨膜和骨质中, 使肌肉牢固附着于骨上。

3 肌肉张力

以振动频率特性来表述, 单位Hz, 是指肌肉在松弛状态下的机械紧张度。它描述了肌肉在收缩和舒张之间的恢复状况。比正常情况较高的张力会扰乱肌肉中的血流供给状况, 这是由于较高的张力会导致血管的直径变小, 因而到达肌肉组织中的血流就会减少。张力升高会引起疼痛, 运动机能下降, 过载和其它现象。而张力较低则表示肌肉较弱, 其运动机能也较低。

肌肉是属于黏弹性物质。黏弹性是物质的特性, 当该物质受压形变时展示黏性的一面也显示弹力特性。黏弹性物质在某些方面是介于纯弹性物质 (固体) 和液体之间:一些作用在这种物质上的功被以弹性能量的方式储存, 其余的则以热量的形式逸散掉。而且弹性能在储存的过程中逐渐转化成动能。

从生物力学原理当中我们得知, 肌肉张力是一种存在于松弛状态下肌肉的机械应力, 它帮助保持躯干在体节之间的状态和位置, 同时提供体姿;并且为肌肉运动的建立提供必须的背景 (压力) 。此外, 在所有神经肌肉系统中的张力首先经由中枢神经系统提供, 然后才通过细胞张力来表现。

当需要保持较长时间的体姿时就需要相应的很轻微的骨骼肌压力。这种压力被称作肌肉张力或者姿势张力。伸肌和拮抗肌具有较高的张力。

肌肉张力首先由肌肉结缔组织的结构所决定, 同时又与肌内膜和外膜相关。肌肉张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传出神经的水平、血液供给总量和肌肉内蛋白质的富余能量。肌肉张力帮助肌肉获得充足的血液循环以放止当肌肉不在活动状态时血液供给的过份降低。已有证实肌肉张力的升高会引起血管的压缩。

肌肉张力的大小跟某些神经疾患相关联, 例如脑卒中, 脑瘫等病人的肌肉张力都会产生显著变化。而对肌肉张力大小的判断, 长久以来临床上并没有任何仪器能够精确地测量。医生只能通过触诊的方法, 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判断病人肌肉张力与正常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这种触诊的方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并不能客观地反映肌肉的功能状况。

实际上早几年欧洲已经出现了一种能够精确地测量肌肉张力大小的仪器-迈腾 (Myoton) 无创肌肉检测仪。该仪器是由爱沙尼亚一间科技公司发明并拥有多国专利。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能够给出精确量化肌肉张力参数的仪器。

4 肌肉的力量

力量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以人体肌肉的形态、结构机能、生理生化机制的改变为基础, 是以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与集中以及相适应的神经有过程充分协调为前提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用力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肌肉力量的大小要受到与其生长发育水平、性别、体型、肌肉自身结构、特征以及生理生化和训练方面的各种各样因素制约。因此, 了解上述因素对力量素质的不同影响, 对于力量素质训练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4.1 性别

按一般规律男子的力量通常比女子要大, 这主要是由于肌肉大小的差异所致。科学研究证明, 女子的力量平均约是男子的三分之二。但并非所有肌群均成此比例。在力量训练的影响下, 女子力量的增长和肌肉体积的增大都比男子要慢。因为“肌肉肥大”主要受体内睾丸酮激素的调节, 正常男子这种激素比正常女子多, 所以无论肌肉力量增加多少, 女子的“肌肉肥大”总不如男子。

4.2 年龄

力量素质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其生理机制是由肌肉发育与年龄密切相关而决定的。女性达到最大力量约在20岁左右, 男性约在25岁左右, 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速率减退。概括起来看, 青少年力量的增长有如下特点:快速力量先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先于相对力量;长度肌肉力增长先于横度肌肉力;躯干肌肉力先于四肢肌肉力。

4.3 体型

多年实践证明, 运动训练能影响人的体型, 而体型也能影响人的运动能力。同样, 体型的差异与力量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实践观察, 体格健壮的粗壮型的人由于肌肉较发达, 因此表现的力量也较大;体型匀称性的人力量次之, 往往会具有比较好的速度力量;体型细长的人力量比较差;肥胖型的人看起来似乎最大力量应好, 因为这种体型的人体重重, 若从相对力量的角度看, 则其力量水平就不高了, 大家悉知脂肪太厚会影响肌肉的发展。

4.4 身高与体重

当一名运动员的体重与其最大力量的比值不变时, 则体重与最大力量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体重增长, 则其最大力量也随之增长。然而身高与力量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 两者之间似乎必然联系不大。如果某人身高又壮实, 则力量也较大;若其身高但细长, 则力量就不会大。如果某人身矮又粗壮, 则力量也不会小;若其又矮又瘦则力量会更小。

4.5 脂肪

脂肪组织聚集在内脏的四周、骨骼肌表面 (肌肉与皮肤之间) 和骨骼肌中, 肌肉中的脂肪不仅本身不能收缩, 而且在肌肉收缩时会产生摩擦, 从而降低肌肉的收缩效率。同时脂肪太厚还会影响肌肉的发展。脂肪的多少与相对力量的大小密切相关, 因为减少了脂肪就意味着减轻了体重, 故相对力量也就得到了提高。所以, 竞技体操、摔跤、举重等运动项目, 都十分重视控制运动员体内脂肪的含量, 以提高他们的相对力量。

4.6 睾丸酮激素

据科学研究证明, 睾丸酮激素水平的高低与力量的大小也有密切的关系, 睾丸酮激素水平高的人往往一般力量比较大。所以有专家认为可以通过测定血液或尿中的睾丸酮水平来进行力量性项目的选材。

4.7 营养物质的补充

必要的营养物质补充对力量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蛋白质。构成肌肉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从事力量训练的人必须比发展其他身体素质补充更多的蛋白质, 才能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 特别是合成代谢的需要。人体中的许多矿物质, 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如严重缺钾者,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会丧失。钾对肌肉收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8 温度

运动时体温的适宜升高可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 加强呼吸、血液循环机能, 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收缩和放松的化学反应加快, 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 从而有助于肌肉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的发挥。温热对力量和其他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身体发热, 较快地提高运动能力。

4.9 训练因素

运动训练中的许多因素如负荷强度、动作速度、动作幅度、练习的组数、每组练习重复的次数、每组练习的间歇时间等训练因素都会对力量的大小和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1) 负荷强度与重复次数

多年的运动实践证明, 练习时若负荷重量大, 重复次数少, 则发展最大力量效果较好;尤其肌肉群受到超负荷练习后, 力量素质会得到有效的发展;若重量与次数皆适中, 则增大肌肉体积较显著;若重量小重复次数多, 则主要发展肌肉耐力。每组练习的间歇时间较长, 使机体消耗的能量得到恢复再进行下一组练习, 那么发展力量效果就好。

(2) 动作速度

练习时, 完成技术动作速度的快慢对发展力量的特性带来重要的影响。例如:练习时尽量加快动作的速度, 尤其是单个动作速度, 能有效地发展爆发力;练习时既注意加快单个动作速度, 也注意加快动作的频率 (重复若干次数) , 能发展一般速度力量。

(3) 以肌肉收缩形式为基础的不同训练方法

以等张的离心或向心, 等长、等动等不同的肌肉收缩形式为基础而不同的训练方法对力量的大小或特性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等长收缩的静力性练习主要能提高静止性用力的力量, 等张收缩的动力性练习能明显提高肌肉的爆发性力量和灵活性。

(4) 原有的训练基础

训练基础较差者开始训练后, 力量会增长得很快, 而训练基础好的人, 力量增长速度就比较慢了, 如果停止力量训练, 增长的力量就会逐渐消退。力量消退的速度大约为提高速度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 力量提高得快, 停止训练后消退得也快。经过长时间训练逐渐提高的力量, 停止训练后, 保持的时间也长。

4.1 0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

上一篇: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下一篇:全自动充电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