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2024-05-26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精选12篇)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1

预防医学是当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又具有群体性和独创性,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以往的实验教学长期作为理论课的补充而存在, 可以说学科各自单独成立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 教学时数、教学经费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实验教学方式常常采用“菜谱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 即实验教师及教辅人员准备好全部试剂及器材, 学生们被动地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指点和实验指导进行操作[1,2,3,4,5]。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有较大影响的。于是本中心在实验教学方法上, 对“‘四结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等进行了探索, 经过多年的实践, 成绩显著。

一、“四结合”实验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6]

(一) “四结合”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1)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本中心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过程, 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 还经常带学生到工厂、农村去做社会调查, 了解当前工矿企业、农村基层单位的基本情况;试图了解国有企业、涉外企业及乡镇企业的劳动保护状况;强化学生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到基层调查的实践教学方式, 让学生们对调查的目的、操作的步骤有一初步了解, 以便使他们把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2) 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由原来学生所描述的“上课记笔记, 下课抄笔记, 考试背笔记, 毕业扔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步为启发式的教学法都已远远不够用了。启发式法虽比填鸭式教学法好得多, 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然而改变不了教师的角色只是“教”, 是传授知识;而学生则只能是被动地“学”, 接受知识的现象。当今现代的教学方法在传统实验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如师生互动、PBL、SBME (从广义来说, SBME指的是为了让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模拟预防医学教学场景增强教学信息而使用模拟辅助设备的一切教学活动) 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应用, 提高了学生们大预防的思维技巧, 加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 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本中心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 在校外建立了28个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学实践基地, 还经常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到课堂为学生们上课。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 参与指导老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如调试仪器、配制试剂、预做新方法, 熟悉掌握实验方法原理、实施步骤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等, 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讲解实验课, 与同学们共同解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进行实验小结, 真是名符其实的“小老师”。再把课堂上学到的实践操作技术应用于现场, 如环境监测、职业病体检、食品检验等, 目睹实景, 印象深刻, 形成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紧密结合的良好氛围,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本中心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统筹安排, 紧密结合, 采用诸多形式 (如课堂上的互动教学、基层的社会调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暑期社会实践、毕业专题实习、第二课堂等) 有机整合, 使传统的单一理论教育模式有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 针对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 此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特色[7,8]。中心从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训练入手, 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通过与企业工人接触, 使他们懂得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提高了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此方法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又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中, 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方法的顺利实施, 保证了教学质量, 锻炼了学生, 提高了教师。

(二) 实施“四结合”实验教学法的显著成效

(1)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中心让学生到企业、下基层去, 以此方式来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培养非智力因素, 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取得了显著成效。如: (1) 到深圳市开展了建市以来对工业企业职业危害的普查, 当调查完10826家工厂后, 学生们体会到: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 最关键问题是有部分涉外企业存在有法不依、领导不知晓职业危害的严重性、组织落实不到位、监督监察不力等现象。学生们认为我国在正式颁布《劳动法》的基础上, 还应制订相应的《劳动卫生法》, 与《劳动法》配套管理。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还预见性地提出“农民轮换工”的劳动保护、健康监护等问题, 由于这类人群有流动性大、工种变化多等特点, 给职防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也给职业卫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学生们参加湖北省近20年来使用农药及其污染情况的调查, 他们深入到乡镇, 了解使用农药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其污染程度 (在土壤和食物中的残留;每年中毒人数和中毒程度等) ;通过调查摸清了该省农药使用品种以有机氯为主, 有机磷次之, 为预防工作人员农药中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3) 学生们参加高温作业工作场所气象条件的测定和调查, 同时开展现场防暑降温措施效验等项目。所取得的科学数据为制订国家标准提供了可靠依据, 如《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以及《高温作业现场气象条件测定标准》等, 学生们受益匪浅。

(2) 实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们通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实践训练,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体现各方面能力比仅参加毕业专题实习训练学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01) , 以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尤为突出 (表1) 。

*实验组为参加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整合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对照组为只参加专题实习训练。

学生们在读本科期间参加老师们的科学研究课题, 然而所取得的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 直接为社会服务,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 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的已编入国家规划教材;获奖的实验教学研究方法已用于历届本科生课间实习和毕业实习。

学生们在服务中学知识、长见识, 将自己参与研制的“高温饮料” (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抗氟灵饮料” (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亲自送到职业作业工人手中, 使学生们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直接应用于企业的广阔前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学生们到厂矿企业, 为基层工人做义务咨询、健康检查, 把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工人们服务, 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9,10]

(一) “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方式

学生们通过参与理论教学、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等形式,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一般从第四学年下学期开始, 现在第二学年也可) , 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 参与老师的部分科研、教学和实习任务, 让他们直接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 学生们也可以依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理论兴趣组、实验兴趣组和科研兴趣组三种不同的形式实施。理论兴趣组:是指老师把一小部分理论课的讲授内容分配给学生, 引导他们进行检索文献、分析查找观点、文献综述、初步拟定讲稿, 然后经过预讲合格后, 再插入到主讲教师的内容之中, 最后让学生们亲自讲解。实验兴趣组:是指带教老师、教辅人员及学生们共同做实验前的一切准备, 如调试仪器、配制试剂、新方法的预做以及熟悉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等, 最后通过合格预讲并讲解实验课。科研兴趣组:是指学生们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中, 与老师们共同进行文献检索、项目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 最后撰写论文并交流。

除了上述的安排以外, 还有组织地让学生到工矿企业、乡镇基层实地考察、开展现场教学, 还特邀请知名专家或有经验的博士生给他们传授科学前沿、创新技术, 交心谈心、举办各类演讲比赛、讲座等, 在实施的全过程, 学生勇于实践, 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二) “参与式”教学法实施成效

此教学法2005年获批为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立项 (编号:20050034) , 它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采用的诸多形式有机整合, 改变了原有传统的单一理论教育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训练入手, 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近八年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学生们深有感触, 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艰辛, 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灵感, 不是像以前那么有神秘感, 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有些同学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 创新思维非常敏捷,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好前景思路被老师采纳, 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通过实践, 他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及收集科研信息、熟悉教学内容、认真撰写讲稿、通过合格预讲到正式上台讲授的全部授课程序, 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学生的各种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在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 本中心要对学生进行演讲、授课、大班、小组发言及撰写论文等多种方式的训炼, 使他们从不敢说话到大胆表述, 从结结巴巴到流利自如, 教学法采取“人人参与”的方式, 通过训练后, 学生们无能是授课还是演讲, 都表现出从容不迫、条理清楚的状态, 同时还伴有几分幽默。其产生的效果还体现在他们毕业时找工作方面, 在供需见面会上表现得得心应手, 使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3. 学生们面对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们参加活动时, 有很多的机会跟老中青年专家、研究生接触, 在这个群体中, 始终充满学术氛围;老师和研究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踏实的工作作风, 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精神, 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 与社会零距离的接触, 使他们懂得作为21世纪的主人肩负的重任, 加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如何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三创”型 (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 高素质人才, 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主人, 使我国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使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 本中心开展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 实施多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1]。

1.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目标与方法。此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以运行机制和实验教学方法创新为突破口;以能力 (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培养为目标, 以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为主线,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法紧扣如下环节:

(1) 充分利用个性发展训练的良好时机 (运行主要采用课内实践、课外探索和专题研究) 。

(2) 提供选择性强的个性发展训练内容 (各学科教师提供较多的备选和自选研究项目) 。

(3) 提高个性发展训练激励、奖励方式的自由度 (4种运作机制) (表2) 。

指派规划制 (运行按照指派的专项负责教师、规定的计划内容执行) 。

双向选择制 (各学科教师尽可能提供较多的项目供学生选择, 最终教师、学生双方确认) 。

单向洽谈制 (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可单独与某领域的教师洽谈, 最后达成共识) 。

创新激励制 (对学生列出具有创新性的课题, 经专家论证后, 将给予专项资助) 。

*除表内所列预防医学专业各年级外, 其他年级、专业未列出。2005级以后学校采取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方式运作, 支持力度更大, 主要以“双向选择制”和“创新激励制”为主。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成效。注重个性发展教学法实施多年来,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参与的各类科学研究课题多次获奖。1986年至2011年, 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30余项;市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12项;参与制订国家卫生标准5项;申请专利15项;同时获湖北省、校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挑战杯、求实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50余项。撰写科学研究学术论文、心得体会280余篇, 学术论文大部分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另外有4项科研成果已转化为产品用于企业, 使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应, 其内容已充实到实验教学中, 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2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强调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常用免疫学实验技术在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中的应用,为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临床本科专业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课时较多而实验课时较少,这就使得实验课程无法受到学生们的普遍重视,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教研室结合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时、实验室硬件设施等情况不断调整实验教学大纲,在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结合专业特点,优化实验内容和方法

医学免疫学理论内容抽象难懂、知识点多,学生普遍感觉对所学知识缺乏宏观理解和掌握。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起到很好的补充和加强作用。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教研室针对不同专业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课时和教学方法,在保证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去除临床应用性差的实验项目,优化实验设计,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机会,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1.1实验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筛选实验内容。设定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法)、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和超敏反应为医学免疫学主干实验内容。

1.2实验课堂设置

在实验课中,教师首先以简明概括的语言介绍实验内容、方法、目的和要求,讲解中注意时间的压缩,重点放在操作方法的指导上。在整个学生操作实验环节中,教师现场巡视,随时指导,为锻炼学生独立实践能力,标本的采集、实验仪器的调试、完成实验步骤等操作均在教师监督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例如,在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法)实验中,3学时的实验内容涉及到四大方面,包括理论知识回顾、CH50法测定原理、操作步骤、方法评价及临床意义,教师的前期讲解控制在15min之内,重点突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操作前,教师示教水浴箱和离心机的使用,以便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监督下正确、熟练完成。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方法评价。在此实验课中,一系列操作均由两位学生配合完成,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锻炼了他们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协作精神,为开设综合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最后老师利用5?10min时间归纳整理思路、指出存在问题,并联系临床提出课后思考题。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以节省教学时间。整节实验课内容安排紧凑、时间分配合理、紧密结合临床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显着。

1.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实验课教学水平

在实验教学中,有些操作抽象难懂,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展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应用性较强又较抽象的内容,如免疫标记技术,学生常会遇到如操作过程遗忘快,需老师反复示教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录像、动画等能明显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多媒体与板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式,可显着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学习效率。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到了大量的实验资源,建立实验资源库,同时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需求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课件,为实现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

同时,针对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意见、教研室主任听课意见及教学督导抽查意见等反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对实验背景知识和临床应用讲解不够、留给学生操作时间少、实验结果不易控制等问题予以解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教授、高年资讲师和新进教师对每一实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集体备课,仔细梳理,高年资教师对新进教师实行_对_带教,严把教学质量。经过不断地集体讨论、修改和补充,提升实验课教学水平。

2.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针对此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不应采取“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应因材施教,尝试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2.1换位教学模式

对于内容单一的免疫学实验,如玻片凝集实验、单向琼脂扩散实验、双抗体夹心法的早孕诊断实验等,实行换位教学模式。即由教师在前一节课介绍下节课实验内容,布置学生预习,上课时随机请一名学生为老师和其他学生介绍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并示教,最后由教师补充内容,提出该学生讲解优点和不足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展开讨论,查漏补缺。

2.2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实验课教学模式

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医学教学模式,它是以患者的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解决问题,其基本理念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中,PBL教学法得以广泛应用。例如,针对肥达氏实验,教师设计伤寒病例,针对该病例提出以下问题,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如何依据试管凝集反应结果来辅助诊断?如何排除接种后的回忆反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3引入病例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紧密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打破专业学科限制,设立免疫学实验专题。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应用此模式的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实验:(1)病人血清总补体活性的测定;(2)应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病人血清甲胎蛋白含量;(3)应用肥达氏反应协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4)结核菌素试验等。以上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和实验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2.4开放式设计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优秀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在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实验操作基础上,以医学免疫学专业内容为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由指导教师提出实验课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设计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在教师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实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5]。对实验内容要求具备一定的临床实用性和操作可行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整个实验包括了课题的提出、文献资料收集、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完成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讨论优点与不足等流程,形成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实践,教师辅助指导的科研氛围。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让其参与到教研室课题中,进一步培养科研能力。

3.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

在过去的实验课考核中,主要依据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批阅来打分,实验课成绩仅占总分数的15%,难以体现其重要性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学院对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考核方式由单一的实验报告为主转化为综合考核,实验成绩也提高到总分数的30%,现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考核。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实验预习及操作、实验报告书写等。(2)技能操作考核。从实验大纲中选取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术作为考核内容,在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考核评分标准打分,提高了学生对本实验课的重视程度。(3)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热情、技能操作和科研思维均有了极大的提高。

4.结语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动物医学实验;实验项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陈永富(1965-),男,浙江新昌人,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86-02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行业专门人才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动物医学实验”课程是学生实践理论知识、走向社会的桥梁,是动物医学行业相关岗位的预演。根据“动物医学实验”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1]围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从育人理念、实验项目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动物医学实验”课程的特色,积累了一点经验,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一、树立现代实验教学理念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以能力成长为特色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既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教会学生专业实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创新活动奠定基础。[2]

以强化技能综合性、先进性与自主探索性为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观,树立以行业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多元化、个性化的能力为本的教育观。[3]

二、围绕专业系列技能培养,构建实验项目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达到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在对行业发展和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四大技能,即动物基础医学技能、动物预防医学技能、动物临床医学技能、动物检疫检疫技能。据此制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了50项学生必须掌握的系列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能体现相关的系列专业技能要求的实验项目23个,实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其应用性与行业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设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实验项目训练体系,成为体现动物医学行业要求的系列实验,涵盖动物解剖技术、病料的取材与送检技术、动物给药技术、动物病理剖解技术、流行病诊断检疫技术、外科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实验项目体系,并明确每一个实验项目的考核与实验技能的掌握要求。

1.基础性实验

为验证性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为主,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技能训练,旨在加深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如《病料的取材和送检》实验中,强调剖检前检查、取材时间、器械的消毒、病料采取、病料的保存、病料的运送等手把手的规范化训练,为后续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综合性实验

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病原菌分离及其疫苗制备技术》实验,此实验中包含病料的采取技术、细菌的培养技术、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疫苗的制备技术等多种综合技能,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先提出实验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提交实际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合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利用从基础性实验中学到的实验操作技术(病料的取材)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综合疫苗(灭活苗)制备技术,在临床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应用性实验

其实验内容侧重临床应用技能的培养,如《中毒犬的急救》、《宠物口炎的诊断与治疗》、《宠物食道阻塞的救治》、《伪狂犬病的诊治》、《动物胃肠炎的治疗》等常见、多发的疾病,此层次实验围绕临床门诊开展,通过开放式实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期。

三、创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模式

实施学生全程参与、自主探究式、开放式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实验内容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研讨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究式自主性学习。

1.基础性实验教学模式

主要推行“教师示范、学生过关”的实验教学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基本原理的掌握。如《动物的给药方法》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示范药品的开启、注射器的使用、药物的吸取、不同的注射要点、动物的保定等操作技能,实际动手模仿、掌握,充分培养学生规范、有效的实践动手能力。

2.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自主设计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教师只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所用技术种类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条件和实验路线的摸索设计,最终达到实验目标,递交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过程,学会了将从基础性实验中所学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互相促进,使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实验技术的关键点。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过渡。

3.应用性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在门诊及临床实践中,以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性的效力,改变以实验原理考核与抄写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实验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建立了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1.基础性实验的考核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的考核:(1)实验预习、实验准备、实验课表现与出勤、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等(占60%左右);(2)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各占20%左右)。

2.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的考核

由实验设计方案(占20%)、平时表现与实验研讨(占20%)、实验结果与分析(占30%)、实验操作考核(占30%)等方面的考核组成。在评分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性、应用性等综合能力的评价。

这种综合性的实验评价体系调动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水平,能有效引导学生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动物医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临床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只有通过实验课程的综合改革,构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实验项目体系,创新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才能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志远.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2,(3):45-47.

[2]周秋莲.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2):66-68.

[3]沈国星.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0.

[4]钱国英,白非.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4):116-118.

(责任编辑:刘丽娜)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篇4

1 实验课程模块化

将预防医学专业所属的9个学科的实验课程整合成3个实验教学模块。基础实验模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该模块主要包括卫生化学分析及其常规的仪器分析,卫生微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实验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等。环境因素检测模块:主要目的是研究环境有害因素或职业有害因素、营养和食品卫生因素等外界致病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该模块包括检测大气、水和职业场所以及食品中等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疾病控制监测模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儿童少年健康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常用方法,了解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影响人群健康的疾病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模块包括儿童少年健康监测方法,常用的卫生统计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等。

2 实验教学内容呈现系列化

传统的各学科单独进行的实验教学模式,大多是验证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的知识,没有对各学科知识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以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保留了必要的传统实验项目,将其内容进行整合,并且将传统实验项目与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结合起来。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整合后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衔接了理论与实践、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的实验课程与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与提高性创新性实验,使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呈现系列化的教学内容,适应了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

3 实验项目呈现层次化

基本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在上述三个实验课程模块中。基本性实验以传统实验授课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综合性实验则是以PBL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为主要授课方式,综合多个知识点,通过介绍某些案例或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分析结果、书写实验报告,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性实验课程则是给出实验目的,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实施的授课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4 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课的出勤情况、课堂上实验操作的表现、实验报告书写等方面,占总成绩的50%;实验课程考试主要是考核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基础知识,亦占总成绩的50%。

5 教学方法科学化

改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实验教学方式,采用学导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培养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的种类、实验项目的层次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式、合作式、互动式等,从而体现出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6 教学评价制度化

建立了调查问卷、教学反馈、教学检查和师生座谈等教学评价制度,形成学生-教师、教师-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信息反馈途径。学校、学院教学督导定期评课,学生不定期评课,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学情况、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学期末举行师生座谈会,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并对实验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主要应用于预防医学2005、2006、2007和2008级的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学生人数总计约500人。通过对预防医学2007、2008级同学的问卷调查,96%的同学对此项实验教学改革感兴趣。学生对此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明显得到提高,激发了他们对预防医学学习的兴趣。学院将课堂实验教学与毕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具有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实验教学体系,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克敌,孙秀发,聂少发,等.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47-48.

[2]郑建盛,杨丽全,李钟峰,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3):313-314.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5

本文通过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设置问题、分小组收集信息和讨论并达成共识、制作幻灯片并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的方式探讨了考查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途经,讨论了问题设置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结果,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自主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均要求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我们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托于教研教改重点项目、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探索提高学生对设置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思路。

一、PBL是提高SDL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已成为医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在事物是学习的客体,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培养自己理解和掌握客体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对学习各个方面自觉做出选择和控制。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

PBL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

所以如何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问题或者案例有助于学生们学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基于PBL的自主学习程序

自起至今,我们在五年制医学本科生约4000人中探索基于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BL教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其实施的程序为:①教师设置问题→②以小班为单位(9~11人)选定所要探索问题→③分小组收集资料并讨论已达成共识→④讨论、制作并修订PPT→⑤自主学习报告会上汇报小组成果PPT→⑥教师点评→⑦收集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效果。

整个过程的完成即是SDL七要素的组合与应用。

三、PBL的问题设置及其目的

表1中列举了一部分我们所设置的PBL问题,所设置的问题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如从电影《阿凡达》),积极去自我探索,同时可让学生选择内容、方式和学习方法,由学习的主体即学生进行自我选择;问题设置还要有利于学习主体的新知识形成和构建;此外,问题设置还要有助于学习主体的自我创造性发挥和展示(如优良品质和高智能物种的创造)。

Woltering等人认为,有效PBL的启动是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方向,促进小组中个人的有效协作。

因此,我们认为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PBL问题本身就应该含有自我探索性学习、自我选择性学习、自我建构性学习和自我创造性学习的元素。

四、学习效果分析及对教学改革的提示

分析表1中四个PBL问题的学习成果,我们欣喜看到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也很有创意,而且学生有能力从参考书、文献、网络等途经获取课外信息,如“基因工程之狂想曲——《阿凡达》”;同时,学生对临床相关的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我们也看到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如对操纵子调控机制的`理解与应用;也有部分学生主动参与不够。

近几年的PBL教学结果表明: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成绩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力求体现自主学习的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应该有机结合,教师应有更大自主权,这要求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较大可塑性。

第三,随着课堂教学学时减少,教师因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并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力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四,教师应该主动接受自主学习的挑战,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研究自主学习的要素、方法、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切实通过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想学”、“会学”和“坚持学”,提高其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Murad MH,Varkey P.Self-didrected learning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J].Ann Acad Med, ,37(7):580-590.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6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50-0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相关实验操作技能,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转化[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对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习主动性,打破传统的以讲解为中心,验证实验教学模式[3],增加先进仪器设备的培训,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更贴近于临床检验,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實验改革的思路与实施

1.1 对象与分组

将10级检验专业四个班随机分为2组70人为整合课程班(实验组),其余的为普通班(对照组)70人,实验组采集漯河医专第三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开设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及其鉴定系列综合实验;对照组仍按照传统教学计划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授课教师基本相同,观察整合课程的实践效果。

1.2 实验内容的重新组织,加强基础和临床的联系

系列综合实验把常规基础性实验(消毒与灭菌、细菌培养、革兰氏染色、细菌生理生化实验、ELISA等)按照病原体检测流程进行整合,并加入生物鉴定自动化仪器,酶标仪等设备的培训。为适应课程的需要,组织学生到三附院检验科去观摩或实际操作,使课堂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1.3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

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使教学内容标准化,统一制备了教学用CAI课件,并已经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规定实验成绩占学科总成绩的30%。实验课成绩包括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及最后的标本考试几个方面。

1.4 教材建设

2010年联合学校检验专业共同完成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已广泛使用。

2 效果评价

2.1 学生对实验课程改革的评价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听取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评价。调查人数70人次,问卷回收率为100%。学生问卷具体内容及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完整的病原体检测知识框架”、“临床内容利于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实验内容引起我的兴趣”、“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认同率较高。(如表1)

2.2 学生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实验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实验效果测评,四个班共140人参加了测评考核。在考试内容设计上,实验班和普通班共同回答的一般性问题所占比例较大,约90%左右,考试结果显示,普通班学生的成绩平均分为74.5分,29%的学生需要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时不知如何下手。而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测试成绩为89.5分,92%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微生物试验的基本操作。(如表2)

另外从毕业实习情况中也看出了实验改革的效果,实习带教老师也反映实验班的学生在微生物实验方面动手能力较强,大多数同学对该类实验积极性高,主动认真,对实验分析和动手能力较强。

3 结语

总体上,学生和教师对实验课程改革的评价是积极的,实践证明,该方案适用于我校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海霞.浅谈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3(7).

[2] 张琼.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放初探[J].科教导刊,2011(36).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7

1 教学实施方案

本教研室从2007年始, 以2002~2006级临床、口腔专业的1245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设计性综合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在教学中,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外, 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的了解本学科前沿知识;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实验内容, 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增加动手实验, 改变重理论教学而轻实验教学的观念。在继承传统经典实验的基础上, 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以下改革:将室内环境质量测定和评价, 人体生理指标的检测改为设计性实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 食物中毒的调查和评价, 儿童铅中毒的分析评价, 糖尿病食谱的编制和评价设定为综合性实验。教学目标就是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 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以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例, 选取1~6班共359人, 每30人为一组, 每组推选3~4名小组长, 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实验活动,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采取“组长责任制”, 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设计性实验课中要求各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 并根据理论课的知识点和实验室所提供的仪器设计本节课的实验方案, 包括实验目的及实验意义、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中请学生介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并要求学生根据方案实施实验,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及评价。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能结合预防医学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案例讨论, 并能利用实验室所提供试剂及仪器, 判断疾病的病因, 并提出预防方案, 查阅并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 教师安排固定时间进行辅导答疑, 并记录在册;对实验过程出现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 对于高质量的实验报告鼓励形成论文发表。

2 教学效果评价

每学期实验课教学内容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抽样调查, 内容主要涉及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实验内容的合理性、对任课老师的满意度、学生的个人收获等方面。65.39%的同学认为实验内容合理;91.65%的同学对指导老师表示满意 (表1) ;36.76%的同学很喜欢开设综合性实验;49.02%的同学认为理论课和实验课联系紧密 (表2) 。在学生收获方面, 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会了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用卫生学方法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快速诊断和三级预防, 以及如何撰写和发表论文。通过五年的实验教学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发表了两篇省级期刊论文:《三种不同类型教室采光及照明的状况分析》和《新居装修后不同时期室内空气中TOVC含量的卫生学评价》[1,2], 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

3 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 学生实验过程中过于依赖参考文献的信息, 没有独立思考问题, 对知识点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还有部分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相互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3]。有不少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死板的照搬老师提供的信息完成设计性实验方案, 更有甚者上交的作业将网上参考文献的内容抄写了一遍。还发现有些学生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 而且仿照他人的实验报告, 少数个别同学既不查阅参考文献, 也不亲自动手做实验, 只等着同组的其他同学完成, 坐享其成。纵观其他医学院校发现, 实验教学资源缺乏, 实验教学经费紧张也是实施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困难之一。

4 体会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模式的摸索, 笔者发现以往老师机械授课, 学生被动的听课, 老师演示、学生照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医学教育的发展,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和“探讨”教学内容, 才能提高“学”的质量。可见传统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学生机械地遵循实验步骤就能完成实验, 存在诸多的弊端。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 现在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补充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充分体现医学教育所提倡教育形式, 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信息, 学生主动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 不但开阔了视野,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和实施实验、相互协作并不断提高撰写论文的水平, 为今后的临床实习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不同, 设计性实验强调学生设计、实施和总结实验自行完成, 教师起辅导的作用。综合性实验强调学生融会贯通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实验设计过程中, 了解最新的前沿内容探讨并研究创新性, 设计课题的相互讨论要有全面性、综合性, 实施要有可实践性、可操作性, 科研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学专业学生今后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必备素质。科研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研究的课题要有创新性。通过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严密的科研思路, 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从事科研工作从选题、设计、课题的实施、课题成果的呈现的基本步骤, 这为学生今后参与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改革,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五年的实验教学取得不错的效果, 实验课内容涉及到很多基础医学的前沿知识。全球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 对教师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涉取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教师对实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也得到全面的提高。总之, 改革后的预防医学实验课, 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探索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在非专业医学生的教学中的新思路, 为打造新形势下新型的医学生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关宝生, 白雪, 梁衍锋, 等.新居装修后不同时期室内空气中TVOC含量的卫生学评价[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 29 (2) :61

[2]鲁彦, 祝丽玲, 满大鹏, 等.三种不同类型教室采光及照明的状况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5, 28 (4) :59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8

1 现有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传统单一,验证性试验为主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毒理学、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等多门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多数课程实验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0%,比例较小且多为验证性试验,实验内容固定,试剂配制、耗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均由实验员完成。实验授课以灌输式为主,实验操作统一化,这使得学生的学习非常的被动与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开展实验项目类型有限

预防医学的这种较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容易受实验学时及实验灵活性等的诸多限制,不利于开展综合性以及创新性、开放性试验。例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色谱仪等精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样品的前处理要求较高,耗费时间较长,需要学时较多 ;并且大型精密仪器测定过程中对于使用者的熟练程度及经验值要求较高,基本由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来操作完成,学生得不到直接的学习 ;另外这类实验所用试剂以及耗材的经费也高于常规实验。以上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很难实现在短时间内独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而获得全面的锻炼。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仪器设备在预防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若要培养出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必须改革现有模式解决这一矛盾。

1.3 考核机制不完善

现有实验考核体系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数据、平时考勤和课堂表现,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综合素质,很难做到科学的量化,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寻求探索科学奥秘的思维,不利于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2 结合网络资源,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上述实验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培养专业的公共卫生人才,我们需要调整思路,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改变教学模式传统单一,验证性试验为主的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预防医学实验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教师可将实验材料,实验视频,实验课件以及心得体会等上传至网络供学生学习交流。例如环境卫生学中的水样的采集与保存实验,可以通过网络终端上传各种类型的关于采样方法,采样类型,水体采集量以及测定方法等的资料,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预习和复习,详细的了解水样采集的具体要求、前期准备、地点选择、样品保存条件以及测定项目及意义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便可做到目的明确,方法科学,结果准确,使实验更有深度和广度。学生还可通过网络平台随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这对于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增强课堂吸收效果是很有帮助的。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营养学实验教学互动平台,教学效果初见成效,这说明网络环境对于我们的实验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值得大力推广。

2.2 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

构建虚拟实验室,解决传统实验受实验学时限制及灵活性不强,不便开展综合设计类实验等的问题。目前国内外一些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已经将虚拟实验室技术引入了实验教学,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虚拟实验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利用虚拟技术,采用视频、动画、语音和图像等构建各种虚拟的实验环境,使用者如身临其境般完成各种拟定的实验项目或者达到某种训练效果等,其作用大于等于真实实验环境取得的效果。通过虚拟实验可以替代部分真实实验内容,或者可以进行真实实验的前期准备和预试工作,这可以节省很多的实验时间和实验资源,例如食品卫生学中的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实验,样品提取大概需要4~8小时,每测一针样品大概需要30分钟,以实验学生为24组计算,从时间上计算若要在4学时内使每组学生完整的做完整套实验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虚拟实验技术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可以彻底打破实验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缩短了实验周期,同时也降低了精密仪器的损耗率,缩减了试验成本,扩展了实验内容。利用虚拟实验室技术也便于学生对大型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及开放性实验进行构思和设计,在这里,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思想,大胆的去想象,去尝试,在这种大胆的探索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实验。

3 考核机制的改革

建立网络环境下真实实验环境与虚拟实验环境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解决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综合素质和科学量化困难的问题。

3.1 建立实验室监控系统

通过监控系统的网络传输,对学生的日常实验操作及考试进行实时监督,考核时可以根据视频资料对学生日常及实验考试期间的表现及操作精度、熟练程度等严格把关,科学评价,以此提高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认知态度,优化实验教学质量。

3.2 建立虚拟实验室考核系统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9

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实验教学在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医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接的实验技能, 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最终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熟练操作技术、富有创新精神的符合21世纪时代需要的法医学人才。

一、法医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 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 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 而导师数量远不及研究生增长的速度, 从而出现了一名导师带教多名研究生的现象。由于导师时间、精力有限, 对带教的研究生往往不能进行个别化指导。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 在实验教学上通常采用与本科阶段实验教学类似的模式。先由实验教师讲授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操作步骤, 教师示范操作或组织学生观看与实验内容有关的实验录像, 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这种由教师主控的实验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效率高、成本低、通用性强等优点,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化的趋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灌输、演示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学习, 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机械性地参与实验, 对于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思考、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主导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2. 实验内容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 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目前的法医学实验主要以参观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进行血痕检验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 实验内容多是为了验证法医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然而法医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 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能够准确、客观地提出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处理解决问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3. 较为重视医学实验, 忽视社会实践环节[3]。

医学院校的法医学实验教学通常是在实验室里进行, 以医学实验为主, 较少组织学生参与法学社会实践。法医学是沟通法学与医学两个学科的桥梁学科, 学生不仅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实验技能, 还要有通过医学现象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参与法学社会实践, 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并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法医学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

1. 更新教育观念, 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 由教师控制信息传递的教学理念, 将注入式教学逐步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注重师生间的讨论交流, 教师更多担当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遇到问题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查阅资料, 通过学生们自己思考、观察、比较、分析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4]。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和热情,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 组建教学团队。

首先选拔一名法医学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 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 然后整合整合解剖学、形态学、机能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学科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来开展教学, 教学团队组建方式也可采取校内跨学科教师联合、校内与校外教师联合、国内与国外教师联合等, 团队一定要注重老中青教师结合,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集多位教师集体智慧, 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凝聚力强的教师梯队。改变以往由一名教师讲授全部章节的传统, 实现由教学团队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5]。

3. 开展CBL、PBL等实验教学法。

开展案例式教学 (C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PBL教学法) 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在法医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事先根据实验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 并提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们在上课前搜集, 查阅资料, 预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 并在小组内就问题展开讨论。上课时, 由学生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问题的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 小组内可以就分析中的错误和疑点展开讨论, 然后教师将各方观点进行汇总, 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6]。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原理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观察实验标本、切片, 完成实验任务操作时可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带着问题和思考充分参与到实验过程。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对该案例和本次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这种以案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进行指导的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使法医学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尸体解剖, 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在观察掌握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损伤病变时的病理形态结构的基础上, 直接参与尸体解剖, 找到并认真仔细观察损伤和病变部位, 判断可能的死亡原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形态病理学实验、物证检验、毒物分析、动物实验等实验项目中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 如让学生参与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学会对病理组织的取材、固定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石蜡切片和染色的方法[7], 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为今后参与科研和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拓展校外社会实践, 早期接触案件[8]。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法医学是沟通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法医学的研究, 其根本基于司法鉴定实践,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法医学知识和技能最终是为了运用到司法鉴定实践中, 为案件服务的。除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外, 还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到司法鉴定实践活动中, 深入到司法部门或者民间的法医鉴定中心、政法院校的模拟法庭, 接触真实、典型案例, 与法医鉴定专家现场沟通交流, 实地观摩尸体解剖、物证检验、活体损伤检验等真实鉴定活动, 学习鉴定报告的制作、书写, 熟悉法医工作的程序和过程, 增强对所学专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将所学医学理论和法学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分析判断案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益鹄.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周鑫.法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规划和教学模式思考[J].科教文汇, 2012, (07) :137, 148.

[3]郭娟宁.新形势下法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467-468.

[4]Zhang Lixia, Gu Yun, Cai Heng.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flicting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aking Test of Postgraduate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J].重庆医学, 2014, 43 (25) :3393-3396.

[5]倪艳波, 张立霞, 金昌洙.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4, 4 (1) :54-57.

[6]张妍霞, 张立霞, 倪艳波, 栾希英.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3, 3 (4) :10-12.

[7]孟晓萍.法医病理学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5) :353-355.

医学物理实验教学问题与改革 篇10

医学生普遍对医学物理实验没用正确的认识,保持着高中时的老观念,认为实验不重要,不能够积极认真的进入到实验学习中,所以,必须针对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法,使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

1 实验内容设计不合理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对实验内容通常不会深入讨论、精心设计,个别院校甚至是照搬其他医学院校、工科理科院校的物理实验内容,导致各个学校的实验课程千篇一律、了无新意,即没有体现本校的特色和优势,又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对实验内容的安排十分不合理,没有考虑社会实际需要,与医学联系不密切,内容过于粗浅、层次不分明,根本没有体现医学生的学科特点,课程设计没有针对性。

基于以上存在问题,如若想改善各高校应深入调研医学物理实验的现状和发展,根据本校培养学生的侧重点,有目的的开设符合学校学情的实验课,合理安排基础实验课、医学实验课、综合性实验课的比例分配。每年都应派遣老师出去考察,学习前沿知识,紧跟科学发展的潮流,保证知识的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简入繁,特别是要注重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将物理学课程和医学课程的知识有机的综合。具体来说就是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知识点合理地融合起来。例如 :心电信号检测试验过程中,利用静电场理论将人体静电变化通过仪器呈现,再结合医学理论可通过心电信号变化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基本检查。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学生的必选实验 , 在实验室提供的较多的实验项目中 ,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做其中的几个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医学、工程物理测量、计算机、信息处理、图形处理、现代检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 , 并能综合运用解决实际的医学问题。这类实验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2 仪器老旧、更新慢,与新技术脱轨

科技飞速进步,新科学新理论的诞生通常伴随着新机器的产生,学校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要适度引进新仪器,更换实验内容。当然,由于一些实际困难,学位无法做到只要出现新机器就购买,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新方法、新仪器,或是通过仿真实验来及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学校购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让教师进修后在现有仪器上进行改造,或者在数量上减少购买,可在一个实验室摆放几种实验仪器,让学生进行轮换制授课,合理安排也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教法单一、评价死板

由于许多学校对实验课的重视不够,导致有些教师的责任心也不强,机械授课、教法单一、重复单调、千篇一律。在这种授课氛围下,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熟读掌握大纲内容,选取合适的实验项目,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实验课讲授时,绝不能填鸭式知识传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法、tbl教学法等多种方式,对讲授内容要精心设计和选取,精简语言、突出重点和难点,一定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理论课传授不同,课堂的主角变成了学生,所以一定要避免讲授过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如非必要,教师不可以演示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只能概括的介绍实验仪器功能和用途,强调几点注意事项即可。一定要让学生熟读实验内容,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评价系统过于简单,大多数高校对实验的评判方式都很单一,而且评判权利全都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的评判依据也仅仅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成绩。显然,这种评价方法不可能全面且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评价方式必须整改。评判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根据实验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例如 ;在进行“热敏温度计的制作”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进行互评。由于在本实验进行过程中实验电路的设计和焊接是很重要的一环,应要求同学们在评判时不能只看结果,要多方面考察,关键要看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进行小组讨论,给出评判结果及评判依据。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可产生合理的结果。另外,教师可以针对实验当中的重点内容提出几个课后思考题,题目一定要能够体现本次实验的核心思想,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形成良性促进作用。

4 展望

面对这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速的时代,想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现今教学状态中的问题和弊端,系统地提出改革方案。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要体现医学和物理相融合的特点,课程的设立必须要区别于工科和理科的物理实验课程,保留一些必须的基础性实验,减少纯物理和验证性的实验课程,增加和医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例如 :黏度的测量、心电的测定、表面张力实验等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课程的设置、仪器的采购、教学方式选择、师资力量的培养,这就注定改革过程必然要靠学校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作为一名医学物理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物理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知识的更新率,以便于能够及时的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培养学生从物理角度理解一些生命现象,这样才能为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才能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医学物理实验教学在高校进展中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通过学生不重视医学物理特别是医学物理实验学习这一普遍现象,明确地指出了这一观点的狭隘性,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一些改革方案来努力改善现状,并进一步明确医学物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谈高职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基础医学 实验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程伟(1958- ),女,河南信阳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教育。(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66-01

医学和生物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涌现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疾病谱的变化,现行实验管理运行体制“从属学科、以科设室、封闭管理”的模式,束缚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由此我院进行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一、重组综合性教学实验室,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我院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积极申报临床医学专业的同时,根据学科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对原有的基础医学实验室进行了优化整合,重新组建了医学基础实验室,包括形态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学)、机能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药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检验综合实验室(适宜课程为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析测试实验室(适宜课程为医用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学院实施了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实验室及实验经费隶属系直接管理。重组的综合实验室,一方面充分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了实验室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实验室的综合利用,避免了实验室资源闲置,实验内容单一、重复、陈旧等现象;此外,建立实验室的开放和创新制度,保证全校基础医学课程的相关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和完成。

实验室又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学院拟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由设备处负责。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共发展,建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验证式实验教学转变为探究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创新性实验教学提供平台,以培养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三年来,学院投资了近千万元加强基础实验室建设与改造,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优化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块体系

1.构建实践教学模块系统。根据医学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征,设置不同的训练层次,形成系统的训练模块,包括认知模块、技能形成模块和技能综合模块等。

认知教学模块是实践技能教学的感性基础。认知技能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认识实践了解专业概况,形成初步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学生入校后,通过入学教育、参观、社团组织等方式完成。

技能形成模块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随着医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要领,训练专业基本功,为形成综合专业技能、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技能综合模块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基础医学的目的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通过基础医学的综合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在巩固、熟悉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融合、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系统。(1)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教学。对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统一培训,避免学科间的重复,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整合意识。如形态学中显微镜的使用,机能学的动物的基本实验操作,化学仪器、玻璃器皿的基本操作等。(2)综合性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不是简单地将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堆砌起来,而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使相关学科的内容均有所体现和延伸。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中,将相关学科实验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按系统进行了重新组合,增设综合性实验内容。(3)应用性实验和科研技能训练。在整个基础医学实验的后期,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综合性实验后,将病例讨论引入实验课堂,通过典型病例的虚构,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患者,通过所学知识、资料查阅和搜集,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对其所患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并拟定治疗方案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资料的检索中,对学生进行了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采用灵活的实验教学方案

1.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是高职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实验教学尽可能地取消示范性实验,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协助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病例讨论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性、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此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实验的开发,由学生在模拟实验后再进行动物实验,可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2.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实验室开放的规范及管理。鼓励学生组成社团,由学生参与组织管理。如一年级兴医社同学组建了解剖学兴趣组,参与尸库、解剖实验室的管理及标本的维护与制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从而使有限的教学时间不断得到扩充。

3.发挥网络优势,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辟生化、生理、计算机等课程的专用教学网页,生理教研室已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尽管计算机在许多学校已较为普及,但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如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录像、VCD光盘等介绍新的实验技术,进行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

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保障体系

1.政策和管理保障体系。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的评价机制,学校领导对基础医学教学的认知和重视的程度、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待遇问题妥善解决与否等,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实施的政策与管理的重要保障体系。

2.教材保障体系。在知识结构、教学顺序、组织实施等方面处理好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搞好实验项目的调整,内容的合并、压缩,将实验教学内容逐渐独立出来。在有了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完成一套规范的基础医学实验教材,体现教学改革的成果,让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受益。为了配合理论和实验教学、供学生自学,还应为学生配置多媒体CAI课件、视听教材等。

3.教学评价保障体系。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必须有新的考评机制才能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绩效、评价改革。因此,在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根据创新教育的需求重新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并根据新的目标要求,重新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手段,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形成质量反馈意见。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后期要重视学员的学习效果,系统地进行了改革前后的对照分析。并以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逐步改进考试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化考试的程序,寻求科学考评学生实验技能水平的方法和手段,为改革的科学性、实用性提供论证依据。

4.实验室保障体系。实验教学体系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密不可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必然带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和实验室功能的转变。这其中包括学校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经费投入、实验室基础设施与教学科研仪器的更新添置、实验室功能的拓展、实验室实验用品的购置、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术与服务意识、实验室效益的评估等。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足以使实验室从基础医学教学实验室转变为集教学、科研、考核、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有效实体。

[参考文献]

[1]苏博.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裘法祖.对高等医学教材建设的几点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

[3]曾志嵘.构建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

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12

1 做好课前准备, 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动物学是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融生物学、医学、畜牧兽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交叉学科。其教学内容多, 涉及面广, 包括生物学、兽医学、营养学、医学及建筑学、环境净化学、管理学等内容。各章节之间相互独立, 缺乏系统性、逻辑性, 导致许多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 实验课时手忙脚乱。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理论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1.1 依教学对象不同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专业、学历层次的授课对象实施不同教学方法, 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以优化授课内容,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对于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本科生, 应将课程重点放在与动物实验关系密切的各章节, 着重讲述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一般操作技术、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应用、动物模型复制技术以及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因素等内容, 从而使学生合理利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设计, 提高开展动物实验的能力。而对于医学本科生而言, 既要介绍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知识, 还要介绍实验动物育种学、繁殖学以及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环境卫生学、实验动物质量监控与质量监测等内容, 但介绍时需注意重点突出。

1.2 坚持教材革新, 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后, 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成为生命科学的主导技术。克隆、转基因、基因敲除、基因诊断、组织和器官的再造、胚胎干细胞的定向诱导与分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均与实验动物学有关联, 这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既是实验动物学内容的扩充和延伸[3], 又促使实验动物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而原有教材已逐渐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4]。因此, 需要授课教师适时将该学科涌现的最新信息、新技术以及新动向融入授课内容, 让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前沿知识, 从而系统、全面地了解实验动物学。

2 实验动物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 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具备技能、技巧,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多为描述性[5], 为加深学生理解、强化学生记忆, 授课教师需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演示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声像资料, 将所讲授内容形象化,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记忆知识, 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实验动物技能操作、转基因技术等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 会加深印象, 生动有趣[6]。 (2) 引导法。如讲述动物疾病模型时, 可根据人类发病机制, 模拟制作动物模型, 依据医学知识, 讲述模型制作完成后相关的症状、体征, 既复习了相关医学知识, 又加深了学生对模型制作方法及模型制作注意事项的了解和记忆。另外, 结合学生的专业及课题研究方向, 给他们提供诸如科研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做模型, 模型制备时应注意些什么, 不同的制备方法所得模型的发病机制是否一致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3) 参观法。根据教学目的, 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如实验动物环境控制这一部分内容, 涉及温湿度调节系统, 通风净化系统, 消毒隔离系统, 录像监控系统, 屏障系统中的人流、物流、动物流等, 在课堂上讲解既抽象又枯燥, 如能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 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4) 实验法。首先,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利用相应的动物实验技术, 锻炼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前教师要认真制订实验计划, 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其次, 教师应先进行示教, 边示教边讲解, 消除学生对实验动物的恐惧心理, 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对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再次, 示教结束后教师应对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避免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出现类似错误;最后,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讨论实验结果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改革考核模式, 完善评价体系

实验动物学教学的目的, 不仅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为此, 我们建议取消以往单纯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的办法, 制定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估指标, 即平时考核 (成绩占5%) 、理论考核 (成绩占65%) 、操作技能考核 (成绩占15%) 、实验报告考核 (成绩占15%) [8]。其中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出勤率、课堂纪律、劳动卫生、团结合作情况等方面综合打分。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操作技能考核主要包括是否正确和熟练, 是否敢于操作, 遇到设备故障时是否善于判断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实验结果的满意程度, 完成实验的时间。实验报告考核主要针对实验报告进行打分, 批阅重点放在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及结论部分。实验报告是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分析思考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采用这种评价体系, 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 教师的学历层次、治学态度、授课艺术、实践经验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实验动物学由于整合了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 涉及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 教学难度较大, 需要多学科知识做基础。如实验教学, 一定要安排经验丰富, 有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讲解要清楚, 动作要规范, 示范要准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或共同探讨, 特别是一些示范更要有充分的准备。如大鼠的抓取固定, 必须要准确、大胆, 小鼠的尾静脉给药, 一定要熟练, 豚鼠、兔的心脏采血要做到一针见血等, 给学生留下认真、严谨的良好印象[9]。所以, 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 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5 总结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在实验动物教学中, 除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深入研究实验动物学, 增强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外, 还要优化课堂内、外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转变教学理念, 才能讲授好医学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 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探讨如何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教学方法,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崔淑芳.实验动物学[M].第3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

[2]邵义祥, 朱顺星.浅谈实验动物学教学[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2, 22 (2) :121~124.

[3]袁进, 顾为望.如何上好一堂实验动物学课[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7, 9 (2) :155~159.

[4]汤球, 孙伟, 崔淑芳, 等.实验动物科学的教学改革与效果[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07, 27 (1) :60~64.

[5]宋国华, 刘田福, 王锐利.关于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2, 4 (2) :155~158.

[6]寇冰, 陈朝阳, 宋国华.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7, 9 (3) :339~342.

[7]崔淑芳, 蔡丽萍, 袁卫, 等.错位教学法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4) :723~725.

[8]王敏, 周明正, 张天礼.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71~72.

上一篇:终端大变局下一篇:地下工程排水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