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实验

2024-09-13

医学科研实验(共12篇)

医学科研实验 篇1

三峡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各学院有自己的专业优势, 分两大功能设置, 一是教学与科研以教研室为单位;二是实验室以教研室为主划分, 造成实验室重复建设, 小而全, 不能突出学科特色。实验室管理各自为阵, 缺乏科学的布局和管理, 实验用品消耗大, 资金使用不合理, 不利于技术交流。在房源紧张的情况下, 合理布局和整合实验室[1], 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服务职能, 能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1 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现状

目前我校教学实验室按功能划分为五大块, 即形态学部、病原生物学部、机能学部、化生学部、中医学部。形态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教学实验室设置:人体解剖学分局解实验室 (占2个大实验室) 和系解实验室 (占4个大实验室) ;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微生物寄生虫学共用显微镜室 (占4个大实验室和1个标本陈列室) ;机能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 分别有自己的实验室 (各占2~3个大实验室) ;生理学、预防医学等学科共享多媒体实验室。每个学科都有1~2个大科研实验室, 隶属各学科管理, 其规模、档次及技术水平、管理模式无统一标准,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摆放和使用缺乏有效管理, 实验室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2 规范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建设

合理配置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实验室统一协调作用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实验中心首先按学科统一协调各实验室的使用, 按功能划分实验用房, 使实验室满负荷运转。比如:化生学部根据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预防医学实验的共性[2], 将所用仪器、设备集中在3个大实验室;同样, 生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实验所用仪器、设备集中在2个大实验室, 腾出房间作为科研实验室和基础研究室。

2.1 科研实验室建设

科研实验室按学院学科划分为功能型实验室, 例如:形态学科研实验室包括细胞培养室、组织切片室、图像分析室、电镜室;机能学科研实验室包括动物实验室、模型室、多媒体实验室 (为公共实验室) ;微生物免疫科研实验室包括菌种培养室、免疫室, 细胞培养在形态学科的细胞培养室进行;生物化学科研实验室和中医学科各用1个大实验室。实验中心合理规划实验室,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验室综合服务功能, 同时配备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 及时更新仪器、设备, 规范实验用品和材料的采购和使用, 节约了经费和资源。

2.2 规范实验室管理

规范实验操作, 要求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在通风柜中操作, 废液要收集后妥善处理。配备耐磨、耐酸实验台及灭火器。每台仪器都附有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同时制定仪器设备使用规则和实验室管理制度, 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 为实验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3 专人负责, 分级管理

(1) 由实验中心负责人员全面管理; (2) 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对实验室进行管理, 负责实验技术的指导, 配制各种试剂以及药品的保管、发放; (3) 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研究生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和日常清洁, 需要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 需提前填写申请单, 并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安排下有序工作。

2.4 专人管理技术档案

医学实验室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一个学科自建的科研实验室一般只提供本学科领域研究所需的实验用品和材料。为此, 医学实验中心集中优势资源, 建立大型科研实验室, 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用品和材料, 确保实验器材符合实验技术要求, 满足了不同学科研究人员探索新技术的需求。我们还建立了技术档案, 并由专人管理, 以防止新技术因人员离开而流失。

3 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服务职能

实验室按功能建立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率, 从根本上解决了实验仪器、设备重复购置, 使用率低, 实验经费分散, 陈旧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的难题[3]。建立通用的技术平台, 缩短了技术学习周期, 使实验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刘婷婷, 张孝良, 曹萍.医药院校实验室资源配置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1) :156~157.

[2]郭鄂平, 余志铃, 杨江林.构建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7) :81.

[3]黄炳辉.基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9) :94~95.

医学科研实验 篇2

王娜娜

121001280 医学放射影像学专业型

经过方德福老师为期三天的《医学科研方法》授课,我对医学科研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方老师授课认真严谨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内容也很有趣,包括如何做科研设计、怎样写好科研论文、如何写标书、科研设计中的误差分析以及一些重要的科研研究方法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知道医学科学研究是在继承已有的医学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医学领域中一些尚未认识、有待揭示、未能把握的疑难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探索、剖析、研讨,形成新的认识、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方法或手段的科学活动。方老师告诉我们,医学研究的目的:疾病防治与健康促进;医学研究的对象:病人和健康人及亚健康人群;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病因研究和防治效果评价;医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科研设计是最关键的环节。一项科研工作,经过选题和立题两个阶段之后,便会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全面设想。将这一设想加以条理化,系统的说明研究者对此问题的认识,拟进行何种实验或观察,具体做法如何,预期的目标是什么,用多长时间来完成,需要给予哪些帮助或支持等,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成的文字资料,即为科研设计。科研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立题、前言、立题依据、国内外现状、目前水平与发展趋势、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计划进度指标和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医学生,刚进医学院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身上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它要求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我觉得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如何全面地思考问题,做到心思缜密,在科学研究上面不仅要有科学性和创新性,还要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科研任务从始至终的整个过程中的任何细节都是容不得一点纰漏的。方老师说,做科学研究,不仅要运用到很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用到很多其他相关的知识,比如统计学知识、语文知识及哲学知识等等。所以方老师除给我讲授了科研设计的基本内容外,还给我们灌输了一些重要的统计学方法,以及在进行科研时我们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还教会我们如何去解决。

我是从临床专业转到放射影像科的,所以,在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我会更深入地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努力做好一个医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和生活作息安排规律,每件事都有始有终的做好,每一个细节都充分地做到位。同时,我还要好好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尤其是统计学,平时多注意思考,多看一些文献,多吸收一些新知识,在自己年龄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心思要更加缜密,心智也更加成熟。

浅析医学教育与科研 篇3

摘要:为了推进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共同发展,本文在对医学教育与科研两者关系展开辩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探究,并从重视程度、制度建设、科研管理、政策支持等四个角度提出了些许建议。

关键词:医学;教育;科研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而教育与科研是高校运作的两大主要职能,教育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科研也是一种教育。

一、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分析

(一)科研促进教育

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有效运行。医学高校科研工作主要是根据医学教育实际,结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对医学类知识、医学教学、课程设置等进行探索,以此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以及实现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科研依据。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与科研工作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医学院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实施医学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和熟悉学术前沿状态,能够获取和创新知识体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来丰富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育带动科研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往往忽略了科研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面对每天都在变化的科学技术,作为医学高校必须重视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作为发展医学教育的重要因素。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其实是同等重要的,教师在搞好医学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必须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搞好,可以说,不去科研只注重教学的教师缺乏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深入了解,其教学水平也不会太高,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科研工作搞得好的教师,对于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观念相对超前,在教学中往往更加主动,能想方设法地去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视野,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以此来熏陶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

(三)二者共同发展

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都是医学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内容。所以,对于医学高校来说,教育与科研同等重要,应该将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与科研的共同发展。

二、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开展科学研究来促进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由于科研工作投入大、周期长,所以,许多医学高校在教育教学中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经费和精力。在医学教育中,作为管理者认为只需要开展好医学教学工作即可,认为科研是可有可无的工作。由于医学高校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即便是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在投入方面不到位,导致科研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

(二)制度建设不全

我国医学教育采用的多是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模式,导致科研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例如许多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都缺乏标准依据,操作不规范,有时甚至是凭领导、专家个人的意向来决定,没有严谨的制度做保障。在科研开展过程中,也缺乏具体可行的监管制度,重复申报、轻易结题的现象屡见不鲜,检查流于形式,导致教师科研工作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挫伤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

(三)科研管理欠缺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开展的质量。目前,许多医学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科研管理人员的缺乏。一方面,已有的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够熟练,亲自参与课堂研究的实践经历少;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工作量大、程序繁琐的科研管理工作。而医学高校则缺乏这种能够胜任新时期科研管理工作的专职人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质量。

(四)缺乏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在科研领域缺乏政策支持,使得科研工作一直处于高校教育的边缘地带。尽管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升,但是,实际操作中还是缺乏比较成熟的政策支持。比如对于科研项目申请者的资历规定和科研经费投入规定等问题,都需要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三、促进医学教育与科研共同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医学教育过程中需要普及科研知识和方法。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和开发,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次,高校管理者应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来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将自身的医学知识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会得到提升。所以,高校管理者可以将教师参与科研的次数与成就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后,医学高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在经费投入和职称晋升上给与科研工作支持,不断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参与率,将教育和科研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二)完善管理制度

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医学高校需要在教育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上做文章,积极协调和服务好教育科研工作,为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使得教育科研相关人员的智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改进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创新科研工作。医学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四)改善政策环境

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做保障。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各高校必须积极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通过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学者从事科研工作,要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对公平合理的科研氛围和更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总而言之,新时期下,科研已成为衡量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水平,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科研活动必不可少。只有正确看到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采用有效措施去改善科研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整体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彦.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医学科研实验 篇4

1 目前我校动物实验教学科研中的现状

动物实验是高等医学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及新药筛选等的必须手段和重要条件, 是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研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国医学类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和建立实验动物中心与动物实验中心, 实验动物学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实验动物中心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育种、保种、繁殖、生物学特性、饲养管理及疾病的有关诊治和预防等为主, 目的是培育标准的实验动物;动物实验中心是采用实验动物为材料, 通过各种方法在动物身上进行科学实验, 研究在动物实验过程当中实验动物的一系列反应、表现以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等, 重点是解决实验动物如何科学地应用于各个科学领域, 为生命科学、医学事业及经济建设服务[2]。我校的实验动物学课程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中开设分别是2003年与2007年。起步在广西医学院校算是比较早, 但在发展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问题, 特别是在研究生的培养当中, 研究生的培养当中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医学生的科研工作又离不开动物实验, 我校目前有SFP级实验中心约300平方米, 临桂新校区待建的实验中心约3 500平方米。现有在校研究生六百多人, 近五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动物实验涉及的课程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毒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外科手术学等, 各动物实验室相当分散, 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研究生申请用动物实验室比较困难, 研究生在动物实验方面能操作的机会还是相当有限的。

2 构建我校动物实验公共平台的必要性

研究生特别是医学类研究生, 其创新能力必须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学位论文研究这3个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培养。目前, 各培养单位都相当重视理论教学与学位论文研究的工作, 在培养方案及学位授予细则当中对这两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要求, 但在对实验教学当中尚很少做明确规定。而实验教学恰恰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3]。实验动物课虽说使学生对实验动物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学习, 但如果说没有动物实验课的学习, 那么学生对于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认识就只停留在理论水平上, 也就是一纸空文, 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其医学实验动物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同时影响学生对其他涉及动物实验有关的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动物实验课及其相关教学内容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与操作练习, 使得学生对动物实验相关知识缺乏系统地掌握, 在一些与动物实验相关的课程当中, 动物实验均是在各门课程所属的实验室独立进行, 影响动物实验的标准化教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运用与掌握, 并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甚至出现一些重复现象。因此, 在医学类院校当中建立集中统一、条件标准、管理规范、开放使用、技术指导的专业动物实验室, 构建统一的动物实验公共技术平台, 能为学校的科研条件建设及科研技术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使学生及科研人员掌握系统的动物实验有关知识和科学标准化操作, 同时使得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在实践进一步加深认识, 充分整合了学校动物实验的原有资源, 改善动物实验条件。在严格的条件要求下, 各实验室根据科研需求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动物实验室、高质量高品质的动物实验及动物实验操作技术服务, 从而促进与提高我校的整体科研水平[4], 为我校的科学研究及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 构建我校动物实验公共平台的思路

动物实验平台规模大小及硬件设施的配置相关内容应主要考虑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基本情况, 不要不切实际的追求所谓“大而全”的发展模式, 切记不能投入大量资金用以实验动物的生产[5]。但是平台的建设必须以高标准为基本原则, 因为动物实验基本设施条件作为衡量一个院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直接影响着此院校所做科研成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6]。我校目前在开展动物实验的实验室分别分布在SPF级实验动物中心、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生物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的一些实验室当中, 都有一定针对性的在开展实验, 但是系统性都不强, 条件参差不齐, 管理上难以统一, 使用上不好协调, 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随着我校“双百人才”的引进工作不断推进, 我校几年来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及科研基金量都在大幅度地增加, 所涉及的学科及领域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对动物实验设施的要求不但在数量上要增加, 在类别上也要有所拓展, 在级别上更要有所提高。为了满足这一要求, 我们要充分规划好临桂新校区的实验动物中心及动物实验中心, 更好地为我校的科研工作服务。

3.1 基础设施的建设

医学类院校构建的动物实验平台要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要求来进行。根据我校近几年科研所需各类动物实验的规模、性质与发展趋势, 规划好实验设施的级别、类别与规模。调整好现有的资源, 考虑到长远的一些需要, 参考相关医学类院校, 建设非人灵长类、毕格犬、小型猪等实验设施。按目前最新要求标准对设施所涉及的结构、通风、温度、湿度控制等条件来进行建设;适当扩大一些常用实验动物类的实验室规模, 如家兔与豚鼠的实验室;彻底取消普通级啮齿类动物实验室, 所有啮齿类动物实验全部在屏障设施中进行。由于屏障设施使用率比较高且连续运转时间已长, 所以屏障设施要安装中央空调、通风管道、高压灭菌锅, 且要适时进行更新, 温度湿度通过自动调控系统来控制, 确保设施内部各项指标要求能够符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7]。

3.2 合并资源统一管理

把学校现有的动物实验室资源合理地进行整合, 把原有可用的设施、设备统一按装到临桂校区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 进行统一管理, 及时更新或购置所需的仪器、设备。动物实验可以说是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一项内容, 只有通过建立集中统一、针对性强的动物实验室, 充分优化资源配置, 达到资源共享, 才能有效地避免了校内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 减少财力物力的开支。

3.3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开展有偿技术服务

动物实验技术含量要求高, 标准化的动物实验室、材料、试剂、仪器设备,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操作技能熟练, 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手段等, 这些都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必须因素。只有高素质的动物实验技术队伍, 才能确保动物实验研究的质量和动物实验中心的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的不同研究方向对各类人员的要求也不同, 所以要加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增强技术服务的质量。对外开展实验人员初次进入实验室之前都要经过必要的培训或考核了解其对动物实验室的认识与实验操作情况, 使之能知晓并严格遵守实验室相关管理规定及操作规程, 学会采取生物安全的常规防护措施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或者说按科研的要求完全承担其动物实验部门的实验工作。平台一旦建成投入使用, 即会产生相应费用:如水电费、饲料、垫料、实验消耗品、药品、设施设备折旧、人员成本等等, 所以适应收到一定的费用是必需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收费, 校内人员申请使用、校外人员申请使用、动物实验科研工作代理等的收费应有所区别。

4 动物实验公共平台在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医学类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离不开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直接影响到其实验效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在不断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探索生命的奥妙, 总结研究的方法, 摸索出更科学的科研途径, 就要有创新的思维。通过动物实验公共平台促进了科研工作与研究生教学的有机结合, 提供他们实验操作有更大的平台;同时研究生的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动物实验公共平台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 通过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一起实验可以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验积极性与热情, 增强了其实际动手的能力, 训练研究生的技术应用技能, 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

5 结果语

动物实验公共平台的建立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进一步优化配置, 有机整合仪器设备, 实验动物学在生命科学所支撑学科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提供了高质量的动物实验技术服务, 对医学研究生在教学、科研中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实验, 接触动物实验, 不断进行实验摸索,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 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更适应了社会需求。

摘要:一个民族进步、一个国家富强发达离不开创新,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时代所需。研究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承担者,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介绍了构建我校动物实验公共平台的必要性, 动物实验公共平台在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动物实验,平台,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宏星, 黄黎玲, 肖力, 吴香新, 张望平.建立标准化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的初探[J].实验室科学, 2009, 4 (8) :41-43.

[2]罗满林, 顾为望.实验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对丽琳, 孙久厚.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7 (8) :56-58.

[4]商海涛, 杨进, 刘宇, 刘昌峨, 牛荣, 魏泓.浅淡医学院校动物实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J].实验动物科学, 2008, 25 (5) :40-42.

[5]汤球, 郝光荣, 崔淑芳.对旅馆式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2, 19 (2) :21-21.

[6]陈守云.对高校实验动物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科技资讯, 2009 (33) :235-236, 238.

医学科研的选题原则 篇5

[关键词]

健康网讯:

选题是科研的第一步,也是科研工作中战略性的决策。选题充分体现了研究者的科学思维、学术水平、实验能力及其预期目的。选题是贯穿科研全过程的主线,各环节工作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运行。所以选题是科研的成败与成果大小的决定因素。

选题的原则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医学科研选题也应贯彻这一方针。为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增强人类体质和提高人口素质服务。在选择医学科研课题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需要性原则 选题的方向必须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尽量选择在医药卫生保健事业中有重要意义或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医学基础研究、延缓衰老、提高生命的质量等科学技术课题都属于长远需要的课题。但从临床科研考虑,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最大的疾病。 如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占我国全死因人数的72.30%,也是死因顺位中的前四位;还有环境污染所致的公害病也不容忽视。所以选题时,应当根据个人专长、工作基础与单位条件,既可选当前迫切需要的课题,也可选国家发展长远需要的课题。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线。缺乏创新性,就会失去科研立题的.前提。若为理论课题,要求有新观点、新发现,得出新结论。若为应用课题,则要求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或是把原有技术应用于新领域。创新性是科研的灵魂。衡量课题的先进性,主要考核它的创新性如何。

选题的创新性来源于:①所选的课题是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②以往虽有人对某一课题作过研究,但现在提出新问题、新试验依据及新的理论,促使该课题有新的发展、补充或修正;③国外已有人研究,但尚需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探索属于填补国内此领域的空白。由此可见,充分地复习有关专业文献,及时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这对保证选题的创新性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就是指选题的依据与设计理论是科学的。为保证选题依据的科学性必须做到:①选题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与客观规律相一致;②以事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选题不能与已确认的基本科学规律和理论相矛盾;④充分反映出研究者思路的清晰度与深刻性。选题应尽可能具体、明确。

选题成败与否,主要取决于设计的科学性,其中包括专

医学科研实验 篇6

关键词:医院医学水平;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178-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1.089

医院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诸多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中包含医院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这些资料也反映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对医院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要注重对这些资料的管理和保存,建立专门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实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并且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保障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

综合来说,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

1.1 科研档案形成的周期较长,专业性强且学科突出

由于展开的医学科研工作需要形成的周期较长,因此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性过程,且涉及的材料与内容较多、范围广阔、覆盖面深。其次,医学科研档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课题需要分科管理档案,并设有相应的编码以对号入座。医学档案的分类也清晰且明显,通常分为大方向和小方向两种。大方向指的是一类学科,小方向则指的是三级学科。在分类时要保持各个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保持专题的完整性。

1.2 学科综合性强,项目协作多

医学科研研究特点本身也决定了其学科综合性强、项目协作多的特点。医学研究本身也是多学科内容的研究,大量创新科技不断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使许多重大课题不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所能完成,必须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联合攻关。因此课题研究所形成的载体具有形式多样、数量大、综合性强的特性。

2 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这些档案的内容纷繁复杂,而且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所以档案的整理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而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在建设上本身就存在不足,在对相关的医学科研档案进行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整理混乱、资料残缺不全以及归类不分明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后续开展也变得更加困难,就现今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来说,医学科研档案的质量并不理想,而且其中很多的科研材料都不够全面,无法为相关的医院单位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从而阻碍了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就现今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说,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医学科研材料过于分散,缺乏集中性

医学科研的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从立项开始到课题研究结束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其会产生不同的材料,积累和建立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但是我国的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这些材料没有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从而使得科研资料出现严重的流失问题。

2.2 医学资料残缺不全

我国的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医学研究,而在医学科研的过程中,其所积累的资料得不到有效的收集,出现流失问题,这样就使得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部门中相关的医学科研资料出现残缺不全的问题,从而无法为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2.3 我国医院医学科研相关资料保存时间过长

一般来说,医学科研开展需要很长的时间,短则数月,多则数年,在长期的开展过程中,医学科研资料保存的时间也会相对增长,而且在保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更多的科研资料,这样就有可能造成资料的重复,使得资料的总量增多,从而对管理工作造成困扰。

2.4 医学科研资料分类不明显

医学科研资料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所涉及的知识面也相对较广。医学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涵盖的面也较广,这样就会使得医学科研资料的分类并不明显,在管理分类上就会造成难以分辨的现象,从而使得管理的难度提升。

3 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的不足,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医院医学水平的提升。而针对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3.1 建立健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

为保障我国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构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科学化管理,以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2 及时有效的对医学科学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

对年份过久以及无实用价值的档案资料要进行及时的清理,同时要对内容出现重复的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随时对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更新和完善,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符合,能够为医院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

3.3 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的归档和分类

严格的区分各种类别的医学科研档案,划清医学科研档案的界限,及时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类别的划分,保障其存储的合理性,尽可能的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细分处理,对档案分类系统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新的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编排以及精细筛选,在统一的标准上,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划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医学科研档案资料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专业化的特点,选择适宜、科学的学科管理建档方式,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从而提升医学科研档案的分类和管理水平。

3.4 注重对档案的更新和科研新档的添加

医学科研开展的时间都相对较长,在长时间的医学研究中,要想充分的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如分阶段法对医学档案科研资料内容进行适当的添加处理,在建档之后,就需要对科研工作进行跟踪管理,收集相关的档案科研资料,对档案科研资料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补充和更新,从而保障医学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的提升我国医院医学水平,就需要加强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管理水平,以保障医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相关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技能,在工作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从而实现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提升,以推动我国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馨.医院档案管理之管见[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9).

[2] 闫敬华.实施医疗科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

[3] 翁振群.浅谈如何加强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J].中国医疗前沿,2008,(22).

[4] 郭松,孙文广.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科研管理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07,(9).

医学科研实验 篇7

一、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目前, 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实验教学被看作理论教学的辅助, 部分研究生重专业理论、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科研意识相对单薄;实验课程费时、费力、费钱, 中医药院校针对研究生实验教学开展的较少, 即使开设, 也多是各学科各自为政的零散实验, 少有多学科、系列化、综合性实验课程。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缺少学科交叉意识, 不能有效地将先进的西医技术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研究相结合, 在科研设计以及科研论文完成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因此, 强化实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程建设

1. 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我校于2010年起面向一年级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技术课程———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 课程共36学时, 其中理论课8学时, 实验课32学时。理论课重点介绍西医学、生物学技术发展状况、西医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中医药实验选题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实验课内容选择研究生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中最常用的技术, 主要包括急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动物的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培养技术、Western-blot技术以及RT-PCR技术等[2]。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该课程由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学位教师担任。针对该课程内容, 组织任课教师专门撰写了《基础医学实验技术》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 作为授课教材。同时, 我们建立的相对完善的考核制度, 从2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核, 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共60分, 撰写一篇综述性论文40分[2]。

2. 依托规模化的实验科研、教学平台。

研究生实验教学首先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 我校研究生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课程依托基础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该中心既拥有细胞培养、免疫组化、RT-PCR、Western-blot等相关实验仪器设备, 同时还有膜片钳、激光共聚焦等大型仪器可供研究生观摩示教, 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硬件保障。

3. 中西医结合, 体现学科交叉。

中医药专业的研究生肩负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神圣职责, 在实验设计上, 充分注意到中西医结合, 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具体的中医药专业特点对实验进行初步设计。实验操作具体设置方面, 囊括了研究生科研论文设计中最常用的含药血清制备、实验动物取材、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培养、Western-blot以及RT-PCR等技术。如学生按照已确定的实验设计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 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 自行建立中医脾虚动物模型, 取材、提取核酸和蛋白, 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等技术完成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检测,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得出结论, 并进一步联系临床实际, 探讨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在这一过程中, 极大提高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强化了实验技术的培训, 提高了科研水平。

4. 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

本课程主讲教师由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各个教研室的优秀教师承担, 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副教授以上职称, 同时均兼任科研实验室负责人, 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 同时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对每一位研究生严格要求, 严抓细管每一个实验研究环节[3]。同时及时帮助研究生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尤其是积极帮助专业基础薄弱的研究生尽快掌握实验设备操作规范。

三、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实践学时数少的矛盾相对突出, 比如学校只为Western-blot实验技术安排了8个学时, 按每个学时40分钟计算, 320分钟的时间里肯定无法完成Western-blot实验的全部内容。授课教师只能利用上课时间带学生完成凝胶制备、样品处理、电泳、转膜、封闭的过程, 之后的一抗、二抗孵育以及显色等实验只能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给学生示教。不同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多样化与课程中多种实验技术方法的关系需进一步统一[4], 我们正在积极探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能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相对固定的技术路径和实验模块。

总之, 通过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初步建立医学综合实验技术课程,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不断改革完善实验课程, 全面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素质[5]。

摘要:以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为目的, 构建融合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的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程体系, 并对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实验课程,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广波, 邢岩, 林彬.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医药导报, 2011, 17 (2) :108-110.

[2]王淳, 井欢, 王艳杰, 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施[J].中医教育, 2012, 31 (1) :59-60.

[3]戴晓明, 陈亮, 陈美娟, 等.中医研究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4) :684-685.

[4]赵铁建, 钟振国, 方卓, 等.中医药专业方向研究生《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 (5) :978-979.

医学科研绩效评估的现状 篇8

医院科研管理是对当前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实现研究任务的过程。随着医学科技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医学科研管理工作愈发复杂化、综合化。为了积极促进医学的进步,提高医学科研的绩效,建立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确立正确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医学科研管理者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1 概念梳理及研究意义

1.1 概念梳理

绩效是从经济学引进的一个概念,绩效的着眼点在于考察机构的投入和产出,其核心是把科研机构、课题、成果等视为一个黑箱,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进行分析来考虑其功能和效率是否达到人们的期望[1]。

所谓评估,就是根据特定的标准,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西方权威的韦伯新世界辞典( Weber's New World Dictionary)则认为评估是“通报所评判的价值”[2]

科研绩效评估是对科学技术和科研成绩及实施效果的评估,是一种科研评估的新概念、新模式。以往的评估主要是以某专家或者某些专家的主观评价为主,而绩效评估则是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统一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等方法的对比分析,对某一时期内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正确的综合评判。[3]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科研是体现一所医院水平和发展潜力最重要的一方面,为了加快、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提高医学科研水平,医院有必要制定一系列度量制度,对医学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其意义在于建立科学的医学科研评估模式,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医疗单位的科研现状、潜力及对社会发展服务和经济建设的能力,反应其综合能力和现存问题,以便于认清自身的现状和不足,调整医学研究方向和科研人员结构;为领导提供辅助决策信息,为医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依据,使医院的宏观科研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4]。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科研评估现状

科技评估工作在西方国家开展较早。自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尝试对政府支持的科学研究活动的投入、产出、成果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估,现在对科学研究开展的评估已经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5]。以发展最为迅速的美国为例,美国是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美国为了进行与科技活动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被看作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GPRA),该法案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引入了一种新的管理概念与制度—绩效评估[6]。

美国的科研绩效评估程序一般分为六个步骤:一是由技术专家和相关的风险分析专家组成的一个综合评估小组;二是每一个评估项目都被指定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人负责;三是认真分析要评估的内容,明确可行性,选择主要的评估方法;四是评估小组做出工作计划和调研提纲;五是与外部技术专家和风险分析家广泛接触,尽可能多地获得当前的信息;六是起草、修改评估报告,提交国会,举行听证会,通过发布。美国科研评估范围很广泛并且对事前、事中、事后的评估都很重视,但其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美国科研绩效评估虽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已经发展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评估体系,这也正是美国科学研究保持领先的原因之一[7]。

2.2 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绩效评估活动的雏形。最初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以主观评价为主的定性评价。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日益重视以及对科研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人们对绩效评估的需求日益强烈,科研管理者通过努力开发新的评估方法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先后出现了许多绩效评估的理论方法。1991年我国第一次将机构评估理论成功实践在医学领域的评估活动是刘海林等学者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投入——活动——产出评估模型,线性加权缩合计分方法进行的评估。此次评估使医学机构的绩效评估初步形成了体系。之后华西医科大学把美国专家R.E.Cee和J.E.Jibson的排序法、评分法、经济评价法、优化法、风险及决策等五类评估方法介绍并引入到科研开发评估中,使得医学科研评估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更加广泛[1]。近年来,我国各地先后涌现了很多有关医学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有的已经开发成为计算机软件系统。但是,这些相关研究往往局限在个别单位或地区,其科学性和综合性上未能成形,在研究层面上也没有继续深入开展。而且很多评估大都被医学科研绩效评估的复杂因素所限制,所以在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科学化评估体系。

3 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设计原则

3.1 目的性

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有目的地引导科技人员紧紧围绕国家目标进行科研活动,通过引入竞争手段,来调节科技投入,保持旺盛的科研活力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二是对科研人员能力的评估,客观评价各科研项目的绩效,促使他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改进科研技术,克服困难,查漏补缺,寻找差距,切实提高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的综合能力[8]。

3.2 系统性

医学科研绩效评估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研管理者必须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便使整体目标实现最优化[9]。

3.3 公正性

建立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要选取能够借鉴的定量数据,这些数据应在科学共同体内有共识,尽量减少二次赋值权重。所定量评价的数据及权重应是可以得到的,并具有可比性[8]。

3.4 实用性

实用性是指评估方法易于得到使用人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实用性高的评估体系应该是操作简单,易于接受的,这样利于科研管理人员操作,减少工作量。

4 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中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指标选择

科研绩效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国内主要分为科研能力基础和科研工作绩效两大块模块,而国外的科研绩效评估标准模型则是由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后果指标以及效率与成本效率指标四大部分。但是无论选择怎样的指标都要遵循客观性、独立性、可测型、可比性、简易可行性的原则[10]综合文献,评估指标的选择通常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专家评议法。根据专家的实际经验按照指标的重要性打分,按总分值从大到校排序来取舍指标;(2)数理统计等挑选法。如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挑选对应变量作用显著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用主成成分分析法判断所挑选指标的合理性或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基础指标进行归类和精简等[11]。(3)现场调查法。通过一定数量的样本调查队被选指标进行实际测量,再对各项指标的实测值做统计处理,根据分析的结果筛选指标。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多元回归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等[12]。

4.2 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首先使用上级部门提出的各项标准与要求;其次参考相关主管机构提出的有关指标的要求;再次,根据历史上确定好的指标值,经过统计处理而获得评价标准,即根据被评价样本的均值或最优值为标准[10]。

4.3 指标值的标准化

主要采用累计概率法、指数法、线性插值法、等级划分法[12]。

4.4 指标的权重确定

指标体系确定后,要考虑各指标对评估结果的贡献大小。确定各指标重要程度不同的系数,即权重系数[11]。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相邻指标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统计计算法(回归分析中个指标因素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值、主成份分析中得到的因子载荷和贡献率等)还有利用等级相关理论中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度的组合复权法[13]。

5 医学绩效评估的方法选择

国内外在科研项目方面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就绩效评估而言并没有可以通用的方法,对于医学科研绩效评估工作,评估者往往是根据不同工作的不同目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5.1 同行评议法

同行评议可定义为“由从事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方法”[14]这种方法由参与评议活动的专家和他们用以评价事物的标准构成,在申请项目,成果评定及评议研究机构的运行等方面应用较为普遍。

5.2 层次分析法(APH)

层次分析法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它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总的顺序[14]。

5.3 加权优序法

加权优序法通过专家咨询,定性地排出各个被评对象(方案)想对于各个指标的优劣顺序,通过建立优序数,最后计算出各个对象相对于总目标的加权优序数(即综合评估结果)。加权法是一种直观的比较计量方法。[15]

5.4 兑换计量法

兑换计量法是建立在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和技术计量学之上,是一种以定量为基础的定性方法[16]。

总之,可以应用在医学绩效评估里的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还有很多,其目的就是要把评估指标量化,减少定性评估带来的偏差。但是科学的、可行的、适用且能够推广的医学绩效评估方法是要一直所探求的。

6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医学领域的科研绩效评估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引起了科研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医学学科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当前的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

评估中主观性所占成分较大。在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中,主观性仍然占有很大的成分,而如何减少评估指标、评估方法的主观性,增加客观性至今尚未得到解决。因此,人们理想中以定性为主的传统方式评估,不可能完全的被客观量化方法取代[12]。

缺少系统、完整的评估方式。在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中,对系统的评估方式考虑的较少,目前大多医学科研绩效评估往往偏重于事后评估也就是科研成果的评估,而忽视了事前评估和事中评估,缺少对项目评估系统的整体认识。

无法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进展。在医学科研项目管理中,人们赋予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过大,对项目进展和中间过程的关注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医学科研管理者可以通过阶段总结、各种检查、经费使用、人员变动等多种手段来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但是这些情况往往是滞后的。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医学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到底,其最重要的方面还是表现在绩效的度量上。所以,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使评估目标实现的关键。

摘要: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是医学科研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论文结合医学科研绩效评估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指标体系的确定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以期能为医学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基本的思路与框架,为加强医学科研绩效评估提供借鉴。

医学科研物资信息分类和编码探讨 篇9

关键词:物资管理,分类,编码,信息化

0 引言

信息分类与编码技术是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中重要的支撑性技术。由于医学科研物资品种繁杂,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编码方案可供使用。如何对医学科研物资进行分类和编码, 一直是我们面对的课题。本文依据国家标准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2]和其他相关标准, 结合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科研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就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医学科研物资分类编码问题进行了探讨。

1 物资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1.1 分类原则

物资分类是进行物资编码的基础, 也是物资供应目录维护的关键[3]。医学科研工作中所需要的物资种类比较多, 包括化学试剂、医疗药品、仪器设备、实验工具、医疗器械、百货杂品、玻璃仪器等, 确定分类时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扩延性、兼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具体应把握以下几点:

(1) 选择物资相对稳定的属性作为分类依据, 药品试剂类主要按化学性质分类, 设备器材类主要按用途分类;

(2) 将相近的物资类别尽量排列在一起, 先排列药品试剂类, 再排列仪器设备类;

(3) 设置专项订货类, 负责收容临时计划物资, 避免打乱现有的分类体系;

(4) 尽量与国家相关标准或行业标准所确定的分类体系保持一致;

(5) 物资分类要为管理工作服务, 对于不方便进一步分类的物资可以不再细分。

1.2 分类方法

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制订了许多物资分类标准, 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4,5]。根据医学科研物资的特点, 我们将所有科研物资笼统分为药品试剂类和设备器材类。其中药品试剂类又分为9 类, 分别用A~I表示;设备器材类也分为9 类, 分别用M~U来表示, 见表1。

为了缩短代码的长度, 对于药品试剂类和设备器材类不再设置总代码。在确定分类代码时尽量赋予字母一定的含义, 例如:用A表示危险化学品, 对相关管理人员来说可以解读为最重要;用C表示有机化学品, 利用了碳元素代号;用U表示玻璃仪器类, 因为U酷似很多玻璃仪器。各大类再根据品种多少和管理的需要细分为若干小类, 国家有分类标准的要依从国家确定的分类标准, 国家没有统一标准的参考相关行业标准。

1.3 依据国家标准分类示例

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主要依据了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的相关规定。该项国家标准经过了多次修订, 最新版本是GB 6944—2012。虽然有些物资平时很少库存, 但是为了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管理方便, 仍然将危险化学品按标准对应分为9 类, 见表2。其中A4 类包括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A5 类包括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1.4参照行业经营目录分类示例

对于医疗器械、玻璃仪器的分类, 主要参照有关经营单位目录并结合科研工作实际需求情况确定。其中, 玻璃仪器共分为10类, 用U0、U1、……、U9表示, 各类又分为若干小类。部分玻璃仪器分类代码见表3。

2 物资编码的原则与方法

2.1 编码原则

要在物资分类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种物资的具体编码。编码结构的设计是否灵活方便, 直接关系到科研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设计是否稳定[6]。为此, 确定物资编码时应遵循唯一、合理、简明、适用、规范和可扩充的原则。但是, 有些原则之间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为了保证编码的可扩充性, 就要预留足够的备用码, 因此, 要牺牲编码的简短性;要使编码具有更多的含义, 也需要增加编码的长度, 编码的简短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在编码设计时需要综合平衡, 尽量使设计的编码体系科学实用。在实际编码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 每种物资只能赋予一个代码, 每个代码只代表一种物资;

(2) 物资编码结构设计要与物资分类体系设计相适应;

(3) 各类物资编码的类型、结构和编写格式应当保持一致;

(4) 在能够满足编码扩充的前提下, 物资编码应该尽可能简短;

(5) 物资编码应尽量有一定的含义, 以便于相关人员记忆和使用;

(6) 要预留一定量的后备码, 尽量保持物资编码体系的相对稳定。

2.2 编码方法

科研物资信息编码采用了递增顺序码和系列顺序码。

2.2.1 递增顺序码

根据各类物资可以预见的变化情况规定了不同的递增值, 物资编码按预定的数字递增。为了节约编码资源, 对于确实不需要中间代码值的, 也可采用连续编码。

(1) 连续编码:各种规格的胶塞, 从000、00、0、1、2、……、17 号, 不需要中间代码值, 采取了连续编码, 编码依次按1 递增。例如:用U0101、U0102、U0103、……分别表示各种型号的胶塞。

(2) 偶数编码:烧杯容量从5 m L到5 000 m L, 库存基本上涵盖市场上的各种规格, 增加规格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也有增加的可能, 对于这一类物资采取了偶数编码的方式, 编码递增值为2。例如:用U1102、U1104、U1106 …… 分别表示10、50、100 m L……的烧杯。

(3) 按10 递增编码:由于化学试剂类品种规格较多、库存品种相对有限, 经常需要使用中间代码值, 其首次物资编码就采取了按10 递增编码的方式。

2.2.2 系列顺序码

对于需要在基本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物资, 当每类品种数在10~99 之间时, 可以采取系列顺序编码的方法。例如:U14** 表示玻璃仪器的多口烧瓶, 而多口烧瓶又可以细分为二口、三口、四口烧瓶3 类, 每类均超过了10 个规格。对于后面的2 位编码就采用了系列顺序码:用01~29 表示“二口烧瓶”, 用30~59 表示“三口烧瓶”, 用60~89 表示“四口烧瓶”, 90~99 备用。

2.3 编码格式

针对医学科研物资的特点, 科研物资编码采用了字母、数字混合格式编码, 由物资分类代码和品名编码组成。这种编码格式兼具字母型编码和数字型编码的优点, 结构严密、直观性好, 符合使用习惯。为了保持编码体系的稳定, 对常规库存物资和临时计划物资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编码格式。

常规库存物资编码长度为5 位, 编码格式:X9999, 由1 位字母和4 位数字组成, 包含了分类代码和品名顺序码等信息。以编码A3230 为例:A代表危险品, A3 代表易燃液体, A3230 代表无水乙醇。

专项订购物资编码长度为7 位, 编码格式:XX99999, 由2 位字母和5 位数字组成, 包含了分类代码、采购代码、年度和计划序号等信息。以编码GM12001 为例:G代表专项订购物资, M是采购代码, GM12001 代表2012 年度第001 号专项订购计划。

2.4 赋值要求

在给物资编码赋值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编码长度应符合规定的位数, 不足位数必须用0 填满;

(2) 编码格式应按规定格式排列, 不能将字母、数字随机排列;

(3) 字母码要使用单一的形式, 不要大小写字母混合使用;

(4) 数字码不要两头封死, 如“:0000”或“9999”;

(5) 禁止使用特殊字符编码, 如:运算符、标点符号等;

(6) 不要随意调整编码, 已经停用的编码一般不再使用。

3 新增物资编码的日常管理

物资编码工作不是以生成文本文件作为完成的标志, 大量的工作是日后对编码系统的维护[7]。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明确编码责任人、编码流程和应注意的事项。

3.1 编码责任人

为了保证物资编码体系的完整, 保证统计汇总和统计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物资分类代码的设置一般由统计部门负责。对于具体的编码工作分2 种情况: (1) 常规库存物资的编码通常由供应部门负责, 各仓库负责人为新增物资编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 专项订货计划物资可由相关采购人员预先进行编码, 而后由仓库负责接收数据并负责类别代码审核。

3.2 编码流程

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必须根据物资类别和《库存物资目录》中确定的编码规则和规律, 认真编制新增物资编码, 要避免一物多码和重码。在动态维护物资编码时, 必须先从现有的物资编码信息库中查找。如果编码库中确实没有, 才能依照事先确定的规则编写一个新的物资代码[5]。

3.3 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物资编码的准确, 在编码之前还要注意对编码对象的描述进行核对。

(1) 物资名称要规范。物资名称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不可能改变的[8]。由于医学科研物资的名称较多, 因此, 要注意区分物资的学名、俗名和别名, 尽量将习惯名称调整为统一规范的名称。名称太长需要简化或使用缩写时应注意是否具有唯一性。对于进口物资的译名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 尽量使用通用的中文名称。

(2) 型号规格要齐全。在规格型号不清楚时, 应该现场查看实物标签或装箱单。对于进口物资, 可以填写具有唯一性的商品编码, 以便于科研人员查阅文献和了解该物资的详细技术指标。

(3) 计量单位要统一。科研物资通常用量较小, 为方便供应工作, 尽量使用较小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确定后, 不要随意进行调整。确需进行调整的, 应结合物资包装变化和科研人员领用情况确定。计量单位名称应统一规范, 避免出现中文和字母混用的情况。

4 结语

物资分类与编码是否合理是信息系统设计成功的关键, 是推进医学科研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设计编码体系、制定编码规则、规范编码流程, 才能保证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才能为信息传递、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提供方便, 才能为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9,10]。实际应用情况表明, 科学合理的分类和编码体系对提高医学科研物资管理水平和供应工作的效率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于春华, 汤黎明.多级分类编码技术在医用耗材信息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27 (10) :70-71.

[2]于春华, 于京杰.医用耗材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2) :181-182.

[3]李雷, 郭赤, 晏妮.医用耗材分类方法及信息化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10) :70-71.

[4]方舸, 曲振宇, 潘家维, 等.探讨医疗耗材的分类及编码[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4) :13-14.

[5]赵建中, 杜显峰, 周丹.医用耗材分类标准体系研究与实践[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10) :8-11.

[6]范兴华, 李昌, 张韬.物料编码子系统在物资管理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网络, 2012 (2) :62-64.

[7]刘一尘.浅论物资编码的编制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3) :105.

[8]朱杰.物资名称多样性与编码唯一性的实现与应用[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5) :183-187.

[9]张辉, 王西雁.物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物资信息编码体系设计与应用[J].物流科技, 2011 (12) :11-13, 17.

浅议医学科研中的逻辑方法 篇10

1 逻辑方法在医学科研中的作用

多项性及多层次的逻辑方法, 在医学科学的发现及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创新

在医学科研中, 不管是创新性医学科研立项, 还是已取得的重大医学成果, 最开始都是建立在一个个医学假说的基础上, 没有医学假说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性成果。它是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例如,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研究的“幽门螺旋杆菌”, 就是沃伦在1979年提出的胃黏膜中存在着一种细菌与慢性胃炎等疾病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猜想后, 2人经历了20多年的反复推演和验证终于证实了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人类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溃疡的致病菌。从而树立了胃病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医学历史上的任何一门医学的创新过程, 其实就是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假说的验证来完成的。

1.2 准确论证思想

任何医学科学理论, 都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达和陈述的, 而不是原理和事实的简单堆砌和混合。医学科研工作者运用一定的逻辑手段, 对某个领域传统所积累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组建, 使之成为逻辑严密的有内在连贯性的科学理论系统, 就构成某一医学领域的理论体系。例如生理学、病理学、病因学等一系列理论思想, 无一不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来表达和论证的, 使之成为逻辑严密的医学科学系统。

1.3 驳斥谬误和揭露诡辩的作用

任何医学科学研究者,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都随时会遇见谬误。而有些谬误是出自医学上的权威, 为了坚持和捍卫真理, 就要运用逻辑工具同形形色色的谬误与诡辩作斗争, 要揭露、批评和驳斥错误观点。例如盖仑的血液运动“潮汐说”, 维萨里对盖仑的的质疑;塞尔维特发现肺循环;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马尔皮基发现毛细血管等对血液循环理论都是在经历了一个一个医学家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批判思维来最终完善的。

2 医学科学研究中逻辑方法的基本特征

2.1 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 科学者通过思维可以从许多个别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艾滋病患者有许多属性, 如身高、相貌、体重、年龄等, 但这些都不是患者的本质属性, 患者的本质属性是危害生命、广泛传播, 应该从根本上医治、加强预防、控制病源的漫延。这一本质属性, 就是人们通过思维, 从许多艾滋病患者的各种属性中概括出来的。

2.2 思维过程的严密性

思维结论的科学与准确并不是逻辑思维的唯一价值取向, 它更关注推导过程的有效性和严密性。比如, 有位发烧病人到内科就诊, 接诊医生根据其发烧、头痛、干咳等症状, 诊断为感冒, 并进行治疗, 经过两天的治疗患者病情未见好转, 且病情加重, 出现了呼吸困难症状, 这才发现是误诊。原来, 病人患的是禽流感, 因为感冒症状与禽流感 (H5N1) 相似, 致使内科医生做出误诊。这位医生为何做出错误的诊断, 是因为他作了如下推理“如果病人患的是感冒, 那么他会出现发烧、头痛、干咳等症状;现在病人出现上述症状, 所以, 病人患的是感冒”[2]。这个推理从逻辑形式来分析属于充分条件假设命题推理过程, 但这一论证过程不符合有效推理形式, 是无效推理, 正是由于推导过程不严密, 违反了逻辑规则, 犯有逻辑错误, 所以, 虽然结论是正确的, 但该证明依然是无效的。

2.3 思维结论的科学性

逻辑思维是将各种前提条件集中起来, 以形成科学结论, 所以, 逻辑思维的结论, 是有事实依据和科学理论依据的, 是正确、科学的。例如:对鲨鱼的研究, 鲨鱼有极强的免疫力, 它们从不生病, 也不会得癌症。医学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鲨鱼中撮出一种物质, 制成药丸, 用来治疗患有肿瘤的一组野兔;同时, 以患有肿瘤的另一组野兔为对照物, 只喂给其他营养品。3星期后, 肿瘤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而那些对照组的野兔, 其肿瘤周围的血管明显增多, 肿瘤的生长没有受到抑制。由此得出结论鲨鱼鳍的提取物质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这个结论是无懈可击的, 是千真万确的。

3 医学科研的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达到医学科研思维的途径、手段。医学科研中的逻辑方法, 也就是医学科研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思维形式。

3.1 医学科研的思维规律

医学科研的思维规律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医学科研过程中, 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完成时, 要运用概念, 作出判断, 进行推理和论证, 它是在运用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准则, 它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进程中, 每一种思维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仅就概念而言,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任何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 不能随意变换。否则就会出现混乱。例如“病”这一概念, 在同一思维中, 如果它反映的是生理上的疾病, 那么就应当始终反映生理上疾病, 不能中途变换成反映一种思想上的“病”的另外一种概念。

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维不能同真, 必有一假。仅就判断而言, 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作出的判断不能既肯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 又否定某事物具有这种属性。例如对同一患者, 既断定“是食物中毒”又同时断定“不是食物中毒”, 这两个判断是不能同真的, 其中必有一假。不矛盾律要求医学科研中要保持思维具有一贯性和不矛盾性。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 必有一真, 对互相否定的思想要作出明确的断定, 即确认其中之一为真, 不能确认全都为假, 也不能含糊其辞不作断定, 也就是要求思想具有明确性。例如“张三患了艾滋病”和“张三没患艾滋病”是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它们不能同假, 其中必有一真, 因此对二者不能同时否定, 也不能不置可否。

充足理由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思维被断定为真, 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例如“某患者, 感到上腹和脐周围连续胀痛并伴有恶心、低热, 来医院就诊, 医生只听其主诉, 未作其它检查, 并据问诊, 开了治疗胃疼的药。次日患者症状加重, 腹痛转至右下腹, 呈持续性, 渐有阵发性疼痛并呕吐, 又来复诊, 医生继续给他开服胃药, 并注射止痛药, 但病情继续加重。后转院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随即手术治疗, 转危为安”[3]。此医生仅仅根据病人主诉就做出处理, 从逻辑上说就是违反充足理由律, 没有做充分的分析和检测, 就做出诊断, 从而造成误诊或漏诊。

医学科研思维中既要遵守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 又要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如果违反这些逻辑基本规律, 思维就会出现混乱, 无法正确地认识科研对象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3.2 医学科研思维形式

医学科研中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 所以科研过程一定要注意概念的清晰性、判断的准确性, 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推理的有效性、严密性。因为它是验证和组建科研成果成功的关键所在, 必须准确运用逻辑方法这门工具。逻辑方法很多, 但科研运用最多、最广的要属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回溯推理了。这几种推理方法经常交替使用, 或者是套用。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普通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例如:“如果是心脏病, 那么就会出现肺门血管增粗, 肺纹理和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 该患者经体检发现肺门血管增粗, 肺纹理增多, 左心缘第二弓突出, 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的表现。所以是心脏病”。此诊断就是运用了假言推理。

在医学科研中, 演绎推理的应用非常之广。众所周知《内经》的六经辨证是根据三阴三阳的自然哲学概念推衍外感病的发病与转变特点, 脱离人体发病的具体情况, 就是运用演绎推理得出的, 这一理论的形成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归纳推理。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有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概率、统计推理;探求因果联系推理。例如1895年, 英国医生罗斯为寻找传播疟原虫的媒介物, 来到疟疾猖獗的印度。它调查了几个最严重的地区, 就是蚊子特别多。他认为蚊子是媒介物, 经过反复试验, 最终证实了自己的推论。此研究用的就是求同法。

归纳法在医学科研中, 每一步研究都离不开的一种方法。如《伤寒论》六经辨证模式的提出, 就是运用归纳推理的逻辑方法, 通过考察各种伤寒类疾病的发病和转变、转归而作出的一般规律的结论。同样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 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例如医学科研者习惯在大猩猩上做医学实验, 如果在大猩猩身上取得成功的实验, 然后就要在人体上做实验。理由就是猩猩具有和人一样的属性。类比推理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发现和发明的重要工具, 也是论证思想的重要工具。

回溯推理。回溯推理是由关于某个已知事实的判断推出可导致该判断成立的理由的推理。例如“如果患者是患了重感冒, 那么他就会发烧, 所以, 发烧的患者可能患了重感冒”[4]。这个可能的诊断就是运用回溯推理作出的。回溯推理在假说的形成和验证中具有重要作用。

逻辑方法是从具体科学研究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系列思维方法。在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 虽然各门科学所研究的内容不同, 但都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知识体系, 每一个科学家尽管所从事的具体科学研究对象各异, 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证明与反驳等逻辑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正确运用逻辑方法, 可从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 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 发现新的科学理论。科学发现可以始于逻辑方法, 也可以始于非逻辑方法, 但科学发现的最后完成, 则依赖于逻辑方法。学习、掌握逻辑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维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帮助理解医学深邃的奥义, 进行医学理论体系的整理研究, 并养成缜密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216.

[2]梁慧敏, 张永利, 赵玥.医学问题解决法的逻辑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 :6.

[3]黄永柏, 岳长红.形式逻辑[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69.

医学科研实验 篇11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模式

[作者简介]王丹(1975- ),女,安徽涡阳人,桂林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17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81-01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人才非常重要的载体,科研项目是培养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台,让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对其实施科研训练计划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地方医学院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地方医学院校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1.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正处在从低端产品出口型经济向高新技术创新为主的经济转型期,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为解决因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医学难题和医疗实际问题,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地方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而且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2.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式的需要。为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普遍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大学生基本的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国际教育改革的大形势,我国高等教育也将改革重点放在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上,本科生参与科研则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地方医学院校,科研训练计划仍只是在研究生教育的层面上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为顺应国内外教育改革形式,提高本科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地方医学院校应该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给予足够重视。

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随着新世纪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可以让本科生通过参与科学项目,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研究素质、提高研究能力,促进知识应用能力及综合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国内外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

本科生科研训练国外起步较早,特别是美国。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简称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简称UROP),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分别于1994、1997年成立专门办公室,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服务,尤其是伯克利在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方式上有独特的创新,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国内较早出现的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模化的科研训练是1996年清华大学实施的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近几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设立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工作中,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训练。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作用和地位,国内大多数高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还有很多尚未开展这项活动。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构建适合地方医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构地方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1.教育理念的重构。所谓的教育理念的重构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来培养高等人才。然而,现如今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则是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品德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只是传授科学知识,还包括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角色定位都将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是一起探寻科学奥秘的同行者;此外,教师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还担任着引路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2.课程设置的调整。在当今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时代,具有获得最新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在具有获取最新信息的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获取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和科学证据,提高能力。因此,在本科初级阶段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医学情报学、医学信息学、中文工具书及数据库的使用、论文写作技巧等选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应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和更多跨学科的课程、增加一些介绍科研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内教学和课外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

3.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引导者,教师独立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根本保障。参与科研训练的教师需要早一步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素质。为保障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顺利开展,地方医学院校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和进修等师资培训方式,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来促进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4.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品德。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今后工作和深造的基础阶段,有必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课程、教师、学生群体以及校园活动等共同营造的一种校园文化的氛围。参与科研训练的教师不仅要在科研工作中做到自律,而且要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诚信的科学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科研诚信,养成科研诚信行为习惯,让学术诚信深深根植于科研人员的头脑,内化为精神追求。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地方医学院校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虽然学生主观上愿意参加科研训练,但现实中因为课程繁重,时间安排不匀,导致参与科研训练的人数不多,因此,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对参与科研训练并取得成果的学生给予科研学分或薪酬补助,并颁发奖状、证书,以科研成绩作为保送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条件等奖励方法,激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是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一般地方医学院校的教师,因学校本身科研条件并不优越,从事科研工作比从事教学工作的难度要大,因此对参与科研训练的指导教师应给予奖励,如给予适量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补贴,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职称的晋升,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应考虑将教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工作列为较重要的评估指标。

地方医学院校应从发展角度,注重本科生的培养和教育质量,探索和实践具有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参与文献]

[1]彭惠民,胡先明,徐晨,等.基础医学研究创新性实验的组织管理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12).

[2]崔林开,胡艳红.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初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

[3]白淑英.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医学科研实验 篇12

关键词:本科医学生,科研能力,启蒙训练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医学生自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一刻起, 就肩负起“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的重任。尤其是21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与此同时, 现代生活的环境变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渐开始影响人类的疾病谱。而医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众多基础的科研工作。

一、培养本科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季诚钧学者认为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对医学生而言, 参与科研活动, 能够深化已有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并对日后新出现的疾病或疑难杂症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

本科医学生主要是指从事医学类专业的五年制本科学生, 而此类学生在医学院校中占主流地位, 因此, 培养本科医学生科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的科研能力指从事某种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比如:选题能力、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在此, 将对本科医学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对策及培养模式作一探究。

二、本科医学生科研能力的现状

(一) 本科医学生的自身科研素质的缺乏。

本科医学生是高校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课业任务重、竞争压力大、危机意识强。他们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 盲目怀疑或盲从权威,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取得好成绩或获得奖学金, 从而能够顺利毕业, 以便谋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对事物鲜有自己的看法、目光短浅、视野狭窄, 没有科研意识;其二, 少数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意识, 渴望参与科研活动, 但由于自身不具备基本的科研常识, 缺乏导师指导, 在申请科研课题时存在选题不当、写作不懂规范、科研准备不足等, 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科研之间的矛盾等诸多问题;其三是通过不同渠道虽然找到了相应的科研导师, 在导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成立了科研团队, 并参与了科研活动的医学生, 通过自身的勤奋和努力, 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获得了预期的科研成果, 但因本科阶段学生接触的大多是医学基础知识, 要从事医学研究在知识储备上是非常有限的, 他们参与科研的动力, 往往受到迫切的成才愿望或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驱使, 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自身的科研态度和职业道德却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二) 导师科研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影响。

一般来说, 学校不会专门为本科阶段医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时选配相应的导师。但他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找到自己的导师, 一是申请到科研课题的老师会通过熟人关系、师生关系等挑选认识的学生来分担他们的科研任务;二是目前高校逐渐重视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等项目, 学生自主成立科研团队, 并在校内寻找认识的老师作为科研导师并指导自己科研课题项目的申报及科研的开展。众所周知, 好的导师是科研小组组建成功的前提, 是小组成员科研能力培养的直接指导者。但部分导师由于自身繁重的学术或行政方面的工作, 加之由于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与大学生科研指导并不挂钩, 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 呈现了两种情况, 其一是自身有科研项目的教师, 会在自己的科研项目里主动让学生参与并协助完成科研, 但指导不够, 仅把学生作为科研助手和廉价劳动力, 并没有从科研道德、科研思维、科研方法途径等进行指导, 尽管最后学生的科研项目有成果, 却收获较小;其二是自身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 仅凭个人热情和与学生的友谊帮助学生, 自身缺乏科研能力, 加之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 老师不会主动去指导学生完成科研, 使得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互动, 科研完成情况较差。以上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科研资源的浪费和学生科研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三) 学校的客观条件制约。

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但大多将重心放在研究生阶段, 本科阶段的医学生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 导致本科医学生在科研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 本科阶段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过于注重传授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缺少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我国仅少数医学院校开设有文献检索、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大多数医学院校是未开设的, 这使得很多医学生不清楚如何快捷、简便地获取所需的医学信息。另一方面, 本科阶段医学生参与科研的经费不足,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 用于医学院校科研的经费虽然在增加, 但是仅对教学科研、研究生科研、医学研究有所增加, 虽然各个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 但是对本科医学生科研的投入还是有限的, 常规的实验室开放总是设有限制的, 本科医学生自主进行医学科研研究基本是不可能的, 故仅能在校期间进行人文、思政等的研究, 这与医学专业是脱钩的。

三、提高本科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本科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医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2岁, 具有追求理想、勇往直前的魄力, 他们精力充沛, 满怀热情, 学习能力强。培养科研能力, 一是要训练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医学生建立“提问题-建假设-查资料-多论证-得结论”的学习模式。二是应主动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除了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学好自己的专业, 更应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 自主寻访适合自己的导师, 从最初的人文、思政等科研研究掌握科研方法, 再逐渐转入对医学专业等的科研研究。现在是网络科技时代, 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了解医学专业的前沿研究, 丰富和弥补自己在医学专业上的不足。

(二) 导师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导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需要得到学校层面的支持, 从学校层面来说, 对于指导本科医学生参与科研的导师应给与一定物质或精神的肯定和支持;从教师层面来说, 教师应具有进取心, 应将学校的发展作为是个人的发展来看待, 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水平, 同时“师者行为世范”, 在指导学生过程中, 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主动地选择学有余力并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指导他们成立科研小组, 合理规划利用资金, 避免学生在科研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应帮助学生端正科研态度, 训练学生科研思维, 指导学生对课题的把握、论证技巧和框架的处理、材料的筛选等等, 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 学校的客观条件的提高。

学校应建立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激励机制, 应将教师的这种行为纳入绩效考核, 给与精神和物质的肯定和支持;制定相关的科研教学计划, 向低年级本科医学生宣传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查阅资料等基础技能;向参与科研活动的高年级本科医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比如如何查找使用文献、写好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科研基本写作要求和规范、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技巧等等;还可以通过举办学习交流讲座或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 搭建科研创新的平台, 设置本科医学生科研能力启蒙训练培养模式 (见表1) , 大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21 世纪医学[Z].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 .王新华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思考[J].广东交通大学报, 2007, 24 (3) :72~75

[3] .季诚钧, 黄昌财.高效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3 (15) :95~98

[4] .陶润成.探索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J].理论界, 2000 (6) :50~52

上一篇:县级供电企业政工师下一篇:内保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