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射频治疗

2024-12-26

内镜下射频治疗(精选10篇)

内镜下射频治疗 篇1

声带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声带良性疾病,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如, 纤维喉镜下息肉切除术、间接喉镜下喉钳摘除息肉手术等[1]。我院耳鼻喉科在治疗声带息肉时应用喉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的方法,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声带息肉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实验组70例, 一组对照组72例, 实验组给予喉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 对照组给予喉内镜下摘除声带息肉的手术方式。对照组的72例中, 男39例, 女33例, 年龄11~73岁, 平均年龄 (47.6±11.2) 岁, 病程1.4个月到36.4年, 平均病程 (21.1±5.7) 年。实验组的70例中, 男38例, 女32例, 年龄10~71岁, 平均年龄 (48.2±12.1) 岁, 病程1.6个月到35.9年, 平均病程 (47.9±10.2) 年。两组声带息肉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的差异显著, 可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手术方法:患者手术前4 h禁食水, 手术时采取坐位的手术体位, 给予浓度为2%的丁卡因对患者咽喉部进行表面浸润麻醉, 对咽喉反射比较敏感的患者给予5 ml浓度为2%的丁卡因进行喉上神经局部麻醉;麻醉满意后让患者右手拽舌, 医生左手持喉内镜沿着距离舌表面中线的位置0.5 cm处进入口腔。缓慢将喉内镜送入到会厌后方的上缘, 将视野调整好, 暴露清楚声门, 摄取手术前的图像。将喉内镜的镜柄抵住患者舌根, 将喉内镜固定住, 右手持住喉钳, 将钳口合紧, 摘除息肉。

实验组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 患者采取仰卧位的手术体位, 将垫枕垫于肩下, 麻醉满意后将支撑喉镜置入,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采用单极刀头将声带息肉沿蒂部切除, 如果息肉的基地较广, 则用双极刀头破坏凝固病变的组织。

1.3 评价标准

痊愈标准:手术后患者发生恢复正常, 声带息肉消失, 声带黏膜色泽正常, 黏膜平整;好转标准:手术后患者声嘶症状有所好转, 病变缩小明显或者局部声带肥厚、欠光滑, 声门闭合上良好;无效标准:患者声嘶症状无明显好转, 病变依旧存在, 闭合声门较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7.0的软件包, 计数资料χ2检验, 计量资料t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声带息肉患者手术以后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无效率为0.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实验组声带息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 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并发生发生率12.5%, 差异明显, (P<0.05) , 具体见表1。

3讨论

声带息肉是比较常见的声带良性病变, 主要的病理改变在Reinke间隙内, 息肉长出后会影响发音, 出现声音嘶哑及咽部异物感等临床症状[2]。治疗声带息肉的主要方法为手术, 手术可分为多种,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利用的主要是电磁波, 病变部位的细胞组织因电磁波效应而出现剧烈的内生热反应, 组织在温度低于70℃的热效应下凝固, 形成血栓进而使患病部位的血管闭塞, 病灶进一步硬化萎缩、坏死脱落及平复, 或者将病变部位直接精确切除[2]。由于此种治疗操作精确, 手术过程不出血, 因而不会出现术后窒息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同样是喉镜直视下进行, 手术视野更广, 光亮度更高, 手术操作过程及声带病变可以清晰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与数字图像的要求相同[3]。本实验中所有采用喉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术治疗的声带息肉患者术后声带的手术创面均恢复良好, 患者的嗓音也恢复到正常。在观察治疗效果时, 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术治疗的实验组声带息肉患者术后治疗无效的患者为0例, 仅有一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治疗的有效率为100.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 效果明显好于行喉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手术的安全性更高。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广泛的推广应用此种治疗方法,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声嘶、咽部异物感等临床症状, 对于此类患者来说, 无明显低温射频消融禁忌证情况下, 是目前临床上首要选择的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喉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声带息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声带息肉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实验组70例, 给予喉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对照组72例, 给予喉内镜下摘除声带息肉的手术方式, 比较两种声带息肉手术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治疗无效率为0.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 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以上差异均显著, (P<0.05) 。结论 喉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声带息肉的效果良好, 明显的优于喉内镜下息肉摘除手术, 可以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喉内镜,低温等离子射频,声带息肉

参考文献

[1]吴孝江, 范良清.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声带良性病变200例体会.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8, 16 (1) :68-69.

[2]张庆丰, 张楠楠, 刘得龙.低温等离子射频辅助下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初步临床观察.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 (23) :1087-1088.

[3]官诚芳, 王士礼, 蔡吕枰, 等.慢性鼻-鼻窦炎内镜术后主客观疗效评价.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 (5) :451-455.

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护理 篇2

1术前护理

首先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详细讲解高频电切除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其安全可靠等优点,消除患者恐惧、紧张等不良清绪,增强其康复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由于内镜下治疗肠道清洁不彻底,会影响结肠镜检查显像效果,增加息肉的漏诊率,因此术前必须进行肠道处理,使肠道达到完全清洁,嘱咐患者术前不要吃乳制品和豆制品,以免影响到患者的肠镜电切手术。术前清理肠道禁用甘露醇,以免产生爆炸性气体,可给予口服硫酸镁清洁肠道,叮嘱患者术前3d摄人流质饮食,术前ld给予口服果导2片后禁食,次日给予硫酸镁粉50g加人70mL温开水口服,并饮水2000mL,加人适量的糖和食盐,以免发生严重腹泻造成电解质紊乱,同时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硫酸镁的导泻作用会增加患者的大便次数,使用柔软的纸巾擦拭肛门,使用温水洗净擦干,并涂抹凡士林保护,可有效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导致肛周感染。术前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严格检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态可以接受手术。

2术中护理

手术时患者取左侧卧位,用监护仪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嘱咐患者放慢呼吸,放松肛门便于进镜,待找到病灶后根据息肉的大小和位置调节圈套器和电流功率。手术操作过程中协助医生进行图片采集、电切、活检,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以及腹部的变化情况。要缓慢轻柔地使用圈套器,调节松紧适度直至有阻力时收紧,避免用力不当勒断息肉引发出血,电切时缓慢收紧圈套器直至完全切断息肉,收回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避免用圈套牵拉紧张息肉,导致电切时切口弹裂或者撕裂伤,造成不必要的伤口或者引发迟发性穿孔。电切后注意观察切口是否出现出血和穿孔,若切口有出血危险或者穿孔跡象,及时用止血钳夹闭出血或穿孔创面。

3术后护理

术后根据切除息肉的大小决定患者卧床休息时间,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后禁食24h-48h,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进食无渣流质饮食,例如米汤和果汁,避免摄人牛奶和豆浆,以免引发腹胀。避免剧烈运动以及摄人坚硬的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或者肠穿孔。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并发症主要为出血或者穿孔,术后剧烈运动、不注意饮食、便秘粪便磨擦导致焦痴过早脱落,患有高血压、凝血机制障碍以及动脉硬化的患者,焦痴脱落时血管内血栓形成不全,均可诱发肠出血或者肠穿孔,因此术后对于这些患者应密切察是否出现腹痛以及血便等不适症状,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叹。

4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休息,术后2周内要避免剧烈运动,1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指导合理饮食,禁烟酒及干硬、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摩擦使焦痂过早脱落,损伤创面而出血。告知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对腺瘤性息肉、多发性息肉、高龄者、宽基大息肉及不典型增生者,应在术后半年复查肠镜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术后定期肠镜追踪观察对预防息肉恶变,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5小结

内镜下射频治疗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8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因有消化道症状而经胃镜、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消化道息肉。其中男92例, 女46例, 年龄18~76岁, 中位年龄45.8岁。 (1) 临床症状:吞咽困难4例, 反胃8例, 上腹不适31例, 冷酸嗳气8例, 恶心呕吐2例, 纳差2例, 腹痛不适69例, 腹胀19例, 间断腹泻15例, 脓血便3例, 便血5例, 便秘6例, 乏力3例。病程7d~4年。 (2) 息肉数目及分布:食管息肉3颗, 贲门息肉8颗, 胃底息肉16颗, 胃体22颗, 胃窦26颗, 十二指肠息肉7颗, 盲肠息肉4颗, 升结肠息肉26颗, 横结肠息肉36颗, 降结肠息肉23颗, 乙状结肠息肉29颗, 直肠息肉32颗, 共计232颗, 其中单发息肉95例, 双发息肉26例, 多发息肉17例。 (3) 息肉形态及大小:球形48颗, 半球形68颗, 丘状42颗, 葡萄状33颗, 桑椹状25颗, 分叶状16颗。按山田分型[1], Ⅰ型137颗, Ⅱ型63颗, Ⅲ型18颗, Ⅳ型14颗, 息肉直径<0.5cm 97颗, 0.5~1.0 62颗, 1.1~1.5 41颗, 1.6~2.0 21颗, >2.0 11颗。 (4) 病理类型: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93例, 腺瘤性息肉32例, 错构瘤性息肉3例, 幼年性息肉8例, 血吸虫囊性息肉2例。

1.2 仪器

采用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V-70电子胃肠镜, 绵阳立德电子技术公司生产的LDRF-50型射频治疗仪。

1.3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肝肾功、血糖及心电图, 血象正常、无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无异常、血糖或心电图基本正常、无严重心肺脑疾患者可施行射频治疗。术前准备同胃镜、肠镜检查 (结肠治疗需口服潘泻叶或50%硫酸镁清洁肠道) , 将射频治疗仪的金属电极板与患者双下肢紧密接触。按胃肠镜操作常规, 进镜抵达病变部位, 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正常组织关系等并照相。在内镜直视下从活检孔插入治疗电极导管。其顶端伸出约1cm, 电极金属头直接接触病灶, 启动脚踏开关, 射频能量通过电极传送至病灶组织, 局部产生高热, 使病变组织凝固坏死。输出功率根据息肉大小选择, 一般为20~25W, 反复电热, 直至病灶组织变白、凝固及部分组织脱落, 较大息肉可多点多次治疗。持续放电时间宜短, 以免功率大放电时间长导致穿孔, 治疗后再次照相。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抑酸药物、黏膜保护剂3~4d, 保持大便通畅。术后2~4周复查内镜, 观察手术治疗情况, 如病灶组织较大或多发病灶1次未完全消除, 再进行第2次、3次治疗。

1.4 疗效判断

显效:经1次治疗息肉完全脱落;有效:1次治疗息肉病灶组织部分脱落, 需再次或3次治疗;无效:经3次治疗, 息肉病灶组织仍未脱落。

2结果

本组138例患者中134例治疗1次, 3例治疗2次, 1例治疗3次。显效134例 (97.1%) , 有效4例 (2.9%) , 无效为0, 无1例穿孔及大出血。术后射频部位有疼痛者21例 (15.2%) , 但均可耐受, 不需特殊处理, 数日后自行缓解。大便潜血阳性5例 (3.6%) , 给予止血治疗后转阴, 无发热、黑便、穿孔等发生。术后4周随访率90.6% (125/138) , 残留溃疡均为S2期。

3讨论

近年来, 内镜外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经内镜摘除消化道息肉已成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完全可以取代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高频电切、激光、微波、尼龙圈套扎等治疗消化道息肉[2,3,4], 各具优缺点, 高频电切对于丘状、扁平状或分叶状大的宽基息肉无法进行有效圈切, 操作不当容易发生穿孔;激光穿透力强, 深浅难于掌握, 有穿孔可能, 且石英纤维较脆, 易折断, 容易损伤内镜;微波是同轴电缆传输, 导线易发热, 易损伤内镜, 微波不能持续工作, 对治疗界面损伤表浅不一, 难于清除较大息肉, 且易与组织发生粘连;尼龙圈套扎只适用于有蒂或亚蒂小息肉。内镜下射频治疗术是近十多年来开展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一项新技术, 其治疗机理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使病变组织脱水、干燥和凝固坏死,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有以下优点: (1) 射频电能以电流形式传输, 对神经肌肉无兴奋刺激作用, 术中不产生电火花及烟雾, 在放电时患者无明显不适, 一般不会诱发心血管意外, 安全性高; (2) 射频电极可多角度、多方位对息肉病变进行点面灼烧, 不受息肉形状、基底宽度影响; (3) 治疗电极外包绝缘材料, 导线工作时不发热, 不会损伤内镜, 治疗可持续进行, 无需反复设置时间; (4) 电极头不粘连组织, 不会产生焦痂黏附影响治疗效果; (5) 操作简单、快速, 手术时间短, 一般治疗仅需数分钟; (6) 如操作方法得当, 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少, 治疗较为安全,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笔者利用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 取得了满意疗效, 本组治疗138例中97.1%达到显著疗效, 2.9%患者有效, 绝大多数仅需1次治疗即可治愈, 少数需2~3次治疗, 多数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在术后几天内有轻度不适及疼痛, 之后症状自行消失, 个别病例大便潜血阳性, 无1例发生大出血、发热、穿孔等并发症。

总之, 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具有快捷、安全、可靠的治疗效果, 且设备廉价, 操作简单, 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益农, 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2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88-389.

[2]黄小荣, 陈敏芳, 余霞琴.大肠息肉高频电切摘除术并发症的防治策略[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 20 (5) :352.

[3]乔维臣, 张振荣, 杨秀荣, 等.内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 20 (5) :348.

早期胃癌内镜下的免疫治疗分析 篇4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免疫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9-658-02

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入住我院的早期胃癌患者30例,用因特康和Taurine对其行内镜下治疗,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中免疫指标的变化,观察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男18例、女12例,年龄23~75(平均49.6岁)患者随机分为局部和全身用药两组,每组15例。

1.2方法

局部用药组:因特康(江苏金丝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s1 0970056)20万u,Taurine(北京怡康盛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IP8)0.5克,在电子胃镜直视下用长针注射于胃部肿瘤内,每日一次,每次只做一点注射,连续1 5d。全身用药组:因特康70万u,Taudne0.5克,加入500毫升灭菌氯化钠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续15d,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肿瘤变化情况,同时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的跟踪检测,一周后接上放、化疗。患者可能有一过性发热(小于38℃),可自行恢复正常。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表示,用SPSS15.0软件包完成计量资料t检验。

2结果

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K细胞、TNF-a、IL-2、IgG、IgA、IgM、c3、c4g<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组内比较:每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各项免疫指标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Tanabe等对669例胃黏膜内癌的研究发现其淋巴结转移率为2.1%,尤其是女性和60岁以下相对年轻人。恶性肿瘤转移移常导致淋巴引流受阻而引起淋巴漏,腹腔淋巴漏会导致急性炎症等一系列疾病,故在胃癌早期对其进行免疫治疗可有效预防。本研究局部和全身用药患者的内镜下免疫治疗疗效显着。因特康的抗肿瘤作用是由于它能够刺激B和T淋巴细胞转化为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LAK细胞。Taurine具有抗惊厥、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率失常、降血糖、增加免疫力、调节血管张力等多种药理作用。IL-2是活性极强的免疫调控因子,在细胞免疫中起中心调控作用,而Taurine可以减少IL-2对微血管的损伤,并且能提高因特康的抗肿瘤作用,故二者联合用药免疫治疗效果更加显着。

内镜下射频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 男38例, 女22例;年龄11~70岁, 平均31.3岁, 病史3~28年, 平均7.1年, 均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2003年修订, 海口) 平均得分在6分以上。60例全部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 其中10例合并鼻息肉, 双下甲肥大, 多组鼻窦炎、鼻中隔弯曲;16例合并鼻息肉, 双下甲肥大;20例合并中甲水肿, 双下甲大、鼻中隔弯曲、2例合并支气管哮喘。全部病历均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而且渐加重。下面介绍我们在鼻内镜下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1.2 治疗方法

我们应用鼻内镜电视影像系统监视下, 配合切吸割器, 患者取仰卧位, 术前用1%的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次, 每次大约5 min。10 min后取除麻醉棉片, 继而行翼腭窝阻滞麻醉。由于有鼻内镜影像系统监视, 手术易操作, 损伤小清晰、直观、尽量保持鼻腔功能。对影响鼻腔功能的病变, 都要予以清除, 如鼻中隔弯曲者, 进行矫正之, 有息肉于以切除, 中、下甲、肥大重者行部分切除, 轻者用微电脑射频治疗即可 (而且损伤小, 易操作) 有阻塞性鼻窦炎者, 对其窦口予以相应的扩大之。使鼻腔的通气引流功能充分完善。

术后再配合应用康普牌 (XVC-Ⅱ型) 微电脑射频治疗仪 (西安万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 负极贴于面颊部, 手枪式治疗手柄, 装针型射频治疗探头, 手枪式扳机开并, 功率20~40 W, 时间一般定为2 s。

将微电脑射频治疗仪的负极用手紧压贴于治疗侧而颊部, 用治疗针状探头插入筛前神经分布的区域;鼻丘、中甲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深达黏骨膜 (2~3 mm) , 在其区域行散在点状刺入, 抠动手柄扳机开关, 这时见插入部位有明显回缩, 且刺入点周围稍发白。治疗时无出血, 无碳化。未刺入处黏膜正常, 其原理在于微电脑射频是用低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黏膜下组织, 使组织细胞内产生高速分子运动即内生热效应, 使蛋白在低温下产生凝固。使鼻腔副交感神经变性, 反应迟钝, 减弱或消失, 血管不能扩张, 腺体分泌减少, 感觉神经反应差, 使症状消失, 减轻、息肉不易复发。于此同时, 切除肥大下甲, 或射频点状刺入治疗。因下甲含有微胆硷能神经节细胞, 从而使下甲缩小, 反应迟钝, 神经肽及P物质减少, 腺体分泌减少, 微电脑射频的优点就在于, 轻便、快捷、功率小 (≤65 W) 频率低 (≤1 MHz) 安全, 无辐射, 由于插入黏膜下, 而黏膜损伤小, 反应轻, 易控制, 易操作, 不出血, 无碳化, 不结痴, 无烟雾, 鼻腔不粘连[4,5]。

1.3 疗效评定

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2003年修订, 海口) 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症, 记分的总和, 改善的百分率, 按下列公式评定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 ≥51%为显效, 50%~21%为有效, ≤20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60例中, 对其中4例手术后未行微电脑射频治疗, 术后复查及观察, 1~2个月时症状仍有鼻痒、喷嚏、涕多, 中甲黏膜、筛窦腔、窦道复合体黏膜反应大、水肿, 引流不佳, 在内镜下再次行微电脑射频针状探头插入式治疗鼻丘、中鼻甲及对应鼻中隔, 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 1个月后复查黏膜反应消失, 鼻黏膜干燥, 2个月后, 症状消失, 窦道复合体光滑。8例行双下甲肥大, 及鼻中隔弯曲手术后, 通气引流良好, 但每天晨起有鼻痒、喷嚏、水样涕。1个月后在鼻内镜影像系统监视下用微电脑射频再次行鼻丘、中甲, 对应鼻中隔、下甲治疗, 1个月后效果明显。4例在微电脑射频治疗后, 有效, 但通气稍差, 时而有鼻痒、喷嚏, 再次行鼻中隔矫正术后, 通气良好, 症状消失。

本组60例在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后1个月, 显效56例 (93%) 有效4例 (7%) , 3个月后显效54例 (90%) 有效4例 (6.7%) , 无效2例, 疗效好者鼻黏膜干燥, 有的嗅觉渐复正常, 也有嗅觉无变化, l年后2例症状渐加重, 2例再次行射频治疗, 2例未治。随时间的延长, 显效率下降, 但总有效率在96%左右。2例哮喘未见复发, 考虑治疗变应性鼻炎对预防哮喘的发作有作用, 由此看来, 手术改善鼻腔功能, 配合微电脑射频治疗、使鼻腔副交感神经功能低下, 感觉神经迟钝, 胆硷能微神经节兴奋下降, 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疾病, 临床除速发反应外, 还常常表现为慢性迁延型。当变应原随空气进入鼻腔后, 一部分被黏膜表面的黏液痰向后送至鼻咽部被排出, 而一部分穿过枯膜上皮屏障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将处理过的变应原送给免疫活动的B淋巴细胞, 使其变为浆细胞并很快产生大量Ig E分子, 附着在肥大细胞膜上, 使鼻黏膜处于致敏状态, 当鼻黏膜再次经受变应原侵袭与Ig E介质结合, 使介质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织胺, 神经肽, P物质, 刺激神经末稍, 鼻痒、喷嚏, 使黏膜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强, 发生水肿, 水样涕, 下鼻甲黏膜内含有丰富胆硷性微神经节细胞, 同时兴奋释放乙酰胆硷, 下甲肿大, 腺体分泌进一步增加, 鼻涕多, 通气差。若表现为慢性迁延型, 久之, 水肿严重的黏膜呈息肉样变或形成鼻息肉, 双下甲肥大, 副鼻窦炎等[6,7,8]。

上述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和体征, 是由于Ig 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 使鼻腔植物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反应增强所致, 而鼻内筛前神经富含副交感神经纤维, 并随筛前神经分布于鼻腔的前上方, 鼻丘、中甲及相对应的鼻中隔黏膜及下甲前端等, 在鼻内镜下能清晰, 确切的用微电脑射频的针状探头, 插入鼻丘、中甲及下甲黏膜下, 使其副交感神经及黏膜下组织在低温下产生凝固变性缩小, 致反应性下降, 而黏膜损伤小, 不易粘连, 血管扩张消失, 神经肽, P物质释放减少, 感觉神经迟钝, 喷嚏分泌物减少, 达到通气, 支气管哮喘好转或痊愈。减少了痛苦, 提高了生活、学习、工作质量, 对于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 鼻窦炎、中甲息肉变、鼻中隔弯曲、下甲肥大者在鼻内镜下手术损伤小, 易彻底, 鼻腔功能恢复好, 再辅以微电脑射频治疗筛前神经分布区效果则倍增, 临床疗效显著, 不易复发[9,10]。

因此变应性鼻炎, 合并鼻息肉, 中甲息肉变、下甲肥大、鼻中隔弯曲及鼻窦炎, 在鼻内镜下手术达到通气引流的同时辅以微电脑射频治疗筛前神经分布区域,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鼻内镜下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鼻内镜下手术加XVC-Ⅱ型微电脑射频治疗仪治疗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结果 治疗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 经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治疗后随访观察1年, 显效54例 (90%) 。有效4例 (6.7%) ,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7%。结论 手术加微电脑射频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微电脑射频,变应性鼻炎,鼻丘,筛前神经,下鼻甲,神经肽

参考文献

[1]江山, 吴丹, 文杰.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3, 48 (3) :137-138.

[2]刘振宇.鼻内镜下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临床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08, 5 (2) :57-58.

[3]第3次亚洲鼻科学研讨会侧记[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3, 48 (5) :247-249.

[4]崔广帅.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甲的处理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 :51-52.

[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3, 48 (3) :134-135.

[6]石建.鼻内简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9) :51-52.

[7]许庚, 李源.内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516-519.

[8]刘振宇.鼻窦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7) :41-42.

[9]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4-266.

内镜下射频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人为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患者85例。观察组50例其中, 男27例, 女23例;年龄56~78岁, 平均63岁。病程1h~3d, 单侧鼻腔出血33例, 双侧鼻腔出血27例。对照组35例, 其中, 男20例, 女15例;年龄55~79岁, 平均64岁。病程1.5h~3d, 单侧鼻腔出血15例, 双侧鼻腔出血20例。2组患者均伴有高血压病史。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异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鼻孔填塞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凡士林纱条鼻孔填塞法。用凡士林油纱条卷成一锥体形纱球大小应接近后鼻孔大小或稍大, 先塞于后鼻孔, 后塞前鼻孔纱条滞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d。

1.2.2 鼻内镜下射频法

患者经用吸引管充分吸除鼻内积血之后, 用1%丁卡因棉片 (含肾上腺素) 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通过内镜下寻找出到血点或病灶处后, 然后将射频治疗仪探头沿病灶四周做点状照射至黏膜组织变白为止, 如有有活动性出血可边用吸管吸引积血边作射频照射。照射完毕可在病灶放置明胶海绵以防出血。

1.2.3 2组患者术后均使用抗生素 (阿莫西林或左氧氟沙星

片) 和止血药 (维生素K) 5~7d;同时给予治疗高血压。2组患者均于5d后拔出鼻腔内凡士林油纱条卷或明胶海绵。

1.3 疗效评定

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 随访3个月鼻腔未再出血为临床治愈。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和χ2检验。

注:χ2=10.1052 P<0.01

2 治疗结果 (表1)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止血为49例, 总有效率为98.0%, 复发1例, 复发率为2%。对照组一次性止血为30例, 总有效率为85.7%,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因高血压引发的鼻出血, 出血量大, 并易反复发作, 给老人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极大有危害。临床上对城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很多, 包括填塞、烧灼、冷冻、激光、射频、气囊压迫、止血材料压迫[2]。由于鼻腔的特点, 使鼻腔深部出血部位深而隐蔽, 不易找到明确出血点, 使之采用传统的填塞方法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并且又因所填入的凡士林纱布滞留时间长, 使患者深感不适与难受。

目前临床上已广泛采用射频治疗鼻出血。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低频电磁波所产生强烈的内生热效应, 使组织蛋白凝固, 血管闭塞[3]。使组织变性萎缩起到止血作用。特别是射频得以鼻内镜下配合之后, 更具有亮度充足, 视野广阔的特点, 能准确地对鼻腔出血点或病灶进行照射并达到迅速止血。本组资料显示, 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射频法治疗, 临床治愈率达到了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笔者认为, 采用鼻内镜下射频法治疗老人高血压鼻出血较之凡士林纱布鼻填法具有痛苦小、简单、方便的优点, 有效地避免了鼻腔填塞, 甚至盲填前后鼻孔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是目前治疗鼻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尤平娟.老人高血压并发鼻出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N].维坊医学院学报, 2007, 29 (3) :287~288.

[2]张满峰, 于娜.顽固性鼻出血68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9) :569~570.

内镜下射频治疗 篇7

1临床资料

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气管切开患者6例, 男4例, 女2例;年龄54~75岁;脑血管意外气管切开术后4例, 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管切开长期带管各1例。6例颈部均粗短, 有不同程度吸气性呼吸困难, 监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0%;纤维喉镜经气管套管进入见套管头端肉芽增生部分阻塞或全阻塞, 调整套管后气道通畅, 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5%~98%, 确诊为长期套管接触气管前壁致肉芽增生。予静脉糖皮质激素应用及局部甲强龙滴入套管内数日, 再择期行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2手术方法

采用面罩加压高频给氧, 气管套管内滴入丁卡因表面麻醉或加静脉基础麻醉, 拔除气管套管;道窦内进入30°或70°鼻内窥镜观察肉芽大小及基底部情况。采用施乐辉公司生产的Coblator Ⅱ等离子手术系统, 将喉部细刀头前端适当弯曲成气管套管弧度, 消融能量设置 (消融:7, 热凝: 3) ;调整好最佳生理盐水速度, 内镜引导直视经颈部窦道进入气管, 肉芽组织消融干净并止血。术中基本无出血, 如有少许活动性出血可热凝止血;术毕用带气囊气管套管置入并气囊打气, 气囊压力适中。术后应用适当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1周后可视情况更换大小适当金属套管;纤维喉镜进入套管内检查气管前壁愈合情况, 直视下调整好套管角度, 防止套管前端与气管前壁再次接触, 视患者基础疾病尽量尽早堵管或拔管。

3结果

6例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 自行出院未能回院再诊1例, 余4例随访1~2年均未再发肉芽增生, 3例已拔管。

4讨论

内镜下射频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间共收治56名NIP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8例, 年龄在26~56岁之间, 平均年龄 (42.36±7.52) 岁, 按照就诊时间排序, 序列号为单号患者为试验组, 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 共计28人, 其中男26例, 女2例, 年龄在26~56岁之间, 平均年龄 (41.19±7.86) 岁。Krouse分级:Ⅰ级患者13例, Ⅱ级患者11例, Ⅲ级患者4例。序列号为双号患者为对照组, 行常规鼻内镜下乳头状瘤摘除术, 共计28人, 其中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6例, 年龄在28~56岁之间, 平均年龄 (42.88±6.98) 岁。Krouse分级:Ⅰ级患者12例, Ⅱ级患者13例, Ⅲ级患者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试验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1. 1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

试验组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应用等离子射频治疗仪 (Arthrocare CoblationⅡ, 美国) , 消融功率使用7~8档, 止血功率使用5档, 刀头型号8870。患者全麻, Ⅰ级病变患者从距离肿瘤边缘5 mm处剥离黏膜, 将肿瘤全部切除, 剪除暴露的下鼻甲骨。Ⅱ级病变患者切除肿瘤后, 消融切除病变周缘5 mm以上的安全缘膜以及钩突, 开放上颌窦窦口。Ⅲ级病变患者除切除肿瘤、暴露窦口外, 尚需将累及的鼻窦黏膜剥离摘除, 残留黏膜予以消融切除。术后使用碘仿纱布 (膨胀海绵及纳吸棉) 填塞鼻腔, 予以抗生素及止血剂治疗。48 h取出纱布 (膨胀海绵) , 2~3 d无感染、无剧烈疼痛等不适症状即可出院。

1.2.1. 2 鼻内镜下常规肿瘤切除术

对照组行常规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患者全麻。术式同试验组, 消融术部分使用电动切削器及刮勺替代。术后使用碘仿纱布 (膨胀海绵及纳吸棉) 填塞鼻腔。48 h取出纱布 (膨胀海绵) , 7 d无感染、无剧烈疼痛等不适症状即可出院。

1.2.2 分析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出院时间、术后1个月复发例数及术后6个月复发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级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Ⅱ级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总体的1个月复发病例, 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Ⅱ级病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Ⅲ级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以及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出院时间、6个月复发率, 试验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P>.05

3 讨论

NIP具有易出血、易恶变、侵袭性强、复发率高的特点, 根据其侵袭程度和恶变程度, 临床分为4级。彻底切除NIP是降低复发率的必要条件[2]。传统的鼻外径路手术损伤大, 出血多, 术后恢复缓慢, 已经越来越少应用于临床, 转而被鼻内镜技术所替代。但是单纯的鼻内镜下切除NIP往往由于出血导致视野模糊, 增加下一步操作的难度, 尤其是对分级高、手术范围大的NIP切除术, 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这也增加了NIP组织残留的概率, 从而增加了复发率[3,4]。故而我院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结合鼻内镜降低手术的风险。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特点是在低温条件下操作, 兼具止血、消融、吸引等功能, 使术中出血明显减少, 增加了视野的清晰度, 使术者有更好的操作条件[5]。

本研究中, 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结合鼻内镜技术, 对难度越高、损伤范围越大的手术效果越明显。尤其是对Ⅲ级手术, 其出血量、手术时间和远期复发率与单纯的鼻内镜手术相比都有明显改善, 反而是对损伤小的Ⅰ级病变手术与单纯的鼻内镜操作相比差别不大。故而在临床中应尝试在复杂手术中推行这一术式, 以减少患者创伤, 降低患者复发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彬.微创手术治疗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54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 :148.

[2]赵建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6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2, 20 (4) :264-266.

[3]孙伟元, 赵娜, 翟瑞华, 等.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内镜或内镜辅助下手术[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46 (12) :1036-1039.

[4]余晔, 吴莉, 王鹏举.上颌窦源性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式的选择与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2) :247-249.

内镜下射频治疗 篇9

【关键词】宫腔镜;射频消融术;功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0—01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下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无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存在。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期的任何年龄,绝经过渡期占50%,育龄期占30%,青春期占20%[1]。常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传统的治疗方法为①药物止血、调整月经周期和促进排卵;治疗周期长,效果不肯定。②手术治疗:刮宫止血治疗,疗效不好时行子宫切除术。侵入性操作,对患者有一定创伤[1]。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012年1月,对150例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行宫腔镜辅助下,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满意,现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年龄42~56(46.7±3.3)岁。病程5个月至3年。93例采用性激素替代治疗5~10个疗程,38例诊断性刮宫治疗无效,19例未做任何治疗。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轻度贫血Hb(80.0-100.00) g/L62例、中度贫血Hb (61.0-79.0) g/L 58例、重度贫血Hb(60 g/L)以下30例。150例患者均经超声和宫腔镜辅助下定位子宫内膜活检,排除子宫内膜癌。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在宫腔镜辅助下行子宫内膜消融治疗。采用DS98F-B型妇科射频治疗仪,工作频率540 kHz,输出功率为0~60W。患者均取膀胱截石位,将包裹一层生理盐水纱布的电极板置于患者腰骶部。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盐水纱布,避免衣服覆盖。常规消毒外阴,铺洞巾,置阴道窥阴器于阴道内,再次消毒阴道,然后宫颈钳钳夹宫颈前唇,探针探测宫颈内口松紧度和宫腔深度及方向,宫口较紧者可先用4~6号扩宫器扩张,将自凝刀旋于刀柄上,然后打开电源,设置功率35 W ~40 W。即将自凝刀送达宫底,打开手柄开关,在超声监测下由子宫左前壁开始依次消融子宫内膜,速度以蜂鸣器鸣3~5次移动1cm为宜,从宫底直至宫颈内口,依次消融宫腔两周。超声观察消融后,纵切子宫腔内有1条7 cm ~10 cm、横切呈一字型强反光线,不增粗,不间断。

1.2.2 疗效评定标准 ⑴治愈。治疗后,经期阴道出血时间显著短于本人以往正常月经经期时间,一般为1 ~3 d;出血量明显减少,每次月经阴道出血少于3 ml或无出血。⑵有效。治疗后较治疗前阴道出血时间明显缩短,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但仍达不到治愈的标准。⑶好转。阴道出血较治疗前减少,阴道出血时间较治疗前缩短。⑷无效。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和阴道出血量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2]。

1.3 结果 手术时间5~18 min,平均11.0 min。子宫腔大者手术时间相对延长。术后阴道出血量5~13 ml,平均7.6 ml。治疗后3个月复查治愈81例(62.7%),有效35例(22. 2%),好转20例(13. 5%),无效3例(1.6%)。治疗后6个月再次复查,治愈132例(88%),有效15例(10 %),好转2例(1.33%),无效1例(0.66%)。术后1年随访除1例失访以外无复发病例。

2 护理

2.1 手术前护理

2.1.1 心理護理 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面对面交谈的方式,向患者详细讲解功血相关知识以及射频消融术的治疗经过,解除患者因为对治疗方法不了解从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3]。

2.1.2 手术前准备 ⑴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协助医生完成相关检查,如:血、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超声等。⑵病人准备。手术前3 d行阴道灌洗(灌洗液为1:4碘伏液),根据患者情况1~2次/d。手术选择在月经干净或诊刮后3~5 d进行,此时子宫内膜较薄。同时以免术后月经来潮而影响手术创面愈合。因手术需要在超声监视下操作,故术前嘱咐患者膀胱内要保留一定量尿液,超声探测膀胱充盈理想;术前10 min遵医嘱给予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 mg,地西泮10 mg。同时建立静脉通道。⑶用物准备。术前需要2%戊二醛浸泡电凝刀1 h(如有病毒污染者需浸泡8 h),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后以备用。连接好各种导线,开机预热5min,检查射频治疗仪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⑷药品准备[3]。阿托品1 mg、哌替啶50~100 mg,以备术后镇痛。

2.2 手术中护理

2.2.1 保持体位合适 协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固定双下肢于脚架上。放置电极于患者腰骶部。常规行会阴、阴道消毒。手术开始后,根据治疗情况遵医嘱调节射频仪功率为35~40 W,指导患者用鼻深呼吸以缓解不适感。

2.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适时向医生提供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由于术中扩张宫颈以及牵拉子宫而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患者有不同程度腹痛、恶心、呕吐、胸闷、脉搏缓慢、面色苍白、出汗等,也可能与射频功率偏高有关[4],应遵医嘱调节功率参数,必要时遵医嘱阿托品1 mg肌肉注射,如患者疼痛难忍可以给予哌替啶50 mg肌肉注射,以缓解患者疼痛不适。

2.3 手术后护理 此项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后不需要住院,可留院观察1 天。留院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腹痛及阴道流血、流液情况,遵医嘱予以对症处理。本组无出血及感染病例。

2.4 健康教育 手术后1、3、6、12个月到妇科门诊复查。告知患者手术后有少量阴道流血、流液情况,一般持续1~2周,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卫生,每天清洗会阴部1~2次,勤更换卫生垫,防止逆行感染,影响创面愈合[5];手术后4~6周避免过重体力劳动,禁止盆浴及性生活;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出现发热、下腹痛、阴道流血量过多以及阴道流液有异味时及时就诊。手术后给予抗生素和止血药物应用,以预防感染和出血。

参考文献:

[1] 张茹, 曲华清. 经阴B超联合宫腔镜检查用于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 2012,(23) :127-128.

[2] 小红, 王军青, 王志君, 缪铃. 射频消融子宫内膜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 东南国防医药 , 2012,(01) :64-65.

[3] 张爱云.宫腔镜辅助及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异常子宫出血36例.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2):16-18.

[4] 树平,袁阳.B超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68-168,171.

内镜下射频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86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 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 (n=43) 和对照组 (n=43)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加入本研究;符合上消化道息肉诊断标准[4];无凝血系统疾病;纳入研究前未服用过免疫抑制药物;无精神系统疾病。 (2) 排除标准: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合并严重高血压, 经药物治疗仍高于正常范围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上消化道既往存在外科手术史者;存在麻醉禁忌证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1.3.1 术前准备

2组所用内镜均为胃镜和电子结肠镜, 术前对所有患者行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型、血常规等检查, 并按常规胃镜检查做术前准备。

1.3.2 手术方法

(1) 观察组:采用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治疗, 选用等离子射频治疗仪, 参数根据息肉直径设定, 一般时间设置在3 s~5 s, 功率设置在4~8档, 于内镜指引下, 经息肉0.5 cm~1.0 cm位置实施射频治疗, 以病变组织发白、固缩、变平为宜。带蒂息肉先使用圈套器在止血夹上方圈套后射频切除, 扁平息肉和广基息肉采用射频活检钳或射频探头进行射频, 若患者息肉位于特殊部位, 如距贲门2 cm胃底等, 采用内镜U形反转法进行射频。 (2) 对照组:采用经内镜高频电切术治疗, 选用高频治疗仪, 带蒂息肉采用高频电圈套器圈套电凝电切, 扁平息肉和广基息肉采用高频电热活检钳电凝, 术中操作时根据息肉直径以先电凝再电切顺序实施治疗, 直至息肉脱落。电切后若存在出血现象, 以热活检钳止血, 电凝后若出现组织撕扯、粘连现象, 改用点灼。

1.3.3 术后处理

2组患者均在反复观察确认息肉完全处理干净、无活动性出血后, 对胃肠腔内气体进行抽吸, 退镜。禁食24 h, 留院观察2 d, 术后1 d可进半流质食物, 术后第3天可进普通饮食, 2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口服去甲肾上腺素, 并静滴法莫替丁。

1.4 观察指标

(1) 统计对比2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 (息肉切除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 。 (2) 统计对比2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一般指标对比

2组息肉切除用时、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中1例在低位息肉切除时出现短暂刺痛, 射频通电结束后缓解, 1例因息肉圈套切除时圈套过快出现息肉残端出血, 以射频探头射频后止血, 对照组中3例出现息肉残端出血, 改为点灼手法后成功止血。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65% (2/43) , 与对照组相比6.98% (3/4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3, P>0.05) 。

3 讨论

上消化道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类型, 以胃息肉较为多见, 本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胃部息肉分别为32例、35例, 胃外息肉分别为11例、8例, 与相关文献报道[5]相符。有关上消化道息肉内镜切除指征已得到众多研究[6,7]证实, 包括腺瘤样息肉是一种癌变病变, 而非腺瘤样息肉可转化为腺瘤样息肉;且非腺瘤样息肉易因感染而诱发出血, 危害患者身体健康, 因此上消化道息肉在明确诊断后需给予切除治疗。

上消化道息肉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 因该术式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 逐渐被微波、激光、高频、射频等微创术式所取代, 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优点和缺点。微波速度较慢, 治疗时间较长, 且存在一定辐射;激光对医院设备要求较高, 临床推广具有一定限制性[8]。而高频电切术费用较低, 操作简便, 能够利用高频电流对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烧灼切断, 快速完整地将息肉切除, 且具有良好止血效果,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贠雅玲等[9]将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用于消化道息肉治疗中, 发现所有入组患者均一次操作成功。但胥宾芬等[10]采用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 发现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较高, 达 (3.1±1.0) 分, 且临床实践发现, 高频电切术在操作过程中易损伤胃镜, 尤其对于位于胃底贲门、直肠下段等特殊位置息肉, 在摘除时常需反转胃镜, 极易损伤胃镜, 影响手术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高频电切较难把握病灶切除深度, 易对组织造成损伤, 诱发穿孔、大出血等不良事件;高频电切利用热量将病灶切除, 其伴有烟雾可对视野造成干扰, 影响操作准确度, 因此临床医师和学者期待更为安全、有效的术式治疗上消化道息肉。

内镜下等离子射频在传统射频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 运用射频电流进入机体病变组织时产生局部高热使组织升温, 促使息肉组织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固缩、坏死, 且等离子射频设计了射频探头、圈套器、射频活检钳附件, 可提高息肉射频准确性。刘志鹏等[11]采用内镜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 发现全部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 术后1个月复查胃肠镜, 大多病灶愈合良好。与激光和氩气刀相比, 内镜下等离子射频靶向性更强, 与微波相比, 其可调功率保证了即使对较大病灶亦能在较短时间内切除;与高频电切相比, 其为低温切除, 不产生影响视野的烟雾和火花, 可避免损伤内镜。本研究对照组采用经内镜高频电切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治疗, 结果显示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 说明内镜下高频电切与等离子射频疗效相当, 但观察组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 (P<0.05) , 提示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内镜下等离子射频基于高频变速正弦电磁波, 使肌肉组织中间质分子相互传导, 并促使细胞蛋白组织在70℃左右完成脱水, 利用血液水分子汽化, 胶原蛋白组织黏合和组织分离完成低温下剥离, 达到微创切除息肉目的[12]。同时从操作难度角度讲, 高频为“多键式”, 通电时间需术者脚踏决定, 操作难度较大, 而射频为“一键式”, 有时间设定, 易于掌握。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显著, 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ADAM D EWING, ANTHONY GACITA, LAURA D WOOD, et al Widespread somatic L1 retrotransposition occurs early dur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evolution[J].Genome Research, 2015, 25 (10) :1536-1545.

[2]孙华波.内镜下微波灼除术和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 2015, 55 (45) :57-59.

[3]高美丽, 陈吉, 崔宏, 等.尼龙绳联合高频电治疗结直肠粗蒂息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 2015, 21 (9) :1006-1008.

[4]PETER BASFORD, GAIUS LONGCROFT-WHEATON, P BHANDARI.ASGE Technology Committee reviews on real-time endoscopic assessment of the histology of diminutive colorectal polyps, and high-definition and high-magnification endoscopes[J].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15, 82 (6) :1139-1140.

[5]杨循, 雷平光, 黄允坚.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4, 36 (3) :382-384.

[6]刘伟.内镜下HFEC术对比APC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探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2) :208-209.

[7]CARMELO LUIGIANO, GIUSEPPE IABICHINO, NICO PAGANO, et al.For"difficult"benign colorectal lesions referred to surgical resection a second opinion by an experienced endoscopist is mandatory: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2015, 7 (9) :881-888.

[8]苏俊, 吴会超, 刘菲菲, 等.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不同类型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4, 20 (7) :759-762.

[9]贠雅玲, 刘萍.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术治疗小儿结肠粗蒂息肉[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8 (5) :568-569.

[10]胥宾芬, 范惠珍.内镜下微波灼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 2015, 35 (3) :444-446.

[11]刘志鹏, 邹利全, 游斌, 等.经内镜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869例临床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14, 24 (4) :419-421.

上一篇:温湿度采集下一篇:读书学习小组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