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双极电凝(精选4篇)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 篇1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以前, 多采用鼻腔填塞的方法, 但由于多数患者鼻腔的出血部位较为隐蔽, 常规填塞难以止血, 所以该方法效果不理想, 并且可能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目前,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 鼻内镜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壁鼻科医师的关注, 利用鼻内镜技术能很准确和安全的探明出血部位和了解出血部位的情况, 并且, 鼻科医师也可以通过鼻内镜进行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我科自2008年7月至20011年10月在鼻内窥镜下使用双极电凝对45例鼻出血填塞无效或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部位的患者进行止血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5例鼻出血患者中, 男30例, 女15例, 年龄35~59岁不等, 平均48.6岁, 病程30min~5d。所有病例排除鼻面部创伤史、鼻腔部肿瘤和血液病等病史。45例患者中, 伴有一般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21例, 占47%。其中左侧出现26例, 右侧出血19例。所有患者均经鼻部的填塞治疗, 21例经凡士林纱布填塞, 24例行止血海绵填塞。全部45例患者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 另有30例鼻出血患者作为对照, 单纯采取鼻塞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者半卧位, 常规消毒取出鼻腔填塞物, 然后在鼻内镜下用吸引器吸出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出血的血块, 并查明出血部位及其相关情况。然后用1%麻黄碱和卡丁因混合液麻醉鼻腔并收缩鼻腔黏膜1~2次。出血较多者可用肾上腺素和卡丁因混合行表面麻醉。用双极电凝在出血点附近0.5cm黏膜处进行电凝止血, 功率为25~30W, 电凝的功率不可过高, 时间也不宜过长, 如果功率过高, 时间过长可造成深层软骨膜、软骨或者骨组织的烧伤, 甚至会造成鼻腔穿孔, 后果相当严重。电凝应分多次, 每次1~2s, 以出血周围的黏膜变白为标准1。如果撤出双极电凝, 不再出血, 我们可以在电凝表面涂上含有金霉素软膏的明胶海绵进行微填塞, 用以保护创面并防止粘连的发生。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告诉患者避免引起鼻部损伤的行为如抠鼻或者剧烈的打喷嚏等。术后观察2d, 如未出血, 患者方可出院。
1.3 疗效的标准
术后3~6个月鼻腔再无出血, 鼻黏膜生长良好即为治愈;鼻腔有少量出血或者鼻黏膜有轻度的糜烂为好转, 鼻腔电凝部位再度出血为无效。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鼻内镜双极电凝的治疗, 45例患者中, 有40例治愈, 好转2例, 无效3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30例对照组中, 有10例治愈, 8例好转, 其余12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33%, 两组对比,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2所示。另外, 术后随访的患者均未出现鼻腔黏膜粘连、鼻腔损伤或者穿孔等并发症和意外。
3 讨论
鼻出血是医院耳鼻喉科室常见的急症, 既往检查出血部位不明确的鼻出血, 通常采用鼻腔填塞治疗, 填塞部位包括前后鼻孔填塞、前鼻孔填塞、气囊或者水囊等填塞, 仅凭感觉无法明确的压迫出血点, 特别是中鼻道后端的出血, 因此, 导致鼻出血治疗的疗效不确切。虽然很多患者经多次填塞, 再出血的发生率达25%以上[1]。给患者精神和肉体造成了很大的折磨。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鼻出血病因的检查和出血的治疗都提供了非常先进的手段。同传统填塞的方法相比, 鼻内镜治疗能够准确的查找到出血点, 和深部的出血部位, 操作非常简单, 而且患者的痛苦小, 治愈率极高, 目前已经成为了耳鼻喉科室治疗鼻出血的主要技术。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通过局部热效应使出血的血管闭锁进而达到止血目的, 基本符合微刨原理, 双极电凝强度可以调节, 直接作用在损伤血管的表面, 不会伤及深部组织, 可控制性极强, 特别适用于鼻黏膜表面的止血。对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 通过鼻内窥镜大多我们可以发现出血部位, 建议直接进行双极电凝止血, 可有效控制鼻腔出血[2]。本组对45例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 总有效率为89%, 而且术后的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鼻腔黏膜粘连。穿孔等并发症和意外。而30例鼻出血的对照组中, 只采用了传统的填塞止血方法, 止血的总有效率为33.3%, 因此,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因此, 我们认为, 鼻内镜直视下双极电凝同传统方法相比能有效的治疗鼻出血, 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和降低患者的痛苦[3]。根据我们的鼻内镜下的双极电凝的操作, 我们体会到首先, 就是在操作过程中, 一定要保持动作轻柔熟练, 避免新的出血点或者其他黏膜的损伤, 影响我们查找和治疗原始出血点。其次, 运用双极电凝时, 应该先电凝血管断端, 然后再电凝断端。电凝的时间不要过长, 功率不要太大, 这会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总之, 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较为明确, 安全性较高, 患者的痛苦较少, 是耳鼻喉科室较为先进的新技术, 是治疗鼻出血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大章, 程靖宁.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5 (4) :360-363.
[2]周长璐.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53例疗效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4) :103.
[3]滕华, 程向荣, 张鹏.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鼻出血1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6) :8867.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咽喉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住院或门诊治疗的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16~81岁,平均42.3岁;单侧出血27例,双侧出血15例;出血部位:下鼻道后端15例,中鼻道后端8例,嗅裂部7例,鼻中隔后端6例,鼻中隔Little区4例,中鼻甲下缘2例;高血压致鼻出血者10例,动脉硬化病史14例,糖尿病6例,鼻中隔偏曲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1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0~80岁,平均45.5岁;单侧出血30例,双侧出血12例;出血部位:下鼻道后端19例,下鼻甲表面4例,中鼻道后端7例,嗅裂后端4例,鼻中隔后部3例,鼻中隔顶端5例;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25例,冠心病史4例,鼻中隔偏曲5例,鼻腔术后出血3例。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凡士林油纱条、明胶止血海绵、膨胀止血海绵,采用传统前鼻孔或前后鼻孔填塞,压迫止血,一般2~5 d后将纱条取出,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止血药、输血输液、抗休克、镇静剂等。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取半卧位,采用丁卡因肾上腺素(1%丁卡因10 ml+0.1%肾上腺素3 ml)棉片表面麻醉鼻腔黏膜3次,采用鼻内镜下局麻后由前向后、由上向下,寻找出血点,同时用吸引器吸血,仔细检查出血来源。明确出血点后,一边应用吸引器保持出血部位清晰,一边再用双极电凝器电凝止血,止血成功后,不再进行鼻腔填塞。对于起初出血部位不明确者,用吸引器头轻轻吸可疑部位,诱发出血后明确出血点,再行双极电凝止血治疗。对广泛鼻腔内黏膜渗血,除双极电凝止血外,笔者还选用了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把高膨胀止血海绵剪成所需小块,对出血区域进行小范围区域性填塞,止血效果良好,填塞物一般在48~72 h后在鼻内镜下取出。由于膨胀海绵不与组织粘连,抽取过程中几乎无损伤,有利于鼻黏膜的修复。
1.3 疗效评定标准[1]
以治疗后1~3个月内未再发生鼻出血作为治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把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综合征反应以及取出填塞物鼻内镜下所见的黏膜表现、住院时间长短作为观察指标,两组差异非常明显。本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治疗后综合征反应和鼻黏膜变化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1),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短(P<0.01)。见表1、2。
实验组42例患者共治愈4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2%。一次治愈38例,4例未找到明显出血点,其中3例患者用相同方法再次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后治愈,1例术后再发鼻出血后转入上级医院采用DSA上颌动脉分支栓塞后治愈。41例患者术后没有再出血,病情稳定后顺利出院,门诊随访6个月,没有再发鼻出血。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4.05,*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5.50,*P<0.01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亦称难治性鼻出血等,目前对其采用的止血方法很多,亦无统一标准,为达到相对统一,Elahi等[2]将顽固性鼻出血定义为“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镇静剂、前后鼻孔填塞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顽固性鼻出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40%~52%出血发生在鼻腔前部,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出血多发生在鼻腔后部[3],这与中老年人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其年龄增长等因素可以造成血管硬化、血管壁变薄以及血管弹性差,鼻腔分泌物减少,干燥脱水,鼻黏膜纤毛运动功能下降,血管脆性强,从而导致鼻出血,而且较难自止。由于出血部位隐蔽,故疗效不确切,传统治疗方法常采用鼻腔填塞压迫止血法,盲目性大,易反复发作,患者痛苦大,而且再出血率仍高达25%~52%[4],本研究结果中再出血率对照组为33.33%。此法不仅会引起咽部疼痛、软腭肿胀、头痛、鼻痛和再出血等反应,而且此法还会阻碍各鼻窦窦口和影响咽鼓管的气压调节和引流,使患者有并发中耳炎、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的可能。盲目的鼻腔填塞是造成上述弊端的主要原因,现在,有条件的医院已基本停止使用此法。
近几年来,有很多新的方法不断涌出,其中笔者所在医院在鼻内镜引导下采用双极电凝点灼出血点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提高了一次治愈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鼻内镜具有较好的清晰度及光亮度,管径细,光线可以折射,可同时进行其他操作等优点,在很多情况下几乎可清晰地观察到整个鼻腔,易在直视下较快找到出血点,给予有效的止血措施,较之常规填塞方法有明显优势[5],易为患者所接受。但有些比较深在、隐蔽的部位,须耐心查找出血点。在治疗过程中,要由前向后仔细地寻找出血点,重点检查:下鼻道后段;嗅裂;鼻中隔后段;中鼻道和鼻咽部等。鼻内镜下以不同角度的光镜结合双极电凝止血治疗,可以准确、迅速地寻找出血点,使定位的准确率明显提高。本研究采用这种方法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其主要作用是出血部位血管封闭而凝固止血,是通过热效应使局部病变在明视下封闭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操作简便,止血效果确切,对组织破坏范围很小,无焦痂,不会有热的扩散,止血后再出血少。其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双极电凝器的钳夹住突出的破裂血管,电凝时间集中,控制热能释放在电凝器两瓣尖端探头的很小空间,直接夹持、电凝血管断端,有类似血管结扎作用。因此,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避免了传统鼻腔填塞的盲目操作,减少了并发症的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鼻黏膜的损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电凝范围不宜过大、过深,夹持组织勿过多或过少,特别是在电凝鼻中隔的出血点时不能过深,避免引起鼻中隔穿孔。另外电凝时间也不宜过长,应分多次进行,出血部位黏膜变白、出血停止即可,否则,探头与热凝面粘连,分离时容易引起继发出血,导致创面增大。另外,当患者伴有过高的血压,压力高鼻出血来势凶猛,难以找到出血部位,一时也无法实施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时,在内镜引导下对可疑出血部位应用明胶海绵或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止血,避免了不必要的凡士林油纱条等的后鼻孔填塞,可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合[6,7],实验组42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经过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治疗,有效4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2%,41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再发生鼻出血。另外,双极电凝术中止血迅速、彻底,术后鼻腔黏膜变化不明显,术后很少发生鼻腔再出血现象,再出血率低,仅为9.52%,术后综合征反应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临床疗效确切且创伤极小,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的疗效。方法:将顽固性鼻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传统鼻腔凡士林油纱条等填塞止血+药物治疗,实验组42例应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药物治疗。结果:实验组术中止血迅速、彻底,术后鼻腔黏膜变化不明显,很少发生鼻腔再出血现象,术后综合征反应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能直视下寻找出血点,大多能明确出血部位,减少鼻腔填塞止血盲目性,其临床止血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病程短,治愈率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顽固性鼻出血,双极电凝
参考文献
[1]杨大章,程靖宁,韩军,等.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部位及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5):360-362.
[2]Elahi MM,Pame LS,Fox AJ,et al.Therapeutic embolization in the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staxis[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5,121:65-69.
[3]黄选兆.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
[4]张满峰,于娜.顽固性鼻出血68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8):569-570.
[5]丁海峰,张孝文,刘维荣,等.鼻窦内窥镜下探明鼻出血部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附226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9):409-410.
[6]梁煜程.鼻内镜下微波治疗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7):1897-1898.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 篇3
1.1 一般资料 鼻出血患者100例, 男75例、女25例, 年龄13~78岁, 平均53.4岁。左侧鼻出血67例, 右侧鼻出血30例, 双侧鼻出血3例。出血部位为Little区18例, Woodruff静脉丛19例, 鼻中隔偏区10例, 鼻中隔后端8例, 下鼻道顶部7例, 下鼻甲后端5例, 鼻咽部5例, 鼻丘部3例, 嗅裂鼻中隔部16例, 中鼻甲后端蝶腭动脉区9例。全部患者入院前均作过2~3次前后鼻孔腔、口咽部渗血。重者来院前已输血800 ml。
2手术器械
鼻内窥镜:直径4 mm、2.7 mm, 偏角00、300、700。吸引管:内径为1.5~3.0 mm, 长15 cm;高步电刀、双极电刀笔。
3手术方法
3.1 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在内窥镜下取下前鼻孔填塞油纱条和鼻孔栓子。
用吸引器清除鼻腔内积血, 用1%地卡因加含有1‰肾上腺素棉片做出血侧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置于下鼻道、中鼻道、总鼻道, 嗅裂及鼻中隔黏膜表面各1片, 每次5 min, 共放3次。取出棉片后, 依次检查Little区、嗅裂、中鼻甲后端、蝶腭动脉供血区、鼻中隔后段, 下鼻甲后端、woodruff静脉丛及鼻咽部易出血区。出血点暴露后, 立即用吸引管按压在出血点上, 双极电刀笔烧灼1~2次即可封闭出血血管。如果出血来源鼻腔隐蔽部位, 可更换300或700镜, 必要时骨折外移或内移中、下鼻甲, 鼻中隔偏曲明显影响操作者可先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烧灼术后, 烧灼部位贴敷明胶海绵, 手术结束。
3.2 术后处理
鼻腔内滴1%呋麻滴鼻液, 并酌情应用抗生素、止血药物。此外, 对症处理全身性病因。
4结果
4.1 100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术后观察3~8 d出院。其中有3例患者术后仍有少量渗血, 经二次内窥镜检查发现, 鼻中隔前下区、下鼻甲和中鼻甲前端鼻黏膜擦伤创面渗血, 经适当处理血止。而原发部位有假膜附着, 无出血迹象。
4.2 鼻出血部位与出血血管性质 100例患者均只有一个出血点。81例为动脉性出血, 静脉性出血仅19例。出血部位以鼻中隔中后段为主,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患者出院后来院复查或随访1~3个月, 无1例复发。
5讨论
目前对鼻出血的急诊治疗, 通常是采用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鼻腔填塞是传统的止血方法, 这种方法经济实用, 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在各级医院均能开展。但填塞时及填塞后患者非常痛苦, 抽出3~5 d后有再出血、再填塞的可能, 纱条反复进出鼻腔造成鼻腔黏膜擦伤而继发鼻出血、鼻炎、易感染。且这种填塞方法常因不能准确压迫出血部位而使其止血效果不理想。过去常采用血管结扎术[1], 现代又可通过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并同期行血管栓塞术止血, 但均有创伤性及危险性, 而且价格昂贵, 并潜在一些并发症, 有效率仅为76%[2], 推广应用有一定限制。鼻内窥镜占据空间小、亮度强、视野清晰, 能够清楚地看到鼻内出血部位及鼻腔内比较深在、隐蔽的部位。我们近4年收治的100例患者均为经多次前后鼻腔填塞仍有活动性出血者。由于这类患者出血部位深在隐蔽, 不易发现, 出血又较凶猛, 单纯靠吸引器吸引难以清除涌出的血液, 不能发挥内窥镜的功能。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挤压滚动法”, 即在内窥镜直视下将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放入鼻腔, 用吸引管一边吸除出血, 一边自前向后推移纱条球团。一可以扩张狭窄腔隙, 压迫止血;二便于识别出血部位。应用绝缘吸引管能及时吸除出血, 使镜头不被淹没, 当发现出血点时不用更换器械即可直接用绝缘吸引管远端球形部压迫出血血管, 电凝1~2次就可封闭出血血管。避免因更换器械血液再次溢出而掩盖出血点, 增加治疗困难, 延误治疗时间和增加失血量。由于吸引管具有绝缘性能, 双极电凝止血时可使能量集中在吸引管远端裸露球形部, 充分发挥高热性能效应而封闭出血血管, 而且对周围组织无创伤。但要注意要将电凝器输出功率调至中档, 吸引管按压出血点时不要过紧, 以免烧灼过深, 导致鼻中隔穿孔。
患者100例中仅19例为静脉性出血, 81例为动脉性出血。出血点一般多高出鼻腔黏膜表面, 呈火山口状。出血部位以鼻中隔中后段为主,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顽固性鼻出血部位多比较深、隐蔽, 且多为动脉性出血, 这可能是鼻腔填塞法不能有效止血的原因。
由于鼻出血病因、出血部位不同, 其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本组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肝肾疾病, 并排除颅底外伤致鼻出血者。另外, 大多数患者因恐惧致精神紧张, 亦可加重鼻出血。因此, 治疗上应辅以镇静药物和心理安慰, 以利于消除恐惧, 稳定情绪, 有助于止血, 并且要注意全身内科疾病的治疗。各种类型激光、微波等均有临床报道, 它们对出血部位浅在、出血血管细小者可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但对于出血部位深在、出血血管比较粗大的顽固性鼻出血效果不良, 特别是对正在出血者无效。100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治愈, 有效率100%。应用本治疗方法避免了鼻腔填塞、血管结扎术、血管造影栓塞术等创伤性治疗及其所带来的并发症。双极电凝治疗作用主要是内生热和热外效应, 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 使鼻腔局部出血点封闭。瞬间达到高温而凝固, 其止血速度快, 深度足够, 对病变周围组织损伤轻, 无烧伤危险, 从而达到止血目的。鼻腔基本无填塞, 痛苦小、见效快、病程短、治愈率高, 故我们认为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是最佳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鼻出血的各种病因, 依据不同的病因准确使用止血方法 , 减少在治疗过程中的盲目性。方法 100例反复鼻出血患者, 经过仔细检查出血部位, 分析不同原因, 给予双极电刀笔电凝止血方法 后达到止血的目的 。结果 对100例反复鼻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治疗后随访1~3个月, 无1例复发, 疗效显著。结论 0鼻内镜下, 双极电刀笔电凝止血方式患者痛苦小, 见效快, 疗程短, 治愈率高。
关键词:双极电刀笔,鼻出血,鼻内窥镜
参考文献
[1]李宝实.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喉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104.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3例患者, 男37例, 女16例, 年龄41岁~78岁, 平均年龄52.8岁。全部病例除外鼻面部创伤史、血液病史及鼻腔鼻咽肿瘤病史。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21例, 占全部病例40%。所有病例均经过鼻腔填塞治疗, 行凡士林纱条填塞的35例, 行进口止血海绵填塞的18例, 行前鼻孔填塞2次以上的21例, 前后鼻孔填塞的20例。行鼻腔填塞的患者在填塞期间再发出血的41例, 抽去纱条后再发出血的12例。在门诊行经窥鼻器微波治疗再发出血经鼻腔填塞无效的6例。
1.2 出血部位
下鼻道后段穹隆处17例, 嗅裂区15例, 鼻中隔后段6例, 鼻中隔前段6例, 鼻腔顶部6例, 鼻后孔外侧壁3例, 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出血。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局麻, 平卧或半卧位, 缓慢轻柔抽出鼻腔填塞物, 1%地卡因棉片加少许0.1%盐酸肾上腺素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抽出过程中若有出血, 可暂停抽取, 棉片压迫1 min~2 min后取出, 寻找出血点。纱布完全抽出者, 在0°和30°内镜下用吸引器吸净鼻腔内血液、凝血块, 对于鼻咽部淤积大块血凝块的可嘱患者从口中吐出, 仔细查找出血部位。根据出血部位不同, 可相应骨折并移位中鼻甲或内翻、外移下鼻甲, 使鼻内镜易于进出鼻腔狭窄部位。间歇期出血部位在镜下可见黏膜为红色火山样小结节状 (或粟粒状) 隆起, 可用吸引器触之, 诱发出血借此确认出血部位。用16号针头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0.5~1 ml浸润麻醉, 用双极电凝热凝。输出功率40~60 W, 每次持续5 s~10 s, 至黏膜变白, 血管封闭不再出血为止。创面用抗生素明胶海绵覆盖, 如出血血管较粗大, 可用止血材料如进口止血纱加行局部微填塞。
2 结果
53例经1次手术治愈47例, 2次手术治愈6例, 治愈率100%, 术后给予抗炎、止血对症支持治疗, 痊愈出院。本组病例术中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半年无再次出血。有1例患者前鼻孔填塞治疗2次无效, 行手术治疗术后48 h发生脑梗死, 经神经内科治疗后, 留下右侧偏瘫。
3 讨论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也是常见的急症。儿童及青年人鼻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下方的Little区, 出血部位容易发现, 止血相对简便。而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比较顽固, 部位常位于鼻腔后端、中鼻甲、中鼻道及嗅沟等隐蔽部位, 用前鼻镜检查时不易发现出血部位, 不易治疗。前鼻孔、鼻腔填塞及后鼻孔纱球填塞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主要措施, 患者十分痛苦, 且止血有盲目性, 一方面止血效果不理想, 后农生认为前后鼻孔同时填塞的有效率≥56%[1];另一方面鼻腔填塞会引起一些合并症, 尤其是对伴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 填塞后均可引起头痛、呼吸睡眠障碍, 老年患者可致血氧分压降低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可并发脑血管意外, 部分患者因多次出血, 反复填塞而产生严重的惧怕心理, 且长期填塞易致鼻窦炎、中耳炎、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鼻出血检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先进和准确的技术手段[2]。鼻内镜、电视监控的使用能准确观察到鼻内出血的部位, 而且亮度大并有放大作用, 疗效较传统治疗方法明显提高。前鼻孔和 (或) 后鼻孔填塞治疗无效者需行鼻内窥镜检查, 并热凝出血点进行治疗适合于鼻腔绝大多数部位的出血。治疗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小, 患者痛苦小, 所需设备简单, 目前已经成为我科常规治疗鼻出血尤其是顽固性鼻出血的主要方法。但是鼻内镜下电凝止血仍然有局限性, 例如, 出血汹涌的患者, 内镜镜头容易被血污染, 以至影响视野及止血效果。但是我科暂未出现因此原因电凝未成功的。综上所述, 经鼻内镜双极电凝手术治疗鼻出血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后农生.69例鼻出血鼻内镜下查找出血部位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19 (11) :5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