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实训教学

2024-09-12

医学实验实训教学(共12篇)

医学实验实训教学 篇1

医学免疫学专业属于生命科学范畴,该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应用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很少开展实验课教学。久而久之,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加快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知识复杂,难度大。因此,采用宏观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并不能深入理解。所以,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

优化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实验内容。通常情况下,医学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内容包括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超敏反应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等。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置实验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比如,进行血清总补体活动测定实验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简短介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临床意义等[1],重点强调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实验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离心机、水浴箱。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思。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通过以上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由于部分操作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鉴于此,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元素,给学生提供直观性的、生动性的视觉画面,以此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反复演示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操作步骤的印象,避免遗忘。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扩大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PBL实验课教学模式。PBL实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强调以患者的疾病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常情况下,PBL实验主要采用小组互动的办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独立查找资料,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肥达氏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采集标准、排除回忆反应等问题[2]。通过以上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单向琼脂扩散实验、玻片凝集实验等。针对以上实验,可以采用换位教学的模式。具体来讲,当前一节课程结束后,教师引出下一节实验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预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然后,在新课教授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并补充相关内容。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3)引入病例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病例教学模式。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一般而言,该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患者的血清总补体活性进行测定。(2)采用免疫标记技术,测定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3)在诊断伤寒病症时,采用肥达氏反应。(4)开展结核菌素实验。在试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实践操作的能力。

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

在以往的实验课考核中,主要以实验报告为评定标准。另外,实验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5%。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不能客观评价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鉴于此,必须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多样化的考核项目,比如基础考核、技能操作考核、设计实验考核等。通过以上考核,了解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快实验教学的改革。经过反复的实践,激发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兴趣,并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试验内容、方法、教学模式方面出发,提出了加快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办法和措施,比如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完善考核制度、培养严谨学风等。实践证明,采用以上改革办法后,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医学免疫实验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加大研究的力度。

摘要:目的:在高等医学教学中,医学免疫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研究表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加快实验教学改革速度。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在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该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希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临床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分析

参考文献

[1]任可.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28(6):84-85.

[2]史丽云.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10(5):36-37.

医学实验实训教学 篇2

1.单一的教学模式,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进行科研研究的能力。但是现在高等院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受到了课程安排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非常缺乏在实验方面的操作和研究,在加上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难认识到医学和物理学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这样非常不利于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和兴趣。

2.实验设备落后,达不到实验效果

现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都是模仿的工科院校的物理实验体系,没有体现出医学物理实验的特殊性,多是注重理论讲解,忽视实用意义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和医学生之后所学的专业课程没有很大的`关联性。比如CT,核磁共振成像、隧道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很多科技在医学临床上都有很广泛的使用,但是在医学物理实验中都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1.认识到医学物理实验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对医学物理实验的兴趣,老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物理和医学存在的必然联系。比如,光学和影像专业的联系、流体力学与检验专业的联系、以及原子物理和药学专业的联系等。在向学生讲述理论定理的时候,可以介绍理论的来源,使用怎样的方法能够对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并向学生介绍我们院校能够进行这个实验的仪器设备。在进行实验之前就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

对传统医学物理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实验内容和医学方面的联系。比如进行液体粘滞系数测定实验时,传统的实验是采用泊肃叶定律原理,利用比较法测量酒精或是水的粘滞系数,这样的单纯测量的实验内容显得十分单调,而且和医学缺少联系。所以可以在水中添加一些红色的颜料和甘油,看起来像粘滞性的血液,在结合临床诊断中关于人体血液的粘滞性的问题,可以丰富实验内容,让实验课程内容设计上显得非常饱满。再比如进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实验,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和人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调节表面张力系数的适应性变化进行联系,提升实验整体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对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时,能够让学生从实验准备到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再到最后的实验分析总结,每一个实验环节都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并通过实验体会到实验教学对之后专业实践和科技发展的作用,很好的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观察事物变化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设计实验,需要学生独立的查找资料、设计对应的实验方案,制定合理的实验步骤,选择自己需要的仪器设备,并完成最后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了,在实验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滋生抵触心理。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预习实验内容,并撰写预习实验报告,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预习后设计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表达出来,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的随机抽查,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紧迫感。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老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遇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行指导,之后将学生实验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全班示范。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院校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将实验室开放使用一天,老师进行值班,学生课后发现不懂的问题,可以重新进行实验操作,还可以尝试提前进行教学内容上的实验操作,但是需要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5.完善实验考核体系

对于学生的实验考核一般包含三个部分,第一是学生学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主要检查预习报告是否有抄袭书本和是否就有总结性。检查实验报告数据处理是否准确合理。第二就是在物理实验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这个尤为重要,能够看出学生的真实表现。第三就是期末实验操作测试,检验学生效果。结合这三个部分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

结束语:总而言之,高等院校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改革过程是系统长远的工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教育经验,更新教学理念,拓展专业文化知识,掌握和了解最新的医学信息,懂得将物理知识和医学课程实现有效的结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医学物理实验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蕊,赵强.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探讨[J]. 物理通报,,09:29-30.

[2]王光昶,张建炜,张婷,周继芳,刘玉红,陈涛. 加强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06:3834-3836.

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3

1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笔者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做法,积极开展PBL等现代教学模式改革,将原来“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实验”的授课方式,改为“预习(仿真模拟)+提问讨论+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形式,即改变以往不顾学生差异、按同一模式进行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因材施教的、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1]。

2 构建多元化实验评价体系

为保证实验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实验素养,笔者改变以往单一的以一份实验报告进行简单评价的考核方式,对物理实验的考核采取多种指标综合权衡。实验成绩分为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考核成绩2部分,各部分有明确的分值比例和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可根据预习情况、实际操作、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方面综合评定,期末实验考核可采取笔试、答辩、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

3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笔者坚持结合医学教育特点,积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改革和整体优化,按照先基础、后综合、再创新的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逐步精选、保留少量必开的经典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设一些代表前沿领域的、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破传统封闭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突出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经过不断探索,教研室教师设计开发了“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2]“霍尔效应医用换能器原理与实验”“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等一批密切结合医学的综合性医学物理实验;完成了对原有的“液体粘度系数的测定”“模拟直流电离子透入疗法”等保留实验内容与医学结合的改进,淘汰了一批陈旧过时的实验,建立起一套医学教育针对性较强的实验体系。

在系统完成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教研室也不断进行着实验指导教材的修编[3]。2003年教研室参编完成《机能实验学》,2006年又根据需要编写《医学物理学实验》,获得潍坊医学院优秀教材三等奖。

在实验改革过程中,教研室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原“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基础上,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用配合适的远视眼镜(凸透镜)或近视眼镜(凹透镜)矫正人眼晶状体缺陷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实验。该项目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测定薄透镜的焦距,且加深了对眼睛成像的光学原理的理解。该项目获得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为使学生对霍尔效应有更深刻具体的理解,教研室以“医用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为基础,基于悬臂梁和线性霍尔电路设计了一种磁敏式霍尔效应肌张力换能器,并应用到医学物理实验。从理论推导、原理分析、实验验证、仪器研制到实验课程设计,整个过程全由本教研室完成。同原实验用换能器比较,霍尔效应换能器能够抑制共模干扰和零点漂移,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且避免了更换干电池的麻烦。《霍尔效应医用换能器原理与实验课程设计》有关研究论文已经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其涛,赵清滨,李淑玮,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2008(3):48

[2]吕磊,魏志新,张正厚,等.眼睛屈光不正的模拟与矫正实验——薄透镜焦距(光焦度)的测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47-50

医学实验实训教学 篇4

1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独立的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广义的医学形态学包括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学、寄生虫等学科。病理学的学习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为基础,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一直依附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解剖学这三门课程, 从未形成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此外, 相对于理论课教学, 实验课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旧的传统观念过于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验教学成了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手段, 实验教学和实验人员始终处于陪衬辅助的地位, 严重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发展。再者, 目前开设的实验内容以传统的形态学实验为主。主要是示教和验证性实验, 其作用只是证实某一观点或再现某一现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几乎没有, 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有, 实验教学缺乏系统性, 如解剖学实验揭示人体的正常结构与功能, 组织胚胎学是实验观察正常组织的结构, 而病理学实验观察组织病理结构, 正常与异常的内在联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被割裂;在时间上也被分割 (课程衔接不合理) , 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笔者对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部分做整合组建为医学形态实验学, 尝试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旨在让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正常结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 达到从基础经桥梁再过渡到临床的目的

1.2 实验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和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对实验教学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以及实验内容的改革, 对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目的、实验形式和实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必须认真探索并加以改革, 逐步使形态学实验教学向着综合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网络化教学的方向发展。然而, 由于国内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验思想的影响, 实验室教学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职称较低, 队伍年轻, 专业局限等现象, 很难开展跨专业、综合性强的实验项目;此外, 实验教学老师多年来存在的岗位职称晋升困难、待遇偏低的现实,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人员发展、提高的积极性, 因此, 实验室师资队伍历年来一直是限制实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3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学习热情

传统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方法, 即“实验指导书”加“老师讲解”加“学生看标本、切片”。这种毫无创新性可言的实验方式, 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 目前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理论的, 对于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较少, 学生自然缺乏热情, 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在所难免。

1.4 现行实验室缺乏有效的统筹和系统化管理

目前, 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仍依附于原来的教研室, 形态学相关实验室相对分散、封闭、“各自为政”, 客观上限制了其服务教学的职能, 同时也造成实验设备、场所、实验人员的资源浪费。虽然有些医学院校将形态学各实验室整合为一个大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场所,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效率, 但由于实验教学人员仍属各自教研室编制, 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交叉管理, 造成学科间协调性差等弊病。

1.5 医学形态学实验室硬件设施简陋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形态学实验室仍划归于各自的教研室, 没有真正意义上组建融合性的形态学实验室。教学设备简陋、仪器不匹配。教学工具仅限于大体标本、尸体、挂图、切片等。长期以来得不到补充、更新, 无法满足高素质教育的需要, 更无法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原因一方面由于领导的不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困难。

2构建学科融合的医学形态实验学

2.1 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须重新诠释现代意义上的实验教学, 打破传统意义上实验教学只隶属于某一学科理论的观念。设计了形成“分离整合、协调一致”的改革思路。“分离整合”是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理论及实验内容按“系统为框架, 器官为中心”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医学形态实验学”这门课程。整合原则遵循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与科学性、可操作性等要求。“协调一致”是指保持“医学形态学”各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 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特点。“医学形态实验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形态学基本理论框架、部分重要器官的正常结构、各系统、重要脏器在肉眼及镜下的正常、异常 (病理) 形态学特点以及常规病理学技术、整合的综合性实验及部分创新性实验等内容。“医学形态实验学”各科目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新开设的“医学形态实验学”要在训练目标上与国家21 世纪素质教育目标要保持一致, 要与学校实验教学改革整体工作保持一致。

2.2 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内容及目标

将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教学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科技创新实验。基础实验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为主体, 涉及部分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重要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显微镜使用、HE染色方法、组织化学技术、四大基本组织、重要器官、组织、病理学总论各章等, 主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方法。实验内容尽量覆盖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出观察能力和形态学常用实验方法的训练。综合实验按照“正常、异常”并附带部分相关“致病因素”内容的设计思路, 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各系统正常形态结构和常见病理改变, 一些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和形态学观察等。科技创新实验为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小课题。科技创新实验阶段, 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论证方案、设计实验、选择所需实验材料, 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通过实验内容应达到如下目标: (1) 掌握系统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知识; (2) 掌握形态实验学的基本技能, 如显微镜的使用、制备组织切片、常规染色方法等; (3) 了解形态学实验技术的前沿知识, 如细胞和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 (4) 镜下鉴别正常和异常的细胞与组织的能力; (5) 初步具备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及实验论文撰写的技能。

2.3 实施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2.3.1 教学机构的调整。

“医学形态实验学”这门课程建立后, 首先应完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人员的彻底分离, “医学形态实验学”的教学则由形态学实验教师完成。形态学实验室化归于基础医学院及其下属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

2.3.2 医学形态实验教学的组织措施。

“医学形态实验学”的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一学期或学年进行, 教学内容衔接所致的排课问题由教务处协调处理。

2.3.3 编写医学形态实验学教材。

编写符合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的教材是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由于医学形态实验学由相互独立的组织学、病理学、解剖学3门课程整合而成, 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 提高学生全面地、动态地、连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写独立的教材《医学形态实验学》, 重新确定符合实验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 着重培养和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能力。

2.3.4 改进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配套是实施实验教学的保证。组建的形态学实验室应具备如人体大体形态学展室、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形态学显微互动教室、镜下切片陈列室、解剖互动实验室、多媒体示教室 (其数量以在校学生多少而设定) 。实物投影、幻灯机、投影机、数码照相机等教学辅助设备。此外一些视频资料、形态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网站 (中国病理技术网、中国远程病理中心、中国病理学网等) 也是必需的。有的院校还配有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数字切片[1]。有的还建立了医学影像数字仿真实验室[2]。

2.4 建立新的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 是评测实验效果的重要举措。但现行的考核方法主要通过标本、切片测试和实验报告测评,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高, 极易造成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不重视、学习兴趣下降。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之后, 形态实验学将独立行课, 新的实验考核制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笔试、口试等形式考核基本实验理论、实验技术的掌握情况、形态结构描述能力和综合病例分析能力等, 另外, 参加创新实验项目的学生可获实验成绩加分或相应学分, 从而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加形态实验室组织的开放实验教学, 提高自身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5 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构建新的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 实行形态学实验教学的学分制, 并逐渐引入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努力实现实验教学中“以生为本”角色转换,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综合运用现行的数码互动系统和网上虚拟实验室 (可实现无显微镜阅片) 、形态实验学图库、视频资源, 实现临床常见疾病的病例讨论会现场模拟, 此外, PBL教学法、提问法、师生角色互换法、医学模拟教学法[3]等。尽量减少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2.6 建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独立的形态学实验教学实体形成后, 形态学实验教学人员与原教研室的脱离, 可集中整合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 提高人、财、物、场地利用率, 发挥学科群体优势, 降低教学成本, 提高教学效率, 形成实验教学和实验资源管理的良性循环, 从而解决学时紧而实践效率低的矛盾。引入开放实验教学项目后, 将对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档案和仪器设备管理, 建立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 利用相应的管理软件对开放实验项目和仪器设备、试剂等进行系统、规范化管理, 是实验教学改革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2.7 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形态学实验室师资队伍是医学形态学实验体系改革顺利施行的关键。课程整合后的《医学形态实验学》由于任课教师需要掌握2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这无疑对实验室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培训或外出进修, 逐渐实现实验人员年龄、职称、学历等合理化等措施后, 相信问题必将得以解决。此外, 实验室主任通过竞聘上岗, 明确实验室实验技术、教学人员的岗位职能, 定编定岗, 从而实现实验室教学队伍的科学、协调发展。

2.8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是实验教学改革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结合近年来在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标准下总结的办学经验, 逐步完善和形成对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实验教学的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以及实验教学督导制度等。组织教学督导小组, 旁听教师授课, 召开学生座谈会, 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不断完善由院系、教师、学生形成的三级质量保障机制, 逐步建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改革的成功与否, 对于整个医学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由于牵涉面较广, 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得到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合作, 其中学校领导重视是前提, 科学、规范的实验监控体系和管理制度是保障。相信通过不断摸索、认真分析,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 必将得到解决和克服。

参考文献

[1]危晓莉, 姚根有, 周韧, 等.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0, 30 (8) :889-891.

[2]席芳.医学影像数字仿真实验室的开发与利用 (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8) :130-131.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篇5

实验课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将虚拟实验教学、在线教学(e-learning)融入到生化实验教学中,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

本文主要阐述了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及不足。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虚拟实验教学;e-learning平台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及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生命现象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医学院校所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在内容上和理工科院校的有较大的不同,增加了许多医学内容,与其他医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较深,涉及范围广,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单纯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话,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学内容。

在现今社会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学生们除了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开设,给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结果分析能力及严谨的科研作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并为将来从事科研实践活动打下基础[1]。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也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改革更新。

一、课堂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不可少

现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单纯是掌握好书本知识,更多的是需要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生产中。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6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50-0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相关实验操作技能,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转化[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对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习主动性,打破传统的以讲解为中心,验证实验教学模式[3],增加先进仪器设备的培训,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更贴近于临床检验,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實验改革的思路与实施

1.1 对象与分组

将10级检验专业四个班随机分为2组70人为整合课程班(实验组),其余的为普通班(对照组)70人,实验组采集漯河医专第三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开设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及其鉴定系列综合实验;对照组仍按照传统教学计划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授课教师基本相同,观察整合课程的实践效果。

1.2 实验内容的重新组织,加强基础和临床的联系

系列综合实验把常规基础性实验(消毒与灭菌、细菌培养、革兰氏染色、细菌生理生化实验、ELISA等)按照病原体检测流程进行整合,并加入生物鉴定自动化仪器,酶标仪等设备的培训。为适应课程的需要,组织学生到三附院检验科去观摩或实际操作,使课堂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1.3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

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使教学内容标准化,统一制备了教学用CAI课件,并已经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规定实验成绩占学科总成绩的30%。实验课成绩包括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及最后的标本考试几个方面。

1.4 教材建设

2010年联合学校检验专业共同完成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已广泛使用。

2 效果评价

2.1 学生对实验课程改革的评价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听取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评价。调查人数70人次,问卷回收率为100%。学生问卷具体内容及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完整的病原体检测知识框架”、“临床内容利于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实验内容引起我的兴趣”、“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认同率较高。(如表1)

2.2 学生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实验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实验效果测评,四个班共140人参加了测评考核。在考试内容设计上,实验班和普通班共同回答的一般性问题所占比例较大,约90%左右,考试结果显示,普通班学生的成绩平均分为74.5分,29%的学生需要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时不知如何下手。而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测试成绩为89.5分,92%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微生物试验的基本操作。(如表2)

另外从毕业实习情况中也看出了实验改革的效果,实习带教老师也反映实验班的学生在微生物实验方面动手能力较强,大多数同学对该类实验积极性高,主动认真,对实验分析和动手能力较强。

3 结语

总体上,学生和教师对实验课程改革的评价是积极的,实践证明,该方案适用于我校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海霞.浅谈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3(7).

[2] 张琼.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放初探[J].科教导刊,2011(36).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篇7

1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教学内容多, 课时少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内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基因信息的传递, 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涉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等知识, 知识体系复杂, 实验内容相对全面。但由于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减少课时以减轻学生负担, 导致实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

1.2 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医学联系少, 学生不重视, 缺乏兴趣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以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只需按步骤操作,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无法认识医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及其实用价值, 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

1.3 医学生操作机会少, 缺乏参与实验意识, 基本技能较差

由于实验课时少, 为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说得多, 学生做得少, 教师往往是调试好实验仪器和设备, 准备好试剂用品, 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得到实验结果, 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同时, 实验室开放时间少, 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少, 基本技能水平低。

1.4 实验内容陈旧

高职高专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但目前的实验体系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实验体系, 存在实验内容陈旧、起点低现象。实验内容既零碎又僵化, 各内容之间不连贯, 操作脱节, 方法简单, 手段落后, 仪器使用频率低[4]。而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实验课更重要的是加强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训练, 同时兼顾科学思维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为其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2.1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实验教学以讲授为主, 结合板书、演示实验等手段, 学生自学、操作、讨论时间少,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生可先通过多媒体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 然后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 再逐步加强各种实验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 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更易接受[5]。

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欲望。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目的、意义、应用及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以便在实验课中采取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6,7],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或问题, 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与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8]。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 必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使之适应学科发展。在实验教学中保留部分经典的、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围绕两大核心物质 (蛋白质和核酸) , 向综合性、系统性实验转变, 使实验体系具有连续性、技能性、广泛性, 实验设置更具科学性[9]。综合性、系统性实验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化学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实验思维, 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生物化学四大实验技术基本原理和实验仪器操作方法的同时, 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构想, 为将来运用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打下基础。

依据现有实验室条件, 结合多层次、多学科办学特点, 根据临床、药学、护理检验等不同学科, 选取不同实验, 尽可能选择含多项技术组合的实验, 使每个学生有操作机会[10]。加强基本技能培训, 提高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科学实验思维指导下密切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待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理论及操作后, 适当增加较复杂、耗时长的综合性实验[11]。

2.3 改革实验教学研究方法

长期规范的实验课教学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实验技能和创造性, 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12]。目前, 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差的主要原因是实际操作机会少, 因此, 应在操作技能考核前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 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前强化训练, 在实验室开放时安排一名教师随堂指导, 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利用实验室仪器和场地支持学生进行设计性的研究型实验, 是一种学生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是一种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模式[1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 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并根据实验室条件, 自行设计完成;指导教师对研究方法和路线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 在此过程中, 学生进行试剂的配制, 使用相关仪器,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总结。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科研素养, 提高其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2.4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制作或引进生物化学实验课件, 用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 把部分条件尚不成熟、耗资费时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全景、全程展示出来, 让学生反复观摩, 既可以节约资源, 又可以发挥学生潜力, 训练学生科研思维[14]。多媒体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观察到实验操作中的细微部分, 利于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 通过建立网上素材库, 收集与生物化学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新研究进展, 并将其补充到学习和实验中, 以拓宽学生科研思路及知识面。

2.5 改革实验教学管理

建立和完善实验管理规章制度, 如设备的管理等都应具体落实。与生物化学实验课自身特点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规范化实验管理的教育, 将实验课成绩与实验课中的纪律挂钩, 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教师严格按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每个实验明确要求的知识点, 使其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过程和环节加以监控, 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增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效性。

2.6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了解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师教学效果[15]。 (1) 加大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实验成绩由实验纪律、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4部分组成。实验纪律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避免实验中粗心、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的行为;平时成绩评定主要是观察学生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各种仪器的使用是否正确, 观察结果是否准确, 遇到问题是否有改变实验条件、探索实验新途径的想法;实验报告关注的重点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这可以分析和评判学生的科学态度, 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以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为主要内容, 评价学习者基本技能和扩展能力情况。

3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篇8

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1992年, 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 要求进行“实验室评估制度”和“开展评估工作”。1994年, 国家教委开始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其中包括实验室评估。1995年下发《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 从而开始逐步针对全国高校基础实验室进行合格评估。2003年下发《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 健全了高等学校实验室评估标准。之后, 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迅速, 同时对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实验教学必须跟上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步伐, 这就对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评估的指标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与教育发展现状相一致, 与具体被评实验课程实际情况相一致, 同时又要简便可行。现今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教学任务、教材、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考试或考核、实验报告、实验研究和每组实验人数7个二级指标。

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

2005年教育部开始推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任务, 针对国家级示范中心的申请制定了一套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果四个二级指标。

3.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

从2005年开始推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开始, 逐步推行了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的申报工作, 其具体的指标体系由各省在国家级示范中心指标体系基础上修改制定。

二、建设医学课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目标

1. 加强实验教师人才建设。

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工作的支撑力量, 因此必须建立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素质高、学历高、技术性强又稳定的实验队伍。通过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进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 统计评价结果, 分析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可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将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技能竞赛、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都纳入评价体系, 作为考核实验人员工作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合理设置实验技术人员数量, 明晰岗位职责。这样既能调动实验队伍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提高实验队伍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 又能使实验人员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尊重, 减少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情况[1,2]。

2. 改善实验教学环境。

实验教学环境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 主要包括一些必需的硬件、软件设施, 有了良好的环境,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前沿的实验设施, 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使学生与时俱进,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努力去尝试。通过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充分解决实验中存在硬件问题,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使实验室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基地的作用, 从而推动教学实验室改革与发展。

3. 改革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进度、实验目的、方法与手段、内容等环节。通过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及时有效统计评价结果, 发现并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包括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技术方法等进行总结, 找出差距, 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全校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引导实验室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1. 国内外文献分析。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期刊资料, 分析医学院校实验课程建设特点和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关键环节, 寻找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明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同时充分了解国内外医学院校关于教师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资料, 对比研究, 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需要改进的部分, 为确立评价指标提供理论支持。

2. 构建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原则。

根据医学实验教学特点、内容, 在全面实验教学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认真分析, 平衡各实验室具体要求和标准, 了解不同实验室存在问题的特点, 确定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具备以下原则:第一, 科学性。遵照科学的教育学原理, 各项指标既独立又相关, 成为互不矛盾的有机整体, 准确反映实验教学水平。第二, 客观公正性。教学活动是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整个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实验技术人员起着决定性作用, 故评价指标需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实验教学活动, 公正地对实验教学情况做出评价, 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第三,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应当层次清晰、量化适当、易于操作, 具有良好的可测量性, 获得结论容易。第四, 有效性与导向性。应根据实验教学和发展规律设计指标, 使其能够准确反映实验教学特色, 体现实验教学目标, 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 发现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找出差距进行改进和完善, 为今后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手段、内容、方法的改革提供依据[4]。

3. 发挥医学实验课特长构建指标体系。

目前常见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种类繁多, 每种各有不同, 如何结合医学实验课程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医学实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是重点, 必须要根据实验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 预判实验教学过程的价值和结果, 提出具体指标体系[3], 使其能够客观、全面、系统地体现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本研究拟定医学实验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实验教学态度、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教学取得的效果、实验报告与实验考核 (包括书面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 。再根据确立的各项一级指标, 以及学科知识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二级指标, 待二级指标确立后, 进一步明确指标的含义细化内容, 并确定指标相应权重, 便于统计。同时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专家、学生和教师自评三种。专家评价由学院统一组织, 检查整个实验教学过程, 评价内容侧重于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 实验教师必须在实验开始前落实好实验内容、步骤、方法, 实验过程中不能随意缩短时间和减少内容, 结束后批改实验报告, 报送成绩。要求学生实验中严格遵守纪律, 不能早退, 认真观察, 及时填写实验记录, 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专家组主要由学校和二级院相关学科教师组成, 包括教授、副教授和讲师, 这样就能够从各个层面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 从而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教师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师自评过程中能够随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及个人素质;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了解其他教师上课的优点与特色, 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学科知识进行优化, 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及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以及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的认识程度, 随时调整课堂授课时间和内容, 有侧重点地进行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学生参与评价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必须秉着公正性、准确的原则[5]。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构建医学院校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但目前还处在初始阶段,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应该进一步完善哪些项目, 还需要我们逐步根据实验课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敲和摸索, 使指标进一步完善, 既符合医学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 又能反映我校的一些特色, 待指标全部确定后, 以网络测评方式进行。目前虽然部分北美国家在医学实验课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系统、完善的制度, 但是毕竟和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素质、程度方面都不尽相同, 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我们借鉴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还是应当考虑到我国国情出发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根据不同高等医学院校实验课教学发展不同情况, 建立可行性、独立性、适合我国国情同时又符合医学院校实验课教学现状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确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正确, 适应医学学科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洋.借鉴国外经验改进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6) :37-39.

[2]阮慧, 项晓慧, 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10) :4-6.

[3]刘建民, 秦惠洁.实验教学质量评估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21 (3) :4-8.

[4]苗戎, 崔广智, 郝存江, 张柏丽.构建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2) :54-55.

医学实验实训教学 篇9

我国从2004年开始试行八年制医学教育, 该学制代表了目前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 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目前, 全国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12所高校招收八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八学制医学教育在我国目前尚属新生事物, 缺乏实践经验, 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3]。教育部原高教司林惠菁副司长与医学界8位院士座谈时强调, 我国今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走“五、八年制的道路”, 即五年制主要培养普及型人才, 八年制主要培养少数高层次人才, 向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高峰冲击[4]。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新模式, 承担着21世纪医疗卫生骨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是医学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部分。近几年, 我校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较强的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 独立的临床工作能力, 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军队医学人才。

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特点, 我们在防原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 重新设计, 合理布局, 改进教学方法, 使之能更适应专业特点, 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如下。

1 联系理论, 鼓励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八年制实验教学目的是联系理论内容, 培养学员独立的科研思维, 增进动手操作能力。为此, 我们让学员提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准备实验器材, 自己动手操作, 总结实验结果。教员主要是提出大体思路, 解答疑难问题, 组织实验过程。我们准备的实验科目是“131I体内分布和稳定性碘阻抑131I在甲状腺内蓄积”, 这是核事故预防和救援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员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必须具备的技能。学员根据理论知识和布置的实验科目, 自主设计实验过程, 得出实验结果。

1.1 实验材料

昆明种小鼠、SN-695放免γ计数仪、生理盐水、0.1%碘化钾溶液、Na131I溶液、25%乌来糖溶液、1 ml注射器、4号和5号针头、眼科剪、镊子、小弯盘、小鼠解剖台、棉球、吸水纸、塑料试管等。

1.2 实验步骤

(1) 动物准备。每组小鼠2只, 其中1只做标记, 有标记的为预防鼠, 无标记的为对照鼠。

(2) 按顺序注射药物 (见表1) 。

(3) 解剖取样。注射药物1小时后, 小鼠腹腔注射1 ml 25%乌来糖溶液致死, 解剖, 分别取出甲状腺、肝脏、一块大小类似于甲状腺的肌肉。

(4) 将各放射性样品分别送入γ计数仪测量其放射性, 每个样品测1分钟, 读数取每分钟计数率并记录。

1.3 实验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知, 预防鼠甲状腺放射性比较小, 阻抑率大部分在95%以上, 说明提前给予稳定性碘能基本阻抑放射性碘对机体的影响。在对照鼠体内, 放射性碘大部分积蓄于甲状腺, 肌肉和肝脏中含量与预防鼠类似, 说明放射性物质在体内为选择性分布, 这为放射防护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参与辐照过程, 观察辐射防护效果

组织学员全程参与辐照过程, 对于他们理解辐射原理、掌握辐射防护原则等都有好处。学员能近距离接触辐照装置, 了解辐照场所设置和防护, 增加他们对辐射源工作情况的感性认识。

2.1 辐照设施

使用大学科研教学用60Co放射源。

2.2 操作程序

学员跟随教员, 将预先调准好的FJJ03型个人剂量仪放置在放射室指定位置, 前面分布用铅块、砖块、木块遮挡。然后所有人员撤离实验场地, 按操作流程进行放射性照射。

2.3 结果

待放射源降到安全位置后, 取出剂量仪, 分别读数, 发现铅块遮挡的计量仪读数最小, 说明受到的辐射量最小, 砖块遮挡的读数稍大, 木块遮挡的读数最大。由此可以验证理论课上讲过的结论:铅块可以阻挡很大一部分辐射, 砖块阻挡效果次之, 木块阻挡效果最小。

学员经过实地亲自操作, 对整个辐照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防护物质和防护原则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而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

3 赴校外军事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3.1 教学地点

上海郊区某部队防化营。

3.2 教学过程

教学共进行4小时, 分仪器讲解、装备参观、防护衣穿着训练、综合演习观摩4部分。学员分3组, 同时进行前3项内容, 参观防化营最新的装备器材, 由防化营官兵讲解FFS06型辐射仪、FJJ03型个人剂量仪等专业检测仪器的使用, 进行防护服穿着训练。然后共同观摩由防化营官兵组织进行的一次模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综合演习。

3.3 教学效果

经调查, 绝大部分学员对示教、仪器使用、综合演习观摩等教学内容表示满意, 认为对他们理解巩固理论知识, 了解目前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一般流程有很大帮助。现场教学任务由学校本部教员和现场基地教员共同承担, 针对总体教学态度、知识熟悉度、授课系统性、逻辑性和课堂氛围掌控等方面, 学员对两类教员都很满意。

现场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信息化条件下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为下一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总之, 我们在八年制实验教学中,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 找到了更加适合八年制专业成长的教学方法, 使八年制学员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天民.军事预防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2]冉新泽, 徐辉, 粟永萍, 等.防原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7 (23) :56-58.

[3]黄文华, 刘晓丹, 夏欧东, 等.强化八年制医学教育, 培养高素质医学精英[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7, 9 (3) :272-274.

医学实验实训教学 篇10

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实验教学在法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医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接的实验技能, 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最终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熟练操作技术、富有创新精神的符合21世纪时代需要的法医学人才。

一、法医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 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 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 而导师数量远不及研究生增长的速度, 从而出现了一名导师带教多名研究生的现象。由于导师时间、精力有限, 对带教的研究生往往不能进行个别化指导。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 在实验教学上通常采用与本科阶段实验教学类似的模式。先由实验教师讲授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操作步骤, 教师示范操作或组织学生观看与实验内容有关的实验录像, 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这种由教师主控的实验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效率高、成本低、通用性强等优点,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化的趋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灌输、演示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学习, 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机械性地参与实验, 对于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思考、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主导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2. 实验内容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 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目前的法医学实验主要以参观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进行血痕检验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 实验内容多是为了验证法医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然而法医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 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能够准确、客观地提出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处理解决问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3. 较为重视医学实验, 忽视社会实践环节[3]。

医学院校的法医学实验教学通常是在实验室里进行, 以医学实验为主, 较少组织学生参与法学社会实践。法医学是沟通法学与医学两个学科的桥梁学科, 学生不仅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实验技能, 还要有通过医学现象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参与法学社会实践, 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并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法医学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

1. 更新教育观念, 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 由教师控制信息传递的教学理念, 将注入式教学逐步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注重师生间的讨论交流, 教师更多担当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遇到问题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查阅资料, 通过学生们自己思考、观察、比较、分析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4]。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和热情,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 组建教学团队。

首先选拔一名法医学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 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 然后整合整合解剖学、形态学、机能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学科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来开展教学, 教学团队组建方式也可采取校内跨学科教师联合、校内与校外教师联合、国内与国外教师联合等, 团队一定要注重老中青教师结合,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集多位教师集体智慧, 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凝聚力强的教师梯队。改变以往由一名教师讲授全部章节的传统, 实现由教学团队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养[5]。

3. 开展CBL、PBL等实验教学法。

开展案例式教学 (C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PBL教学法) 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在法医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事先根据实验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典型案例, 并提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们在上课前搜集, 查阅资料, 预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 并在小组内就问题展开讨论。上课时, 由学生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问题的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 小组内可以就分析中的错误和疑点展开讨论, 然后教师将各方观点进行汇总, 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6]。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原理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观察实验标本、切片, 完成实验任务操作时可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带着问题和思考充分参与到实验过程。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对该案例和本次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这种以案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进行指导的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使法医学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尸体解剖, 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在观察掌握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和损伤病变时的病理形态结构的基础上, 直接参与尸体解剖, 找到并认真仔细观察损伤和病变部位, 判断可能的死亡原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形态病理学实验、物证检验、毒物分析、动物实验等实验项目中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 如让学生参与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 学会对病理组织的取材、固定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石蜡切片和染色的方法[7], 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为今后参与科研和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拓展校外社会实践, 早期接触案件[8]。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法医学是沟通医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法医学的研究, 其根本基于司法鉴定实践,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法医学知识和技能最终是为了运用到司法鉴定实践中, 为案件服务的。除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外, 还要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到司法鉴定实践活动中, 深入到司法部门或者民间的法医鉴定中心、政法院校的模拟法庭, 接触真实、典型案例, 与法医鉴定专家现场沟通交流, 实地观摩尸体解剖、物证检验、活体损伤检验等真实鉴定活动, 学习鉴定报告的制作、书写, 熟悉法医工作的程序和过程, 增强对所学专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将所学医学理论和法学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分析判断案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益鹄.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周鑫.法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规划和教学模式思考[J].科教文汇, 2012, (07) :137, 148.

[3]郭娟宁.新形势下法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467-468.

[4]Zhang Lixia, Gu Yun, Cai Heng.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flicting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aking Test of Postgraduate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J].重庆医学, 2014, 43 (25) :3393-3396.

[5]倪艳波, 张立霞, 金昌洙.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4, 4 (1) :54-57.

[6]张妍霞, 张立霞, 倪艳波, 栾希英.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3, 3 (4) :10-12.

[7]孟晓萍.法医病理学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5) :353-355.

医学形态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21-01

[摘要]介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形态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形态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医学形态;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构建适应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1]。我校自组建开放性医学形态实验室以来,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内容,开展设计性、研究性、开发型的实验教学与实践,目前已初见成效。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2.1丰富实验教学方式:开展激活式教学手段,把实验分成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四种实验类型。建立了多模块、多形式、多层次并行的教学体系,开展探索性实验,以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①将实验课程改革设想设计出来的实验制作成课件,在实验课学生操作前通过用多媒体系统演示。在教学方式上,灵活运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教学观摩等多种方式;在教学上,采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的良好作用。②学生可以自带实验题目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例如:学生会组织课外科技活动等)的形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开展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四个层次建立创新科研训练体系。基础层以实习标本、阅片、基本技能训练和做验证性实验为主;提高层以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主;科技研究层主要为七年制本硕,硕、博研究生提供实验室设备和教师指导。这个过程正是对学习者综合运用知识的检验,能促使他们换位思考,以调动其参与意识,激发他们自觉、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

2.2编写《医学形态实验学》教材、教学大纲

教材是实现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新的实验课程,必须要有自己的先进、独特教材體系。考虑到教材的更新需要一定的周期,为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连续性,实验室在学校和教学实验中心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借鉴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以6门课程为基础,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制定实验大纲、编写《医学形态实验学》教材,在教材中重点增加形态实验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等内容,为学生们将来在工作和科学实验研究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考虑到临床相关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再补充部分与临床相连接的病例讨论和临床检验新技术等有关的实验内容。

2.3开设独立的医学形态学实验课:“医学形态实验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实验课,它为理解疾病提供必备的医学形态实验学知识。当机体发生疾病时,形态结构也必将出现各种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是在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把这些具有形态特征、结构特点的实验教学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破学科界限,避免实验课内容的重复性[2]。“医学形态实验学”实验课面向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硕士研究生,开展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实验项目及开课时间在校园网上公示,学生可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课程并报名。综合实验课从动物大体解剖和病理模型制备讲起,再到动物的取材、病理制片方法和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细胞学实验等过程,使学生更早地熟悉和掌握医学形态实验学基本的实验手段,为今后的独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设计实验中,学生自选题目,查阅文献,收集科研资料,确定研究题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再正式进行实验,完成论文写作,进行论文答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初步科学研究的实践。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4鼓励学生申报科研创新基金:依托学校雄厚的科研实力,教学实验中心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学生申请各类创新课题后,进入创新实验室开展有关的设计实验工作,通过参与这些科技活动和大赛,促进了学生“第二课堂”的蓬勃发展,拓宽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了就业实力。

2.5健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一个健全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应涵盖对学生知识、技能、品质和人格的综合素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我们通过下述考核方式评价学生成绩:①笔试:占30%。②探索性实验:占40%。③实验操作考试:占30%。我们制定了各种考核方式的评分细则,使教师们在评分时有章可循。通过这种评价模式既能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又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比较全面、合理。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的表现最能反映其综合素质与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故给探索性实验予以较高比例〔40%〕,以突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这种评价模式从三种不同考核方式、不同侧面、多个层次考核学生,因此比较客观、公正。改变了传统的形态学科实验考试模式、在教学全过程中考核学生,体现过程评价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成绩。

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12

大学物理实验是医药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 在物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的医学院校所开设的物理实验却存在诸多问题。

医学院校物理实验课程由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医用物理实验三部分组成, 这是教育部高教司对医学院校物理实验内容新的要求。但现行的医学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课程体系上与理、工科非物理专业的物理实验课基本相同, 与医药学联系不够紧密, 体现不出医学专业自身的特点。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医学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实验仪器陈旧, 实验内容过时, 实验技术落后, 操作模式化, 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学到的实验方法毕业后很少有机会遇到或使用, 这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物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理、工科非物理专业的物理实验教学相比, 医学物理实验最不受学生的重视。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医学院校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起点较低, 教学组织形式不够灵活。实验内容多是验证性的, 不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操作步骤及所用方法也是由教师确定的, 这种整齐划一的实验教学抑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结合物理实验室的实际, 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

2.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 我们整合了现有的实验资源, 建立了适应现代化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现代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现代科技素质的高质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为此就必须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的教学新体系, 以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需要, 并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我们原来开设的实验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以再现某种现象或验证某个定理为主要目的, 改革后的物理实验采用了层次性教学体系, 将全部大学物理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 提高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按照不同层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 分阶段进行。①基础性实验 (如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数字万用表的使用等) 为普及性实验, 该层次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实验能力, 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测量方法和误差分析理论, 养成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②综合性实验 (如声速的测定、显微摄影技术等) 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实验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只做一些必要的指导。③设计性实验 (如光谱分析实验等) , 教师只给出实验目标, 提供所需的实验仪器,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步骤的制定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设计性实验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和探索性, 该层次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训练,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也提高了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他们科研素质的培养将大有裨益。

其次,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加入物理学史的内容。现在所开设的很多经典的物理实验, 就其本身的测量方法和实验装置来说, 在今天看来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做这个实验只是教给学生一种测量方法, 而忽略了其中丰富的物理思想, 本实验的意义就不那么重要了。回顾历史, 我们看到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种理论和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实验诞生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都有其明确的目的。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能引导学生了解所做实验的时代背景, 将一个具体的实验置于整个学科的发展链条之中, 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各个实验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与整个学科紧密相关, 互相联系的。同时, 引入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很多科学家在探求真理的征途中表现出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 展示他们追求真理, 探索自然奥秘而表现出的优秀个性品质, 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 在实验内容设置上要与医药学紧密联系。在实验调整过程中, 删去了与医学联系不大的验证性实验内容, 考虑临床医学、药学等各种专业的特点, 尽量在实验内容中增加与医学、药学等有关的部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让学生了解近代物理学、医用物理学等在基础医学科研和医疗技术手段上的应用, 我们向学员开放了我们的生物物理科研实验室, 组织学生参观见习, 向学生展示基础医学研究最前沿的方法和技术,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 对学生传统的实验预习方法进行了改革。在过去, 学生只能通过一本实验指导教材进行课前的预习, 预习效果差, 并且到了实验室以后, 由于其注意力都被集中到了眼前的实验仪器上, 对指导老师的讲解不能有效领会, 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建立了学生实验室开放制度, 学生可以在上实验课前来实验室提前熟悉实验仪器, 预习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 到了上实验课时则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进行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实验指导老师一起开发实验教学CAI课件, 这样既能提高实验教学现代化水平,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全面提高。

再次, 通过加强师生间的信息沟通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及时把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提高学习热情, 增加自信心;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克服缺点, 改正错误。同时学生把自己在实验中的体会建议以及设计性实验方案等及时反馈给教师, 教师可以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通过这种及时的信息反馈, 教与学有了很好的互动, 实验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3 总结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现代医药学人才为目标, 我们对医学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工作将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为重点,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另外, 结合医学院校特点, 不断调整、更新实验项目内容, 使之能紧密联系医药学的实际应用, 也将是我们的改革重点。

参考文献

[1]李世刚, 刘积学.注重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 (6) :85-87.

[2]叶淑群.医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12) :1134-1135.

上一篇:管理与探索下一篇:纹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