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信息技术(通用12篇)
核心信息技术 篇1
1 Trackback技术
中文常将Trackback翻译为“引用通告”,网站可通过该技术相互告知引用行为。传统的参考文献栏目通告的是本文章引用了哪些外来文献,该通告是文章作者发出的,因此传统参考文献属于“信息抽拉”技术。Trackback与传统的参考文献通告方式不同,举例说明一下,读者甲将自己引用文章的信息“粘贴”到他所阅读的文章上,通告该文章的作者:我阅读并引用了你的这篇文章,此后当任何人阅读该文章时,都能看到读者甲“粘贴”上的文章信息,进而访问读者甲的文章。对于被引用文章而言(即被粘贴了Trackback信息的文章),Trackback实际上是一种被引用通告,通告是文章的读者发出的,文章的作者是被动的,因此Trackback属于“信息推送”技术。可将二者的区别总结为两点:一是引用通告的发起者不同(一个是文章作者,一个是文章读者);二是引用传递的方向不同(一个是“拉”信息,一个是“推”信息)。
在Blogsphere中,每篇Post都有两个URL,一个是浏览该Post所用的URL,另一个是其它Blog站点Trackback该文章所用的URL,即引用通告地址。在实现Trackback功能的过程中,这两个地址缺一不可,下面用一个例子来分析Trackback的应用过程。Blogger_A访问了Blogger_B的博客,阅读了其中一篇文章,随后为该文章撰写了一篇评论,并在其中加入被评论文章的Trackback URL。在自己的博客中,Blogger_A提交这篇评论,博客系统在发布该评论的同时还会向被评论文章的Trackback URL发送一条“引用通告”信息,Blogger_B的博客系统会自动将该条引用通告信息添加到被评论文章的“引用通告栏”中。引用通告信息的形式如下:
Title:Blogger_A的评论题目。
From:Blogger_A的博客名称。
Abstract:Blogger_A的评论摘要。
URL:http://评论的URL。
此后,若有人再阅读Blogger_B的那篇文章,将会在引用通告栏中看到Blogger_A的引用通告信息,进而访问Blogger_A的博客,阅读其评论文章。
从实现机理上来分析,Trackback是通过在Web服务器间发送HTTP请求而实现的。还依上例分析,当Blogger_A提交评论文章时,Blogger_A的博客服务系统将向Blogger_B文章的Trackback URL发送一个POST类型的HTTP请求。该HTTP请求的形式如下:
POST http://Blogger_B文章的Trackback URL
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Title=Blogger_A的评论题目&url=http://评论的URL&excerpt=Blogger_A的评论摘要&blog_name=Blogger_A的博客名称
通过运用Trackback技术,Blog可以在互联网上编织起一个庞大的相关信息网络。在该网络之上,Bloggers可以围绕相关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Trackback对Blog的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通过Trackback技术,Blog创造出了不同与WIKI、BBS和Web社区的网络文化,致使Blog与传统Web媒体产生了本质的不同。
2 RSS技术
RSS是英文Rich Site Summary、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RDF Site Summary的首字母缩写,故此其中文名称也有多个,如:丰富站点汇总、简要信息整合、RDF站点摘要等等。RSS是一套信息交换规范,其目的是实现站点之间的内容共享。从本质上来讲,RSS是XML的一个子集,定义了交换数据的封装格式和处理方法,以实现Web网站间的信息包装与投递[4]。
RSS技术不但为信息发布者提供了一种即时、高效、低成本的信息推广方法,也为信息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动态、便捷、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方法。用户无需登录目标网站,便可利用RSS阅读器浏览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摘要,这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该技术更重要的优点是,如果用户通过RSS技术订阅了某网站的内容,当这个网站的内容发生更新时,就会通过RSS系统将更新内容以摘要的形式发送给用户,以便用户能及时的获取到网站的最新内容,由此可见RSS是一种“信息推送”技术。通过RSS技术,Blog网站可以在Web空间中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信息共享网络,博客们能够向该网络中方便的推广信息,也能够及时的掌握该网络中的最新信息。
接下来分析一下RSS的应用流程。首先,信息发布网站必须按照RSS的规范格式化所需发布的信息,这种符合RSS规范的信息被称为Feed(中文常译为汇总)。Feed是网站内容的概要,其包含的基本信息有栏目名称、文章标题、文章摘要、文章作者、文章全文链接地址等[5]。将此Feed保存成一个后缀名为RSS的文件(该文件实际上就是一个XML文件),然后发布到网上。信息消费方只需将该RSS文件的URL添加到自己的RSS阅读器中,并设置一下扫描频率即可。此后,RSS阅读器会根据用户设定的频率扫描该RSS文件,若发现该RSS文件发生了变化,便自动下载该文件,并弹出提示信息告知用户:目标网站有了信息更新。信息消费方便可通过RSS阅读器浏览该RSS文件,及时的掌握目标网站的更新内容概要,如果用户对某篇文章感兴趣,可直接点击全文链接获取文章全文。
3 Tag技术
中文常将Tag翻译为“标签”,是一种便捷、自由、灵活的信息分类工具。博文作者可以给博文“粘贴”上一个或多个Tag,通过Tag来指定该博文的类别,这样不仅便于读者对文章的分类查询,也便于作者对文章的分类管理。用户可以使用别人创建好的Tag,也可以使用自己独创的个性化Tag。Tag对于海量Blog信息的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用户可以将Tag作为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在Blog空间中检索信息,从而快速查找到相关信息,这极大的提高了Blog信息的利用效率。
作为一种信息分类方法,Tag与传统类别词有着较大的差别。传统类别词通常是由相关领域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所创建,用户使用类别词标注文章时,也必须遵循设定的标准规范,并且不能创建新的类别词。而在Blog空间中,Tag的运用并没有严格的规范,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博文粘贴Tag,也可以自由的创建个性化的全新Tag。从表面上来看,Tag的随意性和类别词的规范性相矛盾,然而辩证法指出:个性中存在着共性,共性中包含着个性,两者相依相生。Tag将趋同的大众化思维与独立的个性化思维较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在Blog空间中的成功运用充分的验证了这个道理。
标注文章类别只是Tag功能的一个表象,Tag的隐含功能是“信息聚类关联”。当用户为博文粘贴上Tag后,Blog系统会自动将使用了相同或相近Tag的博文(一般为同一Blog托管网站上的博文)信息展现给该用户,将用户领向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空间,这一功能相当于将相似类别信息进行了自动关联。如果Blogger想扩大自己的影响,还可以将自己独创的个性化Tag提交给全球其它著名Blog网站和搜索引擎,若该Tag被批准融入,那么该Blogger所发布的信息将在全球范围内与更多的信息发生关联。
4 Permalink技术
Permalink是Permanent Link这两个单词的合成缩写,中文常将其翻译为“永久链接”。
Permalink的链接地址采用的是静态地址,而不是动态地址,因此Permalink译为“静态链接”更为合理。
因特网上的共享资源必须拥有一个地址,该地址即可为静态地址,也可为动态地址。若该资源拥有的是动态地址,那么当承载该资源的计算机环境发生变化时,或者生成该动态地址的程序变化时,资源的地址可能随之改变,此后若仍使用老地址便无法访问到该资源。而静态地址则不同,静态地址不会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只要资源存在,既可使用其静态地址访问到该资源。
“静态链接”原本并非什么新技术,然而对于Blog却至关重要,在RSS、Trackback和Tag的应用流程中都离不开Permalink技术。在Blog空间中,所有重要信息资源的地址都是静态地址,而不是由程序动态生成的临时的动态地址。因此,Blog中的信息资源可以非常方便的被其它网络媒体所引用,进而在Internet上形成一个稳定的信息网络,该网络不会随着承载环境的变化而迅速支离破碎。
5 结束语
TrackBack是Blog信息间相互联系的紧密链条,RSS是Blog站点间信息共享的快速通道,Tag是Blog信息归类查询的便捷工具,Permalink是Blog信息空间稳健的基础。通过运用这些核心信息技术,Blog在互联网上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并在该网络上实现了便捷、高效的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08.
[2]郑国威.Blog Research and Beyond[EB/OL].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05.htm.June2005.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pdf.January2010.
[4]Mitch Amiano,Conrad D'Cruz,Kay Ethier,etc.XML:Problem Design Solution[M].Indianapolis:Wrox Press.June2006.
[5]Ellen Finkelstein.Syndicating Web Sites with RSS Feeds For Dummies[M].New Jersey:Peachpit Press.April2005.
核心信息技术 篇2
摘 要: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主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每一个人生活和学习必备的技能。信息技术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组成的部分,因此中学生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本文主要探讨了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并从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合理编制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加强教师专业化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学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策略
2014年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为人的根本任务意见书》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并将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的目标。21世纪是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每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人面对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并进行持续创新,是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一、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及意义分析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围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包含了文化修养、自主发展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指的是个人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价值判断,从而根据实际需求,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计算机思维指的是个人能够运用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能转移到其他问题的处理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指的是个人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并利用和学习这些资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下是信息爆炸的年代,社会日新月异,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内容、技能以及信息社会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手段,为学生适应当下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甚至将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课堂的重视度。在中考、高考等考试压力下,很多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认为只要学生考试得高分就好了,甚至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娱乐课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活动,上网、玩游戏、聊天等,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不高。因此,学校和老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重要途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2.编制合理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课程,在教材编制和教材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课程很多知识点都比较零散,甚至有些重复,所以学校在编辑信息技术教材的时候,要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一些关联性比较强的知识点编制在一起。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信息课程很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比如程序、数据库的形成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代,他们从小对计算机、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非常熟悉,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中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针对学生的特性,在平时备课或者设计课题的时候,在网上收集一些素材,如声音、图片、文字和动画,将其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展开想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信息老师平时工作之余也要不断学习,丰富信息知识和提高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指的是对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只有信息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信息老师作为信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更应该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可能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为信息老师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一些优秀的信息技术老师,同时定期组织学校的骨干信息老师到全国信息教育优秀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从而不断提高信息老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专业的信息教育教师队伍。参考文献
核心信息技术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能力高职构成
1.概述
“信息处理”在我国职业技能评测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在信息时代,在劳动第一线的工人也应是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人。而这个“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较强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而应是一个综合的能力,具有最大的普适性和迁移性。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企业对具备更优良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有了巨大的需求。作为与市场高度接轨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义务培养满足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人才。但如今高职学校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需教会学生计算机的“工序性”的操作即可,而忽视其中的“智能”因素,以“刚性”的“技能”替代“软性”的“能力”。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在劳动者的信息技术能力中也应得以体现,才能进一步满足企业对人才信息素质的要求。
2.信息技术核心能力的构成
面对市场需求,面对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教育现状,应该提出“高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能力”概念,有助于改进高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和培养更多的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呢?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应包括:
1) 较为全面的人文基础
这是高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能力构成的最为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信息技术人才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的。
(1)社会公德心
在高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能力构成中,必须引入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心等内涵。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职学生不能成为合格的高职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信息技术人才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
(2)企业精神
把企业精神当做信息技术核心能力的一个有机部分,一方面要求信息技术从业者要把自己融入企业、融入企业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技术从业者、管理者要具有形成、推动、创新、运用企业精神的意識和能力。
(3)职业担当
职业是联系国家、企业与个人的纽带。通过职业,国家、企业获得个人的奉献,国家、企业才有实力;通过职业,个人获得国家、企业的认同、嘉许,个人才有归属感、利益满足。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离不开信息技术,都在不同的层面成为信息技术的管理者;任何职业的“在场者”都必须具有信息技术核心能力。
(4)个人素质
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对于每一个处于信息技术环境或者从事信息技术管理的个人都提出了很高的人文要求。信息技术能力强者如果私德缺乏,素质极差,就会对社会、大众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2) 较为全面、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这是高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能力的科学知识基础。信息技术核心能力既与生存能力、运动能力、工艺、手艺不同,也与科学研究能力不同。它需要较为广泛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作为知识铺垫,但这种科学知识又不像专门搞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那样博大精深。在“广”与“深”的选择上,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广”上,力求使学生在校期间最大可能地增加知识涉猎面;在“学”与“练”的选择上,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练”上,能力是靠练出来的,练,就是实践,就是实际操作;在“专”与“能”的选择上,应该把更多的功夫放到“能”的培养上,高职院校不是培养专家的地方(这不是说学生毕业走入社会不可能成为专家,他们中间有的成为专家,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修正培养目标的理由),职业能力的培养才是我们的正题。
3)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的现代信息技术核心能力
这是讲信息技术核心能力的迁移性和可持续性。从教育史上来看,“核心”这个概念通常归属于普通教育,而“能力”则归属于职业教育。因为“核心”从课程决定权的角度来理解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从知识价值的角度来理解,“核心”是指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从教与学的过程的角度来理解,“核心”是指关键的教学过程。 “能力”源于职业教育中的“技能”。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者所面临的工作环境的日益复杂,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中的“智能”含量也不断提高,所以有学者认为对“技能”的概念的理解也应进一步泛化,应把它理解为“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在职业领域中也存在有“核心”的和可迁移的学习内容,这就是含有一定“智能”成分的“能力”。这样“核心”和“能力”两个本不被认为在一起的概念,就有了完全结合的基础。
3.结论
国内学者张嵩[1]认为信息技术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IT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社会复杂惯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能力的三种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我们认为,所谓信息技术能力,是指企业组合、调用、部署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以便与其他资源结合,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潜能[2]。
信息技术能力与核心能力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何结合起来,需要找到具有共性之处。信息技术能力从字面上来看,只是面对“信息”而言的能力,但事实上信息技术能力对一个人来说,并不只能局限于课本所体现的技能内容,其中“核心”的部分应是可以最大限度迁移且持续发展的能力,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跨职业适应的能力,并且这个“核心”的能力应该是具有工具性的,能在跨职业环境中实际应用的。这都是核心能力所表现的内容。
与信息技术能力相比,我们提出的“信息技术核心能力”,除去前面已经讲到的两点之外,单就“技术层面”的能力而言,一方面它是一般信息技术能力中最核心、最紧要的那些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它是信息技术能力主体(如在校的学生和广大的信息技术从业者)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创新的能力。而企业现在缺乏的不是由学院迁移过来的能力,而是由学院培养出来的人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创新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可以表述为,是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中具有可迁移性、可持续发展性和工具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嵩,黄立平.基于资源观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3.8.
车载信息系统平台的核心技术研究 篇4
近些年来,在汽车制造业和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中,可以将导航、通信、移动办公多媒体以及远程判断等多项功能借助互联网科技应用在车载信息系统中。车载信息系统平台的不断发展将会全方位地代替当前的汽车仪表功能,车载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了数字化图形仪表、导航、多媒体、车辆状态信息、远程故障判定和智能化辅助驾驶等。这一系统将人、车和环境三者结合起来,实现了三者的完全互动,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集于一体。
当前车载信息系统平台通常以液晶显示屏为显示设备,通过图形将大量繁琐的数据准确的在液晶显示屏中呈现出来。但是车载信息系统平台所要呈现的汽车相关信息较多,但是受到显示屏和车内空间设计的约束,通常采用一屏多显等技术在液晶显示屏上将汽车信息、导航、多媒体和倒车后视等信息呈现出现。车载信息系统包含了诸多领域的相关技术,本文对其中几项核心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嵌入式技术的Telematics系统
所谓Telamatics系统就是借助无线互联网技术将车辆接入互联网,并为使用客户提供日常驾驶和生活所需求的各类信息技术。当前主要分为卫星定位、无线接入、蜂窝通信、窄带网络、数字广播以及多媒体五种技术。Telematics系统属于嵌入式,相比传统的嵌入式在软硬件系统上并无明显的差异。在当今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中,在进行处理选择时,无外乎Intel和AMD等几种,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但是在嵌入式系统中对于硬件的要求却是多方面的,需要满足不同环境和人群的需求。在当前采用Telematics系统的主流设计中,硬件采用了具有高性能的ARM+FPGA结构,其中ARM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解析、处理和存储等,而FPGA主要是用于信息的显示。此外,微软还研发了一套微软车载信息系统,将语音和互联网进行了融合,属于通信和控制相结合的集线器。
2 车载网络多媒体系统
选配带有车载网络的汽车,对于使用客户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享受互联网中的信息。借助车载网络,能够将音频和视频等完美地呈现给乘客,并且使用客户借助互联网实现各种网络服务的需求。随着4G技术的不断深入,建立一套车载多媒体安全娱乐信息系统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当前的多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在远程处理、多媒体和导航系统等中的网络协议需要保持在250kbit/s~400Mbit/s输出比特间。为了保证车载多媒体技术的正常使用,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难题。(1)在汽车中若想使用较为先进的应用就需要比当前使用的网络频带在宽一个数量级。(2)在对视频和音频进行发布时,要充分考虑其内容性质,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像素显示错误等问题。(3)当前数据和信息内容多以数字化的方式向外传播,所以其安全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4)在对汽车现有系统进行设备升级和更新时,连接外部设备时,要保证网络的安全性,避免病毒进入。
为了让客户体验到嵌入式产品所带来的更好的服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CAN技术、Firewire接口技术、系统传输技术和无线技术四种技术解决方案。
3 汽车远程故障判断系统
在当前的一些汽车制造业比较先进的国家中,车载信息系统平台逐渐成为了汽车的标准配置。为了提高车载信息系统平台的实用性,汽车制造商正计划当汽车出现故障时,借助互联网使每一辆汽车都能够与汽车维修厂进行数据沟通。在今后,汽车制造商会借助互联网等移动方式告诉客户下一次维修保养时间;当汽车出现各种故障时,能够借助该系统获得快速的维修服务。该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客户通过对车载信息平台进行设定,命令其进行远程诊断,车载信息系统平台内的嵌入式处理器与车内其他的功能模块进行交流,从而取得最新的汽车状态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储存,并通过无线系统将该数据传送给远程故障诊断服务中心,远程诊断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车载信息平台传递给用户,实现诊断的目的。在进行远程诊断服务中主要采用的传送方式是无线通信,其实现方法主要包括:(1)借助当前通用的通信网络和相关通信电子产品。(2)利用无线收发设施。(3)借助收发集成芯片实现无线通信。
4 结语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汽车网络信息平台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车载信息系统平台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但由于各类因素的限制,技术开发水平还有待提升。笔者深信,只要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做好技术研发工作,必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进一步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钧,胡晓佳.基于中国消费者使用需求的Telematics服务发展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2(1).
[2]农丽萍,王力虎,黄一平.Android在嵌入式车载导航系统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1).
核心信息技术 篇5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出台,内容包括3个类别9个项目25点,这已成为指导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题中之意,是中国提高未来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步。本文旨在结合实践经验,探索在课程层面如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
● 信息素养的界定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的信息素养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认识的范围也越来越宽广,有技术和技能方面的,有信息情感?r值方面的,还有获取信息渠道途径方面的……
●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策略
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学科教学的培养方向从学科素养走向核心素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笔者通过学习“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等课程,结合自己近期教学和交流的经验及反思,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要重点关注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信息意识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尽管一直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但一直教不得法。如果了解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就能选择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的教学方法。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要特别加强提升学生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指导学生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引导他们关注具有权威性、时效性、适用性的信息。教师要设定恰当的核心问题,并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问题,鼓励他们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学习途径、探究方式等进行引导和支持。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进行相关的评价和归纳提升,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仅拥有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还得有有效运用知识的意识,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2.数字化学习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创新是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在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学习指导等资源,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下完成一个全新的图文混排作品,这就是数字化学习创新。可以说,每一节以作品为任务的教学都是在让学生创新,因为学生做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copy的除外),只是创新的水平有差异。而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就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当然,新课程中提到的数字化学习还要更宽泛,如利用微信、在线学习系统、网络公开课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依照核心问题的设计原则,设计并提出核心问题需要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还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鼓励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信息活动。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获得了与计算机互动的体验,及时获得了相关反馈,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知识,修正知识,探索核心问题的最终解决。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体现为独立操作,其中包含对信息的独立获取、分析和处理。在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完整地体验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感悟和操作能力的提升,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达成,并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当然,学生仅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还比较局限,还应该有足够的协作性学习。协作学习有分工合作、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看到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和途径,产生思想碰撞,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对知识产生新的领悟与理解。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预设到学生现有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或解决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与难度,则要适时搭建脚手架,使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能顺利开展。
3.信息安全与责任
核心信息技术 篇6
眼下,他的努力已有所收获。谈剑峰率领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众人科技”)最新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密码技术SOTP(Super One-time Password),能有效解决快速发展的移动支付中安全与便捷的平衡问题,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填补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空白,这使谈剑峰成为我国在网络安全身份认证领域的第一人。
今年年初,上海市委书记韩正邀请8位上海市民营企业家代表到市委座谈,听取他们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谈剑峰正是其中之一。在现场,他提出,“互联网+”不能成为沙漠上的海市蜃楼,需要从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中寻求融合发展之路,而基石正是安全。
动态密码国产化首家企业
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伊始,谈剑峰就开始接触网络。
1997年,他和另外两位成员一起创建了“绿色兵团”,这个组织后来被称为“中国黑客界的黄埔军校”,可见其影响力。
随后,他创办过网站,不久便被一家美国公司收购。再后来,他去香港做投行。2006年回到上海,他给自己放了一年假,做起了网游《魔兽世界》的玩家。谈剑峰表示,“最风光时成了世界60-70升级第一人(玩家名:银龙),那一周全球所有的游戏网站头条都是我们团队。”
玩《魔兽世界》需要组织团队,在这个过程中,谈剑峰的不少团队伙伴被盗号,价值上万元的装备瞬间蒸发。做技术出身的他,开始思考网游账号的安全问题:“账号+静态密码”的安全级别太低,随便一个木马就能轻松盗取。放眼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网民都和网游玩家一样,存在被盗号的风险。
经过一番摸索,谈剑峰最终认定,用动态密码技术相对来说最安全、最方便。而那时这个领域还没有中国产品,谈剑峰开始又一次创业。
由众人科技自主研发的多因素动态密码,是一把运用“时间+挑战因子”的网络钥匙,即通过认证事件的不同,加上实时产生的即时密码结果,来提高网络认证的安全性。
终于,在2009年初,众人科技拿到了国家密码管理局动态口令类产品资质企业的第一张许可证。如今,他们的“iKEY”产品已被国家相关机构认定为“填补国内空白,国际先进水平”。
与国外基于单一时间因子的动态密码口令相比,众人科技的密码技术像一把双重保险,根据国内消费现状和市场环境而做出了优化和改良,能防止用户密码被“钓鱼”,达到了金融系统风控的高要求,也成为首个被国际采用的认证技术和标准。
作为动态密码国产化的第一家企业,谈剑峰率领众人科技还牵头制定了该领域的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在完善网络安全标准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谈剑峰告诉记者,公司启动了全员股权激励计划。对于公司而言,每一位员工的创新力、执行力、主动性、使命感是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希望大家与公司共同成长、共赴未来、共享收益。他要将公司打造成大家的“众人”科技。而现如今,众人科技已俨然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其研发的身份认证技术也已被金融、电信、航空、医疗、教育和公安等各行业和系统广泛应用。
SOTP技术有望下半年上线
采访谈剑峰之时,恰巧他正在为赴德国参加全球最大规模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科技展做准备。“这次是我们的技术和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我想借此机会,让国外企业了解中国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水平。同时,我也抱着学习的心态,去了解国际上的最新科技,提高公司未来的价值和竞争力,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开拓视野。” 谈剑峰告诉记者。
据估计,在通过国家相关单位的最后审批后,众人科技研发的SOTP技术将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全面上线。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需求对以往基于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的密码技术提出了挑战,无卡去介质化必将成为发展趋势。SOTP技术创新地实现了密钥与算法的融合,在无需增加硬件SE的前提下,采用软件方式解决了移动设备中存储密钥的关键性问题。同时基于“一人一密”+“一次一密”的安全特性,保护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身份认证安全、个人信息安全以及应用数据安全,并实现了云端统一化认证。
“我相信未来是去介质的时代,不只是移动支付,还会是无卡支付。”谈剑峰表示,“如果哪一天我们不需要银行卡了,网络支付变成了虚拟动态卡号,这样的场景是否比传统的绑定银行卡号更为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IT业基本没有核心技术的留存,仍处在“商业模式+人口红利”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不断演变,必须要从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中寻求融合发展。
谈剑峰对中国信息安全市场充满信心,他向记者表示,“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员,我对于信息安全领域得到国家的重视而深感鼓舞。众人科技从创业就坚持自主研发,坚持国产化道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行业发展的新光芒。其实任何事,只要是选对方向,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成功。坚持自主可控方针,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信息安全领域里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就一定能在信息安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领跑行业,坚持必有所回报。”
核心信息技术 篇7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 用一位美国社会学专家的话说, 他们是“数字原生代” (Digital Natives) , 即网络原住民, 至2014年12月底,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 占整体网民的42.7%, 而培养教育他们、建设信息化环境和课程的老师们都是“移民”到这个网络信息化世界来的, 作为一名热爱信息技术专业和教师职业的我, 深感适应新崛起的一代责任重大, 而学校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更离不开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信息技术专业上纵深发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 都不是教学的全部, 信息技术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和开放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 提升教育理念, 开发校本教材, 引进高校重点实验室资源, 开展科技创业园技术合作,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向探究的领域越来越深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维度。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难看到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受到老师情感态度的影响, 他们也容易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 安全意识较弱, 而价值观及在价值观引导下的理念和行为, 小则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长大的一代人会影响中国社会的命运和走向。在互联网的浸润下, 价值观更为多元, 学生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术、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伦理与道德、批判性思维等等必须进入课堂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
核心信息技术 篇8
1 三种类型的信息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在探讨三种类型的信息之前,有必要说明什么是信息?从词源上讲,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信息(information)产生于中世纪,是英语从日耳曼语系和拉丁语系中产生出现的[3]。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词出现,是1948年申农(ClaudeShannon)提出“信息”作为标志性的开始。1960年,马赫拉普(Fritz Machlup)出版了《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他指的是信息的被生产和分配,他认识到信息的增长,把这一想法内含于他的题目中,但可惜的是,最后他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重要的、清楚的主题是知识,而信息却是朦胧的麻烦[4]。伯格曼的“信息”正是试图对这一问题解答的构思,伯格曼试图建立一个关于我们这个世界实体的(substantial)信息理论,这个理论来自于我们在现实底部发现的最基本的现实(reality)。
伯格曼认为信息能照亮、转换或取代现实。按照信息与现实的体验方式,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即自然信息文化信息和技术信息其中自然信息是关于现实的信息(naturalinformation:informationaboutreality),文化信息是为了现实的信息(culturalinformation:informationforreality),技术信息是作为现实的信息(technologicalinformation:informationasreality)。
伯格曼首先研究了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他认为没有了信息,人类就无法正常生活,人类文明就会消亡。“没有了关于现实的信息,没有了报告和记录资料,人们就无法获得经验,就会渐渐地走入无知和遗忘的阴影。”这是伯格曼关于自然信息的一种描述,他认为关于现实的信息———自然信息是以一种质朴的形式展示自然的框架,如鱼鹰的存在展示了河里有鲑鱼,棉花地会告诉你河边在哪儿[3]。伯格曼讨论了信息与现实的关系。他强调,不能否认信息具有现实本质。他写道:“在最初的符号经济中,一件事指向另一件事都是以安排好的指示顺序出现的[3]。”在讨论了信息的现实本性后,他特别谈到了传统因袭的信息,“虽然自然记号从其所处的环境中显现出来又再一次消失,但是传统因袭下来的记号却有着非自然的显著性和稳定性。”“盟约帮助原始部落成为民族,建筑图纸帮助大教堂的建造,乐谱帮助音乐家演奏圣曲和民谣。文化表征的经济丰富了自然表征的生活领域[3]。”这就是为了现实的信息———文化信息。文化信息通过记录、报告、地图等形式,揭示现实比自然信息更广泛、更精细,但是,与自然信息不同,文化信息还重新组织和丰富现实。他进一步指出:“通过自然信息变得清晰,通过文化信息变得繁荣,这样的世界图景从来都只不过是一个梦,或者理想化的标准。人们当然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对于现实本身以及为了它而存在的信息增加了一类新信息:作为现实的信息[3]。”在探讨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基础上,他提出了技术信息,一个CD上的技术信息是如此的详细和受控制,它实质上是把我们作为现实的信息,一个CD上的大合唱不是一个报告,它是普遍地理解音乐本身的一种方式。信息通过技术而与现实相抗衡。
伯格曼不仅说明了这三种类型的信息与现实的关系,还进一步对这三种信息的关系进行了学理分析,认为三种信息在一定的场合互相重叠,在一定场合又互相碰撞,在有的场合它们又起伏错落。其中,他认为,技术信息在当代的文化景观中是最明显的层次,逐渐地,它不只是作为文化的一个层次,而是一种泛滥,它如洪水危及着原来的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它有可能使自然信息悬置[3]。当然,他说明,技术信息的确使人们更具有选择性,他列举了因特网技术来说明这一点。在伯格曼看来,信息技术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写作模式和叙述方式,而且它也使我们的自我本体意识发生了变化,自我个体在怀疑和绝望中体验着信息技术对于有些人而言,电子空间的超自然的开放点燃了亵渎神的和愤怒的风暴,这在面对面的交往和集会中是不可想象的。在伯格曼看来,信息技术的出现也改变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特别地,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伯格曼看来,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文化信息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动摇了以往的文化信息的基础,比如数字化技术使得艺术品的传播和欣赏方式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制约,把艺术品变成虚拟的现实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用高密盘就可以将伦敦的国家艺术馆的艺术品的虚拟现实保存起来,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人们就有可能拥有一个虚拟的整个国家艺术馆[5]。
2 技术信息与意义的分化和转型
对于技术信息的反思,伯格曼首先提出了问题所在:技术信息与意义的退隐。他写道:“在现代开始时,语义学的冰河时代就在欧洲开始了,并因此而席卷全球。……。在现代,发生了相反的情况,雄辩术(eloquence)和意义(meaning)开始从现实中消退[3]。”在哲学发展史上,自二十世纪以来,哲学主要关注的是意义研究,在意义研究中,分析哲学强调的是语词、语句或语言的意义;而现象学则着重在事物、事实、世界的意义,在现象学研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主张主客合一,主体放在客体里面,它不是以逻辑和客观的方式,而是以历史的方式进行,要求参与,把自己放进去[6]。作为现象学技术哲学家,伯格曼重点关注了技术信息对事物、事实和世界意义的影响。
我国学者倪钢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意义理论:第一种,概念化的意义理论。这种理论,从概念界定角度研究意义,把意义作为一个词语来研究,如柏拉图提出意义的指称论,提出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该词所指称或所命名的对象。第二种,分析哲学中的意义理论,主要是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意义理论常常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在语言哲学领域,传统的意义理论包括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用法论,等等。有中国学者对这些理论做过精细的研究,提出“多维结构的意义理论”[7]。第三种是普遍意义上的意义理论。这种意义理论是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交叉领域,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人文主义传统的意义理论又具有重要影响,展示出巨大的研究价值,向人们昭示出意义理论研究的魅力。他认为,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意义理论属于第三种意义理论,应该在世界的图景和发展变化的范围中理解意义理论[8]。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掀起了一股信息化的浪潮,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日益突出,其中,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为五大核心技术[9]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的浪潮正在以更为强劲的态势席卷整个世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化浪潮,继之而来的是“数字化”。所谓“数字化”,就是用0和1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10]。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是一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技术,几乎可以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得到应用,且已在社会的众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11]。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财富就是信息。社会生产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和知识在整个社会中享有特权地位[12]。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技术信息,使人们对于世界图景的体现水平和认识能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时,世界变得似乎澄清起来,存在变得如此之轻。从表面上看,的确有些意义开始变得不如以往那么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如电视发明之后,小说和文学读物中的意义解读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电视有那么多的图像,人们愿意以此来了解世界;互联网之后,人们的精力更是专注于此。但不能因此就说,技术信息引起了意义的退隐,它是以另外的形式展现其意义,但对于技术信息与现实的关系确实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所谓的意义退隐实际上或许只是改变了时空条件和表现形态,如信息技术引起的自然信息、文化信息的失衡、信息技术使神秘性消失,等等,或许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意义,需要我们从伦理的和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所以意义的退隐实质上是技术信息导致的意义的分化与转型[8],我们应从技术信息与现实关系的视角去考察这一过程,为其提供标准,以保证对人的终极关怀。
3 技术信息与现实的调适途径
对于技术信息的反思,伯格曼首先阐明技术信息所引发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一问题,伯格曼认为当信息的轻灵外罩遮盖了人类道德的沉重和物质世界的具体时,人们在轻浮的虚拟空间失去了自我的特质和意义,而人类的灵魂只有在神那里才能得到安宁[3]。“技术信息将造成现实的淹灭和窒息[3]。”也就是,伯格曼在这里认为技术信息产生了“超现实”,使人们与现实脱离,“超现实”替代了现实。“为了避免陷于无尽无休的和没有结论的评论性的纠缠,我们需要一种信息理论和信息伦理学……我们会看到,美好的生活需要在三种信息之间进行调节,需要在信号与事物之间保持一种平衡[3]。”
伯格曼认为,事情在向好的方面转化之前有可能事情会变得更糟,这就是说,在信息的问题上,技术信息还会有一个扩充和综合的时期当然在这里,结构性的区分还是必要的。伯格曼认为,应正视技术信息。
未来的家庭将布满信息装置,数字技术中不相容将是最持久的屏障,但现在的技术信息的后果是微妙的和轻的,而那将是划时代的,信息技术已侵入人类的几乎全部的领地,因此,保持自然信息、文化信息和技术信息的平衡是人类生活必要的选择,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人类一方面要技术化地生存,同时也要自由地生活,人们在“聚焦物”、“聚焦实践”和“装置范式”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有的时候,真实的公园与虚拟的公园相比,真实的公园反倒没意思。当然,伯格曼也指出,不存在技术信息完全取代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危险,但是,却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可能:就是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仅仅是功用,却失掉了不可取代的美好,因此,伯格曼特别强调聚焦实践的重要性,他并不想退回到前技术的形势,但是却明确地表达了对人们生活的技术模式一个补充———聚焦物。聚焦物是这样的一些事物,它以邀请人们自身参与的方式,要求人们在场实现他们的能力。从这里看出“聚焦物”的目标实现是通过活动(engagement)实现的,活动所显示出的意向性很特别,一种很特别的人与世界联系的方式。活动并不是人的专利,也不仅仅是思维的一种状态,它是人与现实联系的一种方法,是人类正视信息,把持现实的方法。在这里,现象学的方法在关于技术的问题上开辟了一个特别的视角,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现象学的中心,也可以通过技术人工物体现出来。对于人类来说,技术从来就不只是工具,一旦实现了它们的功能,技术人造物就成为人与现实的中介,就如一个卡车不仅仅是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手段,在行驶时,它是人们经验周围环境的中介,这种经验不同于自行车或飞机;计算机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即打字或写文章,它也可以交换信息,技术信息也能有助于人们抓紧现实。
4 结束语
通过技术信息的反思,伯格曼在信息概念、信息的历史发展、符号与事物、信息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分析了信息与现实的多层关系,即自然信息、文化信息和技术信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强调需要保持不同层次的信息与现实之间的平衡,并提出要关注技术信息取代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危险,并且在阐述过程中提供了极好的例证分析。可以看出,伯格曼已经脱离了经典的技术哲学家从总体上看待技术的传统,他反对把技术作为统一的整体现象,认为不可能对整体的技术做出复杂的判断,伯格曼重视对信息技术所导致的技术信息的分析,力图把技术哲学建立在对技术实践的充分的可信赖的经验描述的基础上因此,在能够正确提出问题和提供有价值的背景资料方面,伯格曼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伯格曼认为,信息技术将造成现实的窒息[3],因此,保持自然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信息的平衡是人类生活必要的选择。人类一方面要技术化地生存,同时也要自由地生活。宗教的理念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控制是重要的因素,人们在“聚焦物”和“装置范式”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
注:(1)国内对这个姓名又译作“艾尔伯特·鲍尔格曼”,“博格曼”,“波哥曼”,“A·柏格曼”等。
摘要:技术信息问题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技术哲学家伯格曼(Albert Borgmann)①从哲学视角对由技术信息所导致的超现实现象予以关注,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信息,阐述了三种不同类型信息与现实的关系,提出要在“聚焦物”和“装置范式”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保持自然信息、文化信息和技术信息的平衡,并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的必要选择。
关键词:装置范式,技术信息,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ELISEO FERNANDEZ.Information and ersatz reality:comments onalbert borgmann’s holding on to reality[J/OL].Techn啨:Journal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2002(6),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SPT/v6n1/fernandez.html.
[2]PHIL MULLINS.Introduction:getting a grip on holding on to reality[J/OL].Techn啨: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2002(6).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SPT/v6n1/mullinsintro.html.
[3]ALBERTBORGMANN.Holding on to reality,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M].Chicago and London: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4]L MICHAEL,DERTOUZOS.Communications,computers,and net-works[J].Scientific American,1991(9):62.
[5]倪钢.波哥曼技术哲学思想初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1.
[6]洪汉鼎.重新回到现象学的原点——现象学十四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16.
[7]邓生庆.“多维结构的意义理论”论纲[J].社会科学研究,1995(4):68-74,86.
[8]倪钢.信息技术与意义的嬗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4):41-44.
[9]刘杰,金吾伦.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周甄武.虚拟实践:人类新的实践形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40-46.
[11]毛牧然,陈凡.论技术的社会历史观理论[M]//陈凡,田鹏颖,陈红兵.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125-131.
核心信息技术 篇9
一、会计的核心竞争力:计量和报告
会计核心竞争力是会计领域的基础问题,在任何学科中,基础问题虽然富有争议,但极为重要,以下一些美国学者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计核心竞争力。
(一)会计判断:
决策和控制。会计既是有助于决策的信息系统,也是控制的工具。决策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评价环境和行动结果,这两者都是为了更好预测未来。在选择决策所需的信息时,“相关性”是至关重要的,“可靠性”往往被牺牲。控制需将记录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信息与计划或预算进行比较,因此根据既定的规则准确计量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变得至关重要。当不准确的记录被用作资源分配的基础时,就会产生矛盾。决策所需会计信息的特征不同于控制所需会计信息的特征。决策需要创新,但是创新在控制中却遭到怀疑。会计责任在控制中视为美德,但却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决策和控制之间不同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属性自身蕴含的矛盾,因此需要为不同的目的建立独立的会计系统。然而,一致性的属性要求淡化区别,将两个独立的会计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Sunder (2002)认为会计的核心基础在于决策和控制的多重分离,因为这种分离所造成的权衡使得会计的职业判断得以生存和发展,否则会计不可避免地被软件所替代。
(二)会计计量:
价值观和信息观。Krantz (1971)认为计量就是使用一个“数字关系系统”来描绘“经验关系系统”。但对于什么是“经验关系系统”,存在两派观点:一是价值学派,强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经验关系系统是有着资源和义务的实体,它随着时间及上述定义关系的发展而发展。但是价值理论有两个难点:一是在混合经济中,价值不能被简单的定义;二是日常使用的市价法有许多缺陷,即使在市场价值可以观测的地方亦如此。二是信息学派,强调在各种活动中信息的有用性,如评价报告实体或者评估他的管理团队,经验关系系统是企业经营下的事件结构及其关系的系统。可见,两学派在会计描述对象的观点上完全不同。例如,一家公司报告存货“估价”100万美元:价值学派关心的是这种“估价”如何更好的接近持有的价值,如重置成本或预期脱手成本;信息学派关心这个“估价”是否能传递同公司活动与发展前景相关的信息。
(三)信息处理技术:
压缩和冗余。Fellingham (2002)认为可以把会计理解为信息科学,那么来源于经济背景的信息结果是否会与经济背景缺乏相关性呢?信息理论包含两个基本定理:数据压缩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前者说明在不损失信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压缩信息,后者说明在一个有噪音的信道中如何传递最大数量的信息。在噪音信道中有效编码方案是利用冗余。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既在会计账户和报表中压缩信息,又在复式记账中增加冗余。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对信息的压缩和冗余技术。Sunder的二元论超越了会计的概念和实务,他从信息的决策和控制功能解释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问题。Demski提及的计量在学术上支持了这种观点,他尤其推崇会计计量的信息学派。Fellingham认为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信息的处理技术。上述3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从不同视角对会计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阐述。不难看出,有关会计核心竞争力的阐述都贯穿着信息这个重要概念,会计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信息。每一种观点都试图抓住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这一最重要且独一无二的特点,但是究竟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根据Prahalad和Gray (1990)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我们认为,就会计学科而言,核心竞争力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核心竞争力可以使会计提供许多增值服务,进入广泛的信息市场;2.核心竞争力与信息需求者的关键决策是相关的;3.是许多非会计信息难以模仿的。由此得出,会计计量和报告构成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原因有:首先会计计量和报告可以提供许多用户化的服务;其次会计计量和报告与信息需求者的关键决策是相关的;最后会计计量和报告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完美图表结构是许多非财务信息难以模仿的。而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全过程,不可被软件所替代。
二、会计核心竞争力的保持:迎接挑战
透过会计职业的发展历程,会计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会计努力地扩展职业范围。而最近半个世纪会计日益趋向放弃依赖主观的商业计量功能,更多的关注于结构化的标准计量规则。在新经济环境下如果决策者相信标准计量不再是决策相关的、足够精确的或可信的,那么会计就会遭受失败。会计必须在维持和改进标准计量的精确性和商业报告可信性的前提下,持续回到计量标准,甚至研究新的计量方法,因为这事关会计的核心竞争力。
(一)会计组织:
科学化。1.从职能上看,会计对内管理应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始终围绕培育、保持和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来组织会计工作,发展会计技术和方法。2.由于管理外延的扩大,会计也必须开阔视野,扩大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信息消化吸收能力,尤其要重视有关竞争对手和市场的信息。3.核心竞争力的积累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源、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的知识等,因此,企业会计组织应具有学习性和动态性。
(二)判断:
优化。1.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也是防止会计信息虚假误导的基本前提。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会计职业判断始终面临着客观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实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和斗争,始终伴随着道德因素。因此,恪守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判断优化的前提。2.专业知识是职业判断优化不竭的动力。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一方面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实践,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认真领会政策准则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开展职业判断的利器。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健全职业判断的内外约束机制,保证职业判断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三)计量:
多元化。1.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历史成本计量由于其较强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长期存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运用领域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2.以货币计量为主,兼顾非货币计量。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技术、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这类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将会超过有形资产,此时仅用货币这一唯一的计量单位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通过非货币计量对于企业无法量化的生产要素进行衡量,因而成为未来会计的一种重要计量手段。
(四)报告:
及时、全面、灵活。1.报告将变得更加持续。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一直是制约会计竞争力的因素,解决及时性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将报告变得更为持续。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构在这一方面已做出努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的披露不再局限于年报和半年报,而且要求披露季报。程小可(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年报披露时间呈逐年缩短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全天候财务报告系统”将会变成现实。2.报告内容更全面。为适应使用者不断增加的需要,可按照Wallman的建议采用彩色报告模式(Colored Model),按信息符合确认标准的程度分5个层次表述,将财务报告的内容扩展至包括人力资源、自创商誉、顾客满意度和风险的计量等新领域。3.报告更加灵活。财务报告可以通过对“多栏式”报告模式、“事项”报告模式、数据库会计模式、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和差别报告模式的选择来增强其灵活性,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决策目的;同时为迎合特殊使用者,也可提供专门报告。
三、会计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环境:内外部条件
会计理论界对计量属性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运用多重计量属性,甚至诸如“斯堪的亚导航器”模型之类的非货币计量手段日益成为可能,尤其是公允价值由于其高度相关性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另外,非货币计量的采用拓展了会计的计量功能。这些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已充分体现:引入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5种计量属性,并谨慎推广其应用范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信息生成和传递成本,使会计能提供适时、全面、灵活的信息,为保持会计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会计人员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使其专业判断能力增强;同时随着公司制改革的深化,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审计市场逐渐的成熟,从内外两个方面约束会计信息的提供,保持会计信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跃堂, 毛旦霞, 罗慧.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的挑战与展望[J].会计研究, 2004.
[2]程小可.年度披露的及时性与市场反应——来自沪市的证据[J].审计研究, 2004 (2) .
[3]葛家澍.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J].财务与会计, 2002 (1) (2) .
[4]肖凯.会计计量模式相关问题研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3 (1) .
[5]刘爱东, 谭艳.200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会计问题思考[J].技术经济, 2001 (8) .
[6]魏明海, 龚凯颂.会计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核心信息技术 篇10
长江师范学院在制定学校网络安全性方案的时候, 结合实用性、经济性等考虑, 网络的构造设计具有良好的升级能力和可扩展性, 以备将来进行网络升级和扩展时能保护现有的投资。针对我校经费紧缺, 特别是投入网络安全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 结合这些设计原则, 通过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网进行调研分析, 提出具体的安全需求如下: (1) 数据备份和恢复; (2) 需要保证数据不被来自外网以及网络内部其他子系统 (子网段) 未经许可访问内部数据, 对于各种各样的网络攻击, 需要发现和抵御网络攻击, 并且提供跟踪攻击的手段; (3) 校园网服务器安全需求; (4) 校园网用户安全; (5) 用户身份认证; (6) 保护校园网重要WWW网站的信息安全, 特别是学校的门户网站; (7) 多重保护原则。
本文给出数据安全、网页防篡改、防火墙、IDS这四个方面的安全解决方案。
2 数据安全
网络安全威胁无时无刻都存在着, 数据备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未来数字化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不仅要求数据的绝对准确和安全, 对稳定性、可靠性、并行处理能力和网络性能都要求很高。我校通过H3C基于IP SAN的存储设备EX1000, 并重新构建了数据中心, 对现有的关键数据进行存储整合, 构架一个独立的存储平台, 集中存放校园网内的重要数据。主要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当前, 已有多种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 比如RAID、磁盘镜像、磁带备份、NAS、SAN等。笔者根据需求采取不同的技术。SAN在综合了网络的灵活性、可管理性及可扩展性的同时, 提高了网络的带宽和存储I/O的可靠性。可以方便地管理、保护重要信息并优化资源, 能够即时地或在用户定义的时间点进行快速灾难恢复。同时鉴于并非所有的数据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和要求同样的存储性能, 我校用分级存储的方式构建存储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存储成本, 为学校节约资金。
3 网页防篡改
3.1 网页防篡改部署的必要性
网页篡改事件呈现大幅增长趋势。根据2008年初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简称CNCERT/CC) 的统计报告, 在目前所有造成严重危害的网络攻击事件中, 网页篡改占到总数量的74%。从近几年CNCERT/CC的报告可以看出, 网站篡改事件迅猛膨胀, 已经成为目前危害最为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
3.2 解决方案实施
系统实现原理是这样的:网站文件分两份, 一份是发布对外给用户访问的, 一份是备份文件。网站维护人员通过管理后台可以修改发布文件, 然后自动同步到备份文件里, 恶意修改或者删除发布文件后, 备份文件会自动还原, 从而有效防止了网页被篡改。
根据网页防篡改系统模型的技术特点, 我校结合校园网的实际情况, 在学校主页网站等重要的服务器上部署了网页防篡改系统。将管理中心和发布服务器放在一个服务器上, 然后对网站服务器进行防篡改的管理和实施。通过运行情况来看能够防范来自外部的各种攻击, 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服务器能可靠运行。部署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4 防火墙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 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 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软件防火墙必须基于现有的操作系统, 如果操作系统受影响了, 这个防火墙工作就不会正常。软件防火墙会消耗服务器资源, 而硬件防火墙是专用设备, 其工作效率和性能肯定更高, 同时相对独立安全性较高。因此我校在需要保护的服务器前接入了硬件防火墙。
配置防火墙策略时, 要严格细化到服务器每个端口。Windows操作系统默认很多的服务端口, 必须要关闭不必要的端口, 需要什么端口才开什么端口。我校采用的是基于包过滤的防火墙, 在设置其中一台服务器时, 需要什么服务才开什么端口, 采用最小授权的原则。例如只开WWW服务可以做如下设置, 如图3所示:
一些重要的应用基于包过滤的防火墙过滤规则如下: (1) 允许外网对校园网内WWW服务器的HTTP连接, 开放端口80; (2) 允许外网对校园网内EMAIL服务的POP3、SMTP等, 开放端口22、25、110、80相连; (3) 允许外网对校园网内的DNS查询, 开放端口53; (4) 允许校园网内的用户使用FTP服务, 开放端口21。
5 IDS
由于防火墙本身为穿透型, 通常不会对每个数据包或者数据流进行过多的、细致分析和检查, 强大的、完整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弥补防火墙相对静态防御的不足, 且能对付来自内部网络的攻击, 大大缩短黑客可利用的入侵时间。同时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通过与防火墙的联动, 可以实现整体的安全防范体系。
一般来说, 防火墙通常用来保护该节点的网络入口, 在放置入侵检测系统的策略上, 防火墙主外, 而入侵检测系统是用来主内, 此时防火墙的任务是控制用户对Internet网络的访问和阻止未授权的外部访问, 入侵检测系统则监控内部的网络行为和对其他网络的攻击, 以及阻止防火墙漏过的攻击。我校使用“网络卫士入侵检测系统”。这种基于网络的IDS既能检测到来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异常行为, 也能检测到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该入侵检测系统有以下特点: (1) 综合使用误用检测、异常检测、智能协议分析、会话状态分析等多种入侵检测技术; (2) 通过优化的、专用的、高效的模式匹配算法; (3) 通过详尽、细粒度的应用协议分析技术; (4) 基于优化的TCP/IP协议栈及可疑网络活动 (SNA) 处理器; (5) 内置大量入侵检测规则, 提供对DoS、扫描、代码攻击、病毒、后门等各种攻击的检测能力。
通过使用一些扫描工具如Nessus、XScan、Internet Scanner等, 还有攻击软件等学校部署的入侵检测新系统进行测试, 可以发现攻击并记录相关的日志, 如图4所示:
本次测试把攻击软件安装到攻击主机上, 利用攻击软件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攻击测试,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6 结束语
应用这些信息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网的安全。网络安全的复杂性、校园网络的特殊性, 也决定了校园网整体安全防范机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综合体系。结合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并提高日常安全意识, 校园网才会处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中。
摘要:依据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网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安全需求分析, 然后具体给出了数据安全、网页防篡改、防火墙、IDS等方面的安全解决方案。目前的运行结果表明, 该方案设计合理, 能较好满足校园网的安全需求。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防范策略,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姚滢, 陆建新.网站文件保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6) .
[2]潘瑜.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篇11
一、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解读:早在1985年,内罗毕国际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就提出,合理用药的要求包括:对症开药,供药及时,价格低廉,配药准确,以及剂量、给药间隔和时间均正确无误,药品必须有效,质量合格,安全无害。
1987年,WHO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用药的标准:①处方适宜的药物;②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品供应;③正确的调剂处方;④按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天数用药;⑤确保药品质量及安全有效。
从以上合理用药的要求可以看出,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安全性是选择药物的前提,是指要求获取最大治疗效果而承受最小风险,避免或降低药物性损害;有效性是指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包括显效、好转、预防、降低死亡率等;经济性主要是考虑治疗费用,期望用尽可能低的医药费用获得尽可能高的治疗效果。
合理用药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治疗过程中,用药是否合理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①正确的药物。指根据疾病情况选择针对性强、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②正确的剂量。应尽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遗传因素等生理病理状况做到个体化用药。③正确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每种药物都有其相适应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也可能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④正确的用药频次,即单位时间段内的用药次数。应根据药物的特点及患者和疾病状况确定。⑤正确的用药时间。同一种药物、同一剂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用,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因此,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来选择最佳用药时间、确定给药方案。⑥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指患者能够遵从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用药。
“基本药物”的概念,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性价比高。我国的基本药物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是从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类药物中遴选出的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有人误以为基本药物就是廉价药,其实基本药物强调的是性价比。因此,通俗地说,基本药物就是相对物美价廉的常用药。基本药物的普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老百姓常说“是药三分毒”。据WHO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0%~20%。这里指的药物不良反应除了药物正常使用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还包括选药不当、剂量不当、药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所致的药品不良事件。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相当严重,据估算,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已成为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
二、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解读: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所以要谨慎用药。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服用药物,如普通病毒性感冒自然病程多为1周左右,应通过休息、多饮水等方法自愈;如早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通过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等就有望不药而愈。
服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是因为药物的不同成分之间有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也许会因此而失效,不仅影响原有的疗效,而且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据报道,联合用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当合用药品种数为2~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当合用药品种数为6~1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1~1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6~2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4%。因此,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的原则。
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又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相对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但该途径有不少限制,如食物和一些其它的药物等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同时,这种给药方式起效相对较慢,有些药品还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部分药物因为对消化酶不稳定等不能制成口服剂型,某些特殊情况如胃肠道大手术后,不能进食,必需使用注射等给药途径。
老百姓不管大病小病,总希望医生开吊瓶(静脉输液),其实这是不对的。静脉输液无吸收过程直接进入全身循环,虽见效快,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输液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我国患者人均输液瓶数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中西部地区也明显超过上海等发达地区,这与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有关,某些程度上也反映出老百姓对输液治疗的依赖,尤其是儿童患者的过度输液治疗值得大家关注。
三、购买药品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解读:所谓处方药是指需经过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得到,并要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处方药一般包括: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镇静催眠药物等);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癌药物等);某些疾病必须由医生和实验室进行确诊,使用药物需医生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胰岛素以及注射药物等。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生处方,消费者就可以在药店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根据安全性的不同,又划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志的底色为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并配有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专业人员的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购买。乙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志的底色为绿色,除社会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以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零售。
nlc202309042226
目前一些药店尽管将处方药放在非开放的柜台中管理,但一般不需要医师处方都可以买到。这是违反处方药管理规定的,无疑会增加用药风险,建议老百姓对未标注“OTC”字样的药品,不要随意购买和使用,应咨询药师或医师后再使用。
四、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解读:药品说明书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核准,指导医生和患者选择、使用药品的重要参考,也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依据,是具有医学和法律意义的文书。药品说明书主要包括警示语、药品名称、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保存条件等。
警示语是指对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及其潜在的安全性问题的警告,也可以包括药品禁忌、注意事项及剂量过量等需提示用药人群特别注意的事项。禁忌一般是指禁止使用,是最严厉的警告。说明书中列出的禁忌应严格遵守。此外,还有慎用、忌用等,消费者在用药时也需特别注意。
适应证是指本药品所直接对应的疾病,一般是经过临床试验证实该药品对所指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剂量和用法是指每一种疾病所需要服用的剂量和服用的方法,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医生可对用量进行适当调整。
不良反应需列出根据药物特性推测及新药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上市后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应及时收集,并在说明书更新时加以补充。一般来说,不良反应列举比较详细的药物在前期临床研究时已经对其性质了解得比较透彻,有些患者看到说明书上列举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就不敢使用,其实是错误的,有些不良反应只是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发生率,列举在说明书中是为了提醒医务人员及患者。对那些不良反应资料不全的药物也应该谨慎使用。
用法用量,用量如无特殊说明,一般指成人剂量,即18~60岁年龄段人的用量。用法一般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用药、外用等,需要根据说明书来执行。
五、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解读:以上讲了将有些药品列为处方药的原因,比如未知的副作用、比如依赖性等等,因此处方药不可擅自使用、停用或增减剂量,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以及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咪唑类、喹诺酮类等)。使用抗菌药要严格按医嘱用药,首先必须按时、按量使用。因为抗菌药物需在血液或感染部位达到一定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才能杀菌、抑菌,不规律的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给细菌带来喘息和繁殖的机会;其次一定要按照处方规定的疗程服用。因为抗菌药物完全杀灭或抑制细菌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按疗程服用,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疾病难以治愈。此外,要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细菌学检查等条件选择用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生活中错误地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较多见:一是不该用的用了,如普通感冒滥用抗菌药物很常见,其实感冒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所以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二是该用的没有用,如明确的急性肺炎、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必需及时使用抗菌药物。
激素类药物包括天然激素,以及结构和功能与天然激素类似的人工合成品,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但如使用不当,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激素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要特别注意逐步减量原则,不能突然停药。
六、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解读: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既不是药品质量问题,也不属于医疗事故。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等。
副作用是指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又必然发生的其它作用。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比较严重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官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种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除了个别属于体质特别敏感外,毒性反应大多数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其轻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当然,即使在常用剂量下,有的患者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也叫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如瘙痒、各种类型的皮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等。
特异质反应是指极少数人应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与药理作用毫不相关的反应。这种特异质反应有先天性特点,常存在遗传性酶缺陷,平时无表现,仅在应用某种药后才发病。
致畸作用是指妊娠妇女服药后对胚胎或胎儿的不良反应,所引起的反应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妊娠妇女服药时的妊娠阶段。妊娠期的前3个月,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最大,容易引起胎儿畸形。
此外,非处方药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但长期、大量使用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的不良反应可能有很大差别。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并需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人认为中药作用温和,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其实近年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少,特别是长期使用中药保健品引起的肝肾损害,当然,其中不少是由于药材污染引起的。
七、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nlc202309042226
解读: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部分特殊人群,他们在生理生化功能上与普通人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认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有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服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影响胎儿、乳儿的健康。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老年人应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一般来说,老年人往往身患一种以上的疾病,很容易服用多种药物。而且,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在逐渐衰退,适应和耐受能力也差,影响了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相对增加。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
儿童不宜服用成人药、补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儿童用药的选择无论从品种,还是剂型、剂量,都需要考虑该年龄段的发育特点,不能随意参照成年人用药。另外,儿童不宜用补药。某些药物或保健品中含有激素或类激素成分,长期服用会造成儿童性早熟。
妊娠期(特别是妊娠的第1~3个月)妇女要尽量少用或不用药。某些药物可以透过胎盘损害胎儿的生长发育。原则上,孕妇在整个怀孕期间尽量少用或不用药,包括中药及外用药。
哺乳期妇女不能随意用药。哺乳期妇女用药后,某些药品的成分能随乳母的乳汁排出,乳儿吸食了这样的乳汁,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乳母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月经期妇女应慎用抗凝药、止血药。行经前盆腔器官会充血,经期纤溶功能较凝血功能相对亢进,抗凝血药可引起经期延长甚至月经周期紊乱,月经过多,甚至大出血,比如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香豆素、溶栓剂等具有抗凝或抑制血小板功能。同样,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抗凝血、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也会造成月经量过多。而相反地,使用具有较强止血作用的药物如安络血、维生素K等,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毛细血管收缩,使用后会引起经血不畅。
此外,由于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师,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向医师、药师咨询,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脏和肾脏有毒性的药物,适当减少用药剂量,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发现问题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药师。
在从事驾驶、操纵机器和高空作业前避免使用抗组胺药和镇静催眠药等药物。因为服用这类药物后易出现嗜睡、眩晕、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危害人身安全。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就医时应主动告知医师。因抗感冒药中大多含有抗组胺成分,所以要特别注意。
八、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就医。
解读:在贮存保管药品时,空气、光线、湿度、温度和时间5大因素都影响着药品质量。因此,在保管药品时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注意密闭密封隔绝空气。在存放药品时,要选择适当的容器,如密封盒、玻璃瓶等。把药品放进去后要尽量作密闭、密封或熔封处理,避免空气、水分的侵袭。
2.注意干燥阴凉避光。有些药品说明书明确地说明了药品保存的温度,要根据说明书妥善保管。常温保存的药品夏天要置阴凉处,冬天要避免放在暖气片附近。
3.有些药品遇光易变色、沉淀,在贮存时要注意避光,最好用棕色玻璃容器包装,也可以用黑布包裹玻璃容器。
4.抗生素、胰岛素、疫苗、活菌制剂等在高温下容易变质,要采用低温冷藏贮存,可以放在冰箱冷藏室,但是不能用冷冻贮存。
此外,对于保存的药品要注意有效期与失效期,过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在服用时还要注意外观变化,如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片的糖衣粘连或开裂;胶囊剂的胶囊粘连、开裂等等,出现变质的现象时就不能再用。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解读:前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乙肝疫苗事件,让部分公众对乙肝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些地方出现疫苗接种大幅下降的现象,在此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接种疫苗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国家倡导的一类疫苗一定要接种,不接种疫苗,会增大将来患流行性疾病的风险,同时,若群体性不接种,可能引起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如流感、水痘、肺炎疫苗等。公众可以根据经济状况、个体的身体素质,选择接种第二类疫苗。
接种疫苗后,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的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倦怠、乏力等全身反应。一般无需就医,只要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可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出现较严重的反应如高热、过敏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接种情况。
十、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解读:保健食品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卫生行政部门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保健品和药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有的产品如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类产品有的是药品,有的却是保健品。那么,药品和保健品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国家对药品生产管理更严格。其次,在治疗方面,作为药品,是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证,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的作用,不需要经过临床验证,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限量等卫生指标,合格就可以上市销售。所以消费者如果是“小病自治”应选择药品,为了确保安全,最好选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标有“OTC”(非处方药)字样的药品,在购买时看看是否附有详细说明书,并严格按说明书所推荐的剂量服用,不要超剂量服用。如果只是以保健为目的,可以选择保健食品。
目前,国家药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试)字+1位汉语拼音字母+8位阿拉伯数字”其中“准”字代表国家批准正式生产的药品,“试”字代表国家批准试生产的药品。
保健食品在2003年7月前由国家卫生部(原)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核发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格式为“(省份)卫食健字[年份]4位数字”,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格式是“卫进食健字××号”。2003年7月以后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核发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年份+4位数字”,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格式是“国食健字J××”。
核心信息技术 篇12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信息保密智能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密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审计等技术,对涉密信息、重要业务数据等敏感信息、信息处理过程实施安全保护,阻止不法分子非法或违规的入侵、外传、破坏和拷贝。
1.1 系统设计思想
信息保密智能管理系统参照P2DR可适应安全管理模型思想,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框架。系统为每个客户端设定端口开放、信任或黑名单邮件地址和HTTP URL以及文件系统监控等安全策略。客户端监测代理根据服务器端下发的安全策略对端口控制和对网络封包进行过滤,对通过载体带出的文件进行加权加密。对客户端的文件系统、软硬件资源和运行状况的监测、实时屏幕获取等方式进行监测,实时将监测结果上传服务器。系统根据监测的结果做出修改安全策略、报警、进行屏幕锁定控制、强行关机等响应方式。
1.2 系统的体系结构的设计
系统分成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是由服务器与管理控制台两部分组成。图1为系统层次结构与关系。
1)客户端:客户端是一个服务程序,根据设定的安全策略,自动搜集客户端软硬件资源、通讯、打印、邮件、CD-R/RW,可移动存储设备操作等信息,上传服务器。
2)服务器:服务器记录各种日志数据、客户端上传的原始文件及其状态信息。
3)管理控制台:是管理员集中监控每台客户机的管理程序。系统通过客户端和控制台之间安全策略的建立,来管理信息流,安全策略在客户端之间实时传输和执行。
2 系统的核心实现机制
2.1 通信机制
通讯部件完成系统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管理控制台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交换功能。日志信息、数据文件和策略信息是组件之间通信主流数据。客户端初始启动时向服务器注册自己的信息,同时接受身份认证;接收服务器端发送策略、客户端的配置和状态信息查询等命令;发送配置与状态信息、监测日志、原始数据到服务器。通信采用基于TCP流的客户/服务器通信方式,用socket通信技术实现。其包格式设计如下:
帧头、帧尾固定为0x7E,标志一个数据帧的开始和结束。帧类型指数据的流向。命令类型为管理命令的定义。帧长度为数据帧的实际长度,发送数据的时候填写。数据内容是可变长度,读取数据内容时,根据帧类型和命令类型,套用先定义好的数据结构进行读写。还可采用SSL协议,此协议的运用可以达到双向认证、数据加密和数据完整性要求。
2.2 端口的访问控制和包过滤技术实现网络通信方式信息泄漏防护
系统网络服务所需的每一通信服务对应一端口。包过滤技术监视并过滤网络上流入流出的数据包,拒绝发送可疑的包。系统为端口的开放定义了三种控制模式:禁止、开放、条件开放。
FTP管理是根据安全策略决定是否允许上传和下载,以及记录日志。
对站点和邮件的管理主要是通过HTTP URL或邮件地址设置为信任、不信任、黑名单级别。保存不信任级的邮件发送日志与原始文件,拒绝目的端为黑名单级别的邮件发送并备案。管理或阻塞违反安全策略的互联网站点问。客户端自动记录访问过的站点信息并上传日志。本系统利用Winsock 2 SPI技术,完成URL过滤、内容过滤和网络安全控制等功能。
2.3存储介质信息泄漏防护
通过对文件系统的监控来杜绝通过CD-ROM或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将敏感信息的泄漏。系统调用CreateFile()指定监视路径,然后在ReadDirectoryChangesW()中将CreateFile()返回的句柄作为监视目录的句柄并设置过滤条件,结合函数返回的FILE_NOTI-FY_INFORMATION结构的变量Action判断和系统设定的文件加权加密等安全策略,对各户端删除文件、重命名文件、带出文件进行监视和管理。
2.4 个人计算机系统资源安全管理
客户端监视程序通过读取注册表获得所安装的软硬件资源信息。通过对注册表的监控可实现对打印机的控制和禁止客户端软件的安装等;通过对psapi.dll和iphlpapi.dll等动态链接库的加载和API函数的调用来获取计算机当前运行进程信息、计算机开放端口情况、MAC地址、IP地址、操作系统、用户名等信息,并上传至服务器保存日志。管理控制台审计跟踪,结合系统安全策略对客户端管理。
2.5 个人计算机系统运行状况监控
实时屏幕获取是系统工作状况监控和审计的重要功能,实现方法是通过屏幕DC截图。系统管理员在发现有严重违规行为时,可采取屏幕锁定控制、强行关机措施。当客户端接收到控制台发出命令时,调用EnableWindow()和ExitWindowsEx()等函数便能实现。
3 结束语
本信息保密智能管理系统,不仅对网络通信方式和载体方式的信息泄漏进行防护,而且通过实时监控、日志、审计报告等监督机制建立,及时采取保护和管理措施,减少敏感信息的泄漏和互联网滥用,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防止内部信息泄漏系统与入侵检测系统和用于边界安全的防火墙相结合,使大型机构的网络安全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得到保证,做到真正的网络安全。
摘要:信息保密智能管理系统能加强内部信息的安全管理。该文针对政企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种信息保密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与实现的核心技术。
关键词:信息泄漏,端口控制,封包过滤,文件监控
参考文献
[1]陈彦学.信息安全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4.
[2]秀慧.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3]蒋东兴.服务器集中监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M].计算机科学,2001,6(6):195-197.
【核心信息技术】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意义11-25
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06-06
核心技术策略05-30
重大核心技术06-27
云计算核心技术07-03
技术核心能力09-19
核心技术创新12-25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10-04
八字风水核心技术01-16
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技术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