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前疝修补术(精选6篇)
腹膜前疝修补术 篇1
腹膜前疝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在临床上,无张力疝修补术也已经在临床上基本替代了经典的疝修补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1],减少手术创伤以及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也成了临床研究的重点,通过腹膜前放置平片进行疝修补术的开展也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中笔者采取了改良Kugel疝修补术,其具有微创、恢复快以及术后复发率低的特点,同时并发症较少[2],也符合传统手术入路,具有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优势,本文对其应用于腹膜前疝的治疗效果作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10例腹膜前疝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55例采取改良Kugel疝修补术,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19~95岁,平均年龄(67.8±4.9)岁,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关于腹股沟疝的分型标准:Ⅰ型14例,Ⅱ型16例,Ⅲ型14例,Ⅳ型11例。对照组55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20~94岁,平均年龄(65.9±5.1)岁,分型:Ⅰ型16例,Ⅱ型13例,Ⅲ型17例,Ⅳ型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观察组行改良Kugel疝修补术,术中取一平行于腹股沟韧带切口,由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延长至耻骨结节,长度约为5cm,逐层将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切开,将腹外斜肌腱斜行切开,向深面钝性分离,建立腹膜前间隙,将腹股沟韧带以及髂耻束充分暴露,将疝囊及精索充分游离,游离范围:下至耻骨梳韧带,上至腹内斜肌深面,内至耻骨联合后,外至髂腰肌,在腹膜前间隙以及耻骨结节内3~4cm处置入改良的Kugel补片,并将其固定在周围组织上,将精索放置于两尾页之间,将后者交叉后缝合,并固定在腹股沟韧带上新形成的内环口,切口大小以指尖面积为宜,放置补片完毕后对腹内斜肌肌膜、腹外斜肌肌膜逐层缝合并确切止血,使用盐水冲洗,切口使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束手术[3]。对照组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将精索游离后,由内环口处向外将提睾肌沿着精索游离5~7cm,将补片置入后,将不带有提睾肌的精索放置于两尾页之间,其余操作方式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出现切口血肿、尿潴留、疼痛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出现疼痛的患者例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取一10cm直尺,一端为0,代表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烈疼痛,由患者对疼痛等级进行估计,对线上的相应位置进行标记,代表疼痛程度,将评分>5分者纳入术后局部疼痛阳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比较观察组术后1周以及1个月的疼痛患者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6个月以及1年两组间出现疼痛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被分为先天性解剖异常以及后天性腹部薄弱缺损,在临床上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传统疝修补术是将不同层次的肌肉、肌腱以及韧带予以强行缝合,对腹股沟管进行缝合和修补,Kugel疝修补术是最新提出的一种新修补法,其采用双层补片来修补耻骨肌孔,属于一类无张力修补术,采用后入路,因操作为非直视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使得手术难度大大增加,容易引起出血、撕裂等并发症,改良Kugel疝修补术由Kugel疝修补术发展而来[4],是在腹膜前间隙来修补耻骨肌孔,拥有了Kugel疝修补术的优点同时又属于前入路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符合传统手术的操作习惯。
通过本文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术后早期(1周及1个月)的疼痛方面,两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舒适度更好,术后恢复时间更短,这主要是由于[5,6]:(1)对照组需要将精索游离,所以可能损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以及生殖股神经,同时精索后方需要放置第二层聚丙烯平片,需要进行多针缝合,也使得神经受损的几率上升。(2)置于组织间隙的聚丙烯材料,会出现新生血管的长入,并且将会与组织完全融合在一块,导致瘢痕体的形成,因在精索后方多增加了一层合成网片,也使得炎性反应被加重,导致瘢痕体积增加,使得患者出现不适感,这也是导致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
同时本文结果发现,两组间术后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笔者总结手术成功的关键点在于:(1)选取的补片大小合适,均能够将耻骨肌孔给予完全覆盖。(2)术中具有足够的游离腹膜前间隙,从而使得补片能够将耻骨肌孔完全覆盖,有效防止复发疝。(3)术中需要认真做好精索腹壁化,首先尽可能游离腹膜前间隙,使得平片能够平整放置,其次在操作中可发现复合疝,避免遗漏。(4)术中补片需平整放置,根据要求严格进行缝合固定,防止补片出现移位,影响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Kugel疝修补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彻底治疗,对组织的损伤较轻,术后复发率低,明显减少了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并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Kugel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膜前疝修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腹膜前疝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疝环充填修补术,观察组采取改良Kugel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以及1个月的疼痛患者例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6个月以及1年两组间疼痛患者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Kugel疝修补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彻底治疗,对组织的损伤较轻,术后复发率低,明显减少了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并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Kugel疝修补术,腹膜前疝,改良
参考文献
[1]殷俊杰,贾忠,等.疝囊顶入路腹股沟区腹水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9):127.
[2]陈传国,杨卫富,戴象君,等.善释补片在腹膜前股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4):436-437.
[3]吴正阳,唐言华,陈果,等.改良Kugel疝修补术治疗92例腹股沟疝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1):74-75.
[4]王海涛,李成华,卞栋,等.改良Kugel补片前入路腹膜前修补腹股沟疝(附31例报告)〔J〕.解剖与临床,2010,15(5):369-370.
[5]陈桥,贾忠,封光华,等.改良Kugel手术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初期经验〔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z1):32-33.
[6]朱晓强,顾岩.改良Kugel手术的技术操作规范及要点〔J〕.上海医学,2011,34(11):858-859.
腹膜前疝修补术 篇2
关键词: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疗效比较
腹股沟疝是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通过手术使腹壁组织强度增加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1,2]。目前, TEP和TAPP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两种标准术式[3], 2010年~2014年我院分别采用TEP和TAP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就两种术式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适应证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98例, 年龄26~67岁, 平均 (51.6±11.4) 岁, 病程1个月~12年。其中腹股沟斜疝76例、腹股沟直疝22例, 术前诊断为单侧疝79例、双侧疝19例, 有疝嵌顿史3例、疝复发史5例、下腹部手术史7例。依据术式不同将98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TEP组57例, 平均年龄 (49.8±9.6) 岁, 平均病程 (3.7±3.5) 年, 单侧疝46例、双侧疝11例;TAPP组41例, 平均年龄 (52.3±7.7) 岁, 平均病程 (3.9±2.6) 年, 单侧疝33例、双侧疝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手术方法。TEP:在脐下缘建立CO2气腹, 置入Trocar鞘管, 进腹腔镜探查并向耻骨联合方向及患侧腹股沟区腹膜外疏松间隙分离;再于脐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上和中下1/3处分别置入Trocar鞘管并进操作器械行腹膜外分离, 分离出各重要组织结构, 依据疝解剖类型及疝囊大小适当处理疝囊后, 从鞘管置入补片并覆盖疝区域, 补片不用疝钉固定, 腹腔镜直视下缓慢解除气腹, 术毕。TAPP:先在脐上缘作切口为观察孔进腹腔镜探查;证实诊断后, 再于脐水平两侧分别作两个操作孔, 置入Trocar鞘管分别做主、辅助操作孔并进分离钳及超声刀;在腹腔内找到疝内环口后, 用超声刀切开腹膜并分离腹膜瓣, 解剖分离出各重要组织结构, 依据疝解剖类型及疝囊大小处理疝囊后, 从主操作孔置入补片并覆盖疝区域, 固定补片, 缝合关闭腹膜, 解除气腹, 术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98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见表2。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 腹股沟疝的主要病因包括患者腹壁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增高两个方面[1], 因此, 通过手术使腹壁组织强度增加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唯一可靠方法[4]。
本次研究表明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TEP) 和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均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等优点。TEP与TAPP的区别在于进入腹膜前间隙的途径不同, TEP是不通过腹腔而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 术中操作完全在腹腔外进行。TAPP是通过腹腔进入腹膜前间隙, 解剖结构直观易辨, 操作空间开阔, 优势极为明显。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两种术式均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标准术式;两种术式的区别在于进入腹膜前间隙的途径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自身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术式, 以达到临床效果好、手术创伤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71-1282.
[2]唐健雄.疝病学新概念:从发病机制谈腹壁疝的治疗[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 15 (6) :570-572.
[3]王存川.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彩色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7-53.
腹膜前疝修补术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5年3月就诊于我院普外科的腹股沟疝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给予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而同期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1例, 女37例;年龄21~79岁, 平均年龄 (58.9±4.8) 岁;直疝17例, 斜疝51例;单侧61例, 双侧7例。对照组男34例, 女34 例;年龄20~77 岁, 平均年龄为 (60.2±3.4) 岁;直疝11例, 斜疝57例;单侧63例, 双侧5例;所有患者为可复性成人腹股沟疝, 排除股疝、脐疝及嵌顿疝患者, 无严重的全身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史等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应用平片式的无张力疝修补术, 步骤如下:采取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选择腹股沟韧带上方作常规斜形切口, 长度6cm左右, 将腹外斜肌腱膜作予以切开, 在精索游离后确认疝囊位置, 并游离疝囊到内环口。术中应用的聚丙烯补片材料产自美国巴德公司, 在网片内环的对应位置剪小孔使精索得以通过, 然后网片给予缝合并固定, 其内侧缝到耻骨结节处, 同时与腹直肌鞘的外缘相缝合。在缝合过程中注意不要将生殖股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缝入, 缝合内环处后血管钳尖仅刚好通过, 在网片缝合并固定后将精索放回, 将缝合腹外斜肌的腱膜给予间断缝合[2]。
1.2.2 观察组:应用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 步骤如下:采取全身麻醉, 选择脐上做长约1cm切口, 将Trocar置入和腹腔镜, 维持气腹压力在1.60~2.00kPa内, 在直视状态下于双侧髂嵴连线和腹直肌外缘的交点位置将两个5mm的Trocar予以置入, 通过电勾把内环处的腹膜瓣游离, 将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及Cooper韧带等分离并得以显露, 对于直疝的患者, 将疝囊和腹壁剥离, 而斜疝患者把疝囊撕离, 如果疝囊比较大, 需套扎并横断疝囊, 将精索予以腹壁化。放置3D MAX型号的大号补片 (产自美国巴德公司) , 把耻骨肌孔完全覆盖, 其边缘要超过疝环口3cm, 用医用蛋白胶进行补片固定, 应用可吸收线将切开的腹膜缝合。
1.3 观察的指标[3]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切口感染、血肿、尿潴留、术后疼痛及疝复发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其比较应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其手术时间长, 住院费用高, 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早, 住院天数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有6例出现尿潴留, 1例出现切口感染, 3例出现切口血肿, 1例出现局部不适感;对照组患者5例出现尿潴留, 4例出现切口感染, 2例出现切口血肿, 5例出现局部不适感。发生尿潴留的7例患者给予导尿, 而其他4例患者给予膀胱按摩及热敷后可自行排尿;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通过换药后均治愈;对切口血肿患者, 在穿刺抽液后均治愈;而出现局部不适感的患者在1周左右, 其症状逐渐消失。观察组切口感染及局部不适感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2个月, 均有1例出现复发, 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股沟疝好发于婴幼儿, 成人也偶有发生, 因其不能自愈, 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腹腔镜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传统疝修补术为主要治疗方式。腹腔镜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得到推广应用[4]。目前为止, 应用最多的术式为开放式的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其手术操作较为简单, 技术容易掌握, 创伤小,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适合于各年龄段及各种类别的疝修补术治疗, 尤其适合对术后切口美观要求不高及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者;同时也是巨大腹股沟疝的较可靠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由于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其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 如住院时间较短、功能恢复时间较快及与运动减少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逐渐被临床接受并迅速开展[5]。由于腹腔镜相关技术快速发展, 腹腔镜下微创式疝修补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腹腔镜微创式疝修补术经典手术有3种方法:腹腔内疝修补术、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在当前广泛应用, 该手术术式对各种类型腹股沟疝较适合, 包括股疝斜疝及直疝, 对于复发疝及双侧疝优势更为明显。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的术后复发率在0.9% ~2.5% 之间, 与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为接近。但和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 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切口较小、更为美观, 对腹壁破坏损伤小、较符合机体组织功能, 对患者造成的疼痛轻、术后住院天数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恢复日常生活时间较早, 这种手术方式患者更容易接受。然而该项技术要求临床医师具有较高腹腔镜相关技术, 要充分掌握在腹腔镜下操作技术, 在一定程度限制其发展[6]。
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具有创伤性小、恢复快、易于患者接受的优势, 随着临床医生手术水平的提高及医院相关管理规范化, 其治疗费用及手术时间将逐渐减少, 临床医师腹腔镜技术提高的同时也使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因而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腹股沟疝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给予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而同期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其手术时间长, 住院费用高, 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早, 住院天数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局部不适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 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其临床效果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
参考文献
[1]胡梦博, 黄乃思, 胡必杰, 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效果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2) :2647-2650.
[2]席錾, 刘根生, 宋翠萍, 等.腹腔镜辅助经皮腹膜外结扎内环治疗腹股沟疝〔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4) :305-306.
[3]周琳, 周毕军.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7) :1682.
[4]李金龙, 韩刚, 曹宏, 等.无张力疝修补术与Bassini法治疗老年人绞窄性腹股沟疝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9) :1288-1289.
[5]雷霆, 王晓, 张练, 等.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在12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39 (24) :3411-3412.
腹膜前疝修补术 篇4
关键词:腹腔镜,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腹股沟疝,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是外科中很常见的疾病, 是腹外疝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大概占所有腹外疝病例中的90%~95%。目前成人患腹股沟疝的患者治疗方法仍然只有手术治疗[1]。而由于腹股沟疝经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复发率, 所以让很多外科医生倍感头疼。现在治疗腹股沟疝有两种手术方法: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因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损伤少等优点渐渐被人们所重视[2]。为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与传统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6年8月—2013年3月实施的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95例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88例的临床资料, 对比可知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有效果好、复发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应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95例, 其中男93例为研究对象, 女2例, 年龄区间为37~63岁, 作为观察组;我院应用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88例, 其中男87例, 女1例, 年龄区间为33~64岁, 作为对照组。这两组患者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和重要脏器的器质性损害, 都可以耐受气腹。
1.2 治疗方法
1.2.1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手术材料选取美国强生公司的超普网状补片, 大小为15 cm×15 cm。手术方法为:先进行全身静脉麻醉, 并行气管插管。在脐周下缘插入10 mm套管, 此处观察用。在脐水平线下3~5 cm, 腹直肌外缘两侧分别置5 mm与10 mm套管。手术在腹腔镜下操作, 将腹股沟疝的疝囊从疝囊颈部拉入至腹腔进行手术, 一些已经降入阴囊的腹股沟疝, 则选择将其留在原位。将腹膜从疝环边缘即腹壁缺损处向四周游离, 制造腹膜前间隙并分离, 找出耻骨梳韧带、腹股沟韧带、联合腱、精索、腹横肌弓状缘和腹壁下血管等结构。将事先准备好的超普网片卷好, 然后将其送入腹腔并盖在腹壁缺损处, 要覆盖肌耻骨孔处并缓慢地将其展开, 利用钉合器将其固定在联合肌腱、髂耻束、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等组织上。用康派特医用胶喷洒粘合, 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膜, 手术完毕。
1.2.2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选用Tyco公司的Mesh Prefix Plug材料, 包含Prefix网塞以及Mesh补片两部分。手术具体方法:选择连续的硬膜外麻醉。切口选择常规的腹股沟疝手术切口, 先后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与提睾肌来显露出疝囊, 若患者为女性则不必游离子宫圆韧带。游离疝囊时如遇到疝囊过大的情况, 可选择将其切断, 并在近端处用丝线缝合, 远端处则止血后旷置即可。之后置入Perfix网塞, 如果疝环过小的话可适当裁剪网塞。待到网塞充填到位后, 将其与缺损部位或者内环缝合, 之后将Mesh补片放于精索的后方, 与联合肌腱、髂耻束、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等组织紧密缝合, 之后小心缝合各腹膜下层次, 手术完毕[3]。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 各组间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种手术均有较好的疗效, 其中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要高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前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日、术后应用止痛药物、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均要小于后者。见表1、2。
3 讨论
在该次临床试验过程当中, 通过对以上相关指标数据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观察组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手术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 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相对较重,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 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 (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日、术后应用止痛药物、术后不适感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 这说明, 应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的手术方式, 其综合价值是突出的。
同时, 在采取不同手术术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 发现: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在治疗双侧疝和复发疝上效果较好, 尤其对于复发性腹股沟疝, 原本的腹股沟区因为先前手术已经遭到破坏, 再次手术的话难度很大, 腹腔镜可以避开原先的手术切口, 所以不会受到之前手术的影响。由此可见, 腹股沟疝的复发率和术式选择有很明显的相关性。有人认为[5], 腹股沟疝的复发率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有腔镜手术实施者的手术经验、在手术中使用补片的大小以及修补范围等[5]。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有一些很常见的并发症如尿潴留、神经感觉异常和血清肿等。腹股沟疝的复发一般都是在手术后1年左右, 如果选用的补片小或者是补片因自身收缩的缘故, 无法将疝维持在正常位置即可复发[6]。如果在手术时注意在游离疼痛三角的腹膜瓣时紧贴腹膜, 于软筋膜和腹膜之间游离可以减少出血并且减少神经损伤的概率。
综上所述, 在腹腔镜下行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是十分安全可靠的, 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 前者具有手术瘢痕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皮尔地瓦斯, 克力木, 艾克拜尔, 等.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补片疝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 5 (4) :422-428.
[2]罗东明, 蔡小勇, 欧阳思旗.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34例[J].广西医学, 2010, 32 (12) :1506-1508.
[3]张东东, 李凯, 路夷平, 等.腹腔镜经腹腔膜前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5) :405-407.
[4]段宣旺, 赵学飞, 陈杰.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在复发性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 8 (6) :862-864.
[5]雷霆, 王晓, 张练, 等.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在12例复发性腹股沟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39 (24) :3411-3412.
腹膜前疝修补术 篇5
关键词:双侧腹股沟疝,疝修补术,腹腔镜
疝修补术是腹股沟疝常规的治疗手段, 尤其是无张力疝修补在腹股沟疝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往应用于临床的开放式手术是经有张力疝修补术改进而成, 通过置入补片以代替缝合腱膜组织与肌肉, 而补片通过较好地融于机体组织, 能够起到增加腹股沟区肌肉强度的效果[1]。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 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手术中。临床资料显示, 腹腔镜在减轻创伤、加快恢复、美容等方面能够有效发挥其独特的优势[2]。故经腹腔镜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逐渐发展而来。该术式作用原理与无张力疝修补相同, 均应用补片增加腹壁肌肉强度。本研究对两种术式应用疗效及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双侧腹股沟疝患者104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各52例。观察组中男47例, 女5例;年龄31~75岁, 平均 (54.28±6.47) 岁;疝类型:斜疝37例, 直疝15例。对照组中男46例, 女6例;年龄32~76岁, 平均 (55.32±6.35) 岁;疝类型:斜疝36例, 直疝16例。应用统计学对两组患者年龄、疝类型等临床资料展开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 纳入标准:104例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腹股沟疝, 且发生于双侧;均为成年患者;两组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 可耐受手术;临床资料完整;认知度良好, 可定期复查或配合随访。 (2)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腹腔内感染;存在下腹部手术史;前列腺增生严重;皮肤感染或溃烂;无法耐受全麻;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不足。
1.3 方法
1.3.1 开放式手术
行硬膜外麻醉, 取患侧作5 cm左右的斜形切口, 解剖各层组织, 确认疝囊位置, 将精索内后方疝囊游离至疝囊颈, 实施高位结扎。分离腹膜前间隙并放置疝修补片, 分别将内环与外片置入腹膜前于腹横筋膜前方, 并展开铺平网片。沿侧方剪开便于精索通过, 后缝合关闭至腹股沟韧带。固定耻骨结节处及四周, 精索保持在补片前方, 予以缝合。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 将切口缝合。
1.3.2 腹腔镜手术
患者体位为仰卧位, 保持头低足高, 行静吸复合麻醉, 穿刺脐部, 作气腹, 气腹压为13 mm Hg。作切口于脐下缘, 大小约1 cm, 进腹后放置戳孔, 约10 mm, 将其作为观察孔。放置腹腔镜, 在腹腔镜指引下, 于患侧作10 mm切口, 对侧作5 mm切口。放置穿刺器械, 找寻至疝内环口, 取内环口上缘为切口, 采用电钩弧形切入, 内外侧范围保持在脐内侧韧带与髂前上脊棘之间, 腹膜瓣游离后, 将腹膜前间隙分离, 分离范围保持在Cooper韧带与弓状下缘2 cm之间, 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精索血管与膀胱, 若遇体积过大的疝囊, 可于疝囊颈部将其切断, 远端旷置。经脐部10 mm穿刺孔将大小合适的疝修补片置入腹腔, 确保补片可覆盖直疝、股环、内环口, 将补片展平固定, 缝合腹膜。确认穿孔无出血后, 仔细清点脐孔与器械, 给予敷贴包扎, 术毕。
1.4 观察指标
手术情况:由专门人员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 并统计患者治疗期间所有花费。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随访统计患者创口疼痛持续时间、活动开始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与复发情况, 采用电话、微信、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持续1年, 记录患者预后情况。其中并发症包括局部血肿、尿潴留、阴囊肿胀、补片感染、修补区疼痛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在术中出血量方面,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治疗费用与操作时间方面, 对照组较观察组明显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术后恢复情况
两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开始下床活动及正常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相比,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预后情况
对照组术后局部血肿、尿潴留、阴囊肿胀等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 且有2例复发, 但组间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成年男性常见的疾病之一, 多由腹内压上升、腹壁强度减弱所致。临床治疗该病的传统方式为腹股沟疝修补术, 并逐步由有张力手术发展至无张力手术[3]。随着医学水平的提升, 医疗器械的改进, 经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传统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客观上弥补了有张力组织缝合术的诸多缺陷, 如创伤明显, 疼痛剧烈。另外由于开放式手术操作时间与治疗费用较少, 且明显少于腹腔镜手术, 因而该术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TAPP的发展, 这主要与TAPP术中所应用的腹腔镜器械及麻醉方式有关[4]。故有学者提出, TAPP采用硬膜外麻醉, 并选用可重复操作的腹腔镜器械, 以减少治疗费用[5]。随着微创手术理念的发展及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TAPP技术仍在不断的革新、完善, 并日益显示出其独有的优点。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术后疼痛缓解、开始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等方面, 观察组具有显著优势, 提示TAPP可明显加快术后恢复进程, 缩短下床活动时间, 进而获得良好的预后。此外,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有所降低, 提示TAPP在预防并发症与复发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分析其原因为, 开放性手术需将腹膜前间隙双侧分离, 创面较大, 若患者伴有易感因素, 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且术后切口疼痛明显, 持续时间较长, 进而不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及锻炼[6]。本研究术后发生血肿的原因即疝囊过大, 近端未彻底止血。因此, 手术期间, 应尽可能的避免损伤精索血管、生殖股神经等组织, 妥善处理创面出血。而TAPP的优势在于: (1) 手术创口小、疼痛持续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且瘢痕较小, 切口美观性较佳。 (2) 经腹腔镜实施操作, 可避免破坏腹股沟区原有的解剖结构, 从而有助于减少复发情况, 对早期恢复十分有利。 (3) 术野清晰, 易于操作, 可准确探及疝囊, 并观察疝内容物及腹腔其他情况[7]。本研究对TAPP的适用人群展开深入分析, 如双侧疝或复发疝患者, 腹横筋膜薄弱或伴有腹内压增高, 无法耐受开放式手术患者。另外, 两者在手术操作上的差异还在于开放式手术无需经腹腔而直接进至腹膜前间隙, 可避免损伤腹腔内其他脏器, 但操作空间较小, 难度较大, 因而对术者手术水平具有非常高的要求。TAPP可操作空间较大, 能够及时发现腹腔内其他疾病, 有助于有效处理合并症, 改善预后。术中补片是否固定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之一, 固定的目的在于避免补片自行卷曲或移动, 预防术后复发。有研究显示, 术中采用钉合器将补片固定的患者多存在腹股沟区疼痛现象, 而通过对比未固定补片患者复发情况, 发现术中是否固定补片对复发率并无明显影响[8]。故对于疝缺损不足3 cm患者, 术中可选取大小合适的补片以免补片卷曲或移动。
综上所述, TAPP治疗成人双侧腹股沟疝疗效显著, 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 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 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但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方面仍需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桐生, 丁磊, 赵爱民, 等.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与经正中线切口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 16 (2) :118-121.
[2]周华友, 杨超, 龙雪艳, 等.TAPP与开放式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医学综述, 2016, 22 (15) :3087-3089.
[3]刘凯, 刘汇明, 高娜.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 39 (10) :946-947.
[4]杨栋, 吴晓明, 刘丰, 等.腹股沟疝腹腔镜下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应用于老年患者的综合疗效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 16 (18) :3492-3495.
[5]刘宁, 吕云福, 陈一明, 等.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双侧腹股沟疝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 2016, 37 (9) :1362-1365.
[6]周志涛, 毛常青, 吕培标, 等.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研究[J].四川医学, 2016, 37 (3) :274-276.
[7]阮召杰, 廖乘龙, 李翰城, 等.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 2016, 24 (4) :247-248.
腹膜前疝修补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100例腹股沟疝患者, 均为本院普外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 男85例, 女15例, 年龄16~62岁, 平均年龄 (47.6±3.0) 岁。均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2003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符合。直疝11例, 斜疝89例;初发84例, 复发16例。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即往有腹部手术史, 合并免疫缺陷、肿瘤及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协助取偏健侧卧位, 脚高头低, 切口为弧形, 于脐下缘位置选择, 长约2 cm, 深度达腹直肌鞘, 向患侧牵拉腹直肌, 在腹直肌下方用手指行分离操作, 入腹膜前间隙, 取2个5 mm Trocar在腹直肌外侧缘水平于脐下2 cm处分别穿刺置入, 取10 mm Trocar由脐下切口置入, 行气腹建立, 腹股沟后间隙及耻骨后间隙用镜身分离。疝囊在腔镜直视下游离, 用套扎线结扎疝囊颈, 或将疝囊内翻入腹腔, 若疝囊完全入阴囊, 可在颈部对其结扎, 并切断, 旷置远端, 无需完全分出。卷曲15 cm×12 cm补片, 自套管鞘内放入, 对耻骨肌孔全部覆盖, 上缘处保证过腹横肌所具有的弓状下缘, 股管内口易发股疝处确保被下界覆盖。将套管拔除, 气腹缓慢解除, 促使腹膜在自然状态下恢复, 对补片行压迫固定。对照组:本组病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传统疝修补术, 高位结扎疝囊, 对腹股沟管管壁修补或加强。
1.3 观察指标
(1) 手术情况:记录两组手术完成情况, 有无中转开腹, 手术操作所需时间, 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 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2) 术后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法) 对术后1、3 d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3) 记录并发症 (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肿) 率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无中转其他术式, 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1、3 d VAS评分均居较低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观察组并发症率为4%, 明显低于对照组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平均随访12个月, 观察组无复发病例, 对照组7例复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以往多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 以高位结扎疝囊, 对腹股沟管管壁修补和加强为基本操作原则, 即强行将不同结构的解剖层次缝合在一起, 有较大创伤, 且张力较大, 术后局部疼痛感明显, 有牵拉痛, 愈合难度大, 且易复发, 故预后效果不佳[3,4]。近年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 解剖学、微创学研究均不断深入, 如建立解剖上耻骨股孔概念等, 为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此项手术为经脐下缘切口达髂血管前方及下腹壁后方, 进入腹膜前区域, 此区域为初始发生腹股沟疝部位, 广泛应用大网片修补, 可起到有效治疗效果[5,6]。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修补操作在腹膜前间隙进行, 不进入腹腔, 无需打枪固定, 患者腹股沟管条件未对其造成影响, 故疼痛较轻、微创、缩短了术后恢复进程。其优势在双侧疝修补, 复发疝、老年人疝及巨大疝修补中均更为明显, 故国外已广泛应用[7]。但因需全身麻醉, 有较高的技术设备要求, 操作相对复杂, 国内开展有限。
综上所述, 腹腹沟疝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疼痛轻、创伤小、术后可尽快恢复, 复发率低, 不良事件少,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效果对比。方法 100例腹股沟疝患者, 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给予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对照组给予传统疝修补术。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无中转其他术式, 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1、3 d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均居较低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平均随访12个月, 观察组无复发病例, 对照组7例复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腹沟疝采用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 疼痛轻、创伤小、术后可尽快恢复, 复发率低, 不良事件少,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传统疝修补术,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腹股沟疝,效果对比
参考文献
[1]袁泉.平片式与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对比.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3) :197-198.
[2]俞铖, 薛万江, 李鹏, 等.应用巴德3DMax补片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体会.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4 (4) :321-322.
[3]黄永坤.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疗效分析.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6) :488-489.
[4]Sun M, 胡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前列腺活检、TURP或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比较研究.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7) :502.
[5]王明刚, 陈杰, 申英末, 等.非编织补片和编织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3) :401-403.
[6]刘文玉, 刘波.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观察.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B09) :11.
【腹膜前疝修补术】推荐阅读:
完全腹膜外修补术08-13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09-18
全腹膜外疝修补术08-12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10-09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08-05
腹膜外新式剖宫产术07-05
膀胱修补术05-23
传统修补术08-02
开腹修补术09-10
小儿疝修补术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