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舞弊的手段

2024-06-06

进行舞弊的手段(精选7篇)

进行舞弊的手段 篇1

安然事件以来, 财务舞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美国世界通讯公司、施乐公司、南方保健的假账丑闻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财务舞弊手法随着政策开放、科技发达!新而!断翻新, !仅是对执法人员及法律挑战, !严重破坏!融市场秩序, 挫伤经济活!, 啃噬经济发展的成果, 妨碍国家竞争!的提升。准此, 民众对于如何解决财务舞弊问题, 彻底整顿市场秩序, 司法机关有效打击财务舞弊更是殷殷期盼。

一、财务舞弊概述

美国会计师协会于200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报第99号对财务舞弊的定义为:舞弊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通常涉及到故意掩藏事实。并将舞弊分为两类:财务报道舞弊及侵占资产舞弊。所谓财务报道舞弊是管理者一人或数人为掩饰错误决策或达到特定目的, 去操纵、伪造、编造会计分录及县官凭证, 或者故意错用会计准则, 蓄意去忽略或误导特定事件、交易及重大信息。所谓侵占资产舞弊是指公司职员或管理者为一己私利, 侵吞账款、挪用现金、存货、设备等, 盗用资产未必设计财务报表作假, 若为掩饰其不法行为, 企图在财务报表上动手脚, 则构成财务报道舞弊。

美国COSO委员会对财务舞弊的定义为:是一种故意的活轻率的行为, 无论是虚报还是漏列, 其结果是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

我国用列举的方式给出财务舞弊的定义, 认为舞弊包括: (1) 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 (2) 侵占资产; (3) 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4) 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5) 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二、财务舞弊的手段

首先, 对财务报表附注的舞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舞弊的大量爆发集中在1994年-2004年期间, 其中最为严重过的是2003年, 该年各种对报表附注的重大遗漏高达47项;而从手段上来看, 最主要的是对关联方交易的重大遗漏, 包括重大关联方交易、关联方占用资金和关联方之间的重大担保等。

其次, 确认虚假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或不恰当的确认收入。舞弊公司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利润水平, 通过虚构客户、虚构收入的方法进行舞弊;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秩序, 会计准则规定了收入确认的四条原则, 即只有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才能确认收入。而舞弊公司采用在尚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或未完全满足确认条件时提前确认收入的方法实现对利润的舞弊。

第三, 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损失。舞弊公司可以通过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损失的方式虚增利润和资产。

第四, 对报表的其他项目进行舞弊。舞弊公司的舞弊手段多种多样, 舞弊范围也是相当广泛, 几乎涵盖了各大报表的各个主要项目, 如大唐电信在2004年将利息费用不恰当的资本化, 增加资产价值和减少期间费用;菲菲农业在2001和2002年通过资产置换增加资产和负债等。

三、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分析

财务报告经过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单位以及监管管机构的层层关卡, 按理说应该准确无误, 但仍然会出现舞弊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上市公司的角度

首先,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导致公司实际拥有者与经营者对信息掌握程度并不对等, 一方面, 经营者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拥有所有的公司信息, 另一方面股东作为公司的拥有者有权根据公司业绩决定公司经营者的去留。在此种情况下, 如果经营者没有完成经营任务, 似乎利用信息优势对财务报告舞弊就成为不二之选。

其次,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造成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原因。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直接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存在, 进而直接导致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在我国, 独立董事制度发展尚不完善, 独立董事不独立、不懂事等更是表明了独立董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 监事会地位低独立性差的等原因也导致缺乏权威, 难以真正发挥监督只能。

(二) 外部审计师的角度

外部审计师的职责是审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收到了严重影响, 很多财务报告舞弊事件中均有外部审计师不作为的身影, 如美国安然事件等。上市公司聘请外部审计师什么财务报表, 即是委托人也是被审计人, 在某种程度上, 上市公司成为了外部审计师的衣食父母, 进而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 监管机构的角度

证监会、财政部以及证券交易所等监管机构负责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监督检查, 不可否认, 上述部门在检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方面确实起来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人员构成、办事效率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监督检查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收益是当前的, 获利巨大, 如融资资格等, 另一方面,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被发现的概率较小, 且处罚是未来的且力度较小, 如对舞弊公司的处罚大约维持在30-60万之间等。虽然处罚不是解决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根本方法, 但是这种相对悬殊的成本收益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四、财务报告舞弊的综合治理

基于以上三个成因的分析, 我们将从对应的三个角度提出治理策略。

(一) 上市公司的角度

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体, 上市公司是治理的根源, 而舞弊的主要涉及人员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且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督和控制的智能。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经理人有机会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前提, 究其根源, 是因为经理人是因为当前的经理人报酬均与经营业绩相关联, 而且经营业绩必然需要通过财务报表数据来反映。因此, 针对此问题我们认为, 应该改进经理人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 则加相应的定性指标, 如企业文化建设等, 另一方面还需要是经理人感受到来自市场压力以及舞弊处罚的严重性等。

由于我国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并不完善, 导致董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 其监督和控制的功能大大弱化。因此, 我们认为独立董事的人名和解聘应由流通股股东来决定, 而股东大会不能决定独立董事的任免, 只有这样独立董事才能真正代表广大股东的利益, 当然此方案必然遭到大股东的强烈抵制。对于保证监事会的监督智能发挥方面, 我们认为应该提升监事会的地位, 使其与董事会的地方相当, 实现监事和董事的完全分离, 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

(二) 外部审计的角度

对于外部审计师的治理,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 改变当前上市公司既是委托人也是被审计人的角色。我们认为, 应该成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来组织管理各个事务所, 并考核事务所的业务能力, 且有权利聘任和解聘事务所。另外, 支付给事务所的费用由上市公司按照一定的标准每年预先交给上述审计机构, 然后由该组织支付事务所的审计费用, 从而保证了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

其次, 提升审计行业的职业素养, 注重培养其道德素质。目前, 我国审计行业良莠不齐, 甚至存在所谓的“劣币驱良币”现象, 导致高水平、高收费的事务所反而没有了市场, 公正诚信的事务所也是越来越少。我们认为, 应该提高行业进入门槛, 除了需要通过必要的资格考试以外, 还需要加强对会计师的道德教育, 同时还必须加大惩罚力度, 使会计师意识到其经过千辛万苦得到的从业资格一旦被吊销或存在职业污点, 其后果毕竟伴随其终生。

(三) 外部监管机构

对于外部监管机构的调整,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 改善监管部门的人员构成和办事效率。当前, 中国证监会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而上市公司的数量却逐年增加, 导致其工作力不从心, 且上市公司也不担心当年的舞弊事件会在当年就被查处, 而对于若干年后发现的舞弊案件, 其高管可能早就已经离任, 甚至换过几代高管, 对其前任高管的查处和惩罚也就无处着手。

其次, 证监会的财务监管指标也需要改善。当前,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更多的是从财务指标的角度进行, 这种硬性指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驱使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我们认为, 非财务指标的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顾客满意度、管理有效性等。一方面这些指标难以通过财务舞弊而达到标准, 另一方面这些指标也是反映公司成长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上述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监管也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 共同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标准。

最后, 加大对参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人员的惩罚力度, 使其充分意识到财务舞弊的严重后果。当前, 我们对财务舞弊的处罚更多是集中在民事处罚上, 基本上通过罚款进行, 而且罚款标准也并不足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我们认为, 对于参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人员的处罚不仅应该从民事上惩罚, 还应该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当然, 惩罚不是目的, 只是提升财务报告真实性的一种手段。

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需要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审计机构的共同努力, 也需要从文化、道德、职业水平等方面全面提高, 需要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辅助。应该说,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仅是一个财务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因此, 也不应该仅仅从财务的角度进行治理, 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摘要:财务报告舞弊正在严重侵蚀上市公司的健康成长, 也是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一种伤害。本文从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成因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方式及其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财务舞弊

参考文献

[1].郭鲜菱.浅论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对策[J].经济师, 2009 (09)

[2].明洪盛.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09)

[3].闫俊瑜.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刍议[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2)

财务报表舞弊手段分析 篇2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手段,关联交易

1 通过不恰当的关联交易舞弊

(1) 转嫁费用负担。

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转嫁给关联企业以降低自身的成本费用实现虚增利润的目的。例如, 蓝天集团为其上市公司支付广告费, 理由是上市公司做广告也有助于提高母公司的形象。

(2) 转让资产。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企业, 或关联企业将优质资产卖给上市公司等。

(3) 关联资产租赁。

以低于市场价格租赁关联企业的资产, 以较少的租赁费取得较高的租赁资产收益。

(4) 资产置换或股权置换。

例如, *ST大菲2000年到2002年连续三年通过资产置换的关联交易虚增收入、利润。

(5) 非公允购销业务。

以低于或高于市场价格向关联公司提供原材料或服务, 或以低于或高于市场价格向关联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例如, 湖北宜化在1998年通过关联购销获利7215万元, 占净利润的75%。

2 虚假确认收入

即不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来确认收入, 而是根据需要提前或推迟确认甚至虚假制造收入。

(1) 提前确认收入。

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确认收入。例如, 2000年4月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杜林漓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协议转让价值1757.09万元的固定资产, 在所有权尚未转移、货款尚未收到的情况下, 确认该项资产实现销售收入1757.09万元, 同时确认利润433.6万元。

(2) 递延确认收入。

把本应该属于以后年度确认的收入通过各种手段提前予以确认。例如, 2000年4月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杜林漓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协议转让价值1757.09万元的固定资产, 在所有权尚未转移、货款尚未收到的情况下, 确认该项资产实现销售收入1757.09万元, 同时确认利润433.6万元。

(3) 虚构销售活动。

对不存在的销售业务, 按正常的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 包括虚构销售对象和合同, 填制虚假发票和出库单, 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 以此达到既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又规避增值税交税负担的目的。例如, 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 虚构主营业务收入, 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 其中, 1999年为1.78亿元, 2000年为5.67亿元。

(4) 资产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收入。

公司将资产转移给购货方, 却仍然保留与该资产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例如公司出售房屋、土地使用权、股权等交易中, 如果相关资产未办理交接过户手续, 则不能确认收入。例如, 1995-1996年, 张家界股份公司先后与张家界电业局、深圳全达贸易有限公司、深圳达佳实业公司签订了364亩土地转让合同, 转让金额合计7965.9万元, 并约定土地使用权证在买方付款后移交。但是, 张家界股份公司在未开具发票和收到款项, 亦未转移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 将合同约定的7965.9万元转让金确认为1996年的收入, 使收入虚增7965.9万元, 税前利润虚增2165万元。

3 虚假确认资产

(1) 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 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 通过利润表予以体现。上市公司往往在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 通过资产评估, 将坏帐、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 冲抵“资本公积”, 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 虚增利润的目的。如百花村2002年年终向非关联方出售门面房, 账面价值50.7万元, 账面净值仅为24.9万元, 但评估值却高达705.68万元, 公司最终获得778.5万元的收益。

(2) 应收项目舞弊。

赊销是企业扩大销售, 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地位和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是商业信用的一种体现。然而, 不少企业利用经济活动的复杂多样性, 虚构商业信用从而夸大收入, 虚增经营成果, 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还可将本可收回的账款作为坏账予以核销或者将重新收回但已经作为坏账损失处理的款项不入账。2007年1月31日, 华源制药公司因在财务报告中虚增应收账款和投资收益、虚增利润、少计坏账准备等行为, 被财政部给予通报及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

4 虚假确认负债、费用

(1) 应付账款舞弊。应付账款是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收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往往利用入账时间做文章。主要手段有企业的若干应付账款明细款项长期未付而挂账;虚列应付账款, 虚增制造费用;利用应付账款, 贪污现金折扣, 有些企业在支付货款符合现金折扣的条件下, 按总额支付, 然后从对方套取现金私分或留存小金库;用商品抵顶应付账款, 隐瞒收入, 有些企业利用商品抵顶债务, 不通过商品销售核算, 隐瞒商品销售收入, 偷税漏税等等。

(2) 债权债务不对应, 手续不合法、不完备, 确认不及时等。

(3) 费用过度资本化。有些公司故意混淆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界限, 将期间费用以及应当与本期收入配比的营业成本等故意列作长期资产, 以此虚增利润。

(4) 生产费用的舞弊。首先, 将不属于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全部计入本期产品成本项目。如原材料核算以领代耗, 将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的材料全部列入本期产品成本, 或将应由以前各期预提的外购燃料动力费用全部列入本期生产成本中的直接材料中。其次, 虚增或虚减生产成本。主要通过多计生产工人人数和生产工时虚增直接人工费用, 或是直接提高材料单价, 增加产品直接材料费用, 从而影响到产成品成本的归集和销售成本的结转, 以至于利润被操纵。再次, 利用成本费用账户, 隐瞒企业的对外投资。企业将存货用于投资后直接计入生产成本项目, 没有通过长期投资科目, 这样虚增了企业成本, 又隐瞒了投资收益, 从而减少企业的利润, 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

5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1)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例如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借款费用, 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 可以资本化, 计入长期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 应计入当期损益。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公司利用利息资本化终止时间的规定进行舞弊。

(2) 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例如延长折旧年限、将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 不计或者少计折旧、坏账准备、减值准备, 隐匿费用、成本支出、损失或费用挂账来调节利润。例如, 深纺织2003年在未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 将原来对纺织类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由10年增至14年, 使公司当年利润增加195.27万元。

(3) 选用不当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通过对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操纵利润。以泰科并购AMP公司为例, 泰科于1998年底开始对AMP公司进行收购, 收购于1999年初完成。AMP公司1998年的第四季度息税前利润为8500万美元, 可是到了1999年第一季度 (合并完成的前一季度) , 却突然下降为-1200万美元, 而到了1999年第二季度 (合并完成后的第一个季度) , 又迅速增至24500万美元。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就在于1999年第一季度计提了巨额的存货减值准备, 提前“释放”了本应属于1999年第二季度的销售成本。

6 隐瞒应披露事项

隐瞒重大担保、重要的或有事项或者重大关联交易等严重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活动, 都会造成信息使用者的重大信息误解。

参考文献

[1]符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治理[J].中国商界, 2009, (9) .

[2]胡品, 范玉芳, 赵彩霞.企业管理内部控制[J].现代审计与会计, 2008, (49) .

[3]陈建军.财务报表舞弊对策探讨[J].财政监督, 2009, (2) .

财务报表舞弊手段与治理对策 篇3

财务报表舞弊是为了欺骗报告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中列示的数字或财务报表附注进行有意识的错报或忽略。它包括:对财务报告据以编制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告的交易、事项或其余重要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的会计原则的有意误用。财务报表舞弊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舞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利益。舞弊通常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舞弊的手段是欺骗性的。(2)舞弊通常采用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手段。(3)舞弊的性质是违法或违规的。(4)舞弊的动机是有意识的。即舞弊者往往是为了实现舞弊的结果,获得其自身的某种利益而策划、制造舞弊行为。

二、财务报表舞弊手段

1.虚增销售收入。通过收入来粉饰财务报表是舞弊者最常用的手法,而且虚增销售收入也有多种不同的手段,以下列示几种最常见的虚增销售收入的舞弊手法。(1)提前确认收入。这一舞弊手段经常与会计人员错误的职业判断联系在一起,即将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确认为收入。主要包括:(1)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2)对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3)将向附属机构出售产品确认为收入;(4)在客户对该项销售有终止、取消或递延的选择权时过早确认收入。(2)虚构客户。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订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或虽以真实客户为基础,但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使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在报告日前做假销售,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再在报告日后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作退货处理,从而虚增当期利润。(3)扩大销售核算范围。主要手段有:(1)将销售回购、售后租回等业务确认为收入。(2)将委托加工业务的加工发出以及收回,通过对开发票方式分别确认为销售以及购买业务。(3)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4)进行三方交易。这种舞弊手段最简单,就是互相交易,彼此虚增资产和收益,这种伎俩最适用的场所是一方提供劳务,另外一方提供商品。由于直接对敲容易引起审计师怀疑,上市公司会经过中间桥梁公司,A卖给B,B卖给C,C再卖给A。

2.多计应收账款。通常债权人比较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期还本付息直接决定着债权人的信贷决策。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企业的营运资金状况、资本结构状况等密切相关的。多计应收账款和虚增销售收入是紧密相连的,一般的情况就是在虚增销售收入的同时多计应收账款。但是这种舞弊手法很容易被审计人员通过函证发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伴随着应收账款的转移,具体的做法是将应收账款让售给专门的财务公司,伪造金融单证或者在金融机构配合下,以虚构的银行存款“收回”应收账款。

3.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从理论上说,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的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这样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4.随意改变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的性质。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人当期销售费用,或者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于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而对于使用控股公司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种情况是由控股公司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则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公司作为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一种情况高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治理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从我国实际情况来讲,会计准则的修改制定并未经过“充分程序”,其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公平性以及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能力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及时修改完善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会计核算准则,加强准则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及会计方法变更的约束能力,提高其普遍适用性及相对稳定性,是防止合理性会计信息失真的首要任务。

2.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财务报表舞弊与会计信息失真往往正是在单位领导人的教唆指使下造成的。因此,必须从源头抓起,杜绝单位领导人的违法行为。其措施如下:一是提高单位负责人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使其正确认识个人、小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主观上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采取法律约束,明确单位领导人的责任与义务,对其违法违纪行为一定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制其按法律规定办事。

3.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解决国有股产权主体虚位问题;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在制衡代理方和大股东在会计信息上的权力方面,除了建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外,还应加快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减少会计造假的机会。可以采取委派财务总监或是实行“会计委派制”等方式。

4.确立以现金流量为主的现代企业考绩评价体系。为了解决传统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营业利润考绩评价制度的固有缺陷(如营业利润容易受到成本费用摊配的影响),可以考虑建立以现金流量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抑制上市公司利用估价和分摊来操纵利润的会计舞弊行为,同时也可以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可缉核性更强,也使得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更显客观、公正。一个可行的做法就是要求上市企业在发布以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同时,也发布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以便于市场投资者分析研究。由于目前上市公司中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会计信息,因此设计一套以目前的权责发生制下已生成的会计信息为原始数据,以收付实现制原则来处理同一会计信息并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的财务会计软件,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

5.加强会计工作反假账的技术措施。现代企业大多采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账务。而现在市面出售的财务核算软件,大多具有强大的反结账、反过账功能。比起传统的手工记账核算体系来说,即使工作量再大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如果纯粹出于造假的需要而必须重新处理已形成的会计档案,也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很方便地实现,且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即便是几期或几年的)。改进的办法之一就是在上市公司中普遍推行基于ERP的会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这样,如果企业要进行会计造假而使用反结账、反过账功能,则会因为与会计核算处理相关的物流处理分布在各个相对独立的信息采集点上,且各信息处理点的物流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逆,从而使得造假的难度加大、成本增高。这些都会极大地抑制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还可以考虑加强证交所与税务、工商、海关、银行的信息共享,及时地发现和稽核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

6.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适当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现行企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都是由本单位经营者直接聘任的,由于利益驱动的原因,会计人员的权益倾向于本企业,这种管理体制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弱化的一个原因。要切实解决这一涉及体制监管方面的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的单位、部门管理体制。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做法,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由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委派制是指委托人通过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以改变在原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企业经营者轻易操纵会计账务的弊端,使委派的会计人员能站在委托人以及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公正、客观地处理会计事务,从而达到尽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委派制改变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使会计人员从单位的人事管理中分离出来,改变了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依附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排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会计人员能够真正履行财务监督的职能,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进行舞弊的手段 篇4

稳定增长的营业收入是上市公司经营良好的象征, 也是股价攀升的有力依托, 许多上市公司在粉饰财务报表时, 几乎都进行收入舞弊, 以此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常见的收入舞弊手段如下:

(一) 伪造收入

伪造收入指通过虚构交易事实, 据以确认收入, 这是操纵利润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舞弊行为。这种舞弊手法从虚构原材料购进到产品生产、发货、运输等, 根据这些虚构的原始凭证和单据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制作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编制会计报表, 发布会计信息。有些公司通过有交易的客户虚构销售业务, 使其收入远远大于真实的收入, 等到次年再作退货处理或对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即不增加税负, 又提高了收入;有些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收入, 通过母子公司之间的转移定价操纵收入或互开发票等。

(二) 非营业收入营业化

上市公司利用一次性、偶发性的非营业收入操纵利润很容易被查到, 将非营业收入操纵为营业收入, 既满足了操纵利润的需要, 又满足了投资者对营业收入的偏好, 主要的手段有:

1、投资收益营业化。

投资收益不属于企业核心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现金流量, 所以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在评价和预测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创造能力时, 一般不在乎投资收益, 而只关注具有可持续性特征的营业收入, 所以很多公司将投资收益营业化来修饰公司的业绩。如将股票收益通过虚开销售发票, 伪造销售合同等手段计入主营业务收入。

2、营业外收入营业化。

营业外收入同样不能代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 将营业外收入包装成为营业收入成为许多舞弊者的共同手段, 如将罚款收入、补贴收入直接操纵为营业收入, 可以通过谈判将罚款收入转为签订销售合同而获得销售收入。

(三) 提前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是把本应该属于以后年度确认的收入通过各种手段提前予以确认, 它操纵的只是收入确认的时间而没有改变收入总量。这种舞弊手法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 容易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状况的判断。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法:

1、委托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

在委托销售中, 委托方向受托方发出产品, 但仍持有商品的拥有权, 由受托方去找寻最终的消费者。在这种销售方式下, 库存仍然停留在委托方的账簿上, 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不应该确认销售收入, 待受托方实际将商品卖出后, 委托方才能确认收入并结转相应的成本。如果委托方在产品发往受托方而受托方没有实际售出的情况下确认销售收入, 就是违反会计准则而提前确认收入。

2、递延收入提前确认收入。

有些项目特别是服务性项目或劳务型项目, 一般是提供者先收取全部或部分的款项, 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提供服务和劳务。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 这种项目一般作为递延受益处理, 等实际提供服务或劳务时再按一定的比例确认收入。许多有收入操纵动机的公司往往在收到款项时立即确认为收入, 而不管未来是否提供服务, 这是一种常见的舞弊手法, 特别是收到款项马上出具销售发票时, 这种手法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二、收入舞弊的识别信号

在销售收入的审计中, 分析性复核的应用能显示出非正常的销售变化, 从与销售有关的一些比率的异动变动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舞弊行为。

(一) 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增长幅度的比较

一般来说, 销售收入的增长能同时带来应收账款增长, 并且二者按企业以往的数据测算有一大概比例, 如果报表中显示当年销售收入与往年比较, 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应收账款年初与年末的增长幅度, 那么企业就可能存在虚拟销售业务的嫌疑。又如当期确认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占过去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明显偏高, 可能是企业虚开产品销售发票, 虚增收入, 因为是虚构收入, 所以货款是收不回来的, 只能将货款挂在“应收账款”中, 通过坏账准备的提取等方法处理。

(二) 销售收入与存货的关系

一般来说, 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销售收入不断增长, 所需的原材料等存货应随之不断增长, 若报表中显示收入在持续增长而存货却在下降, 则预示着企业有可能虚拟收入。企业售出的商品已经确认收入, 因质量或品种不符合要求等到原因发生退回时不论销售的是当年的还是以前年度的都应冲减退回当月的销售收入。但企业为了不减少收入, 对退回的商品不入账, 形成账外商品。

(三) 销售收入与销售税金之间的比例关系

销售收入与销售税金保持着一定的比例, 而且在金额上不会有太异常的变化。如果销售收入大幅上升, 而销售税金的增幅却很小, 这时就应怀疑企业是否有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嫌疑。现在还有一种情况, 企业不惜多缴税费来掩盖其虚增收入的事实, 这种虚假交易隐蔽性更强, 更需要审计人员多加关注。

(四) 销售收入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关系

一般而言, 如果销售收人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呈背离趋势, 其造假的可能性也较大。如收入在增长, 而现金流却在下降, 那么企业收入的真实性应值得怀疑。

摘要:企业营业收入是衡量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的关键指标之一, 是企业核心盈利能力的标杆, 所以在虚假的企业财务报表中, 许多上市公司进行收入的舞弊, 而且占到比较高的比例。所以在CPA审计中, 有效识别上市公司收入舞弊的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收入舞弊,舞弊手段,识别信号

参考文献

[1]、宋传联.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信号的审计识别[J].财会研究, 2005 (11) .

[2]、胡亚敏, 李刚.主营业务收入舞弊及审计对策[J].财会通讯, 2006 (12) .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识别 篇5

财务舞弊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这也表明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不高。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财务舞弊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生活。如何及时识别会计信息的真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手段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手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 手段一:虚增收入,粉饰报表

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收入确认时点为开具销售发票时,而有些企业为了在当期增加利润,确认收入时实际上并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这种寅吃卯粮的舞弊手法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容易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判断,属于欺骗投资者的舞弊行为。国内提前确认收入的“典范”当属“屡罚不改”的天津磁卡,经证监会稽查,天津磁卡2000年虚增利润6370万元,主要的舞弊手法就是提前确认收入。[1]

伪造收入一般是在企业年底完不成目标利润时的常用手法。上市公司通过与其他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伪造出库单和运输凭证,然后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但实际上既不发货也不收款。北亚实业2002年年度报告披露的运输业务收入为22,210万元,通过虚构未发生的业务虚增收入21,145.30万元;2003年年度报告披露的运输业务收入为7,981.90万元,通过虚构未发生的业务虚增收入7,200万元。

2 手段二:隐瞒费用,虚增利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为长期资产的购建而发生的利息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资产的成本,投入使用后,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少企业就利用资本化终止时间的弹性来进行报表粉饰。中国证监会管理委员会在[2010]15号处罚公告中披露,2001年至2003年度,科苑集团均存在将未入账借款利息虚构为在建工程的行为,其相关年度报告相应内容均有虚假记载。其中,2001年度少记财务费用251.15万元;2002年度少记609.91万元;2003年度少记582.76万元。对有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企业,每年都要计提折旧或摊销,但有的企业为了隐瞒当期的费用不进行折旧或摊销的计提,金荔科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2006年未对其广州分公司的账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未对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摊销,导致2006年年度报告中损益表少记费用2,227.49万元,虚增利润2,227.49万元。

3 手段三:利用关联交易

与其控股母公司或控股子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每年都占到大多数,可以看出关联交易给企业进行财务舞弊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关联交易进行会计利润操纵已经成为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流。在2009年受证监会处罚的52家上市公司中,10家公司的舞弊都涉及到了关联交易,占总数的19.23%,如迪康药业、酒鬼酒、荣华实业等。[2]陕长岭2000年年报显示,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母公司持有的圣方科技1000万股,随后以8元/股的价格将这部分股份转让给了关联方美鹰玻璃实业公司,获投资收益7000万元,占该年利润总额的52.40%。经中国证监会稽查并于2010年1月6日发出公告的丹化股份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3年至2006年期间,丹化股份向其关联方丹东化学纤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厦门华纶纺织贸易有限公司支付大笔资金,共涉及金额150,954.33万元,而资金划转均没有通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

4 手段四:掩饰交易或事实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一般不会掩饰收入,因为上市公司作假的目的大都是为了虚增利润,进而提升股价。掩饰交易或事实的常见作假手法有隐瞒诉讼事项;未披露年度或中期报告;不公开对外担保等。四环药业在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间,因对外担保和借款纠纷等共存在七起诉讼,金额达19982.91万元,公司隐瞒了该事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必须对外公开披露,但是很多公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进行披露或延迟披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营,给投资者带来很大损失。

不公开对外担保信息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手法。锦华化工集团2004年全年对外担保额共计34500万元,其中5笔共计19500万元的对外担保未经董事会审议;2009年1至7月,公司对外担保额共计17850万元,其中10650万元对外担保未经股东大会审议;2009年2月12日,为其他单位提供了20000万元质押担保。对于以上担保业务公司均未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5 手段五:以个人名义买卖证券

我国《证券法》第八十条规定“禁止法人非法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第二百零八条规定“禁止法人以他人名义设立账户或者利用他人账户买卖证券”。所以对于法人而言,利用他人账户进行证券买卖是违法的,是不被认可的。

东鼎投资2006年11月24日至2006年12月22日,利用资金账户5206188下挂的个人股东账户交易“S天一科”股票,实现盈利559.15万元。2007年1月15日,东鼎投资才将该资金账户5206188销户。同样深圳物业在1999年至2007年11月间利用个人账户申购新股并卖出,共获利人民币25.08万元,且深圳物业违规借用其他法人账户买入B股股票,其间共获利港币854.47万元。

6 手段六:挪用客户资金、保证金

我国《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期货交易所向会员收取的保证金,属于会员所有;期货交易所除用于会员的交易结算外,严禁挪作他用”。但是挪用客户计算资金、保证金的事件屡屡发生。

中科证券在成立前已经存在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违法行为,在成立时通过临时拆借资金将挪用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填平。在2002年6月24日至2006年2月24日期间,中科证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累计27笔,共计631,980.88万元。截至2006年2月24日被托管清算日,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数为132,128.24万元。又如三隆期货在2003年11月至2006年9月,先后通过报备的工商银行26407户、01729户、06394户、农业银行2313户和交通银行1466户等5个保证金账户,以直接或间接划款的方式,挪用客户保证金供三隆集团周转使用,累计发生额达27,670.04万元。

7 手段七:利用内幕交易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证监会等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对打击内幕交易进行了全面部署,2010年重点开展防范打击内幕交易专项工作。1至10月,证监会共受理内幕交易线索114件,立案调查内幕交易案件42起,因内幕交易对16名个人、2家机构做出行政处罚,将15起涉嫌内幕交易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证监会对内幕交易的执法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

2008年以来,证监会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内幕交易犯罪案件(线索)29件,包括黄光裕案、刘宝春案、中山公用案、上海祖龙案、宏普实业案、管亚伟案、高仰才案等一批内幕交易大要案和典型案件。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提示,所有接触内幕信息的人员不得泄露内幕信息,不得进行内幕交易;广大投资者应增强法律意识,拒绝内幕信息。

8 手段八:虚增资产

有些公司也常常利用虚增资产来提高公司价值,如丹化股份2004年公司年报中披露银行存款余额为48,961.46万元,经调查核实,其中虚假的银行存款金额为47,926.15万元。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借款时,企业往往通过各种方法影响评估者,使得多数资产确定为评估增值,从而达到增加企业的资产总额,改善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的目的。

另一虚增资产的手法是将应计入费用的资产予以资本化。这些公司往往利用“待摊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进行调账。[4]如把当期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为递延资产,将本该记入当期费用的利息资本化,都可以达到增加资产价值、虚增利润的目的。

9 手段九:私设“小金库”

实际业务中有的企业为谋取暴利,逃避税务工商部门的管理将超出企业经营范围的业务反映在“其他应收款”账户,并以此作为企业“小金库”的资金来源;有的企业将期间费用直接转入“其他应收款”,例如陕西煤航数码测绘在2001年年度报告中将已经发生的期间费用挂在“其他应收款”中,造成少计亏损881.74万元。

在对外投资的业务中,也很容易产生舞弊现象。有些企业经常不将企业购入的有价证券入账,从而形成企业的“小金库”;还有些企业则利用对外投资或联营的名义,将企业的资金、资产转出,然后从接受资金、资产受益方收取的利息或投资收益不入账,不确认投资收益。家喻户晓的郑百文家电分公司于1996年将3644万元资金投入证券市场,共获投资收益4504万元,以上投资及收益郑百文均未对外披露。

1 0 手段十:利用资产创新

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5]在2001年证监会相应规定出台前,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剥离模拟法规来约束,时至今日相应的会计准则也没有出台。因此就方便了企业为了凑足上市指标的需要,随意划分资产和业务的归属,这一剥离和模拟的过程本身就是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

但是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的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

所以说剥离与模拟表面上看似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实际上造成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它被广泛用于粉饰财务报表,通过资产创新让一些上市公司死而复生、扭亏为盈。

1 1 手段十一:利用企业重组

新会计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除了债务重组,企业重组的其他形式也是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常用手法,如通过收购盈利公司的股权或优良资产将其实现的利润纳入上市公司或者将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赶在年度决算前高价出售以调节自身年报利润。上海梅林公司1999年12月24日将持有的上海市食品开发公司33.87%股权转让给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公司获益9998万元。2009年2月11日,鲁北集团与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将鲁北化工5台热电机组计12万千瓦以9600万元人民币转让给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预计将产生9600万元收益,该非经常性收益对公司2009年利润产生实质性影响。

1 2 手段十二:地方政府援助[6]

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忍目睹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有些地方政府越权给上市公司税收返还政策或者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更有甚者地方政府通过一些手段对上市公司拖欠的银行利息给予核销减免。如重庆万里蓄电池公司1999年底共欠国有资产租赁费602.94万元经国贸局批准全部豁免,同时获补贴收入399万元,财政贴息58.50万元。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严重扰乱了我国的证券市场,误导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投资者带来很大损失,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而且舞弊现象已经引起了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等各方面人士的强烈关注,使其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及时识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解决舞弊的前提,通过以上分析,希望对相关各方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所启示。

摘要: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给社会和公众利益带来了极大侵害,使得人们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客观独立性产生了质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已经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鉴于此文章认真总结近几年来上市公司受处分情况,结合实例系统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手段。为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及时识别这些舞弊行为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舞弊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管理委员会(www.csrc.gov.cn).

[2]周分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6):91-92.

[3]许志峰.内幕交易执法力度空前[N].人民日报,2010-11-22:15.

[4]石庆年,马云.财务舞弊手段揭秘与防范技巧[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张信敏.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9.

浅析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及防范措施 篇6

(一)舞弊的界定

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企业舞弊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到广泛关注,进入90年代则是大有猖獗之势。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的舞弊,从真账假作到假账真作的过程。尤其是企业财务报告的舞弊从诸多已被发现的舞弊案例可以看出企业舞弊的共性-管理层、雇员和第三者中的一个或多个利用欺骗的手段来获取不正当或非法的经济利益或故意误导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判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舞弊既包括管理层,又包括了雇员,一般我们认为管理层的舞弊在财务报告的内容中可能更严重,并且也更难以为审计人员发觉。另外,还有可能有第三方的参与,即作为接受审计委托的受托者-审计师,如果发生审计共谋-审计师与管理层共同制造舞弊,那么所带来的社会发展代价及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二)企业舞弊产生的动因

上市公司舞弊是其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共同影响的必然结果。其中内在因素表现为: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永远存在的,这一论断可以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进行验证。正如科斯在其第一定理中所言:“在一个没有交易费用的世界里,信息不对称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为如果任何人都可以不耗费资源地了解契约的真实执行情况,便使得利润操纵失去意义。2、利益驱使。这其中又包括了出于业绩考核的目的、为了发行股票及配股、为了避免ST, PT、为了获得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等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政治利益和其他利益的驱动。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股权分制改革前,上市公司中大多数股权是非常集中的,国有股占很大比重。公司存在严重的内部控制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结构失效的根源。在这种内部控制弱化的情况下,缺乏对管理层有力的约束,必然为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提供先决条件。

其外在因素表现在:1、市场机制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上市公司管理者大多是上级部门指定或任命的。我国的企业经理们,更像是职业官员而非职业经理人。他们为迎合上级,更为关注的是短期的何易于掌控的业绩指标,有时则会通过操纵利润的方式实现其利益目标。2、信息需求的真实性的匮乏。由于主要的信息需求者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对信息真实性需求的弱化,使得管理当局有了宽松的作假环境,会计造假带来的显性收入远远大于信息需求方所带来的监督约束成本。在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利润操纵成为顺理成章的事。3、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审计机构在审计合约安排中完全处于劣势,如果希望达成合约,则不得不牺牲独立性,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其共同舞弊成为唯一选择。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很不规范甚至有明显做假行为的企业仍然提供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是附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因此,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会计造假更加的肆无忌惮。4、监督不力。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体系还不健全,证监会势单力薄,权威性不足,在监管的规范性、全面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亟待改进和加强。

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手段

近几年,年报虚假已经被广大投资者视为家常便饭,反而如果某年年报没有虚假信息、更会让人膛日结舌。琼民源、郑白文、银广夏等上市公司是我国年报粉饰的典型代表。法制健全、证券市场成熟的美国也爆出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默克制药公司、环球电信等上市公司篡改账目、虚报利润的丑闻。人们现在关注的焦点也渐渐转成怎样识别虚假年报。上市公司年报粉饰行为的乎段有多种,常见的手段有:

(一)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而且使用该手段和虚增收入比较,不需要供应商的外部发票凭证及运输凭证等,操作起来可行性更大,其专业手法是一般报表使用者更本都看不懂的。主要表现为:

1、选用不当的跌价、减值计提比例。

会计准则一再修改,本意在于体现谨慎原则。比如,减值准备、跌价准备计提的目的在于纠正以往普遍存在的或有损失计提不足而导致利润水分过大的问题。但是,计提坏账等或有损失准备,客观上主要依据是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最方便的手段。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多提坏账准备、在账龄划分和计提的比例上大做文章,为来年减少费用成本和实现扭亏为盈理下伏笔。深康佳1999年种经是每股收益高达0.90元的老牌绩优股,2001年每股亏损1.16元的巨亏股,净利润一69979万元。但02年摇身一变每股盈利0.059元,净利润3559万元,轻松实现扭亏为盈。为此,在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大额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允许转回。但这并不能避免各项减值、跌价调节利润的功效。在这方面,上市公司一直采取进攻的态势,而我们的企业会计准则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位置。

2、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起了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为此,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进行了重新规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的投资和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剂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对合营企业投资和对联营企业投资。这是否能抑制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股权投资调节利润,我们还要等到新准则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去看。 (3) 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 (4)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5) 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3、利用差错追溯调整。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追溯调整的规定,将亏损往前移,典型很多,在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之间, 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了会计差错,因为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损益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

(二) 通过应收款项增加收入

对一家收入良性增长的公司而言,应收账款的增长率不应快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从2004年年报来看,有40家公司的应收账款的增长率远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太钢不锈、安泰集团、华立科技、思源电气的应收账款同比增幅更是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的5倍以上。早期上市公司郑百文未后人开创了应收账款挂账虚增利润的先河,其变亏为“赢”的常用招数是,让厂家以商品返利的形式向郑百文打欠条,然后以应收款的名目做成赢利入账。为防止法律纠纷,外加一个补充说明—————所打欠条只供郑百文做账,不作还款依据。

应收款项反映的账面利润和现金收益的脱节,是公司经首管理需要永远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一切会计魔术所赖以获得灵感和题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暗箱。上市公司往往为虚增销售收入而夸大应收账款。公司将提前“售出”的甚至名义“售出”产品的收入挂在应收账款名下,作为实现销售处理。在局外人看来,这些虚假销售与正常销售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由于它们同样有着销售合同和产品转移,仅仅从会计处理上是难以加以区分和鉴别的。但即便是真实的销售,应收账款的超速增长也会导致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利于公司的日常经营。成发科技、福成五十、张家界、好当家等几家上市公司的经首性现金流已经变成净流出,利润都是纸上富贵。

(三) 粉饰偿债能力

公司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到期偿债。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债权人一般很关心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和本金的安全程度,会利用各种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以判断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上市公司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来粉饰公司的会计报表,美化偿债能力。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的评价多体现在像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一些静态指标上,而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上市公司利用这些指标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的会计信息的不均衡性,在期末采用各种手段达到其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其典型做法有:年度结账前将有价证券出售或将应收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以结清债务;对残损的存货长期搁置不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成本低于市价,但不处理;逾期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等等。

(四) 粉饰获利能力

赢利不但体现公司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包括为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投资者其投资的目的就是在将来获利。公司的赢利能力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公司的评价,影响到公司的价位、股票的价格等。因此,公司管理当局常用各种手段粉饰会计报表。其手法归纳主要有:任意收缩在短期内不易察觉具有不良影响的支出 (如研究开发费、资产维护费、广告费及员工训练费)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套期保值等)在签订合约时提前确认资产与收益,但是实际上无法保证这种收益的实现,提前确认收入;利用关联交易获得收入等等。

三、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上市公司舞弊的手段和舞弊的动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减少上市公司舞弊的发生: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前提,它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和对控制的监督五个主要要素组成。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企业舞弊重点应关注内部控制这五个方面。

(二)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上市公司自我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控制系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更具有内向性,在舞弊防范中担任着不可替代角色。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的方向不断发展,内部审计职能也由监督与评价延伸到组织的风险监控与经营评估,通过对经营环境的分析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检查等,确认公司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经营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及时向公司管理层提供咨询及保证服务,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对舞弊的防范不断得到强化。

以上仅为简单的概述防止上市公司舞弊的几个措施,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舞弊的问题。我们只有针对舞弊的动因,消除一切不良因素,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上市公司舞弊的发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使投资者和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的防守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石庆年.财务舞弊手段揭秘与防范技巧[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W.Steve Albrecht.舞弊检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黄世忠, 张胜芳, 叶丰滢.会计舞弊之反思[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进行舞弊的手段 篇7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随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 如何尽早识别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只有充分了解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舞弊手段, 才能防患于未然,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有。

(一) 改变会计核算方法, 调节利润水平

1. 虚假确认收入、费用, 人为调节利润。

这种手段通常是较明显的造假行为, 即通过会计造假来杜撰经营活动和经营业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上市公司半年报或年报即将公布之前, 上市公司为掩盖重大亏损或制造虚假业绩, 利用各种手段虚构利润、粉饰报表, 以期经营业绩令股东及相关利益者“满意”。具体手段主要有:忽略年度差异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将预收收入确认为营业收入;虚开增值税发票, 制作假的购销合同、出口报关单, 以及免除赋税的文件和票据、运输单据等一系列票据或采用原始凭证入账的方式, 虚假增长收入;隐瞒费用, 蓄意推迟销售费用的确认, 虚增当年利润。

2. 通过更改折旧政策, 虚增利润。

折旧政策包括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折旧年限是人为主观评估来确定的, 有一定的变动空间, 就折旧方法选取来说, 企业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加速或减慢折旧, 认为调节利润。这样看来, 折旧政策受主观影响很大, 给企业舞弊提供了空间。

3. 将不合理的费用资本化, 对利润进行人为的调整。

主要手段有:钻会计制度的漏洞, 计算资本化利息, 从而对财务费用产生影响;将年末产生的费用调入递延资产;将利润表的费用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待摊费用项目或长期待摊项目。

4. 人为调整应收账款、存货。

主要方式有:在明知高龄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的条件下, 为了增加利润而不予冲销或者为了隐藏利润而多计提准备金;少提存货跌价准备增加资产等。

(二) 虚增挂账资产, 提高资产的价格, 隐瞒经营不善所造成的损失

具体手段有:虚增银行存款;虚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在建工程;虚构投资;虚增应收账款、存货。

(三) 虚构业务收入, 增加经营利润

企业通过虚构业务, 将委托资产收入、股东让利等非主营业务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 以此来掩盖企业主营业务亏损及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降低的情况。

(四) 以关联交易等不正当手段, 虚增经营利润

如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相互转账虚构交易, 或改变公允价格进行交易, 虚增收入和利润。

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较多, 以上只是比较常见的手段。其他舞弊手段还包括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和合并报表调节收益等。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分析

(一) 稳定公司财务, 制造虚假繁荣, 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公司财务的稳定状况及公司形象好坏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上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多少, 稳定繁荣的公司必然会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为上市公司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一旦公司的财务出现危机或者有相关谣言传出, 必将引起公众恐慌, 投资者相继抛售股票, 导致公司资产下降, 影响公司的筹资与发展。

(二) 管理者个人利益的驱使

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更加注重个人利益, 主导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性很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通过业绩考核。目前上市公司主要依靠财务指标来考核公司财务, 财务指标完成得好, 管理层就会获益。相反, 管理层获得的物质报酬就会减少, 其社会地位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当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下滑时, 管理层为了通过业绩考核就有明显的动机来粉饰财务报告;二是为了使获得的股票增值。上市公司中, 由于企业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二者产生了利益冲突,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上市公司一般采用让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机制。这样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股票价格紧密相连, 而财务业绩又与股票价格相关联。因此, 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不惜财务报告舞弊来抬高股价以获得更多的财富。

(三) 为了获取配股或增发新股的资格

配股是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大额融资的重要来源, 而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做出了严格规定:近三年, 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 每年不得低于6%。因此, 上市公司要想获得配股权力就必须达到10%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当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接近10%或较低时, 为了获得配股权, 上市公司就有很大的可能进行财务报表舞弊。同样证监会也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资格做出了规定:在增发新股前3年必须连续盈利, 新股的价格由上市公司和股票承销商共同协商定价。所以, 上市公司为了获取增发新股资格, 更好的进行融资, 自然可能对财务报告做文章。

(四) 为了避免证监会各项处罚, 留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

根据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若出现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的情况, 将被ST (特别处理) ;如果出现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的状况, 将处以PT (暂停上市) 处理。这些情况的出现, 将极大损害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显然是上市公司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 当上市公司面临被ST、PT或退市的威胁时, 上市公司就有很大的动机利用财务报告舞弊来保住目前在中国非常有价值的壳资源。

综上所述, 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 上市公司及相关利益者为达到自己的利益目标不惜粉饰甚至虚构财务报表。这样的行为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困扰, 也不利于上市公司及证券市场的长足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有关方面的对策研究, 促进证券市场及经济社会的健康繁荣发展。

三、治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对策研究

(一) 加强法制建设, 提高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风险和成本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基本保证, 而目前我国相关方面的立法并不完善, 这给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因此我国急切需要健全法律法规, 加大对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充分发挥行政和刑事的惩处作用, 曝光犯案公司和主要责任者, 提高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风险和成本。当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无利可图, 甚至还有可能要承担更大的利益损失风险, 上市公司自然会自动放弃舞弊。

(二) 加强外部监管, 保证会计工作的透明化

1. 加强证券会监管力度, 构建一个由

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三方构成, 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证监会虽然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监督者, 但由于其被政府所控制, 缺乏独立监管能力, 其监管力度也大打折扣。因此, 一方面我们要增强证监会监管能力, 加大其立法和执法力度, 另一方面使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职责, 形成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各自的职能为:证监会加大惩处内外串通及违法案件的力度, 在市场上产生足够大的震慑力;证券交易所主要负责日常信息的监管, 通过上市规则以及与上市公司签订上市协议书制约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证券业协会要制定内部自律管理规定, 增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监管力度, 严惩违规成员。

这样的监管体系, 增大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本, 促使企业严格执行会计准则, 有效的减少了舞弊行为的发生。

2.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监管, 增强审计公正性和独立性。

由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史不久, 客户掌握主要话语权, 激烈的竞争使得注册会计师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追求利益, 注册会计师会满足一些客户的不正当要求, 甚至有些注册会计师偏离审计目标。对于会计师的不法行为, 应予以严惩, 轻则警告、罚款, 重则吊销签名注师的执业资格, 甚至事务所的营业执照, 一经处罚, 相关签名注师或者事务所的合伙人, 均终生不得从业、执业。

(三)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营造透明性的内部环境

1. 优化股权结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

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股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要打破股东大会“一言堂”的僵局, 营造公平的内部环境, 就需降低国有股比重, 构建多元化控股结构, 并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区分开来。

2. 改善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

一是改变原有的行政任命体制, 对管理层实施以经营能力为主要评判标准的选聘方法, 从组织内部挑选或者通过社会招聘选拔合适人才;二是建立切实有效地内部激励机制。经理人的经营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要素, 要给予充分重视。将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薪金与公司股票价格相联系, 激励管理者更好的管理企业;三是在制定上市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时, 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注重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协调平衡。

3.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股权高度集中的内部约束失衡现象, 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衡机制, 增加独立董事比例, 提高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并保证董事会的任命独立于管理层, 以免管理层的操纵。

四、结论

其实, 公司上市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融资, 以解决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 但个别别有用心者, 通过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 取得更为可观的股票交易、转让收益, 于是融资变成了谋利, 舞弊行为也愈演愈烈。要想治理这种恶习, 必须加强立法建设, 从制度上斩断其“利”, 改变以往“吹牛不上税”、“吹牛不用本钱”的习惯思维。并通过完善公司内部结构, 加强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自律性, 将别人要我规范转向我自己必须要规范。

参考文献

[1].顾晖.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

[2], 付山亮.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分析[J].经济管理者, 2012 (5) .

[3].蔡金秀.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 2012.

[4].李兴灵.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对策[J].财会研究, 2010.

[5].刘静, 吴昊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的对策研究[J].税务与经济, 2010 (5) .

上一篇:桑园杂草防除技术下一篇:旅游景点开发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