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修补术

2024-10-15

鼻内镜下修补术(精选8篇)

鼻内镜下修补术 篇1

口腔上颌窦瘘常发生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拔牙后, 小的瘘孔经保守治疗多可痊愈, 较大的瘘孔往往引起严重的上颌窦炎, 病程较长经久不愈, 患者往往就诊于耳鼻咽喉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口腔上颌窦瘘患者5例, 均合并严重的上颌窦炎, 我们采用鼻内镜辅助下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例, 男4例, 女1例, 左侧3例, 右侧2例, 年龄48~65岁, 平均54岁, 病程4个月~1年不等, 均为拔牙后引起。发生于上颌第一磨牙4例、上颌第二磨牙1例, 瘘孔大小1.0 cm×1.2 cm~1.2 cm×1.5 cm, 瘘孔内充满肉芽及异味脓性物, 鼻腔黏膜水肿并有异味脓性物, 鼻窦CT显示患侧上颌窦及瘘孔内充满软组织影。手术前常规用抗生素生理盐水通过瘘孔冲洗上颌窦1周, 使上颌窦炎症消退。

手术方法:仰卧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1) 取修补材料:在大腿外侧作一长约4 cm的纵向切开, 取4 cm×2 cm阔筋膜1块, 在其下方再取一小块肌肉备用。 (2) 清除病灶:常规上颌窦根治术式, 行唇龈沟切口, 向上分离, 暴露犬齿窝, 凿开上颌窦前壁, 咬骨钳扩大骨窗, 直径约2 cm, 在30°鼻内镜辅助下清除上颌窦病变, 主要是刮除上颌窦底壁及瘘口周围的肉芽, 从口腔刮除瘘孔内之肉芽, 使其形成新创面, 常规下鼻道开窗, 用抗生素盐水反复冲洗上颌窦腔。 (3) 瘘孔修补:口腔合瓣缝合:将口腔侧瘘口处内外两侧之牙龈从牙槽骨上轻轻分离, 祛除暴露的少许牙槽骨, 用丝线将内外两侧的牙龈合瓣对位缝合, 一般缝合3针。上颌窦内“三明治”法修补:将阔筋膜对等剪成2块, 肌肉剪成条状备用, 然后用“三明治”法进行修补 (见图1) , 30°鼻内镜辅助下看到上颌窦底及瘘孔, 将一块阔筋膜铺于上颌窦底及瘘孔内, 在阔筋膜上用肌肉条填塞瘘孔, 其上方再铺一层阔筋膜, 即形成筋膜-肌肉-筋膜三层修补, 表面用明胶海绵覆盖, 窦腔用碘仿纱条均匀加压填塞, 纱条一端由下鼻道开窗口引出, 缝合唇龈沟切开, 面部犬齿窝处用四头带纱球加压包扎。 (4) 术后处理:术后24 h祛除四头带纱球, 术后1周拆除唇龈沟缝线及大腿外侧缝线, 术后12 d抽出上颌窦内的碘仿纱条并拆除牙龈合瓣缝线。

结果

5例患者均一期愈合, 随访3个月~1年, 瘘口愈合良好, 鼻腔清洁, 无脓性分泌物, 下鼻道开窗口通畅, 复查鼻窦CT上颌窦炎症消失。

讨论

拔牙是导致口腔上颌窦瘘的主要诱发因素, 因局部的解剖条件比较特殊, 上颌窦底位于上颌前磨牙及磨牙区, 以上颌第一磨牙区位置最低, 牙根最为接近上颌窦, 仅有一层薄骨板相隔, 有的甚至无骨板, 根尖直接位于上颌窦黏膜下[1]。拔牙后极易造成穿孔, 因拔除的牙或残根多有根尖病变, 极易造成局部炎症或经久不愈的上颌窦炎, 对于直径<0.7 cm的瘘孔, 经局部搔刮及抗炎治疗, 瘘孔多可愈合。对于直径>0.7 cm的瘘孔保守治疗常不易愈合, 往往需要手术修补, 口腔科采用的方法为局部带蒂黏膜瓣修补, 包括腭黏膜瓣和颊黏膜瓣。对于瘘孔较大并伴有严重的上颌窦炎患者, 单纯局部转瓣修补而上颌窦病变未被彻底清理并建立引流通道, 手术往往会失败。

本组5例均伴有严重的上颌窦炎且瘘孔直径均>1 cm, 我们先将瘘孔内病变清理后口腔侧合瓣缝合, 然后在鼻内镜辅助下行上颌窦根治术彻底清理上颌窦内的病变, 经典的上颌窦根治术在上颌窦内病变的处理方面, 瘘孔的窦腔侧存在视野盲区[2], 在30°鼻内镜下可看到上颌窦底壁及瘘孔周围病变, 可将其彻底清除。在鼻内镜辅助下用阔筋膜和肌肉采用“三明治”法行上颌窦底瘘孔修补, 术野清晰, 确保修补的每一步精确到位, 另外在口腔侧采用合瓣缝合, 起到了内外双重修补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本组5例均1次修补成功。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上颌窦瘘的修补方法。方法:对5例合并严重上颌窦炎的口腔上颌窦瘘患者, 在鼻内镜辅助下采用口腔合瓣缝合加上颌窦内“三明治”法修补。结果:5例患者均一期愈合, 随访3个月1年, 瘘口愈合良好, 复查鼻窦CT上颌窦炎症消失。结论:鼻内镜辅助下口腔内合瓣缝合加上颌窦内“三明治”法修补术是治疗合并严重上颌窦炎口腔上颌窦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内镜检查,上颌窦瘘,修补术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78-179.

[2]段乃超, 杨威, 张燕.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46例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5, 19 (6) :573.

鼻内镜下修补术 篇2

关键词:顽固性鼻出血;鼻内镜;蝶腭动脉;电凝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97-01

顽固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以往鼻腔填塞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不确切,无法彻底止血,且容易对鼻粘膜造成严重的损伤。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发展,为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迅速找到出血点并有效控制鼻出血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和治疗手段[1]。动脉电凝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经典术式,笔者采用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4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有鼻出血史,反复鼻腔填塞均未能有效止血,经鼻部 CT检查排除由于鼻腔、鼻窦病变以及其他全身疾病造成的鼻出血患者。本组24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5.2±1.9)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0.5~8d,平均(2.6±0.5)d。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出血, 其中左侧13例,右侧 1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首先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及血迹,患者取仰卧位,用含肾上腺素的1%丁卡因棉片麻醉鼻腔粘膜 2次, 然后在中鼻甲尾端前方用1%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混合液行局部浸润麻醉。取中鼻甲后端前1cm 处鼻腔外侧壁纵行切口,切透粘骨膜至腭骨表面,使用鼻中隔剥离子分离黏骨膜瓣,直至蝶腭孔。钝性分离使蝶腭孔清晰显露。使用剥离子结合球状探针充分游离蝶腭动脉的每个分支,沿血管走行方向逐段电凝游离的血管束,用双极电凝器轻轻夹持住,电凝使之完全闭锁,然后剪断血管,蝶腭孔处断端要留有3~4mm长度,然后将粘骨膜瓣复原, 局部用明胶海绵压缩并卷成小卷直接填塞保护创面。术后第2d抽出膨胀海绵,常规使用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2 结果

本组24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为40~70min,平均(52.6±10.7)min。术后对患者随访3~6个月,平均(4.7±0.5)个月,均无再次出血,术后未发生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又称为难治性鼻出血,临床止血较为困难,容易发生再次出血,明确出血部位是能否及时制止并防止反复出血的关键。对于顽固性鼻出血传统的前鼻镜检查无法发现出血点,局部压迫前后鼻腔填塞等方法无法有效控制出血[2]。随着鼻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鼻内镜的照明、放大功能充分看清鼻腔内的各个隐匿的解剖位置的细微情况, 准确探明出血部位和局部情况。鼻内镜治疗不应局限于对鼻腔内黏膜异常处进行电凝烧灼,还要对支配鼻腔主要血供的血管进行阻断[3],因此在鼻内镜直视下对出血点电凝烧灼,直接封闭血管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患者治疗后随访未再次发生出血现象,未发生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蝶腭动脉是上颌动脉翼腭段的直 接延续,是鼻腔的主要供血动脉,其供应范围可以达到鼻腔黏膜面积的90%左右[4],本研究选择电凝蝶腭动脉正是基于此理论。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在鼻腔内直接处理该动脉,不仅能够能有效止血,且创伤小[5],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仅需局部填塞中鼻道后部,因此患者痛苦少,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做鼻腔外侧壁切口时,切口不能太靠前, 以免切开上颌窦内壁后囟而进入窦腔,切口下达骨质时勿过分用力,以防进入上颌窦腔[6]。术中可仔细剥离中鼻甲后端周围的粘膜, 以充分暴露蝶腭孔,找出全部动脉分支,在进行电凝处理时应选择合适的功率。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止血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俊,陈左菊,白广平,等.顽固性鼻出血的鼻内镜下微创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23-124.

[2] 王旭, 何新亚, 杨明.鼻内镜下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4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6):4493-4495.

[3] 李贺,陈晓云,姜亿一,等.鼻内镜下蝶腭动脉阻断对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6):1058-1060.

[4] 戚建伟,吴元庆,曹萍,等.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19(5):438-440.

[5] 张维天,王磊,于栋祯,等.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8):343-345.

鼻内镜下修补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鼻中隔穿孔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诊断明确, 临床资料完整, 其中19例患者采用颞肌、髂前上棘阔筋膜修复术治疗为对照组, 20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双旋转鼻中隔黏膜修补术治疗为研究组,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匹配。研究组男16例, 女3例, 年龄21~50岁, 平均 (30.7±10.9) 岁;其中10例患者在鼻中隔矫正术后发生穿孔, 3例患者为鼻中隔烧灼或者冷冻穿孔, 4例为创伤性穿孔, 2例为其他原因;11例患者表现有头痛, 6例表现有呼吸口哨音, 9例表现有经常性鼻出血, 5例表现有鼻阻塞;穿孔面积为11 mm×13 mm~24 mm×31 mm。对照组男15例, 女5例, 年龄20~53岁, 平均 (31.2±11.6) 岁;其中12例患者在鼻中隔矫正术后发生穿孔, 4例患者为鼻中隔烧灼或者冷冻穿孔, 3例为创伤性穿孔, 1例为其他原因;12例患者表现有头痛, 7例表现有呼吸口哨音, 8例表现有经常性鼻出血, 6例表现有鼻阻塞;穿孔面积为9 mm×18 mm~25 mm×30 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研究组

采用在鼻内镜下双旋转鼻中隔黏膜修补术治疗。局麻下手术, 在鼻内镜下, 将鼻中隔左侧黏膜及相应软骨膜制成与穿孔形状相同的蒂, 在穿孔边翻转, 膜瓣蒂部较穿孔长1~2 mm, 穿孔右侧黏膜处理方法同左侧。两侧操作完成后, 将两侧黏膜瓣下翻穿过穿孔, 覆盖至两侧穿孔下缘, 无需缝合。

1.2.2对照组

采用传统颞肌髂前上棘阔筋膜修补术治疗。摘取颞肌或者髂前上棘的阔筋膜, 修剪为与穿孔形状相似, 直径较环空长2 mm, 置于穿孔处, 0号线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 随访6~12个月, 比较穿孔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19例患者均于术后Ⅰ期愈合, 1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 手术成功率达到100.0%, 随访期间无穿孔复发。对照组20例, 15例患者术后Ⅰ期愈合, 5例患者术后阔筋膜脱落, 手术成功率75.0%, 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发生再次穿孔, 复发率30.0%。两组手术成功率及穿孔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3 讨论

鼻中隔穿孔病因较多, 表现为鼻中隔的贯穿性损伤, 可导致永久性穿孔, 穿孔的形态、部位、大小可因病因不同而存在差异。外伤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 经常挖鼻孔或者鼻外伤导致鼻中隔脓肿形成, 手术损伤鼻中隔两侧黏膜, 刺激性、腐蚀性物质刺激鼻中隔, 损害局部黏膜, 导致溃疡形成, 腐蚀性药物烧灼鼻中隔黏膜等, 均是常见的致伤原因[2]。麻风、结核、狼疮等也会导致鼻中隔穿孔, 主要发生在鼻中隔软骨部, 梅毒导致的鼻中隔穿孔主要在鼻中隔骨部。其他如白喉、天花、伤寒、结石、异物、Wegener肉芽肿、鼻腔癌等也会发生鼻中隔穿孔。鼻中隔穿孔可为独立疾病, 也可是某一种疾病的局部表现。位于鼻中隔前段的穿孔, 呼吸时可发出哨声。病毒、结核导致的脓痂可伴有臭味。本次研究中纳入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呼吸口哨音、头痛、鼻阻塞、鼻出血等。鼻中隔穿孔鼻腔镜下检查可见穿孔为贯穿性, 可有结痂, 边缘可有糜烂, 碰触易出血[3,4]。对于较小的穿孔, 应细心检查, 避免结痂覆盖穿孔而漏诊, 检查时, 去除结痂, 仔细检查[5,6]。

鼻中隔穿孔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鼻中隔黏膜瓣修补法是常用的修补方法之一, 修补方法分为减张缝合法及黏膜瓣转位修补方法。鼻中隔前下方的小穿孔主要采用减张缝合法方法修补。麻醉成功后, 少许去除穿孔边缘, 形成新鲜的创面, 距穿孔边缘前上方约2 cm处做弧形切口, 长度应大于穿孔的直径, 自穿孔边缘分离鼻中隔两侧的黏骨膜, 分离至弧形切口, 松解, 向后下拉, 覆盖穿孔, 缝合[7]。鼻中隔黏膜瓣转位法修补是选择鼻中隔左侧黏膜, 自穿孔上方绕穿孔后缘至穿孔下, 做弧形切口, 自切口起点绕穿孔前缘做弧形切口, 两者形成梭形, 上下为三角形黏膜瓣, 中间为穿孔, 从尖端向穿孔剥离上下两个黏膜瓣, 形成黏膜瓣[8]。穿孔上的黏膜瓣向下翻, 下方黏膜瓣向上翻, 覆盖穿孔, 缝合。鼻甲黏膜瓣修补方法根据选择黏膜部位分为中鼻甲黏膜转位法及下鼻甲黏膜转位法。中鼻甲黏膜转位法:少许切除穿孔缘, 形成新的创面, 在同侧的中鼻甲上做倒“U”形切口, 自上至下剥离黏膜瓣, 向下翻覆盖穿孔, 并缝合在穿孔周围。天色对侧鼻腔, 术后2~3周后将蒂部切断。下鼻甲黏膜转位方法与中鼻甲黏膜转位法相似, 不同的是选择的黏膜瓣位置不同, 选择下鼻甲做带蒂黏膜瓣。其他还有鼻底、鼻中隔黏膜修补法。在一侧下鼻道外侧壁做切口, 自此切口向下到鼻底, 再向上分离黏骨膜和黏软骨膜, 向上达穿孔上缘。同样方法处理对侧。穿孔上缘前后向切取黏膜瓣, 向上转位双侧黏膜瓣, 覆盖穿孔, 双侧对位缝合。鼻外组织游离移植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9,10]。选用的鼻外组织包括胫骨骨膜、颞筋膜阔筋膜等。游离的移植片应稍大于穿孔。在左侧鼻中隔穿孔前做切口, 剥离周围黏膜, 将取出的筋膜放入切口内, 并嵌置于周围剥离的两层黏膜间, 缝合固定, 鼻腔填塞压迫。其他修补方法还有非手术闭合法, 选择“H”形硅胶钮扣, 嵌置在穿孔位置修补。鼻外组织游离移植法是传统上常用的修补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的鼻外组织主要为颞肌、髂前上棘阔筋膜。游离移植片的制备应根据穿孔的形状, 并且直径略大于穿孔直径。其缺点是容易发生干燥脱落[11]。在本次研究中有5例患者术后发生干燥脱落, 给予再次修复手术治疗。在随访期间, 有6例患者发生穿孔复发, 复发率30.0%。双旋转鼻中隔黏膜修补法分离穿孔两侧黏膜, 形成以穿孔缘为蒂的黏膜瓣, 翻转后自穿孔穿过, 覆盖穿孔, 本方法不用缝合[12,13]。在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采用双旋转鼻中隔黏膜修补术治疗, 手术成功率达到了100.0%, 随访期间无穿孔复发。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临床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鼓膜穿孔患者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8~52(36.5±21.5)岁;病程2周~3个月,中位数(1.6±1.2)个月。其中,右耳23例,左耳27例;听力水平平均为(69±2.3)d B。鼓膜紧张部边缘性穿孔15例,前方穿孔20例,中央性穿孔15例。50例患者术前均无咽鼓管阻塞和中耳感染症状,言语频率气导听阈在30~50d B。

1.2 纳入标准

(1)患者同意接受手术治疗;(2)无上呼吸道急性炎性反应的患者;(3)无咽鼓管功能障碍;(4)耳内镜和临床检查证实为干性鼓膜穿孔,边缘卷曲翻转的大穿孔、穿孔较大而无法自愈、外伤性鼓膜穿孔3个月未愈及慢性中耳炎>3个月的患者;(5)颞骨CT检查证实无乳突病变和中耳病变患者;(6)听骨链较为完整,属于传导性耳聋,且纯音测听检查气导听阈<45d B;(7)贴补试验结果为阳性;(8)鼓膜紧张部穿孔,边缘残余最狭窄处>2mm,穿孔直径2~4mm。

1.3 方法

术前在穿孔部位贴敷1%丁卡因浸泡的棉片,表面麻醉鼓室黏膜。患者保持仰卧位,向一侧偏转头部,患侧耳部朝上,常规铺0.1%肾上腺素和2%利多卡因浸泡的无菌洞巾消毒术野皮肤,在患者的同侧耳廓上方局部麻醉术野皮肤,选择大小为穿孔直径3倍的颞肌筋膜作为修补材料,利用纯酒精进行脱水处理并留取备用。在外耳道软骨与骨折的连接处,实施神经阻滞,在电视屏幕直视基础上,术者一手操作耳显微手术器械,另一只手操作持耳内镜,使用尖针首先去除穿孔边缘组织,分开完全愈合的外层上皮与内层上皮,骨膜内侧面利用直角鼓膜刮刀适当搔刮,在鼓膜内侧面残余组织渗出鲜血后停止。在鼓室内置含有抗生素的明胶海绵,并与鼓膜穿孔边缘部位保持平行,自鼓膜穿孔内侧的前端起,置入修补材料颞肌筋膜,并紧贴新鲜移植的渗血创面,外部使用明胶海绵加以固定,外耳道填塞碘仿纱布。术后2周内连续实施抗生素感染预防治疗,并嘱患者勿用力擤鼻,定期接受听力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鼓膜穿孔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其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48/50),平均手术时间为(50±12.3)min。小穿孔和中穿孔患者平均鼓膜愈合时间为(4.5±2.1)周,大穿孔患者平均鼓膜愈合时间为(7.5±2.3)周。手术6个月后,患者听力水平(13±2.5)d B低于治疗前的(69.0±2.3)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3~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术后无患者发生骨导听力障碍、面瘫、耳鸣加重或复发等并发症,其中听力水平<26d B48例,恢复正常水平;其余2例分别为29d B和34d B。

3 讨论

随着我国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该技术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均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特别是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检查和诊断过程中。耳内镜技术能为手术操作者提供更加清晰的术野,因而能降低外耳道鼓膜途径鼓膜修补后中耳感染发生率,避免患者中耳组织受到外部噪音的损伤,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听力[1]。

本结果证实,耳内镜下骨膜修补术治疗鼓膜穿孔,具有下述显著优势:(1)耳内镜连接录像机和照相机,能留存影响资料,有助于经验积累[2];(2)耳内镜下骨膜修补术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创伤较小,且携带方便,体积较小,因而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3)在耳道外置入耳内镜,进行鼓膜修补治疗,能缩短治疗时间,避免体位干扰;(4)耳内镜视角较大,焦距较短,因而有助于通过穿孔部位检测鼓室内病变程度,并能清晰观察外耳道和鼓膜的组织情况[3];(5)耳内镜手术具有较好的光照条件,能在直视情况下进行手术操作,因而有助于手术治疗成功率的提高,简化鼓膜修补操作过程,且图像分辨率更高,手术视野更加清晰。

在耳内镜下骨膜修补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下述问题:(1)耳内镜手术治疗过程中,应避免长时间照射鼓岬部位,防止损伤光斑性耳蜗;(2)颞肌筋膜直径需超过该穿孔部位直径2mm左右,以保证修补的充分性;(3)将明胶海绵均匀置入鼓室内,并保证创面与颞肌筋膜紧密贴合;(4)因为手术操作者通常为单手操作,因此,需严格掌握耳内镜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手术过程中熟练操作,避免对术野清晰程度造成影响,进而诱发严重的血肿症状及外耳道损伤。

参考文献

[1] 段怀东.耳内窥镜下骨膜修补术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5):54-55.

[2] 周娟.耳内窥镜下骨膜修补术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60-61.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58例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确诊鼻中隔偏曲患者58例,并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20~60岁。其中C形偏曲12例,S形偏曲8例,高位偏曲19例,嵴突或棘突型15例,兼有两种或以上类型者22例。58例中25例伴有慢性鼻窦炎,8例伴有鼻息肉16例伴有下鼻甲或中鼻甲肥厚,予同期手术。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鼻塞、头痛、脓涕,2例伴有鼻出血。

病例选择标准:鼻中隔偏曲引起鼻塞经药物保守治疗3周不能缓解,鼻腔后段顽固性鼻出血,鼻源性头痛药物治疗无效,鼻窦引流导致慢性鼻窦炎。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排除禁忌证,采用局部麻醉。仰卧位,以1%地卡因棉片(加入少量1‰肾上腺素)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两次,1%利多卡因(加以数滴1‰肾上腺素)行鼻中隔两侧面黏骨膜下局部浸润。手术全程在德国wolf生产的0°、4 mm鼻内镜下完成。1%地卡因与1‰肾上腺素(20∶4)棉片表面麻醉鼻腔黏膜。采用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作“L”形切口,在鼻内镜直视下,充分保障在软骨膜下和骨膜下以吸引器边吸引边剥离左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范围向上分离到鼻中隔上缘,向后分离至偏曲部位的后方,向下分离至鼻底部,再于原切口后方2mm处切开中隔软骨,剥离对侧黏-骨膜,范围同左。在充分剥离基础上咬骨钳钳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和梨骨,凿除鼻底部嵴突。分离过程中也可边分离边用软骨钳和骨钳分次切除偏曲骨,直至偏曲完全矫正。术中对有望保留的骨性支架,尽可能采用咬窄骨折,居中移位法复位;棘或嵴等,则予去除;对于偏曲的中隔软骨,可将中隔软骨依其形态作切除修整削平,放入生理盐水中浸泡后再复位。切口黏膜对合平整可不必缝针,直接填塞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48h后抽除敷料。对于单纯嵴突或棘突型中隔偏曲者,可在突出部位前端作切口[1],剥离突出处或突出侧黏-骨膜,凿除骨性隆起,复位黏膜,敷料压迫。伴有中甲、下甲肥大,鼻息肉、鼻窦炎患者,可同期行中甲部分切除、下甲成形术及鼻息肉摘除和鼻窦开放术[2]。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病人自觉症状消失,直径4mm鼻内窥镜下检查,鼻腔通畅,可充分观察到中鼻甲、钩突及中鼻道,下鼻甲与鼻中隔不相贴,可顺利行鼻咽部检查。好转:自觉症状明显改善,鼻内窥镜下可观察到中鼻甲头端及钩突前缘。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由于鼻中隔偏曲,鼻内窥镜下无法直接窥视中鼻甲。

2 结果

58例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75min。偏曲的鼻中隔获得彻底的矫正,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填塞者,术后48h撤除;有缝线者术后5d拆除。术后随访6~12个月,无鼻中隔血肿、脓肿、穿孔、鼻腔粘连、鼻梁塌陷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通常取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L”型切口,广泛剥离黏骨膜瓣。鼻内镜下照明充分能清晰地看见鼻中隔高位和后段偏曲的全貌,切口可根据需要取不同部位,一般取凸出侧或凸出部位(如棘突)前切口,有利于分离和去除凸出部位,若鼻底有嵴突,则做“L”型切口。对于嵴突型等局部偏曲者,可借鼻内镜良好的光线和清晰广阔的视野,在嵴突前作切口,剥离嵴突处或嵴突侧黏骨膜瓣。采用边剥离、边去除偏曲的软骨或骨质的方法。再行黏膜复位,敷料压迫。这样将中隔手术局部化,减轻了手术创伤,简化了手术过程,符合鼻微创原则。术中创伤小,术后黏膜反应轻、恢复快。鼻内镜下,便于充分暴露高位和后段偏曲的软骨和骨,并可随着软骨膜、骨膜的不断分离而随时向内深入从而为彻底矫正偏曲提供保证。能很好地预防鼻梁塌陷和鼻中隔后段穿孔。不伴有偏曲的棘、嵴突病例,可单纯切除,从而减少创伤,有利于术后恢复。因鼻腔外侧壁黏膜损伤小,从而避免了术后鼻腔粘连形成。对鼻中隔偏曲伴有鼻甲肥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是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治愈鼻窦炎、预防鼻息肉复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3.1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①影响呼吸,鼻塞严重;②鼻中隔骨棘、骨嵴常致鼻出血;③高位偏曲影响鼻窦引流合并慢性鼻窦炎;④鼻中隔偏曲引起反射性头痛;⑤鼻腔鼻窦手术后鼻中隔偏曲引起粘连;⑥传统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后仍有严重鼻塞;⑦过敏性鼻炎伴有鼻中隔偏曲、鼻塞严重。禁忌证与一般鼻部手术相同:①有凝血机能障碍者;②严重糖尿病者;③妇女月经期;④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期;⑤面部、鼻部有炎症尚未能控制者,高血压未控制者;⑥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⑦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严重低下者;⑧18岁以下鼻部发育未完全者。

3.2 手术注意事项

①术野清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要彻底止血,一般渗血用1%地卡因和1‰肾上腺素(20∶4)棉片压迫止血。②对构成鼻小柱的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最高处,连接鼻与鼻梁平行的鼻中隔软骨均应保留,以防术后鼻尖下塌和鼻梁中部凹陷及鼻中隔软弱。③骨棘、骨嵴处黏骨膜张力较大,分离时容易造成黏膜穿破,只要完整保留一侧的黏骨膜,术后不会遗留穿孔。④软骨切除的原则是:仅切除成角畸形处,或切除后修剪掉成角畸形处再置入;筛骨垂直板和梨骨的处理仅切除明显成角畸形处,尽可能保持中隔的支撑物,以防止中隔摆动和软骨锥的塌陷。切除的中隔软骨经修整后重新置入,可以保持中隔一定的厚度和硬度,有助于预防鼻梁塌陷,大大减少了穿孔的发生。

3.3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优缺点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与传统的鼻中隔偏曲黏膜下切除术比较,具有优势[3]:①鼻内镜下术野清晰,且无死角,为彻底矫正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后段偏曲)提供了条件。②在鼻内镜下对筛前筛后神经和鼻后上神经内侧支支配区的黏膜麻醉部位更准确,效果更显著。③在内镜直视下操作,可以清楚地分辨粘-软骨膜、粘-骨膜和骨性支架的区别,有助于确定局部解剖层次,尤其对鼻中隔棘、嵴处黏-骨膜的分离更有把握,即使有单侧黏-骨膜破损,也能及时发现,防止撕裂口的进一步扩大,并能准确对合复位。④在鼻内镜下可以很好地识别出血部位,用射频或电凝妥善止血。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缩小中隔的切除范围,从而保持中隔的坚实和弹性,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既符合当今功能性外科和微创外科的手术原则,又可同期进行多种手术,缩短住院日,节约费用,避免再次手术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方法缺点:只能单手操作,对鼻中隔后段和高位偏曲操作空间较小[4]。术野放大可能失真,特别要注意鼻顶部软骨、骨质不可去除过多,以防止鞍鼻发生。同期手术的疗效与术者的熟练程度、手术所用时间及出血量的多少有关[5]。对内窥镜设备也有一定要求。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5-199.

[2]王荣光.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J].中华耳鼻咽喉,2000,35:453-453.

[3]吴树浓,孔宪胜.生物粘合剂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应用(附32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2000(8):41.

[4]杨国存,胡建文,曾一民.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微创外科,2005(9):776-777.

鼻内镜下修补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66例, 男40例, 女26例, 年龄40岁~78岁, 平均年龄56岁。鼻出血部位:左侧34例, 右侧32例, 其中双侧16例。全部患者入院前均做过2~4次前后鼻孔填塞术, 治疗时间为5 d~15 d.入院时患者处于前后鼻孔填塞状态, 仍有间歇的鼻腔、口咽部渗血。重者来院前已输血800 m L.

1.2 手术器械

鼻内镜:直径4 mm, 2.7 mm, 偏角0°、30°、70°。具有绝缘性能的吸引管, 内径为1.5 mm~3.0 mm, 长15 cm, 远端裸露金属段约2 mm~3 mm, 呈球形。高频电凝器1台。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在内窥镜下取出前鼻孔填塞油纱条, 暂时保留后鼻孔填塞纱球, 以防手术时出血入口, 产生误咽, 迅速用1%地卡因加少许盐酸肾上腺素纱条填塞鼻腔, 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数分钟。然后, 抽出填塞纱条, 采用“挤压滚动法”检查鼻腔, 即用吸引管由前向后推移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团, 边吸引边观察。发现出血点后, 立即用吸引管远端球形部按压在出血点上, 单纯电凝烧灼1~2次即可封闭出血血管, 创面贴敷明胶海绵, 撤出后鼻孔填塞纱球, 手术结束。

2 结果

2.1 6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痊愈。

术后观察4 d~7 d出院, 其中有5例患者术后仍有少量渗血, 经第二次内窥镜检查发现, 鼻中隔前下区、下鼻甲和中鼻甲前端鼻黏膜擦伤创面渗血, 经适当处理止血。而原发部位有假膜附着, 无出血迹象。

2.2 鼻出血部位与出血血管性质

66例患者均有一个出血点。63例 (95.5%) 为动脉性出血, 静脉性出血仅3例 (4.5%) 。出血部位以鼻中隔中后段为主, 占66.7%,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 占33.3%.患者出院后来院复查或随访2个月~12个月, 无1例复发。见表1.

3 护理体会

3.1 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患者反复出血多次, 出血量大,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躯体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易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1]。此时护士须保持冷静, 态度热情温和, 动作轻柔娴熟, 向患者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治疗前向患者讲解应用鼻内镜电凝术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进行安慰和疏导,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3.2 术中护理

3.2.1 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面色的变化, 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者大汗淋漓等不适时应停止操作, 紧急处理。同时注意血压的变化, 对于高血压患者可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 以免血压升高加重鼻腔再度出血。

3.2.2 注意使用吸引器:治疗中如需要吸引器应严格掌握吸引器的使用方法, 负压不宜过大, 动作应轻柔, 以免损伤鼻腔黏膜, 加重患者的痛苦。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确保病房安静, 设施齐全, 空气流通。协助患者术后取坐位或半卧位, 额部冷敷以减轻头部充血和鼻腔黏膜水肿, 3 d后改成平卧位。疑有休克者改平卧头侧位, 避免屏气用力。

3.3.2

部分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 对花粉、尘埃、冷空气等均致敏, 表现为反复咳嗽, 打喷嚏, 这些均是鼻腔再度出血的诱因, 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休养环境,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病房内禁放花草。如欲打喷嚏、咳嗽时可做深呼吸, 以舌尖顶上腭来抑制, 严重过敏者可遵医嘱口服异丙嗪25 mg, 每日3次, 如感觉鼻腔干燥不适, 可用石蜡油、薄荷油滴鼻, 每日3次, 严禁用手和其他物品掏挖鼻腔。

3.3.3 口腔护理

鼻腔填塞患者, 进食减少, 口腔常有积血而致口臭, 影响食欲, 并易发生口腔感染。应重视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血迹, 食物残渣, 用生理盐水或1∶5 000呋喃西林棉球擦洗, 每日3次, 并多次漱口。因张口呼吸致咽喉部干燥、疼痛者, 鼓励多饮水, 用湿纱布覆盖口唇, 干裂者涂以石蜡油。

3.3.4 饮食护理

嘱患者宜进营养丰富的软食, 禁食尖硬、油炸类食物, 因反复咀嚼易导致创面破裂引发再度出血, 食物温度不宜过高, 约为35℃, 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禁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后鼻孔填塞患者因吞咽疼痛常拒绝进食, 要向患者说明补充营养的重要性, 鼓励其进食, 少量多餐。

4 讨论

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对于前后鼻孔填塞后仍然出血的患者, 还没有一种简捷、实用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过去常采用血管结扎[2], 现在又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行同期血管栓塞术止血, 但均有创伤性及危险性, 而且价格昂贵, 并潜在一些并发症, 有效率仅为76%[3].鼻内窥镜占据空间小, 亮度强, 视野清晰, 能够检查鼻腔比较深在、隐蔽的部位。利用鼻内窥镜治疗鼻出血稳定期国内已有报道[4], 但应用鼻内窥镜治疗鼻出血活动期尚无报道。我们近3年收治的66例患者均为经多次前后鼻孔填塞仍有活动性出血者, 由于这类患者出血部位往往深在隐蔽, 不易发现, 出血又较凶猛, 单纯靠吸引器吸引难以清除涌出的血液, 不能发挥内窥镜的功能。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挤压滚动法”, 即在内窥镜直视下将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放入鼻腔, 用吸引管一边吸除出血, 一边自前向后有顺序地推移纱条球团。 (1) 可以扩张狭窄腔隙, 压迫止血; (2) 便于识别出血部位。应用绝缘吸引管能及时吸除出血, 使镜头不能淹没, 当发现出血点时不用更换器械, 即可直接用绝缘吸引管远端球形部压迫出血血管, 电凝1~2次就可封闭出血血管。避免因更换器械、血液再次渗出而掩盖出血点, 增加治疗困难, 延误治疗时间和增加失血量。由于吸引管具有绝缘性能, 电凝止血时可使能量集中在吸引管远端裸露球形部, 充分发挥高热能效应而封闭出血血管, 而且对周围组织无创伤。但要注意将电凝器输出功率调至低档, 吸引管按压出血点不要过紧, 以免烧灼过深, 导致鼻中隔穿孔。

本文66例中仅3例 (4.5%) 为静脉性出血, 63例 (95.5%) 为动脉性出血。出血点一般多高出鼻黏膜表面, 呈火山口状, 出血部位以鼻中隔后段为主占66.7%,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占33.3%.以上结果显示, 顽固性鼻出血部位多较深在隐蔽, 且多为动脉性出血, 这可能是鼻腔填塞法不能有效止血的原因。

由于鼻出血病因、出血部位不同, 其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本组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肝、肾疾病, 并除外颅底创伤致鼻出血者。各种类型激光、微波等均有临床应用报道, 它们对出血部位浅在、出血血管比较粗大的顽固性鼻出血效果不佳, 特别是正在出血者无效[5]。本文6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 有效率为100%.应用本治疗方法避免了鼻腔填塞、血管结扎术、血管造影术等创伤性治疗及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提高了对顽固性鼻出血的诊治率, 使止血迅速、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梅传君.鼻出血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6) :789.

[2]李宝实.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104.

[3]Siniluoto TM.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epistaxis.An analysis of31cases[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3, 119 (8) :837.

[4]杨大章, 史冬雪, 王忠植, 等.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衄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 (1) :54.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06年7月—2011年4月到我院诊治的72例慢性泪囊炎患者, 其中, 男性25例, 年龄34~58岁, 平均年龄为44.2岁, 女性46例, 年龄在32~6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6.1岁,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慢性泪囊炎, 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 同时将所得数据记录。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进行治疗, 首先用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对患者的患侧鼻腔进行黏膜表面麻醉后, 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对鼻丘周围粘膜实行浸润麻醉, 于鼻内镜下对泪囊侧壁处做U形切口, 分离鼻粘膜瓣, 将其推向中鼻道, 暴露泪囊窝骨面, 并用电钻在其表现造孔, 直径约为1.0~1.5cm, 将泪囊窝内侧壁完全暴露, 并用探针对泪囊进行定位, 于泪囊的内侧壁上做出U形瓣, 并将其与鼻粘膜的U形瓣相贴合, 生理盐水冲洗泪道, 用银夹将两形瓣固定, 手术后不用进行鼻腔填塞[2]。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治疗, 首先应用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在眼眶内下部眼球周围进行浸润麻醉处理, 并作出皮肤切口, 将皮下组织切开, 暴露内眦韧带, 切开并分离骨膜, 将泪骨骨板压迫, 扩大破口上达内眦韧带的下缘, 下达鼻泪管的上口处, 最后按照次序做出泪囊与鼻粘膜的切口, 并用丝线将双瓣吻合处理[3]。逐层缝合皮肤以皮下组织,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 以预防感染, 同时对泪道进行定期清洗, 并滴用抗生素滴眼液。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鼻泪管通畅, 没有出现并发症, 对正常生活和工作没有影响。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鼻泪管通畅, 没有出现并发症, 对正常生活和工作仍有轻微影响。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鼻泪管有较大程度疏通, 出现轻微的并发症, 对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消失, 鼻泪管堵塞严重, 患者病情呈现加重趋势, 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 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如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观察组36例患者中, 治愈18例, 显效11例, 有效4例, 无效3例, 治疗有效率为91.7%, 对照组36例患者中, 治愈14例, 显效7例, 有效6例, 无效9例, 治疗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主要是指泪囊粘膜出现慢性化脓性或卡他性炎症, 是由于鼻泪管发生狭窄或者阻塞现象所引起的, 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 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 一般情况下, 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才能够彻底根除。对于此种疾病, 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 应当给予其对症治疗, 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此种手术方法是在直视下操作, 能够对患部进行准确定位, 从而避免了误诊误治情况。同时, 此种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损伤较小, 出血较少,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并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而传统手术方法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 观察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剑峰, 张业顶, 胡晓耘.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 2010, 45 (05) :78-79.

[2]喻叶红, 陈晓东.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17眼分析[J].交通医学, 2008, 52 (01) :36-37.

[3]汤备.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0 (19) :32-33.

[4]施思斯, 赵远新, 张超, 于青青.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41 (19) :55-56.

[5]张瑞.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23) .

鼻内镜下修补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接收的78例老年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9例, 女29例, 患者年龄最小56岁, 最大74岁, 平均年龄65.4岁;本组患者出血部位均位于鼻中隔嵴或棘周围, 且患者鼻黏膜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糜烂现象。经血常规检查本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现象。

1.2 方法

本组78例患者均因反复出血, 多次在当地或外院行鼻腔填塞治疗效果不佳后来本院就诊。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伴有高血压症状的患者给予其降压治疗;而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则给予其降糖治疗, 将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鼻腔填塞患者给予其抗感染治疗, 将患者鼻腔内的填塞物取出后若仍有出血现象发生, 或伴有反复严重出血症状的患者则应在一般情况好转后, 于心电及血压监测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矫正方式应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明确, 对于鼻中隔偏曲较重的患者通常应将其全部软骨及部分筛骨垂直板取出, 然后将休整平直的软骨或筛骨垂直板置于中隔黏膜之间;而对于偏曲程度较轻的患者则只需将偏曲处的部分软骨或部分筛骨垂直板取出, 然后置入休整平直的软骨或筛骨垂直板, 并对切口进行缝合, 同时填塞患者双侧鼻腔, 避免鼻中隔出血及血肿现象发生, 24~48 h后可将填塞物取出。

2 结果

本组78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均一次手术成功, 术后3~5 d均痊愈出院;术后仅1例患者伴有少量渗出血现象, 经针对性处理后出血现象消失。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急重症, 其主要是指经多次鼻腔填塞止血、鼻内窥镜结果电凝、微波、激光等治疗方式治疗后仍伴有出血现象的疾病[2]。该类患者鼻出血部位通常较深, 且出血情况较为严重,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了延长,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不断增多。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内科疾病, 患者血管脆性大、收缩能力差, 同时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极易导致其鼻中隔黏膜干燥, 纤毛功能下降, 加之部分合并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未按时、按量服药, 患者情绪波动较大等都可能会导致患者血压骤升, 造成血管破裂, 进而可引发严重鼻出血现象[3]。此外, 由于患者曾接受过鼻出血治疗, 因而通常会对再次出血的处理产生较多的顾虑, 难以和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配合。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重视,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传统的鼻腔填塞方式在治疗鼻出血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及临床上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研究的不断深入, 医务人员逐渐认识到盲目填塞极易导致患者鼻腔黏膜发生广泛损伤现象, 且会引起反复鼻出血[4]。因而, 患者首次就诊时必须要认真对其出血部位进行检查, 尽可能确保在局部血管收缩及表面麻醉下一次性止血成功, 尽可能防止反复盲目填塞现象发生。若患者伴有严重鼻中隔偏曲现象则应在鼻内镜下进行认真检查。选择填塞材料时应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选择, 且填塞时间应控制在48 h左右, 避免因填塞时间过短而未达到止血效果, 同时也避免因填塞时间过长而引发感染。

对于鼻腔内填塞物取出后若仍有出血现象, 或伴有反复严重出血症状的患者则应在一般情况好转后, 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在给予患者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时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 (1) 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 且多数患者并发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因此, 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患者血压及心电监测的重视, 并且应安排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 (2) 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若有意外现象发生可及时进行抢救。 (3) 备好吸引器, 同时术中操作时应小心谨慎, 以防造成撕裂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8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均一次手术成功, 术后3~5 d均痊愈出院;术后仅1例患者伴有少量渗出血现象, 经针对性处理后出血现象消失。这就表明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尚杰, 崔春莲, 金香花.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鼻出血3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 2014, 55 (17) :1487-1490.

[2]古庆家, 秦学玲, 梁传余.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4例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 28 (3) :198-200.

[3]金新, 王君影, 顾东生, 等.颈外动脉结扎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24例报告.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 :146, 148.

上一篇:营造策略探索下一篇:中学生修身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