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实验(精选12篇)
医学基础实验 篇1
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 医学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并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了解初步的医学与生命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近年来各高校为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医学专业知识公选课, 受到了学生积极参与和好评[3]。《医学基础实验》公选课是以医学专业前期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实验课程为基础, 以医学与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 筛选出学生易操作、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结合实验观察, 进行成因分析, 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医学实验手段, 了解生命的现象, 以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与防治。在开设过程中, 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和教学效果的评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融合多学科知识,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本课程设定为32学时 (理论4学时, 实验28学时) , 根据选修情况设立若干个平行的实验班, 每班约20-24人。选修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与年级, 与专业学生相比, 其知识结构与动手操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兴趣与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密切相关。本课程的定位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初步的医学与生命科学知识和培养综合的科学实验技能, 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而无须过分强调专业性、系统性和研究性。鉴此, 授课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下列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学生易操作、感兴趣和实用性强的实验项目, 结合实验观察, 进行成因分析和相关知识介绍。医学与生命科学实验中心的生物实验室、机能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病原实验室等参与了实验内容的筛选。目前设置的实验项目以其直观、生动易操作的特点, 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2 编写实验讲义, 优化教学方式
公选课的学生来源为非本专业学生, 其学习目的不一, 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应从多方位着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4]。首先, 为了使学生快速进入实验状态, 熟悉实验环境和实验思路, 需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 讲义力求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实验的素养。其次, 教师讲授力求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尽可能少运用专业术语, 先铺垫简单的知识要点, 然后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点,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 从实验结果中理解相关的内容。既注重知识性, 也注重实用性,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觉在听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讲座, 没有学习的压力。课堂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图表、动画等形式扩大信息量, 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提高理解能力。如“看到你的思维和心跳”实验项目中的“人体动脉血压测定”, 用图片直观了解循环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组成后, 理解人体动脉血压形成原理, 学生2人一组学习动脉血压测定方法, 从实践操作中体会各年龄段的血压正常值及运动后血压的变化, 再联系当前高血压的发病状况, 提出高血压病的危害和防治, 对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大帮助。
3 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 建立多层次成绩评价体系
本课程的特点是以实验操作为主, 以科普教育和扩大学生知识面为教育目的, 不能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点的记忆。每个实验项目完成后均有学生可选择的作业, 例如, “一支香烟的毒性”, 学生通过烟草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比较, 观察小鼠尼古丁急性中毒现象, 可以选择撰写实验报告或撰写1, 500字左右小型文献或学习体会, 学生查相关资料, 体裁不限, 文题自拟, 围绕“吸烟有害健康”为主题, 结合生活实际, 谈谈自己的认识。期终成绩采用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层次成绩评价体系, 平时考勤占总成绩10%, 实验操作占40%, 每项实验报告或小型文献或课后学习体会占总成绩50%, 改变了传统考试的死记硬背, 为考试而学习的弊病, 学生从各项实验操作中, 锻炼了能力, 提高了素养。
4 摸索专业实验室开放机制, 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
高校专业实验室是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 承担着学生专业技能、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训练的教学任务。面向学生实行全方位开放是专业实验室运行方式发展的趋势[5]。我校的医学与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医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教学的共享平台, 实验教学中心为非医学专业学生开放尚处于初步尝试阶段, 虽然非医学专业学生实验项目较少, 在每个实验室轮转1-2次, 但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必须配套跟上, 需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如“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使用规则”、“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动物操作规定”等。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必须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自觉维护实验室环境, 爱护实验动物和实验设备。由于学生使用实验仪器次数较少, 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操作, 教师需帮助学生合理设置, 减少学生因仪器参数设置不当而出现的仪器运行异常等问题。教辅人员需指导学生规范的整理手术器械及实验后动物的处置等事项。
5 结语
经过3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医学基础实验》公选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要切实提高公选课的教学成效和合理地开放专业实验室, 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 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必须精心备课, 因材施教, 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少用医学专业术语, 使实验教学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 (2) 非生物医学专业学生对动物实验有畏惧心理, 不敢动手操作, 教师须预先介绍生物医学常用动物种类和一般操作常识, 多做示范, 这样可以很快消除学生的顾虑, 客服畏惧心理, 使实验顺利进行。 (3) 重视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 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同, 通过交流及时调整教学形式, 不断充实和优化实验内容, 切实提高公选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蔡太生.浅谈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 2007, 42 (2) :24-26.
[2]孟玮, 龚妍春, 顾兵, 等.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及教育研究[J].时代教育, 2011 (3) :4-6.
[3]戚肖肖, 夏国圆, 潘传德.综合性大学开设医学通设课程公共选修课反馈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7) :57-59.
[4]何崚, 黄丽仪, 黄树林.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9) :903-905.
[5]黄启来, 吕宏伟, 曹彪.实施基础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7) :183-184.
医学基础实验 篇2
1模块化教学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6设立专项基金,推进实验室开放
医学基础实验 篇3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86-01
引言: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是体现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对于发展医学创新人才来说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医学院必须全面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将构建与综合性大学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作为大学重点发展规划之一。
1.现行学科模式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础实验教学仍然主要是依附于基础医学的各个学科,实验教学的学时往往只占总学时的一小部分,学科教学的主体是学科理论,实验教学服务于理论,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学科式的教学模式给实验教学带来诸多问题[3],已明显制约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1.1 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1.1.1 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在教学上重学科理论轻实验技能,不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及综合素质,对以实验为主導的平时成绩考核不严格,学生容易获得高分,而且,教师的这种观念和意识也容易传导到课堂和学生,进一步造成学生轻视实验,忽视实验技能,不能动手、动口,甚至高分低能。
1.1.2 培养目标缺乏 实验的设置往往是为了验证学科理论,没有与学生的技能培养紧密相关,学科与学科之间实验的关联度不大,实验教学的目标缺乏整体设计系统研究。由于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加大,规范化和规律性减少。
1.1.3 内容方法滞后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验证性实验多,创新性实验少;学科性实验多,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等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传统讲授多,多媒体应用少,缺乏互动和个性化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1.1.4 评价方式单一 现有的实验教学评价多以实验报告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往往只能表明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全面正确反映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课外的实验活动更没有在考核评价中体现。
1.1.5 课外实验被忽视 课外的实验教学多是一种较为自主的行为,现有的体制鲜有从培养计划的高度系统设计、规划,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未能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许多课余时间未能得到较好充分有效地利用。
1.2 对实验管理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一直是按照院-系-教研室三级构架的方式来运行的,按专业设系,按学科设教研室,实验室主要由教研室管理,这种管理体制问题较多。
1.2.1 实验协调困难 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管理实验室的权限在教研室,而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需要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常常是跨学科甚至是跨专业的,就需要由教研室之间或者系自主去协调,这显然难以做到。
1.2.2 师资配置不佳 教师通常是按学科配置的,跨学科甚至是跨专业的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是比较少的,而一项综合较强的实验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团队型的师资目前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师兼职或临时配置,这种师资构成显然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
2.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新体系思路分析
2.1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以打牢实验基础的知识教育,提高创新意识的素质教育,强化协调发展的综合教育为目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全体人员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了:
1)由机械模仿操作、教师全盘灌输,向学生自主设计、开展实践创新、师生双边互动转化。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摆脱教师全面灌输,指定实验内容、步骤的束缚,以强化临床思维和无菌观念为侧重,创立涵盖文献查阅、病例分析、自行设计、实际操作、撰写论文、现场答辩等环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设计型实验项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开展了集DNA提取、PCR技术、酶切技术、电泳技术、成像技术和基因分析为一体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客观讨论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2)由单一学科知识传授、单纯理论验证,向多学科知识融合、专业知识渗透、综合应用知识转化。机能实验室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重组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密切联系临床内容、综合分析问题的“家兔呼吸运动调节及呼吸衰竭”、“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及失血性休克”、“家兔胃肠运动、肝性脑病及其治疗”、“影响蟾蜍心功因素、心力衰竭及其治疗”和“家兔泌尿功能及肾功衰竭”等多个综合型实验项目。另外,增加了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建立了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
3)由单一实验技能培训、单纯知识学习,向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转化。形态学实验室依托先进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综合标本观察、切片观察、病例资料,采用PBL教学法,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形成了从单纯切片观察,到结合大体观察,联系临床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对疾病做出诊断的链条。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在经典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积极增设动手实验项目,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技能,综合利用标本、课件、影像学照片和临床知识,加强师生互动环节,较好地建立了提高分析能力、加强素质培养的学习模式。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
2)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和学科发展前沿,开设大量的 “ 开放式、研究性 ” 实验,使学生受到了较全面的、严格的、系统的科研训练。
3)大力加强 数字化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 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同时提供学生学习重要辅助手段。开展数字化实验教学和虚拟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 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开发多媒体课件、中心网站、专业资源库、实验室和标本陈列馆的触摸显示教学系统等 , 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中心已具备网上开放教学、开放管理条件。
结束语
总之,我们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方案有利于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庆恒,岳桂华,王希安.构建地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04)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12)
基础医学多科目综合实验研究探讨 篇4
1 改革思路与实验原理
依据剌激脊髓可生成生物电, 电信号 (图像) 经传出神经, 引起效应器 (腓肠肌) 产生生理效应的原理, 将原医学机能实验教材中的《剌激与反应的关系》、《剌激频率与肌肉的收缩形式》、《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与传导》、《局麻、腰麻药》、《肌肉松弛药》、《神经、肌肉组织损伤实验》等生理、药理、病理生理基础医学相关实验科目进行整合, 利用BL-420E生物智能信号采集系统, 动态观察和记录蟾蜍或蛙的脊髓、坐骨神经干、腓肠肌受剌激后, 不同组织、不同部位的多种生理、病理指标, 并通过计算机将BL-420E生物智能信号采集系统所采集的多种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贮存及图像编辑。本实验不但为今后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等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也为临床神经学科、骨科的实验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2.2 实验器材
BL-420E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计算机控制) 、蛙手术器械 (套) 、任氏液、滴管、二项刺激电极板、三项引导电极板、蛙板、固定杠杆、铁架台等。
2.3 实验步骤
2.3.1 剪断动物脊柱 (高位至脊髓第五段) 去除皮肤及内脏。蛙取匐卧姿势, 一腿从骶骨处游离坐骨神经2cm, 游离腓肠肌, 在腓肠肌的跟腱处用线扎紧, 剪断结线下方的肌腱 (置备出无损伤的坐骨神经及肌肉收缩标本) 。用滴管取任氏液浸润。将另一只蛙足用图钉固定于蛙板上备以观察。
2.3.2 二项刺激电极板置于脊髓脊孔内2mm~3mm固定于蛙板上, 记录电极板穿越神经干, 固定于固定杠杆上, 三项引导记录电极1号接零线 (近心端) , 2、3号接 (远心端) 与神经干接触。记录电极连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1通道, 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操作系统模块实验项目上, 找到肌肉兴奋-收缩时相关系 (选择连续观察方式) 。
2.3.3 将分离出来的腓肠肌用线扎紧后连接张力换能器, 张力换能器连接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2通道 (调节1通道运行速度与2通道同步) 。
2.3.4 调节参数至最佳状态, 实验动态观察与测定:
(1) 通过不断增加刺激强度, 动态观察记录一侧神经干动作电位及腓肠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2) 对另一蛙腿坐骨神经实施损伤, 固定脊髓剌激强度, 观察比较蛙左右两侧坐骨神经电位变化。
(3) 用沾有5%的利多卡因的棉球轻放于坐骨神经处浸润神经, 观察生物电传导减弱到消失的过程。
2.3.5 注意事项
(1) 另一侧未分离腓肠肌的腿注意用图钉固定, 防止刺激后影响 (腓肠肌) 张力数据。
(2) 在分离神经过程中减少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并注意用任氏液湿润, 保持兴奋性。
(3) 电极应与神经接触良好, 保证刺激电极及引导电极的接触良好, 但注意电极之间任氏液的断路现象。
3 实验结果
3.1 刺激脊髓, 随刺激强度增加, 神经干动作电位及腓肠肌收缩强度变化情况 (见图1)
3.2 损伤右侧坐骨神经后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变化 (见图2)
3.3 利多卡因浸润前后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变化 (见图3)
同传统实验相比, 本实验研究具有如下优点和创新之处:
(1) 本实验变原生理学单学科、单科目实验为多学科综合机能实验, 如用于药理学的局部麻醉药、肌肉松弛药等实验, 用于病理生理学中的神经、肌肉组织损伤实验。本综合实验不但能大量节约实验成本、实验时间, 还能为临床神经学科、骨科的脊髓、神经、肌肉损伤等科研提供一种新的实验手段和方法, 拓宽了实验的层次及用途。
(2) 由于采用了BL-420E生物智能信号采集系统与计算机联接的现代实验技术, 使所采集的多种数据能够进行自动分析、贮存及图像编辑, 既增加了实验操作的现代科技含量, 简化了操作程序, 降低了操作难度, 使实验的可靠度及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同时也降低了教师的实验带教难度和工作量。
(3)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整合后的新实验方法, 由于应用了计算机技术, 使实验操作变得简单, 实验结果更加准确、直观, 实验的可靠度及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医学理论与实验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医学生对多学科医学基础知识的汇通、融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医学基础实验 篇5
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生理学均属于基础医学技能学科,主要研究机体在正常和异常生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机能实验课程将三门学科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有机融合,在避免重复的基础上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加体现机能实验课程的系统统一。在整个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中,机能实验课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对机能实验课程的优化设计实施和实验教学平台的科学合理构建,医学实验教学的管理教学均能得到有效的推动进步,对学科的发展和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1构建并革新机能实验室平台
1.1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化
设置机能实验课程要注意科学合理化,既要根据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生理学这三门学科的特点,对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全面覆盖,又要兼顾其实验教学的共同性。通过横向联系各门机能学科从而构建新的机能实验教学体系,在体现整体生命活动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治疗的全局观念[1]。此外,构建开放创新的实验平台以提升医学生的实践及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最初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思维,使其对各个层次的临床知识和医学内容进行灵活结合运用。
1.2建立开放的实验室
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构建开放的实验室,初期部分开放标本仪器和试验场地等,进而不断提高开放的层次水平,逐渐实现全面开放实验内容、教学方式等,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开放侧重点。锻炼低年级学生对临床基本机能、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重点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科研创作的能力。
1.3建立创新实验平台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大力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尽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培养起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对其综合实践和创新实验的能力进行提升[2]。我校采取自愿报名与考核结合的方式组成创新团队,团队主力为医学高职专科生,由团队导师对其进行指导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同时针对本科生创建创新实验室,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实验室24小时全天开放。此外,成立评审专家库、积极举办创新专题的讲座、成立创新交流平台和指导教师信息库等,以更全面的为学生提供创新实验帮助。
2改革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面对面传授,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较复杂,既限制了教师资源、仪器设备资源与讲授时间,又限制了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兴趣。作为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和慕课没有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资源优秀、课程内容先进而精良同时学习的时间场所比较灵活自由,从而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作为主流课程之外的补充教学手段十分有效。
2.1微课
医学院的课程往往类型较多、内容复杂枯燥,故目前多媒体教学在医学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教学的顺序内容安排更加灵活自主,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但同时亦加快了授课节奏,学生往往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在符合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的基础上,记录教师围绕某个重难点教学的内容或者教学活动过程,对一个知识点等通过5~10min微视频讲解,增加学生的了解掌握程度。较之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教学所用时间段、课程内容独立且单一,再加上重点突出,学生在网络上点播学习,同时在机能实验课程中进行应用,对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2.2慕课
最新涌现的慕课教学平台,推动了国内外一流高校开放共享精品课程的进展,医学教学资源进行集约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建立开放共享性的医学技能实验教学平台[3]。学生可自主从慕课获取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各个高校同时可将优秀科研成果等转变为教学内容,以使医学生在高职专科阶段便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对其思维视野的拓展意义重大。
3制定科学合理而多样化的考评手段
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能力是传统机能实验课程中学生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往往在教师和设备资源的限制下不能保证人人均能进行独立操作,参差不齐的教学质量导致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估不够公正合理。而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估体系,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自动化、持续性和个性化评估的同时,对自身学习状态及效果有更清楚的了解。此外,建立于网络教学平台之上的在线考核体系能够自动完成学生学习评价,同时快速获得师生相互评价和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间学习反馈循环。
参考文献
[1]王红敏,王亚楠.浅谈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药前沿,,7(28).
[2]董薇,孙红,许静,等.机能实验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1):829-830.
医学基础实验 篇6
关键词: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 基础医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R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90-01
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等实验课经常用到光学显微镜,在传统实验室条件下完成实验教学,师生互动效率和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目标。在医学形态学实验课教学过程引入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学生完成显微标本自我动手观察的同时,通过数码摄像、师生语言互动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手段,不仅提高了师生互动的效率,而且教学内容也变得更丰富、更新颖、更生动[1]。
1 实验室的组成和特点
1.1 组成
该教学系统是由图像系统、语音问答系统、数码显微镜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构成,具体包括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块、多媒体教学设备、双向语音交流系统、学生用数码显微镜和教师用数字化多功能数码显微镜和软件教学平台等。教师端和每个学生端均通过U口与各自电脑连接使用高清晰度数码显微镜,相互之间形成的图像处理单元相对独立且比较强大。各单元之间使用局域网互联,设备组织与课堂教学通过全新的分布式数码互动软件系统完成,图像数据共享较为全面,语音交流较为灵活。
1.2 特点
硬件方面,学生端都自带电脑,配置内置一体化数码显微镜,有效像素和分辨率均较高,成为独立的图像处理平台;教师端配置200~330万有效像素的高分辨率数码显微镜,可以给学生端实时播放课件;所形成的硬件设施安装维护方便,网络稳定高效,布线简洁,为较好地完成实验课教学打下基础。
软件方面,教师端可以控制学生端的每台显微镜和电脑,自动关闭电脑,自动开启学生端的应用软件,实时监控学生的电脑屏幕,可以把某一个学生或教师端的图像传送给所有学生。学生端有讨论教学指针实现动态实时与教师讨论显微镜下图像,与教师通过短信方式进行图文并茂的沟通,独立的图像处理分析软件包,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考试系统降低了教师劳动强度,实现考试无纸化及对考试情况分析自动化。
在医学形态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通过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实时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显微镜画面,通过语音问答系统指导学生改正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将微观图像视频信号通过高清晰CCD摄像头输出到投影仪和计算机等输出装置,能够直观地显示和与师生共同讨论直观的图像。教学系统具有的图像处理、分析、数码录像等功能,可做到长期保存和随时再现相关图像与资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实验室的特色与优势
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教学系统的画面清晰,交互手段丰富。只需一台计算机,通过局域网络,便可实现图像、语音的师生互动交流,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实时观察学生的显微镜画面,能指导其及时改正实时发现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处理操作自己电脑上的微观和宏观图像,可通过提问系统主动请求教师帮助,与教师交流讨论可通过Motic独创的显微镜LED光标箭头指示系统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师生间的交流直观有效,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我校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配有教师用数码显微镜1台,学生用数码显微镜32台,两者之间通过分配器、数据线和相应软件相连,学生显微镜视野内所显示的数码信息可以显示在在教师主控的电脑上,教师可将所有的图像通过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样,学生不但通过自己的电脑看到自己观察到的图像,更可看到教师和其他同学观察到的图像,使得数码图像系统使师生之间的图像资源能够共享。
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语音问答系统为教师与每位同学都配备一套耳机和呼叫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互动对话交流。全体学生不仅可以听取教师的示教讲解,教师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个别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实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教学模式也由“点对点”转变为“点对面”,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可通过一个人的问题引起大多数同学进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将标本玻片与大体标本融为一体,通过图像、声音以及显微镜下等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直观、准确地表达出来,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接受和验证医学理论知识,并将其切实掌握,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教师端和学生端具有静态捕捉、自动定时捕捉和动态录像捕捉图像的功能,教师可以运用此功能开展实验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活动,学生可通过拍照,记录并存储重要或难理解的显微图像在自己所用电脑中,提高了科学研究能力。
3 在病理学和组织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建立病理学和组织学图片库和题库,可以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较好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在病理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图片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识别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教学资料。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挂图存取不方便,易损坏和丢失。教师可以通过照相、扫描等方式建立了按教学内容章节存放的系统图片资料库。在实验过程中可随时补充切片中的缺失结构,不断更新新的组织和病理切片内容。更加丰富了教学内容,尚可作为任课教师课堂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所利用。
实验考核是检测实验教学质量和反映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依据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建立的题库可以进行实验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核的具体操作方法为:(1)一般选择每次实验课结束前5 min,教师随机抽考3~4名学生,以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效果。每次考核不合格的同学,下次实验课补考。期末考试前再组织学生进行最后一次考核且计入期末考试成绩。(2)提前在教师计算机内储存试题,在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个人、小组或是全班测试,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组织器官结构,提高学生脑眼手的协调,增加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医学基础实验 篇7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实验教学,实验竞赛,实验技能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更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关系到实验教学能否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举办实验技能竞赛, 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促进实验教学、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的一种方法之一。同时也可提升学生在同类院校学生中的竞争力。
2015年4~5月我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与基础医学院学生科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 从中获得了不少经验和启发。
1 竞赛的组织实施
本次基础医学实验技能竞赛由实验中心与学生科联合举办, 实验中心负责实验技能竞赛的具体内容, 学生科负责宣传、报名事宜。
1.1 参赛对象
为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和农村免单定向生本科学生, 均完成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由学生科进行竞赛宣传, 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赛。
1.2 竞赛形式
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阶段进行。初赛为笔试, 以试卷的形式对报名参赛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理论考试, 完成时间为2小时。根据考试成绩从高到低, 选拔30名学生进入决赛阶段。决赛为实验操作, 学生分为4组, 每组6~8人同时进行。实验操作规定完成时间为1小时3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成绩, 决出竞赛个人一、二、三等奖。
1.3 竞赛内容
笔试试卷设三大类题型:是非题、单项选择题和看图选择题, 内容涵盖解剖、分析检测、形态及机能实验的基本操作理论, 共100题, 每题1分。
实验操作为实验中心自行设计的实验项目“小鼠肠系膜铺片的制作”。实验步骤分为:配制麻醉试剂、小鼠麻醉及固定、小鼠肠系膜取材、肠系膜铺片制作及显微镜下观察。实验步骤涵盖了试剂配制、小鼠捉拿及固定、小鼠给药方法、小鼠腹腔解剖、小鼠肠系膜的认识、铺片制作、显微镜操作等实验技能。
1.4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
实验操作按实验步骤给分, 每个步骤分值为50分, 总分200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评委教师8人, 分2组, 每组4人, 每人负责一个实验步骤的给分。两组同时进行, 根据操作评判标准, 负责6~8名学生的操作评判。实验结束后, 综合2组评委的评判, 给出学生最后的操作成绩。
2 竞赛结果
2.1 初赛结果
报名参赛的学生63名, 笔试成绩最高分为70分, 最低分为54分, 60分以上32 名, 占总人数的50.7 %。
2.2 决赛结果
参加决赛学生30名, 除2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实验操作外, 其余均能顺利完成。最高操作分为181分。
3 竞赛的思考
3.1 重视实验技能理论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本次实验竞赛的学生是在完成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作为独立的实验课程, 在学生未进入专业实验课程之前, 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1]。由于实验操作训练课程, 实验教师示范操作多, 理论讲授少, 造成学生对实验技术的理论知识模糊。本次竞赛的笔试成绩最高分只有70分, 一些简单的知识, 如“常规容量瓶有哪些规格”学生都没有掌握, 反映出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轻视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由此, 在今后实验操作训练的教学中, 实验教师不仅仅只注重实验操作的示范教学, 还需加强实验操作训练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不但会操作, 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操作, 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理论知识的掌握。
3.2 探索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2]。本次实验竞赛的实验操作项目“小鼠肠系膜铺片的制作”, 在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中并未开设, 有些实验操作技能如“肠系膜取材”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实验, 是实验教师所担心的问题。竞赛之前, 将此实验项目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自己掌握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比赛结果可看出, 只有2名学生未能完成实验, 其他学生均能顺利完成, 而且有个别学生的辅片制作质量非常高, 大大超出了实验教师的预想值。这表明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调动了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 学生的潜在能力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实验教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除了此次实验竞赛应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外, 是否还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法, 如兴趣导向教学法以及与当今流行媒体相结合的时尚导向教学法, 还有待在实验教学中实践摸索。
3.3 改革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综合性实验可以包括一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 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组合和问题交叉分析;也可包括综合运用两种或以上的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完成同一实验[3]。本次竞赛所选择的实验项目“小鼠肠系膜铺片的制作”, 综合运用了基本化学操作技能、机能实验操作技能、动物解剖取材实验操作技能、形态实验操作技能等多种实验技术, 是将基础医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课程所学的单一、零散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综合运用, 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实施, 不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学生的知识点,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提示在实验教学中, 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并尝试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自行设计实验,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4 完善评分机制建立标准的实验技能考核体系
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准确的评分细则是比赛公平、公正的关键[4]。本次实验技能竞赛实验操作的评分标准是在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实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上建立的。如步骤一“配制麻醉药”的评分点为:计算、称量、溶解、容量瓶捡漏、溶液转移、容量瓶定容及装液标记等。但在实际操作时, 这种评分点不够细化, 不能考察学生操作时的细节。因此, 在今后的考核中对评分细则还需不断积累经验加以完善, 建立标准的实验技能考核体系。
3.5 定期开展竞赛丰富竞赛形式
实验竞赛是作为实验考核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对于单纯的实验操作考试, 更具有体现学生自我综合能力、竞争能力及学习能力的作用。通过实验竞赛, 可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实践。因而, 应使实验竞赛常态化。但由于此次竞赛是我院第一次举行, 各方面经验不足, 导致不能容纳更多学生参加决赛。竞赛也只设立个人奖励, 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还不足。今后应广开思路, 挖掘多种实验竞赛的形式。如可进行答辩形式、小组设计实验形式、结合多媒体进行看图抢答形式、微博答题及投票形式等等,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 并增设团队奖励, 加强学生协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
4 结束语
通过基础医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 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也促进了实验教师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手段的思考, 这是本次实验竞赛得到的最大收获。今后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实验中养成规范操作、自我激励、勇于竞争、创新思维优良学风, 推进医学的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方方, 张娟, 李光.医学实验基本技能操作精品课程建设在实践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20 (12) :83.
[2]姜琳琳, 王洋, 侯爱君.举办药学实验技能竞赛的经验和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 (8) :147.
[3]崔大力.研发实验平台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构建研究型学习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9) :128
基础医学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讨 篇8
一、基础医学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
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拥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形态学、生理学等涵盖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研究的实验室, 另配备有标准的标本室、实验准备室和学术报告厅。2007年7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08年元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批准成为“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成员单位”。长期以来, 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是我校“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及“高发性疾病创新团队”的重要实验基地。实验室主要面向我校广大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科研人员开放, 对医学本科教学的支持显得非常不够。近几年, 我们意识到实验室面向医学本科生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技能训练,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 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本科生实行开放。
二、开放实验室的主要形式
基础医学实验室面对学生开放, 一方面调节供需矛盾, 另一方面, 可以调动广大实验人员的积极性, 由被动变主动, 鼓励实验技术人员, 参与学生的实验开发, 这样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创新能力。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开放的主要形式有: (1) 采用观念开放、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的“全开放”宗旨, 确定“以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建设原则; (2) 为学校“未来学术之星”科研活动、“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自主设计性综合实验”、各类实验考试前复习等提供实践基地。 (3)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性交流, 新技术、新方法的探讨, 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4) 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氛围, 为学生参加各学科的科技竞赛、优秀论文评选提供实践场地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5) 搭建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让学生既参与了教师的课题, 又进行了自身的学术研究, 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开放实验室管理
开放式实验室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加以保障, 开放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通常要做到如下五点: (1) 每学期开学初, 基础医学实验室将本学期开放的时间、内容、可利用的仪器设备等统一向学生公布。 (2) 各实验室做好准备工作, 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开放工作。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做好安全和开放情况记录工作。 (3) 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前要阅读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 准备好实验实施方案, 做好有关实验准备工作。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 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损坏仪器设备的按有关规定处理。并做好防火、防盗、清洁卫生等工作。 (4) 学生在实验项目完成后, 要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论文等实验结果。实验室要及时总结和交流工作, 如组织“开放实验交流答辩会”等活动, 促进学生实验小组之间的沟通, 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报告能力。实验室做好成果收集和论文推荐发表工作。 (5) 实验结束后, 值班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整理好实验室, 保证第二天实验室的正常使用。
四、实验室开放取得的成效
实施实验室开放的这几年,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学生的实验兴趣大大提高, 2011年第一批实验室开放项目公布, 全校有120多项申请, 最后53项获得立项 (学校资助2500元/项) , 按照每项5位学生计算, 总计有600多人加入申请, 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热情非常高。 (2) 创新教学成果明显, 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实际锻炼的机会,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 2004级本硕班吴留成, 2005级本科生刘莉丹、廖明、黄小丽, 2006级本科生苏婷、潘晓芬、尹芳、黄萍、宾琼、李靖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分别在SCI期刊Endoscopy、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Pancreas、Colorectal Disease、Breast Journal、Dermatitis等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3) 教师的指导水平得到了提高。由于开放实验室, 选题来源广范围大, 而不再是教科书上不变的内容, 新鲜的选题和实验开放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挑战教师的指导能力, 只有不断充电钻研业务, 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 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4) 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
五、结语
通过实验室的开放, 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措施。但是, 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问题, 如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实验药品的浪费现象和仪器的破损率提高了, 实验室的安全问题要如何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和技术服务队伍工作量大幅增加, 工作难度也上升, 但工作量要如何考核;开放实验的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总之, 实验室开放是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 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平, 谢云, 刘洋.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3, 11 (3) :147-149.
[2]付争兵.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的必要性及其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3) :126-128.
[3]刘鸣, 毕玉玲, 赵美蓉, 马凤鸣, 窦丽民, 杨文敏.实行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4) :91-94.
[4]袁力, 刘林祥.实验室开放式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4 (11) :301-302.
医学基础实验 篇9
1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现状
医学高等院校的本科基础医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其中, 实验教学不仅要有验证学科理论的功能, 还要有技能训练的功能。目前, 国内许多医学高等院校实验课以学生掌握单纯验证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 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3]。各专业在基础医学教学安排中, 实验教学课程大多为相应理论课程的附属, 即使实验课程单独设立, 也多是为了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 而未体现实验教学的特点;实验课学时少, 实验内容陈旧, 且一般为验证性实验, 医学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应用,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学科间重复的实验设置过多, 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及学时相对不足;注重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 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 而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造成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狭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配置不合理, 重复建设过多, 仪器设备低使用率、低更新率不利于实验室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任课教师通常由上级统一安排, 缺乏竞争意识。上述现象不仅会严重阻碍本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还会影响本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项目—导师制”设计思路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将实验教学内容借鉴科研课题负责制的方式, 编制成类似研究课题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实验项目, 学生在项目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的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法[4]。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接近科技论文的格式, 实验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实用性和长效性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精神。该模式以课题项目为教学主线, 以接近科技论文的实验报告为结果, 以查阅实验课题的背景资料、导师评阅、同行评议等多种启发性教学形式为教学手段,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导师为核心,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项目—导师制”设计原则
3.1 结合实验教学改革和各学科发展实际
实验教材中除有一些必需的实验内容外, 还提供了一些可供学生自己选择的教师课题的子项目, 如“野鸦椿果实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黑胸大蠊提取物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胃癌患者血清DcR3水平的检测及意义”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 在一定范围内自选教师和实验内容, 掌握一些非必修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实验方法。实验课题名称确定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拟定实验的技术路线、做好实验前准备, 在课内及课余时间完成。
3.2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 把全班学生8~10人分为一组, 由1~2名教师全程负责指导, 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定时开放实验室为全方位开放,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3.3 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项目—导师制”的开展是以8~10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小组成员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小组成员都各尽所能, 团结协作, 为取得可喜的成绩而共同努力。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4 项目紧密结合实际, 加强各学科联系, 提高科研价值
“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 强调项目的应用性、连贯性和科研性。既要涵盖教学的知识点, 能为教学服务, 体现教学目标,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有些项目不仅与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联系, 还与临床联系密切, 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体会基础学科之间及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项目开展前还要求学生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 以便发现问题和寻找线索;在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时还用到了计算机。这些都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文献检索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及计算机操作技能。
4“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效果
4.1 对学生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学生主动学习, 了解项目的来龙去脉,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为完成“野鸦椿果实水提物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这个项目, 学生不得不去了解鸦椿果实的药用功效, 怎样提取有效成分, 如何处理大鼠及一些生化关键指标的测定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药物提取的流程、小鼠的灌胃技术, 还增强了一些如离心技术、分光光度法等基本技能。有些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通过学生的实验研究, 可以获得完整、可靠的资料, 从而得出肯定的结论;还有些则可以作为预实验, 为课题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这种实验模式能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整体认识, 激励其去思考、去创造、去探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2 对教师的促进
一方面, 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树立竞争意识, 精心准备组织好每一堂实验课;另一方面, 对教师思维的批判性、独特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特征和高尚理想、信念等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发作用, 促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经过“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的锻炼, 教师不仅具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及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还提高了科研工作能力, 独立撰写课题申请书并完成课题的人数增多, 在CSCD库核心版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也明显增多。
5 结语
“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恰当定位学生、项目导师的职责, 完善相关的实验项目, 保证充足的实验室资源, 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是“项目—导师制”教学模式完善的要求, 是确保“项目—导师制”取得实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静, 周红, 吴晓燕, 等.基础医学分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6) :529.
[2]姚玉献.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新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9) :17~20.
[3]孙琳, 张秀云, 王健.开展“项目—导师制”实验教学改革, 促进医学教育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9) :3735.
医学基础实验 篇10
1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室结构不合理, 实验资源浪费
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影响下, 医学基础课程 (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 都有一个配有进行大动物实验装置的实验室, 但实验室总量不足, 且各实验室之间相互独立,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实验室不足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实际上每个实验室使用这个装置的次数很少, 有的实验室一学年只用2~3次, 造成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使用率低, 导致实验资源浪费明显。
1.2 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实验内容陈旧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按照实验讲义逐步完成实验内容, 学生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示教以及教师对实验步骤的详细讲解, 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实验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体系, 依附、从属于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内容各自独立、零散、重复, 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 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 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实验技术力量薄弱, 实验师资短缺
长期以来, 实验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 他们被认为是教学辅助人员。而理论教师往往实验操作水平相对不高, 实验动手能力不强, 且年轻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 很重视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 而忽视实验操作水平。这些都导致学校实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制约了实验水平提高。
2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机能实验室
实验教学的目的, 不仅是验证理论和培养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各系部必须更新观念, 改变原先的实验管理模式, 将原来分散于各系部的相关实验资源整合起来, 建立机能实验室, 这样可以解决由于班级数的增加而造成的实验室不足的问题, 同时可减少实验室的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实验室、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多种功能。
2.2 更新实验内容, 开设综合性实验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可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 采用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 生理学实验中的“哺乳动物动脉血压调节”实验和药物学实验中的“传出神经药物对血压影响”实验, 由于这2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都非常相似, 都以哺乳动物为实验对象, 且理论知识相关联, 故可综合起来做,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问题, 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生理、药理相关知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设计性实验, 由教师介绍实验设计的目的、意义、步骤等方面知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查阅文献, 写出设计方案, 先进行预实验, 再进行正式实验, 最后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设计性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3 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实验室师资队伍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实验教师的素质高低, 将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要加强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养, 制定相关政策, 吸引高水平理论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实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验教师应加强学科间交流, 不断充实自己, 全面熟悉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 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 掌握新的实验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改革、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适应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医学基础实验 篇11
小左和小右是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8岁高考那年,他们所有的志愿都是填医学院。令父母高兴的是,他们双双被首都医科大学录取了。
因为分数不够,小右被调剂到基础医学专业(八年制本博连读)。尽管小右对做医生有着强烈的向往,但是,基础医学并不是培养医生的专业,毕业后也不能考执业医师资格证。“虽然咱们以后不能当医生,只能做实验、搞科研,但是咱们对于医学的贡献一点都不比临床医生少。咱们研究的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比如疾病的发生机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等。”这是入学时,辅导员对大家说的话。听完了辅导员的这番话,小右对这个专业有了重新的认识。
而弟弟小左则走在一条通往临床医生的路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病因判断,以及怎样给予患者最合适的治疗,这些都是做医生的基本功。这对于刚刚迈出高中校门的小左来说,并不容易。
《求学》点津:有下列情况者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
1.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者。
2.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者。
3.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以内,另一耳全聋者。
4.斜視、嗅觉迟钝、口吃者。
勤学·医学生的酸甜苦辣
刚开始,兄弟俩所学的课程都差不多,比如医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等都是他们的医学基础课程。
到了大三,他们的课程设置就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小左要开始学习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皮肤性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精神医学、口腔科学等更偏向于培养临床医生的课程。大三暑假,小左学习的主阵地也从学校转到了医院。于是,他有了第一次给患者检查身体,第一次给患者写病历,第一次帮患者换药、拆线,第一次给患者做腹腔穿刺检查等经历,这一个个生涩的“第一次”,构成了现实版的“医生养成记”!他常常说,学习临床医学,非常考验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知道如何通过现象来找出患者的病因。他每天都像工作狂一样穿梭在图书馆、病房、手术室之间,并乐此不疲。
而哥哥小右也已经有了心仪的导师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他泡在实验室里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读不完的文献、做不完的实验、考不完的试成为他学习生活的主旋律。此外,他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写论文。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继续读硕攻博,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所以小右常常会和学弟学妹们说:“选择这个专业之前,你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是否愿意长时间坐冷板凳,能够忍受漫长的修炼过程。当然,当你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你所写的文章让医学人受益,也让患者受益,这种成功的喜悦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无法体会得到的。”
转眼到了第五年,忙碌的学习与工作并没有将手足之情冲淡,他们反而因为有着同样高强度的学习经历而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他们在自习室里并肩作战,实习时在深夜两台手术的间隙给对方送去方便面……
《求学》点津:基础医学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临床”即“亲临病床”之意,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从而提高医生的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
学成·未来的颜色
一转眼,五年的时间过去了。小左毕业后被保送至本校攻读研究生,而小右的博士生涯也正式开始了。
有很多学弟学妹会让他们推荐一些院校,小右说:“很多‘985工程高校的基础医学专业实力都很强,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室的设备也很好;上海交通大学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该校的基础医学院有65位博导。此外,复旦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基础医学专业也实力强劲。”
面对想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小左这样说:“我觉得开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都实力强劲,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南方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做专科医生,所以要将自己的理想与学校的专科实力结合起来考虑,比如,中南大学的精神病学实力非凡,武汉大学的口腔医学赫赫有名。”
转眼就进入了毕业季,兄弟俩最终都能在北京工作。小右留校搞科研,他的同学有的去了医院,有的进了药企;小左则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做医生,他的同学有的做卫生系统公务员,有的做医药杂志编辑。
兄弟俩都很清楚,在人生路上,只要不断努力,他们的未来一定非常精彩。
医学基础实验 篇12
1 整合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
2006年,我校将原有的生理教研组、病理教研组、药理教研组合并为一个“三理”教研组,实验室也随之进行整合,现有4间教学实验室,其中有2间实验室配备有生物信号采集实验系统,可同时开展12项综合性实验,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
2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
以往的中职医学基础课实验是单独开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衔接不够,且重复较多,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横向联系,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家兔的血压实验,生理学主要侧重验证血压的调节机制,药理学则主要验证药物对血压的影响,这需要2批动物,且在2个学期才能完成,实验教学缺乏连续性。改革后,将以前各学科分段进行的实验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的课时比例达实验课时的40%,形成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物治疗在内的系统化、整体化的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并编写出校本实验教材,现已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使用。
3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对原有的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实验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后,医学机能学实验内容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3个模块组成,比例为1:1.75:2。其中,以基本知识为基础,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动物的基本捉拿、家兔的颈部手术操作等;以验证性实验为补充,保留具有鲜明特色的经典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ABO血型鉴定、药物的抗惊厥作用等;以综合性实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减少实验动物消耗,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生理因素及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抢救等。
4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在讲解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将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交互式等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实现“理实一体”,使实验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现笔者以“家兔急性肺水肿及治疗”为例,说明具体实施过程。
(1)资讯:采用任务导向法,以小组为单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相互讨论等途经了解相关知识,如:正常的呼吸,肺水肿的发生机制,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常用脱水药的名称,药物的基本作用等,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理论基础。
(2)学习新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将从家兔正常的生命体征、制作肺水肿模型、观察肺水肿时各生命体征的变化、制订治疗方案并实施、观察用药后各生命体征的变化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由此可将相关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知识有机融合,符合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建立临床思维方式,对肺水肿疾病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3)决策、计划和实施: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任务进行分工,由组员各完成一项子任务,如:麻醉动物、实验的手术操作、观察生命指标、记录实验数据、手术器械管理、卫生管理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相互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
(4)讨论: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就本组治疗情况进行讨论,让学生综合运用医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讨论结束后,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并进行补充和总结。
(5)检查和评价:教师随时观察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指导。最后根据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实验课堂考核评价(见图1)。
5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医学机能学实验改变了以往期末单纯实验操作考核的模式,变终结性考试模式为过程性考核模式,逐步建立了一套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见图2)。具体做法为: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平时实验课堂评价占40%(包括仪容仪表、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分析、团结协作等方面,按照实验课堂标准实施评价),平时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20%,实验相关理论考核占10%,实验技能考核占30%。考核均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以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和可靠性。改革考核方式后,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技能水平。
6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在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中,建立观察正常生理活动-复制病理模型-用药纠正异常生命活动的实验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贴近临床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能胜任将来的临床工作。如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学生需要进行麻醉、手术、输血、输液、药物治疗等操作,都模拟临床工作过程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动物看作病患,注意观察其各项生命指标变化,及时进行救治,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建立临床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关心、爱护病人的观念,使其养成耐心、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校的医学机能学实验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努力适应新形势下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总结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使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更加符合行业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蒉