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现状

2024-09-16

会计舞弊现状(共8篇)

会计舞弊现状 篇1

摘要:近年来, 我国会计报表舞弊行为时有发生并日益呈现出复杂化、隐蔽化、金额巨大化等特征。造成了会计报表无法发挥正确传递企业信息、投资者丧失信心、资本市场运行混乱等严重后果, 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在对会计报表舞弊进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我国会计报表舞弊的现状及危害, 进而提出会计报表舞弊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会计报表,舞弊现状,解决对策

一、会计报表舞弊及其理论界定

(一) 会计报表舞弊的概念。

会计报表舞弊是指企业故意提供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会计报表的行为, 它具有故意性、欺骗性、危害性等特征。由于它是一种由企业管理当局主动实施的舞弊行为, 企业内部控制通常不能预防和纠正。根据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Albrecht教授的“舞弊三角”理论, 即压力、机会和借口。企业只要存在足够的舞弊动机或压力及可以舞弊的机会, 通常就会产生舞弊行为。

(二) 会计报表错误与会计报表舞弊的区别。

会计报表的错误与舞弊行为都是会计报表质量的影响因素, 都与会计报表的“三性”即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但两者无论在主观方面, 还是客观方面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不对错误与舞弊加以区分和界定, 很可能使精心策划的舞弊行为漏网, 使不法之徒有可乘之机, 也对经济利益及市场秩序有着不良的影响。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八号——错误与舞弊》的定义: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与漏报。错误行为没有不良的企图, 是非故意行为, 是一种过失行为。而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两者存在根本性的区别。错误主要包括: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等。舞弊则主要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财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1]错误和舞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原因及法律后果不同。错误不存在主观故意, 是由于行为人业务不精通、技术不熟练、政策法规不熟悉等客观因素导致的, 是行为人在办理业务时发生的一种会计过失, 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而舞弊则是行为人有目的的特定的主观故意行为, 是受利益驱动而导致的有预谋、有策划的违法行为,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采用的行为手段不同。错误产生时, 是在不自觉和无意识状态或虽然有意识, 但因能力、技术或政策法规水平所限而无力自行纠正和避免的;而舞弊则是有意掩盖事实真相的非正当行为, 通常利用篡改经济活动真实凭证、编造或虚拟经济活动等非法手段。

3.行为后果不同。错误易被发现和纠正, 因而, 一般不会给国家或公司造成损失;而舞弊因故意掩盖其行为而不易发现和纠正, 容易使国家和公司财产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 会计报表舞弊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 会计报表舞弊有不同的分类。一方面, 根据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主要分为因企业管理所引起的会计报表舞弊和企业的经营失败而引起的会计报表舞弊。[2]因企业管理引起的舞弊由于从事者的身份不同可分为非管理舞弊和管理舞弊。非管理舞弊又称员工舞弊, 通常涉及因直接挪用公款或窃取财务而引起的公司职员对会计报表的舞弊, 一般可以用内部控制制度加以预防和发现。而管理舞弊是泛指中高级管理人员为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蓄意地粉饰会计报表, 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一般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会计舞弊时存在六种动机: (1) 确保职位和获取奖励; (2) 募集资金; (3) 逃避税收; (4) 避免巨额政治成本; (5) 操纵公司的股价; (6) 为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另一方面, 从宏观角度, 会计报表舞弊又可分为管理层面上的舞弊、关系层面上的舞弊、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上的舞弊以及财务结果和经营层面上的舞弊。管理层面上的舞弊主要指由于高层管理人员主观及行为方面、公司内部管理、职位变动的异常而在会计报表上体现出来的舞弊;关系层面上的舞弊主要指公司与金融机构、关联公司、事务所、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在业务关系或监管关系方面过分紧张或过于密切的往来而在会计报表上体现出来的舞弊;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上的舞弊主要指组织结构上的冗杂及行业层面落后而引起的在会计报表上的失实;财务结果和经营层面的舞弊主要指为掩饰财务恶化及经营失败而进行的会计报表的作假。此外, 从各会计要素中的具体科目的角度看, 会计报表舞弊又可具体分为销售收入舞弊、销售成本舞弊、负债和费用舞弊、资产舞弊和披露舞弊等。

二、会计报表舞弊的现状及危害

(一) 会计报表舞弊的现状分析。

通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近年来的资料显示, 明显看到我国会计报表舞弊的案例在逐年增加, 在诸多案例中, 年度报告虚假披露的占绝大多数, 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中舞弊, 也有中期报告虚假、有关重大事项未能及时予以公告的舞弊行为。由于欺诈上市会影响到模拟报告的真实性, 虚增资产和利润、提前确认收入等影响到年度财务报告, 而虚增资产和利润是上市公司舞弊的主要方面。[3]近几年的种种案例中, 会计报表舞弊行为呈现四种趋势:

1.现金舞弊日益泛滥。现代公司, 尤其是上市公司改变了以往简单地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来制造虚假利润, 而是将矛头对准了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由于它的强流动性, 一直被注册会计师和监管机构列为重点对象, 但他们却只注重货币资金的贪污和被挪用, 却忽视了利用货币资金来粉饰会计报表。[4]

2.舞弊数量直线攀升。调查表明, 2005年度包括自行披露会计重大差错更正的、因涉及到财务问题被证监会限令整改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及被证监会公开处罚及两个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就有130家, 数量与以往任何年度相比都直线攀升。

3.串通舞弊日益深化。独立董事和上市公司, 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利益关系相当微妙, 导致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独立董事不独立, 只是形式上的独立, 无法对舞弊现象起到任何阻止作用。注册会计师不诚信, 不能依法对舞弊行为予以揭示。

4.舞弊手段日益高明。随着会计电算化等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 企业更多的利用网络进行会计报表的舞弊行为, 使得缺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注册会计师对相当多的会计报表舞弊行为束手无策。

(二) 会计报表舞弊的危害。

日益泛滥的会计报表舞弊行为, 已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 阻碍了公平竞争, 给国家和企业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会计报表舞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国家的危害。会计报表舞弊败坏了社会风气, 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也导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失误, 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舞弊行为, 会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对债权人的危害。如果债权人通过债务人提供的会计报表所获得的会计信息失真, 即债务人少计、漏计收入或多计、重计成本费用支出, 这样计算出的利润总额就会减少, 会使债权人误认为企业的净资产相对少, 对企业偿债期限、金额等做出让度, 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反之, 利润总额虚增, 会使债权人误认为企业的净资产不断增加, 偿债能力不断增强, 而在原来债务基础上增加新的债务数额, 而蒙受损失。

3.对投资者的危害。企业为吸引投资, 筹措资金, 从而进行会计报表舞弊, 非上市公司通过在会计报表中少计收入、多计成本费用支出等舞弊手段以降低利润总额而达到少分配利润予投资者的目的, 而使投资者误认为公司经营利润相对少, 对分得的利润毫无疑义, 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而上市公司则通过在会计报表中虚增收入、少计成本费用支出等舞弊手段夸大其利润总额, 使投资者认为经营业绩优良, 而对公司进行投资, 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使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

4.对企业自身的危害。会计报表的舞弊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也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 影响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5]

(三) 会计报表及治理会计报表舞弊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报表是市场上投资者获取企业有关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虚假会计报表错误地向投资者及社会公众、政府传递有关公司的信息, 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 最终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也给国家造成损失。企业会计报表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 决定了治理会计报表舞弊刻不容缓。审计署在2000年检查的1, 290户国有企业中, 就发现68%的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 可见会计报表舞弊问题的严重性。会计报表的舞弊对国家、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治理会计报表舞弊迫在眉睫。

三、会计报表舞弊的解决对策

(一) 国家法律法规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首先, 在法律制度方面, 应加大对会计报表舞弊行为的专门立法, 使识别、严惩舞弊行为有法可依, 对于会计报表舞弊行为从法律角度予以确认。其次, 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通过近年来一系列上市公司舞弊的民事诉讼案件, 可以明显看到我国会计实务领域法制化程度欠缺。目前, 我国应当维护会计准则的权威性, 充分肯定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在认定财务报告法律责任的同时, 以会计准则为基本依据。最后, 我国的舞弊审计制度有待改善。我国当前审计制度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在公司舞弊造成重大财务错报的案件中, 注册会计师究竟应担负何种责任一直没有明确定论;二是过于原则化的审计准则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由于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中缺乏对于如何审计舞弊报表的详细指南, 也没有提供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因素, 而使得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舞弊审计质量难以提高。[6]对此, 从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变迁中, 我们应当有所借鉴:首先, 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强调将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根源, 即压力、机会和借口上;其次, 要有“有错推定”的假设, 通过假设, 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舞弊的预警信号;最后, 要将“职业怀疑”精神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7]我们应通过美国舞弊审计模式的启示, 竭力克服我国当前舞弊审计准则缺乏实用性的严重缺点。

(二) 会计人员诚信观念的提高。

经济伦理学认为, 经济交往必须由一种道德框架作为基础, 现在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道德框架是“诚信”。[8]首先, 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使会计人员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其次, 在制度上也应为“诚信”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一要减少会计准则制度中会计选择的弹性区间, 二要让单位负责人完全承担会计舞弊的责任, 以警示负责人对舞弊行为加强监管。

(三) 监管机构监管工作的加强。

首先, 应加强监管机构, 包括国家监管机构和社会监管机构的诚信建设, 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诚信自律。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 建设诚信档案和信用惩戒机制, 改变当前的单一行政处罚, 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等途径, 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风尚, 使监管机构依法执法。其次, 在监管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工作时, 应在关联交易、不良资产、异常项目、现金流量以及会计时间序列的应用上加大重视力度, 仔细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对发表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重点关注, 确定其是否存在会计报表的舞弊行为, 从而及时发现, 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马丽莹, 李阳.错误与舞弊:注册会计师的识别与揭示[J].商场现代化, 2006, (483) :352~353

[2].秦荣生.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分析及其识别策略[J].会计师, 2005, 1:22~27

[3].张立民, 陈小林.虚假财务报告的理论界定[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3, 5

[4].申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审计透视.中国会计网, 2006

[5].薛邦城.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危害[J].兰州大学学报, 2000, 4

[6].叶萍, 李若山.对我国舞弊审计制度的思考[J].中国审计, 2004, 3:33~34

[7].张龙平, 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 2003, 14:66~64

[8].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6~12

会计舞弊现状 篇2

摘要:在新兴市场环境下,赋予企业更多自由裁量权的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要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实现投资者保护目标,强有力的司法制度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加重刑事责任、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引入辩方举证以及集团诉讼制度等角度,对会计舞弊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会计舞弊 刑事责任 辩方举证 集团诉讼

会计、审计准则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促进投资者保护方面做得更好。

而Ball eta。1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显著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显著高于大陆法系国家;Chen et a。1()、刘峰等()对我国资本市场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素的研究也说明,会计准则质量的改进并未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认为是我国资本市场上法律风险的缺失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所致。在新兴市场环境下,赋予企业更多自由裁量权的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

要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实现投资者保护目标,强有力的司法制度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加重舞弊者的刑事责任、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适度引入辩方举证以及集团诉讼制度等角度,就会计舞弊治理问题进行剖析。

一、加重会计舞弊刑责

(一)会计舞弊犯罪

会计舞弊一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包括治理层以及管理层)为了其自身或第三方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违背会计法律制度相关规定,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或虚构的故意行为。

会计舞弊行为,若严重违反国家相关律制度、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便构成会计舞弊犯罪。会计舞弊犯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及法人,不只包括会计人员,还应包括企业控股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员工,以及为会计信息提供鉴证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CPA)等相关责任人员或单位。

就犯罪客体来说,会计舞弊侵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公私财产,违反了会计等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获取非法经济或者其他利益。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为违反会计法律制度,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或虚构等手段实施犯罪。

(二)会计舞弊刑事立法

《刑法》中,涉及会计舞弊犯罪约30余项条款,大致可以分为典型会计舞弊犯罪和非典型会计舞弊犯罪两类:前者指直接侵害会计法律制度以及必需借助会计手段实施的会计舞弊犯罪;后者指借助或者有可能借助会计手段实施的会计舞弊犯罪。

除了非典型会计舞弊犯罪,如骗税罪(203210条)、挪用公款(384条)罪、贪x罪(382、383条)、骗取银行贷款罪(193条)、金融票据诈骗罪(194条)、信用证诈骗罪(195条)等,《刑法》规定最高可对其处以无期徒刑、死刑等重型外;对于典型会计舞弊犯罪,如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161条)、违规披露或不披露重要信息罪(161条)、虚报注册资本罪(158条)、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罪(159条)、虚假破产罪(162条)、隐匿或者销毁会计档案罪(162条)等,大多规定只对其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并处罚金。

(三)加重会计舞弊刑事责任

美国《sox法案》规定,如果公司CEO/CFO对财务报告故意作虚假承诺的,最高获监禁以及500万美元的罚款。安然事件中,CEO获刑24年零4个月、处罚款1800万美元,其名下6000万美元的资产被冻结,司法部门还将追缴其从公司盗取的高达1。8亿美元的财富;CFO获6年徒刑、处罚款3000万美元;出纳被判入狱5年;即使是已过世的前董事长也无法在财产上逃脱司法追究,其家族必须交出1200万美元的赔偿方可与美国政府和解。安然事件中的涉案企业则全部付出代价:曾经是世界五大之一的安达信倒闭。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也因涉嫌财务欺诈被勒令支付数十亿美元的赔偿金。

,琼民源董事长及财务负责人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分别获刑3年、2年,受牵连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分别被处以撤销或吊销资格证书。,银广夏总裁以及相关责任人等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分获3年以下徒刑以及3至10万元不等的罚金,涉案的会计师事务所被摘牌、CPA被判2。5年徒刑并处3万罚金。

,科龙电器董事长因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等被判徒刑以及680万元罚金。上述案件的判例显示我国对会计弊案的刑事惩处力度在加大,但现实中诸多事件被“大事化小”或“小事化了”,效果上则很难形成对会计舞弊现象的有效遏制。sT金花(600080。SH)于10月因2。85亿存款被强行划走。终才披露一年前股东违规占用6。02亿资金的重大事项。依据《刑法》第161条以及203月发布的《最高检、公安部关于经济的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应当处3年以下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且属于应予追诉的情形。

二、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

(一)国外惩罚性赔偿

在美国的产品责任案中,消费者只要举证产品有质量缺陷,危及人身安全,造成了人身及财产损害,就可以胜诉。只要被告存在“欺诈的”、“轻率的”、“恶意的”侵权或责任行为,即可适用惩罚性赔偿法规。所谓“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是指赔偿总额往往骇人听闻、远超过受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典型案例如“麦当劳咖啡烫伤案”(Liebeck v。McDonalds Corp。,1994:陪审团判决麦当劳偿付286万美元的赔款,包括补偿性赔款16万美元和惩罚性赔偿270万美元)、“安得森诉通用汽车公司案”(Anderson v。GeneralMotorsCorp。,:洛杉矶法院判定通用汽车应付给6个受害人合计逾49亿美元赔款,包括1。07亿补偿性赔款和48亿惩罚性赔款)等。

国外对会计舞弊、欺诈的经济处罚亦以“苛严”著称:,安永为Cendant Co。的会计丑闻支付了3。35亿美元的赔款;在安然事件中,其CEO、CFO等公司高管不仅身陷牢狱而且均被处以逾千万美元的罚款,主审的安达信破产、合伙人自杀;205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陪审团裁定,摩根士丹利因存在欺诈行为而必须为亿万富豪佩瑞曼19的一桩1410万美元股份交易损失支付超过100倍、达14。5亿美元的赔偿金,其中包括6。043亿补偿性赔款和8。5亿惩罚性赔款。

(二)国内补偿性民事责任

《会计法》对违法单位以及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最高不超过10万元及5万元的罚款。《注册会计师法》对会计师事务所违法行为,除明确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外,其余只笼统规定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法》对公司采用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违规另立会计账簿等最高处50万元以下罚款;对虚报注册资本或抽逃其出资的,最高处虚报或抽逃金额15%以下的罚款;对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结果、验资或者验证证明不实的,只要求“在其评估或者证明不实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证券法》对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

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对单位以及直接责任人员分别处最高不超过60万元及30万元的罚款。

(三)原告寻求“补偿”难

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对证券发行与交易、股东对公司的衍生诉讼、基金或信托公司清理、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等新型经济交往关系中发生的民事纠纷,起诉条件控制过严,许多尚不能被法院所受理。

这无疑给会计舞弊案件中的受害人寻求司法救济增加了难度。,德勤同意向加拿大PhilipServiees公司的投资者支付5050万美元,以了结投资者对其审计失职的诉讼。银广夏案曝光后深圳中天勤事务所被摘牌解散,红光案曝光后四川蜀都事务所也被肢解。,最高法院下发《关于延长以科龙电器为被告的民商事案件暂缓受理、暂缓审理、暂缓执行期限的通知》。科龙事件中涉嫌“参与造假”的德勤,在国内却“南橘北枳”般地仍逍遥法外。

吴溪()选择至20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案例,就“审计失败中的审计责任认定与监管倾向”问题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遭到处罚的审计师前四年间达88。2%,而后四年间仅有23。6%。可见,近年来监管机构在针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责任的认定显著趋严的情况下,对审计机构或个人的审计责任认定显著趋于缓和与稳健,即便会计弊案中的事务所或CPA大多仅受行政处罚以及象征性的经济处罚。

(四)对舞弊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

相对国外矫枉过正的“惩罚性赔偿”,国内这种“退一赔二”式的“象征性”惩罚条款,是会计舞弊泛滥的另一重要原因。尽管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会计舞弊的行政以及刑事处罚的力度,但有效遏制违法行为的民事赔偿机制却迟迟未能建立。况且这些象征性的经济处罚大都上缴国库而非直接补偿受害人,加之高院对受理此类案件设置的前置条件、暂缓通知等,使受害人面对民事维权望而却步。建立、健全有效惩治舞弊的民事赔偿机制、逐步实施惩罚性民事赔偿,抬高“作奸犯科”者的成本,切实维护舞弊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是治理会计舞弊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三、适度引入辩方举证

(一)美国辩方举证制度 罪刑法定(控方举证)原则,要求法律对犯罪的界定以及相关刑事责任的追究应当是明确的,从而限制了司法权,防止罪及无辜,已被奉为保护人权、防止刑罚权滥用的基本司法理念和司法原则。“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放荡无羁”地逐利,酿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也几乎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的预言。

“有罪推定、辩方举证”,是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新政中推出的惩治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一项伟大创举。1933年《证券法》规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向美国证监会(SEC)呈送的登记表中有重大的误述或遗漏事项,则呈送报表的公司和他的CPA对于证券的原始购买人负有责任。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定,公开发行的公司须向SEC呈送经过CPA审计过的年度财务报表,如果这些报表令人误解,则呈送公司和EPA对于买卖公司证券的任何人负有责任。两部法律中,“初级取证对象(burdenofproof)虽在控方,但次级取证对象(burden of going forwardwith the evidence)是被告而不是原告。”一般将蓄意(knowingly)、鲁莽(re&lessly)行为或者推理证据(circumstantial evidence)作为违法的诉因来要求辩方举证。

原告仅需证明他遭受了损失以及登记表或年度财务报表是令人误解的,而不需证明它依赖了登记表(财务报表)或者公司及CPA具有过失;而被告(作为辩方的公司以及CPA)不但应当对他的普通过失(1934年《证券交易法》放宽到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害负责,而且必须证明他的无辜(即有罪推定),而非单单反驳原告的非难或指控。

(二)我国《证券法》相关规定

《证券法》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证券法》所规定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等所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即不管行为人有无过错而依法律的特别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

借助“市场欺诈”理论以及信赖假定,投资者在证明自己进行的交易与遭受的损害与被告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不必承担过于严苛的责任,而由被告就免责事由进行举证,从而起到了程序法上的“举证责任倒置”的作用。可见,我国证券法也倾向于“辩方举证”制度。

(三)适度引入辩方举证治理舞弊

辩方举证虽然与一般的刑事或民事诉讼原则相悖、看似很不公平,实则为了整个资本市场在更大范围内的公平。资本市场以及虚拟经济运行的特点,决定了别说是中小投资者,即便是监管或者警察部门也很难拿到庄家、公司高管等的舞弊证据。会计舞弊案件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隐秘性,加之舞弊者通常掌握着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更容易利用其信息强势地位谋取非法利益。

因此面对其他投资者或监管机构的质询,作为辩方有责任充分举证以表明清白。适度地引入让被告自己清刷自己的“辩方举证”监管制度,既可以对作奸犯科者形成巨大的震慑,又能够让处于信息弱势的普通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可以更有效率地监督公司高管及利益相关者,减少会计舞弊以及内幕交易等可能对信息弱势者的损害,让更多人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

四、完善集团诉讼

(一)美国集团诉讼

传统的诉讼机制对于小额多数侵权纠纷几乎无能为力:一方面单一诉讼因其标的“渺小”,使得私人寻求救济的激励机制不足;另一方面单独诉讼成本巨大且效果不佳。既不足以惩戒和矫正违法行为,也不足以补偿所有权利人的损失。

为了弥补传统诉讼机制的不足,让违法者付出足够的代价,体现民事诉讼法对公民权利的救济和保障,集团诉讼顺应社会需求应运而生。集团诉讼可追溯至英美的衡平法,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和保护消费者运动,大为推进了集团诉讼制度的发展。作为“美国的法律天才们最具特色的成就”,现代法律意义上的集团诉讼程序,则以美国1966年修正的《联邦民事诉讼法》第23条为蓝本。

《联邦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启动集团诉讼应具备的四项前提条件:一方当事人人数之多使得集合所有当事人不能成为现实;集团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法律问题或者事实问题;集团代表提出的请求具有代表性;集团代表能够公正而充分地保护集团利益。

集团诉讼在满足前述条件的同时,还应当能够证明:如果分别审理个案有可能产生判决之间冲突或不一致的风险,以及个案判决有可能产生严重侵害未参诉权利人切身利益的风险;对方行为的性质能够使法院作出适用于集团全体成员的判决;法院能够认定,集团成员所共同面临的事实或法律问题较之个别成员面对的问题更为重要。此外,还对集团诉讼所特有的法院裁定、通知、判决、撤诉或和解、上诉等程序作了较详细的规范。

(二)集团诉讼比较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集团诉讼制度作了框架式的规定:诉讼标的为同一种类,在起诉时尚未确定人数的众多当事人中由其中一人或数人作为代表参加诉讼,法院所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对已登记的权利人和未登记的权利人都发生法律效力的诉讼形式。业界多称之为“代表人诉讼”,以与“集团诉讼”相区别。我国代表人诉讼与集团诉讼的关键差别体现在:诉权让与方式不同。

前者须“明示授权”,后者则采用“默示认可”。既判力扩张不同。我国代表人诉讼对未作登记的权利人间接有扩张力,即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独立提起诉讼的,才适用该判决或裁定;而美国集团诉讼的判决具有直接扩张力,凡未明示把自己排除于集团之外的所有成员都将分到应得的赔偿份额。律师报酬制度不同。集团诉讼的被告方往往是大公司、财团,而原告则是众多分散的小额权利人。

律师在调查取证等活动中会发生巨额的费用,而在胜诉之前却很难向这些小额权利人收取费用,因而费用问题一直是困扰集团诉讼的难题。美国允许律师收取胜诉酬金(contlngencyfee,约占被告赔偿总额的三成),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拟制原告集团和胜诉取酬,是美国引以为豪的集团诉讼制度中最为核心的两个程序装置。前者通过诉权的默示让与、既判力直接扩张等制度创新,将弱势的小额群体受害人(“羊”)凝聚成足以与侵权者相抗衡的强大的“拟制原告集团”(“狮子”),迫使被告最大程度的吐出违法所得;后者通过激励机制。

赋予代理律师及原告代表等个别人无穷的动力以提起集团诉讼。尽管美国集团诉讼存在律师占有了大部分诉讼收益而权利人的利益得不到救济,以及诉讼时间过长、社会资源耗费过多等显著缺陷,但是集团诉讼首要目标是让违法者承担成本(小额权利救济则为次要目标),更注重的是通过惩治、矫正大众侵权行为以实现公平正义观念的维护。集团诉讼已成为悬在大公司、大财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巨额的侵权成本迫使其不敢恣意侵害公众利益。

(三)完善集团诉讼惩治舞弊

国内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圄于诉权授予理论,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受到牵制,既判力的扩张也受到影响,制度可操作性差。借鉴美国集团诉讼中的诉权默示让与、胜诉酬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是惩治会计舞弊的有效举措。美国在80年代对集团诉讼所作的调查显示,在1938年采用申报加入的制度下,只有15%的被害人加入这类诉讼;而1966年采用申报退出才不受拘束的制度后,申请“退出”的也差不多是15%。

可见,不同的诉权让与方式,其实际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有了诉权默示让与,既判力才能直接扩张,才能将众多小额权利受害人结聚成让侵权者不敢忽视、足够强大的“拟制原告集团”。此外,若没有胜诉酬金这样的激励制度,集团诉讼也难以成为制约大公司侵害公众利益的利器。

五、结语

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因素(尤其是司法体系)对其会计准则和实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Frank,1979),当司法环境对投资者保护较弱的情况下,会计准则表象E的国际化协调可能并不意味着会计实务的协调,甚至会降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增大盈余管理程度等(曲晓辉、高芳,)。在现代证券市场,会计信息作为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是投资者决策的依据。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自我执行机制较弱,完善司法制度是保障其执行的最根本途径。

几百年来,世界强国的崛起莫不以法制化建设为先导。英、美的强大离不开其所创建的普通法系的法律制度,法、德的兴盛则基于创建了大陆法系的法典。当下泛滥全球的金融以及经济危机,莫不与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肇始于上世纪末的对金融领域放松监管有关。自由市场经济,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实际上公共执法应是制约会计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行政监管机构积极监督和主动执法不可替代。

会计舞弊与会计报表的审计 篇3

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几年的起起伏伏, 使日益成熟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报表成为广大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渠道。但中国乃至世界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严重侵扰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也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觉。

首先, 我们分析一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 (1) 高管人员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盈利直接有关,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成为会计舞弊的直接驱动力。 (2) 国家监管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的压力所在。如为了获得投资者或供应商的持续支持, 或者为了避免连续亏损被退市或特别处理。爆出丑闻的浏阳花炮就是一例典型的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财务舞弊的案例。 (3) 债务契约、客户及供应商契约等一般多对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一系列反映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有严格的规定, 违背契约条款可能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如银行收回贷款将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报表粉饰手段也在步步升级, 让我们分析一下会计舞弊的主要手段:

(1) 高估资产。具体形式有: (1) 存货计价不正确, 增加期末存货价值, 从而降低销售成本。 (2) 高估应收账款, 比如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依然挂账, 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增加。 (3) 高估其他固定资产项目, 比如将研究开发支出列作递延资产。 (4) 利用资产评估调节资产价值是少数企业进行重大会计舞弊的手段之一。

(2) 虚增销售收入, 虚增利润。具体形式有: (1) 虚构客户, 虚拟销售。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伪造订单、原始凭证、销售合同, 开具增值税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如黎明股份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 虚构购销业务, 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2) 寅吃卯粮, 提前确认收入或费用。如天津磁卡公司将吉林天洁公司支付的1 100万元软件系统及技术服务收入计入当期主营业务收入。截至审计报告日, 合同硬件部分尚未履行, 该公司提前确认收入虚增利润。

(3) 关联交易。我国的上市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及其附属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 利用关联交易来调节上市公司的业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可以将公司生产的产品卖给其控股公司;研究开发费用也可以通过竞争性项目卖给关联方而转移到关联方;公司可以通过将宣称有价值的专利卖给关联公司使每股收益大增, 而这种专利价值难以判断。

(4) 企业重组。上市公司想方设法通过置换、剥离、兼并等方式将公司不良资产“变为”优质资产。还可以将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 赶在年度决算前高价出售, 虚增年报利润。

(5) 变更会计政策, 调节利润。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无法涵盖涉及不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 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上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 粉饰经营业绩。

(6) 会计信息违规披露。不少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 对有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过量披露, 对不利于公司利益的会计信息披露常常不够充分, 甚至三缄其口, 使投资者决策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2 会计报表审计方法

在审计发展史上, 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一直是困扰审计界的重大问题。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多种分析程序, 综合各种结果才能揭示出存在的财务报告舞弊。

2.1 分析性复核

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例如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较前期发生重大变化或高出同行业平均值, 则可能存在高估收入或低估成本的舞弊行为。如果一家公司营业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前期出现下降或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 管理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例较前期出现重大变化, 或余额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 财务费用与公司借款的比例明显与银行利率有差异, 则可能存在期间费用的舞弊行为。

2.2 交易实质分析法

应用交易实质分析方法, 可以透过经济业务现象发现经济实质。比如, 公司通过调整会计科目, 把应收账款转到其他应收款上或预付账款上, 推迟办理存货入库, 存货挂账预付账款, 然后少结转销售成本等办法提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使相关财务指标趋于正常。

2.3 资产质量分析法

对于虚构收入等欺诈行为, 检查时应采用审阅法仔细审查待处理财产损益明细账及有关原始凭证, 考察其投资是否存在, 其质量如何。审计时通过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 若前者大于或接近后者, 即说明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存在问题, 也可能表明上市公司在过去多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加幅度大于利润总额增加幅度, 则表明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表可能是虚假的或错报。

2.4 税项分析法

在应付税法下, 企业所得税是根据税法计算而得。如果公司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距扩大, 则表明公司提供给股东的财务报告有可能变得不是非常真实。根据会计公式计算的应交税金期末余额与公司的实际期末欠税额比较, 若两者相差较大, 则公司造假确定无疑, 基本手法就是虚开发票。反之, 若公司的实际税负非常低, 与其主营业务收入难以配比, 则其收入和利润都可能是虚构的。

浅谈会计舞弊 篇4

关键词:会计舞弊,产生原因,主要表现,防治措施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 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规制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会计舞弊问题一直是会计、审计职业界等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会计舞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愈来愈明显, 能否对会计舞弊进行切实有效地治理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针对目前会计造假日益严重的情况, 笔者就这一现象, 总结会计舞弊的主要表现, 分析影响会计舞弊的主要因素, 对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谈一点看法。

会计舞弊的主要表现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的特征主要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最为关键的莫过于客观性, 就是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凿可以验证。但是目前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却严重背离了客观性特征, 主要表现在:

1.真账假算。就是会计核算反映的内容, 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 不按有关会计法规、制度、准则正确核算。这是会计造假的常见和多发现象。它主要是以调节企业盈亏为目的, 人为增减当期不应增减的成本费用, 如把库存商品、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其他应付款等作为调节盈亏的蓄水池。

2.债务重组。新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 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因此, 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及配股需要的情况下, 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收入舞弊。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如销售回购、销售租回等业务确认为收入, 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如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对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等。利用财务报表合并技术虚增收入。企业可以通过拉长控制链条、构建复杂的公司体系等手段, 进一步“拓宽”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这些会计选择的灰色地带无疑给企业管理层实施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

4.利用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来造假。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小集团利益, 利用现有会计制度的缺陷大做文章。如, 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漏洞, 私自开具支票, 挪用公款;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 将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入账等。

一、会计舞弊的产生原因

1. 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会计缺乏独立性。

在会计实务中, 如对支出属性划分, 递延资产的确认和摊销, 收入的确认等, 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往往会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加之我国目前会计法规、制度尚不完善, 约束机制乏力使得会计人员在保证会计质量方向的权数加大。另外, 有些经营管理者、行政负责人为了隐藏、转移部分收入作为个人或小集体所有, 或为粉饰自己本来较差的经营业绩、政绩, 甚至掩盖经营管理中的严重失误或失职, 通过自己的“权威”、“权力”, 强迫会计人员或与会计人员合谋会计作假。会计人员也由于各种原因, 执行领导指示, 听从领导的意图, 不坚持原则, 主动或被动地会计造假。因此, 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其独立性可以说是影响会计舞弊的决定性因素。

2.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之间权利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具体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的一种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企业组织结构。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 但在实际工作中, 监事会、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 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很多公司或者没有内部

审计机构, 或者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执行不严格。近年来我国虽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 但从现实需要来考察, 还很不完善和健全, 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 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下文。由于我国目前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司法处罚还处于逐步完善中, 且在国有及法人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情况下, 很难认定舞弊造假是为了个人利益。因此对当事者的处罚也更多地倾向于追究法人单位的经济责任, 而对参与舞弊的个人的刑事及民事处罚还比较薄弱, 对个人的触动还不是很深。这些都助长了作假舞弊的风气。

二、会计舞弊的防治措施

会计舞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危害严重。在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如何才能尽快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 确保为经济建设服务呢?笔者认为, 要对此进行综合治理,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久的、渐进的过程, 需要主管部门根据经济活动的发展情况及时做出修订, 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 加强对会计政策选择条件的限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作为制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首要目标; (2) 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 应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3) 分析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交易, 并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规范。

2. 完善公司内部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从企业内部来说, 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 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要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使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要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要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

3.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建设。

会计人员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制造者, 虽然他们也要服从单位负责人的领导, 但对于会计舞弊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其的素质培养。要抓好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和质量信誉意识。从根本上说, 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造成会计舞弊的主要原因还是依附于企业、单位。所以要改变这一状况, 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首先必须从会计管理的体制上予以考虑。即建立财务人员统管制度, 各单位所需财务人员, 由上级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委派, 单位不得自行任命, 并实行定期换岗、考核奖励制度, 防止财务人员与企业、单位共同作弊, 对那些成果平平、素质差的财务人员要毫不留情地从会计岗位撤下来, 这样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诚信度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7月1日财政部发布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公布

[3].江建平, 陈胜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精讲.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0

[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 (2003)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5].叶剑.试析会计舞弊的原因及其对策.舞弊的防范与检查论文汇编, 2005

[6].曹恩国.会计舞弊的原因和对策.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7].邢维金, 李树刚.关于会计舞弊及其治理的探讨.当代经济, 2010 (12)

[8].郭红.会计舞弊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 2009 (5)

强化会计监督与防范会计舞弊研究 篇5

近年来, 随着一大批国际大型公司相继爆出财务丑闻、我国银广厦、琼民源等会计舞弊现象的出现, 导致企业会计诚信、会计信息真实度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使得社会投资者对企业、金融监管机构、会计师的信心大为降低。通过分析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 甑别会计信息失真行为、防范财务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 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对会计制度进行研究, 建设和推广会计强化手段, 对会计准则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 对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

(一) 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保证国家财政安全

国家的财经法规是维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和法律依据, 而会计监督则是以国家所颁布的各项财经法规对各个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保证所有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可行性, 达到监督检查, 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的目的。所以, 通过强化会计监督可以保证各个企业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同时, 保证国家财政秩序的顺利进行。而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则是会计工作, 它是把握一切财物收支状况的关隘。所以, 强化会计监督在财政监管中的作用, 对维护国家基本的财政秩序, 保护国家与集体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化

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与手段, 会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就是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通过强化会计监督, 对经济活动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等进行监督, 不但能够确保各个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在国家财政法规之下顺利进行, 同时还能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符合企业自身的计划预算、经营管理要求等, 避免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化。

二、导致会计监督弱化和会计舞弊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当前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尤其是一些家族式的民营企业, 其会计基础工作的弱化程度较为严重。存在着诸如:会计部门设置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岗位责任设置不清晰、会计操作程序与手续欠规范、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对应的原始凭证支撑、账目信息登记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与会计监督手段。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账目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以及数据差错等问题, 给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 部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作为一项技术型强、政策性高的工作, 会计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非专业性人才不能胜任。同时, 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信息直接的生产者, 其整体素质的高低、会计能力的大小、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以及工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用性。但是, 从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来看,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存在着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所掌握会计知识老化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不能利用先进的会计处理手段和工具对会计工作进行处理。另外, 由于一些会计人员在利益的诱惑面前, 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不能遵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最终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使得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成为可能。

三、强化会计监督、防范会计舞弊的几点建议

(一) 注重高素质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

由于会计监督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虽然其中一些因素难以把握, 但是其关键因素还是人。所以, 只有建立并形成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监督功能得以实现。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予以着手:

其一, 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熟悉各项财务会计法规, 在国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系之下进行工作;

其二, 形成一个完善的会计人员培养、选拔与评价机制, 充分调动从业人员合法工作的积极性。同时, 通过多个渠道开展针对已经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对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会计处理知识进行实时更新;

其三, 会计管理部门通过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尤其是对一些问题进行创新处理能力的培养, 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单一的“检查与督促”思维方式中纠正出来, 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与服务, 杜绝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 形成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 实现企业资产安全、完整,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而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针对性调整、规划与约束行为, 属于企业自我管理的范畴。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保证企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针对企业财务会计控制过程中的事件进行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三个方面来进行, 形成针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控制体系, 有效的避免了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 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企业的审计工作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来进行的。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不依附任何机构, 完全实行自行收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及依法纳税的管理方式, 保证了其在审计工作中完全的独立性、公正性, 其审计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因此, 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这种固有的优势来强化企业的审计质量。

在审计工作中, 财务部门首先要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进行审核, 保证其具有对应的审计工作资质;其次, 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在工作过程重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工作, 通过全面质量控制的方式保证审计工作得以全面开展;再次, 为了确保审计质量, 杜绝企业客户出现风险转移等问题, 会计事务所在审计之前应该要求企业承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可靠, 否则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这样也有效的控制了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万森.浅谈会计监督及其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应用方法[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8) :123

会计舞弊及治理研究 篇6

舞弊是利用欺骗的手段获利的一种行为, 该行为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一般角度对舞弊的定义, 包括欺骗性、秘密性、危害性、目的性, 而是否违法应根据舞弊行为对受害方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界定。审计对舞弊的研究应该界定在违法的层面上。

一、管理舞弊的动机

其一是融资舞弊动机。企业的所有者可以选择发行新股或举债的方式筹集资金。债权人通过契约将其资金让渡给所有者使用, 两者便产生了利益冲突。而企业举债的决策是由经理人做出的, 因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存在管理报酬契约, 经理人的行为可能代表雇佣他们的所有者的利益, 债权人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转换为经理人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 即经理人可能存在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增加所有者财富, 进而增加其自身财富的行为。当经理人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将要违反规定的条件时, 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 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

其二是业绩报酬舞弊动机。证券市场为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上市。这就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经理人是企业物质财产的经营者, 为了扩大自身利益, 管理者完全可能通过自己的权威以强迫会计人员或与会计人员合谋实施舞弊, 隐藏、转移一部分剩余价值, 或者粉饰自己本来极差的经营业绩, 甚至掩盖经营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或失职。

其三是大股东利益最大化舞弊动机。虽然上市公司的股东数量较多, 但绝大多数的资产掌握在大股东的手中, 大股东可以控制经理人利用虚假的会计报表, 造成公司经营状况良好, 并且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假象, 吸引更多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或者利用这些假象操纵股票价格, 使更多的资金转移到自己手中, 获取暴利, 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二、审计的责任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其中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报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会计报表的依据是公认审计标准, 只要按照标准的审计程序执行审计业务, 就意味着履行了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

在社会监督体系中, 独立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管理舞弊不可避免。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揭露会计报表中所存在的全部舞弊, 但他有责任揭露影响会计报表公允表达的重大舞弊。在会计报表中, 这些重大舞弊会直接影响有关项目的金额, 并导致这些信息的严重失实, 背离公允表达的要求, 从而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对这些舞弊项目, 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审计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未能发现, 或者没有认真考虑这些舞弊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而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并由此给会计报表使用人造成了经济损失, 注册会计师就应当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虽然我们不能把上市公司因管理舞弊而倒闭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注册会计师, 但是注册会计师也应该提高发现和揭露管理舞弊的能力, 以切实履行其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应积极地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发现和揭露管理舞弊。

三、注册会计师对管理舞弊的审计程序

审计导向即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 确定审计具体实施对象和审计重点领域。倘若注会在风险判断上出现方向性错误, 必然不能搜集到充分有力的证据证明其审计结论, 那么, 依以此评估风险结果为基础实施的审计必将导致审计失败或审计无效。因此, 注册会计师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是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重点分配在重大错报高风险审计领域。财务报表中存在四类重大错报:随机误差、误用会计准则、员工舞弊和管理舞弊。经调查和近年来频繁暴发的舞弊案件显示, 管理舞弊是导致我国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最重要因素, 因而它也是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高风险领域。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以管理舞弊为审计切入点, 首先寻找识别客户是否存在表明管理舞弊存在的征兆即红旗标志 (也称警讯或舞弊风险因素, 我国称其为财务欺诈风险因素) , 这也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露管理舞弊的关键。

在审计计划阶段, 注册会计师应持有职业谨慎态度, 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可能会怎样作弊或最有可能在哪方面作弊做出初步估计。前面已经列举了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常用的方法, 注册会计师应予以考虑。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各级雇员以及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其他个人有关企业舞弊的风险, 了解涉及舞弊的任何信息, 以寻找红旗标志, 并对管理当局的诚实与否做出合理评价。

在审计完成阶段, 整理、评价审计工作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对于以得到证实的管理舞弊, 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适当处理 (会计纠正或报表披露) , 然后根据被审计单位处理的结果, 表述适当的审计意见, 出具审计报告。最后, 将发现的舞弊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报告给适当级别的管理当局及有关部门, 即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的应直接报告审计委员会, 不重要的向舞弊者的上级管理者报告。

四、结论

对管理舞弊注册会计师应持职业怀疑态度, 识别管理舞弊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因素 (红旗标志) , 评价判断管理舞弊风险的高低, 收集证据以证实或排除怀疑, 对风险高的管理舞弊采用特殊的舞弊审计策略, 以出具适当的审计意见, 从而有效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管理舞弊的效果, 履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参考文献

[1]赵德武马永强: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会计研究, 2006, (4) :16-22

会计舞弊的博弈分析 篇7

会计舞弊行为的产生究其根源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而理性人 (无论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 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在为这一行为之前, 必将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 与监督者展开博弈。在这个博弈中, 参与人包括舞弊受益者和监督者 (亦可理解为舞弊损失者) 。这里的舞弊受益者是指公司经理人员及其会计人员, 而监督者是政府 (具有双重身份) 和其他资产委托者。在此, 由于企业经理与会计人员属内部代理层次, 不触及财产权关系, 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而且确实存在“共谋”的动机和事实, 故在宏观的社会博弈问题上, 将其划为同一方是合乎情理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会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监督会计及其经理人员”, 而对"会计监督什么"的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由于监督者的纯战略选择是监督或不监督, 舞弊受益者的纯战略选择是舞弊或不舞弊。下表概括了对应不同纯战略组合的支付矩阵。这里, R是舞弊利益, C是监督成本, F是舞弊成本。我们假定是C

我们用θ代表监督者监督的概率, γ代表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给定γ, 监督者选择监督 (θ=1) 和不监督 (θ=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解π (1, γ) =π (0, γ) , 得:γ*=C/ (R+F) 。即:如果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小于C/ (R+F) , 监督者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大于C/ (R+F) , 监督者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等于C/ (R+F) , 监督者随机地选择监督或不监督。

给定θ, 舞弊受益者选择舞弊和不舞弊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解π (θ, 1) =π (θ, 0) 得θ*=R/ (R+F) 。即:如果监督者监督的概率小于R/ (R+F) , 舞弊受益者的最优选择是舞弊;如果监督者监督的概率大于R/ (R+F) , 舞弊受益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舞弊;如果监督者监督的概率等于R/ (R+F) , 舞弊受益者随机地选择舞弊或不舞弊。

因此,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θ*=R/ (R+F) , γ*=C/ (R+F) , 即监督者以R/ (R+F) 的概率监督, 舞弊受益者以C/ (R+F) 的概率选择舞弊。会计舞弊博弈的纳什均衡与舞弊利益R、舞弊成本F、以及监督成本C有关。对舞弊的惩罚越重, 舞弊利益越高, 舞弊的概率就越小;监督成本越高, 舞弊的概率就越大。为什么舞弊利益越高, 舞弊受益者舞弊的概率反而越小呢?这是因为, 舞弊利益越高, 监督者的监督概率越高, 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大, 因而舞弊受益者反而不敢舞弊了。类似的现象有, 犯小错误的人比犯大错误的人多, 因为轻微犯罪比重大犯罪被逮住的概率小。当然, 得出以上的结论是有一定假定条件的。首先, 我们假定一旦进行有效监督, 舞弊就会被发现, 而一旦发现就将予以处罚。其次, 假定监督成本与舞弊的利益无关。此外, 舞弊利益较多的舞弊受益者可能更有积极性串通监督者的监督代理人 (如注册会计师) , 在这种情况下, 上述结论也难以成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通过提高对舞弊者的处罚, 舞弊受益者舞弊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通过上述的博弈分析, 可以为我们杜绝会计舞弊行为发生提供解决的思路。首先, 完善会计制度。制度经济学认为, 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偏好, 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偏好的最大化。理性人在最大化偏好时, 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 而合作中又存在着冲突。为了实现合作中的潜在利益并有效解决合作中的冲突, 理性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理想的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 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 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 从而是得不偿失的, 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 从制度选择来看, 也是基本上按有利于政府利益来安排的, 这一选择必然会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现象的产生。当然, 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 (法律、规章等) 也包括非正式制度 (道德、习俗等)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正式会计制度, 因为它不一定与中国特定的非正式制度相融合, 我们必须在借鉴的同时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及相关的利益者, 在各利益集团反复博弈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的会计制度。其次, 有效解决监督代理人与公司经营管理者“共谋”问题。由于监督者这一个群体全部成员受交易费用的制约不可能对公司管理者亲自监督, 它必须委托代理人 (包括董事会成员、注册会计师等) 履行监督的职能。因此, 就客观存在公司管理者用舞弊利益的一部分来贿赂代理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应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监督契约安排来解决, 使监督代理人的目标与监督者的目标相一致。再次, 应该加大执法的力度。我国会计舞弊行为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从上面的博弈分析假定来看, 如果执法环节存在缺陷, 那么上述的纳什均衡就会打破。因此, 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财政、审计、税收等部门, 必须依照法律及其有关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对于会计舞弊行为要及时加以纠正, 对有关人员要严肃处理, 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监督工作中, 各方要密切配合, 通力合作, 既要杜绝执法尺度不一, 重复监督的情况, 又要避免在监督中形成“盲点”。最后, 改善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转, 不仅有赖于自身机制的科学、合理, 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我国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造假行为层出不穷, 而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活动, 不可避免的出现舞弊行为, 借以掩盖非法的经济活动。因此, 要想有效根治会计舞弊行为, 还应当治理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运行的环境, 强调诚信为本。如果整个社会的道德回归, 那么会计舞弊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就会自然而然的消亡。

会计舞弊现状 篇8

一、会计舞弊三角理论概述

会计舞弊三角理论(W.Steve Albrecht, 1995)认为会计舞弊是由压力(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和自我合理化或借口(Rationalization)三要素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如图1。

压力要素是会计舞弊产生的行为动机。机会要素是会计舞弊动机实现的前提条件,它是指可进行会计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在面临压力、获得机会后,真正形成会计舞弊行为, 还有最后一个要素——借口, 即公司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 使公司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 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

压力、机会、自我合理化(借口)之所以构成三角形,是因为这三个因素是两两相互作用的。如果一个人从道德上说是不诚实的,那么他就容易为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找借口,只要有机会及压力,他就会实施舞弊行为。同样,如果行使欺骗的机会很大或是压力更为紧张,不需要太多借口,就能使人实施舞弊行为。因此,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借口)这三个因素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因子,会计舞弊都不可能发生。因而,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既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消除舞弊机会,还应通过消除“压力”和“借口”来抑制舞弊。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形成——基于会计舞弊三角理论的分析

(一)会计舞弊的动机(压力)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的动机主要是筹集资金、操纵市场和避免处罚等。筹集资金是公司上市的主要目的之一,无论是首次公开募股,还是再融资,都存在发行资格或条件,未达到发行条件的公司,其有动机进行会计舞弊,从而“满足”条件,进而顺理成章的圈钱。操纵市场是指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以及高管,借助其获取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的便利和快捷来操纵股价,从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中获得巨额利益的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控股股东以及高管等所持股票获得了流通权,因而其有更强烈动机通过会计舞弊等方式来操纵股价,进而达到非正常获利的目的。避免处罚是上市公司为保住“壳资源”而通过会计舞弊的手段规避证券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以及使证券市场上的资本得到最优配置,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设立了一系列“明线标准”来对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实施特别处理(ST)或特别转让(PT),同时,上市公司的业绩还关系到当地政府业绩、管理者薪金、大股东利益等,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就有动机通过会计舞弊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从而使上市公司能够达标,以便通过资本市场谋求更大的利益。

(二)会计舞弊的机会

1. 会计舞弊机会的内部因素分析。

导致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公司治理结构失效。信息不对称是会计舞弊机会的根本条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是会计舞弊机会的主要原因。(1)信息不对称。在上市公司中,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获取企业或自己的利益,在披露信息时,会选择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藏不利信息——逆向选择;在管理过程中,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而不是最有利于投资者的行为——道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具有借助会计手段实现自己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欲望,会计舞弊就发生了。(2)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建成了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制度框架,但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的“一言堂”,使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度重叠,使得上市公司董事会受到“内部人”控制。监事会受董事会或内部人控制和影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正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其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创造了“优越”的机会。

2. 会计舞弊机会的外部环境分析。

(1)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强。由于利益的驱使和聘任制度的缺陷,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独立性基础。几乎所有的会计舞弊案例中,注册会计师不仅明知公司舞弊不予揭露,甚至与公司串通一气,合谋舞弊。(2)保荐人把关不严。由于保荐人保荐期过长、保荐人与发行人之间的职责不清,导致保荐制度存在缺陷:保荐代表人往往未尽勤勉、持续督导工作不足以及申请材料制作粗糙,不能有效地监督发行文件与上市文件中所载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提供了机会。

3. 会计舞弊机会的监督约束分析。

(1)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完善。尽管我国已颁布了与证券市场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相关法规制度可操作性差,且在相关领域仍存在空白。例如,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的法律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对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投资咨询机构等的相关违法领域,法律还存在空白。(2)会计准则不完善。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一方面规范了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又为新的利润操纵方法打开方便之门,例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引入,允许确认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收益,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等都扩大了利润操纵空间。(3)行政监管部门监督不到位。例如,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职权划分不当,影响监管效力。证券交易所具有监管优势,但没有调查权;证监会有调查权和处罚权,却处于二线监管的地位,难以及时发现问题。且证监会权力有限,没有直接起诉权、搜查权等,影响了监管的效率。

(三)会计舞弊的借口

借口是形成舞弊行为的主观因素,在实施舞弊行为时,舞弊当事人往往寻找借口使其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舞弊行为合理化。例如,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在会计舞弊时都以“会计舞弊粉饰会计信息,使企业免遭被摘牌、或取得再融资的资格而得到喘息、渡过难关,这既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股东、职工当前利益的内在要求”为借口。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治理对策

(一) 化解会计舞弊压力

1.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要缓解会计舞弊的动机,应针对准入门槛进行比较合理的设计,建立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的柜台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使不同企业可以通过股票或债券融资。

2. 加强再融资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再融资的管理,应改进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政策的主要指标,考虑加入分红、距前次发行时间间隔、资产负债率、筹资规模、投资项目进度等硬性指标。

3. 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标准。

判断公司是否应该退市不应以“连续亏损”作为标准,而应以“资不抵债”作为衡量的重要标准。连续亏损的公司,只要仍有盈利能力,就仍代表着一定的股东权益。而资不抵债的公司则意味着可能被破产清算,股票丧失保值增值性,已无价值,终止其上市就顺理成章了。

4. 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操纵股价的动机,应通过完善规则、加强监管、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来缓解。

(二)控制会计舞弊机会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确保独立董事任职的“独立性”,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改善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内外部环境将非常必要。

2.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应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准入管理,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同时行业协会应被赋予更大的权力,使其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享有更直接的处罚权,有利于提高独立审计的监管效率。

3.完善保荐人制度。应借鉴证券市场比较成熟的相关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我国香港地区等关于保荐人职责制度的规定,完善保荐代表人尽职调查工作底稿制度,并按照制度要求对保荐代表人是否切实履职进行检查。

4.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完善监管制度。逐步增加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权限,着重解决证券民事赔偿的立法依据、举证责任、损失计算、偿付方式等具体问题。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中小投资者通过司法诉讼对各种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予以纠正,并请求民事赔偿。

(三)消除会计舞弊借口

1.树立企业“忠诚”的形象典范。在企业层次上完善企业总体道德环境,树立企业自身向上的正当价值观,提高员工的“忠诚性”,提高道德水准并防范舞弊。

上一篇:喘息样支气管炎下一篇:中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