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

2024-07-23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共4篇)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 篇1

本世纪神经外科手术进展的方向是微创化,目标是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和改善患者手术预后。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是推动垂体腺瘤手术治疗进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方法[1],在大型垂体腺瘤治疗方面也可以达到满意效果。我科自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应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大型垂体瘤36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3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20~65岁,平均43.7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38.5个月。临床表现:视力、视野改变33例,头痛11例,月经紊乱18例,闭经12例,泌乳8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肢端肥大4例,性功能减退10例。其中5例为开颅术后复发,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影像学检查: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和CT、蝶鞍断层检查,肿瘤最大径均>3cm,肿瘤向鞍旁及蝶窦内生长16例,累及一侧海绵窦9例,累及双侧海绵窦11例。内分泌学检查:血泌乳素(PRL)增高20例,血生长激素(GH)增高4例,血泌乳素+血生长激素(PRL+GH)升高2例,内分泌检查正常10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德国storz 0°及30°硬质内镜系统。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15°,向术者方向偏转10~20°。碘伏消毒面部及鼻腔。用0.1mg/m L肾上腺素盐水棉片压迫术侧鼻粘膜,逐步扩张鼻甲与鼻中隔间手术通道。内镜下沿中鼻甲向后探查蝶筛隐窝内蝶窦开口。蝶窦开口内上缘起,弧形向下切开蝶窦前壁及鼻中隔根部粘膜,粘膜翻向下方,显露蝶窦前下壁骨质,应用磨钻磨除蝶窦前壁及蝶窦间隔,去除部分蝶窦粘膜,暴露鞍底、境内动脉隆起和鞍底-斜坡隐窝。磨钻磨除鞍底骨质,骨窗直径约1.5cm,暴露鞍底硬膜。用长针头穿刺鞍内,抽吸探查无出血电灼后“十”字型切开硬膜,应用取瘤钳、环形刮圈和吸引器分块切除肿瘤。用30°神经内镜在瘤腔内探查,直视下切除累及海绵窦的肿瘤,肿瘤切除后可见鞍隔下陷,瘤腔内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注意保护鞍隔完整,如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用人工硬膜和耳脑胶封闭鞍底。鼻腔黏膜复位,鼻腔填塞油纱条。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24例(66.7%),次全切除10例(27.8%),部分切除2例(5.6%)。鞍旁及蝶窦内生长大型腺瘤16例,全切除12例(75%),次全切除4例(25%);累及一侧海绵窦大型腺瘤9例,全切除6例(66.7%),次全切除3例(33%);累及双侧海绵窦大型腺瘤11例,全切除6例(54.5%),次全切除3例(27.3%),部分切除2例(18.2%)。

2.2 手术并发症

本组无死亡病例,无脑内出血及颅内感染病例。术中出现脑脊液漏9例,均行术中修补。9例出现术后一过性尿崩,采用口服卡马平、双氢克尿噻或去氨加压素治疗,术后3~7d尿量恢复正常。发生脑脊液鼻漏3例,1例经静卧1周后缓解,2例经腰大池外引流后缓解。

2.3 随访结果

28例患者随访6个月到3年,PRL腺瘤18例,GH腺瘤4例,PRL+GH腺瘤2例,无功能腺瘤4例。8例头痛缓解,24例视力、视野障碍好转,6例闭经泌乳好转。复查内分泌学检查PRL恢复正常14例,下降4例;GH恢复正常4例,下降2例。PRL未恢复正常的病例给予溴隐亭口服。2例病例平均术后1.5年肿瘤复发,再次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

3 讨论

垂体微腺瘤首选应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已达到共识,但是对大型垂体腺瘤的处理仍然是神经外科难题之一[2]。本组实验应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36例,肿瘤全切除66.7%,次全切除27.8%患者,术后症状及内分泌指标可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影响手术切除率的因素主要包括肿瘤的大小、形状、发展方向、质地和血运等。以往认为经蝶手术只适用于鞍内肿瘤。向鞍前、鞍旁、脚间池、斜坡及海绵窦方向发展,质地较韧,血运丰富的肿瘤,多主张首选经颅手术治疗。我们认为这些肿瘤也可以首选经蝶手术,部分病例可以达到肿瘤全切,即使部分或者大部分切除,可以分期经蝶切除或经颅切除,为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创造了条件。

手术过程中为便于操作顺利及避免严重并发症,我们临床实践体会几点经验如下:(1)准确寻找蝶窦开口,可以对蝶窦前壁切除部位进行定位,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蝶窦开口一般位于蝶筛隐窝内,以后鼻孔上缘为参照,其上约1.5cm可以找到蝶筛隐窝,术中经鼻中隔和中鼻甲间的通道进入常可直接寻找到蝶窦开口。(2)术中完全依靠磨钻磨除蝶窦前壁、蝶窦间隔和鞍底骨质,减少术中出血机会,是减少损伤、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严格沿蝶鞍中心部进入,一般打开鞍底骨窗直径约1.5cm为宜,保证充分操作空间,利于肿瘤全切除。(3)切除肿瘤时首先切除前下方和后下方的肿瘤,然后切除两侧的肿瘤,最后切除后上方和前上方的肿瘤,如鞍隔下陷过早,会遮挡视野,影响肿瘤切除,造成边缘肿瘤残留[3]。(4)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时,瘤腔内填塞少许明胶海绵,鞍内及鞍外各放置一块人工硬膜,中间应用耳脑胶粘合明胶海绵加固,加强抗感染治疗,如颅底缺损面积较大,术后可放置腰大池引流管。

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对比传统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具有许多优势。(1)微创手术,适用于鼻腔狭窄空间中操作,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减少对鼻腔结构损伤,明显减低手术并发症。(2)内镜可以提供的良好照明条件,术中视野清晰,可以随时变换角度方向,并具有图像放大作用,显露充分,提高手术的全切率[4]。(3)患者术后反应轻微、恢复快,可早期恢复正常生活,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因此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Liu JK,Das K,Weiss MH,et al.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transsphenoidal surgery[J].J Neurosurg,2001,95:1083~1096.

[2]苏长保,任祖渊,王任直,等.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经蝶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及处理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3):138~141.

[3]张亚卓,王忠诚,刘业剑,等.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2):51~54.

[4]Kitano M.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or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ituitary adenomas invading the cavernous sinus[J].J Neurosurg,2008,108(1):26~36.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 篇2

关键词:垂体瘤,神经内镜,微创手术,鼻-蝶入路

随着近代电子光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垂体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得到不断改进;目前显微镜下切除垂体瘤已取得良好效果, 但其手术时术野窄, 不易发现残余肿瘤。神经内镜的诞生进一步改进了垂体瘤切除的方法,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双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既能在直视下操作, 又能给术者最大限度的操作空间, 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重要组织, 减少创伤, 提高手术质量。更重要的是能突破以往手术禁区, 使部分大腺瘤、巨大腺瘤避免开颅切除垂体瘤带来的风险;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少创伤, 提高手术质量。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12月应用此种手术方式切除垂体瘤51例,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 男22例, 女29例;年龄23岁~64岁, 平均年龄 (47.24±12.9) 岁;病程3个月~8年。主要临床表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12例, 闭经或月经失调、泌乳16例, 头痛头晕11例, 性欲下降14例, 肢端肥大或面容改变6例。51例患者中泌乳素 (PRL) 增高16例, 生长激素 (GH) 增高6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ACTH) 2例, 无功能腺瘤27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术前行头颅MRI及增强检查了解垂体瘤形状、大小;行鞍区和鼻窦冠状三维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了解鼻腔内结构、蝶窦气化程度和分隔情况。按照垂体瘤的大小分为:微腺瘤15例 (直径<1.0 cm) , 大腺瘤30例 (直径1.0 cm~3.0 cm) , 巨大腺瘤6例 (直径>3.0 cm) 。

1.3 手术器械和设备

应用硬性HOPKINS 0°和30°神经内镜 (德国Storz公司, 型号分别为7230AA/7230BA) 和其可拆卸冲洗保护套管、配套的影像光源系统和相关手术器械。磨钻为Medtronic高速气钻和各种型号金刚砂钻头。

1.4 手术方法

1.4.1 术前根据肿瘤大小, 取腹部脂肪或大腿外侧肌筋膜备用。

1.4.2 麻醉成功后, 取仰卧位, 上半身抬高约20°, 后仰约15°, 右旋约10°。面部和口、鼻腔常规安多福消毒, 铺手术薄膜和无菌巾。口咽腔内填塞湿纱, 双鼻腔肾上腺素盐水棉片浸润、扩大双侧鼻孔。在脑室镜下寻找蝶窦开口, 在窦后切开鼻黏膜, 长约4 cm, 将骨性鼻中隔推向左侧, 分离右侧鼻黏膜, 暴露对侧蝶窦开口及蝶窦前壁。于蝶窦开下方磨开蝶窦腹侧的前壁进入蝶窦, 蝶窦黏膜形态正常, 去除蝶窦黏膜和蝶窦中隔, 根据CT和MRI定位, 蝶窦开窗约1.2 cm×1.2 cm。磨开鞍底, 形成骨窗约1.0 cm×1.0 cm, 电灼并十字切开硬膜, 术中内镜下全切除肿瘤, 将30°镜配合下伸入鞍内, 检查有无肿瘤残留及有无渗血。瘤腔彻底止血, 清点手术器械无误, 填入可吸收速即纱、自体脂肪和抗生素, 骨性鼻中隔重建鞍底。骨性鼻中隔复位, 双侧鼻腔填塞膨胀海绵, 术毕切除肿瘤送病理。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为30 min~180 min, 平均约81.4 min。术中失血量约20~400 m L, 平均约49.6 m L, 术中均未输血。术后72 h~48 h拔除鼻腔填塞物。肿瘤全切除38例 (74.5%) , 近全切除11例 (21.5%) , 部分切除2例 (3.9%) 。术后3 d复查:泌乳素恢复正常13例 (81.2%, 13/16) , 皮质醇恢复正常2例 (100%, 2/2) , 生长激素恢复正常5例 (83.3%, 5/6) 。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 (5.8%) , 行腰大池引流, 避免过量活动约5 d~7 d, 出院时脑脊液鼻漏痊愈。发生暂时性尿崩症17例 (33.3%) , 给予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后尿崩缓解, 术后随访3个月, 尿崩均痊愈。发生颅内感染1例 (1.9%) , 患者为复发性垂体泌乳素型巨大腺瘤, 肿瘤侵犯海绵窦区, 术中出现脑脊液鼻漏, 予加强抗感染, 鞘内注射抗生素7 d后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12个月, 平均6个月, 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3 讨论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15%[1], 近年来, 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段, 如何做到创伤小的同时提高患者全切率成了当今神经外科所追求的方向。手术中, 充分暴露术野是安全有效切除肿瘤的基本保证, 据大样本研究报道 (n=4 050) :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全切率91.0%[3]。本组病例全切率为96.1%。Cappabianca等[4]强调, 不使用牵开器与将内镜作为照明和观察设备, 是内镜经鼻蝶手术的重要特征。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分辨鞍区重要的神经解剖, 如:视神经管、双侧颈内动脉隆起、海绵窦等。在内镜下观察鞍区和蝶窦结构, 一般都能清楚辨别重要的神经解剖标志。神经内镜可清晰观察病变组织及其周围结构, 本组患者通过双侧鼻孔入路, 增加了手术操作的灵活度和术者操作空间, 增加了神经内镜下的视野范围, 通过不同角度的内镜观察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视野死角, 显著提高了手术全切率。

内镜直视下操作切除肿瘤较显微镜下操作更安全。北京协和医院经鼻蝶手术892例, 死亡4例, 病死率为0.44%[5]。本组病例未出现死亡。对垂体微腺瘤, 应在内镜下辨别清楚肿瘤和正常组织, 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创伤。对较大的垂体腺瘤, 更可显示出内镜的优势。通常可在切除部分肿瘤后, 将内镜伸入瘤腔, 直视下切除残余肿瘤, 并观察瘤腔的结构。特别是部分巨大腺瘤侵犯海绵窦, 以往为避免伤及重要的神经, 避免大出血, 该部位常被视为手术禁区, 术后肿瘤残留多位于海绵窦及其周围。现在内镜直视下, 结合Surgical止血纱布, 边切边止血, 能有效提高肿瘤的切除率, 减少大出血的发生。切除肿瘤应当首先切除最邻近鞍底的肿瘤, 按顺时针方向切除肿瘤, 最后处理海绵窦周围的肿瘤。这样有利于肿瘤的全切, 避免漏切、残留。本组患者中5例侵犯海绵窦区垂体瘤, 术中直视下, 利用刮圈对海绵窦区肿瘤进行刮除, 术中结合止血纱止血, 4例全切肿瘤, 1例大部分切除, 有效提高了海绵窦区垂体瘤全切率。部分肿瘤与颈内动脉关系密切, 甚至包绕着颈内动脉生长, 在手术过程中, 神经内镜直视下用刮圈围绕颈内动脉轻柔操作, 结合术前影像学资料, 必要时应用术中超声定位颈内动脉位置, 多数情况下能安全地将颈内动脉周围肿瘤切除干净, 而不会出现颈内动脉破裂等情况。

内镜下经双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以创伤小为特点, 同时术后严重并发症也明显减少。本组患者术前根据MRI及CT结果, 尽可能小地打开蝶窦前壁,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手术创伤。Moreland等[6]指出只切开一侧蝶窦前壁, 即能完全切除肿瘤。本组的临床实践发现, 选择切开一侧蝶窦前壁还是切开更大的范围, 取决于肿瘤的生长特点和影像学特点, 以鞍底完全暴露为要求, 这样有利于直视下切除肿瘤, 既有利于肿瘤全切术, 也有利于保护重要的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Cappabianca等[7]在1997年—2001年7月间, 采用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146例垂体瘤, 与以前大宗经蝶显微手术治疗的病例组相比, 并发症明显减少。为尽量全切肿瘤, 暂时性尿崩有时候不可避免, 但均能顺利恢复。本组病例中, 暂时性尿崩症达17例 (33.3%) , 给予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后尿崩缓解, 术后随访3个月, 尿崩均痊愈。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脑脊液鼻漏3例 (5.8%) , 全部经腰大池引流, 卧床休息, 加强营养等治疗约5 d~7 d后, 患者均痊愈出院, 脑脊液鼻漏修补率为0。总体并发症的出现明显低于传统的手术方法。

总之, 神经内镜经双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术者手术技巧的熟练和经验的提高、内镜配套器械的完善, 以及新止血材料的应用, 其临床应用必定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Ezzat S, Asa SL, Couldwell WT, et al.The prevalence of pituitary adenomas:asystematic review[J].Cancer, 2004, 101 (3) :613-619.

[2]Vernooij MW, Ikram MA, Tanghe HL, et al.Incidentalfindings on brain MRI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N Engl J Med, 2007, 357 (18) :1821-1828.

[3]Shou XF, Li SQ, Wang YF, et al.Treatment of pituitaryadenomas with a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J].Neuro-surgery, 2005, 56 (2) :249-256.

[4]Cappabianca P, Cavallo LM, DE Divitiis E.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surgery[J].Neurosurgery, 2004, 55 (4) :933-941.

[5]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37-638.

[6]Moreland DB, Diaz-ordaz E, Czajka GA.Endo-scopic endonasal hemisphenoidotomy for resection of pitu-itary lesions confined to the sella:report of 3 cases andechnical note[J].Minim Invasive Neurosurg, 2000, 43 (2) :57-61.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垂体瘤患者随机分组, 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每组患者均为36例。其中试验组男14例, 女22例;年龄34岁~60岁, 平均年龄为 (44.93±2.64) 岁;催乳素 (PRL) 异常患者21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异常患者10例, 生长激素 (GH) 异常患者5例。对照组男16例, 女20例;年龄35岁~62岁, 平均年龄为 (46.35±2.16) 岁;PRL异常患者18例, ACTH异常患者11例, GH异常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经内分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垂体瘤, 患者临床症状包括乏力、视力下降、肢端肥大等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试验组患者给予内镜下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内镜下平中鼻甲下1/3处切开鼻中隔黏膜, 骨性中隔向对侧推进, 切除犁状骨根部, 自中线打开蝶窦前壁并进入蝶窦腔, 去除黏膜, 暴露鞍底, 咬开鞍底骨质, 形成2 cm×2 cm的窗口, 十字剪开硬膜, 直接切除垂体瘤。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 术后采用影像学检查, 判断肿瘤体积减少程度[ (术前肿瘤体积-术后肿瘤体积) /术前肿瘤体积×100%], 经内分泌检查判断内分泌激素下降情况, 观察患者鼻腔出血、尿崩症、低钾血症、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肿瘤减少程度和内分泌激素下降较对照组更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鼻腔出血、脑脊液漏、尿崩症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3 讨论

垂体瘤临床较为常见, 其中以垂体前叶瘤最为常见, 腺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其可释放大量激素, 例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催乳素等, 作用于靶器官发挥生物学功能[2]。垂体瘤的内分泌表现不同, 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3]。手术为临床治疗垂体瘤的重要方式,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鼻前庭-鼻中隔-蝶窦手术和口唇下鼻中隔蝶窦切除术等, 手术过程中很难将肿瘤完全切除, 同时开放性手术创伤较大, 易引发较多并发症[4,5]。

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在神经外科得到广泛应用, 该手术可降低手术入路带来的损伤, 充分暴露病灶, 增加准确切除病变的概率, 进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 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 肿瘤减少程度和异常内分泌下降更高, 鼻腔出血、脑脊液漏、尿崩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 。文献报道[6], 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肿瘤切除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减少住院费用, 同本研究结果基本相符。综上所述, 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垂体瘤,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焕新, 刘钢, 张金玲.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脓肿2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 (13) :617-618.

[2]张剑, 王波定, 韩义新, 等.鼻内窥镜辅助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脓肿临床分析 (附2例报告) [J].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 (4) :471-472.

[3]吕洪柱, 李旭琴, 熊文德.对67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 :53.

[4]李辉, 唐志鹏, 陈荣举.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5) :25-27.

[5]张玉清.经单鼻蝶入路和经颅手术治疗垂体瘤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5) :120-121.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9年4月~2015年12月于本院接受经单鼻孔行蝶窦垂体瘤切除患者64例, 临床表现主要是视野缺损、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紊乱、头痛等。术前均经头颅CT及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 明确鼻腔及鼻窦的轴位、冠状位, 了解蝶窦气化程度、鼻腔内结构、分隔以及对称情况。全部患者均行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神经内镜组和显微镜组, 每组32例。神经内镜组男11例, 女21例;年龄16~68岁, 平均年龄 (36.24±11.44) 岁;病程3个月~4.5年, 平均病程9.4个月;其中生长激素瘤9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4例, 泌乳素瘤16例, 无功能腺瘤3例;微腺瘤 (<1 cm) 4例, 小腺瘤 (1~2 cm) 13例, 中腺瘤 (2~3 cm) 9例, 大腺瘤 (>3 cm) 6例。显微镜组男9例, 女23例;年龄16~66岁, 平均年龄 (35.18±10.92) 岁;病程5个月~4.2年, 平均病程8.8个月;其中生长激素瘤7例, 泌乳素瘤17例,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5例, 无功能腺瘤3例;微腺瘤 (<1 cm) 6例, 小腺瘤 (1~2 cm) 14例, 中腺瘤 (2~3 cm) 8例, 大腺瘤 (>3 cm) 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 神经内镜下手术方法 (神经内镜组) :全身麻醉显效后取仰卧位, 根据术前鼻腔情况以及影像学检查显示蝶鞍和蝶窦后鼻腔的情况选择好手术的侧别, 在术侧鼻腔放置垂体撑开器以显露蝶窦前壁, 自蝶窦的开口向内下方用咬骨钳扩大蝶窦的开口, 咬除蝶骨鹰咀蝶窦中隔, 露出鞍底, 在鞍底开骨窗, 穿刺数个点, 确定无血液及脑脊液抽出后应用双极电凝在硬脑膜上作“十”字型电凝, 切开, 露出垂体瘤, 刮除肿瘤, 在鞍内填塞95%酒精的明胶海绵, 5 min后取出, 确定无肿瘤残留后止血, 蝶窦及残腔填塞明胶海绵, 复位骨性鼻中隔和黏膜, 窦腔及中鼻道后部填塞油纱条填塞鼻腔。 (2) 显微镜下手术方法 (显微镜组) :置扩张器于术侧鼻孔开口处, 撑大, 直达蝶窦前壁, 撕裂鼻中隔根部与蝶窦前壁转折处黏膜, 将鼻中隔和其表面的黏膜推向对侧。找到蝶窦开口后剥离黏膜, 显露蝶窦开口, 凿出蝶窦前壁, 和鞍底, 穿刺针验证诊断, X形切开鞍底脑膜, 辨认肿瘤与垂体组织, 吸引清除肿瘤组织, 术中不可损伤鞍隔, 清除肿瘤后应用明胶海绵止血, 复位骨性鼻中隔和黏膜, 窦腔及中鼻道后部填塞油纱条填塞鼻腔。术后卧床休息5 d, 头部抬高30°, 抗生素预防感染, 记录好液体出入量。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显微镜组和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所缓解。显微镜组瘤体全部切除27例, 部分切除5例, 14例视力下降患者中11例视力恢复正常, 3例好转, 4例肢端肥大症患者症状有所减轻, 11例内分泌功能障碍者6例月经恢复正常, 11例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 3例发生尿崩症, 未见颅内感染、视神经损伤、颅内出血以及垂体功能低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神经内镜组瘤体全部切除29例, 部分切除3例, 16例视力受损者14例恢复正常, 2例好转, 2例肢端肥大症患者症状有所减轻, 13例内分泌功能障碍者9例月经恢复正常, 11例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 4例发生尿崩症, 未见颅内感染、视神经损伤、颅内出血以及垂体功能低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瘤体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治疗垂体瘤的手术方式很多, 手术入路可分为经蝶、经颅、联合入路, 手术的目的是行视神经减压以及减少激素的分泌。上世纪20年代后经蝶入路开始应用于临床。经蝶入路的优点:手术和全身麻醉的时间短, 创伤小, 恢复快, 内分泌异常症状缓解明显, 周围神经损伤的机会小, 瘤体彻底清除性高, 视力和视野异常缓解情况不低于开颅手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内镜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各科室, 且内镜技术逐渐开始在经蝶窦垂体瘤的手术中应用。而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是当前先进的手术方法, 同以往的手术方法比较, 两者术式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微创手术技术, 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广泛。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比较具有如下优点[1]: (1) 可切除侧壁和瘤腔深部的残留肿瘤组织, 避免了副损伤; (2) 可提供亮度更高、距离更近以及宽度更宽的术野, 解决了显微镜下手术盲区的问题; (3) 手术时间短, 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4) 术中可观察到蝶窦的全貌, 可准确辨别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等, 减少了视神经损伤和颈内动脉出血等风险, 保证了手术的安全和准确。当然内镜下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也存在缺陷, 如:操作不方便, 空间狭窄, 术野放大和扭曲, 特别是缺少三维图像。显微镜下经单鼻孔经蝶窦行垂体瘤切除的优点:可提供三维视野, 可清楚地显示术中情况, 止血可靠, 操作灵活, 可完整切除质地柔软的肿瘤, 另外其损伤小, 手术的路径短, 避免了经颅手术对视神经和额叶的损伤, 不易伤及丘脑, 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缺点在于如肿瘤质地较硬则不易切除, 且难以观察到一些不能直视的结构, 有手术盲区, 容易导致肿瘤的残留和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两种手术方式均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的康复, 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两种手术操作方式,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选择。

摘要:目的 对比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行垂体瘤切除的疗效。方法 64垂体瘤患者, 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显微镜组 (显微镜下经蝶窦垂体瘤切除) 和神经内镜组 (内镜下经蝶窦垂体瘤切除) , 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显微镜组瘤体全部切除27例, 部分切除5例, 术后4例并发症;神经内镜组瘤体全部切除29例, 部分切除3例, 术后6例并发症。两组患者瘤体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垂体瘤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各有优缺点, 临床医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镜,蝶窦,垂体瘤

参考文献

上一篇:航道养护工程下一篇:研究生学习动机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