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片无张力修补术(精选8篇)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篇1
摘要: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52例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46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显效率为65.4%,总有效率9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26%,显著高于研究组的1.92%(χ2=3.758,P<0.05)。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优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疝环充填,腹股沟疝
大腿与下腹壁的交界三角区域被称为腹股沟,当腹腔内脏器通过该区域的缺损区而向体表突出时形成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疝,也被称为“疝气”。临床中常将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直疝与斜疝两种。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修补。传统疝腹股沟疝修补术主要是将缺损部位缝合为一体,但其具有缝合张力较大、创伤部位愈合差、疼痛感强等缺点。“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在腹股沟部位填充人工材料补片,以加强其后壁,具有解剖清晰、不干扰正常组织、对周围组织无张力等优点[1,2]。本研究对比了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39.24±9.96)岁,病程(3.4±0.9)年;其中初发者40例,复发者6例;病变部位:双侧腹股沟疝者3例,单侧43例;疾病类型:斜疝34例,直疝8例,股疝4例;研究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女,年龄(39.10±9.27)岁,病程(3.3±0.8)年;其中初发者44例,复发者8例;病变部位:双侧腹股沟疝者5例,单侧47例;疾病类型:斜疝38例,直疝9例,股疝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合并症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患者入选标准
参与此次研究的志愿者站立状态时均可肉眼观察到腹股沟处出现明显肿块,经询问部分志愿者出现腹部胀痛或出现牵扯疼痛。此外,有部分志愿者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甚至便秘腹胀等临床症状发生且所有志愿者均未出现其他临床并发症。
1.3 方法
两组均行硬膜外麻醉,然后向腹外斜肌纤维方向作手切口,辨识腹外斜肌腱膜,将位于其下方的游离精索至耻骨结节段暴露约2cm,同时,沿精索向上将腹膜外脂肪处至疝囊游离然后按照腹腔情况行修补术。对照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即切开疝囊下的腹横筋膜,使其高位游离并将送回至腹膜腔内,置入疝环填充物,妥善固定后缝合,置入补片,缝扎、清洗、关闭。研究组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将实现准备好的补片置于患者精索后方,使其覆盖在腹横筋膜面上,腹腔内无填充物处理。完毕后,将补片边缘与腹内斜肌、横肌腱弓、耻骨腱膜、腹股沟韧带等缝合妥善,清洗创口,关闭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
1.4[3评价标准]此次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共分为三级,即显效、有效、无效,其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显效:随访期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病灶修复效果较好良好,术后半年内未见复发;有效:随访期内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病灶修复效果一般,术后半年未见复发;无效:随访期内临床症状无较大改善,病灶修复质量差;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认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研究组的显效率为65.4%,总有效率9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共有2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感染、1例阴囊积液。对照组共有围手术期感染8例、阴囊积液1例,硬结异物感4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26%,显著高于研究组1.92%(χ2=3.758,P<0.05)。
3 讨论
在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治疗时,不应当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单纯的治疗腹股沟疝上而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情况。因为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常伴随病发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存在,因而在对其腹股沟疝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本身以及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也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使患者无法承受手术给患者增加的负担。因此,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时,还应当对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考虑,而应当避免因单纯的追求手术治疗地成功率而忽视患者可能承担的风险。在整个手术开展过程中,主刀医师应当利落地进行解剖、严格进行止血、对结合环进行固定且对患者补片进行平铺。同时,手术后缝合过程中应选择不可吸收线进行缝合以防止患者出现腹内压增高情况,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合理方案对其进行有效预防。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对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且术后并发症更少。主要原因可能是:(1)其中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不对腹腔作填充处理;(2)研究组材料为薇普Ⅱ型补片,质量轻、超薄、网孔径大,可有效避免炎症反应;(3)对照组的疝环为聚丙烯材料,质量重,不可吸收,且对腹腔产生异物感,植入后易与纤维类物质粘连引起收缩,导致局部炎症反应,致使神经受累[4,5]。
综上所述,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优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其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7):481-484.
[2]李健文,张云.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合理应用再思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445-447.
[3]肖光云.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8(25):73-74.
[4]李绍杰,唐健雄,陈革,等.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438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459-461.
[5]马锐,杨福全,张顺,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18例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467-470.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篇2
【关键词】疝修补术;无张力;腹股沟疝;人工补片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47-02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以生物材料进行疝修补的最新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无张力疝修补术已逐渐替代了传统手术,成为最常用的疝修補术[1]。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平片法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33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均为男性,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7岁,体重57~765kg,平均体重65 kg。均腹股沟斜疝240例。伴有高血压4例,糖尿病1例。术前均给于相应治疗,病情控制后行手术。
手术方法:
补片选用:修补材料均为聚丙烯单丝编织而成,不可吸收,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力和组织相容性,大小为6 cm×11 cm,可随意裁剪。
手术步骤:
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7例,腰硬联合6例。全部采用腹股沟斜切口,长约6 cm,刀片切开表皮,电刀切开皮下组织,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口。在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充分游离,暴露腹股沟韧带,联合肌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弓状缘,将提睾肌与精索一并提起,充分暴露腹股沟管后壁,同时注意勿损伤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下动脉。找到疝囊并向上游离到腹膜外脂肪,疝囊较小者可切除全部疝囊壁,大疝囊横切断,近端贯穿缝扎,远端旷置,彻底止血后,充分游离精索,必要时切除部分提睾肌,充分显露耻骨结节。在内环口处将补片剪开以容纳精索并将剪开后的两叶重新缝合。将补片间断缝合固定在腹股沟韧带、联合肌腱、腹内斜肌,特别是耻骨结节处应固定好。固定后的补片无卷曲、折叠,平展于精索后方。最后将精索和神经放在补片之上,在精索前方连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间断缝合皮下筋膜层及皮肤,手术结束。术后沙袋压迫切口6 h。术后2例患者发生阴囊血肿其余病例除了切口轻度不适外无红肿和渗液,无刀口感染。手术平均时间50分钟,平均住院日为4天。随访1~3年,无术后复发,无切口硬结,无异物感。
讨论:腹股沟疝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男性。引起腹股沟疝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腹部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再加上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此外,老年人多有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致使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成人腹股沟疝是不可自愈的,手术修补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传统的疝修补术多为张力性修补,手术中将不同层次组织强行缝合在一起,影响术后组织愈合,术后牵拉疼痛较重,远期切口硬结较为明显,复发率较高。使用补片行疝无张力修补,手术创伤小,组织无张力,手术操作简单,复发率低,疼痛感轻,可早期下床活动和恢复正常工作,比传统手术效果好[2]。补片在无张力疝修补材料中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组织相容性高,潜在的不良反应轻,值得推广。缺点是不宜在发育过程中患者如儿童、青少年和计划怀孕的妇女患者中使用,不能用于可能感染的患者[3]。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保持了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结构,既修补了缺损的疝环,又增强了腹股沟管后壁抵抗力,降低了疝的复发,是腹股沟疝的理想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将取代传统的张力修补,是外科手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裘法祖.要重视腹外疝修补术的标准化和个体化.腹部外科,2004,17:45.
[2]唐健雄.从腹股沟解剖谈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必要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6.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篇3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疗效观察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年来治疗成年人腹股沟斜疝普遍使用的术式, 它和传统疝修补手术相比有着许多优越性, 如术后没有明显的伤口疼痛, 恢复快患者很快就能参加体力劳动, 特别是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等等优点。传统疝修补手术强调“缝”, 就是用较粗的丝线把缺损直接缝上;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强调“补”, 就是用各种各样的补片把缺损补上。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式符合人体解剖结构, 目前是各级医院治疗腹股沟疝的常规诊疗方案。且手术使用的材料费用较低, 手术操作技术简单, 容易在我们基层医院普及。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 为120例患者施行了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满意, 现将此120例病例作回顾性总结、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男性 (女性腹股沟疝不用补片修补, 在内环口处结扎疝囊切除子宫圆韧带, 缝闭内环, 术后复发率较低) , 年龄30~79岁, 平均48.5岁, 腹股沟斜疝82例, 直疝38例, 其中复发疝8例。依据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分型方法[1]:Ⅰ型疝25例, Ⅱ型疝73例, Ⅲ型疝14例, Ⅳ型疝8例。
1.2 补片选用
我们选用的是意大利Herniamesh公司生产的聚丙烯补片, 一般单侧选用6 cm×11 cm规格的平片, 双侧疝选用15 cm×15 cm规格的平片。
1.3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使用局部浸润麻醉, 必要时给予基础麻醉, 从腹股沟韧带的中点上方2cm处开始向下至耻骨结节, 作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斜切口, 下端比传统腹股沟疝手术切口稍长约1.0 cm, 这样有利于耻骨结节区的游离。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显露出腹外斜肌腱膜, 打开腹外斜肌腱膜并向两侧游离分开, 使其能顺利容纳补片, 纵行分开睾提肌及腹横筋膜纤维显露疝囊, 打开疝囊予以横断后近端游离至内环部位高位结扎, 远端旷置;将精索游离, 用丝线缝合内环口1~2针, 以缩小内环口但不使精索受压。在补片上方剪一小缺口, 使精索从缺口通过, 将精索提到补片前面, 补片的上下端要超过弓状下缘和耻骨结节约2cm, 宽度一般需要6cm, 用4号不吸收线将补片周边间断缝合固定, 补片的下端剪成椭圆形, 可靠缝合固定于耻骨下1~2cm处耻骨面的腱膜组织上, 这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但勿缝在骨膜上, 否则术后有疼痛。缝合补片时尽量使其平整, 术后切口需要压沙袋。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0min左右, 术后部分病人有轻微伤口疼痛, 故一般无需服用止痛药物, 疼痛时间持续约2~3d。术后排尿困难5例, 轻度便秘6例, 体温增高3例。自觉伤口内有不适感2例, 全部病人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术后6~12个月电话随访未见复发病例。
3 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疝治疗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手术操作简单、术式符合解剖生理, 特别是不足1%的低复发率已经成为疝修补术的首选术式[2]。疝环填充式网塞补片, 植入材料价格昂贵, 基层医院的大多数患者难以承受。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平片修补, 材料费及手术费明显降低, 该术式具有修补无张力, 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
传统疝修补术后患者一般需卧床休息7d以上, 由于修补有张力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较明显的疼痛, 有的在术后两、三个月仍然感觉疼痛。虽然患者在术后半年内不参加重体力劳动, 精心养护, 但复发率仍然在10%以上, 需再次手术治疗, 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费用。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 患者很快就可以下床活动, 能自行料理日常生活起居, 且术后无明显的疼痛, 无需服用止痛剂, 最重要的是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我院开展的是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术。现将笔者的几点体会归纳如下: (1) 术中解剖游离要精准彻底, 四边游离范围内侧超过腹直肌外缘, 外侧显露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 上缘超过弓状下缘3~4 cm, 下缘要超过耻骨结节面约2cm; (2) 游离疝囊后近端在内环部位高位结扎; (3) 适当缝合内环处的腹横筋膜1~2针以缩小内环; (4) 补片应达到较广泛的覆盖, 并用不吸收缝线予以缝合固定; (5) 补片要放置平整, 使补片和腹股沟管后壁平稳紧贴; (6) 注意全身情况。在围手术期要注意病人的全身情况, 如患有糖尿病、便秘、慢性咳喘、前列腺肥大等的病人。对于糖尿病人要请内科治疗,
应该使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还有要先手术或服药治疗哪些引起腹压高的疾病, 如前列腺肥大的病人、慢性咳喘的病人、便秘的病人等, 症状改善后再进行腹股沟疝的手术,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疝手术后复发。
以上所述, 是我们近年来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我们认为平片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手术, 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和疝的病理生理, 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手术时间短, 无张力、痛苦小, 恢复快, 特别是复发率低, 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最佳手术方式,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2003修订稿) [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2:834-835.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篇4
关键词:腹股沟疝,平片法,无张力修补术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外科疾病, 一般都需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如巴西尼、麦克威、哈斯特得法是将不同的组织强行缝合在一起, 具有术后疼痛明显, 局部张力大, 下床时间晚, 复发率高等缺点。自2008年7月-2012年2月我院对112例腹股沟疝患者实行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则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不足, 并且疗效肯定,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2年2月我院外科收治112例腹股沟疝患者, 其中男103例, 女9例, 年龄23-78岁, 平均58岁。斜疝77例, 直疝21例, 双侧疝10例, 复发疝4例。
1.2 方法
腹股沟疝修补材料均选用聚丙烯平片, 大小5cm×10cm。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与传统手术相同, 按照解剖层次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至外环, 钝性分离出腹外斜肌腱膜下的间隙, 内侧至腹内斜肌及联合腱, 外侧达腹股沟韧带反折部及髂耻束处, 向上超过内环口3-4cm, 向下超过耻骨结节2cm左右, 以便放置补片。如果为斜疝, 切开提睾肌找到疝囊, 分离后予以高位结扎。如疝囊较大, 尤其是坠入阴囊的巨大疝则行横断疝囊, 远端旷置, 必要时可放置皮片或引流管;直疝也同样予以高位结扎疝囊。根据腹股沟管的大小修剪补片, 置于精索后方, 网片在内环对应处剪一“U”形裂口以允许精索通过, 孔的大小依精索通过后容纳一食指尖大小的间隙为宜, 平片最下端先与耻骨结节表面的腱膜组织缝合固定一针, 不宜过深缝合, 网片铺平后分别与联合腱、腹股沟韧带缝合固定数针, 使平片保持松弛状态, 最后在精索的前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重建外环口, 关闭切口。
2 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 切口I期愈合, 手术平均时间 (55±10) min,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12±4) h, 总住院天数 (7±2) d, 常规应用抗生素 (5±2) d, 术后随访3-40个月, 平均25个月, 1例术后复发, 复发率为0.9%, 3例术后局部疼痛, 占2.7%, 给予口服镇痛药或局部理疗、封闭治疗均痊愈。术后均无明显异物感觉及排斥反应。
3 讨论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有多种手术方式, 他们的共同点是将不同的两种组织缝合在一起, 都是有张力的修补, 不符合常规的外科手术原则, 并且术后恢复时间长, 疼痛明显, 复发率高达10-15%[1]。随着疝外科的发展, 疝的治疗有了更多、更好地选择, 1984年LICHTENSTEIN首次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 并于1986年首次运用人工网状补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来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 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不足, 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低, 复发率也由过去的10-15%下降至3%以下[2], 成为目前基层医院最常见的术式之一。
在手术操作实践中, 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为了预防术后复发, 疝囊须游离至内环口高位结扎, 当疝环缺损过大时, 需缝合修补腹横筋膜, 缩小内环, 以容纳一食指尖大小为宜;补片要覆盖整个腹股沟管后壁的区域, 补片内侧超过耻骨结节2cm, 向上超过腹横肌、腹内斜肌弓状下缘3-4cm, 向下与髂耻束或耻骨疏韧带缝合固定;补片的放置应平整, 必须紧贴组织, 避免卷曲皱折;精索处的网片尾端必须交叉缝合, 固定于腹股沟韧带上, 不交叉而仅仅平行缝合尾端, 已被证实可导致疝在精索区复发[3], 本组一例疝复发证实为此原因导致;手术切口不宜追求过小, 应充分暴露术野, 术中缝合补片的针距不宜过大;老年患者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便秘、前列腺增生等慢性疾病引起腹内压增高, 故术后应积极治疗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并发症, 能有效的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有报告认为术后复发的原因有80-85%是腹内压增高引起的[4];聚丙烯补片虽排斥率极低, 具有良好的抗感染性[5], 我们还是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3-5d, 避免感染及排斥反应, 导致手术失败和疝复发。
随着腹股沟疝复发率越来越低, 术后手术区域的疼痛一直困扰的术者和患者, 国外报告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疼痛发生率为2%-5%[6]。为了避免这一并发症, 我们认为手术中尽量避免神经损伤、精细的操作是预防术后疼痛的关键。术中一旦发现有神经损伤, 应将游离至高位并切除;术中如有碍补片放置的神经, 可将神经切除;补片在与耻骨结节缝合时, 不要缝合过深, 缝合在该处的腱膜组织上即可。本组3例术后腹股沟区局部疼痛或不适, 经口服止痛药, 局部理疗和疼痛点封闭后均痊愈。
总之, 我们认为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符合生理解剖, 操作简单, 术后疼痛轻, 复发率低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乾虎.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外疝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1, 16 (9) :520.
[2]Beltrn MA, Cruces KS.Outcomes of Lichtenstein hernioplastyfor primary and 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J].World JSurg, 2006, 30 (12) :2281-2287.
[3]肖乾虎.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对策[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 10 (2) :113-114.
[4]Rutkow IM, Robbins AW.Mesh plug hernia repair and groin herniasurgery[J].Surg Clin North Am, 1998, 78 (6) :1007-1023.
[5]金汉生, 李三荣.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36例腹股沟嵌顿疝临床体会[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 32 (2) :48-49.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全部为男性, 年龄46~82岁, 平均年龄68岁。均为腹股沟斜疝, 其中复发性斜疝2例。同时伴有其他疾病25例, 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前列腺肥大、糖尿病等。嵌顿时间6~72h, 平均12h。临床症状除腹股沟区有不可回纳的包块伴疼痛外, 部分还有不同程度腹痛、呕吐等症状, 但无全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前均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补片均采用意大利自裁聚丙烯网片。取常规腹股沟切口长约6cm,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口后向两侧适当分离, 找到疝囊后切开, 在切开疝囊时四周用纱布保护, 清除渗出液, 仔细探查疝内容物, 如显露困难时可剪开松解内环口。对嵌顿肠管坏死者, 行肠切除端端吻合, 对大网膜发生坏死者予以切除, 在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后, 游离出精索, 分离疝囊与精索粘连, 于中间横断疝囊, 近侧疝囊游离至内环口, 内环剪开者应缝合重建, 荷包缝合疝囊颈部, 切除多余疝囊, 远侧疝囊应止血彻底, 可不予剖离。将疝补片适当修剪, 使其能覆盖腹内斜肌并能超过直疝三角上缘2~3cm, 补片内侧端修剪成圆形, 上端纵行剪开, 剪线与上下缘平行, 上侧为2/3的宽度, 下侧为1/3宽度, 剪口长度应相当于补片长轴的1/3, 剪口下端剪成圆形缺口, 可容纳精索。将补片缺口向上, 平铺于精索后方, 补片上下缘分别与腹内斜肌及腹股沟韧带间断缝合6针, 缺口近精索处缝合一针, 补片圆角缝合固定于距耻骨缘1.5~2.0cm的耻骨面的腱膜组织上。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所有病例术后均静滴用抗生素3d。
2结果
45例中, 12例嵌顿物为大网膜, 33例为小肠, 其中3例发生小肠绞窄坏死, 1例术后出现阴囊积液, 经局部穿刺抽液、理疗后痊愈出院, 其余病例均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术后第2天均能下床活动。全部病例5~7d痊愈出院, 所有患者随访1~2年, 均未发现复发。
3讨论
嵌顿性腹股沟疝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常需急症手术。以往多采用传统的疝修补术, 即疝囊的高位结扎和后壁修补, 但其复发率高达10%~15%[1]。对于已有肠管绞窄坏死而行肠切除吻合者, 可能发生术后感染而致修补失败的危险, 多主张不行修补而待二期处理。现代疝修补手术的改进要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不干扰腹股沟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修补的无张力化, 且人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无排异反应, 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力[2], 因而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腹股沟嵌顿疝急诊无张力修补手术也获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3]。对部分绞窄性疝患者也可采取一期修补。有学者[4]认为Ⅱ型、Ⅲ型疝应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本组均为Ⅱ型、Ⅲ型、Ⅳ型疝, 均采用平片无张力修补法, 所有病例随访1~2年均未见复发, 效果满意。
在手术操作中, 补片的修剪相当重要, 通过精索的圆形缺口应与精索大小相符, 过小可导致精索缺血, 过大未能起到缩窄内环的作用, 横断疝囊应尽量靠近外环处, 以使远侧疝囊进入阴囊, 精索后方可供放置补片的间隙增大, 有利于补片铺平, 减少术后复发。平片下端应超过耻骨缘1.5~2.0cm, 缝合应牢固, 同时补片周边应缝合数针以防止其卷曲。
本组3例发生小肠绞窄坏死, 但无穿孔, 行肠坏死切除吻合, 采用平片无张力修补, 术后并未出现感染或修补失败。笔者认为, 对于不需要切除肠管的患者, 可以一期使用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并不增加术后补片及伤口的感染率。对怀疑有疝内容物坏死者, 在切开疝囊探查前行肠切除吻合时, 均应采用盐水纱布确实保护好周围组织, 以免疝囊内积液或肠内容物造成污染。术中局部冲洗, 伤口内放置引流管, 术后使用抗生素等可减少感染率。而对于已有肠管坏死穿孔, 术区存在较严重污染的患者, 使用平片进行修补应慎重。
综上所述,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安全有效的术式, 对发生绞窄者, 亦可成功一期修补。相对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使用的材料较为经济, 价格减少一半, 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28.
[2]吴肇汉.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手术的新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学, 2001, 21:65.
[3]李亿程, 黄磊.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嵌顿疝45例体会〔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 8 (15) :612-614.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 男41例, 女6例;年龄30岁~80岁, 平均年龄44岁。斜疝33例, 直疝14例, 其中复发性疝5例;右侧28例, 左侧19例, 其中双侧2例。
1.2 手术方式
无张力疝修补术平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产品。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取腹股沟斜切口,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 游离并暴露腹股沟韧带、联合腱、腹横肌弓状缘和提睾肌, 纵行分开提睾肌, 于精索内上方 (斜疝) 或精索内后方 (直疝) 找到疝囊, 横断并高位结扎疝囊, 保留长约0.5 cm残端。提起精索, 从内环口处以4号丝线间断重叠缝合腹横筋膜, 直至耻骨结节上方。此时, 缩小了内环口和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 疝囊残端应位于重叠缝合的腹横筋膜后面。将平片预裁合适大小, 置于腹横筋膜前, 从上往下剪开平片达内环口上方, 然后再剪一合适大小圆孔, 将精索从圆孔穿过。以7号丝线2针间断缝合圆孔上方的补片开口, 将补片下方间断缝合在耻骨面的腱膜组织上, 依次将补片的外侧间断缝合在腹股沟韧带上, 内侧间断缝合在联合腱上, 上方间断缝合在腹直肌鞘外缘和腹横肌上。均以7号丝线缝合, 针距约1.0 cm.检查确定补片固定牢固、平整, 创面无活动性出血点, 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重建外环口, 缝合皮下及皮肤。术后常规沙袋或食盐袋压迫伤口24 h.
2 结果
手术时间45 min~65 min, 平均51 min.术后3 d下床活动, 疼痛轻, 痛苦少。全部病例伤口7 d~9 d愈合, 无感染、无血肿, 无排斥反应发生。住院时间7 d~10 d, 出院时行走基本正常。随访1年~5年无1例复发病例。
3 讨论
传统Bassini及Halsted等修补方法常把腱膜、韧带等不同的组织缝合在一起, 它们彼此之间的愈合力甚差;自体组织本身可因系统性胶原代谢障碍而不够坚强;拉拢这些组织进行缝合时, 又常产生较大的张力, 不利于它们的愈合。平片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又称为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 1986年由Lichenstein首先提出, 是在传统疝修补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摒弃了传统手术修补术将不同性质、不同解剖位置的组织以张力方式拉拢缝合, 破坏了原有生理解剖结构的做法, 继承了传统疝修补术加强后壁、阻断腹股沟至阴囊通道的观点, 利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腹壁的缺损, 恢复腹壁的完整性, 真正达到了对腹股沟疝的无张力修补[3]。由于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了生物组织相容性较强的补片作为修补腹股沟后壁的材料, 且避免了为加强后壁而将缺损组织拉拢缝合的弊端, 较传统修补方法有以下优点: (1) 痛苦小, 恢复快。使用补片修补代替了传统高张力的缝合修补, 不增加局部组织张力, 术后疼痛轻, 不但对镇痛剂的需求明显减少, 而且术后下床活动早, 恢复快, 减少了因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 同时劳动能力恢复也早。 (2) 复发率明显降低。复发率较高一直困扰着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 由于传统疝修补术本身的术式缺陷, 如不符合解剖、生理特点等, 致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10%~15%, 特别是老年疝、巨大疝、复发疝复发率就更高。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以无张力方式修补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 增强了后壁的抵抗力, 从生物学和生理学角度解决了复发的问题。目前, 本组病例随访1年~5年无1例复发。
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有以上诸多优点, 但手术操作不当也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 如组织排斥、皮下积液、阴囊积液、积血、切口处疼痛及异物感等。为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 补片在覆盖腹股沟管整个后壁与周边组织接触的同时, 应有适当的松弛度, 要避免有张力, 如此可消除患者站立或腹压增高时产生张力; (2) 补片缝合针距不宜过密, 针距约1.0 cm;缝合周边组织时, 与耻骨面筋膜缝合要牢靠, 这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3) 缝合固定补片时, 要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4) 手术区要彻底止血, 应避免不必要的解剖; (5) 由于此手术有人工材料置入, 防止术后感染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4]。
参考文献
[1]骆衍新, 黄奕华.无张力疝修补技术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4) :295-296.
[2]任峰, 周建平, 刘栋才.单切口后路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网片修补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 10 (2) :179-180.
[3]路云和, 张丙贵.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服沟疝的临床体会[J].疑难病杂志, 2008, 7 (7) :623.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就诊并接收治疗的腹股沟斜疝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 排除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及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8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65例, 女15例, 年龄28~75岁, 平均 (50±5) 岁;病程15 d至15年, 平均 (4.5±1.4) 年;初次治疗68例, 复发治疗12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制订的腹股沟疝分型标准[3], 其中Ⅰ型20例, Ⅱ型34例, Ⅲ型18例, Ⅳ型8例;合并症:糖尿病14例, 高血压12例, 慢性支气管炎7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64例, 女16例, 年龄28~77岁, 平均 (51±5) 岁;病程17 d至15年, 平均 (4.6±1.4) 年;初次治疗66例, 复发治疗14例;分型:Ⅰ型21例, Ⅱ型35例, Ⅲ型17例, Ⅳ型7例;合并症:糖尿病15例, 高血压12例, 慢性支气管炎7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入组前均告知患者具体病情发展、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型及合并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疝环充填式修补术治疗, 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后, 医师在确定患者麻醉成功后于其腹外做切口并深入斜肌, 将患者斜肌腱膜切开后向两侧分离直至暴露提睾肌, 将提睾肌切开后找到已经突出的疝囊, 对疝囊进行高位游离直至其腹膜外脂肪层结构中, 然后将疝囊进行反转操作以使其重新回到腹腔。医师用锥形疝环充填物充填疝囊及其周围空间和裂口, 务必保证充填物四周与患者腹横筋膜缝隙完全贴合并进行缝合、固定等操作。然后游离精索并将条状补片放置于精索后存在缺口的一侧方向, 使条状补片能够朝向精索内环的出口, 最后对补片缺口进行缝合、止血等操作。医师将精索重新放下并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深筋膜及皮肤切口。患者术后均给予沙袋加压以保证切口压力。
对照组患者给予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后, 医师于患者腹股沟患处区域做切口并完全解剖腹股沟, 暴露精索后将其游离, 对暴露的疝囊进行高位结扎。同时, 医师根据患者实际缺口大小准备好补片大小, 一般所用人工补片大小约为腹股沟管后壁缺损大小的面积+0.5 cm。补片修建完毕后医师将其置于患者腹横筋膜前, 确保补片能完全覆盖患者腹横筋膜并将补片内上缘与患者腹横肌、腹内斜肌下缘进行缝合, 补片外下缘则与腹股沟韧带下缘进行缝合。平片下面覆盖耻骨并与耻骨边缘处1.5 cm腱膜组织进行缝合, 做好平片固定工作。医师在患者补片内环处做一切口并保证精索能够顺利通过这一切口, 将精索通过补片后对补片进行重新缝合, 避免缝合过程中造成精索狭窄。术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深筋膜及皮肤, 清理切口后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整体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生命质量评定量表 (GQOLI-74评定法) 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命质量差异, 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等多项内容, 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生命质量越好[4,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整体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所用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生命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在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方面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注:与术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共10例 (12.5%) 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切口感染2例, 阴囊积液3例, 尿潴留3例, 术后异物感2例;对照组共9例 (11.3%) 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切口感染3例, 阴囊积液3例, 尿潴留3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腹外疝, 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腹外疝的90%, 占所有腹股沟疝的95%[6]。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 右侧腹股沟斜疝患者远多于左侧患者[7]。目前, 临床针对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 包括疝囊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疝成形术等[8]。
疝环充填式修补术与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均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常用手术类型, 较传统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能显著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对促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9]。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主要凭借网塞固定达到补充裂口、预防患者疝囊再次脱落的效果, 手术过程中通过平片有效弥补了患者腹股沟后壁缺口, 同时通过填塞锥形充填物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腹腔压力, 尤其适用于缺口较大的腹股沟斜疝患者。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则主要是对患者较为薄弱的腹横筋膜进行修补, 弥补患者腹股沟管后壁缺口压力, 同时平片修补过程中与患者腹横肌、腹内斜肌下缘及腹股沟韧带下缘进行缝合固定, 有效避免术后疝气复发。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生命质量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证明疝环充填式修补术与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对腹股沟斜疝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 但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所用手术费用更低。疝环充填式修补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由于使用网塞较大, 影响患者术后生理舒适程度, 同时其手术材料较为昂贵, 治疗费用远高于其他手术类型;而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术即使在缝合固定后, 也极易出现术后卷曲、移位甚至出血等现象, 对患者术后身体健康造成威胁[10]。
综上所述, 疝环充填式修补术与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均较为优越且无显著性差异, 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但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所用手术费用更低, 更适用于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彭勃, 尚宏清, 白月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性斜疝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24) :8055-8067.
[2]黄壮生, 吴俊伟, 李颖疝.环充填与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 (22) :3727-3729.
[3]吕宝国.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J].吉林医学, 2013, 34 (13) :2479-2480.
[4]廖凤征.充填式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 38 (5) :98-99.
[5]周显江.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4) :219-220.
[6]张天亭, 张爱兰, 刘雯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青年男性腹股沟疝患者性功能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2015, 9 (6) :532-534.
[7]刘明辉, 樊晓斌.疝环充填及平片置入无张力修补老年人复发性腹股沟疝[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4 (27) :178.
[8]袁焕柯, 吴朝阳, 蒙天明, 等.胸膜前间隙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44-45.
[9]陈红建, 陈钟.胸前间隙平片式与疝环充填式修补术用于腹股沟斜疝的对比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3 (5) :424-425.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篇8
关键词:斜疝,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效果观察
腹股沟是在下腹部和大腿交界的一个三角区域, 腹股沟疝则是由于腹股沟部位出现结构异常而导致患者出现腹腔脏器向体表外突出的一种病症[1]。本研究对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斜疝患者进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效果的探究,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斜疝患者86例, 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后分组, 其中单号为对照组, 双号为试验组, 各43例。对照组男38例, 女5例, 年龄26~72岁, 平均44.8岁, 病程12 d至4年, 平均2.2年, 其中35例为单侧疝, 8例为双侧疝;试验组男39例, 女4例, 年龄28~71岁, 平均45.3岁, 病程13 d至5年, 平均2.5年, 其中36例为单侧疝, 7例为双侧疝。两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疝修补治疗, 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准备, 手术过程中采用连续的硬膜外腰部麻醉。试验组则结合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法进行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准备, 做好连续的硬膜外腰部麻醉, 然后在患者的腹股沟韧带的中上部位和尺骨结节连线做一个长约6 cm的切口, 然后将患者的腹外斜肌的腱膜切开后从患者的内切进行游离至患者的肌腱终止部位, 并向外侧进行腹股沟韧带的游离[2], 然后将患者的精索完全游离暴露出来, 注意在手术过程中对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的保护工作, 并且不可将小疝囊切开, 选择一个高位对其进行分离后直接回纳至腹腔, 对于疝囊没有进入阴囊的患者进行疝囊远端切除, 并且对创面进行及时有效的止血, 避免在手术后出现血肿和积液病症[3];对于疝囊较大的患者则将疝囊的中部进行横断, 然后对疝囊进行近端的结扎, 远端末进行剥离, 采用电刀进行电凝后让其处于原位置[4]。对于疝囊处于精索后方的患者则要结合补片进行腹横筋膜的覆盖, 剪孔让精索通过后结合1号丝线进行该部位各个韧带和肌肉的缝合固定, 然后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5]。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为 (45.1±3.3) min, 住院时间为 (5.4±0.5) d, 术后疼痛发生率为11.6% (5例) , 并发症发生率为2.3% (1例) , 复发率为2.3% (1例) ,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73.9±5.8) min, (10.3±0.7) d, 41.9% (18例) , 18.6% (8例) , 23.2% (10例)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根据疝环和腹壁下动脉的解剖位置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斜疝是指患者的腹腔内的脏器从患者的腹壁下动脉外侧向外突出, 可从腹股沟浅环进入阴囊, 在腹股沟疝中所占比率超过90%。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称作腹股沟疝修补术。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后疼痛、并发症和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在斜疝的临床治疗中结合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指标, 同时降低治疗后复发率,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育新, 陈臻, 罗浩波.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应用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5, 9 (4) :327-330.
[2]黄壮生, 吴俊伟, 李颖.疝环充填与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44 (22) :3727-3729.
[3]姚竞智, 徐洪全, 王贻东, 等.不同方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6 (5) :31-32.
[4]王瑞.益气桃红汤联合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27 (5) :105-107.
【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推荐阅读:
人造补片无张力修补09-03
无张力修补术论文07-23
成人无张力疝修补术05-08
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08-23
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07-21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08-21
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1-14
无张力补片疝修补术08-18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护理09-18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