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肌缺血

2024-07-01

抗心肌缺血(精选10篇)

抗心肌缺血 篇1

养心通脉方是根据秦伯未先生“扶养心气,和通血脉”之法制定的治疗胸痹心痛的有效名方,由人参、丹参、枳实、泽泻、桂枝等按一定比例组成,对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1,2]。本研究从养心通脉方原方中综合提取出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丹参酮ⅡA、丹参菲醌、复方苷类、复方苷元、复方多糖、复方蛋白、总生物碱、总挥发油10个成分部位,观察各成分部位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心电图J点位移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养心通脉方中具有抗心肌缺血主要作用的有效成分部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①实验动物:选用Wistar健康雄性大鼠110只,体重200 g±20 g,由湖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编号2006-0001。②实验药品:养心通脉方原方,由人参、丹参、枳实、泽泻、桂枝等按一定比例组成,药材购自湖南省药材公司,品种均经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制剂专家鉴定认可。由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制剂研究室复方水煎后,按水蒸气蒸馏法、水醇法、阳离子树脂吸附法等方法制备成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丹参酮ⅡA、丹参菲醌、复方苷类、复方苷元、复方多糖、复方蛋白、总生物碱和总挥发油10个有效成分部位,并分别制成相应的口服液。③实验试剂:25%乌拉坦;垂体后叶素(pituitrinum,Pit),由沈阳济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22003),临用时以生理盐水稀释成1 μ/2 mL;75% 医用乙醇。④实验仪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LBY-N6A型);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PcLab);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S2-93型);电子天平(JY3002型)。

1.2 实验方法

①动物造模:根据《中药新药研制与申报》关于“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的要求,参照“垂体后叶素诱发急性心肌缺血”方法造模,按0.75 U/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恒速10 s内推完,以30 s出现大鼠心电图S-T段抬高或2 min后T波低平为造模成功的标志。②分组实验:取上述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2组(每组10只),分别为养心通脉方有效成分部位人参皂苷组、人参多糖组、丹参酮ⅡA组、丹参菲醌组、复方苷元组、复方苷类、复方蛋白组、复方多糖组、总生物碱组、总挥发油组及空白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其中10个有效部位组均在喂饲标准饲料同时,灌服相应的有效部位口服液,每次4 mL;空白模型组、健康对照组给予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0 d,于第11天开始检测。每只大鼠在麻醉后均作标准Ⅱ导联心电图1次(造模前),随后按上述方法造模,分别观察记录注射垂体后叶素后15 s、30 s、2 min、5 min、10 min心电图J点的变化;之后颈动脉插管取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③给药剂量:按本课题前期所作的各有效成分急性毒性试验确定的LD50或最大耐受量确定给药量,用蒸馏水稀释至4 mL,各有效成分组灌服相应的有效成分口服液,健康对照组和空白模型组给予4 mL蒸馏水。④检测指标:大鼠心电图用PcLab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分析心电图J点;血液流变学分析以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包括全血高、中、低切变率及血浆黏度。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若满足正态性且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进行分析。方差不齐时,选择Tamhane’s T2法进行方差检验和两两比较。

2 结 果

2.1 各组心电图J点位移变化比较

造模后J点的变化,15 s、30 s、2 min、5 min、10 min时间段,总生物碱组、人参多糖组、总挥发油组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参菲醌组、复方多糖组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详见表1。

mV

与空白模型组比较,1)P<0.05,2)P<0.01

2.2 各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人参皂苷组、丹参酮ⅡA组、总生物碱组、人参多糖组、总挥发油组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苷元组则明显加重大鼠全血切变率。详见表2。

mPa·s

与空白模型组比较,1)P<0.05,2)P<0.01

3 讨 论

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血瘀阻证)模型是经典的造模方法。大鼠心电图J点位移变化确定了心血瘀阻证的“心脉”病位,而血液流变学异常则揭示“血瘀”的病性特点。因此,以这两项指标的变化作为判定养心通脉方各成分部位是否有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血瘀阻证)作用是合理而实用的。

胸痹病心血瘀阻证临床常以气虚、阳虚、阴虚为病理基础,加之血瘀、痰阻、寒凝、气滞等因素导致“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为要点,本虚标实是本证的主要病机。养心通脉方以扶养心气、和通血脉之法治疗胸痹心痛。人参补已虚之元气;丹参活血化瘀;枳实理气消痰;泽泻利水而补阴不足;桂枝温经通脉,处方配伍可谓主次分明,切中病机。本研究从养心通脉方原方中,综合提取出10个成分部位,对抗由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心血瘀阻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参皂苷、丹参酮ⅡA、人参多糖、总生物碱、总挥发油5种成分部位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变化;而复方多糖、丹参菲醌虽能改善心电图的表现,但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却表现不明显;而复方苷类、复方苷元、复方蛋白3种成分部位不具有抗心肌缺血(心血瘀阻证)的作用,且对血液流变学也无明显改善作用。

既往药理研究证明,人参皂苷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对大鼠化学性心肌缺血有明显改善异常心电图的作用,对心肌耗氧过度和冠状动脉引起痉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丹参酮ⅡA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能够明显改善心血瘀阻证大鼠模型的心肌的供氧情况。现代对多糖研究认为,不同种属植物所含的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它具有激活免疫细胞、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推断人参多糖和复方多糖可能通过改善大鼠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其机制之一是上调造血微环境中的内皮细胞分泌造血调控因子来调节血细胞的生成。生物碱因类别不同,对心血管系统也有显示不同作用。如具有强心和抗心律失常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抗凝血功能和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养心通脉方中的总生物碱可能通过扩张大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来对抗由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血瘀阻证浓、黏、凝、聚的病理状态。总挥发油主要来源于处方中的枳实与桂枝,可能主要通过扩张血管,调整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来改善心血瘀阻证血脉不通的状态。其中,枳实中的N-甲基酪胺被证实在低浓度静脉灌注时,在不明显增快心律的情况下,能使冠状动脉血流量成倍的增加,冠状动脉阻力显著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使T波改善,从而改善心肌代谢。

根据以上分析,养心通脉方原方中综合提取分离的人参皂苷、丹参酮ⅡA、人参多糖、总生物碱、总挥发油等5种成分可作为养心通脉方起“主要作用”的有效成分部位;复方多糖与丹参菲醌作为起“次要作用”的成分部位;而复方苷类、复方苷元、复方蛋白3种成分部位为养心通脉方中无效成分而剔出。本项研究明确了养心通脉方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物质基础,初步探讨了各有效成分部位抗心肌缺血的机制,但主要有效部位与次要有效部位间是否有交互作用,其抗心血瘀阻证的效果则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苗明三.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3.143.

[2]曹雪明.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43.1243.

[3]胡世云.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微观辨证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4):447.447.

[4]袁肇凯.养心通脉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1):19.21.

[5]史学军.养心通脉方治疗冠心病51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1999,34(7):50.51.

[6]旷惠桃.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证型分类探讨[J].中医杂志,1997,38(12):742.724.

[7]田建明.人参皂苷Rg2对大鼠化学性心肌缺血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1192.1192.

[8]刘伟.植物多糖与免疫[J].生物学杂,2003,20(4):7.9.

[9]吴宏.人参多糖和当归多糖诱导人内皮细胞表造血生长因子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9):690.690.

心肌缺血知多少 篇2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的供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存在着波动,但这种波动经过机体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如果任何一种原因引起心肌缺血,经机体调节不能满足心脏工作需要,这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

心脏为什么会缺血呢?

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粘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还有一种情况,心脏供血没有减少,但心脏氧需求量增加了,这是一种相对心肌缺血。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叫冠状动脉,开口在升主动脉内。临床显示: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狭窄。而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就是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

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氧是心肌细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氧是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的。心脏没有“氧仓库”,完全依赖心肌血供,所以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小,使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同时,代谢的废物也不能被有效及时地清除,易产生不利影响。

缺血、缺氧、缺能量,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若有20%~25%的心肌停止收缩,通常会出现左室功能衰竭;若有40%以上的心肌不能收缩,就会有重度心泵功能衰竭。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发生,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就常与这种情况相关。

心肌缺血还会损害舒张功能。收缩不良和舒张不良结合起来,易导致心室充盈压升高,引起肺充血,还可引起复杂的物质代谢紊乱和心肌电活动失常。

抗心肌缺血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试剂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体重250~410 g,平均(340±59)g,购自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van’s Blue及氯化三苯四氮唑(tetrazolium,TTC)购自美国Sigma公司。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丹麦DAKO公司;Bax蛋白一抗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Bcl-2蛋白一抗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HPIAS-1000彩色图文分析系统来自武汉千屏影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Powerlab 16道生理记录仪、压力及生物放大器及1050.1型压力换能器购自澳大利亚AD Instrument公司。OLYMPUS BX50显微镜产于日本。

1.3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大鼠称重,10%水合氯醛(0.3 m L/100 g)腹腔注射麻醉,气管切开,随后插入16 G套管针(直径2mm),连接动物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通气量3~4 m L/100 g,通气频率60次/min,吸呼比1∶1,不需连接输氧装置。沿胸骨纵行切开皮肤,沿胸骨正中剪开至第3前肋水平,在左心耳根部下方2~3mm处以心脏表面左冠状静脉主干为标志,用5/0无创缝合针穿过心肌表层,在肺动脉圆锥旁出针。结扎30 min后松结扎线,持续观察180 min来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3组:(1)Sham组(n=8),将缝线穿过左冠脉前降支下方,但不结扎;(2)IR组(n=12),结扎30 min,再灌180 min;(3)心肌缺血期肢体处理组(remote perconditioning group,RP组,n=12),操作同IR组,但在心肌缺血起始时捆绑双下肢5 min,以肢体远端发紫、不能触及股动脉搏动为准,松开5 min,反复3次。持续心电监测,经心腔测压管监测左心室压力变化[3]。

1.4 标本处理

实验终点行Evan’s blue染色,Sham组5只,IR组6只,RP组7只进行染色处理,即实验终点时,冠状动脉结扎点原位结扎,经心腔测压管注射2%Evan’s blue约2.5 m L,适当夹闭主动脉根部,以促进Evan’s blue进入冠状动脉内,待球结膜蓝染后,心腔注射10%KCl 0.1 m L,使心脏停跳于舒张期,然后切取心脏。冰生理盐水冲洗后,去除心底大血管、左右心房及右心室,入-80℃冻存待检。未行Evan’s blue染色的标本取心脏穿线部位与心尖之间的中上2/3的左心室前壁心肌组织以4%甲醛固定,24 h后行常规石蜡包埋,备用。

1.5 检测指标

1.5.1 心肌梗死范围染色比较

取染色心脏标本自然升温到0℃左右时,从心尖部向心底部横向切成1~2 mm薄片4~6片,放入1%TTC PBS中(pH=7.40),37℃孵育20 min。用蒸馏水中止反应,将切片浸入4%的甲醛中24 h,增强颜色对比。存活心肌呈砖红色,梗死区不着色呈灰白色,把心肌片用水冲去多余的染料,并排置于滤纸上吸干水分,放在两玻片间夹持固定,以固定焦距数码相机拍摄各切片图象,用Photoshop 8.01软件分析心肌缺血范围及心肌梗死范围。心肌缺血范围(%)=心肌缺血面积/心肌片总面积×100%。心肌梗死范围(%)=(梗死总面积/心肌缺血面积)×100%。其中Sham组因无明显心梗范围,不便图像分析,不进行心梗范围比较。

1.5.2 心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

IR组(n=6)、RP组(n=5)石蜡切片经脱蜡、水化后,行抗原微波修复,按免疫组化试剂盒要求操作。通过HPIAS-1000彩色图文分析系统,采集各免疫组化切片图像,自动测量阳性分布面积,分析其阳性单位,计算Bcl-2,Bax蛋白的阳性单位表达率(%)以及Bcl-2/Bax比值。Sham组因无明显心梗范围未行此项检测。

1.6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 13.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资料以one-way ANOVA进行分析,两组资料间按独立样本非参数t检验,组内以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范围及心梗范围的比较

3组分别有5、6、7只大鼠心脏标本进行心肌缺血范围及心梗范围的计算和比较。各组大鼠的体重及左室心肌危险区域(缺血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433和0.368),但心梗范围在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且RP组明显小于IR组(P=0.001),具有显著性(见图1)。

2.2 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

如图2所示,免疫组化实验中,阳性表达细胞被染成棕黄色,Bcl-2蛋白在核膜和胞浆表达,而Bax蛋白的表达主要在心肌细胞胞浆内,部分在胞核。IR组与RP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比较显示,与IR组相比,RP组Bax蛋白表达阳性的心肌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13),而Bcl-2蛋白表达阳性的心肌细胞比率则变化不大(P=0.131),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见附表。

3 讨论

心肌IPC是目前公认的减轻IRI的方法,I-postC也已获得一定的临床应用,但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往往在出现严重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梗塞后才就诊,使得IPC的应用受限。且I-postC因其应用必须在医院救治场所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人力、物力等,必然导致实际心肌缺血时间延长,而心肌缺血时间长短与预后直接相关。

实验证明通过短暂的肢体缺血进行的RIPC和RI-postC都可以诱发内源性心肌保护,减少心肌IRI[4,5]。尽管两者的心肌保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经发现两者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类似的触发因子、信号传导途径、细胞表面受体和效应器即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 PTP)。从理论上讲,在m PTP开放之前采取措施来抑制或延迟其开放,对心肌都应具有保护作用。基于此,在心肌缺血期进行类似处理,包括肢体短暂缺血处理应该也能诱导心肌保护。

用肢体进行的RIPC和RI-postC的动物实验模式各有不同,实验结果也不尽一致。LIEM[6]进行小肠3 min缺血/3 min再灌注(I-3 min/R-3 min),循环3次,没有发现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但XIAO[7]用小肠I-3 min/R-3 min,循环6次的方法,在预处理24h后观察到了心肌保护作用。而猪后肢4个周期I-5 min/R-5 min的RIPC可以改善心室功能,同时减少梗死范围[8]。张兴华等[9]在兔心梗模型上亦证实,于冠脉复流前进行右后肢I-5 min/R-1 min诱导I-postC可减轻心肌IRI,其保护水平与心肌IPC和心肌I-postC(R-30 s/I-30 s,3轮)相当。ANDREKA等[10]对猪心梗模型(I-90 min/R-72 h)采取4个循环I-5 min/R-5 min的RI-postC,亦发现有显著心肌保护作用,可减小心梗范围约22%。GRITSOPOULOS等[11]在兔心梗模型(I-30 min/R-3 h)采用经典I-postC(I-1 min/R-1 min,4个循环)、心脏内RI-postC(另一冠状动脉,I-1 min/R-1 min,4个循环)和心脏外的RI-post C(颈动脉I-1 min/R-1 min,4个循环)分别诱导心肌保护,结果发现3种模式都具有心肌保护作用,且RI-postC的效果与远程处理的位置无关。参考上述远距离处理模式,并结合本实验设计之心脏I-30 min/R-180 min的实验过程,笔者采用I-5 min/R-5 min,循环3次的短暂肢体缺血处理模式,结果发现各组心肌缺血范围差异无显著性,但是RP组心梗范围显著低于IR组,从而证明RP模式不仅可减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2],而且可以减少心肌梗死范围。

心肌梗死与心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心肌IR诱发的是线粒体途径的内源性细胞凋亡。Bcl-2蛋白是膜的整合蛋白,可抑制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从而抑制凋亡蛋白caspase的激活作用[12]。抗凋亡蛋白Bcl-2与促凋亡蛋白Bax可以形成异源二聚体,而细胞中Bcl-2和Bax的比例就决定了细胞是否死亡的命运。李利文等[13]发现,双下肢及心肌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从而产生心肌保护。本实验发现RP组表达的Bcl-2与IR组差异并无显著性,而Bax的表达则显著低于IR组,使Bcl-2/Bax的比值显著升高(P<0.05),提示RP可能通过抑制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来阻止IR诱发的心肌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期短暂肢体缺血处理对大鼠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及其细胞凋亡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经胸骨下段切口暴露心脏,以打活结的方式结扎或旷置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后,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实验共分三组:①假手术组(Sham组,n=8),经LAD下穿线后,旷置;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n=12),对心脏LAD实施30 min缺血/180 min再灌注处理;③心肌缺血期短暂肢体缺血处理组(RP组,n=12),对心脏LAD实施30 min缺血/180 min再灌注处理,同时在实施心肌缺血期间对双下肢实施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3次。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 三组的左室心肌危险区域(缺血范围)并无显著差异,但RP组心梗范围显著小于IR组(P=0.001)。且与IR组相比,RP组中Bax蛋白表达阳性的心肌细胞比率显著降低(P=0.013),Bcl-2蛋白表达阳性的心肌细胞比率则无明显变化(P=0.131),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36)。结论 心肌缺血期行短暂肢体缺血处理能减少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来阻止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诱发的心肌细胞凋亡。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研究 篇4

近年,大量动物试验研究中发现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医学界从有创和无创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提示了动物均存在IPC(心肌缺血预还应)现象,IPC的保护作用是目前延迟心肌梗死发生最为有效和可以复制的方法。

IPC是几次短暂缺血的快速适应反应,可以减慢随后长时间心肌缺血所致的细胞坏死速度,是组织细胞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内在的抗损伤能力[1]。

心肌早期预适应在动物心肌预先经历亚致死性短暂缺血,可以产生对其后严重缺血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是心肌保护的第1窗口,心肌保护的早期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消失后又出现的现象,这种作用是心肌保护的第2窗口,心肌保护的晚期保护作用[2]。

心肌缺血预适应

心肌早期预适应和晚期预适应的保护作用相同,只是强弱程度、时间窗、持续时间不同。通过动物试验的确可限制动物的心肌梗死范围作用。试验中提示:连续4次5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继以40分钟再缺血,我们认为心肌梗死前多次发作不稳定性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从而限制梗死面积。

心肌缺血预适应可以提高室颤阈,减少再灌注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人体中具有抗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特别对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更强[3]。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机制

侧支循环假说:陈黄氏等提出重复短暂缺血使局部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从而增加供应,但近年有少量学者提出怀疑预适应与侧支循环关系的趋势[4]。

能量需求降低学说: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是通过线粒体,ATP酶抑制蛋白而降低ATP的消耗,通道开放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内ATP的消耗,导致心肌顿抑,心肌收缩减弱,能量消耗降低。

ATP敏感性钾通道:心肌被生理状态下细胞内ATP抑制而关闭,不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心肌缺血时二磷酸腺苷、鸟苷酸结石蛋白活化,可改变对ATP的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预处理使缺血心肌细胞外钾浓度进一步升高,细胞膜超极化,动作电位进一步缩短,抑制Ca2+内流,减轻Ca2+超载,再灌注后收缩功能恢复,功能良好,心肌损害减轻[5]。

抗氧化 :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期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对心肌有损害作用,细胞内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可以消除DFR,拮抗其对膜脂质的氧化反应,保护细胞结构完整性及膜表面蛋白质功能,从而保护心肌细胞[6]。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腺苷A受体,α肾上腺素受体等结合配体后活化PLC,催化磷酸肌醇酯产生DG而变位后激活细胞核中的PKC,使转录因子等磷酸化,增加HSPS,抗氧化酶等保护性蛋白质,产生心肌缺血的预适应[7]。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广泛的生理学作用与临床应用价值,其机制复杂,因而成为心血管系统的一个焦点,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应用范围将不断拓展[8]。在溶栓治疗中,可利用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药物降低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在心脏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外科手术过程中,利用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使心肌产生保护作用,从而延长耐受手术的时间,降低手术死亡率[9]。

参考文献

1 范水,肖钧山.心肌缺血预适应临床新的观点.武警医学,1998,3(10):274

2 温永杰,刘涛.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现状新药与临床,1996,14(3):248

3 张明.心肌缺血预适应临床进展.新疆医学,1999,30:1

4 饶志学.心肌缺血预适应及抗心律失常机制.临床荟萃,2002,17:1

5 黎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研究进展.青岛医药,2000,33:1

6 陈连静.老年冠心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治疗.实用老年医学,1998,8:(4):180

7 曹建芝.冠心病若干治疗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147

8 胡大一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及评价.中华实用内科杂志,2001,8:457

抗心肌缺血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 体重220 g~250 g, 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性喂养48 h, 将心电图阴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 每组8只, 对照组 (I/R组) :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 再灌注120 min;IPC组:阻断5 min, 再灌注5 min, 循环3次, 余同 I/R组;IPO组:阻断30 min, 再通30 s, 阻断30 s, 重复3次, 再灌注120 min;IPC+IPO组:阻断5 min, 再灌注5 min, 循环3次, 再次阻断30 min, 再通30 s, 阻断30 s, 循环3次后再灌注120 min。

1.2 模型的制作

鼠冠状动脉阻塞和再灌注模型, 主要步骤如下:用20%乌拉坦腹腔麻醉。气管内插管, 开胸时用人工呼吸机行人工呼吸, 潮气量 (1.0~1.5) mL/100 g。通气频率60/min, 吸∶呼为1∶2。左旁正中切开胸壁, 暴露心脏, 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于左冠状动脉主干下穿过缝线, 以备缺血-再灌注时用。拉紧两侧缝线时心电图支导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为阻断左冠脉血流成功, 放开缝线心电图弓背向上抬高的ST段下降为冠脉血流再通。

1.3 观测指标

观察期间记录心率, 用心电图机测心律失常发生率。再灌注120 min后取静脉全血1 mL, 离心 (3 000 r/min) 获取血清, 按试剂盒说明运用比色法测定血清中的MDA浓度。实验末将大鼠开胸取出心脏后迅速取材制片, 将梗死区小块心肌组织切成1 mm3, 固定, 包埋, 超薄切片染色后透视电镜观察标本超微结构。剩余心肌组织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用电子天平称重后, 于100 ℃烤箱中24 h, 至水分完全去除, 取出后称量。按Ellis公式计算心肌含水量:心肌含水量 (%) = (湿重量-干重量) /湿重量 ×100%测定干湿重。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

2 结 果

IPC组及IPO+IPC组较I/R组血清中MDA含量、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 (P<0.05或P<0.01) 。IPO组、IPC组、IPO+IPC组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4 电镜超微结构

I/R组心肌细胞明显水肿, 肌小节明暗带模糊不清, 肌丝断裂溶解, 线粒体明显肿胀, 基质透明, 嵴突紊乱、断裂或消失, 细胞核肿胀, 核基质溶解;IPC组、IPO组及IPC+IPO组3组的超微结构改变相似, 心肌细胞轻度水肿, 心肌纤维排列轻度模糊, 线粒体轻度肿胀, 脊模糊。

3 讨 论

MIRI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 再灌注过程中对心肌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 表现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酶的升高、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等[1,2]。为了减轻MIRI带来的损伤, 提出了IPC、IPO的概念。IPC即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可以减轻后续长期缺血所致心肌损伤的现象。自从Murry等[3]提出缺血预处理的概念以来, 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近几年中“预适应”的含义有了明显的延伸, 除了缺血外, 其他物理刺激或某些药物制剂也能够引发预适应, 从而增强细胞抵抗伤害的能力。而缺血的开始往往是难以预测的, 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IPO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方法, 即在全面恢复再灌注前短暂多次预再灌、停灌处理。因再灌注具有可预知性和可控制性的特点, 且操作简单方便, 临床可用于可能产生再灌注损伤疾病的治疗和心脏外科手术等, 故其具有更直接的临床应用价值[4]。深入研究IPO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以及探索适合人的IPO方案和药物后处理, 将是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新的研究方向[5]。

IPO与IPC同等程度地降低心肌含水量及心肌酶的释放[6]。而对于IPO与IPC联用是否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 并且存在着争论。Tsang等[7]在大鼠离体心模型和Halkos等[8]在犬的在体心模型中观察到IPC和IPO并无叠加效应, 但Yang等[9]报道二者联合应用于在体兔比单独应用更能减小30 min心肌缺血3 h再灌注的梗死范围, 心肌保护作用更满意。而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模型观察IPO+IPC联用对MIRI的疗效, 结果显示, 两者联用能显著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减轻再灌注末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损伤, 减低MDA及心肌含水量, 对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损伤具有急性保护作用, 同时联用与IPO、IPC单独作用无明显差异。

IPO、IPC联用并不比单用疗效更好可能在于本实验中IPO采用了循环3次的复灌与阻断, 而有文献[10]报道至少应循环4次才有保护作用, 导致IPO未产生足够的保护效应与IPC叠加。IPO与IPC的作用机制相似, IPC掩盖了IPO的作用。并且本实验是对急性期的MIRI的作用, 可能由于作用时间短尚无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 使其疗效无明显差异。

本实验证实IPO、IPC联用对心肌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而结果显示IPO、IPO联用与IPO、IPO单独使用无明显差异, 上述假设的可能原因仍需今后进一步研究来加以验证。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联合作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Wistar大鼠48只, 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为4组 (每组12只) :对照组 (I/R) 、缺血预处理组 (IPC) 、缺血后处理组 (IPO) 、缺血预处理后处理联合作用组 (IPC+IPO) 。肢体Ⅱ导联心电图记录再灌注时的心律失常情况;测定再灌注末血清丙二醛 (MDA) 的含量;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心肌含水量的测定。结果IPC+IPO能明显减少再灌注时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 减轻再灌注损伤, 降低MDA的含量, 减少心肌含水量。结论IPC+IPO对大鼠MIRI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预处理,心肌缺血后处理,心肌,大鼠

参考文献

[1]Yang XP, Liu YH, Peterson E, et al.Effect of neutral endopepti.dase24.11inhibition o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The rule of kinins[J].J Card Phar, 1977, 29 (2) :250.256.

[2]汪永义, 薛松, 刘沙, 等.阿司匹林抑制NF.κB激活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3, 16 (2) :101.104.

[3]Murry CE, Jennings RB, Rei mer KA.Preconditioning withische.mia:A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inischemic myocardium[J].Circu.lation, 1986, 74:1124.1136.

[4]Vinten.Johansen J, Zhao ZQ, Jiang R, et al.Myocardial protection in reperfusion with postconditioning[J].Expert Rev Cardiovsc Ther, 2005, 3 (6) :1035.1045.

[5]Yellon DM, Hausenloy DJ.Realizing the clinical potential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nd postconditioning[J].Nat Clin Pract Card.iovsc Med, 2005, 2 (11) :568.575.

[6]Curls MJ, Walder MKA.Quantification of arrhythmias using sco.ring susrems:An examination of seven scoresin aninvivo model of regional myocardial ischemia[J].Cardiovasc Res, 1988, 22 (9) :656.665.

[7]Tsang A, Hausenloy DJ, Mocanu MM, et al.Postconditioning:A formof“modified reperfusion”protects the myocardiumby activa.ting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AKTpathway[J].Circ Res, 2004, 95 (3) :230.232.

[8]Halkos ME, Kerendi F, Corvera JS, et al.Myocardial protection with postconditioning is not enhanced by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J].Ann Thorac Surg, 2004, 78 (3) :961.969.

[9]Yang XM, Proctor JB, Cui L, et al.Multiple, brief coronary occlu.sions during early reperfusion protect rabbit hearts by targeting cell signaling pathways[J].J Am Coll Cardiol, 2004, 44 (5) :1103.1110.

抗心肌缺血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本院收治确诊的AMI患者, 共104例, 均符合下列条件:①持续性胸痛≥30 min;②心电图有相邻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2 mV;③发病6 h以内;④无溶栓禁忌证。梗死部位:下壁49例、右室并下壁3例、前间壁11例、前壁40例、高侧壁1例。梗死前24 h内有心绞痛发作54例, 无心绞痛而首发为AMI 50例。

1.2 方法

首先口服阿司匹林300 mg, 以后每日口服150 mg, 其他按AMI常规处理, 不用止痛剂。尿激酶150万U, 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 30 min内静脉滴入, 6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 1次/12 h, 视病情连用5~7 d。溶栓前、后持续心电监护, 每30 min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直至溶栓后2 h。入院后第1天每4 h, 第2、3天每8 h抽血测心肌酶, 观察其活性时间变化。

1.3 溶栓后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判断标准

①溶栓后2 h内胸痛完全缓解;②2 h内心电图ST段抬高最高导联下降50%以上;③心肌酶CPK峰值在发病后16 h以内;④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消失。同时具有上述4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判断为溶栓后梗死相关冠脉再通, 但①、④两项组合不能判断为再通。

1.4 冠脉造影

所有患者在1个月内进行了冠脉造影。以Seldingers法建立桡动脉通路, 分别行多体位选择性左、右冠脉造影, 快速摄片。2名以上有经验的专科医生阅片, 分析冠脉造影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心肌酶CPK、CK-MB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IP组酶学峰值较低, 心肌坏死面积小, 而P组酶学峰值高, 心肌坏死面积大。见表1。

两组比较IP组Ko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和心源性休克均低于对照组, IP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P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恶性心律失常方面, IP组发生率低于P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2。

3 讨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已有许多研究, 它的机制及效应有不少报道。1986年Murry等人设计反复4次缺血5 min, 间隔以再灌注5 min, 发现可使40 min持续心肌缺血所致梗死面积减少75%, 从而认为心肌缺血保护作用并称为缺血预适应性。本文研究并证实了这一观点, 本组对104例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 缺血预适应作用具有使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缩小, 保护心肌, 并可降低心源性休克、心衰等并发症的病死率, 提高血管再通率。梗死前心绞痛尤其反复发作的梗死前心绞痛可使AMI患者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 通过IP机制再发生AMI时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有认为[1]AMI前多次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 可缩小梗死面积。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有益。心绞痛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为受损的心肌提供新的血供途径[2]。有观察[3]发现, 心肌缺血预适应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冠脉血管内皮成或释放内皮素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主要为腺苷假说短暂心肌缺血可促使腺苷释放, 通过A1受体对心肌代谢进行调节, 扩张冠状动脉, 减低钙超载, 抑制血小板聚集, 减轻儿茶酚胺介导细胞毒作用, 有效减轻血管的强烈收缩和对心肌细胞的抑制。

总之, 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是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 在临床上为心肌保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对缺血预适应现象发生机制及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讨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和冠脉再通的影响。方法选择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54例, 无缺血预适应组 (NIP组) 50例。均于入院后测定心肌酶谱、择期行冠脉造影, 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 (CK) 、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 (CK-MB) 的峰值, 两组冠脉造影血管再通的情况, 观察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结果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的患者的CK, 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NIP组) (P<0.01) 。心功能不全、心衰、梗死后心绞痛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NIP组) , 冠脉再通情况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NIP组) (P<0.05) 。结论缺血预适应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程度, 促进冠脉的再通。

关键词: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梗死,预后

参考文献

[1]张淮平.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内科, 2006, 1:27-29.

[2]杨法, 苏明兰, 蒋建华, 等.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预后的影响.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7, 16:261-262.

抗心肌缺血 篇7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远隔缺血预适应,硫氧还蛋白,细胞凋亡

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广泛存在于临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1986年,Murry等[1]首先报道心肌缺血预适应(IPC)有心脏保护作用,之后又发现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也有类似的心肌保护作用。 RIPC可以减少细胞凋亡、梗死范围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等,有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作用[2,3]。RIPC是通过何种机制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呢?研究发现RIPC可以上调心肌保护性基因、蛋白水平[4,5]。随着研究的深入,硫氧还蛋白(Trx)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肿瘤学研究发现Trx有调节氧化还原平衡、促进生长、抗凋亡和调节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6,7]。而抗氧化应激、抑制凋亡和减弱炎症反应的调节恰恰是防治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切入点。本研究进一步探讨RIPC对心肌细胞IR损伤的保护作用,深入研究Trx在RIPC中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及仪器HX-300动物呼吸机,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RM6240B型多道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成都仪器厂;LY294002(PI3K抑制剂),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PX-12(Trx拮抗剂),英国Tocris公司;SP Mouse HRP Kit鼠Streptavidin-HRP试剂盒、 DAB Kit(DAB显色试剂盒),北京康为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Trx小鼠抗大 鼠多克隆 抗体,Santa公司; HRP标记兔抗山羊IgG(H+L)、HRP标记山羊抗小鼠IgG(H+L)、HRP标记抗小鼠二抗、HRP标记抗山羊二抗,中衫金桥公司;凯基TUNEL细胞凋亡原位检测试剂盒(BIOTIN标记POD法),凯基生物。

1.2心肌I/R损伤模型大鼠以10%水合氯醛(3.5 mL/kg)腹腔注射麻醉,连续监测Ⅱ导心电图(ECG), 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沿胸骨左缘分离肋骨,暴露心脏,于左心耳下3mm~4mm略靠近动脉圆锥处结扎前降支。缺血45min后剪开结扎线,再灌注180 min,为心肌I/R损伤模型。

1.3 RIPC模型大鼠 以10% 水合氯醛 (3.5 mL/ kg)腹腔注射麻醉,选择一侧下肢小心分离出股动脉, 动脉下穿线小心提拉5min使血流中断,放松10 min使血流恢复,反复进行3次后缝合皮肤,单独饲养24h后进行后续试验。

1.4实验分组将7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其中4只检测梗死范围。对照组:建立RIPC模型,IR模型假手术;IR组:RIPC模型假手术, 建立IR模型;RIPC+IR组:建立RIPC和IR模型; Trx拮抗剂组:建立RIPC和IR模型,再灌注前10 min注入Trx拮抗剂;PI3K抑制剂组:建立RIPC和IR模型,再灌注前10 min注入PI3K抑制剂;单纯RIPC组:建立RIPC模型,IR模型假手术。Trx拮抗剂和PI3K抑制剂组在再灌注前10min尾静脉注药, 其余各组灌注生理盐水。

1.5观察指标

1.5.1梗死面积再灌注结束后伊文思蓝溶液2mL充分染色,冲洗后取下心脏漂洗干净,吸干后剪取左心室,吸干后保鲜膜包裹,-20 ℃冷冻30min均匀切成1mm等厚的薄片,可见血供正常区着蓝色,缺血危险区不着色;分离并分别称重;然后将缺血危险区置于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磷酸盐缓冲液中,37 ℃孵育20min,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24h。染成红色为存活心肌,被甲醛漂成灰白色为坏死心肌。再次分离并分别称重。以梗死区重量占缺血危险区重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公式为:心肌梗死面积=梗死心肌/缺血危险区×100%

1.5.2病理观察取距前降支结扎线远端约2 mm处左心室前壁组织,常规制作心肌标本切片,光镜下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1.5.3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TUNEL试剂盒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凋亡的心肌细胞核染成棕黄色,而未凋亡的显深蓝色。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400倍),每个视野至少100个细胞,以凋亡阳性细胞个数/所有细胞个数求阳性百分率,计算平均阳性细胞率来反映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

1.5.4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心肌Trx阳性细胞百分比。在低倍镜下随机选择5个(×400)视野,分别计算这5个不同视野着色细胞的百分比及胞浆、胞核的着色程度,得分取其均值。基本不黄染定为0分,着色淡为1分,较深染色为2分;着色细胞百分比:≤5%计为0分,6%~25%计为1分,26%~50%计为2分,≥ 51%计为3分,最终得分计作每张切片染色细胞百分比得分×黄染程度得分。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多组均数及组间两两比较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对照组和单纯RIPC组心肌纤维呈束状整齐分布,结构完整,均匀着色,细胞形态正常。IR组、Trx拮抗剂组和PI3K抑制剂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着色不均,心肌纤维少量断裂,可见大片状心肌坏死,细胞核有浓缩、破裂、溶解、消失现象,可见心肌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RIPC+IR组心肌纤维排列相对整齐,结构相对完整,着色较均匀; 细胞核有轻度的浓缩、溶解现象,心肌间质轻度水肿、 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2.2梗死范围与对照组和单纯RIPC组比较,其他组梗死范围显著增大(P <0.05);与RIPC+IR组比较,IR组、PI3K抑制剂组和Trx拮抗剂组梗死范围明显增大(P <0.05);IR组、PI3K抑制剂组和Trx拮抗剂组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

2.3心肌细胞凋亡对照组和单纯RIPC组仅可见少量散在TUNEL阳性细胞核,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R组、Trx拮抗剂组和PI3K抑制剂组均可见到典型TUNEL阳性凋亡细胞核,心肌细胞凋亡明 显 ,成群分布 ,3组间差异 无统计学 意义 (P> 0.05)。与对照组和单纯RIPC组比较,其他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 <0.05);与RIPC+IR组比较,IR组、PI3K抑制剂组和Trx拮抗剂组细胞凋亡率明显 升高(P <0.05)。详见表2。

%

2.4免疫组化与对照组比较,其他组Trx表达显著增加(P <0.05);与IR组比较,RIPC+IR组、Trx拮抗剂组、PI3K抑制剂组和单纯RIPC组Trx表达明显增加(P<0.05),RIPC+IR组、Trx拮抗剂组、PI3K抑制剂组和单纯RIPC组Trx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3讨论

研究证实,Trx作为一种氧化还原调节蛋白,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在多个方面起到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作用:1调节氧化还原平衡:可以清除ROS,降低氧自由基的破坏;2与各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发挥抗凋亡促生长作用,通过蛋白间的互动,Trx改变酶的活性或接触蛋白如核因子κB(NF-κB)的亚细胞定位,从而影响各种细胞功能[8];3调节炎症反应:类趋化因子活性抑制白细胞聚集,发挥调节免疫作用[9]。 作为机体对氧化应激的防御反应,Trx可分泌到细胞外,发挥抗凋亡、抗炎作用保护细胞,以及作为自分泌/ 旁分泌因子促进增长,影响到邻近的细胞,并可能防止损伤扩展[8]。RIPC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途径中,Trx发挥何种作用尚不完全明了。本实验证实RIPC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作用与Trx密切相关。

本实验发现IR组缺血区心肌细胞大片状坏死,伴广泛的心肌细胞凋亡;大量细胞核浓缩、破裂、溶解、消失,心肌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RIPC+IR组梗死范围、凋亡明显减少,结构相对完整,证实RIPC起到了心肌保护作用,许多类似的实验也证明这种心肌保护作用[10,11]。同时,本实验发现RIPC+IR组Trx高表达,接着对RIPC大鼠注入Trx拮抗剂PX-12抑制Trx功能,发现Trx拮抗剂组大鼠出现类似缺血再灌注样改变。证实Trx参与了RIPC延迟相的心肌保护作用,抑制Trx的功能可以削弱RIPC对心肌IR的保护作用。

本实验发现RIPC可以防止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 伤,而在给予特异性PI3K信号通路阻断剂LY294002后,细胞凋亡率和心肌梗死面积增加,抑制了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PI3K抑制剂可以抑制RIPC保护心肌的作用,提示PI3K信号通路在RIPC中发挥重要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与细胞生存密 切相关,研究表明,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能够被高表达PI3K或Akt抑制[12]。PI3K可以激活Akt,激活后的Akt主要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改变凋亡基因表达水平发挥抗凋亡、促细胞生存功能。激活的PI3K/Akt能够阻断许多刺激因子所诱导的细胞凋亡[13,14]。有研究发现外源性Trx通过调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对PI3K的激活保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免受高氧症诱导的细胞损伤[15]。

研究发现Trx和PI3K在肿瘤生成中存在上下游关系,这些提示在RIPC保护作用中,可能也存在这种上下游的关系。本实验发现Trx和PI3K都与RIPC保护作用密切相关,抑制PI3K或拮抗Trx的功能,都可以显著削弱心肌保护作用;而PI3K抑制剂组Trx同样高表达,除外Trx位于PI3K下游的可能。推论RIPC延迟相的 心肌保护 作用可能 通过升高Trx表达,激活PI3K信号通路完成。

抗心肌缺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需的研究对象为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心肌缺血患者, 其中随机抽取82例进行分析, 平均分成两组, 即常规组41例中, 男27例、女14例, 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 (48.1±5.5) 岁;实验组41例中, 男25例、女16例, 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 (48.0±5.2) 岁。两组实验对象在体重、身体状况、生活环境以及其他基本资料对比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常规组41例患者在连续缺血3 h再灌注2h, 实验组患者41例远端缺血后适应, 通过血压计对肢体加压形态缺血后灌注的方法, 具体为:血压计袖带压迫一侧肱动脉充气致缺血5 min, 再放气再灌注5 min后按序在另一上肢致缺血5 min再放气再灌注5 min, 左右上肢各自交替充气、放气致缺血、再灌注3个循环, 1次/d, 连续3日。随后在两组实验对象的正常状态、缺血3 h状态以及再灌注2h状态分别详细检查及记录其相关实验数据, 常规测量左室射血分数 (EF) 及计算实验对象的左室EF恢复值。所有患者均于静脉注射适量戊巴比妥钠[3,4]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725;生产单位: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 g) 麻醉, 再予以气管插管连通呼吸机和血管闭塞器。

1.3 检测评价

运用能量心肌声学造影技术进行检测评价, 根据实验数据设置好设备的相关参数, 再由本院专业人士严格按照能量多普勒造影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检测。然后再据其医院条件行TTC染色, 一般来说, 正常心肌染色呈蓝色, 危险心肌染色呈红色、坏死心肌染色呈白色, 将其染色组织拍片留底, 计算NA/RA值 (坏死区面积/危险区面积)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结果用t检验来统计,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分析

在正常及缺血3 h状态时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再灌注2 h状态以及左室EF恢复值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缺血再灌注后NA/RA值对比分析

实验组患者缺血再灌注后坏死区与危险区面积比值显然低于常规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情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评价都有许多的不同方式, 但是对于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情况应该给予更好的诊断方式来达到诊断的准确性, 由此诊断评价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MIRI) , 通过大量临床事实证明, 缺血后适应对MIRI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其作用机制为心肌缺血或者再灌注时, 体内的腺苷受体被动激活, 间接致使G蛋白和磷脂酶C均被激活, 并最终导致蛋白激酶C磷酸化, 从而达到保护的效果。超声评价是通过注射或服用造影剂, 消除人体内杂物对超声波的干扰, 但是还要保证这些超声波对于检查其他不会受到影响, 从而有利于超声波的穿透, 然后通过二维或多普勒造影技术使其患者的心肌结构显示得清晰均匀。超声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从而有利于医生的操作, 让患者在一种无疼痛感的环境下进行检查, 因此就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5]。对于疾病诊断评价有着积极作用, 要想评价诊治病症不只是单一的取决于医院的医生有多少经验或者是其他因素, 其实很重要的就是医院有什么更好、更科学、更安全、更便利的设备以及引进的先进技术。故超声评价可实时准确诊断患者缺血后适应对心肌坏死区和危险区的程度, 从而及时治疗以达保护作用, 对患者的康复极具积极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庆志, 李欣, 祝沪军, 等.再灌注早期渐增灌注压力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1, 06 (8) :50-52.

[2]张晶, 傅向华, 贾辛未, 等.超选左前降支微血栓微球混悬液分次灌注构建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力衰竭组织工程学模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20) :3691-3695.

[3]宋平梅, 任卫东, 乔伟, 等.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对急性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心肌应变功能的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3, 29 (8) :726-729, 733.

[4]宋平梅, 任卫东, 马春燕, 等.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犬急性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径向应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29 (2) :173-176.

心肌缺血病人围术期观察 篇9

我们对近三年来术前心电图检查存在心肌缺血的病人进行回顾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至2008三年,手术病人中存在心电图示:T波改变、ST段改变、前壁心肌缺血、下壁心肌缺血、侧壁民肌缺血,共计96例。伴有高血压2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心功能不全4例、偶发室早或房早9例、房颤4例、心功能Ⅰ~Ⅱ级者93例,Ⅲ级者3例。术前均行降压、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改善心肺功能治疗一周以上。行胆囊摘除术者57例、前列腺气化电切术者12例、全子宫切除术者6例、剖宫产术3例、腹股沟疝修补术14例、下肢骨拆内固定术4例。

1.2 麻醉方法:病人入室后开放静脉,以10ml•kg-1•h-1输入生理盐水及羟乙基淀粉注射液,30分钟后改6ml•kg-1•h-1。测血压(NIBP)、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对伴有心功能不全及房颤病人行中心静脉(CVP)监测。上腹部手术及全子宫切除术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老年病人行上腹部手术时采用硬膜外加气管插管全麻术,下腹或下肢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术后均应用术后镇痛。

1.3 用药情况:本组病人采用全身麻醉者68例,在麻醉苏醒期给予艾司洛尔47例,苏醒期血压较高者给予尼卡地平18例,对术中血压较高者应用乌拉地尔者16例,术中应用硝酸甘油者3例。采用硬膜外(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者28例,术中血压升高者给予乌拉地尔3例,其他未用任何药物。

2 结果 

96例病人围术期血压维持平稳、心率控制较好,心电图未出现异常变化。

3 讨论

心肌缺血使手术的危险因素加重。术前检查尤为重要,尽可能的控制病人的心率、血压、改善病人的低氧血症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完善的麻醉方式及充分的镇痛是防止心肌缺血加重的关键。术中根据心电图及病人情况,合理应用β阻滞剂、钙阻滞剂、硝酸甘油等药物。

β阻滞剂能抑制围术期心动过速,降低心肌氧耗,有利于改善缺血状态,降低外周血压从而减少收缩期左室壁张力,促使血流从心外膜向心内膜下再分布改善和维持整个心肌血液供应,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围术期心肌缺血的药物[1]。在全麻醉苏醒期特别是吸痰及拨除气管导管时应用艾司洛尔控制病人心率,尽量提前拨除气管导管,以减少吸痰及拨管时对病人的应激反应。

钙阻滞剂对心肌呈负性肌力作用,能扩张周围血管而致后负荷降低,使心肌耗氧减少,并能扩张冠状动脉,可解除冠脉痉挛,并具有明显的抗再灌注性心功能抑制作用[1]。我们对于术中或全麻苏醒期血压升高者给予间断应用尼卡地平以降低血压,并减慢心率。

硝酸甘油能扩张全身大小动、静脉降低前、后负荷,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和室壁张力而降低心肌氧耗。有利于冠脉血流从心外膜流向心内膜,可刺激生成侧枝,也可使已有的侧枝开放,从而改善心肌缺血,但可能发生代偿性心动过速[1],我们只是在术前有心肌缺血症状,术中持续少量的静脉泵入。

大量文献证明临床浓度的丙泊酚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舒张收缩功能有保护作用,其心肌保护作用与减少自由基有关[2]。全麻时采取气管内插管,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我们采取盐酸罗哌卡因实施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麻醉阻滞完善,常规吸氧,血压稳定。术中观察病人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胡燕华等[3]的研究表明术后镇痛可减轻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引起的舒血管物质分泌失衡状态,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本组病人全部实行术后镇痛,也是防止冠脉痉挛的措施之一。

我们认为对于心肌缺血病人只要术前进行认真的准备,改善心脏功能,术中控制心率,保持血压的平稳,充分供氧,减少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能够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

参考文献

[1] 杨静,李立环.围术期心肌缺血的临床监测和治疗.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719-721

[2] Javadov SV,Lim KH,Kerr PM,et al.protection of hearts fromrerfusion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msition.Cardiovasc Res,2000,45:360-369

[3] 胡燕华,曹庆博,孙雪华等.术后镇痛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385-387

老年性无症状心肌缺血浅析 篇10

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 而缺血性心脏病又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

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 心肌缺血引起的左心室室壁瘤, 心肌栓塞后心室间隔缺损和乳头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血管腔狭窄、冠循环血流受阻、心肌血供不足, 梗阻程度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塞。近40年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增高。

1974年Schang和Pepine通过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 发现这些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电图记录中, 会出现短暂的ST段改变 (发作时ST段可以显著下移超过2mm) , 但这些患者并不出现相关的症状, 因此, 他们提出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SMI) 这一概念。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 由它可引发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肌病, 应引起重视。但由于此类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易被忽视, 常规心电图很难做出诊断, 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1]。本篇将着重讨论老年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心电图诊断标准及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3—2005年我院门诊患者共79例, 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8例, 女性21例, 年龄大于60岁。着重分析SMI的发生阵次与分布时间、身心活动、心率的关系。

1.2 研究方法

患者均选用北京美高仪动态心电系统, 三通道连续记录24h。受试者均详细记录24小时活动、睡眠、情绪及胸闷、心绞痛症状。将动态心电图报告对照患者的记录日志进行分析。动态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是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J点后0.08秒) ≥0.1m V;每次发作持续1min;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1min[2]。

2 结果

(1) 79例患者中, 共检出心肌缺血63例 (79.7%) , 发生ST段压低255阵, 其中SMI 191阵 (74.9%) , 有症状心肌缺血64阵 (25.1%) 。

(2) SMI发作时间。0-7点发作22阵 (11.5%) , 7-12点发作87阵 (45.5%) , 12-17点发作30阵 (15.7%) , 17-22点发作52阵 (27.2%) 。

(3) SMI发作与心率的关系。57例 (72.1%) 病人SMI发作时心率>96次/min, 表现为快频率依赖性, 22例 (19.9%) 病人SMI发作时心率<65次/min, 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

(4) SMI发作时, 出现Lown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症41例 (51.9%) 。

3 讨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原因多为以下几种: (1) 年龄因素。多数为高龄患者, 因痛觉降低或痛阈升高而反应迟钝, 其症状不明显; (2) 缺血性质。为慢性冠状动脉缺血, 且范围小或心肌梗塞面积较局限, 症状反应较轻; (3) 侧枝循环。由于缺血程度轻, 且慢性过渡对侧枝循环的建立有利, 微循环可能良好; (4) 其它。常伴有其它病或合并症, 如糖尿病末梢神经炎, 因为糖代谢障碍, 心肌营养缺乏或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痛阈升高, 使之疼痛感觉处于抑制状态。

通过对资料分析发现, SMI发作有明显昼夜规律, 白天SMI多发生在7-12点 (第一高峰) 和17-22点 (第二高峰) , 在凌晨0-7点缺血发作最低[3]。SMI发作又与心率呈正相关。心率增快, SMI的发生机率增多, 表现为快频率依赖性, 其发作机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有关。夜间心率减慢时, SMI出现的次数减少, 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 其发作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冠脉阻力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增加等因素有关[4,5]。因此, 治疗老年人SMI时, 应考虑到夜间的药物浓度。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 发生在心肌缺血基础上的心律失常也明显增多, 可能与冠心病患者窦房结及其传导系统因动脉硬化致功能减退或植物神经功能混乱有关。本组资料显示, S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00%, 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 较重的心律失常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约有半数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所致, 严重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SMI又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 故SMI伴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积极治疗。

由于SMI在老年性冠心病中十分常见, 其发病隐匿, 危害性大, 一旦经动态心电图检出SMI, 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治疗上采取: (1)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ST段指标, 对缺血明显及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患者, 应给予扩张冠脉血管药物及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2) 在SMI发生期间, 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 以防缺血加重而导致心梗的发生; (3) 避免劳累、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 (4) 在饮食方面, 以清淡易消化的低脂、适量蛋白质及高维生素食物为宜, 避免暴饮暴食而诱发心肌梗死; (5) 保持大便通畅, 保证充足睡眠; (6) 对冠脉造影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采取PTCA (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脉支架植入术; (7) 适当锻炼身体。

参考文献

[1]米悦.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 16 (4) :269-270.

[2]王斌, 郭继鸿.运动实验和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的诊断与评价[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1, 10 (3) :131.

[3]郭志军, 姚庆阳.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昼夜规律[J].心电学杂志, 1995, 14 (2) :85.

[4]李五冰.74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探讨[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4, 3 (20) :118-120.

上一篇:高职班主任的角色扮演下一篇:中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