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行为(精选10篇)
舞弊行为 篇1
会计舞弊是指会计行为人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 置真实性原则于不顾,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规章规范,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简言之, 会计舞弊就是采用欺骗性手段造假财务事实的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技能的提高, 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仍然频频发生, 会计舞弊的形式也更加隐蔽和多样化。
一、行政单位会计舞弊的主要形式
(一) 收入的舞弊形式
收入的舞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其一, 行政单位凭借职权, 私自设立收费项目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 不将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其二, 将已取消的行政性收费项目转换为下属事业单位的服务性收费项目;其三, 故意隐瞒、挤占、截留各项事业性收费;其四, 事业性收费不及时入账或不做入账处理, 长期不清理账务, 为各种违法违纪经济行为提供可操作的空间。
(二) 支出的舞弊形式
支出的舞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其一, 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原始凭证不真实是指原始凭证所反映的事项与单位实际发生业务不符, 原始凭证不合法是指原始凭证所反映的事项虽然与单位的经济业务相符, 但是经济业务本身属于违法违规行为。当前, 行政单位普遍使用购买假发票、设立虚假支出项目的手段造假原始凭证, 以达到套取某一类业务活动资金, 或将非法支出通过会计业务处理予以合法化报销的目的;其二, 将行政单位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支出转变为由其下属公司列支。
(三) 其他舞弊形式
其他舞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其一, 利用职权之便侵占、贪污国有资产, 如将集体办公用品、固定资产等据为己有;其二, 私设账外账, 建立小金库, 隐瞒、虚报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收支项目;其三, 巧立名目虚开发票, 以多种形式违规发放福利费或补助。
二、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 造成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单位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 利用手中职权授意实施会计舞弊行为, 而单位内部人员也只能听之任之;其次, 监督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收支审批制度, 未能做到专款专用, 致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尚未彻底落实执行。加之, 国家执法监督不到位, 从而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监督形同虚设;其三, 财务管理不到位。当前,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所以导致部分单位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呈现出不严格执行财务预算、轻视资产管理、账实严重不相符等现状。
三、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的对策
(一) 加大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
我国应完善《刑法》、《会计法》、《预算法》等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责任方面, 针对当前频频出现的会计舞弊行为加重处罚力度, 追究各个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会计舞弊行为人不论是单位领导干部还是财务人员, 均应一视同仁给予严厉处罚。加大会计舞弊行为处罚力度的措施主要包括严肃纪律处分、加重经济处罚、提高违法犯罪行为的刑期等, 这也是遏制会计舞弊行为泛滥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
(二) 实施行政单位财务公开制度
由于行政单位履行的是政府职能, 所开展业务活动的资金均属于财政资金, 因此, 行政单位应按照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相关规定, 实施财务公开制度。通过公开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 可以有效地预防行政单位乱收、乱支、少收、多收等违法违规会计行为的发生, 使行政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此同时, 财务公开制度也是揭露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 打击腐败分子, 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的重要举措。
(三) 建立行政单位预算刚性约束机制
政府应结合收支分类的改革要求, 成立预算编制管理部门, 负责管理、规范、指导行政单位预算编制, 并对行政单位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别给出定额标准。基本支出费用应用于维持行政单位的日常运转费用开支, 项目支出费用应切实执行专款专用, 对其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同时, 政府应收回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年中预算进行调整的权利, 遵循属地原则, 将预算调整统一交由各地人大常务委员会审批。通过实施一系列刚性约束机制, 促使行政单位切实执行预算编制, 从而防止行政单位通过会计舞弊行为调节实际收支。
(四) 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避免行政单位内部出现会计舞弊行为, 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应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 行政单位应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为充分发挥内部会计监督作用奠定良好基础;其次, 行政单位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内部监督责任制, 以此提高对会计行为监督的有效性;再次, 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明确会计监督内容和职责, 对所有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四、结论
总而言之, 随着行政单位会计舞弊的形式日益多样化、隐蔽化, 政府应积极制定应对之策从根源上遏制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确保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 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从而提高行政单位的社会公信力。
摘要:当前, 由于部分行政单位存在会计舞弊行为,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腐败贪污等现象频发, 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基于此现状, 本文从行政单位会计舞弊的主要形式入手, 对行政单位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舞弊,形式,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赵瑜:《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中国市场》, 2010 (39) 。
[2]王霞:《浅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0) 。
[3]任英姿:《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0 (22) 。
[4]惠凤玲:《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 《现代经济信息》, 2011 (8) 。
[5]刘莹:《基于和谐理念下会计舞弊防范研究》,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3) 。
舞弊行为 篇2
——帕玛拉特事件之我见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业界都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财务欺诈、财务舞弊等案件,其行为之恶劣,影响之深远均令人深思。为了有效的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不利影响,本文将以帕玛拉特事件为引,对家族企业财务舞弊行为进行了基于三角动因理论上的详细分析和阐述,从而得出对国内相关企业的一些启示。
二、家族财务舞弊的概念
所谓“财务舞弊”,是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给舞弊人带来经济利益,而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该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毒瘤。而“家族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和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领导层的核心位置由同一家族成员出任,它的经营运作体系一般是通过血缘纽带维系,企业内部管理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的企业或集团。综合两方面的定义,我们可知“家族企业财务舞弊”主要是指家族企业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为了特定利益采取欺骗手段的故意行为。而这里面的“特定利益”主要是指家族利益,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利益。
三、帕玛拉特财务舞弊案简介
帕玛拉特是意大利乳品业巨头,2001和2002年对外报告的收入分别达到78和77亿欧元。公司创始人卡利斯托·坦齐的家族公司拥有帕玛拉特51%股份,是一家典型的家族式上市公司。1987年,帕玛拉特在意大利米兰证券交易所上 1
市。到了2003年l2月初,公司声称有近42亿欧元的现金头寸,却表示可能无法对即将到期的总额1.5亿欧元的债券还本付息,从而引发了这场财务舞弊案。其实该公司从1987年就开始了财务舞弊行为。他们的主要舞弊手段是:非法转移资金,侵吞公司资产杜撰银行存款,粉饰财务状况虚构业务交易,夸大应收账款等等。
四、关于财务舞弊风险因素的三角动因分析
由于舞弊存在被发现的风险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说舞弊行为本身就有很大成本,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理性的人宁愿尊重客观事实,也不愿去冒这种风险。但是,一旦当事人面临某种压力和诱惑,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冲动就会变得极为强烈。正如Joseph T.vrells指出的,财务报表舞弊“不是始于管理层的不诚实,而是发端于某种环境——这种环境存在两个特征:(1)激进的财务业绩目标;(2)目标未实现将被视为不可宽恕的氛围。换言之,“财务报表舞弊产于压力”,帕玛拉特公司正是由于亏损的压力以及急欲筹资扩张的欲望才铤而走险,走上了舞弊造假的不归路。
而具体到从“三角动因”角度来看,触发舞弊行为的主要动因有三个方面:动机和压力、机会和借口。“动机和压力”是原始动力,诱发因素;而“机会”是企业发生舞弊行为的外在和内在条件;“借口”是企业敢于进行舞弊的理由和解释。当这三个因素都明显存在于一个企业当中时,舞弊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加强了。
(一)舞弊者的需求
动机或压力,财报舞弊者具有舞弊的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具体表现为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或被审计单位运营状况的威胁,管理层为满足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管理层或治理层的个人经济利益受到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或状况影响。
与此同时,跨行业经营的困难也使得其中一些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和投资不利产生了巨额亏损,维持其经营需要巨额资金.此种情况迫使管理层不惜粉饰报表。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所处行业的经营失败增多,竞争激烈或市场饱和,业务利润率不断下降,严重或持续的亏损使被审计单位可能破产、丧失抵押品。管理或治
理层拥有相当数量的公司股票或债券,因为追求个人奢侈生活条件而侵吞资产。管理层的报酬与财务业绩或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挂钩,公司正在申请融资等情况都有可能促使管理层产生舞弊的动机。以上情况就给舞弊者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环境
由于家族企业几乎都受到了家族的控制,内部控制系统无法发挥作用,管理层与治理层高度一致,内部审计机构失去了独立性。同时,注册会计师也参与其中,充当了帮手。
财表舞弊者需要具有舞弊的机会,具体表现为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复杂或不稳定,对管理的监督失效,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被审计单位所从事的行业信息透明度不高。组织结构复杂,存在异常的法人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大量采用分渠道,销售折扣及退货等交易方式,垄断某些业务,从事科技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或市场风险大的经营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不充分或独立审核不力,交易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对高层管理人员财务支出的审查薄弱,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以上这些方面都给舞弊者创造条件。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公司对资产管理松懈,公司管理层能够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相关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可以随意操纵会计记录等。
(三)舞弊者心理方面
治理层认为虽然挪用了资产,只要在一定的期限内补足就可以了,而管理层则以财务欺诈是治理层授意的为借口,双方都自欺欺人地将舞弊行为合建化。
管理层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关系异常或紧张。只有舞弊者能够对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解释,舞弊者才能心安理得,而不会惴惴不安。舞弊者可能对自身的舞弊行为进行各种合理化解释。如,侵占资产的员工可能认为单位对自身的待遇不公平,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者可能认为造假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公司的集体利益。
五、帕玛拉特案件带来的启示
在中国几百万家民营企业中,有70%--80% 属于家族企业。而2002年中国家族企业中设置监事会的比例仅为26.6%,这类公司的所有大事几乎全部掌握
在家族的手里。并且无法得到监督。公司控制者难免会产生“企业是自己的”的狭隘观念,尽管这种观念会让他们加倍勤勉,做好企业。但也会使他们不顾公众利益,欺瞒重要事实,甚至制造各种假象。
因而对于家族企业,相关会计人员一定要注意经理层直接授意进行舞弊的可能。但有时这个过程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通常家族企业上下高度一致,治理层和管理层可能会精心设计,使外部人员无从了解真实情况。相关人员应该尽力做到以下五点:
(一)提高职业谨慎
帕玛拉特案例中,均富会计师事务所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而后续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又过于相信均富的审计结果,最终没有查出问题所在。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家族企业,特别是结构复杂且关联较多的家族企业,注册会计师应该保持更高的职业谨慎,充分执行各种必要的审计程序,同时要保证重要证据的亲力亲为,尽量不假手他人,因为每个环节可能发生问题。要实现以诚信为目标的会计职业道德目标,必须多管齐下,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会计职业教育,逐步培养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使会计职业健康发展。
(二)注意风险的防范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高危行业。首先,风险存在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有的注册会计师难以抗拒诱惑,不惜出卖自己的道德良心;另一方面,风险还来自于被审计单位故意的复杂化和神秘化的行为,以至于注册会计师即使按照准则的要求,恰当地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仍无法搞清事实的真相。此时注册会计师很可能成为替罪羔羊。因而注册会计师在对家族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要谨慎受托,不要只为了获得客户而甘愿冒冒险。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的沟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每个人掌握私人信息,这些信息不为他人所知,从而占有某方面的信息优势地位,但也正处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劣势地位。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享有的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远多于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营者具有损人利己,肥私的意图时,舞弊行为有可能发生。因此,建立内部信息与沟通系统,使得内部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信息透明化。
(三)与相关部门合作
注册会计师应该积极取得其他部门的配合,与监管机构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且获得他们的帮助。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家族企业的动向,以发现重大风险领域。家族企业是目前中国企业的主要形式,这些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国公众的切身利益。但同时,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他们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又比较高,因而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
(四)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加强信息的准确沟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每个人掌握私人信息,这些信息不为他人所知,从而占有某方面的信息优势地位,但也正处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劣势地位。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享有的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远多于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营者具有损人利己,肥私的意图时,舞弊行为有可能发生。因此,建立内部信息与沟通系统,使得内部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信息透明化。
(五)倡导诚实正直的企业文化
为从根本杜绝舞弊行为,要在企业形成一种忠实诚信的氛围,一方面企业最高当局坚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定期在进行内部宣传,在雇佣员工时应考虑道德品质。
到目前为止,家族企业仍在中国企业中占重要比重。这些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国公众的切身利益。但同时,由于家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他们进行舞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又自始至终比较高,因而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袁幼娟.从帕玛拉特破产分析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2]庄新宁.从帕玛拉特事件解析企业内部控制审计[J].审计监督,2006,(5).
浅析考试舞弊行为入罪问题 篇3
关键词:考试舞弊;立法现状;规制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94-01
一、考试作弊现状
以2014年为例:6月,江西、河南、山东等地被爆高考替考事件,经查,江西有42名替考人被处理、山东有18名“枪手”被抓、河南查处的替考生高达127人;11月上海市公安部门展开统一行动,成功捣毁了一处制售考试作弊器械的特大跨地域犯罪团伙,12月武汉研究生升学考试考点抓获数名替考人员,曝光“违规”找人替考的考生名单多达一百多人。
现如今买答案、找枪手是很容易的事,只要有足够的钱,在百度上输入“代考”、“助考”等词语,作弊的信息就有几十万条。各大高校的公告栏、厕所墙壁上随处可见张贴的相关小广告,这些广告提出考前答案、考后付款、考不过不缴费等承诺,不断对学生进行诱惑,最后那些想达到目的又想走捷径的考生便自觉被引上钩。
二、我国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关于规制考试的法律法规,对于考试舞弊,主要是依据《中华人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规则》、《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来处理。教育体制中对考试作弊行为只规定为一般的违规行为,惩处的方式大多是对于参与替考的高校生开除学籍,被替考者会受到1至3年内禁止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惩罚。对于组织替考的中介、替考人、参与或协助考生舞弊的非应试人员,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些处罚力度明显偏轻,往往不足以对作弊者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而且与作弊者最后得到的利益相比差距很大,所以当遇到重大考试时,作弊者仍存在着侥幸的心理选择作弊,导致作弊行为如此泛滥,到目前为止依然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三、对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几点思考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提及了有关舞弊行为的条款,根据该草案:“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相关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相关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是打击惩处考试作弊行为历史上一项重大的突破,《草案》合理地弥合了现行刑法罪名体系的断层,但仍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亟需补充和完善。
(一)需明确“国家考试”范围。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规定,涉及组织考试舞弊的、替考的犯罪的考试范围为国家规定的考试。但对于“国家考试”一词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在我国,由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开面向全社会的考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选拔性考试,如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二是资格型考试,如国家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三是水平等级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的水平等级考试等;四是招聘考试,如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等等。但是这些种类的考试性质、目的、作用又大不相同,所以在认定的时候需要认真考量,是否有必要将这些考试都纳入刑法规制的“国家考试”的范围里。
(二)确定考试的时间范围。《刑(九)草案》中只提及了在国家考试中的的舞弊行为如何惩处,但没有对考试时间的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如果将考试的时间限定在考试正式进行的那两三个小时,显然是不恰当的。考试舞弊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试前提供答案、试中发送答案、试后操作改分以及枪手替考等等。由于现在的作弊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人又确实有门道在事前偷盗、偷看试卷,所以定会有试前答案的提供。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国家考试的时间范围确定为关于这一考试的起始和完全结束,即应当包括考前提供或购买答案、试中获取答案、试后正式公布分数或正式录取前为考试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整个时段。
(三)对“情节严重”的认定。草案中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什么情况算是“情节严重”、对“情节严重”该如何认定,草案并没有对此进行解释。
笔者认为,可将情节严重的情况归纳为以下几点:1.指作弊的次数多达三次以上的;2.以团伙组织作弊或者代考作弊为职业获取非法利益的;3.非法牟利数额巨大的(数额认定:数额较大是3000元以上,数额巨大是1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是3万元以上);4.因作弊受过行政处罚两次以上的;5.作弊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较大,危害较大的;6.因作弊行为造成其他严重情节的。
结语:为了维护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保障考生的平等考试权,创建良好的考试氛围、树立良好的考风,杜绝不良的作弊、舞弊风气,必须运用刑罚手段来规制,这不仅是刑法基本原则的体现,也是对公平、公正、诚信等社会原则的捍卫。
注释:
①.http://edu.163.com/14/0607/09/9U4IHRHN00294MBA.html数据来源网易教育,最后一次访问时间2015年4月27日.
②《中华人共和国教育法》第79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
参考文献:
[1]吕维第.考试作弊行为的刑法规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3).
[2]周丹.重大考试舞弊行为的法律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何一挥.浅析考试作弊行为的刑法规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5).
[4]张磊.高科技考试作弊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出路[J]法学.2010(11).
[5]王林.替考刑法规制初探[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6]叶良芳、应家赟.考试作弊及其相关行为的刑法规制探讨—兼评考试作弊系列犯罪的设立[J]法治研究.2015(3).
[7]冯杰梅.研究生入学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研招论坛 ,2010(3).
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探讨 篇4
舞弊是指组织相关人员采用欺诈等不正当的手段, 损害或谋取企业的经济利益, 而为个人带来不正当经济利益的行为。舞弊是经过事先预谋, 精心策划, 运用非法手段作弊的一种故意行为。舞弊行为可以划分为组织舞弊和个人舞弊两种, 组织舞弊是指领导人为了本单位和其成员的利益, 授权有关经办人员, 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 损害国家和其他单位利益的故意行为。个人舞弊行为是指员工为了个人私利, 利用不正当的手段, 进行有目的的、有预谋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这种做法给国家、组织或他人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
2 财务舞弊的手段
财务舞弊的通常做法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 虚减负债、费用。财务舞弊手段及其表现多样化, 归纳起来如下:
(1) 财务当事人在做财务报表时抱着恶意的、不良的企图故意书写潦草, 令人难以辨认, 从中获利。这是常见的会计作弊手法——数字书写舞弊。
(2) 会计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不正当的目的, 通常采用以下恶劣的手段, 比如:使用不符合规范、无明确名称的原始凭证, 达到舞弊目的;通过采用销毁、藏匿发票、收据、支票等原始凭证等手段, 来达到自己非法的目的, 这种作弊的方法叫做凭证舞弊, 也是常见的一种财务舞弊行为。
(3) 由于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严密或不健全等因素, 导致了财务人员就会使用如下的手段进行舞弊活动, 如:账簿目录记名的账户与账簿内容不符, 启用时不注明记账人员和会计主管的姓名、签章。账簿摘要不真实, 不清楚, 不及时登记记账、故意隔页、跳页、留有间距, 不结出账户余额。
(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会计业务趋向于电算化, 计算机大量地应用于财务业务当中, 这给那些作弊人员带来了不便。但是, 还是有些财务人员为了达到个人不良目的, 直接在微机中进行篡改财务数据, 作假账, 以达到与账簿、凭证纪录相符的目的。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手工会计系统作假造成的危害更大, 计算机犯罪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所以我们要坚决防范与杜绝。
3 财务舞弊的成因
3.1 金钱、政治诱惑下的道德丧失
为了某种政治目的的需要, 一些企业的领导者, 不合实际地夸大自身工作业绩, 强迫企业财务人员随意改动财务报告, 使财务报告不仅为他们的经济服务, 而且还为他们的政治服务。同时,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为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除了维持正常生活所需的经济之外, 还要有各种社会交往, 如此多的需求就要依靠大量的经济资源做保障。金钱、政治的诱惑下, 足以使道德丧失从而实施舞弊行为。
3.2 不严格的财务制度及宽松的惩罚制度
(1) 财务制度及措施的不严格是舞弊者作假账的最好条件;不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也为舞弊者作假账创造了机会, 不被发现。
(2) 一般企业都是由决策层决定制造虚假的财务报告的, 由财务人员进行操作。某些企业管理层具有过大的权利, 这些权利一旦失控, 就会成为犯罪的帮手, 如多计存货价值、提前确认收入、隐瞒重要事项等, 这些无异于为造假的可能性创造了条件。
(3) 当前适用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确, 惩罚力度不够, 造成舞弊的成本远低于收益。处罚的方式大部分以行政处分、罚款为主, 缺乏法律的震慑力, 这样就使得作弊的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 得以偿失。
4 财务舞弊带来的危害
(1) 财务计算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赢利与亏损, 会计作假账将给出错误的信息、导致错误的决策, 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使企业失去发展与生存的基础, 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最近几年, 我国经济领域内假账案件屡屡发生, 使得投资者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 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我国审计责任的质疑, 动摇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
(2) 财务舞弊使经济业务失去了本来面目, 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与客观事实不符, 扰乱了经济, 最终作假人受益, 作假企业受益、最高管理者受益, 却侵害了企业自身利益, 企业职工利益, 股东权利和债权人利益。
(3) 会计舞弊行为对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严重损害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严重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4)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财政部在抽查国有企业会计报表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虚假问题。此外, 美国的安然事件;我国“活力28”到39医药事件;世界通信公司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黎明服装到麦科特事件, 这些假账事件都给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暴露出了会计诚信问题的严重性。
5 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治理
(1) 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 营造会计人员“独立”的格局,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 使其能自觉抵制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2)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改善“一股独大”的局面。此外, 改革管理体制, 推行会计委派制, 要减少行政干预, 政企分开, 给企业一个透明、高效的运行机制。
(3) 实践证明内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防作假账行为的发生, 所以要全面改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账簿的监管, 加快财务电算化建设。
(4) 取消财务造假的单位负责人员、会计人员从事相关职业的资格, 加强法律监管, 健全民事赔偿制度, 加大违法处罚的力度, 取缔财务造假的中介公司, 提高造假者的成本, 降低造假者的收益, 实行市场退出机制。
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都将存在财务舞弊这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治理舞弊必须依法治理、有效监管、预防、追究等多方面入手, 标本兼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管理层的法律责任, 加大监督力度, 完善监督体系, 加大外部审计力度,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以从根本上解决财务舞弊的问题。
摘要:本文就目前财务舞弊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剖析了财务舞弊的各种方式, 对财务舞弊给企业带来的危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最后对如何整冶财务舞弊行为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舞弊,危害,手段,治理
参考文献
[1]张龙平, 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 2003 (4) .
试析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舞弊行为 篇5
一、注会审计舞弊问题分析
1.注会人员动机不纯是出现审计舞弊现象的主要原因
经济利益作为审计舞弊的最常见动机,其直接影响着注会人员的一切审计行为。注会通过审计大多能够间接地甚至是直接地获取潜在的或实际的利益,某些注会事务所和会计师协会的私欲观念较强,缺乏相应的法制意识,故意不纰漏被审单位的舞弊管理现象,甚至还有些注会人员有意地弄虚作假,瞒骗审计报告使用人员。当前审计舞弊现象随着审计事业的科学程度不断提升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而呈现出越加隐蔽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2.审计委托人和审计者间的信息对称性过低,给审计舞弊现象提供了有利条件
依照信息经济学理论中的不对称信息观念,市场相关各方所掌握的数据信息都是有差异的,在利益的驱动下,信息优势强的一方就会利用有利信息向对方寻租使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注会审计作为无形商品的一种,其质量很难直接划分出等级和指标。委托人在和注会签约时尽管能够对职业交易金额、服务品种和完成日期合约进行约定,但是对其服务质量的要求却存在明显的信息对称性过低等问题,从而使委托人始终处在劣势的信息地位上。正是这种信息对称性不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我国注会审计人员提供了舞弊的条件。第一,事前信息对称性过低致使逆向选择风险出现;第二,时候信息对称性过低致使道德风险问题频发。
3.法律缺陷是舞弊现象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注会审计舞弊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环境情况。当前,我国法律环境影响着审计舞弊行为,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法律责任过轻,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我国颁发的《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法》对舞弊人员的责任定位都过轻且具体性不足,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通常很难具体按章操作,而且执法的力度也明显不足。第二,部分注会人员的法律意识薄弱,存在有章不循和有法不依的现象,置《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法》于不顾,为了获取利益和招揽业务,某些注会人员经常会采用各种措施提供虚假的审计文件。
4.市场缺乏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
假若社会对注会事务所有强烈的需求,则赔偿性强和审计能力过硬的事务所就必然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重置注会体制以来,注会审计并没有形成市场自发需求的一种发展状态,而其只是由政府管理机构模拟国际惯例而形成的附属产品。对注会的需求大多建立在政府强力管制的前提下,会计信息缺少有效而普遍的需求人员。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机关用各种形式独立干预审计工作,无论是公开呈报信息还是授意隐瞒信息,注会人员的操作行为主要由政府选择而并不是由市场结果选择。一些具有较高独立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高质量审计意见甚至会消减那些质量不高的待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利益。因此,那些能够提供满足客户要求、能够提供顺利取得国家机关单位认可的意见就更容易被各大企业追捧了。因为审计需求是在强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并不是被审单位自愿要求的服务,所以审计价格低的审计服务就成为了各大企业的最理想选择。
二、注会审计弊端的整治措施
1.根据形成舞弊的原因,区别对待
由注会审计舞弊出现的原因来看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舞弊问题。第一,消除舞弊行为赖以生存的动机,健全审计合约内容,从体制安排方面消弱被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共谋动机,强化审计双方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观念。第二,改变审计活动的外部环境,破坏审计舞弊行为出现的必要外部条件,通过强化审计法制提高注会人员的道德素养、业务能力和经济治理综合素质。虽然上述措施无法完全根治审计舞弊行为的发生和涌现,但能够有效抑制审计舞弊行为,使注会人员和被审人员约束自身的行为,强化相关人员的法制意识。第三,加大审计舞弊行为的成本,使审计舞弊行为在经济角度上变得不合理。第四,解决信息对称性过低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2.建立赔偿责任制度,遏制审计舞弊
赔偿责任制度的安排不仅可以填补委托人受到的损失,同时也可以根据事务所的赔偿能力让委托人直观地了解到注会人员的职业声望和执业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使注会人员和委托人相互激励,即注会人员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不会采取各种手段危害委托人利益。由此可见,建立赔偿责任有助于遏制和震慑舞弊行为。
3.制定新审计委托体系,淡化被审人员和审计人员间的关系
根据业务委托所有者的缺位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应使委托人就位由审计组织负责业务的审计委托,健全上市集团董事会的审计机构。审计机构成员在增设独立的董事名额外,还应引入其他的利益关联者,如债权人、政府官员和中小股东等。争取隔断或限制大股东发言的权利并制定出严格的体制,规范审计机构对注会人员的聘用机制,对事务所聘用模式采取定期轮转机制,从而大大削弱管理层和大股东对注会人员的保举权,切断企业大股东和事务所及注会人员间的利益链条。
4.建立健全同业检查体制,强化审计工作管理力度
注会人员是舞弊行为的主要制造者,其对舞弊的出现负有难以推卸的职责。注会管理机构应强化培训注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经常性地更新注会人员的知识贮备,使注会人员能够自觉抵制舞弊行为,不断提升审计信息的可信程度。除此之外,强化对注会人员的工作管理力度,在事务所内引进轮换上岗审计的工作模式,避免让相同注会人员连续审计相同的单位。
总之,对注会人员来说,审计的信用是行业生存的必需品,所有注会人员都在消费和享用这项公共必需品并用这项必需品消耗和严重损伤了消费者对其的信心。因此,如何提高消费者对这项必需品的信任程度才是杜绝审计舞弊行为的关键。审计人员应该明白,审计的信用是有额度的,如果从业人员都肆无忌惮地消耗这项必需品,那么就会有各种道德问题出现,从而严重影响行业的发展,最终所造成的结果也必将是使这种行业被市场遗弃。
舞弊行为 篇6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会计舞弊,治理方法
一、行为经济学及其主要理论
行为经济学有很多流行的定义。董志勇在《行为经济学》一书中认为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 可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 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 以检验修正先验理论, 并提出自己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学科。行为经济学的产生源于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理论, 当个体进行决策时, 理性往往是有限的, 强调当事人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内生性, 强调决策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 认为当事人不再仅仅自利, 人们会考虑利他, 也可能冲动, 采取非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有三:
(一) 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决策的理论, 主要用于解释传统理论中的理性选择和现实情况相背离的现象。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来自于认知心理学的“损失厌恶”, 即人们对于自身福利水平的减少比增加更加敏感。由于损失规避的特征, 效用函数表现在正的增量是凹的, 表现在负的增量则是凸的 (新古典模型则表现为效用函数所有点都是凹的) 。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情况下是风险规避的, 而在面临损失的情况下是风险喜好的。这里的获得和损失都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 “参照点”是指人们对某事物的期望或预期。一个人在某一事件中是获得还是损失, 取决于这个人的期望值。
(二)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习惯于把某一事件看作自己做决策的一个参照依据, 而不管它是否真的与决策有关。卡尼曼教授和特维斯基教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锚定效应, 他们的研究认为, 人们会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 而低估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作为一个初始值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锚定作用, 使最后的概率判断向该初始值靠近, 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在经济活动中, 人们对连续性事件发生概率的高估, 会导致对某一计划的成功过分乐观;同样对独立性事件发生概率的低估, 会导致不能充分意识到某一复杂动作体系出问题的真正风险的大小。
(三) 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即自负, 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行为中, 使人们对自己以往的经历过于依赖, 导致他们的决策偏离理性轨道, 对自己下一步的行为做出错误判断或者预测, 出现行为经济学中所谓的偏差。总结“自负”心理产生的根源, 主要包括:一是回报原则, 即那些经常给行为主体带来回报的行为比那些不带来回报的行为更可能被主体重复;二是激励原则, 即那些曾诱发了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比那些不曾诱发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更容易诱发主体的同类行为;三是强化原则, 即行为主体在没有获得对其行为的预期回报, 甚至为此遭到惩罚的时候会被激怒, 进而更强烈地要求实施同类行为或预期能够补偿损失的行为, 同时, 如果某类行为给主体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回报或没有带来预期的处罚时, 行为主体将更主动地实施同类行为。
二、会计舞弊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会计舞弊是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 违背真实性会计核算原则, 有目的的舞弊行为。会计舞弊产生的主观因素是舞弊主体的道德品质和动机, 客观因素是外在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等。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虽然客观因素会助长或抑制会计舞弊的发生, 但主观因素是决定性的, 即没有需要、贪婪和败德, 就不可能有会计舞弊的发生, 美国安然公司的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所以会计舞弊的机理是主观因素为主导, 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而发生结果的过程, 可以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加以阐释。
(一) “有限理性”假设与舞弊的产生
在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的假定下, 会计主体可能是利己的, 可能是利他的, 也可能是损人的, 并且他们不可能做到精于计算, 从而会犯错误。企业所有者由于出于某种需要, 比如获利或社会形象, 会通过经营者来实现舞弊, 经营者在利益大于会计舞弊被发现的风险损失, 或者在压力强大的情况下, 会指使会计人员作弊;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为追求个人收入短期最大化、侵吞企业财物、塑造个人在企业的形象, 就需要采取隐瞒、虚构及蓄意使用不当会计政策等各种手段, 来夸大或缩小成本和利润, 形成舞弊;会计人员为满足个人需求, 以贪污和挪用为目的也会进行会计舞弊。在这些会计舞弊行为中, 糊涂胆大的情况是有的, 但更多的是参与会计舞弊的人员, 一般都要对利益和被发现的概率以及因被发现而将受到处罚的性质和处罚的力度进行权衡, 在得大于失的情况下才进行会计舞弊。
(二) 预期理论与舞弊合谋
行为经济学认为, 人们在面对任何不确定性选择时, 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理性的。对会计舞弊的合谋行为来说, 当所有者有了会计舞弊的需要和动机后, 会要求经营者做假账;经营者有了会计舞弊的需要和动机后, 会要求会计人员做假账。按照预期理论, 被要求方就面临着做假被发现以及受到处罚的风险。面对这种风险, 被要求方是选择风险规避还是风险喜好, 主要取决于被要求方面临的是获得还是损失。如果被要求方面临获得, 他将规避风险不做假账;如果被要求方面临损失, 他将冒险做假账。当要求方向被要求方传达了会计舞弊的意图后, 如果被要求方没有感受到压力, 做不做假账既不影响升职又不影响加薪, 他面临着获得, 不会进行会计舞弊;如果被要求方感受到压力, 不做假账将面临着减薪、降职甚至被“炒鱿鱼”, 便会进行会计舞弊。
(三) 锚定效应、过度自信与舞弊冒险
由于锚定效应的存在, 会计舞弊人员会对连续性事件发生的概率高估, 对独立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低估, 即如果连续几次作弊没有被发现, 他就会认为作弊被发现的可能性极小,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 舞弊者就会有胆量作弊, 并且胆量越来越大, 最后达到无所顾虑。过分自信与某些深层心理现象有关, 它一般会导致错误。当错误的结果重复出现时, 人们就会从中学习, 其市场表现就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在会计实践中, 由于会计舞弊者总会得到额外的报酬, 而处罚很小甚至由于没被发现不受处罚, 因此就会有单位或个人冒险进行会计舞弊;另外, 有些单位或个人虽然受到处罚, 但因周围或熟悉的人中有些舞弊行为未受到处罚, 激起心中不平, 所以还会继续冒险舞弊。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 基本上由证监会等机构做出处理, 近年来证监会曾对90多起此类案件进行了行政处罚, 罚款金额高达14.9亿元, 但相对于上市公司从虚假披露中获得的利益, 这些罚金微乎其微, 因此不舞弊的会计主体感觉损失太大, 因过度自信导致新一轮的会计舞弊必然发生。
三、会计舞弊行为的治理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会计舞弊行为虽然错综复杂, 但其产生是有源可寻的,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治理:一是进一步完善证券法及相关法规中各责任主体的民事责任规定。首先应扩大责任主体范围, 将公司发起人、主要股东、经营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等涉及不实会计信息提供的人员均纳入责任主体范围;其次应扩大请求权主体的范围, 将请求权主体明确为由于依赖不实会计信息而遭受损失的人。二是进一步完善监督监管机制。各企业、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使会计造假行为被抑制在萌芽状态。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 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管理, 提高查处会计造假现象的概率。另外, 国家审计机关也应依法对社会中介组织进行再监督, 防止中介组织帮助企业造假。三是进一步完善群众举报制度。许多会计舞弊案件的查处源于群众举报, 为提高查处概率, 应在发挥专业机构、人员作用的同时, 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制度, 对于举报属实者应给予重奖, 以补偿其举报的风险损失, 并坚决保密。同时还应增强群众的举报意识和动力, 使造假者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中, 不敢轻举妄动。四是加大对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 进一步提高违规成本。首先应补充制定针对企业的惩处条款, 使企业因提供不实会计信息而受到的惩罚超过其信息披露成本, 从而解决成本驱动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实;其次还应补充制定针对经营者的惩处条款, 对经营者的行为予以限制约束, 使其受到的惩罚超过其因制造和提供不实会计信息而获得的边际利益, 让舞弊者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任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及治理〔J〕.审计与理财, 2007 (6) .
〔2〕文海涛, 孙敏.会计造假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2) .
〔3〕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研究 篇7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动因分析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为了欺骗财务报表使用者而对财务报表中列示的数字和其余揭示进行有意识地错报或忽略, 主要包括对财务报表据以编制的会计分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或其余重要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的会计原则的有意忽略。财务报告舞弊的基本动因应该是对利益的追求, 但是从深层次挖掘, 我们可以发现其原因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失衡。股权结构失衡会产生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和股东财务报告舞弊。首先,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 股东与公司管理层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要实现的是财富最大化, 代理人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工资收入或非货币性的在职享受等。这种行为目标的差异, 客观上需要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契约”来协调。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一个业绩不好的代理人, 可能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具体“事实”来推卸责任。而委托人因信息劣势和监督成本的考虑, 却很难调查这些“事实”的真伪, 企业中的管理层作为“内部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会计核算和报告的控制权, 并通过操纵会计侵蚀委托人的利益, 以实现其局部和个人利益。其次, 在经理人与股东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在会计信息占有方面的不对称, 进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大股东利用内幕交易, 操纵市场, 赚取差价, 都属此类。二是盈利预期的失衡。我国股票市场上, 在政府部门、公司经营管理者、以及投资者的心目中, 都存在着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盈利预期机制, 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 对上市公司制定不同的经营目标, 这些经营目标的制定很多是没有任何理论及数据来支撑的, 从而形成一个怪圈, 即: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想方设法达到公司或者各方的盈利预期, 而各方进而提出更高的盈利预期。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惯用手段分析
(一) 虚增资产。
即权属不明, 计量、确认随意性大, 虚列或虚拟资产。从货币资金项目看, 现金账户常见形式有:截留现金不入账, 据为已有或转入小金库;现金暂不入账以便挪用;坐支现金;超规定范围收付现金;白条抵库;涂改、变造、伪造单据;巧立名目私分现金, 等等。银行存款账户常见形式有:收入的银行存款不入账;化整为零套取现金;从银行提取现金后挪作它用;出借银行账号;涂改、变造银行对账单;故意错记、漏记、重复登记, 等等。其它货币资金账户:账户开设不合理;虚列其它货币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 等等。
(二) 虚列负债。
即债权、债务不对应, 手续不合法、不完备, 确认不及时, 名存实亡, 有名无实, 纠纷频繁。利用流动负债来隐瞒收入, 调节利润;长期负债的划分不恰当;长期负债的利息支出不合规。
(三) 虚假确认收入。
即上市公司不遵循收入实现原则来确认收入, 而是根据需要提前或推迟确认甚至虚假制造收入。包括提前确认收入、通过不具有产权的资产进行交易虚构收入、在不转移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确认收入、通过循环转账来制造收入到账的假象、确认一年中的部分费用但确认全年的收入以提高利润、少计管理费用、将以前年度的利润计入本期、费用跨期摊配、虚提返利、将应收股利计入投资收益、合并报表中不抵消内部销售未实现利润、不将分公司经营情况并入会计报表等。
(四) 虚增利润。
即利用不正当手法人为操纵利润, 多是虚盈实亏, 也有实盈虚亏。虚盈实亏就是用多计收益、少计成本的手法造出不真实利润, 费用转作待摊费用, 以调减当年利润。从税金上看, 有意或无意少计漏提, 侵占流转税额, 比较突出的是:在增值税上, 多列或虚列进项, 扩大抵扣范围;通过关联交易任意降低计税价格, 隐匿收入, 违规冲抵销售收入等逃税;在企业所得税上任意挤占和违规摊销成本费用, 收入挂账甚至不入账, 不按权责发生制结转成本、费用和收入, 在消费税和营业税上弄虚作假少计瞒报应税收入。这样的虚拟账面利润, 不仅歪曲了企业的经营事实, 而且扭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 有的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任意调整合并报表范围, 对下属亏损企业 (特别是非全资的亏损企业) 的报表合并与否, 根据需要而定。
三、有效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 维护公共利益
(一) 从上市公司角度来讲。
一是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 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的结构, 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 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建立健全在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经济业务的有效运转,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以强化内部约束;建立审计委员会, 负责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并具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通过内部审计职能, 监察关键的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经理人员薪酬制度, 缓解信息披露舞弊的奖金动机、保职位动机。二是加强公司治理文化建设。在上市公司内部, 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内部, 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文化范围, 公司健康的发展需要公司具有长期竞争意识, 上市公司要培养核心竞争力, 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上市公司只有通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提高上市公司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 才能提高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二) 从监管部门角度来讲。
一是提高证券监管的力度和效率。针对我国证券监管机构执法权限不足的现状, 应该考虑修订相关法律, 扩大监管机构的执法权限和处罚手段。采用先进的监管技术, 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和电子手段;改进监管方式, 加强事前的动态监控, 尽量把各种违法违规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提高监督的透明度, 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监督, 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大法律的惩处力度。首先, 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民事赔偿既可以使因舞弊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 又能给舞弊者形成确实的经济压力, 抑制其违法冲动。其次, 加大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对于证券市场的舞弊案件, 证券监管部门应该代表投资者利益对相关责任人提起刑事诉讼并加强同司法机关的协作, 以形成对舞弊行为的威慑。
(三) 从投资者角度来讲。
一是培育机构投资者, 使其成为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 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因此,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度更高, 而且对财务信息的解读能力更强。只有当机构投资者成为证券市场的主力, 才能形成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需求主体。而我国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机构投资者为辅。因此, 应大力发展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二是提高中小投资者的素质, 加强风险教育。我国资本市场上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大多是投机者, 他们希望通过股价的波动, 获取短期的资本利得。因此, 他们更关注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的内幕消息, 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 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教育程度千差万别, 大多数人不能充分理解会计报表中所包含的复杂信息, 他们的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为此, 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加强投资者教育, 提高他们的素质, 让投资者在了解股票市场利润的同时, 也了解投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勤业, 卢宗辉, 金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信息获取的成本效益问卷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 2003 (5) .
〔2〕王跃堂, 赵子夜.会计专业判断: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3 (7) .
〔3〕单升元.美国会计改革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启示〔J〕.经济经纬, 2003 (3) .
〔4〕葛家澍.美国安然事件的经济背景分析〔J〕.会计研究, 2003 (l) .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及治理 篇8
(一) 会计舞弊的含义
会计舞弊基本是舞弊者为获取不合法的经济利益, 采用欺骗或者隐瞒手段的一种行为, 具体来说, 会计舞弊即是指企业管理者或者相关人员为了获取非法经济利益, 而采取的欺骗、隐瞒行为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会计舞弊的特点:一是会计舞弊手段一般比较隐蔽, 与会计差错不同的是, 会计舞弊是扭曲会计信息的故意行为;二是会计舞弊的实施对象对会计信息, 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恶意破坏;三是会计舞弊的主体是单位管理层;四是会计舞弊后果严重, 会损坏投资者利益, 影响国家税收;五是会计舞弊行为具有连续性。
(二) 会计舞弊的表现方式
1. 提前计入收入。
上市公司经营者为了确保业绩, 往往采用提前计入收入的方式进行会计舞弊, 在企业受益还没有确定或者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确认企业收入, 更有甚者, 一些企业经营者采用开具发票或者提前缴纳税款的方式进行造假。
2. 虚报资产或者收入。
有些企业经营者在没有提前计入收入的情况下, 采用做假账, 虚造原始凭证, 虚构财务报表等方式虚报资产或者收入。
3. 虚增资产和收入, 少计成本费用。
会计舞弊的另一种常见手段就是对于企业资产或者收入进行虚增, 对于企业成本和费用少计。
4. 利用计提准备调节利润。
我国会计制度对于企业的计提准备给予了规定, 要求企业对于应收账款、存货、在建工程等不可预测的收入计提减值准备, 但由于计算减值准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为企业管理层调节企业利润提供了空间。
5.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会计舞弊。
由于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错综复杂, 利用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调节企业收入成为企业会计舞弊的常见手段, 比如以会计信息制定中以超低的采购而又超高的价格出售。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及危害
(一)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因
1. 利益因素驱使会计舞弊。
利益因素驱使会计舞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证券法规定申请上市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 无法达到这一要求而又需要获得上市资格的企业利用会计造假获取上市资格;二是上市公司申请配股前三年每年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 为获得配股资格, 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三是企业大股东为了个人谋利进行会计造假, 四是带有行政级别的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职务升迁进行会计舞弊。
2.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给会计舞弊留下空间。
一是企业一股独大为会计舞弊留下空间, 如以圈钱为目的的会计舞弊;二是独立董事只能闲置,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由于独立董事不能肩负应有的职责, 容易滋生会计舞弊行为;三是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四是企业管理层履行职责缺失;五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3. 注册会计师审计没有发挥揭露会计舞弊的作用。
一是注册会计师在业务运作过程中没有履行防止会计舞弊的目标;二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实行了自负盈亏, 会计事务所独立审计功能逐渐缺失;三是部门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个人利益, 助长了会计舞弊行为;四是由于对注册会计师缺乏有力监管, 助长了会计舞弊的发生。
4. 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一是监事会一味重视会计师舞弊事后的查处, 轻视会计舞弊行为发生前的有效控制;二是对于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三是监事会在职能行使上缺乏独立性。
(二) 会计舞弊的危害
1. 会计舞弊会给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失。
会计舞弊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不法利益, 会计舞弊并不会带来财务的增加, 只会是促成财富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 处于信息劣势的广大投资者成为会计舞弊的受害者, 会计舞弊严重的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2. 会计舞弊给证券市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广大投资者的支持, 为保证证券市场的发展必须保证证券交易的公平性,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充满信息。由于会计舞弊损害投资者利益, 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因此会计舞弊会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阻碍。
3. 会计舞弊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会计信息是政府调控和管理市场经济的重要参考指标,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政府履行好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保证, 而会计舞弊恰恰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给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引向误区, 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治理
(一) 正确识别会计舞弊
对会计舞弊进行治理前提是正确识别会计舞弊行为。会计舞弊行为不仅仅发生在一些小公司, 而且在一些大公司中也广泛存在, 对于会计舞弊来说, 都具有一定的目的, 在实施手段上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识别会计舞弊中可以通过分析会计行为相关性进行有效识别。
(二) 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1. 完善企业的董事会结构。
一方面要完善企业董事会建设, 对企业董事会结构进行优化, 防止一股独大的现象, 明确董事会成员的权利和职责;另一方面要保证完善企业独立董事制度, 通过选拔来聘用独立董事, 同时要对独立董事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最后要有效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2. 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规范。
一是要对内部控制主体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二是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效率, 必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加强内部控制信息的沟通衔接和协调;三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进行有效评价。
(三)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首先要制定会计人员行为规范, 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体系;其次要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对会计人员不仅要加强普通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 而且要不断加强继续教育;最后要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
(四)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政府监管体系主要指政府部门代表国家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相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它是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的有力保障。政府监管一方面减轻了企业内部监督的压力, 另一方面推进了社会审计监督的健康发展, 它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因而是我国会计监督的主体。
政府部门监管包括财政部门的监督及其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从专门或行业角度实施的监督和检查。其中, 财政部门对所有的单位实施全面的监督检查,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机构对各级政府的财务收支、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税务部门对有纳税义务的企业实施监督和检查;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等进行稽核;证券监管机构则主要是对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行为及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临时公告等信息的披露进行监督。
(五) 建立健全法制制度
加强立法建设, 从法律上确定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犯罪性质, 加大会计舞弊企业的法律成本, 使会计舞弊的操纵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以此加大对会计舞弊公司的法律制裁力度, 这是遏制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段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5)
我国上市公司舞弊行为分析 篇9
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主体的重要部分, 它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平稳运行。然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相当的严重, 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知名企业的违法事件更是给当今的上市公司市场敲响了一个警钟
二、上市公司舞弊的表现
1. 首先是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
以三峡新材案件为例。相关监管部门发现, 三峡新材在2011年、2012年成本核算过程中, 分别少计原材料成本7582万元、1568万元。由于这一重大会计差错, 三峡新材虚增2011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444万元, 虚增2012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333万元。上证所认为, 上述财务舞弊行为“致使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失真, 后果严重, 性质恶劣”。
2. 年度业绩预告与实际业绩差异较大
监管层查明, 2012年2月20日三峡新材披露的2013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称, 估计在下一年度企业将会取得利润大约4000万元~5000万元, 比上一会计期间增长190%~210%。
但直至2013年4月4日, 该公司却公布了一个不同的报告:该报告称, 取得的利润将会减小到3000万元~1000万元, 比上一会计期间120%~130%对于修正业绩的原因, 三峡新材给出了“将试生产领用材料1100万元调入当期损益, 同时补提折旧276万元, 调减当期利润1376万元”。
3. 利用年报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2013年10月25日, 湖北证监局也对三峡新材采取了行政监管措施, 通报了其在2012年没有真实的在报告中运用准确的预计, 致使信息对使用者有误导作用, 在其他的会计信息中也未完全的真实的披露自己公司的财务报告。湖北证监局还向社会公布了企业在其他方面违规的信息, 例如:上市公司的管理系统不规范, 长期的进行会计账目的造假等其他一系列问题。
4. 审计机构未发现问题
根据上证所认定的结果, 三峡新材的舞弊行为主要是虚减了原材料成本。然而, 三峡新材的时任审计机构中勤万信未能审出问题。比如, 在三峡新材2011年年报中, 三峡新材在收入增长10.27%的情况下, 净利润下降60.62%。为了解释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 其对应2011年收入108889.8万元的净利润率为5.88%。而根据2010年收入92956.4万元, 净利润4838万元计算的净利润率为5.2%。由于“原燃料成本同比上涨19.27%”、“每重箱玻璃销价同比下降21%”。在售价下滑, 成本上升的情况下, 三峡新材的净利润率还能上升, 显然是不合理的。
5. 造假成本过低
对于上市公司主体, 监管部门给予的处罚是“公开谴责”, 对于造假的责任人, 时任董事长徐麟、时任董事兼财务总监刘玉春, 监管部门给出的处罚是“公开谴责”, 以及“3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然而, 时任董事长徐麟、时任董事兼财务总监刘玉春的任职日期是到2014年5月14日为止。除了时任董事长和财务总监, 三峡新材时任和现任的部分董监高也受财务舞弊的牵连而被“通报批评”, 这其中也包括三峡新材的独立董事,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相比监管部门对上述责任人的行政处罚, 三峡新材的中小股东们却在这场财务舞弊案中损失惨重。2011年11月23日, 三峡新材公告持股5%以上的股东韩文铭大举减持919.7334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的2.67%。随后, 三峡新材的股价便从横盘了两年之久的15元一线开始跳水, 仅仅2011年12月就下跌了逾50%。如今回过头来看, 韩文铭的突然减持以及三峡新材股价暴跌显得颇为蹊跷, 这是否与2011年公司业绩实际亏损或2011年财务舞弊有关联, 市场不得而知。从那次跳水之后, 三峡新材的股价便一路走低, 目前5.5元左右的股价仅相当于历史高位的三分之一。
三、上市公司信息造假的原因
1. 获取上市牌照。
纵观我国的企业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会计行业处于进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前, 我们并没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国有企业面临着以前从未有过的生存危机:营运资金嫉妒短缺、盈利水平弱、产品结构非常混乱、其他外国产品的大量输入, 因此, 企业需要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而这时的银行并没有充足的实力去提供更多的资金, 这就导致了企业的“财路”减少, 而证券市场为所有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根据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 申请上市的公司在财务上还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条件, 如发行股票前连续三年盈利、发行前净资产不得小于总资产的30%, 一些企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会不择手段, 这直接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2. 交易市场投机经营现象严重。
作为重要融资平台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第一就是投机现象盛行, 一些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考虑的不是企业是否盈利, 而是为了迅速的得到现金收益, 如果某一公司发行的股票或者债券存在相关问题, 这时, 市场就会出现剧烈波动, 所以相关的经济监管部门要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规范, 不能任由市场投机行为的发展。投机行为盛行, 也会导致市场的虚假繁荣, 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失去原有的效力。而作为接受投资的企业也会受到相关的影响, 由于投机的资金的流动性较差, 企业有时虽然得到了投资者的承诺, 却没有真实的得到资金, 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 还会导致公司出现资金违约等问题。
四、上市公司信息造假的特点和影响
1.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点
(1) 舞弊的客体是各类会计信息。其中包括很多方面, 包括企业的原始账目, 企业报表等其他重要会计信息。运用隐匿的手段进行会计账目的造假, 从而达到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凡是有人为操纵的项目都要避免认为造假的问题。
(2) 利用舞弊行为来掩饰企业的现实运营。对各类的会计信息进行虚假的包装可以迷惑企业信息的使用者,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 此类问题此起彼伏, 需要进行彻底的根治。
(3) 监管机构不作为, 致使会计信息违规的情况更为严重。在上市企业的经营中, 有很多错误的信息都是人为造成的, 其中上市公司的监管部分负有很大的责任, 因为上市公司的监管机构是有其职责的, 它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会计上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应该有一定的监管, 监管机关的不作为是一个更高层级的舞弊。
(4) 进行造假的人员主要是管理人员。上市公司的经营有着自己的模式, 其中, 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企业的管理层, 在面临这监管部门的监察时, 迫于对公司经营的压力, 再加上, 管理层对会计工作负有直接的责任, 他们就会铤而走险, 去唆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会计账目的改造。要想避免上市公司违纪的现象, 就有必要从根本制度上来限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
2. 舞弊行为对企业资金流动的影响
(1) 流动资金往往集中在某一个领域, 这些领域往往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 例如:房地产投资, 可出售金融资产等科目, 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弊端, 一旦上市公司出现经营风险, 那么正常利用的资金就会减少, 从而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2) 企业拥有的资金不充足的利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资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 企业的正常运行, 离不开一个完整的资金链条, 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资金, 就必须得扩大融资渠道, 让公司的资金流动的方式更为多样。舞弊行为会对公司所拥有的资产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从而失去资金的时间价值。
(3) 舞弊行为会使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控制。一个经常进行财务舞弊的公司是不会受到社会所褒扬的, 随之而来的便是融资更加的困难。试想, 谁会将资金借给一个在信用上有污点的公司呢?
五、解决舞弊行为的手段
1. 加强对企业的融资力度
融资是上市公司的命脉。上市公司主要以股票市场作为融资活动的主要平台。但是在发行股票时, 由于自己并不能够控制股票价格, 是由其他二级交易市场来决定的, 不受发行市盈率的限制 (相对于第一次发行股票而言) 。但是在我国的市盈率的发展并不正常, 往往在30-60倍左右。这就致使股票的价格虚高, 某些上市公司的配股价甚至接近其二级市场股价。
看到了这个机会, 上市公司能够把配股作为其盈利的一个重要手段。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一定要对股票市场进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 还要实时的更新会计政策, 这样才能更好的阻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2. 提高股票发行价格
新股发行公司除了利用一切方式获得上市资格达到“圈钱”的目的外, 还存在着更多“圈钱”的目的。一家公司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的多少取决于股票发行额度和股票的发行价格, 而筹资的多少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股票发行额度是由证券主管部门确定的, 要想“多圈钱”, 就只能抬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确定发行价格的规定中, 盈利能力是决定股票发行价格的一个核心因素, 为了能取得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 上市公司总是会有虚报盈利能力的动机, 并千方百计的进行筹资活动。
3. 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惩处
众所周知, 如今的企业之所以敢明目张胆的进行违规操作, 就是因为国家原来的法律的要求已经跟不上当今企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的对于违法违纪的公司的处理水平对于那些有实力, 有资金的企业来说就是九牛一毛, 根本没有击中要害。企业的违法违纪所获得的成本远远大于相关部门的处罚资金, 这是导致会计信息造假的一个直接原因。国家要想让市场秩序处于一个良好的水平, 就必须的加强经济立法。
我国的会计制度法规的模型还是以新世纪初的会计法律法规为基础, 但是现在已经距离那时有了十几年的时间跨度, 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是会计制度发展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 我们在制度上不能“吃老本”, 而是要积极的发展相关会计制度, 建立更为完整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4. 在经济监察方面也要加强力度
我国的监督制度大致分为三种。首先来说说政府层次的监督, 对于企业的监督要整体化, 常态化。在现在, 我国对于企业的监督大多都是在年末进行1次全面的审查, 而在其他时间段内, 大多都是空白。要想改善会计信息造假的状况, 就必须要对企业进行常态化的检查, 在时间上, 要随时的对企业进行检查, 这样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才能够得到保障。而在整体上, 也要对企业进行各个方位的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不只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检查, 在其他方面也要做好监督工作, 例如:对企业的环境污染状况, 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流程的规范情况等。再来看看社会层面的监督,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信息交流方式非常畅通的世界, 各类媒体应该履行好自己的媒体职责, 要利用自己的权利做好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工作, 而在实际情况中, 尤其是最近几年, 社会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强。例如:在震惊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中, 一个名为张力元的记者不顾自己的安危, 而向媒体进行曝光。国家要鼓励社会进行监督, 要对相关的内幕爆料人给予保护。社会的监督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 政府要利用好这个监督, 让企业的经营更加的规范化。还有最后的一个方面, 那就是企业内部的监督, 这个类型的监督是企业内部的行为, 相比于其他两个类型的监督, 这个类型的监督的效果的浮动性较差。企业要想健康的运营下去, 就要对与自己最为亲密监督方式做好管理工作。企业要想做好这种监督, 就必须要造好职责分工工作, 只有把公司的各项专有权利分工到位, 才能更好的履行会计工作人员的本质工作。要想做好监督工作, 就必须要整合这三大方面的管理, 让企业处于一个非常严密的监察之中, 才会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然后, 相关的经济部门要给予企业提供广阔的融资渠道。企业之所以会出现会计信息造假的行为, 从其根本原因来看都是经济方面的问题。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 各个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的困难, 会不由自主的进行会计信息造假。要想从源头上制止这种行为, 就必须要给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资金是企业赖以经营的基础, 如果没有完整的资金链条, 企业将会无法长久的进行经营。所以国家的相关机关要完善各个公司的融资制度, 政府可以建立一个进行融资的专有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 企业可以以自身的商业信用来进行融资, 要对企业融资的难度进行降低。总之, 要在融资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使经济市场健康运行。
5. 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会计工作人员数量众多, 但是质量却是良莠不齐。很多不符合工作要求的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工作, 这些人没有很强的工作能力, 是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的一个阻碍。所以, 企业要重视对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工作, 这样才能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 会计工作也是一样。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企业员工。我国的会计工作者的素质普遍比较低, 没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很多会计人员有的初中还没有毕业, 还有一部分人的年龄偏大, 这些问题都致使我国的会计业的人才极度缺乏, 顶尖的旅游会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陈志萍:会计信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1997
[2]赵盟.会计监督工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6-41.
[3]朱元寸.会计委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67-77.
[4]马建国.会计工作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56-60.
[5]陈毓圭.对会计监督的几点看法[J].会计研究, 2005-06-15.
[6]罗平.浅谈会计监督中的问题及对策[M].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8-15.
[7]刘永泽, 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8]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9]马海清, 朱光林《.决策会计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舞弊行为 篇10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 货币资金是当前可以用来支付、流动性最强、诱惑力最大、最易被侵吞挪用的资产。此外, 虽然货币资金数额在会计报表上占的比重不大, 但它与其他交易或业务活动均有密切的联系, 几乎各项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和收入、费用的形成, 最终都要反映为货币资金的收支, 因而容易出现记账错误。由于, 货币资金属于固有风险高的资产, 因此, 对货币资金的审计是会计报表审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就货币资金的审计中常见的会计舞弊行为分析如下:
1 库存现金中常见的会计舞弊行为
1.1 涂改凭证金额。
会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或业务上的便利条件, 使用退字灵、修正液等化学药剂, 乘机更改发票或收据上的金额, 把现金收入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改小或将现金支出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放大, 从而达到贪污的目的。其主要的原因是会计主管人员或指定人员未认真审查原始凭证。
1.2 错记金额, 贪污现金。
出纳人员在登记现金日记账时故意记错金额或将其合计数加错, 表现为少记收入、多记支出, 从而将多余的现金据为已有。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分工、会计牵制出了问题, 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 出纳人员除登记日记账外, 还兼登记明细账和总账。
1.3 票据头尾不一。
票据出票时往往是需要套写。出纳员或经办人员在套写时将复写纸的下面放置废纸, 利用假复写的方法, 使票据凭证联和存根联金额不一致, 造成收多报少或支少报多, 贪污差额款。其主要原因是填制收付款原始凭证与收付款职责未分离, 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失效。
1.4 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
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的票据, 乘机撕毁或对收入现金不开发票和收据, 将现金据为已有, 或用盗取的发票、收据等凭证向客户开票, 隐匿现金, 达到贪污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单位票据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未能有效地控制票据的数量和编号;对于收入款项的监督不力。
1.5 虚开发票, 虚构内容。
会计人员或有关人员与外部人员串通, 采用虚列或虚报费用支出、吃空额虚列名额或假造支付业务等手段谎报冒领现金, 如虚列职工人数, 多报公差日期和加班加点时间, 虚拟或涂改工资表中的有关内容以多领工资补贴。其主要原因是未能坚持经济业务事顶的办理不得由一人负责全过程的原则;不能做到薪金支付单等由单位人事劳资部门编制和审核;会计稽核人员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1.6 添枝加叶, 加码报销。
会计人员在购置私人物品时利用公款报销进行贪污或在原始凭证上添加经济业务的内容和金额, 达到贪污现金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会计稽核人员未履行职责, 未发挥作用。
1.7 私自挪用, 违法挪用。
私自挪用是会计人员在未经单位主管领导授权的情况下, 将单位钱财私自挪作他用, 尤其是用于个人的某种支出或用途。最常见的是以白条抵库, 私自将公款用于本人或他人的生活消费或进行经商活动。违法挪用是会计人员受单位领导的支配, 将法定用途的资金改用于其他用途。在企业中, 专款专用的管理已不多见。在行政事业单位, 财政预算拨款仍限定了具体的用途, 违法挪用预算内资金用于预算外项目、事业费行政费用于基建支出、基建拨款改用于经商等。其主要原因是会计牵制不力, 稽核人员未发挥作用。
1.8 私设小金库, 私分公款。
非法侵占出售其他资产的收入, 如对边角余料、废旧物品, 残次品的收入不入账;非法侵占劳务收入、对外加工收入、租金收入、固定资产变价收入、房租、水电费等零星收入;隐匿佣金、“回扣”和好处费等形式。其主要原因是对单位取得的现金收入没有及时入账, 没有严格的现金管理制度, 会计牵制不力, 稽核人员未发挥作用。
2 银行存款管理中常见的会计舞弊行为
2.1 擅自提现或填票购物。
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擅自签发现金支票提取现金或擅自签发转账支票套购物品, 不留存根, 不记账, 将现金、实物据为已有。其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票据使用制度, 未定期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
2.2 公款私存。
会计人员利用经管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便利, 把公款转入自已私设的银行户头上, 从而达到侵吞公款或长期占有公款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票据使用制度, 未定期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
2.3 多头开户, 截留公款。
会计人员利用个别银行间互相争资金、拉客户的机会, 私自利用单位印鉴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 以本单位更换开户行为由, 要求付款单位将欠款或销货收入转至私设的户头上, 从而达到截留公款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印鉴的保管岗位和货币资金收款岗位未分开。
2.4 转账套现。
会计人员或有关人员配合外单位不法人员在收到外单位转入的银行存款后, 开具现金支票, 提取后交付外单位、达到套取现金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负责债权债务的岗位和负责货币资金的岗位发生了未分离。
2.5 私自背书转让。
会计人员将收到的转账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及银行本票等票据私自背书转让给与个人利害相连的单位, 以达到变相侵吞、占有公款的目的地。其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保管了支付事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违背了“严禁一人保管交付款项的有关印章”的原则。
2.6 出借支票、账户。
会计人员非法将支票借给他人用于结算或被允许使用本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办理收付、转账业务, 从中捞取私利。其主要原因是票据、银行账户管理混乱, 各种票据未连续编号, 稽核岗位形同虚设。
2.7 涂改银行对账单。
会计人员私自提现, 然后通过涂改银行对账单上发生额或余额, 使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上金额相等或平衡, 以掩盖银行存款已少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会计分工出了问题, 负责银行收付业务人员的职责和负责调节银行对账单人员的职责未分开。
2.8 恶意串通, 支付虚开票款。
会计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串通商 (厂) 家, 根据开具的不实发票及填制的虚假收料单 (验收单) , 将购物票款转至商 (厂) 家, 对方提款后私分。其主要原因是会计核算时未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2.9“初”取末“存”。
出纳人员私盖印章, 于月初从银行账户上提取大额现金, 月末再把所欠窟窿补齐, 如此可使银行对账单上的期末余额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期末余额相符, 以掩人耳目。其主要原因是出纳人员保管了银行印鉴章。
针对货币资金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错弊现象, 单位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完善控制措施:库存现金的控制措施应着重放在审批、审核、收付、复核、记账、核对、清点、清查、八个环节进行, 以保证现金的安全。而银行存款则着重于审批、审核、结算、复核、记账、核对、对账七个环节加强控制措施。其它货币资金主要以业务发生的真实性来加强控制。
摘要: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可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容易导致贪污、挪用、盗窃等行为的发生。本文就货币资金审计中常见的问题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自私挪用,私设小金库,非法侵占,会计舞弊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主编.审计实验室.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