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超声检查术

2024-08-22

内镜超声检查术(共7篇)

内镜超声检查术 篇1

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TS) 常发生于直肠黏膜处的平坦或隆起型病变, 直径一般10mm以上, 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 即内镜黏膜下整片切除术, 是目前治愈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重要手段, 其最大特点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2], 但由于不能清晰了解病灶的范围、深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而超声内镜 (EUS) 的出现恰恰弥补了ESD的这个不足。为了进一步证实EUS联合ESD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 笔者对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其中,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36~71 (52.4±9.3) 岁。这些患者的病灶约为1.3cm×1.8 cm~2.3 cm×2.8 cm,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及大便性状的改变。患者术前签订ESD治疗手术同意书, 均知晓手术的风险及手术获益。

1.2 手术仪器

采用Olympus CF-H260AZI电子肠镜;ERBE ICC-200高频电切装置和APC 300氩离子凝固器;Olympus GF-UM2000超声内镜。

1.3 治疗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肠镜检查, 对于肠镜发现的直肠隆起病变部位进行超声内镜检查, 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靛胭脂染色确定病灶位置与范围, 超声内镜确定病变深度位于黏膜层和黏膜肌层, 肠壁周围无肿大淋巴结[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SD)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4]:确定并标记边界、黏膜下注射液体使病变组织充分抬举、肿瘤周边黏膜的预切除、肿瘤黏膜下层结缔组织的切除, 具体手术流程如下: (1) 染色与标记:0.1%-0.4%的靛胭脂染色显示肿瘤边界后, 用Flex-Knife刀, 在肿瘤边界外缘约5mm处进行电凝标记; (2) 多点注射:将5×105倍稀释的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多点注射域病变局部黏膜下, 每个点大约注射6~8 ml, 有利于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分离; (3) 切口:利用Flex-Knife刀沿病变部位标记外侧做环形切口, 一般从病变部位的远侧端开始向近端位置切; (4) 黏膜下剥离:当肿瘤部位被充分切开后, 若肿瘤较大、肿瘤部位同时伴有溃疡、形态不规则等情况时, 则须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若肿瘤较小, 可使用圈套器剥离切除病变部位。黏膜下剥离前必须进一步确认镜下病变抬举是否呈现阳性, 必要时可反复进行黏膜下多点注射使病变充分隆起; (5) 病变部位的回收:将病变部位切除后需送病理检进行查, 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 进而指导后续的治疗。

2 结果

2.1 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在内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及病理学诊断结果

40例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行超声内镜联合ESD内镜剥离术, 其中2例管状腺瘤部分癌变者, 追加腹腔镜根治术。按照工藤进英修正法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形态学分为4型[5]:颗粒均一型, 结节混合型, 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在这40例患者中, 其病变部位的分型为颗粒均一型的患者有9例 (22.5%) , 其病变部位的分型为结节混合型的患者有17例 (42.5%) , 其病变部位的分型为扁平隆起型的患者有14例 (35%) , 其病变部位的分型为假凹陷型的患者有0例 (0%) 。对这些患者的病灶进行术后病理检查, 结果显示其肠道中的病灶均已完全切除。根据其病理学分型, 冠状瘤患者11例、绒毛状瘤患者18例、绒毛管状腺瘤患者11例, 伴随有伴中度典型增生的患者25例, 伴随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13例, 其中有2例患者的病灶部位伴随着局部的癌变, 但在病灶的基底部位并未有癌细胞浸润。见附表。

2.2 ESD手术情况

手术结束后, 这40例患者的病灶部位均完整切除, 其平均的切除时间为55±9min。2例患者发生手术过程中发生出血现象, 均及时采用止血措施, 使用钛夹进行止血处理。病变部位的整块切除率为100%, 治愈切除率为100%。

2.3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术中有1例发生了穿孔的现象, 穿孔的直径约为0.21~0.56 cm, 穿孔发生率为2.5%, 均给与钛夹及尼龙皮圈进行治疗, 无迟发型穿孔现象的出现。术后48~72 h, 无出血现象的发生。

2.4 术后随访

术后半年,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进行随访, 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其病灶部位均已完全愈合, 创面愈合情况良好, 无1例复发或者转移。

3 讨论

EMR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 但其不易观察肿瘤是否切除干净, 未切除干净时需追加电切或电凝, 造成创面较大, 不宜缝合与止血, 并且此手术病变部位易残留、复发。对于较大的病灶 (直径≥2 cm) , ESD则可以将其整块剥离, 复发率低, 并且整块剥离可以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与EMR相比, 虽然ESD有优势, 但ESD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操作时间长, 医疗设备和操作人员水平要求较高。而近几年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 超声内镜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 的出现恰恰弥补了ESD不易观察病灶深度, 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明的不足, 对判断消化道肿瘤起源层次和生长特性很有优势。将EUS和超声内镜相结合, 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 通过超声实时扫描消化道管壁以获得管道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临近脏器的超声图像, 进而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及初步定性诊断, 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是目前诊断黏膜下肿瘤的最有效手段。

本研究中40例LST患者均行肠镜病理诊断, 靛胭脂染色确定病灶位置与范围, 超声内镜确定病变深度及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40例患者肠镜检查后, 颗粒均一型的患者有9例 (22.5%) , 结节混合型有17例 (42.5%) , 扁平隆起型有14例 (35%) , 假凹陷型有0例 (0%) , 超声内镜检查后, 仅有2例患者出现局部的癌变, 但未有癌细胞浸润。手术后, 所有患者病变部位的整块切除率为100%, 治愈切除率为100%。术中仅有两例出血病例出现, 在对其使用钛夹进行止血处理后, 其病灶的创面停止出血, 术中出血发生率5%;术中有1例发生了穿孔的现象, 穿孔的直径约为0.21~0.56 cm, 均给与钛夹及尼龙皮圈进行治疗, 穿孔发生率为2.5%, 迟发型出血和迟发型穿孔的发生率都为0, 无论从手术治愈率方面, 还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均优于未使用超声内镜的ESD手术效果。由此可见超声内镜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应用可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简化操作, 准确定位, 创伤小, 出血少, 出现术后并发症少。

摘要:回顾性总结40例确诊为LST患者联合超声内镜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联合治疗效果, 归纳分析其治愈情况, 病理特征及并发症情况。40例联合治疗患者, 病理检查证实:颗粒均一型9例 (22.5%) , 结节混合型17例 (42.5%) , 扁平隆起型14例 (35%) , 假凹陷型0例 (0%) 。手术操作平均时间为55±9min, 病变整块切除率97.5% (39/40) , 治愈性切除率100% (40/40) , 穿孔发生率为2.5% (1/40) , 迟发型出血发生率0%, 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 无1例转移、复发。EUS和ESD联合治疗LST临床效果好,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张志坚, 徐明符, 詹磊磊, 等.ESD联合EMR治疗较大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9例诊治体会[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3, 18 (2) :99-101.

[2]周平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J].消化肿瘤杂志 (电子版) , 2013, 5 (1) :66-68

[3]宁琳洪, 王雷, 樊超强, 等.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3 (19) :2055-2057.

[4]令狐恩强, 秦治初.内镜下黏膜切除及黏膜剥离术的治疗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 2010, 27 (2) :77-80.

[5]徐富星.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C].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 2010.

内镜超声检查术 篇2

关键词:无痛麻醉,消化内镜,护理

上世纪90年代, 无痛胃肠镜检查术开始在国外推广[1]。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内镜检查的舒适性要求增加, 无痛内镜检查作为一种新的内镜诊疗技术, 正逐渐为临床医师及患者所认同。受检者是在麻醉状态下接受检查, 对整个检查过程无记忆, 没有痛苦感觉, 没有不良情绪的干扰, 同时减少了机体的各种应激反应,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安全、舒适、诊断率高的优点[2]。我院自2006年5月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及治疗, 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有600例病人接受了无痛内镜检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无痛内镜检查的患者600例, 其中无痛胃镜325例、无痛肠镜147例、各种内镜下手术和治疗128例, 年龄16~81岁, 患者均能在麻醉状态下完成内镜检查及治疗。其中8例出现呛咳、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 经积极处理后顺利完成检查, 未出现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按常规胃肠镜检查摆放体位,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测量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吸氧。静脉推注丙泊酚1.5~2.5mg/kg体重使患者达到麻醉状态再行进镜检查, 具体用药量要视患者情况而决定。待检查结束, 将患者送至复苏室继续监测生命体征, 直至患者完全清醒, 交待注意事项。

2 护理配合与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病人准备

提前一天填写无痛检查通知单, 送至麻醉科预约。常规询问既往的病史, 包括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麻醉史及药物过敏史。术前禁食禁水8小时, 肠镜检查提前4小时清洁肠道;门诊患者要求带陪伴1人;取下活动性假牙及身上贵重物品交亲友保管。予留置静脉套管针, 在候诊室等待检查。

2.1.2 心理护理

检查前向患者简单介绍消化内镜检查的目的和步骤, 在候诊大厅放置介绍关于无痛内镜检查适应症及优点的宣传栏, 告之对检查的整个过程无任何痛苦记忆, 解除患者紧张情绪, 取得患者的配合。

2.1.3 风险告之

由于丙泊酚是一种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的全身静脉麻醉药, 对呼吸、循环有一定的影响, 极个别患者有可能出现窒息、呼吸抑制、心脑血管意外、加重或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等[3]。因此检查前要告之, 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麻醉也有一定的风险, 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和检查同意书。

2.1.4 用物准备

常规内镜检查所需用物、心电监护仪、氧气、吸痰器、输液治疗盘、丙泊酚、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等。

2.2 术中配合与观察

2.2.1 体位准备

核对病人, 取左侧卧位, 下肢微屈, 松开腰带及衣领, 胃镜检查前服润滑祛泡剂, 放置牙垫并加以固定, 肠镜检查者要妥善固定双下肢, 以防患者坠床。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心率, 氧气2~3L/min吸入。

2.2.2 麻醉及观察

建立静脉通道, 缓慢静推丙泊酚, 边推药边观察,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呼之不应时, 即可开始进镜检查。检查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同时做好各种抢救准备,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根据检查的目的和要求, 护士应熟练配合内镜医生完成诊疗工作, 妥善处理活检标本, 及时固定送检。

2.3 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

2.3.1 检查结束后, 拭净患者面部黏液或者肛周的粪水润滑油, 观察面色及生命体征,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呼之能应时, 自患者口中取出牙垫, 撤除各种仪器, 整理好衣裤, 送复苏室继续观察10~30分钟, 待患者完全清醒且对答切题, 无明显头痛、头晕、四肢乏力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方可由亲友陪同离开。个别体虚或有基础病的患者观察时间应适当延长。

2.3.2 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术后, 患者常感头晕、四肢乏力并伴有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的减退, 这是丙泊酚效果未完全消退的结果, 因此检查后3小时内须有人陪护[4]。

2.3.3 无痛内镜检查术后2小时方可进食进水;胃镜检查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咽痛, 一般2-3天自行消失;肠镜检查者会感觉轻度的腹痛腹胀, 可以多走动配合按摩腹部以促进排气;检查当日饮食以清淡半流为宜, 避免辛辣刺激过热过硬的食物, 不要饮用含有酒精成分的饮料。

2.3.4 检查后24小时内不能驾驶机动车, 不能单独骑车, 不从事高空作业和操作重型机器以防意外。24小时内最好不要从事精细、逻辑分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门诊病人还须交待检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遇到异常及时就诊。

2.4 护理体会

无痛内镜检查虽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有很多的优点, 但就像任何检查一样, 它也有一定的风险性存在,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5]。患者在麻醉状态下, 意识丧失, 生命掌握在医护人员手中, 因此在进行无痛内镜检查时, 有几点值得注意:

2.4.1 无痛内镜检查前认真进行术前评估, 排除麻醉及内镜检查禁忌证。对于年龄偏大 (>60岁) , 或体格肥胖, 有高血压及心脏病史者, 应有血压及心电图作为参考;有消化道出血及近日未进食者还应完成血常规及电解质检查, 以便麻醉医师审查能否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检查;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哮喘急性期、咳嗽痰多者, 应另择日进行检查。

2.4.2 无痛胃镜检查操作过程中, 要求医护密切配合, 熟练掌握内镜各种操作技术, 缩短检查时间, 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机率。

2.4.3 在无痛麻醉的诱导期, 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无意识的兴奋, 这时候要注意固定好牙垫, 以免滑脱咬坏胃镜, 同时还要注意固定四肢, 以免躁动时损坏仪器和坠床。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 防止体位变动时针头滑出或液体外渗, 保证静脉通路的畅通。

2.4.4 预防无痛内镜检查中的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注射部位疼痛、呼吸抑制、呛咳、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 (1) 丙泊酚是一种脂肪乳剂, 对血管的刺激性比较大, 因此尽量选择比较粗的静脉进行穿刺, 推药前先静推2ml的2%利多卡因, 或者将丙泊酚稀释后使用可减轻疼痛。 (2) 丙泊酚对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组有3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这与丙泊酚对心血管的负性作用以及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有关[6]。在检查前应测量病人的基础心率和血压, 检查中予心电监护, 随时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上述3例患者在应用了阿托品和麻黄碱后, 心率恢复至60次/分, 血压上升至110/70mm Hg。 (3) 此外丙泊酚对呼吸也有抑制作用, 麻醉后下颌松弛, 舌根后坠或者气道分泌物增多造成气道阻塞均可导致呼吸变慢和低氧血症[7]。有3例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90%, 嘴唇紫绀, 这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将患者头部向左固定, 下颌向前托起, 加大氧气吸入, 必要时予面罩加压吸氧、气道分泌物较多时予吸痰, 待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 呼吸平稳后, 才可继续进行检查。在检查结束退镜至口咽部, 应吸净分泌物及黏液再拔出。 (4) 还有2例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出现呛咳, 可能是因为麻醉深度不够、插镜时碰撞了会厌软骨和喉头、插镜前未充分擦干镜头等所导致[8], 在检查前应擦干内镜, 吸净注气注水管道, 待麻药作用充分发挥时, 再行胃镜检查, 降低呛咳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恒祥, 翟晓薇.静脉麻醉在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6) :110.

[2、3]余义芬.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术的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 2008, 10:113.

[4]王卫军, 戴建军, 杨小磊.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术的临床应用 (附5200例报告)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7, 19 (1) :24-25.

[5]罗贵松, 文燕, 刘建辉, 等.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的探研[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2) :192-193.

[6]周少丽.异丙酚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2002, 23 (6) :329-331.

[7]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70-239.

内镜超声检查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已接受超声内镜检查, 且临床资料完整, 术后病理结果完整。其中男38例, 女30例;年龄19~75 (45.6±3.6) 岁;临床表现为胸部闷胀、腹部不适、吞咽不适、反酸、上腹部疼痛。

1.2 方法

先作普通胃镜检查, 检查前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 麻醉喉头, 去除腔内泡沫, 发现光滑型食管隆起病变后作超声内镜检查。采用Olympus GF-UM 2000型超声内镜检查仪, 设定探头频率为5.0Hz、7.5Hz、12Hz, 经胃镜活检孔注脱气水100~300ml, 待食管病变管腔充盈后开始超声内镜扫查, 作多层次扫描, 浅表层病变或较小病变采用微探头超声检查, 频率12MHz。

1.3 病理检查

确诊患者均已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 术后取完整标本送病理学检查。1.4

1.4 图像分析

观察超声内镜图像特点, 包括病变大小、回声、来源、边界及浸润情况。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 计算超声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68例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中, 平滑肌瘤45例, 间质瘤4例, 静脉瘤8例, 囊肿6例, 食管外压迫5例, 以平滑肌瘤多见, 占66.2%。其中平滑肌瘤或间质瘤起源于肌层, 前者超声内镜可见低回声改变, 回声均匀, 或者回声多不均匀, 可见液性坏死区域, 包膜不完整, 或可见断裂征;静脉瘤则多起源于黏膜下层, 无回声改变, 可见多个液性暗区相通, 表面呈蓝色;囊肿第3层可见无回声灶, 边界清晰;食管外压迫超声内镜可见外压改变, 食管结构正常。见表1。

2.2 病理结果

68例患者病变均完整切除, 创面干燥, 未见渗血, 病理标本均回收。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平滑肌瘤44例, 间质瘤3例, 静脉瘤7例, 颗粒细胞瘤2例, 囊肿6例, 海绵状血管瘤1例, 食管外压迫5例, 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整体符合率为95.6%。见表2。

3 讨论

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是常见消化道病变, 包括食管息肉、黏膜下肿瘤、食管腔外病变组织压迫等, 临床无特异性症状表现, 常经内镜检出[3]。其中息肉为突出食管腔的隆起性病变类型, 呈圆形或半球形, 少部分可见分叶状, 黏膜表层光滑, 色泽较重, 顶端可见白苔, 部分有糜烂或出血表现[4]。常规胃镜检查联合组织病理活检可检出息肉, 但对黏膜下肿瘤及腔外组织压迫诊断困难, 活检钳取病理组织难度大, 有一定的危险性。CT虽操作简单, 但对较小囊壁病变显示受限;消化道造影定位优势好, 但定性困难;体外超声则易受到脂肪组织、骨骼、气体的干扰, 诊断准确率有限。

相对而言, 超声内镜联合超声及内窥镜技术, 不仅可通过内镜直观显示消化道管腔形态特点, 同时可实现实时超声扫描, 获取深层次组织学及附近脏器官图像, 明确食管隆起性病变大小、部位、起源、回声及与周围脏器官关系, 为定位及定性诊断提供依据[5]。且超声内镜配备专用超声内镜与微探头超声内镜, 其中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检出深层次细微病变, 通过活检通道, 对病变周边进行扫描, 患者更易接受, 且痛苦小。另, 微探头口径小, 可快速通过狭窄部位, 减少组织压迫及食管黏膜损伤, 与病变部位更为接近, 同时可降低回声衰减, 提高图像质量。

且超声内镜图像与食管各层次结构对应, 不同性质食管隆起性病变其声像图特征有其差异[6]。其中平滑肌多起源于肌层, 超声内镜可见低回声改变, 呈圆形或椭圆形, 回声均匀, 包膜完整;间质瘤则起源于固有肌层, 仅极少部分起源黏膜肌层, 可见低回声, 回声不均, 包膜不完整, 内部可见液性坏死区;静脉瘤常起源于黏膜下层, 无回声, 边界清晰, 表面以蓝色多见;囊肿则起源于黏膜下层, 无回声, 边界清晰;食管腔外组织受压时超声内镜可见五层结构均完整, 伴外压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 平滑肌瘤为最为常见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 以食管中下段常见, 可能与平滑肌在食管各段分布有关。且研究发现, 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间质瘤、静脉瘤、囊肿、食管外压迫与病理符合率均比较高, 与梁冬生[7]等报道相近, 证实超声内镜在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同时还需注意, 食管储水能力差, 微探头超声内镜对操作者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操作不熟练者可能出现伪影, 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8]。

综上, 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常见, 多发于食管中下段, 超声内镜诊断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 且微创, 安全性高, 患者可接受度好, 可将其作为指导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卫国, 李胜保, 郜元军, 等.上消化道表面光滑型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病理学比较[J].临床内科杂志, 2013, 30 (8) :523-525.

[2]黄润全, 黄植强, 谢克亮, 等.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隆起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广东医学, 2011, 32 (21) :2820-2822.

[3]刘海霞, 杨诚, 马医安, 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对14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低回声病变的研究[J].医学综述, 2015, 21 (1) :126-128.

[4]张莉, 熊英, 李元平, 等.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105例内镜下治疗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3, 25 (3) :192.

[5]江雪梅, 黄晓曦, 郑秀芳, 等.超声内镜在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13, 24 (18) :2688-2690.

[6]叶淑芳, 朱晚林, 叶秀津, 等.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浙江医学, 2013, 35 (11) :1041-1044.

[7]梁冬生, 苏敏.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 36 (1) :92-93.

内镜超声检查术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要求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480例,年龄20~60岁,平均39.2岁,自愿要求消化内镜检查。随机分为4组,每组120例。A组:芬太尼和丙泊芬;B组笑气联合达克萝宁胶浆;C组安定和度冷丁:D组为单用达克萝宁胶浆。四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1.2方法A组(芬太尼联合丙泊芬组),术前禁食6 h,消化内镜检查前5 min由麻醉师经静脉滴管滴注芬太尼0.3~0.5 ug/kg,之后再予丙泊酚以1~2 mg/kg的剂量,以10 s静脉推注40 mg的速度,待病人不能应答,睫毛反射消失[1],全身肌肉松弛时插镜。检查时予丙泊酚以4 mg/(kg·h)静脉维持,持续吸氧,心电监护,让患者在睡眠情况下接受插管,减轻患者痛苦,利于术者操作,提高检查质量。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术后一般5~8 min内清醒,100%的患者满意。

B组(笑气联合达克萝宇胶浆组),用瓶装内含20~30%低浓度的笑气和70~80%高浓度的氧气合成的混合气体的镇痛装置,使用设备包括一个供气阀和一个带自动活瓣的面罩,用软管相连,在活瓣自动控制下,吸入性供气,控制流量4 L/min,由专人负责,在插镜前1 min将面罩紧贴受检者的口鼻,开始深吸气,交待病人有睡意时举手示意,些时术者可插镜检查。检查过程连续或间断吸入至检查结束。一般为3~10 min。笑气的深浅成正比。检查过程病人均清醒。术前5~10 min给达克萝宁胶浆口服,达侵润麻醉咽喉作用。

C组(安定联合度冷丁组),在病人不耐受芬太尼和丙泊芬、笑气同时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内镜治疗时使用。根据病人情况给安定10 mg和度冷丁100 mg静脉推注,或首量的2/3,视术程情况追加达全量。

D组(对照组),术前5~10 min给达克萝宁胶浆一支口服,达侵润麻醉咽喉作用。

1.3评定标准检查效果判断标准:以能一次顺利完成检查为标准。镇痛效果[2]:将镇痛效果分为3级。显效:患者在术中完全无痛,始终保持安静与合作;有效:患者在术中有轻度呛咳,有轻微肢体活动,但仍能合作;无效:患者呛咳明显、躁动,甚至不能完成检查。总有效=显效+有效。观察指标:镇痛效果、术中分流物量、呛咳程度、手术操作时间。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镇痛效果比较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镇痛效果、术中分流物量、呛咳程度、手术操作时间比较插镜顺利度: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分流物量:A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呛咳程度: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操作时间: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消化内镜检查术中,大部分患者在受检过程中发生明显疼痛,呛咳,躁动不安,影响检查操作及手术效果。芬太尼镇痛强度大、成瘾小,而丙泊芬是一种适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的短效静脉麻醉药,起效快、镇痛安全,但不足之处是对呼吸和心率有抑制作用,故临床上需要配备专职麻醉师施术,使用前需做心电图检查,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以上问题对消化内镜门诊,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丙泊芬麻醉增加了难度。

笑气最初用于分娩镇痛、人工流产及口腔科的镇痛。笑气即氧化亚氮,是一种略带甜味对呼吸道无剌激、术者乐于接受的吸入性镇痛药物,在不缺氧时对人体无毒、无害,吸入20~30 s却产生镇痛作用,并完全呼出,最显著特点是对镇痛作用强而麻醉作用弱[3]。但笑气使用有一定的禁忌证,患心肺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高血压及哮喘等患者不宜使用[4]。此外,由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存在个体差异,吸入不足时镇痛效果欠佳,吸入过量可引起头晕、昏睡等不适,所以使用前须向患者说明笑气的使用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反应,手术过程中仍需医护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疼痛反应,注意调节笑气吸入量。

安定具有抗焦虑作用、镇静催眠作用,加大剂量也不产生麻醉;本品具有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静注后迅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而产生药效,作用快、静注0.25 h达峰值。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乏力等。而度冷丁,为强效镇痛药,适用于各种剧痛,对内脏绞痛明显。两者联合作用时间久,用于需要较长时间的消化内镜下治疗效果好。

达克萝宁胶浆属于局部麻醉药物,穿透力和扩散力较强,含服5 min起到麻醉咽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松弛咽喉食道。但其对牵拉无作用,不能减轻整个插镜牵拉、注气检查过程引起的疼痛,因而因不能耐受疼痛引起检查中断、检查效果不彻底发生率也较高。因此在消化内镜检查术中单纯使用达克萝宁胶浆镇痛效果不明显。

综上所述,目前我院干预消化内镜检查有4种方法,采用的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有3种,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病人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达到最好的检查、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简捷、使用方便供选择的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方法:选择480例要求消化内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联合丙泊芬组、笑气联合达克萝宁胶浆组、安定联合度冷丁组及对照组。结果:四组比较,芬太尼联合丙泊芬组、笑气联合达克萝宁胶浆组、安定联合度冷丁组镇痛完全(P<0.001),均无消化道穿孔、损伤等发生;单纯用达克萝宁胶浆组虽然减轻插镜引起的疼痛、恶心,避免插镜困难引起检查中断的发生,但不能完全消除疼痛,检查中患者易出现躁动,损伤消化道粘膜发生。结论:芬太尼联合丙泊芬组、安定联合度冷丁组、笑气联合达克萝宁胶浆组用于消化内镜检查安全有效;其中芬太尼联合丙泊芬组在镇痛、缩短检查手术时间等方面效果最好。

关键词:镇痛法,消化内镜检查,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罗素桢,黄明宜.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术后30 min进食的可行性研究[J],右江医学,2014,42(3)278-280.

[2]张秀海,尔丽绵.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静脉全麻在无痛人流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3):288-289.

[3]庄玲.硬膜外麻醉与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47.

内镜超声检查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牡丹江市铁路医院2011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300例患者, 将其随机分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

1.2 检查前护理模式

对照组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前, 进行口服麻醉药物及叮嘱在检查中需要配合的要点, 只在检查中进行常规护理, 不进行其它护理。实验组根据现代HC-PC护理模式, 在候诊期间或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 同时配合常规护理, 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进行全方位的身体和心理护理, 并且叮嘱必要的准备措施。

1.3 评价与调查

比较评价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效果, 调查内容包括紧张情绪判定、配合程度指征、满意度调查等。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用均值±标准差及χ2检验, P<0.01为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护理和HC-PC护理模式对患者紧张情绪的统计见表1。

注:χ2=68.06 P<0.01

2.2 常规护理和HC-PC护理模式患者配合度和就医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超声内镜检查使用十分安全便捷, 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内的异常变化, 并且可以用超声探头检查不同层次组织的病变情况, 也可钳取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确诊率高, 镜下治疗更是当今消化内科主要治疗手段之一[2], 具有其它检查无法替代的良好效果。但是由于超声内镜检查是侵入性操作, 加上多数患者对其了解不够, 导致患者对超声内镜的检查充满了恐慌、担忧、焦虑、畏惧等心理负担。为了使超声内镜检查更顺利, 减少患者对检查产生的恐惧及紧张心理, 我科室对超声内镜检查患者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HC-PC护理模式, 并且巧妙的和传统护理模式进行综合对比, 研究表明, 患者检查前心理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检查中与医生的配合程度、检查后满意度显著提高。因此, 做好超声内镜检查过程中的HC-PC护理是十分必要的。该护理模式既消除了患者紧张疑虑心理, 更能融洽护患关系, 又可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及医院的信任感, 使其能积极配合检查, 对提高超声内镜检查的成功率及疾病的准确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Yasumasa K, Nakajima K, Endo S, et al.Carbon dioxide insumation attenuates parietal blood flowo bstruetion in distended colon:Potential advantages of carbon dioxide insuffated colonoscopy[J].Surg Endose, 2006, 20 (4) :587-594.

内镜超声检查术 篇6

关键词:下肢骨折,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血栓

相关研究表明, 下肢骨折患者多伴深静脉血栓, 易增加手术风险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临床应在术前对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和干预, 从而预防该病症的发生和减少术后后遗症。目前临床常应用静脉造影进行静脉血栓的诊断, 但由于其对患者身体要求高且重现率较差, 因而未取得理想的临床诊断效果。本次研究选取16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 于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探讨下肢骨折术前应用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68例为观察对象, 男107例, 女61例, 年龄为21~78岁, 平均 (48.13±12.54) 岁;其中27例胫腓骨折, 85例股骨颈骨折, 32例踝关节骨折, 24例髌骨骨折。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选择西门子超声系统 (ACUSONX150) , 探头频率为5~10 MHz。患者取仰卧位, 保持膝关节稍微外旋且内踝往上, 依次检查腘静脉及胫前后静脉。随后取仰卧位时保持膝关节与髋关节稍微外旋弯曲, 依次检查股深静脉、股总静脉及髂外静脉等[1]。检查内容为静脉及管腔内是否形成血栓, 并确定血栓的范围与活动度。

1.3 诊断标准

静脉呈现明显增大的现象, 血管腔存在回声强度, 探头加压后血管腔未出现显著地特征改变。当血管处于闭塞状态, 超声未能检测出血流信号, 处于部分闭塞时, 血管腔呈现充盈缺损现象, 其附近可探出呈缝隙状的血流信号。

2 结果

168例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4例, 检出率为26.19%, 其中肌内静脉血栓17例, 股髂静脉血栓6例, 小腿皮下软组织水肿8例, 肌间血肿13例, 详见附表。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手术治疗下肢骨折的常见并发症, 其病理机制为骨折易致使患者血脉损伤, 且患者术后需卧床较长时间进行静养, 易导致下肢血液凝滞及血流过缓, 从而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的较高发生率[2]。下肢静脉血栓易增加手术治疗的风险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以往的临床治疗多重视术后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目前的骨科临床治疗逐渐加强对术前静脉血栓的检测以降低麻醉及手术的风险, 因此术前的诊断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通过选取168例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 探讨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超声检查后, 检测出43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情况, 检出率为25.60%, 其中肌内静脉血栓17例, 股髂静脉血栓6例, 小腿皮下软组织水肿8例, 肌间血肿13例。由此可知, 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能够有效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 为麻醉及手术提供适当参考, 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并改善手术治疗效果[3]。分析其原因在于深静脉血栓具有隐蔽性, 且极易与骨折后的水肿混淆, 因此应用常规检查难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明确依据, 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而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依靠管腔内回声及探头加压确诊深静脉血栓, 具有准确、无创、实时等优点, 由此可知深静脉血栓应用超声诊断的优越性与可靠性[4]。

综上所述, 下肢骨折患者易伴有深静脉血栓, 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可明确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从而降低麻醉及手术的风险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任萍.下肢骨折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3) :181-182.

[2]余际发, 廖丽华, 帅红华,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骨折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4) :3315-3316.

[3]陈梅, 周民, 戴英.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 2011, 20 (2) :136-137.

内镜超声检查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125例胃癌患者的资料。 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已行超声胃镜检查。 提取每例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术前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等。

1.2超声胃镜检查

超声内镜为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UMIR型腔内微型超声探头, 频率为7.5、12.0、20.0 MHz。 由有经验的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医师操作。为了进一步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超声胃镜对胃癌检测准确性的判断, 同时在内镜下观察肿瘤大小、部位、大体形态等情况。按肿瘤所在部位分胃底部 (上1/3) , 胃体部 (中1/3) , 幽门部 (下1/3) 。 按肿瘤大小形态分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及混合型。 按肿瘤侵袭深度分黏膜层 (m) , 黏膜下层 (sm) , 固有肌层 (pm) , 浆膜下层 (ss) , 一般正常胃壁在ESD图像上呈5层结构, 由内至外依次为高回声层 (相应于浅表黏膜) 、低回声层 (相应于m) 、高回声层 (相应于sm) 、低回声层 (相应于pm) 、高回声层[相应于浆膜层 (s) 和ss]。

1.3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

参照《日本胃癌治疗指南》, 结合患者术前检查及术中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记录肿瘤大体分型、部位、大小、分化等情况。 肿瘤大体形态分型参考JGCA分型标准, 分为隆起型早癌、平坦型早癌、凹陷型早癌及混合型。 按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分为分化型及未分化型。根据胃癌TNM分期分为ⅠA、ⅠB、 ⅡA、ⅡB、ⅢA、ⅢB、ⅢC、Ⅳ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多因素分析。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

入选患者男67例, 女58例, 平均年龄 (58±13) 岁。 内镜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肿瘤直径0.3~7.0 cm, 平均2.5 cm, 幽门部胃癌多见 (56.0%) , 肿瘤的大体形态以平坦型为主 (62.4%) , 肿瘤的侵袭深度以黏膜下层 (47.2%) 及黏膜层为主 (30.4%) 。 具体见表1。

2.2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

本研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分别对患者做了全胃切除术、近端胃癌根治术及远端胃癌根治术。 同时将手术标本送病理检查, 术后标本肿瘤侵袭深度与术前检测稍有异常, 结果显示, 按术后病理分期, 属于T1期的为88例 (70.4%) , 最终共有108例 (86.4%) 属于 Ⅰ期胃癌。 具体手术及病理结果见表2。

2.3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率的分析

本组125例患者中, 共有69例患者的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是相吻合的, 总体吻合率为55.2%, 按病灶特征细分后可以发现, 肿瘤大小<3 cm, 肿块位于胃体部, 非凹陷型的病例中, 诊断吻合率较高, 具体比较见表3。 而多因素分析表明, 位于上胃底部 (上1/3) 以及大体形态表现为凹陷型的的肿瘤, 可能是影响EUS诊断吻合率的因素, 其中又以凹陷型的形态影响最明显。而更为重要的是, 多因素结果提示肿瘤浸润越深, 吻合度越高 (OR=1.08, 95%CI:1.020~10.123) 。 见表4。

2.4超声胃镜判断与术后病理不相吻合的高、低估分析

本组125例患者中, 共有56例患者的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不相符, 有的低估了肿瘤侵袭层次, 有的则高估。 按病灶特征细分后可以发现, 当肿瘤位于胃底部 (上1/3) 及肿瘤大体形态为凹陷型时, 超声胃镜诊断低估肿瘤侵犯层次的可能性最大, 见表5。

3讨论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其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据报道, Ⅰ期胃癌5年存活率为93%~98%, 而Ⅳ期胃癌只有19%左右[8]。近年来,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 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越来越高, 由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极小[9], 对这部分患者, 采取胃镜下胃癌治疗技术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内镜黏膜下剥脱术 (endoscopic sub- mucosal dissection, ESD) 以及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观点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接受[10]。 由于胃癌是否伴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侵袭深度密切相关, 因此术前准确判断肿瘤侵润层次对是否能采取这种微创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 过去, 肿瘤的局部侵袭范围主要通过对临床表现及CT、MRI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但是一直以来, 这种传统的检查方法对于肿瘤侵袭层次判断的准确性并不高[2,5]。

超声胃镜的出现, 则大大提高了对肿瘤侵袭程度的判断率, 通过超声胃镜既可直接观察黏膜表面的病变形态, 又可进行超声扫描清晰地观察胃黏膜的层次结构变化, 不仅能准确地测定胃壁各层厚度, 观察邻近脏器和组织, 鉴别壁内病变和壁外压迫, 还能明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及性质, 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证明超声胃镜对胃癌术前分期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11,12]。 国外所报道的超声胃镜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判断率高达65%~92%, 其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6]。 本组研究中, 超声胃镜对肿瘤侵袭层次判断的准确性仅为55.2%, 低于别的研究组的报道, 或许是由于该技术刚起步, 操作水平受限所致, 但同时也应注意, 本组研究纳入的病例, 侵袭范围达各个层次, 即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单是对早期胃癌的术前判断率, 相反国外的研究对象大多只集中于早期胃癌的病例[7,13], 即目前所定义的肿瘤侵袭范围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胃癌。

国外有研究认为, 对于凹陷型 (大体形态) 、溃疡型、未分化型 (组织学分型) 的肿瘤, 超声胃镜的准确判断率偏低, 但肿瘤大小及肿瘤部位对超声胃镜的准确判断与否无影响[14]。 但也有人指出, 超声胃镜对肿瘤直径大于3 cm的判断准确性明显下降[5]。 此外, 还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 当肿瘤位于胃底时, 超声胃镜的判断准确性明显下降, 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无关[6]。

尽管目前对于影响超声胃镜判断准确性的因素众说纷纭, 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病灶直径大于3 cm及凹陷型的胃癌患者中, EUS对肿瘤侵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下降;而多因素分析表明, 大体形态 (凹陷型) 及肿瘤部位 (上1/3) 是影响EUS判断肿瘤侵袭深度准确性的独立因素。

基于以上得出的结果, 当临床中遇到肿瘤位于胃底部 (上1/3) , 大体分型为凹陷型, 且超声胃镜判断肿瘤侵袭层次局限时, 必须先想到对于这类早期胃癌患者, 超声胃镜诊断低估侵袭层次的概率很高, 应慎重选择胃镜下胃癌治疗技术, 以免因清除范围不够导致肿瘤复发。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胃镜在判断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125例术前行超声胃镜检查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超声胃镜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胃镜检查与术后病理在判断肿瘤侵袭深度上的吻合率是55.2%;单因素分析显示, 当胃癌病灶直径>3 cm或大体形态为凹陷型, 超声胃镜对肿瘤侵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下降;多因素分析表明, 胃癌位于胃底部或大体形态表现为凹陷型可能是影响EUS诊断吻合率的独立因素, 其次肿瘤浸润越深, 超声胃镜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度越高。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对胃癌的术前T分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但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提示病灶位于胃底部、病灶直径>3 cm、大体形态是凹陷型时, 与术后病理结果吻合率不高。

上一篇:燃气轮机:故障诊断下一篇:诉讼中证据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