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修补术

2024-07-25

小儿疝修补术(精选11篇)

小儿疝修补术 篇1

小儿疝气是患儿的腹股沟疝气疾病,如今这种常见多发疾病已逐渐成为儿童外科手术治疗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传统治疗方式采用疝修补术,这种手术方式由于切口较大使得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治疗效果也受到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手术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是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本研究选取2015年1~8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小儿疝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8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小儿疝气患儿,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2±1.2)岁,包括43例右侧和7例左侧。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4±0.9)岁,包括44例右侧和6例左侧。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在对患儿行麻醉后于右侧腹股沟处切口,并沿着腹外斜肌以及腹股沟管逐渐切开,将睾肌分离并于内侧找到疝囊后进行高位结扎,最后为患儿缝合伤口。观察组患儿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以控制手术出血量和缓解疼痛,随后在患儿右侧腹股沟上方腹横纹行2 cm左右切口,同上述传统疝修补术方法以相同的方式找到患儿的疝囊和精索,将其切开并游离至颈部实现结扎,完成后再游离于原处,缝合患儿伤口[1]。

1.3 观察指标

患儿进行手术后,本院指派医疗人员对患儿的恢复情况进行6个月的随访,并详细记录患儿手术出血量、出血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并发症主要包括伤口感染、阴囊积液、切口处麻木、疾病复发等,治疗前后为患儿采用的止痛药物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详细观察与记录,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出血量为(78.4±21.3)ml,出血时间为(79.9±26.2)min,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为(1.6±0.3)次;对照组患儿手术出血量为(145.7±32.6)ml,出血时间为(126.8±23.3)min,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为(4.6±0.8)次,由此可见,观察组患儿手术出血量、出血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当前小儿疝气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患儿自身的生理结构较为薄弱,行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较大的手术创伤必然会对患儿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造成较大影响,患儿行手术治疗应遵循尽可能减少创伤的治疗原则[2]。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对患儿本身机体的损伤非常小,在具体的手术操作中,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切开很少的层次,正常组织的剥离较少,而不需要切开腹股沟管,因此损伤程度是手术中最微小的。由于小儿腹股沟短,符合稍作分开就能清晰显露患儿精索与提睾肌的要求,更便于高位的结扎[3]。在小儿疝气手术中行腹横纹小切口手术,进行修复的层次非常少,能够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不良反应少,此外,留瘢迹象也较为微小,保障了治疗后的美观。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出血量、出血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分别为(78.4±21.3)ml、(79.9±26.2)min、(1.6±0.3)次,对照组分别为(145.7±32.6)ml、(126.8±23.3)min、(4.6±0.8)次,由此可见,观察组患儿手术出血量、出血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均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

综上所述,在针对小儿疝气的临床治疗上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具有安全有效的微创性质,同时保障切口较小、患儿术后恢复较快以及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小儿疝气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出血量、出血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出血量、出血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分别为(78.4±21.3)ml、(79.9±26.2)min、(1.6±0.3)次,对照组分别为(145.7±32.6)ml、(126.8±23.3)min、(4.6±0.8)次,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针对小儿疝气的临床治疗上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具有安全有效的微创性质,同时保障切口较小的安全性,而患儿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频率出现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传统疝修补术,小儿疝气,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蓝华烽.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对照研究.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7):4046-4047.

[2]刘伟.小儿疝气应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和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比较.中国社区医师,2016(4):63-64.

[3]黄仲昭.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对照研究.吉林医学,2013,34(24):4902-4903.

小儿疝修补术 篇2

摘要:目的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止痛药物使用率和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创伤较小,缩短了恢复时间。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效果;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的情况,在临床医学上被称之为疝[1]。在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以往采用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治疗,在治疗后因为出现了严重疼痛的情况给患者的预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因此本文选取80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了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80例患者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为(60.25±5.28)岁,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9例。对照组年龄26~72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观察组年龄范围为28~75岁,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外科学会制定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年修订稿)》的诊断及分类标准。其中斜疝为65例,直疝为15例。经诊断,80例患者中没有心、肝、肺、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在哺乳期妇女和孕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治疗 对40例患者采用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首先对患者选择持续硬膜外麻醉,做好术前的常规准备,然后选择患者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地方做一个斜切口,切口的长约为4~8 cm,然后将提睾肌切开口,寻找到病灶部位后进行传统的bassini疝修补术。

1.2.2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对40例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首先对患者选择持续硬膜外麻醉,做好术前常规准备,然后选择患者平行于腹股沟韧带的地方做一个斜切口,切口的长约为4-8cm,然后将提睾肌切开,寻找到疝囊后,游离至腹膜外脂肪。如果患者的`疝囊较小则不宜切开,如果患者的疝囊较大,则需要从中间进行横断,在远端疝囊上做好止血措施,在近端进行封闭然后形成小的疝囊。接着将在高位游离的近端疝囊回纳到腹腔中,于腹股沟内环置入填充物,并进行固定,缝合4~8针左右。若疝环较紧可以剪掉2~3片的内瓣,如果是出现内环口比较大的情况,则可同时填入2个网塞。最后在确认已经充分止血后,再在腹股沟管内后放置已经成型的网片,这样可以使精索或圆韧带能够从补片的缺孔通过,并将补片平整的铺放后与腹股沟韧带以及联合肌健进行缝合固定,再逐层的将切口关闭缝合。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止痛药物使用率和复发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止痛药物使用率和术后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其中2例为术后疼痛,1例为尿潴留,1例为低热;使用了止痛药物的为2例,止痛药使用率为5.00%;无术后复发。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其中7例为术后疼痛,2例为尿潴留,1例为低热,1例为阴囊水肿;使用了止痛药物的为10例,止痛药使用率为25.00%;出现了术后复发的为4例,复发率为10.00%,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在腹股沟疝治疗过程中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都是常用的治疗方 法[2]。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虽然能够缝合缺损的腹壁,但是会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常常因为疼痛而长期卧床,至少3 d不能下床进行活动,还需要采用镇痛剂来缓解疼痛感,这就容易导致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等相关的并发症发生,调查研究显示,传统bassini疝修补术的复发率高达10%~25%,因此在临床上逐渐被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所取代[3]。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以腹股沟区解剖为基础,用于加强腹部沟管后壁的一种修补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缓解传统治疗方法的张力问题,解决了术后多例患者出现疼痛的情况,具有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的特点,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应用在观察组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了其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创伤较小,且缩短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1]佟建秋,张颖,张振文,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复发疝4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8):2253-2254.

[2]丁汝刚.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4):42-43,45.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论文

★ 工装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研讨论文

★ 注册校名商标实践研讨的论文

★ 水电工程造价管控途径研讨论文

★ 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服务架构研讨论文

小儿疝修补术 篇3

关键词 腹股沟疝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 对比研究

本院2003年1 月~2006年8月共进行86例Lichtenstein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同期所进行的传统疝修补术40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共86例,男83例,女3例,年龄30~75岁,平均58岁。其中斜疝80例,直疝6例,所用补片皆为膨化聚四氟乙烯(ePTFE)。传统疝修补手术组40例,男38例,女2例,年龄32~81岁,平均61岁,其中斜疝36例,直疝4例,用Bassini 法修补32例, Ferguson 法修补5例,Mcvay 法修补2例,单纯疝囊高位结扎1例。

手术方法: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手术方法:麻醉方法为腰麻或局麻。取腹股沟区斜形切口,外侧相当于内环口部位,内侧止于耻骨结节。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外侧游离至腹股沟韧带缘,内侧游离至近腹直肌处为止。斜疝疝囊予以高位结扎或内翻缝合,直疝疝囊予以内翻缝合。将补片置于腹外斜肌腱膜下,与腹股沟韧带、腹直肌外缘、腹内斜肌等连续缝合固定,所用缝合线为2-0的普理灵。

传统疝修补手术组:方法略。

统计学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5)。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36小时即可下床解小便,不需导尿,疼痛轻微,无腹股沟牵扯感,无下肢活动受限,仅3例患者肌注强痛定止痛。均能较快地恢复正常活动。随访时间12个月,无术后复发。

传统手术组:术后5例肌注强痛定,4例肌注哌替啶,下肢活动受限,发生阴囊血肿2例。正常体力活动恢复时间为3~6 个月之后。复发率为7.5%。

组别n平均手术时间(分钟) 平均术后住院天数 切口愈合 复发例数 1 年随访率( %)。

无张力疝修补组 86 35 3.5 甲级 0 96。

传统手术修补组 40 55 6 甲级 5 95

讨 论

传统的腹股沟疝手术方法破坏了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其操作复杂,损伤大,术后疼痛时间长,恢复慢,复发率高。Lichtenstein腹股沟疝修补术又称为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式,它继承了传统疝修补术加强后壁的观点,摒弃了将不同性质、不同组织解剖位置的组织以张力方式拉拢缝合的做法,利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真正达到了对腹股沟疝的无张力修补。

由于聚丙烯1962年应用于临床,多数文献Lichtenstein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所用材料为聚丙烯。Lichtenstein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多用聚丙烯进行。在Lichtenstein疝研究所及英国疝研究中心进行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均采用聚丙烯,局麻,在门诊进行。到1972年才发现膨化聚四氟乙烯并应用于临床,但用于腹股沟疝的修补的病例较少。

国内外近年来开始使用膨化聚四氟乙烯用于腹股沟疝的修补,膨化聚四氟乙烯的组织相容性明显好于聚丙烯,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聚丙烯比较其术后复发率相似,其他并发症并未增加。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适用于除小儿腹股沟疝外任何年龄和类型的疝,特别适用于老年体弱、巨大腹股沟疝或复发疝患者。而对于内环口>5cm的腹股沟疝采用Lichtenstein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比用伞形网塞充填更合适,因为内环口过大网塞将失去支撑作用。

国内较早引进的无张力疝修补术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人们的印象中无张力疝修补术就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其实不然,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式有10余种,随着新的修补材料的问世,以及疝补片设计形式的多样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式还会增加。但多数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式是基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式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Lichtenstein疝研究所及英国疝研究中心进行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多数为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其复发率维持在1%以下,甚至更低。

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被认为是20世纪疝修补术的里程碑。即使赞同Cooper’s韧带修补的Rutledge及Should’s医院的一些作者也认为对老年患者及复发性患者Lichtenstein法是最理想的手术。

小儿疝修补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术前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斜疝修补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 年龄 (7±3) 岁, 体质量13~31kg。近期患者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无使用喉罩禁忌证, 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疾患及血液系统疾病, 随机分为喉罩组 (A组) 和气管插管组 (B组) , 每组30例, 均于术前8 h禁食, 4 h禁饮。

1.2 方法

患儿术前30 min肌内注射东莨菪碱, 鲁米那钠, 在病房建立静脉通道。人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 (ECG) 、血压 (BP) 、心率 (HR) 、脉搏氧饱和度 (Sp O2) 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胺0.1 mg/kg麻醉诱导。待下颌松弛后插入喉罩或气管插管, 插喉罩或气管导管均一次成功。接呼吸机控制呼吸, 潮气量 (VT) 8~10 m L/kg, 呼吸频率20~22次/分, 维持PETCO2于35~40 mm Hg。术中采用七氟烷吸入, 及瑞芬太尼微泵输注维持, 至退出腹腔镜时停用维持用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诱导前 (T1) , 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 (T2) 和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 (T3) , 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5 min (T4) 及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 (T5) 及后5 min (T6) 的平均动脉压 (MBP) 、心率 (HR) 的数值并进行比较。监测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潮气量、气道压力、观察有无并发症 (反流、误吸、喉痉挛、咽部不适) 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同时间点数据比较

两组间T1和T2两个时间点MAP、HR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B组T3、T4两个时间点MAP、HR显著高于A组 (P<0.05) ;两组间T5时间点MAP、HR比较显示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两组间反流、误吸、喉痉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B组咽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

2.3 结论

B组气管插管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高于A组, 两组间反流、误吸、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B组咽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

3 讨论

腹腔镜应用于小儿外科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 不断应用于临床。气管插管全麻有利于呼吸管理, 减轻手术操作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是最可靠的麻醉方法, 但小儿气管插管易发生困难和声门口水肿[3], 术中心血管反应较强, 常需加深麻醉, 术后苏醒时间延长, 拔管时患者常出现躁动、呃逆、屏气, 甚至引起喉痉挛等并发症。

注:*P<0.05

喉罩是一种声门上通气装置, 置入相对简单、对咽喉部损伤小, 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4];喉罩对呼吸道黏膜刺激小, 比气管插管有较大优势。随着喉罩产品的不断更新, 在全身麻醉中成为更安全和更有效的呼吸道管理工具。本研究表明, 喉罩置入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显著低于气管插管,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两种方法具有同等的安全性。

但喉罩并不能有效隔离食管和气管, 在临床上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喉罩吸入全麻过程中, 严格掌握喉罩通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术前禁食、禁饮, 应用抗胆碱药物和止呕药;加强术中监测, 合理应用麻醉药品, 将误吸的风险降到最低。本研究表明, 喉罩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可以安全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麻醉。

综上所述, 喉罩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能在确保维持有效通气的前提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少了全麻药物的使用, 为患儿提供更高的舒适感, 是可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安全有效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薛富善.现代呼吸道管理学:麻醉与危重症治疗关键技术[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1:585.

[2]Yi Xue Ban.Sevoflurane used for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 f a n a e s t h e s i a i n c h i l d r e n[J].Z h o n g N a n D a X u e Bao, 2007, 32 (3) :503-506.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仿奎.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53.

665例疝修补术心得体会 篇5

【关键词】腹股沟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15-02

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12年2月共完成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65例,现就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5例,男550例,女115例,年龄24~92岁,平均58.5岁。单侧疝600例,双侧65例,原发性疝615例,复发疝50例,均为传统修补术后复发。斜疝580例,直疝85例。合并糖尿病者120例,合并高血压者260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1"00例。

1.2 手术材料 采用南通华利康公司提供的医用聚丙烯修补网网片,商品名HOLYPRO,规格6cm*11cm。

1.3 术前准备 完善术前一般检查,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者,控制血糖位于正常范围,合并有高血压者控制血压于160/100mmHg以下。

1.4 手术方法 在联合椎管内麻醉后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步骤:首先取耻骨结节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连线处为切口,选取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腹内斜肌浅面进行精索分离,精索下端游离直至显露耻骨结节外上方处,上端则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处,距离疝囊颈3~5 cm处不必高位结扎,缝扎并离断疝囊,然后将成型后的疝囊与伞状填充物尖端缝合1针,从将填充物尖端与疝囊残端缝合一针固定后,将填充物塞入内环口,填充物尖端方向朝向腹腔,底部则与内环口边缘齐平并缝合固定,针数为4~8针,在精索后方置入平片(5 cm×10 cm),且精索由补片上端开口处通过,将补片的下端圆角与耻骨结节处缝合2针以上,间断性缝合补片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再向上牵开腹外斜肌腱上叶,间断性缝合补片上侧叶缘与其下的腹内斜肌腱膜或腹内斜肌,将补片上端开口缝合,针数为1~2针,最后皮下组织、皮肤。

2、结果

手术时间34~84 min,平均44 min。患者常规术后12h可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4 d(4~16 d);术后发生尿潴留20例;阴囊血肿发生率0.45%(3/665);伤口感染率0.15%(1/665),均经伤口灌洗换药后愈合;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发生率0.75%(5/665),全部在对症处理半年后症状消失;获得随访632例,随访率95%,随访时间73~127个月,平均8个月,复发率为O.3%(2/665);无手术死亡。

3、讨论

腹股沟疝是腹腔内部的内脏于腹股沟位置由腹壁的缺损处突出的病征,是腹外疝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腹外疝中所占的比例为90%。腹股沟疝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老年人其胶原纤维降解加快及其产生减少,使其腹壁的组织抗张力强度降低有关,而老年人其合并症较多,包括肺心病、高血压、便秘等,这也使得老年人腹壁组织功能减退。传统疝修补有多种术式,包括shouldice低张力修补术它们的共同缺点都是有张力修补,不合理地将不相称和结构上已遭损坏的组织在张力下缝合到一起,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最重要因素。

自1989年美国的Rutkow医生首次施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并与Bard公司合作于1993年提供由聚丙烯丝网制成的圆锥形充填物及成型补片,广泛用于临床后使疝外科发生了巨大变化,被人们称为现代疝修补术。腹横筋膜的缺损和破坏是引起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经典疝修补术有着缝合张力过高,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和高复发率等缺点及绝大多数复发疝患者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时局部组织结构层次很难准确找到;同时老年人组织退变,局部胶原纤维的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加,抗张力强度减弱,易造成修补失败和复发,尤其是远期的复发。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作为新一代腹股沟疝修补方法,因其手术简单、快速,符合正常腹股沟管解剖,修补可靠,无张力,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已逐渐代替传统疝修补手术方式。

本组术后尿潴留20例,均为腰麻的手术患者。阴囊血肿积液3例,经穿刺抽吸后好转。发生阴囊血肿的患者均为疝囊大或复发疝患者。术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文献中也多有报道,本组有5例患者术后出现慢性疼痛,均未给予特殊处理者半年后症状消失,因此对予术后慢性疼痛须耐心观察及对症处理,可不需再次手术处理。同时术中不进行广泛分离,

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可预防术后腹股沟区神经性疼痛。本组修补材料为单丝股补片,网孔大,利于周围组织長入及巨噬细胞的浸入.网丝内不易隐藏细菌,故其抗感染力及固位性较好。本组一例切口感染为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及皮下脂肪厚,皮下脂肪液化后继发感染,预防切口感染主要注意无菌操作及切口缝合时尤其皮下组织应达到完全缝合不留死腔及缝合固定补片缝合针数应在固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如何减少疝术后复发一直是疝外科面临的问题,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率在10%左右,文献报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率<1%。本组术后复发率为0.3%,与文献报道相吻合,进一步表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是可靠的。通过复发病例分析发现,复发多发生在开展无张力手术的初期,主要原因为没将补片的下端覆盖耻骨结节和固定。如何预防术后复发,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网塞置入内环口前与疝囊断端缝合一针及网塞置人内环口后横筋膜需缝合固定3~4针,以防网塞滑脱、移位。如果内环口较大,网塞放入轻松,可将内环口先缝合数针,再放入网塞,防止疝内容物自网塞旁脱出。其次补片下方边缘超过耻骨结节1~2 cm放置,并缝合于耻骨结节坚韧的腱膜组织上,补片上缘应固定于腹横肌腱弓和腹外斜肌腱膜的交界处,补片的下缘应固定在腹股沟韧带。补片周围必须间断缝合固定,使补片保持平坦。再次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在国内已广泛开展,但最好由专业组人员实施较好。另外对有习惯性便秘、前列腺肥大、长期慢性咳嗽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及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在全身情况改善后,再择期手术治疗也是预防复发的原因。

小儿疝修补术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32例复发性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患儿, 均为男性, 年龄3个月至11岁, 平均 (4.2±0.6) 岁;单侧疝30例 (93.8%) , 双侧疝2例 (6.3%) 。首次手术后至复发时间3天至1.5年, 平均 (2.7±0.2) 个月。

1.2 手术方法

(1) 对于开放前入路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患儿, 采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 (TEP) 。常规术前准备,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患儿取仰卧位, 脐部下缘略偏患侧3mm做弧形切口, 分离至患侧腹直肌前鞘并切开, 钝性分离腹直肌, 插入5mm套管针, 注气后导入腹腔镜, 在直视下操作, 分离腹直肌后间隙, 找到患侧内环口, 观察另一侧是否存在隐性鞘状突口未闭。第2个套管针置于脐孔和耻骨联合正中联线中上1/3处, 第3个套管针置于患侧锁骨中线与肚脐平行处, 从精索或圆韧带中游离疝囊。若疝囊较小, 可完全分离;若疝囊较大且与精索粘连, 先在顶部切开疝囊, 游离粘连, 套扎疝囊近段, 保留远端。 (2) 对于TEP术后复发及较大的阴囊疝或嵌顿疝患儿, 选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术前准备、麻醉方法同TEP, 脐孔外切口, 气腹针穿刺, 建立气腹, 置入腹腔镜。另外两个套管针分别置于左右侧腹直肌外缘平脐处, 切开腹膜并分离腹膜前间隙与疝囊, 横断疝囊内环, 近段以套扎线结扎, 旷置远端疝囊, 选用恰当的聚酯补片进行修剪, 平铺覆盖内口并固定, 关闭腹膜切口。

2 结果

32例 (34侧) 患儿行T EP 30次 (8 8.2%) , T AP P4次 (11.8%) , 无一例患儿中转开放手术。术中1例 (3.1%) 发现对侧环口增大, 予以修补。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 (49.3±8.8) 分钟, 平均术中出血量 (22.2±5.3) ml, 平均下床活动时间 (3.2±0.5) 天,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12个月, 患儿未复发。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形成主要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出未闭有关[2],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复发率较高, 增加了患儿和家属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导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原因主要有: (1) 患儿早期疝囊高位结扎不够充分, 术中未发现疝囊。 (2) 患儿哭闹致腹内压增加, 引起结扎线松脱或断裂。 (3) 游离疝囊过程中, 施术者经验不足, 未到内环口水平实施结扎疝囊, 或疝囊前壁、后壁等部位发生撕裂, 未及时发现实施结扎术。 (4) 外环口较大, 术中未在腹横筋膜缺损区给予紧缩, 腹压持续增大时, 肠管推动内环处周围腹膜沿内环口向腹腔外突出, 再次形成疝, 引起复发。 (5) 患儿腹内伴发疾病导致腹内压增大, 或局部组织牵拉导致相关组织薄弱, 会导致患儿术后晚期复发。目前, 针对小儿复发性疝的治疗, 常用方法为进行TEP和TAPP。两种术式治疗方案原理大致相同。

复发性腹股沟斜疝采取腹腔镜疝修补术有诸多优势, TEP在腹膜外操作, 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手术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 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重点术式。TEP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手术操作的成功与否和临床医师经验技巧有很大关联。TEP中合理安置3个套管针, 术中第3个套管针的主要目的在于从髂前上棘自外而内, 借助CO2压力对术区瘢痕化组织沿精索进行有效分离。TEP操作时, 在腹腔镜直视下, 以耻骨疏韧带作为标记和起始点, 向外上方分离, 找到腹壁下血管, 沿血管外侧准确找到精索和斜疝内环口, 做相应处理。术中补片的大小至关重要, 补片应覆盖整个肌耻孔, 铺展后外侧达髂前上棘相应点, 内侧超过耻骨结节为宜。TAPP解剖清晰、手术操作范围广, 能够清晰地检查腹腔和双侧腹股沟范围, 有效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 恢复情况良好[3]。

对于小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预防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术切口选用横切口或斜切口[4], 但对嵌疝等复杂性疝, 主张选择腹股沟韧带上方斜切口约3cm, 利于高位结扎, 避免人工“鞘膜突”问题。 (2) 术中注意内环的修复[5], 显露内环时, 术者应在提睾肌外侧进行纵形分开提睾肌, 同时避开精索, 在直视下对疝囊顶部外侧缝合1~2针, 进一步缩小内环口, 延长腹股沟, 减少复发的可能性。但缝缩内环时不能过紧, 以免影响睾丸供血。修补腹横筋膜, 加强对腹股沟管后壁的保护, 进一步防治腹股沟疝的复发。

本文结果显示, 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 (49.3±8.8) 分钟, 平均术中出血量 (22.2±5.3) ml, 平均下床活动时间 (3.2±0.5) 天,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12个月, 患儿均未复发。

综上所述,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术式, 有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优点, 易于患儿和家属接受。

参考文献

[1]杨勇, 王敏, 胡雄辉, 等.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J].四川医学, 2013, 34 (5) :632.

[2]徐勇, 彭强.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227例的临床观察[J].西南军医, 2012, 14 (1) :41.

[3]柳青婷, 崔明, 王世清, 等.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4, 8 (3) :230.

[4]傅朝春, 张杰.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9) :54.

小儿疝修补术 篇7

关键词:腹腔镜,可吸收补片修补术,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

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它是由于小儿腹股沟管未发育成熟而引起的疾病。对于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理想, 这种手术具有不需要解剖腹股沟、手术创伤较小等而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腹腔镜下高位结扎时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中常用的手术, 但是单一行高位结扎术复发率较高, 患儿需要进行二次手术。近年来, 腹腔镜可吸收补片修补术在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中广为使用, 且效果理想, 这种治疗方法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优势较多,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1]。为了探讨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临床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患儿。入选患儿经过体格检查、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 患儿阴囊包块直径为6.0~8.5cm, 内环口直径为2.0~2.4cm。采用随机数法将患儿分为结扎组和补片组各50例。补片组中男45例, 女5例;年龄0.6~4 (2.13±0.32) 岁。结扎组中男44例, 6例;年龄0.5~4.5 (2.07±0.41)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选患者手术前均给予常规方法检查, 且患者均符合手术适应证, 结扎组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 全麻下保持头低脚高姿势, 在脐左右两侧做一个0.5cm和0.3cm的切口, 建立人工CO2气腹, 置入腹腔镜, 对患儿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 操作步骤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步骤进行, 术后做好抗菌、抗感染等工作[2]。补片组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 全麻下保持头低较高姿势, 行腹腔镜囊高位结扎手术, 收紧缝线使患儿疝环口关闭前将补片从脐内左侧0.5cm切口处送入腹腔镜, 使补片覆盖内环口及其周围薄弱缺损区域, 在皮下打结, 关闭内环口, 将补片的中心固定在疝环口的中心, 解除气腹[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患儿术后相关指标, 如: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 患儿实验室指标正常;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得到改善, 实验室指标部分异常;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等没有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满意度比较

补片组治疗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结扎组的85%;补片组满意率为95%, 显著高于结扎组的6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

本次研究中,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补片组术后复发率为2%, 显著低于结扎组 (14%) (P<0.05) 。见表3。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目前, 临床上对于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更多地以手术治疗为主。患儿在进行斜疝手术时应该遵循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为了避免对精索以及睾丸发育影响, 临床上更多的以高位结扎为主, 但是这种手术复发率较高, 部分患儿需要二次手术, 影响患儿生活质量[4,5]。近年来, 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在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中广为使用, 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 补片组治疗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补片组满意率为95%, 显著高于结扎组的65%;实验组满意率为95%, 显著高于结扎组的65%。但是, 两种手术在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并不会存在明显的差异[6]。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这种手术既结合了腹腔镜手术的特点, 这种手术术式相对比较合理, 和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恢复正常活动早等优点[7]。同时,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补片具有较强的抗张能力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组织补片, 采用脱细胞计数除去了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识别位点, 患儿使用后不容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能够正真的和机体融合在一起。这种补片在植入机体后会随着患儿生长发育而被逐渐讲解, 最终被患儿自身组织所代替, 是临床上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比较理想的修复材料[8]。本次研究中, 本次研究中,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补片组术后复发率为2%, 显著低于结扎组的14% (P<0.05) 。由此看出: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能够降低患儿术后复发率,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9]。但是, 临床上对于采用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患儿则可以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治疗, 发挥不同治疗方案优势, 提高临床疗效[10]。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基础上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花鸣春, 邵家松, 周海, 等.腹腔镜下可吸收补片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巨大性斜疝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 2014, 36 (10) :1393-1395.

[2]彭永辉, 王茜, 聂向阳, 等.小儿嵌顿疝手法复位后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时机选择[J].中国当地医药, 2012, 19 (23) :32-35.

[3]欧阳昱, 廖凤文.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分析 (附33例报告) [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4, 19 (9) :667-668.

[4]王劲, 邓顺钢, 叶亮, 等.微型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高扎术的改良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3, 12 (5) :403-405.

[5]于波, 李胜利, 宁景志, 等.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4 (4) :573-575.

[6]邵毅, 智绪亭.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3, 16 (7) :566-568, 571.

[7]姜宏志, 邢茂青, 刘强, 等.改良成雪橇状硬膜外麻醉穿刺针在腹腔镜下小儿疝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0, 31 (7) :558-559.

[8]龚国金, 廖建刚, 余正伟.腹腔镜下硬膜外穿刺针外套管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 2012, 38 (1) :49-50.

[9]王俊伟, 石竹.腹腔镜在治疗小儿双侧腹股沟疝的临床研究[J].西南军医, 2012, 14 (6) :815-817.

小儿疝修补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入本组研究的78 例腹股沟疝患者均为医院2014 年8 月~2015 年9 月收治, 78 例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腹股沟疝, 且无手术禁忌证。其中, 男40 例, 女38 例, 年龄27~70 岁, 平均年龄 (48.69±5.67) 岁;78 例患者腹股沟区域均有不可回纳性肿块、疼痛感等症状, 将78 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 每组26 例,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A组采取传统疝修补术, 其主要手术过程如下:自内环体表投影至耻骨结节, 取手术切口暴露其髂腹股沟和髂服下神经, 探寻疝囊并将其切断, 高位结扎后, 取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内斜肌下缘、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直到耻骨结节, 最后闭合切口。B组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 其主要手术过程如下:充分游离患者疝囊, 并将疝囊还纳入腹腔, 同时置入疝环填充物。缝合填充物和内环边缘, 放置补片。疝囊的显露与游离方法和传统疝修补术方法相同, 其修补材料使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疝环填充网片和网塞。C组采取腹腔镜疝修补术, 其主要手术过程如下:术中采取气管插管麻醉, 在腹腔镜中置入10 mm套管, 患者腹直肌外侧也置入套管。弧形切开内环上方腹膜, 打开斜疝和直疝疝囊, 将疝囊剥离直至腹膜盆壁化。分离腹膜前间隙, 暴露其耻骨和联合肌腱以及精索血管, 使用聚丙烯补片缝合腹膜, 术后留置1 d的尿管。

1. 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并记录其医疗费用。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6.92%, 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9.23%, 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69%, C组与A、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C组比较, aP<0.05

2. 2 三组患者的医疗费用比较A组患者平均医疗费用 (5281.53±512.54) 元, B组患者平均医疗费用 (5045.15±344.72) 元, C组与A、B组患者平均医疗费用 (7982.23±612.48) 元, C组与A、B组患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 其可导致患者发生局部组织水肿、解剖层次不清, 特别是老年患者腹壁组织相对薄弱, 其后壁缺损更大。而复发疝患者的解剖层次更加紊乱, 为组织修复造成极大干扰[1]。传统疝修补术往往将疝囊高位结扎, 其分离范围较广, 使其损伤机会增多, 导致患者术后疼痛明显,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比较高[2]。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属于外科领域的新型术式, 本研究对三种手术进行对照研究, 分析三者各自特征与优势。

传统疝修补术操作最为简单, 但损伤较大。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在传统疝修补术上发展而来, 其在术中所使用的锥形疝环充填网塞、网片都是医用高分子材料, 和人体组织之间存在良好相容性, 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3]。腹腔镜疝修补术是在腹腔镜监视下进行各项操作, 其技术较难掌握, 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对于医院腹腔镜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 因此医疗费用较高, 且疝固定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然而, 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优势也比较多: (1) 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对于机体组织的损伤较小, 不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2) 患者术后疼痛较轻, 有助于其早日恢复, 从而缩短其住院时间; (3) 该手术能够同时治疗双侧疝, 还可探查其余腹腔脏器; (4) 不用破坏疝囊周围组织, 且能够保留患者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

据本组研究发现, C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 但医疗费用最高, 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C组, 医疗费用最低, 可见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安全性最高, 但医疗费用也较高, 无张力疝修补术性价比相对较高, 适宜经济负担较重的患者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A组 (n=26) 、B组 (n=26) 、C组 (n=26) , 分别采取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 对比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结果 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6.92%, 平均医疗费用 (5281.53±512.54) 元;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9.23%, 平均医疗费用 (5045.15±344.72) 元;C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69%, 平均医疗费用 (7982.23±612.48) 元。C组与A、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的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疝修补术具有微创、安全性高等优势, 无张力疝修补术性价比较高。

关键词:腹腔镜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

参考文献

[1]马向东.不同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2) :61.

[2]赵海生, 张晓华, 黄明华.三种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对比.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17) :32.

小儿疝修补术 篇9

关键词:无张力疝,传统疝,手术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按照入院时间, 根据单双号分别选入无张力疝修补组和传统疝修补术组, 其中无张力疝术组男64例, 女7例, 年龄在42到79岁, 斜疝45例, 直疝15例, 双侧疝4例, 复发疝7例, 传统疝修补术组男65例, 女6例, 年龄在41到77岁, 斜疝44例, 直疝15例, 双侧疝6例, 复发疝9例。142例患者合并内科合并症者24例,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脑血管疾患等。所有患者术前均查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血生化、血常规、心电图、胸部透视均符合手术指征。

1.2材料

采用美国Bard公司的成型网塞及网片, 它是一种聚丙烯单丝编织的不可吸收材料。[1]由于其无毒、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科学的锥形结构设计、能诱导成纤维母细胞的生长而增加补片强度等优点[2], 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1.3手术方法

传统疝修补术采用巴西尼 (Bassini) 法53例;弗格森 (Ferguss on) 法12例;麦克维 (McVay) 法6例。无张力疝修补术71例, 切口选择同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游离精索, 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处。将疝囊内翻塞入腹腔, 如疝囊过大, 可切断疝囊, 贯穿缝扎制成小疝囊, 再将成型后的疝囊内翻塞入腹腔。将Bard补片的伞状填充物自内环口塞入腹腔, 其底部与内环口边缘平齐, 并与周围组织固定3~4针, 嘱病人咳嗽, 以填充物不弹出为度。游离精索, 并在其下方置入片状的补片, 放置在腹横筋膜前。平片的一端有一圆孔包绕精索。巴德补片能与组织表面产生“尼龙扣搭”式反应与周围组织亲合, 可不必缝合固定。然后缝合腹外斜肌及皮肤。

2结果

见表1、表2。

3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 是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 用以加强腹股沟后壁。其优点主要在于:可克服传统手术对正常解剖的干扰, 完全避免组织的拉拢缝合, 既减少了组织缝合的张力, 又减少了广泛组织解剖分离的创伤。使患者术后极少出现严重疼痛和牵拉痛, 且创伤小, 恢复快。我院外科于2006年4月开展了此手术, 71例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 局部无异物反应, 68例痊愈出院, 3例在半年后复发。经再次无张力疝修补术后, 随访目前无复发病例。3例患者复发原因均与手术医师的技术有关。另外在无张力疝修补术时我们要注意, 术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剥离, 充分止血, 并且均在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时置放细硅胶管, 缝合皮肤后由切口下方引出, 接10mL注射器负压引流。术后观察渗液量第1天 (20±10) mL, 第2天 (10±5) mL, 第3天拔除, 从而很好地解决术后积液和血肿形成, 因此管较细, 不影响切口愈合, 拔除后不影响切口的美观。

参考文献

[1]LICHTENSTEIN IL, SHULMAN AG, AMID PK, et al.The tension-free hernioplasty[J].AmJ Surg, 1989, 157 (2) :188-193.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60例治疗分析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行食管裂孔疝的修补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200 min,效果优者36例,良者19例,欠佳者4例,差者3例,术后平均住院7 d。结论:为解除症状和反流,纠正贲门功能失调。对于其它类型食管裂孔疝手术目的在于复位疝内容物,修补松弛薄弱的食管裂孔,防治胃食管返流,保持胃流出道通畅,兼治同时存在的疾病及并发症。

【关键词】食管裂孔疝;修补手术

食管裂孔疝是指胃的一部分经过膈肌的食管裂孔突入胸腔和纵隔。食管、胃连接部的上移,常合并有食管胃返流。食管裂孔疝的诊断比较困难,有些症状不明显时常常被误诊为慢性胃炎、胆囊炎等,长期得不到明确诊断[1]。常常是当返流症状出现时,才注意是否有食管裂孔疝存在。将扩大的膈食管裂孔缝缩,切除疝囊,将胃固定于腹腔。选取临床2011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食管裂孔疝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57.6岁;均有程度不同的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42例,反胃30例,咽喉炎11例,反复肺炎7例,吞咽困难6例,胸骨后疼痛不适4例,恶心、呕吐18例。

1.2 诊断 X线检查在胸部平片上左心缘处显示有液气腔,侧位投影位于心后。吞钡剂后该液气平面中含有钡剂,即有胃泡,并有典型胃粘膜相。内窥镜下能发现食管腔内潴留较多的分泌物、狭窄的前庭、开放的贲门、高位的鳞柱上皮交界、疝内的胃粘膜、膈下部位的胃粘膜、食管炎等,这些标记都可诊断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多在高压区近胃侧出现第2个高压区,这是诊断食管裂孔疝的特异性指标。pH测定和酸灌注试验确定症状与返流的关系,以排除心绞痛和胆结石症。

1.3 方法 经胸手术中,Collis食管裂孔成形术、Nissen手术、Hill修复术、针对食管旁疝的手术等方法,以Collis食管裂孔成形术为例。

1.3.1开胸路径 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经第7肋间进胸,切开纵隔胸膜,游离出食管下段后置纱带牵引。切开疝囊,剪除多余疝囊组织,留下1 cm~2 cm宽的残边。放松牵引纱带,使腹段食管和贲门还纳入腹腔,缝合关闭疝囊,将其固定缝合于膈食管裂孔的腹腔面。膈食管韧带与裂孔缝合3针,褥式固定。最后在食管后方缝合左、右膈脚2针~3针,但需留一指空隙(约1.5cm),防止术后过紧引起梗阻。縫合纵隔胸膜。

1.3.2Collis食管裂孔成形术 患者取仰卧位,左侧用棉垫垫高30°,作胸腹联合切口,从脐上3 cm、距中线2 cm处斜向上经第8肋间达背阔肌前缘,切开第8肋间后,再切断肋软骨。然后用开胸器撑开胸腔,显露膈肌,并注意膈神经支的分布,膈肌切口从膈肌的外围作弧形切开,到中央腱再转向内,如L形状,避开膈神经支,如此则膈的上、下面均显露良好。牵开肝、脾,向下推拉胃底,显露裂孔,从左前方切开腹膜,解剖右膈脚的左半部,直到右膈脚的左、右肌束重叠部位。然后再将贲门翻向左侧,分开小网膜,显示右膈脚的右半部。此时先要切断肝的迷走神经支和副肝动脉支,再分断部分肝胃韧带,可见到肝的尾叶。沿右膈脚的右半内侧缘剪开腹膜,直到裂孔的前侧,保留遮盖在膈脚上的腹膜完整。以手指插入裂孔,分离疝入胸腔的贲门和胃部分的粘连,将食管下段游离5 cm~6 cm,然后从腹腔向下拉胃、贲门及食管下端,送回到膈下。将食管末端移向后右方,置于右膈脚交角的左、右肌束槽内,并在交角处缝合固定食管壁1针。再以粗丝线从食管前侧缝缩裂孔,每针要多缝些裂孔肌,以免撕裂,最后1针要注意使食管在裂孔中松紧适度。为加固缝线,可在缝线之外再间断加补3针,使膈肌重叠遮盖第1层缝线,再将胃底缝合固定在膈下面。缝线在膈顶最高点,前、后各1针,其中1针缝在膈的肝侧韧带切断端。最后缝合膈肌及胸腹壁切口,胸腔可不放引流管。

2 结果

60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200 min,效果优者36例,良者19例,欠佳者4例,差者3例,术后平均住院7 d。

3 讨论

食管裂孔是一个椭圆形的孔,其长径为矢状位,位于膈的肌质部中线偏左处,与第10胸椎水平。右内侧脚起自上3个~4个腰椎,左内侧脚起自上2个~3个腰椎。膈左、右内侧脚围成主动脉裂孔后,再向上、向前,右内侧脚分裂成深、浅2个肌束。浅层肌束逐渐弯向前和右,在食管右侧绕过食管,形成食管裂孔的右侧边缘[2];深层肌束弯向左,在腹腔动脉上方越过腹主动脉的前面,在食管的左侧绕过食管,形成食管裂孔的左侧边缘。深、浅两肌束的内侧纤维在裂孔前缘相遇,完成对食管的包绕,便形成了食管裂孔。

其它Nissen手术此手术方式的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以后曾经有过多种改良。一些外科医生给胃底折叠术又补做一个膈脚后折叠术,用不可吸收缝线将裂孔缩小到可容一个指尖沿食管外侧通过,游离胃的范围可由不结扎胃短动脉到结扎一部分或者将胃短动脉全部游离结扎。为了防止复发和术后嗳气,对于肥胖病人,将围绕处拉紧,用胃底前壁代替胃底后壁包绕腹内段食管,此法现在称作“Nissen胃底折叠术的Rossetti改良法”[3]。Hill修复术是用于恢复抗反流机制的手术,要点是复位固定膈下食管,强化食管裂孔,辅加胃食管折叠术,其依靠增加内部压力,通过对悬带施加压力,使胃食管瓣膜恢复,并将食管胃连接处固定于主动脉前筋膜上,并在术中随时测压以调整手术所形成屏障压力。针对食管旁疝的手术可选择经胸或经腹手术进路。

通过手术治疗解除症状和反流,纠正贲门功能失调。对于其它类型食管裂孔疝手术目的在于复位疝内容物,修补松弛薄弱的食管裂孔,防治胃食管返流,保持胃流出道通畅,兼治同时存在的疾病及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于涛,曾多,李建业,等.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54.

[2]谢佳平,吴铁镛. 食管裂孔疝近10年国内研究现状[J].北京医学,2006,28(30):180-181.

小儿疝修补术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198例腹股沟疝患者, 女72例, 男126例;年龄20岁~72岁, 平均年龄52岁;直疝36例, 腹股沟斜疝1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99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 99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

1.2 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术前2 h常规使用1次抗生素, 均选择腹股沟斜切口, 无张力疝修补术保护好暴露的髂腹下神经及游离的精索, 疝囊不大者未给予切开。将疝囊及内容物还纳入腹腔, 将修剪好的补片置于精索后方, 以补充腹股沟管后壁的缺损处, 用粗丝线缝合在腹壁上的牢固处, 缝合切口, 术毕。传统疝修补术采用Bassini法。

1.3 术后处理

2组患者术后均切口常规沙袋压迫4 h~24 h, 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1 d下床活动, 传统疝修补术组患者术后4 d下床活动。

2 结果

2 组患者经手术均痊愈后出院。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传统疝修补组;传统疝修补组术后疼痛要强于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疝修补组。2组相关指标分别见表1、表2。

3 讨论

3.1 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方法的特点

其将腹股沟管周围不同组织高张力缝合来修补腹壁的薄弱或缺损, 其不足之处表现在: (1) 手术把不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不同组织相互缝合, 术后张力高, 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区紧张性疼痛, 牵拉感较强。 (2) 术后恢复正常活动、劳动的时间较长。 (3) 复发率较高, 达5%左右。 (4) 优点是费用较低。

3.2 无张力疝修补术适应证及优点

(1) 中老年患者。 (2) 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老年腹股沟疝。 (3) 复发疝。另外有文献报道也适宜巨大疝、切口疝、滑疝、复合疝等, 对此笔者体会不多;但其不适宜儿童疝, 对于嵌顿时间长、绞窄性疝及局部组织有明显水肿者, 也不适宜此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有以下优点: (1) 无需腹壁松弛, 不受麻醉限制, 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均可完成手术, 使部分患者在门诊完成手术成为可能。 (2) 操作过程相对简单, 手术时间短, 切口较小, 局部损伤少。 (3) 应用人工合成材料替代“张力性”的缝合, 术后患者无牵拉样疼痛, 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 术后恢复快,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术式。 (4) 手术适应证较宽, 对老年患者、双侧疝、复发疝的治疗更为适合, 有严重内科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前列腺增生、慢性便秘、肝硬化腹水等传统性疝修补是禁忌证, 而无张力疝修补能顺利完成手术。 (5) 由于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人工材料植入, 防治术后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6) 缺点:由于材料较贵, 患者实际支付住院费用较传统术式高, 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开发出价廉物美的材料, 让更多的患者愿意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 (7) 仍有一定的复发率, 国外报道为0.5%, 国内小于1%, 本组无复发病例。进一步降低复发率除与疝的类型、患者年龄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外, 规范操作技术也很重要, 应由训练有素的医师主刀完成手术。

3.3

与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 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痛苦小 (无牵拉感) , 进食早, 无精索水肿及尿潴留发生, 解决了以往疝修补术局部严重的牵拉感和恢复缓慢的缺点, 并降低了以往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我们认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可以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希望其能在广大基层医院普及。

摘要:目的 分析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优缺点。方法 将198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2组, 99例行传统疝修补术, 99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传统疝修补组;传统疝修补组术后疼痛要强于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平片式补片无张力疝修补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疝修补组。结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的患者下床活动早, 能早期进食, 精索无水肿, 无疼痛发生, 重体力劳动者无复发。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更好, 人造网片的使用是疝修补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无张力,传统手术

参考文献

上一篇:智慧照明系统下一篇:手动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