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制度(共7篇)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制度 篇1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一、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度。
二、设立职业卫生管理小组负责本公司的职业卫生工作。
三、聘请公共职业医师为本公司的职业卫生长年顾问。
四、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五、依法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
六、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七、不得将生产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能力和条件的单位和个人。
八、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生产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员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九、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定期职业卫生培训。
十、建立员工健康信息卡和监督档案。
十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事故时,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及相关部门。
十二、不得安排未成年工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十三、定期开展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工作。
温州市凯泰特种电器有限公司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制度 篇2
1 卫生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面临的主要困难
卫生职业教育由于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职业准入制度的特殊性,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和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教育, 尤其是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出台以后, 卫生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面临一些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还未真正融为一体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开设的主要是护理、药学和其他医学相关类专业, 其中护理专业学生人数占一半以上, 自2008年《护士条例》颁布实施以来, 从2009年开始, 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当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同时, 根据2010年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第二条规定:“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 可取得护理 (士) 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率是衡量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护理专业毕业生能否就业的准入条件, 应当引起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但各卫生职业院校在推行“双证书制度”的过程中, 仅仅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考证的内容, 还未真正实现“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特别是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出台以后, 考试指导思想强调技能测试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核, 大纲分类打破学科界限, 考试内容有较大调整, 考试从四个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 实践能力的考核原则上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 一次考试通过两个科目才为考试成绩合格。卫生职业教育如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相对接, 是当前卫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1.2 卫生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不够健全
职业标准开发、鉴定、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于职业院校需要, 大部分卫生职业资格证是针对某一岗位或某一工种, 无法衡量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甚至卫生职业教育很多专业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 行业、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阵, 部分专业和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交叉和重复, 而政府又缺乏统筹和协调管理, 不同部门考核发放的同类证书标准也各不相同, 部分发证部门的权威性较低, 信誉较差。
1.3 卫生职业资格证书与卫生行业职业准入制度脱节
卫生行业对医师、护士、药师实行了执业准入, 而卫生职业教育开设的不仅是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 其他医学相关类专业没有执业准入要求, 其职业资格证没有与职业准入制度结合, 也没有与职称和工资待遇挂钩, 它的权威性、有效性受到质疑, 严重影响了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考取证书的积极性。
1.4 卫生职业资格证书与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不兼容
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5个等级, 即初级 (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 (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高级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技师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高级技师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这种技能等级没有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专业技术等级建立互通关系。
2 卫生职业教育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
2.1 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 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关键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 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展创新能力[2]。
2.2 职业能力培养与双证书的关系
学历证书是指一个人在国民教育系列中所接受的某一层次教育的证明, 表明持有者的受教育程度, 在职业教育中, 它是文化程度和职业能力水平的标志;职业资格证书是指国家按照一定的职业规格和标准, 对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作出考核和评价后的认定, 是一种工作能力的证明。虽然学历证书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水准和受教育程度, 而职业资格证书则表明一个人能够胜任某种工作岗位的能力, 两种证书的性质与指向不同, 现实中还不能互相涵盖和等同。但是, 二者在根本方向和主要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都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有效地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因此, 职业能力的形成, 既是双证结合的目标, 又是双证结合的归宿。
3 卫生职业教育实施职业能力导向的“双证书制度”的路径选择
3.1 搭建一个平台
搭建一个由基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有机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在搭建职业能力培养平台时, 应成立由卫生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专家、职业岗位群技术骨干、本专业往届毕业生组成的研究小组, 作好专业的市场需求、职业范围、职业岗位群及相应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调研和分析, 结合职业岗位群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 确定“双证”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接着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细化各专业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结构, 搭建一个职业能力培养平台, 根据职业能力模块确定学习领域和课程设置方案, 注重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知识结构围绕职业能力结构来设计。
3.2 做到五个对接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对行业人才的职业资格需求标准作充分的调查和研究,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为行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专业与卫生行业、岗位的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 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3.2.1 专业方向与卫生行业、岗位设置的对接
各卫生职业院校贯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根据卫生行业及其岗位社会需求, 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如设置社区护理、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制药设备维修、药品食品检验、生物技术制药等专业, 设置各专科护理与涉外护理方向等。
3.2.2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职业教育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应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之中, 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如果课程标准不能适应职业标准的要求, 毕业证书就无法与职业资格证书共存。因此, 双证结合的实质是两种标准的兼容, 而两种标准兼容的关键在于实施课程改革, 使课程兼有学历性和职业性, 使职业教育目标与资格考核标准、专业教学计划与资格考核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与资格考核内容一一对应, 建立“双证书”课程体系。
3.2.3 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
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 教学内容以工作所需知识为核心, 教学方式以情境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 强调“做中学, 学中做”, 即“教、学、做”一体化, 实现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
3.2.4 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
技能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应向职业资格考核办法与评价标准靠拢, 在考核手段上, 使专业教学大纲与证书考试大纲衔接, 实行“以证代考”制度, 以此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要防止单纯以考证为目的的应试教育, 完全“对证施教”也有违学历教育的目的和初衷。3.2.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关键在于搭建职业院校人才成长发展的桥梁, 卫生职业教育要突出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 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职业资格培训, 有效地衔接各级各类教育, 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 使职业院校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基地。
3.3 建立两个保障机制
3.3.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也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关键。要着重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 在校内制订专业教师定期到临床进行实践的制度,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发挥高年资教师传帮带作用。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从三级医院和高校引进“双师型”骨干教师, 从重点院校接受硕士、博士毕业生,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 院校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 学校附属医院一线临床专家通过培训后, 取得教师资格证, 能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选聘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并且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医疗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 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支持并资助专业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资格考试。
3.3.2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设设施完善、情境真实的实训基地是做好“双证书”教学的基础。在校内建立各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验室, 建立模拟病房、生产性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病房、手术室等实地情景通过视频画面传输到学校教室。加强院校合作, 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积极推进带薪实习、顶岗实习, 确保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完全一致, 实现学生生产实践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同时, 争取在校内设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或考试点, 方便学生考试。
3.4 实现一个目标
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的目标。医师与药师毕业后需要有一定工作年限才能参加考试, 护理应届毕业生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还可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 学院护理及助产专业推行“双证结合”的教学改革, 2009—2010年这两个专业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和技术资格证的比例分别为95.80%、98.15%, 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除公共营养师外, 列入卫生行业特有的国家职业有:护理员、口腔修复工、中药药剂员、西药药剂员、妇幼保健员、病案员、反射疗法师、医用气体工、医院污水处理工、医院收费员、医疗救护员、助听器检配师、消毒员、防疫员、卫生检验员、医学设备管理师、医学实验动物饲养员、健康管理师等18个 (工种) 职业, 我院通过将职业标准纳入课程教学, 积极开展技能鉴定, 让每一个学生毕业时, 获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到98.00%, 就业率在97.00%以上, 学院连续5年获得长沙市招生就业先进单位。
4 完善“双证书”制度的政策建设
4.1 加强对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的研究与开发
我国应积极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由政府大力扶持行业组织的发展, 发挥行业协会在研究制订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课程开发、技能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中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统一证书名称, 统一发证机构, 统一证书管理, 实施宏观调控, 规范管理, 逐步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
4.2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由国务院组织相关部门统一制定关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的相关条例, 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 包括对外国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审核、备案, 以保护国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 要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 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 使企业从目前的人才消费主体逐步转变为人才消费与培养主体。制定规范“双证书”运行机制的相关法规, 严格劳动预备制度和卫生行业准入制度。医疗卫生行业工作人员大多从事责任较大、技术复杂、涉及人身安全的职业, 必须经过培训, 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 方可就业上岗。未经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与技能训练, 经鉴定考核不合格, 未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者, 不得进入这些职业领域和从事岗位工作。
4.3 完善“双证书”沟通机制
国家应明确职业资格等级与学历层次的合理对应关系, 并在工资制度上体现出这种对应和匹配。深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 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不同级别的证书可以作为对应级别院校的入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薛栋, 潘寄青.对德国职业能力本位观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7) :24.
职业卫生防尘岗位操作规程 篇3
一、保证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
二、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
三、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组织进行体检。
四、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五、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六、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七、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
八、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九、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做到文明清洁生产。
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样例 篇4
编制说明
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特制订本职责制度。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包括各级各类人员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和各相关部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五、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七、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九、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十、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一)各级各类人员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1、主要负责人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是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包括:
(1)认真贯彻省、市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各级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单位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3)审核批准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实施方案、技术措施和长远规划,保障职业健康工作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4)组织建立健全和落实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5)组织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6)定期主持召开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会议和开展职业健康检查,了解本单位职业危害状况,开展隐患治理工作。
(7)抓好基本建设和生产装置、设施技术改造的职业健康管理“三同时”工作。
(8)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组织单位员工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与考核工作。(9)组织持续改进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职业危害防治制度、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2、职业危害防治分管领导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职业危害防治分管领导应根据山东省和淄博市有关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规定,直接领导和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各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其职责包括:
(1)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和部门的职业危害防治职责,并督促落实。
(2)制订(改进)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建立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3)制订本单位职业病防治计划与实施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具体实施,监督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4)组织实施对本单位全体员工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法规、标准和职业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
(5)开展职业危害防治检查工作,并经常听取各部门、车间、各级各类人员关于职业健康工作有关情况的汇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有关部门和人员按时解决。
3、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在单位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负责人的 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包括:
(1)贯彻执行省、市职业危害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参加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制订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员工职业健康体检计划和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发放标准,汇总和审查各项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计划,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3)负责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4)参加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设计中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计划和方案的审查,督促实施,并参加竣工验收。
(5)组织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做好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6)组织并参加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违章违纪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其改正;对检查中发现的可能导致职业病的隐患,立即上报,并研究立项整改。
(7)负责建立和管理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职业健康监督员职业危害防治职责(1)贯彻执行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
(2)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等,拟定职业健康工作计划和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措施计划,并检查和督促落实。
(3)掌握企业职业危害状况。
(4)履行现场职业危害检查职责,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从业人员防护用品、警示标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督促落实整改。
(5)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督促单位执行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6)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督促企业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员工上岗前及轮岗前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制度。
(7)安排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工作,督促企业执行岗前、岗中和离岗体检制度。
(8)指导和督促单位按国家规定为从业人员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规定使用。
(9)认真做好本单位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5、车间主任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车间主任是车间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第一负责人,对本车间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职责包括:
(1)认真组织车间员工贯彻、落实职业危害防治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标准和单位规章制度。
(2)制定本车间职业健康活动计划方案,上报批准后组织落实。
(3)开展车间级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提高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技能。
(4)组织开展车间级定期、不定期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确保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处于完好状态,确保员工按照要求佩戴各种防护用品,确保员工的操作符合职业健康操作规程要求。
(5)发现问题及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并及时上报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6)组织本车间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班组会,传达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目标、计划、措施,了解车间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总结交流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经验等。
6、员工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1)严格遵守本单位各项职业危害防治制度,严格执行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劝阻或制止他人的违章作业,拒绝执行违章指挥。(2)参加职业健康活动,接受职业危害宣传教育培训,学习职业危害防治知识。
(3)熟知本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并掌握本岗位设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和本岗位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
(4)认真维护保养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及时上报设备设施和防护用品存在的问题。
(5)为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建议和意见。
(6)积极提供技术改造措施实施后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隐患。
(二)各职能部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7、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职责
(1)贯彻执行省、市职业危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研究和推广现代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方法和技术,做好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2)组织制订和改进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防治制度和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组织编制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活动计划,保障活动资金投入,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
(4)编制单位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职业危害个体防护用品的配置标准,汇总维护保养、检验检测计划,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
(5)组织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大检查,制定职业病隐患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并检查监督隐患整改工作的完成情况。
(6)组织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评价工作。(7)负责本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等工程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8)制定单位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工作计划,并督促有关部门组织落实。
(9)会同工会组织开展职业危害防治竞赛活动,总结和推广职业危害防治先进经验。
(10)总结和分析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情况,并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
(11)建立健全并管理各项职业健康管理台帐和档案。
8、技术部门职责
(1)掌握职业危害防治的各类信息,积极推广先进技术,改善作业条件。
(2)对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基本建设,提出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方案,并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参加项目竣工验收,确保项目在设计、施工和投产时,职业危害防 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3)审查本单位的职业健康操作规程,确保科学和切实可行。
(4)参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查找工艺、设备设施、现场环境、个体防护用品等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整改技术措施。
(5)建立并管理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技术资料档案,确保技术资料的完整和详实。
9、生产部门职责
(1)及时传达、贯彻省、市以及单位有关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开展作业环境治理工作。(2)协助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识别、评价、控制职业危害因素。
(3)督促职工遵守职业健康操作规程、正确配备防护用品。
(4)组织职业危害防治检查,掌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动态。
10、人事教育部门职责
(1)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作业场所设置的职业 危害防护措施等。
(2)协同职业健康管理部门组织新进员工的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及考核工作。
(3)为单位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组织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4)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缴纳保险费。(5)负责工伤待遇的处理,并按国家有关职业禁忌症的规定合理安排用工。
(6)制定单位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工作考核标准,并组织开展考核工作。
11、设备管理部门职责
(1)贯彻省、市以及单位关于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检修和维护保养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标准,对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进行管理。
(2)制定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个体防护用品检修、维护保养及更新计划,上报职业健康管理部门。
(3)对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开展检修、维护保养及施工工作,使其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保持完好状态。
(4)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本单位需要检验检测的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进行检验检测。(5)建立健全并管理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个体防护用品的台帐和档案。
12、财务部门职责
(1)保证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2)保证职业危害隐患治理、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等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3)保证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4)保证从业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5)保证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的配置、更新和检修维护资金到位,并监督资金专款专用。
二、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1、确定本单位的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履行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告知义务。
2、单位有关部门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将其从事岗位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 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3、员工在劳动合同期内,因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接触原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职业危害时,单位有关部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目前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的工作内容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并签定职业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4、单位违反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单位不得因此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5、单位有关部门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如实公布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
6、单位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在存在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的工作场所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警示线、警示信号、自动报警和通讯报警装置。
7、单位有关部门应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发现疑似职业病的应及时告知本人。
三、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1、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是主管职业危害申报的部门,每年向所在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申报一次本单位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
2、当单位发生下列重大变化事项时,职业健康管理部 门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
(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申报材料包括:(1)本单位的基本情况;
(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情况;(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其浓度或强度情况;
(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6)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管理情况;(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4、申报材料需经过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审核,主管领导及主要负责人审阅,批示同意后上报。
5、当本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后,申报部门在规定时限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6、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建立职业危害申报档案,设置 管理人员,妥善保存历次上报材料和相关申办手续材料。
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1、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和人事教育部门是本单位职业健康教育、培训、考核工作的主管部门。
2、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对象包括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一般员工、新员工及临时工作人员在内的,与本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全体员工。
3、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主管领导以及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要求,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
4、职业健康主管领导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除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考核外,还应参加本单位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新聘用的职业健康主管领导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应经过本单位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
(1)省、市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单位有关规章制度。
(2)单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健康危害后果。(3)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和技术知识。
5、岗位作业人员应参加单位级、车间级和班组级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单位级职业健康教育内容包括:
(1)省、市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标准。
(2)本单位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3)本单位职业危害基本情况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情况。
(4)典型事故案例教育、职业危害防护的基本知识。车间级职业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本车间生产概况和职业危害状况。
(2)本车间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3)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个体防护用品、急性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的使用方法。
(4)职业健康案例教育。班组级职业健康教育内容:
(1)本岗位的工艺流程、特点和存在的职业危害。(2)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及岗位职业危害防范措施,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以及维护保养方法。
(3)有关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6、新录用劳动者、变更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的劳动者,应当接受上岗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7、外来临时工人,应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健康培训,确 保其作业时不受到危害。
8、单位应不定期举办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职业健康知识,提高员工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生产车间每季度应开展一次职业健康知识教育学习活动,提高员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技能。
9、新项目投产前,单位应对职工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考核。
10、所有的培训、教育、考核均应有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教师、学员及参会人员的签名。培训资料应设立专项台帐,妥善保管。
五、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1、设备管理部门是单位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的主管部门。
2、设备管理部门应在每年年末时制定来年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的检修、维护保养以及更新计划,上报职业危害管理部门,获批后积极组织落实。
3、设备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防护设施正常运转。
4、职业危害防护设备不可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向劳动者配发防护用品,检修完毕后及时恢复原状。
5、应建立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档案并妥善保管。档案内容应包括:
(1)防护设备设施的技术文件,如设计方案、技术图纸及各种技术参数等。
(2)防护设备设施的检测、评价和鉴定资料。(3)防护设备设施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4)检查和日常维护、检修及报废记录等。
六、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确定本单位个体防护用品的主管部门,明确防护用品的发放、保管、使用、报废等要求。
2、应根据岗位作业性质、条件、劳动强度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正确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产品应具备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标志和使用说明书等,使用说明书应当同时载明防护性能、适用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各种个体防护用品应定点存放在洁净、安全、方便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
4、个体防护用品使用后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检查和清洁,并定期校验、维护,一旦失效立即停止使用。
5、建立防护用品配备和发放档案,并妥善保管。档案内容应包括:(1)防护用品的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技术说明书、校验记录等;
(2)防护用品发放记录及日常检查、维护、报废记录等。
6、对劳动者进行防护用品使用方法、性能等相关知识培训,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
7、定期对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劳动者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七、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1、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是组织开展职业危害监测与评价工作的主管部门。
2、明确职业危害因素种类,确定监测的具体要求,包括监测点分布、监测周期及监测结果的登记报告等。
3、应设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保证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监测的结果应当及时向从业人员公布。
4、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单位内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价。
5、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标准时,应及时确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要求,保证职业危害因素浓度符合国家标准。
6、建立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档案并妥善管理。档案内容应包括日常监测结果、职业危害检测结果、职业危害评价报告及相关的文件资料。
7、监测和检测费用应列入预算。
八、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1、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2、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2)劳动者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评价报告;
(3)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4)劳动者的职业病诊疗健康资料;
(5)与职业健康监护相关的资料,包括: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诊断、职业病报告卡、对本单位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处理和安置的文件。
3、所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均需如实记入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并及时反馈给体检者本人。
4、从业人员有权查阅、复印其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从业人员离开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 签章。
5、单位应设置专人对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妥善进行保管,保证档案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九、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本单位职业病防治情况的重要资料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运转和效果;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强)度监测结果与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检查结果及评价等内容。具体有:
1、职业卫生基本情况一览表;
2、生产工艺流程图;
3、有害因素分布图;
4、原材料清单;
5、技术、工艺清单;
6、有毒有害物质清单;
7、作业岗位清单;
8、劳动者名册;
9、历年有毒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汇总;
10、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表;
11、职业病人名单;
12、疑似职业病人名单;
13、职业禁忌证患者名单;
14、防护设施名单;
15、作业场所管理制度或作业环境监测制度书面文件;
16、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管理制度书面文件;
17、职业有害因素监测点分布图;
18、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书;
19、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案;
20、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评价报告书;
2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上报材料复印件;
22、其他有关资料。
十、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是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性质和特点,规范劳动者操作行为,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的具体规定。操作规程应当与岗位职责相对应,含有职业健康防护的内容,并张贴在操作岗位上。
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本岗位工作职责、权利和义务。
2、明确本岗位工作人员应当了解和掌握本岗位工作中所涉及的材料、设备、仪器等相关安全技术和职业健康防护知识。
3、明确本岗位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人员资质、工作环境、工作场所、个体防护等)。
4、明确本岗位工作程序(包括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应急处理程序)。
5、操作者不得擅自改变工艺指标,拆除、损坏职业危害防护设备设施。
山东嘉虹化工有限公司
职业安全操作规程 篇5
一、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
1、遵守职业安全卫生规程等于珍惜生命、保护健康
职业安全卫生规程作为工作规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用众多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伤亡事故而制定的。因此,仅靠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操作规程。劳动者遵守职业安全卫生规程等于珍惜生命、保护健康。
2、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要互相提醒、共同遵守,不能认为职业安全卫生规程只是保护个人的,可以不予遵守。如果一个人不遵守职业安全卫生规程,就会逐渐影响到很多人都不去遵守。培训劳动者遵守职业安全卫生规程是劳动者的法定义务。
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创建清洁工作场所
1、整理—做到物品有毒、无毒分开,有用、无用分开,无用物品及时处理。
2、整顿—有用物品须分类存放,取放简单,使用方便,安全保险。
3、清扫—随时打扫、清理垃圾、泄露物、灰尘和污物。凡严格实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用人单位,其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一定会取得成效。创建安全、舒适而清洁的工作场所,要做到及时清理无用物品,归整有用物品,物品拿取方便,有毒无毒分开,确保职业安全卫生。例如,现场工作中发生有毒物品泄漏,由于没有及时清理,造成职业中毒。
三、安全装置和防护设施是预防职业安全卫生事故的有效手段
安全装置和防护设施是预防职业安全卫生事故的有效手段,要经常检查,不得擅自拆除。当操作人员发生错误操作,或者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安装在机械设备上的安全装置便起到保险作用,从而能够预防机械设备引起的伤害。工作场所配置通风、除尘、排毒、净化、防暑降温、抗震、防噪声等防护设施,能有效降低粉尘、毒物、物理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从而保障劳动者健康。
1、安全装置和防护设施应当定期维护,并遵守:
◉不得随意拆除,不得使其失效。
◉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尽快维修。
◉即使安全装置正常,也不得接触危险部位,必须接触时应使用辅助工具。
◉必须拆卸安全装置或防护设施时,应切断电源,并加强信号联络。◉保证安全连锁装置的正常运行。
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个人职业安全卫生防护用品在预防职业病和工伤事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敞开的袖口或衣襟,有卷入机器的危险。进入密闭空间,应当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在粉尘、毒物浓度超标的作业环境下工作,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可以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为劳动者发放、维护个人防护用品,并通过培训教会劳动者正确使用和维护个人防护用品。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也会损害健康。例如,“粉尘通过佩戴的防尘面罩与面部留有的缝隙进入机体而危害健康”等。因此,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正确选用适宜的防护用品
(1)、如何选择个人防护用品
◈头部防护:佩带安全帽,适用于 ◆环境存在物体坠落的危险;◆环境存在物体击打的危险。
◈坠落防护:系好安全带,适有于
◆需要登高时(2米以上);
◆有跌落的危险时。
◈眼睛防护:佩戴防护眼睛、眼罩或面罩,适用于
◆存在粉尘、气体、蒸气、雾、烟或飞屑刺激眼睛
或面部时,佩戴安全眼睛、防化学物眼罩或面罩
(需整体考虑眼睛和面部同时防护的需求);
◆焊接作业时,佩戴焊接防护镜和面罩。
◈手部防护:佩戴防切割、防腐蚀、防渗透、隔热、绝缘、防滑等手套,适用于 ◆可能接触尖锐物体或粗糙表面时,防切割;
◆可能接触化学品时,选用防化学腐蚀、防化学渗透的防护用品;
◆可能接触高温或低温表面时,做好隔热防护;◆可能接触带电体时,选用绝缘防护用品;
◆可能接触油滑或湿滑表面时,选用防滑的防护用品,如防滑鞋等。
◈足部防护:佩戴防砸,防腐蚀、防渗透、防滑、防火花的保护鞋,适用于
◆可能发生物体砸落的地方,要穿防砸保护的鞋;◆可能接触化学液体的作业环境要防化学液体;◆注意在特定的环境穿防滑或绝缘或防火花的鞋。
◈防护服:保温、防水、防化学腐蚀、阻燃、防静电、防射线等,适用于
◆高温或低温作业要能保温;◆潮湿或浸水环境要能防水;
◆可能接触化学液体要具有化学防护作用;◆在特殊环境注意阻燃、防静电、防射线等。
◈听力防护:根据《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选用护耳器;提供适宜的通讯设备。
◈呼吸防护:根据《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选用。要考虑是否缺氧、是否有易燃易爆气体、是否存在空气污染、种类、特点及其浓度等因素之后,选择适宜的呼吸防护用品。(2)、如何配置个人防护用品
劳动防护用品品种繁多、涉及面广,正确配置是保证生产者安全与健康的前提。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配备适宜的防护用品,劳动者有必要了解配置防护用品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护要求。我国《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89规定。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方法
◉过滤式防护用品的选择
应根据空气污染物选择过滤式防护用品,并注意:
◈防尘口罩不能用于防毒;
未配防尘过滤元件的防毒面具不能用于防尘;
◈当颗粒物有挥发性时,如喷漆产生漆雾,必须选防尘防毒组合防护;
◈当有害物刺激眼和皮肤时,应选全面罩;
◈当颗粒物具有放射性、致癌性等高毒性时,应选过滤效率登记最高的过虑材料;
◈当没有适合的过滤元件时,应选择供气式呼吸系统防护用品。
◊防尘面罩的正确用法
◉佩戴严实,吸气时,粉尘不得从脸和防尘面罩的缝隙间进入。
◉必须按规定使用防尘面罩。
◉不得在氧气稀薄处或有毒气体中使用。
◉保管于通风处,防止挤压变形,勤换滤膜。◊化学物质危险性的具体防护措施
工作环境中化学物品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可通过呼吸道、胃肠和皮肤进入人体。
◊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急性中毒
在短时间内吸入浓度极高或毒性级强的有害物质,使身体产生了迅速而剧烈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头痛、晕眩和麻醉等症状。
◈呼吸系统:引起咳嗽、呼吸加速、窒息甚至死亡。
◈五官:引起咽干、皮肤红肿和发炎、眼结膜炎和眼痛等现象。
◉慢性中毒
由于长时间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而形成中毒现象,其病症可能经过数年或数十年后才显露出来,形成职业病。可能引起的健康损害归纳如下:
◈神经障碍:如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等。
◈呼吸系统:引发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哮喘、气管炎等肺部疾病。
◈损害肝脏及肾脏:出现黄疸、肾炎、肝功能衰竭、中毒性肝炎等症状。
◈消化系统:出现胃肠功能失调、呕吐、腹绞痛等症状。◈造血系统:引起血细胞减少、贫血等。
◈泌尿及生育系统:引发肾病、不孕不育症等。
◈致癌:可致肺癌、白血病、膀胱癌、皮肤癌等。
◊使用化学物质的安全操作规程
◉通用操作规程
◈从事有中毒危险的作业时 ◆有毒无毒分开。
◆尽量密闭或隔离毒物污染源。◆保持通风排毒。
◆定期监测有毒气体浓度。
◆必要时使用防毒面具、空气面罩、氧气面罩或送气面罩。
使用化学物质前必须认真阅读容器标签的资料或该化学物质的安全资料,并遵守职业安全卫生规则。
◊有机溶剂作业的防护措施
有机溶剂种类繁多,各种工作场所甚至家庭均有使用。有机溶剂挥发性强,易燃易爆,有些能在常温下挥发为气体,可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损害多个器官。
使用时应熟悉溶剂性质,尽量选用危险性小的溶剂。
◉防止洒漏。
◉切记容器加盖。
◉禁用溶剂洗手。
◉保证通风系统畅通,不得在通风口堆放物品。
◉不得在烟火附近或火星飞溅处使用。
◉作业时必须使用规定的防护用品。
◉不得擅自关闭通风装置。
◉避免在下风处工作或停留。
◊预防高毒物品的健康损害
高毒物品是指广泛生产和使用的化学物质中,引起工人患职业病、皮癌、职业中毒、神经损伤等疾病危险性大的化学物质。目前我国2003年颁布的高毒物品目录有54种化学物质。
◉如何防止高毒化学物质的健康危害
◈防止洒漏。◈作业前需检查密封装置、局部通风装置等是否正常。◈按操作规程作业。
◈经常检查容器的完好性。
◈工作中不得吸烟或饮食。
◈不得徒手触摸沾有化学物质的物品。
◈使用防护服及防护用品作业。
◈不得将高毒化学物质擅自带出车间。
◈不得穿工作服就餐或穿带回家。
谨记:不熟悉的物品千万不要经易触摸!
◊加强通风换气
为保证劳动者健康,车间需充分进行通风换气。
尤其在高温高湿岗位和产生有机溶剂气体、蒸气的场所,若不加强通风,不仅会引起头痛、恶心等不适感,还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自然通风时,应根据需要打开门窗。局部通风装置和全面通风装置的设置,应考虑有害物和操作人员的位置等因素,以利于提高通风效果(使用通风装置时,若打开门窗往往会影响通风效果)。
◊密闭空间职业危害的具体预防措施
◉什么是密闭空间
密闭空间应当满足三个条件:空间足够大但又有限;进出口受限制、入口或入孔仅能够容纳一人进入、通风不良,但能进行指派的工作;非常规、连续作业场所。如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池、涵洞、船舱、地下仓库、储藏室、地窖、谷仓等。
◉密闭空间存在的职业危害
◈可燃性气体、蒸气、烟雾、超过爆炸下限(LEL)10%;◈空气中可燃性物质浓度达到或超过可燃下限,引起爆炸;◈空气中氧浓度低于18%或超过22%,引起缺氧或爆炸;◈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限值,引起职业中毒;
◈存在其他任何含有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的环境条件。
◉密闭空间对健康的损害
◈死亡:如硫化氢、一氧化碳等中毒引起窒息死亡;◈丧失能力;
◈损坏自救能力(无法从许可空间逃生);◈造成损伤或引起急性疾病的环境。
◊密闭空间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
◉预防密闭空间职业危害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持续监测浓度(包括防爆、缺氧和有毒气体)。
◈持续通风换气。
◈应急救援。
◈在进入坑窖或罐内等密闭空间时,应先充分通风换气(不得送入纯氧,有危险),使氧气浓度达到18%以上,并保持通风换气,使氧气浓度始终保持在18%以上。随时监测有害气体浓度。
◈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密闭空间。
◈许可进入者进入密闭空间工作前,应得到作业负责人许可,并随时与监护人保持联络。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而不能通风或情况不明时,应使用空气面罩、氧气面罩或软管送气面罩等呼吸防护用品。
◈若有滚落、附落危险时,应系安全带、安全索等。
◈作业前对防护用品、防爆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等进行检查。
◈一旦发生缺氧窒息、中毒等事故,救护人员需使用空气面罩、氧气面罩或软管送气面罩等呼吸防护用品(防毒面具对缺氧环境无效),迅速将窒息者或中毒者移至户外露天处,施以人工呼吸或其他急救措施。
◊用法律知识维护职业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什么是法定职业病
法定的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法定职业病分为10大类115种,主要有:
◆尘肺病:矽肺、煤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放射性疾病。
◆职业中毒:铅、汞、锰、镉及其化合物、光气、一氧化碳、汽油、正己烷等。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高原病等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职业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
◆职业性眼病: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噪声聋、铬鼻病等。
◆职业性肿瘤:石棉所致肺癌、苯所致白血病等。◆其他职业病: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
◉到哪里进行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诊断机构
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的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申请职业病诊断需要提供的资料:
◆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诊断,或直接到诊断机构申请。
◆申请职业病诊断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必需的有关材料。
◈劳动者日常需要注意收集以下相关资料。
◆诊断签定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诊断证明书之日起30日内,可以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原鉴定机构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省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最终鉴定。
◆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职业病诊断鉴定申请书;
◇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其他有关资料。
劳动者对参加鉴定的专家有申请其回避的权利。
◊劳动者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权利包括:⑴教育培训权;⑵健康服务权;⑶知情权;⑷卫生防护权;⑸批评、检举和控告权;⑹拒绝违章作业权;⑺参与决策权;⑻工伤社会保险权;⑼获得赔偿权;⑽特殊保护权。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尽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的义务: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职业病防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接受教育培训义务:应当接受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提高职业病防治技能,增强职业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隐患报告义务:即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时应当按规定报告。
◊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事项
◉劳动者在与有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以下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
◈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
◊职业病患者应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职业病患者应依法享有获得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的待遇。
◉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
◉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根据《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的,患职业病的劳动者有权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享受下列工伤保险待遇。
◆医疗费:因患职业病进行诊疗所需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标准支付。
◆住院伙食补助费:由用人单位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
◆康复费: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标准支付。
◆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辅助器具的,所需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普及型辅助器具标准支付。
◆停工留薪期待遇: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用人单位支付。
◆生产护理补助费:经评残并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生活护理补助费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标准支付。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经鉴定为十级至一级伤残的,按照伤残等级享受相当于6—24个月的本人工资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伤残津贴:经鉴定为四级至一级伤残的,按照规定享受相当于本人工资75%—90%的伤残津贴,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死亡补助金:因职业中毒死亡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不低于48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一次支付。◆丧葬补助金:因职业中毒死亡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一次支付。
◆供养亲属抚恤金:因职业中毒死亡的,对由死者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亲属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抚恤金,对其生前供养的直系亲属每人每月按照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发给。
犬检疫操作规程的探讨 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证食用狗肉的安全, 控制运输环节中疫病的传播, 规范检疫, 特制本规程, 供同仁参考 (以下简称本规程) 。
第二条:本规程所指犬是指食用商品犬、观赏犬和种用犬, 包括各种合法捕获的和人工饲养的其它犬科动物。
第二章:犬的检疫程序
第三条:犬的宰前检疫。
3.1必须持有强制免疫卡。
3.2检疫的对象主要检验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犬细小菌病毒。
3.3群体检查, 方法按GB16549执行。
3.4个体检查, 方法按GB16549执行。
第四条:宰前检疫后的处理按照GB16548执行。
第五条:宰后检验。
5.1放血良好, 群体整洁。
5.2内脏检验。视检胃、肠、脾、肝、心、肾等脏器的外表, 色泽、大小、触检弹性, 必要时剖检实质器官, 观察有无病理变化或寄生虫。
5.3胴体检验。视检肌肉、脂肪、胸腹膜有无污染及其它病变。相继剖检颌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和国淋巴结。观察其病理变化, 最后做出科学的综合判定。
5.4旋毛虫检验, 从膈肌角采样, 制成压片, 后用低倍镜镜检法检查有无旋毛虫。
第三章:判定
第六条:依上述方法, 进行综合分析, 作出准确判定, 对无感染的个体可出具检疫证明。对检出的非健康个体, 可进一步做实验室检验。检出的染疫犬及病害产品按GB16548—1996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四章:消毒
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篇7
安全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1、目的:为规范安全操作程制度、修改、审核和颁发等环节管理,充分发挥规程指导作用,充分发挥规程指导作用,特制度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
3、定义:本制度所称安全操作规程(以下简称安全规程),包括生产设备、设施安全操作要求,要点或注意事项,以及各工序、岗位安全作业类要求。
4、职责
4.1使用部门负责安全规程制定、修改、颁发、培训和督导
4.2设备部门负责生产用公共设备安全规程制定、修改、颁发、培训和督导
4.3行政部门负责公共设备安全规程制定、修改、颁发、培训和督导
4.4技术部门负责安全规程技术类审核
4.5安全办负责安全规程格式制定、规程审核、登记、督查
4.6部门负责人负责安全规程批准
5、程序
5.1生产部门须按岗位、工序、设备设施制订安全规程,规程须结合设备状况,操作情况,满足安全要求,并便于实际操作。
5.2安全规程编制遵循实际操作顺序,简洁明了,便于新员工学习,同时安全要求于步骤后列出,安全要求须言简意赅,切中要点。
5.3安全规程草稿修订完成后,须组织相应作业人员进行讨论评议,充分听取作业人员意见进行修改。
5.4安全规程内容涉及专业技术的,须交由相应设备工程技术评审。
5.5安全规程经本部门。技术部门审核后,交由安全办进行最终审核,审核通过后进行编号并登记。
5.6安全规程由部门负责人签署颁发
5.7安全规程生效后部门须组织规程涉及人员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以保证所有人员熟知规程内容。
5.8安全规程须分发给各相关人员,并签收存档。
5.9安全规程须用文件袋装好后,张贴在设备、工序、岗位等处明显部位,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发现浸油、玷污等影响阅读时须及时更换。
5.10作业人员须严格按照安全规程进行作业,对违章操作,或因违章操作引发伤亡事故的行为承担违章责任或法律责任。
5.11安全规程修订,按以上程序进行,并在借鉴旧版内容和相关事故案例的基础上完成,新版生产后,须回收旧版废弃处理,防止作业人员沿用旧版引发事故。
5.12本制度涉及文件分发、存盘、培训须遵守相应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制度】推荐阅读: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变更操作规范08-23
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07-24
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制度08-08
新职业卫生管理制度09-01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改11-03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11-04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上墙05-20
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制度11-22
印刷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08-27
安全与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