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防治(共8篇)
会计舞弊防治 篇1
会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舞弊会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的反映, 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等决策, 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给个人企业以及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考虑到会计舞弊的重大影响, 我们必须找到舞弊的原因并积极对其进行防治, 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会计舞弊的原因
(一) 根本原因是各方利益的驱使
当今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 竞争也越发激烈, 人们获取财富地位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这就导致了在会计上各相关方为自身利益不惜舞弊的行为。所有者为企业的股价稳定、知名度、摆脱ST名号等原因;管理层则是通过舞弊来提高业绩, 粉饰太平, 从而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薪酬等;企业的会计人员为一己私利进行舞弊。
(二) 会计人员的品德
会计人员直接分析、处理各种会计资料, 编制会计报表供企业内外部使用者使用, 因而,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的高低和会计舞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合格的会计人员在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进行会计业务, 避免舞弊的发生, 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相反, 有部分会计人员职业品德不过关, 为一己私利而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 欺骗群众, 侵害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和企业财产, 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 缺乏严密的外部监督
部分政府部门不能以身作则, 为追求政绩, 过分盲目的关注经济虚增长, 客观纵容会计舞弊行为, 有些单位为完成指标、讨好政府也做出舞弊行为。
监管失灵。作为资本市场主要管理者的证监会, 目前仍着重于事后处罚, 而轻事前监管, 且对企业日常监督效率低下, 难以发现会计隐患, 难尽其职。此外, 注册会计师领域的监管机构过多, 权力分配不明, 导致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现象出现, 监管效率低下, 监管存在诸多漏洞, 使会计舞弊的行为有机可乘。
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审计时相对容易发现企业在会计方面的问题, 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收入过于单一, 主要依靠审计业务。这就导致了很多会计师事务所过分依赖客户, 为保住大客户, 有时不得不违背其职业道德, 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
(四)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遏制会计舞弊, 然而当前我国的多数的企业却难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度。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 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因而难以发现会计舞弊, 并且即使发现了这种舞弊现象的存在公司也难以处理。
(五) 法律法规
《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对会计舞弊的惩罚进行了规定, 但是其法律责任过轻且不具体, 使不法分子为了高额的舞弊收益不惜犯法, 钻法律漏洞。
二、会计舞弊的防治
(一) 完善会计理论
加强对会计舞弊理论的研究, 会计舞弊的理论研究, 应着重于会计舞弊的预防, 通过对各种常见的舞弊方法的研究, 抓住舞弊的规律, 更容易发现和预防会计舞弊, 制定预防会计舞弊的对策, 防患于未然。
(二)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首先, 完善会计人员的准入制度, 对会计人员的招聘, 除了具备应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等, 还应看其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职业操守。其次, 加强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使会计人员能够真正懂法、守法, 并且, 对会计人员舞弊的行为, 应严惩不贷。最后, 由于当今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 会计人员应不断地充实知识, 不断地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董事会在公司的内部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防止大股东利用其一股独大的地位, 应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和人数, 有利于控制对会计舞弊行为。
保证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应独立客观的对公司进行监督, 保障公司利益, 减少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职责, 建立健全的审计程序,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加强中小股东的监督作用, 制约大股东行为。可采取累积投票制, 有效的抑制一股独大现象给公司带来的危害。
(四)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使其对会计舞弊的规定更明确化、具体化, 对会计舞弊行为严惩不贷。同时, 对董事会、监事会等的监督权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参考文献
[1]任蔓霞.会计舞弊及其防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
[2]李立辉.小议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J].金融经济, 2010.
[3]焦方.试论会计舞弊的综合治理[J].财经视点, 2010, 4.
会计舞弊防治 篇2
(l)变更销售收入确定方式
一些上市公司并非销售单一产品,而是销售整个系统,需要实施安装与服务,销售过程持续时间长,因而收入并非一次实现,特别是对于跨实现的销售,需要在间分配利润。一般企业根据销售的不同阶段划分收入实现比率,而该类比率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到当期盈利。
(2)虚构收入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增值税销售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拟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比如,大庆股份所属的大庆毛纺织厂通过与n户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 1.07亿元,虚转成本7812万元,虚增利润2902万元,虚增存货2961万元,既达到了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又不增加税负。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如上市公司A利用子公司B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C公司,确认B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子E公司从C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操纵收入的目的。四是虚构经济业务,增加收入。上市公司创造两笔交易以一项资产抵偿一项高于资产的负债,再以相同负债金额购回先前抵债的资产,资产增值,公司获利。
(3)提前或者延后确认收入
使用提前确认收入手法的,主要是那些当期收入较低而费用较高的企业,尤其是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如:阳光股份将下属子公司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的住宅楼在住户入住手续尚未办理完毕和售房款没有全部结清的情况下,在年底将该楼盘预计收入160193359.00元全部记为本年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有:一是将一些不确定性的收入确定为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在服务未完全提供完毕之前,即在账上确认了该服务带来的所有收益,而且还不转销预提费用,并将需抵偿的保证金计入利润;三是收入和费用不配比。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延后确认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运用。
3.1.3 利用成本费用确认、计量的舞弊手法
(l)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
虽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有些项目的归类仍有一定的弹性。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也有一些归类上的随意性。
(2)相互间或在不同时间和项目间转移费用
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不少费用经常不当期入账,或交由母公司承担,更多的是通过折旧的计提方式或存货的计价方式和其他的一些跨期摊派项目来调节利润。
(3)随意改变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的性质
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销售费用,或者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于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而对于使用控股公司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一种情况是由控股公司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则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公司作为商标使用费。如波导股份,在2000将企业发生的10427万元的广告费转由其大股东承担,实现了4401万元的利润。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一种情况高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3.2 利用会计政策的舞弊
上市公司一般任意选用,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实行利润操纵。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所以企业在选用会计制度政策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同时由于一贯性原则又要求企业在已经选择会计政策后,应在各期保持一致,不能随便变更。只有法规要求变更和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后更符合企业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变更后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可靠时才可变更,但必须采取追溯调整法(除了会计政策变更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采用未来适用法)和在报表上予以披露。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一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可能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出现上市公司任意选用,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会计利润进行操纵。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纳的会计政策,通常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需要披露的项目主要有以下八项:编制合并报表所采纳的原
则,所采用的外币折算方法以及汇兑损益处理,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企业所得的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坏帐损失的核算方法,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其中常用的会计舞弊方法有:1改变折旧政策变更折旧方法、2变更股权投资核算方法、3变更存货计价方法、4变更坏账损失核算方法、5变更合并政策、6滥用资产减值准备。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制度
1.改革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制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引进利益相关者监事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改进监事会的地位,使其不受经营者的制约,敢于履行监督职责,增强监事的监督动力和监督能力;改进监事会成员知识结构,提高监督水平和效率,监管部门应定期举办上市公司监事培训班对监事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和完善监事的问责和激励机制。建立独立董事职业准则体系,建立独立董事问责制度;完善独立董事薪酬制度,建议由中国证监会设立独立董事基金,统一考核独立董事的业绩,发放独立董事薪金;并每年评选最佳独立董事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公布最差独立董事并给予处罚,免除其独立董事资格;该基金由中国证监会根据不同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股本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等因素确定收费标准,各上市公司必须每年在规定时间内缴纳;明确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责划分,建议在上市公司中加强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内部审计制度、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审核公司的定期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以及高管人员的聘请或更换等事项上。而监事则应重点关注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高管人员的离任审计以及高管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
2.改革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制度,上市公司会计机构仅承担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和财务分析等职能,其对外财务报告职能,即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由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注册会计师一方面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会计群体中的专业素质与长期从事审计业务的经验,使得他们承担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更为有利;同时也能解决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二为一问题。上市公司根据股本规模、销售收入等因素按一定比例向证券监管部门财务报表编制费用;证券监管部门再根据市场机制,向会计师事务所拍卖财务报表的编制权,并支付财务报表编制费用给中标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样一方面可充分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另一方面可基本
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减少社会成本。为防止注册会计师可能因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与上市公司合谋、寻租、损害广大会计信息消费者利益,由证券监管部门牵头,整合监管资源,从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注册会计师监督委员会,变多方监管为一方监管,形成一股合力,提高监管效力。
3.改革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政府主管部门与注册会计师协会之间的事务管理权,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执业质量进行日常检查,政府主管部门对已经协会检查过的事务所进行抽查,并做出处罚决定。建立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机制,取消审计署的业务主管部门地位,取消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业务行政管理主体资格。界定直接监管部门与派生监管部门之间的权限,派生监管部门在业务上处于辅助地位,防止与直接监管部门的检查权重复。改进事务所组织形式(如增加有限责任合伙、个人独资的事务所组织形式),规定注册会计师与合伙人的最高年龄,改革考试制度和提高进入门槛,抓好继续教育,适当强化违规责任处罚。
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完善监事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应在相关条例中规定监事会有相应的监督经费,并有一定的对违反公司章程、侵犯公司利益的董事、经理的处罚权;对违法的董事、经理有提起诉讼权。《公司法》应对监事的“检查公司财务”职权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一方面,规定董事会应定期向监事会报告经营和财务情况,确保监事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授予监事随时审核公司各种财务报表和账册,并可要求董事会提出报告的权力。有关部门应在总结我国独立董事运作情况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等)做出修订,对《意见》、《准则》及各证券交易所制定的章程、规则(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中涉及到独立董事的内容,进行协调和修改,做到统一口径,相互配套等。有关部门还应通过制定《独立董事法》,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任期、选聘程序、作用、责任、义务等,给予独立董事制度相应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独立董事正常履行职能并约束独立董事的行为,从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加强对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完善相关法律,如《破产法》、《合同法》、《公司法》等,加强对债权人权利的保护。特别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加强法律执行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同时,应当规定:当上市公司做出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时,债权人有权通过法律诉讼接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不是非要
等到上市公司破产时才接管上市公司,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引入辩方举证制度,所谓辩方举证,就是自己证明自己无罪;即中小股民在控告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时,应由上市公司自己证明其没有进行会计舞弊。赋予中小股民集体诉讼权利,并应遵循三个原则:①中小股民和上市公司打官司时,双方各自负担自己的成本;②中小股民诉讼可以不付钱,打胜了之后再付钱,打败则不付;③中小股民控告上市公司,只要有一名股民控告就行,这个股民控告的结果,如果成功,则利益归于全体股民。
结束语
会计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制定出错误决策,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市场运行机制。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舞弊治理措施也就成了证券市场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我国一直相当重视会计舞弊的治理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现已初步形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规范。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难免会存在许多问题,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治理仍然需要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致谢
本文是在张李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确定主旨、选材到完成,均倾注了老师的心血。我要衷心地感谢继续教育学院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特别要感谢乔金玉同学与李丹桂同学在论文开题至完成过程中的指导与帮忙。
在此,亦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是你们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信心,并鼓励我不断探求新的知识。
谨以此文献给关爱、支持我的人。
最后,深深感谢论文评阅和答辩委员会的各位专家教授,是您们的辛勤劳动给我的自考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会计舞弊与会计报表的审计 篇3
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几年的起起伏伏, 使日益成熟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报表成为广大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渠道。但中国乃至世界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严重侵扰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也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觉。
首先, 我们分析一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 (1) 高管人员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盈利直接有关,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成为会计舞弊的直接驱动力。 (2) 国家监管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的压力所在。如为了获得投资者或供应商的持续支持, 或者为了避免连续亏损被退市或特别处理。爆出丑闻的浏阳花炮就是一例典型的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财务舞弊的案例。 (3) 债务契约、客户及供应商契约等一般多对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一系列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有严格的规定, 违背契约条款可能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如银行收回贷款将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报表粉饰手段也在步步升级, 让我们分析一下会计舞弊的主要手段:
(1) 高估资产。具体形式有: (1) 存货计价不正确, 增加期末存货价值, 从而降低销售成本。 (2) 高估应收账款, 比如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依然挂账, 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增加。 (3) 高估其他固定资产项目, 比如将研究开发支出列作递延资产。 (4) 利用资产评估调节资产价值是少数企业进行重大会计舞弊的手段之一。
(2) 虚增销售收入, 虚增利润。具体形式有: (1) 虚构客户, 虚拟销售。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伪造订单、原始凭证、销售合同, 开具增值税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如黎明股份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 虚构购销业务, 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2) 寅吃卯粮, 提前确认收入或费用。如天津磁卡公司将吉林天洁公司支付的1 100万元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计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截至审计报告日, 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 该公司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
(3) 关联交易。我国的上市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及其附属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 利用关联交易来调节上市公司的业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可以将公司生产的产品卖给其控股公司;研究开发费用也可以通过竞争性项目卖给关联方而转移到关联方;公司可以通过将宣称有价值的专利卖给关联公司使每股收益大增, 而这种专利价值难以判断。
(4) 企业重组。上市公司想方设法通过置换、剥离、兼并等方式将公司不良资产“变为”优质资产。还可以将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 赶在年度决算前高价出售, 虚增年报利润。
(5) 变更会计政策, 调节利润。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无法涵盖涉及不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 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上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 粉饰经营业绩。
(6) 会计信息违规披露。不少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 对有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过量披露, 对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会计信息披露常常不够充分, 甚至三缄其口, 使投资者决策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2 会计报表审计方法
在审计发展史上, 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一直是困扰审计界的重大问题。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多种分析程序, 综合各种结果才能揭示出存在的财务报告舞弊。
2.1 分析性复核
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例如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较前期发生重大变化或高出同行业平均值, 则可能存在高估收入或低估成本的舞弊行为。如果一家公司营业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前期出现下降或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 管理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例较前期出现重大变化, 或余额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 财务费用与公司借款的比例明显与银行利率有差异, 则可能存在期间费用的舞弊行为。
2.2 交易实质分析法
应用交易实质分析方法, 可以透过经济业务现象发现经济实质。比如, 公司通过调整会计科目, 把应收账款转到其他应收款上或预付账款上, 推迟办理存货入库, 存货挂账预付账款, 然后少结转销售成本等办法提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使相关财务指标趋于正常。
2.3 资产质量分析法
对于虚构收入等欺诈行为, 检查时应采用审阅法仔细审查待处理财产损益明细账及有关原始凭证, 考察其投资是否存在, 其质量如何。审计时通过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 若前者大于或接近后者, 即说明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存在问题, 也可能表明上市公司在过去多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大于利润总额增加幅度, 则表明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表可能是虚假的或错报。
2.4 税项分析法
在应付税法下, 企业所得税是根据税法计算而得。如果公司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距扩大, 则表明公司提供给股东的财务报告有可能变得不是非常真实。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交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税额比较, 若两者相差较大, 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 基本手法就是虚开发票。反之, 若公司的实际税负非常低, 与其主营业务收入难以配比, 则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
浅谈会计舞弊 篇4
关键词:会计舞弊,产生原因,主要表现,防治措施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 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规制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会计舞弊问题一直是会计、审计职业界等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会计舞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愈来愈明显, 能否对会计舞弊进行切实有效地治理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针对目前会计造假日益严重的情况, 笔者就这一现象, 总结会计舞弊的主要表现, 分析影响会计舞弊的主要因素, 对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谈一点看法。
会计舞弊的主要表现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的特征主要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最为关键的莫过于客观性, 就是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凿可以验证。但是目前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却严重背离了客观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真账假算。就是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 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 不按有关会计法规、制度、准则正确核算。这是会计造假的常见和多发现象。它主要是以调节企业盈亏为目的, 人为增减当期不应增减的成本费用, 如把库存商品、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其他应付款等作为调节盈亏的蓄水池。
2.债务重组。新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 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因此, 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及配股需要的情况下, 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收入舞弊。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如销售回购、销售租回等业务确认为收入, 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如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对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等。利用财务报表合并技术虚增收入。企业可以通过拉长控制链条、构建复杂的公司体系等手段, 进一步“拓宽”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这些会计选择的灰色地带无疑给企业管理层实施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
4.利用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来造假。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小集团利益, 利用现有会计制度的缺陷大做文章。如, 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漏洞, 私自开具支票, 挪用公款;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 将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入账等。
一、会计舞弊的产生原因
1. 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会计缺乏独立性。
在会计实务中, 如对支出属性划分, 递延资产的确认和摊销, 收入的确认等, 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往往会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加之我国目前会计法规、制度尚不完善, 约束机制乏力使得会计人员在保证会计质量方向的权数加大。另外, 有些经营管理者、行政负责人为了隐藏、转移部分收入作为个人或小集体所有, 或为粉饰自己本来较差的经营业绩、政绩, 甚至掩盖经营管理中的严重失误或失职, 通过自己的“权威”、“权力”, 强迫会计人员或与会计人员合谋会计作假。会计人员也由于各种原因, 执行领导指示, 听从领导的意图, 不坚持原则, 主动或被动地会计造假。因此, 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其独立性可以说是影响会计舞弊的决定性因素。
2.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之间权利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具体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的一种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企业组织结构。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 但在实际工作中, 监事会、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 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很多公司或者没有内部
弊
审计机构, 或者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执行不严格。近年来我国虽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 但从现实需要来考察, 还很不完善和健全, 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 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下文。由于我国目前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司法处罚还处于逐步完善中, 且在国有及法人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情况下, 很难认定舞弊造假是为了个人利益。因此对当事者的处罚也更多地倾向于追究法人单位的经济责任, 而对参与舞弊的个人的刑事及民事处罚还比较薄弱, 对个人的触动还不是很深。这些都助长了作假舞弊的风气。
二、会计舞弊的防治措施
会计舞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危害严重。在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如何才能尽快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 确保为经济建设服务呢?笔者认为, 要对此进行综合治理,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久的、渐进的过程, 需要主管部门根据经济活动的发展情况及时做出修订, 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 加强对会计政策选择条件的限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作为制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首要目标; (2) 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 应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3) 分析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交易, 并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规范。
2. 完善公司内部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从企业内部来说, 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 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要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使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要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要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
3.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建设。
会计人员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制造者, 虽然他们也要服从单位负责人的领导, 但对于会计舞弊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其的素质培养。要抓好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和质量信誉意识。从根本上说, 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造成会计舞弊的主要原因还是依附于企业、单位。所以要改变这一状况, 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首先必须从会计管理的体制上予以考虑。即建立财务人员统管制度, 各单位所需财务人员, 由上级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委派, 单位不得自行任命, 并实行定期换岗、考核奖励制度, 防止财务人员与企业、单位共同作弊, 对那些成果平平、素质差的财务人员要毫不留情地从会计岗位撤下来, 这样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诚信度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7月1日财政部发布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公布
[3].江建平, 陈胜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精讲.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0
[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 (2003)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5].叶剑.试析会计舞弊的原因及其对策.舞弊的防范与检查论文汇编, 2005
[6].曹恩国.会计舞弊的原因和对策.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7].邢维金, 李树刚.关于会计舞弊及其治理的探讨.当代经济, 2010 (12)
[8].郭红.会计舞弊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 2009 (5)
强化会计监督与防范会计舞弊研究 篇5
近年来, 随着一大批国际大型公司相继爆出财务丑闻、我国银广厦、琼民源等会计舞弊现象的出现, 导致企业会计诚信、会计信息真实度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使得社会投资者对企业、金融监管机构、会计师的信心大为降低。通过分析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 甑别会计信息失真行为、防范财务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 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对会计制度进行研究, 建设和推广会计强化手段, 对会计准则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 对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
(一) 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保证国家财政安全
国家的财经法规是维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和法律依据, 而会计监督则是以国家所颁布的各项财经法规对各个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保证所有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可行性, 达到监督检查, 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的目的。所以, 通过强化会计监督可以保证各个企业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同时, 保证国家财政秩序的顺利进行。而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则是会计工作, 它是把握一切财物收支状况的关隘。所以, 强化会计监督在财政监管中的作用, 对维护国家基本的财政秩序, 保护国家与集体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化
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与手段, 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就是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通过强化会计监督, 对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等进行监督, 不但能够确保各个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在国家财政法规之下顺利进行, 同时还能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符合企业自身的计划预算、经营管理要求等, 避免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化。
二、导致会计监督弱化和会计舞弊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当前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尤其是一些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其会计基础工作的弱化程度较为严重。存在着诸如:会计部门设置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岗位责任设置不清晰、会计操作程序与手续欠规范、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对应的原始凭证支撑、账目信息登记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与会计监督手段。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账目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以及数据差错等问题, 给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 部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作为一项技术型强、政策性高的工作, 会计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非专业性人才不能胜任。同时, 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信息直接的生产者, 其整体素质的高低、会计能力的大小、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以及工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用性。但是, 从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来看,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存在着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所掌握会计知识老化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不能利用先进的会计处理手段和工具对会计工作进行处理。另外, 由于一些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诱惑面前, 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能遵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最终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使得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
三、强化会计监督、防范会计舞弊的几点建议
(一) 注重高素质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
由于会计监督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虽然其中一些因素难以把握, 但是其关键因素还是人。所以, 只有建立并形成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监督功能得以实现。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予以着手:
其一, 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熟悉各项财务会计法规, 在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系之下进行工作;
其二, 形成一个完善的会计人员培养、选拔与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从业人员合法工作的积极性。同时, 通过多个渠道开展针对已经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会计处理知识进行实时更新;
其三, 会计管理部门通过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尤其是对一些问题进行创新处理能力的培养, 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单一的“检查与督促”思维方式中纠正出来, 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与服务, 杜绝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 形成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 实现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而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针对性调整、规划与约束行为, 属于企业自我管理的范畴。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保证企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针对企业财务会计控制过程中的事件进行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三个方面来进行, 形成针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控制体系, 有效的避免了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 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企业的审计工作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的。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不依附任何机构, 完全实行自行收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及依法纳税的管理方式, 保证了其在审计工作中完全的独立性、公正性, 其审计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因此, 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这种固有的优势来强化企业的审计质量。
在审计工作中, 财务部门首先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进行审核, 保证其具有对应的审计工作资质;其次, 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在工作过程重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工作, 通过全面质量控制的方式保证审计工作得以全面开展;再次, 为了确保审计质量, 杜绝企业客户出现风险转移等问题, 会计事务所在审计之前应该要求企业承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 否则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这样也有效的控制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万森.浅谈会计监督及其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应用方法[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8) :123
会计舞弊及治理研究 篇6
舞弊是利用欺骗的手段获利的一种行为, 该行为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一般角度对舞弊的定义, 包括欺骗性、秘密性、危害性、目的性, 而是否违法应根据舞弊行为对受害方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界定。审计对舞弊的研究应该界定在违法的层面上。
一、管理舞弊的动机
其一是融资舞弊动机。企业的所有者可以选择发行新股或举债的方式筹集资金。债权人通过契约将其资金让渡给所有者使用, 两者便产生了利益冲突。而企业举债的决策是由经理人做出的, 因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存在管理报酬契约, 经理人的行为可能代表雇佣他们的所有者的利益, 债权人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转换为经理人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 即经理人可能存在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增加所有者财富, 进而增加其自身财富的行为。当经理人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将要违反规定的条件时, 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 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
其二是业绩报酬舞弊动机。证券市场为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这就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经理人是企业物质财产的经营者, 为了扩大自身利益, 管理者完全可能通过自己的权威以强迫会计人员或与会计人员合谋实施舞弊, 隐藏、转移一部分剩余价值, 或者粉饰自己本来极差的经营业绩, 甚至掩盖经营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或失职。
其三是大股东利益最大化舞弊动机。虽然上市公司的股东数量较多, 但绝大多数的资产掌握在大股东的手中, 大股东可以控制经理人利用虚假的会计报表, 造成公司经营状况良好, 并且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假象, 吸引更多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或者利用这些假象操纵股票价格, 使更多的资金转移到自己手中, 获取暴利, 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二、审计的责任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其中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报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会计报表的依据是公认审计标准, 只要按照标准的审计程序执行审计业务, 就意味着履行了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
在社会监督体系中, 独立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管理舞弊不可避免。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揭露会计报表中所存在的全部舞弊, 但他有责任揭露影响会计报表公允表达的重大舞弊。在会计报表中, 这些重大舞弊会直接影响有关项目的金额, 并导致这些信息的严重失实, 背离公允表达的要求, 从而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对这些舞弊项目, 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审计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未能发现, 或者没有认真考虑这些舞弊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而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并由此给会计报表使用人造成了经济损失, 注册会计师就应当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虽然我们不能把上市公司因管理舞弊而倒闭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注册会计师, 但是注册会计师也应该提高发现和揭露管理舞弊的能力, 以切实履行其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应积极地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发现和揭露管理舞弊。
三、注册会计师对管理舞弊的审计程序
审计导向即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 确定审计具体实施对象和审计重点领域。倘若注会在风险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 必然不能搜集到充分有力的证据证明其审计结论, 那么, 依以此评估风险结果为基础实施的审计必将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因此, 注册会计师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是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重点分配在重大错报高风险审计领域。财务报表中存在四类重大错报:随机误差、误用会计准则、员工舞弊和管理舞弊。经调查和近年来频繁暴发的舞弊案件显示, 管理舞弊是导致我国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最重要因素, 因而它也是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高风险领域。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以管理舞弊为审计切入点, 首先寻找识别客户是否存在表明管理舞弊存在的征兆即红旗标志 (也称警讯或舞弊风险因素, 我国称其为财务欺诈风险因素) , 这也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露管理舞弊的关键。
在审计计划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持有职业谨慎态度, 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可能会怎样作弊或最有可能在哪方面作弊做出初步估计。前面已经列举了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常用的方法, 注册会计师应予以考虑。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各级雇员以及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其他个人有关企业舞弊的风险, 了解涉及舞弊的任何信息, 以寻找红旗标志, 并对管理当局的诚实与否做出合理评价。
在审计完成阶段, 整理、评价审计工作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对于以得到证实的管理舞弊, 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适当处理 (会计纠正或报表披露) , 然后根据被审计单位处理的结果, 表述适当的审计意见, 出具审计报告。最后, 将发现的舞弊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报告给适当级别的管理当局及有关部门, 即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的应直接报告审计委员会, 不重要的向舞弊者的上级管理者报告。
四、结论
对管理舞弊注册会计师应持职业怀疑态度, 识别管理舞弊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因素 (红旗标志) , 评价判断管理舞弊风险的高低, 收集证据以证实或排除怀疑, 对风险高的管理舞弊采用特殊的舞弊审计策略, 以出具适当的审计意见, 从而有效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舞弊的效果, 履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参考文献
[1]赵德武马永强: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会计研究, 2006, (4) :16-22
会计舞弊的博弈分析 篇7
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究其根源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而理性人 (无论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 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在为这一行为之前, 必将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 与监督者展开博弈。在这个博弈中, 参与人包括舞弊受益者和监督者 (亦可理解为舞弊损失者) 。这里的舞弊受益者是指公司经理人员及其会计人员, 而监督者是政府 (具有双重身份) 和其他资产委托者。在此, 由于企业经理与会计人员属内部代理层次, 不触及财产权关系, 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而且确实存在“共谋”的动机和事实, 故在宏观的社会博弈问题上, 将其划为同一方是合乎情理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会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监督会计及其经理人员”, 而对"会计监督什么"的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由于监督者的纯战略选择是监督或不监督, 舞弊受益者的纯战略选择是舞弊或不舞弊。下表概括了对应不同纯战略组合的支付矩阵。这里, R是舞弊利益, C是监督成本, F是舞弊成本。我们假定是C
我们用θ代表监督者监督的概率, γ代表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给定γ, 监督者选择监督 (θ=1) 和不监督 (θ=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解π (1, γ) =π (0, γ) , 得:γ*=C/ (R+F) 。即:如果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小于C/ (R+F) , 监督者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大于C/ (R+F) , 监督者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等于C/ (R+F) , 监督者随机地选择监督或不监督。
给定θ, 舞弊受益者选择舞弊和不舞弊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解π (θ, 1) =π (θ, 0) 得θ*=R/ (R+F) 。即:如果监督者监督的概率小于R/ (R+F) , 舞弊受益者的最优选择是舞弊;如果监督者监督的概率大于R/ (R+F) , 舞弊受益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舞弊;如果监督者监督的概率等于R/ (R+F) , 舞弊受益者随机地选择舞弊或不舞弊。
因此,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θ*=R/ (R+F) , γ*=C/ (R+F) , 即监督者以R/ (R+F) 的概率监督, 舞弊受益者以C/ (R+F) 的概率选择舞弊。会计舞弊博弈的纳什均衡与舞弊利益R、舞弊成本F、以及监督成本C有关。对舞弊的惩罚越重, 舞弊利益越高, 舞弊的概率就越小;监督成本越高, 舞弊的概率就越大。为什么舞弊利益越高, 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反而越小呢?这是因为, 舞弊利益越高, 监督者的监督概率越高, 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大, 因而舞弊受益者反而不敢舞弊了。类似的现象有, 犯小错误的人比犯大错误的人多, 因为轻微犯罪比重大犯罪被逮住的概率小。当然, 得出以上的结论是有一定假定条件的。首先, 我们假定一旦进行有效监督, 舞弊就会被发现, 而一旦发现就将予以处罚。其次, 假定监督成本与舞弊的利益无关。此外, 舞弊利益较多的舞弊受益者可能更有积极性串通监督者的监督代理人 (如注册会计师) , 在这种情况下, 上述结论也难以成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通过提高对舞弊者的处罚, 舞弊受益者舞弊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通过上述的博弈分析, 可以为我们杜绝会计舞弊行为发生提供解决的思路。首先, 完善会计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 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偏好, 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偏好的最大化。理性人在最大化偏好时, 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 而合作中又存在着冲突。为了实现合作中的潜在利益并有效解决合作中的冲突, 理性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理想的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 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 从而是得不偿失的, 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 从制度选择来看, 也是基本上按有利于政府利益来安排的, 这一选择必然会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现象的产生。当然, 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 (法律、规章等) 也包括非正式制度 (道德、习俗等)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正式会计制度, 因为它不一定与中国特定的非正式制度相融合, 我们必须在借鉴的同时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及相关的利益者, 在各利益集团反复博弈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的会计制度。其次, 有效解决监督代理人与公司经营管理者“共谋”问题。由于监督者这一个群体全部成员受交易费用的制约不可能对公司管理者亲自监督, 它必须委托代理人 (包括董事会成员、注册会计师等) 履行监督的职能。因此, 就客观存在公司管理者用舞弊利益的一部分来贿赂代理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应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监督契约安排来解决, 使监督代理人的目标与监督者的目标相一致。再次, 应该加大执法的力度。我国会计舞弊行为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从上面的博弈分析假定来看, 如果执法环节存在缺陷, 那么上述的纳什均衡就会打破。因此, 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财政、审计、税收等部门, 必须依照法律及其有关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对于会计舞弊行为要及时加以纠正, 对有关人员要严肃处理, 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监督工作中, 各方要密切配合, 通力合作, 既要杜绝执法尺度不一, 重复监督的情况, 又要避免在监督中形成“盲点”。最后, 改善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转, 不仅有赖于自身机制的科学、合理, 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我国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造假行为层出不穷, 而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活动, 不可避免的出现舞弊行为, 借以掩盖非法的经济活动。因此, 要想有效根治会计舞弊行为, 还应当治理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运行的环境, 强调诚信为本。如果整个社会的道德回归, 那么会计舞弊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就会自然而然的消亡。
会计舞弊防治 篇8
一、会计舞弊三角理论概述
会计舞弊三角理论(W.Steve Albrecht, 1995)认为会计舞弊是由压力(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和自我合理化或借口(Rationalization)三要素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如图1。
压力要素是会计舞弊产生的行为动机。机会要素是会计舞弊动机实现的前提条件,它是指可进行会计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真正形成会计舞弊行为, 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借口, 即公司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 使公司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 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
压力、机会、自我合理化(借口)之所以构成三角形,是因为这三个因素是两两相互作用的。如果一个人从道德上说是不诚实的,那么他就容易为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找借口,只要有机会及压力,他就会实施舞弊行为。同样,如果行使欺骗的机会很大或是压力更为紧张,不需要太多借口,就能使人实施舞弊行为。因此,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借口)这三个因素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因子,会计舞弊都不可能发生。因而,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既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消除舞弊机会,还应通过消除“压力”和“借口”来抑制舞弊。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形成——基于会计舞弊三角理论的分析
(一)会计舞弊的动机(压力)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的动机主要是筹集资金、操纵市场和避免处罚等。筹集资金是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无论是首次公开募股,还是再融资,都存在发行资格或条件,未达到发行条件的公司,其有动机进行会计舞弊,从而“满足”条件,进而顺理成章的圈钱。操纵市场是指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以及高管,借助其获取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的便利和快捷来操纵股价,从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中获得巨额利益的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控股股东以及高管等所持股票获得了流通权,因而其有更强烈动机通过会计舞弊等方式来操纵股价,进而达到非正常获利的目的。避免处罚是上市公司为保住“壳资源”而通过会计舞弊的手段规避证券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以及使证券市场上的资本得到最优配置,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设立了一系列“明线标准”来对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实施特别处理(ST)或特别转让(PT),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还关系到当地政府业绩、管理者薪金、大股东利益等,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就有动机通过会计舞弊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从而使上市公司能够达标,以便通过资本市场谋求更大的利益。
(二)会计舞弊的机会
1. 会计舞弊机会的内部因素分析。
导致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公司治理结构失效。信息不对称是会计舞弊机会的根本条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是会计舞弊机会的主要原因。(1)信息不对称。在上市公司中,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获取企业或自己的利益,在披露信息时,会选择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藏不利信息——逆向选择;在管理过程中,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而不是最有利于投资者的行为——道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具有借助会计手段实现自己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欲望,会计舞弊就发生了。(2)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建成了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制度框架,但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的“一言堂”,使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度重叠,使得上市公司董事会受到“内部人”控制。监事会受董事会或内部人控制和影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正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其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创造了“优越”的机会。
2. 会计舞弊机会的外部环境分析。
(1)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强。由于利益的驱使和聘任制度的缺陷,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独立性基础。几乎所有的会计舞弊案例中,注册会计师不仅明知公司舞弊不予揭露,甚至与公司串通一气,合谋舞弊。(2)保荐人把关不严。由于保荐人保荐期过长、保荐人与发行人之间的职责不清,导致保荐制度存在缺陷:保荐代表人往往未尽勤勉、持续督导工作不足以及申请材料制作粗糙,不能有效地监督发行文件与上市文件中所载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提供了机会。
3. 会计舞弊机会的监督约束分析。
(1)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完善。尽管我国已颁布了与证券市场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关法规制度可操作性差,且在相关领域仍存在空白。例如,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对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投资咨询机构等的相关违法领域,法律还存在空白。(2)会计准则不完善。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一方面规范了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又为新的利润操纵方法打开方便之门,例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引入,允许确认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收益,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等都扩大了利润操纵空间。(3)行政监管部门监督不到位。例如,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职权划分不当,影响监管效力。证券交易所具有监管优势,但没有调查权;证监会有调查权和处罚权,却处于二线监管的地位,难以及时发现问题。且证监会权力有限,没有直接起诉权、搜查权等,影响了监管的效率。
(三)会计舞弊的借口
借口是形成舞弊行为的主观因素,在实施舞弊行为时,舞弊当事人往往寻找借口使其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舞弊行为合理化。例如,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在会计舞弊时都以“会计舞弊粉饰会计信息,使企业免遭被摘牌、或取得再融资的资格而得到喘息、渡过难关,这既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股东、职工当前利益的内在要求”为借口。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治理对策
(一) 化解会计舞弊压力
1.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要缓解会计舞弊的动机,应针对准入门槛进行比较合理的设计,建立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的柜台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使不同企业可以通过股票或债券融资。
2. 加强再融资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再融资的管理,应改进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政策的主要指标,考虑加入分红、距前次发行时间间隔、资产负债率、筹资规模、投资项目进度等硬性指标。
3. 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
判断公司是否应该退市不应以“连续亏损”作为标准,而应以“资不抵债”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准。连续亏损的公司,只要仍有盈利能力,就仍代表着一定的股东权益。而资不抵债的公司则意味着可能被破产清算,股票丧失保值增值性,已无价值,终止其上市就顺理成章了。
4. 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操纵股价的动机,应通过完善规则、加强监管、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来缓解。
(二)控制会计舞弊机会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确保独立董事任职的“独立性”,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改善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内外部环境将非常必要。
2.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应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准入管理,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同时行业协会应被赋予更大的权力,使其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享有更直接的处罚权,有利于提高独立审计的监管效率。
3.完善保荐人制度。应借鉴证券市场比较成熟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我国香港地区等关于保荐人职责制度的规定,完善保荐代表人尽职调查工作底稿制度,并按照制度要求对保荐代表人是否切实履职进行检查。
4.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完善监管制度。逐步增加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权限,着重解决证券民事赔偿的立法依据、举证责任、损失计算、偿付方式等具体问题。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中小投资者通过司法诉讼对各种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予以纠正,并请求民事赔偿。
(三)消除会计舞弊借口
1.树立企业“忠诚”的形象典范。在企业层次上完善企业总体道德环境,树立企业自身向上的正当价值观,提高员工的“忠诚性”,提高道德水准并防范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