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修补术论文

2024-07-23

无张力修补术论文(共12篇)

无张力修补术论文 篇1

腹股沟疝为普通外科以类常见的病症, 其主要的治疗途径为应用手术外科治疗, 包含修补术与高位接扎术[1]。传统疝修补术中, 容易有缝合张力大、术后疼痛、存在牵扯感和组织愈合差等缺点[2]。疝手术修补中, 最好是在不存在张力的情况下缝合修补疝的部位[1]。常见的无张力修疝补术主要包括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补片的材料选用人工复合材料, 材料具有一定的抗菌性。无张力修补术避免了为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将缺损周边的组织拉拢缝合引起的弊端。近年来, 我院采用充填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治疗腹股沟疝, 并对两者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入我院的腹股沟疝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 治疗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4~60岁, 平均年龄45.1岁, 病程15 d~21年, 平均病程4.7年;12例单侧直疝, 18例单侧斜疝, 5例单侧复发疝, 5例双侧直疝, 6例双侧斜疝, 4例股疝。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26~62岁, 平均45.5岁, 病程18 d~22年, 平均病程4.2年;10例单侧直疝, 18例单侧斜疝, 5例单侧复发疝, 7例双侧直疝, 6例双侧斜疝, 4例股疝。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研究符合中国临床试验研究法规及赫尔辛基宣言, 且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组内所有患者于入选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知情同意书的获取过程符合相关要求。

1.2 治疗方法

术前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 从腹外斜肌纤维切开皮肤, 分离精索 (腹外斜肌腱膜下方腹内斜肌浅面) , 沿精索下端到耻骨结节, 露出2 cm左右, 沿精索上端游离到疝囊至腹膜外脂肪部位,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手术。对照组进行高位结扎, 将提睾肌缝合, 置平片于精索, 上端补片通过精索开口, 腱膜组织上固定缝合下端补片圆角, 在耻骨缘1.5~2 cm面上, 至少缝合2针以上, 向上牵开腹外斜肌腱上叶, 将补片上侧叶缘与腹内斜肌或腹内斜肌腱膜间断缝合, 上端开口缝合补片, 针数1~2针, 最后缝合皮下组织、皮肤。治疗组中, 在距离疝囊颈3~5 cm处缝扎、离断疝囊, 缝合1针成型后的疝囊及伞状填充物尖端, 填充物从环口处塞入, 底部与内环口边缘保持平齐, 固定缝合4~8针, 平片放入方法同对照组。

1.3 疗效标准

对两组补修术的临床疗效, 记录手术时间, 并比较两组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情况, 至少随访1年。

1.4 临床疗效评价

临床痊愈:腹股沟疝临床表现完全消除, 病灶彻底得到修复, 患者各项生命体症稳定, 结束治疗1年后, 腹股沟疝无再度发作;有效:腹股沟疝临床表现基本退去或者显著得到改善, 病灶大致得到修复, 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结束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复发;无效:腹股沟疝气临床表现未出现任何好转, 病灶修复效果欠佳。总有效率= (临床痊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 (χ2) 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病人恢复情况

手术过程最短用时24 min, 最长50 min, 治疗组平均用时44 min, 对照组平均用时39 min。术后4~6 h后, 患者均能自由起床活动, 疼痛略轻,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使用止痛剂。体温37.5~38.2℃的患者有9例, 并且在第3 d体温正常。术后48 h内17例患者出院, 1周后拆除缝线。表1可得,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对比两组病患临床治疗效果

比较两组病患临床治疗效果, 见表2。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中临床痊愈14例, 有效24例, 无效1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组中临床痊愈15例, 有效22例, 无效1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4.00%。两组病患在临床痊愈率、有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3 对比两组病患恢复状况及治疗费用

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的恢复状况及治疗总费用,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本文比较了治疗腹股沟疝中使用充填式无张力及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差异,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均无差异, 证明两种方法均适合治疗腹股沟疝。降低疝的复发及并发症的重要方法为手术操作过程的规范性, 因此应给与足够的重视。聚丙烯网塞作为填充材料, 和补片组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并且未见排斥反应, 抗感染能力较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更符合疝的生理解剖和临床操作, 效果显著[3]。

腹股沟疝作为外科临床常见与多发的一种疾病, 是指腹腔内脏器因腹股沟区的缺损而向外界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 通常被称作疝气, 大腿和下腹壁交界处的三角区即为腹股沟区, 按照腹壁下动脉与疝环间的关系, 腹股沟疝主要可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两类, 大部分病患需要予以疝修补术。随着近些年临床医学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大量的疝修补术正在得到逐步更新, 由最开始的有张力、小张力演变为无张力的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术式具有疼痛小、创口小、住院时间短、操作简捷、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尤其对于复发性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尤为适宜[4], 因而充填式无张力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均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式。降低疝复发和并发症的重要方法为手术操作过程的规范性, 因此应给与足够的重视。本研究表明, 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为手术及修补料, 应选择个体化术式及修补材料, 术中规范操作, 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 熟悉预制补片原理, 选用个体化材料, 合理放置补片, 为避免移位或卷曲的出现, 应固定好补片或网塞, 避免术后腹压增高及早期的体力劳动过重。治疗腹股沟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为全新的过程, 具有手术指征广、不需广泛解剖腹股沟的特点, 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术后基本不用镇痛药, 显著缩短住院时间, 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不良反应性少等优点[5]。

摘要:目的:观察充填式和平片两种方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对照组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 并对两组补修术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及随访复发率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充填式无张力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修补方式具有解剖清晰, 复发率低的特点, 但选择个体化术式及选择修补材料方面仍需注意, 并在术中的操作仍需加强围手术期的规范处理, 有效降低或避免出现并发症。

关键词: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有清.充填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2) :132-132.

[2]陈明学.充填式无张力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0) :70-71.

[3]黄两喜.腹股沟疝气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5) :866-867.

[4]姚竞智, 徐洪全, 王贻东, 等.不同方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5) :31-32.

[5]傅朝春, 张杰.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2, 32 (9) :54-56.

无张力修补术论文 篇2

【摘 要】 目的:对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修补术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大大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无张力修补术 腹股沟疝患者 治疗效果

腹股沟疝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群,病情发生时会使患者阴囊位出现较大的肿块,并伴有肿胀、疼痛等不适感觉,若患者出现咳嗽或用力过大时,会加重病情,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形成各种并发症[1]。无张力修补术是利用人工合成材料进行疝修补,在临床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张力性修补术。近年来无张力修补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2]。本研究通过对36例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及传统疝修补术进行分组治疗,旨在寻找更好的治疗方式,现作如下报道。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例腹股沟疝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为32~75岁,平均54.56±6.83岁;体重64~81kg,平均体重(69.24±5.86)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采取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取腹股沟斜切口,长约5cm,游离、暴露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腹横筋膜,游离精索,寻找疝囊。游离至疝囊颈部,小疝囊直接经内环口翻入腹腔。大疝囊横断切开,高位结扎。适当修整后将疝囊翻入腹腔,疝环填入充填物,边缘与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提起精索,将网状补片覆盖整个腹股沟管后壁,四周缝合固定。渗血较多、远端疝囊大者可放置皮片引流24h。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使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进行治疗,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使用上述相同的方法寻及疝囊,近端疝囊游离至疝囊颈部,术中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予以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然后修补薄弱的腹股沟前壁或后壁。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1年内的复发情况。

1.4 疼痛程度评价标准

本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采用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术后72h时后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以0分表示完全无痛,1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自行评分。VAS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1年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讨论

腹股沟疝气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本病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痛苦,对患者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腹股沟疝的发生原因较复杂,除了先天性发育不良外,多与腹内压增高有关。患者腹腔内脏器经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临床治疗方法以手术修补为主[3]。传统的疝修补术是将腹股沟缺损的临近组织不同结构的解剖层次强行拉拢缝合,存在较大的张力,由于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的不是同源组织,在较大的张力下难以真正愈合,术后疼痛剧烈,易发生组织撕裂,腹股沟疝复发率高[4]。

无张力修补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注意避免损伤神经组织,术野彻底止血,放置网片后应吸净积液,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在处理远端疝囊时无须过度游离,避免不必要的剥离损伤,以防渗血过多引起术后阴囊积血、积液等并发症。放置补片时注意平整,妥善固定补片,将其缝合于耻骨结节的筋膜组织,避免缝合到骨膜引起疼痛。补片边缘缝合时针距不能太大,以防补片皱缩、卷曲或移位而引起术后复发。无张力修补术采用人工生物合成材料作为修补组织,对腹股沟管后壁缺损部位加强修补,不破坏腹股沟区正常的解剖结构,可达到无张力修补的效果,更符合生物力学和生理学原理。手术操作方式简单,补片材料生物相容性好。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提示无张力修补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更低。实验组患者术后1年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期间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者未见复发,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者复发4例,这一结果提示采用无张力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大大降低其术后复发。

综上所述,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大大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42例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探讨 篇3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观察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外科疾病,传统的手术方法多采用切开疝复位、疝颈高位结扎后行修补腹股沟后壁,但具有一定的缺点。目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较传统疝修补术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我院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42例腹股沟疝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住院的腹股溝疝患者84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7~73岁,平均49.2岁;疝气类型:腹股沟斜疝52例,腹股沟直疝32例。发生部位:单侧疝72例,双侧疝10例,复发疝2例。根据手术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对照组42例(传统疝修补手术)。病程:2个月~12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疝的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治疗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采用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某公司公司的成型网塞及网片。游离精索,高位结扎疝囊,采用某公司生产的单丝聚丙烯人工补片剪成比腹股沟管后壁缺损稍大0.5~1.0cm,覆盖于腹横筋膜前。内上缘与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缘缝合,外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下缘缝合。下方平片覆盖耻骨,于距耻骨缘约1.5cm的腱膜组织上缝合固定。在相当于内环处,将补片剪一缺口以利于精索通过,在精索上方将剪开的补片缝合一针,以使精索不绞窄为限。然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深筋膜和皮肤。对照组:采用硬外麻醉,取下腹部斜切口长约5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分离提睾肌,显露精索并将精索与精索后组织分离,分离疝囊至颈部于疝颈部荷包贯穿缝合高位结扎,于精索后用7号线将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间断颖合加固后壁,再将腹外斜肌腱膜重叠颖合,重建外环口,将精索移到皮下,彻底止血,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必要时可放入胶片于精索后引流。

1.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42例:手术时间50±20 min,术中出血量10±5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2 h,术后复发情况0%,住院天数6±2 d;对照组42例:手术时间80±25 min,术中出血量30±20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4±17 h,术后复发情况19%,住院天数12±5 d。两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x±s):治疗组42例中:术后切口疼痛1例,无低热,无切口感染,切口不适感3例,无排尿困难,合计4例(9.5%)。对照组42例中:术后切口疼痛3例,低热3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不适感6例,排尿困难2例,合计16例(38%)。对比显示,无张力疝修补术比传统疝修补术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早,术后无复发且无切口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短(P<0.05)。

3讨论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病,19世纪末现代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中经典的手术方式如Bassini,Halsted,Furguson等,但都具有张力大,并发症多,术后疼痛重和复发率高等缺点。据文献报道,传统疝修补术复发率为11.39%,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复发率约为1%~5%;传统的疝修补术的缺点:1、腹横筋膜的缺损和破坏是引起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而以往的疝修补术除shouldice术式外没有建立在修复腹横筋膜的基础上,因而效果较差。2、由于先天性局部组织缺陷,修补时张力过高,非同类组织强行缝合后互不相融和胶原纤维代谢异常及合成障碍等原因,传统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高。3、在处理复发疝患者时常较难找到用于再修补的组织。4、由于组织的退变,易造成修补失败和复发,尤其是远期的复发。 因此,传统疝修补术由于不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解剖而将不同部位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使得张力大不易愈合,恢复慢,缺陷部位的修补不确切,牵涉性疼痛较重,并发症较多,复发率高,在10%~15%左右,部分患者术后长期有局部不适感。本研究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手术相比,具有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早,术后无复发且无切口无感染等并发症发、住院时间短(P<0.05)等特点。 通过对比,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更符合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的要求,解剖分离少,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腹股沟疝修补的首选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峰,郑启昌,无张力疝修补术115例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4(08)。

[2]李壮,65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2011(12)。

[3]龚安祥,龚智勇,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4]郭文生,赖小勤,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03)。

作者简介:王德荣,男,(1965.10-),江苏淮安人,普外主治医师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321例患者,男300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为25~77岁,平均年龄为(51.3±2.1)岁。腹股沟斜疝276例,腹股沟直疝31例,股疝14例。病程时间为6个月~12年,平均病程时间为(5.2±1.2)年。Ⅰ型患者21例,Ⅱ型患者80例,Ⅲ型患者120例,Ⅳ型患者100例。

1.2手术方法

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取仰卧位,并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处理,手术的切口和疝囊显露以及精索游离的操作方法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同。然后,临床医师应有效的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取修补的材料,一般对于Ⅰ型患者常常采取平片或者传统的Bassini法进行修补治疗,对于Ⅱ型与Ⅲ型患者常常采取平片或者疝环填充治疗,对于疝环缺损在3.0 cm以上的Ⅲ型与Ⅳ型患者常常给予双层补片进行修补治疗。并在修补之后有效的叮嘱患者用力的咳嗽和鼓腹,从而有效的验证补片的位置情况。然后,进行逐层的缝合手术切口,并做加压包扎处理[2]。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情况观察

本组的321例患者均顺利的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2~93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60.3±3.6)min。患者住院时间为3~7 d,平均住院时间为(4.5±0.5)d。

2.2 并发症观察

通过对本组患者术后的观察分析,9例阴囊积液,10例尿潴留,均经过针对性的处理,所有的并发症已经完全消失,且术后随访无复发。

3 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临床中治疗疝气的常见手术方法,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种手术治疗方法较传统手术治疗具有明显的几个优点[3]:第一,该手术方法简单,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第二,使用三维网片法修补处理,能有效的减轻周围组织的张力,降低疼痛;第三,由于整个操作中缝合笔记少,能够有效的减少网塞带来的不适与神经损伤的情况发生;第四,采取的网片修补处理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并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

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临床中对于腹股沟疝患者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手术时间短,并且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少,患者术后的恢复也较快。但是为了有效的确保手术的正常进行,在该手术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应加强患者的身体检查,并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从而纠正脱水的状况。对于手术治疗前有脓痰患者,一般需要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伴有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应在手术前给予保肝和利尿等治疗,并将其腹水控制在正常的水平;对于出现有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一般给予药物进行治疗,并在手术前保留导尿管[4]。(2)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取麻醉方法和规范手术处理。在患者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尽量的选取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下,治疗安全性高且便于调节的麻醉方法进行处理,从而确保手术能够较好的实施。临床中常常采取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中应注意使用的剂量,或者选取局部侵润麻醉处理。同时,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应规范操作,解剖时一定要细致,并逐层的解剖,便于手术的正常实施。并且在选取缝合线时,一般需要选具有张力的不吸收合成线进行处理,并加强术中的探查。整个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的遵循无菌操作,并预见性的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进一步的规范整个手术操作,有效的避免神经损伤的情况发生[5]。(3)在患者手术治疗后,应依据患者的身体不同状况给予对应的营养支持。一般身体条件差和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多给予一些蛋白质与维生素进行使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便于术后的快速恢复[6]。

综上所述,临床中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整个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少,患者恢复也比较快。在实施该手术的过程中应加强术前的检查,并规范手术的操作流程,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从而有效的提高手术治疗的总体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到2013年6月间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32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321例患者均顺利的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293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60.3±3.6)min。患者住院时间为37 d,平均住院时间为(4.5±0.5)d。术后的观察分析,9例阴囊积液,10例尿潴留,均经过针对性的处理,所有的并发症已经完全消失,且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实施该手术的过程中应加强术前的检查,并规范手术的操作流程,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从而有效的提高手术治疗的总体效果。该手术术后恢复快,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并发症也少,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治疗效果,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邹涛.无张力补片修补法治疗疝气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3,12(8):145.

[2]李新军,姜海平,汤汉林,等.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疝补片感染四例临床分析.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2):189-190.

[3]杨玉泉,孙超民.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262例.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74.

[4]刘运平.门诊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3,23(10):661.

[5]傅继勇.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413-414.

无张力修补术论文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的治疗方法及要点。

方法:选取我中心收治的40例腹股沟疝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成功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手术失败或术后并发症40例患者作为参考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经验。

结果:参考组患者年龄>60岁、合并慢性疾病、前列腺增生症、硬膜外麻醉方式、术后慢性疼痛、内环缝合过紧等人数明显多于参考组(P<0.05);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主要为尿潴留、切口、阴囊浆液肿、切口出血、切口感染、腹股沟区异物感等。

结论:腹股沟疝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等优势,然而医护人员要严格操作,掌握手术适应症,从而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腹股沟疝 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 成功经验 要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7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71-02

腹股沟疝是威胁中老年患者健康的常见病症,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复位痊愈,传统手术切口较大,对患者机体损伤较为严重,同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随着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的使用,患者手术质量明显提高,然而老年患者具有身体抵抗力差、合并并发症等特殊性,同时手术操作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可出现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为对腹股沟疝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要点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笔者对我中心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中心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采用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2例,女8例,其中斜疝23例,直疝12例,复合疝5例;选取同期采用采用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后出现并发症患者作为参考组,男31例,女9例,其中斜疝24例,直疝12例,复合疝4例,两组患者性别、病情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为单侧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手术方法为填充式网塞、平片修补法、腹膜前修补术(Kugel、PHS)三种方法中的一种,知情且愿意参与研究患者;排除标准:嵌顿疝、复发疝、双侧疝、绞窄疝患者。

1.3 方法。观察组: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在术前0.5h静滴抗生素,在耻骨结节部位与内环口做手术切口,长度为5cm左右;术中操作时加强对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的保护,尽量不打开疝囊,疝囊过多进入阴囊或者疝囊过大患者可打开,在缝合时避免对耻骨骨膜的缝合;将精索钝性分离,并高位分离疝囊,自内环口将网塞送入腹腔,填充到位后,间断缝合疝环周围与网塞周缘的腹横筋膜,之后在精索后方放置单层补片,固定完成后将腹外斜肌腱膜与皮肤进行缝合,手术完成。参考组患者除麻醉方法与观察组不相同外,其余操作步骤均一样。

1.4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患者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类型等进行观察。

1.5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腹外疝的90%~95%。传统疝修补术复发率高达10%~15%。目前,由无张力疝修补术替代传统疝修补术,其手术复发率降低到1%左右。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成败主要在于腹股沟后壁缺损的修复情况,我国腹股沟疝患者大部分在基层医院进行治疗,基层医院较大型综合性医院存在规模小、设备较落后、各种医疗资源有限等情况,在基层医院开展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且麻醉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可学习性强、禁忌证少及复发率低,既可降低麻醉意外风险,亦可降低长时间住院所带来的治疗费用升高,节省医疗资源。

通过对本次研究结果的观察能够看出高龄、合并并发症及术前前列腺增生症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主观因素,因此在治疗前,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症,积极治疗患者合并症,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等,基本处于正常水平后可进行手术治疗。术中硬膜外麻醉是导致尿潴留的重要原因,而术中疝补片放置不平整是导致腹股沟区异物感的重要原因,其中体型偏瘦患者此感觉更加严重,同时患者出现的害怕、恐惧、不信任感等意识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及异物感的几率更大[1]。术后内环缝合过紧、术后慢性疼痛、疝补片对神经、血管及精索的压迫等是导致术后神经瘤的重要因素。术中止血不彻底、疝囊操作过多等可导致阴囊、切口浆液肿的主要原因。

为提高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医护人员在操作中要严格手术操作,遵循无菌技术,在操作过程中严禁强拉硬扯,尽量轻柔,从而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减少术后切口积液、感染及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2]。游离疝囊时要高位游离,以可看到腹膜外脂肪,达到腹膜外间隙为原则;在对巨大斜疝疝囊进行游离时,避免完全分离,从而减少对精索血管损伤的危险。缝合耻骨结节处时要熟练操作技巧,缝合深度得当,既避免疝复发,又避免结扎过紧所导致的神经分支的损伤。总之,在手术操作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手术操作,严格手术适应症,不断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实现手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谭嗣伟,梁存河,田然,等.成人腹股沟疝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1572例 [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3,7(4):53-55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405例分析 篇6

我院自2000年9月至2013年 8月开展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共(Hesselbach手术)40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05例,男性401例,女性4例,年龄25—92岁,平均64岁?斜疝375例,直疝30例,其中双侧斜疝14例;原发性388例,复发性17例?手术分型依据中华外科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型标准:Ⅱ型215例,Ⅲ型177例,Ⅳ型13例?

1.2 手术方法 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Mesh Pre-shaped无张力疝修补补片?切口选择同传统术式,腹股沟管底面和耻骨面游离到距耻骨结节2cm处,游离疝囊至疝囊颈部离断,近端荷包缝合,远端疝囊切除,以防术后积液?提起精索,在其深面放置補片,覆盖腹内斜肌并超过Hesselbach三角上缘2cm-3cm?补片内侧端修剪成圆形,以不吸收缝线作间断缝合,将补片的圆角固定在距耻骨缘1.5cm—2cm的耻骨面的腱膜组织上;补片的下缘与腹股沟韧带缝合;补片的另一端剪开,其剪线与上下缘平行,上侧为2/3宽度,精索位于剪开的上下页补片之间;补片上缘与腹内斜肌及其筋膜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2 结果

全部病人均于术后6-24小时内下地室内活动,切口疼痛轻微,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发生尿潴留13例,阴囊积液12例?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术后平均5天出院?随访3-24个月,无切口并发症,未发生补片排斥病例及复发病例?

3 讨论

腹股沟疝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其发病原因有解剖缺陷,腹膜鞘突未必,自身嵌闭机制障碍以及组织胶原结构改变等;另外还与年龄的增长?缺少运动?肥胖?多次妊娠等导致腹壁肌肉力量薄弱;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化腹水?前列腺肥大尿潴留?习惯性便秘等腹内压增高性疾病有关 [1]?

成年人腹股沟疝是不可能自愈的,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传统疝修补方法有缝线张力和在不同解剖层次上缝合的缺点,由于修补材料的新发展和对腹股沟解剖的新认识,至上世纪90年代以后,传统的有张力疝修补已逐渐被无张力修补术所代替?

Hesselbach手术是在保持原腹股沟解剖结构层次基础上,利用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补片的内侧端须缝合固定于耻骨面的腱膜组织上,因为若补片不把耻骨面覆盖,就可能导致复发?但不要缝合到骨膜上,否则可能引起术后持续疼痛 [2]?Hesselbach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解剖层次无改变,术后恢复快?由于补片代替了重叠缝合的绷紧组织,不增加周围组织的张力,病人无明显疼痛及牵扯感,术后6—24小时即可下地适当活动,48小时后可恢复正常生活?由于卧床时间短,早期即可活动,从而减少了下肢深静脉栓塞?肺部感染以及尿潴留发生机率?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率低,有文献报道:原发疝为0.1%,复发疝为2%左右,远较传统术式10%-20%为低?本组405例随访3-24个月未发现1例复发?同时,由于解剖层次未改变,组织缝扎小,显著减少了损伤?卡压精索血管机会,降低了术后睾丸缺血萎缩的发生机率?

Hesselbach手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但手术的适应症要把握好,对于嵌顿疝时间超过6小时的,不宜采用补片修补,因嵌顿时间长,易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或肠道细菌移位,局部细菌种植,使补片感染致手术失败 [3]?手术成功的关键是:①手术的时机选择,术前控制肺部感染,防止便秘等,去除腹内压增高的诱因;②术中止血彻底,使用电刀止血,防止形成血肿引起感染;③若为复发疝,应切除瘢痕暴露腹股沟韧带?腹直肌?腹内斜肌一定要充分;④补片大小合适,缝合严密,并保持一定紧张度;⑤18岁以下的患者不适宜该手术?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主编.外科学,2001:528.

[2] 刘清涛.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45例分析[J].中国医药论坛,2008,6(3):94.

无张力修补术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6年8月—2009年12月共进行50例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男45例, 女5例, 年龄46岁~70岁, 平均年龄 (58.43±12.13) 岁;其中斜疝38例, 直疝12例;所用补片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Bard m esh perfixR plug产品。与同期进行的传统疝修补术50例进行比较, 男41例, 女9例, 年龄45岁~72岁, 平均年龄 (57.52±14.68) 岁;其中斜疝45例, 直疝5例;采用Bassini法修补40例, Ferguson法修补7例, M cvay法修补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组

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于腱膜深面上下稍做分离, 暴露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 分离提睾肌, 游离精索, 找到疝囊, 确认后将疝囊完全游离至疝囊颈部, 如疝囊较小则不做切开, 直接将疝囊经内环口翻入腹腔。疝囊较大时则将疝囊横断, 远端不做处理, 近断端结扎, 使大疝囊变成小疝囊, 再将“小疝囊”逆行推入内环口翻入腹腔, 然后将锥形充填物充填入疝环内, 充填物外瓣边缘与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提起精索, 于精索后平铺网状补片, 覆盖整个腹股沟管后壁, 四周固定, 其外下方与腹股沟韧带缝合, 下方与耻骨区腱膜组织缝合, 内上方与联合腱缝合, 最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所用缝合线为2-0的普理灵线。

1.2.2 传统疝修补手术组

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于腱膜深面上下进行分离, 暴露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 分离提睾肌, 游离精索, 找到疝囊, 确认后将疝囊完全游离至疝囊颈部, 于内环口处高位缝扎, 剪去多余的疝囊。然后视疝的大小和类型分别行Bassini法、Ferguson法或M cvay法修补, 逐层闭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 平均手术时间:从麻醉后开始计时, 到手术结束患者推出手术室停止计时。 (2) 术后疼痛评分参照肖军章的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 (V R S-5) :a) 轻微的疼痛, 1分;b) 引起不适感的疼痛, 2分;c) 具有窘迫感的疼痛, 3分;d) 严重的疼痛, 4分;e) 剧烈的疼痛, 5分。 (3) 术后患处牵拉感:根据患者自身感觉对患者术处的牵拉感进行评分:a) 无牵拉感, 1分;b) 轻微牵拉感, 2分;c) 明显牵拉感, 3分;d) 剧烈牵拉感, 4分。 (4) 术后下地时间:根据患者手术情况结合自身伤口情况, 患者首次下地后计算离手术日的时间; (5) 术后并发症:观察患者是否有阴囊血肿、尿潴留、伤口感染; (6) 平均住院时间; (7) 术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当天疼痛感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 (P<0.01) , 并且术后牵拉感也比传统手术组轻很多 (P<0.01) ,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腹股沟疝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般均需手术治疗。传统的腹股沟疝手术为了修补缺损, 采取各种方法将疝周组织强行缝合在一起, 破坏了原有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 损伤大, 造成患者术后疼痛时间长, 恢复慢, 复发率高。有资料报道其术后5年复发率达10%~15%, 而复发性疝经过再修补术后复发率更是高达20%~30%[1].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为何存在如此多的不足, 主要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1) 腹股沟疝多发于老年患者, 由于患者年龄较大, 肌肉腱膜、筋膜的胶原合成及转换功能退化, 致使局部腹横筋膜胶原减少, 肌肉筋膜脆弱, 不能抵抗因种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压力增大。 (2) 传统的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原有缺损的邻近组织上修补, 而修补组织的本来功能已存在退化, 其抗腹压能力差, 故修复后局部组织抗腹压的张力也较差; (3) 联合肌腱同腹股沟韧带的缝合是两种不同解剖结构组织的缝合, 由于组织存在差异, 因此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愈合; (4) 传统疝修补术将不同解剖平面的组织强行缝合, 将导致组织错位对合, 从而引起张力过大。因此, 传统的腹股沟修补术已不能完全解决患者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从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 到G ilbert和R utkow等又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无张力疝修补术, 使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效果更加确切[2]。无张力疝修补术继承了传统疝修补术加强后壁的观点, 摒弃了将不同性质、不同解剖位置的组织拉拢缝合的做法, 利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 不破坏原有的解剖结构, 真正达到了对腹股沟疝的无张力修补。该术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疝修补术, 自从1997年在我国开展以来, 虽然时间不长, 但应用日益广泛, 已经逐步显示出其优越性。笔者认为, 应用该手术方法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术后无明显疼痛及牵拉感;除了感觉切口本身有轻度疼痛外, 患者其他部位无任何不适。 (2) 抗生素使用率低:采用该种手术方法后, 患者术后很少出现发热, 体温大部分保持在37.5℃以下, 只需术后使用1~2次抗生素, 降低了费用, 避免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3) 术后恢复快, 通常术后6 h即可下地行走, 2 d~3 d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对预防卧床而引起的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极大的益处。而传统手术方法术后需3 d绝对卧床, 这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非常不利, 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脑血管并发症等。 (4) 适应范围广, 适用于各种初发和复发的腹股沟疝。大部分老年病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慢性前列腺增生等慢性疾病, 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后, 由于原有慢性疾病的影响, 术后复发率比较高, 医患皆有顾虑。而采用该种手术方法, 由于手术部位不存在张力, 原有疾病发作与否与复发无关, 不用担心术后恢复情况, 这样使腹股沟疝患者的手术适应证较以前明显拓宽。鉴于上述情况, 笔者认为该种方法适用于除嵌顿性疝、绞窄性疝有感染可能者外任何年龄和类型的疝, 特别适用于年老体弱、巨大腹股沟疝或复发疝患者。在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有较大提高, 较传统方法优势明显, 符合疝修补的发展趋势, 值得推广应用。然而, 由于补片材料全系进口, 价格比较昂贵, 平均住院费用较传统方法明显增加, 差异明显, 对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若补片价格能够下降或使用国产的, 应用前景将更加广泛。本文研究发现,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均小于传统手术组, 术后疼痛轻, 牵拉感小, 并发症和复发均少于传统修补术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组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优势明显, 体现在补片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纤维细胞可在内生长, 增加了伤口的恢复速度, 我们认为和以下几方面密切相关: (1) 以锥形充填物和网状补片进行修补, 仅需疝囊充分高位分离不要求高位结扎, 分离后将填充物塞入内环, 四周确实固定在腹横筋膜上即可, 无需对腹股沟结构做精细解剖和高张力修补, 从而避免了传统张力修补方法损伤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及腹股沟大血管可能。 (2) 充填物及网状补片为无张力修补提供了条件, 填充物受到腹腔压力时, 可使压力迅速扩散到各个方向, 起到缓冲作用, 从而患者术后不会出现严重疼痛及牵拉感;精索位置没有变化, 腹股沟保持原状, 故局部无隆起[3]。 (3) 由于该术式设计合理、巧妙, 符合疝修补原则, 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几分钟内在体内纤维蛋白的凝胶作用下与组织黏合固定, 其网片能刺激周围组织发生纤维细胞反应, 迅速恢复并加强组织的强度和弹性[4], 使腹股沟后壁形成坚固的屏障而得到持久的加强, 故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术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项更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的治疗方法, 随着补片的国产化, 加上手术操作简便、迅速、安全, 住院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疼痛轻, 术后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等优势, 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故无张力疝修补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利民, 姜洪池.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2) :113.

[2]Rutkow IM, RobbinsAW.M esh plugherm iarepair:afollowup report[J].Surgery, 1995, 117 (5) :597.

[3]Rutkow IM, Robbins AW.The M arlex m esh Perfix plug qroinherm ioplasty[J].EurJSury, 1998, 164 (7) :549.

无张力修补术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198例腹股沟疝患者, 女72例, 男126例;年龄20岁~72岁, 平均年龄52岁;直疝36例, 腹股沟斜疝1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99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 99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

1.2 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术前2 h常规使用1次抗生素, 均选择腹股沟斜切口, 无张力疝修补术保护好暴露的髂腹下神经及游离的精索, 疝囊不大者未给予切开。将疝囊及内容物还纳入腹腔, 将修剪好的补片置于精索后方, 以补充腹股沟管后壁的缺损处, 用粗丝线缝合在腹壁上的牢固处, 缝合切口, 术毕。传统疝修补术采用Bassini法。

1.3 术后处理

2组患者术后均切口常规沙袋压迫4 h~24 h,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1 d下床活动, 传统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4 d下床活动。

2 结果

2 组患者经手术均痊愈后出院。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传统疝修补组;传统疝修补组术后疼痛要强于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疝修补组。2组相关指标分别见表1、表2。

3 讨论

3.1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方法的特点

其将腹股沟管周围不同组织高张力缝合来修补腹壁的薄弱或缺损, 其不足之处表现在: (1) 手术把不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不同组织相互缝合, 术后张力高, 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区紧张性疼痛, 牵拉感较强。 (2) 术后恢复正常活动、劳动的时间较长。 (3) 复发率较高, 达5%左右。 (4) 优点是费用较低。

3.2 无张力疝修补术适应证及优点

(1) 中老年患者。 (2) 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老年腹股沟疝。 (3) 复发疝。另外有文献报道也适宜巨大疝、切口疝、滑疝、复合疝等, 对此笔者体会不多;但其不适宜儿童疝, 对于嵌顿时间长、绞窄性疝及局部组织有明显水肿者, 也不适宜此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有以下优点: (1) 无需腹壁松弛, 不受麻醉限制, 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均可完成手术, 使部分患者在门诊完成手术成为可能。 (2) 操作过程相对简单, 手术时间短, 切口较小, 局部损伤少。 (3) 应用人工合成材料替代“张力性”的缝合, 术后患者无牵拉样疼痛, 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 术后恢复快,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术式。 (4) 手术适应证较宽, 对老年患者、双侧疝、复发疝的治疗更为适合, 有严重内科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前列腺增生、慢性便秘、肝硬化腹水等传统性疝修补是禁忌证, 而无张力疝修补能顺利完成手术。 (5) 由于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人工材料植入, 防治术后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6) 缺点:由于材料较贵, 患者实际支付住院费用较传统术式高, 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开发出价廉物美的材料, 让更多的患者愿意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 (7) 仍有一定的复发率, 国外报道为0.5%, 国内小于1%, 本组无复发病例。进一步降低复发率除与疝的类型、患者年龄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外, 规范操作技术也很重要, 应由训练有素的医师主刀完成手术。

3.3

与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 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痛苦小 (无牵拉感) , 进食早, 无精索水肿及尿潴留发生, 解决了以往疝修补术局部严重的牵拉感和恢复缓慢的缺点, 并降低了以往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我们认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可以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希望其能在广大基层医院普及。

摘要:目的 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优缺点。方法 将198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 99例行传统疝修补术, 99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传统疝修补组;传统疝修补组术后疼痛要强于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疝修补组。结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的患者下床活动早, 能早期进食, 精索无水肿, 无疼痛发生, 重体力劳动者无复发。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更好, 人造网片的使用是疝修补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无张力,传统手术

参考文献

无张力疝修补术80例分析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4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并择期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老年性疝患者80例 (无张力修补术组) , 均为男性, 年龄50~83 (平均67.3) 岁, 其中腹股沟斜疝72例, 直疝6例, 股疝2例, 复发疝12例, 巨大疝17例。收集同期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患者30例 (传统治疗组) , 年龄51~82 (平均65.6) 岁, 其中腹股沟斜疝22例, 直疝2例, 股疝1例, 复发疝2例, 巨大疝3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术前准备同于传统疝修补术,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部侵润麻醉, 切口取腹股沟韧带上方平行切口, 长4~5cm, 适当游离腹外斜肌腱膜, 疝囊游离至颈部结扎, 将填塞物植入扩大疝环适当固定, 斜疝固定3~4针, 直疝与腹横筋膜固定5~7针, 提起精索将补片置于腹股沟后壁, 展开下端到耻骨梳韧带下方缝合数针固定, 腹外斜肌腱膜用7号线缝合。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使用两天抗菌素, 未发现切口感染, 积液及排斥反应;传统治疗组下肢活动明显受限, 1例患者发生阴囊血肿。两组比较,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的手术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腹股沟疝以老年人群多见, 且常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便秘[1]。患者的前列腺肥大, 腹股沟区肌肉、肌腱等组织存在不同程度变形甚至萎缩, 腹股沟区的薄弱结构和腹横筋膜的缺损是疝发生的主要原因, 腹股沟区的各型疝均来源于耻骨肌空, 该区无肌层仅由一层腹横筋膜承受压力, 当其薄弱或缺损时腹内容物从此凸出, 形成疝。传统手术方法不仅操作复杂, 且对患者损伤较大, 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恢复较慢, 且复发率较高[2]。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方法较多, 但均存在一定缺点和限制性。操作时必须按照无张力修补原则, 充分游离疝囊, 适当固定网塞, 加强后壁时补片放平并适当固定, 防止卷曲移位。分离范围关键在于确认耻骨梳韧带并充分游离至耻骨梳韧带以下, 补片应达耻骨联合, 使补片充分展开平整覆盖于腹膜上。对复发疝行再次手术时, 复发位置大多数位于耻骨梳韧带并有补片移位, 补片未覆盖足够区域或固定不良。因此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切口的选择应高于内环2cm。 (2) 熟练掌握腹股沟管的解剖, 充分游离。避免损伤腹壁下血管和精索血管, 分离时明确耻骨梳韧带并游离至耻骨梳以下部分。 (3) 补片下部分应达到耻骨联合。覆盖疝的易发区域, 补片应放平并固定数针避免死腔。 (4) 注意有无活动出血, 清除渗血。

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性腹股沟疝疗效明显提高, 复发率亦大幅下降, 逐渐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有资料显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初发疝复发率为1%~5%, 复发疝再手术后复发率为2%, 无张力疝修补术复发率明显降低[3]。因此复发率不再作为无张力疝修补的疗效评价指标, 而采用如术后疼痛, 创伤大小, 恢复时间及费用等指标评价其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 无张山修补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 (P<0.05) 。

综上所述, 腹股沟疝应用PHS补片行无张力修补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摘要:收集2009年4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80例, 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 (无张力修补术组) 。另收集同期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患者30例 (传统治疗组)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 并总结无张力修补术应用要点。无张力修补术组的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复发率等均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 (P<0.05) 。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 是一种治疗腹股沟疝的理想术式。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传统疝修补术

参考文献

[1]戴光耀, 王学平.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6) :1496-1497.

[2]李进展, 吴俊伟.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复发腹股沟疝中的疗效[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9) :1301-1302.

无张力修补术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入院的腹股沟疝患者中抽取80例, 男53例、女27例, 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 (57.8±6.7) 岁。所有患者均已确诊腹股沟疝并无手术禁忌症, 且均了解手术方案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服从治疗安排。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抽取出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0例, 男26例、女14例, 年龄26~75岁, 平均年龄 (56.3±6.2) 岁;对照组患者40例, 男27例、女13例, 年龄27~78岁, 平均年龄 (58.2±6.8) 岁。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补片和艾瑞网塞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其具体手术方法如下[3]:硬膜外麻醉, 术中不对腹股沟做广泛解剖, 仅将疝囊高位游离行至腹膜外脂肪层, 小疝囊可以直接收回进腹腔, 大疝囊横断后结扎, 但不做高位结扎。放置艾瑞网塞于疝环内, 缝合疝囊顶部与锥形充填物的尖端以进行固定, 纳回后再将将疝囊内周围组织与锥形填充物进行缝合固定。将精索游离, 在其后方放置补片, 与耻骨结节、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进行缝合固定。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参与劳动或运动时间进行统计, 并观察患者的镇痛剂使用、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 可信区间95%,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观察组患者受到手术损伤更小, 恢复更快。详见表1。

注:对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参与劳动或运动时间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与参加劳动或运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对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参与劳动或运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术后止痛剂应用、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患者使用止痛剂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也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传统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率较高, 再次手术后复发率较初次手术更高[4]。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 但其中较为关键的是术式本身设计上的缺陷, 如在修补后张力较高并排局部组织对腹压张力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等很多设计上并不符合外科手术的原则和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特点[5]。而无张力疝修补术则拥有传统修补术所不具备的操作方便、张力小、微创术、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势, 能够明显的减少患者治疗痛苦、降低手术治疗风险、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二次手术几率。在临床上颇受患者和医疗人员青睐, 已逐渐取代传统修补术而成为腹股沟疝的首选手术方法[6]。

注: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同样表明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缩短手术和术后下床时间, 控制并发症、减少复发率, 减少患者痛苦, 并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 这种更为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结构特点及外科手术原则的术式应当推广到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海, 白剑, 侯湘德, 等.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1) :3 911-3913.

[2]朱淼, 张国强, 周苏君, 等.前入路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应用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2) :74-75.

[3]郭兢津, 梁伟雄, 张彤, 等.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39 (22) :4128-4131.

[4]姚保民, 张长安.疝环充填式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比较[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2) :236-237.

[5]徐步远, 上官惠敏, 仇建成, 等.改良式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7) :3163-3165.

无张力修补术论文 篇11

【关键词】腹外疝;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R6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80-01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从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1,3],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其诊断不难。腹股沟疝一经诊断,原则上均应手术治疗,特别是发生老年嵌顿疝,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2,4]。传统疝修补术术式不复杂,已成为基层医院成规外科病手术种类。但如何提高手术质量,使患者手术后痛苦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一直普外科医生不断探索的问题[5],笔者近年内对36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采取补片行无张力修补术,取得喜人的成绩,受到患者及社区群众的赞誉。现将有关情况回报如下,意在于总结该术式的临床效果及体会,和同道一起交流学习。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5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34岁,直疝12例,斜疝24例。其中,有5例老年患者为传统的腹股沟疝术后复发。36例患者中伴随各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有:高血压16例,糖尿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0例,前列腺增生16例,陈旧性腔梗6例,心肌及心血管病变9例。13例患者患有2种或2种以上的疾病。两组36例患者在年龄、性别、疝的类型及基础行伴随疾病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 材料

采用北京佰仁思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涤纶补片,每例患者可根据需要裁剪不同规格的网片,一般为8cm×6cm两片,一片为补片,一片制作锥形网塞。

1.3 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浸润神经阻滞麻醉[2,6]。然后行常规腹股沟疝切口,保护神经、游离精索,分出疝囊,高位游离疝囊。将伞状自制的锥形网塞顶部对准疝囊底部往腹腔内方向还纳,直至充填物到达疝环边缘。嘱患者做咳嗽动作[6]。来判断充填物是否已顶住疝孔。确认再将网塞的边缘与疝环的边缘缝合。再把适当大小的补片放置在腹股沟后壁的前面,从耻骨结节内面至内环上方,在相当内环处,将补片剪一缺口,容纳精索通过。将缺口两侧补片缝合1-2针。补片的内、外缘分别与腹横筋膜、腹股沟韧带适当缝合固定数针[7,8]。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手中视疝囊的大小,如疝囊较大,可在阴囊低位截孔放置引流条,防止术后阴囊血肿[4]。

对照组:按照戴建础等主编的《外科学》教材,行常规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汇总统计(表1)

P<0.05

备注:两组患者的相关抽象性对比对象均转化为数据,并进行数据化比较。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横断疝囊后,剥离近端疝至内环水平,然后强行于疝囊颈部缝扎。再进行疝囊修补,疝囊修补是利用邻近的健康组织进行内环和腹股沟管的修补,把内环出腹横筋膜间断缝合或“8”字缝合,这种缝合均存在一定的张力。为术后患者疼痛和牵拉感的人为附加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存在相关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更是一道难以逾越重创。术后近期常因需要卧床而导致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致使老人收到双重机体打击。甚至,造成老人产生不良情绪。传统的疝囊高位和疝修补后再复发则是本术式的重要缺点,从本组一般资料中,我们也清晰的发现观察组中就有5例老人均在1-3年前实施过传统的术式,如今有复发。对照组36例患者术后2年内也有8例发生复发,复发率为22.22%,其数值非常惊人,与观察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随着人们对腹股沟解剖的认識不断深入和现代材料学的突飞猛进,腹外疝的治疗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使无张力修补手术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2000年巴德网塞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传入中国后,很快得到了我国广大外科界广泛认可,手术简单实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从我们本组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势。特别是二次手术行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感触最深,术中时间短、术后能步入病房、疼痛轻微使患者感觉非常神奇,完全打消术前害怕疼痛的恐惧心理。而且,由于术后不需要长期卧床,给老年患者以最大的欣慰。减少子女的照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手术者而言,该术式容易掌握、术中组织分离、创伤少、适应症广、安全。同时,患者术后能及时下床活动及人工复合充填材料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的术后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总之,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符合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在基层社区医院均能开展,其临床效果非常好,得到患者和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戴建础,汤文浩,伏文钧。外科学(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85。

[2]陈杰,普理灵疝装置在日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6:501-502。

[3]Amid PK.Groin hernia repair:open techniques.World J Surg,2005,29(8):1046-1051.

[4]AmidPK.How to avoid recurrence in Lichtenstein tension-frehemioplastyJ.AmJ Surg,2002,184(3):259.

[5]缪继斌。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J],大家健康,2009,3:39。

[6]许军、刘昶、麻勇。腹股沟疝修补术人工材料感染的防治对策[J],2006,11:20-22。

[7]马颂章.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一些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7.

无张力疝修补术116例临床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腹股沟疝患者116例, 修补120例次 (其中双侧疝4例) 均为男性, 年龄56±11岁。按Nyhus分型方案[2]:Ⅱ型27例, Ⅲ型81例, Ⅳ型8例。

1.2 材料

单丝聚丙烯补片7.5cm×1.5 cm适当修剪。

1.3 方法

局部麻醉116例, 4例局麻加静脉复合麻醉1%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50:50, 40ml加少许肾上腺素。注射方法:皮下10ml, 浅筋膜和深部膜状层10ml, 腹外斜肌下方10ml。操作中疼痛部位适当加药。

于腹股沟韧带上方1cm平行切口, 切口上缘稍靠近内环口。手术步骤同一般腹股沟疝修补术。要点:分离疝囊后, 小疝囊高位分离, 直到见到腹膜外脂肪层完整暴露疝环, 还纳疝单后, 以7号丝线做8字或荷包缝合。大疝囊需横断疝囊, 远端敞开即可, 近端疝囊同小疝囊操作。游离精索并提起, 根据腹股沟管后壁缺损情况将聚丙烯网片适当修剪, 使其平铺在腹股沟管后壁。网片内侧端修剪成椭圆形, 网片外侧端剪开一裂口, 出现上下两尾片, 上尾片三分之二宽, 下尾片三分之一宽, 将精索置于两尾片之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用2/0不吸收线连续缝合固定。联合腱2/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固定2-3针。将网片上下尾片围绕精索上、下重叠, 将网片上下尾片下缘用2/0不可吸收线缝合在腹股沟韧带上, 重塑内环口, 内环口约1cm大小。关闭腹外斜肌腱膜。

2 结果

本组116例患者术后均于当日在口服止痛药辅助下下地活动, 术后1~3天出院, 3例出现阴囊积液, 经治疗后消失。无复发感染病例。

2 讨论

传统的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 无论是Bassini疝修补术还是McVay, Shouldice疝修补术, 术中缝合改变了组织的正常解剖结构, 在缝合部位制造了张力, 不仅引起了额外的疼痛, 延长了恢复时间, 而且复发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lichtenstein无张力疝成型术是解剖意义上的无张力修补, 复发率低于l%, 手术相关并发症亦低于l%[3]。现在已经成为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医学发达国家疝修补的主要术式。2002年中华外科学会在中国腹股沟疝、股疝及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中也将这种术式推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标准术式。

通过本组患者观察, 该术式具有以下特点: (1) 手术方法简单, 易掌握。 (2) 完全封闭疝出途径, 同时加强后壁。 (3) 确保术后无张力, 又分散了腹腔对腹股沟的压力。 (4) 局麻下手术, 时期即可下床活动, 早进食, 特别对高龄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影响其服药。本及式对于斜疝、直疝、股疝、复方性疝及切口疝均可采用。

lichtenstein无张力疝成型术应注意问题 (1) 麻醉要充分, 有时需在耻骨结节内环口周围注射少量麻醉药, 必要时静脉复合麻醉。 (2) 网片的放置, 内侧覆盖耻骨结节2cm, 海氏三角上3~4cm, 内环口外4~5cm。 (3) 内环处网片层端交叉重建内环口, 网片保持松驰, 以防术后愈合过程中的网片收缩。

总之, lichtenstein无张力疝成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简单易掌握, 术后病人恢复快, 复发率低, 值得推广开展, 特别是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Rutkow M, Robbins A W.Mesh plug hernia repair:a follow-uprwport[J].Surgery, 1995, 117:597-601.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方案[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 9 (1) :84.

上一篇:青春如此仓皇下一篇:自适应OF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