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原因

2024-09-24

财务舞弊原因(精选9篇)

财务舞弊原因 篇1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当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未遵循公认审计准则, 出具了虚假陈述, 事实不符的财务报告时, 实际是充当了经济“帮凶”, 而不是“警察”, 这时就出现了我们所说的审计失败.

审计失败的影响不言而喻, 对企业的影响显然是极大的, 审计失败的信息蔓延到市场上, 一方面短时间爆发了大量坏消息, 导致股价大幅暴跌, 企业市值蒸发, 另一方面, 打击了资本市场信心, 更长远的看, 摧毁了经济正常秩序, 导致资源的低配置运行。

一、问题提出

2015年6月4日, 金亚科技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随后长期停牌。时隔两个多月之后, 8月31日, 金亚科技发布公告称, 通过财务自查, 发现公司以前年度存在重大会计差错, 并予以追溯调整。根据公告显示的金亚科技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情况, 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极其恶劣, 造假所涉及金额巨大、所涉及的会计期间较长, 可能都远甚于前些年的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 且该公司还存在巨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问题, 财务造假令人瞠目, 金亚科技案可能是一个比当年万福生科欺诈上市案更大的造假丑闻。

二、金亚科技财务舞弊手段透视

(一) 虚构预付工程款

对于虚构预付工程款的行为, 在前些年轰动一时的万福生科财务舞弊案中就采用过, 当时万福生科的造假手段便是虚增预付账款。为了平衡财务报表, 将虚增收入, 虚增利润导致的资产窟窿, 通过虚构预付账款向外转出。金亚科技其他非流动资产的调整是非常巨大的, 高达3.1亿元。从金亚科技财务报告附注针对其他流动资产的财务披露看, 这3.1亿元对应的是下属子公司金亚智能与四川宏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订金额为77500万元工程建造合同, 根据合同约定, 需提前预付40%的工程款项, 金亚智能预付四川宏山工程款为31000.而四川宏山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早已与2011年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二) 虚构采购数据

在正常的会计核算逻辑下, 采购的大量商品, 要么形成最终的产成品并被销售出去, 体现为被结转为营业成本, 要么针对尚未实现对外销售的部分, 形成存货。但是金亚科技2014年采购总额高达50478.05万元, 金亚科技2014年的主营业务成本来看, 结转金额仅为42234.9万元, 成本结转中消耗的金额明显低于采购金额, 这差异部分就应当导致金亚科技的存货出现明显增加, 至少要增加一亿元左右才符合数据逻辑。从该公司的存货科目余额变动情况来看, 2013年末为10917.57万元, 2014年末则为7642.16万元, 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增加, 相反还出现了3000万元以上的减少。本应当出现很大金额增加的存货, 实际上却出现反向减少现象, 这样诡异的财务数据本身就指向金亚科技的采购数据披露不实, 也即虚增采购总额。

金亚科技在2014年年报中披露的总采购量中, 存在上亿元的金额, 既没有实际支付采购款, 也没有形成应付的经营性债务。这足以说明其虚构采购的财务舞弊手段。

(三) 虚构货币资金

金亚科技还利用国通信息与金亚科技之间极为复杂且非常隐秘的关系, 采用国际贸易中才采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进行资金往来, 可能存在金亚科技与国通信息联手套取信用证保证金, 进而实施虚增货币资金的财务造假行为。

三、会计师事务所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 会计师事务所不重视审计质量是直接原因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无论是虚构货币资金, 预付账款, 还是虚构采购数据, 这些舞弊手段在稍微懂得财务知识的人看来都有些小儿科。但是为什么作为国内收入靠前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看不出来?首先是风险评估程序形同虚设, 面对不正常的审计收费,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多年审计金亚科技, 应该是对金亚科技了如指掌, 为何明知审计风险大, 毅然决然接受业务委托, 无非是巨额审计收费的诱惑。其次, 既然接受业务委托, 就必须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实施审计程序。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显然没做到, 虚构的货币资金和预付账款只需要按照审计准则实施银行函证和预付账款函证即可发现, 而立信会计事务所并未在审计报告中披露这一情况。

(二) 审计执业环境恶劣是审计失败频发的土壤

1. 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供养与监察关系失衡。

企业聘请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计收费, 尽管存在审计业务约定书, 看似可以商量的审计收费在我国当前大的审计行业背景下, 多是废纸一张。企业需要一份标准审计报告满足相关部门和外界投资者预期。而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经济来源, 面对“衣食父母”, 会计师事务所有些难以施展拳脚, 真正的当“警察”。

2. 处罚不严, 导致虚假审计成本低。

我国对审计舞弊的处罚力度不足, 多局限于行政处罚, 如警告、撤销等措施, 很少涉及民事责任;同时《证券法》第二百二十三条的规定设定了事务所和责任人的违规成本“上限”, 没有威慑力。这些事务所和责任人完全可以通过改头换面, 重新进行执业, 为祸至深。

3. 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事务所数量过多。

较低的门槛意味着, 行业竞争过于激烈, 促进了行业壮大, 但是也导致了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 为了存活, 事务所不得不做出妥协, 其独立性更加难以保持。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特殊的专业服务, 过于激烈的行业竞争并不是好事。

四、审计失败的治理措施

(一) 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门槛

高门槛就意味着想进入审计行业所付出的成本更大, 无论是注册会计师, 还是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时, 必然会提高职业谨慎性, 接受业务委托也自然会仔细考量审计风险, 权衡利弊。同时, 高门槛的行业标准, 也就意味着高质量的执业, 从执业能力看, 也可以规避审计失败的发生。

(二) 推动我国会计事务所的合并

有效的减少审计行业中事务所的数量, 推进一批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 引导高质量执业风气。摆脱事务所之间为了审计费用而恶性竞争的局面, 同时也要避免垄断, 根据审计行业的发展, 按照市场规律, 维护良性竞争。

(三) 改进审计收费制度

为了避免企业管理层与事务所之间的供养关系,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独立性, 必然需要隔断企业管理层与事务所之间的经济输送带, 制定相关制度, 建立企业监管层与事务所的常态联系, 使审计收费摆脱管理层的影响, 事务所独立性自然提高。

(四) 加大注册会计师违法成本

加大经济赔偿, 具体赔偿标准, 细化赔偿流程;更要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行政处罚, 造成巨大不良影响的注册会计师终身不得再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等等。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律, 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实行“过错推定原则”, 若是出现审计失败, 注册会计师必须自证清白。

财务舞弊原因 篇2

本文从高收益与低成本、风险的关系分析了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与执行力度上提出了治理方法.

作 者:朱永勇 ZHU Yong-yong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刊 名: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9(2) 分类号:F230 关键词:收益   成本   风险   操作性   力度  

财务舞弊原因 篇3

近些年, 会计这一行业成为人们选择的热门, 不论是会计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人才都想从事这一行业, 而在这一行业中注册会计师是每一个行业中人的梦想。所谓的注册会计师就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 简称CPA, 是指从事社会审计、中介审计、独立审计的专业人士。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的。截至目前, 已拥有6.7万多人的执业注册会计师队伍。

▲▲二、财务舞弊案例

1、国外财务舞弊案件会计审计业出现大量的财务舞弊案, 国外有:

2001年11月, 美国安然承认自己通过非法的手段虚报利润5.86亿美元;2003年3月, 南方保健公司的CFO威廉.欧文斯向司法部门投案自首, 曝出了南方保健公司25亿美元的利润造假黑幕。使其成为仅次于世界通信的第二大“会计造假大王”, 创下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涉案人员最多的纪录, 将负责这两家报表审计的事务所彻底的曝光出来。

2、国内财务舞弊案件

在国内有三大财务舞弊案例, 一是银广夏事件。广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虚报不可能的利润, 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77156.70万元。2001年8月, 《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一文, 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二是科龙审计失败案。在2005年4月29日, 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巨亏;2005年5月9日, 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 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其董事长顾雏军等6人在2005年8月1日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三是蓝田审计失败案例。蓝田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 增长了10倍, 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 最高达到1.15元。但2001年10月26日, 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 对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 其实际情况是蓝田已无力偿还20亿元债款、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

1、审计失败的原因是多角度的, 从内部来说, 制度的缺陷

和管理的疏漏是关键, 并加之注册会计师的不恰当行为致使内部管理失效

(1) 注册会计师的失职, 职业道德的缺陷。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的高信度职业, 往往容易被大众高估, 导致光环效应, 致使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缺失效率。此外, 竞争加剧和市场无序也容易使注册会计师忽视职业道德, 只为追求高收益。

(2) 审计收费制度, 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允性。审计业务的高回报性, 并不能有效驱除注册会计师的个人控制审计质量的问题, 是因为大部分利润属于会计师事务所, 处理审计业务的会计师, 容易受到当事人的钱财等诱惑, 左右审计业务。

(3) 客户压力和职业操守的较量。如果客户施加的压力大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约束, 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出现屈从于客户的压力而不能公允地发表审计意见的情况。

2、外部原因 (被审计方) 外部原因:

审计受到很多的外部条件的影响, 在审计和被审计者之间存在的不是监管或控制关系, 而是经济法律之中的代理关系。这种关系在处理事务时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和双方的利益制衡。

3、监管方面的失误监管方面的失误, 是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第三方原因。监管失灵不可以单指监管不足, 还要强调过度监管带来的弊端。过度的监管会造成管理成本上升, 导致被监管者承受过度压力, 这样的过度干预, 会减低市场的调节作用。

▲▲四、规避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方法

以上三方面原因造成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失败。同时也可以从内部、外部、监督方三方面规避一下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风险。

1、内部方面的措施

(1)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修养的再教育。诚信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生存之基, 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团队必将有效降低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2)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有效推进现代化管理制度, 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有效地质量控制制度将提高审计产品的合格率, 达到优效高产的目的。

(3) 严格规范审计行业的权利与责任。责任到人, 严惩重奖。审计失败, 多数都是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导致的。

2、外部方面的措施

(1)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国家应督促行业协会。加快会计制度的更新, 与时俱进, 着眼实务。

(2) 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财务问题本质上是公司治理结构上的问题。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提高公司上市的准入要求都会有效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

3、监督方面的措施

(1)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 财政部、审计署、中注协、证监会等都有其法律依据, 也都在行使着自己的职权, 因而造成多头监管、重复检查、职责不清等现象, 同时也削弱了监管力度。需要指出的是业务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因此需要各部门持续的展开此项工作。

(2) 加强查处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舞弊查处率。例如建立奖励举报制度和加强对会计事务所审计业务的合规性抽查。

(3) 监管机构要保证自身的独立性。对于已查处出的发生审计失败的会计事务所给予必要的惩处, 提高。惩处率的提高, 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彦玲.会计职业道德第二版.第177页

[2]梁智军.注册会计师业务基础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篇4

此事件起源于2011年1月13日,纳斯达克市场向新兴佳发出退市警告,表示该集团未能及时向纳斯达克市场提交有关2010年12月完成的财务重组相关情况。这造成辽宁新兴佳股价从每股9美元最终跌至不到70美分。当时,新兴佳表示,已经及时提供了所有必要的信息。

在起诉书中,新兴佳方面表示,公司通过反向收购在美国上市而受到了纳斯达克交易所管理人士的不公对待,同时“程序上有缺陷是武断与任意地调查,并且匆忙作出决定的”,“公然带有歧视性”,目标就是摘牌中国公司。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分析此事称,按照当前公布的事件起因来看,纳斯达克对于新兴佳的处罚过程不是非常透明,处罚依据较为模糊,且存在处罚过重的嫌疑,如果新兴佳能够充分地向法官说明上述事实,那么案件诉讼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在诉讼进行的过程中,新兴佳可能被贴上不遵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的中国公司群体中一员的标签,这将非常不利于法官做出公正裁决。

中国企业

在美上市遇难题

此事件的起因是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所采用的反向收购的方式。反向收购又称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的股份控制该公司,再由该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而原非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可以获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李胜茂认为,美国证券市场是以完全披露信息为基础的,如果新兴佳通过反向收购方式上市仅是为了规避上市时的信息披露义务,那么其就很有可能存在纳斯达克指控的违规行为;如果仅是将这种行为当做一种正常的上市途径,那么违规的可能性就较小。

新兴佳只是大约400家通过反向收购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的一员。美国证监会2011年6月警告投资者购买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公司的股票,称它们可能有“欺诈及其他弊病”的倾向,并称“调查发现数十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存在会计问题”。

浅析财务报表舞弊 篇5

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只有短短的十几年, 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却触目惊心:一方面, 从数量上看, 进行财务报表舞弊的上市公司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更多, 仅06、07两年就有40多家上市公司因此被处罚;另一方面, 从影响来看, 财务报告舞弊极大地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影响恶劣, 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 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 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财务报表舞弊的定义

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

财务报表舞弊指有意地、故意错报或遗漏重要事实, 或者误导性会计数据, 以及在与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一起考虑时, 可能导致阅读者改变和调整他的判断和决定的会计数据。

我们将其简化就是财务报表中的故意错报和遗漏。

二、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法、成本

一些研究机构以公开的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法以及成本做了研究, 在此先做简单的介绍:

(一) 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法

财务报告舞弊的典型手法是虚报收入和高估资产。几乎超过一半的报表舞弊, 都采取了这两种手法。

虚报收入包括确认虚假收入、确认未实现收入。前者包括错误地运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 错误的销售截止等。后者如确认以收取手续费的方式委托出售的商品。这一手法一般只用于会计期末发生的交易。

高估资产, 包括确认虚构或不属于企业的资产, 本该费用化的项目资本化, 采用错误的计价基础确认现存资产的价值等方式。根据统计, 高估资产频率最高的科目是存货;应收账款;设备;应收票据;现金;投资;专利等。

其他舞弊手法有少报费用和负债、滥用资产、对财务报表项目的不恰当披露等

(二) 财务报表舞弊的成本

财务报表舞弊的成本包括为舞弊付出的代价, 笔者认为, 很难进行量化:首先, 只有很少一部分舞弊行为会被发现, 即使发现了, 公司也会把责任完全推给舞弊肇事者, 而罪魁祸首即更高层的管理者却仍然稳坐钓鱼台;其次, 舞弊行为并不是完全被揭露, 很多公司认为解雇舞弊肇事者后就控制了事态的发展。

而财务报表舞弊成本的公开统计数据就仅仅是一种估计, 毕竟并非所有的财务报表舞弊都会被发现, 况且, 上市公司也不愿意成为这方面的榜样, 因此要确认实际的总成本是不可能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评定和估计财务报表舞弊发生成本的精确方法。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形成, 预防和发现

(一) 形成

关于财务报表舞弊的形成原因又很多, 关于这方面的解释主要有GONG理论、冰山理论和舞弊三角理论和风险因子理论。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 如果存在以下情况, 财务报表舞弊很可能就会发生:

1、存在对财务报表舞弊有利的条件。

2、公司管理存在缺陷, 使财务报表舞弊的机会和动机 (比如经济利得) 存在。

3、从事财务报表舞弊后可以从会计准则或者其他的法律法规中找到看似合理的解释。

总结一下, 条件、管理缺陷以及“合理”解释将对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产生“激励”作用。

(二) 预防

在笔者看来, 不应等到舞弊行为暴露之后才解决, 防患于未然也是很重要的。建立和监控持续改进机制, 扼杀舞弊动机、机会和建立企业内部监管, 是预防财务报表舞弊最有效地方式。该连续机制的组成要素包括:

1、严谨的公司治理;

2、一套完善的公司制度;

3、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结构;

4、一个内部审计功能;

5、客观独立的外部审计。

笔者认为公司治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公司治理有内外两种机制构成, 为了创造和增加股东价值的目的管理、引导和监控公司行为。内部机制主要有董事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外部机制主要指财务报告使用者, 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等。值得注意的是, 公司治理存在不足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司将从事财务报表舞弊, 只要是治理结构负起相应的责任即可。

公司采必须有一个从事舞弊性财务报表的编制的理由, 而其传播也必定要有机会, 如果舞弊者发现一套可被接受的会计方案能“合理”解释其舞弊行为, 就可能从事舞弊。所以, 我认为财务报表舞弊的预防焦点应该集中在前面所提到的条件、解释、管理上。

(三) 发现

公司只通过预防通常不能阻止财务报表舞弊的发生, 相关的会计人员, 如内部审计人员, 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关注相应的舞弊标志, 如“红色信号”;设计专门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充分考虑舞弊的可能性, 如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相较于其他公司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较高, 关联方关系较为复杂的企业舞弊行为也极可能发生。

从财务报表角度来看, 我们应当对财务报表重要项目和事项进行关注以防止财务报表舞弊。

1、关注重要项目和事项。对财务报告舞弊可能涉及的财务报表科目进行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是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在建工程、预计负债、金融资产等;利润表应重点关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现金流量表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这些项目是报表舞弊的直接科目, 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资金往来结算以及经济利益的流入情况。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为比较财务报表, 一般情况下, 各项目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但若发生资产重组, 引起项目的重大变化, 则应引起重视, 应进一步分析, 看公司是否存在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2、关注各项财务指标及比率变化, 并对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总所周知同一行业同一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财务报表舞弊的预测。如果财务比率变化差异大, 则可能存在财务报表舞弊, 可以进一步分析, 判断存在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

(1) 存货比重上升且周转率下降。如果存货的上升比重明显超过了销售收入增加的幅度, 则要注意是否存在低估售出存货成本, 虚增利润的舞弊行为。

(2) 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当期增加较多。要查看是否利用这些项目高估资产的行为。

(3) 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化。如果同行业相比, 主营业务毛利率明显较高, 横向比较也发生重大变化, 则观察高估收入或低估成本的舞弊行为是否存在。

(4) 期间费用的趋势变化。营业费用相对数较①前期下降, 或大大低于行业平均值, 管理费用的金额大幅度的变化;财务费用与借款的相比, 明显异于银行利率, 则这期间费用的舞弊行为很可能存在。

(5) 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异常变化。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若存在高度收入的情况下, 这个指标不再持续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 而较前期明显降低或出现金额非正常膨胀的情况。

(5) 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或投资收益绝对额发生重大变化。若本期投资行为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但上述想象出现, 则有可能通过不恰当的计量方法确认资产价值, 利用子公司多计收益的舞弊行为。

除以上指标外还存在很多, 如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 一旦出现异常现象, 都要注意, 比较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只有谨慎, 才可能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

3、通过关联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由于在同一公司中, 部分财务指标存在勾稽关系, 因此, 通过关联指标比较分析也是揭露可能存在财务报表舞弊的有效方法。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应收账款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的关系等等。

这些在审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用的一些方法, 但并不是说只要利用这些方法财务舞弊行为就一定能够得到揭露, 还要综合运用其他理论和方法。前面已经提到不可能完全揭露财务舞弊行为, 因此, 笔者认为只要用恰当的方法将财务舞弊行为造成的后果调整在可控范围内, 并且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没有多大影响, 那么就可以认为我们预防和发现财务舞弊行为是有效的。

四、结论

财务报告舞弊的历史已经有300多年了, 一直令会计界头痛。如何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进行有效治理, 这不仅是理论研究者和会计实务人员探讨的课题, 更是广大财务报告使用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 本文讲述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基本理论, 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理论分析基础上, 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着手, 分别针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报表分析这两大方面, 对防治企业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几个可供参考的方法, 希望对财务报表投资者有帮助。

摘要:财务报表对于投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 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但近年来财务报表舞弊日益严重, 针对这种现象, 本文讲述了财务报表舞弊的基本内容:定义和手法, 解析了形成原因, 并提出了预防和发现措施。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手法,形成,预防,发现

参考文献

[1]、严艳.也谈财务报告舞弊的预防措施[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8) .

[2]、张文祥.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要索识别与评估[J], 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8, (1) .

[3]、邵辉.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财会, 2008, (10) .

浅析会计舞弊原因及其防治 篇6

一、会计舞弊的原因

(一) 根本原因是各方利益的驱使

当今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 竞争也越发激烈, 人们获取财富地位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这就导致了在会计上各相关方为自身利益不惜舞弊的行为。所有者为企业的股价稳定、知名度、摆脱ST名号等原因;管理层则是通过舞弊来提高业绩, 粉饰太平, 从而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薪酬等;企业的会计人员为一己私利进行舞弊。

(二) 会计人员的品德

会计人员直接分析、处理各种会计资料, 编制会计报表供企业内外部使用者使用, 因而,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的高低和会计舞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合格的会计人员在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进行会计业务, 避免舞弊的发生, 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相反, 有部分会计人员职业品德不过关, 为一己私利而编制虚假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 欺骗群众, 侵害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和企业财产, 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 缺乏严密的外部监督

部分政府部门不能以身作则, 为追求政绩, 过分盲目的关注经济虚增长, 客观纵容会计舞弊行为, 有些单位为完成指标、讨好政府也做出舞弊行为。

监管失灵。作为资本市场主要管理者的证监会, 目前仍着重于事后处罚, 而轻事前监管, 且对企业日常监督效率低下, 难以发现会计隐患, 难尽其职。此外, 注册会计师领域的监管机构过多, 权力分配不明, 导致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现象出现, 监管效率低下, 监管存在诸多漏洞, 使会计舞弊的行为有机可乘。

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审计时相对容易发现企业在会计方面的问题, 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收入过于单一, 主要依靠审计业务。这就导致了很多会计师事务所过分依赖客户, 为保住大客户, 有时不得不违背其职业道德, 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

(四)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遏制会计舞弊, 然而当前我国的多数的企业却难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度。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 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因而难以发现会计舞弊, 并且即使发现了这种舞弊现象的存在公司也难以处理。

(五) 法律法规

《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对会计舞弊的惩罚进行了规定, 但是其法律责任过轻且不具体, 使不法分子为了高额的舞弊收益不惜犯法, 钻法律漏洞。

二、会计舞弊的防治

(一) 完善会计理论

加强对会计舞弊理论的研究, 会计舞弊的理论研究, 应着重于会计舞弊的预防, 通过对各种常见的舞弊方法的研究, 抓住舞弊的规律, 更容易发现和预防会计舞弊, 制定预防会计舞弊的对策, 防患于未然。

(二)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首先, 完善会计人员的准入制度, 对会计人员的招聘, 除了具备应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等, 还应看其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职业操守。其次, 加强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使会计人员能够真正懂法、守法, 并且, 对会计人员舞弊的行为, 应严惩不贷。最后, 由于当今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 会计人员应不断地充实知识, 不断地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董事会在公司的内部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防止大股东利用其一股独大的地位, 应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和人数, 有利于控制对会计舞弊行为。

保证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应独立客观的对公司进行监督, 保障公司利益, 减少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职责, 建立健全的审计程序,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加强中小股东的监督作用, 制约大股东行为。可采取累积投票制, 有效的抑制一股独大现象给公司带来的危害。

(四)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使其对会计舞弊的规定更明确化、具体化, 对会计舞弊行为严惩不贷。同时, 对董事会、监事会等的监督权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参考文献

[1]任蔓霞.会计舞弊及其防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

[2]李立辉.小议会计舞弊的成因及对策[J].金融经济, 2010.

财务舞弊原因 篇7

近年来, 国内外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频出, 而上市公司对财务数据的粉饰也呈现出越来越隐蔽的特点。从近来的绿大地等财务舞弊案件可以发现, 管理层大多通过操纵和修改财务报表数据来完成舞弊行为, 单纯从财务信息中发现舞弊行为不能满足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需要。另外, 在一些管理层舞弊的案件中并不涉及财务信息, 我们必须从舞弊的行为动机入手识别舞弊问题。并且,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静态的财务信息已不能有效地预警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道德和法律等风险, 进而提前识别出可能的舞弊风险。因此, 为了改善舞弊识别的效果, 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秩序, 研究者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非财务信息的应用上。然而, 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在识别财务舞弊上有各自的优势, 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它们, 并结合数据挖掘等计算机领域的手段和方法, 将成为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非财务信息概念与应用综述

由于国外研究者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侧重点不同, 至今对非财务信息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而非财务信息包含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笔者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发现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 披露与否的角度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从财务信息披露的角度规定, 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FASB在《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透视日益增加的自愿披露》的报告中指出, 企业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业务数据及其分析, 前瞻性信息, 管理层和股东信息, 公司背景信息, 未确认的无形资产等等。而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中规定, 除了财务信息, 上市公司还应披露涉及重要提示及目录,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股东变动及股东情况, 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 公司治理结构, 股东大会情况简介, 董事会、监事会报告, 重大诉讼和仲裁等重要事项的非财务信息。从上述规定和报告可以看出, 各国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否和披露的内容做了一定的强制性的要求, 同时也鼓励上市公司自愿对其他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

国内学者对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阐述, 大致内容都相同, 但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社会责任、持续发展及反映核心竞争力等无法量化的信息是否纳入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分歧 (耿黎, 2008) 。借鉴Meek (1995) 对欧洲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研究, 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应该更加重视对描述性和可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二) 应用于公司业绩评价

最早Robert S.Kaplan和David P Norton在对平衡计分卡的论述中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 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因此, 基于委托代理问题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业绩评价时, 综合使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能提供更直接、更及时的关于管理者努力程度的反馈信息 (Barua et al.1995) ;在解决了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计量性问题后, 融合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综合业绩评价方法是当前最有效的业绩评价方法 (徐薇华, 2011) 。

(三) 应用于财务危机预警

Albrecht (2004) 提出财务危机预警信号可以从管理层面、关系层面、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等非财务方面进行识别, 而黄世忠、黄京菁 (2004) 对这六个层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对于不能直接量化的非财务信息, 万希宁等 (2007) 构建了财务危机模糊预警模型, 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从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内部控制等方面建立非财务指标体系, 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化评价, 对定性的非财务指标采用模糊统计。

综合上述观点以及其他研究, 本文将非财务信息划分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广义上的非财务信息是相对于财务信息而言的, 是指独立于财务报表之外的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外部环境的所有信息;而狭义上的非财务信息是相对于应用领域而言的, 是指可以量化, 并且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特定经营事项的非财务信息。

三、国内外非财务信息财务舞弊识别综述

(一) 财务舞弊识别应用非财务信息的必要性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 可以看出非财务信息已经被研究者广泛应用到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中, 而将非财务信息应用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中也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的。一方面, 综合运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建立起来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治理情况, 了解和获得更多的前瞻性的、不易被掩饰的非财务信息可以直接从内外部环境角度入手提前识别出财务舞弊风险;另一方面, 在引入了非财务信息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能够获得更好的识别效果。杨兵 (2005) 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入了非财务指标后, 使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对财务舞弊的预测结果都有较大的改善。

国内外对财务舞弊的研究大多使用logistic方法, 本文选取了基于该方法的有关财务舞弊识别实证研究的文献, 将文献中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分为三种类型:纯财务指标、纯非财务指标和混合指标, 每种类型10篇文献, 总计30篇。然后, 将文中经过检验后得到的对财务舞弊的总体识别率按照上述三种类型取平均值, 得出表1的结果。从表1中的平均识别率可以看出, 在相同识别方法的前提下, 综合使用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财务舞弊识别模型的识别率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 国内外关于非财务信息的财务舞弊识别综述

最早的研究大多从舞弊成因的研究角度进行, Albrecht (1995) 的舞弊三角理论从压力、机会和借口三个方面来研究财务舞弊的成因;Bologna等 (1993) 提出了“GONE”理论以及随后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企业舞弊的风险因子学说。上述对舞弊成因的论证为舞弊识别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制定的SAS NO.99具体描述了财务报告舞弊风险因素, 从中可以发现一部分因素是无法通过财务指标进行量化的。国内研究方面, 秦江萍 (2005) 总结了上述理论, 认为在进行审计时不仅应关注财务结构方面, 更应当注重评价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 以及从管理层行为挖掘人性方面的舞弊危险。

国内外对非财务信息与会计舞弊关系的研究开始于董事会特征对舞弊的影响, 指标体系比较成熟, 但是结论却互有矛盾。1992年的COSO报告从公司治理视角指出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具有的不同的董事会特征。而Beasley (1996) 则从公司治理的非财务角度出发, 发现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与财务舞弊存在关系, 外部董事比例、任期和持股比例, 以及是否在其他单位供职与财务舞弊可能性负相关, 而董事会规模则与财务舞弊可能性正相关。之后对董事会构成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研究中, 杜兴强 (2006) 认为外部董事比例与财务舞弊的关系并不显著, 而杨清香等人 (2009) 在总结了其他研究者关于董事会规模的观点后, 认为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成“U”型关系, 稳定的董事会能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另外, 也有学者从董事会议的召开频度 (Anderson, 2004) 以及董事会持股方面来说明其在识别财务舞弊的作用。总体来说, 一定规模的董事会 (于东智, 2004) 和独立性强的董事会 (Persons, 2006) 对抑制财务舞弊行为至关重要。

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和管理主要是通过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进行的。国外对监事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治理目标和功能定位上, 对与财务舞弊的关系甚少涉及。而国内的研究表明, 由于监事会功能的缺失以及制度的不健全, 导致监事会不能有效地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高倩 (2011) 对监事会特质与财务舞弊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监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也存在“U”型关系,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有助于抑制财务舞弊的发生。研究者对于审计委员会在识别财务舞弊的作用分歧很大, 最早的Beasley (1996) 认为审计委员会抑制财务舞弊发生的作用不显著, 而Dechow (1996) 和Abbott, Park and Parker (2000) 则认为审计委员会能有效地降低舞弊发生的可能。国内学者也存在类似的分歧, 王艳平 (2011) 的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构成存在较大的问题,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没有有效地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总结上述观点, 本文认为制度建立时间较晚、非强制性以及内部治理制衡机制的缺失, 导致了审计委员会没有发挥本身的作用, 对预警和识别财务舞弊的作用不大。

对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领导权以及股权结构与财务舞弊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Foker (1992) 、Beasley (2006) 认为一元领导权结构, 即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 与财务舞弊正相关。Erickson (2004) 和Johnson (2008) 发现采取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其所持股票贬值而进行财务舞弊。汪昌云 (2010) 从代理冲突考察和细化了股权结构和领导权问题对舞弊的影响, 结果表明大股东治理和薪酬激励机制有效降低了舞弊发生的概率, 而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程度增加了管理层舞弊的风险。杜兴强 (2006) 和吴革 (2008) 认为股权越集中越有可能发生舞弊, 而刘立国和杜莹 (2003) 的研究表明法人持股比例和执行董事比例与财务舞弊成正相关关系, 而流通股比例则是负相关, 如果控股股东是国资委发生财务舞弊的概率更大。韦琳 (2011)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设计出财务的压力指标和非财务的机会指标, 综合财务指标可以发现管理层的不稳定、一元领导权结构和国有股权过低都为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

上述研究都是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角度,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综合财务信息进行的, 可以将所提及的非财务信息归纳为内部非财务信息, 即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审计委员会特征、领导权和股权结构等。而从外部环境中识别财务舞弊的研究相对较少, 我们将从外部环境所获得的非财务信息定义为外部非财务信息, 涉及到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监管信息、关联方交易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等。Groveman (1995) 总结了判断财务舞弊的指标器, 其中有非正常交易和关联方交易属于非财务指标类。朱锦余等人 (2007)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舞弊财务报告的主要类型、方法和持续年限等, 发现表外舞弊占比较大, 通过关联方交易虚构销售业务、资产和隐瞒对外担保是舞弊的主要手段。袁树民和杨召华 (2007) 通过对比舞弊上市公司和非舞弊上市公司在资金被关联方占用程度、与关联方进行商品交易的程度, 发现将关联方资金占用相关变量纳入财务舞弊识别模型显著提高了识别成功率。Carcelfo和Nagy (2002) 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聘用的审计师的专业化程度与财务舞弊呈负相关的关系。陈关亭 (2007) 总结了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对财务舞弊的影响指出, 变更主审会计师事务所为财务舞弊提供了机会。Persons (1995) 研究发现行业会影响财务舞弊, 计算机及数据处理业、科学和医药仪器等制造业相对更容易发生财务舞弊。张建刚 (2008) 、李康 (2011)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以制造业为主的特点, 设计出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 针对性更强。

现有的财务舞弊识别方法主要以逻辑回归模型为主, 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 而综合数据挖掘方法和非财务指标的模型往往能获得更好的识别率。Belinna BAI等 (2008) 根据工业基准指数进行横向分析识别, 采用分类与回归树 (CART) 方法对亚洲国家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构建识别模型。刘君 (2006) 采用径向基概率神经网络, 综合盈利能力、成长性和流动性等财务指标以及股权结构非财务指标设计出财务舞弊识别模型, 得到较高的判正率。蔡志岳 (2006) 基于财务和公司治理变量, 运用逻辑回归和遗传审计网络方法建立信息披露舞弊识别模型, 发现治理变量可以提高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测能力好于逻辑回归。

四、财务舞弊识别问题创新发展

通过总结现有基于多种实证方法的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存在所使用的数据和信息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的问题, 而来自其他渠道的有用信息却不能被有效地利用。现有研究使用的无论是财务数据还是非财务数据都大部分来自于官方数据库或者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 这使得数据面临着滞后性、可修饰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次, 在制度建设方面, 违规披露一直是主要的舞弊行为, 这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还不够完善, 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低, 因此建立一个全面、高效、及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平台势在必行。另外, 财务舞弊识别方法一直是影响和制约舞弊识别效果的重要因素, 总结现有的识别方法, 笔者发现大部分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是严格的, 而对于海量的、增量的和不可量化的复杂数据却很难进行研究和分析。

财务舞弊“审计线索发现”研究 篇8

一、“审计线索发现”的相关理论

财务舞弊识别过程中的审计线索是指审计人员根据能够获取的企业各类记录、账册凭证和其他相关资料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证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审计线索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审计线索消失,例如对数据的修改基本不留痕迹,也不会留下被修改的痕迹,其次,审计线索的存储形式发生变化,磁性介质储存的信息越来越多,纸质的初始信息越来越少。财务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借助新的方法和技术来发现审计线索实现审计目标。

审计线索发现是从海量数据中发掘有用信息和特征的过程,这些数据包括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数值型数据能够进行对比、核算,可以反映业务规律及进行勾稽关系验证。非数据型数据包括总结、报告、合同等,是审计人员发现审计线索的重要途径。目前审计线索发现的一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以业务活动规律为突破口寻找审计线索。某些公司业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具有相似性,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在对同类业务活动进行审计时可以快速确定实质问题,提高审计计划的执行效率。二是通过数据对比寻找审计线索。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规律性的内容,对出现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可能存在的财务舞弊行为,按照对比的对象可以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三是通过业务的逻辑性寻找审计线索。逻辑性表现为生产经营活动也符合规律、常识,例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耗用的低值易耗品应相对稳定,如果突然升高或降低就应引起重视。四是以勾稽关系寻找审计线索。财务数据是按照会计准则、计算公式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反映和记录,因此,财务数据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关系,如果违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表明存在异常情况,是寻找审计线索的突破口。

二、“审计线索发现”在审计中的运用

内蒙古丹海发电公司(以下简称“丹海公司”)是一家以火力发电为主营业务的国有发电企业,煤炭是主要原材料,燃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的75.9%,公司上网电价由国家统一定价,发电业务量通过与华北电网签订合同确定。公司采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并向国家能源局上报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运营数据。公司于2012年7月购置并一直使用一套由财务管控系统和物资管理系统两大模块组成的信息管理系统。

(一)审计计划概况

(1)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根据调查发现公司自2012年3月起按照《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制定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但该规范并未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规定,规定过于简略,自开始制定内部控制规范至今公司未对内部控制环境以及相应制度进行修订。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突出问题,如存在提前确认相关业务以达到用完年度预算指标的情况,也存在为不超预算而延迟确认入账的问题,由于预算控制不力,可能导致在费用确认、材料采购与付款环节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公司未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监控,内部控制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有待检验。

(2)制定审计计划。该次审计是第一次对丹海公司实施整合审计,为此,首先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审计,通过增加访谈与问卷调查,加深了对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流程的了解,鉴于丹海发电公司内部环境不理想,暂定以5%税前利润作为此次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以暂定重要性水平的50%作为实际执行可容忍误差的起点。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果,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重大经营与突发事件控制等,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对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常规复核,并对日常账务处理进行审查,包括财务报表变动项目的说明、财务报表收录范围的复核、追踪合并财务报表科目的生成过程并验证其正确性,复查调整分录等,鉴于上述分析,认定公司财务数据具有真实性。根据上述分析拟定本次审计的主要进程,如图1所示。根据分析确定关键业务领域包括:采购预付款、筹资与投资、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等,对这类关键业务进行重点审计。

(二)审计线索发现的具体运用

(1)以业务活动规律为审计线索。首先,审查公司应收账款项目的坏账准备情况。通过检查坏账准备、管理费用等账户核查是否存在利用计提坏账准备调节当期利润的情况;通过检查“坏账准备”借方发生额及原始凭证检查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符合规定;通过检查“坏账准备”贷方发生额及原始凭证检查是否存在将已收回、已核销的坏账损失未在“坏账准备”科目反映的情况。通过对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析,公司未按准则计提坏账准备,导致当期利润虚高,按照账龄分析法做如下调整:

其次,审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情况。丹海公司持有多家公司的长期股权。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丹海公司未对持有的部分亏损严重的被投资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审计人员对已经资不抵债的被投资单位长期股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对出现减值迹象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

资料来源:丹海公司及被投资单位财务报表、相关科目及原始凭证

(2)通过对比财务数据寻找审计线索。通过财务数据的对比能够发现财务数据异常值,以异常值为突破口来发现有用的审计线索。第一,成本费用的复核。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公司2014年记账凭证109#按照收到的KM建设集团开具的4648800元的发票登记生产成本,经核实该款项是KM建设集团对丹海公司办公楼进行修缮而收取的修缮费用,截止2014年底该工程尚未实际完工,实际发生支出3726642元,尚未竣工验收,因此,仅凭施工方开具的发票而将所有修缮费用计入成本的处理方式不当,应按照合同约定进度计算成本计入当期损益。第二、主营业务收入的复核。一是虚假销售。2014年10月,丹海公司与SF物流公司签订煤炭购买合同,合同约定丹海公司按1380元/吨(含税)的价格向SF物流公司销售煤炭20吨,2014年11月,丹海公司与SM能源公司签订煤炭购买合同,含税价格为1050元/吨(含税),同日,修改了与SF物流公司签订的煤炭买卖合同,将价格调整为1020元/吨(含税)。通过对比两份买卖合同,发现对标的物焦煤的质量标准完全一样,且销售价格明显低于>购买价格,定价显著不合理,进一步审查发现ZT物流公司并无入库清单,而丹海公司后面所附出库单也无经办人与审核人签字,上述销售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二是虚开增值税发票。公司2014年2月6日记账166#支付HT煤炭运输有限公司332991.33元燃料款,记账凭证后面所附燃料结算单供货时间为2011年5月,收货日期为2011年7月22日,存在跨期确认收入问题。同时,据查该批煤炭是丹海公司与HL水电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HL水电公司授权委托ZL公司执行该交易,但因ZL公司不具备煤炭发票开具资质,因此,ZL公司向丹海公司出具委托函,将发票开具给无实质交易的HT煤炭运输公司,从而构成虚开增值税发票。

(3)以业务的逻辑性为审计线索。一是对丹海公司预付账款、预售账款支出的审查。通过调查发现丹海公司存在大量无实质业务支付预付款,或预付款远远高于实际购煤金额的问题。2014年1月公司预付给CG煤业有限公司15900万元,并于月内以银行存款收回预付款15900万元,具体收支记录如表2所示。

经查2014年度预付给该物流公司40800万元,年内通过银行存款收回预付账款16880万元,通过应收票据收回10000万元,进一步核查两家公司交易记录,未发现商品购销活动,具体收支记录如表3所示。

丹海公司发生的上述业务或者没有实际发生商品购销业务,或者交易发生额远低于预付金额,且预付款余额长期未收回,并不符合预付款的实质,在本质上构成了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违法了国家关于企业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的规定。

二是对公司低值易耗品的审查。公司2014年11月购入手机360000元及支付通信服务费88660元,此手机为联通公司以月最低消费额的形式销售给公司,丹海公司直接以联通公司开具的发票计入“低值易耗品—在用”科目,并在月底通过一次性摊销计入生产成本。按规定,单位发放给职工的手机应作为非货币性福利,会计处理时应以实际成本入账,并通过“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科目核算。

(4)以勾稽关系真实性为审计线索。第一,核实费用的真实性。公司2014年累计收取YM公司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21500万元,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为4320万元,公司2014年12月(凭证号“记527#”)登记财务费用———利息支出492万元并同时贷记预收账款。经调查,XT公司为抑价物资流通一级代理企业,经营范围为钢材、矿石、炉料的批发、零售,以及金属技术的代购代销业务,并无金融业资质,双方也未签订资金借贷合同,因此,向该公司支付利息并计入财务费用的会计处理不符合规定。应做相应的调整分录:

第二,盘点库存商品是否账实相符。经盘点发现公司库存商品与账面价值不符,账面库存商品虚高8661230元,经调查,此部分商品公司已经于2013年对外销售,商品已经全部发出并达到收入确认条件,但公司并未确认相应的收入,也未进行成本的结转,报废货物未取得审批手续。公司2014年报废原材料557211.95元,事故备品备件1842265元,公司上述业务处理没有相关的报废审批手续,也未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三、“审计线索发现”的运用建议

本文以审计线索发现理论为指导,对丹海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具体分析,从业务规律、财务数据对比、业务的逻辑性以及勾稽关系真实性寻找审计线索。审计人员要制定有效的审计计划就需要加深对业务的熟知程度,全方面了解审计环境。一是进行控制测试,对重点业务流程进行细致分析,提高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认知,从而找出单位关键控制点,检验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二是了解公司基本运营情况,确定公司主要发展业务及部门,从而针对主要业务进行重点审计,发现疑点,比如公司战略进行分析,如果公司存在舞弊应能掌握其舞弊的大致走向。三是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将不符合相关逻辑、规律的内容作为重点审计线索,此外,还可以通过进行孤立点分析来提高发现审计线索的效率。从审计过程而言,审计人员不能单纯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必须同销售数据、功效数据结合起来,在大量数据中,通过数理统计来寻找审计线索。同时,结合以前年度审计结果中公司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可以判断公司的执行力,甚至从历史审计结果中寻找审计线索。

但是,由于财务数据信息量大,在计算机审计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审计线索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难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财务信息化快速普及的今天,除原始数据需要手工录入外,其他数据大部分可以由财务软件自动记录、核算。在审计过程中,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将财务数据、供销数据等结合起来,借助数理统计,利用财务数据的比率分析以及非财务数据的频率高效率的寻找、定位审计线索。第二,提高审计队伍业务素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其中的素质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为整个审计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业务能力重点指审计技巧、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还包括相关的税务、财会、法律知识。唯有这两方面的结合才能使审计人员从庞杂的审计中找到审计线索。第三,全方位寻找舞弊审计线索。对丹海公司的审计业务表明,公司财务舞弊的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对应的财务舞弊线索的发现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发掘,例如对业务流程、对逻辑关系、活动规律等分析,都是发现审计线索的突破口。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有对细节的深入,发现可能的疑点、线索,还要有整体的把控,在总体层面上进行汇总,对发现的可能漏洞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形成整个舞弊的整体脉络,通过逆向分析或穿行测试来定位具体的财务舞弊节点。

参考文献

[1]陈太辉、杨明月:《审计取证的思维流程与思维要素研究》,《审计研究》2011年第6期。

[2]陈鑫、马敏周:《模型重叠法在审计中的运用》,《审计研究》2013年第2期。

[3]高瞻远:《审计如何发现问题线索》,《中国审计》2013年第16期。

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研究 篇9

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由来已久, 世界各国都深受其害, 很多学者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此问题上, 试图找出一种有效的识别和治理财务报告舞弊的途径。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理论有:德劳伦斯·B·索耶的“舞弊因子学说”、艾伯伦奇特 (W.Steve Albrecht) 的“三角理论”、G.Jack Bologua, Robert J.Lindquist和Jiseoph T.Wells的“GONE”舞弊理论和伯洛格那的“风险因子说”。

而在实证研究方面, 中外学者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财务状况等方面对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然而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 各国学者的研究结论有所差别, 比如:Warfield等 (1995) 、Laeven&Levine (2004) 等认为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舞弊正相关, 而我国学者梁杰、王璇等 (2004)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负相关;又如:Fama&Jense (1983) 、Forker (1992) 、Dechow (1996) 、Chtourou (2000) 认为外部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次数均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负相关, 而孙永祥 (2001) 和沈艺峰等 (2002) 发现董事会规模和财务报告舞弊可能性正相关, 李常青 (2 0 0 4) 通过实证检验, 表明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报告舞弊成显著的正相关。

这说明由于各国制度和文化的差异, 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等原因, 使得我们不可能照搬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而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已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 它不仅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 使其蒙受经济损失, 也是对国家法律严肃性的挑战, 破坏了市场规则和投资者的信心。因此, 为了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 就必须解决财务报告的舞弊问题。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舞弊动因的分析

1. 信息不对称理论。

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使得经营者可以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 这样经营者成了企业的“内部人”, 而股东则成为了“外部人”。经营者作为财务报告的直接提供者, 与股东在财务信息质量上拥有不对称信息。信息不对称 (Asymmetric Information) 是指交易中一方持有与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情, 而且不知情的一方对他方的信息由于验证成本昂贵而在经济上不现实。这样, 当公司经营情况不理想, 代理人没有很好的完成受托责任时, 似乎利用信息优势对财务报告进行舞弊就成为他们不错的选择。

2. 公司治理结构失效。

公司治理结构狭义的讲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之间权利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具体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例悬殊, 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占绝对优势, 董事会、监事会完全由大股东决定, 并为大股东服务。独立董事不独立、监事会流于形式, 这样大股东就可以通过其控制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制造舞弊性财务报告。

3. 外部审计“趋利避害”。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在披露之前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 (CPA) 的审计, 为什么充当“经济警察”的CPA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究其原因, 可以用审计的收益与风险不对称来解释。上市公司聘请CPA来审计自己的报表, 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归于一人, 在某种程度上上市公司成了CPA的“衣食父母”, 审计的收益是巨大的, 而查处后的处罚却相比之下轻微的多, 于是有的C P A为了饭碗对舞弊事实视而不见, 甚至舞弊同谋。

4. 股权融资偏好。

股权融资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 很多上市公司都选择上市进行股权融资, 而证监会又对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和配股都有严格的限制, 还有特别处理和退市的规定, 而这些规定都是由一些会计指标来限制的, 因此当上市公司达不到标准而又迫切需要上市融资时, 对财务报告进行舞弊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

1. 完善经理人市场, 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

选择和道德风险, 同时增加对经理人员业绩考核的一些定性指标, 减少高管人员为了应对委托人的考核而进行舞弊的动机。

2. 完善公司治理的结构, 完善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职责及权限的

法律规定, 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如薪酬等与上市公司分离, 比如可以采取上市公司支付年费给证券监管机构, 而由证券机构代为支付的方式, 减少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成员对上市公司的依存度, 从而使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能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

3.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制度。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而目前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归于一人的现状使CPA很难真正做到独立,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建议建立由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监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另一方面, 加大对查处注册会计师的惩罚力度, 利弊得失的权衡才能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做到独立。

4. 改变证监会单一的财务指标标准, 使上市公司不能仅通过舞弊达到上市及融资的条件。

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舞弊的处罚, 增加舞弊成本, 从而减少上市公司舞弊的动机。加强诚信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诚信的大范围。只有“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处罚”的全线治理措施才能根治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 从而保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娄 权:财务报告舞弊的四因子假说.财会通讯, 2004 (7)

[2]陈莓: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研究.硕士论文, 2005年

上一篇:完善方案下一篇:普法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