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前臂(共7篇)
儿童前臂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儿童前臂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收住院的34例小儿前臂双骨折患者, 进行手术前后护理干预处理。结果 34例患儿经手术和护理干预治疗, 其中优30例, 良4例, 可0例, 差0例, 优良率100%, 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护理干预治疗贯穿于儿童前臂双骨折整个治疗过程中, 巩固了手术效果, 促进了术后功能恢复,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儿童前臂双骨折,护理干预,护理
前臂双骨折是上肢骨折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 青少年多见。由于骨折后可发生重叠、旋转、成角和侧方移位畸形, 严重影响了患肢的功能。因此, 在积极复位、固定治疗的同时, 加强患者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34例儿童前臂双骨折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4例前臂双骨折均来自我院骨科住院部,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9例;年龄在8~16岁, 平均年龄11.8岁;左前臂11例, 右前臂23例;受伤到就诊时间为20~420min;均行闭合复位三棱针髓内固定治疗, 手术时间为40~70min, 平均48.6min。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体化锻炼计划, 包括肌力锻炼和关节活动指导。
2 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重点是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骨折早期, 由于疼痛和功能障碍, 患者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因此, 骨折患者心理康复也很重要。护士应给予耐心的开导, 加强护理, 介绍骨折的特殊性及治疗方法, 增进其安全感和信任感, 消除患者的害怕心理、恐惧心理。除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 还应征得家属支持与配合, 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1]。由于患肢制动, 在做好一般生活护理的同时, 还要注意观察患肢疼痛肿胀、末梢血液循环、桡动脉搏动等情况, 注意有无筋膜间室综合征、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处理。重视术前谈话, 术前访视,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隐患, 充分发挥术前谈话的积极作用, 使他们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手术。
2.2 术中护理
加强患者术中保暖, 由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新陈代谢减慢, 因此应该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对某些部位做好保暖工作。同时要加强看护, 整个过程中手术室护士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评估, 并且详细记录患者的情况。手术体位的配合既要充分暴露术野, 也要不妨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医护人员协调配合, 物品准备充分, 保持环境安静, 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2.3 术后护理
(1) 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并详细记录注意观察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以及肢体疼痛肿胀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 (2) 注意疼痛肿胀的处理:随着术后麻醉药效逐渐衰退, 患者伤口开始疼痛, 根据术前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使用镇痛棒减轻术后疼痛, 必要时使用镇痛剂治疗。同时教患者学会放松, 分散注意力, 向患者讲解其疼痛也会随着手术日期推移逐渐减轻。并且要求患者家属进行安慰, 鼓励患者坚强勇敢, 战胜疼痛。 (3) 注意伤口引流的情况:患者术后一般带有引流条或引流片, 护理人员应随时注意观察伤口引流以及相关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必要时及时更换伤口敷料。一般在术后24~48h拔出引流物。换药时注意皮肤情况防止压疮, 注意患肢石膏托的摆放位置以及松紧程度, 必要时报告医师更换合适的石膏托。
2.4 康复训练
为了保证患肢功能尽早恢复, 应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尽早进行。方法如下:握拳。麻醉消退后, 即让患者行握拳活动;握拳时, 必须尽量用力伸展五指, 并逐渐握紧拳头时, 再开始做肘关节活动。骨性愈合前禁止前臂旋转, 以防再次错位、小云手。患侧下肢向前跨半步, 患手握拳, 前臂中立位, 健手托患腕, 送患肢斜向健侧的前外方伸出做屈伸运动, 然后前臂由健侧转向患侧, 回至胸前。待骨折临床愈合拆除石膏托外固定后行患肘关节功能锻炼, 此时可做大云手活动。大云手。患手紧握拳头, 以健侧带动患侧, 两臂交替做云手动作。骨折达临床愈合标准后解除固定, 行患肢前臂主动旋转及腕关节主被动伸屈活动。
3 结果
本组共34例, 随访时间1~6个月, 平均3.8个月, 未发现断针、弯针、针滑落以及针道感染等并发症, 拔针时间为1~1.5个月, 石膏取除时间1.5~2个月, 骨折完全愈合时间2.5~3.5个月。按Berton评价标准[2]:优:骨折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超过正常的90%;良:骨折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超过正常的80%;可:骨折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超过正常的60%;差:骨折不愈合或前臂的旋转功能不足正常的60%。34例儿童经手术和护理干预治疗, 其中优30例, 良4例, 可0例, 差0例, 优良率100%, 无不良反应发生。
4 体会
儿童前臂双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 我们治疗中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 进而取得最满意的疗效。由于手术操作时间短, 创伤小, 取出操作简单方便, 医疗费用小。采用闭合复位最大限度的保护了骨折处骨膜、血管以及周围软组织, 符合BO内固定原则, 有利于骨折愈合, 同时也防止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见, 儿童前臂双骨折积极护理干预治疗, 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肢体功能, 预防并发症。术后只要患者病情及全身状况允许就应尽早开始功能康复训练[3]。同时护士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肢体功能应做评估及记录, 观察康复效果, 及时完善护理干预方法。笔者认为护理干预治疗应贯穿于儿童前臂双骨折整个治疗过程中, 巩固了手术效果, 促进了术后功能恢复,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卞鸿燕.四肢开放性骨折的早期急救与康复护理[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 2 (8) :758.
[2]Moed BR, Kellam JF, Foster RJ, et al.Immediate internal fixation of open fractures of the diaphysis of the forearm[J].J Bone Joint Surg Am, 1986, 68 (7) :1008-1017.
[3]侯凯波, 胡建山, 陆萍, 等.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23 (3) :257-258.
儿童前臂双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6例,其中,男60例,女16例;年龄5~12岁;跌倒65例,坠落4例,挤压伤1例,直接暴力打击伤6例。手法复位的60例中,就诊时间<10 h 52例,>10 h且<24 h 7例,伤后超过24 h就诊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患儿均在2 d内在臂从神经阻滞麻醉下整复,这样使患儿完全无痛,肌肉放松,便于复位,患儿采用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如此可使前臂肌肉张力一致。在牵引对抗牵引下纠正骨折重叠成角及旋转移位,手法整复侧方移位。每个步骤均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要注意两侧骨折端骨间膜的作用,要及时行手法使两侧骨端分开,才有利于骨折端移位的整复对位;第二点是牵引时骨折远端应保持在近骨折端相同的旋转方位上,再开始复位。
1.2.2 具体手法方式与骨折类型及部位有密切关系:(1)桡尺骨上1/3骨折者,因尺骨位于皮下,能触摸清楚,可先整复尺骨骨折的移位;若下1/3部位骨折,因桡骨下段较粗,位于皮下,可先整复桡骨;(2)桡尺骨干双骨折,因肌肉及骨间膜的牵拉,骨折移位复杂,应该详细观察X线照片,不难发现移位尤其是旋转移位的机制,便于制订方案,力争一次成功;(3)整复时要让肘关节保持屈曲位,这样肱二头肌和旋前圆肌松弛,利于骨折的整复;(4)先整复稳定骨折,再整复不稳定骨折,例如2处骨折中,一个为横断骨折,另一个为斜形骨折,应先整复横断骨折,可作为支柱,后整复斜形骨折,这样整复就比较容易;(5)前臂因有旋转肌群、肱二头肌和骨间膜的存在,所以前臂具有旋转的独特功能,骨折也有轻重不同的旋转移位,整复是要充分纠正这一点。手法复位后使用前臂4块夹板固定,要合理使用分骨垫,注意血运,屈肘90°,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前臂原则上保持中立位,上1/3骨折前臂可放置稍旋后位。应用石膏托外固定时,前臂中段以下骨折可使用“U”形石膏夹,前臂中段以上骨折可使用长臂石膏前后托,在石膏凝固前,尺桡骨骨间掌背侧以手指指腹塑形,使呈双凹状,起到分骨的作用。
1.2.3 直接手术治疗的16例中,14例双钢板螺丝钉固定,1例桡骨钢板螺丝钉加尺骨克氏针固定,1例双克氏针内固定。
1.2.4疗效评定:按王崇武等的随访效果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1)优:解剖或近解剖对位(移位不超过骨皮质,不成角或成角在5°以内)。(2)良:对位1/2以上(干骺端在3/4以上),对线成角在5°以内,无旋转移位。(3)可:对位在1/2~1/3之间,成角在5°以内,无明显旋转畸形。(4)差:未达以上标准,需改为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Ridit分析及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复位评定优22例,良28例,可4例,差6例。其中有6例发生再移位,经二次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0%,骨折愈合时间为33~50 d。6例手法复位不成功,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愈合时间为80~102 d,经随访1年以上,复位成功组54例的随访结果显示,功能评定为优49例,良3例,可2例。直接手术治疗的16例中,14例愈合时间为80~160 d,平均7~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1例伤后就诊时间长,造成前臂肌间隔综合征,行手术切开减压加克氏针内固定,二期植皮,术后半年骨折愈合;1例尺骨骨不连,需再次手术重新内固定加植骨术,术后1年愈合。两组总优良率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法治疗效果优于手术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保守治疗成年人前臂骨折困难较多,其结果也并不理想。因此,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对成年人前臂双骨折的治疗应持积极手术态度。儿童骨折很多时候会波及干骺端,手术治疗难免会损伤骨骺,严重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甚至致残。另外,骨干骨折使用手术切复内固定者愈合明显慢,只是因为手术引起骨皮质血运的破坏,使骨皮质萎缩,这种破坏修复往往需要5~6周。如果不是因为骨折旋转过多难于纠正,笔者不主张手术治疗,因为儿童前臂双骨折的复位手法较成年人简单,且通常为青枝骨折,手法复位成功率也远比成年人高得多,复位外固定后骨痂生长较快。
前臂双骨折移位情况复杂,其中又以旋转移位为难点,手法复位前认真研究X线片及询问受伤机制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分析骨折移位路径和移位具体现状,可以很好地指导建立手法复位方案。复位力求一次成功,因为多次复位容易造成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及骨化性肌炎的形成,对患儿有可能造成肢体的不可逆损伤。复位外固定后密切观察肢端血运及感觉情况,避免出现前臂肌间隔综合征。早期指导患儿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便于消肿,促进康复。
儿童前臂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 我院收治的经手法复位失败或不稳定型 (螺旋形、长斜形、粉碎性骨折) 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60例, 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病例。
1.2 病例入选标准
a) 男33例, 女27例;年龄5~13岁, 平均8.9岁。尺桡骨中段骨干完全骨折且明显移位, 单一骨折、病理性骨折、其他损伤除外;经过手法闭合复位不能获得满意对线对位或不能维持复位者;b) 骨折均为闭合性, 无神经血管损伤或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c) 伤后治疗过程均在我院;d) 手术时间为伤后3~7 d;e) 尺桡骨均行弹性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f) 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依手术方法分为TEN组25例, DCP组35例。手术均由手术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医生完成。
1.3 分析所有入选病例的相关资料
包括:年龄、骨折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固定方式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及内固定取出时间。回顾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时前臂正侧位X线片。所有患儿均随访至骨折愈合后内固定取出。骨折愈合的标准为纵轴无叩痛, 在正侧位X线片上可见成熟骨痂通过骨折线, 骨痂生长良好, 骨折线消失, 达到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评估患侧前臂活动与健侧对比, 包括前臂旋前、旋后及肘腕关节屈伸活动。根据Price分级系统[3], 前臂旋转活动受限超过10°即被认为是旋转活动丢失。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内固定取出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4 手术方法
1.4.1 TEN组
麻醉成功后, 患儿仰卧位, 不需止血带。根XTEN, 、窄部位直径2/3。所有弹性钉均不需预弯, 桡骨固定取桡骨端背侧骺板近端2 cm处为进钉点, 桡骨茎突纵行切口, 长约cm, 于进钉点开路后插入弹性钉, C型臂透视下逆行通过骨折端, 手法整复骨折端后继续推进至桡骨近端干骺端。尺骨取尺骨鹰嘴骺板远端桡背侧纵向切口, 长约2 cm, 开路后插入弹性钉顺行通过骨折, 手法复位骨折端后继续推进至尺骨远端干骺端。对粉碎骨折难以闭合复位、有软组织嵌顿或经反复试行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例, 于骨折端作约3 cm的切口协助复位。C型臂透视下调整钉尖方向, 使两钉均顺应尺桡骨生理弧度并使钉尖相对, 以利用前臂骨间膜增大稳定性。针尾端折弯埋于骨骼旁, 露皮质长度约0.5~0.6 cm, 剪除多余部分。
1.4.2 DCP组
儿平卧位, 在止血带下操作, 常规采用桡背侧及尺侧入路, 使用6~8孔DCP固定, 两侧切口长度分别为8~12 cm。
术后视骨折稳定情况选择是否石膏托或夹板辅助外固定2~3周。24 h内静脉使用抗生素, 并鼓励患者逐步加强患肢功能锻炼。
2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TEN组45 min, DCP组65 min;术中出血量:TEN组35 mL, DCP组160 mL;平均切口长度:TEN组3.0 cm, DCP组10 cm。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 骨折均骨性愈合, TEN组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 DCP组为11周。根据Anderson评分标准[4]评定, 优: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伸或屈功能丧失小于10%, 前臂旋转功能丧失小于25%;良: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伸或屈功能丧失小于20%, 前臂旋转功能丧失小于50%;可:肘或腕关节伸或屈功能丧失大于30%, 前臂旋转功能丧失大于50%;失败: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或伴有未解决的骨髓炎。TEN组优良率96%, 接骨板组94.3%,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病例术后均未发生感染, 无骨不连、内固定断裂;DCP组取内固定后再骨折1例;术后取内固定后无再骨折病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数据以表示,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进行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 (年龄、受伤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 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 (性别、骨折分型、并发症发生率) 行i2检验, 等级资料 (Anderson评分) 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论
尺桡骨骨折是儿童常见的上肢骨折, 由于儿童骨干包绕有较厚的骨膜且塑形能力强, 多数骨折可以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经过良好的塑形获得骨折良好愈合与正常的功能且疗效满意。对于儿童的前臂双骨折, 闭合复位难以解剖复位, 由于潜在的塑形能力有限, 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成角或旋转畸形, Matthews等[5]研究认为, 20°的成角畸形可引起前臂30°的旋转活动丢失, 而小于10°的成角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旋转活动丢失。所以儿童前臂骨折成角大于10°、旋转大于45°、完全移位是不能接受的。当难以通过手法复位获得或维持骨折满意对位, 开放骨折、并发血管损伤、移位的再骨折, 则需行手术治疗[6,7,8]。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与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我们对近2年多的儿童尺桡骨骨折应用TEN和DCP两种方法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的比较结果表明, 对于儿童 (5~13岁) 的尺桡骨干双骨折的手术治疗, 末次随访时弹性钉组与钢板组两种方法在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术后前臂旋转功能恢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EN组有以下特点:a) 切口及术后瘢痕小, 符合微创原则, 手术时间短、较少剥离骨折端的软组织、允许骨折端微动, 更加符合骨折愈合的B0原则;b) TEN固定避开了骨骺, 不影响骨生长发育;c) 不切开骨膜和骨折处血肿, 有利于骨折的自然愈合;d) 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简单, 不需住院, 节省了时间和费用, 切口瘢痕小不影响美观;e) 去除髓内钉后不会出现骨干应力集中而造成再骨折[9]。而DCP组具有切开复位钢板固定能够获得解剖复位且固定坚强, 但有如下不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创伤大, 易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去除内固定后有再骨折的可能[9];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术切开取出钢板螺钉, 造成再次损伤、前臂切口瘢痕较长影响美观等缺点。因此, 我们认为, 对新鲜前臂双骨折, 宜首选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对粉碎骨折难以闭合复位, 弹性钉也难以穿过骨折端, 宜于骨折端作小切口辅助复位后弹性钉固定。不应追求“闭合”复位而导致术中加重患儿前臂软组织的损伤及医患双方过度的放射线暴露。对于开放、粉碎及陈旧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或有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可能需行减张术者, 我们仍建议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总之, TEN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瘢痕小、并发症少、取出内固定简便等优点, 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Lee S, Nicol RO, Stott NS.lntramedullary fixation for pediatric unstable forearm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2 (402) :245-250.
[2]0zkaya U, Parmaksizoglu AS, Kabukcuoglu Y, et al.Surgical managent of unstable both-bone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08, 42 (3) :188-192.
[3]Price CT, Scott DS, Kurzner ME, et al.Malunited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 1990, 10 (6) :705-712.
[4]Anderson LD, Sisk TD, Tooms RE, et al.Compres-sion-plate fixation in acute diaphyseal fractures of the radius and ulna[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5, 57 (3) :287-297.
[5]Matthews LS, Kaufer H, Garver DF, et al.The effecton supination-pronation of angular malalignment of fractures of both bones of the forearm[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82, 64 (1) :14-17.
[6]Lee S, Nicol RO, Stott NS.Intramedullary fixation for pedicatric unstable forearm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2 (402) :245-250.
[7]Ortega R, Loder RT, Louis DS.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forearm fractures in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 1996, 16 (5) :651-654.
[8]Wyrsch B, Menacio GA, Green NE.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pediatric forearm fractures[J].J Pediatr Orthop, 1996, 16 (5) :644-650.
前臂小夹板固定的护理体会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85例行小夹板固定的前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42例) 与实验组 (43例) 。其中, 男47例, 女38例;年龄分布3~76岁, 平均 (40.7±3.6) 岁;病程分布3~9周, 平均 (5.6±2.2) 周;骨折部位:45例为尺桡骨远端双骨折 (左侧15例, 右侧30例) , 40例为桡骨远端骨折 (左侧12例, 右侧28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法复位后下夹板固定治疗, 且年龄、性别、病程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病房环境护理、生命体征观察、功能锻炼等临床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精细化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如下:①固定前护理干预:在开展小夹板固定操作前, 首先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将此种固定不会对其肌肉收缩及活动产生影响, 有利于骨折愈合的优势详细告知患者。同时,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与其展开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并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 从而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②固定中护理干预:将小夹板固定中的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 指导他们采取利于操作、舒适的体位。在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疼痛难忍的情况, 需立即提醒医师停止手术操作, 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③固定后护理干预:首先, 帮助患者将患肢抬高, 采取仰卧位时, 可将枕头置于患肢下, 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同时做好患肢的保护工作, 以免因挤压、牵拉等造成骨折再移位的发生。其次, 对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进行严密观察, 以患者手指活动无明显压迫感为准, 切不可随便将夹板松解, 以免出现骨折端移位的情况。其三, 在结束整复固定的1~7 d内, 护理人员需对患肢末端的颜色、感觉及血液循环等情况进行过严密观察, 一旦患肢出现末端颜色苍白、疼痛加重、功能受限等情况, 则表明小夹板固定过紧, 从而导致患肢血液循环不良, 应对松紧度进行合理调整。其四, 鼓励患者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在固定早期, 指导患者展开肌肉舒张及收缩运动, 并逐步进行关节主动及被动运动;而在固定后期, 则应主动活动为主, 同时配合各种理疗, 已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卫生部门制定的有关骨折诊治标准, 将患者的护理效果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痊愈:骨折对位满意, 形成了连续性骨痂, 未出现肿胀疼痛, 患者前臂功能完全恢复或、前臂、背伸及腕掌屈旋转受限在15°以内;有效:骨折对位尚可, 轻度畸形, 患者前臂、背伸及腕掌屈旋转受限在45°以内;无效: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存在压痛及功能障碍等。
1.4统计学处理: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包,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构成比采用χ2进行检验,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1%,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注:相比于对照组, *P<0.05
3讨论
作为中医学对骨折复位后一项常用的外固定方法, 小夹板固定是以肢体的生理功能为依据, 借助固定垫对骨折端矫正成角畸形的效应力, 以及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等, 从而使患肢内部动力由于骨折而引起的不平衡再次恢复至平衡状态。小夹板固定由于固定牢靠, 患者骨折愈合迅速, 受到的痛苦少, 治疗费用低等显著优势, 在前臂骨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为进一步巩固小夹板固定效果,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就非常有必要[2]。
经大量研究得知, 通过从前臂小夹板固定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 对其展开精细化护理操作, 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在固定前, 将相关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 并做好其心理护理工作, 从而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在固定后, 对患肢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等进行密切观察, 及时调整小夹板松紧度, 同时指导患者尽早爱占肌肉舒张、收缩, 以及关节主动活动及被动活动等功能锻炼。在本研究中, 接受精细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 胡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与孙敬娟[3]的研究报道相吻合。
综上所述, 通过对施行小夹板固定的前壁骨折展开精细化护理干预, 可充分促进骨折的愈合, 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 疗效显著, 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小鸣, 肖江平.门诊102例前臂骨折患者小夹板固定的护理探讨[J].当代医学, 2010, 16 (13) :103-104.
[2]蔡丽辉.前臂骨折患者102例的小夹板固定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6 (13) :209-210.
京巴犬前臂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体会 篇5
1 病史情况
2010年4月20日, 吉林市居民带一只7岁体重10 kg的京巴犬来就诊。主述该犬在家床上跳下后突然表现精神不振, 不爱走动, 左前肢不敢着地, 手触左前肢时犬表现躲闪、疼痛和嚎叫。
2 临床检查
患犬左前肢前臂骨皮下高度水肿, 触诊时前臂骨远心端异常活动, 伴随有骨摩擦音, 确诊为左前肢股骨完全骨折。由于该部解剖特点, 外固定术难以治愈, 因此采用内固定治疗。
3 手术治疗
3.1 保定麻醉右侧卧保定, 左前肢游离, 肌注犬眠宝0.3 m L/kg进行全身麻醉。
3.2 术部消毒剪毛→肥皂水刷洗→剃毛→清水擦洗→试干→0.1%新洁尔灭擦洗→拭干→第一次涂碘→局麻→第二次涂碘→术部隔离→脱碘。
3.3 手术过程患肢小腿螺旋缠绕绷带防止整复时带入病菌。沿前臂骨外侧一次切开长5 cm的皮肤切口, 避开动静脉和神经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 暴露骨折断端, 使骨断端充分游离, 清除骨折区的血凝块、挫伤组织和骨碎片。采用四孔小接骨板进行骨的断端固定, 青霉素生理盐水冲洗术部后, 螺旋缝合肌肉, 结节缝合皮肤。给犬注射等剂量的犬醒宝予以催醒。
3.4 术后护理第1~6天,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5 0 m L, 青霉素3 2 0 万IU, 链霉素100万IU, 维生素C10 m L, 1次/d;第7~12天, 肌肉注射青霉素3 2 0 万IU, 1次/d;平时饲喂时注意钙、磷的补充, 加强营养。
4 术后体会
4.1 当犬前臂骨发生完全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时, 由于骨体较细, 存在一定弯度, 且上下粗细不均, 所以难以实施外固定术, 而且前臂骨活动性很大, 用外固定术时即使当时用石膏固定好, 也不能维持很久, 结果导致预后不良或者假性愈合, 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故此选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
4.2接骨板治疗和髓内针治疗是内固定术常用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情况。遇到横骨折和骨折线较短、倾斜角度较小的斜骨折时, 接骨板治疗比髓内针治疗效果好, 因为接骨板可以更大程度的分担股骨受力。而当遇到一般性的斜骨折时, 则优先考虑髓内针治疗配合钢丝辅助, 从力学角度分析髓内针可以承受骨折线所在部分股骨干的受力, 钢丝固定可以防止髓内针旋转。根据患犬骨折的实际情况, 本次手术采用接骨板进行内固定。
4.3骨膜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骨膜与其周围肌肉共受同一血管支配, 为了保证形成骨痂的血液供应, 软组织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所以装接骨板时, 不能损伤骨膜, 也没有必要剥离骨膜。接骨板的曲度要与固定骨曲度相同, 达到与骨接触面积最大。
儿童前臂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前臂双骨折患者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13-59岁,平均年龄(32.2±1.8)岁。致伤原因包括:跌倒摔伤53例,挤压伤21例,机器绞伤14例,硬物直接击伤12例。右侧15例,左侧55例;桡骨近端31例,中段36例,远端33例。创伤到手术时间1-6天,平均(2.8±1.4)天。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不超肘外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钢板内固定治疗,具体的治疗操作如下:桡骨经掌侧入路,尺骨则给予背侧手术。如果患者为粉碎性骨折则采用桥接内固定,如果患者为短斜形或者横形骨折则可以采用自动加压钢板对骨折端进行合理加压。如果骨折发生在桡尺旋转弓处,尤其是在桡骨上端位置,则需要有效保护桡神经深支,经旋后肌Frost弓,前臂经过术中旋后,应尽可能在其尺端将旋后肌止点切开,向桡侧将骨膜认真剥离,术中不需要解剖神经,放置拉钩时要小心谨慎。术中对钢板进行有效塑性,在放置钢板时应该根据桡尺骨旋转弓的自然解剖形态来完成。在C臂机监视下来复位和固定骨折。术前前臂应放置在功能位,给予石膏托外固定,抬高患者,对患者手指活动进行正确指导,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4周后将石膏托去除,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前壁夹板外固定2-4周。在拆除外固定后给予前臂旋转功能、腕关节和肘关节功能锻炼。
1.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优:患者前臂旋转功能、指关节功能、腕关节功能和肘关节功能完全恢复.骨折解剖复位或者接近解剖复位;良: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受到一定限制,骨折对线对位良好,腕关节和指关节功能恢复好;可: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受到明显限制,骨折对线对位较差;差:前臂旋转功能受限,骨折对线对位较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前臂骨折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全身骨折类型,因为前臂具有旋转功能,在对尺桡骨干双骨折进行闭合整复时比较困难,在闭合整复之后骨折出现移位的几率非常高,因此临床中采用手法复位单纯内固定治疗时,效果并不理想.骨折出现畸形愈合的几率较高,容易导致骨不连,前臂旋转功能也容易发生障碍[2]。桡骨中三分之一向桡背侧凸则为桡骨弓,形成生理弯曲.最高点则为旋前圆肌止点。在对前臂骨折进行临床治疗时,不仅要让对线对位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还需要恢复正常的旋转轴线,也就是需要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3]。因为存在旋后肌和旋前肌,骨折后肌肉出现回缩、痉挛,进而就会对骨折复位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外固定的固定稳定性也并不理想。所以手法整复对于两个平行骨骼来讲复位比较困难,临床中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患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特别是在对桡骨上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因为软组织比较丰富,手法整复比较难实施。而手术切开复位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的适应症为尺桡骨干移位较大的双骨折.尺桡关节合并脱位,同时骨折不稳定。
临床研究发现在前臂中最简单的暴露部位为尺骨并没有覆盖重要的组织,,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手术入路。因为桡骨周围具有比较丰富的骨肉,同时走行桡神经深浅支,在选择手术入路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论,术中可能发生桡神经损伤。本研究中选择掌侧入路和桡骨骨折手术,这样就能让桡骨得到有效显露。尤其是临床治疗桡骨上段骨折患者时,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能对桡神经深支损,伤进行有效预防.同时术中不会显露神经,能避免出现牵拉伤。
手术内固定治疗时,AO自动加压钢板具有较强的抗弯力量和抗扭转力量,内固定效果比较好,能为骨折愈合打下良好基础。在临床治疗粉碎性骨折时,也可以采用自动加压钢板,但是因为切口较大.因此可以选择桥接内固定。术中塑性钢板,能有效恢复桡尺骨旋转弓的自然解剖形态。对骨折端进行加压,可以让骨折愈合进程更快,利用自动加压钢板对骨折端进行合理加压,如果是非粉碎性骨折,给予谨慎操作则可以让骨折线消失.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总之,在临床治疗前臂双骨折患者时,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能让骨折更快愈合,有效恢复关节功能.对患者预后进行有效改善。
摘要: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前臂双骨折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合联合小夹板不超肘外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前臂双骨折患者时,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能让骨折更快愈合,有效恢复关节功能,对患者预后进行有效改善。
关键词:钢板内固定,前臂双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文山.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9:122-123.
双前臂同时离断再植成功1例 篇7
我院于2009年9月15日对1例火车轮碾压致双前臂离断伤患者做了再植手术, 术后再植双前臂成活, 功能恢复, 报道如下。
患者, 男性, 45岁, 工人。因火车撞伤胸部, 车轮碾压左右前臂4h入院。查体:神志尚清, 血压60/40mmHg, 左枕部头皮裂伤, 左前臂中下段毁损离断, 皮肤、肌肉、肌腱、神经及血管广泛挫灭, 骨折碎块外露, 创面污染重, 左前臂远端及左手外形完整, 无血运, 尚有部分挫灭失活皮肤与近端相近。右前臂中段毁损离断, 断面整齐, 骨质外露, 右手外形尚完整, 有部分失活皮肤与近端相连, 末梢血运丧失。双前臂X线片示:左尺桡骨中段粉碎骨折, 部分骨质缺损;右尺桡骨中段骨折。诊断: (1) 失血性休克; (2) 左侧血气胸; (3) 双前臂离断。入院后即行抗休克处理, 待神志清楚, 脉搏平稳, 血压回升至120/80mmHg后行清创再植术。
手术经过:手术在气囊止血带下进行。常规刷洗, 冲洗浸泡, 消毒皮肤, 彻底清创, 切除挫伤失活组织。左前臂:术中见左前臂中段软组织广泛挫伤, 前臂远端及左手结构完整, 尚有部分挫伤皮肤与近端相连, 尺桡动静脉完全断裂, 前壁屈伸肌完全断裂, 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撕脱离断, 尺桡骨干粉碎骨折, 部分骨质缺损;彻底清除失活皮肤后, 左前臂呈完全离断, 清除失活肌腹、肌腱, 清除碎骨块, 用六孔钢板螺钉固定桡骨, 尺骨, 在显微镜下, 对血管神经进行清创, 吻合桡动脉及其一条伴行静脉, 吻合尺动脉, 尺静脉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作对端缝合, 修复屈伸肌腱, 缝合皮肤。再植尺动脉搏动有力, 左手血运恢复良好。右前臂:术中见右前臂中1/3毁损离断, 右手仅借部分失活皮肤及1根屈指浅肌腱与近端相连, 尺桡骨远端粉碎骨折, 近排腕骨缺损, 尺桡动脉断裂, 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撕脱离断, 断端不整齐。清除失活皮肤及肌腱, 右前臂呈完全离断, 彻底清除失活肌肉、肌腱, 用六孔钢板螺钉固定。在显微镜下切除损伤的血管神经, 分别吻合桡动脉及其两条伴行静脉, 吻合头静脉、尺动脉及其一条伴行静脉, 对端吻合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 修复屈伸肌腱后缝合皮肤。术后右手血运恢复良好。
手术历时14h, 右前臂缺血8h, 左前臂缺血9h。术后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 给予“三抗”治疗, 预防再灌注损伤及肾功能衰竭等治疗。术后再植双前臂完全成活, 目前双肩关节及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双前臂及双手感觉运动功能正在恢复之中。
2 讨论
本例系火车碾压致双前臂毁损离断, 造成粉碎骨折及血管、神经、肌腱广泛挫灭, 创面参差不齐, 污染严重, 再植难度大。但离断双前臂特别是手部结构均有良好完整性, 因此, 我们积极进行了再植术, 术后双前臂完全成活。体会: (1) 适应证选择:多肢体离断, 创伤大, 伤残率高, 患者身心均受到严重打击, 只要全身情况许可, 肢体有一定完整性均应积极再植。 (2) 手术要点:肢体毁损离断, 组织广泛挫灭, 应彻底清创, 彻底清除挫伤失活组织;对伴有休克、脑、胸及腹部损伤者, 应积极进行抢救, 力争尽早进行再植术, 恢复肢体血运, 减少肢体缺血时间;进行无创操作, 要重视神经损伤的修复, 使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复。 (3) 急性缺血缺氧, 另外大肢体肌肉长时间缺血, 通血后大量毒性物质进入循环, 导致肾功能衰竭, 故应积极采取改善肾脏缺血, 减少毒素产生、吸收及加速体内毒性物质排泄的措施。 (4) 感染:双前臂离断, 创伤重, 手术时间长, 感染机会大, 因此, 术中必须彻底清创, 术后使用有效广谱抗生素, 及时更换敷料, 一旦感染, 应及时引流, 使用敏感抗生素, 注意病房管理及空气消毒。 (5) 血循环危象, 术中保证每一血管的吻合质量, 术后严密监护, 积极预防和处理血循环危象, 确保再植肢体顺利成活。
【儿童前臂】推荐阅读:
游离前臂瓣修复09-27
前臂皮瓣游离移植12-19
儿童教育儿童心理论文01-19
儿童的语言与儿童教育07-29
儿童画与儿童美术教案10-21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09-04
儿童节短信:儿童节来临了07-09
儿童诗——《描写秋天的儿童诗》07-23
儿童诗——《宝宝看书等儿童诗》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