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

2024-10-20

会计舞弊(精选12篇)

会计舞弊 篇1

1 会计舞弊及其主要手段

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几年的起起伏伏, 使日益成熟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报表成为广大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渠道。但中国乃至世界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严重侵扰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也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觉。

首先, 我们分析一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 (1) 高管人员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盈利直接有关,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成为会计舞弊的直接驱动力。 (2) 国家监管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的压力所在。如为了获得投资者或供应商的持续支持, 或者为了避免连续亏损被退市或特别处理。爆出丑闻的浏阳花炮就是一例典型的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财务舞弊的案例。 (3) 债务契约、客户及供应商契约等一般多对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一系列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有严格的规定, 违背契约条款可能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如银行收回贷款将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报表粉饰手段也在步步升级, 让我们分析一下会计舞弊的主要手段:

(1) 高估资产。具体形式有: (1) 存货计价不正确, 增加期末存货价值, 从而降低销售成本。 (2) 高估应收账款, 比如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依然挂账, 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增加。 (3) 高估其他固定资产项目, 比如将研究开发支出列作递延资产。 (4) 利用资产评估调节资产价值是少数企业进行重大会计舞弊的手段之一。

(2) 虚增销售收入, 虚增利润。具体形式有: (1) 虚构客户, 虚拟销售。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伪造订单、原始凭证、销售合同, 开具增值税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如黎明股份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 虚构购销业务, 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2) 寅吃卯粮, 提前确认收入或费用。如天津磁卡公司将吉林天洁公司支付的1 100万元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计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截至审计报告日, 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 该公司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

(3) 关联交易。我国的上市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及其附属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 利用关联交易来调节上市公司的业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可以将公司生产的产品卖给其控股公司;研究开发费用也可以通过竞争性项目卖给关联方而转移到关联方;公司可以通过将宣称有价值的专利卖给关联公司使每股收益大增, 而这种专利价值难以判断。

(4) 企业重组。上市公司想方设法通过置换、剥离、兼并等方式将公司不良资产“变为”优质资产。还可以将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 赶在年度决算前高价出售, 虚增年报利润。

(5) 变更会计政策, 调节利润。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无法涵盖涉及不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 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上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 粉饰经营业绩。

(6) 会计信息违规披露。不少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 对有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过量披露, 对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会计信息披露常常不够充分, 甚至三缄其口, 使投资者决策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2 会计报表审计方法

在审计发展史上, 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一直是困扰审计界的重大问题。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多种分析程序, 综合各种结果才能揭示出存在的财务报告舞弊。

2.1 分析性复核

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例如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较前期发生重大变化或高出同行业平均值, 则可能存在高估收入或低估成本的舞弊行为。如果一家公司营业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前期出现下降或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 管理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例较前期出现重大变化, 或余额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 财务费用与公司借款的比例明显与银行利率有差异, 则可能存在期间费用的舞弊行为。

2.2 交易实质分析法

应用交易实质分析方法, 可以透过经济业务现象发现经济实质。比如, 公司通过调整会计科目, 把应收账款转到其他应收款上或预付账款上, 推迟办理存货入库, 存货挂账预付账款, 然后少结转销售成本等办法提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使相关财务指标趋于正常。

2.3 资产质量分析法

对于虚构收入等欺诈行为, 检查时应采用审阅法仔细审查待处理财产损益明细账及有关原始凭证, 考察其投资是否存在, 其质量如何。审计时通过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 若前者大于或接近后者, 即说明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存在问题, 也可能表明上市公司在过去多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大于利润总额增加幅度, 则表明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表可能是虚假的或错报。

2.4 税项分析法

在应付税法下, 企业所得税是根据税法计算而得。如果公司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距扩大, 则表明公司提供给股东的财务报告有可能变得不是非常真实。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交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税额比较, 若两者相差较大, 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 基本手法就是虚开发票。反之, 若公司的实际税负非常低, 与其主营业务收入难以配比, 则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

治理财务舞弊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要从宏观方面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压缩会计舞弊的空间, 还应在微观层面注重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提高投资者鉴别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会计舞弊 篇2

摘要:在新兴市场环境下,赋予企业更多自由裁量权的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要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实现投资者保护目标,强有力的司法制度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加重刑事责任、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引入辩方举证以及集团诉讼制度等角度,对会计舞弊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会计舞弊 刑事责任 辩方举证 集团诉讼

会计、审计准则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促进投资者保护方面做得更好。

而Ball eta。1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显著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显著高于大陆法系国家;Chen et a。1()、刘峰等()对我国资本市场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素的研究也说明,会计准则质量的改进并未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认为是我国资本市场上法律风险的缺失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所致。在新兴市场环境下,赋予企业更多自由裁量权的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

要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实现投资者保护目标,强有力的司法制度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加重舞弊者的刑事责任、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适度引入辩方举证以及集团诉讼制度等角度,就会计舞弊治理问题进行剖析。

一、加重会计舞弊刑责

(一)会计舞弊犯罪

会计舞弊一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包括治理层以及管理层)为了其自身或第三方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违背会计法律制度相关规定,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或虚构的故意行为。

会计舞弊行为,若严重违反国家相关律制度、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便构成会计舞弊犯罪。会计舞弊犯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及法人,不只包括会计人员,还应包括企业控股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员工,以及为会计信息提供鉴证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CPA)等相关责任人员或单位。

就犯罪客体来说,会计舞弊侵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公私财产,违反了会计等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获取非法经济或者其他利益。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为违反会计法律制度,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或虚构等手段实施犯罪。

(二)会计舞弊刑事立法

《刑法》中,涉及会计舞弊犯罪约30余项条款,大致可以分为典型会计舞弊犯罪和非典型会计舞弊犯罪两类:前者指直接侵害会计法律制度以及必需借助会计手段实施的会计舞弊犯罪;后者指借助或者有可能借助会计手段实施的会计舞弊犯罪。

除了非典型会计舞弊犯罪,如骗税罪(203210条)、挪用公款(384条)罪、贪x罪(382、383条)、骗取银行贷款罪(193条)、金融票据诈骗罪(194条)、信用证诈骗罪(195条)等,《刑法》规定最高可对其处以无期徒刑、死刑等重型外;对于典型会计舞弊犯罪,如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161条)、违规披露或不披露重要信息罪(161条)、虚报注册资本罪(158条)、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罪(159条)、虚假破产罪(162条)、隐匿或者销毁会计档案罪(162条)等,大多规定只对其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并处罚金。

(三)加重会计舞弊刑事责任

美国《sox法案》规定,如果公司CEO/CFO对财务报告故意作虚假承诺的,最高获监禁以及500万美元的罚款。安然事件中,CEO获刑24年零4个月、处罚款1800万美元,其名下6000万美元的资产被冻结,司法部门还将追缴其从公司盗取的高达1。8亿美元的财富;CFO获6年徒刑、处罚款3000万美元;出纳被判入狱5年;即使是已过世的前董事长也无法在财产上逃脱司法追究,其家族必须交出1200万美元的赔偿方可与美国政府和解。安然事件中的涉案企业则全部付出代价:曾经是世界五大之一的安达信倒闭。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也因涉嫌财务欺诈被勒令支付数十亿美元的赔偿金。

,琼民源董事长及财务负责人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分别获刑3年、2年,受牵连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分别被处以撤销或吊销资格证书。,银广夏总裁以及相关责任人等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分获3年以下徒刑以及3至10万元不等的罚金,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被摘牌、CPA被判2。5年徒刑并处3万罚金。

,科龙电器董事长因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等被判徒刑以及680万元罚金。上述案件的判例显示我国对会计弊案的刑事惩处力度在加大,但现实中诸多事件被“大事化小”或“小事化了”,效果上则很难形成对会计舞弊现象的有效遏制。sT金花(600080。SH)于10月因2。85亿存款被强行划走。终才披露一年前股东违规占用6。02亿资金的重大事项。依据《刑法》第161条以及203月发布的《最高检、公安部关于经济的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应当处3年以下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且属于应予追诉的情形。

二、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

(一)国外惩罚性赔偿

在美国的产品责任案中,消费者只要举证产品有质量缺陷,危及人身安全,造成了人身及财产损害,就可以胜诉。只要被告存在“欺诈的”、“轻率的”、“恶意的”侵权或责任行为,即可适用惩罚性赔偿法规。所谓“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是指赔偿总额往往骇人听闻、远超过受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典型案例如“麦当劳咖啡烫伤案”(Liebeck v。McDonalds Corp。,1994:陪审团判决麦当劳偿付286万美元的赔款,包括补偿性赔款16万美元和惩罚性赔偿270万美元)、“安得森诉通用汽车公司案”(Anderson v。GeneralMotorsCorp。,:洛杉矶法院判定通用汽车应付给6个受害人合计逾49亿美元赔款,包括1。07亿补偿性赔款和48亿惩罚性赔款)等。

国外对会计舞弊、欺诈的经济处罚亦以“苛严”著称:,安永为Cendant Co。的会计丑闻支付了3。35亿美元的赔款;在安然事件中,其CEO、CFO等公司高管不仅身陷牢狱而且均被处以逾千万美元的罚款,主审的安达信破产、合伙人自杀;205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陪审团裁定,摩根士丹利因存在欺诈行为而必须为亿万富豪佩瑞曼19的一桩1410万美元股份交易损失支付超过100倍、达14。5亿美元的赔偿金,其中包括6。043亿补偿性赔款和8。5亿惩罚性赔款。

(二)国内补偿性民事责任

《会计法》对违法单位以及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最高不超过10万元及5万元的罚款。《注册会计师法》对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行为,除明确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外,其余只笼统规定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法》对公司采用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违规另立会计账簿等最高处50万元以下罚款;对虚报注册资本或抽逃其出资的,最高处虚报或抽逃金额15%以下的罚款;对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结果、验资或者验证证明不实的,只要求“在其评估或者证明不实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证券法》对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

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对单位以及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最高不超过60万元及30万元的罚款。

(三)原告寻求“补偿”难

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对证券发行与交易、股东对公司的衍生诉讼、基金或信托公司清理、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等新型经济交往关系中发生的民事纠纷,起诉条件控制过严,许多尚不能被法院所受理。

这无疑给会计舞弊案件中的受害人寻求司法救济增加了难度。,德勤同意向加拿大PhilipServiees公司的投资者支付5050万美元,以了结投资者对其审计失职的诉讼。银广夏案曝光后深圳中天勤事务所被摘牌解散,红光案曝光后四川蜀都事务所也被肢解。,最高法院下发《关于延长以科龙电器为被告的民商事案件暂缓受理、暂缓审理、暂缓执行期限的通知》。科龙事件中涉嫌“参与造假”的德勤,在国内却“南橘北枳”般地仍逍遥法外。

吴溪()选择至20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案例,就“审计失败中的审计责任认定与监管倾向”问题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遭到处罚的审计师前四年间达88。2%,而后四年间仅有23。6%。可见,近年来监管机构在针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责任的认定显著趋严的情况下,对审计机构或个人的审计责任认定显著趋于缓和与稳健,即便会计弊案中的事务所或CPA大多仅受行政处罚以及象征性的经济处罚。

(四)对舞弊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

相对国外矫枉过正的“惩罚性赔偿”,国内这种“退一赔二”式的“象征性”惩罚条款,是会计舞弊泛滥的另一重要原因。尽管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会计舞弊的行政以及刑事处罚的力度,但有效遏制违法行为的民事赔偿机制却迟迟未能建立。况且这些象征性的经济处罚大都上缴国库而非直接补偿受害人,加之高院对受理此类案件设置的前置条件、暂缓通知等,使受害人面对民事维权望而却步。建立、健全有效惩治舞弊的民事赔偿机制、逐步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抬高“作奸犯科”者的成本,切实维护舞弊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是治理会计舞弊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三、适度引入辩方举证

(一)美国辩方举证制度 罪刑法定(控方举证)原则,要求法律对犯罪的界定以及相关刑事责任的追究应当是明确的,从而限制了司法权,防止罪及无辜,已被奉为保护人权、防止刑罚权滥用的基本司法理念和司法原则。“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放荡无羁”地逐利,酿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也几乎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的预言。

“有罪推定、辩方举证”,是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新政中推出的惩治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一项伟大创举。1933年《证券法》规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向美国证监会(SEC)呈送的登记表中有重大的误述或遗漏事项,则呈送报表的公司和他的CPA对于证券的原始购买人负有责任。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定,公开发行的公司须向SEC呈送经过CPA审计过的年度财务报表,如果这些报表令人误解,则呈送公司和EPA对于买卖公司证券的任何人负有责任。两部法律中,“初级取证对象(burdenofproof)虽在控方,但次级取证对象(burden of going forwardwith the evidence)是被告而不是原告。”一般将蓄意(knowingly)、鲁莽(re&lessly)行为或者推理证据(circumstantial evidence)作为违法的诉因来要求辩方举证。

原告仅需证明他遭受了损失以及登记表或年度财务报表是令人误解的,而不需证明它依赖了登记表(财务报表)或者公司及CPA具有过失;而被告(作为辩方的公司以及CPA)不但应当对他的普通过失(1934年《证券交易法》放宽到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害负责,而且必须证明他的无辜(即有罪推定),而非单单反驳原告的非难或指控。

(二)我国《证券法》相关规定

《证券法》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证券法》所规定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等所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即不管行为人有无过错而依法律的特别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

借助“市场欺诈”理论以及信赖假定,投资者在证明自己进行的交易与遭受的损害与被告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不必承担过于严苛的责任,而由被告就免责事由进行举证,从而起到了程序法上的“举证责任倒置”的作用。可见,我国证券法也倾向于“辩方举证”制度。

(三)适度引入辩方举证治理舞弊

辩方举证虽然与一般的刑事或民事诉讼原则相悖、看似很不公平,实则为了整个资本市场在更大范围内的公平。资本市场以及虚拟经济运行的特点,决定了别说是中小投资者,即便是监管或者警察部门也很难拿到庄家、公司高管等的舞弊证据。会计舞弊案件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隐秘性,加之舞弊者通常掌握着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更容易利用其信息强势地位谋取非法利益。

因此面对其他投资者或监管机构的质询,作为辩方有责任充分举证以表明清白。适度地引入让被告自己清刷自己的“辩方举证”监管制度,既可以对作奸犯科者形成巨大的震慑,又能够让处于信息弱势的普通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可以更有效率地监督公司高管及利益相关者,减少会计舞弊以及内幕交易等可能对信息弱势者的损害,让更多人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

四、完善集团诉讼

(一)美国集团诉讼

传统的诉讼机制对于小额多数侵权纠纷几乎无能为力:一方面单一诉讼因其标的“渺小”,使得私人寻求救济的激励机制不足;另一方面单独诉讼成本巨大且效果不佳。既不足以惩戒和矫正违法行为,也不足以补偿所有权利人的损失。

为了弥补传统诉讼机制的不足,让违法者付出足够的代价,体现民事诉讼法对公民权利的救济和保障,集团诉讼顺应社会需求应运而生。集团诉讼可追溯至英美的衡平法,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和保护消费者运动,大为推进了集团诉讼制度的发展。作为“美国的法律天才们最具特色的成就”,现代法律意义上的集团诉讼程序,则以美国1966年修正的《联邦民事诉讼法》第23条为蓝本。

《联邦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启动集团诉讼应具备的四项前提条件:一方当事人人数之多使得集合所有当事人不能成为现实;集团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法律问题或者事实问题;集团代表提出的请求具有代表性;集团代表能够公正而充分地保护集团利益。

集团诉讼在满足前述条件的同时,还应当能够证明:如果分别审理个案有可能产生判决之间冲突或不一致的风险,以及个案判决有可能产生严重侵害未参诉权利人切身利益的风险;对方行为的性质能够使法院作出适用于集团全体成员的判决;法院能够认定,集团成员所共同面临的事实或法律问题较之个别成员面对的问题更为重要。此外,还对集团诉讼所特有的法院裁定、通知、判决、撤诉或和解、上诉等程序作了较详细的规范。

(二)集团诉讼比较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集团诉讼制度作了框架式的规定:诉讼标的为同一种类,在起诉时尚未确定人数的众多当事人中由其中一人或数人作为代表参加诉讼,法院所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对已登记的权利人和未登记的权利人都发生法律效力的诉讼形式。业界多称之为“代表人诉讼”,以与“集团诉讼”相区别。我国代表人诉讼与集团诉讼的关键差别体现在:诉权让与方式不同。

前者须“明示授权”,后者则采用“默示认可”。既判力扩张不同。我国代表人诉讼对未作登记的权利人间接有扩张力,即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独立提起诉讼的,才适用该判决或裁定;而美国集团诉讼的判决具有直接扩张力,凡未明示把自己排除于集团之外的所有成员都将分到应得的赔偿份额。律师报酬制度不同。集团诉讼的被告方往往是大公司、财团,而原告则是众多分散的小额权利人。

律师在调查取证等活动中会发生巨额的费用,而在胜诉之前却很难向这些小额权利人收取费用,因而费用问题一直是困扰集团诉讼的难题。美国允许律师收取胜诉酬金(contlngencyfee,约占被告赔偿总额的三成),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拟制原告集团和胜诉取酬,是美国引以为豪的集团诉讼制度中最为核心的两个程序装置。前者通过诉权的默示让与、既判力直接扩张等制度创新,将弱势的小额群体受害人(“羊”)凝聚成足以与侵权者相抗衡的强大的“拟制原告集团”(“狮子”),迫使被告最大程度的吐出违法所得;后者通过激励机制。

赋予代理律师及原告代表等个别人无穷的动力以提起集团诉讼。尽管美国集团诉讼存在律师占有了大部分诉讼收益而权利人的利益得不到救济,以及诉讼时间过长、社会资源耗费过多等显著缺陷,但是集团诉讼首要目标是让违法者承担成本(小额权利救济则为次要目标),更注重的是通过惩治、矫正大众侵权行为以实现公平正义观念的维护。集团诉讼已成为悬在大公司、大财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巨额的侵权成本迫使其不敢恣意侵害公众利益。

(三)完善集团诉讼惩治舞弊

国内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圄于诉权授予理论,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受到牵制,既判力的扩张也受到影响,制度可操作性差。借鉴美国集团诉讼中的诉权默示让与、胜诉酬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是惩治会计舞弊的有效举措。美国在80年代对集团诉讼所作的调查显示,在1938年采用申报加入的制度下,只有15%的被害人加入这类诉讼;而1966年采用申报退出才不受拘束的制度后,申请“退出”的也差不多是15%。

可见,不同的诉权让与方式,其实际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有了诉权默示让与,既判力才能直接扩张,才能将众多小额权利受害人结聚成让侵权者不敢忽视、足够强大的“拟制原告集团”。此外,若没有胜诉酬金这样的激励制度,集团诉讼也难以成为制约大公司侵害公众利益的利器。

五、结语

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因素(尤其是司法体系)对其会计准则和实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Frank,1979),当司法环境对投资者保护较弱的情况下,会计准则表象E的国际化协调可能并不意味着会计实务的协调,甚至会降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增大盈余管理程度等(曲晓辉、高芳,)。在现代证券市场,会计信息作为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是投资者决策的依据。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自我执行机制较弱,完善司法制度是保障其执行的最根本途径。

几百年来,世界强国的崛起莫不以法制化建设为先导。英、美的强大离不开其所创建的普通法系的法律制度,法、德的兴盛则基于创建了大陆法系的法典。当下泛滥全球的金融以及经济危机,莫不与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肇始于上世纪末的对金融领域放松监管有关。自由市场经济,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实际上公共执法应是制约会计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行政监管机构积极监督和主动执法不可替代。

会计舞弊的表现及防范 篇3

主要有“四虚”:一是虚造企业业绩。有的企业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的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指使会计人员多缴纳一些税金;或对有一定销售业绩的客户,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虚增销售业务,使企业确认的收入远远超过实际销售收入。二是虚构业务内容及凭证。有的会计人员通过改动凭证或直接虚列支出进行,如在人员名单中增加名字和金额,有的会计人员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故意算错,用转账支票套购商品或者擅自提现等。三是虚报往来账户。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款,用以往年度或己下账的付款存根或未用支票存根对日期进行改动,作为抵扣付款凭证。有的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应收销货款长期挂账。还有的企业将外单位还款不冲销往来账,而是截留并转移他处,再通过坏账损失挤列管理费用。四是虚调费用和利润。有的企业为了调整利润,在“其他应付款”中挂账,或者为了控制当年实现的利润,采取不当方式以虚增费用或减少利润。有的企业为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采取虚列预提费用的方式来人为地调节利润,做成“真盈假亏”的假象。

二、会计舞弊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会计舞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被动原因,综合来看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益驱动是主因。有的企业出于突出政绩、取得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少交税款等目的,不惜一些手段进行造假。二是监管不力。内部监管方面,因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外部监管方面,由于一些审计机构和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精,审计就成了走过场,甚至明知公司舞弊,但为了自身利益,不但不揭露虚假会计信息甚至协助公司舞弊。三是惩罚不严。由于对会计造假问题惩罚力度有限,或者在处罚上不严厉,以至于没有引起企业和会计的足够重视,我行我素。为有效防范会计舞弊,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思想教育。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诚信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牢记作假可耻、守法光荣;要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教育力度,使其认识到作假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这是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二)健全内控制度。建立以强化公司内部管理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实行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完善公司章程约束机制,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意性,让公司决策、管理、活动、资产等规范化运作。

(三)形成监管合力。国家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首先要加大监督力度,依法从严审计,揭露、纠正、处理存在问题,帮助完善公司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企业董事会和领导人员要认真履职,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金融机构、税务机关对企业的收支状况比较了解,一旦发现企业资金和会计报表异常变化,要及时核实并制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严惩舞弊行为。对企业的造假行为要严厉打击,绝不能心慈手软,轻的给予行政制裁和民事赔偿,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负有造假责任的领导人员和财务人员要严肃处理,引以为戒,使会计舞弊行为付出高昂的成本。

会计舞弊与防范 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舞弊,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会计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 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制订出的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破坏市场运行机制。因此, 立足我国国情研究会计舞弊与防范问题十分必要,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舞弊的概念、特点及危害

(一) 会计舞弊的概念

会计舞弊是指会计以及相关人员违反财经法规、弄虚作假, 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

(二) 会计舞弊的特点

1、弄虚作假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

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与税收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 加之会计主体自我设计意识增强, 这都促成了会计舞弊的动机与机会。再者新会计制度、税制的实施, 尽管消除或减少了一些特殊形态的会计舞弊, 但是由于记账规则的不断复杂化, 新的会计科目的产生使得一些人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会计舞弊和欺诈。

2、造假的手段不断翻新。

会计舞弊行为由于属于智能型违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造假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造假手段复杂化。在经济往来中, 开假发票、造假凭证的现象相当严重, 购销双方联合作弊, 销货方可以多卖出商品, 也能隐瞒收入、偷漏税款等;购货方可以摊挤成本, 也可以化公为私。

(2) 以合作的形式掩盖违法犯罪行为。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 有的单位借联营之机钻空子, 或以横向联营为名, 浑水摸鱼, 慷国家之慨, 中饱私囊。有些串通个体户, 以签订生产、维修合同的形式, 贪污本单位公款或收受贿赂。

(3) 抵抗查处能力不断增强。由于造假的构想不断更新, 所采用的手段也不断变化, 财务造假的行为人反查账的意识也在增强。其作弊形式呈现以下特征:

(1) 次数少、金额大, 以缩小目标, 减少影响。如果经济监督部门或者单位管理者采取抽查的方法就有可能被遗漏过去。

(2) 手续完备, 蒙混过关。在进行造假时编造种种理由, 伪造单据、帐目, 写假报告, 欺骗审查人员。

(三) 会计舞弊的危害

会计舞弊造成的危害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投资者个人都是很大的。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1、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会计信息为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和社会公众等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会计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 其工作成果的好与坏,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否, 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活动能否得以正常进行。

2、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务失真, 做假账, 搞两本账, 不少企业的会计报表没有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扰乱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 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入个人或团体腰包。

3、给各行业带来不正之风。

会计舞弊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违纪或经济犯罪, 是一种腐败, 即那些在权力或任何有利害关系的一方使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行为。会计舞弊的行为主体一般来讲有会计人员本身或者是单位的领导, 如果单位的领导通过唆使会计人员制造虚假报表来为个人的升迁提供政绩, 或在单位经营状况和发放职工的工资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而自己却大肆挥霍公款, 将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激化群众对当权者或政府官员的不满和愤怒情绪。也增加了职工的对抗与不满, 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二、我国会计舞弊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会计舞弊的现状

1、目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会计舞弊与盈余管理都缺乏规范的操作和统一的认识, 这导致了我国近年来企业会计舞弊、财务造假的现象常常发生, 给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其次, 因为会计舞弊的行为, 使盈余信息变成了数字游戏, 发送错误的会计信号导致会计舞弊现象严重, 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2、虽然企业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 但重要的因素是人性方面的控制, 它可以使一切似乎看起来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失效。因此各个方面的管理与员工个体方面的内容不能被忽略。除了员工的资产舞弊以外, 操纵董事会的大股东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的又一大特征。

(二) 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及责任缺陷。

我国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对会计舞弊的惩罚进行了规定, 但是其法律责任过轻且不具体, 使不法分子为了高额的舞弊收益不惜犯法, 钻法律漏洞。其次一些企业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 有章不循, 有法不依。为了享受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 或为了完成企业的考核指标等目的, 进行会计舞弊.。

2、各种利益的驱使导致会计舞弊。

当今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 竞争不断加剧, 人们渴望获取财富和地位的欲望更加强烈, 这些导致各种利益相关者为自身利益而进行舞弊行为。企业股票所有者为稳定企业的股价、知名度、摆脱ST名号等原因;管理部门通常是通过舞弊来提升业绩, 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薪酬等;企业的会计人员为个人的私利而进行舞弊。

3、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直接分析、处理各种会计资料, 编制会计报表供企业内外部使用者使用, 因而,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的高低和会计舞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些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为个人的私利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 欺骗公众, 侵害有关利益方的利益和企业财产, 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遏制会计舞弊, 然而当前我国的多数的企业却难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度。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 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因而难以发现会计舞弊, 并且即使发现了这种舞弊现象的存在公司也难以处理。

5、外部监督不力。

一些政府部门自身为了追求政绩, 过分盲目的关注经济的虚增长, 客观纵容会计的舞弊行为, 一些单位为了完成指标、为讨好政府的青睐也做出舞弊的行为。

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管理人员, 仍然集中在事后处罚, 轻事前监督, 日常监管和效率是比较低, 很难发现会计风险, 难尽其职。

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企业的账务处理、审计时, 比较容易发现该企业在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但是收入过于单一的会计师事务所, 主要依靠的审计业务。这就导致了许多会计师事务所过度的依赖客户, 为留住大客户, 很多时候不得不违背职业道德,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6、独立审计具有期望差距。

独立审计的期望差距就使得会计舞弊成为可能。这是因为:现代审计是抽样审计, 抽样审计必然存在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的存在使得注册会计师虽发表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却可能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

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也是形成这一期望差距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历史较短, 注册会计师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审计准则开始实施, 人们的理解还不尽一致, 准则的规定还存在某些内容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尚没有最终理顺, 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尚不健全。

三、我国会计舞弊的防范对策

(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使其对会计舞弊的规定更明确化、具体化, 对会计舞弊行为严惩不贷。同时, 对董事会、监事会等的监督权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二) 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会计舞弊的直接制造者是会计人员, 国家和会计的工作管理部门都应该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制定会计道德规范, 同时也要抓好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 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质量信誉意识, 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三) 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防范会计舞弊的有效措施。

(四) 加强监管

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 是防治会计造假现象产生的有力举措。在会计的监督中单纯依靠内部的监督是不够的, 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 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一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 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在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的同时, 而且要迅速解决在中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中的一些问题, 以改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要提高会计无比舞弊的风险和成本, 加大打击力度。同时还要宣传典型案例, 使其他的会计人员从中得到教育, 在经济活动中的权衡利弊、得失, 自觉地遵守财经法规。

参考文献

[1]汤寿珩、何建国.基于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舞弊防范策略[J].生产力研究, 2010, (07) .

[2]廖洪.对我国企业会计舞弊的探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师, 2008, (06) .

[3]杜兴强.会计舞弊的危害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9, (11)

[4]黄秋涛.会计舞弊及治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22) .

[5]马文琼.会计舞弊成因分析及其防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6]牛连果.会计舞弊的原因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1) .

[7]徐融等.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J].财务与会计, 2000, (7) .

[8]闫晓洁.会计舞弊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0)

[9]徐融等.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J].财务与会计, 2000, (7) .

[10]王彦宽.浅谈企业会计舞弊的原因及治理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07, (7) .

会计舞弊的模式及防范 篇5

本 科 学 年 论 文

题 目 会计舞弊的模式及防范 姓 名 杨雨樵 学 号 ***9 专业年级 2011级会计学 指导教师 张踩峰 职 称 副教授

2014 年 9 月 9 日

目 录

绪言„„„„„„„„„„„„„„„„„„„„„„„„„„„„„„„„1

一、会计舞弊的相关解释„„„„„„„„„„„„„„„„„„„„„„„1

(一)会计舞弊的解释„„„„„„„„„„„„„„„„„„„„„„„„1

(二)会计舞弊的特点„„„„„„„„„„„„„„„„„„„„„„„„1

(三)会计舞弊的危害„„„„„„„„„„„„„„„„„„„„„„„„1

二、会计舞弊的表现与会计行业的现状„„„„„„„„„„„„„„„„„2

(一)会计舞弊的表现„„„„„„„„„„„„„„„„„„„„„„„„2

(二)会计行业的现状„„„„„„„„„„„„„„„„„„„„„„„„2

三、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3

(一)管理当局与会计舞弊„„„„„„„„„„„„„„„„„„„„„„3

(二)政府与会计舞弊„„„„„„„„„„„„„„„„„„„„„„„„3

(三)所有者与会计舞弊„„„„„„„„„„„„„„„„„„„„„„„3

(四)债权人与会计舞弊„„„„„„„„„„„„„„„„„„„„„„„3

(五)注册会计师与会计舞弊„„„„„„„„„„„„„„„„„„„„„3

四、会计舞弊的对策与防范„„„„„„„„„„„„„„„„„„„„„„4

(一)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4

(二)完善法律制度„„„„„„„„„„„„„„„„„„„„„„„„„4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4

(四)完善公司制度„„„„„„„„„„„„„„„„„„„„„„„„„4

(五)加强会计监督„„„„„„„„„„„„„„„„„„„„„„„„„4 结语„„„„„„„„„„„„„„„„„„„„„„„„„„„„„„„„5 参考文献„„„„„„„„„„„„„„„„„„„„„„„„„„„„„„5

会计舞弊的模式及防范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会计舞弊这一令人堪忧的问题,会计舞弊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存在,俨然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害。本文从会计舞弊的特征、危害出发,分析其形成原因。探索了防范、治理会计舞弊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会计舞弊 原因 防范 会计监督

绪言

会计舞弊是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为了谋取非法经济利益,采取非法手段进行会计处理的一种行为,会计舞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舞弊会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的反映,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等决策,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给个人企业以及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考虑到会计舞弊的重大影晌,我们必须找到舞弊的原因并积极对其进行防治,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会计舞弊行为同其他违法性经济行为一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人的趋利行为和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产物,说到底是人们的心理动机与各种制度相碰撞的结果。从经济学上解释,会计舞弊行为是相关当事人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做出的选择。因此,要想找到治理会计舞弊的药方,就必须首先弄清会计舞弊所赖以生存的制度土壤及会计舞弊当事人或参与者的行为机制。本文从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出发,来探讨会计舞弊的治理方法。

一、会计舞弊的相关解释

(一)、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是一种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为目的,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事实的行为。会计舞弊通常包括:伪造或变造会计资料,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无中生有编造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虚假披露会计政策等。由此可见,会计舞弊本质上是一种违法性经济行为。

(二)、会计舞弊的特点

1.舞弊行为主观上具有不良动机,是故意和有预谋的。

2.会计舞弊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

3.会计舞弊一般是“地下”的,行为人以种种伎俩予以粉饰、掩盖,使得经济业务失去了其本来面目,局外人难以发现。

4.会计舞弊有些是个人行为,如出纳贪污、挪用公款,但更多的是团伙作案。

(三)、会计舞弊的危害

会计舞弊造成的危害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投资者个人都是很大的。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1.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会计信息为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等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会计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其工作成果的好与坏,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否,直接影响到我 1

国经济活动能否得以正常进行。

2.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财务失真,做假账,搞两本账,不少企业的会计报表没有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扰乱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入个人或团体腰包。

3.给各行业带来不正之风。会计舞弊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违纪或经济犯罪,是一种腐败,即那些在权力或任何有利害关系的一方使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行为。会计舞弊的行为主体—般来讲有会计人员本身或者是单位的领导,如果单位的领导通过唆使会计人员制造虚假报表来为个人的升迁提供政绩,或在单位经营状况和发放职工的工资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而自己却大肆挥霍公款,将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殴性,激化群众对当权者或政府官员的不满和愤怒情绪。也增加了职工的对抗与不满,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二、会计舞弊的表现与会计行业的现状

(一)会计舞弊的表现

会计舞弊划分为挪用资产和财务报表舞弊。挪用资产是指偷盗或占用公司的资产并设法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掩饰。财务报表舞弊是指通过财务报表欺骗使用者,骗取资本市场的认可,试图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无论是挪用资产还是财务报表舞弊都会造成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舞弊严熏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危害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1.虚构业务

例如,有的企业为套取现金而虚构出差业务,以差旅费的名义从银行多提现金;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等。

2.隐匿或篡改原始凭证

例如,有的企业会计人员为了多报出差费用,篡改住宿费等原始单据,或者在其他有关系的酒店开住宿发票,多报费用侵吞公款;有的企业为隐瞒收入而隐匿销货发票或开具“大头小尾”的发票等。

3.与他人串通进行舞弊

例如,材料采购人员与材料核算人员、仓库保管人员串通,在材料的采购、定价、核算方面做文章,利用出入库方便,侵吞单位材料。

4.真账假算

即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但不按有关会计法规、制度、准则正确核算,这是会计造假的常见和多发现象。它主要是以调节企业盈亏为目的,人为增减当期不应增减的成本费用,如把库存商品、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其他应付款等作为调节盈亏的蓄水池。

5.设内外两套账

就是指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怠。主要指一些企监设内外两套张,一套是内部用的财务账册;一套是供外部用的账册。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为达到不同的目的,又有区别。报税务部门的是微利或亏损,以少交税收;报银行部门则虚增资产和利润,打肿脸充胖子,为贷款创造方便。

(二)会计行业的现状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是以价值计量、记录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以书面的形式向管理当局及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经济业务的决策;管理当局要据此调整经营管理措施;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要据此判断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状态并作出投资决策;债权人也要通过阅读会计报表作出借贷决策„„凡此等等,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对人们的重要性。

但是信息是企业会计人员编制的,他们又是在管理当局的领导下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这就存在着内部人的问题,使得信息与外部人非对称,一旦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信息使用者就被置于极为不利的境地。而事实上尽管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但由于制度管理存有漏洞,法律的预期与实际效果难免有距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很严重。

会计舞弊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蒙骗投资者债权人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国内时有发生的上市公司假账丑闻,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由此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会计职业的信用危机,并被视作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毒瘤”。它严重地打击了债权人和投资人的积极性和投资信心,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三、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当局与会计舞弊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管理当局与企业所有者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冲突。事实上,企业的管理当局(经理人)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为了其自身的业绩考核需要及其高额薪酬的计算确定,往往在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极可能为了追求短期化行为利用手中的职权指使会计部门舞弊,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

(二)政府与会计舞弊

地方政府在会计舞弊中扮演着十分复杂的角色.一方面它作为一级政府。它要监督企业.防止会计舞弊;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的地方利益,不仅漠视本地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而且有时还会帮助企业采用各种办法改变形象包装上市,甚至设法。关照”上市后的企业维护其形象,避免被ST或被摘牌。政府的这些行为往往为企业会计舞弊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所有者与会计舞弊

企业所有者应该是真实会计信息最大的需求者。并且有足够的动机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但是,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企业的大股东拥有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中小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没有多少发言权,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力,而只能被动地接受公司经营和财务运作的结果。因此大股东很容易“合法”操纵股东大会,进而控制股东大会、董事会,最终大股东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转变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在此条件下,企业管理当局就很容易与大股东走到一起。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

(四)债权人与会计舞弊

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银行为了其所发放贷款的安全性考虑,必然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因而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也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然而现实情况是银企之间并未建立起真正的风险责任机制,银行只满足于对企业贷款的事前监督,银行对贷款的事中和事后监督严重不足,使得银行对企业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最终流于形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债权人激烈的竞争中,债权人为了赢得客户,还可能给企业开出许多诱人的条件。甚至间接帮助企业进行会计舞弊,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会计舞弊之风。

(五)注册会计师与会计舞弊

一般来讲,注册会计师审计效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会计舞弊治理的成效。然而,我国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是由政府创造的,而非市场的内在需求。这必然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先 3

天性不足。首先,我国目前的委托代理关系失衡。虽然注册会计师受股东的委托独立地对企业管理当局(经理人)的经营活动及其威果进行鉴证,但经理人又代替委托人对注册会计师行使聘用、续聘及确定和支付审计费用的权利。注册会计师审计在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持乃至丧失。其次,审计风险和收益不对称。近几年来,由于审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审计费用竞相降低,致使必要的审计程序一减再减,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不断加大。但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监管机制尚不健全,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追究制度存在较大漏洞。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违法成本较低,这必然导致一些事务所往往为了生存铤而走险,自觉或不自觉成为企业会计舞弊的帮手。

四、会计舞弊的对策与防范

(一)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规划,应具有超前性,应对未来经济行为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无法可依”的现象出现。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允许采用的会计方法越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越差。同时要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准则的权威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适当扩大刑事责任范围。就会计舞弊犯罪的规定而言,尽管刑法已有不少条文,但一些较为突出的、危害严重的会计舞弊行为仍未能纳入刑法的视野,以致使这些行为在一定领域中呈泛滥趋势,适当加大对会计舞弊的大处罚力度势在必行。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改善会计人员的从业环境。要彻底解决会计舞弊,必须先给会计人员创造一个优良的从环境。三思而后行。通过建立会计公司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更为可行。会计公司作为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在政策及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客观、公正的执业,不受任何行政干预,会计公司通过招聘使用会计人员,建立会计行业新的用人机制。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的职业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其次,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罚力度,以此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3.会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四)完善公司制度

1.理顺各方利益关系。首先要理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键在于确定一个合理的报酬方案,这样所有者与经营者就有了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基础,使双方利益关系更加明确。其次,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的干预,真正由市场来优胜劣汰。

2.加强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监督,实行累积投票制度。现行法律制度规定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实行一股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导致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大股东完全可以左右公司的大小事务,中小股东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成对控股股东操纵行为的有效约束和监督,是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应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监事会进行彻底改革。监事会应吸收除控股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参加,使监事会成为一个其他利益相关者有效监督控股股东和经营者各种会计行为的主体。

(五)加强会计监督

1.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拓宽审计业务的内容,加强对会计资料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

2.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减少对审计业务收入的依靠,进一步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依

赖,真正处于独立地位;要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提高审计独立性,就要做到由股东大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和薪酬,而且确保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除了审计报酬之外不存在其他利益关系,同时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门槛,保证业务素质。

3.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信用危机已是目前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在舆论导向上大力提倡诚信建设,使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在整个社会中营造一种诚实守信的体系和氛围。

结语

会计舞弊不良后果是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会计舞弊的治理也必须从多方面人手。依法治理、有效监管、预防、发现、追究(惩处)机制的建设一个也不能少;规范公司管理当局、中介机构、大股东、政府行为缺一不可。目前,尤其要抓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相关民法、商法和刑法的完善和强有力执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实现由小、散、乱向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的转变,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与咨询业务连体,实行审计轮聘制。但由于会计舞弊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治理会计舞弊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是渐进式的治理。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必须坚持原则.多部门协调合作,还经济一个稳定有序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我国企业会计舞弊原因的分析 篇6

【关键词】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原因 会计舞弊表现 防范措施

一、会计舞弊概念

会计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为达到不良目的,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从舞弊的主体方面可把舞弊行为划分为组织舞弊和个人舞弊。组织舞弊是指组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授权有关经办人员,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舞弊是指员工私自为了个人私利利用不正当的和非法手段,损害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的故意行为。

二、会计舞弊原因

企业之所以会进行会计舞弊,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或是为了掩盖某些经济事实。如上市公司有的为保名而造假,有的为得利而造假,有的为不被摘牌而造假,也有的或是为偷税而造假等等。从当前情况来看,企业之所以会频繁发生会计舞弊,其主要根源就在于:

(一)我国会计法规的漏洞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会计行业也得到进一步重视与规范。但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尽管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修订,我国会计相关法律还存在着一些漏洞,这就为会计舞弊提供了可以渗透的机会。

(二)监督力度偏低

会计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我国企业大多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或者根本不存在,这就为会计舞弊减轻了极大压力。就我国现状来说,会计监督基本靠的是外部监督,但由于我国目前审计人才严重匮乏、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监督水平较低。很多监督程序都只是走过场,严重违背了其存在的宗旨。同时经济监督部门腐败现象严重,执法不严或者不愿监督,导致监督力度直线下降,严重损害了公众形象。监督部门的放任,对会计舞弊的视而不见或者姑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会计舞弊的一种默许,一种助长。

(三)经济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也是舞弊产生的一种原因。有的企业为了通过公司上市或向银行贷款等手段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就有可能粉饰财务经营业绩来达到相关的规定;还有的企业利用虚假的财务信息来抬高股价,通过股票交易使公司的相关利益群体获利;也有的上市公司由于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恶化,利润连年下滑,为了避免公司股票暂停交易或停牌的处罚,不得不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往往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它们的管理者为了追求荣誉与晋升往往迎合政府偏好来编制财务报表。这也是舞弊产生的一种原因。

(四)对舞弊者处罚不力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舞弊者之所以敢舞弊,主要是因为他们预期舞弊能够带来的利益或好处要远远大于被发现并受到处罚而带来的损失。《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下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舞弊行为可预期的“成本”上限,不仅威慑力不足,反倒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鼓动”作用。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司法处罚还处于逐步完善的实践之中,且在国有及法人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情况下,很难认定舞弊造假是为了个人利益。因此对当事者的处罚也更多地倾向于追究法人单位的经济责任,而对参与舞弊的个人的刑事及民事处罚还比较薄弱,对个人的触动还不是很深。这些都助长了作假舞弊的风气。

综上所述,会计舞弊是当前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严竣的挑战,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借鉴反舞弊审计方法和技术,才能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卫士”作用。

三、会计舞弊表现及危害

(一)会计舞弊的表现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信息的特征主要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客观性,即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凿可以验证。但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严重背离了客观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虚构业务。例如,有的企业为套取现金而虚构出差业务,以差旅费的名义从银行多提现金;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等。

2、隐匿或篡改原始凭证。例如,有的企业会计人员为了多报出差费用,篡改住宿费等原始单据,或者在其他有关系的旅店开住宿发票,多报费用侵吞公款;有的企业为隐瞒收入而隐匿销货发票或开具“大头小尾”的发票等。

3、与他人串通进行舞弊。例如,材料采购人员与材料核算人员、仓库保管人员串通,在材料的采购、定价、核算方面做文章,利用出入库方便,侵吞单位材料。

4、真账假算。就是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但不按有关会计法规、制度、准则正确核算,这是会计造假的常见和多发现象。它主要是以调节企业盈亏为目的,人为增减当期不应增减的成本费用,如把库存商品、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其他应付款等作为调节盈亏的蓄水池。

5、设内外两套账。即指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主要指一些企业设内外两套账,一套是内部用的财务账册;一套是供外部用的账册。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为达到不同的目的,又有区别。报税务部门的是微利或亏损,以少交税收;报银行部门则虚增资产和利润,打肿脸充胖子,为贷款创造方便。

(二)会计舞弊的危害

近年来,虽然会计舞弊现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得到一定的抑制,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舞弊也变得更难控制,这给社会及企业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对社会危害

会计舞弊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是及其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公司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制定出错误决策,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国家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经济法治化进程;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2、对企业危害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管理,而管理离不开,尤其是会计。企业过去一定时期发生的经济活动最终都通过财务会计予以反映,因此,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是管理当局评价过去的成绩与不足的基本依据,便于企业预测、决策与规划未来。如果会计虚假,就无法满足各有关方面的要求,不仅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职能,而且还将导致错误的决策,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产品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映生产成本的会计;赊销政策的制定,应依据反映顾客以往付款情况的会计。如果会计虚假,企业管理当局势必难以作出正确的生产和经营决策,长此以往,必然弱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使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四、会计舞弊的防范

(一)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发挥法律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明确区分会计舞弊与合法会计行为的界限以及会计舞弊与会计差错的界限,避免舞弊者钻法律的空子或因责任不清逍遥法外;针对不同的责任主体,尽快完善有关会计舞弊责任追究的法律条款并切实付诸实施,强化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严肃财经纪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强调民事责任,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二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严格行政执法,加强行政监管,克服地方保护,确保公平竞争,防止腐败滋生;三是结合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辅以必要的刑事责任追究,提高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震慑力。

(二)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要涉及多个市场主体,而上市公司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我国治理虚假信息系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规范和加强公司治理:一是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信贷和信托市场,积极培育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市场运作,构筑对决策管理者的威胁机制,减缓其会计造假的压力。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制,明晰企业产权,在完善《公司法》的基础上规范公司运作,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划分,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使权力分离和权力监督得到较好体现,改善 “一股独大”的现状;设立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制衡经理层,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管理高层的监督,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赋予监事会更大、更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建立健全对监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制度;由股东大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报表审计,使CPA审计真正保持独立等。

(三)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预防会计造假产生的有力措施。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政府监督主要是指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四)改进会计管理体制,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如何改变会计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积极探索会计委派制或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落实会计人员的监督权,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使会计舞弊行为消失在产生的源头。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着两项任务:一是规划、设计内部控制的具体制度、方法和程序,并负责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的不断整合、提升、完善、修正。二是对内控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及其有效的评价。在强调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强化内部审计机构建设,赋予它一定的地位,树立其足够的权威,保证它的独立性,并尽一切可能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准和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使内部控制真正地落实到位。

(五)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

加大处罚力度是当前防范化解会计舞弊风险的关键。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使舞弊者的代价远大于其收益。针对目前我国造假违规成本低廉的现实,建议应尽快建立民事赔偿法制和刑事责任法制,对造假的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人员处以重罚,还要对协同造假的注册会计师施以重罚,提高造假者的造假成本,从根本上抑制会计舞弊行为势头。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立法机关及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订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 《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起点较高,并且具有前瞻性,其中许多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公司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遏制蓄意造假的会计舞弊现象。

会计舞弊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都会存在。治理舞弊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标本兼治才是出路。依法治理、有效监管、预防、发现、追究 (惩处)机制的建设一个也不能少;规范公司管理当局、中介机构、政府行为缺一不可。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地发现症结所在,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朝斌,股份公司会计舞弊及其制度防范[J]会计研究,2000.5.

[2]张俊民、林野萌、刘彬,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及治理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及治理”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0.

[3]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会计研究,2003

[4].陈少华,防范企业会计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叶雪芳,基于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6]曹立,论会计舞弊产生的原因及识别[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2).

[7]张永宏,韩连民,王哲,监管与防范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理性思考

[8]邓伟强,对虚假财务报告的防范对策

[9]王乔、章卫东,上市公司会计操纵行为探析,会计研究,2002

强化会计监督与防范会计舞弊研究 篇7

近年来, 随着一大批国际大型公司相继爆出财务丑闻、我国银广厦、琼民源等会计舞弊现象的出现, 导致企业会计诚信、会计信息真实度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使得社会投资者对企业、金融监管机构、会计师的信心大为降低。通过分析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 甑别会计信息失真行为、防范财务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 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对会计制度进行研究, 建设和推广会计强化手段, 对会计准则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 对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

(一) 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保证国家财政安全

国家的财经法规是维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和法律依据, 而会计监督则是以国家所颁布的各项财经法规对各个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保证所有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可行性, 达到监督检查, 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的目的。所以, 通过强化会计监督可以保证各个企业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同时, 保证国家财政秩序的顺利进行。而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则是会计工作, 它是把握一切财物收支状况的关隘。所以, 强化会计监督在财政监管中的作用, 对维护国家基本的财政秩序, 保护国家与集体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化

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与手段, 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就是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通过强化会计监督, 对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等进行监督, 不但能够确保各个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在国家财政法规之下顺利进行, 同时还能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符合企业自身的计划预算、经营管理要求等, 避免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化。

二、导致会计监督弱化和会计舞弊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当前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尤其是一些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其会计基础工作的弱化程度较为严重。存在着诸如:会计部门设置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岗位责任设置不清晰、会计操作程序与手续欠规范、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对应的原始凭证支撑、账目信息登记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与会计监督手段。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账目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以及数据差错等问题, 给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 部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作为一项技术型强、政策性高的工作, 会计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非专业性人才不能胜任。同时, 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信息直接的生产者, 其整体素质的高低、会计能力的大小、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以及工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用性。但是, 从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来看,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存在着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所掌握会计知识老化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不能利用先进的会计处理手段和工具对会计工作进行处理。另外, 由于一些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诱惑面前, 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能遵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最终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使得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

三、强化会计监督、防范会计舞弊的几点建议

(一) 注重高素质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

由于会计监督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虽然其中一些因素难以把握, 但是其关键因素还是人。所以, 只有建立并形成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监督功能得以实现。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予以着手:

其一, 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熟悉各项财务会计法规, 在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系之下进行工作;

其二, 形成一个完善的会计人员培养、选拔与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从业人员合法工作的积极性。同时, 通过多个渠道开展针对已经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会计处理知识进行实时更新;

其三, 会计管理部门通过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尤其是对一些问题进行创新处理能力的培养, 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单一的“检查与督促”思维方式中纠正出来, 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与服务, 杜绝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 形成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 实现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而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针对性调整、规划与约束行为, 属于企业自我管理的范畴。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保证企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针对企业财务会计控制过程中的事件进行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三个方面来进行, 形成针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控制体系, 有效的避免了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 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企业的审计工作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的。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不依附任何机构, 完全实行自行收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及依法纳税的管理方式, 保证了其在审计工作中完全的独立性、公正性, 其审计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因此, 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这种固有的优势来强化企业的审计质量。

在审计工作中, 财务部门首先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进行审核, 保证其具有对应的审计工作资质;其次, 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在工作过程重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工作, 通过全面质量控制的方式保证审计工作得以全面开展;再次, 为了确保审计质量, 杜绝企业客户出现风险转移等问题, 会计事务所在审计之前应该要求企业承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 否则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这样也有效的控制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万森.浅谈会计监督及其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应用方法[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8) :123

浅谈如何防范会计错误会计舞弊 篇8

一、会计错误与会计舞弊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一) 会计错误与会计舞弊含义

所谓会计错误, 也称之为会计过失、会计失误, 是指在会计核算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非故意的过失。财会人员在会计核算中有时难免发生各类失误和偏差, 这种失误和偏差当然免不了与自身专业素质, 业务基本技能以及处理业务的熟练程度有关, 但经验再丰富的财会人员也不会不发生任何失误和偏差。

会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它与会计错误有相近或相同的形式, 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会计舞弊是有意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不可告人的, 不敢公之于众, 往往伴有一定形式的掩饰, 通过虚构事实隐蔽真相或技术处理等手法将非法会计事项加以合法化, 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一般难以发现, 这种行为是违反财经纪律法规, 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 会计错误与会计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会计错误形式主要包括:一是原始数据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有技术性的错误:如凭证填错、借贷方向记反、小数点错位、红笔运用不当;有习惯性的错误:如在手工记账时, 对数码字写得不规范:2写作或当作7, 5写作或当作6;在操作性的错误:如计算器按错键、发生笔误、眼误等。二是由于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而造成的错误: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 将“应付账款”账户所属明细账有借方余额的情况, 由于理解偏差未放入报表中“预付账款”中项目, 而放入“应付账款”项目。三是对会计政策的误用而导致的错误:如在物价下跌情况下, 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合理性, 依据谨慎性原则, 对存货可采用先进先出法, 而由于理解偏差用了后进先出法。对于计提各种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只能在股份公司使用, 而非股份制企业都采用之。

会计舞弊形式主要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隐瞒有关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二、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的特点

会计错误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会计错误是一种无意的行为, 会计人员不存在不良动机。且是行为人主观想尽力避免而产生的。二是会计错误从客观结果上看, 行为人未从中受益。三是会计错误一般是公开的, 行为人没有进行掩饰和假装, 过失无需“包装”, 会计错误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 一般不具有隐蔽性。可以通过复核、试算平衡、科目汇总、科目对应关系、表表对应关系等环节加以纠正。四是会计错误往往是个人行为, 而非团伙行为。

会计舞弊的特点主要有:一是舞弊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的、有目的的。如为逃避税务机关征税而少列收, 多计成本, 为满足企业的利益, 而掩盖或谎报重大财务事项的不诚实行为。二是会计舞弊一般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 与客观事实不符。结果造成舞弊人受益、舞弊企业受益或领导受益, 而严重侵害了企业自身、企业职工利益, 债权人利益和股东权利。三是会计舞弊一般是“私下”的, 行为人以种种手段掩饰, 使经济业务严重失去了本质现象, 使一般行外人难以发现。四是会计舞弊一般为团伙行为, 但有些是个人行为, 如出纳贪污、挪用公款。

三、防范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的措施

(一) 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强化职责, 从源头上防范会计错误

财会人员是财务管理的直接者, 担负着对各项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 只有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增强, 财务职责才能充分发挥, 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会计错误, 省局建立人才库, 也是从源头上减少会计错误的体现。

(二) 加强会计业务技能培养, 有效避免和减少会计错误

为有效避免和减少会计错误, 适应会计改革的深入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会计人员单纯依靠事后学习、学校教育是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 必须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 包括基本技能和新技术工具的运用技能, 突出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好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平台, 打造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 会计人员要主动学习, 不断探索、研究新问题、新情况, 才能使会计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 提高会计人员主观意识, 让他们远离会计错误

要远离会计错误, 会计人员道德已不单纯是会计人员自身修养高低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会计工作质量高低、会计信息真假的问题, 要使会计人员不仅具备一流的专业知识, 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准, 寓道德教育于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使会计人员按职业道德标准去做, 提高会计人员抵制会计错误的能力, 让会计错误远离会计人员。

(四) 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使会计人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减少会计错误

要减少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 必须提高会计人员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目的和意义的认识, 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各类学习, 在学习时间、资金等方面予以保障。会计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要不断探索培训方式, 分行业、分级次培训, 在类别上分行政事业与企业, 在培训层次上分高级会计人员与中初级会计人员, 在内容上把握的侧重点不一样, 注重实用性, 突出可操作性,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让会计知识学以致用, 有效地减少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

(五) 建立经济事项牵制制度, 防止会计舞弊的发生

在对某一项经济事项中, 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 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制度, 严格按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 以及实物出入库、资产管理等有关制度, 加强同一经济事项之间内部人员的牵制作用。

(六) 加强会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 及时纠正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的博弈分析 篇9

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究其根源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而理性人 (无论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 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在为这一行为之前, 必将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 与监督者展开博弈。在这个博弈中, 参与人包括舞弊受益者和监督者 (亦可理解为舞弊损失者) 。这里的舞弊受益者是指公司经理人员及其会计人员, 而监督者是政府 (具有双重身份) 和其他资产委托者。在此, 由于企业经理与会计人员属内部代理层次, 不触及财产权关系, 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而且确实存在“共谋”的动机和事实, 故在宏观的社会博弈问题上, 将其划为同一方是合乎情理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会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监督会计及其经理人员”, 而对"会计监督什么"的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由于监督者的纯战略选择是监督或不监督, 舞弊受益者的纯战略选择是舞弊或不舞弊。下表概括了对应不同纯战略组合的支付矩阵。这里, R是舞弊利益, C是监督成本, F是舞弊成本。我们假定是C

我们用θ代表监督者监督的概率, γ代表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给定γ, 监督者选择监督 (θ=1) 和不监督 (θ=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解π (1, γ) =π (0, γ) , 得:γ*=C/ (R+F) 。即:如果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小于C/ (R+F) , 监督者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大于C/ (R+F) , 监督者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等于C/ (R+F) , 监督者随机地选择监督或不监督。

给定θ, 舞弊受益者选择舞弊和不舞弊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解π (θ, 1) =π (θ, 0) 得θ*=R/ (R+F) 。即:如果监督者监督的概率小于R/ (R+F) , 舞弊受益者的最优选择是舞弊;如果监督者监督的概率大于R/ (R+F) , 舞弊受益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舞弊;如果监督者监督的概率等于R/ (R+F) , 舞弊受益者随机地选择舞弊或不舞弊。

因此,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θ*=R/ (R+F) , γ*=C/ (R+F) , 即监督者以R/ (R+F) 的概率监督, 舞弊受益者以C/ (R+F) 的概率选择舞弊。会计舞弊博弈的纳什均衡与舞弊利益R、舞弊成本F、以及监督成本C有关。对舞弊的惩罚越重, 舞弊利益越高, 舞弊的概率就越小;监督成本越高, 舞弊的概率就越大。为什么舞弊利益越高, 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反而越小呢?这是因为, 舞弊利益越高, 监督者的监督概率越高, 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大, 因而舞弊受益者反而不敢舞弊了。类似的现象有, 犯小错误的人比犯大错误的人多, 因为轻微犯罪比重大犯罪被逮住的概率小。当然, 得出以上的结论是有一定假定条件的。首先, 我们假定一旦进行有效监督, 舞弊就会被发现, 而一旦发现就将予以处罚。其次, 假定监督成本与舞弊的利益无关。此外, 舞弊利益较多的舞弊受益者可能更有积极性串通监督者的监督代理人 (如注册会计师) , 在这种情况下, 上述结论也难以成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通过提高对舞弊者的处罚, 舞弊受益者舞弊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通过上述的博弈分析, 可以为我们杜绝会计舞弊行为发生提供解决的思路。首先, 完善会计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 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偏好, 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偏好的最大化。理性人在最大化偏好时, 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 而合作中又存在着冲突。为了实现合作中的潜在利益并有效解决合作中的冲突, 理性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理想的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 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 从而是得不偿失的, 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 从制度选择来看, 也是基本上按有利于政府利益来安排的, 这一选择必然会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现象的产生。当然, 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 (法律、规章等) 也包括非正式制度 (道德、习俗等)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正式会计制度, 因为它不一定与中国特定的非正式制度相融合, 我们必须在借鉴的同时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及相关的利益者, 在各利益集团反复博弈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的会计制度。其次, 有效解决监督代理人与公司经营管理者“共谋”问题。由于监督者这一个群体全部成员受交易费用的制约不可能对公司管理者亲自监督, 它必须委托代理人 (包括董事会成员、注册会计师等) 履行监督的职能。因此, 就客观存在公司管理者用舞弊利益的一部分来贿赂代理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应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监督契约安排来解决, 使监督代理人的目标与监督者的目标相一致。再次, 应该加大执法的力度。我国会计舞弊行为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从上面的博弈分析假定来看, 如果执法环节存在缺陷, 那么上述的纳什均衡就会打破。因此, 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财政、审计、税收等部门, 必须依照法律及其有关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对于会计舞弊行为要及时加以纠正, 对有关人员要严肃处理, 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监督工作中, 各方要密切配合, 通力合作, 既要杜绝执法尺度不一, 重复监督的情况, 又要避免在监督中形成“盲点”。最后, 改善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转, 不仅有赖于自身机制的科学、合理, 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我国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造假行为层出不穷, 而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活动, 不可避免的出现舞弊行为, 借以掩盖非法的经济活动。因此, 要想有效根治会计舞弊行为, 还应当治理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运行的环境, 强调诚信为本。如果整个社会的道德回归, 那么会计舞弊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就会自然而然的消亡。

浅析诚信与会计舞弊 篇10

一、会计舞弊行为的种类及社会危害

(一) 会计舞弊行为的种类

会计舞弊行为的种类繁多, 从行为分类包括以下几种:对于某些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伪造、变造的方法加以记录达到匪人所思之目的;通过侵占资产达到非法目的;对于某些不符合目的的交易或事项采用隐蔽或删除的手段不进行记录, 不反映在会计凭证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采用虚假记录的方法;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故意运用有利可图的但不是恰当的会计政策。通过对报表利润结果的影响看, 舞弊事件最终会表现为会计报表的利润增加或减少两类。而就各个上市公司造假大案而言, 其造假行为也绝不会仅仅使用单一一种或某几种, 一般而言, 会计造假都会将上述种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其不法之目的。

(二) 会计舞弊行为的社会危害

通过粉饰报表增加会计利润, 以吸引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各方视线从而达到“圈钱”的终极目的。通过减少利润, 减少企业应上缴税费总额, 达到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目的, 而有时, 在故意减少应上缴税费的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利润。做假账的危害人皆尽知, 如果得不到制止, 长此下去, 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将被扰乱, 如此的“泡沫经济”也使政府因掌握的经济信息失真而影响宏观经济决策, 更严重危害社会风气, 利润造假, 扰乱金融市场, 银行及各个投资人利益严重受损, 导致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 甚至整个资本市场信心的削弱、丧失, 必须在体制和制度建设上加以改革和完善。

二、会计舞弊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 市场信息体系与法律监控不健全是舞弊行为的环境因素

目前,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不久, 市场体系不完善, 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很不健全, 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不畅, 导致信息缺乏或不完善、市场信息传播速度缓慢, 最终导致传递给市场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质量受损。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奖惩机制的不完备, 直接造成诚信保证机制的滞后, 市场信用及证券两个体系没有形成一个信息整体, 导致信息监控的滞后或脱节, 实际是对守信者积极性的打击和对失信者失信行为的放纵。证监会、银行、财政部、税务局等多个部门都参与相关政策制定, 难免出现交叉情况, 形成政出多门的局面, 也为政策与制度的协调与遵循带来了困难。有关法律法规缺位, 影响了对会计信息等相关财务信息质量的审查, 使财务会计的透明度不高, 会计信息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法律体系的不完备导致了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信用关系的存在, 其恶果是违约者未必受损, 履约者未必受益。

(二) 道德观念的错位与企业内部管理缺失是舞弊行为的内在动力

有些人在实践中迷失了方向丢失了标准与原则。图一时之快, 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诸不知, 近年来会计行业内发生的许多造假事件, 使会计的公信力受到严重的伤害, 给会计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 存在舞弊事件的企业可能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严重缺陷, 加之企业可能本身存在内部管理混乱, 造成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方向的扭曲。

(三) 行业特点的存在使得舞弊行为发生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首先,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度施行不久以及资本市场不是很发达, 加之会计研究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需要, 使得会计工作依据的会计准则及制度变化较快。如, 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存货的某些项目、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取得存货也有新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取消了对减值计提后可以转回的规定;固定资产准则中也取消了后继支出的确认和固定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差错更正准则增加了“不切实可行”情况下采用未来使用法的等新规定。其次, 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重要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也更要求会计人员在主观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态度, 区分事实的本质, 慎用会计原则, 处理会计业务。再次, 会计政策与程序的可选择性, 也为人为操纵利润结果提供了客观依据。最后, 由于经济业务的超前性, 准则及制度出台的滞后性, 也为人为操纵粉饰报表提供了现实可能。如, 投资性房地产、衍生金融工具都是近年来新出台的会计准则, 而在准则出台之前该市场行为早已出现, 由于准则制度滞后性导致的自我会计行为, 也更能体现“造假者与授意者”自我意识的膨胀。而上述类似规定, 都是某些人员可以利用的伎俩。

(四) 法律惩处及民事赔偿不严厉使舞弊事件发生成本过低

如《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 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 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以上处罚, 与造假人员挺而走险得到的直接利益相比, 如同泥牛入海, 不值一提。更严重的是, 因为会计舞弊行为获益而没有受到法律严惩时, 其他企业与会计人员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并最终效仿。

(五) 利益刺激是舞弊行为发生的经济动因

就造假后果的直接利益方而言, 有两方, 分别是造假者及造假事件的元凶首恶即“授意者”。造假者造假时, 通常事先与“授意者”都会有某些默契的“约定”, 这些约定将造假者与授意者的利益紧密联系, 使得双方在利益上形成如鱼得水并肝胆相照的关系。这些约定诸如:股价考量、募集资金的考量、经营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连带关系的考量、企业资产重组与企业并购行为中的需要考量、中介服务质量的考量等。而“授意者”在得到造假信息后, 在不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传播下, 信息被包装、事实被歪曲。于是, “授意者”拿着骄人业绩和诱人前景的筹码, 最终达到“圈钱”等不可告人的晦暗目的。

(六) 会计地位不独立是舞弊行为发生的被动意识或合理借口

从主观上说, 会计人员本身都是愿意遵守职业道德, 不愿意做假账或做出不诚信行为的。但从现实中一些舞弊事件分析, 会计人员却往往都不是自主地处理各项业务, 也就是说, 会计人员身份不独立。依照《会计法》的规定, 我国会计人员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 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 又要代表国家、投资者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是完成不了其双重职能的。由于会计人员置身于企业, 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经营之间存在着唇亡齿寒的关系, 会计人员处于“拿人钱财, 与人消灾”的尴尬境地。因而, 坚持原则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工作境界, 不怕受到处分乃至被开除等切身利益的威胁, 最后很可能使会计人员走向孤家寡人甚至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三、会计舞弊行为的防范措施

(一) 强化公民道德诚信与行业内部的素质建设

首先,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就是要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 着力塑造人的高尚精神, 在人的精神领域搞建设。“以人为本”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以培养高度自觉的道德主体为主要任务这一时代特征, 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建设性、发展性特征。其次, 大力培育会计的诚信文化, 建立会计从业道德信用机制, 将违规行为经历与从业经历结合以考量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积极营造有利于行业诚信建设的社会氛围, 是当前会计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最后,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战略目标与价值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上的“自我革命”, 是杜绝舞弊事件发生的企业内部条件。

(二) 加强会计检查、完善财经信用体系的监控及其法律奖惩机制

首先, 会计监督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新形势研究制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划, 完善会计信息检查工作制度, 注重会计信息检查结果, 提高检查效率, 改进检查方式与手段。其次, 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评价报告与市场信息及社会信用体系结合, 建立数据网络, 实现信息数据共享, 提供及时的信息数据, 为杜绝信息质量损害提供网络条件, 将信息数据提供真正做到及时、准确、无误。再次, 应建立健全审计财税、证券等监管体系, 明确划分各部门在打击财务报告舞弊的职能范围, 使之形成有效的监管。公司应依规定须将重大讯息内容或说明输入证交所及财税指定之资讯系统, 以减少信息使用人资讯不对称现象。最后, 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来强制约束, 对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未按有关规定披露有关信息或者披露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有重大遗漏等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使之望而生畏, 将其舞弊的利益空间降至为零。

(三) 加快并完善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 扩大会计委派制的范围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舞弊;方法;原因;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多个学科,是以在会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基本目标。在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形势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以及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和不断完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为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然而在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舞弊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阔,产生的危害愈发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方法研究

1.1篡改输入

这种舞弊方法操作简单,因此也较为常用,主要是不法分子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在数据的录入及加入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如对业务数据的修改、删除或者是虚构。

1.2篡改文件

即对数据进行修改,主要是利用终端或者维护程序来进行。

1.3篡改程序

即非法改动程序,以此获得非法利益。例如,逐渐地积累小笔的资金,通过一定的处理手段将之纳入于自身的私人账户。

1.4非法操作

相关人员在上机操作时并未经过有关方面的允许或者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操作,对计算机的执行路径进行篡改。例如,部分系统人员擅自对现金支票的签发程序进行启动,然而却没有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或人员的批准,以此来套取银行现金。

1.5篡改输出

即对报表做出非法处理,泄露或窃取相关的机密信息,来达到获得非法收益的目的。

1.6其他

即通过拍照、译码等手段进行的舞弊行为。

2.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原因分析

2.1软件自身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还不完善,安全保密性工作还未取得成熟的成果,很多方面的智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很多企业在选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以及系统时,并没有充分全面地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同时对软件以及系统也缺乏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导致软件不一定适用于企业,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很难做到如臂指使,两者的契合度较低,信息处理效率和质量低。除此以外,信息的保密性低,相关的保护措施还不全面、到位,不法分子很容易就能通过网络获取或者破坏企业内部的机密信息和资料,损害公司的利益,造成会计信息系统的瘫痪。

2.2内部控制不完善

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制定和健全自身的内部规章制度,导致电算化系统的操作模式和流程不规范、难以真正实现统一,最终造成操作工作缺乏秩序,计算机舞弊现象更加严重。另外,很多企业一岗多职,人员职权混乱,权责不明,导致无序操作,也为舞弊操作提供了可能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受到很大的威胁。

2.3人员素质待提高

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缺乏具备会计电算化技能、财务管理知识和系统处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也很难保证这些人才具有遵守纪律法规的意识,能够自主的进行自我约束,能够始终坚持自身的职业道德。

2.4内部监管仍不足

企业内部审计的成功与否与审计的严格性和及时性息息相关。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对数据的非法处理引起的,会导致监管力度缺失。除此以外,对于外部监管而言,急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强有力的震慑以及约束计算机舞弊的不法行为。同时,监管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相关的法规,以有效地维护监管成果。

3.会计电算化舞弊的防治对策

3.1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

企业在市场上选择财务软件时,不仅要充分的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还要遵循国家的规定,软件要具备一定的成熟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软件时还需考虑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如软件的保密性、安全性以及权限设置等。购买软件之后,还应谨慎地试用一段时期,一旦发生任何异常情况要与商家及时地联系进行沟通协商,使系统更加完善。

3.2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要从根本上防治电算化舞弊行为的发生,就要严格制定并完善相應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而言,要减少或杜绝一岗多职现象,对岗位职权、权责做出明确的规定,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在进行内部管理时,要制定合理的业务流程、权限指引等程序,让员工更加熟悉相关工作内容,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另外,企业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风险的措施,如会计系统控制、权限审批等,将其控制在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3.3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一,企业要不断地加强会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对会计信息系统更加熟悉,更好地运用于会计信息处理工作。另外,要注重培养不同级别的电算化人才,全面的普及和提高电算化的应用。第二,要不断普及法律知识,使会计人员加强对自身工作的约束,同时,对于企业而言,要大力宣传正确的三观,使会计人员形成对价值的正确认识,通过这些方法全面的提升人员的道德素质,这也是防止舞弊现象发生的根本性方法。

3.4加强外部监管与内部审计

首先,国家应根据会计电算化舞弊手段的特点不断地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加注重立法工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减少法律上的漏洞。其次,企业也要不断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及审计力度,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展开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完善电算化审计。另外,资金雄厚的企业也可以设置计算机舞弊审核师,与审计人员共同分担审计风险,更好地展开内部审计工作。

4.总结

总而言之,要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水平,保障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杜绝电算化舞弊现象,不仅需要国家的努力,不断地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电算化工作的展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的秩序,更需要企业和个人长期的坚持,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电算化才能更高效、便捷以及安全地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的长足稳定发展。(作者单位:河南鸿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邢晶然.会计电算化舞弊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89-89.

[2] 范业燕.浅谈会计电算化舞弊及对策[J].消费电子,2013,(22):199-199.

企业会计舞弊成因分析 篇12

关键词:会计舞弊,成因,分析

一、引言

会计舞弊一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 (包括管理层、治理层以及关键员工) 为了其自身或第三方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 违背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规定, 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或虚构的故意行为。自两权分离 (委托代理) 范式的现代公司诞生以来, 由于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活动只可观察其结果而观察不到活动本身 (Arrow称其为“隐藏行动[Hidden action]”, 1985) ,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产出替代变量 (可观察的结果) 便成为股东对经理人激励、约束的主要依据。由于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管理层的“内部人”道德风险, 会计舞弊以及对舞弊防范、治理始终与各国经济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相伴而生。对会计舞弊动因的剖析, 国外已有冰山理论、舞弊三角理论、GONE理论、风险理论等丰富的研究成果。黄世忠研究安然事件后总结了包括华尔街本末倒置的盈利预期、扭曲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流于形式的独董督导模式等滋生财务舞弊的七大病因。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认为虚假报告的动机主要包括:迎合市场预期或特定监管要求;牟取以财务业绩为基础的私人报酬最大化;偷逃或骗取税款;骗取外部资金;掩盖侵占资产的事实。本文分析认为, 企业会计舞弊的成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驱动、体制环境不完善、公司治理缺陷等方面。

二、企业会计舞弊成因分析

(一) 经济利益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动因

股票期权、融资、操纵股价、侵占资产等经济利益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动因。美国公司的会计舞弊常常与其高管人员的期权制度密切相关。股票期权曾一度被誉为美国激励机制的创举, 甚至被称为“自公司制之后资本主义的第二次制度革命”, 许多公司治理专家认为这是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利器。《商业周刊》2002年发表了题为“关于利润的痛苦真相”的文章, 指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所创造的利润, 大部分被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以股票期权的形式所瓜分, 经济繁荣的真正受益者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而不是股东。股票期权在推动美国经济繁荣的同时, 过分扭曲的激励机制也为管理层会计舞弊埋下诱因, 众多公司陷入“目标激进——扭曲激励——数字游戏”恶性循环怪圈。安然、世通、环球电讯等经营者, 其会计舞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所持股票期权及时套现。我国企业IPO必须满足连续三年盈利条件, 配股再融资也要求公司前三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或6%的相关规定。一直以来, “将企业成功包装上市圈钱”在国内被地方认为是造福桑梓的好事。在这样的观念下, 企业当局、政府部门以及中介机构等协同舞弊侵害公众投资人利益便时有发生。有资料显示, 1997年在755家上市公司中, 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的家数占比例高达28%。1999年证监会修改了配股条件, 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在10%以上, 但最低不得低于6%, 结果当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 但低于6%的却屈指可数。林舒、魏明海的研究表明, 截至1997年, 公司上市前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过度包装。年报业绩的10%、6%资格线现象、公司发行筹资后随即“变脸”等, 都从一个则面说明了上市公司为了融资而进行会计舞弊的普遍性。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 直接关系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的涨跌。公司每股盈余的细微变化常常引起股票市值的巨大波动, 证券市场市盈率对财富数十倍的放大效应更增加了企业管理层“编造数据”的压力。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为了配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 维持股价或使股价达到预期波动水平, 往往通过会计舞弊, 借助不实的财务信息来达到其目的。“琼民源”、“中科创业”以及“东方电子”等公司, 会计舞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配合庄家操纵二级市场价格并从中牟利。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舞弊手段掩盖侵占公司资产。除了通过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形式违规长期直接占用上市公司巨额款项之外, 控股股东或关联方 (包括形式以及实质关联方) 还常常通过上市公司为其违规提供担保、账外融资等方式变相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上市公司为了掩盖“内部人”变相侵占公司资产的行经, 往往采取舞弊手段隐瞒事实真相。由于经过刻意的舞弊掩饰, 常常到“纸包不住火”、“东窗事发”之时, 才惊曝公司巨大的财务漏洞。

(二) 体制环境不完善是会计舞弊滋生的温床

我国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经济的市场化、法制化等因不能一蹴而就而有待逐步完善, 体制环境的缺陷是滋生会计舞弊的温床。以企业发行上市为例, 从2000年之前的政府审批制到目前的核准制、再到将来的注册制度, 我国对证券发行及监管是一个市场化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政府监管在企业IPO中仍具有相当的“话语权”。为此, 企业为了能够顺利IPO, 难免“跑部钱进”。政府官员及国企高管 (实质也是官员) 的道德风险导致权力寻租、“监管合谋”, 进而引发不少公司通过会计舞弊等手段“欺诈上市”。施蒂格勒分析的“管制俘虏理论 (Capture theory) ”, 证明很多管制者与被管制者到最后都变成了管制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总是会找到更多的借口, 建立起更多的规则, 利用政府赋予的合法权力来创造出更多的管制来。有资料显示, 虽然我国企业上市名义筹资费用低于美国水平, 但是企业实际上市的成本并不低。发行环节的受益者分布于两极:一极是很幸运取得上市资格的发行人, 另一极是合理程序之外的寻租市场。在“国退民进”的企业改制过程中, 一幕幕低估、贱卖国有资产的败德行经必然要通过会计舞弊来伪装。“国退民进”的企业改制, 在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同时也成就了少数亿万富豪。很多人在抨击“企业家”巧取豪夺、贪得无厌之时, 却疏漏了政府监管的责任。“自卖自买”的企业改制方案之所以能顺利实施, 通过政府监管审批乃是它的必要前提。某些政府官员的私欲膨胀以及“政绩”驱动, 使得企业管理层串通少数政府官员自然要比说服广大职工及社会公众要容易得多。在“改革”招牌的掩护下, “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着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但更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的改善令人担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坦言, 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存在“内外勾结、低估贱卖国有资产”等突出问题。而国有资产的“低估贱卖”除了通过对“会计报表”作假伪装蒙骗监管审批外别无它途。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胡汝银认为, 在证券市场上, 大量的国有股使政府成为最大的市场参与者。对证券监管机构来讲, 受制于政府又要管制政府, 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监管者的坚牙利齿被包了起来, 证券监管过程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企业管理层是地方经济发展有功之士, 尽管他们采取欺诈、舞弊等手法骗取了上市资格, 但其在地方政府官员眼里是功臣。有报道分析“麦科特铁案被辩无罪”个案后认为, 证券监管一定程度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经济跟政治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企包装 (舞弊) 上市 (解困) 以及巨额配股融资等的决策审批, 其背后则体现某种程度的政府意志或行为。

(三) 公司治理缺陷等给舞弊者以可乘之机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又称直接控制。OECD认为,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 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还提供了一种结构, 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 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外部治理, 即通过竞争的市场所实现的, 如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经理市场、资本股权市场以及外部审计等。李明辉、曲晓辉 (2003) 所做的问卷调查及分析表明,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虚假财务报告的最主要原因。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治理机制薄弱。我国还没有形成英美治理模式那样以法制为先导的发达的市场控制机制, 包括独立董事制度、经理人市场、用脚投票以及市场并购机制等。二是虽然我国上市公司或企业“一股独大”、股权结构历来普遍集中, 但也未形成类似德日公司的有效的组织控制机制。这样导致的“委托-代理”链条冗长 (含有官员败德风险等) 、所有者缺位或缺乏有行权能力的股东等公司治理缺陷在我国企业中尤为突出。公司内部治理是一个完整体系:股东 (大会) 的行权能力是治理结构的基础;组织治理就是在两权分离条件下达成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相容;决策治理结构是保证经营者决策科学、有效;内部控制制度是将所有者资本保值、增值目标, 以及经营者的经营决策在公司各个层次得以落实的体系。由于我国企业既缺乏外部发达的市场控制机制, 内部治理因为所有者缺位、激励及决策机制不完善等又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组织控制机制, 加之沿袭传统的集权思想, 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宗法等级观念使得对“一把手”难以形成有效监督, “一支笔”助长“一手遮天”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巴林银行、郑百文、银广夏、中航油等这些曾经辉煌的企业顷刻坍塌, 原因就是被人们称为现代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定器”——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法律责任机制不健全是我国企业会计舞弊泛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一些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诉讼案件久拖不决等, 使我国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缺乏有威胁力的法律惩戒机制。此外, 从会计监督角度分析, 内部监督由于公司治理缺陷使得其屈从于单位“一把手”的淫威而缺乏有效的制度制衡;社会监督因注册会计师的有限责任、所面临法律诉讼风险极低等而流于形式;政府监督由于贪腐、部门利益以及政企不分等体制缺陷使其难以充分发挥监督功效。由此可见,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内部控制薄弱、法律责任机制不健全以及会计监督乏力给会计舞弊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 会计信息有效需求主体缺失使舞弊缺乏约束

从本质上讲, 会计信息质量的形成过程是外部利益相关者 (信息使用者) 的需求质量与内部利益相关者 (管理层) 的供给质量经过多次博弈, 实现某种利益均衡的过程, 也是会计信息需求质量与供给质量双向逼近的过程。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主体——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会计师事务所还不是真正基于市场的需求主体, 从而失去了一支能有效约束、监督会计信息供给质量的市场力量。会计信息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是会计舞弊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作为最大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 其发展经济、行政权力、产权代表等多重角色, 弱化了其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我国企业“一股独大”的控股股东实质上是会计信息的幕后操纵者而非两权分离条件下真正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资本市场上中小股东的“搭便车”以及投机性偏好, 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者。作为最大的债权人, 银行由于管理机制僵化、风险意识淡薄、政府行为严重等, 使其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信息需求主体。此外, 我国企业的年报审计、验资、年检等审计服务的需求主体主要部门是政府监管机构, 而非真正的市场。因此, 获得这些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 并“取悦”于他们是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取得市场份额的关键。再者, 注册会计师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服务所面临的重大法律诉讼的风险极低, 也使会计信息供应链条上的最后把关者对会计舞弊疏于防范。

(五) 成就商业帝国梦想使管理者铤而走险

许多企业管理层都希望将企业越做越大, 越做越强, 都有非常强烈的扩张、增长欲望。但是传统的产业盈利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其快速营造“商业帝国梦想”的冲动。通过购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营运成本, 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快的增长。许多企业已经把并购作为最佳利润增长点。并购已成为中外经理人实现其“商业帝国梦想”的不二法门。贝多广认为, “从历史经验来看, 大多数美国企业的并购案例都不成功, 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 并购当初的规划都是美好和诱人的, 也的确存在1+1>2的可能, 但现实总是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郎咸平认为, “中国企业不能做大做强”, “在一个竞争激烈环境里, 企业试图通过做大而做强, 它的命运就是一个失败的开始。要做大就可能造成成本失控, 我到今天几乎没有看到哪一家企业是通过做大而做强的”, “我只看到做强才能做大”。正如专家所述, 大多数企业并购案例并不成功, 也鲜有企业先做大而后才做强的。世界通讯等一些公司舞弊案一再警示人们, 超常规的发展往往成为财务舞弊的诱因。帕玛拉特的舞弊主要原因也是掩饰因过度并购而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盲目扩张或并购的失败, 加大了管理层财务经营的压力。为了避免经营业绩滑坡以及防止“戴帽”或退市, 管理层不惜采取欺诈、舞弊手段铤而走险。

(六) 文化中消极因素强化会计舞弊的动机及后果

亨廷顿 (2000) 将文化定义为, 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 (灵魂归宿)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指出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有“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和谐与斗争”四个方面。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 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管理模式能否移植, 这就是管理学中的著名争论——收敛与发散争论 (Convergence vs divergence debate) 。收敛假说认为, 合理或有效的企业经营模式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并不受文化的影响。发散假说则认为经营管理镶嵌 (embeded) 在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背景之下, 任何有效的经营模式都会因文化而异。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从文化差异角度对组织进行研究认为, 民族文化对雇员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和态度起着主要影响。Sidney Gray以及John B Mac Arthur等的研究认为存在会计文化价值, 即文化差异导致在会计偏好方面的不同价值取向。刘骏认为, 文化是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基础性约束, 它通过对会计规则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行为的作用来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质量。笔者认为, 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会纵容、强化会计舞弊的动机及后果。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内部逻辑包含会计舞弊的抑制机制, 对这个观点的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社会和文化结构中都包含主体、关系、地位等要素, 而其中的关系和地位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约束和激励机制。企业会计舞弊行为在任何国家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会计舞弊的形成机理和发生强度却不尽相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 风险偏好型与风险厌恶型文化, 大权距与小权距文化等, 前者与后者相比则更容易出现会计舞弊行为。

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本主义, 曾经从中国儒、道哲学的人文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埃兹拉·沃格尔认为, 由个人主义造成的“美国病”应该用“东方药”来治, 西方国家及民族应该学习东方国家的团体主义精神。透视美国的安然、世通以及欧洲的帕玛拉特等会计舞弊事件, 我们不难发现其崇尚个人主义的成功文化背景所留下的烙印。同样,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唯命是从、唯上是举的宗法、皇权思想, 集权式的社会权力安排, 使得对形形式式的“一把手”监督形同虚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舞弊的蔓延。

无论西方文化或是东方文明, 其实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我们正面临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一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整个社会信仰匮乏, 功利、浮躁现象严重。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树立诚信、守法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必将为治理会计舞弊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黄世忠等:《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剖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杨德怀:《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成因剖析》, 《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年第12期。

[3]林舒、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年第2期。

[4]谢志华:《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5]蒋尧明、罗新华:《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研究》2003年第8期。

[6]刘骏:《文化是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基础性约束》, 《会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上一篇:电子仿真软件下一篇:职业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