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超声检查(通用8篇)
心肌缺血的超声检查 篇1
心肌缺血通常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 从而直接影响心脏供氧障碍以及心肌能量代谢异常, 最终导致心脏失常的病症, 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冠脉堵塞是致使心肌缺血的关键因素之一[1], 再以此诱发心脏病即为冠心病, 故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直接病因, 且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属于一种多发病症。而缺血后适应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PTC) 是通过简单的疏通和闭塞操作, 来达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IRI) 的保护作用, 此效果已得到了证实。本文应用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2], 然后通过超声技术进行评价分析, 期望为此症的医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需的研究对象为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心肌缺血患者, 其中随机抽取82例进行分析, 平均分成两组, 即常规组41例中, 男27例、女14例, 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 (48.1±5.5) 岁;实验组41例中, 男25例、女16例, 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 (48.0±5.2) 岁。两组实验对象在体重、身体状况、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基本资料对比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常规组41例患者在连续缺血3 h再灌注2h, 实验组患者41例远端缺血后适应, 通过血压计对肢体加压形态缺血后灌注的方法, 具体为:血压计袖带压迫一侧肱动脉充气致缺血5 min, 再放气再灌注5 min后按序在另一上肢致缺血5 min再放气再灌注5 min, 左右上肢各自交替充气、放气致缺血、再灌注3个循环, 1次/d, 连续3日。随后在两组实验对象的正常状态、缺血3 h状态以及再灌注2h状态分别详细检查及记录其相关实验数据, 常规测量左室射血分数 (EF) 及计算实验对象的左室EF恢复值。所有患者均于静脉注射适量戊巴比妥钠[3,4]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725;生产单位: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 g) 麻醉, 再予以气管插管连通呼吸机和血管闭塞器。
1.3 检测评价
运用能量心肌声学造影技术进行检测评价, 根据实验数据设置好设备的相关参数, 再由本院专业人士严格按照能量多普勒造影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检测。然后再据其医院条件行TTC染色, 一般来说, 正常心肌染色呈蓝色, 危险心肌染色呈红色、坏死心肌染色呈白色, 将其染色组织拍片留底, 计算NA/RA值 (坏死区面积/危险区面积)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结果用t检验来统计,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分析
在正常及缺血3 h状态时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再灌注2 h状态以及左室EF恢复值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缺血再灌注后NA/RA值对比分析
实验组患者缺血再灌注后坏死区与危险区面积比值显然低于常规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情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评价都有许多的不同方式, 但是对于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情况应该给予更好的诊断方式来达到诊断的准确性, 由此诊断评价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IRI) , 通过大量临床事实证明, 缺血后适应对MIRI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其作用机制为心肌缺血或者再灌注时, 体内的腺苷受体被动激活, 间接致使G蛋白和磷脂酶C均被激活, 并最终导致蛋白激酶C磷酸化, 从而达到保护的效果。超声评价是通过注射或服用造影剂, 消除人体内杂物对超声波的干扰, 但是还要保证这些超声波对于检查其他不会受到影响, 从而有利于超声波的穿透, 然后通过二维或多普勒造影技术使其患者的心肌结构显示得清晰均匀。超声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从而有利于医生的操作, 让患者在一种无疼痛感的环境下进行检查, 因此就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5]。对于疾病诊断评价有着积极作用, 要想评价诊治病症不只是单一的取决于医院的医生有多少经验或者是其他因素, 其实很重要的就是医院有什么更好、更科学、更安全、更便利的设备以及引进的先进技术。故超声评价可实时准确诊断患者缺血后适应对心肌坏死区和危险区的程度, 从而及时治疗以达保护作用, 对患者的康复极具积极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庆志, 李欣, 祝沪军, 等.再灌注早期渐增灌注压力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1, 06 (8) :50-52.
[2]张晶, 傅向华, 贾辛未, 等.超选左前降支微血栓微球混悬液分次灌注构建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力衰竭组织工程学模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20) :3691-3695.
[3]宋平梅, 任卫东, 乔伟, 等.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对急性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心肌应变功能的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8) :726-729, 733.
[4]宋平梅, 任卫东, 马春燕, 等.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犬急性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径向应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29 (2) :173-176.
[5]徐亚丽, 高云华, 刘政, 等.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兔心肌缺血灌注的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9, 18 (9) :792-796.
心肌缺血的超声检查 篇2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41-02
当脑部血管壁发生病变或者脑血管流动力学受到阻碍后,会引起脑部缺血缺氧,影响人体脑部正常的血液供应机能,这类脑血管疾病能够引发对人体神经功能一系列的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中膜改变的全身性慢性系统复合病变,本文主要探讨脑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危险分析。
1 一般资料
随机性选择某综合医院262例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与146例同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138例,女124例,年龄范围为62岁至88岁,平均年龄为71岁。观察组患者中男80例,女66例,年龄范围为62岁至89岁,平均年龄为72岁。观察组中患者均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确诊患者,符合相关的诊治指南标准。两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进行对比。
2 试验方法
2.1 超声测量
本次超声测量采取的仪器为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频率为5-13MHz,仪器探头为凸阵或者线阵。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测时,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将检查一侧颈部充分暴露,将颈动脉球部、颈动脉近段以及颈动脉远段斑块回声、大小、形态以及内-中膜厚度进行仔细检测并进行记录。本次试验选取具有5年以上丰富检测经验的专业医师进行检测。
2.2 诊断标准
本次检测试验诊断标准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测标准(由2004年的曼海姆会议提出并确定)。当IMT≥1.0mm时,归为IMT增厚,当IMT≥1.5mm时,归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此时IMT明显凸出管腔。当斑块表面纤维帽较为完整,斑块回声匀质、规则使归为Ⅰ类斑块,当斑块表面纤维帽不再完整,斑块回声不规则、表现为溃疡型,则归为Ⅱ类斑块。单纯IMT增厚只表现为IMT增厚,未见形成斑块。当IMT增厚且伴随斑块形成的,则归为斑块组别。
2.3 危险因素相关性
(1)高血压:经二级以上甲等综合医院确诊为高血压患者,或者测试舒张压/收缩压≥90/140mmHg的患者。(2)高血脂:经测试三酰甘油含量≥1.7mmol/L的患者。(3)糖尿病:经过二级以上甲等综合医院确诊为糖尿病患者,或者空腹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测量含量分别≥6.1mmol/L、7.8mmol/L的患者。(4)抽煙:持续一年以上且每日抽烟数量在1支以上的患者。
3统计结果
3.1统计软件
本次试验采取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3.0软件,本次试验结果采用百分比,当统计结果P≤0.05时,表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2 结果分析
这三组检测结果P>0.05,表明结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对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有个初步了解,也是对患者进行脑血管疾病诊治和判断的依据和指标。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引起的。通过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较为准确地、及时地查明和诊断患者的颈动脉病变,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较大体积的板块直接造成血管的阻塞,引起血流动力学功能障碍;斑块的不稳定性破裂造成远段血管的栓塞;表面比较粗糙的斑块或者斑块的溃疡等造成血管栓塞。
参考文献:
[1]刘蓓蓓,华扬,贾凌云等.北京部分社区55岁及以上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超声筛查[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8): 397-401 8
[2]华扬.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检测与治疗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1(9): 655-65
心肌缺血的超声检查 篇3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斑点追踪,心肌应变,左心室,心肌缺血
心脏运动时, 心肌运动速度是由局部心肌纤维的缩短和周围区域的牵拉共同产生的, 缺血心肌可能因周围邻近组织的牵拉而产生接近于正常心肌的运动速度, 常规超声心动图的目测法无法识别缺血节段, 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判断室壁运动速度是主动收缩还是被动牵拉造成的, 从而更加敏感准确地识别异常节段运动[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 (A组) 29例 , 男17例, 女12例, 年龄 (48.31±13.66) 岁。无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高血压及心律失常病史, 临床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均正常。冠心病组 (B组) 29例, 男18例, 女11例, 年龄 (49.45±13.29) 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 提示室壁运动正常,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50%, 均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分支狭窄≥50%, 其中单支病变14例, 双支病变8例, 三支病变7例。所有受检者均为窦性心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Vivid 7.0Dimension超声诊断仪, M3S探头及三维探头, 内置自动功能成像软件。图像采集, 对所有受检者同步连接胸导联心电图, 调节帧频至60 /min~90 /min。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心尖三腔三个切面至少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二维动态图像。更换三维探头, 进入三平面界面, 采集心尖四腔图像, 仪器自动生成心尖二腔及心尖三腔图像, 选择心律稳定的至少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图像存贮, 以备后期分析使用。
1.3 图像分析
①应变分析, 首先调出存贮的二维动态图像, 进入AFI界面, 先分析心尖三腔图像, 选取心内膜面清晰的图像, 图像自动停帧于收缩末期, 选取二尖瓣两侧瓣环和心尖部三点的左室心内膜, 软件自动勾画出感兴趣区, 并自动逐帧追踪感兴趣区内的心肌运动, 将室壁分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 共计六个节段, 系统自动选取主动脉瓣关闭时间点, 当六个节段均通过后将自动显示感兴趣区中室壁各个节段纵行方向上的峰值收缩应变和应变曲线, 应变曲线为收缩期负向单峰。同法分析心尖四腔和心尖二腔观后, 系统自动得出18节段应变牛眼图及左室整体收缩应变, 记录各项数据。
②三平面LVEF测定, 调出存贮的三平面图像, 按下MEASURE键, 在测量菜单中选择Volume和Tri-plane, 测量屏幕和选定的射血分数工具同时显示, 屏幕显示当前心动周期的舒张末期帧, 光标移至参考平面, 按下SELECT键可绘制左心室轮廓, 完成绘制后再按下SELECT键, 光标自动移至下一平面, 绘制完三个平面后, 使用轨迹球可使三平面同时进入收缩末期帧, 同法绘制三平面收缩末期帧, 系统自动显示LVEF, 记录数据以备后期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对3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冠脉分支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超声斑点追踪技术的检查, 其中有5例患者因不能获得清晰的动态二维灰阶图像而被剔除。正常对照组522个心肌节段中, 经手动调整后成功追踪率为100%。正常对照组左室各壁收缩期峰值应变变化规律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 对应节段不同室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冠心病组中部分室壁应变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递增的规律性变化消失, 部分缺血节段应变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 (P<0.05) , 冠心病组GLS-A2C、GLS-LAX、GLS-A4C及GLS-Avg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GLS-Avg变化规律为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 用斑点追踪技术和三平面法测量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相关性良好 (P<0.01) , GLS-Avg与三平面法LVEF相关系数为r=0.92。详见表1~表3。
3 讨 论
应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相对形变。心肌应变指心肌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形[2], 可用来评价局部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血供情况、心肌活力等[3]。本研究所用的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又称二维应变, 主要是通过追踪小于超声波波长的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超声背向散射斑点信息, 记录单位时间的位移, 计算出组织运动的速度、应变、应变率及旋转角度等参数, 不存在角度依赖, 可定量评价心肌的收缩、舒张及旋转功能。磁共振是目前非侵入性评价收缩期心肌应变的金标准, 大量研究表明磁共振与斑点追踪技术相关性好。
以往组织多普勒研究表明, 正常人左室长轴方向, 从基底段到心尖段, 心肌收缩期运动速度 (Vs) 、位移 (D) 均依次递减, 有些学者认为左室长轴方向各节段的应变和应变率相同[4], 也有学者认为左室基底段应变率高于中间段和心尖段[5]。本研究显示, 正常对照组左室各壁收缩期峰值应变变化规律为: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 对应节段不同室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对室壁运动正常的缺血心肌进行斑点追踪分析, 发现冠心病患者部分室壁应变绝对值从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递增的规律性变化消失, 可能提示心肌缺血;部分缺血节段心肌应变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 而GLS-A2C、GLS-LAX、GLS-A4C及GLS-Avg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GLS-Avg变化规律为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 初步证实斑点追踪技术可以检出缺血心肌, 在室壁运动正常时仍能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局部及整体心肌收缩功能受损的信息, 明显提高了超声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能力, 可以对心肌缺血进行早期诊断。
对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评价, 目前常用的是M型和二维Simpson法。M型法以局部功能代表整体功能, 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病例中, 其准确性较差;二维Simpson法应用起来费时, 要求图像的质量高及检查者的经验丰富。本研究所采用的三平面测量左室射血分数的方法, 操作简便, 快速准确, 能够使三平面同时进入舒张末期或收缩末期, 避免了二维Simpson法选择心动周期的不一致性, 而且与二维应变GLS-Avg相关性良好。
参考文献
[1]Mele D, Olstad B, Donateo M, et al.Strain rate imaging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infarct segment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Aclinical study (abstract) [J].J Am Coll Cardiol, 2000, 35 (suppl A) :494A.
[2]Mirsky I, Parmley WW.Assessment of passive elastic stiffness for isolated heart muscle and the intact heart[J].Circ Res, 1973, 33:233-243.
[3]白姣, 邓又斌.应变率成像局部心肌功能定量评价的新方法[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 12:690-692.
[4]Weidemann F, Eyskens B, J amal F, et al.Quantification of regional left and, right ventricular radial and longitudinal function in healthy children using ultrasound based strain rate and strainimaging[J].J AmSoc Echocardiogr, 2002, 15:20-28.
心肌缺血的超声检查 篇4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冠心病,对冠心病的治疗及预后是非常重要的。心脏超声检查是早期发现冠心病的常规检查手段,无创,可多次重复,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普通的M型超声、二维超声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患者的体型,有无肺气肿,以及检查者的经验等,敏感性和可靠性较低。随着新兴技术三维超声、实时三维超声等不断发展,检查者可更客观、更准确地对患者的心功能、心肌缺血程度进行分析。本研究对心功能正常、二维超声没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不同分组,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参数为基础进行研究,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入选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于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93例为病例组,男52例,女41例,年龄37~82(59±11)岁。以冠脉造影为标准,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26例(<50%)、中度狭窄组19例(50%~75%)、重度狭窄组48例(>75%)。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无传导异常,无心肌梗死的表现。排除房颤、心瓣膜病、心肌病等其他与心脏相关疾病患者以及二维超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者和二维图像不清晰者。同期住院患者29例,以胸痛或心前区不适为主,行冠脉造影证实冠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37~69(52±8)岁,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体格检查、ECG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在年龄、性别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E33超声诊断系统,S5-1探头频率1~5MHz,通过全容积(full volume)显像模式采集三维数据库,应用脱机QLAB 6.0分析软件,定量分析软件分析三维数据库。
患者入院后冠脉造影前1~3 d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左侧卧位,连接心电图导联,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换用X3-1实时三维超声探头,于心尖处得到清晰的心尖四腔切面后,启动“full volume”功能键,嘱患者屏气,点击ACQUIRE键,经心电图自动触发,采集完整心动周期“金字塔”型三维数据图库,采集5个三维数据库图像,将采集的图像储存到光盘,以备脱机分析。用3DQ advanced软件进行定量分析,选择心尖四腔和两腔切面,根据心电图确定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选定这2个切面的5个左心室心内膜取样点,即心尖四腔切面的二尖瓣瓣环水平的室间隔、侧壁取样点,两腔切面的前壁和下壁取样点及四腔切面的心尖部位取样点,软件自动描绘出动态三维心内膜轮廓,经手动逐帧局部调整达最佳吻合;经序列分析,所生成的左心室三维模型被分为17个容积节段(左心室17节段按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7节段模型来划分),用17种不同颜色来代表。软件将自动计算左心室整体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室每搏输出量(SV);并显示左室整体和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软件自动测量出每个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即Tmsv,并自动计算出左室16节段(6个基底段,6个中间段和4个心尖段),左室12节段(6个基底段,6个中间段)和左室6个基底段的Tmsv的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及最大时间差值(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为了消除不同受检者之间因心率差异造成的影响,将上述指标分别除以该受检者一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用百分数来表示,分别为Tmsv16-SD%、Tmsv12-SD%、Tmsv6-SD%及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
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照组与冠脉狭窄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二维超声结果分析
冠心病各组左心室整体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以及心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2 两组三维超声结果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重度狭窄组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参数指标——左室16节段、12节段、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Tmsv 16-SD、Tmsv 12-SD、Tmsv 6-SD)、最大时间差值(Tmsv 16-Dif、Tmsv 12-Dif、Tmsv 6-Dif)及各自的经心动周期的校正值(Tmsv 16-SD%、Tmsv 12-SD%、Tmsv 6-SD%)及(Tmsv 16-Dif%、Tmsv 12-Dif%、Tmsv 6-Di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中度狭窄组各参数指标较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表3。
m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m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传统二维超声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是基于二维灰阶图像所显示的室壁运动及室壁增厚率,为半定量法,而且这种方法与观察者经验和技术水平相关,主观性大且敏感性低。而在临床实践中冠脉造影证实在一些严重冠脉狭窄冠心病患者,传统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未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近年来新开展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不仅突破了二维超声受平面显像的限制,并且突破了传统三维超声耗时、费力的缺陷,使实时定量测量心脏左室容积和功能在临床得以应用,并已被证实其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2,3]。实时三维超声其全容积成像,它将左心室分为17个节段的立体容积单元,产生的左室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的参数能全面实时定量测量心室的整体和局部容积的大小及功能的变化[4,5],目前实时三维超声在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较多[6]。文献显示对冠心病缺血局部心肌运动和功能的定量研究较少。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冠脉狭窄组在左心室整体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说明了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期,由于心肌缺血面积较小,并未引起左室整体容积及功能的改变。从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图可以看出冠心病重度狭窄组曲线不规则,各室壁运动同步性差,达收缩末最小容积的时间相差很大,见图1、图2,而对照组曲线呈规则的抛物线型,各波谷趋近,曲线波动振幅较一致,达收缩末最小容积的时间相差很小,见图3、图4。这表明冠心病心肌缺血能导致局部室壁心肌运动及局部心肌功能发生了变化,缺血局部的室壁运动减弱,局部容积减少,而无缺血局部室壁运动及心室容量代偿性增加,使心室壁各节段运动不协调,与有关研究相符[7]。从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自动测值得到的Tmsv 16-SD、Tmsv 12-SD、Tmsv 6-SD、Tmsv 16-Dif、Tmsv 12-Dif、Tmsv 6-Dif及各自的经心动周期的校正值(Tmsv 16-SD%、Tmsv 12-SD%、Tmsv 6-SD%)及(Tmsv 16-Dif%、Tmsv 12-Dif%、Tmsv 6-Dif%)的数据统计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只有冠脉重度狭窄组各项参数指标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这说明缺血室壁达到收缩末期最小容积的时间发生了变化,达到收缩末期最小容积所需时间延长,与正常室壁达到收缩末期最小容积的时间相比,差异很大。彭娟等[8]研究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节段收缩功能,从容积-时间曲线上可以区分梗死区和非梗死区节段的数目和范围,而本研究中发现冠状动脉狭窄≥75%以上未发生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时局部室壁心肌运动减低,达到收缩末期最小容积的时间差值大,也可以区别严重冠脉狭窄心肌缺血节段。因此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可以较早反映冠心病左室整体功能没有改变时局部心室收缩期容积变化情况、各室壁同步运动情况及各局部心肌功能情况,可以更快捷、更直观、更早地反映出心肌缺血情况,为冠心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更完整的定量信息。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轻、中度狭窄组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的参数值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说明了冠脉病变狭窄中度或中度以下时由于冠脉储备存在,冠脉供血并未见明显减少,该节段的心肌运动功能未见明显改变,局部收缩、舒张功能未见明显损伤,即各节段达到最小容积的时间未见明显差异。
本研究提示当冠心病患者传统超声二维室壁运动正常时,用三维超声指标17节段的左室容积-时间曲线参数的变化能提示心肌运动存在异常,从而提高超声判断心肌缺血的诊断能力。但三维超声仍要依赖二维超声成像的图像质量以及三维超声的17节段的左室容积-时间曲线参数需要通过QLAB软件后处理限制了临床应用,另外需更大样本的研究正常人与冠心病人群左室容积-时间曲线参数的差异情况。
参考文献
[1]Osama I I,Soliman,Sharon W.Kirschbaum,Bas M.van Dalen,etal,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Quantit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Function by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Versus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J].Am J Cardiol,2008,102:778-783.
[2]Arai K,Hozumi T,Matsumura Y,et al.Accuracy of mea-surement ofleft ventricular volume and ejection fraction by new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wall motionabnormalities secondary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2004,94:552-558.
[3]Nesser J H,Sugeng L,Corsi C,et al.Volumetric analysis of regional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ith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validation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linical utilitytesting[J].Heart,2007,93:572-578.
[4]Zeidan Z,Erbel R,Barkhausen J,et al.Analysis of global systolicand diastolic left ventricular performance using volume-time curvesby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J].J Am Soc E-chocardiogr,2003,16:29-37.
[5]Sugeng L,Mor-Avi V,Weinert L,et al.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left ventricular size and function:side-by-side comparison of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with magnetic resonance reference[J].Circulation,2006,114:654-661.
[6]薛洁,张军,刘丽文,等.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9):841-844.
[7]郭薇,陈斌,陈德伟,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左室容积一时间曲线定量分析缺血心肌的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4):273-275.
心肌缺血的超声检查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心内科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期间已确诊为冠心病,同时接受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86例。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在47-81 (70.23±8.52)岁。
1.2 方法
1.2.1 动态心电图
①采用美国Zymend医疗仪器公司的PHILIPS动态心电图记录仪,患者带上同步心电图记录器,监测24h后,输入计算机回放分析,经人工分析打印报告。②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为3个“1”;及相邻的2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下降≥Imm,持续时间>lmin,两阵缺血间隔lmi以上[4]。
1.2.2 超声心动图
采用美国ASPEN-90在胸骨旁左室长短轴切面心尖二腔、四腔切面观察室壁运动的协调性,活动幅度、回声强度。阳性标准: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包括运动减弱或消失、反向运动、收缩时期不同步、收缩增厚率减低等。
1.2.3 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多体位投照,阳性诊断为: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内径狭窄诊断≥50%[5]。
1.3 统计学方法
以冠脉造影方法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计算2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2者间的比较采用四格表精确概率法。借助SPSS 10.0完成有关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结果比较
(见表1)。
2.2 以冠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照分析动态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2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见表2)。
[例(%)]
(%)
3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6],当冠心病心肌缺血范围小、程度低或持续时间较短而未达到疼痛阈值时,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7]选择冠脉造影是最可靠的方法,其能显示单支或多支血管的狭窄程度,但有一定的风险,而且价格昂贵,不易普及。由于SMI发病隐匿,常规心电图检出率低,而动态心电图能长时间连续监测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下的心脏情况,并将ST段的变化完整、准确记录下来,可明显增加SMI的检出率。正如本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对SMI诊断的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66.7%;准确率为83.3%。超声心动图的敏感性为23.0%;特异性为83.3%;准确率为31.4%。其敏感性和准确率有显著差异(p<0.01)。这表明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阳性率高于静息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这可能是因为超声心动图主要是依据室壁节段运动异常来诊断冠心病[8],存在一定的时间性,所以它的敏感性、准确率较低,易漏诊。故而人们认为静息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价患者的心功能,目前仍局限于定性阶段,准确率不高[9],故而超声心动图不宜单独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常规方法,应与其他检查结合,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冠心病患者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基础上,体力活动负荷增加,引起心肌需氧量增加,导致心肌供氧-需氧量失衡而引起的。这样也会引起假阴性的发生[10],原因可能是:(1)病变部位位于右冠中远端,左前降支的第1大对角支,动态心电图不易直接反映的区域;(2)侧支循环的建立缓解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血流灌溉量减少,使心肌缺血得以改善;(3)单支病变或狭窄程度<75%,出现阴性的概率增高。但24h动态心电图可以根据缺血性ST段的改变以及是否伴有症状,对SMI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有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有报告称[11]所有冠心病患者SMI多于有症状缺血的发作。连续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85%~90%的心肌缺血事件不伴有心绞痛症状[12]。因此对于患有冠心病及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早发现SMI,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选择86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和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83.7%。超声心动图的敏感性为23%,特异性83.3%,准确性为31.4%。结论 动态心电图因其监测时间长,对缺血性ST段改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
参考文献
[1] 张兆国.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一)动态心电图ST段的分析功能[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1) :3-6
[2] 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37-1138
[3] Cohn PF.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relation to sudden cardiac death Chest,1986,90. 597
[4] 卢喜烈,石亚君.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J],实用心电杂志,2002,11(1) :2-5
[5] Heather Tassone,Do Aimee,MoulinMd,et alThe pitfalls of potassium replacemen in thyrotoxic periodic parslysis:a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Emerg Medic,2004,26(26) :157~161
[6] 金辉,莫华,李荣.冠状动脉造影与动态心电图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6) :953-954
[7] 王士雯,马长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181-182
[8] 钱蕴秋.冠心病的超声心电图诊断[J],中国超声杂志,1992,8(2) :81
[9] 姚炜田建明.赵宝珍.等.离散法勾画超声左心室内膜算法的进一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0) :741-748
[10] Fetcher GF.Flipse TR.Kligfield P.etal.Current status of ECG stress testing [J].Curr Prob Csrdiol.l998,23(2) :360
[11] 代永静.卢喜烈,等.12导Holter的临床应用[J],JOURNAL OF PRACTICAL ELECTRDIOLIGY JS,2006,15(5) :361-362
心肌缺血的超声检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及门诊病人中冠心病患者66例, 男49例, 女17例, 年龄37~78 (68.36±9.68) 岁。其中稳定心绞痛22例, 不稳定心绞痛18例, 无症状心肌缺血26例。剔除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心肌病, 全部病例均无左心室扩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者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肌复极异常因素影响。
1.2 方法
采用美国AT公司生产的HR-4A心电工作站进行同步十二导心电图及心电向量检查, 全部病例按两种分析方法分心电图组和心电图加心电向量组, 对两组阳性诊断率进行比较, 心电图或心电向量表现异常, 均为阳性。心电图ST-T改变的标准:参照郭继鸿主编:心电图学[2]。ST-T向量异常标准参照何秉贤编:临床心电向量图学, (1) T环短小, 即T/QRS<1/4; (2) QRS-T夹角增大 (≥60°) ; (3) T波变圆, 即长/宽<2.5或T环异常拉长 (4) T环的转向或转速异常; (5) T环的方位异常。结合临床资料, ;两项阳性提示心肌供血不足;≥三项阳性则可诊断供血不足[1]。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43例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12例, T波异常22例, T环均显示形态、大小及转位异常, 加上ST向量异常, 其心电向量异常项目均呈3项以上, 结合临床诊断心肌缺血;9例ST段改变:5例ST向量异常增大, 方位及转位异常提示心肌缺血, 4例ST向量因部分重叠或干扰而显示不清。23例正常心电图中有12例T环异常达两到三项以上, 提示为心肌缺血。
单做心电图与心电图+心电向量组卡方检验处理χ12=8.74χ22=8.22 P<0.05
3 讨论
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均为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 但心电图的T波是心电向量的T环在心电图导联上的平面投影, 因而一般仅能观察方向, 大小和形状, 常受诸多因素影响, 诊断心肌缺血, 特异性不高, 而心电向量的T环可观察T环的角度, 方向, 形状, 大小, 长度比例, 旋转方向和速度, QRS-T夹角与QRS最大向量的比例等, 可提供比T波多的讯息[2]。本文资料中也显示T波异常仅表现为低平、平坦或倒置等大致三种, 而T环除R/T比值增大, 同时伴T环角度, 方位, 转位、形态及R-T夹角异常时, 提示心肌缺血意义更大, 其中重要因素是局部心肌缺血受损造成心肌复极延迟, 变形呈圆阔, 马蹄形或T环反向运行。本文对比结果单做心电图分析结果阳性率65%, 心电图加心电向量联合分析结果阳性率提高到81%。心电向量是否完全优越于心电图呢?观察中发现S-T向量异常表现需分析其方位, 大小, 方向, 因其占时短小, 易被QRS, T环遮盖, 模糊不清, 而心电图S-T段因直观、形态多样, 其异常的特异性敏感性则优于S-T向量, 此与国内文献报道相符[1,3], 因此两者的联合检查可以相互弥补彼此不足提高诊断阳性率, 更适宜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何秉贤心电向量诊断心肌缺血的方法及优势[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 2:90-91.
[2]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61~164.
心肌缺血的超声检查 篇7
一、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间, 行CTA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3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取放射性核素显像与超声心动图联合运用对心肌缺血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早期诊断, 其中, 男性20例, 女性16例, 年龄为58-78岁。临床表现为多次、反复出现心前区心悸、不适, 活动后气促, 短暂性胸痛, 休息后缓解, 个别患者有过短暂性晕阙, 临床拟诊冠心病, 使用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有好转。
(二) 门控心肌灌注检查技术及断层显像
采用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HAWKEYE) , 对36例患者进行隔日静息门控和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比剂为99 Tc m-MIBI放化纯>95%, 注射剂量740-925 MBq, 经肘正中静脉快速注药, 注射30min后嘱患者饮用温水250-300ml, 以促进对比剂从胆囊、肝脏中排出, 减少对心肌显像干扰。60-90min后进行采集静息心肌灌注图像。隔日进行运动负荷试验, 在跑步机上进行, 初开始为慢走, 适应后逐步增加运动量, 经动态心电图机器监测, 心率增加到正常心率的85%左右, 或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率不稳、呼吸不畅, 甚至血压下降, 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1mm等病理症状和体征出现时, 终止运动, 立即给患者肘正中静脉推注对比剂, 采集运动负荷心肌灌注图像。
(三) 图像采集方法
采用SPECT进行3600环形多角度采集, 每个影像采集时间为20-30s, 图像像素的大小和图像放大等参数可根据临床需要, 在原有跟机基础参数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能显示最佳的图像效果和符合各医师临床诊断习惯为最佳要求。在图像后处理的工作站上, 也可以进行三维重建, 得到更多的心肌多轴位断面图像。
(四) 心肌缺血图像评价方法
成立图像分析小组, 心肌缺血的判断标准为在同一位置上2个轴位以上的连续2-3个层面的核素分布异常稀疏或者缺损的为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五) 超声心动图检查判断心肌缺血方法
美国GEVIVID-7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2.5-5.0MHZ, 患者采取常规左侧卧位, 按照常规检查要求行多轴面成像, 观察和评价左心室结构、室壁运动、测量室壁厚度、心内膜运动幅度、室壁厚度率及心功能检查。
(六)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动态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变阳性检出数23例;占总数63.89%;核素静息灌注显像显示心肌缺血改变阳性检出数24例, 占总数66.67%, 运动负荷灌注显像显示心肌缺血改变阳性检出数29例, 占总数80.56%。放射性核素显像运动负荷灌注成像对心肌缺血显像与超声动态心电图阳性检测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三、讨论
近年来, 有些人对生活质量标准把握失准, 临床上“三高”人群也越来越多, 冠心病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传统医学影像学认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2], 但其检查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而被受到限制, 放射性核素显像和超声心动图为无创检查被多数患者认可, 放射性核素和超声心动图均可以多轴面成像, 心肌灌注显像不但可以反应心肌病理、生理学变化, 而且还可以提供患者心室功能情况, 是现代医学逐步公认的一种诊断心肌缺血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为心肌灌注、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和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价提供优质的平台, 也提高对心肌活力评估的准确性
有文献报道, 放射性核素显像与超声心动图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但本文数据显示运动负荷灌注显像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超声心动图显像检出率高, 检出率比较P值小于0.05, 这可能部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临界值范围, 在正常情况下其血运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 在超声心动图检出或放射性核素静息灌注显像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 但当运动负荷后, 有部分心肌就会出现明显的缺血表现。因此,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认为对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核素静息灌注显像无异常的, 不排除存在隐性心肌缺血的可能。建议上述二种检查方法联合运用, 以提高心肌缺血的诊断的敏感性和检查率。防止仅仅做某一种检查而漏诊, 为早期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做出明确诊断, 指导临床进行及时干预。由于本研究数量较少, 其观点也不一定十分正确或成熟, 在今后的实践中, 将进一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高玲, 嘉鹏, 郭万华, 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原发性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 (2) :142-143.
心肌缺血的超声检查 篇8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
脑卒中是一种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大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其血管壁的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基于这个原理,近年来,颈动脉超声通过检测颅外段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判别斑块的特性,并进一步检测有无颈动脉狭窄和阻塞等技术不仅应用于临床上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还进一步为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辅助信息[1]。
本研究采集本院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就颈动脉彩超的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和研究,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500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00例,女200例;年龄45~84岁,平均(73.2±13.9)岁, 500例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81.5%,出血性卒中占18.5%。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或神志不清)及反应迟钝者34例;言语含糊不清伴四肢无力者103例;行走不稳者及单侧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251例;头晕伴四肢麻木无力者52例;记忆力下降者15例;头晕、视物旋转者32例;视物模糊者15例。病史方面既往发生过脑卒中者131例(占26.0%);有387例合并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方面有冠心病患者89例(70.6%)及心房纤颤患者23例(18.2%)。另将500例非脑卒中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年龄45~73岁,平均(50.2±15.8)岁,男性300例,女性200例,无心脑血管病史。
1.2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
先用超声探头确定颈动脉的位置及测量血管内径:将探头颈部血管处作横向探测并置于颈根部往头侧移动, 在2DE的二维超声显示血管并测量其内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膨大部、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分别,观察并确定CCA、ICA及ECA是否有斑块形成;再将探头置于颈前侧位从颈根部沿颈总动脉血管长轴纵向扫查显示颈内及颈外动脉的长轴,测量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颈动脉内的斑块性质并测量斑块的长度和厚度; 用CDFI探查血管的血流方向及性质(层流、湍流及涡流)及充盈缺损和狭窄的程度,并进一步引用脉冲多普勒采集血流的流速并进行血流参数的测定。
1.2.2 颈动脉内斑块的测定
以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1.3mm并局限性突出管腔(回声可不均匀或伴声影)结构作为颈动脉斑块的定义,在彩超观察两组的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情况时,发现斑块时需测量厚度(横切面),同一个动脉段出现多个斑块时则测量中一个最大斑块的厚度(横切)并记录斑块的数目,之后再行半定量估测斑块的范围和程度。
1.3评价标准
IMT及斑块的界定[2,3]:①IMT>1.2mm为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正常;②斑块质地与周围组织相比呈低回声并表面粗糙不平为软斑块,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为硬斑块。
颈动脉狭窄标准[4,5]:①轻度狭窄:①内径狭窄<50%,PSV<125cm/s,EDV<40cm/s,ICAPSV/CCAPSV<2.0;②中度狭窄:内径狭窄50%~69%,SPV:125~230cm/s,EDV:40~100cm/s, ICAPSV/CCAPSV:2.0~4.0;③重度狭窄:内径狭窄>70%至接近完全阻塞:SPV>230cm/s,EDV>100cm/s, ICAPSV/CCAPSV>4.0;④完全闭塞。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管腔正常者120例(24.0%),轻度管腔狭窄者128例(25.6%),中度狭窄98例(19.6%)、重度狭窄154例(30.8%),有380例(76%)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其中部分伴有颈内动脉流速曲线阻力指数(RI)升高;狭窄患者中的大多数其狭窄位置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分叉处,分析总结其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呈较高比例。另外,患者中的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与脑卒中的部位也存在同侧相关性较高的比例。对照组500例非脑卒中在检查中发现颈总动脉管腔正常者417(83.4%),轻度管腔轻度狭窄20例(4.0%),中度狭窄5例(1.0%)、重度狭窄2例(0.4%),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55(11.0%)例,RI增高者1例(0.20%);狭窄部位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比较之下,观察组超声检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形成、血流阻力指数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血管壁增厚和粥样斑块的发现是目前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形式,已成为临床上发现动脉粥样斑块而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主要辅助检查手段[6],但因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其动脉的粥样硬化表现仅为血管壁增厚,所以彩超并不能将所有的动脉粥样硬化者斑块都能检测出来。在近年的研究中,有报道称动脉的IMT能准确地反映血管壁的增厚情况,并进一步将超声的方法与病理组织学方法进行比较后发现,超声除了能够准确测量动脉的IMT之外 ,并且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其动脉的IMT的改变会更早出现于斑块形成之前,颈动脉IMT的增厚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脂及吸烟等)[6]均具有显著相关性。据报道,颈动脉系统斑块形成是造成脑卒中的主要因素,因其狭窄局部位的血流流速较快,造成高流速的血液将斑块冲击脱落而阻塞远端的颅内小动脉,并形成新鲜的血栓导致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
综上,本文通过对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内动脉的粥样硬化性斑块在诊断作为早期筛查和预防脑卒主要手段进行探讨和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极为密切的相关性。其超声影像检查除了可以为已发生的脑卒中患者提供脑卒中的病因外,还可以通过筛查健康人群的颈动脉硬化斑块而预测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为早期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提供合理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2]光主智.冠心病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31-132.
[3]乐永平,林亚琴,王大鹏,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21):25-48.
[4]陈延军,殷志锋,杨立波.45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DSA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20-44.
[5]刘芳,杨洗宜,李建蓉,等.国人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