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设计链

2024-06-27

协同设计链(精选8篇)

协同设计链 篇1

摘要:DCOR模式是2004年由供应链协会 (SCC) 发布的一款应用于协同设计的设计链管理参考模型。基于DCOR模式构建的协同设计中的设计链作业模式采用系统化的层级式架构和流程定义, 分为营运模式、协同模式、流程模式和作业模式4个层级, 整体涵盖了从设计链的前端客户到后端的制造供货商的全面管控。

关键词:设计链,协同设计,DCOR

一、引言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和企业的专业化趋势的发展, 近几年协同设计的概念广泛地被应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共同参与早期产品开发过程, 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并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为此, 企业对设计链的整合、分析与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供应链协会 (Supply Chain Council, SCC) 开发推广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SCOR) 作为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国际化通用标准。并于2004年将供应链模式向前端延伸, 发布设计链模式DCOR Model (Design-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DCOR模式是一套主张透过流程观点、绩效评估观点与业界实施最佳方案观点来建立设计链架构的参考模式。每一个观点都是以由上而下的方式逐步解剖设计链, 并且互有关联。

二、DCOR的基本流程

DCOR 1.0将设计链的领域定义为产品研究与开发所有阶段相关活动的集合。依据D C O R的概念, 设计链由计划 (P l a n) , 研究 (Research) , 设计 (Design) , 整合 (Integrate) , 与改善 (Amend) 5个主要的管理流程所组成。DCOR五大流程可以涵盖企业于设计链上的大部份活动。其中, 研究、设计与整合有先后顺序的关系, 改善流程的时间点与整合相同, 规划流程则关系其他四个管理流程的管控功能。DCOR的流程能有效地延伸与整合企业的供货商与客户及供货商的供货商与客户的客户, D C O R跨组织设计链架构如图1所示。

D C O R模式采用系统化的层级式架构和流程定义, 可以将应用于协同设计的设计链作业模式分为设计链营运模式、设计链协同型态、设计链流程模式、设计链作业模式4个层次。整体涵盖了从设计链的前端客户到后端的制造供货商, 并包含相对应的企业营运策略、设计成员布局、设计作业分工与信息流的管控。

1. 设计链营运模式

第一层是设计链营运模式, 定义设计链协同设计应用模式的范围, 重点在于决定设计链关键成员, 并定义各关链成员设计程序, 完成设计链规划的营运模式。设计链参考模式中包含了六个主要设计作业核心程序, 分别为:项目管理 (PM) 、产品企划 (PP) 、概念设计 (CD) 、细部设计 (DD) 、设计验证 (DR) 、设计修正 (DA) , 它们之间的作业关系如图2所示。

2. 设计链协同模式

第二层的设计链协同模式在于依据第一层之设计链成员营运模式, 定义设计链成员执行协同设计的协同型态, 并定义协同型态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第二层将六个核心程序区分成为管理机制与执行机制。管理机制将项目管理区分成为六个协同型态, 分别控管设计链的协同设计运作, 以及其他五个核心流程的设计需求与资源整合管理。执行机制则将项目管理之外的五个核心流程区分成为三个协同状况:买方执行、共同执行、卖方执行。设计链协同模式与营运模式之间存在着阶层关系, 其关系与项目如图3所示。

3. 设计链流程模式

第三层设计链流程模式透过第二层所定义的协同模式, 对应到相对应的流程模式。其流程元素中, 包含了各协同型态的标准流程、输入项目、输出项目。其流程如图4所示, 在卖方企划部分, 包含了五个流程:设计概念形成确认、发展方向研究确认、产品要素研究确认、设计草图产生与产品企划验证, 皆由卖方执行企划工作, 再由买方确认并加入沟通意见, 以完成设计企划。

4.设计链作业模式

第四层设计链作业模式是接续第三层展开的作业程序。但作业模式会因产业特性、企业营运方式等等条件而有所不同, 因此第四层只定义作业模式化方法, 其模式化方法包含了设计链作业情境模式、作业互动模式、信息流运作模式3种。运用这3种作业模式化方法, 可以充分展开设计链协同设计的作业模式。

四、结束语

D C O R模型是一个崭新的用于协同设计管理的参考模型, 有助于企业发展优化的设计链策略与作业流程;同时有助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系统整合, 也有助于企业伙伴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需要注意到DCOR模式作为一跨产业的参考模型, 其定义与描述较为一般化, 需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细化以适用于特定的产业。

参考文献

[1]Supply-ChainC ouncil.D esign-ChainO perationsR eference-model.h ttp://www.Supply-Chain.org.2004

[2]王青李清陈禹六杨吉江:一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案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6, (08)

[3]臧艳方敏方旭昇: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SCOR) 评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2, (09)

协同设计链 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个人品读感悟、同学间交流学习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并能联系前文理解课后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语言的基础上能有感情朗读。

2、学习文中乔伊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并付诸于行动。

教学重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课题含义。

3:黄昏 大雪纷飞、失业找不到工作---凄凉)

2)此时的乔依已经失业,内心凄凉,而在荒芜人烟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老妇人的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引导生说出重点词,和相关句子,出示幻灯片4肯定)“又冷又怕”——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紧张绝望”——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2)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读——齐读

3、一个多小时的等待,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她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满心凄凉的乔依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幻灯片5示导读问题)

全班交流:

1)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示幻灯片6)(好好读读第4自然段,乔依的哪些动作或神情打动了你,待会请你抓住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谈感受。)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汇报: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脏”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时,乔依(愣住了),为什么会愣住?(引导生答,)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示幻灯片10齐读)。

8、小结:是的,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引导自学9-11小节

1、老妇人听懂乔依的话了吗?她随后是怎么做的?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学9-11节,看你读懂了什么?能不能根据理解完成填空(齐读后指答)

2、据生理解出示填空题(幻灯片11)引导回答: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怀孕还在干活的女店主)突然想起了(帮助过自己的乔依说的话)于是(向女店主伸出援助之手)

四、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幻灯片12):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3、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引答:原来链条是这样形成的:)出示幻灯片13图片。引导理解爱之链的形成。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是乔依的妻子(妻子辛苦工作是担心丈夫),乔伊最终好人有好报,帮人

乔依(乐于助人 不图回报)女店主(乔依的妻子)

8、爱之链

协同设计链 篇3

由于市场变得越来越活跃,工业机柜产品的寿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其产品的外观造型、材料及其加工的选择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工业机柜的设计也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虽然产品设计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不到5%,但它却影响产品整体成本的70%以上。如果按照传统的单人单机串行设计,处理任何问题都保持按部就班的方式,那么无论从经济、规模和时间上都制约了设计的发展[1],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求。

本研究主要介绍工业机柜的设计链协同设计模式研究。

1 传统设计模式的分析

1.1 工业机柜产品的特点

工业机柜主要用于通信系统、电力监控、工业自动化控制等不同领域设备的安装;当然,工业机柜产品还可包括操作台、多媒体讲台、办公设备和一些电子产品的钣金外壳。

相比于其他机械产品,工业机柜产品具有如下特点:

(1) 适应性非常广泛;

(2) 产品的功能结构方面逐渐趋于标准化、系列化;而在产品外观造型方面则不断追求细节创新,越来越强调个性及品牌形象;

(3) 随着板材冲压技术的进步及模具水平、质量的提高,产品越来越精细,造型能力更为丰富;

(4) 由于其加工的特殊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灵活适应某些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5) 由于不是终端用户的独立产品,必然受到客户配套定制的限制,服务配套要求较高;

(6) 工业机柜产品功能结构的设计相对简单。也正因为如此,工业机柜加工企业一般属于中小型企业,产品从设计至产品成型的各职能环节往往由多个中小企业分别承担,所以产品的设计成型过程会涉及到多家企业之间的合作。

1.2 传统工业机柜产品设计模式的优缺点

目前几乎所有产品的设计都源于订单,上游客户的标准和客户的确认从始至终贯穿影响着整个新产品的设计过程。传统的产品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传统的产品设计流程属于串行的开发模式,其优点有:

(1) 设计流程层次分明,简单、有序;

(2) 管理方便。

但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传统的串行流程的产品开发模式也表现出了诸多局限性,如:

(1) 客户与企业的地位不平等,企业过分依赖客户的判定和确认;

(2) 由于非钣金件加工企业不参与产品的结构设计,不能很好地实现多专业和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

(3) 钣金企业内部职能分割,在客观上造成新产品开发随意性过大,加大了开发的风险;

(4) 没有统一的工作环境,资料查询和沟通困难;

(5) 缺乏跨平台的产品数据管理工具,对大量的工程图档和产品数据的管理与维护耗费了产品开发人员的大量精力,而且经常由于前后版本不一致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6) 缺少产品开发项目进度控制和工作监控。

这种传统的串行产品设计模式使产品的可制造性、可控制性较差[2],从而导致设计改动量大、产品开发周期长、产品成本高的结果。

2 设计链协同设计模式

随着加工模式由批量生产走向小批量定制,批量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势必加深;同时随着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提高、产品周期的缩短,新品开发的应变能力要求将越来越高。

基于市场的需求,本研究就工业机柜的设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设计链协同设计模式。

2.1 设计链协同设计模式

依据产品核心设计流程,一般可分五大流程区块:产品策划、概念设计、结构详细设计、设计审查、产品试制及项目管理。设计链上的每个成员角色及其功能范围都应该有明确的定义,由于设计能力的不同、分工不同,相对不同的设计链位置,分担着不同目标任务的流程区块的工作。

工业机柜设计中除了钣金企业外,还涉及到外部合作伙伴(即外设计链成员):上游客户、设计公司、供应商、模具加工企业、外协加工企业(包括:机加工企业、塑料件加工企业、铝合金加工企业、橡胶企业、电镀/喷塑企业等)。

在产品设计的各阶段,各设计链参与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个体不仅应完成各自分工的任务流程区块,而且还应在整个设计流程的其他不同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资源进行协同决策设计。

工业机柜产品设计链协同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

该设计链形态一般具备如下特征:

(1) 共同目标。共同的目标是促使员工、部门、企业间不同层次的角色合作的基础,结盟在一起的角色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技能互补,不仅从中分享着利益也共同担负起责任。

(2) 角色的多专家性。组成设计链的角色来自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担负着不同的设计任务。角色的多专家性代表着设计链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即能力系统。

(3) 角色的自组织性。角色作为独立的组织实体,能够自我调整、自我规划、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而且角色之间借助通讯和网络系统,能实现信息共享,合作完成过程的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当外界的需求环境发生变化时,就需拆散角色、资源等要素,并按照整体最优的方向重新组合成新的角色集及其合作关系,这是角色的自组织过程。

(4) 动态性。为适应环境的压力,角色能根据外界变化而变化,如通过学习实现角色能力的提升。角色的动态变化说明设计链也具备动态性,随着角色能力的提升,设计链的综合设计能力也在提升。

由上可知,设计链模式整合了优势的设计资源,使每一个角色或成员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其合力作用于一个目标。设计链模式将使设计借助外来资源,从而大大提高设计能力及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2.2 设计链协同设计的过程控制

协同设计将采用基于工作流管理的过程控制[3,4],通过与人和各种应用系统的交互来完成业务流程的执行和监控。其体系原型主要包括4个主要功能模块:设计过程建模工具、工作流引擎、管理监控工具、应用工具和客户应用。具体的系统技术构建,如图3所示。

2.3 设计链协同设计平台的构成

协同平台可以实现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一体化,达到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的统一[5,6,7]。钣金企业的产品设计的协同主要在于企业间的跨组织的协同,但目前由于存在企业间的本体论差异、商业技术保密等问题,跨组织工作流的实现经常存在工作流集成困难等问题,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换时信息结构的语义经常丢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协同设计体系建设中将引入门户技术。

工业机柜协同设计平台是采用面向多用户的开放式结构,各个用户都可以通过Internet/Intranet浏览器进行协同工作。具体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对图4所示体系结构分析如下:

第1层是由动态协同成员和协同控制过程组成的用户层。设计链上的每一个协同成员都有一个完全的个性化门户,通过它可获得所需的信息和服务。这是成员参与协同活动的基础。

第2层是企业门户层。门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所有数据源、应用和服务集成到一个信息平台上,并基于协同成员的存取控制规则为不同的参与者设置权限。通过网络和安全机制,使客户、供货商及合作伙伴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访问企业的信息和应用,获得个性化信息服务,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第3层是数据库服务层。将产品数据资源数据库、共享知识数据库、项目管理数据库等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端。通过ODBC等技术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请求,并接收相应数据,Web服务器应用程序运行后,将结果返回用户。

本协同设计平台的实现方法是:各成员企业将最新的专业技术信息、设计资料、产品实例展示、制造资料、模具信息等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而Web服务器运行协同设计系统应用程序。用户使用现成的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后, Web服务器接收并处理请求、查询数据库、执行应用程序、生成最新的产品模型,并将结果信息以ASP页面的形式返回各成员企业。

在本系统中,浏览器可采用IE,Web服务器可采用Microsoft IIS,而数据库服务器可选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选用VB或Delphi。

3 应用评价

新设计模式的试用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原来一个新的标准机柜从设计至试样成功的周期至少为2个月,甚至更长。试用新的设计模式,新机柜的设计周期缩短到30天以内。

(2) 提高了设计质量。设计出错率降低,设计人员有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更多的创造性的设计工作。

(3) 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4) 提高了竞争实力。

(5)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不过,新的设计模式在试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①目前设计方案评估的专家权威度主要是受人为控制的,偏重于个人感性色彩。计算机筛查比对特征数据库有待不断完善;②设计链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或参与性不高,或言不由衷等等;③企业间的不信任、信息化程度的不平衡以及数据异构等因素影响优势资源的共享;④由于网络带宽限制等问题,距真正实现远程多用户实时协同设计尚有一段时日。

4 结束语

本研究立足于工业机柜产品的特点及其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产品设计模式—设计链协同设计模式。该模式强调钣金企业与上游客户、协作企业、供应商、设计公司等形成设计链,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享利益、共担责任以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虽然在现阶段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企业间的不信任、信息化程度的不平衡以及数据异构等诸多问题,但该模式的研究将对类似于钣金产品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芮延年,刘文杰,郭旭红.协同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朱世和,高东.并行工程与并行机械设计[J].机械与电子,1995(5):25-28.

[3]史美林,向勇,杨光信,等.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KATHY S.Computer Support for Cooperative Work:CSCWIntroduction,ppxxiiixxiv[M].John Wiley&Sons Ltd,1994.

[5]ELAINE M R,JULIAN N.WETICE 2002 Evaluating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s Workshop Report[C].Proceeding ofthe Eleventh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on Enabling tech-nologies:Infrastructure for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s,2002.

[6]许骏,柳泉波,史美林.协作社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理论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协同设计链 篇4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营养、多样化、个性化、食品保质期等要求越来越高, 食品企业的生产也正在从以前的大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发展。1996年Zuurbier等学者在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供应链 (food supply chain) 概念, 黎继子、周德翼等[1]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流管理阶段 (食品企业的产出到消费者消费前的商流阶段) ;第二阶段为集成物流管理阶段 (ILM) , 食品企业的物流管理从市场向上游一直拓展到食品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 强调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 (SCM) , 进一步延伸到最上游的食品企业供应商 (如原材料供应商的供应商等) ,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跟踪控制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以便快速、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Eloranta E[2]对供应链的构建了一系列关键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敏捷和协同分析, 但是没有考虑到大规模定制的条件。本文在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质量链、协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针对食品企业的大规模定制质量链, 并对其进行协同分析。

一、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

(一)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定义

大规模定制按顾客个性化定制要求及其订单标准来组织生产, 这样对大规模定制企业之间的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在大规模定制环境下提出了协同订单的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的定义。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就是以大规模定制食品企业之间质量协同来满足食品质量个性化要求, 并且以产品预先控制为主的链式质量管理体系, 以订单为驱动, 以质量链各个节点 (关键活动) 的经济性为原则;以敏捷、快速反应为要求, 以精益思想 (JIT) 为追求的动态网络结构, 是质量流、工作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体。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综合运用了食品大规模定制技术、网络技术、过程建模技术 (如基于规则的方法以及基于Petri网的方法) 等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 从有关食品企业的质量观念 (质量方针、质量手册等) , 统计方法 (MINTAB、SPSS等) , 质量实现过程 (程序文件、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基于过程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管理系统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 、质量体系 (HACCP、QS) , 质量标准 (ISO9000、GB/T19004等) 等方面构建一个动态、合作、协同的现代食品企业质量关系, 以整体的 、系统、集成的观点来组织大规模定制食品企业的生产, 是产品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在各成员企业之间必须建立一条敏捷、畅通、受控、优化的协同质量链, 整个过程涉及到食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SCM) 、企业内部管理 (ERP) 、客户关系管理 (CRM) 等。

(二)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的特点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是一个复杂的、链式的功能性结构,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具有以下的特点: (1) 动态响应订单。大规模定制质量链是一个动态的链式结构, 它随着订单和大规模定制食品企业经营环境不同而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食品企业管理应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经营决策以及与供应商、外协厂家等合作伙伴的关系, 以客户为中心, 以订单为标准的质量观; (2) 预先性控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结合大规模定制模块化、柔性化特点以及考虑CPk和控制限度, 这样在食品质量控制过程中能对整个质量实现过程进行预先性控制; (3) 协同性。食品企业大规摸定制质量链管理涉及的过程涵盖了大规模定制企业质量链的各个节点, 整个控制的过程就是个质量协同过程, 质量链中各节点的成员企业为了提高整体质量链的质量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合作。各节点成员企业通过先进的管理、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使质量链在极短时间内对订单质量作出敏捷、协同反应; (4) 打破了食品企业本身的界线。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食品质量的形成以及过程的实现已经完全打破了单个食品企业的界限, 延伸到了企业群。因此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 (MC) 质量链管理是以订单为主线, 以顾客为中心的动态的、协同的质量管理体系。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 是现代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 应用规则及其关键技术

(一) 几条应用规则

食品企业传统的单一质量管理模式以及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食品企业之间质量管理模式必须由单一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向大规模质量链管理转变。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协同生产是一种基于OPT的生产制造方式, 是一种依据食品企业目标来评价各节点生产活动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的全方位的生产管理模式。在食品工业企业中围绕着核心食品制造商 (Original Manufacturer, OM) [3]以订单为标准进行协同生产 (通常以食品生产商-OM协同生产运作管理模式、OM-食品原料供应商协同生产运作管理模式等) 。本文提出了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过程中的几条应用规则: (1) 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各节点活动中并不是质量上所有输入都有质量期望输出; (2) 各成员企业在追求质量流、工作流、价值流、信息流的平衡时候, 而不是企业本身能力平衡, 应该以订单要求为标准; (3) 订单实现过程应该注意资源的约束, 同时要注意食品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协同, 如企业外部供应商、外协商的原材料的采购, 业务流程优化, 以及其他有关质量的业务处理, 对供应商、外协商进行科学管理, 提高食品质量, 同时减少供应商的反应时间等; (4) 企业内部质量规划, 产品设计质量的优化, 工艺流程中的协同质量改进, 工序能力的提高应该综合考虑成员企业能力和订单要求; (5) 食品企业原材料的约束会影响其产量以及质量, 资金和技术也会约束工艺流程的质量改进; (6) 食品保质期对整个生产、储运的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食品企业在推行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过程应该注意以上规则的合理应用。

(二)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食品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战略型食品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如DEA、智能方法、数学规划法、AHP、质量成本法、质量权重法等; (2) 顾客需求分析技术 (针对食品企业订单) , 如QFD、网络调查法等; (3) 有关食品生产过程的建模方法, 如基于功能的方法、生产过程编程方法、基于规则的方法及基于Petri网的方法等; (4) 有关食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分析技术, 在食品生产质量控制过程中既要注意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的特点, 又要利用到很多的统计软件与技术 (如SPC软件、MINTAB、DOE、回归分析、风险分析等) 与质量工具 (如因果图、排列图、亲和图、流程图、水平对比法、PDPC、SIPOC图、网络图、矩阵图、FMEA等) 以及食品生产过程分析方法 (如技术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过程协同分析、过程能力分析、过程控制模型等) ; (5) 协同管理, 通过协同平台 (如利用协同电子商务集成技术) 来实现核心食品企业及其他成员食品企业的质量信息集成管理, 实现食品协同设计、食品协同制造以及食品协同服务的整合; (6) 核心食品企业成为扩展企业协同过程标准 (HACCP认证、ISO9000、QS认证等) 的制订者和调整者, 协同食品生产过程的规划、市场预测与供应, 通过KPI完成对食品企业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 质量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质量信息采集以及对食品企业关键价值链的控制等等工作。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关键技术能适应市场订单化生产模式, 能适应动态市场。

三、协同效度分析

(一) 具有非期望输出决策的定制-区间DEA模型

DEA模型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提出,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是一种测度具有相同类型投入与产出的若干决策单元DMUj 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4]。本文针对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的特点, 以订单为标准, 在传统DEA模型基础上, 提出了定制-区间DEA模型 (如下) :

s-, s+为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的松驰变量;xj, yj分别为输入与输出指标;wr, vt分别为输入和输出指标权重;ut为非期望输出的权重;[xj-, x¯j]为输入区间;[yj-, y¯j]为输出区间;[zj-, z¯j]为非期望输出;[zj0-, z¯j0]为评价决策单元非期望输出 (越少越好) ;[xj0-, x¯j0]为评价决策单元输入;[yj0-, y¯j0]为评价决策单元输出;θi为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协同效度;eT为单位矩阵;ε一般取10-7。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质量实现的过程就是消耗一定生产要素获得有关质量输出的过程, 讨论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效度就是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有关质量的输出, 但在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过程除了获得顾客期望质量输出以外, 同时也产生了订单的非期望输出。所以, 在评价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DMU具有非期望质量输出相对协同效度时, 必须考虑有关质量资源消耗 (越少越有效) 、期望质量输出 (越大越有效) , 同时还必须考虑到非期望质量输出的影响 (越小越有效) 。

(二) 结果分析

(1) 若θi≥1, 且S-=0、S+=0, 说明这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为DEA 有效, 即协同有效。此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 无法同等比例地减少各种有关质量成本消耗, 也不能单独提高食品质量的消耗或增加食品质量上产出, 相对其它弱DEA有效和非DEA有效的质量链, 其协同效果是最好的, 质量投入和产出比率达到最优, 规模也达到最佳。该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既为技术有效也为规模有效; (2) 若θi≥1, 且S+≠ 0, 或S-≠ 0, 说明这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此时企业质量链在减少产出的情况下, 无法等比例地减少质量上消耗, 但可以把企业质量链的某项消耗减少s 仍可保持质量方面的产出不变, 或在消耗质量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将某项质量上的产出提高s ; (3) 若θi <1, 说明这时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决策单元为非DEA有效。此时企业质量链在不减少质量产出的情况下, 以同等比例地减少质量上的各种消耗, 或者在不增加质量成本的情况下, 等比例地增加各种质量上的产出。但企业质量链还可能在质量可能集T上, 即有可能为技术有效 (Vi=1) , 但这企业时质量链肯定不为规模有效了 (θi<1) 。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影响食品企业间竞争的因素已由生产的规模效率向速度、效率、柔性、集成和创新等方面转变, 可见食品企业协同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食品企业信息管理的协同性, 有效性, 及时性, 快速地调整生产运作计划, 减少订单延迟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提高了食品企业整体经营效益, 同时确保了订单的交付时间; (2) 对食品企业中的信息加以科学的收集、整理, 然后运用先进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 吸收、创新, 不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不断反馈新的要求, 特别是涉及到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管理; (3) 在食品开发过程进行时间管理和资源管理, 考虑通过Internet与其他企业进行的工作流集成管理; (4) 尽量减少企业有关质量非期望输出; (5) 提高订单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 优化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过程, 使产品质量实现过程更加合理和经济, 为有效实现订单要求 (包括质量标准、成本控制、产品设计、生产作业计划以及其他要求) 。由于订单需求的多变性、异质性、短视性, 食品企业会受到时间、空间和速度的限制, 所以食品企业应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去沟通、协同、控制, 提高食品企业的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管理能力。

总之, 食品企业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管理是保证成员企业为满足订单在质量方面需求的基础上, 提高质量链各节点企业质量活动的协调能力, 实现食品预期质量标准和质量特性, 从而不断赢得市场和客户认可, 同时也是提高现代食品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 是现代食品企业的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等要求的提高, 食品企业的生产正在从大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发展, 影响食品企业间竞争的因素也由生产规模、效率向速度、柔性、集成和创新方面转变。鉴于此, 在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质量链、协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针对食品企业的大规模定制质量链, 并对其进行协同分析。

关键词: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定制-区间DEA

参考文献

[1]黎继子, 周德翼.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质量安全[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26 (12) :30-34.

[2]Eloranta E.Fast, flexible and cooperative supplychains-key issues for survival of European[J].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 1995, 6 (3) :238.

[3]王青, 李清.一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案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6, 12 (8) :1300-1307.

一个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链协同框架 篇5

在全球经济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为了赢得竞争,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服务业而不在仅仅关注制造技术。服务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并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服务。服务链管理以成为服务产业和服务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依赖通过Internet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一个数字图书馆可以看成是在Internet环境下的知识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的社区服务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国,数字图书馆得以重视和快速发展。但是随后出现了搜索引擎,比如google,它相比一般的数字图书馆有着很多优势,数字图书馆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机。但是,相对于搜索引擎而言,数字图书馆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建构一个数字图书馆服务链,来整合进google和其他搜索引擎的优势,从而为用户提供高效的、个性化的一站式的服务。本文提出了一个数字图书馆服务链协同框架。通过这个服务链,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快速的响应。

2 基于SOA数字图书馆服务链组织框架

如果数字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快速准备的内容服务,并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那么数字图书馆必须与各种类型的服务供应商进行协同合作。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链通常由数字图书馆、服务供应商和用户组成。传统的数字图书馆由很多不同的信息处理平台组成,数据存储有着不同的格式,因此如果要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服务链的话,我们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整合在一起,是其可以适合异构的环境。本文采用的是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其是面向Internet环境结构的用户服务软件系统,目标是对软件组成(服务供应商,用户,代理)进行松耦合以支持在不同的系统中提供服务。SOA是当今网络服务的主流技术框架,其采用网络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来描述服务,这样就不需要掌握具体的技术细节。SOA主要包括服务注册,服务提供商和服务需要者三个部分。图1显示的是一个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链组织框架。

2.1 数字图书馆联盟

国内有很为用户提供不同领域服务的专业的图书馆。为了可以为用户提供整体的内容服务,这些专业图书馆应该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联盟,数字图书馆联盟可以分享相互的资源和技术。由各个专业的数字图书馆组成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和统一的信息服务。在数字图书馆服务链框架中,每个数字图书馆都是一个内容供应商。每个数字图书馆的系统都将其自己的内容服务放进网络服务系统中,并发布到服务注册平台上。这些服务组成将被转换成WSDL文本,并通过UDDI API接口发布到UDDI注册服务器上。这样各个内容服务商可以相互存取到各自的服务内容。

2.2 内容服务供应商

内容服务供应商主要根据各种渠道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数字图书馆的内容服务。内容服务供应商通常包括搜索引擎、个人和专业门户、数字TV等等。内容服务供应商首先在服务注册平台上根据用户的需求找到服务描述,然后将服务描述和其供应商进行捆绑,最后通过网络服务平台获取相应的功能。

2.3 服务注册

在数字图书馆服务链框架中,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核心图书馆常常提供服务注册功能。服务注册平台提供服务注册、分类、查询、推荐、管理、出版和认证。主要是为了方便服务的分享。在数字图书馆服务链中,服务注册平台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

3 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联盟协同服务框架

内容资源被存储在不同的专业数字图书馆中。如果内容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数字图书馆就不能提供准确和整体的内容服务,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数字图书馆联盟协同框架,依据该框架,异构的数据可以得到分享。根据服务分享的要求、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协同需要以及网格计算的发展趋势,图2显示了一个协同服务框架模型。

该框架被分成五层,最低层是架构层,提供基本的网络支撑环境,分享逻辑和物理资源。链接层定义基本的通信,接口和授权协议。网格中间件是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框架的核心,为服务分享和协同提供支撑。数字图书馆联盟服务网格的核心中间件主要包括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 oriented middleware MOM),服务集合,服务组成、网格信息服务、网格监控、服务管理、本体服务和服务引擎等。MOM提供异步通信机制。服务聚集是一组由多个单一的逻辑相关服务组成的服务地图。服务匹配查询引擎提供基于语义和上下文服务查询。服务组成提供动态的网络服务。服务层主要提供资源分享和网格节点之间的协同支撑,主要包括过程控资源分布、虚拟团队、资源发布、语义注释、语义查询,本体创建等等。应用层为每个内容服务供应商提供内容服务。图3显示了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协同框架。

4 一个执行过程

在本节,我们考虑一个通过数字图书馆服务链的专业信息检索服务过程,从而进一步了解协同框架的处理过程。一个研究者正在做一个项目的调研。他希望通过数字图书馆查询一个文献。首先,该研究者提交他的检索要求到任何一个内容服务供应商。在一个内容服务供应商接受研究者的要求后,它将提交这个要求到服务注册平台找到相应的服务。然后该请求通过MOM提交到核心数字图书馆,核心数字图书馆将该请求服务通过服务管理中间件分布到各个专业数字图书馆。每个专业数字图书馆查询相关的信息并将结果提交给核心数字图书馆。核心数字图书馆进行服务匹配并通过服务聚集中间件提交给内容服务供应商。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通过服务链得到整合的服务。用户通过单一的数字图书馆或搜索引擎是无法得到这样的整合信息的。也就是说,数字图书馆的协同平台可以捆绑图书馆和搜索引擎的各自优点。

5 总结

服务链管理是服务产业中的研究热点。针对数字图书馆产业,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SOA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链组织框架。一个数字图书馆服务链由数字图书馆联盟联合内容服务供应商组成,并为用户提供满足各自要求的服务。并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了该框架的优点。

参考文献

[1]Veronneau S,Roy J.Global service supply chains:An empirical study of current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of a cruise line corpor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128-139.

[2]Lee P.Measuring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J].Supply Chain Forum,2005,6(2):58–67.

[3]Huang Z.A new development phase of digital library:valuation and advices for Google and European's Digital Library Plan[J].Knowledge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5,5(1):5-15.

[4]Lopatin L.Library digitization projects,issues and guidelines-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Library Hi Tech,2006,24(2):273-89.

[5]Sandusky R.Digital library attributes:framing usability research[C]//Blandford A,Buchanan G.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Usabilityof Digital Libraries at JCDL’02,Portland,OR,2002:14-18,35-38.

[6]Baglietto P,Maresca M,Parodi A,et al.Deployment of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for Business Community[C].The 6th InternationalEnterprise Distributed Object Computing Conference,Lausanne,Switzerland,Sep.2002:293-304,2002.

[7]Foster I,Kesselman C,Nick J,et al.The physiology of the grid:An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e ion[EB/OL].http://www.globus.org/research/papers/ogsa.Pdf,2002.

协同设计链 篇6

协同和竞争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 这既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也是人们对传统竞争理论和竞争模式认识超越的结果[1]。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 商务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紧密群体, 其交易形式呈现出群体性、交互性、分布性和协调性等特点。面对复杂的商务环境, 以往仅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角度分析企业商务模式和信息管理的观点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 一种集成于系统理论和现代商务网络, 以协同的观点来解析商务动态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理论, 日益变得举足轻重。协同商务链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 它是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 是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共享, 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与其业务伙伴之间或者贸易社区之间协同交互的新型商务模式, 也是指企业利用一整套跨企业合作能力来有效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可见, 对参加协同商务链的企业来说, 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是其根本目的。协同商务链建立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利益分配格局的产生, 如何合理设计合作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是协同商务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

二、协同商务链利益分配内涵

协同商务链的利益分配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益, 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各参与伙伴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当然对于利益的认识不应该局限于其表面, 而需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利益分配不仅仅是合作产品和利润在各合作伙伴间的分配还应该包括其合作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专利权、技术诀窍、商标、营销售渠道以及顾客忠诚度等无形资产的分配[3]。协同商务链的利益如何进行分配, 是各成员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因此, 协同商务链利益分配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正确, 参与分配的要素要合理, 分配比例要恰当, 和实际分配结果和各个参与企业的预期收益值应该尽量吻合。

三、协同商务链的利益分配存在的困难

一般来说, 协同商务链的利益分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信任程度。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对协同商务链的正常运作起着重要作用, 各合作伙伴企业间缺乏信任将严重影响协同商务链的生存和发展[4]。合理的利益分配能增加各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 信任程度和利益分配的有效性程度是统一的。如何提高资源信息的共享程度、企业对协议的履行程度、各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助程度以及继续合作的意愿是协同商务链稳健运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竞争力。组建协同商务链的目的就是为了集合各个合作伙伴企业的核心能力, 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如果利益分配方案合理, 各合作伙伴就有更多的资源来提高各伙伴的技术装备能力、产品竞争能力、经营安全能力以及获利能力, 形成其良性循环。

(3) 和谐度。各合作伙伴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协同商务链的运行和效率, 如何做到各企业文化相融;企业彼此之间友好、团结;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的互补, 是协同商务链高效运行所必不可少的。

(4) 各伙伴参与的积极性。各伙伴的积极参与是协同商务链高效运行所必不可少的, 而各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 能够激发各合作伙伴的创造性, 是企业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柔性, 有助于提高和保证协同商务链的市场竞争力。

(5) 风险管理。参与协同商务链毕竟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 有时还必须伴随一定的资本投资, 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风险和相应的利益如何在各个合作伙伴间分担和分配直接影响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这个问题解决得好, 各个合作伙伴都会觉得合作对自己有利, 就会乐于继续并肩作战, 积极性也会很高, 进而获得较长期的利益;反之,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 即使事先有合同作为法律保障, 某些伙伴也会因为自己负担了较多的风险而得到的收益较少, 或者因为自己承担的风险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而丧失合作的积极性和愿望, 甚至在市场机会小时以前就退出合作关系, 延误了市场机会, 导致其他合作伙伴也蒙受相当大的损失。

四、协同商务链利益分配原则

协同商务链中各个合作伙伴在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是需要遵守下列的原则。

(1) 共赢原则:每个加入协同商务链的企业都将从商务链中取得一定数量的收益, 不能牺牲某个合作伙伴而成就其他成员的利益。否则, 将影响该商务链成员的积极性, 甚至是退出商务链, 而成为协同商务链的不稳定因素。在博弈论中已经证明, 要保证协同商务链的稳定性, 必须保证加入协同商务链以后, 企业从商务链中获取的利益要至少不小于不加入商务链的利益, 否则企业就不存在加入协同商务链的可能性。

(2) 风险补偿原则[5]:一般来说, 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风险的构成和商务链成员企业的投资额、市场风险、合作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和解散风险等因素有关, 是在收益中应该得到补偿的部分。否则, 商务链成员企业的劳动没有激励, 将造成各自的风险规避, 最终影响企业的收益。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是协同商务链建立的前提, 将风险因素加入到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中符合风险补偿的分配原则。

(3) 科学分配原则:协同商务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在整个商务链的运作过程中所负责的工作不同, 所付出的投入也是不同的, 因此在制定协同商务链利益分配方案要以科学的合作利益分配理论为基础, 而不是完全凭主观判断以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制定的协同商务链利益分配方案将更能让成员企业接受。

五、企业协同商务链利益的解决对策

(1) 信任机制:相互信任机制已成为协同商务链成功运作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动力。为在协同商务链的内部建立可靠的相互信任机制,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建立商务链的首要任务。如同我们在择业时要考虑工资、福利、前途等因素一样, 在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时也必须对伙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一系列要素进行综合评估和集中反映。一般而言, 用以形成协同商务链的相互信任机制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建立协同商务链内部信任评估审核体系。在选择合作伙伴、组建协同商务链以及在以后的运作过程中, 必须有一套经常性的、持续的、全面的内部评估审核分析体系对每一个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评价, 以达到对合作伙伴的全面了解。第二, 建立相互信任的管理机制。相互信任既是成员企业间互惠互利的需要, 更是协同商务链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行为路径。信任的动态性告诉我们, 对信任关系的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信任评估审核过程, 而是一个综合处理信任的多个方面的过程。

我们把信任划分为三个阶段:信任建立阶段、信任发展阶段、信任关系成熟阶段。对于信任关系管理就是要求在不同阶段实施相应的管理策略。

在信任关系的初始建立阶段, 个体没有能力对合作伙伴进行全面的评估, 更多地依赖于其他辅助因素。在当事人各个方面都不确定对方可信度的情况下行业整体的宏观信任环境是信任分析的主要信息源, 各方都试图努力把握参与人的期望和参与人的动机, 对这两种信息的揭示越多, 参与方对信任的信心就越足;社会法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陌生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 对合作条款的明确规定有助于初始信任的建立。这一时期的信任主要是倾向性信任, 推荐机制在信任的初始建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任关系一旦建立, 就要根据交互历史的积累进入到发展阶段。企业之间的直接交互经验是推动信任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声誉作用在主导信任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剩余反映了成员的可信度, 参与方会根据自己的合作历史经验以及合作收益等各方面的因素来判断参与方的可信度, 这些判断融合了自己的主观倾向性, 那些受到良好声誉的参与方会更多的被选择合作。

随着信任关系建立时间的增加, 参与方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也就最终具有了更强大的信任判断, 信任成熟阶段是参与方信任信息积累的结果, 它反映了双方对信任关系的主观认同。

商务链的成员应该根据信任的发展阶段、商务链的属性和特征来采取相信信任范围, 其最终目的是要保证所选择的产生机制和商务链的属性和要求相互吻合、相互适应, 并保证合作伙伴关系1+1>2的协同效应。

然而, 高度的信任机制是不容易建立的, 尤其是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 信任机制的建立是不完善、不成熟的, 远远不能满足协同商务链管理的要求。如表1所示[6]。

(数据取自《2002年中国物流年鉴》)

由此可见, 企业之间的不信任程度还是很大, 而且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信誉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需要其他的一些手段进行协调。

(2) 信息共享机制:协同商务链协调的目的是在于整个商务链获得的利益大于各成员企业单独获得的利益之和。信息共享是商务链管理实施的基础, 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商务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做出准确的决策。但是在实际商务链的管理中, 由于商务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价值取向不一样, 为了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 许多拥有信息优势的节点企业并不愿意将信息与商务链上的其它企业共享。没有信息的共享, 商务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企业都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商务链的运行情况, 导致商务链失调, 整个商务链的绩效下降。商务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商务链管理的发展, 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的信息交换的准确性, 减少了在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 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 提高了商务链管理的运行效率。

一般要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 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构建信息共享的企业文化。商务链管理者除了制定一系列制度来激励成员共享信息, 还应该积极营造一种以信息共享为导向的商务链文化, 让全体成员能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让企业在一种能在彼此信任和良好沟通的氛围中合作。第二, 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真正实现了合作伙伴至尽、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商务信息和商务功能的共享。平台通过Internet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合作伙伴连接在一起, 远程进行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系统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 有信息共享平台根据资源统一调空, 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商务信息, 以及个性化的商务服务。

(3) 契约激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商务链成员为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采取单独行动, 从而与商务链的整体目标产生冲突[7]。在一个缺乏协调的商务链中, 甚至会出现“个体理性和集体非理性恶性共生”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各个企业之间建立激励性的商务链契约, 通过契约的法律约束功能和自履机制来协调各节点企业的市场行为。

一个能起到良好协调作用的商务链契约必须要重点解决下面两个问题。第一, 合作收益的分配问题。与商务链没有形成上下游合作关系时比较, 通过合作商务链合作可以达到商务链整体效应的增加。但是商务链的成员存在自治性, 每个成员都努力在自己的决策权范围内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成员的首要目的, 商务链最优的结果并不是成员最关心的。即使成员之间达成合作, 即使达到了整体的最优, 也必然要求将总合作收益进行适当的分配, 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公平性条件。第二, 补充调整性利益分配。预先的契约利益分配不可能在协同商务链运行之初就细致入微地把将来所有的预期利益和需要的投入要素都考虑进去。对于协同商务链实际运行过程中相继投入的规模、数量、市场价值、贡献价值等要素在利益实现之后, 进行实质性利益分配是评价和估算是比较实际和可行的, 基于此的利益分配过程称之为调整补充利益分配。这时, 各伙伴即使存在利益分配的差异和分歧, 也能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4) 风险管理机制:协同商务链的各个企业对合作项目都有各自的能力和优势, 强强联合是社会分工的高级形式, 然而他们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的抵抗能力却是不同的, 所以为了保持合作关系的相对稳定性, 应是它们各自承担的生产经营风险不超过其承担能力。但是, 各个企业围绕一项目形成合作关系, 各个合作伙伴分别负责项目的不同价值形成环节, 有的承担产品概念的形成和产品设计, 有的负责生产制造, 有的负责营销渠道的开拓, 然而, 很多情况是承担某个任务的伙伴却不一定是该环节所产生风险的承担者, 或者说不是该环节所产生风险的最大损失者。正是协同商务链各个合作伙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各个伙伴具体情况的差异性, 在设计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方案是, 应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以尽可能是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以保持合作关系的融洽。

(5) 监督机制:协同商务链有多种联系纽带、多层次组织、多样化经多功能等基本特点, 依靠“市场准则+组织准则”管理企业资源, 降低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同时存在“道德风险”等其他的风险活动, 因此协同商务链不仅要解决共性的代理问题, 还要解决商务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 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结论

本文中的协同商务链考虑的是地位平等的企业, 它们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协议或契约结成的利益与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联合体。协同商务链企业间具有利益冲突, 但不是根本性冲突, 存在着对冲突的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方案。

摘要:本文就协同商务链利益分配的内涵、存在困难、分配原则以及解决方法进行重点阐述, 旨在为协同商务在未来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提供前沿理论依据。

关键词:协同商务链,利益分配,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熊励.协同商务理论和模式[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2]张小艳, 张永云.敏捷虚拟企业的利益分配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 2005, (03) .

[3]张青山, 郑国用, 赵忠华.虚拟企业联盟对象间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J].商业研究, 2001, (01) .

[4]Smith Robert J.Cost.Effective Risk Allocation for Coastal Engineeiing Project.Coastal Engineering Retactive.ASCE1992.

[5]邵臻, 吴祈宗.虚拟企业盟员间利益分配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

[6]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2年[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协同设计链 篇7

协同创新的现有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协同创新的概念、动因、机理及模式选择, 分析各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动机, 以及保障协同创新持续发展的最佳合作模式;二是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管理, 分析知识的特性、共享意愿以及转移渠道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三是协同创新中的地理因素、制度环境及政府行为, 分析环境因素对协同创新质量和绩效的影响作用;四是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综上所述, 现有研究缺乏从创新活动的价值链角度, 系统分析协同创新链的产生和发展特性。本文将从创新活动的价值增值链角度, 系统分析协同创新联盟产生的必然趋势, 并对协同创新链特性加以剖析。

一、创新活动的价值链分析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指出, 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价值活动所构成的, 其中包括物质创造和转移的基础活动, 以及对基础活动起辅助作用的辅助活动。之后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价值分析中。波特价值链的中心思想是价值增值, 其面向的是企业的职能部门, 资源在各部门流动并实现其价值增加的过程。对于创新活动而言, 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熊彼特认为,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进而获取超额利润, 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技术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索罗更是提出了技术创新的“两步论”, 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实现发展。技术创新以其思想新颖和商业实现为特征, 通过将技术和知识转变为商品, 并在市场上销售实现其价值。因此, 创新活动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 适用于价值链分析。

Hage和Hollingsorth最早提出类似概念“思想-创新链 (Idea-Innovation Chain) ”, 并指出思想-创新链包括三个部分:开始部分,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发展研究;中间部分, 以开始部分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的实验阶段;结束部分, 包括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化。学术界最早准确提出创新价值链 (Innovation Value Chain, IVC) 这一概念的是Hansen和Birkinshaw在哈佛商业评论中的一篇文章, 他们提出创新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 包括创意产生、创意转换和创意扩散三个阶段, 以及内部导入、跨部门导入、外部导入、创意筛选、创意开发和创意扩展六个关键活动。Roper等将创新价值链描述为是知识来源、知识转移和知识开发的递归过程。Khumkitti将创新视为从研发到生产、销售, 甚至提供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 并在“两步论”基础上将创新链划分为研究和发展、生产和商业化两个阶段。我国学者张晓林、吴育华将创新和价值链概念进行结合, 提出了创新价值链的雏形, 并对其运作机制加以分析, 但缺乏对创新价值链概念详细界定和深入探讨。张慧颖、戴万亮也提出了区域创新价值链的概念模型, 支持区域创新价值链包含创新动力、创新产生、创新转化、创新实现和创新反馈五个阶段, 将创新价值链描述为一条知识循环流动的闭合链条。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外学者都认同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价值链。在现有关于创新价值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用图1来描述创新价值链的基本模型。创新价值链不仅包括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产品设计、工业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构成的基础活动, 还包括思想产生、资金运作、人才培养与引进、设施设备管理、政策标准制定等辅助活动。其中,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属于创意产生阶段, 产品设计、工业生产属于创意转化阶段, 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属于创意推广阶段。

二、基于价值链的协同创新链的产生分析

创新价值链完整地体现了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 它能够给创新模式带来以下两点启示:一是当把创新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 很难认清创新主体的优势所在。创新主体的优势来源于众多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 因此必须结合创新主体实际情况, 对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 以了解创新主体在创新工作中的地位和优势。二是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集成程度对创新活动绩效起着关键作用。协调一致的价值链, 能够有效提高创新工作的成果率和绩效。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扩展的方式来加强创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但是在当前开放式创新的环境中, “大而全”“小而全”的创新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为了更加快速、经济地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仅仅依靠企业单方面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是不够的, 必须与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主体相互合作, 将他们的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 通过资源整合和协调, 实现优势互补, 弥补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这些创新主体就共同构建了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在创新环境的支持下, 创新体系中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和金融投资机构均通过各自功能的发挥来提供价值活动。首先, 由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然后, 在科技中介机构等服务部门的扩散作用下, 将创意产生阶段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再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对创意结果进行产品设计和工业生产, 实现创意转化;最后经过企业的市场营销, 将创意产品推向创新的目标要素———市场, 满足用户需求, 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目标, 实现将知识、技术从科学理论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在创新过程中, 由于创新活动的风险性较大, 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 (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等) 或制定各种标准加以引导和扶持。价值链上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 他们在不同的创新环节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些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相互联系和作用, 就构成了一个网链式结构———协同创新链。

三、协同创新链特性分析

协同创新链是协同学原理、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理论的有效融合。本文提出的协同创新链概念是指, 围绕主导创新主体,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在不同创新环节中相互合作, 实现价值增值的网链结构。协同创新链是知识研究、转化、扩散和产业化的基本单元。协同创新链具有以下特性:

1. 虚拟性。

协同创新链是由不同创新主体为了完成特定的创新任务所组成的临时联盟, 组织结构、协作方式和合作规则都是开放性的, 根据创新任务的变化调整链条成员及其在链中扮演的角色, 因此协同创新链是虚拟的。

2. 交叉性。

某个协同创新链中创新主体可以同时是另一个协同创新链的成员, 众多的协同创新链就构成了一个交叉的网状结构。不同协同创新链的交叉在给创新活动带来新思想的同时, 也加大了创新链协调管理的难度。

3. 复杂性。

协同创新链是由多个、不同类型, 甚至不同地域的创新主体所构成, 因此协同创新链的机构模式更为复杂。另外, 知识、技术在不同创新主体内以不同形式存在, 因此协同创新链必须能够实现多样性知识和技术的表示、存储和交流。

4. 动态性。

协同创新链的形成、存在和重构, 都是基于一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因此, 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改变, 协同创新链中的创新主体会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协同创新链组织结构及合作方式也可能发生调整。

5. 主导性。

在任何一个协同创新链中, 都必然存在一个主导者,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 主导者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国内很多学者都将协同创新链的主导者定义为企业, 然而笔者认为, 企业确实在大多数协同创新链中起着主导者的作用, 但企业绝非唯一的必然主导者。创新活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 特别是在产业孕育期, 由于市场和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 企业缺乏大规模进行投资创新研发和市场化的动力, 往往是由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研发经费与领袖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组成协同创新链, 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 因此政府在产业孕育阶段的协同创新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新兴产业逐渐由孕育期转入市场导入期, 市场和技术的不确性大幅度降低, 新进企业开始进入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技术路径, 协同创新链主导者开始由政府转为企业。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社会分工合作的深入,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如今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应用于创新活动的价值增值分析, 构建了创新价值链基本模型,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产品设计、工业生产、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活动, 以及思想产生、资金运作、人才培养与引进、设施设备管理、政策标准制定等辅助活动。根据创新价值链给我们的启示, 分析表明协同创新链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 对协同创新链特性 (虚拟性、交叉性、复杂性、动态性、主导性) 加以剖析。

参考文献

[1]Hage J., Hollingsworth J.R.A strategy for the analysis of ideas:Innovation networks and institutions[J].Organization Studies, 2000 (5) :971-1004

[2]Hansen M.T., Birkinshaw J.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 (4) :121-130

[3]Roper S., Love J.H.Modeling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Research Policy, 2008 (37) :961-977

[4]Khunkitti H.E.S.The Life Sciences Innovation Value Chain:The Importance of life sciences innovation to APEC.Life Sciences Innovation Forum, Phuket, Thailand, 2003

[5]张晓林、吴育华.创新价值链及其有效运作的机制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23-26

[6]张慧颖, 戴万亮.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1) :28-32

协同设计链 篇8

目前,知识管理研究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理论体系和看法各异,为了克服知识管理研究过于宽泛的不足,人们提出了知识链的概念,并把知识管理的核心归属于知识链的管理。因此,以知识链模型为框架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可以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起到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对原有知识链模型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建议框架。

一、知识链模型

1. 知识链一般模型

知识链一般模型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这种观点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知识从捕获到创新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抽象为一个无限循环的链条。

2. 知识链改进模型

孤立的知识链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组织均呈辐射状与外部众多组织发生基于知识流的密切联系。因此,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为了保证知识链的正常工作,还必须开展一些辅助活动。知识链的辅助活动一般包括:领导、合作、控制、测量,知识链的成功运作还需要相应的环境支持,如技术、组织结构及文化等方面。

根据对知识链的认识,本文建立了新的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

二、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

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的文献有很多,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协同供应链成员和外部网络而开展的创新活动,通过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服务效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因此,核心企业在构建供应链网络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进行知识创新网络的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市场的关联性

供应链成员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它们在市场中的作用,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同时合作创新的成功率也越大。在竞争转化为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更关心未来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创新来战胜竞争对手,因此,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场关联性构造了合作创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统一体。

2. 知识的重要程度与知识跟踪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程度不同的知识环节。企业可以将核心知识之外的相关知识,分配给供应链节点企业来承担,这不仅有利于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而且,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优势,带来更具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核心企业要时刻了解相对较新知识的开发,并跟踪拥有这些新知识和技能的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客户。然后,当时机成熟时,核心企业通过把供应商或下游客户的设计队伍与自己的集成起来,就可以实现快速的在新产品中引进这些新知识的目标。这使核心企业可以在前沿新知识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之间进行平衡。

3. 文化的一致性与人才知识结构的互补性

供应链成员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是否一致,会直接影响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建立供应链时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选择合格与合适的供应链成员。供应链节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就有所差异,如果要在供应链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核心企业必须有能力整合这些人力资源,从而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4. 渠道的畅通性

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知识创新网络,不仅需要保持物流的畅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畅通。供应链节点企业在网络中的任何拖延,都将严重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渠道的畅通性直接制约着企业知识创新的效率,制约着知识创新成果的先进性。知识创新网络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外部知识内化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聚集更多的知识源,形成更大的知识内核。

三、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系统结构

如前所述,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强调供应链成员间能力的匹配。同时,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还必须不断地寻求外部知识资源,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调知识创新活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结构框架。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均是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充分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实现ERP、CRM与SCM有机整合。网络平台是知识创新系统运作的技术基础,其中,以企业内部网为核心,再通过它延伸至外部网和互联网。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行知识交流和创新,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 知识处理与发现

知识处理与发现是对供应链企业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序化的过程。知识处理,主要研究知识条理化、知识标准化和知识分类编码等。知识发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挖掘,整合后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发现的实现技术专门研究如何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具体的实现技术有数据挖掘、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等。

3. 建立共享知识库

在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4. 建立供应链知识创新网络

基于知识创新网络的创新全过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顾客的所有创新活动和过程。这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跨越界限,在一起并行协同工作,并要求各节点企业及时收集各合作企业及顾客、特别是关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网络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和领域的知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有效地弥补了核心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克服了知识供应主体与知识使用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缺口。知识创新网络在协同供应链成员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供应链外部组织的合作与联系,增加供应链的知识带宽,以提高供应链中的知识存量与创新能力。

5. 人际网络与环境支持

知识创新系统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不同个体、团队和组织间在共同工作生活中建立的镶嵌式社会交流关系网络。完善的人际网络是保障其正常运作的有效机制。人际网络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挖掘并激活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使企业知识创新永不停息。

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供应链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知识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的支持,物流、保险、法律等服务,科研机构的研究培训以及竞争者的合作。此外,为了激励成员企业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奉献可共享的隐性知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须辅以灵活和比较公平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具有凝聚力的联盟文化、柔性化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等内部环境的支撑。

实践表明,供应链成员要依靠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困难,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协同和利用供应链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然而,知识创新的实施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它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许多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为知识创新的有效实施,以及供应链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悦:企业信息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Gann DM,SalterA J.Innovation in Project-based,Service Enhanced Firms: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0,29(7~8):955~972

[4]Andreas Pyka.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5(3):152~163

[5]吴冰刘仲英等: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软科学,2007,8

上一篇:交流环境下一篇:内镜下止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