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总结

2024-09-30

“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总结(共6篇)

“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总结 篇1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总结

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医学伦理学》作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立项,属于2000年滚动项目,2004年完成。课题立项以后,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方面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工作。

1、多方论证,明确教学改革的思路、目标与具体要求

(1)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合理。我院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经验较为丰富、教学方法比较得当的师资队伍,曾编写出版了一批教材、教学参考书,还成功举办过全国首届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讨会。该课程在申报省高校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前已作为院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立项,受到了院、部系的重视和支持,专拨课程建设经费1万元。正式立项前,经《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主编杜治政、全国医学伦理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李本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李恩昌等7位知名专家论证,认为设计合理,方案可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2)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一个中心、双向深化、三位一体、四重形象、五个阶段、全程管理”的模式进行。即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内化力和践行力,增强其医德素养为中心;在继承以往教学经验,借鉴国内外医学伦理学教学最新成果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坚持教学、科研和为当地医学界职业伦理建设服 务为一体;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知音和亲人,教学相长;在医学教育的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见习和实习以及终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贯彻医学伦理教育;在教学管理理念、内容和实施上实现科学化。

(3)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构建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为基点、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有确切的课程定位和科学的课程结构、融教学观念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为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体系。

(4)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教学观念改革。确立了科学教学观、质量教学观、素质教学观、主体教学观、系统教学观和发展教学观的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过程中学会学习,开发潜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叫学生在课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并强调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课程内容合理确定、整体内容比较完备、核心内容明确突出、创新内容及时吸纳、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目标,并由理论内容、规范内容、实践内容、动态内容和比较内容五个方面组成,总的目标要求是,在结果性目标上分为一般了解、重点理解、切实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在过程性目标上,分为感悟、体验、接收、内化四个阶梯,重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目标与过程的辩证统一。其三,教学方法 和手段改革。明确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质量。为此,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案例分析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沟通式教学、现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还运用问卷调查、实施教学情况反馈、开办医学伦理学教学园地、举办医学伦理学专题讲座、开展医学伦理学知识竞赛、进行专题调查、组织参观学习、学习医德先进典型等形式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形成了综合教学方法体系。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课程教学改革正式立项后,按照教学改革的思路、目标和要求,通过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1)为了体现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与学的互动性,专门在潍坊医学院院报上发表了《医学伦理学》一文,系统介绍了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教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使开课年级的学生提前就对该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有了感性认识,为其参与教学改革做了前期准备。

(2)为了让学生了解和喜欢该课程,明确课程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的具体要求,调动他们主体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开课前和授课期间,一改过去仅教师集体备课的传统,多次邀请学生参与备课。

(3)及时把握教学改革的起点、落点、重点、难点,开课中发放 了《医学伦理学教学问卷调查》共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53份,回收率为97.3%,经整理分析,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积极性、认同度、问题和要求等,并把获得的有关信息运用到教学过程,学生反映强烈。

(4)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检验教学改革的实效,在开课年级选择了不同专业的5个教学班,发放了《医学伦理学教学情况反馈》共260份,每次课后由学生填写自己的收获体会和建议要求,收回后由教师阅读提出反馈意见,并把学生的建议要求及时转化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改进措施。参加教学情况反馈的学生有260人,每人12次(每章一次)共3210人次,每次又包括若干内容,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5)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请潍坊市人民医院眼科专家、医德标兵赵素贞教授登台讲授临床诊疗道德,她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的讲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6)组织了检验课程教学改革实际效益的大型成果汇报会,所有开课年级参加,有8名同学作了发言交流,并专门印发成果材料汇编,人手一册,扩大了影响。

3、认真组织专项研讨,教学研究成效显著

课程主讲教师围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认真进行专项研究,在《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研究论文:

(1)、《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新探》—《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 年第4期。

(2)、《注重引导医学生的自我定位,增强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4期。

(3)、《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把握的关键问题》—《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6期。

(4)、《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1期。

(5)、《应注重医学生医德信念的培养—《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2期。

(6)、《辨析式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2期

(7)、《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3期。

(8)、《教学情况反馈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尝试》—《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6期。

(9)、《医学伦理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6期。

(10)、《临床实践教学的医学伦理原则》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年第4期。

(11)《临床教学观念探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第5期。(12)、《医学伦理学复习指导要略》 —《自考 职教 成教》2000年第19期。部分论文受到了专家较高的评价,《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称:“……他们几位的名字近几年来几率较高地出现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上,成为全国医德界乃至于卫生界瞩目的作者群,他们的论文为我刊增色不少。”其中《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应把握的关键问题》2002年9月获第十次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应注重对医学生医德信念的培养》2003年9月获第十一次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新世纪深化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2002年获山东软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新探》2000年获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获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4、出版新一代《医学伦理学》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1)在第一代、第二代教材的基础上,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了体系更为严谨、内容更加规范、结构比较合理的第三代教材,《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2年第1期称:“该书在继承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医学伦理学成果的基础上,有不少自己的创新。”“在新教程中充分反映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取得的成效,并且融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可接受性、可相信性、可实践性于一体,在教材中努力反映新(观念新、内容新、体系新)、深(研究深化带动教材完善,改革深化促使教材质量提高)、实(符合医学院校的实际,符合医学生实际,符合医学生医生品质培养实际)。”“在学术创新方面,最为明显的表现在文化发展与医德进步、经济与医德发展等问题上。”。(2)衡量教学内容先进性的标准确定为三条,一是新即新理论、新内容、新资料、新信息;二是深即内容要有深度、厚度,既强调丰富又重视前沿;三是实即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符合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医学生医德品质培养的实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医学伦理学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的作用,始终是我们在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

(1)在开课年级组织了医德医风调查、医德论文撰写和医德名人名言事典征集活动,以延伸课堂教学,从收到的论文中筛选出5篇推荐到山东省第二次医学伦理学学术年会,被全部录用,并有两名学生作者应邀与会,会后他们在院报2001年6月7日第3版上又专门发表了有关体会文章,在学生当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2)组织开课年级的部分学生到潍医附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进行床边教学并参加医德查房,大力开展医德案例教学。

(3)指导学生在《潍坊医学院大学生学报》上发表医学伦理方面的论文4篇。

5、充分发挥教学改革成果的辐射作用

(1)为检验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成效,主讲教师到各地教学医院如潍坊市人民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淄博市第一人民医院、益都中心医院、莱阳中心医院、胜利医院等为学生作医学伦理专题讲座10多场,巩固了后期教学效果,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医德理论学习、理解和掌握程度有了提高;医德理论指导医德实践能力有了提高;医德理论和医德实践转化为内在医德品质效益有了提高。如医学系的同学说:“在学习过程中,我确实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听课效果很好。”护理系的同学说:“通过听讲座,我进一步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老师列举的那些生动的、令人深思的事例,更加深了我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我决心努力学好这门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德素质。”

(2)课程主讲教师及时把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当地医务界医学伦理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的实际效益,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鲁石化中心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泰安中心医院、日照市人民医院、莱芜钢厂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等医院为医护人员作医学伦理报告20余次,受到热烈欢迎,在山东省护理学会、山东省病理学会和省直医院政研会举办的研讨班上作学术报告3次,引起了较大反响。

6、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加大了教学管理的力度。

(1)强调精心备课、精心试讲、精心讲授、精心组织所有教学活动。

(2)完善试讲、集体备课、听课、观摩教学、开公开课、教学评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记录、检查、总结。

(3)对历年各专业医学伦理学考试试卷进行归档,建立了比较完 整的试题库,制定了考核评价制度。

(4)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使教学大纲实现由限制性转变为指导性、由单层面转变为多层面、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给任课教师留下了创造性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性学习余地,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案完备。

(5)购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几十种,为任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试点课程实践,我院医学伦理学课程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一门富有人文特色与精神的、与医学专业课教学密切结合的、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尤其是医德品质培养的,深受医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在全院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课程。由院教学行政主管部门、各部系分管教学领导、部分专职教师和院教学督导组及学生综合评定,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优秀。

“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总结 篇2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与统计学的交叉学科, 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医学中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应用科学[1]。随着现代医疗信息化, 大量的医疗数据及生命现象, 均需要借助统计学和计算机去探寻规律。因此, 医学统计学在医疗大数据和循证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医学各专业学生都应培养统计学思维, 掌握一些统计学方法及应用技能。

二、医学高专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 许多高校的医学统计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强调理论缺少医学科研设计、统计软件应用等教学, 因而无法帮助医学生构建完整的统计学思维和系统的医学科研思路[2]。医学高等专科学生由于在校时间短, 课程多, 每个专业安排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课时都比较少, 且统计学方法抽象, 学生感觉难学, 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 更谈不上“应用”。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认为反正学不懂便更加不想学, 授课教师也感到很难教。因此, 我们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

(一)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医学统计学是高等专科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专业的必修课, 但由于高专学生在校仅两年, 课程多时间紧, 医学统计学安排的课时较少, 一般是16~32个学时, 教师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往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上。而医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难学, 枯燥, 主要是他们不知道学了能解决什么实践问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找出一些与学生相关的生活事例及常见的医学案例中的统计学问题来与学生讨论, 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 也可以自拟科研选题, 如校园内大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通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科研或调查, 从统计设计-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实践中体会统计工作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 精选教材与优化教学内容

高专医学统计学主要内容是基本的统计学概念、统计描述指标、统计表、统计图、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 内容较多。在课时数少的情况下, 教师应选择实践中最常用的内容进行教学。选择教材最好是带案例版的, 或者根据不同专业在规定的教材中补充与该专业实践相关的案例, 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可搜集临床医学论文来讨论统计学方法的使用。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 我们已经很少用手工去计算及绘图, 学会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难, 我们在教学中应补充一些统计软件操作的内容, 如课时不够, 可以把一些操作视频给他们自学, 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应用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懂得选择合适的正确的方法。

(三)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应逐渐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如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PBL) 、案例教学法 (CBL) ,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效果。医学统计学应用案例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合适的案例, 巧妙设置几个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课前发给学生, 每个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交流讨论完成, 课堂上用案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 已有不少教师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尝试应用PBL教学或者案例教学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4,5]。

(四) 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形式, 除了笔试的试卷中要增加综合分析的题目外, 还应把统计软件应用考核和统计工作能力考查作为平时成绩, 并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6]。只有平时成绩比重增加了, 学生才真正重视, 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和学习统计软件的使用。通过提交案例分析作业作为平时成绩, 促进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提高教师的自身统计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在医学统计学这样的交叉应用性学科中, 统计学理论、方法及应用领域不断更新。因此, 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动向, 搜集学科新成果和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7]。同时,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加强与同行及学生的交流沟通, 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振球, 徐勇勇.医学统计学 (4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

[2]吴笑雪.高职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2009, 4 (3) :44

[3]彭志行, 赵杨, 易洪刚, 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79-81.

[4]袁慧, 王金权, 黄月娥, 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 17 (2) :173-175.

[5]朱继民, 武松, 李静, 等.正反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创建与效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4, 18 (4) :355-357.

[6]保宏翔, 王煜辉, 孙娜.信息化条件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1220 (1) :78-80.

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医学统计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05

医学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基础,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药卫生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应用型科学。该门课程概念抽象、内容逻辑性强,被许多学生认为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对于医学统计学教师来说,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现将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4个班级随机分成实验组2个班级和对照组2个班级,实验组85人,对照组102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性别、生源、录取分数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授课教师、教材选取、教学内容、课时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1.教学方法及内容选取:对照组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即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后练习教材上的习题;实验组采用“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新的教学方法,但有些内容是离不开教师的课堂讲授的,如基本概念等,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的能力,我们选取了四个章节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这四个章节包括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医学参考值范围估算、统计表和统计图以及x2检验。

2.分组:对照组102名学生不分组,实验组85名学生按分成10组,每组有8~9名学生,每组由教师选出2名负责人。

3.实施过程:在对照组学生每次上完课后告知下次上课的内容,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实验组学生在提前1周左右告诉每组的2名负责人课堂讨论的内容,由负责人和组员分工准备,通过教材研读和文献查阅等制作PPT或挂图,上课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讲解,其他成员参与讨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4.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卷面考核和满意度调研来评价教学效果。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所以两组学生考核的题型不同,对照组学生考核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计算题,实验组学生考核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原始资料的统计学处理(计算题),实验组学生题型的灵活性优于对照组学生;满意度调研的问卷自行设计,两组学生所用的问卷相同,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即教学方法、教学适应性、教学效果、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程结束后由授课教师统一发放填写,当场回收。

(三)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双人双份录入数据并核对检查,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教学效果评价

1.总成绩评价:两组学生采用不同试卷进行考核,满分均为100分。对照组学生最低得分28分,最高得分93分,平均得分66.35±15.13;实验组学生最低得分36分,最高得分94分,平均得分71.07±12.69。两组学生总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2.正确率评价:两组学生相同题型的正确率得分见表2,计算题和单项选择题实验组学生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断题得分的正确率正好相反。

(二)满意度评价

实验组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有效率100%;对照组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率96.08%。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综合素质提高三方面实验组学生优于对照组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教学适应性劣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三、讨论

其一,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实验组学生卷面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计算题和单项选择题的正确率实验组学生高于对照组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判断题正确率正好相反。通过同行教师对试卷的分析及学生访谈,发现实验组学生判断题正确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基本概念不重视,判断题10题中有6题涉及基本概念。

其二,满意度调研方面发现除了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两组学生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方面均是新的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

其三,通过访谈发现,学生以往学习中接触到的都是传统教学方法,这次突然面临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及制作ppt,这导致他们研读教材的时间相对不够,对教材上的基本概念一知半解,最终在卷面考核中判断题的正确率非常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既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要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其四,“学生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并不适合理论性强的章节,所选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前期的教学中作了必要的铺垫,学生已具备自主分析问题时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在前期已经系统讲解了概率分布原理等。

其五,“学生分组讨论-课堂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教学法的核心是自我学习,教师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关键点内教师进行提示和引导,及时做好点评、课堂总结。

参考文献:

[1] 范引光,潘发明,王静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2).

[2] 黎燕宁,黄高明,冯启明等.优化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1).

“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总结 篇4

目前高职院校在理论分析和探索实践过程中,常常提及‚融‘教学做’为一体‛这个关键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内涵层次标准把握以及操作实施方面却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怎么融‛是重点和难点,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具体操作标准的界定。我们认为,‚融‘教学做’为一体‛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做中学。是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所以‚做中学‛是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

学中做。是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所以,‚学中做‛也是当前深层次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何谓深层次工学结合,同行业者理解很多。我们认为,要实现‚做中学‛状态下的工学结合,关键是模式化与机制化两个要素:

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的核心,在于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式课程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与经历。企业在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工作经历提出一定要求。这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合情合理的选择。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已成为必然趋势。不仅学生要适应而且高职院校也要适应市场的这一要求,并为此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能不能提供一种既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半工半读教育就能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真正影响。半工半读是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学计划包含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特别是‚半工‛形成的‚工作经历‛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凸现出了半工半读教育的特点。半工半读为学生建立了工学交替的方式与过程,使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理论与实践、体验与发现、教与学等实现有机结合。学生可以面对企业生产实际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体验和理解。可见,半工半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为有效的教育模式。它可以给学生提供‚预就业‛的机会,为扫除学生就业道路上拦路虎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成果主要内容

创新与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利益、学校利益、学生需求结合最好的一种培养模式。但该模式必须基于不同背景条件来构建,应具有多样性,因此,对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面临

系的构建,构建的原则及体系建立和运作的方法。

4.开展了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1)构建了三个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范例。在系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范例,同步进行了方案实施试点,通过试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节约了教育成本,减轻了学生经济负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使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改革效果明显,学校品牌逐渐显现。(2)探索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制订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充实了弹性学制、学分置换、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

(二)成果创新点

1.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要为基本思路,研究探索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则和思路。2.在三个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范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实效。3.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二个二分之一‛(二分之一课堂教学、二分之一到企业)的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实作穿插讲解的方式边讲边练,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做到 ‚教、学、做‛一体化。

4.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导

(四)成果特色 1.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所提出的见解,对构建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性。2.具有可操作性

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结构体系科学、系统,兼顾学生,学校,企业多方的利益,可操作性强。3.具有可示范性

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构建建议及实践经验,能够起到对其他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带动推广作用,具有示范性。

三、课题研究与实践成果

根据教育部2006年14、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些研究与实践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又是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即是对多年来高职教育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也是对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分析与展望。

在此过程中,我们结合学院整体发展的实际,重视开展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有力的推动了重点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其它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指导和带动作用。说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篇5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 “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将我校几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

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

(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

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其次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

(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的责成参加进修。目前我校任课老师学历达标率95%,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二是开展长短培训,到施工现场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现场、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

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整个课改的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并明确由专业部具体组织实施。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除负责统筹、组织课改工作外,原则上每月集中一次,对在课改过程中的成效、存在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交流、研讨。领导小组对课改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并针对教师们在课改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对课改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运行。

二、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制订了方案确立了目标

学校紧紧围绕省职教课改要求,经过认真酝酿,确定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程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现代化课程观,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推进改革。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新培养目标中素质和能力基本要求和就业、创业发展方向,本着夯实文化基础、提高文化素养,强化技能训练,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就业方向,增强适应能力的改革,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本模型,以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作为运作载体,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通过初步实践探索,取得了实效,形成了特色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施,稳步推进。近年来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改革:

1、调整课程目标——以职业需要和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

传统的课程教学以知识学习为目标,往往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强调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我校在课程改革中,把职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主要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初步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对主干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各主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由基础平台、选修课平台组成。基础平台由德育模块、文化课模块及专业课模块组成;选修课平台主要包括人文拓展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两个模块组成,以满足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需要。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础平台中的德育模块开设有《道德法律与人生》(劳动版)、《经济与政治常识》(劳动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劳动版)等课程;文化课模块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专业课模块(职业群基础课程)开设有《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基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等课程。通过这两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群的要求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选修课平台为任选课程,是我校根据学生在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开设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为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专业知识及技能服务,具体课程主要有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喷涂技术、汽车钣金工艺。

3、整合课程内容——以项目课程为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综合化课程(1)职业群专业基础课的综合,以实用够用为度,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有机综合。删繁就简,避免学科型课程因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造成的单科教学周期长和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

(2)多种素质教育的综合,把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结合到教学中,努力培养中等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高尚品德修养和吃苦敬业的职业道德。

四、通过实践,师生教学相长,取得了明显成效。

1、通过课改,教师转变了教育理念,开发了多门校本教材或讲义。汽车材料、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指导等校本教材。

2、通过实践,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无论在论文发表、课题研究、教学比武还是技能竞赛都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3、通过课改实践,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为了让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与生活,更好地推进项目课程的落实,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内心深处大都受到过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然而,同时他们又都有着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愿望,渴望有一个崭新的自我,希望被老师和家长认可。

“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总结 篇6

信息化条件下, 如何使《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大幅提升, 真正发挥其实用功能, 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本次教改拟采用“案例式”为主的教改和考评方法, 整个过程植入了大量信息元素和计算机技术, 比如, 精当的视频信息嵌入, 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技术, 专业统计软件应用等。案例式教学法早已有之, 而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系列教材中, 几乎所有医学课程都相继出现了其相应的案例版本, 就连一些基础课程, 比如《医学高等数学》也都出版了案例版本教材[1], 读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 案例教学中, 案例仅是载体, 案例教学的本质必须得到体现或实现, 那就是“源于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 最终落脚点还要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 of Teaching) 思想源于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 (Student-Direc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2]。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很多,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3种定义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案例是学生讨论的对象, 即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 共同分析、讨论案例, 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此过程, 让学生亲自感受获得专业知识, 体验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

案例是英文“case”的翻译, 也可译作个案、实例、情况、事实、情景, 医疗卫生中常译为案例或实例, 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就是将医学科研或临床案例或实例应用于教学, 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 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本次教改参考的主要教材是3本案例版规范统计学教材[4,5,6]。

1 现状分析

目前, 中山大学医学统计学教研室针对本科层次, 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了大量的统计学实验案例, 完美地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和统计信息的处理过程。并出版了“医学统计学的电脑实验”方面的书刊。其他学校的统计课程也有不同程度的改革, 如昆明医学院、泰山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等, 相关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教改、探索性研究也可频频见诸文献。研读了近10年来我国《医学统计学》教学及教改相关的文献期刊和大量教改理论研究性文章, 结合我校10年来药、检、放大专层次学员开展该课程的情况, 决定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及后期的考评制度进行一整套改革。通过结合案例及统计软件应用于教学的改革, 期望能浓厚学员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真正变革那种“老师喂, 学生背”的教学模式, 彻底改变学员学而不懂, 学了白学, “该出手时拿不出手”的窘境, 强化学员的统计学思想、统计学意识以及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统计分析能力, 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和统计方法的实用、使用效果。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医学生工作和科研的工具。在教学中拟主要讲解清楚每种统计方法的使用场合和条件, 至于方法的具体理论背景 (或称其为本体) 以及大量公式推倒可略去不讲。对此法可以打个简单比喻:即如果学员想看电视, 只要教他们知道开、关就行;学生想吃菜, 只要“会点菜”, 而不要求其“会做菜”。

2 研究思路与设想

本次教改首先从课程标准的改革入手, 相应地, 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信息化建设以及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考核制度、方法等也会随之而变革。最终的教改成果拟包含3个包:即“经典案例式课堂教学包、常用统计学方法及统计软件教学包、基于信息化条件的课程考评方法包”, 以上3包独立成形, 主次分明, 且共同集成于课程教学这个主板。在方案的整个设计中需要把握三点:①教学中, 案例是载体, 课堂教学目标以及重要教学内容的实现是目的[7];②SPSS等软件是辅助统计工具, 教学仍然要体现统计教学主线;③各个分包, 尤其是课堂教学包的动态更新和维护要做到方便。

在统计软件施教方面, 主要介绍统计软件“SPSS”的使用。用专业统计软件辅助教学, 进行统计运算, 使学生看到原先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算出来的结果现在几秒钟就得到了答案, 觉得异常神奇;同时我们使用软件制作出了漂亮的统计表格、统计图形, 学员看到或自己体会后都非常兴奋和享受。

3 教改的具体方案及实现途径

3.1 教改内容、方式、方法

本次教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重新构建、课程内容的重新遴选、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的探析、考评制度的革新”4个方面。具体做到:①教学内容的整合, “实用为上”的原则。②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知识、理论讲授转换到以“案例式讨论式教学”为主。③教学手段及形式的改革, 从“幻灯+黑板教学”转换到“综合使用多种资源形式参与教学”——比如“专家授课录象法, 办公软件Excel辅助教学, 专门的统计软件学习”等。④考试方法的改革, 改革以前纯统计理论及统计方法的笔试形式。代之以“笔试+统计软件应用考核+统计素质及统计工作能力的考评。

3.2 教改关键技术指标及解决途径

教学案例的搜集、筛选及课堂内容的完美整合。这项工作很重要, 案例的巧妙整合是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关键。

经典教学视频录像的遴选、截录及有机嵌套。这个过程需要精心的设计和一些技术手段, 比如, 如何让多媒体资源和学习环境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做到良好的交互等。

3.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一步:资料准备 (从三个方面准备)

第二步:方案构建 (包括三大部分, 分先后次序)

3.4 教改可行性分析

本次教改, 对可能遇到的技术性问题及保障工作都做了分析, 在数据“预处理”及“统计学处理”方面, 设置了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目和上机实践课。在教学场所和教学对象等方面, 以我校现有的教学场馆和设施以及规划专业的教学班次来考量的话, 条件都完全满足。

3.5 考核制度研究

规范课堂及课后作业考核。课堂表现纪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认真程度等方面。课堂上教师尽力创设问题情景, 所有学生均可能被选中回答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上课必须全神贯注、开动脑筋、学以致用;课后作业包括课后练习题和案例数据资料分析。教师可通过批阅课后练习题作业本, 以检测学生的作业水平和作业的真实性。

期末考试设计与实施。期末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做到了以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为主, 分析题则只要求写出分析过程, 采用哪种统计方法, 不进行复杂公式的计算, 考察学生的卫生统计学学习效果和整合能力。

期末上机操作能力考核。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 期末汇总上机操作练习题, 让学生随机抽取大约5 道题, 进行上机测试。以此反映学生数据库的建立、数据输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 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4 教改主要创新点

打破以往主要按教材所列章节推进教学进度的模式, 转而重组、设计教学内容;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 改为教师精心设计案例, 组织学生完成教学;改变以往在教学内容方面追求大而全的现象, 而改用“实用为上”的选入原则;改变以往因无软件辅助, 无案例练习, 大抓理论讲解的弊端, 转而改为结合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培养和统计分析能力和素养的锻炼;打破以往单纯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 而比较多的凸显借助案例和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的能力。

5 讨论

进行任何一项研究和改革, 都必须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统计学是通过研究变量 (数据) 及变量间的关系来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揭示、解释蕴藏于事物内部的规律。大量医学现象、案例的存在, 为这门课程提供了天然的研究任务, 也为统计学的教改以契机。另外, 统计学方法具有以下特点:①用数量反映质量, 即质量数量化, 如用量血压、脉搏等反映个体健康, 用考试分数反映个体学习质量等;②用群体归纳个体, 即所谓的统计规律, 而且统计结论是对一群个体“平均来说 (on the average) ”的结论, 但对于任何特定个体, 可就没说什么。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在统计学中体现得相当充分, 如, 统一性, 即《统计学》中的‘同质’, 而多样性, 即指‘变异’, 另外, 抽样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抽样误差的规律性等, 这些统计学思想在统计学教改中应该而且必须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再一点就是, 课程在具体实施时, 采用精编案例引导教学, 此为主线;课中教员答疑开导、指导教学, 疏通疑惑, 此为穿插;大课外的实验辅助、课后辅导, 此为深化和巩固教学效果之役。期望通过此连环相扣的教学设计, 能收到预期效果。

最后, 在使用案例时, 除使用正面的规范的经典案例之外, 还可以将从期刊或杂志中搜集到的一些统计设计有缺陷或统计方法误用的反面案例拿来讨论, 这对改善教学效果极为有用[8,9]。《医学研究中统计设计、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一书后附录的范文18讲, 对澄清一些错误观点和统计的误用很有裨益。《医学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与释疑》[10]一文的编排顺序对本次教改也很有启发。

用尺来测量万里长城, 嫌太短;用尺来测量大肠杆菌, 又嫌太长, 一句话, 本次教学方法改革之目的就是想达到“效度”最高, “信度”最好。

参考文献

[1]郭东星.医学高等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王千任.案例教学法[EB/OL].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Web at:http://www..nknu.edu.tw/~edu/item/, 2002-10-14.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29-232.

[4]罗家洪, 薛茜.医学统计学 (案例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5]罗家洪, 徐天和.医学统计学 (案例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6]丁元林, 高歌.卫生统计学 (案例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7]杨艳红, 张金钟.试论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3) :57.

[8]罗天娥, 赵晋芳.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 (4) :416-418.

[9]阎岩, 刘学宗.“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新尝试[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2) :85.

上一篇:与员工沟通的技巧下一篇:学会感恩的公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