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与对策论文(共8篇)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与对策论文 篇1
会计电算化的舞弊与对策
摘要
近年来,电子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样电子会计作为会计手段的应用,也标志着会计自身水平的快速提高,使会计的作用有了更 强的发挥。可以说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及发展,引起了会计手段的革命性变革,对会计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电子会计在我国已有了较普遍的应用,使我国的会计行业水平有所提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飞速发展,利用电算化系统的弱点进行的贪污、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舞弊的防范措施和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舞弊 问题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就是代替手工记账的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软件,只要实现会计手工输入记账凭证数据,后面的过账程序,编制报表程序,都由计算机内部处理,把会计账簿和报表存储在计算机中,只要输出某个账户,输出某一时间的报表时,才需要对计算机进行操作。会计电算化能够这样,那么,所有会计岗位都是就业岗位。手工会计因此也就不需要了。
1.目录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系统舞弊出现的概述……………………2
第一节会计电算化系统舞弊出现的背景原因
第二节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手法与特征
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系统舞弊的防范与控制
(一)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
(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三)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功能作用
第三章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与对策论文 篇2
1.1 信息输入舞弊
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相关的业务数据, 这些数据要经过汇总、归类、编码、录入、复核等环节, 在数据录入之前的数据整理与录入过程中, 舞弊人员可以通过虚构、修改业务数据来达到舞弊的目的, 例如虚构业务数据、修改支付记录等。这类会计舞弊的源头在于电算化信息的源头, 通过电算化系统无法发现问题, 如果不能建立其有效的原始单据审核制度, 极易导致这类舞弊得逞。
1.2 修改数据库文件
电算化系统处理后的数据都存放于数据库文件里, 如果能够设置程序或者直接修改有关数据, 就能够越过电算化系统的控制程序对有关业务记录进行修改。例如, 在系统出现故障或者运行异常时, 利用超级管理员的身份窃取有关信息, 或者篡改有关信息, 直接导致会计电算化系统信息错误, 扰乱整个信息系统。
1.3 利用程序漏洞对程序进行篡改
会计信息化自身存在着某些漏洞, 部分人员利用这些漏洞进行非法操作获取私利。例如在处理大额资金结算时, 截留一部分不会引起人注意的金额, 例如1012721万元的金额扣除10元, 客户有可能误以为手续费而忽略对这部分金额的追查, 每次交易未必选择后几位, 而是扣除一个较小的金额并将这部分钱转入自设的一个账户, 日积月累就可以获得不少的非法收益。
1.4 利用非法操作舞弊
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如果利用网络技术或者其他手段改变合法的执行路径, 未经授权许可进入会计电算化系统, 获取有关信息或者篡改有关数据, 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例如未经授权而签发现金支票就可以到银行提取现金。
1.5 篡改输出信息
会计电算化系统处理后的信息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输出, 例如Excel表格、Dat文件等, 这类格式的文件能够进行人为的修改, 因而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极有可能导致这类信息被篡改或者被窃取。具体操作时, 会计舞弊人员通过修改信息将敏感的业务数据消除, 或者将有问题的数据与正常的数据进行“平衡”, 在总量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微调。此外, 窃取有用的商业信息成为一种新的舞弊方式, 例如将公司的商业信息高价卖给竞争对手获取私利等。
1.6 其他舞弊方法
通过复印、拷贝、窃听等方式获取公司会计信息或者经营信息, 并以此牟取私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外部人员多采用非法侵入盗取、破坏的方式获取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则通过操作过程虚构数据、修改信息等方式进行舞弊。
2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防范舞弊的对策
2.1 完善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 我国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会计电算化舞弊没有明文规定, 各种有关电算化舞弊的处理更多的依靠行业习惯, 这种无法可依的局面导致对于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惩治力度不够, 使得会计舞弊的成本偏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单位舞弊依靠现有的会计法、会计法规很难有效的控制, 有必要针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特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有效的制约。例如, 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电算化舞弊的定义, 明确电算化舞弊的行为范畴, 并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制定有关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保护措施,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部分, 如硬盘、软件系统、数据资料等进行法律保护, 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等。
2.2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控制
(1) 可行性研究。
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应用项目一般涉及的金额大, 调整的项目多, 在进行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前一定要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一是要保证在技术上可行, 即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二是要在财力上具有可靠的保障, 包括企业的资金、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要具有必要性, 即企业建设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的收益应大于为此付出的成本。
(2) 建设标准化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建设统一标准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实现企业信息横向可比的客观要求, 目前, 市面上有几百种电算化软件, 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需要企业根据自身规模、业务多少、组织结构设置等进行综合权衡。软件开发企业在开发电算化软件时必须依照《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法规条例, 凡不符合统一标准的会计电算化软件, 不允许企业使用。企业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联系软件开发商设计、改进电算化系统, 以提前预防可能存在的舞弊问题。
(3) 制订人员培训计划。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实现标准化之后, 有利于会计人员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界面, 快速掌握各系统功能, 但这也需要企业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来避免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错误。电算化系统相关人员的培训应制度化、常规化, 在电算化系统运行前, 应有公司电算化系统开发人员或者外购软件公司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主要包括系统日常维护、系统业务操作、故障排除等内容, 在电算化系统投入使用阶段后, 应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关键控制点的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让人人懂得如何应用电算化系统, 才能更有效地发现舞弊征兆, 做到全员控制、防范舞弊。
(4) 系统转换维护控制。
针对部分舞弊人员利用电算化系统转换、维护阶段实施窃取数据、修改程序等行为, 有必要制定系统转换、修改操作规范, 做好原有数据的备份, 并在新系统或者程序更新完成之后, 导出新数据并与原备份数据进行对比, 以确保系统转换、程序修改前后的数据保持一致。要做好系统修改、维护记录, 载明参与维护的人员、维护事项、维护时间等, 在进行系统维护、更新时应有至少两人同时进行, 一般应包括系统维护人员、会计人员, 具体维护、修改由系统维护人员进行, 会计人员负责记录、存档。
2.3 会计电算化系统使用控制
(1) 明确岗位职责。
第一, 要科学授权, 避免未经授权人员进入系统。系统开发维护人员不得接触或者进行账务处理, 会计人员不得对系统功能进行更改。目前会计电算化系统一般都具有操作员权限设置、密码设置等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冒用他人账号进行操作, 但也需要防止密码被他人窃取, 进行舞弊行为的情况发生。第二, 要明确分工。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样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原则, 因此适当分工是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从大的分类来看, 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包括系统操作员、系统管理员和维护员三大类, 其中, 系统操作员又可以分为电算化会计、审计、出纳、档案管理、财务分析等岗位。系统维护员主要负责电算化系统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并进行维护更新。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账簿设置、机构设置、人员权限设置等。系统操作员则根据授权进行相应的操作, 各项操作应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系统最好具备操作日记功能, 详细记录每天的操作。
(2) 规范输入控制。
第一,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将各类会计数据整理以为将这些数据录入电算化系统做好准备, 这个过程是防范修改业务数据、会计凭证的关键环节, 必须要做好控制。要严格执行企业签章制度, 所拟录入的会计凭证必须有经手人、审核人、财务主管的共同签章。应审核会计凭证的填写项目是否完整、明确, 例如摘要、会计科目、金额、科目代码等。要做好凭证管理工作, 避免出现舞弊人员将未经审核单据混入已审核凭证的情况。第二, 数据录入。数据录入要力求快速、准确, 对输入的数据应进行核对, 核对无误后再进行确认以及下一步的操作, 避免出现差错, 做到先审核后记账。电算化下的审核包括系统自查和复核人复查两种。系统自查包括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检验、数据类型检验、重复性输入检验等, 其作用是避免某些数据录入错误。复核人复查是对会计记账合理性、合法性的检查, 包括会计凭证是否完整、规范, 金额是否正确等。
(3) 数据处理控制。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更多的由计算机来完成, 包括计算、比较、合并、存储等, 处理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录入的数据按照正常程序进行运算, 从而得到正确的处理结果。由于数据处理过程不可见、不可控, 对于数据处理的控制更多的还要依靠对输出结果的核查, 通过核对数字、字段、代码等检验数据处理是否正常。
(4) 数据输出控制。
第一, 要保证输出结果正确。电算化系统下的输出具有实时性的优点,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时点的数据进行随时查询, 也可以通过时间段查询来对某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计算、查询, 数据输出操作应同样遵循专人专职的原则, 明确权限, 避免舞弊人员窃取相关信息。第二, 要保管好输出结果。在建立局域工作网络的情况下, 企业各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来查询相关报表数据 (不能更改任何数据) , 因而, 各类输出结果的传递更快速、更安全, 企业应注意的就是对于输出结果的保管问题, 例如数据文件的存储介质的保存, 如U盘、移动硬盘、电脑硬盘等, 防止文件数据被修改或删除。要建立定期备份制度, 将输出结果按照月份整理, 并每日备份数据。纸质的会计资料应及时交由会计档案管理人员, 在检查相关会计资料是否完整、正确之后归档保存。
2.4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与对策论文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舞弊;防范措施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舞弊的方式
(一)电脑硬件方面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电脑硬件的要求比较高,硬件是保证会计电算化正常进行的基础。有些系统操作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按规定使用硬件设备,比如,非法插入硬件装置,截取会计数据和商业机密,有的出于非法意图,通过网络远程连接,实时监控电算化系统,获取会计数据,还有的通过破坏传输系统,使系统瘫痪,毁灭舞弊证据等等。
(二)电脑软件方面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有些财务人员对业务流程熟悉后,就会在计算机程序中做手脚。比如,篡改非法指令,将未经授权的内容变为授权内容,或者篡改授权的额度,这些非法程序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还有些加入非法程序,截取会计数据,或者获取合法用户的口令等验证信息,然后以合法的身份登录系统进违法活动。
(三)会计数据方面
首先,篡改数据,这是较为简单和常见的舞弊方式,即在进行账务处理时,输入虚假的会计数据,虚构经济业务,改动经济业务发生的金额等。其次,修改会计数据,有时候为了粉饰某些指标或者利润等项目,对原有的会计数据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者在数据输出时对报表数据进行随意的修改。再次,偷窃和泄露数据。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信息多数存储在于硬盘、光盘等磁质介质上,有些不法分子会采用私自拷贝等方式,窃取会计数据。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舞弊的成因
(一)电脑硬件和软件本身的缺陷
硬件方面,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硬件主要由储存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这些硬件设备需要日常的更新、维护,很多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对硬件的后续投入不足,部分设备老化,有些不能支持软件的更新,导致安全性不强,运行效率较低等问题。
软件方面,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软件以商品化软件为主,由软件公司研制并销售。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财务软件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财务软件在安全性等方面存在问题,不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的规范》要求,软件设计上的漏洞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舞弊的机会。
(二)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构建不完善
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很快,但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比较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会计电算化的专门法律,多数是用管理办法和基本规范来约束会计电算化工作。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致使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行为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不法分子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导致舞弊现象屡禁不止。
(三)企业内部控制不够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需要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来支持。不少企业虽然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但是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者内部控制体系得不到良好的执行,导致会计电算化无法正常的发挥作用。内部控制的缺陷往往会导致不法分子超越管理权限进行软件或者硬件的舞弊。有些岗位分工不够明确,授权制度不够合理,操作人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窃取、篡改会计数据等等。
2、内部审计和监督不力
企业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是杜绝舞弊行为的最后一道屏障。目前,很多企业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对会计数据、会计流程的审计力度不够,会计实现了电算化而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手工阶段,造成审计工作的滞后性,审计发现舞弊时已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另外,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但内部审计人员对于这些技术的不熟悉,在审计时不能发现舞弊的迹象,无法解决存在的潜在问题。
(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电算化集信息技术和财务核算、管理等知识于一体,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流程,还要具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些财务人员知识陈旧,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核算流程的要求,对会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对于舞弊行为也不能及时发现,致使企业发生巨大损失。还有些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利用手中掌握的技术,谋取私利,或利用会计软件的漏洞和其他方式,篡改、窃取、损毁会计资料。
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舞弊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硬件软件的管理
首先,从电脑硬件入手,硬件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的基础,企业要不断优化硬件配置,要根据企业组织的特点和业务的需要,严格硬件设备的管理,非操作人员不得越权接触硬件设备。企业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对硬盘上的数据定期备份, 选择性能较好的磁质介质,系统发生问题时能将损失降至最低。其次,在软件方面,要以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会计核算软件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增强会计人员岗位及权限设置功能,防止舞弊,减少风险。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数据安全性,最大限度防止操作漏洞,另外,还要配备和升级杀毒软件,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系统的漏洞对系统和数据进行攻击和破坏。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尽快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完善针对会计电算化的法律,并增强可操作性,特别要对舞弊行为的惩罚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大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企业也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完善本企业的电算化管理制度。在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杜绝各种形式的舞弊行为。
(三)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1、建立建全内控制度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推动会计电算化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关于会计电算化的内控制度建设,在管理方面主要有:
(1)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是单位认真选聘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职员.对其任职资格进行考核;选好后根据各自的情况安排岗位,进行职责划分。
(2)操作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程、操作权限、操作记录、管理制度及内控制度。比如,对操作权限,单位可以让职员指纹签到和签退。这样可以避免一个职员身兼数职,避免其他人员进入操作等。
(3)数据管理制度。主要是数据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制度。比如,应将备份的文档存放在不同的地方等。
在内控方面主要有:
(1)不兼容权限、职务必须分离。这个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如,系统开发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必须分离;数据录入和审核的职务必须分离;系统操作的职务和系统档案管理的职务必须分离等。
(2)会计电算化人员相互制约、监督。计算机会计和手工会计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不能由一人全部经手,必须有几人承担等,相互监督制约。
(3)文档安全、保密。如在电算化系统内的财务信息不能被人随意删除,防止备份资料丢失等。
2、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强化监督机制。
加强审计监督是防范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舞弊行为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每个环节不定期的进行核查监督,推行审计的信息化,努力实现审计软件与会计软件的接轨,对会计数据和信息实现实时跟踪监督,还要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弱点,将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此外,要加大审计人员素质的培养,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培训,增强其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舞弊手段的鉴别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四)培养复合型的财务人员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提高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的工作效率,就需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擅于财务管理,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加工和分析的人才,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同时还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敬业爱岗,实现自我约束。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从根本上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电算化呈现出向“核算、管理和决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发生舞弊行为。
参考文献
[I]贺元发,企业如何强化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期刊论文],管理学家,2011(10)
[2]郑姗姗,浅谈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现状和解决措施[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投资,2013(19)
[3]盛丽,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舞弊及其防范[期刊论文],中国市场,2012(1)
作者简介:刘文娟(1983.11-)。河南省辉县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及会计教育工作。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祭城路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刘文娟 (13603456081)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与对策论文 篇4
一、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对会计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
1、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会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很多复杂的核算方法得以运用使会计核算更准确可靠。
2、增强了提供信息的能力,为使会计职能从单一核算模型向核算和管理有机结合的综合模式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今,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会计电算化系统不断更新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是必然趋势,并且已经在各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进程和趋势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的企业走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履行会计控制职能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会计理论的新发展。因此,要适应这一变化,就应结合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特点,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本着有效、全面、审慎、及时的原则来制订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二、电算化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组织机构、会计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在手工操作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岗位分工和各种内部牵制制度,以及账、证、表的定期核对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实行电算化以后,虽然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都没有改变,但却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提供了新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方法和措施。
1、内部控制形式的改变。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原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部分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关系,内部控制的形式已由原来的制度控制变为制度和程序软件控制,内部控制的方式由人员的内部牵制转变为计算机的内部控制。一方面,手工会计的一些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如编制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等试算平衡的检查,总账、明细账的核对;另一方面,手工会计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部,如凭证的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和发生额的平衡检查和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检查等。
2、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重点发生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引进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控制措施,如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牵制,计算机机内存储介质会计信息的安全防护、计算机操作管理等。由于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所有的数据都源于凭证库,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往来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错误。因而,数据库输入操作是否恰当将成为整个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控制环节;而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出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连接控制等方面也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重点。
3、会计处理趋于程序化,实时控制增强,内部稽核削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下,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无纸化数据与无纸化交易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使得会计处理程序化。大部分工作是由电脑完成的,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一个业务数据的错误往往会从一个环节蔓延到其他环节,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系统的内部控制更多的依赖自身的实时控制,审查与复合的控制趋于减少,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4、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安全控制难度加大,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财务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在网络环境下,过去以机房为中心的安全措施已不再适用,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很难保障真实与完整性。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给一些非法访问者以可乘之机,计算机病毒的猖獗也为互联网系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如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等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加大了会计系统安全控制的难度。
由于上述影响,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他可以满足现存的经济环境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更大,控制程序更复杂的综合性控制,要尽量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三、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随着企业会计工作的变化,及时研究内部监控新方法,建立一套适合电算化要求的会计内控机制非常必要。除了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理的岗位分工以及建立良好的系统工作环境及软、硬件的控制等常规控制问题之外,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还要重点关注以下的问题。
1、强化数据操作权限意识,加强数据控制。为适应会计电算化这一应用系统的特殊控制要求,保证数据处理安全完整,必须建立具体的内部控制,其主要着眼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数据权限等级控制。操作权限采用资格确认方法,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使用者授予不同的权限。电算主管享有电算系统最高级管理权限,他(她)负责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规范,进行权限授予,对操作信息的安全跟踪管理。电算系统维护员、操作员有各自对应的权限,不允许进行各种越权操作,如数据录入、查询、修改、更新等。
(2)数据输入控制。电算化会计系统输出质量主要决定于输入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二次输入法等方法确保用户输入正确,降低出错率。
(3)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内部数据处理活动进行控制,以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的处理控制主要有处理的流程控制、数据修改控制、数据有效性检验和程序化处理有效性检验,数据备份和修复。由于不同子系统所处理的业务不同,所以处理过程中的控制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财务软件应根据各自系统建立相应的数据处理控制机制。
(4)数据输出控制。输出控制实施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输出内容的及时性和适用性,如用以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等。常用的方法为检查输出数据是否正确、合法、完整;输出是否及时,能否反映最新的信息;输出格式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数据表示方式是否符合工作人员的习惯。
2、强化日常管理控制。日常管理控制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为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和系统安全,减少产生差错和故障的概率,应制定严格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
(1)建立稽核控制制度、强化人员职能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导致操作人员职责权限相对集中,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措施。这种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的错误。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2)加强安全控制。数据的可靠、信息的安全及信息处理的正确均来自强有力的安全控制。安全控制主要有系统安全控制和网络安全控制,此外,还要加强病毒的防范和控制。
(3)系统维护控制。它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件进行的安装、修改、更新、备份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都应由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定期的对系统进行检查、维修、维护,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3、健全档案管理与控制制度。在手工方式下,信息以账、证、表等形式存储在不同形式的纸质上。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等都由人工完成。增、删、修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账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记和印章上分清责任,对于会计资料的查询,也是调阅纸质档案为基础。但实行电算化会计后,有些记录较之传统手工会计系统大为减少,凭证、经济业务事项的说明和账簿大多依赖计算机输入、阅读或查询。此外,数据的载体也不同了,信息来源于数据和程序,并一开始就存储在各种磁性介质上。有些业务或处理可能不能被打印出来,只能依靠计算机才能阅读这些数据,阅读分析直观性差。如果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那么未经批准,擅自改动数据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加,并且数据改动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电磁介质还容易损坏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受潮、磁化、受热和弯曲等都容易使电磁介质受损。这些特点和要求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料保存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风险和问题,必须采取各种严格的措施加以控制,一般可通过以下三方面加以控制:
(1)接触控制,即把对数据存储介质的接触限制于有关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档案资料应专人保管,并指定借阅、归档制度。
(2)环境控制,保证各种安全措施即采取适当的防磁、防火、防潮、防尘等措施。
(3)后备控制,将数据文件的进行定期备份,对于重要文件可以“祖――父――子”的形式保存,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防止会计档案丢失。此外还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并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科技队伍,为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安强、郭立新:谈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问题[J],财会月刊(理论),(2).
[2]齐芬霞: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探析[J],会计之友,2006(1).
[3]宋海红:探讨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1).
[4]秦华:浅谈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制度[J],财会月刊(综合),2006(2).
[5]李素萍: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4).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与对策论文 篇5
1.责任主体多元化。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除包括传统的财务、会计专业人员,还包括计算机专业人员、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相关管理人员,使原有的会计内控主体范围扩大,责任延伸。
2.企业控制要点复杂化。传统的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银行对账等工作均由计算机按程序即时完成。这些程序化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的完善与正确,如果应用程序发生差错,计算机尚不具备对不符合逻辑事项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出了问题难以发现。
3.需要控制的范围扩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目前财务软件的功能已经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等。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不仅需要控制会计信息,还要控制整个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会计控制范围扩大。
4.控制载体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据处理与存储都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和趋势,储存在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甚至可以不留痕迹。计算机犯罪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由此增加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难度。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的主要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的舞弊手段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输入篡改。输入篡改主要是指虚构、修改、删除业务数据等行为。这是计算机舞弊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手法。它通常表现为:虚构业务数据,如将假存款单输入银行的系统中,增加作案者的存款数;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如从存货系统中删除某个存货数据,消除购货业务凭证。通过对数据作非法改动,导致会计数据的不真实、不可靠、不准确或以此达到某种非法目的,如,转移单位资金到指定的个人账户等。
可能的舞弊者包括:参与业务处理的人员、数据准备人员、源数据提供人员、能够接触计算机但不参与业务处理的人员。
可能的证据包括:源文件、业务文件、计算机可读文件、磁盘、磁带、异常报告、错误的运行结果等。
2.文件篡改。文件篡改主要指作案人员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者直接通过终端来修改文件中的数据。例如,作案人员进行销售开票时,故意调用错误的价格数据、抬高或者压低销售金额,从中获取个人私利。常见的手法有“陷门”和“特洛伊木马”。
可能的舞弊者绝大部分是计算机高手,包括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系统操作员、网络黑客等。
可能的`证据包括:源文件、数据库文件。
3.程序篡改。主要指对程序非法的改动,以便达到不法目的。例如,薪资业务处理人员可能将部分职员的个人调节税免税额度调整到其个人名下,以便增加其免税金额,同时有不影响企业整体有免税合计数。
4.非法操作。非法操作主要指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照操作规程或不经允许,接触未经授权的设备或者程序,改变程序执行内容。例如,操作人员未经授权启动支票签发程序,生成现金支票而挪作他用。
5.输出篡改。输出篡改主要指作案人员通过非法修改、销毁输出报表、将报表送给企业竞争对手、利用终端窃取机密信息等行为,从而达到作案目的。例如,作案人员修改或者销毁输出报表以掩盖其他舞弊行为。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防范会计舞弊的措施
1.选择好的财务软件,从源头上进行控制。企业在实行会计电算化时,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选择合适的财务软件。另外还必须注意系统的权限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
2.实施组织控制。组织控制包括职责分工和人事管理控制,这是一切控制的根本,因为无论在人工环境下还是在IT环境下,人都是最主观能动的因素。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组织控制主要应明确以下两个分离:一是电算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分离;二是电子数据管理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
3.实施系统安全控制。影响系统安全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灾害、工作失误、计算机舞弊等。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制定内部操作制度、设置操作权限、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
4.加强安全保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并以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为基础;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的,应及时进行核对,不能擅自修改;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资料和数据;不能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须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做好周备份、月备份。
5.实施档案控制。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的签章;各种安全保证办法,如备份软盘应贴上保护标签。应存放在安全、洁净、防潮的地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定期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与对策论文 篇6
论文[摘 要]会计电算化改变了审计线索、内容和范围、技术方法、标准和准则,同时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对现代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完善审计内容。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简单来讲,会计电算化是指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实现记账、算账与报账等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以及部分实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信息化。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与对策论文 篇7
1 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
1.1 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其储存和传输的电子数据有潜在的被修改或删减的安全危险。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 纸性文档的会计信息则较便捷的可以对是否修改或删减进行辨认并可以对存档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追溯。在当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中, 由于数据被储存于计算机中, 加之信息的网络化, 使得他人对会计信息进行修改或者删减甚至破坏都较传统文档变得尤为简单。此外, 在计算机的系统的操作过程汇总, 人为因素导致的系统操作的失误、程序指令的错误也能造成会计信息的错误。而网络化的引入也使得外界的非法入侵以及潜在的网络传输等存在着电子信息的破坏以及外泄。
1.2 从我国据税务部门的数据分析结果看, 会计信息系统的普遍使用, 以及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企业在其偷税和漏税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与传统的手工文档下的偷税情况比, 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所表现出的偷税方法多样化且比较隐蔽。在传统的人工假账的制作过程中, 要从初始的凭证就要进行账目的数据包括明细账、总账以及报表等都要进行细致的人工文档制作。这个过程中会计信息要经过多个环节, 可以说工作量非常的大, 仔细对各环节进行核对就能发现其假账。但是, 基于网络化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其假账的制作过程中, 会计信息的记账、核算以及登账的流程都是在电脑的内部程序中进行了, 这就导致了整个过程中账目环节少, 假账痕迹少, 证据隐蔽等问题。相应的企业也出现了很多偷、漏税的新方法。
2 网络技术下的企业舞弊防范与治理
2.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网络技术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 必须选择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上能胜任, 并且具有会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复合知识的人才, 组成承担系统运行的组织机构。其中包括程序设计、维护和管理人员, 会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审核和保管人员, 以及运行操作人员。在他们之间要按照内部牵制原则合理分工, 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防止无意差错和有意舞弊事件的发生。
2.2 加强利用网络技术下的会计犯罪的法律监管
网络技术背景下的会计电算化的开发和管理, 不能仅靠已有的法律、法规, 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对于网络技术下的会计犯罪一定要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并加以有效控制。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 也可从两个方面辅助进行:首先, 建立针对利用电算化犯罪活动的法律, 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电算化舞弊行为及其惩处方法;其次, 建立电算化系统本身的保护法律, 明确电算化系统中需要受法律保护 (硬件、软件、数据) 及受何种保护的具体措施。
2.3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科学、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真实会计信息的根本保证, 可以消除舞弊行为得以实现的外部条件。建立和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以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等质量要求为准则, 制定科学、有效的披露制度, 改进信息披露的内容、确定信息披露的标准、并加大对发布虚假信息者的惩罚力度, 从而消除制度性缺陷引起舞弊可能。具体包括:公司审计委员会应对网络技术运用下的会计操作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或存在重大风险, 及时向董事会报告;董事会应根据网络技术运用下的会计操作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及相关信息, 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公司董事会应在审议年度财务报告等事项的同时, 对公司网络技术运用下的会计操作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形成决议。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 (即内部审计部门) 的, 可由审计委员会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草案并报董事会审议;公司董事会应在年度报告中, 披露网络技术运用下的会计操作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并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公司网络技术运用下的会计操作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情况;内控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其处理情况;对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完善内控制度的有关措施;下一年度内部控制有关工作计划。
2.4 加强企业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完善注册会计师监任制度,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督察”的作用。独立于企业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定期披露的经过审核的财务报告, 由于其自身受到证券监督委员会的监任和法律责任严格制约, 提出较为公证、真实的审计报告。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 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预防更胜于治疗。
3 结束语
由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舞弊研究, 是舞弊领域研究的一个小的分叉, 是一门跨财务会计、网络网络技术、审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的学科, 即使在国外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该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中, 虽然给我们带来可借鉴的研究成果, 但是可直接照搬照用的也同样是不存在的。由于会计舞弊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而网络条件下的舞弊更加进了新技术的特征, 非一般的舞弊者能掌握, 一旦实施更不宜发现和察觉。所以, 治理网络条件下的舞弊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而只能是渐进式的治理。要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的对策, 正如我们的市场处在经济转型期一样, 我国对企业会计舞弊的研究也处在起步不久的发展阶段, 而对于网络技术下的企业会计舞弊问题研究更是处于初级阶段, 如何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网络技术条件下企业舞弊问题、财务会计舞弊问题, 尽快取得即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虽困难但有十分的必要。
参考文献
我国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舞弊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舞弊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1我国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舞弊产生的原因
1.1 应用软件自身缺陷
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化软件供应商,SAP、Oracle等进口软件以及金蝶、用友等国产软件,数量繁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用户只能根据软件供应商演示与叙述对软件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难以对软件的质量有一个全面的检验,这就导致这些软件的质量水平并不一致。部分软件不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的规范》要求,质量得不到保证,利用信息化软件舞弊也就成为了可能,例如,一些软件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 安全性与保密性得不到保证,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部分软件的数据库可以轻易地从外部打开修改,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更有一些供应商为了提高销售量,在软件中设计了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情况都给了舞弊者可乘之机。
部分企业自己研发信息化软件,由于保密措施不够以及专业化不强等原因,开发出的软件出现了加密措施不强、权限混乱、操作复杂、数据易丢失等漏洞,这些软件缺陷也成为了信息化环境下舞弊出现的原因。
1.2 财务人员素质不符合信息化需求
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对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和道德修养要求。在我国企业中,有部分财务人员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要,导致了舞弊的发生。
作为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已经不仅仅是财务知识,还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现代网络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知识。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管理系统,有些财务人员由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现代网络知识不足,对财务软件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核算流程的要求。比如许多在手工会计时期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在实施会计信息化之后,感觉很难适应,部分年长的财务工作者甚至需要从头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这就给他在新环境下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另外一些信息化知识不够全面、扎实的财务人员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解决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舞弊行为,更不能在使用或者维护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上报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漏洞,这些情况都留下了隐患,可能对个人甚至整个企业造成损失。
财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在信息化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化的运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企业对于该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外部监督都需要有一定的变化和完善,而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财务人员道德素质的高低、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强烈程度,成为是否进行舞弊、是否主动揭露舞弊的关键因素。一些财务人员害怕揭露舞弊行为后遭受打击报复而放弃坚持会计原则;一些用心不良的财务人员乘机钻空谋取私利;还有一些计算机水平较高的财务人员利用会计软件的漏洞等,进行舞弊;更严重的是部分企业领导、财务负责人在利益面前不能保持清醒,为了一己之私,对于舞弊情况不及时进行处理,放任舞弊甚至是自己直接利用漏洞谋取利益,进行舞弊。
1.3 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尚不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组织上的控制和账簿之间的控制来实现。在现今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是按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输入由会计人员操作之外,经济业务的记录和加工、会计报表的生成和查询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完成,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会使得传统组织控制功能被削弱,同时会使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失去作用。所以,在实施会计信息化时,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约束和控制。
由于计算机以及信息化的应用对财务工作带来的改变,导致了以前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满足企业对于控制舞弊发生的需求。我国部分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未做实质性调整或者内控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信息化环境下舞弊行为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制止。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对于信息化实施过程的了解不够明确,准备不足。由于实施时间较短,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的区别认识不足,没能及时制定一套与新环境相适应的内控制度,导致财务系统存在漏洞,存在舞弊风险。二是系统操作与维护控制不足。财务人员对于信息化系统的操作规范性的监督不够,在系统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财务岗位分工不明确,缺乏完善的授权制度,财务人员缺乏权限意识,出现责任无法找到责任人。对于系统维护的控制不足,企业不能及时进行系统维护或者系统维护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不强,对于信息化运行环境、信息化软件的不当维护以及運行过程中产生意外的错误处理,都会造成信息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一个存在漏洞的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中长期被使用。三是财务流程控制无效。实行信息化后,一些传统的诸如审核原始单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核算、对账等各个财务流程均使用计算机和程序进行,在新的环境下,要实施一套全新的财务流程控制制度,来保证整个财务流程中内控充分有效,内控无效,就会引起像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权限不明、操作不符合要求等等情况的发生,整个财务流程存在漏洞,却无法通过内控识别并加以控制,舞弊就成为了可能。四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不力,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由于其功能和性质成为了杜绝舞弊行为的最后一道屏障,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来发现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的不足可在审计识别后进行完善。由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及管理者的不作为,我国部分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环境过程中对会计数据、会计流程的内控审计力度不够,会计实施了信息化,而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相应的调整,导致了内控审计工作存在滞后性。另外,由于会计信息化采用了全新的技术和运行方式,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部分审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在内部审计时不能发现舞弊的迹象,无法发现新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漏洞,无法对潜在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一来,内部控制的预防保护作用、评价鉴证作用就无法发挥,给整个系统的运行留下了隐患。由于以上原因,企业无法通过内部审计发现舞弊或者即使是发现舞弊,往往已经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五是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档案与传统会计有了一定区别,具体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其它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的保管,需要有一套适应新环境的制度,帐表的生成、数据的保存、会计数据存储介质的保存及备份及保密,都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就会出现诸如会计数据归档不及时、不完整,资料丢失、泄密等情况,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nlc202309020422
1.4 外部监管松懈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事业发展迅猛,但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并不是很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会计信息化的专门法律,多数是用管理办法和基本规范来约束会计信息化工作。虽然《会计法》中对会计信息化的凭证生成、账簿登记及档案保管等作了规定,但多数是程序性的,可操作性不强。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舞弊行为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不法分子违法违规成本低,给他们以可乘之机,导致舞弊现象屡禁不止。另外,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外部主管部门对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相关主管部门仍然存在审计方法不科学、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2 我国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舞弊的形式
2.1 改动输入的业务数据
操作人员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人为虚构、修改或者删除会計数据,以此来达到舞弊目的。由于不需要过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这类舞弊最简单、最常见。
2.2 篡改输出的文件、记录
与前一种手段相对,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财务文件输出时,通过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文件、记录等手段,来制造虚假信息,达到个人目的。例如对输出的财务报表进行修改。
2.3 非法改动应用程序
与前两种手法不同,这是一种高科技的舞弊手段,舞弊者直接对信息化应用程序进行非法改动,或者是利用职务之便,在维护程序的过程中,修改或删除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以此来达到个人目的。
2.4 其他舞弊手段
信息化环境下,还有许多的舞弊手段,通常情况下,这些舞弊手段对计算机硬件和信息载体不造成任何损害,且不留痕迹,作案时间和地点又不受限制,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通过仿造、模拟验证信息以冒名顶替,通过黑客手段或者利用漏洞来盗取密码、磁卡非法进入等。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大大加快,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但是,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也存在着舞弊,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弄虚作假的现象。而会计舞弊的存在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和决策失误,使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企业利益相关者造成危害,最严重的是,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会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误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导致宏观调控失效,破坏市场经济规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重大的打击。
参考文献: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立志.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典型舞弊技术手段分析[J].上海企业,2009年,第4期:50.
[4]郭强.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0).
[5]王棣华.杜晋贤.浅析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2:51-52.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舞弊与对策论文】推荐阅读:
会计电算化中的舞弊与对策09-30
会计电算化舞弊06-26
会计电算化对策06-27
会计电算化环境08-16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措施与方法论文06-04
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09-08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困惑08-15
会计电算化实践论文11-09
会计电算化与ERP09-04
建筑企业会计电算化论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