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定位

2025-01-01

鼻内镜定位(共7篇)

鼻内镜定位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鼻出血利用微波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采用国产微波治疗仪对130例鼻出血患者进行烧灼凝固止血治疗, 术后应用抗菌素治疗3~5 d, 结果 128例均1次止血, 1例2次止血, 1例1周后再次止血。结论 微波治疗鼻出血瞬间凝固, 散热均匀, 止血效果好, 临床治愈率高, 方法简便。

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 微波在医学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 特别是微波在耳鼻科疾病的治疗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鼻出血的原因复杂, 导致鼻出血的定位诊断和治疗为耳鼻咽喉科难点之一。自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 本科共收治鼻出血患者130例, 均采用鼻内镜下准确定位后微波治疗, 获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130例, 男72例, 女58例。年龄20~70岁。其中曾行前鼻孔填塞者18例, 后鼻孔填塞者4例, 化学烧灼者5例。出血原因:用力拧鼻及过度挖鼻者12例, 单纯血管扩张者20例, 微血管球瘤20例, 鼻中隔血管瘤12例, 高血压病20例, 糖尿病6例, 长期饮酒者10例。

1.2 定位方法

患者半卧位, 以2%地卡因加1%麻黄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次, 在30°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在出血较剧烈时, 可以用吸引器辅助检查, 根据130例病例分析, 发现鼻出血点在以下几个部位较常见, 鼻中隔前端及中部, 下鼻道、中鼻道、嗅裂部, 后鼻孔等。其中鼻阀顶端小血管瘤1例。

1.3 治疗方法

找到鼻内出血点后, 采用国产微波治疗仪, 以双针探头准确烧灼凝固止血, 每次1~2s。凝固无出血后可以棉片局部稍用力擦拭, 无出血后局涂红霉素眼膏保护创面黏膜, 以利愈合, 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d, 同时局部保湿, 避免剧烈活动, 精神紧张及用力擤鼻等, 对于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 必须同时内科会诊控制血压和血糖。嗜酒者戒酒。

2 结果

130例患者中128例均1次找准出血点面彻底止血, 只有1例2次寻找出血点后止血, 1例同一出血1周后再次止血。

3 讨论

微波是指波长在1mm到1m范围内的电磁波, 微波治疗仪治疗鼻出血原理是:微波是以生物组织本身作为热原的内部加热, 组织中的极性分子 (主要是水分子) 随微波频率高速转动, 互相作用产生热量使局部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加速, 组织代谢增加, 白细胞吞噬作用加强, 从而促进机体的再生和修复。微波内部加热, 使组织从里到外瞬间凝固, 加热比较均匀, 止备效果好, 治疗部位边界较清楚, 温度较低, 不引起炭化, 因此没有气味[1]。

鼻内镜下采用微波治疗鼻出血, 准确定位出血点是关键。本组病例1例2次就诊找到出备部位, 就是因为鼻阈顶端小血管瘤未发现所致。在鼻内镜直视下可以准确找到出血部位, 尤其对于鼻腔后部利隐蔽部位的出血[2], 在出血大量时, 吸引器协助寻找出血点尤为重要。治疗中根据患者鼻腔黏膜厚薄、年龄、性别等因素填选微波功率, 避免于血疝表面烧灼, 以免造成止血假象及范围过大, 严格控制好组织烧灼的范围和深度, 本组1周后复发少量出血有1例患者, 因烧灼范围不够致止血不彻底。另外术中烧灼治疗功率不可过大, 时间不可过长, 烧灼范围不宜过大过深, 对于鼻中隔双侧出血的患者, 先烧灼严重一侧, 禁止双侧同时烧灼以免发生鼻中隔穿孔, 待烧灼侧充分愈合后可行对侧烧灼。本组无1例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对糖尿病、高血压、嗜酒者等并发鼻出备患者, 积极有效治疗原发病、戒酒, 是治愈鼻出血且防止复发不可缺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83.

[2]黄永宁.鼻内镜下双圾电凝治疗鼻出血.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4, 11:164.

鼻内镜定位 篇2

关键词:鼻内镜,鼻阻塞,鼻阻力,手术治疗

目前在临床上, 鼻内镜手术为鼻科疾病治疗的一个首选方法, 然而针对鼻阻塞患者而言, 以主观问诊以及相关体格检查等方式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统一性。近几年有学者指出, 通过对术前与术后鼻阻力的对比可实现对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1]。对我院收治的鼻阻塞患者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前后的鼻阻力进行了测量, 并对比分析了测量结果,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鼻阻塞临床患者, 抽取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有鼻中隔偏曲34例, 其中男18例, 女16例, 年龄15~67岁, 平均 (43.5±12.7) 岁;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32例, 其中男17例, 女15例, 年龄16~71岁, 平均 (45.3±12.4) 岁;单纯慢性鼻窦炎33例, 其中男17例, 女16例, 年龄17~70岁, 平均 (44.2±14.1) 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入院时均主诉存在单侧、双侧交替性或者是持续性鼻塞症状, 内科保守治疗后未果, 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采取鼻内镜下手术治疗, 在手术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展开鼻阻力测量, 而后对这两次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鼻阻力测量方法

检测过程中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的鼻阻力测量仪, 在患者接受手术前和手术后4周展开鼻阻力测量, 测量在安静房间内展开, 患者取坐位测试, 将测压管的末端塞入到非测试侧的鼻孔, 并进行密封, 保证不漏气, 且对侧的前鼻孔未发生变形。戴上面罩, 保证不漏气, 而后嘱咐患者平静呼吸, 重复3次, 对鼻压差为75 Pa、150Pa、300 Pa时的测量值进行记录, 并对150 Pa时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2]。

1.3 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将双侧鼻腔的测量总值作为研究检测值。并且将鼻总阻力<0.19时视为通气过度, 即0级;鼻总阻力值在0.20~0.39之间者视为通气正常, 即1级;鼻总阻力在0.40~1.26之间者视为轻度鼻塞, 即2级;鼻总阻力在1.27~3.0之间视为中度鼻塞, 即3级;鼻总阻力在3.01~7.77之间视为重度鼻塞, 即4级;鼻总阻力>7.78时视为完全阻塞, 即5级[3]。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 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在对比分析中, 针对计数资料行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鼻中隔偏曲组术前术后鼻阻力比较结果

经统计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鼻阻力测量分级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1。

2.2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术前术后鼻阻力比较结果

经统计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术后鼻阻力测量分级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善 (P<0.05) , 见表2。

2.3 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术后鼻阻力比较结果

经统计, 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鼻阻力为0级者14例, 1级者9例, 2级者10例;术后鼻阻力为0级者10例, 1级者13例, 2级者10例。术后与术前鼻阻力测量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 (P>0.05) 。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 经鼻腔呼吸是需要有一定的阻力从而对肺泡充分扩张给予帮助。然而若发生鼻阻力增加则很容易诱发鼻阻塞症状的出现。鼻阻塞可单侧发生也可双侧同时发生, 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呈现交替性鼻塞也可呈现持续性鼻塞[4]。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持续性鼻塞经常出现在先天性后鼻孔闭锁、过度气化的中鼻甲、鼻中隔偏曲、增厚内移的上颌骨额突、先天性梨状孔狭窄等患者中。交替性鼻塞则在鼻黏膜炎症、血管神经性反应中比较常见。

近几年对于鼻阻塞的治疗一般以鼻内镜手术治疗为首选, 对于该治疗手段的术后效果评价一直受到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关注。近期有文献报道, 对术前术后鼻阻力进行测量可准确评估临床疗效。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阻塞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鼻阻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我院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单纯慢性鼻窦炎等鼻阻塞患者展开了术前术后鼻阻力测量, 经过对比分析, 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术后鼻阻力分级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善, 而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阻力则未发生明显改变。这充分证实, 对鼻阻力进行准确测量可对术后疗效进行准确的评估, 这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建红, 王亚芳, 赵海涛.鼻声反射在鼻中隔矫正术围术期的临床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13 (2) :435-436.

[2]李佩忠, 邱明玲, 薛亚琼.正常和病理状态下鼻气道阻力在鼻腔中的分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9, 14 (7) :989-990.

[3]韩锦华, 王彤, 臧洪瑞, 等.鼻声反射和鼻腔测压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14 (12) :451-453.

鼻内镜定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86例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就诊的上颌窦囊肿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41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6岁, 平均年龄43.2岁, 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3年, 平均病程1.3年;囊肿直径4.1~34.0 mm, 平均直径23.1 mm;囊肿部位单侧53例, 双侧33例;单纯上颌窦囊肿46例, 合并慢性鼻窦炎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鼻内镜系统是由德国生产的STORZ鼻内镜与动力系统, 使用的纤维喉镜是由日本生产的OLYMPUS系统。

1.2.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手术治疗, 对患者展开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选用20 ml 1%的地卡因和肾上腺素, 局部麻醉后实施鼻内镜检查, 确定患者上颌内囊肿的具体位置, 确定位置后采用上颌窦双匙钳钳取囊壁, 同时用吸引器彻底吸除上颌窦内的囊液, 吸除干净后取出鼻内镜, 然后在患者鼻腔内置入纤维喉镜, 置入纤维喉镜时应对周围组织进行保护, 以防对其造成损伤;然后利用纤维喉镜观察患者囊壁情况, 明确是否有囊壁残留, 若有囊壁残留则应及时取出残留囊壁;另外应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现象发生, 若有出血现象发生应及时展开止血治疗。术后通过鼻内镜填塞鼻腔, 术后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

对照组患者仅开展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 本组患者麻醉方式与观察组相同, 局部麻醉后实施鼻内镜检查, 确定患者上颌内囊肿的具体位置, 明确病灶部位后于鼻内镜数字显像系统下采用上颌窦双匙钳钳取囊壁, 同时用吸引器彻底吸除上颌窦内的囊液, 术后通过鼻内镜填塞鼻腔, 术后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

1.3 观察指标

采用不同方式对8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展开治疗, 并对不同治疗方式在该病中的临床总有效率、患者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展开比较。

1.4 判定标准[1]

治愈:治疗后囊肿无残留, 彻底被切除,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治疗后患者囊肿大部分被切除, 残留部分不到1/2,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囊肿有大量残留, 切除部分不超过1/2, 且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复发:治疗后再次形成窦腔内囊肿。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上颌窦囊肿为临床常见病, 病情发展缓慢, 病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 但随着病情发展及囊肿增多, 患者可产生面颊部胀满感、压痛、头痛等不适现象,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2]。因此, 必须要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以往多采用鼻内镜下术式及唇龈沟术式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 其因具有操作简单、术野清晰等优势而得到认可, 但其也存在有些许不足之处, 比如术中需将患者上颌窦打开, 并要切开患者唇龈沟, 创伤性较大, 不仅会给患者造成生理上的痛苦, 易引起面部麻醉、肿胀、鼻腔感染等症状, 而且还会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容易让患者产生紧张感及恐惧感[3]。所以, 为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仍需探寻更安全的操作方式。

目前, 临床上逐渐在上颌窦囊肿中开展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 该手术方式在确定病灶部位方面的价值较高, 且该术式相对于以往手术方式而言还具有多种优势, 比如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患者恢复时间短等;而且对上颌窦囊肿患者开展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还可在最大范围内保留患者鼻窦骨质及黏膜组织, 进而可对患者的鼻窦功能进行保留[4]。基于上述优点, 该手术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该术式也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其在治疗过程中也有不甚完美的地方, 比如其在治疗期间极易导致牙龈瘘管、出血、鼻面部麻木等现象发生, 甚至会损伤患者正常的上颌窦功能[5]。另外, 虽然在鼻内镜作用下可有效的对上颌窦后外侧壁上的囊肿进行切除, 然而由于受到主治医生视角、设备弯曲角度等因素的限制, 鼻内镜往往难以有效的对上颌窦内下壁的囊肿进行切除。此外, 在鼻内镜作用下若上颌窦口开放不当则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鼻泪管损伤现象[6]。因此, 为避免对患者鼻泪管造成损伤, 临床上通常采用经尖牙窝或鼻道开窗方式治疗, 使得手术创伤增加, 进而可使患者发生上牙麻木、面颊部麻木的几率增大。

目前, 临床上逐渐在应用鼻内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同时联合使用纤维喉镜。纤维喉镜属于光纤设备的一种, 临床上通常将其应用于喉部良性肿瘤、声带息肉、囊肿、小结等咽喉疾病的检查与治疗中。在显微镜显象技术的作用下可有效地对病灶部位进行放大[7]。同时因为纤维喉镜较为柔软, 管腔较小、直径相对较小, 且能够弯曲, 可有效的对视角进行调节, 因此, 其通常不会对解剖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 该设备具有较高的光亮度, 可准确的对囊肿进行定位, 并且可有效的对隐蔽部位的细微病变进行观察和处理[8]。因此, 合理的对鼻内镜及纤维喉镜进行联合使用可有效的对鼻内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从而可彻底将囊肿摘除。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展开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后其总有效率、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对照组 (P<0.05) 。表明在上颌窦囊肿患者中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 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单纯鼻内镜手术与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在上颌窦囊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3例, 对照组给予单纯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观察组给予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67%、4.65%、6.98%,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05%、11.63%、16.28%,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上颌窦囊肿患者中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 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鼻内镜,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

参考文献

[1]张波, 许昱.鼻内镜下两种手术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80例临床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 8 (9) :189-190.

[2]陈爱平, 王彬, 宋桂珍.鼻内镜下鼻道双钻孔上颌窦囊肿吸切术36例报告.山东医药, 2011, 8 (14) :198-199.

[3]杨光东, 凌丹, 庹红莲.上颌窦前壁开窗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单纯上颌窦囊肿27例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0, 5 (2) :223-224.

[4]郭光良, 叶星, 王晓宇, 等.鼻腔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上颌窦囊肿1例.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9) :430.

[5]李萍, 王海涛, 程金章, 等.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27 (20) :1156-1157.

[6]周健, 张磊, 邹嘉平.鼻内镜下电凝吸引器治疗上颌窦囊肿.江苏医药, 2013, 39 (9) :1102.

[7]沈敏, 万俐佳, 姜义道.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医学, 2014, 43 (22) :2929-2931.

鼻内镜定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鼻出血病例中难治性鼻出血7例, 男19例, 女8例, 年龄最小12岁, 最大72岁, 平均52岁。其中, 下鼻道穹隆顶10例, 中鼻道内11例, 鼻中隔前上顶部3例 (5例有鼻外伤史) , 鼻中隔中上部1例, 鼻中隔后下部1例, 蝶筛隐窝1例。

1.2 方法

采用日本产"Olympus"鼻内镜及电视摄录系统, 先用1%地卡因加小剂量肾上腺素棉片麻醉和收缩鼻腔黏膜后, 在内镜下发现确切出血点后, 将0.5cm×2.0cm×5.0cm明胶海绵6~8块块浸以庆大霉素, 使其软化、变小, 依次将其填塞于出血部位, 然后用吸引头将其吸干、压紧。对于收敛麻醉后仍处于出血状态的患者, 由助手帮助, 边吸引, 边抽出麻醉棉片, 并迅速用明胶海绵同上微型填塞。依据这一操作原则, 可以避免因鼻腔大量出血, 内镜被污染情况的发生。

2 结果

治疗2个月内鼻腔未再出血为治愈。27例中24例一次性治愈, 占87.5%。因血压未能控制而1~2d再出血1例。2例1周后再出血, 但出血不是同一部位, 经再次止血后治愈。全部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 达到预期效果。

3 讨论

目前鼻出血的传统治疗, 患者十分痛苦, 且止血效果不理想。但采用鼻内镜下局部填塞治疗鼻出血具有明显优势: (1) 借助鼻内镜的照明、放大作用, 可直视及直接发现和处理通常难以发现和诊断的鼻腔后部出血; (2) 在镜下针对确切出血点实施明胶海绵局部微型填塞, 这一治疗尤其适用于鼻腔狭窄、隐蔽部位和出血状态; (3) 该治疗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 并发症发生率低, 操作安全、精确、简便易行, 止血准确和迅速, 止血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韩畅宇, 谢涛, 陆平.银川地区253例鼻出血病人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12 (1) :39.

鼻内镜定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严重鼻出血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 均有反复发作的鼻出血症状, 经鼻腔填塞止血无效, 且患者同意接受鼻内镜下手术止血治疗。研究对象均排除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恶性肿瘤、智力障碍、精神异常者[2]。根据随机法分组, 对照组共计50例, 男24例, 女26例;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 (46±7) 岁;体重49~80kg, 平均体重 (61±4) kg;其中鼻内镜下检查提示出血部位包括圆枕处9例、中鼻道16例、鼻中隔后段14例、下鼻道后段7例、鼻中隔偏曲处4例。试验组共计50例, 男25例, 女25例;年龄18~80岁, 平均年龄 (45±6) 岁;体重50~81kg, 平均体重 (60±4) kg;其中鼻内镜下检查提示出血部位包括圆枕处10例、中鼻道15例、鼻中隔后段11例、下鼻道后段9例、鼻中隔偏曲处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发现其在年龄、体重、性别、出血部位等方面,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指导患者平卧于手术台, 头部略抬高并固定。嘱患者手术中张口呼吸, 采用消毒巾遮盖双眼, 备好激光治疗仪、凡士林纱条、高膨胀海绵等术中用品。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脉搏等, 若发现异常情况可暂停操作[3]。若血块流入口中, 指导患者切勿吞咽, 及时使用吸引器吸出。术后患者取半卧位休息, 待吞咽自如后方可进食, 以防发生呛咳而引起创面破裂再度出血。指导患者勿弯腰、低头、咳嗽、擤鼻、挖鼻等, 每日采用油性滴鼻液防止鼻黏膜干燥, 并做好口腔护理[4]。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讲解鼻内镜下手术止血的操作步骤、安全性和有效性, 告知患者术中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 尽量缓解或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病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术中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 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保证其正确配合医生操作。术后主动关心患者, 鼓励患者说出不适感, 告知其术后若出现头部痛胀、流泪等症状属正常反应, 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疼痛剧烈者可适当使用镇痛剂, 以保证充足睡眠[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 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焦虑程度, 评分越低代表焦虑程度越低。出院时由患者本人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满意率= (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SAS评分较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理满意率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试验组护理满意率较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严重鼻出血在临床比较常用, 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但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使患者不能较好地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 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加强围术期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充分了解鼻内镜下手术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术中全程陪同患者, 及时给予情感支持, 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 使手术能够顺利展开;术后使患者对常见的不适症状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引起其猜疑和恐慌。研究结果表明, 在严重鼻出血鼻内镜下手术止血操作时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增加患者的配合度, 使手术顺利实施, 并可增进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鼻出血鼻内镜下手术止血的护理措施。方法 将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严重鼻出血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 随机分组, 均接受鼻内镜下手术止血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 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在手术时间、焦虑程度、护理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 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SAS评分较低, 护理满意率较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严重鼻出血鼻内镜下手术止血操作时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增加配合度, 使手术顺利实施, 并可增进护患关系。

关键词:严重鼻出血,鼻内镜,手术止血,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华芳.鼻出血鼻内镜下治疗与护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 (9) :588-589.

[2]袁洁莹.鼻内窥镜电凝治疗高血压鼻腔大出血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3) :61-62.

[3]薛新中, 张明.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36) :57-57.

[4]苏庆琪.顽固性鼻出血3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 :67-68.

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鼻出血患者32例, 其中男21例, 女11例, 年龄32岁~76岁, 以老年患者居多, 占24例, 高血压患者15例, 鼻中隔严重偏曲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在我科门诊或外院经过1~3次前鼻孔填塞或后鼻孔填塞后仍间断性鼻出血。鼻内镜检查发现出血位置为:嗅裂鼻中隔面8例, 下鼻道穹隆顶部7例, 蝶筛隐窝前缘2例, 鼻中隔嵴突后缘4例, 鼻中隔后上端6例, 不明位置5例。所有患者经入院检查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鼻腔肿瘤。

1.2 方法

有失血性休克患者, 先输血、扩管、纠正休克, 改善贫血状况, 高血压患者降血压治疗。患者取平卧位, 头部稍垫高, 用1%地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 (高血压患者慎用) 麻醉鼻腔黏膜, 共2次, 每次间隔5 min。待麻醉满意, 完全收缩鼻腔黏膜后, 先用吸引器吸出鼻腔残留凝血块及分泌物, 用0°、30°鼻内镜找到出血点, 一般是由前向后, 由下到上, 特别要注意鼻中隔面、下鼻道后穹隆部、嗅裂鼻中隔面、鼻中隔后上端及蝶筛隐窝前缘等位置。如果嗅裂鼻中隔面、鼻中隔后上端及蝶筛隐窝前缘难暴露可将中甲向外侧骨折, 中鼻道难暴露时可将中甲向内侧骨折, 内镜下找出血点时用吸引器做配合, 用吸引器可轻轻触及怀疑出血位置, 一般可能出血点为灰白色或暗红色小突起, 用吸引器触及后激发活动性出血, 可确定为出血点。如患者正在出血, 可用吸引器吸掉鼻腔血液, 用1%地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麻醉收缩鼻腔黏膜, 可顺血流方向, 向上跟踪找到出血点。可用1%地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止血, 待出血减少或停止后, 用微波治疗, 功率调至40 W, 用微波烧灼出血点周围, 再烧灼突起, 待黏膜发白, 不再出血后, 再用膨胀海绵或明胶海绵填塞。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出血位于偏曲后缘, 将嵴突凿除后将出血点同法烧灼。有5例患者未找到明确出血点, 但看到出血来源方向, 将怀疑出血部位用膨胀海绵填塞。

2 结果

32例患者中27例找到出血点, 并1次烧灼成功, 4例患者未找到明确出血点, 但估计可能是嗅裂鼻中隔面及蝶筛隐窝前缘出血, 用明胶海绵填塞后治愈。1例患者未找到出血点, 鼻腔填塞后仍出血不止,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颌内动脉分支栓塞后治愈, 随访半年后未发现出血。

3 讨论

鼻出血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 传统止血方法包括:局部烧灼、鼻腔填塞, 最为常见的止血方法是凡士林纱条前鼻孔填塞[1], 严重者前后鼻孔同时填塞, 更严重者根据出血的不同位置采用不同位置的血管结扎, 但再出血率高达25%~50%。而且填塞后患者痛苦, 可出现头痛流泪, 多次填塞, 且填塞时间较长患者会出现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氧饱和度降低及鼓室积液, 分泌性中耳炎, 上呼吸道感染, 肺部感染及鼻腔黏膜粘连等并发症。顽固性鼻出血一般出血位置比较隐蔽, 且一般位于极狭小的腔道内, 传统填塞方法一般不能填塞出血位置, 疗效差, 甚至反复刺激会加重患者出血。

鼻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为顽固性出血提供了技术手段, 鼻内镜下治疗有以下优点: (1) 光亮度强, 视野广阔、清晰, 能检查整个鼻腔, 尤其是顽固性鼻出血的嗅裂鼻中隔面、下鼻道穹隆顶部及蝶筛隐窝前缘等易出血部位。 (2) 鼻内镜下找出血点要先用1%地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先麻醉收缩鼻腔黏膜, 找到出血点, 烧灼后如不再出血, 用明胶海绵填塞, 如烧灼后仍有出血, 用膨胀海绵填塞, 这样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 鼻内镜下经微波烧灼治疗, 可以防止填塞后动脉血管闭锁、抽出填塞膨胀海绵后又出血问题, 是由于微波为一种高频电磁波, 利用微波烧灼后, 在组织内部使蛋白质凝固, 导致血管固定, 组织变性、萎缩,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4) 鼻内镜下配合吸引器更易找到出血点, 一般怀疑出血部位为灰白色或暗红色小突起, 用吸引器触及后可激发活动性出血, 正在出血者可顺血流方向逆行找到出血点。关于顽固性出血的出血位置, 过去教材上认为中老年人出血位置为下鼻甲后端吴氏静脉丛,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发现此观点并非正确, 且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从本组病例中发现出血位置, 8例鼻中隔嗅裂黏膜及6例鼻中隔后上端, 考虑为筛前、筛后动脉出血, 2例蝶筛隐窝前缘考虑为蝶腭动脉出血, 7例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考虑为鼻中隔中后动脉[2]。4例鼻中隔偏曲后缘出血点是由于鼻中隔弯曲, 前鼻镜下看不见及鼻腔狭小填塞不到位, 该4例患者先行鼻中隔矫正再烧灼出血点, 4例出血点未找到, 但仍能判断出血大体部位, 来自鼻中隔嗅裂部及鼻中隔后上端用膨胀海绵填塞后治愈。顽固性鼻出血治疗关键是要找到出血点,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为前鼻镜配合吸引器, 如找不到出血点, 要马上在鼻内镜下配合找到出血点, 以免患者反复填塞仍不能出血, 增加患者的痛苦, 甚至引起失血性休克。如基层医院无鼻内镜, 可以在前鼻镜下配合吸引器看清出血来源, 如为嗅区鼻中隔面处, 可用膨胀海绵填塞到鼻中隔与中甲之间, 如为下鼻道位置出血, 可以填塞满下鼻道, 这样做有可能在无鼻内镜下止血。

参考文献

[1]田勇泉, 孙爱华.耳鼻咽喉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6~70

鼻内镜定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9例, 其中住院患者5例, 门诊及急症患者84例, 男73例, 女16例;年龄16~75岁, 平均48.6岁;病程3~7天, 均为单侧鼻腔出血;伴有高血压史38例;28例曾行前鼻孔填塞, 15例曾行前、后鼻孔填塞。本组病例均无外伤及血液病病史, 并排除鼻腔、鼻窦肿瘤, 查凝血系列、肝肾功能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采用杭州桐庐医光鼻窦内窥镜和ZW-1001A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 (天津市中亚医疗仪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患者取坐位, 用吸引器吸出或让患者擤出鼻腔内瘀血, 1%的卡因 (含1:1000肾上腺素) 棉片收缩和麻醉鼻腔, 尤其是下鼻道及嗅裂区域的麻醉。用鼻内镜依次仔细检查鼻腔前部、嗅裂、中鼻道、鼻中隔后端、下鼻甲鼻底、后鼻孔鼻咽部、下鼻道穹隆等部位。查到出血点后, 再次使用的卡因肾上腺素棉片麻醉、止血, 微波热凝止血;对于出血凶猛的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压迫数次出血仍不能停止者, 可先用高膨胀止血海棉或凡士林纱条定点局部压迫, 48h后抽出填塞物后局部再行微波热凝。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3个月内未发生相同区域出血者为治愈标准。

2.2 治疗结果

经鼻内镜热凝鼻出血89例, 一次治疗后治愈82例, 两次治疗后治愈3例, 1例行鼻中隔矫正术后同时给予微波热凝后治愈, 1例行中鼻甲后端切除后微波热凝出血停止, 2例无效;总有效率97.8%。2例无效的病例经多次行鼻腔内检查均未发现出血部位, 但患者反复出现鼻腔内出血, 转往上一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3 讨论

3.1 鼻出血的定义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 一部分鼻出血患者部位隐蔽, 前鼻镜不能窥及, 以往多采用前鼻孔填塞或联合后鼻孔填塞, 患者痛苦较大。通过鼻内镜检查可将大部分鼻出血部位查清, 通过微波热凝后或出血定点部位填塞后再微波热凝, 使鼻出血停止。

3.2 常见出血部位

以往认为鼻出血主要来源于鼻腔后部的Wooddruff静脉丛, 但在鼻内镜检查中发现此部位出血极少见, 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 其实鼻腔薄弱易出血区血管为筛前、筛后动静脉和蝶腭动静脉分布的部位——嗅裂鼻中隔部、下鼻道穹隆以及中鼻道后上部。本组病例中出血部位在下鼻道穹隆部42例, 占47.2%, 嗅裂鼻中隔区31例, 占34.8%, 中鼻道后上部4例, 占4.5%, 下鼻道底后部2例占2.2%, 中、下鼻甲5例占5.6%, 鼻中隔中后部3例占3.4%, 未找出出血点2例占2.2%。其中下鼻道穹隆部、嗅裂区出血约占82%, 与其他文献报道基本相似。

3.3 出血部位的寻找

寻找出血部位是治疗的关键步骤。患者一般取坐位, 明确出血一侧鼻腔后, 清理鼻腔内瘀血, 如处于出血停止期, 则鼻腔内放置1%的卡因棉片 (加入适量1:1000肾上腺素溶液) , 充分麻醉并收缩鼻腔黏膜;如处于出血活动期, 则用吸引器一边吸出鼻腔内血液, 一边用内窥镜检查出血部位, 找到活动性出血部位大概位于鼻腔上部或下部后, 局部用1%的卡因棉片 (加入适量1:1000肾上腺素溶液) 压迫止血并麻醉。检查顺序一般为鼻中隔前部、嗅裂区、中鼻道、鼻底、鼻咽部、下鼻道外侧壁, 检查中要仔细和耐心, 一般均可找到出血部位。如果鼻腔狭窄, 鼻内镜检查困难时, 还可用较细一些的耳内窥镜检查;如遇鼻中隔重度偏曲鼻腔内无法检查时, 应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

3.4 鼻出血的处理

找到出血点后, 根据出血点部位的不同, 可将微波辐射器弯折到不同方向以便于鼻腔内操作, 出血点微波热凝后创面涂抹红霉素软膏保持创面湿润。对于微波头不能到达的部位, 局部可用膨胀止血海棉定点填塞压迫止血。

总之, 对于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微波热凝出血点, 具有定位准确, 止血彻底, 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随着目前鼻腔内窥镜的广泛应用, 该方法应作为耳鼻喉科治疗顽固性鼻腔出血的一种常规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引导下微波治疗鼻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9例鼻出血患者采用杭州桐庐医光鼻窦内窥镜和ZW-1001A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治疗。结果 经鼻内镜热凝鼻出血89例, 一次治疗后治愈82例, 两次治疗后治愈3例, 1例行鼻中隔矫正术后同时给予微波热凝后治愈, 1例行中鼻甲后端切除后微波热凝出血停止, 2例无效;总有效率97.8%。结论 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鼻出血方法简单、有效、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微波治疗,药物,鼻出血

参考文献

[1]谢宏武, 包小庆, 陈玉赞, 等.隐蔽部位鼻出血的再认识及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4) :305-306.

[2]杨大章, 程静靖宁, 韩军, 等.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360-362.

[3]王文娟, 张志平, 呼和牧仁, 等.鼻内镜下微波治疗421例鼻出血的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30) :3310-3311.

[4]李兰鼻.内镜下鼻出血的定位诊断和微波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8) :45.

[5]王天琪, 苏金霏.微波治疗鼻出血108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4) :688.

上一篇: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下一篇:会计师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