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

2024-10-21

鼻内镜术(通用10篇)

鼻内镜术 篇1

关键词:鼻内镜,体位,护理

鼻内镜作为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 由于其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细、创伤小、出血量少、复发率低、可在直视下操作的优点, 因而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 是去除病变组织、保留鼻腔生理功能的微创功能性手术。但由于鼻腔、鼻窦的结构复杂, 容易引起大出血、脑脊液鼻漏及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因此,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而术后有效的体位干预有利于病人呼吸和鼻腔分泌物的引流, 促进头面部血液回流,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对288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病人给予有效的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病人288例, 男192例, 女96例;年龄14岁~73岁, 平均43.5岁;病程4个月至20年;既往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 均未做过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手术。所有病人入院后常规行鼻窦冠状位加轴位、矢状位CT检查及鼻内镜检查, 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后行经鼻内镜手术, 术程顺利用高分子止血棉填塞术腔, 根据麻醉方式采取去枕平卧位或半坐卧位。其中有23例病人因不遵循护理依从性, 擅自改变体位而出现呕吐、呼吸困难、头痛, 病人较烦躁, 呼吸促 (24/min~30/min) , 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正常。

1.2 处理

对23例鼻内镜术后不遵循护理依从性, 擅自改变体位发生病情变化的病人, 立即根据麻醉方式采取正确的术后体位。全身麻醉术后未清醒的病人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面罩给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局部麻醉者取半坐卧位, 必要时面罩给氧, 并告知病人或家属体位对鼻内镜术后病人的重要性。

1.3 结果

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加强术后宣教, 本组病人均未发生并发症, 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鼻内镜手术是一项新开展的手术, 病人缺乏对该手术的了解, 特别是对疗效既抱希望又有怀疑, 所以对此类病人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很重要。给病人讲解该手术方式的科学性及先进性, 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 减轻其心理压力, 树立病人治疗的信心, 使病人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1]。

2.1.2 术前准备

术前做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鼻部CT等检查, 术前1 d剪鼻毛、剃胡须, 术前晚禁饮食。全身麻醉手术病人术晨留置导尿管, 术前按医嘱予苯巴比妥、阿托品肌肉注射。术前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有利于手术成功。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全身麻醉术后未清醒病人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有利于口咽及鼻腔分泌物的排出, 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人清醒后6 h改半卧位。局部麻醉病人术后取半卧位, 以利于呼吸、引流和减轻鼻腔堵塞症状, 减轻头面部的充血和肿胀, 以利于呼吸和减少术后感染。本组有23例病人因不遵循护理依从性术后6 h即擅自改变体位、下床走动或取平卧位而出现呕吐、呼吸困难、头痛, 病人较烦躁, 呼吸促 (24/min~30/min) , 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正常, 立即面罩给氧,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维持静脉通道,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记录。23例病人均未出现窒息及手术并发症。

2.2.2 病情观察

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②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语态、姿势, 以了解病人精神状态。若病人面容严肃, 不敢说话, 卧床时不敢变换体位, 始终保持同一姿势, 说明病人精神高度紧张, 害怕活动导致病情变化[2]。应及时给予安慰, 告知其手术顺利成功, 协助病人活动四肢及翻身, 对伤口疼痛进行干预, 以利于松弛病人紧张的精神状态。③伤口的观察。鼻内镜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渗血, 可用高分子止血棉或碘仿纱条填塞鼻腔, 嘱病人取半卧位, 以减轻头部充血, 便于口咽分泌物流出。若分泌物流入口腔, 嘱其吐出, 不要咽下, 以便观察出血量, 避免引起恶心、呕吐, 出血量大时立即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对症处理。④呼吸的观察。病人若双鼻腔填塞, 经鼻腔呼吸困难, 应教会病人用口呼吸, 并嘱其少量多次饮水, 减少因用口呼吸引起的口干不适。⑤疼痛的观察。术后24 h内可行鼻部、前额冷敷, 以减轻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抑制组织肿胀, 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 可起到减轻鼻部渗血、控制疼痛的目的[3]。如疼痛剧烈或难以忍受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 切忌因疼痛而过度活动或下床,

2.2.3 口腔、饮食护理

由于病人术后双侧鼻腔填塞, 只能张口呼吸, 口腔护理尤其重要, 可用朵贝氏液漱口, 以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3 小结

鼻窦内镜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直视下操作、复发率低等优点, 该手术使鼻外科的临床医疗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开创了鼻外科的新领域, 但是由于鼻腔、鼻窦的结构复杂, 容易引起大出血。因此,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而术后有效的护理有利于病人呼吸和鼻腔分泌物的引流, 促进头面部血液回流,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护士要熟练掌握鼻内镜术后的护理流程, 把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落实到每例病人, 提供全程、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 加强健康宣教, 尤其是术后宣教, 要充分利用沟通技巧让病人能够理解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颖, 张银玲.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45-46.

[2]王文静.脑脊液鼻漏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2) :904-905.

[3]汤如霞.186例鼻内镜手术的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4, 26 (6) :212-213.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体会 篇2

【关键词】 鼻内镜;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矫正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26-01

鼻中隔偏曲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头痛等多种症状。传统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在半盲目下操作,由于个体差异及鼻中隔后端偏曲部位较深,术中易撕裂或损伤鼻中隔黏膜,导致术后鼻腔粘连、血肿或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1]。我科2008年6月——2011年5月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4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经临床症状体征、鼻内镜及鼻窦CT扫描检查确认为鼻中隔偏曲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25-59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10年余,平均3.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36例,鼻出血17例,鼻部疼痛6例,头痛13例。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21例,合并鼻窦炎27例(其中合并鼻息肉者12例),合并鼻甲肥大者16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总厂桐庐牌鼻内镜、器械及摄像监视系统,在局麻或全麻下手术。患者仰卧位,鼻内镜直视下左侧鼻中隔行killian切口。黏软骨膜下钝性剥离,暴露至偏曲部位后约1.0㎝。切开软骨,分离对侧黏软骨膜。插入牵开器,切取偏曲的鼻中隔软骨,咬骨钳去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梨状骨。如为低位偏曲,鱼尾凿凿去腭骨鼻嵴。偏曲矫正后,冲洗术腔,黏膜复位,缝合切口,鼻腔纱条填塞。术后48h取纱条,5d拆线。有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伴有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患者采取钩突入路开放鼻窦、摘除鼻腔及鼻窦息肉。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2]:①治愈:症状消失,鼻腔阻塞症状和鼻部疾病的病因、诱因解除,如缓解鼻出血、鼻痛、头痛等;②好转:自觉症状较术前减轻,鼻塞由持续性转化为交替性或受凉后出现鼻部症状,或过敏性鼻炎、鼻出血等症状发作频率减少;③无效:症状无好转。

2 结 果

本组46例患者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后,治愈31例(67.4%),好转15例(32.6%)。术后随访3-10个月,检查无鼻梁塌陷、鼻腔粘连、鼻中隔脓肿、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大部分患者有鼻塞,低位棘突患者有鼻出血、头痛等症状,高位偏曲可导致鼻窦炎发生和反复发作,而鼻中隔后段偏曲则会引起频发、难治性鼻出血[3]。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矫正。

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矫正术对高位、后段鼻中隔偏曲的矫正中,由于手术部位深,视野不清,操作受限且准确性差,易损伤和撕裂黏膜,偏曲可能得不到完全矫正,术后部分患者鼻腔通气障碍改善不明显,发生鼻腔粘连、血肿或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4]。

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传统手术相比,有照明好、术野清晰等优点,特别是对后端、高位偏曲和骨偏曲暴露不充分的患者有较大的优势[5]。我们的体会是:①手术在鼻内镜直视下操作,照明度好,术野清晰,可以清楚地显示软骨与骨结合处及其间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②术中易剥离粘连处和及时发现黏膜损伤,对并发鼻腔鼻窦疾病可同时施行鼻内镜手术。③根据偏曲部位不同,可选择相应切口,操作简便易行,损伤范围少,达到微创目的。

虽然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克服了传统手术的诸多不足。但我们也注意到,鼻内镜为手术视野延伸创造了条件,具体操作仍要小心谨慎。①首先要确认剥离器是在黏软骨膜下,这是保证黏膜分离时不被撕破的关键。②剥离器凹面朝向并紧贴鼻中隔软骨与骨面,用其侧缘上下划动逐渐向后深入进行分离,而不是用剥离器的顶端去分离,否则易造成黏膜撕裂。③分离鼻中隔软骨与各骨嵴接缝处,可用刀刃将横穿的纤维纵行切开,再继续分离。④分离棘或嵴突时,可从四周向最突出处分离,或切除已游离对应凹面的软骨,使两侧的黏软骨膜间的腔隙变宽,再分离嵴或棘突的最锐利突出部分就不容易损伤黏膜[6]。⑤咬骨钳去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时禁忌扭曲和暴力撕扯。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优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桂林,周非.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临床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08,8(25):1390-1391.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02.

[3] 吴新权,张孝之.鼻内窥镜联合电钻行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术[J].微创医学,2006,1(1):34-35.

[4] 陈爽,黄正强,黄岳,等.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12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1600-1602.

[5] 朱伟红,陈碧华,赵荣.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46例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07,10:352-353.

经鼻内镜鼻眼疾病微创术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005年1月至2 01 3年1 2月我院共收治鼻眼疾病患者65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岁;男36例,女29例;慢性泪囊炎28例(31眼,43.1%),鼻窦囊肿伴有眶内并发症13例(20.0%),外伤性眶内壁骨折、鼻源性蜂窝织炎各8例(各12.3%),内翻性乳头状瘤伴有明显眼部症状5例(7.7%),外伤性视神经损伤3例(4.6%)。

1.2 手术方法及转归

慢性泪囊炎在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鼻窦囊肿在鼻内镜下行鼻窦囊肿切除术,其中2例行鼻侧切开联合径路下进行,1例在联合径路行上颌窦根治术。眶内壁骨折在鼻内镜下行眶内壁骨折整复术。鼻源性蜂窝织炎术前予抗感染治疗,在鼻内镜下行鼻窦开放术,术后采取抗感染、反复用生理盐水鼻腔及鼻窦冲洗等治疗。内翻性乳头状瘤在鼻内镜下行乳头状瘤切除术,其中2例在鼻侧切开联合径路下进行。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在鼻内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痊愈43例(66.2%),好转21例(32.3%),无效1例(1.5%)。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①术前检查及准备:术前做好体格检查和鼻腔、眼部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选择使用有效抗生素(醋酸泼尼松)7~10天,以控制炎症、减少术中出血,有利术后康复。手术前晚做好备皮工作,剪鼻毛、剃胡须,用呋麻滴鼻液滴鼻,以减轻鼻腔黏膜水肿充血。用漱口液漱口,禁食禁水12小时,术前使用阿托品注射,以减少腺体分泌,预防术中呕吐而发生窒息。②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鼻内窥镜手术不了解,术前都有不同程度心理负担,担心术中疼痛、手术失败等,术前紧张、焦虑会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因此护士应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患者术后去枕平卧,禁水、禁食6小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窒息。

6小时后可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以利引流和减轻眼、鼻部肿胀。术后1~2天将鼻腔内填塞的纱条拔除后可进食,宜进食清淡、温凉、易消化食物,餐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2.2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鼻腔和口咽部渗血、渗液情况,鼻腔内的渗血会流向口腔,这时应叮嘱患者不要把血咽下,及时吐出,注意颜色、量、性状的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其血压,血压升高是引起鼻腔渗血的主要原因;观察眼结膜充血程度、眼球活动度、眼睛肿胀瘀血、视力、溢泪情况。

2.2.3 加强鼻腔填塞后的护理

由于纱条鼻腔填塞,患者会感到鼻部、面部明显胀痛,告知患者不要自行取出纱条,可用冰块或冷毛巾冷敷,既能减轻疼痛又能止血。鼻腔填塞后患者用口呼吸,可引起口唇干燥,嘱其小口喝水,用棉签蘸水湿润口唇,或用湿纱布覆盖口部,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以减轻口咽部干燥不适。每天餐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拔除纱条后,注意鼻腔局部清理,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两次,以防鼻腔粘连,也利创口愈合。术后第3天可用吸引器吸除血凝块、分泌物、痂皮,但注意不要损伤鼻黏膜。术后1~2周内尽量避免用力擤鼻、打喷嚏、剧烈咳嗽,以防尚未愈合的创面出血。

2.2.4 眼、鼻部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①视力下降或丧失:主要是由于手术误伤或眶内血肿压迫引起,是眶内壁骨折整复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2],术后视力的恢复也是患者最关心的,要严密监测。方法:关闭室内光源,用两节一号电池接通电路,遮盖健侧眼睛,观察患者有无光感,每天3次,如有视力模糊,及时报告医生。观察术眼瞳孔大小、视野有无变化等。②眶内出血:是鼻内镜术后最常见的眶部并发症,可致盲[3],由术中眶纸样板损伤引起,重者可出现熊猫眼。术后24小时内可冰敷,48小时后可选择湿热敷,有利于血肿吸收;如果出血严重可引起眼压升高,眼部胀痛剧烈,即行前房穿刺或予降眼压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复视及眼球活动障碍,叮嘱患者勿担心,与眶内组织肿胀有关,复视是暂时的,等肿胀消退自然好转。本组发生复视8例,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缓解。③脑脊液鼻漏:常发生于术后1~7天,尤其发生于拔出鼻腔填塞物后。注意观察鼻腔有无清亮液体流出,有无突发剧烈头痛、眼痛。如发生鼻漏,将头抬高15~30°,直到脑脊液漏停止3~5天,及时清除鼻腔污垢,防止液体逆流,禁止做鼻腔填塞、冲洗、滴药,严禁鼻腔插管;避免打喷嚏、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以免脑脊液压力突然升高后又降低使脑脊液逆流。④鼻腔出血:嘱患者及时吐出血液,勿咽下,以免引起胃部不适,注意观察血液的颜色、量、性状变化,如有大口血液吐出应警惕鼻腔出血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⑤鼻腔粘连:术后抽出纱条后,及时进行鼻腔清创、清痂,加速创面愈合,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进行鼻腔冲洗,每天两次,冲洗时注意观察有无粘连、闭塞,适当使用油性润鼻剂滴鼻,防止鼻腔粘连,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以防水肿及加速创面愈合。

2.3加强眼球运动眼球运动训练是术后康复的重要措施,有利于锻炼眼肌功能,尽快恢复双眼单视,消除复视。练习时先要从慢动作开始,循序渐进。面部放松,嘴微闭,双目平视正前方,眼睑不能下垂,头不转动,眼球进行左右转动、上下转动、环动等动作,每次10分钟,每天3次。

2.4出院健康指导出院后继续按医嘱使用抗炎、止血药物治疗,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内每两周鼻腔清理1次,以后逐渐延长清理时间,直至窦腔完全上皮化。不可用力擤鼻,避免潮湿、寒冷或着凉,保持室内温度恒定,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抽烟、辛辣食物。注意用眼不宜过度疲劳,不要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看书。

参考文献

[1]朱丽珍,欧阳韶华,陈丽萍,等.鼻内镜下鼻眼相关手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5(5):386.

[2]刑怡桥,陈长征.眼科疾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12.

鼻内镜术 篇4

关键词 腺样体 鼻内镜 刮除术 双极电凝

资料与方法

2005~2006年儿童腺样体肥大62例患者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3~14岁,其中10岁以上8例。病程4个月~8年。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睡眠中打鼾及张口呼吸,睡眠不安。10岁以上经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10岁以下鼻咽部触诊及鼻咽CT拍片,证实均有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扁桃体炎38例,表现为扁桃体Ⅱ~Ⅲ度肥大,伴有咽痛、发热及吞咽困难;合并分泌性中耳炎12例,主要症状为耳鸣、耳闷、听力下降;合并鼻窦炎15例。术前常规心肺功能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功能检查,术前8小时禁食水。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方法:采用德国 Storze公司鼻内镜。全部患儿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患儿仰卧经口插管,肩部垫高,头后仰,开口器撑开暴露口咽部,如腭扁桃体Ⅱ-Ⅲ度肥大或有慢性扁桃体炎者,先切除腭扁桃体。用2根较细硅胶吸痰管分别自双鼻腔导入口咽部,将软腭吊起并用止血钳固定吸痰管,用70°鼻内镜置于口咽部在电视监视系统下调整内镜角度,看清鼻咽结构及腺样体情况,在直视下将腺样体刮匙置于腺样体的上端和后鼻孔的后端,咽鼓管的内侧,适当用力将腺样体刮除,吸引器将创面血液吸除后,直视下检查腺样体是否残留,如有残留可继续刮除,对于突入后鼻孔及咽隐窝等刮匙不易接触的部位,在鼻内镜引导直视下从口腔导入双极电凝,烧灼残留的腺样体组织或活动性出血点,同时用吸引器吸双极电凝烧灼引起的烟雾。可见残体组织缩小,对于较大的残体组织可配合90°鼻咽活检钳咬除。创面用棉球压迫5分钟左右,双鼻孔滴入稀释后肾上腺素。术后1个月部分患儿门诊随访,术后0.5~1年所有患儿均接受电话随访。

结 果

术后无出血﹑软腭瘫痪及咽鼓管咽口﹑咽后壁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软腭及腭垂水肿轻微。48例患儿打鼾症状消失,14例患儿鼻塞、打鼾症状明显改善;12例分泌性中耳炎无复发。

讨 论

腺腺样体肥大为学龄前儿童常见病,手术切除是本病治疗的最佳方法[1]。减少手术过程出血,手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避免对咽鼓管等组织的损伤,是腺样体切除的基本原则。

研究发现,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术后残留的腺样体主要位于鼻咽上、前部,因为这些部位刮匙难以达到[2]。由于腺样体深隐鼻咽,传统腺样体切除术主要应用腺样体切除刀或腺样体刮匙,在无法直视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后用改良方法,也未解決在直视下手术的问题。20世纪末鼻内镜广泛应用[3],鼻内镜下切除腺样体,手术在直视下进行,视野清晰,可切除鼻咽顶等隐蔽部位的残留组织,准确彻底。并可避免上述结构及鼻中隔、下鼻甲后端的损伤。

本组62例患儿腺样体切除术利用鼻内镜引导及电视监视下刮除腺样体,可将传统的手术操作借助现代技术在口咽部直视下完成,避免了盲目操作引起的咽鼓管等组织的损伤。在鼻内镜引导下,术者可以将刮匙准确套入腺样体并完整切除。若腺样体过度肥大,可采用左右两边两步刮除。鼻内镜直视下切除术有两种途径,经鼻腔内镜直视下腺样体切除术和经口内镜直视下腺样体切除术。由于儿童鼻腔相对狭窄,经鼻进路鼻内镜下切除腺样体操作比较困难,需矫正偏曲的中隔以及外移甚至部分切除下甲,否则鼻内镜难以进入鼻咽部。鼻腔﹑鼻窦正常或病变较轻者,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但易对鼻腔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导致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鼻内镜置于咽部,活动范围大,不易污染。同时,电视监视下可将手术视野放大、清晰,特别是腺样体过大,与两侧咽鼓管圆枕周围淋巴组织难以分开或完全堵塞后鼻孔时,可避免重要结构的损伤,有利于减少出血和彻底止血。同时采用双极电凝烧灼残留腺样体组织,双极电凝是通过热效应使局部病变组织凝固,血管封闭,达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其强度调节范围较大,头部接触范围大,柄较长,有弯有直,易进行深部操作,克服了刮匙难以达到的后鼻孔等部位,使腺样体切除彻底。总之,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在鼻内镜引导及电视监视下进行,双极电凝配合烧灼残体组织,视野清晰,损伤小,出血少,切除腺体准确、彻底,避免腺体残留、损伤周围组织的优点,克服了传统手术的盲目性、易残留腺体组织、并发症多等不足,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在临床上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时, 还有人主张部分刮除术[4],手术原则是在不损伤周围结构的前提下,尽量切除腺样体病变组织,解除鼻咽部阻塞,所以术中一定要掌握切除的“度”。引起腺样体肥大相应症状的病变组织主要是阻塞后鼻孔及超越后鼻孔的腺样体组织,对这些病变组织应予彻底切除,而对腺样体下缘尤其是靠近口咽部的腺体组织只需切除50%~80%即可,以免鼻咽闭合不全及创面广泛出血。

参考文献

1 卜国铉,扬占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卷.手术创新与意外处理.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98.

2 邱建华,陈福权,乔莉,等.腺样体肥大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比较.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8):355-357.

3 刘贤,李鹏,叶进,等.鼻内镜双径路吸割术治疗腺样体肥大.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40-41.

鼻内镜术 篇5

慢性鼻-鼻窦炎为鼻窦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是一种常见病,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症状有鼻塞、流涕甚至流脓涕, 伴有头痛、嗅觉障碍等;全身症状有:精神不振、头昏、易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 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我院于2003年10月引进鼻内镜行鼻功能改善术, 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2003年10月-2008年12月期间我院五官科共收治11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 年龄9岁~71岁, 男65例, 女51例, 通过行鼻内镜鼻功能改善术, 并在围术期采取恰当有效的护理, 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 有反复发病、反复治疗的过程, 对手术治疗的看法常因性格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要求。有些患者对手术期望值过高, 有些患者则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无论何种心态住院, 护士都应做到对每一位患者热情、耐心接待, 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及各项住院规章制度, 使患者及早熟悉环境。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手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减轻患者焦虑及恐惧的心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状态准备接受手术治疗。

1.2 术前准备

为患者做常规检查, 如血、尿、便常规检查, 肝肾功能, 凝血系列, 输血前系列, 心电图、胸片等相关检查。术前1 d, 局部备皮, 剪去双侧鼻毛, 术前4 h禁饮食,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凝血酶1 000 U, 给予镇静、止血。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由于采取局部浸润麻醉, 患者术后回房后采取半卧位, 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也利于口腔分泌物及鼻腔渗血及分泌物流出, 如有血性或非血性分泌物, 可用纸巾拭去, 如流入后鼻道切勿吞咽, 一定要吐出, 防止引起胃部不48 h后全部取出。静脉输注抗生素, 根据医嘱使用5 d~7 d。鼻腔灌洗, 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林格液500 ml内加入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4 000 U, 每日灌洗2次, 用30 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进行灌洗, 至口腔有药液流出。使用糖皮质激素类的鼻喷剂, 如布地耐德鼻喷剂, 每日3次, 每次1喷。

3 护理体会

鼻内镜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66例, 男40例, 女26例, 年龄40岁~78岁, 平均年龄56岁。鼻出血部位:左侧34例, 右侧32例, 其中双侧16例。全部患者入院前均做过2~4次前后鼻孔填塞术, 治疗时间为5 d~15 d.入院时患者处于前后鼻孔填塞状态, 仍有间歇的鼻腔、口咽部渗血。重者来院前已输血800 m L.

1.2 手术器械

鼻内镜:直径4 mm, 2.7 mm, 偏角0°、30°、70°。具有绝缘性能的吸引管, 内径为1.5 mm~3.0 mm, 长15 cm, 远端裸露金属段约2 mm~3 mm, 呈球形。高频电凝器1台。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在内窥镜下取出前鼻孔填塞油纱条, 暂时保留后鼻孔填塞纱球, 以防手术时出血入口, 产生误咽, 迅速用1%地卡因加少许盐酸肾上腺素纱条填塞鼻腔, 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数分钟。然后, 抽出填塞纱条, 采用“挤压滚动法”检查鼻腔, 即用吸引管由前向后推移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团, 边吸引边观察。发现出血点后, 立即用吸引管远端球形部按压在出血点上, 单纯电凝烧灼1~2次即可封闭出血血管, 创面贴敷明胶海绵, 撤出后鼻孔填塞纱球, 手术结束。

2 结果

2.1 6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痊愈。

术后观察4 d~7 d出院, 其中有5例患者术后仍有少量渗血, 经第二次内窥镜检查发现, 鼻中隔前下区、下鼻甲和中鼻甲前端鼻黏膜擦伤创面渗血, 经适当处理止血。而原发部位有假膜附着, 无出血迹象。

2.2 鼻出血部位与出血血管性质

66例患者均有一个出血点。63例 (95.5%) 为动脉性出血, 静脉性出血仅3例 (4.5%) 。出血部位以鼻中隔中后段为主, 占66.7%,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 占33.3%.患者出院后来院复查或随访2个月~12个月, 无1例复发。见表1.

3 护理体会

3.1 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患者反复出血多次, 出血量大,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躯体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易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1]。此时护士须保持冷静, 态度热情温和, 动作轻柔娴熟, 向患者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治疗前向患者讲解应用鼻内镜电凝术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进行安慰和疏导,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3.2 术中护理

3.2.1 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面色的变化, 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者大汗淋漓等不适时应停止操作, 紧急处理。同时注意血压的变化, 对于高血压患者可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 以免血压升高加重鼻腔再度出血。

3.2.2 注意使用吸引器:治疗中如需要吸引器应严格掌握吸引器的使用方法, 负压不宜过大, 动作应轻柔, 以免损伤鼻腔黏膜, 加重患者的痛苦。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确保病房安静, 设施齐全, 空气流通。协助患者术后取坐位或半卧位, 额部冷敷以减轻头部充血和鼻腔黏膜水肿, 3 d后改成平卧位。疑有休克者改平卧头侧位, 避免屏气用力。

3.3.2

部分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 对花粉、尘埃、冷空气等均致敏, 表现为反复咳嗽, 打喷嚏, 这些均是鼻腔再度出血的诱因, 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休养环境,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病房内禁放花草。如欲打喷嚏、咳嗽时可做深呼吸, 以舌尖顶上腭来抑制, 严重过敏者可遵医嘱口服异丙嗪25 mg, 每日3次, 如感觉鼻腔干燥不适, 可用石蜡油、薄荷油滴鼻, 每日3次, 严禁用手和其他物品掏挖鼻腔。

3.3.3 口腔护理

鼻腔填塞患者, 进食减少, 口腔常有积血而致口臭, 影响食欲, 并易发生口腔感染。应重视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血迹, 食物残渣, 用生理盐水或1∶5 000呋喃西林棉球擦洗, 每日3次, 并多次漱口。因张口呼吸致咽喉部干燥、疼痛者, 鼓励多饮水, 用湿纱布覆盖口唇, 干裂者涂以石蜡油。

3.3.4 饮食护理

嘱患者宜进营养丰富的软食, 禁食尖硬、油炸类食物, 因反复咀嚼易导致创面破裂引发再度出血, 食物温度不宜过高, 约为35℃, 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禁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后鼻孔填塞患者因吞咽疼痛常拒绝进食, 要向患者说明补充营养的重要性, 鼓励其进食, 少量多餐。

4 讨论

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对于前后鼻孔填塞后仍然出血的患者, 还没有一种简捷、实用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过去常采用血管结扎[2], 现在又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行同期血管栓塞术止血, 但均有创伤性及危险性, 而且价格昂贵, 并潜在一些并发症, 有效率仅为76%[3].鼻内窥镜占据空间小, 亮度强, 视野清晰, 能够检查鼻腔比较深在、隐蔽的部位。利用鼻内窥镜治疗鼻出血稳定期国内已有报道[4], 但应用鼻内窥镜治疗鼻出血活动期尚无报道。我们近3年收治的66例患者均为经多次前后鼻孔填塞仍有活动性出血者, 由于这类患者出血部位往往深在隐蔽, 不易发现, 出血又较凶猛, 单纯靠吸引器吸引难以清除涌出的血液, 不能发挥内窥镜的功能。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挤压滚动法”, 即在内窥镜直视下将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放入鼻腔, 用吸引管一边吸除出血, 一边自前向后有顺序地推移纱条球团。 (1) 可以扩张狭窄腔隙, 压迫止血; (2) 便于识别出血部位。应用绝缘吸引管能及时吸除出血, 使镜头不能淹没, 当发现出血点时不用更换器械, 即可直接用绝缘吸引管远端球形部压迫出血血管, 电凝1~2次就可封闭出血血管。避免因更换器械、血液再次渗出而掩盖出血点, 增加治疗困难, 延误治疗时间和增加失血量。由于吸引管具有绝缘性能, 电凝止血时可使能量集中在吸引管远端裸露球形部, 充分发挥高热能效应而封闭出血血管, 而且对周围组织无创伤。但要注意将电凝器输出功率调至低档, 吸引管按压出血点不要过紧, 以免烧灼过深, 导致鼻中隔穿孔。

本文66例中仅3例 (4.5%) 为静脉性出血, 63例 (95.5%) 为动脉性出血。出血点一般多高出鼻黏膜表面, 呈火山口状, 出血部位以鼻中隔后段为主占66.7%,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占33.3%.以上结果显示, 顽固性鼻出血部位多较深在隐蔽, 且多为动脉性出血, 这可能是鼻腔填塞法不能有效止血的原因。

由于鼻出血病因、出血部位不同, 其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本组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肝、肾疾病, 并除外颅底创伤致鼻出血者。各种类型激光、微波等均有临床应用报道, 它们对出血部位浅在、出血血管比较粗大的顽固性鼻出血效果不佳, 特别是正在出血者无效[5]。本文6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 有效率为100%.应用本治疗方法避免了鼻腔填塞、血管结扎术、血管造影术等创伤性治疗及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提高了对顽固性鼻出血的诊治率, 使止血迅速、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梅传君.鼻出血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6) :789.

[2]李宝实.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104.

[3]Siniluoto TM.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epistaxis.An analysis of31cases[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3, 119 (8) :837.

[4]杨大章, 史冬雪, 王忠植, 等.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衄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 (1) :54.

鼻内镜下儿童腺样体切割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2例患儿中男140例, 女102例;年龄2~11岁;病程0.5~5年。临床主要症状为鼾症、鼻炎、渗出性中耳炎。术前均行鼻咽侧位片及CT检查, 证实为腺样体肥大, 本组242例中有160例有腭扁桃体肥大, 17例有耳闷, 听力下降, 鼓室导抗图为B型。

1.2 手术方式

均用全身麻醉, 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患儿取仰卧位, 全身麻醉成功后, 消毒铺巾, 置开口器, 先切除肥大的扁桃体并妥善止血。17例 (24耳) 渗出性中耳炎行鼓膜置管。腺样体切除我们常用2种方法如下: (1) 106例采用第一种方法, 在0°内镜下以含少许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棉片收敛鼻腔黏膜后, 从鼻腔置入0°鼻内镜, 经口咽将43°的切割吸引刀头伸入鼻咽部吸尽分泌物, 辨认咽鼓管开口、圆枕及腺样体, 再切割腺样体; (2) 另136例采用第二种方法, 经鼻插入软管到鼻咽, 拉紧软腭, 再将70°的内镜置于口咽, 将43°切割吸引刀头经口咽伸至鼻咽切割腺样体, 此种方法适用于鼻腔条件不好的患儿, 避免了鼻腔反复插入鼻内镜损伤粘膜, 造成术后鼻腔粘连。切割完毕后用棉球压迫近5min后基本无出血, 极少数仍有活动性出血者需用双极电凝止血。

2 结果

患儿均手术顺利, 术后无并发症。随防了3~6个月, 睡眠打鼾及张口呼吸全部消失, 并发鼻窦炎者加用药物综合治疗2~4周, 全部治愈。鼓膜置管者术后6个月取管, 取管2~3周后鼓膜穿孔自行愈合, 耳鸣耳闷症状消失, 鼓室压力图变为A型。

3 讨论

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可引起儿童的多种症状和疾病, 如鼾症、渗出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及呼吸道感染等, 严重者可至面容改变。腺样体的形态分为3种:球形, 弥漫型和后鼻孔型。传统的手术方法是经口用腺样体切割器或刮匙切除腺样体, 因不在直视下进行, 常出现术后腺样体残留, 尤其是后鼻孔和咽鼓管口周围的腺样体残留, 而后鼻孔残留腺样体是造成术后鼾症的主要原因, 需再次手术, 还有造成术后咽鼓管圆枕损伤等问题。采用鼻内镜下动力系统行腺样体切割术, 能根据术者的意愿将刀头伸至任何想切除组织的部位, 而不伤及咽鼓管口、圆枕、咽隐窝、下鼻甲后端、鼻中隔后缘等正常组织。由于边切割边吸引, 手术视野可保持清晰。对于传统方法不易去除的后鼻孔腺样体组织可彻底割除, 提高了手术疗效, 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电动切割吸引是切割组织, 而不是拉扯组织, 对保留下的周边粘膜几乎无损伤, 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儿童鼻内镜下切割腺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一侧鼻腔导入0°鼻内镜, 另一侧鼻腔置入切割器刀头; (2) 从鼻咽部置入70°鼻内镜, 从鼻腔置入切割器刀头; (3) 从鼻腔导入0°鼻内镜, 从鼻咽部置入切割气刀头; (4) 从鼻咽部同时置入70°鼻内镜和切割器刀头。根据我们的体会, 第三种及第四种方法, 更有利于手术操作, 对于鼻腔狭小患儿, 采用第四种手术方法, 避免了术后鼻腔粘连, 且有利于手术止血。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割术要求术者熟练掌握解剖结构, 一定要在视野清晰时进行操作, 当视野不清时, 应停止切割, 以免损伤正常组织导致大出血。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割术的关键是处理好突入到鼻后孔的腺样体组织, 这是术后症状消失的重要因素。并且手术且不可切割到正常粘膜组织, 否则将导致手术大出血及术后鼻咽腔疤痕挛缩, 给患儿造成更大的痛苦。

由于鼻内镜的应用, 切除范围准确度高、彻底、易止血, 不易残留, 不损伤咽鼓管口及其周围组织, 避免了传统手术后的并发症, 虽然费用较高, 手术相对需要更多的时间, 但由于它的优点, 仍值得推广。

摘要:鼻内镜的应用, 切除范围准确度高、彻底、易止血, 不易残留, 不损伤咽鼓管口及其周围组织, 避免了传统手术后的并发症, 虽然费用较高, 手术相对需要更多的时间, 但由于它的优点, 仍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腺样体切割

参考文献

[1]王军, 韩德民, 林忠辉.应用鼻窦切割器内窥镜下腺样体切割术24例分析[J].2001, 23 (5) :291~291.

鼻内镜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接收的78例老年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9例, 女29例, 患者年龄最小56岁, 最大74岁, 平均年龄65.4岁;本组患者出血部位均位于鼻中隔嵴或棘周围, 且患者鼻黏膜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糜烂现象。经血常规检查本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现象。

1.2 方法

本组78例患者均因反复出血, 多次在当地或外院行鼻腔填塞治疗效果不佳后来本院就诊。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伴有高血压症状的患者给予其降压治疗;而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则给予其降糖治疗, 将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鼻腔填塞患者给予其抗感染治疗, 将患者鼻腔内的填塞物取出后若仍有出血现象发生, 或伴有反复严重出血症状的患者则应在一般情况好转后, 于心电及血压监测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矫正方式应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明确, 对于鼻中隔偏曲较重的患者通常应将其全部软骨及部分筛骨垂直板取出, 然后将休整平直的软骨或筛骨垂直板置于中隔黏膜之间;而对于偏曲程度较轻的患者则只需将偏曲处的部分软骨或部分筛骨垂直板取出, 然后置入休整平直的软骨或筛骨垂直板, 并对切口进行缝合, 同时填塞患者双侧鼻腔, 避免鼻中隔出血及血肿现象发生, 24~48 h后可将填塞物取出。

2 结果

本组78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均一次手术成功, 术后3~5 d均痊愈出院;术后仅1例患者伴有少量渗出血现象, 经针对性处理后出血现象消失。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急重症, 其主要是指经多次鼻腔填塞止血、鼻内窥镜结果电凝、微波、激光等治疗方式治疗后仍伴有出血现象的疾病[2]。该类患者鼻出血部位通常较深, 且出血情况较为严重,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 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了延长,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不断增多。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内科疾病, 患者血管脆性大、收缩能力差, 同时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极易导致其鼻中隔黏膜干燥, 纤毛功能下降, 加之部分合并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未按时、按量服药, 患者情绪波动较大等都可能会导致患者血压骤升, 造成血管破裂, 进而可引发严重鼻出血现象[3]。此外, 由于患者曾接受过鼻出血治疗, 因而通常会对再次出血的处理产生较多的顾虑, 难以和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配合。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重视,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传统的鼻腔填塞方式在治疗鼻出血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及临床上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研究的不断深入, 医务人员逐渐认识到盲目填塞极易导致患者鼻腔黏膜发生广泛损伤现象, 且会引起反复鼻出血[4]。因而, 患者首次就诊时必须要认真对其出血部位进行检查, 尽可能确保在局部血管收缩及表面麻醉下一次性止血成功, 尽可能防止反复盲目填塞现象发生。若患者伴有严重鼻中隔偏曲现象则应在鼻内镜下进行认真检查。选择填塞材料时应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选择, 且填塞时间应控制在48 h左右, 避免因填塞时间过短而未达到止血效果, 同时也避免因填塞时间过长而引发感染。

对于鼻腔内填塞物取出后若仍有出血现象, 或伴有反复严重出血症状的患者则应在一般情况好转后, 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在给予患者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时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 (1) 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 且多数患者并发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因此, 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患者血压及心电监测的重视, 并且应安排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 (2) 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若有意外现象发生可及时进行抢救。 (3) 备好吸引器, 同时术中操作时应小心谨慎, 以防造成撕裂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8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均一次手术成功, 术后3~5 d均痊愈出院;术后仅1例患者伴有少量渗出血现象, 经针对性处理后出血现象消失。这就表明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对老年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尚杰, 崔春莲, 金香花.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鼻出血3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 2014, 55 (17) :1487-1490.

[2]古庆家, 秦学玲, 梁传余.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4例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 28 (3) :198-200.

[3]金新, 王君影, 顾东生, 等.颈外动脉结扎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24例报告.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 :146, 148.

说说鼻内镜手术那些事 篇9

一旦确诊为鼻窦炎,医生通常会选择药物治疗,但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则会考虑手术。现在,鼻内镜手术逐渐成为耳鼻喉科大夫的主要术式,同传统手术相比,鼻内镜手术有着诸多优势:明视下操作、损伤小、病变清除彻底、患者痛苦小、复发率低等,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也大大改善。

但是,有很多需要做手术的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朋友在手术前非常紧张,经常要问很多问题。那么,对这部分患者而言,到底需要了解哪些相关知识,才能做到“有备而来”呢?下面就来说说鼻内镜手术那些事。

认识鼻窦结构

我们先对鼻窦的结构和功能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鼻子由3部分组成——外鼻、鼻腔和鼻窦。外鼻位于面部正中,后方是鼻腔,而鼻窦位于鼻腔及眼球的周围,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

上颌窦位于眼球下方,鼻子旁边,是最容易出现炎症的一个鼻窦。

筛窦位于两眼之间,包含着像蜂窝一样的气房结构,也比较容易出现病变。

额窦位于眼球内上方额头的位置。

蝶窦位于鼻子深部、筛窦后方,颅底的中央。

鼻窦通过窦口同鼻腔相通,如果窦口由于感染、息肉、肿物、过敏、解剖变异等因素导致阻塞,就会引起鼻窦炎,而炎症经过保守治疗如果没有效果,就可能需要手术。

明了手术风险

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可以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规范保守治疗,这些保守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如克拉霉素等;激素治疗,如雷诺考特、辅舒良喷鼻等,副作用很小,疗效较好;稀化黏液类药物,如吉诺通、易维适、沐舒坦等;鼻腔冲洗,使用深海海水或者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如果经过规范的保守治疗没有效果,而症状又很明显的患者,就需要手术了。患者应充分了解并理解手术带来的好处和风险,因为任何手术都有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哪怕操作者是水平非常高的医生。当然大部分手术是安全的。FESS手术(多窦一清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出血、感染、复发(特别是有过敏、阿司匹林不耐受、过敏性真菌性鼻窦炎、哮喘患者、慢性病如糖尿病等、吸烟的人群、复发的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后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药物治疗,甚至有再次手术的可能;术腔粘连;牙齿麻木;鼻中隔手术后出现鼻中隔血肿、脓肿、穿孔、鼻梁塌陷;以及最严重的眼睛并发症和脑部并发症。

写这些并不是要吓唬患者或者为医生推卸责任,而是必须如实向患者讲明手术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虽然这些意外、特别是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并不大。

术前做好准备

术前通常要做好这些准备工作:

查CT(最好门诊检查)、过敏原检查、鼻阻力及鼻声反射、全身血液检查、心电图、胸片甚至肺功能、超声心动等常规检查,一般做完这些检查需要2天左右。病情重的患者,术前还需要用一些药物来为手术创造一个好的条件,所用时间会稍微长一些。

至于麻醉方式的选择,可以是局麻和全身麻醉。如果是局麻,患者会比较痛苦,所以现在相对大一些的医院在手术时已经不再采用局麻。在全麻下手术,患者大都感觉像睡了一觉手术就结束了,一点不难受。而且现在的麻醉药物副作用也不大,很多儿童做手术也都选择全麻,对今后的智力发育并没有什么影响。

手术主要是去除不可逆的病变,如息肉、脓液、霉菌团块等,开放阻塞的鼻窦窦口,让鼻窦通过窦口能同外界相通。由于鼻窦解剖变异很多,鼻窦内会有不同的变异的气房,而鼻窦周围既有旁边的眼眶、上方的头部,还有颈内动脉等大血管、视神经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手术可操作的空间非常狭窄,鼻部手术出血又多,而手术又要彻底清除病变而不损伤重要结构,这对医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医生一定要经过严格训练,并且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才能完成一台“漂亮”的内镜手术。

手术时间长短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和医生技术的熟练程度有所不同,从半个多小时到几个小时,一般在1~2个小时。

术后注意复诊

手术后,患者一般会被推出手术室,因为使用的是比较先进的药物,麻醉师技术也很娴熟,大部分患者此时已经比较清醒。患者转移到病床上后,护士会给他吸氧、心电监测、头部抬高半卧位一段时间,一般3小时即可,这段时间患者会有一些不舒服,毕竟是一台不算太小的手术。

患者及家属在术后通常会担心这样几个问题——

出血:患者鼻腔内会有少量渗血,只要不是血流如注,就不要太紧张,属于正常现象。出血会持续一段时间,到出院甚至术后复查的时候也还会有一些,但会逐渐减少。

不舒服:虽然现在术中使用不填塞或者微填塞的方法,术后患者仍会有一些不适,如头部胀闷,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忍受,无需止痛片,止痛泵就更不需要了,症状会逐渐减轻。

鼻堵塞:因为鼻腔内会有水肿、出血、渗出以及部分填塞物等,患者术后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鼻阻塞,不用着急,这种症状会逐渐改善,一般出院的时候大都能够部分通气了。

鼻腔清理:一般出院前,医生会安排一次鼻腔清理,清除鼻腔的积血、渗出,吸出鼻腔内可吸收的止血材料,操作很轻柔,会有一些不适,但都能够忍受。

出院时间:具体出院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而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术后恢复顺利的,通常3天后即可出院。

复诊:特别要提醒患者的是,手术后的复诊非常重要。即使完美的手术,如果患者不重视复诊,一直不去门诊复查,也可能会使手术前功尽弃,医生的所有努力白费,所以患者千万不要轻视。

一般术后1周,患者就需要到门诊复诊,手术医生会清理鼻腔的分泌物,清除积血和部分残余的填塞材料,并给患者开一些利于恢复的药物,安排下次复诊时间。

鼻内镜下鼻中隔再次矫正术的体会 篇10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再次矫正术

鼻中隔矫正术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因鼻中隔的形状和解剖结构个体变异大,故手术的难易程度不一,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是在头灯或额镜下完成,由于受视野和照明的限制,部分手术失败病例常需作再次矫正术,由于前次鼻中隔偏曲术后患者中隔软骨及骨质局部不规则缺损,术腔组织粘连,再次手术难度大,处理棘手,极易出现鼻中隔穿孔[1]。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补救方法十分必要。笔者收集于2008~2010年在鼻内镜下再次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的患者20例,获得满意的疗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1~55岁,平均35.6岁,术后2~8年,鼻塞为主16例(其中伴头痛7例,伴有鼻窦炎的3例);单侧有鼻出血或涕中带血的4例。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鼻中隔高位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偏曲的9例,中后段上颌骨鼻嵴和犁骨偏曲的6例,高位并后段偏曲3例,四方软骨偏曲2例。其中2例首次手术系鼻内镜下进行。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在局麻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患者取仰卧位,鼻腔用2%的利多卡因20 ml加2 ml 0.1%肾上腺素棉片双鼻腔表面麻醉三次,1%利多卡因5 ml于鼻中隔黏骨膜下注射。用探针探查鼻中隔,如偏曲在鼻中隔的高位及后方时,可在软骨或骨质的前方,紧贴软骨或骨质切开,剥离黏骨膜,掀起形成黏骨膜瓣,沿切口剥离对侧黏骨膜,剥离黏骨膜瓣的范围超出偏曲的部位。根据偏曲的部位给予咬除偏曲的骨质,黏骨膜复位后填塞鼻腔。如偏曲的部位是四方软骨时可用上述方法。如偏曲在鼻中隔的下方且无四方软骨,系上颌骨鼻嵴与犁骨处偏曲,采用鼻腔偏曲侧的皮肤与黏膜交界稍前处弧形切开皮肤至鼻底,剥离鼻底黏骨膜超过偏曲部位后,顺着上颌骨鼻嵴剥离后,再剥离对侧的黏骨膜,由于四方软骨缺失,鼻中隔中间多无法分离,因此必须完全剥离松解鼻底后,才能很好的暴露鼻中隔上颌骨鼻嵴,再将偏曲的上颌骨鼻嵴咬除或凿除,缝合创缘,鼻腔填塞。或者在偏曲侧的鼻中隔偏曲的下方触及骨质后,在骨质的边缘处切开黏膜,完全剥离上颌骨鼻突或偏曲的部位,再凿除偏曲的骨质,将黏膜复位后鼻腔填塞。对于伴鼻窦炎者,于鼻中隔矫正术同时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手术切口6例缝合,14例未缝合。48~72 h后取出填塞物。填塞物均为高膨胀绵或凡士林纱条。7天拆除缝线。

2 结果

20例鼻中隔偏曲再次矫正均成功,术后鼻腔通气畅,头痛消失,鼻出血未再发,无一例出现鼻腔黏连、塌鼻、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临床随访1~3月,痊愈18例(90%),改善2例(10%)。

3 讨论

分析本组20例首次鼻中隔矫正术疗效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偏曲部位靠前但切口过后前方的偏曲矫正得不到位;(2)传统手术切除上颌骨鼻嵴和犁骨偏曲不彻底;(3)对鼻中隔上部及后部的偏曲处理不到位。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由于照明和视野有限,高位偏曲的软骨和深在的骨偏曲暴露不充分,加之立体感差,切除力度难以掌握,切除太少不能达到目的,太多会破坏鼻中隔支架,造成鞍鼻;另一方面鼻中隔偏曲的软骨弹性强,特别是高位偏曲的软骨难以满意矫正。

再次鼻中隔矫正术较常规手术更困难,鼻中隔黏膜部分相互黏连、瘢痕形成,难以分离,引起鼻中隔穿孔的危险性增大。选用鼻内窥镜及其显像系统再次行鼻中隔矫正术,将图像放大,且在直视下操作,视野清晰,损伤小,切口直接选在距离鼻中隔软骨或骨部偏曲的前缘稍后处,可将鼻内窥镜直接插入术腔,配合带吸引器的剥离子清楚地显示鼻中隔偏曲的软骨、犁骨、筛骨垂直板及纤维黏连等病变组织结构,层次清楚,操作准确,易彻底矫治位置较深、较高位的偏曲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或犁骨骨嵴,且只切除偏曲部分即可,不必切除筛骨垂直板或犁骨的大部,以免造成术后鼻中隔煽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极大的提高了该手术的成功率。结合本组病例,在再次鼻中隔矫正术应注意:(1)术前常规行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全面了解鼻腔和鼻窦的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做好手术预案。(2)术中在鼻内镜下探针仔细探查鼻中隔,以便掌握鼻中隔软骨及骨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但任何切口应在首次去除软骨或骨黏膜边缘以外,避免引起鼻中隔穿孔。(3)鼻内镜下局部切口小且偏后者,术后不缝合,需避免鼻腔填塞时黏膜移位。(4)再次行鼻中隔矫鼻窦术主要是矫鼻窦偏曲的软骨和骨质,不可强行分离两侧相互黏连的黏膜以免发生鼻中隔穿孔。(5)术中应避免发生两侧鼻中隔黏膜的对穿,如对穿,应在鼻内镜下缝合穿孔张力较小的一侧,将保留的鼻中隔软骨取出适当大小放入对穿黏膜之间做修补,能有效防止鼻中隔穿孔的发生。(6)再次矫正术,对鼻中隔骨性支架中原有的未偏曲的软骨和骨质仍应尽量保留,避免鞍鼻及鼻尖塌陷的发生[2]。为减少再次鼻中隔矫正,笔者提倡使用鼻窦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手术。

参考文献

[1]陶泽璋,张剑宁,吴玉珍.28例鼻中隔矫正术失败的原因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11):503-504.

上一篇:有机物分析下一篇:精密孔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