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止血治疗

2024-09-13

内镜止血治疗(精选8篇)

内镜止血治疗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止血和单纯药物止血在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止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9例, 试验组行内镜止血治疗, 对照组行单纯药物止血, 72 h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72 h后, 试验组呕血、黑便、贫血症状、血压明显缓解, 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大便常规阳性例数和再次出血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内镜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 安全方便, 创伤性小, 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药物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出现的急重病症, 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或胰管出血, 有较高的病死率 (40%) , 故需及时明确的诊治, 上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90%[1]。消化性胃溃疡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 此外还有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和胃癌等。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有呕血、便血等, 血压也发生改变, 根据这些临床特征评价比较内镜止血和药物止血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消化内镜下止血。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发现出血, 按适应证给予相应的治疗, 首先采用止血夹夹闭出血部位, 然后用5%孟氏液喷洒或聚桂醇针局部用药,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采用套扎术, 此外还可以血凝酶针剂帮助止血。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 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埃索美拉唑, 一般采用埃索美拉唑针剂+口服磷酸铝凝胶。在两组的治疗过程中均给予生理盐水, 防止水肿而导致进一步出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治疗72 h内的症状情况, 如呕血、黑便、贫血、血压等。72 h内避免剧烈活动, 以免因活动造成出血, 否则无法判断治疗是否止血成功。患者在两周内进行复查, 检查血常规、便常规, 复查止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72 h后, 试验组呕血、黑便、贫血症状、血压明显缓解, 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大便常规阳性例数和再次出血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从笔者所在医院近三年的治疗效果来看, 内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且治愈后复发率降低。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 内镜越来越多用于治疗消化道活动性出血、静脉曲张出血等[2]。内镜止血的成功率较高, 但是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 并且掌握正确的治疗时机。

上消化道出血的24~48 h内行内镜治疗是最佳的时期。临床上常见的内镜治疗法有局部药物注射法、药物喷洒法、皮圈套扎法、机械压迫法等[3]。内镜治疗是一种非手术的介入治疗方法, 危险性相对较低, 部分学者鼓励采用内镜治疗法, 若输血量超过3200 ml, 并且有呕血、黑便、低血压的再次出血的患者不适合[4], 此外直径>3 mm的动脉出血也不主张内镜治疗[5], 上述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总的来说, 要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灶在内镜下的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 可联合应用多种内镜下止血方法[6], 也可以联合药物止血和内镜止血, 提高止血成功率。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在治疗72 h内避免剧烈活动, 以免因活动造成出血, 否则一方面无法判断止血是否成功, 另一方面一旦再次出血, 一般无法采用内镜止血, 止血效果不理想, 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 争取抢救时机[7]。

综上所述, 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治疗效果理想, 具有安全方便、创伤性小等优点, 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是效果较差, 建议在内窥镜治疗的同时, 同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止血治疗。此外笔者所在医院可增加内镜配制, 普及内镜技术, 提高内镜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 对诊治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做出临床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勤, 杨明刚, 王晨林.187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内镜下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华实用医学, 2003, 5 (20) :109.

[2]王立明, 黎红光, 应春晓, 等.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2, 24 (7) :175-176.

[3]Palmer K, Nairn M.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ood loss:summary of SIGN guidelines[J].BMJ, 2008, 18 (337) :928.

[4]冯姝婷, 李艳.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9) :113-114.

[5]张秋瓒, 赵魁, 王邦茂.内镜下止血夹治疗高危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5 (2) :146.

[6]唐建华, 刘文超.92例急性非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8) :512-513.

[7]Nonaka M, Kataoka M, Tachibana H, et al.The new styptic treatment that used a bipolar hemostat for an acute hemorrhagic rectum ulcer[J].Ulcer Res, 2009, 36 (2) :82-86.

内镜止血治疗 篇2

2012年4月,我院消化科收治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大出血患者1例,并成功在腔镜中心进行急诊内镜下止血。现报道如下。

1病历摘要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临床表现为呕血3小时急诊入院。发病前1天有大量饮酒史。既往史:无“肝炎”、“血吸虫”病史。无手术、外伤史。出血量为800-1200ml。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血压下降,脉搏细速。查体:贫血貌,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活跃。入院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原因待诊)。

诊治经过:立即建立静脉双通道补液、心电监护、吸氧、输血、静脉滴注埃索美拉唑针,静脉泵注生长抑素。血压相对平稳后,在监护下立即行急诊内镜检查,发现1处食管-贲门粘膜撕裂伤。撕裂部位为跨齿状线。撕裂长度约为2cm,呈线状纵行撕裂。有大量新鲜血液流出。立即行内镜下局部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冰生理盐水及凝血酶1000U止血。出血仍然较多,未停止。立即内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在撕裂伤口四壁注射4点,每点1ml。内镜下注射止血后出血渐停止。再行內镜下钛夹夹闭撕裂伤口,共使用钛夹4枚。进入胃腔及十二指肠观察未见其他出血病变。观察撕裂伤口处,未见活动性出血后退镜。术后禁食48小时,常规补液,用止血剂,静滴埃索美拉唑针,口服凝血酶1000U,每2小时1次。术后患者未再出血,生命体征平稳。1周后治愈出院。1个月后胃镜复查示撕裂处愈合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2讨论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是系剧烈干呕、呕吐和腹内压骤然增加等原因导致食管远端和贲门部粘膜撕裂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的一组征候群[1]。MWS的好发年龄为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剧烈呕吐为MWS的诱因。呕吐时胃内压力骤增,胃壁强力收缩,而贲门又相对紧张,加之贲门附近粘膜组织结构较薄弱,粘膜肌伸展性较差,周围缺乏支持组织,故在腹内压或胃内压骤然升高时易引起食管远端贲门部粘膜撕裂并出血。少数发生在内镜检查时剧烈恶心、呕吐或操作者在进境、退镜时未松开固定角旋钮所致,重者可至穿孔,应予以重视[2]。本例患者因大量饮酒后呕吐引起贲门粘膜撕裂出血。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本病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本例患者行急诊胃镜止血(内镜下注射止血和钛夹止血),一次止血成功,不仅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药物的浪费,也减轻了患者痛苦。我们认为,对可疑MWS者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均应行急诊内镜检查,可于检查的同时局部喷洒8%冷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或凝血酶止血;撕裂伤口较大时现内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止血,出血暂时停止后再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撕裂伤口,以防再出血。禁食时间应根据撕裂程度及出血量而定,撕裂严重、出血量大者禁食时间应适当延长。内科及内镜治疗无效的重度裂伤大出血可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郭世斌,郝艳香,马箐.Mallory-Weiss综合征的内镜下诊治[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140-141.

内镜止血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共对50例后鼻道出血的患者使用自制止血器进行止血,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5~70岁。高血压者46例,外伤3例,1例为鼻窦炎术后出血。

1.2 方法

取一段的带绝缘皮的铜线,截取20 cm长的多段,两端去掉2 cm绝缘皮,将露出的铜芯制成环形,再将铜线折成各种角度,或根据出血部位临时制作,将制好的止血器放入熏箱消毒备用。50例鼻出血经过前鼻镜检查均未发现出血点,用地卡因肾上腺素纱条 (1%地卡因50 mg+0.1%肾上腺素4支+0.9%生理盐水40 ml将纱条蘸湿) 鼻腔表面麻醉,从前向后一边上药一边仔细寻找出血点。后鼻道的易出学部位依次为:下鼻道后端、中隔后缘、中甲后端附着缘外0.5 cm、嗅裂区[3],出血几率大的部位重点检查,在鼻出血的部位多可以看到血管迂曲扩张或有凝血块附着,凭着这些间接征象可以找到出血点,对于可疑出血点可以用吸引器轻吸之,如有喷射状出血便可确定该点就是出血点,确定好出血点后将止血器调整好角度一端置于出血区,另一端置于鼻外,将电凝调到40,轻打止血器的鼻外端,待出血点起泡后停止,鼻出血便可止住。如患者对疼痛敏感或非常恐惧,可采取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多需控制血压、抗感染、镇静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50例患者中45例直接找到了出血点电凝止血后没有再出血,2例由于血压控制较差波动较大,出现再次出血,控制血压后二次止血后血止。2例患者窥镜未能直接找到出血点,术中采取广泛鼻腔填塞,术后采取静卧,止血、抗炎、对症治疗血止。1例为鼻窦炎术后撤纱条后出血,检查发现鼻窦炎术中损伤蝶腭动脉前支未行有效处理,术后再次出血,清理术腔找到蝶腭动脉前支电凝后行局部填塞,48 h撤纱条血止。

3 讨论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急诊之一,迅速准确地判断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并进行有效确切止血是耳鼻喉医生一项过硬的本领[4]。过去后鼻道出血只能通过后鼻道填塞来止血,该术式因操作粗暴,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创伤让患者终身难忘。鼻内镜的出现则为耳鼻喉医生提供了清晰的鼻腔视野,它使得前鼻镜无法看到区域一目了然,配合适当的止血器械完全可以完成后鼻道出血的止血任务。笔者用一根细细的铜线做成止血器,它不但可以调成各种角度到达鼻腔的各个位置,而且因其体积小对窥镜的视野影响小,在一些狭小的空间也可以操作。另外铜线是一种电工常用材料,非常便宜且随处可见,大大降低了手术成本。鼻内镜电凝止血是在直视下完成的,其对鼻腔黏膜的损伤非常小,且又无需填塞,故术后病程恢复也短。患者没有经过填塞之痛,故不存在心理上的创伤。综上所述鼻内镜下自制鼻腔止血器治疗后鼻道出血具有以下优势:准确、安全、确实、有效、经济、微创、无需填塞,值得一试。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配合特制的止血器械对后鼻道出血治疗的优势。方法 对50例后鼻道出血的患者, 使用一段BV6mm2的铜线制成可以调节角度的止血器械, 配合鼻内窥镜找到出血点, 电凝止血。结果 50例患者除2例患者没有找到出血点需要填塞外, 均没有进行后鼻道填塞且效果确切。结论 鼻内窥镜配合特制的止血器械进行后鼻道电凝止血具有准确、确实、痛苦小、无需填塞等优点, 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止血器,鼻出血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使用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80.

[2]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0.

[3]田永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出版社, 2007 (6) .

内镜止血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龄18~62岁, 其中Ⅱ型Ⅰ期17例, Ⅱ期40例, Ⅲ期23例, 其中11例伴有变应性鼻炎。术前对所有病例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骨窗和水平位软组织窗CT扫描, 其中, 前组筛窦炎32例, 前后组筛窦炎4例, 额窦炎14例, 上颌窦炎30例。80例慢性鼻窦炎Ⅱ型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给予鼻内镜术辅以止血敏0.5g治疗, 对照组给予鼻内镜术。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构、疾病分期、分型及伴发疾病等因素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罗红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间羟唑啉喷鼻剂。行冠位CT扫描。且实验组术前30min肌注0.5g止血敏、0.5mg阿托品、10mg安定;对照组除不用止血敏外, 其余用药相同。鼻内镜术的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头略偏术者, 以1%丁卡因20m L+1:1000肾上腺素3m L;浸湿的棉片进行表面麻醉, 充分收缩和麻醉总鼻道、中鼻道、嗅裂3次, 每次5min, 在中鼻甲前端鼻丘和钩突前缘注射2%利多卡因注射液 (含少许肾上腺素) 2m L, 中鼻甲后端附着处外侧注射2m L, 手术参照Messerklinger术式, 切除钩突、筛泡, 摘除息肉, 根据不同病情开放前筛、全筛, 全蝶筛, 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自然开口。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 全部手术由同一医师操作。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消失, 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 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 窦口狭窄或闭锁, 息肉形成, 有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 (P<0.0 5) , 见表1。

3 讨论

如何减少内镜鼻窦手术的术中出血, 已成为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为了减少鼻内镜手术术中出血,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手术前期的治疗上做了很多的研究[3], 如在手术前全身使用抗生素、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变态反应治疗等。止血敏化学名称为羥苯磺乙胺, 它的药理作用是通过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目, 增强其聚集性和粘附性, 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酶活性物质, 加速血块收缩来缩短凝血时间, 另外还可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血液渗出, 达到止血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说明术前肌注止血敏能明显减少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提高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5~197.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134.

内镜止血治疗 篇5

关键词:内镜,上消化道出血,护理,预防性指导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 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危及生命, 尽快施以有效的止血措施是治疗本病的关键[1]。消化道出血大致可以区分为静脉曲张性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 其中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应用胃镜下局部喷洒8 mg/100 mL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巴曲酶1 U~2 U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32例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认为在规范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治疗临床护理的基础上, 重视术后预防性健康指导, 对加强临床急诊内镜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减少术后复发有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病人中男19例, 女13例;年龄18岁~76岁, 平均47岁;所有病例均有呕血或黑便, 经保守治疗24 h~48 h后行胃镜检查发现活动出血,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 胃溃疡11例, 吻合口溃疡3例。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即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除有原发性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精神病等禁忌证外, 在纠正休克、稳定生命体征的原则下, 在出血24 h~48 h内进行内镜下对出血灶喷洒巴曲酶1 U~2 U或8 mg/100 mL去甲肾上腺素盐水, 直至出血停止, 观察无其他部位出血后退镜, 术后适当禁食及常规内科药物治疗。

1.3 结果

32例病例中, 经过治疗成功止血28例, 总有效率87.5%, 无效4例, 无效4例均为胃癌, 术后再出血转外科手术治疗。随诊2年复发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人的准备

做好术前病人身份、信息的核对, 详细了解病史及有无操作禁忌证, 与病人或病人家属签好治疗同意书及疾病知情书, 取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操作前应做好各项常规检查, 在给病人吸氧、心电监护的同时开辟两条静脉通路, 迅速补充血容量, 纠正失血性休克, 待血压平稳, 休克症状纠正后方可进行内镜检查及治疗。

2.1.2 心理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由于发病急, 病情重, 病人及家属心情多焦虑和担忧, 既寄期望于治疗的效果又担心治疗的风险。多数病人术前均较紧张、恐惧, 护士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解释工作, 例如介绍成功的病例及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 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胃镜检查对病人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还可根据病人对疾病认识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向其说明镜下止血治疗见效快, 住院时间短, 可节省住院费用等, 适时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如让家属陪伴在病人身边, 使他感到舒适、安全, 从而减轻紧张、恐惧性理[2], 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中护理

此时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摆好正确体位, 固定牙垫, 取左侧卧位口角下放弯盘, 头稍后仰双膝稍弯曲, 面向操作者, 有义齿者需取下, 进镜10 min前给病人含服2%利多卡因胶浆10 mL, 减轻恶心、呕吐反应, 术者及助手需默契配合, 动作轻巧迅速熟练, 术中给予吸氧, 生命监测, 保持呼吸道通畅, 当病人出现明显恶心时, 可在出现呕吐动作的间歇嘱其缓慢深呼吸, 还可适时握住病人的手, 给其安慰, 分散其注意力, 增强其安全感, 缓解或减少操作带来的痛苦, 病人在呕吐时体位容易改变, 出现不能耐受、躁动, 应注意以防误伤、误吸。病人护士应帮助固定好病人体位, 安慰病人, 告知如何配合操作, 使医生对病灶准确定位, 使操作能够顺利地进行。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面色、呼吸、脉搏、血压, 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做出处理, 必要时停止检查[3]。

2.3 术后护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内镜的绝对适应证, 95%以上的急诊内镜止血治疗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但术后密切观察是巩固治疗效果, 及时发现再次出血的关键。病人结束检查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 观察半小时, 待平稳后护送病人返回病房, 临床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呕血、大便次数及性质、肠鸣音的变化情况, 记录24 h尿量,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注意血压脉搏变化, 有无体位性低血压, 注意血尿素氮及血红蛋白变化, 注意有无再出血征象, 协助生活护理, 完成平稳过渡。一旦出现再出血或怀疑再出血, 应及时报告医师, 再次急诊内镜检查确诊, 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4 饮食护理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注意饮食的重要性, 术后嘱病人禁食1 d~3 d, 无活动性出血后, 改为流质饮食1周。若仍无继续出血, 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 饮食以清淡及易消化为宜, 少量多餐, 避免粗糙、油腻、刺激性食物。恢复期还要多卧床休息, 保证足够的睡眠, 根据病人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范围, 避免过早从事体力活动。

2.5 预防性健康指导

①预防性健康指导应贯穿于住院期间、出院前及出院后, 让病人了解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原则, 让他们知道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时间比一般溃疡病治疗要长, 需要坚持服药治疗至少6个月以上, 反复出血者甚至需要坚持1年~2年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应建立电话随访制度, 定期追踪病人治疗情况, 鼓励和督促病人坚持规范治疗。②对服用NSAIDS和幽门螺旋菌感染的病人, 指导他们做好门诊随诊, 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检查, 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巩固现有的疗效。③为病人发放宣传资料, 内容为不良心情与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及其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补血原则、防护知识等, 使病人和家属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取得病人家属的配合, 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主要内容为配合医疗、护理、检查, 主动改变不良习俗, 坚持按时作息, 保持心情愉快、劳逸结合等。强化病人在坚持服药, 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减少疾病复发的几率。

3 体会及思考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由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疾病, 胃肠道临近器官病变, 全身性疾病, 药物和其他等多种原因引起,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胆道出血、食道裂孔疝、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是其中最主要的病因[4]。内窥镜下局部喷洒凝血酶, 去甲肾上腺素止血具有疗效肯定, 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 安全费用低廉, 便于床边进行等优点, 是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的首选方法, 它避免了盲目探查手术给病人带来的损伤痛苦和经济负担, 使他们得到了及时正确的救治, 缩短了治疗时间, 降低了大出血的致死率, 尤其适合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对28例接受治疗护理和预防性指导后的病人进行了2年的跟踪随访, 了解他们接受责任护士的健康教育后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对今后治疗的信心以及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决心, 同时进行出院后注意休息、合理营养饮食、劳逸结合、改变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定期来院复查大便隐血、血色素等具体的行为指导, 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健康教育知晓率和病人的遵医行为明显提高, 效果也十分明显。2年间仅1例因家庭经济原因服药不规范病情复发, 其余27例病人病情稳定。通过对本组病人的护理及预防性指导和健康宣教, 体会到帮助病人或家属自愿地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 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5], 临床护士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诊断和治疗中对病人采取规范的护理干预的同时, 更多的注重对病人出院后的治疗和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 有助于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术后复发, 保证后续治疗的系统性, 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在执行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管理的流程中, 护理的规范意识是提高医疗执行效率的关键之一。规范、细致、到位的阶段性护理可以协同临床对治疗本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预防性健康指导对病人后续治疗和预防病情的反复更为重要。一些经验欠缺的医生对本病发展转归认识不足, 仅满足于住院期间的疗效, 在病人出院时未对其后期治疗进行预防性宣教, 而病人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够, 对坚持系统治疗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 不按照医嘱治疗, 随意加减或停服药物, 是导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极易复发的主要原因。从祖国医学的理论上说, 胃肠道许多疾病都与情志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良好的心态与作息规律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但许多病人却很缺乏这些疾病常识和预防保健知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按照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的理念制订护理计划, 针对病因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 应该根据不同病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病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状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消化道出血病人进行有目的宣教, 达到减少疾病的复发,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目的。因此, 在进行临床护理干预的同时对病人进行预防性指导和健康宣教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锡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观察与护理106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 :31.

[2]陈海燕.潘丽洁.李志宏.重症监护病房陪护问题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 :62.

[3]王光兰, 王淑春, 纪华春.内镜诊治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配合与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 2008, 23 (6) :547-549.

[4]许国铭.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1.

内镜止血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9例, 年龄22~75 (44.2±8.1) 岁, 出血量<500ml者12例、500~1000ml者17例、>1000ml者10例, 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复合性溃疡10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7例, 年龄22~77 (44.6±8.2) 岁, 出血量<500ml者12例、500~1000ml者19例、出血量>1000ml者8例, 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14例、复合性溃疡9例。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病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给予内镜下止血夹联合肾上腺素联合治疗, 同时给予输血、输液、止血、休克纠正等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症状监测、药物指导等措施。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持续性的综合护理措施, 根据手术阶段分为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 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集中在心理护理及生理护理两个方面。首先在心理护理上, 护理人员应该在明确患者病情发展、生理症状、治疗措施及心理状况后评定当前患者内心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程度, 同时根据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向其讲解治疗方法、治疗步骤、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等诸多内容, 使患者能够对自身病情、治疗、安全等均有良好的认知, 缓解患者由于病情、治疗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诸多注意事项内容, 要求患者听从管理并积极配合, 使患者明白自身依从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提升患者治疗积极性;而在生理护理方面, 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积极完成各项手术准备, 记录患者各项生理信息并根据患者实际需要更加全面地完成手术准备工作, 务必做好患者的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工作以确保患者生理状态符合手术指征, 做好抢救准备。 (2) 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应该协助患者调整体位并询问其舒适程度, 协助患者咬住口垫并松解腰带, 配合麻醉师完成麻醉操作。护理人员在每一项注射之前均应该告知患者当前操作内容, 使患者知晓自身受到的护理操作而缓解其内心紧张、恐惧等情绪, 有必要者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紧张程度给予其拍手、抚摸、鼓励等措施, 使患者放松心情以进入麻醉状态。整个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持续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及身体生理症状的变化情况, 统计患者呼吸、脉氧、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烦躁、出汗、呕吐等症状。护理人员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遵从医嘱及时准备好手术器械。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注意遮盖患者隐私部位, 做好患者交接工作。 (3) 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术后恢复创建健康良好的环境, 保证患者床褥的干燥与清洁, 调整患者体位以避免伤口受到不利影响。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加强病房的巡视频率, 观察患者精神、生理、病症、伤口的具体恢复情况, 定时统计患者血压、脉搏、尿量、便血等体征及指标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血压异常下降等出血先兆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建立静脉通道。护理人员还应该限制患者的术后饮食, 要求患者遵循流食、半流食及固体饮食的规律, 尽量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类型为主, 严禁食用粗糙、油腻、煎炸、生硬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3]

评定治疗效果:显效:术后出血停止且无复发;有效:术后出血情况明显改善;无效:术后出血状况无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4.9%)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 , 差异显著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具有病发迅速、病情复杂、发展极快等特点。临床统计显示[4], 消化道出血病死率高达40%左右,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是当前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一项重要方法, 而良好的护理干预则能配合术者更加顺利、快速地完成这一手术, 对提升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针对性的综合护理, 其将患者的治疗进程分为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阶段, 护理人员首先应该全面评估患者入院后的生理、心理、症状等内容的实际情况, 进而根据患者的交流渠道、内容、方式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事实上, 以往临床单纯的常规护理基本不会关注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变化, 而严重的心理不良情绪将会对手术进程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使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各项生命指标出现异常而无法顺利完成手术。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则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 需要护理人员来维持整个护理干预的持续性、全面性及优质性, 才能达到事前抑制患者不良心理与生理状态、术中积极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指导患者更加快速有效康复这一目的。

综上所述,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证明针对性的综合护理能有效提升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抽选接受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4.9%)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 , 差异显著 (P<0.05) 。针对性的综合护理能有效提升内镜下止血夹结合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内镜下止血夹,肾上腺素注射,消化道出血,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梁肖兰.内镜下止血夹与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 (6) :176-177.

[2]胡银清, 郭海建, 帅红梅, 等.内镜下止血夹联合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5) :98-100.

[3]张静, 张佳莹, 丁士刚, 等.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 2012, 44 (4) :582-587.

内镜止血治疗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356例特发性鼻出血患者中, 男198例, 女158例;年龄最大96岁, 最小15岁, 平均年龄37.2岁;单侧出血351例, 双侧出血5例;失血量的估计, 根据每次出血情况及发作次数患者血压、脉搏和一般症状综合判断。失血量达500 m L时, 出现头昏、口干、乏力, 面色苍白;失血量在500~1000 m L者, 出汗、血压下降、脉速无力;收缩压低于80 mm Hg, 血容量损失约1/4。失血量最少200 m L, 失血量最多1050 m L。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为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组, B组为传统鼻腔填塞术治疗组,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见表1。

为了讨论出血部位及与年龄关系及出血性质, 将A组按年龄分为A1组 (15~30岁) ,

A2组 (31~55岁) , A3组 (56~96岁) , 三组临床资料对比见表2。

1.2 常规处理及止血

1.2.1 常规处理:

特发性鼻出血出血剧烈, 患者精神紧张, 首先镇静, 对患者安慰, 消除紧张情绪, 避免因精神因素引起血压增高, 加剧出血, 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如出血多, 应补足血容量, 纠正休克, 同时询问病史, 着重出血量及出血鼻腔。并为患者行出血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准备止血。

1.2.2 止血:

1A组患者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下, 导入鼻内镜, 在吸引器引导下, 自血流方向追查出血部位;如窥见喷射状出血点, 先用1/100丁卡因肾上腺素面片收敛, 导入微波探头, 功率为32 W, 凝固3~5 s, 出血即可停止。如在出血间歇时, 鼻腔无出血或血迹可寻, 应自黎氏区开始, 依次为下鼻道 (着重后份及鼻泪管口) 、后鼻孔、中隔后部, 着重后上, 中鼻道, 沟突, 正常鼻腔黏膜光滑完整, 如行鼻腔填塞或检查损伤, 可见片状渗血, 不应疑为出血部位, 如为粒状淡红突起, 且周围黏膜光滑, 即为出血点, 吸引管探吸, 即可诱发喷射状出血, 同法微波凝固, 术后红霉素眼膏涂凝固处, 无需鼻腔填压, 术后给抗生素3 d预防感染, 给1/100呋麻液滴鼻, 防止鼻腔粘连。术后少许暗褐色血液流出为血液积聚于鼻窦腔内所致, 术后15 d复诊。2B组患者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下鼻镜检查, 如黎氏区出血, 微波凝固, 非黎氏区出血, 将无菌凡士林纱条的一端双叠10~12层, 将折叠一端放进鼻腔后上方嵌紧, 在将折叠部分上下分开, 使短的一段平贴鼻腔上部, 长的一段平贴鼻底, 形成一向外开口的口袋, 然后将纱条的长端自上而下填人口袋内, 剪除多余纱条, 填塞完毕, 如仍有血液流入咽部或再次出血, 应改用后鼻孔填塞, 鼻腔填塞物24~48 h后取出,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给止血药物止血。取出纱条后15 d复诊。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190例患者188例一次治愈, 2例因在外院行鼻腔填塞黎氏区损伤重, 渗血多, 误认为是出血部位而失败, 再次行鼻内镜检查定位在下鼻道, 并行微波凝固而治愈, 鼻内镜下出血部位见表3。

2.2 B组166例患者86例为黎氏区出血, 微波凝固而治愈, 80例非黎氏区出血, 行鼻腔填塞后, 21例再出血, 再次填压, 5例仍出血, 改为鼻内镜检查见出血部位在下鼻道后段、鼻泪管开口处, 微波凝固而治愈。

2.3 两组术后反应及复诊情况比较:经χ2检验, A组患者术后反应较B组显著减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A组患者术后复诊情况较B组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4、5。

3 讨论

3.1 鼻内镜及鼻内镜技术使鼻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有了质的飞跃。

鼻腔与鼻窦由狭窄的空腔、空洞及间隙构成, 解剖结构复杂而精细, 单纯鼻镜检查不能窥见黎氏区以外的出血点, 1925年美国鼻科学者Ma Hz成功应用WOLF公司生产的鼻内镜检查鼻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鼻内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遍应用, 大大提高了鼻腔疾病的诊断及治疗[4,5], 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是这一技术的良好应用, 我科应用鼻内镜对鼻出血的检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先进和准确的技术手段。传统的鼻腔填塞不是针对出血部位而进行的, 而是对整个鼻腔的填压, 填塞后再出血率高, 鼻腔黏膜受损重, 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改变了传统鼻腔填塞方法, 这种方法是有的放矢, 效果确切, 改变了过去盲目行鼻腔填塞及血管结扎的弊表5两组患者1个月后随诊情况比较端, 使术后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降到最低, 特别适用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3.2 鼻内镜下对鼻出血治疗方法的再认识。

本文对356例特发性鼻出血患者分别行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及传统鼻腔填塞术治疗, 将二者疗效进行对比, 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组止血确切, 术后反应轻, 并发症少, 明显优于及传统鼻腔填塞术治疗组, 为目前治疗特发性鼻出血的首选方法[6]。鼻内镜技术止血的优势:1易于明确鼻腔各部位活动性出血点, 尤其是鼻腔后部出血。2直视下精确操作, 简便易行, 止血准确, 迅速, 疗效确切。3损伤及痛苦小, 可避免不必要的鼻腔填塞, 尤其适用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病患者鼻出血的治疗[7]。但本方法要求术者熟练掌握鼻腔解剖结构, 并具备良好的鼻内镜手术技巧。如下鼻道狭窄而又排除其他部位出血, 可行下甲骨折内移, 充分暴露下鼻道;如中鼻道出血, 确认不是钩突, 可行钩突切除术, 暴露前筛出血点。如中隔偏曲致鼻腔狭窄而下鼻道及后鼻孔无出血点, 可行中隔矫正, 在查找出血点。

3.3 鼻内镜下对出血部位的再认识。

对A组190例患者行鼻内镜下检查出血部位黎氏区112例, 占58.9%;下鼻道35例, 占18.4%;中隔中部13例, 占6.8%, 上鼻道5例, 占2.6%, 中鼻道17例, 占8.9%。对不同年龄段出血部位比较看出, A1组黎氏区59例, 占92.2%, 下鼻道2例, 占3.1%, 中隔中部1例, 占1.6%, 上鼻道1例, 占1.6%, 中鼻道2例, 占3.1%。A2黎氏区27例, 占45%;下鼻道15例, 占25%;中隔中部5例, 占8.3%;上鼻道2例, 占3.3%;, 中鼻道8例, 占13.3%;A3组黎氏区26例, 占40%;下鼻道18例, 占30%;中隔中部7例, 占10.8%;, 上鼻道3例, 占4.6%;中鼻道7例, 占10.8%。对比发现30岁下患者以黎氏区为主, 后部出血少。31~55岁患者仍以黎氏区为主, 但后部出血占比例大, 56~96岁患者仍以黎氏区为主, 后部出血占比例与30~55岁患者无差异。而非40岁以上中老年人鼻出血则多发生在鼻腔后部。

3.4 鼻内镜下对出血性质的再认识。

对三组患者出血性质观察, 均为动脉性出血, 而老年患者也不例外, 改变过去认为老年患者为鼻鼻咽静脉丛出血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王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83.

[2]董慧波.难治性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0) :107-108.

[3]吴彦桥, 邸斌, 李军, 等.鼻内镜下难治性鼻出血出血点寻找及止血策略[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 27 (4) :1-3.

[4]崔新华.鼻内镜下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D].济南:山东大学, 2010.

[5]Soyka MB, Nikolaou G, Rufibach K, et al.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options in epistaxis:an analysis of 678 interventions[J].Rhinology, 2011, 49 (4) :474-478.

[6]韩德民, 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5.

内镜止血治疗 篇8

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也给止血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目前, 内镜治疗通过降低了疾病的出血情况, 手术率和病死率均有改善, 业已成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首选治疗方案, 通过内镜下清晰的视野可观察到体内的出血部位以及给出主导诱因, 并及时作出反馈, 采取相关措施, 改善其不良预后作用, 降低出血的发生[1,2], 本论文就通过探讨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证明内镜止血治疗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的10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对象, 所有患者治疗前应给予相应临床检查, 症状符合WHO颁布的《关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 其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情况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诊断现象:

患者临床表现情况如下: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伴有呕血、黑便现象, 少部分患者出现呕吐物异常, 另外部分患者便血, 需胃镜确诊。诊断期间检测患者心率血压、体温脉搏等体征, 测量尿量。

1.2.2 治疗方式:

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对照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 (80.0 mg的奥美拉唑溶于20 m L生理盐水中) , 滴注完毕后再注射50 m L生理盐水, 12 h内滴完。此外, 还需肌注血凝酶, 每天两次, 每次20 m L, 连续注射3 d。观察组则进行同样操作, 辅以内镜止血, 即进行胃镜检查时, 于出血点处喷洒冰盐水, 若止血效果明显, 可参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若出现溃疡出血则在出血点周围局部注射1%乙氧硬化醇, 每次注射0.1 m L;胃黏膜糜烂患者或胃癌患者需给于高频氩气止血。治疗期间,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若出现血量不足, 应及时输血治疗。

1.3 观察指标:

输血量、止血时间、加内镜后止血率、止血后出血率。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消失, 经检查未发现任何出血现象;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经检查未发现任何出血现象;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经检查可见出血现象。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的处理使用SPA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止血治疗后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2.0%, 远远高于对照组, 且进行组间比较后, P<0.05, 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2.2 止血量、止血时间比较:

观察组止血量和止血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P<0.05, 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

2.3 加内镜后止血率、止血后出血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加内镜后止血率为26.0%, 观察组为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而组间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止血后出血率比较, 对照组为1.4%, 观察组为0.6%, 可见对照组也明显高于观察组, 组间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病症, 诱因多种多样, 比如十二指肠球部糜烂、胃黏膜糜烂、胃溃疡以及糜烂性胃炎等都会诱发该病,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类型, 出血量大、频率较高, 临床治疗难度也较大, 所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也比较严重, 所以应及时给与必须的治疗, 改善其不良预后[3,4]。

对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一般治疗方法多采用止血治疗或质子泵抑制剂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 治疗并不彻底, 容易复发。而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 内镜治疗在临床的应用中也日益广泛, 因其安全有效、作用迅速、操作便利等优点, 很多大型医院已将其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而且患者在治疗时风险低, 治疗后复发率低[5]。相对于出血点比较模糊的部位, 可在其周围喷洒冰水可使术野清晰, 顺利推动内镜止血的进行;而对于出血明显的部位, 仅给与高频氩气即可堵住出血点。若将多种内镜止血结合则止血效果更加明显, 且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配合止血治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出血。

本论文讨论了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发现进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 明显低于进行内镜止血的观察组, 总有效率为92.0%;此外, 对照组在输血量、止血时间方面也明显低于观察组, 对照组止血量为 (745.26±145.75) m L, 而观察组止血量为 (564.90±100.05) m L, 止血时间对照组为 (5.29±0.56) d, 观察组为 (2.52±0.45) d;且对照组的加内镜后止血率和止血后出血率也明显高于观察组, 综上所述, 进行内镜止血治疗的观察组实施方案较之于常规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总而言之, 进行内镜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止血方法, 可减少患者出血时间和输血量, 改善患者的出血情况, 且加内镜后止血率和止血后出血率也较低, 所以内镜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值得在临床上发展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止血方法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的10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则采用内镜止血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 止血量、加内镜后止血率以及止血后出血率等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临床疗效等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其总有效率高达92.0%, 对照组则只有66.0%, 且观察组输血量、止血时间低于对照组, 加内镜后止血率以及止血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有可比性。结论 内镜止血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疗效十分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内镜止血,急性肺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参考文献

[1]许超贵.急诊胃镜下药物注射与药物喷洒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4, 33 (15) :51-52.

[2]侯义林.探讨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4 (34) :96-98.

[3]贺永锋, 殷鹏飞.胃镜下喷洒超微大黄粉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5 (23) :2574-2576.

[4]刘文平, 黄彩云.国产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 13 (6) :723-727.

上一篇:城乡居民养老下一篇: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