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2024-10-04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通用8篇)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1

搜索引擎也是会“读”文章的,只不过是以统计数据来读,比方说“SEO”经常和“搜索引擎”一同出现,搜索引擎就认为这两者是相关的。一...

搜索引擎也是会“读”文章的,只不过是以统计数据来读。比方说“SEO”经常和“搜索引擎”一同出现,搜索引擎就认为这两者是相关的。一般用来判断网站的主题等等。但这里要说的是,搜索引擎对于某些词在互联网上的出现率,是有一个统计数字的。比如“上海SEO”,“上海”这个词出现的次数非常之多,搜索引擎看来这个词出现的非常多,在排名上重要性就小。然而“SEO”出现的频率小的多,就需要更注重一些。而像某个县城SEO什么的,甚至地名出现频率可能比 “SEO”还低的,就反过来需要注重那个地区名了。(自己感觉有点没解释清楚,但是请相信这点,网络推广因为是《搜索引擎营销――网站流量大提速》这本书中提到的,作者Mike Moran具有的搜索引擎研究经验)

在实际操作上,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上海SEO认为…以上就是上海SEO的观点”这种做法本身我是十分不赞同的,无端端的把自己名字变成“地区 SEO”,用户体验严重影响了不谈,其实排名上用处也不大。然而小地区SEO则不同了,单单在排名上来讲,这样是很有利的。当然还是不建议在文章中这么做。一个权衡用户体验与SEO的做法是,在文章末,写上文章来自于某地区SEO。

其他关键词,只要是能被分词分出来的那种,都是有必要去分析下哪部分是更重要,需要着重优化的。然后关于首页的内容上如何优化,我在首页的关键词布局此文中已经有所提到,不多作解释了。最后是真正的重点,怎么利用网站上面的这么多页面来为首页上的核心关键词的排名做出贡献。

不少有些SEO经验的人知道,锚文本是极其重要的,若不知道的话,网络推广可以先去其他地方看着了解下。而其他页面指向首页时,使用的什么锚文本,就等于告诉搜索引擎,首页是有关于什么内容的。不然一个网站哪怕页面再多,对于核心关键词排名的作用也不大――因为所有页面都告诉搜索引擎,首页它叫“首页”,这有什么意义吗?

不多说这个问题了,万一不理解的话,一定要去搞懂这点,是SEO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国平的博客里也有提及,夫唯则是将之作为SEOWHY的核心思想(这个我个人很不赞同,甚至弄的有些人说“锚文本是夫唯发明的”。只是强调了一个应该强调的东西而已)。

然后再记住一点,锚文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第一个出现的效果最大的(代码中的顺序)。SEOmoz里面有提及,我翻译过了:只有第一个锚文本有效。当然里面所说的情况可能和现今的Google,或是百度不同,但是有理由相信指向同一个url的锚文本总是第一个最有价值的。或许我过段时间会用实验来进一步确认下这点。

反正很多网站的第一个锚文本,都是给了莫名其妙的“首页”的,网站推广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于是锚文本在什么位置最好呢?首页的关键词布局这篇里我也提到,一般页面左上方权重是最高的。这个位置,自然就是ogo的地方。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很多人看到了这个觉得是已经说烂的东西,但我也非常少的看到有人真正去做。就是把logo加上alt属性,并且a标签里面加上title属性。用不了五分钟,效果却是很实在的,但有多少人看着这个做了呢?

进阶一点的方式,直接去看阿里巴巴国际站吧,看看它logo怎么做的(看源代码),然后看国平的这篇文章:SEO案例:锚文本、关键字、nofollow、Web标准化(二)(国平说的代码有点小问题,不能用。评论里面有人写了准确的用法)具体我不想多阐述了,之前我叫人去看阿里巴巴的logo怎么做的,我说它做的非常好,但刚开始一群人没一个去看的,这还算什么研究SEO的人呢?说实话挺寒心的。那么这里我说,我每天看非常多的SEO知识,然而这一个方法,依然是我这几个星期来看到最管用的东西。若这样说了还不感兴趣的话,我也无话可说了,看不看自便吧。若是看了的话,万一有疑惑可以提出,这类问题是很乐于解答的 :)

把上述的一些全部做了以后,要把多数核心关键词排名做上去不是什么难事。网站上每多出一个页面,就是等于多告诉搜索引擎一次,首页是关于什么的(内链锚文本和外链锚文本的效果是差不多的,网站推广知道了吧,别去苦苦群发了)。剩下的只是要尽量的把收录量提升,并且将权重合理的在站内流动了(很多站点几万收录也是没用的,内链不注意的话,导致内页权重很低的话也没什么效果)。

这些东西,尤其是收录量,是SEO中最为关键的东西(恰恰现在多数人完全没意识到这点)以后哪天想起来的话再慢慢提。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2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持其持续的发展能力,必须培育具有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企业所拥有的优质人力资源决定的。一定程度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根据“二八”原则,企业80%的效益又是由最关键的20%的员工所创造的。关键员工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因而,实施人本化对关键员工进行管理,可以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

1 关键员工、人本化管理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1 关键员工的内涵

企业关键员工是指员工队伍中拥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源泉的关键技能、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在重要岗位上任职、具备很强的企业忠诚感并为企业经营和成长做出突出贡献的那一部分人群[1]。

一个关键员工所拥有的智慧和能力是企业的一种资源,而且已被看成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成为决定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1.2 人本化管理的内涵

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得最大利润为宗旨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期的管理科学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利润,员工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社会生产中的人是“经济人”。因此,现代管理科学注重制度和操作规范,提倡以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人与物的合理配置以及对员工的适当物质、金钱刺激达到管理的目的。

20世纪初,以梅奥为代表的管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最大。人在生产中起着独立而重要的作用,“经济人”被提升为“社会人”。

20世纪中叶,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等行为学家注重心理激励在生产中的作用,将人性从“社会人”发展到“自我实现人”。

20世纪末,随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逐步被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取代,管理科学逐步向着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体现个性化、创造力的方向发展。人本管理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和管理学家的共识,并且在管理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2]。

纵观历史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理念在不断更新。不能将人仅仅看作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也不能单纯理解为自我实现人。人本化管理的核心是在充分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基础上,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同时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企业的总体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相统一,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持续稳步的发展。

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关键取决于企业本身有无核心竞争力[3]。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别人所不具备的或者一时具备不了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是企业的价值核心,可以更详细表达为组织长期形成的,蕴涵于其内质中的,独具的,支撑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其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2 关键员工人本化管理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2.1 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企业关键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非常强的导向和支配作用。对关键员工人本化管理可以在企业中形成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辐射力。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关键员工做出一个榜样,职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由此可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力,对企业长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对关键员工人本管理的创新来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2 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化

当今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管理水平的竞争。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并最终赢得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竞争力的大小,而管理竞争力的强弱与企业的凝聚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二者的合力,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形成员工对企业向心力的基础。如果企业能对关键员工人本化管理,使员工感觉到被尊重、信任、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就大,员工就会满足、安心,对企业极大信赖。当企业对员工有了巨大的吸引力时,才会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才会对企业更加热爱、更加关心,对企业的贡献也就更大。

2.3 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员工的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在管理上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创造价值,以正确的目标引导人,以科学的方式管理人,以完善的机制激励人,以战略的眼光培养人,以终生的培训塑造人,以优秀的文化武装人,建立一个自主自足、自我控制、白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管理机制,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 关键员工人本化管理的实践

陕西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通过对关键员工实施人本化管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实施“1233人才工程”为主线(即培养一支优秀的企业经营者队伍,评聘200名管理专家,300名工程技术专家,300名技术能手),全面带动“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并制定了《陕西省电力公司“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了新的用人机制。通过三年的有效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截止目前,公司拥有在聘的管理专家178名、工程技术专家242名、技术能手232名。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套人才评价标准、选聘程序、使用管理、考核激励等一系列机制办法,经实践证明科学实用,已经走在了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前列。2006年,公司系统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是前三年的总和,2007年再度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4,5]。

3.1 公开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为客观、公正选拔人才,公司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陕西省电力公司管理专家考核评分标准》、《陕西省电力公司工程技术专家考核评分标准》和《陕西省电力公司技术能手考核评分标准》,将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学术成果、获奖情况等几个方面作为评选专家能手的评审依据,按照“坚持标准、宁缺毋滥、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严格遵循个人申报、单位推荐;核实材料、初审资格;专家组对候选人进行业绩考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公司审核批准;三院聘任管理等六项程序进行选拔,确保了评审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

3.2 创造性地建立“三院”

(1)依托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北电力职工培训中心和西安电力工业学校,分别组建成立了“陕西电力管理院”、“陕西电力技术院”和“陕西电力技能院”(简称“三院”)。“三院”分别负责“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的聘任、使用、培养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三院”的建立,有利于凝聚优秀人才,增强集群优势,提升创新实力;有利于发挥高素质人才资源优势,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四支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不断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考核管理。

(2)为使人才工作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运行轨道,公司人事部会同“三院”制定了《陕西电力管理院管理办法(试行)》、《陕西电力管理院管理专家年度考核标准(试行)》、《陕西电力技术院管理办法(试行)》、《陕西电力技术院技术专家年度考核标准(试行)》、《陕西电力技能院管理办法(试行)》、《陕西电力技能院技术能手年度考核标准(试行)》和《陕西省电力公司关于进一步充分发挥专家能手作用的实施意见》等管理制度。专家能手实行公司人事部、“三院”和所在单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专家能手发挥作用的管理机制。

3.3 建立人才动态管理机制

被聘任的专家能手,实行年度考核。对专家能手实行“三院”和所在单位双重考核。2006年度公司共考核了232位专家能手,其中,优秀68人,占29.31%;良好49人,占21.12%;合格103人,占44.40%;不合格12人,占5.17%。不合格的12人中,4人由B级降为C级,8人由C级直接解除聘任。

3.4 建立激励机制

在建立专家能手的激励机制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文化效应,体现人文文化内涵并结合企业目前实行的岗位工资制度,出台了《陕西省电力公司关于专家、能手岗位工资管理的规定》。被聘任的首席专家,享受正处级待遇;被聘任的A级和B级专家,享受副处级待遇,C级专家享受正科级待遇;被聘任的A级技术能手享受正科级待遇,B级和C级技术能手享受副科级待遇。专家能手待遇的兑现,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专家能手作用的发挥,对公司人才快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关键员工人本化管理实践的体会

(1)以技术开发人员为本,培养创新型科研队伍,提高科技竞争力。工程技术专家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用科研成果服务生产现场,用科学智慧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积极承担科研项目的开发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科技论文、管理论文、技术革新、小发明、小创造。仅2006年,技术院的25位专家承担、参与各类科研开发项目50项,获得各级成果奖41项、优秀论文奖3项。其中: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西北电网有限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西北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省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获省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3项;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获陕西省电力公司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1项。在各种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9篇,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稳定的创新型科研队伍,提高了科技竞争力。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升管理竞争力。管理专家积极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改革研究、规划设计、人才培训等活动,为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智囊团”作用,为公司经营管理自主创新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为公司解决管理难题发挥了“主攻手”作用。2006年,管理专家主持负责本专业方针、战略、规划、制度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项目共计225项,其中5位专家完成国网公司项目5项;23位专家完成省公司项目29项;46人完成本单位项目170项。有4人获得5项省部级管理(科技)成果一至三等奖,32人获得省公司级以上管理(科技)成果一至三等奖38项,8人主持或参与了1 1部论著的编写工作。有27名专家发表论文48篇,其中16篇刊登在核心期刊上。在发挥传帮带作用中,有86人次指导或参与过不同程度的培训工作,其中A级专家参与培训或指导制定培训计划等工作12人次。

(3)“以技能人员为本”,培养技能创新型队伍,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能手紧紧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电网建设,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参与技改,修编完善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解决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献计献策。2006年,有139人次主持技改项目,在设备的生产运行、安装、调试、检修工作中提出合理化建议141项;发现、正确处理各类设备隐患、缺陷220余项。主持或参与编制报告、规范、标准、规程、培训方案和管理制度等341项;撰写专业技术论文53篇。其中:获得2006年全国电力行业优秀QC成果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论文二等奖1项;获得公司级科技论文奖6篇;26人获得公司级科技进步奖及(QC成果奖;44人获得本企业科技进步奖及QC成果奖;22人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两人获得省部级技术状元荣誉称号;35人获得公司级青年岗位能手、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81人获得企业各种荣誉称号。培养了182名够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培养出了一支技能创新型人才队伍,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5 结语

陕西省电力公司在以“1233人才工程”为主体的“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正是得益于机制建设,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选拔、使用、培训、激励、考核等机制,才确保了选拔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员工,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为公司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关键员工的人本化管理,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和作风建设,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各类人才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志中.知识型员工激励与管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4):35—37.

[2]史晓燕.“以人为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5,(5):61—62

[3]霍小军.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起源及其含义[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47-48.

[4]裴非.陕西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陕西电力,2006,34(2):1-5.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250-02

首先,教师是实训教学的策划者和设计者。实训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现代教学理论,遵循高职教学规律、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的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选择和确定实训教学的内容,精心进行实训教学的设计,选择适宜的实训教学形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增强实训教学的效果。

其次,教师是实训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实训教学具有开放互动的特点。相关导游知识的掌握,实操技能的形成,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多边互动来实现的,实训教学这种开放互动的特性,使教学活动充满变数,充满活力,但也加大了教学组织、控制的难度,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再次,教师是实训教学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实训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实训教学绝不是“放羊式”的教学,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实训程序、思路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启发和指导学生。为了使实训的指导“导”到点子上,教师不仅“讲”,传授知识,还要能亲自下水,现身说法。

最后,教师还是实训教学的评估者和激励者。实训教学要求教师对实训教学的全程严加监控,对实训教学的效果进行检测评估,通过对实训活动、将检测评估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激发其参与实训活动的动机,强化其兴趣和欲望;根据检测评估的结果对前期实训活动进行调整修正,使之更切合实际,更富有成效。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实训教学改革关系密切,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一方面,实训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富有成效,必须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保证,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实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有助于转化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而实训教学的环境条件,则更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利用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种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实训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现代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发达的科学技术,现代的信息沟通、传播技术、富裕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形态各异的个人价值观念,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所有这一切,使教育教学的环境、教学对象、培养目标、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对传统教育教学的理念以批判性的眼光进行全面审视,适应时代特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增强学生应用实际技能、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转变陈旧过时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观上,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形成的规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在师生观上,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实训中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则由唱独脚戏的主演变为实训教学的主导,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启发指导下,独立地获取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的过程。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尤为重要。树立良好形象是导游人员在游客心中确定可以信赖、可以帮助旅客和有能力带领游客安全、顺利、圆满地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的职业形象。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游客增加对导游人员的信任感,有助于游客与导游人员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导游人员较深入地与游客进行沟通,进而做好导游服务工作。导游人员作为旅行社的代表,其良好的形象對旅行社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也会产生积极的宣传作用。所以说,树立良好形象是导游人员获得游客的认同和接受,进而吸引与团结游客,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导游服务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在发展观上,从单一的发展目标向多元的发展目标转变,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单纯帮助学生掌握导游知识,而是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合作精神、创造能力,促使学生人格的成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打破安于现状的心理惯性

进行实训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必须解决动力的来源。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内在的需要,这是内部动力的来源;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这是外部动力的来源。因此,要推进实训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就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大内部的动力和外部的动力。从内部动力看,关键是要改变教师的认知,打破其安于现状的心理惯性,通过开展各种专题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实训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迫切性、重要性的认知,使他们认识到,不提高自身素质,就无法推进实训教学改革,无法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就不能改变高职院校教学一潭死水的局面,实训教学就没有出路,从而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变“要我提高”为“我要提高”。此外,还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唤起其自我提高的内在需要,激发其成就动机。还可以通过让教师参与到教改方案的设计策划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增强教师的参与感,调动教师投身实训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外部动力看,要增大教改的力度,给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适度施压。要针对不同学历、职称的教师,提出进修培训、顶岗实习,建立、健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评估和激励机制。

三、提高教师实训教学能力

教师是实训教学的“导演”,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实训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的强弱,“导演”水平的发挥。首先,要提高教师实训教学的设计能力,优化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节奏不能一平如水让人昏昏欲睡,也不能紧锣密鼓让人疲于奔命。松紧结合、张弛有度是课堂的理想境界,课堂节奏的准确把握不仅带给学生美的、愉悦的感受,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提高教师实训教学课堂掌控能力。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发现情况应及时进行情感调节,消除不良情感,利用积极情感。这种良好情绪的维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机智才能达到。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用高超的语言技巧吸引学生,征服学生。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在课堂上要及时表扬,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不断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不断感受到同学的欣赏,会越发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成为组织游览活动的核心人物,善于根据游客的需要和兴趣合理安排旅游活动。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掌握安排旅游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比如,主题突出原则,游览与购物、娱乐相结合原则,旅速游缓原则,有张有弛原则,先张后驰原则等。再次,增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训教学的能力。可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帮助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的操作技能,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实训,与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慕课、微课进行教学互动。最后,提高教师对实训的指导能力。对学生的实训指导要能“导”到点子上,教师不能只动口不动手,而要率先垂范,掌握实训教学的主动权。通过鼓励教师参与编写实训案例、实训教材,让教师“编”然后知困,提高教师实训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人格成熟度

实训教学对教师的心理素质、人格成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训教学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己在实训教学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实训教学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其教学过程更复杂、难度更大,存在众多影响教师教学情绪的因素,这需要教师善于自我调控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自己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开拓、坚强的意志力和耐受力。教师的人格特质,特别是教师在实训中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和教学激情对于实训教学非常重要。教师的亲和力、教学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专业工作的热爱,对学生成长的关爱,较高的成就需要和成就动机,源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学生正向反应和肯定评价而产生的成就感,这种亲和力、教学激情有助于激发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欲望,克服畏难厌烦的心理,从而极大提高实训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要注意形成开放的个性,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己人格的成熟度和个性的魅力,在实训教学中更多地展现对学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这样才能给实训教学灌注更多的生气和活力。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4

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点领域关

键技术产业化项目的通知

各相关企业:

根据发改委《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的通知》要求,现组织申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的项目必须符合相关领域规定的具体方向和指标要求,相关前置手续完备(核准备案、环评能评、规划、土地等文件齐全,并作为资金申请报告的附件),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4000万元,采用的工艺技术先进可靠、知识产权归属明晰。

项目纸质申报材料包括: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具有甲级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制)及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附件(一式六份)。

轨道交通车辆、高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整机和关键配套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示范应用项目,属于非产能建设的,无需提供项目建设前置手续相关证明文件。在上报文件中要注明所报项目对应的具体支持方向,如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高速公务执法船。同一企业在同一地点建设的项目可以合并申报。

二、申报的项目应提前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提交工业处审核。未通过重大项目库提交的项目,不予受理上报。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5

为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本方案,我国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智能化、系列化、标准化迈出新步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样车试制成功,智能高铁列车投入示范运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跨座式单轨列车装备实现推广应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实现升级换代,中国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体系基本建立,检验检测能力有效满足产品研制和应用需要。

二、主要任务

重点围绕高速智能绿色铁路装备、先进适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新型技术装备研发试验检测平台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好、掌握一定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完善多样化、系列化的轨道交通装备体系。

(一)发展高速智能绿色铁路装备

研制新一代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搭建悬浮导向、车载供电等关键技术研发试验调试平台。研制智能高速动车组,推动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制时速250公里等速度级别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打造系列化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中国标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开展新技术装备搭载试验,提升高速铁路动态综合检测能力。

研制驮背运输专用车,提升车体、液压、电控、旋转等系统技术水平,满足公铁运输快速衔接需要。研制时速160公里快捷货车,突破棚车和集装箱平车等关键技术,完成货车型式试验及运用考核。研制混合动力机车,突破柴油与电池、液化天然气、网侧受流混合使用技术,实现示范应用。研制新型钢轨探伤车、钢轨打磨车、隧道与桥梁检测车、接触网智能检修作业车等铁路养修装备,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研发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突破设计、制造、润滑、检测与试验、状态监测等技术,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开发新型复合材料车体配套零部件、高均温性散热器等核心零部件及系统,推广先进制造工艺,开展型式试验及装车运用考核,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二)发展先进适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

开发中国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互联互通和装备统型,重点开展A/B型地铁、市域快轨、中速磁悬浮、跨座式单轨、有轨电车等制式标准化。

研制中速磁浮列车牵引系统、跨座式单轨列车牵引系统及车载储能装置、有轨电车超快充储能系统、地铁制动能量储能系统等系统部件,推广应用先进的产品制造工艺,开展型式试验及装车运用考核,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研制中速磁悬浮全自动运行系统,重点突破中速磁悬浮列车测速定位、设备状 态在途监测及预警、远程安全控制及自愈等关键技术。研制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推动列车自主运行条件下车载信号系统和车辆系统的深度融合。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智能联控平台,开发列车健康信息系统、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推动基于通信的环境控制、视频分析、火灾报警系统、设备管理、决策支持、优化控制等模块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运营与管理平台,推动列车运营自动监控、综合维修和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一体化,提升综合运营调度与维修能力。

研制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检测列车,增强同步定位、数据传输和分析功能,开展实时监测、综合测试和评估,满足线路联调联试、验收等需要。开发城市轨道交通主动检测与智能维护系统,建立状态修、预防修等运维模式,形成主动检测与运维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三)构建新型技术装备研发试验检测平台

建设轨道交通研发平台,围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研制应用于机车车辆关键系统及部件、高速道岔等工务装备、列控关键系统及部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优化制造流程,形成人机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制造模式。

建设高铁关键系统及部件试验检测平台,推动高速铁路关键设备第三方测试、中国标准动车组互联互通地面试验验证,提升高铁车辆、列车控制系统、移动通信系统(LTE-R)试验检测能力,满足新技术、新产品试验检测及认证需要。建立基础设施动态检测设备标定库标定线,提高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高速列车用材料阻燃防火与环保性能评价实验室,完善防火安全设计和材料阻燃性能、环保性能评价体系。建设城市轨道车辆及关键系统试验检测平台,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测试实验室、全自动运行系统综合实验基地等,提高产品试验检测能力,扩大重点产品认证覆盖范围,构建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体系,满足新产品开发及认证需要。

三、重点工程

(一)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研发试验工程

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有关单位,开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及关键装备研发试验,突破高速磁悬浮列车及核心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掌握调试、试验评估方法。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构建高速磁悬浮列车技术平台,推进整车集成、车体、悬浮架、电磁铁、悬浮导向、车载诊断控制网、定位测速、车载供电等系统和部件的研制,试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样车,开展样车调试及试验。

高速磁悬浮列车制造试验装备及调试试验线。构建高速磁悬浮车体、悬浮架、列车总成工程化样车调试平台,悬浮导向、定位测速、车载供电、走行系统等关键技术试验平台。建设高速磁悬浮调试试验线,开展列车运行试验和考核。

(二)高铁智能装备示范应用工程

由用户牵头,联合有关单位,依托高铁工程建设,研发智能高铁核心系统及装备,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集成,开展智能高速动车组示范应用,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高铁智能化发展。

智能高速动车组。研制具备自动驾驶等智能化功能的动车组,开展示范应用,形成产业化能力。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功能。超速防护及自动驾驶控制系统。研制列车自动驾驶设备、CTCS-3级列控车载超速防护设备、地面关键设备无线闭塞中心和其他配套设备,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满足动车组高速运行要求。

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营维护系统。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研制供电设备智能运维系统、高速道岔智能感知及预警系统、钢轨智能感知装备等,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满足智能化数据处理分析和维修决策需要,提升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保障水平。

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攻克列车运行计划智能调整、进路和命令安全卡控、行车调度综合仿真和行车信息数据平台等关键技术,满足动车组高速运行、高效调度等要求。

(三)中国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工程

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组织业主、制造企业等单位,研制标准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核心系统部件,推进互联互通、装备统型和关键部件兼容互换,全面改善人性化、智能化和舒适化乘客界面,提高地铁、轻轨、磁悬浮、单轨、有轨电车等制式产品及系统部件技术标准,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中国标准体系。

地铁A/B型车。研制标准化A/B型地铁列车,统一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制动、网络控制、信息系统、操作界面等系统部件规范及接口,互换率达到75%以上,实现地铁列车信息互通互用和在线运营信息交互。

市域快轨列车。研制标准化市域快轨列车,统一标准、统一接口,完善与地铁线路的互联互通和同站换乘,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运营。

中速磁悬浮列车。开发车体、牵引系统等核心部件,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 标准体系,研制时速160公里中速磁悬浮列车样车,开展示范应用,形成产业化能力。

跨座式单轨列车。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产品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研发时速80公里跨座式单轨列车,推动示范应用,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列车自主运行系统研制工程。利用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制以列车为控制核心、深度融合车载控制系统和信号系统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实现列车主动进入、自主防护、自动调整、无人驾驶等功能,率先形成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开展示范应用。

(四)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轨道交通装备科研机构、行业骨干企业等单位,建设检验检测平台,提升试验、测试等能力,满足轨道交通装备检测认证需要。

高铁试验检测平台。重点建设高速铁路关键设备第三方测试平台,提升整车和大部件复合环境试验、高速转向架试验、移动通信系统试验、列控系统仿真测试等试验检测能力。建设中国标准动车组互联互通地面试验验证平台,提升通信一致性测试、地面互联互通功能测试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试验检测平台。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测试实验室,提升CBTC功能和性能试验检验能力,满足车辆、通信、地面设备等装备电磁兼容及大部件产品测试需要。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综合实验基地,提升全自动运行系统综合测试和关键技术验证能力,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技术研发和测试认证需要。建设轨道交通装备综合试验基地,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关键设备和核心系统的试验检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整合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骨干制造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和用户等资源,依托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强化主要任务的组织实施。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研发,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创新、设计制造、试验检验认证的创新链。

(二)推进标准制定和第三方认证

开展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制修订,建立完善中国标准体系,积极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按照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相结合原则,制定发布产品认证目录和认证规则,加强检验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培育第三方认证机构,加快建立重点产品全覆盖的认证体系。推动认证结果采信,鼓励优先使用认证产品。

(三)优化资金支持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攻关和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积极运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资金,扶植骨干企业发展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通过上市、发债、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为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建立项目储备制度

按照“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建立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库,实施项目动态管理。以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战略作用 等为标准,有关省级发展改革委和中央企业每年3月底前报送符合条件的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组织咨询机构和专家,对上报项目进行评估,将通过评估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并给予优先支持。

(五)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6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概况 1.1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概况

1.1.1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承办单位 1.1.4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负责人

1.1.5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建设地点

1.1.6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建设背景

1.3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产品应用领域

3.4.5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建设方案 4.1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建设内容

4.2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7

关键词:视联网,互动科普核心平台,关键技术,博物馆

视联网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交互与展现形式。视联网能够通过网络互联来实现对数据与信息的交换,其始终都以增强现实技术为核心,在终端构建实时AR环境的过程中,视联网可以三维的形式来将应用信息融合到真实的AR环境当中,并直观展现给使用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者通过自然交互技术来实现与AR环境中目标的互动,从而为使用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1]。但作为视联网的核心,互动科普核心平台关键技术无疑将直接影响到视联网的效能。因此,有必要对视联网互动科普核心平台关键技术的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1 基本框架

本课题将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项目提供的框架体系下,为其他系统提供良好的接口,使该项目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2 功能模块

2.1 视频通信

通过平台的视频通信功能,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可以建立对内和对外的视频通信(会议)平台,通过视频电话、视频会议等方式实现高清品质的视频通信,可以与自治区内的科学单位、学校、单位和全国的科普教育机构,和国内外的大型博物馆、科技馆实现高清可视的互动。

2.2 博物馆自办频道

通过平台的博物馆自办频道功能,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可以建立众多的内部互动频道,频道可以播放内部信息通知、会议通知,行政通知以及对外的科普内容、教育互动等,所有授权的内部或外部用户都可以访问这些自办频道。

每一个本地或远程终端在权限设定的情况下,均可以收看不同的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自办频道,实现互动,频道可以设定为定时自动播放、编程播放,并且可以加载或插播字幕。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频道可以通过视联网、互联网、手机2G/3G网络、数字电视网络覆盖到学校和家庭,可以将博物馆的互动服务和科普文化教育内容覆盖到千家万户;同时,能覆盖到其他的博物馆和学校,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交流模式的创新。

2.3 现场直播

不论是在北京人大附中的老师讲课现场,中国科技馆的专家讲座,还是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内的现场活动,都可以通过平台的本地或远程终端进行发布或收看现场直播,实现跨域的高清视频直播互动。

平台支持远程现场直播,可以通过视联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3G网络、卫星将任意远程地点(如景区、考古发掘现场、科学教育讲座和活动现场)的视频实时传输到馆内,或者由博物馆向外界(其他博物馆、学校、家庭和手机)进行现场直播,实现全球无距离的实时沟通互动。

所有本地或远程的现场直播内容均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录像,存入平台系统资料库内,成为宝贵的视频资料库。日后平台的任意终端屏幕(点)上随时播放。现场直播功能支持字幕、同步音频翻译、插播和录像功能。

现场直播将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让每一个中心、每一个远程终端都成为实时的第二现场,通过高科技的方式实现跨域的面对面交流互动。

2.4 互动点播

平台可以对接数字化博物馆的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和三维数据库,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众多视频互动内容,以及每天不断产生的新视频、节目和活动现场录像、图片、音频等都可以进行数字平台化储存,每一个具有权限的终端,不论是在馆内,还是远程,都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权限进行点播互动。

不同的远程用户(场馆、科普单位、学校、家庭和手机用户等)均可以与博物馆进行点播互动,共享博物馆提供的科普教育,文化交流内容。

2.5 无人值守互动终端(虚拟咨询台)

在馆内公共区域,通过无人值守的互动终端(虚拟咨询台),参观者可以在虚拟咨询台进行互动查询,在需要帮助时,只需要按下服务按键,咨询台的屏幕立即启动高清双向视频服务,提供参观者与博物馆服务人员之间的视频通讯,由远程的服务人员向参观者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

通过无人值守互动终端(虚拟咨询台),博物馆可以在众多的区域(室内、室外)提供智能化的参观者咨询互动服务,能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投入。所有服务人员统一集中在服务中心,通过高科技的方式为博物馆内各个区域有需求的参观者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大大提升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整体建筑物智能化水平。

2.6 跨平台对接

平台提供丰富的多元化接口,可以和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网站对接,并可以通过视联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移动2G/3G网络、卫星网络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互动服务覆盖到馆外人群,与众多的博物馆、科技馆、学校和科普机构进行高品质互动,并实现跨平台跨网络的整合[2]。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在一个平台上与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进行高品质交流互动,远程看到实时的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此时此刻,共享视频资源,共享数字化资源,实现对话、沟通和互动,并且远程参与科普互动教育。

不同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视联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和手机,实时看到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西藏众多风景名胜的视频画面,观看实时的专家讲座,浏览数字化文物和视频内容,观看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和重要活动回顾等。

2.7 远程互联互通

平台可以与全国的、全世界的博物馆、科技馆、学校、文化机构和科普单位进行平台化联网,通过多种网络方式实现众多的高品质互动功能,实现数字化文物、节目、活动及研究内容的面对面沟通和交流互动。

2.8 景区风光直播/录播(双向传输)

通过平台,来到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参观人群可以在馆内浏览到自治区的著名风景视频画面,并且可以实现互动查询以及与景区的实时互动。

同时,博物馆可以将景区的视频画面、景区的活动面对国内外的博物馆、科技馆、文化机构、学校(以及需要的单位)等进行分享和互动。使对中国西藏文化有兴趣的所有人群,有机会能够追溯到中国西藏文化的起源,进而了解和感受中国西藏文化。通过丰富的线上和线下活动,让人们感受并领略中国藏文化的博大精深。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内容也覆盖到海外人群,从具体内容层面上实现全新的文化传播模式,走出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全新文化发展模式,使西藏众多的“藏文化”相关旅游景点成为必经之旅,在实现文化交流中扮演重大和积极的角色,在发展创新的同时,对西藏的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9 基于GTML的个性化互动界面

通过GTML技术,平台的每一个终端,不论是本地还是远程,根据权限认证,均可以实现个性化的互动界面,实现完全不同的界面风格[3]。

平台将根据每一个终端的入网权限,将终端对应的界面、功能模块和背景进行下发,实现完全个性化,完全模块化的应用界面,实现个性化的互动服务。

3 结语

作为目前全球盛行的一种全新互联网形态,视联网技术无疑将在未来普及到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对《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项目提供的框架体系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对视联网互动科普核心平台关键技术的设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以此来推动今后的进一步深入开发与设计。

参考文献

[1]马文计,应继军,靳剑锋.网络融合视联天下——网络融合时代视联网络发展前景探讨[J].有线电视技术,2013(7).

[2]刘立,马学云,刘庆庆,等.视联网及其关键技术和应用[J].电信科学,2011(11).

清洁技术 提升芬兰核心竞争力 篇8

以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著称的芬兰,正在通过向全世界输出清洁技术成为发展环保经济的典范。在芬兰,超过1/3的政府研发投入在清洁技术领域,这也为国家带来了核心竞争力。芬兰以清洁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经济的突起,显示出其独特的整体经济增长模式。

未来中国和芬兰之间将依托国际合作的桥梁,吸收借鉴芬兰城市的规划理念、引进生态智慧技术、开展能力建设、促进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芬兰如何成为环保经济的典范

芬兰地处北欧,是一个只有550万居民的“小国”。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时,芬兰这个北欧小国仍然太过偏远。更加无奈的是,芬兰也是一个自然资源的“穷国”,除了森林和湖泊,芬兰几乎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资源。一百多年来,芬兰的纸浆和造纸行业也许还值得世界侧目。但是近年来,芬兰这个人口仅仅相当于北京市1/4人口的国家,却屡屡获得全球环境保护大奖。比如在今年1月份耶鲁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发布的2016年全球环境保护绩效指数(EPI)排行榜中芬兰就居于榜首。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芬兰、冰岛、瑞典、丹麦和斯洛文尼亚。而在2013年,芬兰还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洁净的国家之一。

这是芬兰的胜利,更显示了芬兰国家战略选择的正确。因为在全球的经济版图上,芬兰这样一个无煤、无石油、无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国家,却通过努力开发提高能效方法和采用新能源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中并取得了显著地成绩。

统计显示,目前在不足中国1/28面积的领土内,活跃着至少2000家从事清洁技术业务的企业。根据芬兰清洁技术委员会的一项调查,尽管2015年以来欧盟经济环境充满挑战,但芬兰的清洁技术企业的合并营业额仍然达到近400亿欧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

过去几年来,芬兰其他行业的营业额都在下滑,特别是诺基亚的衰落影响了芬兰经济的收入,但是芬兰清洁技术行业仍表现出了强大的增长潜力,从事清洁技术相关业务的公司对未来几年都有稳定的增长计划。据芬兰清洁技术委员会、芬兰投资贸易促进署执行董事KaisaHernberg女士介绍,行业内2/3的公司计划进一步在清洁技术领域投资;有90%的公司计划未来5年内,增加清洁技术业务部门的岗位。

更具说服力的是,芬兰GDP目前占全球的0.4%,其清洁技术却占全球清洁技术市场的1%。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芬兰清洁技术的出口额增长了10倍,约占其出口总额的7%。在生物能源、清洁工业流程和能源效率解决方案等诸多关键领域,芬兰均已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正是芬兰企业不断创新技术和不断追求高效率低耗能的目标,使得芬兰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发展成为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的发达国家,并成为世界环保经济发展的典范。

清洁技术带来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尽管芬兰整体经济增长有限,但清洁技术产业的表现却令世界各国都刮目相看,尤其是芬兰的相关企业已经在能源、资源及水效率、生物能源、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供和智能技术等领域均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与专长。据芬兰清洁技术委员会的信息,目前,芬兰的清洁技术产业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能源效率解决方案。这些提高能效的方案在芬兰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庭供热系统能源效率解决方案;也包括在工业生产中的规模化方案,比如芬兰的水处理、采矿、制造业、航运以及废物处理等企业都将能源效率作为关注重点。

回顾过去,可以看到芬兰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国家持续的创新,更来源于国家新颖的发展理念。

芬兰投资贸易促进署早在20世纪初就指出,由于全球都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趋势中,包括中国、巴西、印度等很多国家在未来50到100年都会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家环境问题,加上各国环境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全球范围对清洁技术的需求都在增长。所以未来50到100年里,芬兰要发展,就要密切跟随这个世界对清洁技术的需求持续增加的时机。

据芬兰就业与经济部的清洁技术战略计划总监KaisuAnnala女士介绍,芬兰政府已经大力投资,支持清洁技术发展。“芬兰技术产业发现,清洁技术、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清洁技术领域有着显著的机会。我们为此制定了战略计划,旨在帮助芬兰清洁技术行业将营业额增加到500亿欧元,并在2020年创造4万个岗位”。

在清洁技术领域,芬兰迅速形成了几千家拥有核心技术的清洁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无论大小,都善于创新,并对研发都投入极大热情,研发出了诸多先进的技术以解决城市生产生活带来的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环境问题。

塑料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用作购物袋,今天仅在欧洲每年就用掉100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需要500年才能被自然分解。为了替代塑料袋,芬兰Paptic公司历经七年,芬兰初创企业Paptic开发出具有塑料特性的木质纤维材料,这种材料结实耐用,由于使用了高达70%的可再生和可生物降解的材料,能100%回收利用。去年这家公司在首轮融资中筹集了110万欧元,有望让塑料袋在芬兰及欧洲成为历史。

芬兰是一个极度缺少石油的国家,但是技术创新却让芬兰在生物柴油制造方面走在前列。芬欧汇川(UPM)是著名的跨国森林工业集团,该公司位于芬兰拉彭兰塔的全球首家木质基材可再生生物柴油(biodiesel)精炼厂正式投产。UPM拉彭兰塔生物精炼厂基于自己多年研发的加氢处理工艺,每年可生产近1.2亿升UPM BioVerno可再生生物柴油(biodiesel)。UPM这种取名为“BioVerno”的生物柴油是一种创新型生物燃料,采用制浆工艺的残留物粗妥尔油制成。生产中使用的大部分原材料来自于UPM位于芬兰的纸浆厂。与传统柴油相比,这种再生生物柴油(biodiesel)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达80%。

nlc202309090652

位于赫尔辛基市的空气净化系统研发公司NaturVention,则发明了神奇植物墙,墙上满是各种绿叶植物,墙面上方有一组风扇,从中吹来清新的空气。开发这款产品的公司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AkiSoudunsaari介绍,这面墙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不仅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湿度,同时还能大量吸收室内的有害化学物质。据测算,采用这种方法的空气净化效率是采用土壤培植植物的129倍,平均一平方米面积的植物墙可净化50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面积。

AW-Energy 公司曾赢得2015年欧洲红鲱鱼(Red Herring)大奖,拥有27项国际专利,也是全世界第一家为海浪发电设备获得可行性证明(Statement of Feasibility)的公司。在葡萄牙8米高的海浪中进行联网发电测试之后,劳氏船级社宣布WaveRoller可在海中正常运转。据悉,到2025年,AW-Energy 公司的海浪发电设备将足以和海上风力发电分庭抗礼,到那个时候海浪发电产业将开始盈利。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积累优势

“生态城”(Ecocity)一词,最早由由美国学者理查德·瑞杰斯特于1979年创立,而生态城概念最早起源于芬兰艾洛·帕罗海默教授,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将生态城战略作为机构创新的关键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

生态城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的系统。芬兰人在努力建设这个“人间天堂”,因为欧洲几百年的工业文明到今天所结出的果实,已经将工业文明逐渐过渡到后工业文明,就是如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有利于持续发展,而不是单单为了经济发展。

这似乎更取决于人类的直觉思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系统里,人们才能尽情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与生产力。

如今在赫尔辛基,城市的建设的目标被定义为“持续提升市民的福祉水平、完善城市功能、让城市充满生命力和经济稳健均衡、管理良好”。城市的发展目标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比如在持续提升市民的福祉水平方面,就提出了“为年轻人提供归属和发展的住房空间、老龄人得到良好的照料服务、城市语言坚持双语制(芬兰语、瑞典语)、进一步实现赫尔辛基的国际化,把移民群体视为活跃的城市居民对待、护理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健康服务不均衡得到降低和健身运动更加受欢迎”等实施细则。这样的城市建设,显然比很多国家仅仅将生态城市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噱头的理解方式要完善地多。

可以说,芬兰提出的生产城市建设则是目前世界上少于的具有可持续建设经验的城市体系。比如芬兰承诺在2050年以前建成碳中性的社会,不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特别是芬兰通过技术创新,已经在健康、水、卫生、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方面拥有可操作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这已经将很多尚处于概念推广阶段的国家远远落在后面。

比如垃圾处理问题,在中国已经成为最突出的难题。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垃圾平均年增长速度在4.8%。全国600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前段时间发生的上海的垃圾偷运到无锡等苏南地区就显示出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在面临垃圾处理问题中的无奈。北京、深圳、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生活垃圾日产之多、处理之难,已经使得城市垃圾处理陷入困局,这是日益流行的特大城市病。

成立于1983年的芬兰高科技公司MariMatic,为了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在垃圾收集前端研制了独特的空气动力自动垃圾收集系统——MetroTaifun,目前已在40多个国家交付使用了800套。系统拥有1500项专利,这不仅在小国芬兰独一无二,即使在全球也属罕见。据介绍,该系统管道全部铺设在地下,直径为200毫米到300毫米,所使用的复合材料能增强管道的韧性和耐腐蚀性,减少运输过程中垃圾与管道的摩擦。垃圾投放口设在小区内或者高层建筑中,主要收集混合型垃圾。垃圾进入管道后,先进行压缩,从而节省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在垃圾处理的后端,则是效率极高的垃圾发电厂。比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区下的万达市垃圾发电厂,是芬兰目前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该厂收集了区域内大约150万居民的日常垃圾,经过初步分类处理后,用于燃烧发电,每年消耗掉大约32万吨居民垃圾,产能可为万达市一半面积供暖,同时还能为该市30%的居民家庭供电。该电厂称得上是全欧洲最现代化的一家电厂,能效可高达95%。

此外,芬兰在城市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空气质量保护、测算、分析和净化、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利用、水资源管理与废水处理等,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条。

“十三五”中芬将在会展开更多合作

今天中国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都与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很多迹象表明,中国在未来将在城市发展方面正在采取新的思路,并试图创造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通俗的说法就是,中国的发展宁可走慢一点儿,也要走好一些。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芬兰,作为世界上率先启动生态智慧城市发展和推进清洁技术创新战略的国家,近年来与我国政府和有关部委(科技部、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地方省市(北京、江苏、浙江、江西等)密切开展双边合作,通过多元方式参与中国的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中芬部际间生态智慧合作试点项目已经启动多个,比如中芬合作共青数字生态城、中芬(丹阳)数字生态园区、中芬生态谷和中芬北京移动硅谷生态创新园;与此同时,两个地方性产业型合作项目:中芬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杭州)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江苏常州),以及三个推动中的试点:中芬可持续生态城(江苏苏州)、香港中芬生态城(辽宁大连)、中芬生态产业园(江苏扬州)也在持续推进中。

在“十三五”期间,中芬必将展开更多合作。中国将依托国际合作的桥梁,吸收借鉴芬兰城市的规划理念、引进生态智慧技术、开展能力建设、促进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如为了借鉴芬兰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的经验,今年3月,中芬木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中芬两国将在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木材产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这次会议,芬兰重点推广了“芬兰木?秀于林”木业项目。21家芬兰木业企业期望通过此项目与中国木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今年4月,由芬兰大使馆主办的“中芬京津冀空气质量及区域供热技术论坛”在北京召开,并正式发布《城市集中供热创新——楼宇换热站》技术标准中文版。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和芬兰农业与环境部长凯莫·蒂卡宁出席论坛。论坛上,两国参会代表分别以“芬兰空气污染防控政策”、“京津冀区域供热现状及发展展望2016~2020”、“芬兰区域供热致力于空气质量改善”为主题发表演讲。经过此次交流,中芬两国将进一步加深在供热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挑战。

此前,中芬双方代表在芬兰赫尔辛基共同签署了“美丽北京”项目计划书,该计划主要针对工业领域的建材、造纸。现在,在“美丽北京”这个平台之上,已经有8个试点项目,中芬两国企业间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和协议也已经有10个。2016年5月举行的2016“美丽北京”中芬清洁技术交流活动中,主办方特意举办了室内空气论坛,希望借鉴清洁技术产业相对发达的芬兰技术,助力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改善。

习近平指出:“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城市文明兴起,也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中国和芬兰正在建立共对挑战的战略思维与机制,在中芬试点示范中不断坚持规划、建设、运营和投资创新,为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地综合解决方案。

上一篇:斜面的作用教学案例下一篇:玫琳凯沙龙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