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

2024-06-29

消化内镜治疗(共11篇)

消化内镜治疗 篇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1]。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急症,发病率较高,发病时来势汹汹,导致死亡的几率高达8%~13.7%。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主要是由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等引起的。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药物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是很让人满意。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通过利用消化内镜对患者进行局部注射无水酒精和电凝止血等措施,对于患者的止血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本文旨在对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80例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到本院进行就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消化内镜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两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呕血、黑便等症状。患者年龄28~61岁,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9例,平均年龄(36.14±3.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学历、性别等一般资料上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调查的整个过程经过患者本人同意,通过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2 诊断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先进行全面的常规检查,进行吸氧、洗胃等常规治疗,病情严重者进行输血治疗。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消化内镜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40例患者。对于常规组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手段,给予患者每小时用温开水服用10mg去甲肾上腺素和6mg云南白药;对于消化内镜组的患者采取消化内镜治疗手段,其中对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给予注射硬化剂止血,对非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和利用电凝止血,或者金属钛夹止血,止血后拔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出血停止指标和效果评价

出血停止指标:患者的呕血、黑便现象逐渐消失,血压趋于稳定,肠鸣音正常,大便潜血检验呈阴性。

效果评价:①显著:患者的血压稳定,呕血症状停止,大便潜血检验呈阴性,胃管内引流液清亮透明;②改善:患者的呕血症状停止,黑便现象得到改善,低血压症状有所缓和,胃管内引流液颜色变淡;③无效:患者的呕血、黑便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发生血压循环衰竭[3]。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对比,常规组患者在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后,治疗效果有效的有27例(显著21例,改善6例),总有效率为67.5%;消化内镜组患者在经过消化内镜治疗后,治疗效果有效的有39例(显著2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是发病较急,病情危重,传统的药物止血治疗方法疗效不佳,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出血量大止血困难,最后需要转到外科进行手术治疗[4]。随着近几年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开展,有效缓解了传统药物止血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明确患者的出血病因,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上消化道出血导致患者死亡的几率。内镜下对出血病灶治疗具体方法选择,可根据各医院条件,不同出血病灶采用不同方法处理,治疗后内镜观察出血病灶确认无出血后退镜,起到及时观察止血效果,结合内科常规治疗可提高疗效,巩固和防止再出血。根据我国的相关医学统计报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过消化内镜明确出血病因的已占82.3%,与国外76%接近,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够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并可对活动性出血予以治疗[5]。本研究通过对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显示,采用消化内镜治疗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67.5%),表明在消化内镜下止血成功率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缩减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消化内镜的治疗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止血效果,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同时消化内镜治疗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获得广大患者的信赖,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学平.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2,7(7):47,30.

[2]姜海波.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7(5):42-43.

[3]黄琳.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535-536.

[4]杨雯.40例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0):77,139.

[5]杨莉芹.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4,22(1):31,36.

消化内镜治疗 篇2

1.内镜室的基本设置

(1)人员配置

①医师

a.内镜室必须有专职医师负责日常工作,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内镜室的各项工作,并参加常规诊疗工作。专职医师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

b.内镜医师必须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应在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中择优选拔,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从事治疗性内镜工作的医师,培训时间应适当延长。

c.内镜医师必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丰富的临床及理论知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②护士

a.内镜室应设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其护龄至少在3年以上。每个检查台应设置1名护士(按同一时间内开展的台数计算)。3台以上的内镜室可设立护理组或配备护士长。

b.内镜室护士应经过专门技术培训,不短于2个月,可采取考核上岗制度。

③技术员

对工作量较大的内镜室,尤其是有X线设备的内镜室应配备技术员,技术员应有(或相当于)中专以上学历,经培训后上岗。

(2)检查室

①每一检查室面积不小于20m2,室内主要放置内镜检查设备与清洗消毒设施。

②检查台数与内镜台数应与实际检查人数相适应,检查台过少必然会导致内镜消毒不严的后果。

③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内镜(如胃镜与气管镜)安排在同一检查室内进行。

④胃镜和肠镜检查原则上应分室进行。检查人数不多的单位可分不同时间段进行检查,但严格禁止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胃镜与肠镜的清洗与消毒。

⑤检查室应配有空调、相应的水电设施、稳压电源装置、吸引装置、供氧装置、抢救药品及设备。

(3)基本器械

①内镜数量 内镜室的内镜数量应与本院内镜检查人数相一致。根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内镜消毒的规定,每例内镜检查后,内镜清洗及消毒时间不得少于20min。医院应根据检查人数配置相应的内镜与检查台数,以保证内镜消毒质量。

②内镜的使用与报废制度 各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档案卡,记录内镜购置时间、使用频度、检查人数及维修情况。对不能维修使用的内镜实行报废制度,性能不良的内镜不得用于临床检查。

③器械购置 对各类辅助器械与治疗器械,购置时须严格检查“三证”,未经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器械不得使用。

④其他器械 活检钳等器械应每例患者一把,消毒后可重复使用。有条件者可采用一次性活检钳,但一次性器械不得反复使用。

(4)其他辅助设施

各内镜室应配备足量的检查用品。包括:

①内镜检查用品 每一内镜检查台必须配有足够数量的弯盘、牙垫、治疗巾、敷料缸、纱布、各类镊子、过滤纸片、标本瓶、消毒手套、消毒用桶等。

②辅助器械 除内镜器械外,尚须有:吸引器、玻片、标本固定瓶、喷洒管、硬化剂注射针、生理盐水、各种规格的空针、超声清洗机等。

③ 消毒液2%戊二醛、75%乙醇或离子水,必须使用经卫生部批准的内镜消毒液。

④ 急救药品与用品 可集中于1台急救药品车内,便于流动抢救,包括氧气、吸氧面罩、简易球囊呼吸器、复苏药物以及局部止血用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凝血酶等)。对重危患者进行检查应有监护设备。

2.内镜室的建立与审批

(1)按国家卫生部规定,二、三级医院可成立内镜室。一级医院原则上不单独成立内镜室。

(2)医院成立内镜室,应先向所在地区卫生局申请备案(已成立的内镜室应补办申请手续),并提交下列材料:

①内镜用房平面图;

②内镜及相关器械清单;

③内镜室医师、护士(技术员)学历证书、技术档案、从事内镜的经历与培训情况;

④开展工作的项目与预计每周最大的工作量;

⑤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与性能。

(3)所在地区卫生局组织核实各医院的申请报告,符合条件的,发给内镜检查许可证。

(4)医院增设相同或不同类型的内镜室,均应向卫生主管部门报批;撤销内镜室时,应向审批单位备案。

3.内镜检查申请制度

(1)内镜检查必须严格执行申请、预约制度。申请医师必须认真填写内镜检查申请单及告知书。

(2)内镜检查前,必须对患者进行体检及规定的化验检查(如血清学肝炎指标),检测的有效期为6个月。

4.内镜检查后注意事项

(1)静脉麻醉者应留观至清醒为止,患者检查后不得驾车。

(2)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结果,交代医疗上注意事项。

(3)术者应亲自过问病理检查结果,以便修正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复查,或建议行其他检查,直至明确诊断为止。提倡首检负责制。

(4)治疗性内镜应书写规范的内镜治疗报告,开好术后医嘱。

5.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无论是诊断内镜,还是治疗内镜,内镜操作均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一旦发生,须积极处理,并真实保存原始记录与资料,保证后续鉴定工作顺利进行。

(1)并发症的预防

①下列人群,应作为预防并发症的重点:年龄≥65岁;危重患者;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肝、肾疾病患者;凝血机制障碍者;疑难、复杂、有风险的内镜治疗。

②分级医疗负责制,即难度大的手术由上级医师担任;尚不能完全胜任的术者,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并应建立术前讨论制度。

(2)并发症的处理

①术后24h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②应严格按医疗要求,处理各类并发症。

③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或其他必要的治疗。

④对已发生的并发症,应寻找原因,认真讨论,总结经验,防止类似并发症的发生。

⑤所有并发症均应分类登记,上报备案。

6.内镜室的管理制度

(1)内镜室应实施院长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医护人员必须在有关规章制度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

(2)内镜室应设负责医师(或主任)及护士长(或护理小组负责人),共同管理好内镜室的日常工作。

(3)内镜室工作应严格按《规范》的要求及标准进行工作,制定出符合各医院实际情况的内镜室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4)内镜室负责医师的职责

①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完成内镜室日常诊断与治疗工作;

②与护士(或组长)共同组织实施有关内镜室的管理规定与制度;

③做好对下级医生和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

④负责内镜检查与治疗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预约、消毒制度;

⑤制定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及业务学习制度,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5)内镜室护士的职责

①做好术前局部麻醉与器械准备工作;

②配合医师完成各种内镜检查与治疗工作,检查治疗过程中,应随时观

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协助医师处理;

③负责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工作;

④收发内镜申请报告及检查报告;

⑤交待有关的医疗建议,解答患者的询问。

(6)内镜室技术员的职责

①负责内镜室全部器械的管理与档案记录,保证器械安全使用;

②内镜及附件的报废与添置应上报科主任;

③负责内镜室计算机设备的维护与维修;

④负责内镜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7)内镜室工作应保持整齐、清洁;工作期间,严禁家属及无关人员入室观看;医护人员在工作时间,应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不做、不讲与工作无关的事和话。

(8)内镜室应有例会,布置、总结工作。

(9)内镜室应保管好各类资料,如内镜检查、治疗申请单,治疗内镜术前同意书,内镜报告,内镜图像,消毒检测报告,器械维护记录等。

消化内镜治疗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39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院近5年来收治上消化道异物病例31例,其中女18例,男13例;年龄8~72岁,平均40岁。均为上消化道异物,其中胃内6例,食管5例。异物包括:红枣、果核、鱼刺、鸡骨、钥匙、硬币、钮扣等。病程1~72小时。

诊断方法:通过误吞或故意吞服病史及临床表现,了解异物的性质,均经X线片或钡餐明确异物在消化道停留的部位、形状、大小等,其中鱼刺、鸡骨异物用钡棉混悬液检查显示钡棉悬挂现象。

治疗方法:本组病人均在急诊胃镜下,选用普通活检钳将异物取出,取出后胃镜再次进入食管嵌顿区、胃区,观察有无并发症,给予胃黏模保护剂、抑酸剂及抗生素口服治疗,术后未见任何并发症,现将几例特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例青年女性,因与家人发生口角,将2把钥匙吞入,经X线证实在胃内,急诊胃镜下用活检钳先穿入钥匙环扣内,打开活检钳使钥匙无法脱落,并调整钥匙为纵行,缓慢随胃镜拨出。2把钥匙用同种方法顺利取出,复查胃镜食道,胃黏膜均无损伤。

1例男性误食红枣1枚,直径约4cm×3cm,横行嵌顿于食管第二狭窄处,经X线片证实,急诊胃镜钳夹红枣,硬滑不易钳取,且红枣固定无法推动,注水少许浸泡数分钟,用活检钳反复钳夹枣肉,至枣核活动后将其取出。

胃结石1例,经上消化道钡透明确,术前3天口服可口可乐,每日约500~1000ml,检查时发现胃结石2枚呈黄白色、膨胀明显,直径约4cm×3.5cm,用活检钳反复钳咬成碎块,自然排出,3天后复查上消化道钡透证实胃肠内均无残留结石。

鱼刺、鸡骨各1例,根据明确误服病史,先用钡棉混悬液检查,明确嵌顿于食管中,钡棉包绕异物,钳取时防滑脱,另外钡棉可保护其锐利部位,防止钳夹时损伤食道黏膜。2例均无食道损伤。

讨 论

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为首选方法,取异物的时间越早越好,已进入胃内的小异物或进入肠内的异物可不急于取出,多能自动排出体外,但含有毒性、形状尖锐或体积太大而不能自然排出的异物需内镜下取出。停留在食管内的异物(如鸡骨、鱼刺、带刺的异物等常损伤食管壁,如停留较久(24小时以上)可能引起纵隔炎、胸膜炎等并发症。如穿破食管壁刺入主动脉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因此,内镜检查时应观察异物嵌顿部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异物刺入的深度及是否位于主动脉部位,必要时CT了解异物与主动脉是否接触,对证实有消化道穿孔及异物锐利、体积较大者不要勉强用内镜试取,需外科手术取出。

在内镜取出术过程中,术者要操作轻柔,嘱病人平静呼吸,不可憋气,术者边吸边退镜,以防异物滑脱和操作贲门、食管、咽喉部的黏膜。经X线证实异物已进入小肠或结肠者,任其自然随粪便排出,但应注意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适合异物伴并发症者,内镜取出异物后无需药物治疗。

由于本院条件有限,无鼠齿钳、三爪钳、取异物网蓝、圈套器等器械,本组31例患者均凭普通活检钳,采用巧妙方法将消化道内的异物取出,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减少患者开胸开腹,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望各位同仁能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于皆平,沈志祥,罗和.实用消化病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00-402.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的治疗 篇4

关键词: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可以生长于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等各部位,广义的息肉泛指消化道管腔部位隆起性病变,而狭义的息肉仅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上皮或黏膜下腺体的炎性增生性病变,其他隆起性病变则称为“息肉样”病变。随着胃、肠镜检查的普及,胃肠道息肉的检出率已大幅度提高。内镜下介入治疗息肉病以其安全、有效、经济、操作简单已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在内镜下息肉治疗除了高频电切摘除法外,尚有冷冻法、激光烧灼法及酒精注射法等,但这些方法或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者是器械昂贵,采用的单位较少。故内镜下高频电切摘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息肉是利用高频电流将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被烧灼切断,完整快速地切除息肉并彻底止血。此方法不仅操作简便、患者无痛苦、费用低廉、并发症较手术切除少,而且能获得整个息肉的病理检查结果。本文通过对本院2010年以来内镜下高频电摘除息肉的治疗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10年以来经内镜检查了上消化道息肉共123例,男83例,女40例,年龄23~75岁之间。息肉部位:胃窦78例,胃体12例,胃底23例,贲门10例;下消化道息肉102例,男72例,女30例,年龄42~78岁之间,息肉部位:直肠22例,乙状结肠30例,横结肠23例,回盲部5例,多发性部位22例。息肉的大小0.4~2.5cm左右,病理检查92%增生性息肉,8%腺瘤。

1.2 仪器仪器

OIYMPUS GIF-140电子胃镜,CF-V电子肠镜,OIYNPUS PSD高频电发生器,圈套器,各种抓取钳。

1.3 术前准备

内镜切除术前准备,一般与普通内镜检查前准备相同,如禁食、清洁肠道。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心电图。

1.4 息肉切除法

检查发现消化道息肉需要仔细观察息肉的大小、部位、有或无蒂等。部分息肉需要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后再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根据息肉的形态选择不同的圈套器,充分利用各种手法改变患者体位,使息肉清晰暴露在视野中,经内镜活检孔插入圈套器,圈套攀打开后套住息肉,收紧后呈天幕状。避免将邻近胃、肠襞套入,将其圈套住息肉悬于胃肠襞腔中,调整好高频电源,电切功率,先凝后切,息肉切除完毕后,残端用电凝局部止血,必要时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将切除下的息肉收送病检。术后患者入病房住院观察,给予止血,预防感染,及时对症治疗。

2 结果

我院自开展消化道高电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术以来,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2周复查残端愈合良好,访6个月~1年未见异常。

3 讨论

消化道息肉多为腺瘤,有潜在致癌危险,且易并发糜烂导致消化道出血,通常采用外科手术,其创伤大,并发症多费用高,住院时间长。内镜监视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特别是位于直肠下段的息肉,外科手术往往不能保住肛门,须行改道手术,而内镜治疗下基本无创伤,具有明显优势。

3.1 体会

3.1.1 确定诊断

对于息肉较大的难以判断息肉性质或可疑早期癌的病灶,术前尽可能先进行内镜检查,取病灶组织活查作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后再进行内镜摘除术。

3.1.2 凝血功能的检查

进行内镜切除术前原则上应完成凝血功能的系统检查,以利术后出血的控制。

3.1.3

与患者及家属谈话,交待病情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签手术同意书。

3.1.4 其他准备

生命体征监护,各种抢救用药及动输设备皆应有所准备,对于特殊病例,事先与外科联系,术前的肠道准备不宜采用甘露醇,因其可能使肠道产气,电切时有发生肠内爆炸的可能。

3.1.5 术后常规抗溃疡治疗2周,建议患者6个月~1年复查一次胃肠镜。

根据镜下的需要,给予解痉剂以降低胃、肠蠕动,有利于操作,一般不给予较强的镇静剂。治疗过程中: (1) 对于直径<0.5cm而无蒂采用先活检然后电凝法,通常通电后息肉发白,组织凝固坏死即灼除。 (2) 对于直径<2.0cm圈套套住息肉的底稍上方是切除息肉的最佳部位,轻轻关闭圈套攀后稍收紧,轻微向腔内提起,使基底形成有蒂(如天幕状)时通电,先凝后电切或用混合电流,注意电凝不可过度,以免引起胃肠穿孔,细蒂息肉则可仅使用电凝加机械力切除。 (3) 对于息肉多发者原则上一般一次治疗10个以内息肉,以免创面太大,造成出血等并发症,需要同期治疗的患者,可l周后再进行治疗。

3.2 并发症及处理

3.2.1 灼伤

电切时,若电极或电切圈套器安放位置不当,或圈套器附近有导电的黏液,或息肉较长倒挂,均可引起电流分流烧灼附近正常黏膜组织[1]。电灼伤一般仅表现为浅表溃疡,偶可造成贯穿性电灼伤甚至穿孔,应予以重视。

3.2.2 穿孔

常由于电流强度过大,通电时间过长,视野不佳或内镜及圈套器位置不恰当,即强行切除息肉或因圈套器破损,机械损伤胃肠壁等所致。小穿孔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内科治疗无效或大的穿孔,应立即转外科手术治疗。

3.2.3 出血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或手术后均可发生出血。出血可为轻度、中度或大出血。轻度出血仅见创面轻度渗血或缓慢溢出,可自行停止[2,3]。中度出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可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可表现为排出鲜血便,应积极行内镜下止血,多数经内科及内镜治疗可止血。大出血者可出现休克,内科及内镜治疗无效,应紧急外科手术控制出血。

3.2.4 溃疡

息肉摘除术后,切断面为坏死凝固物,形成的溃疡多数在2~4周内愈合。胃息肉、大肠息肉电切术后,饮食以无渣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不宜过多进食及过早活动。适当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口服液体石蜡以保持大便通畅。胃息肉电切术后一般常规应用H2受体阻滞药或质子泵抑制药及胃黏膜保护药。

参考文献

[1]樊锦河, 李玉明, 王亚民, 等.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4) :394-396.

[2]彭贵勇, 房殿春, 李超峰, 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1) :5-8.

消化内镜治疗 篇5

【摘要】 目的:观察内窥镜下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急诊内镜检查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于内镜下行病灶局部注射立止血止血治疗,并同时给予综合处理。结果:该36例患者中的35例在急诊胃镜下行病灶局部注射立止血止血成功,有效率达到97.22%。结论:内镜下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安全、简便、高效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使病人避免了外科手术治疗,值得开展。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内窥镜;立止血;局部注射;止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8年3月—2011年9月我院内镜室急诊内镜检查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36例 ,其中男 24例,女 12例,年龄 14—76岁。黑便21例,呕血兼黑便14例 ,单纯呕血 1例。病前有消化道症状及病史者 25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者 11例。36例患者均意识清楚。检查前无明显腹胀及大量呕血。1.2 方法1.2.1 器械 电子胃镜(WG-88FP型)和NM——1K注射针等。1.2.2 36例患者均在距首次出血 48h内接受急诊内镜检查。检查前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对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者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有肺气肿及胸椎畸形者进行X线胸片、肺功能等检查,对大出血并休克或血红蛋白极低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待血压稳定正常 ,血红蛋白增加后再行内镜检查。

常规插入胃镜,注意保持视野清晰,尽快找到出血灶。发现病灶,先用稀释去甲肾上腺素液反复冲洗,仔细观察,明确出血原因、类型及部位,确定注射方法。再插入注射针,对喷射性出血、涌出性出血者,选择出血灶中央注射立止血0.5~1.0ml,浓度为1克氏单位/2 ml,观察2~3分钟,通常一针可止血;如还有渗血时,在出血灶周边再注射2~3点,每点0.3~0.5 ml,则可完全止血。对活动性出血者,先局部喷洒立止血0.5 ml,稍后再对出血灶注射1~2点,每点0.3~0.5 ml,可立即止血。2  结果

36例患者经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其中消化性溃疡18例 (50%),包括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复合溃疡2例;食管胃底静脉1曲张破裂7例(19.44%);急性胃黏膜病变 6例 (16.67%);恶性肿瘤 5例(13.89%),包括胃癌3例,食管癌2例。内镜下给予病灶局部注射立止血治疗;

本組36例中一次止血成功者33例,一次止血成功率91.67%。3例再出血患者中,1例改行手术治疗,2例经再次注射立止血后完全止血,止血成功率为97.22%。本组无1例出现并发症。4  讨论

立止血是从蛇毒中分离得到的、以止血作用为主的酶制剂,其中含有两种成分:巴曲酶(Batroxobin),亦称巴特罗酶(Batroase)、爬虫酶(Reptilase),及微量的凝血因子X脂依赖性激活剂(Phospholipid-depending Factor X Activator,FXA,简称X因子激活物)【1,2】。它所含有的这两种使血液凝固的酶素,既有"类凝血酶"的效力,又有"类凝血激酶"的活性。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传统上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但疗程长,失血多,少数患者因药物治疗失败后才转外科治疗 ,从而延误了治疗时间。急诊内镜下治疗克服了上述弊端,能及时治疗。 李益农等采用无水酒精或1:10000肾上腺素液等局部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疗效为60%~96%不等【3,4】。笔者用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为97.22%,与文献报道的82%~100%基本一致【5】。此法具有以下优点:4.1 局部注射安全可靠 立止血是经过分离和提纯的血凝酶,不含神经毒素等。它只在出血部位产生止血功效,不受血浆凝血酶抑制剂影响,血液的凝血酶原数量不增高,无血栓形成的危险。局部注射对周围组织无刺激和损害,无引起局部穿孔的危险。4.2 止血迅速效果好 局部注射后可立即止血,且止血成功率高;对中、小血管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均效果良好,无需联合使用其他止血方法。4.3 适应范围广 本法可适应于各种年龄的患者;可适用上、下消化道出血;更可适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出血,对喷射性出血单独使用效果确切。4.4 设备简单费用低 开展本法不需配置贵重设备,只需在内镜检查的条件下,增添一枚注射针即可。而且选择的药物也是较常用、易购买、价格低廉的。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进展 篇6

关键词: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进展

1 内镜检查的时机和适应证

内镜检查适用于各种上消化道炎症、糜烂、溃疡、化学损伤、肿瘤所致出血, 上消化道息肉摘除、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吻合口狭窄切开术等手术治疗引起的出血,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引起的出血和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应激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但休克患者、血压低于11.3/6.0k Pa, 入院时血蛋白低于50g/L者应首先纠正休克,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

急诊内镜一般在入院12h~24h以内进行, 对急性大出血患者应尽快的进行, 急诊内镜有很高的诊断率, 并可看到90%的出血病灶。此外, 早期内镜还可预测复发出血的危险性和实施早期治疗2内镜治疗前的处理

上消化道出血紧急内镜检查处理同一般内镜检查, 但此时插入内镜往往胃内有较多的血液或血凝块, 视野欠清晰, 检查前是否洗胃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主张插胃管用冰生理盐水洗胃者认为可以去除血块, 易于观察和治疗, 且冰生理盐水具有收缩血管作用, 利于止血, 但是, 洗胃时液体易反流入气管, 插管时的机械刺激有时反加重出血, 因此也有人不主张洗胃, 在促使胃排空方面, 红霉素是众所周知的刺激因素, 该药有较强的胃肠反应, 可潜在地应用于内镜检查前视野的清除。Lawrenceetal研究并报道了通过静滴红霉素来刺激胃排空达到清除内镜视野的目的。Searsetal对静滴红霉素与洗胃在内镜检查前清除胃内容物的作用进行了一项对比研究, 该研究选取1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6例在进行了内镜检查前1h静点红霉素250mg, 9例患者进行了洗胃, 静滴红霉素组在发现附着血凝块出血点方面显著优于洗胃组, 在确定出血损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 目前, 还未见到有关静点红霉素副作用的报道。

3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除一般的急救措施, 及时补充血容量外, 其关键就是要尽快止血, 止血措施有药物治疗, 三腔气囊压迫止血、内镜下止血和手术止血, 内镜下止血具有快速、准确、机体损伤小等优点, 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3.1 药物喷洒

在内镜下对准出血灶, 在距出血灶1~2cm处喷洒药物, 若发现血管表面覆盖血凝块, 可先用冰生理盐水冲去血凝块后再喷洒药物, 直到显性出血停止, 常用喷洒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孟氏液、精氨酸钠和凝血酶及其复合物, 国内报道从内镜活检孔插入药管对活动性出血部位喷洒3000~10000U或孟氏液10m~30m L进行止血, 总有效率达95.6%。本法可用于溃疡边缘渗血、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息肉摘除后表面渗血等, 对动脉喷射性出血效果较差。

3.2 局部药物注射

在内镜直视下经内镜注射针将止血或硬化药物注射于出血灶内, 达到止血目的, 常用注射药物有无水乙醇、高渗纳一肾上腺素 (HS-E) 、凝血酶、5%鱼肝油酸钠及1%乙氧硬化醇。药物可直接注于出血血管内, 也可在出血部位周围3~4处注射, 国内常用的药物主要是1%乙氧硬化醇和5%鱼肝油酸钠, 一般于出血灶周围分4点注射, 每点1m L, 注射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 Kersak et al研究了注射硬化剂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 研究选取135类, 在进行内镜检查前77%的病例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且23%的病例有近期出血征象, 硬化治疗组在急诊内镜时注射止血敏、葡萄糖酸钙、肾上腺素和高渗盐水, 然后注射1%的乙氧硬化醇, 初期止血率达100%, 仅7.9%的病例有复发出血, 需进行第二次硬化治疗, 5.4%的病例进行了选择性手术, 此外无其他并发症, 结果表明, 内镜下注射硬化剂可成功地控制上消化道出血, 尤其是急性溃疡所致出血。

3.3 机械止血法

主要有内镜下金属止血夹、皮圈结扎法和缝合止血法。 (1) 止血夹止血法所夹必须是有一定弹性的病灶, 适用于Mallory-Weiss综合征、消化性溃疡和血管性病变等露出血管的出血, 本法不引起粘膜变性, 且操作简单, 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止血方法; (2) 皮圈结扎法是Stiegmannetal开发的内镜下静脉结扎术, 也可用于静脉以外的消化道出血, 迪厄拉富瓦氏溃疡 (Dieulafoy lesions) 等露出血管周围有可吸引正常粘膜时本法为有效的止血手段; (3) 缝合止血法主要用于胃肠小动脉出血, 息肉及粘膜下肿瘤摘除后基底部中央小动脉出血, 局限性静脉曲张出血, 对溃疡渗血及弥漫性出血不宜应用。Parra et al.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止血夹止血、硬化剂治疗和热探头止血三种方法对迪厄拉富瓦溃疡 (Dieulafoy lesions) 的治疗效果, 止血夹初期止血率为94.4%, 表明使用止血夹止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另一项对内镜下静脉结扎法的研究表明内镜下静脉结扎是治疗门脉高压胃炎和胃粘膜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止血率为77.1% (P<0.05) 。国内亦报道内镜静脉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 显效70.0%, 有效30.0%, 总有效率100%。

消化内镜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4月本院常规内镜疑诊消化道早癌患者263例为研究对象, 内镜黏膜切除、剥离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确诊为消化道早癌60例, 年龄19~85 (65.9±9.4) 岁;男女比例为1.077∶1。其中腹胀41例、胃胀23例、嗳气13例、反酸19例。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白光检查, 有可疑病变时取活检并配合内镜技术进行组织病理确诊, 如窄带成像内镜和色素内镜, 观察并记录各种内窥镜模式下病变的形态、胃小凹分型及毛细血管的形式, 并安排一位高年资病理医师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静脉麻醉或清醒镇静下, 内镜诊断确定病变范围, 并对之进行染色处理, 在距离病灶周围外2mm标记界限, 并采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加少量靛胭脂每点2~3ml注射至黏膜下层, 圈套电凝法或透明帽法将隆起病变1次或分次切除[3]。

1.3 评定指标

影像质量打分标准:1分为模糊;2分表示暗淡;3分比较清晰;4分清晰;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质量、毛细血管影像质量评分

内镜窄带成像 (NBI) 内镜在形态、胃小凹分型、毛细血管形态3方面均优于常规内窥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NBI在毛细血管和放大色素内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常规内窥镜比较, *P<0.05;与放大色素内镜比较, #P<0.05

2.2 手术时间与费用

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时间和经济费用情况如下, 消化道早癌患者采取不同手术类型黏膜切除术 (A组) 和外科手术 (B组) 费用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济花费3方面均小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

2.3 不同手术类型患者并发症

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外科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多指浸润深度未能超过黏膜或仅局限在黏膜层的消化道癌症, 常见的消化道早癌有胃癌早期、食管癌早期和结直肠癌早期, 胃肠道肿瘤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水平, 具有较高的并发率和病死率, 及时发现并采取治疗极为关键[4]。故早期诊断消化道癌症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随着近年内镜技术进步和发展, 使得识别消化道早癌敏感度和特异性大大提升。

传统内镜多采用白光内镜对患者病症进行诊断, 该种诊断准确性不高, 而伴随NBI、超声内镜 (EUS) 等新技术的出现, 消化道早癌检测率大大提升, 内镜新技术受到广大医院和医师的青睐。窄带成像是新的内镜技术, 可有效增强未染色黏膜的对比, 通过特殊的“窄带过滤器”, 留下光谱为诊断消化道早癌标准[5]。放大色素内镜可实现对肿瘤微小结构变化的呈现, 进而捕捉胃黏膜上微小变化。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放大窄带成像 (NBI) 影像质量在形态、胃小凹分型、毛细血管形态方面均优于常规内窥镜 (P<0.05) , 且色素内镜在形态和胃小凹分型方面优于常规内窥镜 (P<0.05) 。窄带成像具备放大功能, 可有效显示增强的黏膜形态和黏膜的微血管结构, 而血管新生是判断消化道早癌形成重要特点, 因此, 对血管性态的观察十分重要。

研究中内镜黏膜切除手术时间为 (42.35±5.12) min, 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模式手术时间 (P<0.05) , 前者患者创口小、无明显组织脏器的损伤, 而后者组织脏器的损伤较大, 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患者术中常出现并发症有出血和穿孔。Chung研究中1000例消化道癌症患者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手术时, 出血量为15.6%, 穿孔率为1.2%, 且穿孔发生率和肿瘤大小及位置有很大的关联。本研究中A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0.05) , A组治疗具有绝对优势。内镜黏膜切除术是依托息肉电切术发展起来的内镜新技术, 和传统内镜治疗相比, 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均优于传统内镜治疗。

综上所述, 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可选择微创治疗方法, 通过本研究开展笔者认为EMR和ESD在诊治消化道早癌方面效果好、安全、创伤小, 且经济成本低,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然本研究亦存在局限性, 未对EMR和ESD进行对比, 且未专门对某一特定消化道癌症进行设置对照, 使研究结果需进一步验证, 日后应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鉴别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 以提升消化道早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263例为研究对象, 内镜黏膜切除、剥离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确诊为消化道早癌60例, 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 患者35例 (A组) 、外科剖腹手术25例 (B组) , 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窥镜、超声内镜、NBI内镜, 根据内镜影像评分对诊断进行评价;比较2组不同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内镜窄带成像 (NBI) 内镜在形态、胃小凹分型、毛细血管形态3方面均优于常规内窥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济花费3方面均较B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外科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NBI对消化道早癌诊断准确性要优于常规内窥镜和超声内镜,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治疗消化道早癌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创口小、安全、有效, 在大力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窄带成像内镜,消化道早癌

参考文献

[1] 李兆申.中国消化内镜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25 (1) :5-7.

[2] 孙曦, 卢忠生, 王向东, 等.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 (3) :207-209.

[3] 隋娟娟, 张刚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6) :477-480.

[4] 刘红, 吴静, 林香春, 等.窄带成像内镜下结直肠腺瘤特征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10) :1121-1124.

消化内镜治疗 篇8

上消化道出血系指食道、胃、十二指肠和胃切除后的上段空肠, 以及胰腺、胆道出血, 为临床上常见的急症。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约10%为持续出血或复发出血, 其死亡率较高, 是消化科常见急重症, 活动性出血时, 药物治疗常常难以奏效, 不及时治疗, 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内镜技术的普及和各种内镜下止血法的广泛开展, 使紧急内镜成为诊治显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本文就内窥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进展作一综述。

1 内镜检查的时机

内镜检查适用于各种上消化道炎症、糜烂、溃疡、化学损伤、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肿瘤、全身性疾病导致的上消化道粘膜弥漫性渗血、上消化道息肉摘除、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吻合口狭窄切开术等引起的出血[1,2]。急症内镜检查已被列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一般在入院24 h内进行, 其诊断正确率高达90%以上, 并可根据出血表现区分活动出血或近期出血[3]。目前, 多数专家认为, 如果病情许可, 镜检时间越早越好。急症镜检的并发症与常规镜检并无差别, 因而认为急症镜检是安全可靠的。

2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前的准备

上消化道出血的紧急内镜检查前处理同一般内镜检查, 但此时, 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胃内有较多的血液或血凝块, 观察时视野欠清晰, 不易找到出血部位, 为了获得良好的视野, 便于进行局部止血, 多数人认为应该于行胃镜检查前进行洗胃。

3 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除一般的急救措施, 及时补充血容量外, 其关键就是要尽快止血。止血措施有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活动性出血时, 药物治疗常常难以奏效, 内镜下止血是最及时、有效、快速、准确、机体损伤小的治疗方法[4], 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3.1 药物喷洒法

常用的喷洒药物有:肾上腺素、冰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孟氏溶液、立止血等, 方法是当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灶后, 从活检孔道插入塑料导管, 在距离病灶1~2 cm处, 直接喷洒上述止血药物, 若发现血凝块覆盖于血管表面, 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血凝块后再喷洒有效止血药物, 直至显性出血停止。喷洒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对局部创面渗血疗效较好。国外有文献报道[5]对于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溃疡边缘渗血、息肉摘除后表面渗血等总有效率达95%。

3.2 局部药物注射法

局部注射止血法是在内镜直视下, 经内镜注射针将某种止血或硬化药物注射于出血灶内, 达到止血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有:无水乙醇、高渗钠—肾上腺素溶液、1∶100 00肾上腺素注射液、5%鱼肝油酸钠及1%乙氧硬化醇。药物可直接注射于出血血管内, 也可在出血部位周围3~4处注射。自应用内镜下局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以来, 无论用哪种药物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国内有文献报道[6]:注射肾上腺素止血有效率达95%。国外有文献报道[7]:用凝血酶注射止血总有效率达94.4%。

3.3 内镜注射套扎联合治疗法

动脉灶性出血是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中较严重的, 往往不能自发止血, 出血速度快, 出血量大, 药物止血效果不佳, 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休克或死亡。当急诊内镜检查时, 如发现有喷射状活动出血或是见有动脉血管残端出血, 立即在出血动脉及其周围的粘膜下层分3~5点注入10%氯化钠注射液共3~5 ml不等, 注射后粘膜隆起, 苍白, 喷射状出血即明显减轻或停止, 迅速退镜戴上套扎器, 将透明帽前端靠近并对准病灶, 负压吸引将动脉及其周围隆起的粘膜吸入透明帽内, 释放套扎环, 套扎后可见活动性出血立即停止, 对胃肠息肉切除后残蒂动脉出血的患者应用此法也非常有效[8]。国内有文献报道[9], 用注射套扎联合法治疗一组26例患者, 其中动脉喷射状活动出血22例, 可见动脉血管残端出血4例, 经注射止血治疗后, 12例出血停止, 经注射套扎联合治疗后, 所有26例患者均无活动性出血。

3.4 金属止血夹止血法

止血夹子原理类似活检钳, 钳瓣呈夹子状, 夹住小血管后, 夹子可与操作部解体而仍钳住血管, 数日后脱落有血凝块形成, 达到止血目的。操作要点是使夹子与出血的动脉相垂直, 释放夹子后迅速阻断动脉血流而起到机械止血作用, 类似于外科血管缝扎术[10]。止血夹子主要适用于: (1) 内镜下息肉摘除后血管性出血, 尤其是息肉蒂基部中央小血管出血[11]。 (2) 对血管显露性病变出血, 血管直径2~3 mm的病灶性出血, 止血钛夹的疗效较显著。国内有文献报道[12]应用止血夹治疗一组动脉喷射状活动出血的患者, 止血成功率84.7%。

3.5 激光光凝法

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后, 冲洗病灶的血凝块, 使出血灶视野清晰, 即开始激光止血治疗。凡是内镜能到达的胃肠道的部位均可使用。国内报道, 用氩离子激光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完全止血率达85%。激光止血治疗可引起一些并发症, 如:胃肠道穿孔、出血及胃肠胀气等, 造成胃肠穿孔的主要原因, (1) 选择功率过大。 (2) 一次照射时间过长。

3.6内镜微波凝固法

是集中微波能量于一小的区域, 使组织蛋白凝固而达到止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当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时, 将微波同轴电缆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瞄准出血病灶, 将电极接触出血灶粘膜, 选择微波辐射功率30~50W, 时间5~10 S进行辐射, 直至出血停止。国内有文献报道, 镜下即时止血率为100%, 远期有效率为95%。疗效优于激光照射法。

3.7热探头凝固法

热探头凝固止血是将特制的热探头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胃内, 在直视下接触出血灶, 使其蛋白质凝固而止血, 国外有文献报道[13]镜下即时止血率78%。热探头凝固止血方法简单、疗效确实、安全, 仪器价格较低廉。

3.8 高频电凝止血法

高频电凝止血法有单极电凝和双极电凝止血。主要应用于血管显露性出血及有直接出血征象之出血性病变, 单极电凝止血通电时, 难以预测管壁的损伤程度, 存在着穿孔的危险性, 且探头可与凝固组织粘连, 以至撤离时引起继发性出血。近年来, 为了提高安全性, 又研制出了双极电凝。

3.9皮圈套扎法

经内镜皮圈套扎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安全有效的措施。近年来, 皮圈套扎法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 已成为内镜治疗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种新方法[14]。它适用于Dieulafoy病变。圈套方法:经内镜明确病变部位后, 采用多连发静脉曲张套扎设备, 先将套扎帽小心接近Dieulafoy病变部位, 并使两者完全接触, 然后, 负压吸引, 直至视野变成一片红色, 再维持2~3 S后释放皮圈, 将Dieulafoy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结扎[15]。由于皮圈套扎是通过负压抽吸来实现套扎, 因此它只适用于套扎组织柔软性良好, 不伴纤维化的病灶。国内有文献报道[16]一组28例Dieulafoy出血患者, 经内镜皮圈套扎法治疗后, 早期止血率92.9%, 活动性出血止血率100%, 再出血率7.1%, 转外科手术率0%, 并发症发生率3.6%, 随访4~68个月, 长期止血率99.5%。

3.1 0 超声探头给药止血法

通过活检孔利用超声探头成像指示内镜下治疗。利用多普勒超声探头可清楚地发现粘膜下大的出血血管, 在超声探头的指示下进行硬化剂注射, 可达到快速、准确止血的目的。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套扎治疗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患者中男68例, 女40例, 年龄4~82岁, 平均年龄45岁, 结肠息肉56例 (51.9%) ;胃息肉35例 (32.4%) ;食管息肉10例 (9.3%) ;十二指肠息肉7例 (6.5%) 。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及设备

应用Olympus生产的GIF-H260电子胃镜; 美国Cook公司生产白勺Saeed多连发套寻乙器。

1.2 方法

护士按照医生指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将套扎器按要求安装经活检钳孔道插入。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详细向患者解释息肉切除的方法、 目的、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必要性, 了解内镜下经Saeed多环套扎器套扎息肉是一种较外科手术痛苦小、创伤小的技术, 消除其疑虑, 取得配合。同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 以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术前检查: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时间、血常规、血型。如有凝血机制异常, 需纠正后才能实行套扎手术。 (3) 术前消化道准备:上消化道息肉套扎前1日晚8:00至术前禁食、禁水、禁服药及吸烟。结肠息肉套扎前3d进少渣、易消化食物、多饮水, 禁吃有核瓜果;术前1日晚8:00后禁食, 同时口服20%甘露醇500ml, 水1 000ml清洁肠道。

3.2 术中护理

检查前应保持病人正确的体位, 术中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和手术进展情况, 护士要明确操作目的, 熟悉操作步骤, 动作轻巧准确。在息肉切除过程中, 术者与助手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3.3 术后护理

(1) 常规护理:消化道息肉套扎治疗后, 禁食3d, 3d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对于较大息肉套扎者, 必须卧床休息, 2周内避免过度体力劳动.控制饮食量, 防止便秘增加腹压, 使套扎环过早脱落而出血, 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套扎的并发症较少, 常见的有出血, 穿孔[1], 因此, 术后要常规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重视患者主诉, 并做好详细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确保手术成功, 密切观察有无血便、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征等情况, 避免使腹压增加的各种活动, 本组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

4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对消化道息肉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内镜下应用多连环套扎器套扎治疗息肉是一种创伤小、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优选治疗方法, 它具有操作方便, 定位准确、成功率高等优点, 为患者免除了手术的痛苦, 同时也可节约患者的住院费用。内镜下息肉切除已成为内镜治疗的基本技术之一, 并且这一技术的运用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2]。护理工作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方面均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这一治疗技术的运用还有待于推广, 有大量的护理工作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得到总结和提高。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应用Saeed多环套扎器治疗消化道息肉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108例病人在内镜直视下经套扎器套扎息肉前后的治疗护理。结果:内镜下对消化道息肉进行治疗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可靠、安全的治疗方法。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护士应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 在手术前后与医生密切配合, 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电子内镜,消化道息肉,护理

参考文献

[1]江应平, 何正在, 李鸿模, 等.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方法的比较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 16 (3) :156.

从病例谈降低消化内镜并发症 篇10

在报告一开始,姚教授列举了8月16日东莞长安医院发生一起伤害案,9月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伤医案,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教授被殴打致颈椎半脱位,脊髓水肿案件,8毛钱治10万元病事件,南平“医闹”,南昌一院百人“械斗”事件……等等,让大家不禁抛出这样的感想,现在的社会怎么了?为什么大家的火气这么大?为什么这么恨医院、医师?为什么有事不找政府?

在全国200家医院医闹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停尸53起;冲击医院67起;打砸医院97起;打医生207起;围攻院长119起;黑社会介入21起。白岩松曾说,这也许是该值得纪念的时刻,毕竟代价太沉重了,比起天使的光环,我们需要的首先是最基本的保障,天使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

左图显示了上海一家医院2009年~2013年间的医疗事故情况。根据统计,内镜最常见并发症是穿孔,手术造瘘(7例);漏诊(3例);ERCP死亡(2例);急诊胰腺炎(1例);急性大出血、死亡(1例),合计因消化内镜造成的医疗事件共4例。

男,51岁,上腹部不适,隐痛半年,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见1.2cm隆起,胃窦炎。超声内镜示:食管中段1.2cm大小占位,考虑平滑肌瘤可能。数日后入院行食管平滑肌瘤内镜下切除,全麻下胃镜距门齿33cm见1.5cm大小隆起,按常规标记,切除表面粘膜,沿肿块边一分离达病变根部,使用圈套器在肿块根部电切除,后突然大出血,经抢救无效,约30分钟后出血性休克死亡。

鉴定结果分析:①对于单纯性动脉瘤认识不足,瘤腔内有血内镜下见肿块,可以没有搏动。②术前没有明确诊断(应行超声、CT、MR),不要麻木急行ESD治疗。③粘膜下肿瘤,在圈套前应作局部穿刺,排除血管瘤可能。④大出血后无急救措施,导致死亡主要原因。

男,39岁,上腹部隐痛、乏力,胃纳差,医院X教授帮助病人做胃镜检查,一年4次检查均为慢性胃炎,后去B医院活检,病例诊断为侵润型胃癌,伴肝远处转移。经剖腹探查,为侵润型胃癌,(皮革胃)腹腔、肝广泛转移,三个月后,死于胃癌晚期。要求赔偿8万,医院只给4万元。结果,只有采取医疗鉴定。

鉴定结果分析:该医疗事故鉴定为二级医疗事故,满足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严重障碍。二级甲等医疗事故是指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如小肠缺失90%以上,功能完全丧失)。二级乙等医疗事故是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严重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包括重度智能障碍;肺功能持续重度损害等)。

男,68岁,体检时大便隐血阳性。在A医院就诊,肛检K-C位,3、7、11点有内痔,Hb10.8g,经内痔治疗半年无好转,Hb下降8.6g,肠镜检查见结肠内有3枚息肉,表面糜烂有出血,行APC治疗,一天后大便出血,内镜下无法止血,剖腹探查,肠出血,发现肠穿孔,术中输血1200ml,再行肠穿孔修补术,结肠造瘘术;半年后还需造瘘,要求赔偿50万元。

鉴定结果分析:①术前医院将息肉误诊为内痔,延误治疗半年造成严重贫血。②术前患者有心脏支架,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未告知病人停药造成术后创面出血。③对于>1cm的息肉不宜使用氩气凝固术(APC)治疗。④应该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术中不慎将结肠创面拉破。⑤创面破口可以行手术修补,不应做造瘘术。⑥肠镜术后未将病人留院观察,也未告知病人术后有出血和肠穿孔可能。

女性患者,84岁,距肛缘15cm处,肠镜下可见一枚1.5cm息肉,行电切术,术后患者返回家中,3个小时后出现腹痛,入院经外科检查,腹肌紧张,腹部平片“肠穿孔”。行肠段切除,肠造瘘术,术后20天出院,要求赔偿8万元。

鉴定结果分析:经区医疗鉴定,结果为四级医疗事故,次要责任。一年后因造瘘口切口疝,再次进行市医疗鉴定,要求赔偿15万元。这例病人会一直追求赔偿,建议消化科医生不要轻易开刀。

最后,姚教授给大家提出警钟长鸣:不要拿病人的好处;多沟通,讨论,家属签字,原病史资料;不要冒险;少说大话,落实细节。对于疑难病例患者,建议随访,建议复查,建议进一步治疗。“保护自己是为了我们不倒下,不倒下才能更好为病人服务”。

来源:医脉通

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5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男53例,女33例,年龄均>18岁,于末次出血24 h内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6例,胃溃疡32例,吻合口溃疡11例,复合型溃疡7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查。排除严重心肺疾病、休克昏迷、精神失常等不能合作者;排除上消化道穿孔急性期、严重咽喉疾病、胃炎、主动脉瘤和严重颈、胸、脊柱畸形、急性传染性肝炎以及胃肠道传染病患者。入院后12~48 h内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治疗前后予以严密护理配合。

2 结果

86例患者经内镜治疗后有84例成功止血,成功率为97.8%,2例因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外科手术止血。复查的出血率为2.7%,再次进行内镜治疗后没有再次出血病例。所有患者介入治疗之后未出现穿孔、狭窄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介入前护理

3.1.1 患者准备

常规检查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螺旋抗体、凝血4项与心电图。持续性大量出血者洗胃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患者左侧卧位,领口与腰带放松,练习吞咽动作,取出义齿放好牙垫。

3.1.2 物品准备

电子胃镜、喷洒导管、注射针、冲洗皮球、10 ml注射器、微波治疗仪、热活检钳等。药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孟氏液、立止血、鱼肝油酸钠等,并将录像机输液架等准备到位。

3.1.3 心理护理

耐心讲解内镜优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安慰患者,避免不安、焦虑及恐惧,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适当满足其合理需要,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促进康复[4]。

3.2 介入中护理

3.2.1 麻醉

插管前15 min让患者服用安定10 mg或山莨菪碱10 mg肌内注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保证操作顺利进行。咽喉部的麻醉对于完成插镜检查和治疗很重要,但要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

3.2.2 患者体位

患者采取左侧卧位,使其咬紧口垫,托好弯盘,在弯盘下面垫放一次性枕巾防止呕吐时污染床铺。固定好患者头部,防止插镜困难。为了避免污物吸入、呛咳要保持患者头部向左侧偏。若呕血量大,患者生命体征波动较大时报告医生,必要时停止检查[3]。

3.2.3 观察记录

图像记录对于内镜治疗很重要,能记录病变部位和形态特点,是随访复查的依据,也可用作教学和科研资料。

3.3 介入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操作结束马上取下牙垫,确保患者血压、脉搏等正常后,平车送返病房。做好口腔清洁,避免呕吐,做好交接班工作。密切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粪便颜色,询问有无胸部疼痛、呼吸困难,警惕穿孔和大量出血。做好生活护理,使其充分休息。

3.3.2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1~2d,向患者家属反复强调禁食的重要性,静脉补充水分、营养及电解质,注意水电解质平衡。1~2 d后无再出血的患者可进少量微凉无渣的流质饮食,以后可以给予半流质及普食,饮食以清淡为宜,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有无恶心、呕血、上腹部胀满、黑便等再出血表现。

3.3.3 出院指导

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嘱咐家属照顾患者出院后使用柔软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忌粗糙辛辣食物,忌烟酒,劳逸结合,按时服药,恢复期要多卧床休息,不能起床过猛以及活动剧烈。出血停止1周之后可轻微活动,之后依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和活动范围,避免过早的体力活动,3个月后复查。

4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内科急症,指屈氏韧带以上的肠、胃和食管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4]。内镜下止血治疗对设备要求低,具有止血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点,患者的经济负担较小,患者易接受,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而成功的内镜治疗需要护士的密切配合,熟练、细致耐心的护理配合对于治疗的顺利完成非常的重要,不仅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成功救治也说明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快速有效和护理配合的重要性。

在治疗的过程中,笔者深切的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介入前的准备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疏导,还是介入治疗中与医生操作的密切配合,包括术后护理,都需要护士的耐心细致的工作,都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些工作对于顺利完成治疗、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和减少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及时处理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兆申,胡品津.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草案).中华内科学杂志,2005,44(1):73-75.

[2]锡春.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观察与护理106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A):31.

[3]朱建心,钟尚志.消化内镜护士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16.

上一篇:公有制经济下一篇:中职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