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预防

2024-11-11

舞弊预防(共7篇)

舞弊预防 篇1

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正侵蚀着圣洁的大学校园,考试舞弊虽然只是少数大学生所为,但影响很坏,不但影响到考试质量和正常的教学管理,而且影响到教育公平公正原则的贯彻,更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灵,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广大高教工作者对这一问题广泛重视,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然而,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依然是禁而不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从客观预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预防和消除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提供参考。

1. 客观预防的必要性

为了预防和消除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各高校和学者们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分析大学生考试舞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和实行了各种对策和措施。就对策和措施而言,归纳起来,有二类:一类是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加大处罚力度等,使大学生主观上不想、不愿、不敢舞弊;另一类则是通过改革考试方式和加强考试环节的管理,在客观上阻止或使学生的舞弊目的不能达到。总体看来,这些对策和措施效果显著,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依然是禁而不止,有些高校甚至泛滥。究其原因,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本专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式教育,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偌大的群体中总有少数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考试难以过关便铤而走险———舞弊。对这部分学生,各种试图让他们主观放弃舞弊的思想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而许多高校对从客观上预防学生舞弊又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必然导致舞弊现象禁而不止。因此,我们首先要正视总有少数学生会铤而走险地舞弊这种客观现实,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客观预防。

2. 客观预防的对策

2.1 加强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

改变过去期末考试闭卷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首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要求,灵活应用考核方式,如采取闭卷与开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际能力(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课程综述、专题讨论等多种等形式。还可以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如到课、发言、讨论、作业等所占比例。改变过去闭卷笔试“一卷定终身”的单一考试方式,一方面,由于有些考核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必须由学生本人多次或连续性地亲身现场表现,使代考等舞弊的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能成功,即使某次舞弊了对最后成绩的影响也不显著;而有些考核方式则使抄袭、夹带、传递和换卷等舞弊方式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有利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公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必须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内容和要求来进行,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

2.2 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

在考试内容改革方面,要以科学命题为切入点,加大主观题的比重,减少知识再现性试题的比例,即多出活题,少出“死题”,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主观题为主、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更多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或理论临时发挥或现场表现,不便或不可能舞弊。事实上,考试方法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考核与专题讨论等,其内容本身就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至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的考核,也可以在主观题中考核,以减少舞弊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要求命题老师命题时精心设计;即使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核,也可以采用AB卷的形式出现,至少可以在AB卷中改变相同题目出现的次序,并按“田”形安排座位,减少舞弊实施的可能性。

2.3 开考前将舞弊阻止在萌芽中

开考前的考试组织和管理,对于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往往事半功倍。如,考试前采取检查身份证、学生证、考试证(最好要求同时携带其中二证或三证)等措施验明学生身份,可以预防代考现象的发生;按照一定规律和要求排座位,可以减少事前预谋的抄袭或夹带;清理或集中存放教材、复印资料、手机、计算器、电子词典、无线耳机等物品,可以减少夹带、抄袭和电子舞弊。这些措施可以捣碎舞弊温床,将舞弊遏止在萌芽中。

2.4 严格执行监考巡视制度

考试过程是舞弊发生的主要时段,因而监考和巡视是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环,必须严把监考巡视关。首先,广大的监考人员要认识到,对个别违纪学生的姑息、迁就甚至纵容,不是帮他们,而是害他们,更是对绝大多数学生的不公平,对学生和教育事业都是不负责任的,从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监考工作,进而在监考过程中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建立考场责任制,明确监考员是考场第一责任人,对玩忽职守而导致舞弊的予以通报批评甚至行政处分,以保证监考质量,也从侧面使学生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最后,要实行教务处、督导员和院系多重巡视机制,巡视员要对监考人员是否及时到位、是否严格履行监考职责,以及学生是否遵守考试纪律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严防舞弊现象的发生,并警醒监考人员、威慑有舞弊打算的学生。但巡视频次不宜过多、动静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学生考试的正常发挥。

总之,我们要正视总有少数大学生会铤而走险地舞弊这个客观现实。如果对学生舞弊的客观预防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必然导致舞弊现象禁而不止。只有在加强正面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加强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重视考试内容的改革、开考前将舞弊遏止在萌芽中和严格执行监考巡视制度等客观预防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消除考试舞弊。

摘要:尽管广大高教工作者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依然是禁而不止。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考试舞弊客观预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考试舞弊客观预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舞弊,客观预防

参考文献

[1]范玉辉,周先进.加强考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侯爱琴.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原因浅析.考试周刊,2009,(34).

[3]戚鹏.论高校考试舞弊现象根源及防治对策.理工高教研究,2009,(5).

科举史上的舞弊与反舞弊 篇2

外帘官

简单来说,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院试,童生通过这个考试可以成为秀才。院试过后是乡试,通过乡试就是举人了。第三级是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通过后就是进士。会试后额外还有一个殿试,但是殿试一般不淘汰考生,只决定名次。

不同级别的考试,考场制度就不相同。以明清时代的乡试为例,朝廷把考官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帘官,一类是外帘官。内帘官包括主考官和同考官,其职责就是阅卷。外帘官则包括一大堆人员:印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监门官、搜检官、供给官等等,总指挥是提调官。这些庞杂的人员全部任务就是确保从入场到交卷,从交卷到内帘官阅卷,这些过程中没有任何作弊。

怎么防止呢?首先他们就面临一个问题:来考试的,可是考生本人?万一代考,怎么办?他们想到了两个办法,一个是准考证上描述考生相貌,比如:胖、面白、虬髯。万一考生为了考前精神一下,把络腮胡子剃了,那很遗憾,你只能先回家养胡子再说。但这些描述也会引发争议,清朝有位考官胡希吕就钻了牛角尖。他监考的时候,如果考生脸上有胡子,但是准考证上写“微须”,他就认为是冒名顶替,不许入场。考生着急了就跟他辩论:微须嘛,就是微微有胡须,凭啥不让我入场?胡希吕解释说文言文上“微”做“无”解。当然这就是强词夺理。考生马上反驳:那我皇下江南微服私访,当作何解?胡希吕哑口无言,掂量了一下,终究没有胆量说皇上就是一丝不挂游江南,咋地?他只好让考生入场了。

当然,世上相貌千千万,靠简短文字很难精确描述。长成马云那样的还好,长相普通的,光靠几句话很难知道是不是本人。所以朝廷还规定了第二个办法,考生入场前必须得有认识他们的人,当场指认、签字画押,如事后发现有冒名顶替情节,指认者负连带责任。这两个办法虽然有些用处,但并不能百分百地杜绝冒名顶替。不过站在朝廷的角度考虑,也确实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如果当时有指纹机,皇帝一定会用上的,可惜沒有。

下一个问题就是夹带抄袭。这个只能靠搜。明朝时候就搜得非常仔细,经常把考生扒光了,从发辫到脚踝仔细搜检,有时候连肛门都要扒开瞅一瞅,看里头有没有夹带。清朝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考生的厉害,警惕心不够,觉得考个试何至于此嘛。后来朝廷就发现势头不对,对搜检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烦琐。乾隆对此就亲自下过文件,规定得极其细腻,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了:考生的皮衣不能带面,毡衣不能带里,鞋不能带厚底,笔管必须镂空,蜡台柱必须空心通底,考篮必须玲珑格,带的糕点饽饽必须切开……结果会试的时候,考生们都穿着不带面的皮衣入场,白花花、毛茸茸的一大片。大清考场一眼看上去就像装满了喜羊羊的青青草原。乾隆还坚持要检查考生的“亵衣下体”,他也承认这样不太得体,但是他痛心地说:不搜行吗?

不搜真是不行。这些考生们夹带本领出奇的高明。他们能把夹带书籍做的非常小,据说还专门用老鼠须写小字,十四片薄黄绢上能抄40万字,卷头还有精密的目录索引。有的考生把一本四书都穿身上,胸口是《论语》,后背是《孟子》,两个袖子里有《大学》,一身浩然正气。面对这样的考生,皇上要检查下体,也确实是不得已。

但是光入场的时候搜身就行了么?那远远不够。考生们还有其他的手段。有位考官就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每到考试的时候,贡院上空就聚集着许多白鸽,展翅翱翔,非常的祥瑞。后来他才发现这些鸽子不是祥瑞,而是来给主人送小抄的。为了防止考场内的作弊,朝廷除了锁上考场隔绝内外、派巡检官来回巡查这些措施以外,还派驻大量士兵,有时候一个考生身边配一个士兵,采取人盯人的策略。

从考生交卷,到卷子落到阅卷官手里,这个中间过程也能作弊。当然了,朝廷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乡试和会试都有专门的誊录官抄录考生的卷子。考生的原卷叫墨卷,誊录后的卷子叫朱卷。内帘官只能读到朱卷,这是怕他们辨认考生的字迹或者记号什么的。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誊录官可以预先偷出几分空白卷,临时伪造墨卷。这下朝廷终于傻眼了。

内帘官

朝廷真正放心不下的还是内帘官。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所谓“窗前不言命,场上莫论文”,八股文毕竟不是标准化考试,并非写得好就一定能考中。只有贿赂到了内帘官,才能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朝廷对内帘官的防范最严,比如按照规定,主考官一旦被任命,就不得再和外人交往,直接赶赴考场,然后就被锁在里头,一直到阅卷结束才能放出来。此外,朝廷还配备了很多同考官,一方面分担主考官的工作,一方面也有人多了能互相制衡的意思。同考官数量很多,以清朝为例,在会试和大省份的乡试时,同考官有十八位之多,号称“十八房”。墨卷不许进内帘,送进内帘的只有誊录好的朱卷。阅卷开始前,正副主考官把朱卷分成小堆,用抽签的办法随机分派给同考官。同考官阅卷后,选出好卷子推荐给主考官,两位主考官来决定是否录用。乡试阅卷结束后,所有墨卷和朱卷要再送往京师礼部,由40名官员逐一检查,称之为“磨堪”。

必须承认,这个过程很科学很精密,但这里就没有破绽么?当然有。比方说,朝廷要是任命我为江南乡试主考官,虽然说接到任命后我应该马上出发,沿途不得和外人交往,但我毕竟是个官员不是囚犯,总不能弄个木龙囚车把我装起来,一路上几千里地,身边还有仆人,我总能找机会传递点什么东西出去,然后中间人就可以包办一切了。另一方面,会试或京闱乡试这样级别的考试,主考官的候选人就那么几个,大家很容易猜到,完全可以提前走门路。

内帘官舞弊的手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卖题,一个是关节。其中最重要的是关节,卖题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因为就算你预先知道了题目,也最多能保证卷子的水平高,但各花入各眼,怎么能确保考官一定录取呢?所以更保险的办法不是买题目,而是买“关节”。什么是关节?就是文章里的标记。我事先告诉你几个字,你在卷子按照某种规律用进去,我阅卷的时候就能认出这是你的卷子,自然就会录取你。“关节”所用的字颇有讲究。八股文是“代圣人立言”,格式和用语都有严格要求,比如你要是用“猪八戒”三个字做关节,对方就很难把这三个字嵌到文章里去,就算勉强嵌进去也会不伦不类,磨堪的时候很容易被发现。所以一般关节用的都是虚词,比如一般人句子结尾用“也”,你就先用“也哉”,后用“也矣”,考官就知道是你了。这就是“关节”。

nlc202309090849

科场案

明朝对科场舞弊还相对宽容,除了洪武年间有过一次不清不楚的滥杀外,其他时候对舞弊的官员最多是贬官、杖责而已。到了清朝,惩罚手段就变得严酷起来。顺治八年丁酉科场案尤其血腥。那一年同时查出多地乡试舞弊,以顺天府、江南两地为最,结果在顺天府乡试案里,四名同考官被杀,三名牵连进去的官员也被诛杀,家产籍没,父兄妻子共108人流徙关外的尚阳堡。另有40名案犯已经被判处死刑,最后一刻改为流刑,全家流放尚阳堡。江南乡试案更惨,两个主考加18个同考官一个不留,全部处死,妻子没入为奴。

这场大难的导火索出在同考官李振邺的身上。这是一个妄人,他一被任命为顺天府同考官,就張罗着卖关节。托谁卖呢?托自己小妾的丈夫。这听上去有点怪,需要解释一下。李振邺纳了个小妾,却又怕老婆知道,就转给朋友张汉做了太太。但转让只转让白天,夜里还是李考官的小妾。这两位丈夫合伙养媳妇以外,还合伙做“关节”买卖,而且规模做的极大,一口气卖出去24份关节,还给某位医生白送了一份,因为人家治好了李振邺的病。谁料规模做大了,就有点拢不住,卷子一交上来,李振邺就派仆人满世界核对关节。不光在自己负责的考卷里找,还跑到别的考官那里翻。要知道,这是违法的。按照规定,只有主考官才有资格翻同考官的卷子,谓之“搜卷”,而且还只能是在录取完正常考卷之后再翻。但是其他同考官也卖了关节,乌鸦不嫌猪黑,大家就互相换着挑。可见规章制度再严密,也架不住执行者的勾结。但问题是李振邺的销售量太大了,几千份卷子里翻出25份关节,谈何容易?他和仆人马不停蹄也只翻出5份来。其他20份就泡汤了。而且更糟糕的是,另一位丈夫张汉也入场考试了,也有关节。李振邺倒是挑出来了,但是他想起来张汉在卖关节的时候盘剥自己了,干脆打个叉叉扔一边了。

结果那20位交了钱却没中的举子不满意,那位丈夫张汉不满意,李振邺这个妄人自己出来吹牛,听到的人也不满意,加上同考官们卖多卖少,谁的人中了谁的人没中也有矛盾,最后闹得不可开交,一直闹到了顺治皇帝的耳朵里,下令调查。当时满人入关没多少年,对买关节这样的事情并不懂。听到汉人的解说后,满族大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神奇的事情!顺治皇帝也极其震惊,他转而往深里一想:顺天府有这样的事情,其他地方难道就没有?结果又扯出了江南乡试案。其实江南乡试案很可能是个冤案,因为一直查到最后,也没有查出什么拿得出手的铁证。但是顺治皇帝是个非常执拗偏激的人,悍然用最严厉的手段惩处当事人。

这次案件为后来的皇帝树立了一个原则:考官舞弊者死。到了后来的咸丰八年,也就是考官拿“岂不惜哉”做关节的那一年,这个原则直接导致了一品大员大学士柏葰的死亡。柏葰其实有点冤,他根本就没有受贿,就连他的仆人也没受贿。那份有关节的卷子推荐到他那儿,他还给刷下来了,结果同考官求他的仆人,他的仆人来求他,柏葰就卖了个人情。结果他的仆人在狱中自杀身亡,柏葰本人在菜市口被斩。咸丰皇帝是个感情比较丰富的人,勾绝柏葰后一度流泪,累日心神不定,但尽管如此,他的态度还是很坚决。

跟以前被处死的考官比起来,柏葰死的还不算最惨。丁酉科场案中,陆贻吉在菜市口被腰斩,其情景极其骇人。这种残酷的腰斩之刑最后也是因为一个舞弊考官之死,才被皇帝取缔的。这位考官就是河南学政俞鸿图。大多数的科场舞弊大案都发生在乡试一层。会试作弊比较困难,容易被皇帝发觉,而院试通过了也只是秀才,范进当年中了秀才还被胡屠夫提着猪大肠上门教训了一顿,“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这样的一个功名似乎造不出通天大案。但是俞鸿图硬是靠卖秀才卖出一个大案。他主要靠薄利多销,卖一个秀才收三百两银子,仅在许州一个地方他一口气就卖了47名秀才。最后东窗事发,雍正下令腰斩。俞鸿图不知道自己会被腰斩,没有给刽子手“规费”,结果死得极慢极惨,据说上身在地上滚来滚去,还用手蘸自己的血在地上连写了七个“惨”字,监斩官看得毛骨悚然,回去后将情形禀告了雍正皇帝,雍正下令取消腰斩。这当然是出于人道考虑,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雍正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杀头吓不倒舞弊者,那腰斩也吓不倒他们,那又何必弄得如此残酷呢?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企业内部审计对舞弊的揭露及预防 篇3

2002年辛西亚·库珀等三位世通公司的内部审计师揭露了世通公司高层财务舞弊之后,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证明, 内部审计作为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高管层实施控制的手段, 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成为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对舞弊的揭露及预防是其履行的重要职能之一。

一、协助组织遏止舞弊是内部审计的责任

众所周知, 遏止舞弊是组织管理层的责任。凡舞弊行为起因于组织内患, 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设置不科学、不健全或执行无效所引发, 因此组织管理层应对舞弊行为的发生承担责任, 防止舞弊的首要机制是控制制度, 组织管理层有责任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 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或在舞弊确实发生时限制其影响范围。

内部审计机构是组织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有效, 协助组织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揭露舞弊行为是其工作职责。从内部审计范围看, 审计内容涉及组织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范围广泛, 因而有条件及早发现、揭露和纠正舞弊问题。企业最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在查错纠弊、防范舞弊方面寄予了厚望。因为内部审计人员根植于组织, 服务于组织利益, 与员工广泛接触, 熟悉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人员素质, 更容易发现不易察觉的内部管理漏洞和舞弊迹象。有所作为的内审部门的存在, 对企图舞弊的人员具有威慑作用, 是企业管理的“杀手锏”。内部审计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协助组织遏制舞弊。

二、保持职业审慎, 审查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

尽管企业舞弊行为比较隐蔽, 被发现往往带有随机性, 但舞弊酿成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具有征兆性, 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随时保持职业谨慎, 在日常审计中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测试和评价, 以发现可能导致舞弊的因素。美国总结了不断发生的世界著名公司特大欺诈及审计失败案件后, 2002年10月发布了新的舞弊审计准则, 提出了舞弊风险评价新模式, 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根源上, 而不是表面结果, 当“压力、机会、借口” (三要素) 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时, 就意味着出现舞弊的可能性很大。参考“舞弊三角”风险评价模式, 基于舞弊三角形理论 (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均具备) , 内部审计在审查和评估内部控制时应关注以下风险点:

1. 针对舞弊的第一要素“压力”应着力采取措施:

(1) 审查组织目标的可行性, 是否建立了现实可行的目标。如果目标设置不当, 超越了执行人的能力范围, 会产生较大压力, 使其可能采取舞弊手段去达到目标。 (2) 审查组织控制意识和态度的科学性, 是否有书面政策, 包括规定禁止进行的活动和违反时应采取的行动。考察书面政策是否科学可行, 执行效果如何, 如过度的激励政策可能导致舞弊产生。

2. 针对舞弊的第二要素“机会”应着力采取措施:

(1) 审查经营活动授权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 是否建立和保持了有关经济业务恰当的授权政策, 通过职责分离、分级授权, 防止各个层次的执行人滥用职权。 (2) 审查风险管理机制的可行性, 是否制定了用以控制风险和保护资产 (特别是高风险处) 的政策、方法、程序、报告和其他应急机制, 能否有效地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 或将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上。 (3) 审查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通讯渠道是否为管理层提供了足够的和可靠的信息, 包括组织内外部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交流和沟通, 管理信息不畅通很难监督和约束员工的工作。

3. 针对舞弊的第三要素“借口”应着力采取措施:

审查员工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 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创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 使舞弊者找不到任何借口。要防止管理人员品质不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个人专断的家长作风。要充分认识到, 如果失去对权力的监督和控制, 必然导致治理结构有名无实, 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更容易发生最高管理层的舞弊行为。

三、发现舞弊迹象时的审计措施

1. 评估舞弊涉及的范围及复杂程度。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已知线索, 评价组织内部发生舞弊的可能性有多大, 以及参与舞弊的人员可能有哪些、舞弊影响范围有多大等, 目的是暗中严格控制涉嫌的舞弊人员, 防止其出逃、串供、销毁有关单据、转移被贪污的组织资产, 同时避免检查中误向舞弊人员提供信息, 或被舞弊人员提供的信息误导。

2. 评估参与舞弊检查人员的资格、技能和独立性。

舞弊检查往往要识别舞弊者破坏、篡改记录、消除痕迹、提供虚假信息等伎俩, 内容复杂、时间紧迫、难度大, 因此需要组织一支力量较强的审计调查队伍。必要时, 可由上级管理当局派出分管纪检工作的领导亲自参加, 以便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防止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不配合审计工作的行为发生。审计组成员要求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 并具备丰富经验、熟悉审计业务、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和审计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如果涉及计算机舞弊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可以聘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参加审计。要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要求与涉嫌舞弊者没有亲缘关系, 不曾参与被调查系统的设计、安装、程序起草或操作工作, 以免影响审计调查的客观性, 使审计工作不受干扰、独立进行。

3. 设计适当的舞弊检查程序, 有理、有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舞弊审计一般需经过询问笔录、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外部调查等环节, 根据财务舞弊被发现的实际情况, 由内部审计人员合理确定必要的审计程序。

(1) 拓展询问。拓展询问是法律专家公认的调查舞弊案件的有效方法。询问有疑点的人员时, 要打消其抵触情绪, 在无设防的气氛下, 调查与舞弊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活动、动因及结果, 对疑点处可质询, 并要当场做好笔录, 让对方签字认可。询问其他相关人员时, 多听他们对本单位舞弊风险的看法, 以及怀疑舞弊方面的任何信息, 不放过蛛丝马迹, 求得相关旁证, 以便恰当锁定舞弊对象, 进一步实施查证。

(2) 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舞弊发生过程, 探询负责和执行某项职责的人员的工作态度 (听其言) ;观察他们实际履行该项职责的工作情况 (观其行) ;审查记录其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明细单据、凭证、账册、报告 (查其果) 等。

(3) 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关注容易实施舞弊的项目, 如收入确认、费用分摊、资本投资、易被侵害的资产等。在审计技巧上应注意: (1) 关联方交易和相关信息披露, 如母公司与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交易情况, 查证是否存在虚假交易粉饰经营业绩、以虚拟公司名义转移侵吞组织资金等舞弊问题; (2) 异常会计分录的调整和异常数额的变动, 查证是否存在打“擦边球”的舞弊问题; (3) 对容易被侵占的资产, 如现金、库存商品要认真盘点, 并严格审查支付凭证的原始单据, 查证是否存在虚假付出和出库, 实则被盗用的问题。 (4) 书面询证函要由审计师亲自投寄和收回, 不可由被审计单位代劳, 防止其从中作弊。 (5) 复核会计估计, 如坏账、存货毁损、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等, 许多公司如美国安然公司的报表舞弊通常是通过蓄意利用会计估计差错的方式达到的。

4. 审计过程中经常与管理层、法律顾问和纪检、监察及

舞弊专案调查人员保持必要的沟通,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争取相关方面强有力的指导和参与, 既要把问题查清楚, 又要避免损害相关组织或人员的合法权益。

5. 编制舞弊审计报告。

舞弊审计报告应注意对以下几种情况的处理: (1) 如果被审计单位只是存在舞弊的迹象或具备舞弊的条件, 审计人员并没有发现舞弊的实际证据, 或者舞弊金额较小, 可以提出常规性审计报告, 建议被审计单位针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加以改进。 (2) 如果审计发现舞弊性质严重、金额较大, 应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指出舞弊行为的性质、涉及人员、舞弊手段、审计结论及处理意见。对涉及敏感的或对公众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还应征求法律顾问的意见。 (3) 如果确信舞弊已经存在, 但因舞弊者擅自离职等原因无法继续审计时, 仍应出具审计报告, 说明已经发现的事实和无法继续审计的原因, 建议管理当局采取其他途径进一步调查。 (4) 支持管理当局起诉舞弊者。明智的组织领导面对雇员舞弊、且暂时无法追回的巨额损失必然会运用法律手段提起诉讼, 因为在司法程序下不仅有望追回组织损失, 而且会威震全体员工, 使大家看到舞弊者绝没有好下场, 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工作, 提供适当的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需要指出的是, 发现企业舞弊本身并不足以威慑企业舞弊行为, 还必须营造消除潜在犯罪的客观环境, 即应培养抵制逆向选择的理念。在组织内部培养正气, 增强组织的免疫能力, 比查找舞弊更重要。虽然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但传统理念表明,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同样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企业或组织应当制定严密的预防措施和奖励与惩罚并举的政策。还需注意, 内部审计在舞弊防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与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职能密切相关。

目前,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隶属于董事会,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对公司行政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 权限较大;二是隶属于总经理, 是行政职能部门;三是隶属于财务总监。其中较多见的组织形式是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这种组织形式下, 内部审计对于管理层舞弊是无能为力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知情不报, 甚至参与舞弊。对此我们应当十分警惕, 可以从国外发展了多年、比较成熟的企业舞弊及企业反舞弊理论中吸取经验、教训, 尽快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舞弊与反舞弊理论, 尤其要寻求切实有效的反企业舞弊的内部审计对策。

【注】本文受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11-B070300035) 资助。

参考文献

[1].李若山.企业舞弊与反舞弊的国际理论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1

[2].黄芳.用舞弊三角理论求解审计舞弊.审计月刊, 2006;14

舞弊预防 篇4

一、高利害考试中“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诱发条件

英国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GCE-A level)是“大多数大学入学招生的主要凭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其中设置传统纸笔测验所不能检测的知识体系、实践能力、理解判断及独立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项目,包括拓展项目资格(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课程作业(Coursework)等控制性评价(Controlled assessment)。资格与考试管理办公室(Ofqual)发布的全英、英属地及海外《2015年夏季GCSE与A Level考试舞弊行为数据统计》显示,该考试季共有2,460例舞弊处罚案例,只占到5大考试机构(Exam board)考试单元总数(Unit entries)的0.011%,保持着极低的比例[1],其中控制性评价舞弊行为发生率更低。但综合素质评价由于评价条件的特殊性和纳入大学招生考试的高利害关涉性,仍存在较易舞弊的诱发条件。

(一)由评价环境的弱监控性而诱发考生舞弊

英国的GCE-A考试公共服务体系由“考试监管机构、考试授证机构、各考试中心(学校或学院)”三层级构成,“综合素质评价”由基层的6,000多所学校、学院和中心负责实施,相当于我国高中自行组织的内部评价。[2]因此,内部性评价中主客体利益紧密关联及师生熟悉感成为学校和学院职员舞弊的诱发条件之一。职员舞弊(Centre staff malpractice)主要指考试中心正式成员、职员或聘用人员参与的舞弊。包括保密领域,违反试卷、材料及其电子版本的保密性,譬如在控制性评价或者是课程作业尚未提交到授证机构、评价中心或者仲裁机构之前对这些作品进行篡改。欺诈、弄虚作假,在考试或评价过程任何不诚实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虚构或篡改内部评价的分数,捏造内部评价记录或真实性陈述,冒名顶替掉包行为。对考试提供不适当的帮助,为考生个人或群体提供超越考试大纲或管理规定允许范畴之外的任何帮助。还包括管理失职,未能按照考试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控制性评价。

(三)由评价结果的高利害性和评价主体利益互涉性诱发的家长舞弊

由于评价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特征,考试管理机构对于家长和监护人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参与度权限上给予明确的规定,鼓励父母和监护人积极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尽早着手和学生共同商议项目计划。他们可以对学生项目实施资源获取的途径进行指导,但却不能直接告知具体的资源取舍判断。如果孩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取了更多的额外帮助,需要告知教师。由于考试结果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考生关系密切的利益团体如考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兄弟姐妹、朋友也可能成为舞弊行为的主体。因此,英国考试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为了保证资格证书的真实性以及为所有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何人参与或者何种原因参与,对考试中舞弊行为指控都应该彻查”。[1]

二、“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防范与预警机制

英国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保持较低舞弊率,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建立“管、监、评、审”四位一体的公共考试服务体系,既有权责分明、分层设置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实施机构等一体化的组织架构,还包括公示、外审、抽查及举报者权益保护等制度规约。

(一)设立独立于政府的最高级别考试监管机构

英国公共考试服务体系最高管理机构(Qualification Regulator)是直接对威斯敏特议会和北爱尔兰议会负责的资格与考试管理办公室、新成立的直接对国民议会负责的威尔士资格考试管理局(Qualifications Wales)和课程、考试和评价委员会(CCEA),它们皆为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机构。

1. 利用资质认证和考试授权,保证考试体系的公信力

考试监管机构职责在于对考试授证机构(Awarding Organisation)进行资质认证和授权,也就是说,所有资格证书的审批权和核准权归属监管机构,授证机构是下属机构,在监管机构的认证、监督下负责设计、提供和授予资格证书,在行政隶属上存在批准与负责的对应关系。英国2009年《学徒、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The Apprenticeship,Skills,Children and Learning Act)和201 1年《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要求监管机构保证“资格标准客观和评价标准客观,所授予资格证书应该真实可信地反映学生学业成绩,让公众对其管辖资格授证和评价实施充满信心,保证考生和高等教育机构及雇主充分受益”。[4]考试监管机构建立的重要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其管理确保资格考试体系满足英国学习者合理性学习需求;二是确保和维系公众对资格证书和资格考试体系的信心。考试监管机构要确保证书有效、可信且满足预设标准,在不同考试机构之间具有可比性,[5]使其成为评价学生发展真实有效的判断依据。考试监管机构对认证授权的考试授证机构的资质进行动态调整,对那些不符合认证标准的考试授证机构,撤销其考试授证资格和考生报名资格,以强有力的行政约束权维系着考试体系的公信力。

2. 制定考试管理条例,实现高站位监管

考试监管机构定期发布并更新《考试资格管理条例》(General conditions of Recognition),详细规定考试授证机构开展工作时必须满足的要求与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所有授证机构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预防舞弊或渎职行为发生,致力于颁发合理有效的资格证书”。[6]一旦发生舞弊,迅速开展调查并评估舞弊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根据舞弊事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对主要负责人实施对应的处罚。此外,考试监管机构还颁布相关考试《考试业务守则与实施规程》(GCSE,GCE,Principal Learning and Project Code of Practice),[7]在宏观层面对考试授证机构职能责任、与各个学校考点的关系、内部评价的标准以及舞弊防范与处理等问题上进行顶层指导和高站位监管,目的是保证学业评价和资格授予优质、稳定、精准与公正。《考试资格管理条例》规定各授证机构必须建立和维系并实时更新疑似舞弊、确诊舞弊或失职渎职的调查程序,并作为一种长效制度稳定下来,确保由无利益关涉的合适人选严肃、客观、有效地对舞弊事件开展调查。考试授证机构一旦获得考试监管机构的授证,必须严格按照管理规定行事。

(二)考试授证机构提供舞弊防范指导与风险预警

英国考试授证机构联合委员会(JCQ)每年都会对考生、家长、考试中心职员与考试机构舞弊的可能风险提前预警,制定舞弊案例指导和风险防范培训,详细告诫根据舞弊事件发生的环境与本质以及所授予的资格类型,决定实施处罚等级量度,使其不想舞弊,不敢舞弊。

1. 对考生、家长和评价职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舞弊防范指导

提前发放的指导手册详细地告知教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何为舞弊、为何舞弊、学生的作品为何需要参考文献、学生对其作品真实性的保证、如何鉴别作品的真实性以及舞弊的惩罚措施”等具体行为守则。对于考生,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如何提交一份诚信、真实并正确运用参考文献的作品。特别强调研究的规范性,指导手册运用案例展示参考文献注释的格式范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防止因引用不当而造成间接舞弊。“明确告知考生如果运用他人的观点或话语而没有在参考文献中或注释中清晰标注,该行为就构成了作弊(Cheating)”。[8]资格证书联合委员会对教师、家长和同伴在活动实施中的职责权限有明确规定,如在任务设定环节,“教师可以对评价要点的核心本质进行深一步解释以便学生清楚地明白具体的考核要求,但是这种指导应保持宏观性,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活动展开”。在实施环节,“教师不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一旦给予了超过大纲规定之外的指导,必须在记录表上详细标明”,对于教师辅助的部分,在评分过程中充分考虑,不给分数。[9]父母或监护人可以为考生提供获取电子资源的信息或者和考生讨论其项目设计,但是在材料的选取上不能够给出直接建议。如果说这个项目同伴协作、分工进行,考生需要单独标注自己在整个团队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10]学生提交任何作业必须签署作品真实性的声明,以确保作品属于学生个体亲历所为。

2. 对考生提供有威慑力的风险预警以降低侥幸心理

预防或减少舞弊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提高风险防控的威慑力,降低考生有意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因此,英国的考试授证机构在考试之前预先给考生发布警告。“剽窃(Plagiarism)就是窃取或盗用他人的表述、观点和思想来冒充自己的,是一种性质极其严重的作弊行为”。他们告诫考生“不要存在捉不住的侥幸心理,考试授证机构已经设置了检测舞弊的多条防线”。第一,评价者能够识别写作风格和文字表达的变化;第二,评价者皆为经验丰富的学科专家,非常熟悉考生所选的研究主题,他们或许早已阅览过考生所使用的文献或资源,甚至能够轻而易举地标注出哪些部分属于抄袭内容;第三,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和专门的学术行为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测,以断句和词语为分析单位细致地对比数据库中原有文献和提交文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检测语法、文风和标点方面变化。[10]赊此之外,项目实施之前授证机构就提前告知考生舞弊后可能遭受的零分处理、取消证书资格乃至阶段性禁考等严重警告,以提升预警的威慑力。

(三)评价机构对舞弊行为的预防规定

1. 设立监督人员全程参与学生的控制性评价

英国在考试中心协调机构和授证中心,都设立了专门监管者(supervisor)全程“贴地检视”(immediate oversight)从活动开始到最终结果公布的评价全过程。监管人员需要接受必备的训练且由授证协调机构按照特定组织考核程序予以任命。各中心对监管人员职责认定存在差异,但无一例外最核心的职责就是通过例会或其他台适的交流方式(邮件或电子公告)全程监控考生的作业实施,按照上级要求详细记录监管过程。在项目实施之前,会对考生进行不少于120个小时指导,帮助考生明白评价目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结题的支撑材料以及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于拓展项目来说,监管者同时也扮演着评价者的角色,[12]监管人员会同考生共同讨论项目实施进程及其学生的当下想法,在保证考生项目独立实施基础上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他们或者在考生的主题领域提供平行性思考路径或者提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做出自己专业性判断。监控和评价的一体化进程实现了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评价过程的同步性,最大程度保证了评价内容的真实性。这样的监管有助于学生项目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全过程沉浸式参与是保障评价的专业质量控制,确保学生成绩反映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真才实学,是舞弊或剽窃的主要预防和检测手段。[13]

2. 建立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公示、外审和抽查制度

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可信性的重要措施,就是详细保存档案支撑材料并详细记录项目实施过程,因此,在英国的拓展性项目评价实施完结之后,考生需要提交详细的评价支撑材料并予以公示。主要包括“项目档案材料首页、考生和监管者真实性承诺书、项目名称和修改意见、项目实施计划、监管者中期指导的会议记录、项目结果、项目报告、项目报告鉴定人签名及最后的成绩单”。为了保证各个考试中心评级方法和结果可信度的一致性,所有的控制性评价都实施第三方考试中心的复查制,称之为“外部审核”(external mod eration),考生的评估材料在各考试中心之间再次复查,对所授分数进行第二次审议,对于不合适的分数会予以调整。如果说外部审核阶段发现重大可疑问题,授证机构保留再次组织评价的权利。考试机构之间的互审结果统一提交到授证机构官方安全网址供各中心下载。考试中心互审制和结果公示制建立了一种外在的监督机制,促使各考试中心不敢舞弊。除此之外,授证机构还建立一套抽查机制,如果因为特殊原因,项目最终成果不能予以公示,考试中心必须提交清晰完整的照片或影像证据材料,保证外部仲裁机构能够适时审核。授证机构保留到考试中心进行档案材料抽查的权利。[12]

(四)建立舞弊检举者直接举报和越级举报的权益保护机制

英国《公共利益检举法案》(Public interest disclosure act)[15]那么职员可把舞弊事件告知相关的上级授证机构乃至最高监管机构,授证机构必须及时受理,因为这涉及自身的资质问题。英国考试与资格管理办公室在《公共利益检举法案》[16],保护舞弊举报者的切身利益。

三、“综合素质评价”舞弊的处置流程与惩戒措施

舞弊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舞弊实施者违规成本较低,发现舞弊本身不足以威慑舞弊行为,还必须存在潜在的逆向结果,使惩罚的性质与程度具有威慑作用,促使舞弊付出的成本大于舞弊的潜在收益,让违反纪律者空手而归,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建立一套责任主体明确、审计权力制衡的舞弊处置流程

英国的授证机构针对内部评价舞弊行为设计了一套责任主体明确、多重权力制衡的舞弊审计流程。包括指控、授证机构的指控反馈(责令调查或委托调查)、开展调查、提交报告、公布处理结果、申诉以及一系列回避原则的规范体系(如图1所示)。

1. 授证机构全程监督并保留直接切入调查的权利

授证机构全程监督调查疑似舞弊或确证舞弊,保密事件结果直到最终调查结果公布。一旦证实舞弊行为发生,需要按照规定实施制裁和惩罚,把整个舞弊事件上报给监管机构和其他授证机构。如果舞弊事件涉及违法行为,授证机构还需要将整个事件上报司法部门或相关机构。无论是责成考试中心自查还是委托第三方调查,各调查机构必须接受授证机构监督并对授证机构负责。尽管舞弊调查责任主体在调查权上存在优先级顺序,即先由考试中心回应处理,然后授证机构做出处罚与警告,但是授证机构保留在整个舞弊调查流程的任何阶段直接切入调查的权利。切入调查时,授证机构会书面告知考试中心与考生直接沟通事宜,考试中心不得与考生进一步沟通,还得为授证中心与个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切入调查的条件包括当考生以私人身份在考试中心报名考试(非考试中心管辖的学生),或者说考生和考试中心之间存在矛盾,或者说考试中心存在管理失范的嫌疑。考试授证机构保留和其他授证机构共享舞弊事件调查进程与结果的权利。

数据来源:JCQ.General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Suspected Malpractice in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s Policies andProcedures 1 September 2015 to 31 August 2016[EB/OL].http://www.jcq.org.uk/Download/exams-office/malpractice/suspectedmalpractice-in-examinations-and-assessments-2015-16.2016-02-25.

2. 授权多方调查责任主体以实现审计权力的制衡

授证机构通常会授权考试中心负责人,代表授证机构开展舞弊调查或收集证据。如果说有关的指控指向考试中心负责人或者考试中心的管理工作,授证机构将会重新决定舞弊调查程序。考试授证机构随即授权其他人开展调查,如中心理事会主席、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雇主或者其他恰当的具有调查资格的个体。当调查完成之后需要向授证机构汇报调查结果。如果把调查委托给考试中心的高级别职员,调查团的人员选择必须独立,不能与涉嫌舞弊的被调查考生或部门有利益关联,实行回避原则是为了避免利益冲突阻碍调查的公正性。

(二)制定针对性强与威慑力高的分级惩戒规范

1. 针对评价职员舞弊实施分级惩罚措施

如果说考试中心的职员舞弊,授证机构在充分考虑考试中心评价对考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波及考生或考试中心的数量、对信任资格证书含金量的雇主或公众带来的风险基础上,根据舞弊行为和恶性影响程度给出恰当的制裁与处罚。授证机构可以根据情节严重性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书面警告。如果中心职员在一定时间范畴内存在多次违规行为,将被给予书面警告。第二,接受再教育。如果中心职员将来还想参与到考试或评价中来,他们必须进行为期一段时间的特定培训与研修,培训结束后予以考核,检验培训效果。第三,设置附加条件。为考试职员再参与评价添加一些特殊条件,譬如不能够参与内部评价、监督或管理等事项。第四,剥夺考试评价权。在一定时间段内禁止中心职员参与任何考试与评价的实施和管理,同时把考试与评价权禁止事项告知其他授证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授证机构把这些裁决与处罚下达到考试中心负责人处,责令他们确保裁决的实施与生效。授证中心有权要求采取监督活动或者监管方案以保证对中心职员的处罚能够落实到位。

2. 针对考试中心舞弊实施分级惩罚措施

授证机构根据既有实施证据、舞弊事件发生的环境与性质以及所授予的资格类型决定实施何种处罚。第一类,给予书面警告并责令整改。给考试中心下达书面警告通知,告知其针对舞弊事件的管辖权限以及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要求考试中心自检考试与评价管理和实施程序,责令中心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向授证机构汇报整改措施。此外,授证机构和考试中心还会达成行动协议并进一步实施,以此作为考试中心重新营业接受考生报名考试的前提条件。第二类,限制考试中心评价权并加大监测力度。授证机构收回原来考试中心特殊评价项目的自行决定权,原自主裁决权需要授证机构审批;撤销考试中心的对外宣传权(Direct claims status)。授证机构会提升常规监测等级,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将会采取非提前告知的随机监测方案,加强对考试或评价材料的监管。第三类,取消考试中心评价权并撤销其认证资格。取消考试中心考生考试报名登记权和中心授证权,在特定事件完全解决之前,不能接受考生报名与注册,授证机构拒绝向考试中心考生发放成绩证书。撤销业已核准的特定资格,授证机构有权撤销考试中心发放授证机构所核准的一项或多项资格证书,并进一步撤销对考试中心的认证与批准。一旦做出撤销通知,相关信息同时报送到管理部门、其他授证机构和政府机构。

3. 对舞弊考生实施由轻到重的线性处罚策略

授证机构可以根据舞弊情形的严重性对考生实施如下惩罚:第一,警告。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考生有违规行为,授证机构会给予其警告。第二,取消其舞弊章节(section)的分数,在整个考试中舞弊模块部分的分数将会被取消。第三,取消线性资格证书组成部分分数(component)。线性资格证书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取消考生部分组件分数,考生则不能获得这门课程的资格证书。第四,取消单元分数。这种惩罚适用一体化的资格证书。这种惩罚允许考生获得最终的资格证书,只是降低证书的分数和等级。第五,剥夺单元资格证书权利。不授予考生单元资格证书,这种处罚仅适用于一体化的资格证书考试,一旦剥夺了考生单元资格证书的权利,考生就不能获得最终的资格证书。第六,剥夺其一门或多门资格证书中所有单元资格证书的权利。第七.取消考生获得整个证书的权利。第八,取消所有资格证书的权利。第九,取消考生的考试资格。除了伴随上述惩罚措施之外,在一定时间段内取消考生的考试资格。

(三)保持惩罚威慑效应的长效性

舞弊预防 篇5

一、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常见手段

计算机舞弊是指利用计算机或对计算机系统实施的舞弊。舞弊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篡改数据,数据要经过采集、记录、传递、编码、检查、核对、转换等环节才进入计算机系统,任何与之有关的人员,或能够接触处理过程的人员,都有可能篡改数据。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计算机程序中,暗地编进指令,使之执行未经授权的功能,这些指令还可以在被保护或限定的程序范围内接触所有供程序使用的文件。

从计算机中泄露数据,是指从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设施中取走数据。作案人员可能将敏感数据隐藏在没有问题的输出报告中,也可以采用隐藏数据和没有问题的数据交替输出,更高明的方法是进行数据编码,使数据表里不一。

二、应对计算机会计信息舞弊的防范措施

一般公司建立计算机会计信息舞弊机制应该主要从建立强有力的信息安全政策和建立有效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和加强网路审计方面着手。

1、建立强有力的信息安全政策。

一个公司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其监督的有效和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建立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公司员工行为提供二个清晰、正确而且有说服力的沟通方法,将公司的核心价值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指南付诸实施。对员工进行法律义务和伦理教育也可能为公司减少潜在的舞弊风险。同时公司必须建立一套应急机制,以便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2、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者为维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调整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度、组织方法和手续的总称。内部控制有两个目标:

一是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可靠的财务记录。

计算机会计控制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实现会计对企业提供真实、完整信息,并对生产经营活动调控的控制功能,同时要针对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增加必要的安全控制功能。

(1)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记录的信赖性越来越大,而这些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数据处理中涉及控制的职能。控制的方式和操作手段由人工控制转为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

(2)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业务人员可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但是并不能完全防止舞弊。

(3)电算化系统的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这些程序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由于人们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从而使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两类,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系统操作、应用环境等方面进行的控制。

应用控制是对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应用控制有特殊性,不同的应用系统有不同的控制要求,但应用系统一般都包括会计数据的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三个方面。一般控制以程序为主,而应用控制以数据为主,审计人员可以独立于应用控制之外评价程序。

3、会计电算化应用程序的审计。

计算机系统执行程序的高度可靠性促使查账人员应更多地注意应用程序自身的正确性,注意实际操作运行的程序是否确为被查单位管理当局核准使用的程序。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首先是建立在公司管理层是遵纪守法、没有舞弊行为的基础之上的。

要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防止管理层串通舞弊,通常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其中重要的手段就是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是上层对下层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则是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最高管理层的监督。

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必须深入了解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可以说,计算机信息舞弊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超越传统的会计信息舞弊原理范围,但是加进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无疑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会计电算化要强化会计数据保护

会计电算化数据保护主要是指防止会计数据的软破坏和数据泄漏。会计电算化数据的软破坏是指通过修改、删除、伪造、截获的方式对存储介质上的会计数据进行破坏的行为。它破坏了数据的完整性、秘密性和可用性。

会计数据是单位的机密数据,会计数据的泄露会给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非法访问人员若知道进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密码,既可以通过系统的查询功能非法访问凭证数据、帐簿数据等,也可以通过使用工具软件或数据管理系统,直接调用需要查看的数据文件。因此必须加以防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由会计电算化取代了手工记帐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是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应当引起我们对其安全性的重视。这对于我们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会计信息舞弊新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舞弊,预防

参考文献

[1]陈少华,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1

[2]杨成贤,会计错弊与查账技巧.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12

[3]傅无略,计算机审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李若山,郭牧,企业舞弊与反舞弊的国际理论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

浅议公司舞弊及舞弊审计 篇6

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雇员或第三方使用欺诈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对于独立审计而言, 舞弊通常指的是公司舞弊, 公司舞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管理层舞弊与雇员舞弊。管理层舞弊是管理层蓄谋的舞弊行为, 它主要通过发布带有误导性或严重歪曲事实的财务报告来欺诈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社会公众等外部利益团体。雇员舞弊是公司的内部雇员以欺骗性手段不正当地获取组织的钱财或其他财产的行为。 (2) 财务报告舞弊与侵占资产舞弊。财务报告舞弊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 可能源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业绩或盈利能力的判断。侵占资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非法占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 (3) 组织舞弊与职务舞弊。组织舞弊是有组织进行的损害外部利益团体的舞弊行为。职务舞弊是指由组织内员工利用工作机会并针对组织自身或组织外部的舞弊。

对舞弊审计的概念, 还没有明确界定。从社会公众对舞弊审计的需求看, 舞弊审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内部控制审核。内部控制审核是指审计师接受专门委托, 对被审核单位特定日期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 并发表审核意见。 (2) 舞弊关注审计。舞弊关注审计是指审计师在接受委托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 应当关注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 (3) 舞弊专门审计。在舞弊专门审计中, 审计师接受委托对特定信息执行与委托人或业务约定书中所指明的其他报告使用人商定的程序, 并就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出具报告。

二、管理舞弊的主要手段

为了更有效地揭示舞弊, 必须分析舞弊高发的领域。管理舞弊通过分析经营业绩或者财务状况, 实现财务报表的粉饰, 并以粉饰过的财务报表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审计师应当首先关注财务报表错报的高风险领域, 以识别可能存在管理舞弊案的区域。从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情况看, 下列业务往往是财务报表错报风险非常高的领域:

1. 关联方交易。

某些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 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则与其关联企业杜撰一些复杂交易, 但从会计上看, 其利润的确认过程完全合法, 但却永远不会实现。例如, 已受处罚琼民源公司, 其5.4亿元的非常收益和6.57亿元的新增资本公积金就是关联交易取得的。

2. 非常交易。

不少上市公司为避免三年亏损摘牌或为达到规定的配股条件, 常常采用非常交易, 如转让股权、经营权或土地使用权, 年末发生非常销售业务, 收取政府补贴等, 从而获取非常收益, 以期公司业绩得到一次性改观。

3. 非货币性交易。

有许多上市公司的交易是非货币性的, 如转让土地、股权等巨额资产, 没有现金流入, 只是借记应收账款, 同时确认转让利润。还有一些公司通过非法渠道将资金拆借出去, 或者将资金投入子公司, 这些资金或资本实际上已难以收回, 也没有现金流入, 却仍在以此确认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如果审计师发现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于非货币性交易, 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就应当受到怀疑。

4. 资产重组。近年来,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行为越来越多, 不可否

认重组在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改善资产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但一些上市公司实施了“突击重组”的战略, 或者说是“报表重组”, 重组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短时间内大幅改善, 但实际上“改善”只是“业绩虚幻”。“琼民源”时间就是假借重组实现利润的转移, 虚构业绩, 这为审计师敲响了警钟。另外, 资产重组审计是一项复杂的业务, 涉及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审计师的职业难度和风险。

5.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

上市公司有时也会利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来操纵利润, 比如改变长期股权投资处理方法及合并报表范围。

6. 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

审计师应对上市公司期后事项及或有事项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 不可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此外, 复杂的控股关系、跨地区交易、非法或非规范的融资行为、所审客户的股票在二级市场的异常波动都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应受到审计师的特别关注。

三、舞弊审计的程序

舞弊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并不是独立于一般财务报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而存在的, 财务报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在舞弊审计中同样适用, 而且舞弊审计通常要和财务报表审计结合起来。

1. 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审计师应当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及敏锐的观察力, 对于看似无关紧要的的迹象或线索能够提出“合理疑问”, 并能锲而不舍地追查下去, 以确定其是否导致财务报表重大不实表达, 排除合理怀疑。

2. 充分利用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指审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预期特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或关系。分析程序是揭露舞弊的重要工具, 尤其是在管理舞弊的识别上具有明显的作用。

3. 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公司的经济状况不佳, 管理层可能产生舞弊的动机或压力, 公司的经营风险可能转化为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 因此, 审计师应当从多个角度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 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4. 执行询问程序。

舞弊从本性上看是易于隐藏而难以发现的, 但还是会存在蛛丝马迹。查找舞弊的最佳线索不是账面资料而是相关人员, 审计师对企业管理层和雇员的询问是发现舞弊行为的重要途径。审计师应当掌握询问的技巧, 避免单刀直入而使有关人员无法接受, 还要运用心理战术, 在询问中察言观色。

参考文献

[1]刘明辉, 韩小芳.财务舞弊公司董事会变更及其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J].会计研究, 2011 (3) :81-88[1]刘明辉, 韩小芳.财务舞弊公司董事会变更及其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J].会计研究, 2011 (3) :81-88

[2]张蕊.高风险形势下企业欺诈与舞弊的防范[J].会计研究, 2010 (7) :46-49[2]张蕊.高风险形势下企业欺诈与舞弊的防范[J].会计研究, 2010 (7) :46-49

[3]郑艳茹.浅谈企业舞弊审计的层次[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1) :28-30[3]郑艳茹.浅谈企业舞弊审计的层次[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1) :28-30

[4]邵汝军.舞弊审计方法的创新:战略推理法[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4) :27-31[4]邵汝军.舞弊审计方法的创新:战略推理法[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4) :27-31

科举史上的舞弊与反舞弊 篇7

外帘官

简单来说, 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院试, 童生通过这个考试可以成为秀才。院试过后是乡试, 通过乡试就是举人了。《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就是在乡试后欢喜疯了的。第三级是会试, 在京城举行, 考试通过后就是进士。会试后额外还有一个殿试, 但是殿试一般不淘汰考生, 只决定名次。

不同级别的考试, 考场制度就不相同。以明清时代的乡试为例, 朝廷把考官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帘官, 一类是外帘官。内帘官包括主考官和同考官, 其职责就是阅卷。外帘官则包括一大堆人员:印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监门官、搜检官、供给官等, 总指挥是提调官。这些庞杂的人员全部任务就是确保从入场到交卷, 从交卷到内帘官阅卷, 这些过程中没有任何作弊。

怎么防止呢?首先他们就面临一个问题:来考试的, 可是考生本人?万一学霸拿着学渣的准考证过来代考, 怎么办?他们想到了两个办法, 一个是准考证上描述考生相貌, 比如:胖、面白、虬髯。万一考生为了考前精神一下, 把络腮胡子剃了, 那很遗憾, 你只能先回家养胡子再说。但这些描述也会引发争议, 清朝考官胡希吕就钻了牛角尖。他监考的时候, 如果考生脸上有胡子, 但是准考证上写“微须”, 他就认为是冒名顶替, 不许入场。考生着急了就跟他辩论:微须嘛, 就是微微有胡须, 凭啥不让我入场?胡希吕解释说文言文上“微”做“无”解。当然这就是强词夺理。考生马上反驳:那我皇下江南微服私访, 当作何解?胡希吕哑口无言, 掂量了一下, 终究没有胆量说皇上就是一丝不挂游江南, 咋地?他只好让考生入场了。

当然, 世上相貌千千万, 靠简短文字很难精确描述。长成马云那样的还好, 像长相普通的, 光靠几句话很难知道是不是本人。所以朝廷还规定了第二个办法, 考生入场前必须得有认识他们的人, 当场指认、签字画押, 如事后发现有冒名顶替情节, 指认者负连带责任。这两个办法虽然有些用处, 但并不能百分百地杜绝冒名顶替。不过站在朝廷的角度考虑, 也确实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如果当时有指纹机, 皇帝一定会用上的, 可惜没有。

下一个问题就是夹带抄袭。这个只能靠搜。明朝时候就搜得非常仔细, 经常把考生扒光了, 从发辫到脚踝仔细搜检, 有时候连肛门都要扒开瞅一瞅, 看里头有没有夹带。清朝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考生的厉害, 警惕心不够, 觉得考个试何至于此嘛。后来朝廷就发现势头不对, 对搜检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烦琐。乾隆对此就亲自下过文件, 规定得极其细腻, 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了:考生的皮衣不能带面, 毡衣不能带里, 鞋不能带厚底, 笔管必须镂空, 蜡台柱必须空心通底, 考篮必须玲珑格, 带的糕点饽饽必须切开……结果会试的时候, 考生们都穿着不带面的皮衣入场, 白花花、毛茸茸的一大片。大清考场一眼看上去就像装满了喜羊羊的青青草原。乾隆还坚持要检查考生的“亵衣下体”, 他也承认这样不太得体, 但是他痛心地说:不搜行吗?

不搜真是不行。这些考生夹带本领出奇高明。他们能把夹带书籍做得非常小, 据说还专门用老鼠须写小字, 十四片薄黄绢上能抄40万字, 卷头还有精密的目录索引。有的考生把一本四书都穿身上, 胸口是《论语》, 后背是《孟子》, 两个袖子里有《大学》, 一身浩然正气。面对这样的考生, 皇上要检查下体, 也确实是不得已。

但是光入场的时候搜身就行了吗?那远远不够。考生们还有其他的手段。有位考官就注意到了一个现象, 每到考试的时候, 贡院上空就聚集着许多白鸽, 展翅翱翔, 非常的祥瑞。后来他才发现这些鸽子不是祥瑞, 而是来给主人送小抄的。为了防止考场内的作弊, 朝廷除了锁上考场隔绝内外、派巡检官来回巡查这些措施以外, 还派驻大量士兵, 有时候一个考生身边配一个士兵, 采取人盯人的策略。

从考生交卷, 到卷子落到阅卷官手里, 这个中间过程也能作弊。当然了, 朝廷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乡试和会试都有专门的誊录官抄录考生的卷子。考生的原卷叫墨卷, 誊录后的卷子叫朱卷。内帘官只能读到朱卷, 这是怕他们辨认考生的字迹或者记号什么的。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誊录官可以预先偷出几分空白卷, 临时伪造墨卷。这下朝廷终于傻眼了。

内帘官

朝廷真正放心不下的还是内帘官。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所谓“窗前不言命, 场上莫论文”, 八股文毕竟不是标准化考试, 并非写得好就一定能考中。只有贿赂到了内帘官, 才能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朝廷对内帘官的防范最严, 比如按照规定, 主考官一旦被任命, 就不得再和外人交往, 直接赶赴考场, 然后就被锁在里头, 一直到阅卷结束才能放出来。此外, 朝廷还配备了很多同考官, 一方面分担主考官的工作, 一方面也有人多了能互相制衡的意思。同考官数量很多, 以清朝为例, 在会试和大省份的乡试时, 同考官有十八位之多, 号称“十八房”。墨卷不许进内帘, 送进内帘的只有誊录好的朱卷。阅卷开始前, 正副主考官把朱卷分成小堆, 用抽签的办法随机分派给同考官。同考官阅卷后, 选出好卷子推荐给主考官, 两位主考官来决定是否录用。乡试阅卷结束后, 所有墨卷和朱卷要再送往京师礼部, 由40名官员逐一检查, 称为“磨堪”。

必须承认, 这个过程很科学很精密, 但这里就没有破绽吗?当然有。比方说, 朝廷要是任命我为江南乡试主考官, 虽然说接到任命后我应该马上出发, 沿途不得和外人交往, 但我毕竟是个官员不是囚犯, 总不能弄个木龙囚车把我装起来, 一路上几千里地, 身边还有仆人, 我总能找机会传递点什么东西出去, 然后中间人就可以包办一切了。另一方面, 会试或京闱乡试这样级别的考试, 主考官的候选人就那么几个, 大家很容易猜到, 完全可以提前走门路。

内帘官舞弊的手法, 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卖题, 一个是关节。其中最重要的是关节, 卖题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因为就算你预先知道了题目, 也最多能保证卷子的水平高, 但各花入各眼, 怎么能确保考官一定录取呢?所以更保险的办法不是买题目, 而是买“关节”。什么是关节?就是文章里的标记。我事先告诉你几个字, 你在卷子按照某种规律用进去, 我阅卷的时候就能认出这是你的卷子, 自然就会录取你。“关节”所用的字颇有讲究。八股文是“代圣人立言”, 格式和用语都有严格要求, 比如你要是给“猪八戒”三个字做关节, 对方就很难把这三个字嵌到文章里去, 就算勉强嵌进去也会不伦不类, 磨堪的时候很容易被发现。所以一般关节用的都是虚词, 比如一般人句子结尾用“也”, 你就先用“也哉”, 后用“也矣”, 考官就知道是你了。这就像写诗, 大家都说:啊, 黄河!你偏偏说:啊呀, 黄河!这就是“关节”。

科场案

明朝对科场舞弊还相对宽容, 除了洪武年间有过一次不清不楚的滥杀外, 其他时候对舞弊的官员最多是贬官、杖责而已。到了清朝, 惩罚手段就变得严酷起来。顺治八年丁酉科场案尤其血腥。那一年同时查出多地乡试舞弊, 以顺天府、江南两地为最, 结果在顺天府乡试案里, 四名同考官被杀, 三名牵连进去的官员也被诛杀, 家产籍没, 父兄妻子共108人流徙关外的尚阳堡。另有40名案犯已经被判处死刑, 最后一刻改为流刑, 全家流放尚阳堡。江南乡试案更惨, 两个主考加18个同考官一个不留, 全部处死, 妻子没入为奴。

这场大难的导火索出在同考官李振邺的身上。这是一个妄人, 他一被任命为顺天府同考官, 就张罗着卖关节。托谁卖呢?托自己小妾的丈夫。这听上去有点怪, 需要解释一下。李振邺纳了个小妾, 却又怕老婆知道, 就转给朋友张汉做了太太。但转让只转让白天, 夜里还是李考官的小妾。这两位丈夫合伙养媳妇以外, 还合伙做“关节”买卖, 而且规模做得极大, 一口气卖出去24份关节, 还给某位医生白送了一份, 因为人家治好了李振邺的病。谁料规模做大了, 就有点拢不住, 卷子一交上来, 李振邺就派仆人满世界核对关节。不光在自己负责的考卷里找, 还跑到别的考官那里翻。要知道, 这是违法的。按照规定, 只有主考官才有资格翻同考官的卷子, 谓之“搜卷”, 而且还只能是在录取完正常考卷之后再翻。但是其他同考官也卖了关节, 乌鸦不嫌猪黑, 大家就互相换着挑。可见规章制度再严密, 也架不住执行者的勾结。但问题是李振邺的销售量太大了, 几千份卷子里翻出25份关节, 谈何容易?他和仆人马不停蹄也只翻出5份来。其他20份就泡汤了。而且更糟糕的是, 另一位丈夫张汉也入场考试了, 也有关节。李振邺倒是挑出来了, 但是他想起来张汉在卖关节的时候盘剥自己了, 干脆打个叉叉扔一边了。

结果那20位交了钱却没中的举子不满意, 那位丈夫张汉不满意, 李振邺这个妄人自己出来吹牛, 听到的人也不满意, 加上同考官们卖多卖少, 谁的人中了谁的人没中也有矛盾, 最后闹得不可开交, 一直闹到了顺治皇帝的耳朵里, 下令调查。当时满人入关没多少年, 对买关节这样的事情并不懂。听到汉人的解说后, 满大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神奇的事情!顺治皇帝也极其震惊, 他转而往深里一想:顺天府有这样的事情, 其他地方难道就没有?结果又扯出了江南乡试案。其实江南乡试案很可能是个冤案, 因为一直查到最后, 也没有查出什么拿得出手的铁证。但是顺治皇帝是个非常执拗偏激的人, 悍然用最严厉的手段惩处当事人。

这次案件为后来的皇帝树立了一个原则:考官舞弊者死。到了后来的咸丰八年, 也就是考官拿“岂不惜哉”做关节的那一年, 这个原则直接导致了一品大员大学士柏葰的死亡。柏葰其实有点冤, 他根本就没有受贿, 就连他的仆人也没受贿。那份有关节的卷子推荐到他那儿, 他还给刷下来了, 结果同考官求他的仆人, 他的仆人来求他, 柏葰就卖了个人情。结果他的仆人在狱中自杀身亡, 柏葰本人在菜市口被斩。咸丰皇帝是个感情比较丰富的人, 勾绝柏葰后一度流泪, 累日心神不定, 但尽管如此, 他的态度还是很坚决。

上一篇:癫痫大发作下一篇:中职专业课程机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