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及其防范

2024-06-22

会计舞弊及其防范(共12篇)

会计舞弊及其防范 篇1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类企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 出现了会计舞弊现象。会计舞弊不但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还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 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总结了企业会计舞弊现象的形成原因, 分析了会计舞弊的主要形式,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舞弊现象的防范策略, 希望能有效制止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会计舞弊,成因,形式,防范策略

企业会计舞弊现象是指企业为了自身利益, 要求会计人员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的行为, 主要是通过在会计核算中做假账和伪账来进行舞弊行为, 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它是企业歪曲事实以获得非法利益的行为, 面对会计舞弊行为愈演愈烈的趋势, 必须采取措施严加防范。

一、企业会计舞弊的成因

(一) 制度、准则模糊不清

目前我国企业的产权制度模糊不清, 虽然国家法律对国有资产的归属权有明确的规定, 但却没有行使所有权的代表, 人们虽然拥有这项权利却无法行使, 国家的财政部门有国家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但也缺乏明确的代表承担这份责任, 造成责任的虚置, 导致管理责任虚置, 没有明确的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就受到较大影响, 这为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提供了便利。企业会计准则也存在着模糊性的缺陷, 会计准则只对进行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指导和约束, 并没有对所有的经济事项进行指导和约束, 企业从自身的经营状况出发, 在进行经济行为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来反映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和成果, 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必然会给企业的选择留有余地, 这是会计准则模糊的原因, 为会计舞弊现象创造了机会。

(二)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影响着会计行为是否正确合理, 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健全, 并且能够切实贯彻制度, 使制度能够顺利运行, 那么企业的会计行为中舞弊的机会就大大减少, 舞弊现象发生的次数就少, 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舞弊现象发生的几率就增多, 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就降低, 不仅如此, 还可能导致更多错误和弊端的产生。

(三) 经济利益的驱使

会计舞弊现象出现的直接动因是股票期权、操纵股价、融资、侵占资产等经济利益的驱使, 上市公司为了炒作本公司的股票、维持股价或者使股价按照预期进行波动, 往往就会借助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会计舞弊。公司内部人员通过这种手段掩盖和侵占公司的资产, 除了通过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的形式违规占用公司资产以外, 公司股东往往还通过上市公司为他们违规进行帐外融资的方式, 间接的侵占公司资产, 为了掩盖这种侵占公司资产的行为, 上市公司就会采用舞弊的手段隐瞒事情的真相。

(四) 国家法律针对舞弊行为的法规不健全

舞弊现象之所以产生, 是由于强大的经济利益驱使, 人们面对巨大的经济诱惑不惜铤而走险, 即使触犯了法律, 相关的法律对舞弊现象的处罚也不够严厉, 抵不过经济利益的诱惑, 加上国家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不力, 不能及时发现舞弊现象。我国的法律只对舞弊行为进行了描述和限制, 并没有具体的惩罚方案, 对舞弊行为发生的原因不容易界定, 因此, 在追究责任时只能对公司追究责任, 对具体的参与人员的处罚还较轻, 大多数只是进行行政处罚, 这使会计人员或企业领导者更加有恃无恐。

二、企业会计舞弊的主要形式

(一) 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

这一形式的舞弊行为的实施者是基层或职位不高的会计人员或其他职员, 他们通过舞弊行为来侵占企业财产, 为了掩盖自己的犯罪事实, 他们就会伪造资料、数据、记录来掩盖, 比如销毁一些重要的记录或凭证, 或对记录和凭证进行修改、更换, 没有收回的应收账款在到期后还不断增加, 应付账户的姓名重复使用, 账目余额和支出有差距, 账目记录采用复印件形式, 应收账款多次调整等方式。

(二) 企业领导者的舞弊行为

企业领导者由于职务上的便利,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和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提供虚假经济信息, 伪造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 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欺骗。企业领导者不同于一般职员, 他们拥有较大的权利, 进行舞弊行为难以被人发现, 并且危害性极大, 企业领导者进行舞弊行为的具体表现有虚增应收账款、虚增固定资产、虚增存货价格、虚增存货价格、虚增销售收入、虚减负债、虚减应付费用等。

三、企业会计舞弊的防范策略

(一) 加强法制建设, 增加部门协作

国家应完善关于会计舞弊现象的惩罚措施, 以法律来规范会计行为, 以《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 明确会计舞弊行为的具体做法, 避免舞弊人员钻法律的空隙, 逍遥法外。完善责任追究条款, 分清舞弊产生的原因, 并把责任追究到个人, 强化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 一方面要强调民事责任, 舞弊行为要进行民事赔偿, 另一方面还要完善行政执法的责任追究制, 加强行政监管, 能够有效规范会计行为, 促进公平竞争, 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还要完善刑事责任追究制, 加大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 树立法律的威慑力。会计舞弊行为的防范需要各部门的合作, 包括当地政府部门、司法机构等, 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及时发现舞弊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有效防止舞弊现象的大规模产生。

(二)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影响着企业正常的运行, 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控制层次:首先是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相互制约的制度, 其次是定期核查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流程, 再次是定期检查各部门的基础上, 用内部审核的方式实行内部控制。如果以上的三个控制层次能够有效的实行, 那么控制制度就能发挥监督和控制的作用, 及时发现会计舞弊现象。企业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最重要的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 企业要定期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运行状况, 并对运行状况进行考核,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并逐步改善和完善, 促进制度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 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

改变会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会计的监督职能需要落实, 会计集中核算制和会计委派制能够有效落实会计的监督职能, 内部的审计与监督能够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着规划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及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任务, 企业不但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还要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建设, 因为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赋予部门权利, 树立部门权威, 并提高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技能, 使内部审计与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加强外部审计与监督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预防经济社会中造假现象出现的有力措施, 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会计造假行为, 但会计监督职能的能力范围有限, 只靠内部监督是不够的, 还要借助社会和政府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受到委托, 以独立的身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 并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对企业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负法律责任。政府监督是指国家的相关法律部门, 如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证券部门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对企业的会计资料实行监督检查, 实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内部审计监督的同时, 将专业监督和大众监督相结合, 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能够有效保证监督的作用。

四、总结

会计舞弊的防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高度重视和自觉防范,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也需要社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和制止,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旦出现会计舞弊行为, 国家机关应该予以严惩, 这样才能有效制止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邢小丽.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有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 2008.3

[2]李世权, 周舟.《从公司治理视角分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4)

[3]刘常荣.领会《审计法》修订条文的重大创新[J].会计之友, 2010, (10) :91-95

[4]程琳.“应收账款”舞弊表现及其审计[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8. (1) :67-68

[5]杨梅.《论会计报表审计中如何查找舞弊事项》.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 (2)

[6]牛连果.会计舞弊的原因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01)

会计舞弊及其防范 篇2

摘要:会计过失普遍存在,它不能真实、公允的反映企业或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里和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顽症。本文主要从会计过失的概念、特点、其与会计舞弊的区别、原因及其防范和治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参考。关键词:会计过失;会计舞弊;防范对策

一、前言

会计是管理经济的职业,其主要职责就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及资金运转进行完整地、持续地、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以维护财经纪律,加强计划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实践者,其在经济管理和运行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但在会计记录、计算、整理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会计行为人自身的主观因素而导致的会计过失,导致会计信息不实等情况。为此,必需了解会计过失的概念、特点,其与舞弊的区别,会计过失的原因等,才能做到有效的防范。

二、会计过失的概念、特点

会计过失,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亦称会计信息不实。会计过失的特点:当事人无不良企图,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意,纯属工作疏失所致;不实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的比较明显;不实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不实的纠正比较顺利等。

三、会计过失与会计舞弊的区别

会计舞弊,则是指当事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或账务处理时,为了窃取资财或其他目的,有意识地采取虚构业务、涂改和伪造单据、账册及报表等弄虚作假,导致财务报表不实表达的违法犯罪行为,亦称会计造假。其是一种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为目的,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事实的行为,舞弊行为人主观是有不良动机的、故意的,结果会造成舞弊人受益等。因此,会计过失与会计舞弊的区别主要体现:

(一)性质不同:过失是行为人在办理业务时发生的—种会计过失,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而会计舞弊则属于不法行为,是行为人有意识、有预谋的一种犯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二)目的不同:会计过失的当事人无不良动机和企图,是非故意造成过失;而会计舞弊的当事人却是有着恶意的、不良的企图,是以获得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利益,是故意造成的“会计过失”。

(三)手段不同:会计过失当事人是采用的正常方法,在处理业务中发生的差错;而会计舞弊当事人是采用非法手段处理业务的一种非法活动,如虚构业务、伪造票据、涂改记录、更换账页、粉饰报表等。

(四)后果不同:过失的表现比较明显,易于被发现和纠正,一般不会造成重大损失;而会计舞弊的表现比较隐蔽,往往被一些假象所掩盖,不易被发现和纠正,极易造成重大损失。总之,衡量过失与舞弊的主要标准是:是否存在不良企图、是否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是否掩盖真相欺骗他人、是否使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判断过失与舞弊必须有充分的证据。

四、会计过失产生的原因

会计过失的产生的原因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造成操作规范和程序的错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会计准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而新的相关制度、法规又尚未建立、健全,致使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缺乏可操作性;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会计资料中的计算和抄写错误;会计估计错误;在本期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作调整;由于会计人员工作不认真,造成疏忽性错误,或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不予重视,造成漏记已完成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不熟悉,造成会计政策误用的现象;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由于会计准则、制度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基本规范要求,但会计受某些既定前提和原则的影响与限制,致使会计过失;某些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可选择性,使会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一定情况下又可发生会计变更,从而产生会计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过失;其他原因导致的差错,如错记借贷方向、错记账户等。

五、会计过失的防范和治理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会计规范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内部控制制度是财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是否适宜、有效,是衡量其经营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其为会计规范在单位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在财务管理中,严格执行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因此,治理会计过失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上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立健全相应的授权批准、岗位分工、业务记录、财产安全、人员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这样就能减少过失的可能性。(二)加强会计规范建设,完善会计准则、制度

考虑到中国面临的特殊会计环境,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相结合的会计准则体系,加强会计规范建设,尽量克服和减少会计准则、制度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人员的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同时,还应尽可能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降低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样性而造成的会计过失。

而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中,要立足于客观实际,要符合政策法规、准则制度的规定,依据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对会计事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不应凭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特别是一些需要估计,断判和推理的会计事项,更要注意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发生,从而减少会计过失。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一是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应对未来的会计环境变化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和预测,以使会计准则、制度具有较好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准则、制度产生过多的困扰;二是对于会计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详细阐述,表明其适用情况,这就不会使会计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三是在制定和执行会计准则、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的相应制衡关系,并将各方利益在有关准则中充分体现,以消除或减少对准则的抵触和抵制行为,增加或提高对准则利益的认同感。

(四)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直接操作人员,是防止会计过失,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道放线,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职业判断能力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应做到:首先,应严格执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只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审核的人员才能从事会计工作;其次,逐步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准则,通过监督和检查,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也应以严明的态度来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把履行会计职责转变为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业准则;第三,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尤其要抓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五)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目前,我国尚未有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工程理论的逐步完善,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密不可分,我国的会计工作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则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减少会计过失,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过失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实,其具体原因有很多,且极为复杂,要防范则必须注意结合多种措施综合利用。为此,应以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核心,加强会计规范建设,完善各种会计准则、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等,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会计信息过失,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参考文献:

会计舞弊及其防范 篇3

【关键词】 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舞弊

1. 会计监督及会计监督体系

所谓会计监督,就是指企事业单位的除财务部门的其他部门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对财务部门的会计统计活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行监督的行为,就目前来看,为了使会计监督活动的执行更加规范化和客观化,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在企业内部成立了专门的会计监督中介机构,以便更好的行使会计监督的权力,使会计活动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情况。

而相对应的所谓的会计监督体系,就是指不同的具有会计监督职能和功能的机构联合起来,通过自身的职权形式的优势,来促进和推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的更好的进行,避免和杜绝存在会计活动中的各种舞弊现象,尽可能保持会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般来说,会计监督体系指的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监督三个部分的共同作用,因此,下文中笔者将逐一进行分析。

1.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所谓单位内部监督,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的某个职能部门,依据单位的财务监督的实际情况,对财务部门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的行为。每一个企事业单位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如果不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很难保证自身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发展规划的可执行性,所以企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单位内部的会计活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避免出现各种危害单位发展的会计舞弊行为,形成一个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的机制。单位内部的自我监督是会计监督的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有效控制自身会计活动的最重要的方式。

1.2政府监督

所谓政府监督,就是指相关的政府部门根据国家的授权,对有关单位的会计活动情况进行审计,并组织各种监督活动的行为,政府监督也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的重要方式之一。

1.3社会监督

所谓社会监督,就是指社会的有关机构和受委托部门,根据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对其进行会计监督的行为。

2. 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

2.1对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

财经法规是我国各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我国政府颁布的针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重要管理条例,所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有关单位应该严格的依照财经法规的有关规定从事各项经济活动。会计监督作为财经法规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整个财经法的执行和落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会计监督活动是各企事业单位遵循相关法律办事的重要的一环,也是对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检查的重要步驟,所以会计监督的执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相关财经法规的贯彻和落实。

2.2对单位经营管理的强化

会计监督作为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手段之一,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通过会计监督活动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因为会计监督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可以有效的审查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这样就可以在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

3. 会计监督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应用方法

3.1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会计法规及相关制度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防范会计舞弊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依据,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对会计法规以及会计从业准则等规范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完善和落实相关法规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加大惩处的力度,构建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做到各种会计活动行为的有据可依。

3.2加大力度进行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会计监督虽然受诸多因素制约,但其关键还是人。因此,只有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才能强化会计监督功能。

首先,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会计人员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的认识,要求会计人员懂得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并在国家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下真正履行其职责;

其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机制来对会计人才进行培养、评价与选拔,并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还要多管齐下地开展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及时更新知识来武装头脑;

再者,会计管理部门应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对新问题的判断能力,使会计人员在思想上把会计监督从单纯的“检查与督促”观念中纠正过来,树立起会计监督是为更好地发展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

3.3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为了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对企业会计舞弊的防范,要重点关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这三个方面。

3.4促进企业会计监督的落实

企业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以确保其真正得到落实,并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逐步调整和改善相关的控制步骤和措施,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使之更加合理高效。

3.5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不附属于任何机构,自收自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因此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并且为社会公众所认可。我们应当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在双向独立中的先天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审计质量。

首先,财政部对会计师事务所要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用制度来保证其审计质量;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结合工作,认真制定全面质量控制的政策与程序,并采取措施保证其实施;

再者,为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防止客户风险转移,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要求客户向事务所承诺其所提供的会计资料是真实完整的,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监督及其体系是防范会计舞弊的一个重要措施。为了更好的行使会计监督的防范职能,就必须要从单位内部、政府及社会这几个方面入手,同时做好具体的监督活动。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促进我国会计监督的发展做出贡献,希望能够通过会计监督的有力执行来杜绝各种会计舞弊行为,保障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试论企业会计舞弊及其制度防范 篇4

一、企业会计舞弊的人员以及行为方式

在企业中进行会计舞弊的人员主要归结为两种:首先, 会计人员自身。其次, 企业领导人员。在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 会计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 甚至有权力支配财务的花费情况, 所以很多会计管理人员没有经受住外界花花世界的诱惑开始从企业中获取非法经济利益, 从最初的很小一部分到现在的无法把持。他们在非法谋取资金的同时开始伪造一些虚假的数据、资料, 在必要情况下还会销毁对自己来说极为不利的数据凭证, 达到掩盖事实真相的目的, 所以最后使得企业中的实际账目与支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严重损害企业经济利益。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员, 在企业中占据着核心的领导地位, 常常会为了一己私欲要求会计人员伪造相关财务数据, 会计人员与领导之间相互配合很难被发现, 所以最终导致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失真或是收入出现严重的虚增问题, 使得现代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加上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很难被相关检查管理部门发现, 所以会计舞弊现象越发严重, 对国家经建设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二、如何加强企业会计舞弊的制度防范工作

1、强化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控制

会计工作人员一直掌握着企业的财务以及重要的数据, 主体地位一直未被动摇, 也从未被超越, 所以才会助长会计舞弊行为, 新时期企业想要成功遏制会计舞弊行为就必须强化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控制。对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进行必要的控制, 保证各部门之间既独立又制约的工作关系, 各部门之间都要对会计工作进行核对, 把每一笔支出帐目都做到有理可依, 同时建立部门责任制, 这样各部门才能强化管理意识, 每一笔财务都不会出现误差, 会计部门的工作依靠其它部门的配合, 各个部门直接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 所以有效的防止了舞弊现象的产生。

2、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要在协调各部门的基础上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权力。经过长期实践证明, 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审计部门为整个企业承担着规划、监督、审查以及控制的作用, 所以企业要完善审计工作的机构建设情况, 保证审计部门的绝对独立性。因为会计舞弊的一方面是源于领导人员自身, 所以为了避免企业领导人对审计部门工作的随意插入, 必须强化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地位, 只接受企业股东的命令, 同时要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质建设, 保证审计工作展开的效率性。

3、加强企业外部管理监督工作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企业的外部管理监督工作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会计的舞弊行为, 在企业内部加强审计监督工作能够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外部监督工作的辅助效应。外部监督部门主要是由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专门成立的社会审计监督管理部门, 这类部门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会受到企业中不良因素的任何干扰, 拥有绝对独立的审查权利, 在工作过程中站在客观角度进行企业会计审查, 最终报告保证真实有效, 不会存有任何偏袒, 一旦查处企业中存在舞弊现象直接对该企业进行查封, 拥有法律效力, 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来说起着警示作用, 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部门进行工作结合, 才能保证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模式。

三、结语

会计舞弊现象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所以需要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努力, 企业内部要重视会计工作, 强化自我检查, 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 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控制, 削弱权利意识, 同时国家监管部门要进行及时的抽查, 对企业出现的会计舞弊行为严惩不贷, 以严肃法纪地位,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雪芳.基于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 2006. (2)

[2]程琳.“应收账款”舞弊表现及其审计[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8. (1) :67-68.

会计舞弊及其防范 篇5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企业会计舞弊的概述,分析现行法律法规认定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局限性,对企业会计舞弊防范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企业会计舞弊的概述、现行法律法规认定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局限性的企业会计舞弊的法律责任与防范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企业;法律责任;防范;会计舞弊

引言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建设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于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企业中存在着严重的舞弊问题,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要学会有效的识别会计舞弊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会计专业知识,将会计舞弊问题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帮助投资者们作出最正确的决策和判断,给经济市场一个公平透明的工作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1]。

一、企业会计舞弊的概述

1.1企业会计舞弊定义、特征

企业会计舞弊指的是企业出于不法目的,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伪造、变更或者虚构交易等方式,故意使会计信息引发不实呈现的`行为。企业会计舞弊包括下述几点特征:(1)主观角度来源于行为人的故意。故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其行为是违法的,而依旧使放任该结果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2)客官角度存在违法性。企业会计舞弊会侵犯企业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市场经济有序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我国法律明令禁止。

1.2企业会计舞弊表现形式

(1)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2)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3)对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资料进行销毁或者藏匿。(4)删除或者隐瞒企业交易事项,记录不实企业交易事项。(5)故意推行缺乏科学合理性的会计政策。

二、现行法律法规认定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局限性

现阶段,我国颁布了《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予以规范,然而现行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认可仍旧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对企业会计舞弊予以行政处分属于现阶段追究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且行政处分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然而行政处分是存在一些弊端的。(1)行政处分缺乏威慑力。(2)自行政处分时效角度而言,《行政处罚法》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予以行政处罚”[2]。某种意义上而言此规定会对行政处罚运行构成极大的制约,一些企业也因此而抱有侥幸心理。即便相关法律法律对企业会计舞弊刑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企业会计舞弊被处以刑事责任的案例相对较少。相较于国外企业会计舞弊处罚而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予以的力度明显不足,难以有效反映虚假信息披露的危害严重性。

三、企业会计舞弊防范策略

整个企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优化企业会计工作开展。如何进一步防范企业会计舞弊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提升企业负责人财会水平

应当强化企业负责人对财会知识的学习,提升企业负责人对企业会计舞弊的辨别能力。企业负责人是会计行为中的重要参与者,企业推行一系列会计政策、对企业各式各样重大会计事项进行决策过程中,企业负责人均应当参与其中。会计学科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实践性,企业负责人应当全面了解会计基础知识、理论,对国家会计制度展开深入学习等,唯有当企业负责人系统掌握会计知识,提升自身对企业会计舞弊辨别能力时,方可有效确保企业自身财务工作、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3]。

3.2规范会计工作,构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自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现状而言,造成企业会计舞弊的原因一方面有我国会计制度自身存在不足,一方面有企业内部治理机构不完善。鉴于此,企业应当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内部治理机构,在追究会计舞弊法律责任时,可结合不同主体职责予以划分,根据其行为目的来评定谁是会计舞弊真正操纵者,进一步就其责任大小予以处罚。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内部会计人员监督职能,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并赋予其一定的职权,有效杜绝会计舞弊的发生。

3.3强化我国会计工作执法力度

伴随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会计工作势必会面临更多新问题、新矛盾,为了防范企业会计舞弊,一方面要逐步健全我国会计规章制度、体系,一方面要深入强化会计监督机制。应当全面发挥国家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该三层次各自作用,相辅相成,构筑出全面的监督网络系统以有效防止企业会计信息现象的出现[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背景下,投资者的选择性越来越多样化,投资者要想通过企业公布的各种会计信息报表,有效识别出企业是否存在各种会计舞弊问题。为了防范企业会计舞弊,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现行法律法规认定企业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局限性,“提升企业负责人财会水平”、“规范会计工作,构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化我国会计工作执法力度”等,积极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健康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金萍. 浅析我国会计工作法律责任及其防范[J].财政监督,,27(15):28-29.

[2] 雷光美. 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的防范和治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7(06):103-104,114.

[3] 冯幻子. 论会计舞弊的法律责任[J].经济研究导刊,,(18):94-95.

浅谈企业会计舞弊及防范 篇6

舞弊通常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舞弊的种类、内涵及其结果往往因舞弊者的性质、动机和需求的不同而各异。研究会计舞弊的涵义及其成因,寻找企业防范检查舞弊的对策,以便有效控制和揭示企业舞弊,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考虑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阐述企业会计舞弊的概念和危害、舞弊的成因、形式和趋势并提出了防范会计舞弊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会计 形式 舞弊 防范

1.引言

2001年安然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报告,承认其高估巨额利润并隐瞒了大量的负债;2002年世界通讯公司也承认其将约38亿美元的非法费用资本化。在我国,也连续爆出了银广夏、麦科特、中航油、东方锅炉等上市公司的“一窝子”恶性舞弊造假案件,对我国资本市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这些舞弊案的发生,即说明企业会计监管和审计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又对如何在制度上不断强化和完善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企业会计舞弊的形式和成因,探索治理会计舞弊的对策,意义深远。

2.企业会计舞弊概念

企业会计舞弊是指企业领导和企业会计共同参与,以获取不当利益为目的,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违规做假帐或是虚拟报表的行为。通常包括伪造或编造会计资料;隐瞒、删除交易或事项;侵占资产;编造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虚假披露会计政策等。其本质是欺诈,是一种违法经济行为或犯罪行为,都是舞弊者故意歪曲事实,以各种复杂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非法利益。企业会计舞弊一般都具有经济性、非法性、侵害性、欺骗性、故意性、危害性、隐蔽性等主要特点。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舞弊的行为人有不良动机和目的;事先要经过预谋策划,事后要设法掩盖罪行;舞弊形态呈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并且其危害性很大。

3.舞弊的危害

3.1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舞弊的存在,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而且导致国家的经济政策、法规与实际状况相背离,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局面,破坏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组织、集团和部门间的信用危机。

3.2危及经营主体本身生存

市场是公正的,如若没有自愿平等,失诚信,搞欺诈,只能自酿苦果,一败涂地。昔日巨头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的惨痛教训说明了一切。在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只有8.4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可信,而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不完全可信。这反映出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誉为代价,公然违背信用原则,不仅造成财务混乱,而且人为地丧失了“诚信”这一赖以生存发展的有限资源,使其步入“物择其流,适者竞存”的优勝劣汰生存法则之中,让市场逐出竞争的舞台。另外使得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同时舞弊也会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4.会计舞弊的成因

追本溯源,舞弊的产生往往都离不开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在会计实务中,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而造成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层舞弊,即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甚至违背会计规范进行会计舞弊。

4.1企业负责人为追求业绩或自身利益而虚增企业利润

一些大型企业对下级单位负责人的考核主要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经营业绩考核,它涉及到负责人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因此为了业绩,负责人难免要对利润进行操纵。还有的上市企业为获得股票发行资格、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或大股东利益而夸大甚至编造虚假企业盈利。

4.2企业为追求良好外在形象而虚增企业利润

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情况,往往需要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进行运作,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出于尽量减少风险的需要,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信誉不足的企业。因此,为了获得资金和维护其在商业经营中的信用,一些企业便存在着虚增利润的现象。

4.3企业为了规避税收而隐瞒企业利润

一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推迟纳税时间,往往隐瞒利润。例如通过合并等方法,将利润转移到亏损,减少税收负担。但也有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能够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形象,为了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不惜虚报利润,多交所得税,而这部分所得税又往往通过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形式再返给了上市公司。

5.企业会计舞弊形式及趋势

5.1虚构经济业务虚增利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常常会虚设销售业务,以增加企业收入和利润。另外,在货物没有确定转让权的时候,是不可以将其销售出去的,这种提前获取收入的方式可以最大化利润或平滑利润。

5.2利用往来账户调节利润

企业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会计人员不定期予以清收核对长期挂账,一些已经坏账的款项未将其纳入损值的范围内。收回的赊销款也可能被截留或挪用,然后再将欠款做坏账处理列入管理费用。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在一些款项已经入账的情况下,仍未确定其收入,而是长期挂在往来账户,用以调整账面收入和利润,推迟或减少纳税,而不能收回的坏账、已经支付的费用或失败的投资也未及时确认为费用支出。

5.3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企业以高价或低价出售产品给自己的关联企业或未按市场价购买原材料,人为的调节企业的收入和成本。将非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盈利较强的子公司置换或出售给上市公司;将上市公司的亏损、闲置或不良资产高价出售、托管给非上市公司。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通过调节和操纵与关联企业应各自分担的销售和管理费用调节利润。

nlc202309030141

5.4通过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调节利润

滥用借款费用会计处理,将应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利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企业为了实现当期的盈利目标,将收入性支出转变为资本性支出。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当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未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反之也未采用成本法核算。滥用资产减值准备政策,故意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实现盈利目标。

5.5采取多开银行账户的形式进行舞弊

企业为了隐瞒在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或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采用多开银行账户的形式来躲避监管。一些企业常常将所获的业务收入转到其他的银行账户中,隐瞒销售收入,不缴或少缴税款。还有的企业将企业运行资金转到多家银行账户中,或将其他单位和个人支付款项转入第三方账户或由个人私收,或者将款项公款私存。有的企业甚至以小团体的形式开设账户,设立“小金库”,在必要的时候违规使用。

5.6通过潜亏挂账的方式进行舞弊

部分上市公司改组上市时,基于包装的需要,虚增了一块资产,可能挂在应收账款上,也可能虚增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投资项目根本就是虚的或为不良资产,但也挂在账上。上市以后,因原主业不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急剧减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另外,上市后继续包装,造成多项资产尤其是应收款项虚增。这些账面不良资产带来的潜亏金额往往很大。

5.7利用企业管理漏洞进行舞弊

一些企业由于制度不健全,没有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设立岗位,如企业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或会计人员兼任出纳、采购兼实物管理人员,为贪污、挪用公款、公物提供了便利。企业负责人串通财务人员通过虚报冒领、重复报销等方式报销不实费用,套取企业资金,给企业造成损失。会计人员利用兼职机会或出纳利用职务便利监守自盗,采用白条抵库、坐支现金等方式贪污、挪用公款。会计人员将应入账的资产有意隐匿不入账,同时将企业资产带回家中自用或变卖出售。会计人员串通实物资产保管人员将账内资产借故销账,将相应企业资产转出账外。将企业资产或资金长期借外单位使用而不收取费用和利息。

5.8会计舞弊的趋势

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国内外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的案件呈日趋上升的态势,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计算机舞弊也称计算机犯罪,是指以计算机为手段或目的,通过故意掩盖真相、制造假象或利用其他欺骗方式,达到其实施不法行为的目的,如利用计算机来骗取钱财,盗窃计算机程序或机密信息。对计算机犯罪及其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已成世界各国不争事实。

6.会计舞弊的防范

6.1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开展舞弊审计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在大约57%的舞弊受害组织中凡有内部审计机或舞弊监察等部门的,这些组织遭受的平均损失为80000美元。与此相对的,那些没有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的平均损失则为130000美元。

可见,内部审计在企业舞弊的防范和检查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它能给潜在的舞弊者以震慑和威胁,减少舞弊的发生。因此,国外企业组织的高级管理层都比较重视开展企业内部的舞弊审计工作。同时由于内部审计的职责及其自身的要求,因此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也都期望内部审计能有效地防范和发现企业舞弊。

6.2完善内部控制,减少舞弊发生的机会

通过内部审计去检查、发现舞弊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有的舞弊的检查成本是非常高的,要想避免会计舞弊行为发生,就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拟订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全方位的防范。

内部控制是防范舞弊的基本措施,它能从单位内部促使防止舞弊的发生,并且发现舞弊。内部控制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会因员工的串通或管理层的超越而失去作用,但它通常能减少舞弊发生的机会。例如企业可以加强内部控制来防范计算机舞弊: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与控制,建立独立的计算机操作部门;计算机运行人员都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并有严格的记录。

建立职责划分和岗位轮换制度,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可以预防和较早发现舞弊行为。

6.3运用舞弊三角理论从源头上进行防范

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压力、机会、忠诚(借口)是舞弊得以产生的三个重要因素,若三个因素都不具备,舞弊发生的概率较低;若有两个比较成熟,舞弊的概率就会增加;若三个因素同时具备,舞弊发生的概率就较高。

舞弊产生的根本是人的道德价值观的取向发生了偏差,缺乏诚实性。因此需要开展企业文化和廉正文化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学习,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经营思想、行为规范、价值观念。

开展各类文娱、心理咨询活动或建立各类帮扶小组,帮助员工减轻所承受的压力。压力作为舞弊产生的因素之一,如果无法通过一定途径得到缓减,就可能会导致舞弊。

加大对舞弊者或企业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如果执法不严,涉及不到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利益,就无法起到威慑作用,必然会导致会计舞弊造假泛滥。所以,必须建立严厉的措施惩治舞弊者。

6.4从舞弊发生的痕迹识别舞弊

班福定律在审计运用中越来越多,它被用作除查询统计、分析抽样等数据分析方法外的另外一种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班福定律,可以增强内审人员识别舞弊的能力。

班福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发现,首位数为1出现的概率大约为30%,而9出现的概率约为4%-5%,因此推断首位数是小数字的会更多的频繁使用,而造假舞弊者使用的数字恰恰与班福定律相悖。

6.5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管理层的约束

一个公司的管理层是企业的“控制室”,只有廉洁为公,才不会形成舞弊生存的土壤。因此要建立企业管理层的权利制衡和监督机制,通过股东会、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及工会参与对管理层经营目标的拟订、决策和业绩评价,减少管理层参与会计舞弊。

6.6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对企业状况的了解

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账务情况进行了解,还要对企业各业务环节、企业的经营风险、行业现状、行业惯例及发展趋势、企业营运指标及同行指标、宏观经济形势对所在行业的影响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经常走访企业内部营运各环节,对原料的采购及存货的计量、成本费用及利润、纳税等开展分析性复核,以尽可能发现舞弊线索。

7.总结

总之,会计舞弊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公害。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介入经济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会计舞弊现象也会日渐盛行和蔓延,由此削弱了会计为经济服务的职能,严重危害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促进内部控制加强、注重人员素质培养、引进外部控制力量等则是防范舞弊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献

[1]牛连果.会计舞弊的原因及防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

[2]杨丽英.企业会计舞弊形式及审计方法.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06

[3]冯郁等.班福法则及其审计应用.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2

[4]张念东.关于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探讨[J].广东科技.2009(16)

[5]贾胜欣.浅议会计舞弊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8(17)

[6]马和平.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相关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2)

会计舞弊及其防范 篇7

1.1 信息输入舞弊

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相关的业务数据, 这些数据要经过汇总、归类、编码、录入、复核等环节, 在数据录入之前的数据整理与录入过程中, 舞弊人员可以通过虚构、修改业务数据来达到舞弊的目的, 例如虚构业务数据、修改支付记录等。这类会计舞弊的源头在于电算化信息的源头, 通过电算化系统无法发现问题, 如果不能建立其有效的原始单据审核制度, 极易导致这类舞弊得逞。

1.2 修改数据库文件

电算化系统处理后的数据都存放于数据库文件里, 如果能够设置程序或者直接修改有关数据, 就能够越过电算化系统的控制程序对有关业务记录进行修改。例如, 在系统出现故障或者运行异常时, 利用超级管理员的身份窃取有关信息, 或者篡改有关信息, 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系统信息错误, 扰乱整个信息系统。

1.3 利用程序漏洞对程序进行篡改

会计信息化自身存在着某些漏洞, 部分人员利用这些漏洞进行非法操作获取私利。例如在处理大额资金结算时, 截留一部分不会引起人注意的金额, 例如1012721万元的金额扣除10元, 客户有可能误以为手续费而忽略对这部分金额的追查, 每次交易未必选择后几位, 而是扣除一个较小的金额并将这部分钱转入自设的一个账户, 日积月累就可以获得不少的非法收益。

1.4 利用非法操作舞弊

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如果利用网络技术或者其他手段改变合法的执行路径, 未经授权许可进入会计电算化系统, 获取有关信息或者篡改有关数据, 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例如未经授权而签发现金支票就可以到银行提取现金。

1.5 篡改输出信息

会计电算化系统处理后的信息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输出, 例如Excel表格、Dat文件等, 这类格式的文件能够进行人为的修改, 因而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极有可能导致这类信息被篡改或者被窃取。具体操作时, 会计舞弊人员通过修改信息将敏感的业务数据消除, 或者将有问题的数据与正常的数据进行“平衡”, 在总量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微调。此外, 窃取有用的商业信息成为一种新的舞弊方式, 例如将公司的商业信息高价卖给竞争对手获取私利等。

1.6 其他舞弊方法

通过复印、拷贝、窃听等方式获取公司会计信息或者经营信息, 并以此牟取私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外部人员多采用非法侵入盗取、破坏的方式获取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则通过操作过程虚构数据、修改信息等方式进行舞弊。

2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防范舞弊的对策

2.1 完善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 我国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会计电算化舞弊没有明文规定, 各种有关电算化舞弊的处理更多的依靠行业习惯, 这种无法可依的局面导致对于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惩治力度不够, 使得会计舞弊的成本偏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单位舞弊依靠现有的会计法、会计法规很难有效的控制, 有必要针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特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有效的制约。例如, 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电算化舞弊的定义, 明确电算化舞弊的行为范畴, 并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制定有关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保护措施,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部分, 如硬盘、软件系统、数据资料等进行法律保护, 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等。

2.2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控制

(1) 可行性研究。

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应用项目一般涉及的金额大, 调整的项目多, 在进行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前一定要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一是要保证在技术上可行, 即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二是要在财力上具有可靠的保障, 包括企业的资金、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要具有必要性, 即企业建设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的收益应大于为此付出的成本。

(2) 建设标准化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建设统一标准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实现企业信息横向可比的客观要求, 目前, 市面上有几百种电算化软件, 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需要企业根据自身规模、业务多少、组织结构设置等进行综合权衡。软件开发企业在开发电算化软件时必须依照《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法规条例, 凡不符合统一标准的会计电算化软件, 不允许企业使用。企业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联系软件开发商设计、改进电算化系统, 以提前预防可能存在的舞弊问题。

(3) 制订人员培训计划。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实现标准化之后, 有利于会计人员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界面, 快速掌握各系统功能, 但这也需要企业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来避免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错误。电算化系统相关人员的培训应制度化、常规化, 在电算化系统运行前, 应有公司电算化系统开发人员或者外购软件公司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主要包括系统日常维护、系统业务操作、故障排除等内容, 在电算化系统投入使用阶段后, 应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关键控制点的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让人人懂得如何应用电算化系统, 才能更有效地发现舞弊征兆, 做到全员控制、防范舞弊。

(4) 系统转换维护控制。

针对部分舞弊人员利用电算化系统转换、维护阶段实施窃取数据、修改程序等行为, 有必要制定系统转换、修改操作规范, 做好原有数据的备份, 并在新系统或者程序更新完成之后, 导出新数据并与原备份数据进行对比, 以确保系统转换、程序修改前后的数据保持一致。要做好系统修改、维护记录, 载明参与维护的人员、维护事项、维护时间等, 在进行系统维护、更新时应有至少两人同时进行, 一般应包括系统维护人员、会计人员, 具体维护、修改由系统维护人员进行, 会计人员负责记录、存档。

2.3 会计电算化系统使用控制

(1) 明确岗位职责。

第一, 要科学授权, 避免未经授权人员进入系统。系统开发维护人员不得接触或者进行账务处理, 会计人员不得对系统功能进行更改。目前会计电算化系统一般都具有操作员权限设置、密码设置等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冒用他人账号进行操作, 但也需要防止密码被他人窃取, 进行舞弊行为的情况发生。第二, 要明确分工。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样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原则, 因此适当分工是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从大的分类来看, 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包括系统操作员、系统管理员和维护员三大类, 其中, 系统操作员又可以分为电算化会计、审计、出纳、档案管理、财务分析等岗位。系统维护员主要负责电算化系统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并进行维护更新。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账簿设置、机构设置、人员权限设置等。系统操作员则根据授权进行相应的操作, 各项操作应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系统最好具备操作日记功能, 详细记录每天的操作。

(2) 规范输入控制。

第一,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将各类会计数据整理以为将这些数据录入电算化系统做好准备, 这个过程是防范修改业务数据、会计凭证的关键环节, 必须要做好控制。要严格执行企业签章制度, 所拟录入的会计凭证必须有经手人、审核人、财务主管的共同签章。应审核会计凭证的填写项目是否完整、明确, 例如摘要、会计科目、金额、科目代码等。要做好凭证管理工作, 避免出现舞弊人员将未经审核单据混入已审核凭证的情况。第二, 数据录入。数据录入要力求快速、准确, 对输入的数据应进行核对, 核对无误后再进行确认以及下一步的操作, 避免出现差错, 做到先审核后记账。电算化下的审核包括系统自查和复核人复查两种。系统自查包括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检验、数据类型检验、重复性输入检验等, 其作用是避免某些数据录入错误。复核人复查是对会计记账合理性、合法性的检查, 包括会计凭证是否完整、规范, 金额是否正确等。

(3) 数据处理控制。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更多的由计算机来完成, 包括计算、比较、合并、存储等, 处理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录入的数据按照正常程序进行运算, 从而得到正确的处理结果。由于数据处理过程不可见、不可控, 对于数据处理的控制更多的还要依靠对输出结果的核查, 通过核对数字、字段、代码等检验数据处理是否正常。

(4) 数据输出控制。

第一, 要保证输出结果正确。电算化系统下的输出具有实时性的优点,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时点的数据进行随时查询, 也可以通过时间段查询来对某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计算、查询, 数据输出操作应同样遵循专人专职的原则, 明确权限, 避免舞弊人员窃取相关信息。第二, 要保管好输出结果。在建立局域工作网络的情况下, 企业各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来查询相关报表数据 (不能更改任何数据) , 因而, 各类输出结果的传递更快速、更安全, 企业应注意的就是对于输出结果的保管问题, 例如数据文件的存储介质的保存, 如U盘、移动硬盘、电脑硬盘等, 防止文件数据被修改或删除。要建立定期备份制度, 将输出结果按照月份整理, 并每日备份数据。纸质的会计资料应及时交由会计档案管理人员, 在检查相关会计资料是否完整、正确之后归档保存。

2.4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浅谈会计电算化舞弊及其防范措施 篇8

一、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舞弊现象的原因

(一) 应用软件本身并不完善

目前市场上有数百种会计软件, 有些单位还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 各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使用的软件在安全性与保密性上存在诸多问题, 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 一旦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 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 可以轻易地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 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 都无形中为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缺乏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会计人员操作计算机不正确或误操作造成系统内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二是财务人员分工模糊,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所替代, 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不少单位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 操作人员有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个人目的。三是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等存储介质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 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 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 财会人员审计不力

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而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得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财务软件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对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 对计算机不熟悉, 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常见的会计电算化舞弊方法

(一) 篡改输入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 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以达到舞弊目的, 如操作人员输入虚构业务数据或者对已有的业务数据加以篡改甚至删除以达到某人的非法目的。

(二) 篡改文件

篡改文件是指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直接通过终端修改文件。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 有许多重要的原始参数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文件中, 如存货的零售价、批发价等, 这些参数是计算机程序计算的依据之一, 缺少或修改了这些参数, 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三) 篡改程序

是指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 以便达到某种不法的目的。此法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 而这些技术仅少数程序设计员或系统维护员拥有。审计人员要想发现此类舞弊很困难。

(四) 数据偷窃

数据偷窃是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通过改变计算机执行途径的手段实现其个人的不法意图。如系统人员未经批准擅自启动现金支票签发程序, 生成一张现金支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五) 其他方法

如只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毁坏计算机设备;出于非法意图, 通过网络远程连接, 监视计算机系统的变化获取会计信息。

三、防范措施

(一) 加强电算化法制建设

目前, 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 例如, 对未经许可接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有关数据文件的行为, 在许多国家法律上不认为是偷窃行为, 因此就无法对拷贝重要机密数据的行为治罪。我们必须看到, 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 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 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 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

(二) 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1. 完善一般控制

一般控制是对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的组织、开发、操作、安全等运行环境方面的控制, 主要是有关电子数据处理的政策和制度, 它为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1) 完善组织控制。组织控制最基本的原则是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 必须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部门或人员来处理, 以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 即负责记录会计业务的电算部门必须和批准执行会计业务的部门分离, 电算部门内部的人员按业务的性质也必须分离。组织控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 明确每个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另一方面, 在会计软件中采用密码技术, 通过设置严格的用户密码来防止越权舞弊行为的出现。

(2) 完善系统开发控制。有些会计软件是企业自行或合作分工, 以避免程序员利用编程之便实施舞弊。对于会计软件系统中的各种文档, 比如系统的说明书、流程图、源程序、用户手册等必须由专人保管, 而且这些文档应当设置其借阅权限。

2. 完善应用控制

(1) 完善输入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准确、真实地输入会计数据。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重复校验、视觉校验、数据类型校验、格式校验、平衡校验、汇总校验、合理性校验、值域合理性校验、代码校验等等。另外要注意会计数据的加密工作, 设置输入权限, 防止无合法身份人员的侵入。

(2) 完善处理控制。处理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整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一方面, 要设置处理权限的控制, 由专人负责会计电算化的处理工作;另一方面, 在登账之前要注意登账条件的检验工作, 防止未经审核的凭证登账, 防止已登账的凭证重复登账。再者就是要设置修改权限以及要保留修改的痕迹。

(3) 完善输出控制。输出控制是保证系统能完整、准确地输出处理的会计信息, 经授权批准的人不能随意输出会计信息, 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执行输出操作并要登记操作记录, 从而达到限制接触输出信息的目的。

3. 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 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会计电算化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会计电算化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 以实现职权分离, 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

(三) 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作用,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审计人员对付计算机舞弊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在审计中直接查出计算机舞弊案;二是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 提请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预防、查出和处理计算机舞弊活动。前一种是直接作用, 后一种是间接作用, 即预防作用。

此外, 会计职业界内部还应形成一个新的专业化职业——计算机舞弊审核师, 专门对付企业内的计算机舞弊, 从而与审计人员分担与计算机舞弊相关的审计风险。计算机舞弊审核师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 即会计、计算机、调查学、法律和犯罪学。

四、结语

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防范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发生, 关键在于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舞弊的防范意识, 完善和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会计人员的日常基础工作做起, 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方便、快捷、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忠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研究[J].河北财会, 2001, (1) .

会计舞弊与防范 篇9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舞弊,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会计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 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制订出的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破坏市场运行机制。因此, 立足我国国情研究会计舞弊与防范问题十分必要,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舞弊的概念、特点及危害

(一) 会计舞弊的概念

会计舞弊是指会计以及相关人员违反财经法规、弄虚作假, 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

(二) 会计舞弊的特点

1、弄虚作假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

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与税收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 加之会计主体自我设计意识增强, 这都促成了会计舞弊的动机与机会。再者新会计制度、税制的实施, 尽管消除或减少了一些特殊形态的会计舞弊, 但是由于记账规则的不断复杂化, 新的会计科目的产生使得一些人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会计舞弊和欺诈。

2、造假的手段不断翻新。

会计舞弊行为由于属于智能型违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造假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造假手段复杂化。在经济往来中, 开假发票、造假凭证的现象相当严重, 购销双方联合作弊, 销货方可以多卖出商品, 也能隐瞒收入、偷漏税款等;购货方可以摊挤成本, 也可以化公为私。

(2) 以合作的形式掩盖违法犯罪行为。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 有的单位借联营之机钻空子, 或以横向联营为名, 浑水摸鱼, 慷国家之慨, 中饱私囊。有些串通个体户, 以签订生产、维修合同的形式, 贪污本单位公款或收受贿赂。

(3) 抵抗查处能力不断增强。由于造假的构想不断更新, 所采用的手段也不断变化, 财务造假的行为人反查账的意识也在增强。其作弊形式呈现以下特征:

(1) 次数少、金额大, 以缩小目标, 减少影响。如果经济监督部门或者单位管理者采取抽查的方法就有可能被遗漏过去。

(2) 手续完备, 蒙混过关。在进行造假时编造种种理由, 伪造单据、帐目, 写假报告, 欺骗审查人员。

(三) 会计舞弊的危害

会计舞弊造成的危害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投资者个人都是很大的。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1、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会计信息为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和社会公众等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会计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 其工作成果的好与坏,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否, 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活动能否得以正常进行。

2、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务失真, 做假账, 搞两本账, 不少企业的会计报表没有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扰乱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 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入个人或团体腰包。

3、给各行业带来不正之风。

会计舞弊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违纪或经济犯罪, 是一种腐败, 即那些在权力或任何有利害关系的一方使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行为。会计舞弊的行为主体一般来讲有会计人员本身或者是单位的领导, 如果单位的领导通过唆使会计人员制造虚假报表来为个人的升迁提供政绩, 或在单位经营状况和发放职工的工资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而自己却大肆挥霍公款, 将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 激化群众对当权者或政府官员的不满和愤怒情绪。也增加了职工的对抗与不满, 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二、我国会计舞弊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会计舞弊的现状

1、目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会计舞弊与盈余管理都缺乏规范的操作和统一的认识, 这导致了我国近年来企业会计舞弊、财务造假的现象常常发生, 给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其次, 因为会计舞弊的行为, 使盈余信息变成了数字游戏, 发送错误的会计信号导致会计舞弊现象严重, 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2、虽然企业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 但重要的因素是人性方面的控制, 它可以使一切似乎看起来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失效。因此各个方面的管理与员工个体方面的内容不能被忽略。除了员工的资产舞弊以外, 操纵董事会的大股东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的又一大特征。

(二) 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及责任缺陷。

我国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对会计舞弊的惩罚进行了规定, 但是其法律责任过轻且不具体, 使不法分子为了高额的舞弊收益不惜犯法, 钻法律漏洞。其次一些企业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 有章不循, 有法不依。为了享受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 或为了完成企业的考核指标等目的, 进行会计舞弊.。

2、各种利益的驱使导致会计舞弊。

当今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 竞争不断加剧, 人们渴望获取财富和地位的欲望更加强烈, 这些导致各种利益相关者为自身利益而进行舞弊行为。企业股票所有者为稳定企业的股价、知名度、摆脱ST名号等原因;管理部门通常是通过舞弊来提升业绩, 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薪酬等;企业的会计人员为个人的私利而进行舞弊。

3、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直接分析、处理各种会计资料, 编制会计报表供企业内外部使用者使用, 因而,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的高低和会计舞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些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为个人的私利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 欺骗公众, 侵害有关利益方的利益和企业财产, 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遏制会计舞弊, 然而当前我国的多数的企业却难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度。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 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因而难以发现会计舞弊, 并且即使发现了这种舞弊现象的存在公司也难以处理。

5、外部监督不力。

一些政府部门自身为了追求政绩, 过分盲目的关注经济的虚增长, 客观纵容会计的舞弊行为, 一些单位为了完成指标、为讨好政府的青睐也做出舞弊的行为。

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管理人员, 仍然集中在事后处罚, 轻事前监督, 日常监管和效率是比较低, 很难发现会计风险, 难尽其职。

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企业的账务处理、审计时, 比较容易发现该企业在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但是收入过于单一的会计师事务所, 主要依靠的审计业务。这就导致了许多会计师事务所过度的依赖客户, 为留住大客户, 很多时候不得不违背职业道德,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6、独立审计具有期望差距。

独立审计的期望差距就使得会计舞弊成为可能。这是因为:现代审计是抽样审计, 抽样审计必然存在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的存在使得注册会计师虽发表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却可能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

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也是形成这一期望差距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历史较短, 注册会计师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审计准则开始实施, 人们的理解还不尽一致, 准则的规定还存在某些内容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尚没有最终理顺, 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尚不健全。

三、我国会计舞弊的防范对策

(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使其对会计舞弊的规定更明确化、具体化, 对会计舞弊行为严惩不贷。同时, 对董事会、监事会等的监督权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二) 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会计舞弊的直接制造者是会计人员, 国家和会计的工作管理部门都应该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制定会计道德规范, 同时也要抓好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 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质量信誉意识, 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三) 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防范会计舞弊的有效措施。

(四) 加强监管

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 是防治会计造假现象产生的有力举措。在会计的监督中单纯依靠内部的监督是不够的, 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 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一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 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在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的同时, 而且要迅速解决在中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中的一些问题, 以改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要提高会计无比舞弊的风险和成本, 加大打击力度。同时还要宣传典型案例, 使其他的会计人员从中得到教育, 在经济活动中的权衡利弊、得失, 自觉地遵守财经法规。

参考文献

[1]汤寿珩、何建国.基于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舞弊防范策略[J].生产力研究, 2010, (07) .

[2]廖洪.对我国企业会计舞弊的探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师, 2008, (06) .

[3]杜兴强.会计舞弊的危害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9, (11)

[4]黄秋涛.会计舞弊及治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22) .

[5]马文琼.会计舞弊成因分析及其防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6]牛连果.会计舞弊的原因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1) .

[7]徐融等.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J].财务与会计, 2000, (7) .

[8]闫晓洁.会计舞弊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0)

[9]徐融等.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J].财务与会计, 2000, (7) .

[10]王彦宽.浅谈企业会计舞弊的原因及治理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07, (7) .

强化会计监督与防范会计舞弊研究 篇10

近年来, 随着一大批国际大型公司相继爆出财务丑闻、我国银广厦、琼民源等会计舞弊现象的出现, 导致企业会计诚信、会计信息真实度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使得社会投资者对企业、金融监管机构、会计师的信心大为降低。通过分析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 甑别会计信息失真行为、防范财务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 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对会计制度进行研究, 建设和推广会计强化手段, 对会计准则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 对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

(一) 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保证国家财政安全

国家的财经法规是维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和法律依据, 而会计监督则是以国家所颁布的各项财经法规对各个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保证所有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可行性, 达到监督检查, 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的目的。所以, 通过强化会计监督可以保证各个企业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同时, 保证国家财政秩序的顺利进行。而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则是会计工作, 它是把握一切财物收支状况的关隘。所以, 强化会计监督在财政监管中的作用, 对维护国家基本的财政秩序, 保护国家与集体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化

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与手段, 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就是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通过强化会计监督, 对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等进行监督, 不但能够确保各个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在国家财政法规之下顺利进行, 同时还能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符合企业自身的计划预算、经营管理要求等, 避免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化。

二、导致会计监督弱化和会计舞弊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当前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尤其是一些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其会计基础工作的弱化程度较为严重。存在着诸如:会计部门设置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岗位责任设置不清晰、会计操作程序与手续欠规范、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对应的原始凭证支撑、账目信息登记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与会计监督手段。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账目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以及数据差错等问题, 给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 部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作为一项技术型强、政策性高的工作, 会计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非专业性人才不能胜任。同时, 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信息直接的生产者, 其整体素质的高低、会计能力的大小、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以及工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用性。但是, 从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来看,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存在着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所掌握会计知识老化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不能利用先进的会计处理手段和工具对会计工作进行处理。另外, 由于一些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诱惑面前, 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能遵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最终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使得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

三、强化会计监督、防范会计舞弊的几点建议

(一) 注重高素质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

由于会计监督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虽然其中一些因素难以把握, 但是其关键因素还是人。所以, 只有建立并形成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监督功能得以实现。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予以着手:

其一, 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熟悉各项财务会计法规, 在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系之下进行工作;

其二, 形成一个完善的会计人员培养、选拔与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从业人员合法工作的积极性。同时, 通过多个渠道开展针对已经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会计处理知识进行实时更新;

其三, 会计管理部门通过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尤其是对一些问题进行创新处理能力的培养, 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单一的“检查与督促”思维方式中纠正出来, 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与服务, 杜绝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 形成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 实现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而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针对性调整、规划与约束行为, 属于企业自我管理的范畴。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保证企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针对企业财务会计控制过程中的事件进行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三个方面来进行, 形成针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控制体系, 有效的避免了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 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企业的审计工作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的。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不依附任何机构, 完全实行自行收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及依法纳税的管理方式, 保证了其在审计工作中完全的独立性、公正性, 其审计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因此, 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这种固有的优势来强化企业的审计质量。

在审计工作中, 财务部门首先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进行审核, 保证其具有对应的审计工作资质;其次, 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在工作过程重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工作, 通过全面质量控制的方式保证审计工作得以全面开展;再次, 为了确保审计质量, 杜绝企业客户出现风险转移等问题, 会计事务所在审计之前应该要求企业承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 否则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这样也有效的控制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万森.浅谈会计监督及其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应用方法[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8) :123

会计舞弊及其防范 篇1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舞弊;防范;控制

一、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手段

(一)直接修改会计电算化的数据

在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数据要经过采集、记录、传递、编码、检查、核对以及转码等环节才能最终进入计算机中,进入会计软件中。而在任何一个环节中,只要能够接触会计数据的任何人员都有机会修改会计数据。这种方式是电算化会计舞弊中最直接的一种手段,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起到虚增利润的作用。

(二)通过电算化会计档案窃取会计信息

所有会计电算化的相关信息都需要存档保存,或以纸质介质的形式或以磁性介质的形式。因此,对会计档案进行归档和保管的人员都有机会窃取会计信息。除此之外,电算化会计档案在单位负责人的同意下可以出借,而正是这个出借的过程也给了外人以窃取会计档案的机会。

(三)对计算机的程序文件进行修改

程序文件的修改需要舞弊人员需要具备足够的电子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足够的编程能力,使其能够对计算机的系统或会计软件的系统进行程序上的修改。这种舞弊手段由于在操作上不留痕迹,因此十分隐蔽。而正是这种隐蔽性使得会计人员很少留意,更没有相应的方法措施,可以说危害性十分巨大。

二、会计电算化舞弊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我国现有对会计电算化舞弊等违法行为,只有《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但是仅靠现有的这些会计法律、法规是不足以对其进行规范与威慑。

(二)会计人员道德素质较差

会计电算化的舞弊现象的出现,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较差。正是因为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才会做出随意篡改会计信息、随意盗取会计信息的行为。

(三)会计操作软件存在缺陷

会计软件的质量好坏直接和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相关。有些会计软件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而廉价出售,但廉价的代价则是会计软件的质量下降,缺少安全性和保密性的相关措施,如会计软件没有对其数据库进行加密处理,从而使得其中的数据可以被轻易的修改。

(四)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随之改变,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很好的配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从而给会计电算化舞弊提供了机会。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授权制度,缺乏完善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情况都给会计信息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三、防范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从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舞弊频繁发生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法律体系中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没有起到规范电算化会计人员行为的目的。为此,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律、法规是目前我国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我们要建立针对利用电算化犯罪活动的法律,同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会计电算化舞弊行为的处罚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保护法律,并在法律中明确电算化系统的保护内容。

(二)提高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根据上述分析,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是造成会计电算化舞弊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一方面,我们加强电算化会计人员对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只有当会计人员真正熟知、真正了解国家法律,才能够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够杜绝电算化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在电算化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增添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使会计人员可以真正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时刻警醒电算化会计人员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使电算化会计舞弊的行为能够真正远离我们。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合理分工,还有利于保护企业经济资源的安全。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以此来规范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

首先,我们要完善操作控制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操作人员的授权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有资格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而那些没有经过授权的人则应被严禁接触或操作计算机,比如系统开发人员疑惑熟悉计算机的无关人员。再则,完善应用控制制度。在数据输入前,我们必须对会计数据进行审核与检查,并且必须由负责人签字盖章;在数据输入时,我们只能允许专门的录入人员将会计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并且不允许其私自对会计数据进行改动或复制;在数据输入后,我们必须对输入的会计数据进行校对,一旦发现错误,立即进行修正。最后,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执业水平。只有当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熟练开展工作的时候,内部审计的作用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单位可以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体系,补充他们的知识漏洞,使他们的知识储备更加充实,工作起来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电算化会计舞弊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其的遮掩。为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便成为改善会计电算化舞弊的重中之重。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舞弊的现象虽然时有发生,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因为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会计工作的一种趋势,可以为会计工作带来许多的便利,所以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舞弊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只有当电算化会计舞弊的现象逐渐消失,会计电算化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建.企业会计电算化网络的规划与建设[J].中国农业会计,2000(10).

[2]任福海.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会计之友,2004(10).

浅析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 篇12

关键词:防范,会计信息舞弊,措施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 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实施者主观上的故意;二是方式或方法具有欺骗性;三是实施者目的是为了获取不正当或非法利益。

一、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危害性

(一) 扰乱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政府部门经济决策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组成部分, 事实上承担着各种社会责任。《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填制会计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国家财政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财务报告, 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 以及经济运行情况。税务部门通过企业报送的会计资料, 掌握企业税收的收缴执行情况等。而会计信息舞弊会导致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 使统计上报给政府的相关信息失实, 将直接影响国家政府部门建制定经济发展方针和宏观调控政策, 导致决策失误, 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 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二) 侵害国家及公众利益, 危害经济运行

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会计舞弊的各种手段, 谋求了大量不正当利益。

首先, 国家利益受到侵害。2014年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 检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逐年提高, 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未有效执行会计准则、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偷漏税款、侵占国有资产等违法违规问题。致使国家利益受到了严重侵害。

其次, 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企业自身利益受到侵害。企业的成长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无论企业的资金来自股东、债权人、还是银行, 为了做出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 都必须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如果企业向社会公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伪造的虚假的, 无论是债权人或投资者一旦得知真相, 都不会再融资给企业。如此恶性循环, 不但投资人或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 最终将危害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 会计舞弊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背离了了市场经济规则。它不但会严重削弱会计信息的作用, 危害国家及公众的利益, 更从根本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导致整个经济秩序的混乱, 危害经济的正常运行。如何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舞弊, 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完整真实地披露企业会计信息, 为市场经济良性运转提供可靠信息保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主要类型和手段: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舞弊按行为人层次分为两种:

(一) 管理舞弊

管理舞弊是指直接由组织管理层实施, 突破现有会计规范, 蓄意错误呈报、遗漏财务报告中应予披露的内容, 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管理舞弊的作弊者通常均于事前精心设计, 事后极力设法隐瞒, 舞弊者的层次越高, 越难有效预防与检查。如:

滥用职权变更会计分录;故意提前或推迟确认会计报告期内发生的交易事项;编制虚假会计分录;隐瞒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事实;篡改与重大交易相关的会计记录和交易等。

(二) 非管理舞弊

非管理舞弊也称为员工舞弊, 是企业中的职员利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漏洞, 采用涂改或伪造单据账册及其他手段贪污、盗窃或挪用财产的不法行为, 常常表现在将现金或其他资产窃为己有。一是个人舞弊。如:私自开具支票, 挪用公款;虚报差旅住宿费, 冒领款项;隐匿或套改凭证;虚开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二是串通舞弊。如采购人员串通材料保管人员侵吞财物;销售人员串通出纳虚侵吞公款;企业负责人串通会计人员私设小金, 转移财产等等。

三、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措施

(一) 完善法律体系, 强化约束机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 建立了包括《会计法》、《审计法》、《证券发》、《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在最近几年相续作出了重大修改。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了, 然而遗憾的是贯彻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些造假者明知故犯, 会计舞弊事件不断发生。所以制度执行情况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舞弊行为被发现后, 要严肃处理, 加大处罚力度, 造成财产严重损失触犯刑律的, 要依法惩处。

(二) 规范内控架构, 健全内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会计信息舞弊的第一道防线。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对于查错防弊, 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相关法规制度体系。2008年5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2年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2012年9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2号》。

企业应根据相关准则, 建立健全一套包含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规范会计行为、防止信息舞弊、保护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都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如果企业内控设计不合理, 执行不严格, 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管理混乱, 使国家、单位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受到重大损失。

(三) 改善社会控制环境, 加强国民规则意识

(1) 企业、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控制环境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多方面的影响。提高企业、单位的控制坏境首先挺高改善社会大环境, 倡导建立正直诚信的社会文化。政府应当建立诚信奖惩机制, 对诚实守信的单位、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 反之, 无论是谁发生舞弊、欺诈行为都将受到严惩。要使规则和诚信意识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更重要的是, 从政府部门官员和企业、单位各层管理者入手, 只有管理者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正直守信, 才能带动广大人民群众都讲信用, 守规矩。只有规则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减少或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

(2) 建立信用档案。信用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企业也好, 监管企业中介机构也好都必须恪守信用。才能保证经济良性发展、社会和谐安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信用档案成为可能。让每一个公民出生后都有信用记录, 出现违规行为都记录在案, 对不守信用的行为采取必要措施, 直接影响本人的就业、升学、贷款等, 使不守信用者受到惩罚。

总之, 治理会计舞弊行为必须从政治、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综合着手, 建立细致完善的法规制度;加强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管理者率先垂范, 从业者恪守职业操守, 引领人们规则意识;高悬法律的利剑, 警示人们, 莫伸手, 伸手必备捉!从而达到减少或遏制舞弊现象的发生, 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会计舞弊案例的原因及防范.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5

[2] .张育琴.浅议会计舞弊的危害及治理.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9-25

[3] .邢维金;李树刚.关于会计舞弊及其治理的探讨.当代经济.2010-12-08

[4] .王淑玲.基于网络技术的会计舞弊防范与治理研究.财会通讯.2012-01-25

[5] .杨秋敏.市场经济与国民规则意识.企业导报.2013-11-01

[6] .陈晓敏.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舞弊及其治理.经济研究导刊.2013-05-15

[7] .林强.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对策.金融经济.2006-08-30

上一篇:应急蔬菜配送下一篇:高职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