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止血治疗(共9篇)
内镜下止血治疗 篇1
后鼻道出血多由高血压引起[1],它以出血凶猛、量大、位置隐蔽、止血困难,让耳鼻喉医生非常头痛,患者也非常恐惧,传统的止血方法多采取后鼻道填塞的方法,这种止血方法不但操作粗暴、病程长,更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鼻窦内窥镜的出现使得鼻腔结构变得更清晰了,它不但使得前鼻镜无法看到的部位清晰可见,更带给鼻科革命性的变化[2]。笔者自2004年开始使用鼻内镜配合双极和电凝治疗后鼻道出血,但因双极和电刀可塑性差,加之有些患者鼻中隔偏曲,一些隐蔽位置的出血双极和电刀很难达到,使得止血增加了难度。笔者根据不同的出血位置自制了不同角度的止血器解决了这个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共对50例后鼻道出血的患者使用自制止血器进行止血,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5~70岁。高血压者46例,外伤3例,1例为鼻窦炎术后出血。
1.2 方法
取一段的带绝缘皮的铜线,截取20 cm长的多段,两端去掉2 cm绝缘皮,将露出的铜芯制成环形,再将铜线折成各种角度,或根据出血部位临时制作,将制好的止血器放入熏箱消毒备用。50例鼻出血经过前鼻镜检查均未发现出血点,用地卡因肾上腺素纱条 (1%地卡因50 mg+0.1%肾上腺素4支+0.9%生理盐水40 ml将纱条蘸湿) 鼻腔表面麻醉,从前向后一边上药一边仔细寻找出血点。后鼻道的易出学部位依次为:下鼻道后端、中隔后缘、中甲后端附着缘外0.5 cm、嗅裂区[3],出血几率大的部位重点检查,在鼻出血的部位多可以看到血管迂曲扩张或有凝血块附着,凭着这些间接征象可以找到出血点,对于可疑出血点可以用吸引器轻吸之,如有喷射状出血便可确定该点就是出血点,确定好出血点后将止血器调整好角度一端置于出血区,另一端置于鼻外,将电凝调到40,轻打止血器的鼻外端,待出血点起泡后停止,鼻出血便可止住。如患者对疼痛敏感或非常恐惧,可采取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多需控制血压、抗感染、镇静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50例患者中45例直接找到了出血点电凝止血后没有再出血,2例由于血压控制较差波动较大,出现再次出血,控制血压后二次止血后血止。2例患者窥镜未能直接找到出血点,术中采取广泛鼻腔填塞,术后采取静卧,止血、抗炎、对症治疗血止。1例为鼻窦炎术后撤纱条后出血,检查发现鼻窦炎术中损伤蝶腭动脉前支未行有效处理,术后再次出血,清理术腔找到蝶腭动脉前支电凝后行局部填塞,48 h撤纱条血止。
3 讨论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急诊之一,迅速准确地判断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并进行有效确切止血是耳鼻喉医生一项过硬的本领[4]。过去后鼻道出血只能通过后鼻道填塞来止血,该术式因操作粗暴,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创伤让患者终身难忘。鼻内镜的出现则为耳鼻喉医生提供了清晰的鼻腔视野,它使得前鼻镜无法看到区域一目了然,配合适当的止血器械完全可以完成后鼻道出血的止血任务。笔者用一根细细的铜线做成止血器,它不但可以调成各种角度到达鼻腔的各个位置,而且因其体积小对窥镜的视野影响小,在一些狭小的空间也可以操作。另外铜线是一种电工常用材料,非常便宜且随处可见,大大降低了手术成本。鼻内镜电凝止血是在直视下完成的,其对鼻腔黏膜的损伤非常小,且又无需填塞,故术后病程恢复也短。患者没有经过填塞之痛,故不存在心理上的创伤。综上所述鼻内镜下自制鼻腔止血器治疗后鼻道出血具有以下优势:准确、安全、确实、有效、经济、微创、无需填塞,值得一试。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配合特制的止血器械对后鼻道出血治疗的优势。方法 对50例后鼻道出血的患者, 使用一段BV6mm2的铜线制成可以调节角度的止血器械, 配合鼻内窥镜找到出血点, 电凝止血。结果 50例患者除2例患者没有找到出血点需要填塞外, 均没有进行后鼻道填塞且效果确切。结论 鼻内窥镜配合特制的止血器械进行后鼻道电凝止血具有准确、确实、痛苦小、无需填塞等优点, 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止血器,鼻出血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使用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80.
[2]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0.
[3]田永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出版社, 2007 (6) .
[4]韩德民 (主译) .内镜鼻窦手术及其扩展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4.
内镜下止血治疗 篇2
关键词:消化道溃疡;胃镜下止血;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65-01
消化道溃疡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发病迅疾,进展快,易引起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严重者会因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安全。传统的外科切除手术对止血效果良好,但也存在切口大,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而胃镜下止血疗法则不仅手术简便安全,而且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快,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本文就此对胃镜下止血治疗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6月我院胃肠科门诊收治的78例急性消化道溃疡患者,均符合消化道溃疡出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反复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黑便、出血量大等。经胃镜检查确诊胃溃疡出血21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3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22例。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18~65岁,平均(45.3+7.34)岁;溃疡面积≥2.0*2.0cm 23例,其余均为1.0*1.0cm~2.0*2.0cm。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在年龄、性别、入院出血天数、溃疡面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时均待血压、心率、呼吸、心电等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治疗。观察组行胃镜下止血治疗。先予安定10 mg肌内注射,并用1:500去甲肾上腺素冲洗溃疡面,待去除表面白苔后,在溃疡面喷洒10%孟氏液20~40 m1,对弥漫性轻微出血病灶可喷洒凝血酶400-1200U止血;若仍有继续出血症状,则改行电凝止血,电凝指数为3.0~3.5,连续脉冲>3个;对出血面积较大或动脉出血患者可用钛夹钳止血。待无活动性出血后方可退出胃镜。行尿素酶试验,继续辅助治疗为推注奥美拉唑静脉40 mg/d,1周后剂量调整为20ml/d,改为口服治疗,持续4周。对照组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行溃疡单纯切除术1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23例。
1.3 疗效评定 (1)止血评定标准:①红细胞、血红蛋白压积无降低;②血压>90/60mmHg;③脉搏60-100次/min;(2)治疗效果评定:治愈: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大便潜血阴性,心率、血压稳定,呕血停止;有效:黑便、呕血于治疗36~72h停止,血压、心率趋于稳定;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心率波动,或再出血;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略高于对照组的92.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后止血用时、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观察组在止血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及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较为复杂,目前来看以消化性溃疡致大出血较为多见,而其中尤以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最为典型。由于该病发病突然,进展快,如不及时采取处理将会迅速发展成消化道大出血,导致患者因血容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有效止血对抢救至关重要。
基于急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发病率高的原因,临床该疾病样本较为丰富。据观察来看,以往行溃疡或胃大部切除术来抢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缺点是创伤大,继而引起并发症增多,而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存在耐受性差问题。随着微创理念和胃镜技术的发展,经胃镜下止血疗法逐渐在各大医院得到成熟应用。观察发现,首次采取胃镜下止血处理基本能使出血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大大缩短的病程和住院时间[2]。本组资料显示,经胃镜下止血的观察组与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差异并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上述两种方法均对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有效,但胃镜下止血处理能减少创伤和并发症,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治疗费用因此降低,因此优势更为全面。不过,在内镜治疗后也存在溃疡再出血易发现象,研究发现及时给予抗酸剂和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较好地控制溃疡再出血,巩固治疗效果。表2结果显著胃镜下止血治疗后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大便潜血转阴天数均明显短于手术治疗的对照组,说明经胃镜止血治疗术可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效果好,能加快康复进程。
不过,并非所有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均适用于胃镜止血治疗,多临床系胃镜止血失败案例分析发现,老年患者、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处理溃疡困难、溃疡部位暴露不全使胃镜热探头无法与药物完全触及等因素均会导致胃镜止血效果受影响[3],因此,临床在治疗前后应做好严密观察,对具备胃镜治疗适应征的患者可行急诊胃镜治疗,若对治疗后出现反复再出血的则建议改用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少虹.急诊内镜检查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附81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lO,10(9):83-84.
[2]陈立群.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45—46.
内镜下止血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6例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11例, 年龄15~70岁。其中20例黑便, 14例呕血兼黑便, 2例单纯呕血。20例患者病前有消化道症状, 16例患者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检查前, 均无明显腹胀及大量呕血症状。
1.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急诊内镜检查均在距首次出血的两天内, 检查前, 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 对有冠心病病史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 有肺气肿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 对大出血且休克患者给予血容量补充、血压稳定之后, 方进行内镜检查。电子胃镜常规插入, 保证有清晰视野, 尽快找到出血灶。发现病灶后, 利用稀释去甲肾上腺素反复冲洗, 认真观察, 对出血原因、出血类型及出血部位等状况进行分析和明确, 从而对注射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将注射针插入, 若是喷射性出血或涌出性出血, 将0.5ml~1.0ml立止血注射至出血灶中央, 观察3min, 通常情况下, 一针后, 出血情况可得到控制;若存在渗血情况, 则再注射2~3点于出血灶周边, 每点控制在0.5ml左右, 可得到完全控制。若患者是活动性出血, 首先将0.5ml立止血进行局部喷洒, 稍后按照每点0.3~0.5ml的标准对出血灶注射1~2点, 出血情况立即得到控制[1]。
2 结果
经内镜检查,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其中15例为消化性溃疡, 3例胃溃疡, 11例十二指肠溃疡, 1例为复合溃疡;15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6例为急性胃黏膜病变。给予所有患者病灶局部注射立止血治疗。治疗后, 1次止血成功33例;3例出现再出血症状, 其中1例再次注射立止血, 出血症状得到完全控制2例改行手术治疗, 止血成功率达到94.44% (34/36) 。本组研究中, 36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从蛇毒中分离可以得到立止血, 它是一种酶制剂, 主要作用是止血, 巴曲酶及微量的凝血因子X激活物是其主要成分。这两种酶素可以凝固血液, 又可发挥类凝血酶的效用, 还可将类凝血激酶的效能发挥出来。但是, 与凝血酶又有差异化的作用, 其凝血作用只可在出血部位产生, 若处于正常血管内, 凝血作用则会消失。给药途径有很多, 如静脉、肌肉、局部黏膜等, 剂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它的作用, 小剂量注射, 出血时间可得到明显缩短, 不会破坏人体组织, 将作用发挥于局部破损血管。对于肝病患者及出凝血机制障碍者, 凝血酶原复合物有效[2]。
传统的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采用的是内科药物治疗, 但需较长疗程, 存在失血较多的情况, 少数患者转到外科治疗, 是因为药物治疗无效、治疗时间受到影响。而采用急诊内镜下治疗, 则可将上述弊端克服, 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该方法具有很多优点, 一是局部注射安全可靠, 立止血作为一种凝血酶, 是经过分离和提纯得到的, 所以没有神经毒素存在。其止血功效只会产生于出血部位, 血浆凝血酶抑制剂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不会升高血液的凝血酶原含量及形成血栓。局部注射不会刺激和损害周围组织, 避免局部穿孔的发生。二是有较好的迅速止血效果, 局部注射后, 出血状况可立即得到控制, 有较高止血成功率, 不需要配合其它止血方法。三是有较广的适应范围, 各种年龄段患者均可采用该方法, 上下消化道出血都可适用, 不同类型的出血也可采用该方法, 对喷射线出血单独使用效果显著[3]。
总之, 针对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下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非常安全和简便, 且患者无需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俊达, 何剑琴.不同Forrest分级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注射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 (4) :248-250.
[2]张侠, 曲佑保, 许和平, 等.内镜下立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6例[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 2 (3) :76-77.
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临床护理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结肠息肉的临床护理。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97例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肠道准备,术后正确的病情观察、休息指导、饮食护理。结论:采取规范的术前护理,加强术后病情观察以及正确的饮食、休息指导,可避免和及时发现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护理
结肠息肉是指肠腔内的任何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常见的结肠疾病之一。结肠息肉在临床上无特殊表征,伴随出现的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情况也会因程度轻而被忽视。在就诊的患者中多为便血和黏液血便为突出症状,也容易被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病。结肠息肉如果不及时诊治容易导致结肠癌的发生。随着结肠镜的发展和普及,结肠息肉的检出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我院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进行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和临床护理297例,所有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满意,相关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进行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297例,其中,男性182例,女性115例,多发163例,患者年龄23至90岁。
1.2 方法 在内窥镜下进行结肠息肉摘除术,手术方法:氩气刀、高频电凝、EMR或ESD。全部病例均按内镜检查前常规准备。术前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血型、凝血象、乙型肝炎5项等检查,行内镜检查,仔细观察息肉全貌,较小息肉用氩气刀灼烧。息肉较大或扁平样息肉均用基底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用高频圈套电凝切除息肉,或电刀粘膜切除,或粘膜剥离。并以钛夹将切口夹闭止血。术后禁食6h后改流质饮食,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有无腹痛及出血,腹部阳性体征。并予以静脉应用针对阴性杆菌、止血对症处理。
2.护理
2.1 肠道清洁准备 于术前1d进食少渣饮食,晚餐后8~9时服蓖麻油40ml,手术当日禁食早餐。早上6时左右口服硫酸镁200g,同时饮水1500~2000ml,待患者大便呈清水样后可行内镜下治疗。也可用聚乙二醇于术前4个半小时开始服用。禁用甘露醇清肠法,以免引起爆炸[1]。
2.2 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关于结肠息肉以及结肠息肉手术的一些知识或常识,并对手术治疗的优点、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详细的讲解,目的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
2.3 术前准备和器械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象等检查,去除患者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采用olympus型号为CIF-Q260JI或CF-2401的电子结肠镜、电极板、高频电刀装置、圈套器、热活检钳、粘膜下注射针、氩气刀、铗夹、必要抢救药品。仔细检查各种器械、物品以及高频电刀、氩气刀装置各参数设置是否正常。
2.4 术中护理 指导患者左侧卧位,双腿屈曲于胸前,将电极板片贴于患者的上侧臀部或大、小腿部位。进镜后先行全结肠检查,找到病灶,根据息肉的大小、位置、有蒂、无蒂等采用不同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在操作中协助治疗,活检,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了解有无腹痛、腹胀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采用电切、EMR、ESD等方法时,注意观察创口有无出血、穿孔等情况。
2.5 术后护理
2.5.1 術后观察 标本固定送检;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有无腹痛、便血;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做好相应处理。
2.5.2 术后饮食 根据手术的方式采用不禁食或禁食24。根据病情可进食流食、半流食逐渐转至正常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和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大便结燥或食用粗纤维食物而使创面结痂过早脱落而引起出血。术后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止血剂等药品。
2.5.3 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观察有无便血、腹痛及发热等症状。避免进食生硬、辛辣、粗纤维等食物。术后2 周内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注意卧床休息[2],以免腹压增高引起迟发性出血。定期随访结肠镜。
3.结论经过在内窥镜下行结肠道息肉摘除术并通过严格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良好的术后护理,本组患者没有发生穿孔、气体爆炸、术中呼吸停止等状况,均痊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内窥镜下行结肠道息肉摘除术并采用临床护理,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徐富星.下消化道内镜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84.
内镜下止血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9例, 年龄22~75 (44.2±8.1) 岁, 出血量<500ml者12例、500~1000ml者17例、>1000ml者10例, 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复合性溃疡10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7例, 年龄22~77 (44.6±8.2) 岁, 出血量<500ml者12例、500~1000ml者19例、出血量>1000ml者8例, 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复合性溃疡9例。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病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给予内镜下止血夹联合肾上腺素联合治疗, 同时给予输血、输液、止血、休克纠正等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症状监测、药物指导等措施。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持续性的综合护理措施, 根据手术阶段分为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 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集中在心理护理及生理护理两个方面。首先在心理护理上, 护理人员应该在明确患者病情发展、生理症状、治疗措施及心理状况后评定当前患者内心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程度, 同时根据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向其讲解治疗方法、治疗步骤、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等诸多内容, 使患者能够对自身病情、治疗、安全等均有良好的认知, 缓解患者由于病情、治疗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诸多注意事项内容, 要求患者听从管理并积极配合, 使患者明白自身依从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提升患者治疗积极性;而在生理护理方面, 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积极完成各项手术准备, 记录患者各项生理信息并根据患者实际需要更加全面地完成手术准备工作, 务必做好患者的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工作以确保患者生理状态符合手术指征, 做好抢救准备。 (2) 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应该协助患者调整体位并询问其舒适程度, 协助患者咬住口垫并松解腰带, 配合麻醉师完成麻醉操作。护理人员在每一项注射之前均应该告知患者当前操作内容, 使患者知晓自身受到的护理操作而缓解其内心紧张、恐惧等情绪, 有必要者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紧张程度给予其拍手、抚摸、鼓励等措施, 使患者放松心情以进入麻醉状态。整个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持续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及身体生理症状的变化情况, 统计患者呼吸、脉氧、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烦躁、出汗、呕吐等症状。护理人员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遵从医嘱及时准备好手术器械。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注意遮盖患者隐私部位, 做好患者交接工作。 (3) 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术后恢复创建健康良好的环境, 保证患者床褥的干燥与清洁, 调整患者体位以避免伤口受到不利影响。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加强病房的巡视频率, 观察患者精神、生理、病症、伤口的具体恢复情况, 定时统计患者血压、脉搏、尿量、便血等体征及指标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血压异常下降等出血先兆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建立静脉通道。护理人员还应该限制患者的术后饮食, 要求患者遵循流食、半流食及固体饮食的规律, 尽量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类型为主, 严禁食用粗糙、油腻、煎炸、生硬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3]
评定治疗效果:显效:术后出血停止且无复发;有效:术后出血情况明显改善;无效:术后出血状况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4.9%)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 , 差异显著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具有病发迅速、病情复杂、发展极快等特点。临床统计显示[4], 消化道出血病死率高达40%左右,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是当前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一项重要方法, 而良好的护理干预则能配合术者更加顺利、快速地完成这一手术, 对提升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针对性的综合护理, 其将患者的治疗进程分为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阶段, 护理人员首先应该全面评估患者入院后的生理、心理、症状等内容的实际情况, 进而根据患者的交流渠道、内容、方式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事实上, 以往临床单纯的常规护理基本不会关注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变化, 而严重的心理不良情绪将会对手术进程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使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各项生命指标出现异常而无法顺利完成手术。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则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 需要护理人员来维持整个护理干预的持续性、全面性及优质性, 才能达到事前抑制患者不良心理与生理状态、术中积极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指导患者更加快速有效康复这一目的。
综上所述,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证明针对性的综合护理能有效提升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抽选接受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4.9%)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 , 差异显著 (P<0.05) 。针对性的综合护理能有效提升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内镜下止血夹,肾上腺素注射,消化道出血,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梁肖兰.内镜下止血夹与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 (6) :176-177.
[2]胡银清, 郭海建, 帅红梅, 等.内镜下止血夹联合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5) :98-100.
[3]张静, 张佳莹, 丁士刚, 等.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 2012, 44 (4) :582-587.
内镜下止血治疗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356例特发性鼻出血患者中, 男198例, 女158例;年龄最大96岁, 最小15岁, 平均年龄37.2岁;单侧出血351例, 双侧出血5例;失血量的估计, 根据每次出血情况及发作次数患者血压、脉搏和一般症状综合判断。失血量达500 m L时, 出现头昏、口干、乏力, 面色苍白;失血量在500~1000 m L者, 出汗、血压下降、脉速无力;收缩压低于80 mm Hg, 血容量损失约1/4。失血量最少200 m L, 失血量最多1050 m L。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为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组, B组为传统鼻腔填塞术治疗组,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见表1。
为了讨论出血部位及与年龄关系及出血性质, 将A组按年龄分为A1组 (15~30岁) ,
A2组 (31~55岁) , A3组 (56~96岁) , 三组临床资料对比见表2。
1.2 常规处理及止血
1.2.1 常规处理:
特发性鼻出血出血剧烈, 患者精神紧张, 首先镇静, 对患者安慰, 消除紧张情绪, 避免因精神因素引起血压增高, 加剧出血, 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如出血多, 应补足血容量, 纠正休克, 同时询问病史, 着重出血量及出血鼻腔。并为患者行出血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准备止血。
1.2.2 止血:
1A组患者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下, 导入鼻内镜, 在吸引器引导下, 自血流方向追查出血部位;如窥见喷射状出血点, 先用1/100丁卡因肾上腺素面片收敛, 导入微波探头, 功率为32 W, 凝固3~5 s, 出血即可停止。如在出血间歇时, 鼻腔无出血或血迹可寻, 应自黎氏区开始, 依次为下鼻道 (着重后份及鼻泪管口) 、后鼻孔、中隔后部, 着重后上, 中鼻道, 沟突, 正常鼻腔黏膜光滑完整, 如行鼻腔填塞或检查损伤, 可见片状渗血, 不应疑为出血部位, 如为粒状淡红突起, 且周围黏膜光滑, 即为出血点, 吸引管探吸, 即可诱发喷射状出血, 同法微波凝固, 术后红霉素眼膏涂凝固处, 无需鼻腔填压, 术后给抗生素3 d预防感染, 给1/100呋麻液滴鼻, 防止鼻腔粘连。术后少许暗褐色血液流出为血液积聚于鼻窦腔内所致, 术后15 d复诊。2B组患者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下鼻镜检查, 如黎氏区出血, 微波凝固, 非黎氏区出血, 将无菌凡士林纱条的一端双叠10~12层, 将折叠一端放进鼻腔后上方嵌紧, 在将折叠部分上下分开, 使短的一段平贴鼻腔上部, 长的一段平贴鼻底, 形成一向外开口的口袋, 然后将纱条的长端自上而下填人口袋内, 剪除多余纱条, 填塞完毕, 如仍有血液流入咽部或再次出血, 应改用后鼻孔填塞, 鼻腔填塞物24~48 h后取出,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给止血药物止血。取出纱条后15 d复诊。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190例患者188例一次治愈, 2例因在外院行鼻腔填塞黎氏区损伤重, 渗血多, 误认为是出血部位而失败, 再次行鼻内镜检查定位在下鼻道, 并行微波凝固而治愈, 鼻内镜下出血部位见表3。
2.2 B组166例患者86例为黎氏区出血, 微波凝固而治愈, 80例非黎氏区出血, 行鼻腔填塞后, 21例再出血, 再次填压, 5例仍出血, 改为鼻内镜检查见出血部位在下鼻道后段、鼻泪管开口处, 微波凝固而治愈。
2.3 两组术后反应及复诊情况比较:经χ2检验, A组患者术后反应较B组显著减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A组患者术后复诊情况较B组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4、5。
3 讨论
3.1 鼻内镜及鼻内镜技术使鼻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有了质的飞跃。
鼻腔与鼻窦由狭窄的空腔、空洞及间隙构成, 解剖结构复杂而精细, 单纯鼻镜检查不能窥见黎氏区以外的出血点, 1925年美国鼻科学者Ma Hz成功应用WOLF公司生产的鼻内镜检查鼻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鼻内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遍应用, 大大提高了鼻腔疾病的诊断及治疗[4,5], 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是这一技术的良好应用, 我科应用鼻内镜对鼻出血的检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先进和准确的技术手段。传统的鼻腔填塞不是针对出血部位而进行的, 而是对整个鼻腔的填压, 填塞后再出血率高, 鼻腔黏膜受损重, 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改变了传统鼻腔填塞方法, 这种方法是有的放矢, 效果确切, 改变了过去盲目行鼻腔填塞及血管结扎的弊表5两组患者1个月后随诊情况比较端, 使术后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降到最低, 特别适用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3.2 鼻内镜下对鼻出血治疗方法的再认识。
本文对356例特发性鼻出血患者分别行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及传统鼻腔填塞术治疗, 将二者疗效进行对比, 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组止血确切, 术后反应轻, 并发症少, 明显优于及传统鼻腔填塞术治疗组, 为目前治疗特发性鼻出血的首选方法[6]。鼻内镜技术止血的优势:1易于明确鼻腔各部位活动性出血点, 尤其是鼻腔后部出血。2直视下精确操作, 简便易行, 止血准确, 迅速, 疗效确切。3损伤及痛苦小, 可避免不必要的鼻腔填塞, 尤其适用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病患者鼻出血的治疗[7]。但本方法要求术者熟练掌握鼻腔解剖结构, 并具备良好的鼻内镜手术技巧。如下鼻道狭窄而又排除其他部位出血, 可行下甲骨折内移, 充分暴露下鼻道;如中鼻道出血, 确认不是钩突, 可行钩突切除术, 暴露前筛出血点。如中隔偏曲致鼻腔狭窄而下鼻道及后鼻孔无出血点, 可行中隔矫正, 在查找出血点。
3.3 鼻内镜下对出血部位的再认识。
对A组190例患者行鼻内镜下检查出血部位黎氏区112例, 占58.9%;下鼻道35例, 占18.4%;中隔中部13例, 占6.8%, 上鼻道5例, 占2.6%, 中鼻道17例, 占8.9%。对不同年龄段出血部位比较看出, A1组黎氏区59例, 占92.2%, 下鼻道2例, 占3.1%, 中隔中部1例, 占1.6%, 上鼻道1例, 占1.6%, 中鼻道2例, 占3.1%。A2黎氏区27例, 占45%;下鼻道15例, 占25%;中隔中部5例, 占8.3%;上鼻道2例, 占3.3%;, 中鼻道8例, 占13.3%;A3组黎氏区26例, 占40%;下鼻道18例, 占30%;中隔中部7例, 占10.8%;, 上鼻道3例, 占4.6%;中鼻道7例, 占10.8%。对比发现30岁下患者以黎氏区为主, 后部出血少。31~55岁患者仍以黎氏区为主, 但后部出血占比例大, 56~96岁患者仍以黎氏区为主, 后部出血占比例与30~55岁患者无差异。而非40岁以上中老年人鼻出血则多发生在鼻腔后部。
3.4 鼻内镜下对出血性质的再认识。
对三组患者出血性质观察, 均为动脉性出血, 而老年患者也不例外, 改变过去认为老年患者为鼻鼻咽静脉丛出血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王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83.
[2]董慧波.难治性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0) :107-108.
[3]吴彦桥, 邸斌, 李军, 等.鼻内镜下难治性鼻出血出血点寻找及止血策略[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 27 (4) :1-3.
[4]崔新华.鼻内镜下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D].济南:山东大学, 2010.
[5]Soyka MB, Nikolaou G, Rufibach K, et al.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options in epistaxis:an analysis of 678 interventions[J].Rhinology, 2011, 49 (4) :474-478.
[6]韩德民, 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5.
内镜下止血治疗 篇7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药物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出现的急重病症, 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或胰管出血, 有较高的病死率 (40%) , 故需及时明确的诊治, 上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90%[1]。消化性胃溃疡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和胃癌等。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有呕血、便血等, 血压也发生改变, 根据这些临床特征评价比较内镜止血和药物止血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消化内镜下止血。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发现出血, 按适应证给予相应的治疗, 首先采用止血夹夹闭出血部位, 然后用5%孟氏液喷洒或聚桂醇针局部用药,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采用套扎术, 此外还可以血凝酶针剂帮助止血。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 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埃索美拉唑, 一般采用埃索美拉唑针剂+口服磷酸铝凝胶。在两组的治疗过程中均给予生理盐水, 防止水肿而导致进一步出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治疗72 h内的症状情况, 如呕血、黑便、贫血、血压等。72 h内避免剧烈活动, 以免因活动造成出血, 否则无法判断治疗是否止血成功。患者在两周内进行复查, 检查血常规、便常规, 复查止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72 h后, 试验组呕血、黑便、贫血症状、血压明显缓解, 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大便常规阳性例数和再次出血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从笔者所在医院近三年的治疗效果来看, 内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且治愈后复发率降低。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 内镜越来越多用于治疗消化道活动性出血、静脉曲张出血等[2]。内镜止血的成功率较高, 但是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 并且掌握正确的治疗时机。
上消化道出血的24~48 h内行内镜治疗是最佳的时期。临床上常见的内镜治疗法有局部药物注射法、药物喷洒法、皮圈套扎法、机械压迫法等[3]。内镜治疗是一种非手术的介入治疗方法, 危险性相对较低, 部分学者鼓励采用内镜治疗法, 若输血量超过3200 ml, 并且有呕血、黑便、低血压的再次出血的患者不适合[4], 此外直径>3 mm的动脉出血也不主张内镜治疗[5], 上述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总的来说, 要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灶在内镜下的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 可联合应用多种内镜下止血方法[6], 也可以联合药物止血和内镜止血, 提高止血成功率。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在治疗72 h内避免剧烈活动, 以免因活动造成出血, 否则一方面无法判断止血是否成功, 另一方面一旦再次出血, 一般无法采用内镜止血, 止血效果不理想, 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 争取抢救时机[7]。
综上所述, 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治疗效果理想, 具有安全方便、创伤性小等优点, 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是效果较差, 建议在内窥镜治疗的同时, 同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止血治疗。此外笔者所在医院可增加内镜配制, 普及内镜技术, 提高内镜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 对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做出临床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勤, 杨明刚, 王晨林.187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内镜下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华实用医学, 2003, 5 (20) :109.
[2]王立明, 黎红光, 应春晓, 等.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2, 24 (7) :175-176.
[3]Palmer K, Nairn M.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ood loss:summary of SIGN guidelines[J].BMJ, 2008, 18 (337) :928.
[4]冯姝婷, 李艳.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9) :113-114.
[5]张秋瓒, 赵魁, 王邦茂.内镜下止血夹治疗高危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 (2) :146.
[6]唐建华, 刘文超.92例急性非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8) :512-513.
内镜下止血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严重鼻出血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 均有反复发作的鼻出血症状, 经鼻腔填塞止血无效, 且患者同意接受鼻内镜下手术止血治疗。研究对象均排除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恶性肿瘤、智力障碍、精神异常者[2]。根据随机法分组, 对照组共计50例, 男24例, 女26例;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 (46±7) 岁;体重49~80kg, 平均体重 (61±4) kg;其中鼻内镜下检查提示出血部位包括圆枕处9例、中鼻道16例、鼻中隔后段14例、下鼻道后段7例、鼻中隔偏曲处4例。试验组共计50例, 男25例, 女25例;年龄18~80岁, 平均年龄 (45±6) 岁;体重50~81kg, 平均体重 (60±4) kg;其中鼻内镜下检查提示出血部位包括圆枕处10例、中鼻道15例、鼻中隔后段11例、下鼻道后段9例、鼻中隔偏曲处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发现其在年龄、体重、性别、出血部位等方面,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指导患者平卧于手术台, 头部略抬高并固定。嘱患者手术中张口呼吸, 采用消毒巾遮盖双眼, 备好激光治疗仪、凡士林纱条、高膨胀海绵等术中用品。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脉搏等, 若发现异常情况可暂停操作[3]。若血块流入口中, 指导患者切勿吞咽, 及时使用吸引器吸出。术后患者取半卧位休息, 待吞咽自如后方可进食, 以防发生呛咳而引起创面破裂再度出血。指导患者勿弯腰、低头、咳嗽、擤鼻、挖鼻等, 每日采用油性滴鼻液防止鼻黏膜干燥, 并做好口腔护理[4]。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讲解鼻内镜下手术止血的操作步骤、安全性和有效性, 告知患者术中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 尽量缓解或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病例,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术中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 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保证其正确配合医生操作。术后主动关心患者, 鼓励患者说出不适感, 告知其术后若出现头部痛胀、流泪等症状属正常反应, 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疼痛剧烈者可适当使用镇痛剂, 以保证充足睡眠[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 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焦虑程度, 评分越低代表焦虑程度越低。出院时由患者本人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满意率= (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SAS评分较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理满意率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试验组护理满意率较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严重鼻出血在临床比较常用, 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但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使患者不能较好地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 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加强围术期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充分了解鼻内镜下手术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术中全程陪同患者, 及时给予情感支持, 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 使手术能够顺利展开;术后使患者对常见的不适症状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引起其猜疑和恐慌。研究结果表明, 在严重鼻出血鼻内镜下手术止血操作时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增加患者的配合度, 使手术顺利实施, 并可增进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严重鼻出血鼻内镜下手术止血的护理措施。方法 将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严重鼻出血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 随机分组, 均接受鼻内镜下手术止血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 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对比两组在手术时间、焦虑程度、护理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 试验组手术时间较短、SAS评分较低, 护理满意率较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严重鼻出血鼻内镜下手术止血操作时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增加配合度, 使手术顺利实施, 并可增进护患关系。
关键词:严重鼻出血,鼻内镜,手术止血,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华芳.鼻出血鼻内镜下治疗与护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20 (9) :588-589.
[2]袁洁莹.鼻内窥镜电凝治疗高血压鼻腔大出血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3) :61-62.
[3]薛新中, 张明.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36) :57-57.
[4]苏庆琪.顽固性鼻出血3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 :67-68.
内镜下止血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龄18~62岁, 其中Ⅱ型Ⅰ期17例, Ⅱ期40例, Ⅲ期23例, 其中11例伴有变应性鼻炎。术前对所有病例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骨窗和水平位软组织窗CT扫描, 其中, 前组筛窦炎32例, 前后组筛窦炎4例, 额窦炎14例, 上颌窦炎30例。80例慢性鼻窦炎Ⅱ型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给予鼻内镜术辅以止血敏0.5g治疗, 对照组给予鼻内镜术。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构、疾病分期、分型及伴发疾病等因素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罗红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间羟唑啉喷鼻剂。行冠位CT扫描。且实验组术前30min肌注0.5g止血敏、0.5mg阿托品、10mg安定;对照组除不用止血敏外, 其余用药相同。鼻内镜术的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头略偏术者, 以1%丁卡因20m L+1:1000肾上腺素3m L;浸湿的棉片进行表面麻醉, 充分收缩和麻醉总鼻道、中鼻道、嗅裂3次, 每次5min, 在中鼻甲前端鼻丘和钩突前缘注射2%利多卡因注射液 (含少许肾上腺素) 2m L, 中鼻甲后端附着处外侧注射2m L, 手术参照Messerklinger术式, 切除钩突、筛泡, 摘除息肉, 根据不同病情开放前筛、全筛, 全蝶筛, 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自然开口。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 全部手术由同一医师操作。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消失, 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 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 窦口狭窄或闭锁, 息肉形成, 有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 (P<0.0 5) , 见表1。
3 讨论
如何减少内镜鼻窦手术的术中出血, 已成为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为了减少鼻内镜手术术中出血,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手术前期的治疗上做了很多的研究[3], 如在手术前全身使用抗生素、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变态反应治疗等。止血敏化学名称为羥苯磺乙胺, 它的药理作用是通过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目, 增强其聚集性和粘附性, 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酶活性物质, 加速血块收缩来缩短凝血时间, 另外还可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血液渗出, 达到止血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说明术前肌注止血敏能明显减少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提高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5~197.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134.
【内镜下止血治疗】推荐阅读:
内镜止血治疗09-13
鼻内镜下止血10-21
内镜下止血夹论文05-17
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止血护理常规07-26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07-09
鼻内镜下鼻出血的治疗07-17
止血治疗06-01
消化内镜治疗06-29
急诊内镜治疗09-13
内镜注射治疗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