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模式

2024-07-22

新医学模式(精选12篇)

新医学模式 篇1

随着卫生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 医疗纠纷数量急剧增加, 医院与医生面临严峻的法律和道德挑战。医科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 在大学时代接受怎样的教育才符合真正的当代素质教育的新形势需要, 越来越成为业界人们关注并研究的紧迫课题。本文试通过对医学生素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认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才是处理和构建文明医患关系的根本和最终出路, 并指出了医学-法律-道德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一、当代医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一) 医学生医学素质的调查与分析

首先, 以西医教育为主, 中西医并存, 注重技能培养, 学制时间较长, 这是我国医学生医学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这种教育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和当代医学生在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下多元、波动的思维态势形成强烈反差。调查中我们发现, 多数医科院校医学教育中偏重“生物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 即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常被设为主干课程, 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与医学法律则被列为选修或自修课程, 这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态势极不相适应, 也不利于对医学生新的医学模式的知识与思维观念的培养。

其次, 中西医教育目的的差异性导致医学生价值取向二元化的不稳定态势。虽然“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但具体在实施治疗中, 中西医指导思想上有明显差别。中西认为, “医乃仁术”, 医者首先应有高尚的道德, 治疗中注重的是“辩证综治”、“标本兼治”;而西医讲究的是“对症治疗”, 要求行医者有精湛的技术第一。这使得医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呈现二元化不稳定态势, 表现到今后走上行医的岗位中, 那就是见到收“红包”“药品回扣”等现象觉得有情可原, 就是这种二元化价值取向在实践中的体现。

最后, 学制时段相对较长的特点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其他专业相比, 我国医学生学医一般为5年、7年、8年, 相对较长 (虽然与美国的14年相比仍较短) , 但西医教育为主使得“短、平、快”仍为主导, 反映到学生心理积聚的是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反差较大, 与其他专业相比心理失衡, 从而不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 医学生法律与道德素质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 在整个国家加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大背景下, 各院校法律制度与道德制度建设都有明显提高, 医科院校也不例外。但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追求个性、追求所谓“高度民主”也模糊了部分医学生的双眼, 这需引起我们业界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一是对民主平等的追求导致对法律法规的片面理解。一方面, 通过法律基础和道德常识的教育, 使医学生懂得了追求平等公正的重要性, 学会了人与人交往与相处中的平等相待, 以及行为中遵守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另一方面, 法律知识的普及, 学习技能的掌握, 让他们开始机械错误地运用“优胜劣汰”的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从而出现“权钱交易”、“收受回扣”、“不拿白不拿”等观念在部分医学生思想中悄然升温, 甚至开始琢磨怎样规避法律来维护自己所谓“合法”的权益。

二是过分强调个人第一、自我奋斗, 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淡漠。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学生们接受市场经济金钱至上的观念比较流行, 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权钱交易、互相利用, 医学生也不例外。自我标榜观念的膨胀, 使同学们集体观念、国家至上的理念悄然淡化, 长期以往, 极易使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道德滑波,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医学生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带来机遇的同时, 又使他们经受着更大的挑战。社会分工的越加细密, 要求医学生不仅要遵守法律规范, 更应受医学技术规范的制约, 加强医学生的道德自律尤为重要;同时,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法律理念, 也拷量并冲击着医学生们传统的理念。新医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化和落实, 也呼唤着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诞生。

二、医-德-法并治:构建文明和谐医患关系的保证

(一) 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德法并治的重要性

当一个病人进入医院, 就等于医患之间建立了法律上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 不管社会上有多少种争论, 认为医患关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消费服务关系, 但至少是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民事服务合同关系。这种特殊主要体现在诊疗行为的高风险性, 医疗行为的准公共性, 医疗行为贯穿救死扶伤的道德性, 这些都决定了医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必须要受到医疗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制约。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 尊重卫生人员的社会风气, ”同时, 医务人员本身也要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积极履行,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履行防病治病, 救死扶伤, 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总之, 加强并实行医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

(二) 当前卫生立法的现状决定了医德法并治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 仅全国人大颁布的基本法律有10部, 国务院颁布的卫生行政法规有32部, 卫生部制定的部门规章达400多个, 法律渗透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诊疗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规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教育广大卫生人员弘扬白求恩精神, 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 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 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一切有损于群众利益的行为。”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在加强医德建设的同时, 更注重在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上下大力。“鼓励医师多点执业, 完善医疗执业保险, 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增进医患沟通。”可见, 无论从卫生立法的现状还是卫生改革的发展趋势, 对医学生加强医德法并治教育都是时代必然。

(三)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决定了加强医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的合理性

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承的, 两者辩证统一, 相互渗透, 缺一不可。道德规范必须经过立法程序才能上升为法律层次, 从某种意义上说,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道德。法律的主要功能是惩恶, 但它的适用范围较小, 即违背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因此, 加强道德与法律教育, 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依法行医、合乎道德的行医是紧密不可分的, 缺一不可。在法治国家里, 公共道德规则日益用法律明确下来, 各种法律法规本身就是国家提倡的道德规则, 法律规范最大限度地与道德规范接轨。但在实际操作中, 却存在着将医德建设与卫生法制建设割裂开来, 认为卫生法制建设是硬任务, 抓得“硬”, 医德建设是软任务, 抓得“软”, 医德建设与卫生法制建设的发展不同步, 道德与法不协调的现象。因此, 现阶段, 在实践中摸索医德建设与卫生法制建设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可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务道德法》、《公务员道德法》的形式, 设立《医务道德法》、《医务人员道德法》, 促进和保障医德建设和卫生法制建设的合力作用的实现, 并通过道德建设与卫生法制建设的合力作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三、医学-法律-道德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探究

医学-法律-道德素质教育新模式, 不是简单的概念重组, 而是在每一种教育中都渗透着另外两种意识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围绕医学技能教育, 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提升道德教育水准, 从而打造出新时期真正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为文明行医、合法行医奠定坚实基础。

(一) 将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与医德法并治教育相结合

长期以来, 医学教育偏重于生物科技, 法律教育仅限于浅尝辄止的短期基础教育, 并未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医学法律教育。虽然大多数医科院校都开设了《医学伦理学》, 它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但《医学伦理学》毕竟仅从道德层面要求医学生遵守医德, 这对医德法全面意识的培养是不利的。医务人员承担的是“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重大使命, 它要求医学生在校学习时,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应有充分的法律与道德意识, 否则一旦进入工作岗位, 面对日益复杂的医学领域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的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 就会无所适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 也对我们医学生的教育提出更新的挑战, 加强医德法并治教育才能真正适应并从容应对新医学模式的变革要求。

(二) 医德法意识教育渗透于教学改革和临床实践之中

如何使医学生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律, 让他们明确医患双方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这是我们教育中必须明确的两个结合。但如何真正才能有机结合呢?在法律教学中剖析立法内容和立法精神同时, 更应联系与之相适应的处理结果;在医学伦理教学中不仅讲求医学伦理内容, 还应尽可能地寻求法律的支撑。同时, 将这种培养延伸到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践中既要服从带教老师指导, 还应注意将诊疗操作习惯与诊疗操作规范加以结合思考, 习惯并不一定是合法的, 服从伦理, 更应讲求法律规范的遵守。从而将医德法意识教育真正贯彻于书面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之中。

(三) 将医德法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终生教育系列相融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营造医德法并举意识氛围, 这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课题。根据医科院校的特点, 通过社团建设、专题教育、专业教师贯输等多种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确立医德法意识, 尤其是培养他们的“慎独”精神境界, 从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履行职责, 规范诊疗行为, 妥善处理医患关系都有较大益处。鉴于医务人员在医患关系的主导作用, 培养医学生的德法信仰实为关键, 而这种培养不仅在学校教育中, 更应将其纳入他们的终生教育系列之中, 从而使他们将遵守法律和医学道德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理念, 才能最终造福于全社会百姓。

参考文献

[1]、张乃正, 康美娟.医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3) .

[2]、戴清.浅医学生临床阶段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 2006 (6) .

[3]、佟春光, 张斌.论医患之间的信任[J].医学与哲学, 2007 (5) .

[4]、张红武, 刘轶永, 殷学平.临床阶段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5) .

[5]、张庭澍, 罗蓬等.浅谈医学生医德医风及业务素质教育[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 (5) .

新医学模式 篇2

本研究基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依据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2l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索和建立一种既接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又与地方性医学院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为完善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当前医学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分散,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导致医学卫生人才的专业能力不适应患者和全体健康的需要”的问题和危机,明确提出要“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为目标”。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各医学院校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为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的需求,部分医学院校近年来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研究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等,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既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适应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1研究方法

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紧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改大局需要,通过优化临床医学课程设置,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 业发展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

1.1文献法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回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历史,分析总结现阶段的课程体系特点和存在问题,界定本项目研究价值、可行性和相关课题的内涵、外延,并找到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制定相应的项目目标、研究思路和实施方案。

1.2对比研究法

整理调研资料,总结国内外地方医学院校课程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原有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分析制定出符合医学教育和新医改要求,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1.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及教师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了解学校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情况,以找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2研究价值

本研究首先调查和分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 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性质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 构想;最后,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 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体现了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本项目紧密围绕《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充分体现了教改服务医改大局、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总要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高度吻合医改需求,高度契合医学人才培养要求。

(2)融人文于医学一体,创新全程职业道德育人理念。本项目通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模块,将人文教育课程安排实行纵向连贯、横向渗透,贯穿始终。使人文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通过通识课程教育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为其他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项目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个人实际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 构建出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促进学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可为其他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3结语

新医学模式 篇3

【摘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效果和质量保障的关键。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要结合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充分体现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拓展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笔者尝试构建“五环节、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五环节”即课前、课中、课后、专项实训、临床模拟应用;“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与专业紧密结合,专项实训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旨在通过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践教学 “五环节 三结合”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18-02

医学基础课程是引领学生进入医学领域的重要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必修课。以人体结构学为例,此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是一门形态科学,具有名词繁多、形态具体、枯燥乏味、记忆困难等特点,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搭建好与临床护理应用之间的桥梁,打好基础,夯实根基,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关注的问题。如何把好实践教学关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人体结构学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传统实验教学大多是进行尸体解剖和观察,以达对人体器官定性、定位、定态的综合性了解。对于如何有效地获取并掌握知识,如何与临床应用有效衔接,针对解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的改革甚少,与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人才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因此,必须从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充分体现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时代性特点和实践性原则,根据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拓展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的临床操作,强化技能实践的探究过程,及时把先进的教学理论、成果经验引入教学,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五环节、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五环节”即实践课前、实践课中、实践课后、专项实训、临床模拟应用;“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专项实训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践教学“五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变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条件。传统人体结构教学的理论讲授、标本观察、标本验证三环节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医护模式和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五环节”即:

1.实践课前

首先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医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完成治病救人的重任首先要依赖于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学知识,如果不了解人体的正常结构,不学习人体结构学,就无法对疾病进行正确的护理、诊断与治疗。学生一旦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后,就会产生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此环节可在入学教育中开展,大约4学时,由解剖专业教师对新入校学生以“珍爱生命、热爱科学”为主题进行解剖学馆参观活动,进入解剖学馆首先要求学生在标本前默哀一分钟,以示对生命的敬畏。由教师介绍人体结构及与医护应用的关系、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强调将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此环节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科学,承担责任,爱岗敬业的目的。这是学生步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为将来学好医学基础课程,树立临床意识、服务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践课中

解剖实践教学要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支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标本,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配备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创设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确保解剖实验的有效开展。

解剖实践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技能的科研意识和思维习惯,及时发掘学生潜能,紧密结合专业进行重点内容的标本观察如骨性标志、肌性标志、腔孔裂隙、脏腑之间的毗邻关系等。通过对人体尸体标本实地“剖、查、认、定”的科学程序,逐步加深对人体结构的深度认识。

3.实践课后

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应用横向总结归纳如皮内、皮下、肌内注射部位对比、胸腔穿刺与心腔穿刺对比等。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总结和反思,让学生精湛掌握人体各器官的构造及分布关系,养成规范使用手术器械、严格解剖程序进行操作的临床职业习惯,为以后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让学生能够将人体结构学理论知识充分通过实践体验在互动中探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临床护理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

4.专项实训

结合专业开展实践专项训练。例如,在护理专业解剖实践教学中,我们打破原有的按照各个系统进行标本辨认、识别等传统方式,而是按照临床护理常用需求,突出了以项目为主体的实践程序,如在运动系统中围绕骨性标志的识别和应用、肌内注射、骨折与损伤等项目进行,淡化了普遍性,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

5.临床模拟

学习人体结构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医学护理临床服务,专项实训、临床模拟环节是提高临床护理技能的有效途径。由标本转化为活体,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指导学生相互模拟进行对比实践应用,如护理专业中的血压测量、腰椎穿刺、心肺听诊、静脉输液等,使学生掌握人体结构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以上五个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每个环节均具有明确的内涵、具体的目标、明确的要求与可行的措施,五环节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连环模式。在教学模式运行中,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如“任务引领”、“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情景模式”教学等,形成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三结合”

“三结合”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专项实训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结合临床应用,拓展相应知识。譬如在讲椎弓间的韧带连结时,联系临床腰椎穿刺操作,从腰穿定位的体表标志到穿刺由浅至深所经过的结构层次,详细分析讲解。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其深刻理解椎弓间的韧带连结,牢固掌握了椎骨间“三长两短”的韧带。在讲前臂骨间膜时,联系前臂处于旋前位或旋后位时骨间膜松弛,处于半旋前或半旋后位时骨间膜最紧张,因此临床上在处理前臂骨折时,应将前臂固定于半旋前或半旋后位,以防骨间膜挛缩,影响愈后前臂的旋转功能。

总之在教学中联系一定的临床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专业实践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又能使其牢固掌握解剖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项实训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为学生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夯实基础,为就业及职业发展打好前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芳,秦勇. 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应用指导[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

[2]陈尚.护理技术操作解剖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

[3]于振海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小班化教学在人体解剖教学中的探索[J].解剖学杂志,2012.03

[4]马勇等.解剖学实验室开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02

[5]李新荣等.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3

新医学模式 篇4

1.1 研究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指出, 高职院校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4 年6 月23 日, 教育部等6 部门颁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年) 》。该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同时指出,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一为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国发〔2014〕19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国家已经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契机, 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 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研究。然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差强人意, 大多数合作还停留在文件协议以及顶岗实习层面上,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深入和全面, 校企合作尚未贯穿学生入学至就业全过程。多数院校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亟待形成。

1.2 研究的意义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深、拓宽校企合作之路, 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形成相对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新型校企合作机制, 并在全国高职院校推广, 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新模式的研究, 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学校、企业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从而更加广泛、深入、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该模式的建立, 将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实训技能水平、综合素养以及市场竞争力, 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为义齿行业、企业提供优秀的技能人才。

2 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是以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例, 通过深化与沈阳金赛义齿的合作, 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彻底改变仅限于签订协议及顶岗实习的浅层校企合作, 企业深入人才培养每个环节, 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培养义齿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3 研究的现有基础

自2011 年3 月到2012 年7 月, 我们对国内多家义齿企业进行了调研, 包括深圳现代义齿、深圳康泰健义齿、沈阳金赛义齿、沈阳定远义齿、沈阳宏仁义齿、沈阳锦冠桥义齿、大连黄伟义齿等多家大、中型义齿企业。与义齿企业老总及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问卷调查, 了解义齿企业行业需求, 掌握企业规模、效益、企业文化及未来发展愿景;同时, 积极参加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术会议, 并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参观学习。

在此基础上, 我们收集、整理了各项资料, 对各家义齿企业进行综合实力的比较, 同时考虑地域、企业负责人素质等多方面因素, 初步确定与我院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沈阳金赛义齿, 并邀请该企业人员到我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进行参观考察, 最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2012 年9 月4 日, 我院与沈阳金赛义齿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4 研究的具体实践

本课题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展开, “全方位、多角度”是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企业的全程参与下,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研究。

4.1 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1) 弱化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医学要素, 强化技术要素。大胆删减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8 门相关医学基础课程, 基础课仅保留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 增设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美术与雕塑课程。

(2) 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时比例。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可摘义齿修复技术、固定义齿修复技术以及全口义齿修复技术理论与实训课比例达3∶7。

(3)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课按照工作流程整合为模型、内冠、烤瓷、支架、排牙5 个模块, 将以往的学科教学改为项目教学。

(4) 优化教学内容与安排。为了适应义齿加工的工作性质, 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课, 将以2 学时为1 单位的授课安排变为以6~8 学时为1 单位进行授课, 这也为企业大师授课提供了有利条件。

(5) 改变学生2 年在校1 年在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学年提前9 周进入企业。这样既保证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实施, 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入企业实习机会, 学生更容易选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4.2 创新授课模式

改变以专任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 实现“一课双师”。企业派遣各部门主管技师与院内专任教师共同完成实训课教学, 理论引领实训, 实训提升理论, 学生在尚未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即由企业技师带教, 缩短了学生岗前培训时间。

4.3 感受企业文化

学生入学后即着企业的工装, 第一学期即到企业见习, 感受企业文化, 使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企业创造条件, 连续3 年带领学生到东北牙科器材展览会参观, 开阔学生视野;同时, 企业老总亲自到学校做职业培训, 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义齿制作的职业氛围, 明确学习方向。

4.4 企业积极参与奖励活动

企业技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对学生进行成绩评比, 引入竞争机制, 期末对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在每年一次的技能大赛中, 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培训选手, 担任评委, 并且为大赛全程提供赞助。

4.5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企业全程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时, 依托省级创新型实训基地项目, 校企共同进行实训设施改进、实训设备及耗材申报等。实训基地完全模拟义齿企业真实环境, 营造企业真实氛围, 学生入校即感受到真实的企业文化。

4.6 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就业

学生入企后, 企业首先对其进行基础技能培训, 包括牙体雕刻的训练, 讲解先进的加工工艺、设备及材料等, 学生系统学习各生产部门产品的生产、加工流程及制作工艺要求等。由于学生在校已经由企业技师亲自带教, 而且非常熟悉沈阳金赛义齿的企业文化, 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 很快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企业为每位实习生选派一对一的资深指导教师, 即实施管教一体方式的“导师制培养”。实习结束后, 企业为学生安排相应的技能考核, 考核合格后即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通过走访、电话、问卷、电子邮件、微信等多种方式对我院毕业生进行综合测评, 学生多数反映入企后没有明显的陌生感, 岗前培训时间也明显短于其他院校学生。企业对我院学生高度重视, 学生基本被安排在质量检测、美学工作室、上瓷等关键部门, 且顶岗实习结束后全部被企业留用。

实践证明, 近几年, 通过与沈阳金赛义齿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合作, 我们共同培养的学生在面向义齿行业、企业时有着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由于企业技师提前一年对其进行培养, 实训技能大幅度提高, 相比其他院校学生, 有着更加清晰的职业规划。

自2010 年3 月成立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以来, 我院已经为义齿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能人才, 许多学生已经成为义齿企业的骨干力量。作为一所高职院校, 我们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 使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更加完善, 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相关决定的出台, 职业教育的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 国家也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与沈阳金赛义齿在长期合作基础上, 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的研究, 将对普通高职院校与国内大、中型义齿企业的深度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新医学模式 篇5

山西省人民医院

曹益跃

【摘要】 新医改方案公布,标志着举世瞩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幕拉开,作为医疗卫生服务重要载体的公立医院,责无旁贷的承载着医改重任。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成为本次医改公立医院 改革方向。作为医院三大技术支柱之一的临床医学工程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介绍了中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及其临床医学工程服务模式,特别着重介绍了我国香港地区先进的管办分开的医管局运作方式及其高效的临床工程支援服务系统。通过分析比较,认为香港医管局模式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方向,因此我们的临床医学工程,应该解放思想,积极变革创新,突破自我配套封闭式的供给福利服务模式,创建企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学工程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全面筹划、运营、管理,为医院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临床工程保障服务,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字】 医改 临床医学工程 创新

一. 医改历程

1979年-1985年 资源短缺,国家埋单,医改从预热到启动。卫生部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1986年-1991年 给政策不给钱,医疗费用矛盾初显。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1992年-1999年 公益化市场化大争论。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这一阶段,卫生系统的内部争论日渐兴盛,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

2000年-2004年 产权改革的号角吹响 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使得酝酿于1999年的宿迁医改名正言顺;

2005年-2007年 《中国青年报》披露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国家正式启动医改,成立了由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出任双组长; 2008年11月发布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 ”;

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公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

题”。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四梁八柱”。目标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四个体系的建设和八项配套的措施。

2010年2月 五部门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统筹配置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总体目标: 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为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奠定基础。二.一些国家和地区先进医疗服务制度

二战以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建立起公立医院,以解决医疗市场 失灵的问题。由于医疗行业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经济外部性,所以大多数国家的公立医院由政府集中管理,公立医院隶属于政府部门。但是,这造成了世界各国的公立医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效率低下和质量低劣等问题困扰,无法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许多国家开始寻找政府管理公立医院的新模式⋯⋯

政府管理公立医院模式分类:1.政府直接管理(行政性管理“管办合 一”),a.单一行政机构(中国),b.分离行政机构(加拿大、香港);2.政府间接管理(企业性管理“管办分离”),a.公立医院集团(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b.单一医院法人(美国、德国、台湾)。

美国公立医院均隶属州政府及地方政府机构,行政管理由所属政府 机构严格控制,但内部经营完全由医院自主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美国政府对医院的监管主要体现在质量控制、医疗设施和服务项目控制、费用控制等方面。绝大多数公立医院是综合医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

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立医院实行改革,其具体措施是原有的公立医院组建成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医院托拉斯(Hospital Trust)。公立医院改革使政府由“办医院”转变为“管医院”,由提供服务转变为购买服务,使政府部门能够有更多的财力和精力追求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和可及性,并有利于政府部门对所有类型医院的公平监督和严格执法。

德国政府不直接经营医院,而是把公立医院变成自负盈亏的实体,使医院在人事、财务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强调非政府机构社团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成立了包括疾病基金协会、医生协会、医院协会等在内的各种社团,政府只要通过加强立法和对社团行为的监控即能有效地管理卫生系统。

澳大利亚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府对医疗机构实行间接管理。在各州,政府还聘请社会各界贤达人士组成董事会管理相应医院,在公立医院内部,日常管理实行院长责任制。

加拿大政府对医院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计划管理机构实施的。《加拿大卫生法》规定,加国的医疗卫生制度以公费医疗为主,联邦和省两级政府提供公共医疗保险资金、由公立医院、私营医院和医生提供医护服务。这种制度规定了加拿大公民享有一整套普遍性、公共性、全面性相结合的医疗保险计划。

管办分离典范—香港医管局。香港医管局成立于1990年,在此之前,香港政府同样扮演着“管医院”和“办医院”的双重角色,医院由政府部门医院事务署直接投入和管理(所有公立医院雇员均为公务员),也同样面临着医院管理欠佳、病人满意度低下、医疗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香港政府的重视,香港政府开始积极着手对医疗保健制度进行改革。1990年12月1日,根据《医院管理局条例》,香港医管局正式成立,并接管原医院事务署下辖的全港38家公立医院及有关医疗机构(包括3.7万名员工),成为政府以外的第二个最大的公立机构。目前,医管局及其下属机构共有员工5.3万名。

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探索的公立医院改革证明,医院管理结构、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作用是改革当中至关重要的三个方面。从世界范围看,政府将公立医院的举办和管理两权分离,是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从政府在同一个机构内直接举办和管理医院,到将举办和管理的职能划分在两个不同的政府机构内,再到政府通过公立医院集团董事会管理医院,最后到政府通过单一医院法人内的自主管理委员会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管办分离”的逐步推进、由弱到强的过程。但是,最重要和实质性的分界点在于,以行政方式来管理医院,还是以企业化方式来管理医院。从各国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来看,公立医院的管理权直接交给企业化的医院(或集团)来管理,更能够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病人和社会的需要。三.一些国家和地区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管理模式

美国临床工程管理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医疗服务市场,其临床工程管理服务体系也是全世界最完整,最规范的体系。服务范围涵盖整个医学工程技术生命周期。美国近年来以医学技术管理(Healthcare Technology Management)为中心开展临床工程服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 战略性技术规划 包括战略性临床规划和战略性技术规划 ;

 技术评估;

 设备资产管理;  设备采购与配置;

 风险管理与质量保证和改善

为临床工程服务的民间组织

JCAHO(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ospitals Organization)对医院进行检查, 对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民 间委员会.AAMI(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提供设备鉴定,仪器规格制定,临床工程师资格审定;

ECRI(Emergency Care Research Institute)设备鉴定,情报收集; ACCE(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i Engineer)临床工程学术组织,临床工程师资格考试评定。日本临床工程

在日本,购买医疗器械时,制造商负责免费维修和检查,所以日本临床工程师主要从事临床技术服务。其任务是在临床机构中操作诊断或治疗仪器,承担仪器使用前的检查和准备、仪器操作、数据记录和整理、仪器的日常保养等。以日本三井纪念医院为例,其临床技术服务主要以手术室为中心,并遍及人工透析室、心导管室、病房等临床领域包括人工心肺机、人工透析机、心导管检查、术中术后监护以及其他治疗和检测仪器的调整、操作。

香港地区临床工程支援服务体系

医院管理局统筹医疗设备资源分布,医院管理局,是负责管理香港的公立医疗系统的法定独立机构,通过卫生福利局长对特区政府负责.下辖43间公立医院/医疗机构、45间专科诊所及74间普通科诊所。截至2004年底,医管局辖下的病床有28,410张,并聘用了约53,000名员工。政府每年的医疗拨款将近300亿港元,由医管局负责管理。用于医疗的拨款.包括医院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按月发给各医院.用于购买医疗设备及医院信息系统的资金,则一般按季度发放。

医管局下设业务支援与发展处(BSSD),有一个生物医疗工程小组,成员包括医生、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等.负责整个医管局所辖40多家医院的20万部医疗仪器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他们的目标是经济、高效地保障医疗仪器质量安全、运行可靠。

一个公立医院要引进一台新设备,一般工作流程如下:

医院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生物医疗工程小组根据全港医疗设备分布现状进行论证,并上报医管局→医管局审核划拨资金给医院→医院购买设备

医管局考虑医疗资源的分配,主要依据该医院所辖人口数量。这种由

医管局统筹管理的模式,既保证了医疗设备的同步更新.满足临床需要,又避免了医院之间不必要的竞争,浪费社会财富,很值得借鉴。

BSSD开创性地推行了多种业务模式和管理方法,发展策略性“外包”、实行设备“总寿命周期成本”(Iife Cycle Cost,LCC)管理,与服务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等来指导设备采购,通过预防性维修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监控设备风险,取得了长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香港医管局BSSD医学工程服务部门只有4个工程师、9个技师,无法对下属的40多家医院提供全面的维修保养。依据效益最大、经济最优的原则,采用维修保养服务外包的形式,BSSD负责对维修承包商服务表现进行基准制订和监测,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管理的运行效率,并节省了开支。BSSD将医管局与维修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监管和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BSSD负责监测维修承包商的服务表现,以确保整体医疗质量。要求承包商对医管局属下40多家医院的医疗仪器按照统一的服务水平进行标准化维修保养。

服务水平的标准化可以通过统一的维修服务级别来实现。维修服务级别是按照医疗仪器风险级别划定的。如呼吸机、麻醉机等高风险的设备将需要高频次的维护保养,对医疗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维修承包商的监测基准会被明确地写入合同里,包括需要达到的总维护小时数、抢修反应时间、修理时间、持续性维护频率、医疗仪器的安全测试、无故障时间保证,在设备损坏后有替代设备及时提供等承诺。

有数据显示,在2007年,香港医管局与香港政府机电工程署订立的医疗仪器服务水平协议中。机电工程署服务范围涉及医疗仪器规格审核、仪器验收、医疗仪器的安全警觉和事故通报。全年对350种仪器发出了19项安全警告及建议,进行了11138项认可测试,并审核4578项仪器规格。帮助医管局提高医疗仪器在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提升对病人的医疗服务水平,更为医管局提供2.5%的生产力增值。

除此之外,医管局还将超过22200部医疗仪器的保养合约外包给专业的医疗设备维修服务商,总值约7500万港币,每年共为医管局节省近700万港币。其中GE是香港地区医疗设备维修保养方面最大的供应商,负责43家公立医院11000台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占整个公立医院设备资产的15%。医管局通过服务外包真正得到了实惠。医疗仪器维修保养采用外包形式提高了医管局的整体运作效率,减少了医管局的行政开支和人员投入。

基于长期合作的目的,以及服务外包可能存在的风险,香港医管局在遴选维修承包商时会格外谨慎。BSSD通常会在市场中收集潜在的服务承包商的信息,并了解他们对医院设备保障服务能力,选择公开招标来遴选合格的承包商,确保整个招投标过程公正、透明,并能获得竞争性价格。中标者的最终入选基于各种要素的评估结果:包括服务质量,设备维护的保养追踪记录,系统性支持能力,全球技术支持水平,具有价值增值的服务

和其他必须的资格。

双方紧密的合作关系能让设备的质量保障工作更通畅。只有维修承包商对医院临床提供及时、到位的医疗仪器维修保养服务 才能确保医管局属下各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机电工程署协助医疗设备管理及维护

香港政府机电工程署下设卫生工程部,共有员工1040人左右,为全港公立医院提供医疗设备及其他机电设施维修保养服务,并就医疗设备的采购提供专业意见。卫生工程部采取一站式服务,派出专业队伍进驻到各个医院,医院无论是设备的安装、维修、安全管理,还是购置,都可以很方便得到协助。卫生工程部采用ISO9000管理模式,24小时提供可靠的服务,让医院方面可以专注于医疗护理工作。卫生工程部拥有庞大的资料库,所辖医院的医院设备资料,都有详尽的记录,提供给医院及上级部门以作参考。此外,卫生工程部与ECRI(国际急救医疗研究所)等国际机构都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以保持资料库的更新,追踪国际最新医疗设备成果,以更好地为医院临床提供服务。

以伊丽莎白医院为例.卫生工程部在该院分支机构包括三个小组:医疗电子部负责医院呼吸机、监护仪等电子设备的维护,机械工程部负责医院空调、氧气、锅炉等大型机械设备的维护.还有一个小组负责行政管理及技术咨询。以伊丽莎白医院为中心.该分部还负责周边地区一些公立诊所、化验室的医疗设备技术支持.基本上可以保证该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卫生工程部以相对较少的人力资源,完成了大量的维护保养工作,其中原因之一是机电工程署依靠自身优势.经常选派员工外出学习,到英国、澳洲等先进国家参加培训,使得员工在保持知识技能更新的同时,也能够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很高。卫生工程部基本上可以完成医院85%以上的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工作,剩下l5%左右大型放射设备.因为专业性太强,一般外包给厂家进行维护。

总之.医院管理局和机电工程署卫生工程部通力合作,为香港的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保持引进高新设备的同时.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值得内地同行学习和借鉴。

香港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成内地医改“参考模板”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出席香港医院管理局2011研讨大会开幕时致辞表示,内地医疗改革制度可以借鉴香港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向内地公民提供有效及廉价的医疗服务。

香港医疗体制与内地最大的不同就是香港的公立医院实行“管办分离”。在医院的开办和日常业务方面,由医管局负责,公共卫生署只负责香港地区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事实上,内地的上海、无锡、成都等地已试水“医疗国资委”模式。

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收官之年,公立医院改革将关系到医改的最终成败。公立医院实行‘管办分离’是老百姓的呼声,也是大势所趋,随着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公立医院一定会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北京市医管局也于近期挂牌,市医管局将以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身份办医院,对22家大医院实行人财物和运行的统一规范管理,向医院派驻监事会,监事会对医院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监督。公立医院实行监事会监督下的院长负责制,市医管局负责聘任院长,院长拥有对医院人财物充分的调配权,接受市医管局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市卫生局将侧重宏观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履行好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等行业监管职能,完善人员、机构、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四.中国临床医学工程改革创新之路

从1974年南京军区总院建立我国第一家临床工程学科到现在已有三十余年,应该说起步并不算太晚,但受制于体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总体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医院临床工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集权管理体制和封闭的供给福利服务模式:自我服务,自给自足,自我配套,大而全,小而全。弊端是:只强调保障供给,不讲求成本核算和经营效益;投入产出管理是粗放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小生产方式,这种供给福利型的无价或廉价服务只会加重医院的经济负担,根本无法提高效益;不参与社会竞争而失去应变活力,由于无资金积累不能按需培养人才和添置设备,发展严重滞后,求与供矛盾日益突出,常常处于“被告”的被动地位。管理模式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医院的改革发展,因此,临床工程服务模式变革创新势在必行。

观念创新 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就的思维定势,树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主动求变意识;

制度创新 在新医改下,临床工程要率先树立一面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大旗,从仅仅对内服务,转变为对内、对外两条腿走路。按照自愿选择、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原则组建公司,开展对外服务;

管理创新 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先进的激励考核机制和规范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使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服务创新 打破传统思想禁锢,转变服务观念,树立一切以客户需求,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流程,建立服务标准,让服务植入每一位员工DNA中,让服务成为核心竞争力;

业务创新 从客户需求出发,打破以往单一维修业务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多角化业务模式,涵盖技术咨询规划,市场调研,技术评估,设备维修,设备维护保养,技术支持,质量控制改进,教育培训,资产管

理的多元业务;

组织创新 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五项修炼,建立学习型团队,激发每一个员工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让大家按照共同价值观,共同行为准则,为了共同的使命,向共同的远景目标前进;

技术创新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医学工程技术更是各种学科技术浓缩精华,必须紧密跟踪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新技术,提高自身技术实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经营模式创新 转换经营模式,使临床医学工程产业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单兵作战时代已经结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注定要淘汰,各医院临床医学工程部门联合起来向集团连锁经营模式转型已迫在眉睫。通过打造龙头,兼并收购,实行内部优化组合,对外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临床医学工程连锁经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才是临床医学工程有效甚至是唯一的生存发展之路。

新医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全球医学教育改革 生物医学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18-01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经历了三波大的改革。以科学课程设置为基础的第一波改革和以PBL教学方法为基础的第二波改革对全球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波改革肇端于21世纪初,提出以系统为中心,确立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要求[1]。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否接受第三波医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适应挑战?本文将在阐述国外最新进展基础上,分析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内容

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以系统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为推动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发布了《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

报告中,委员会强调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委员会诠释了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关系,认为课程设置应该是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必备能力的手段,岗位胜任必备能力才是教学目标,应该是学习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而不是课程设置决定教学目标。委员会强调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学科导向的方法,体现高度个体化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委员会重视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原因在于卫生系统的转型使得跨学科教学和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医疗服务须要多方职业人员的共同合作,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作为一种指导性理念,旨在让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团队合作。此外,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和跨行业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上,还应延伸到课外,包括共同做志愿者、跨行业专题研讨会等;跨专业学习应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包括在毕业前和毕业后的社会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委员会认为,卫生服务环境日趋复杂,团队合作日趋重要,只有在教学只之中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医学卫生工作者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适应团队合作,提供更好医疗服务。

2 当前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迅猛发展,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培养数量迅速急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结合前述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进展,当前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教学目标上,缺乏明确的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教学目标。现有教学目标过于抽象,没有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要求,与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岗位需求脱节,学用分离,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第二,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目标指引,内容落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知识课程信息量小、更新速度慢,技能培训课程严重缺乏。从知识更新角度而言,生物医学知识从教科书到专著约差五年、从专著到最新文献又相差五年,不更新专业知识,研究生就无法跟上社会更新速度;在技能培训上,研究生技能、能力培训不够。须要认识到,能力、技能培训是创新想法实现的必备基础。目前研究生缺乏足够的技能培训,往往有想法没做法,即使有创新性想法也无法实现;第三,在学习方法上,缺乏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无论是教师之间还是研究生之间都缺乏足够的合作。目前,医学研究生学习仍然是单学科培养、单导师带教模式,一方面导致研究生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活跃;另一方面,也导致研究生团队合作、协同创新能力缺乏,不能胜任岗位要求。上述这种传统的“单学科培养、单导师带教、重知识课程、轻视技能培养、学用分离”的传统培养模式,不能高效整合国内外、理论与技术、基础与临床、科技与产业的创新教育元素,使得学生创造力不足,不能满足未来岗位需求,与满足创新国家建设和转型发展需求更是差距巨大。

3 全球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国内医学院校已经开展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拟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对岗位胜任能力、课程设置和学习方法的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建立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全过程衔接培养模式。克服目前分阶段教学、学用分离,研究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单位需求的问题,以未来职业生涯引领,进行本科生、研究生及职业人生的全景式培养,将研究生和临床、教学及研究等用人单位需求结合,实行研究生招生和高校助教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与助教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助教准入标准有机衔接,研究生毕业证书、专业学位证书授予与助教资格证书、助教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有机结合[3]。

(2)在课程设置上,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指导,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实验技能培训。用科学问题引导,通过开设“免疫识别、应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等高级文献阅读课、开设“基因表达调控基本论及实验技术”等暑期实验技能培训班及举行博士生论坛等,克服医学研究生目前国外前沿文献阅读量小,对本领域学术动态了解不全面、文献综述能力差问题,逐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良好的实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个人转换技能的培养,帮助研究生满足个人综合发展需要。具体包括:写作能力、论文陈述能力、团队写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课程。

(3)建立跨学科导师合作教学制度。在导师师资配置上,打拼传统“一对一指导”模式,建立导师组,以一名导师为主导师,2~4名相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导师为辅导师,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学习、从不同导师身上学习医学前沿知识以及学习不同导师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碰撞的交流平台。同时,提供合作学习小组平台,促进研究生以沙龙、课题组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Julio F,Lincoln C,Zulfi qar AB, 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

[2]刘真,医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引发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学,2011(5):15-21.

新医学模式 篇7

关键词:妇幼保健,转化医学,策略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已是全球趋势。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背景下,对于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来讲,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预防为主的群体保健观念,而且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法律意识、良好的组织协调及沟通表达能力。对此,承担培养妇幼医学人才的地方医学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从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能够提高妇幼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使其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成为扎根基层、 服务妇女儿童的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一、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妇幼卫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近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为实现临床与基础的一体化,以推动医学发展,已开始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妇幼卫生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弥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裂痕的重要桥梁,其培养目标是保健、医疗、预防和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型妇幼卫生人才。然而,目前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等为主,学生毕业前一学年才被安排到妇幼保健院( 所) 实习,这势必造成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隔周期过长,“学”与“用”脱节。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而转化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原则,始终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进行一系列的医学研究。因此,为了使妇幼学生能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必需让转化医学理念在妇幼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妇幼卫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1.专业素质培养

由于科学先进性的课程体系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未来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要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对妇幼医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根据保健医学的特点和妇幼病况的特征,以突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妇幼医学知识体系。专业教师应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社区妇幼保健问题学习( CBE - PBL) ”的培养模式,采用理论讲授、小组案例讨论、临床和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等辅助手段开展教学,从而为培养妇幼医学生的优秀专业素质提供良好的平台。

2.人文素质提升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关注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新的医学模式则强调人的健康、亚健康、疾病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的影响。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妇幼医学服务开始转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优质的健康服务。地方医学院校妇幼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要到基层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有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的全方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是我们发现,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正在边缘化,已经影响到了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因此,各地方高校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结合新医改对妇幼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妇幼卫生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环节中做到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以使学生树立以人类价值为终极关怀的伦理观念,并增强其为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意识,使其日后在保健服务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得到规范。

3.科研素质培养

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对于其日后的职业生涯意义重大,无论其成长为临床职业医生,还是成为医学科研工作者,都必须以扎实的科研素质作为基础。由于转化医学具备“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和“多学科会聚”等特点, 其研究内容以疾病诊疗为目的。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妇幼专业学生对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的理解与整合能力,巩固专业基础,为今后从事研究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在医院 - 学校双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选择课题,研究课题最好与妇幼保健学的课程内容相符合,并且是临床工作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面向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专项科研基金,让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结题、成果鉴定全过程,从实施的结果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研积极性。

4.就业能力提高

业务强、技术精是医生自然素质的体现,是其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因此,妇幼医学生除了应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外,还要掌握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的医疗技能, 如对妇女、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观察、护理和诊疗能力; 初步处理妇产科急诊、产科大出血及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的能力; 开展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卫生宣教及指导科学育儿、计划生育的能力等。

妇幼卫生实行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开展保健和临床相结合,并以预防为主的妇幼保健服务。地方医学院校要想做到所培养的妇幼医学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必须使人才培养越贴近基层越好。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应根据筛选标准,选择3 ~ 5个妇幼保健院作为教学基地,实行共建共管,开展岗位培训。通过岗位培训使学生掌握妇幼医学的以人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卫生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要求; 通过岗位培训,使妇幼专业医学生建立针对妇幼群体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能够运用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保健服务,并提高其对妇女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

5.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要培养高素质的妇幼保健医生,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队伍,因为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妇幼保健医生的关键。妇幼保健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临床、医疗与防疫工作,它是根据妇女和儿童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殊健康问题,通过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妇幼保健工作服务对象是占人口2 /3的妇女和儿童,工作内容不只是门诊服务,还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孕产妇建卡、产后访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等。因此,为保证妇幼保健医生的培养质量,各院校应该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对社区带教老师的培养可采取高校委托 - 社区实践的学社托管模式。如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社区妇幼保健开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 参加社区妇幼保健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学习; 定期派教师到社区参与实践,在保健实践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以便更好承担带教教师作为指导者、 合作者和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三、小结

新医学模式 篇8

1 网络化医学期刊发展的优势和缺点

1.1 网络化医学期刊发展的优势

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在速度上和时间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的环节, 所以往往不能及时传播。网络化医学期刊和传统的期刊相比, 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 传播的内容也更加丰富。随着微博、互联网以及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充分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 并且传播的内容和方式都更加开放。只要接入互联网, 医学人员即使相隔很远的距离也可以相互交流, 进行医学信息资源的分享, 医学科研人员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医学信息, 使信息的传递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1]。传统的期刊通过单一的模式进行信息的传播, 受到版面的限制通常只能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表述, 而网络化的医学期刊除了包含最基本的文字信息之外, 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方式进行信息的分享, 让医学期刊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1.2 网路化医学期刊发展的缺点

在新媒体时代, 由于各种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各种图像处理软件对摄影图片的编辑和加工都更加简单, 图像处理软件破坏了图片的真实性, 新技术可以利用不同的照片对其进行修改整合形成一张全新的照片。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新闻摄影照片处理更加简便, 此外, 对声音和影像也能无痕迹的修改, 从而制作出逼真的虚拟信息。在新媒体时代, 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新媒体对信息的来源并没有限制,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这就使得新媒体的信息内容更加复杂, 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具有虚拟性的特点[2]。除此之外, 医学期刊的读者在阅读网络化的期刊的时候要比阅读传统的医学期刊支付更多的费用, 在期刊的数据库中浏览和下载全文需要另外支付费用。最后, 网络化的期刊由于发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对发表的期刊的审核不高完善, 导致网络化的医学期刊权威性不高。

2 应对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医学期刊发展策略

2.1 加强网络化的管理

在新媒体时代下, 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所以著作权的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为了保护科研人员的著作权, 必须加强网络化的管理。在新媒体时代下, 编辑可以通过稿件数据库、审稿人数据库以及作者数据库等对医学期刊进行科学化和自动化的管理, 使所有的稿件在送审、签发和排版的时候都在网络上进行。这个过程虽然非常快捷和方便, 但是由于网络的信息的海量性, 读者很难鉴别媒介的方法和正规, 容易出现非法转载等现象, 这实际上就是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导致的。加强网络化的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原则性的法律法规对出版的著作权进行保护, 建立组织管理机制, 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2.2 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

网络化的医学期刊的稿件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因为网络化医学期刊的发表受到的审核和传统医学期刊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审核制度没有传统的期刊发表审核制度严格, 在互联网上医学科研人员可以发表各种信息, 包括一些没有被期刊医学社采用的, 从而导致网络医学期刊质量得不到保障[3]。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网络编辑部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来对需要发表的稿件进行审核, 提高发表稿件的整体学术水平。

2.3 缩短发表周期

网络医学期刊的出版需要较长的时间, 主要是因为审稿的时间太长、稿件回修的时间较长以及期刊期太少, 为了缩短发表周期, 期刊编辑部以及研究人员、审稿人员都需要作出较大的努力, 建立规范、科学的稿件处理流程, 并在审稿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以及规范的原则, 保障有价值的稿件能够发表, 对于不能发表的稿件需要将审稿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 提供稿件的有效解决方案, 有效的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

3 结束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医学期刊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传统医学期刊和新媒体时代的医学期刊都具有自身的优势, 医学期刊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综合传统期刊和网络期刊的优势, 将二者有效融合在一起, 使具有权威的传统医学期刊借助互联网的跨时空性和传播性走向更加广阔的平台。

摘要: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各种例如手机、电视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传统医学期刊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多元的传播媒介, 但同时也为医学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钱欣平.开放存取及其为中国医学期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医学期刊研究, 2014, 17 (4) :664-666.

[2]李小凡.论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发展——基于《收获》《小说月报》微信公众号的案例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5 (35) :67-69.

新医学模式 篇9

1 新医学模式下的整体护理

社会变革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和护理服务范围的拓宽。目前, 人们不仅注意防病、治病, 还注重卫生保健。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 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非常重要, 病房实施整体护理, 包括医院开设“家庭病房”“点名服务”“精神心理咨询”“社区服务”等项目。整体护理是继功能制、责任制护理之后一种新型、科学护理模式, 对病人的护理是连续性、系统性。整体护理包括病人入院、出院、出院后保健指导等均纳入护理日程, 病历资料, 出院后随访工作, 都输入电脑, 为病人身心提供方便。

2 整体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2.1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疾病谱的改变, 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 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发展影响深远, 促进人们思维方式改变, 所以护理人员应有心理学、社交学、伦理学等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能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CT等先进仪器, 有效地达到抢救危重病人的目的, 从而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1]。护理人员主动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护理及护理诊断, 指导护理活动, 观察病情变化, 独立解决问题。同时, 应增加工作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

2.2 适应护士的角色转变

护士在多元化场合中, 应当充当不同角色。病人不论在医院、在家里就医, 由于文化、社会环境、信念不同, 对健康有不同认识和需要, 加之, 护理范围和场所不断扩大, 护士从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等, 不仅是床边护理提供者, 还可能是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等多方位角色。

2.3 提高护士的医护和护患沟通能力

运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 摆脱了常规护理方式, 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加强, 时刻以病人利益为最高准则, 以病人问题为目的, 医护应主动交流看法, 共同分析病情。护士充分了解病人的需要, 对待病人热情、周到, 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及有关疾病知识, 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达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

2.4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除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态度外, 职业道德也影响经济效益, 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等重要。医护人员在整个医疗服务中承担医疗责任, 又承担救死扶伤重任。每救活或治愈1名病人, 是直接为医院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同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 直接影响医院声誉, 会带来社会效益。在当今社会, 护理服务已发生变化, 改变了过去无偿服务, 成为现今有偿服务,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培养处处为病人着想, 尽职尽责, 坚持“病人第一、服务第一”的宗旨, 扩大服务对象, 只有优质服务, 优势技术, 才能在经济市场中站稳。

参考文献

新医学模式 篇10

1 在用急救与危重症医学装备的特点

在用急救与危重症医学装备要求其具有需求及时、工作精准、保障良好等特性。

⑴需求及时就是在紧急抢救与危重症救治时能随叫随到,并且功能良好,仪器处于安全备用状态。

⑵工作精准就是要求在工作时精良准确,要求定期对仪器进行全功能参数测试与校准,周期性维护保养。

⑶保障良好就是进行周期性巡检与定期试运行,确保仪器处于备用状态,以供紧急时调用。

2 如何在超大规模下做到急救装备“快、准、好”

2.1 转变观念,形成以临床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根据急救与危重症医学装备的特殊性,形成定期巡视、周期检测、及时排障、随叫随到的服务模式;无论是否有故障请求,定期到临床巡视、询问设备主管和使用人员设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按需进行使用的培训和操作指导;按周期对相关设备进行性能精准性测试,参数偏移校正,使设备处于备用状态;接到故障请求,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分析故障原因,迅速做出相应处理,排障并做好相关安全性检查和测试,不能及时排障,则做好临床相关设备的换机与调配工作,尽量减少损失和不便;响应服务要尽量快速,迅速处理,尽量减少因设备而带来的医疗风险。

2.2 高效管理,结合临床,齐抓共管,探索新模式

⑴紧邻临床科室设立临床工程检测中心为方便临床,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临床科室附近设立临床工程检测中心。这样就可以更方便与临床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设备使用者、总务护士等进行技术交流,操作培训指导,及相关知识的探讨,及耗品的管理与备份等等;可以更好地进行定期巡视、周期检测、及时排障、做到随叫随到;随时对急救与危重症医学装备进行调配;既做好急救与危重症医学装备管理与维护,又方便了临床(见图1)。

⑵成立医学装备调配中心设备部物资科与医学工程科、临床相关科室联合成立急救与危重症医学装备调配中心,设备部完成设备的采购并保证设备的开机率、有效性与安全性等,ICU、CCU进行设备的管理与调配、上机指征的把握与治疗的支持等等(见图2)。

2.3 临床工程维护检测中心的职责

我院急救与危重症医学装备临床工程维护检测中心(组)主要执行以下工作:

⑴急救与危重症医学装备片区的管理(1)对分管片区仪器设备的分类统计,建立相应的动态数据表,随时掌握每台大型设备的工作状况,与科室有良好的沟通,共同管理好设备,保持开机率在95%以上。(2)对责任片区贵重设备定期进行检测校正,并贴上标签,明确使用责任与维修责任。(3)对拟报废设备进行技术鉴定,依照医院规定程序完成相关手续。(4)协调并完成院内急救设备的调剂使用,确保患者安全。

⑵定期维护保养坚持做到了每周对片区设备进行例行巡检一次,重点科室每2d巡检一次;在收集临床科室的要求和反映的同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设备维修的响应时间;对暂时不能修复的设备也要按照程序作妥善处理,保持高使用率。

特别指出:重视设备的预检管理,认真实践,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做到心中有数,是保证医疗设备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措施。

⑶设备维修维护(1)日常维修:做到随叫随到,保持高响应速度,尽可能即时解决问题。平均处理故障时间20min~6h,但若等厂家配件最长可达1~2个月。(2)遵照维修手册和技术规范要求,按工作计划定期完成重点仪器的预防性检修、技术参数校准及排障维修,服务及时、排障快捷。

⑷检测校准定期进行在用医疗设备的法定计量检测和校准,完成日常性的责任片区内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确保设备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定期测试注射泵、输液泵的流速、压力是否恒定以及输注量偏移量大小等。测试呼吸机常规参数是否在安全范围内等,出现较大误差,即做相应校正。

⑸临床医学工程(1)完成相关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带实习。(2)组织或直接对临床科室的设备操作者(包括来院进修的部分护士)进行医学工程知识讲座和操作培训。

⑹多部门横向合作,共同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

通过不断探索以临床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模式,面对不断更新的新型医疗设备,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业务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将本着为临床服务的宗旨,积极配合临床科室进一步做好超大规模急救与危重症医学装备保障工作,力争使我们的设备维修维护服务工作真正达到临床满意。

参考文献

[1]Chatburn RL,Volsko TA,EI-Khatib M.The Effect of Airway Leak on Tide Volume during Pressure-or Flow-Controlled Ventilation of the Neonate:A Model Study[J].Respiratory Care.1996;41:728-735.

[2]瞿捷.浅谈急救设备在使用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医疗装备,2010(3):73-74.

[3]张宏远,张祖进,李辉.论急救设备的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8(9):85-86.

[4]陈婷,黄海燕.ICU病房急救设备系统化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09(1):70-71.

[5]吕玉玲,张西亚,陈群英.加强医疗急救设备质量监控的探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9(6):102-105.

[6]唐伟.医疗急救设备质量体系构建[J].重庆医学,2007(4):96-97.

[7]许峰.成立急救设备配送及维修中心的必要性[J].中国医疗设备,2008(8):70-71.

新世纪医学教育模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医学 教育 模式 改革

人们的思想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人类刚踏入21世纪时,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高等教育来说,它的趋势是向着现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综合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要适应这种形势,我们的思想必须要有所改变,才能找准位置,定准角色,求得持续的发展。所以,在新世纪初对医学教育进一步探讨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前进的时代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赋予了教育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如何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文并举”,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严格地说,是人们对教育系统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深入探讨新世纪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把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视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

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也不例外,以我院的实际情况来讲,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而现有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需要,且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如何保证新形势下我校的教学质量不下降,是我们每位教职工努力工作的主要方向。高等医学教育有其特殊的一面,要保证培养合格的医学大学毕业生,前期理论科的教学水平和后期临床实践的效果都对毕业生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要保证前期教学的高水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切切实实为学生办实事。针对学生实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的途径、方式及载体;建立一个学生素质拓展评价体系,让学生拥有毕业证书、素质证书两本证书;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倾听学生的呼声,及时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等,是教育模式探讨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学校今后努力的方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育人“真经”仍然是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書,育好人。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决摒弃以分取人的评价标准,不能对“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而对个性比较张扬、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另眼相看,压抑他们的个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因为分数只能说明现在,不能说明将来,同时,分数只能说明学生某个方面知识掌握与应用的情况,而不能说明全部。因此,以分论人,以分定优劣的评价标准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没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就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同样,没有为期一年踏踏实实的毕业实习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大学毕业生。所以面对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现实,要培养合格的医学大学毕业生,后期临床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选择优秀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整体水平以及病材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实习生实践操作机会的多少,因此严格选择实习基地是保证后期教学的前提。为提高带教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要求各个实习基地选拔事业心、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医师承担带教任务。

其次,加强实习管理,严把实习质量关。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临床实习计划的重要手段。目前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多数同学仅停留在教科书所含的知识水平,只有少数同学能了解专业技术水平现状,而极个别同学对教科书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学习和工作往往发生矛盾,尤其是考研复习占用了大量实习时间,忽视了临床实习;个别同学偏科厌学。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各个临床教学基地严格出科考核制度,并且每年定期组织专家教授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保证后期教学效果。

新医学模式 篇12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 (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 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 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 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 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 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 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 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 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 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 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 广泛开展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查, 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 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 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 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 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 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 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 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

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 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 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 知识宽实, 技能熟练, 就业多向”。“人文为先”, 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 增设人文课程,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 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 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在专业课开设时, 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 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 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 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 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按照就业岗位需求, 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 除通用放射专业外, 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 以拓宽就业渠道, 提高就业率, 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

加强专业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 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 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 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 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 我们围绕这个思路, 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 以专业建设为本位, 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 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 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 注重临床教学, 加强技能实践, 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 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 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 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 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 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 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 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 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 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诸如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的教学, 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 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 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 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 有时候将病人带到实验室, 让学生进行X线透视、摄片、消化道造影及B超检查等, 既可进行实际操作, 又可培养学生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 使学生适应医院工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上一篇:耐久性下一篇:选择实物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